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脑血管内科

心脑血管内科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颈椎病与内科心脑血管病的关系

【摘要】颈椎病是中年以后的一种世界性常见病、多发病。人们对颈椎病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入、发展的过程。虽然对颈椎病的认识已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但我国却对其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70年代以后),就整个医学界而言,仍然对颈椎病认识不足是主流,一提起颈椎病总是想到脖子疼,有不少人把是否颈肩臂疼作为确诊或否定颈椎病的主要依据,而将重型及特殊类型的颈椎病误诊为其他疾病是当前的主要倾向。

中国分类号:R543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0-020-02

【Abstract】cervical disease is a worldwide middle age, common disease. People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is a continuous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lthough the understanding of cervical disease history of more than a century, but China has its research late date (20th century, 70 years later) to the entire medical profession is concerned, is still insufficient understanding of cervical disease is the mainstream, speaking of cervical ill always think of neck pain, many people have neck and shoulder-arm pain is confirmed or denied as the main basis of cervical disease, and the heavy-duty and special types of cervical disease misdiagnosed as other diseases are currently the main trend.

1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1.1与冠心病的关系早在1929年就有报道,颈椎病引起心前区疼痛,呈现类似心绞痛样症状。以后,国内外不少学者提出颈椎病可引起伪心绞痛,或称为颈椎病性类冠心病综合征(又称颈源性心绞痛)。近20年来,发现颈椎病不仅可引起心前区疼痛,而且常与冠心病同时存在。因此,对于颈椎病是否诱发或加重冠心病,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引起人们的注意。因二者发病年龄相似,某些症状及体征也相似,故临床上极易相互误诊,但将颈椎病误诊为冠心病是主要趋势[1]。李起鸿等曾有一组被误诊为冠心病心绞痛的颈椎病性类冠心病综合征30例报道,其中在两个月内有12例被连续误诊[2],并经统计占颈椎病的13%,可见本征并不少见,而且误诊率甚高。魏征等[3]通过家兔实验,人工造成胸椎1~5错位,压迫/刺激或牵扯神经根,可引起根内交感神经纤维受到影响而出现ST段压低或抬高、T波低平或双相以及心律失常等异常心电图改变,经解除人工损伤后,心电图则恢复正常。同时,他们单纯用治脊疗法共治疗冠心病81例,显效48例,改善32例,无效1例,显效率为59.26%,有效率98.77%,均说明了脊椎病与冠心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李传红[4]对204例颈椎病心电图分析表明,其中109例有心电图异常,占53.4%,并证明随着颈椎病治疗的好转,86.5%的心电图表现好转或正常。说明了颈椎病与心电图的异常改变有着密切的联系。

总之,颈椎病合并心脏损害确为常见,但与颈椎病的分型无关。特别是颈椎病和冠心病合并存在尤为明显(常见为心绞痛样发作及心电图ST-T改变等),虽然两者的发病年龄相近,但不应认为是单纯的巧合,因为从解剖生理学和病理机制方面分析,两者有着内在联系。临床上,不少病例并无明显动脉硬化征象,而心电图却有明显缺血改变,颈椎病很可能就是这部分病例发生心脏损害的主要原因,而对于有冠心病的患者,颈椎病对心绞痛发作有“附加的启动机制作用或激发作用”。

1.2与心律失常的关系颈椎病可引起心律失常,于1980年已由潘之清提出[5]。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与对颈椎病的深入研究及临床观察,这一理论被广泛证实并得到肯定。但在临床上分析心律失常原因时,常忽略颈椎病引起心律失常这一重要原因而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颈椎病引起的心律失常,包括心律的冲动起源异常,心率、节律及冲动的传导等任何一项的异常。早在1972年,总医院脊椎病科研组为2例3、4胸椎棘突偏歪,并有频发性室性早搏的患者经推拿正骨后,早搏消失。以后共治疗类似患者138例,显效82例,改善53例,无效3例,显效率59.42%,有效率97.83%。马修云等报道2例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冠心病的患者,经内科治疗无效,后经进一步追问病史及查体,发现了与颈椎病有关的临床表现及体征,经按颈椎病系统治疗后,心律恢复正常。最后诊断为颈椎病致窦性心动过缓。陈志等报道2例频发性房性早搏,经各种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后按颈椎病治疗后早搏消失,而且疗效稳定。

颈椎病所致心律失常,临床上常见为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房性或室性早搏、房颤、房扑、房室传导障碍、束枝传导阻滞等。这一临床观察结果已经动物实验证实。

全文阅读

心脑血管内科患者糖代谢异常的临床探讨

摘要:目的:对心脑血管内科患者的糖代谢情况进行分析和探讨,并作出评价。方法:自2010年1月至2010年10月,我院我科收治心脑血管患者120例,对所有患者的糖代谢情况进行观察,劝其口服葡萄糖,并对其进行FPG(空腹血糖)测定,并根据测定结果,将所有患者分为四组,即IGT(糖耐量异常)组、ICT(糖耐量低减)组、IFG(空腹血糖受损)组以及NGT(糖耐量受损)组,分别为28例,32例,26例以及34例。对患者进行抽血检查,并对患者病情进行了解。结果:后两组患者,即IFG组与NGT组之间糖代谢情况不存在差异性;与ICT组相比,IFG组糖代谢水平较高,两组比较存在差异性。结论:对心脑血管内科患者进行糖代谢检查,有利于进一步了解患者病情,对患者的病情改善有所帮助。

关键词:心脑血管内科患者;糖代谢异常;临床

所谓心脑血管疾病,是指包括了心脏血管与脑血管在内的疾病,此种疾病为中老年人易发疾病,对患者的生命产生了严重威胁。对心脑血管内科疾病患者进行糖代谢异常观察和分析,有利于了解患者病情,对改善患者的病情所有帮助。对于糖代谢异常患者,正常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以及体弱多病等等,此外,患者还极易造成真菌感染以及血管病管。自2010年1月至2010年10月,我院我科收治心脑血管患者120例,对所有患者的糖代谢情况进行观察与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自2010年1月至2010年10月,我院我科收治心脑血管患者120例,其中男性患者75例,女性患者45例;年龄在38岁至80岁不等,平均年龄(66.12±6.03)岁;病程为1年至25年不等,平均病程(17.12±5.03)年;患者的收缩压为(150.12±5.01)mmHg,舒张压为(90.12±6.03)mmHg。对所有患者进行检查,排除肝肾功能疾病患者,且要对每位患者的病情作一个详尽的了解,对于继发性高血压患者,也要进行排除。

1.2 方法

将所有患者分为四组,即IGT组、ICT组、IFG组以及NGT组,分别为28例,32例,26例以及34例。检测前一天通知所有患者第二天早晨空腹抽血,对患者进行静脉抽血,对患者的TG(甘油三脂)、TC(血清总胆固醇)、LD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高密度蛋白胆固醇)、FPG(空腹血糖)以及HbAlc(糖化血红蛋白)进行测定。劝患者服用葡萄糖水,2个小时后对患者进行静脉抽血。在这一过程中,治疗医师要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对患者病史以及病情进行了解。利用生物自动化仪器对相关指标进行检测,并记录数据。

全文阅读

心脑血管内科患者糖代谢异常的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心脑血管内科患者糖代谢的异常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3月—2012年3月心脑血管疾病并且出现了糖代谢异常情况的患者80例,对所有患者的糖代谢情况进行研究与分析。针对所有患者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以及空腹血浆葡萄糖测定,之后将所有患者分成四组。分别为NGT、IFG、IGT与ICT组。结果:将IFG组患者与NGT患者的糖代谢情况进行比较发现,二者差异不明显(P>0.05);将IFG组患者与ICT患者的糖代谢水平进行比较发现,前者明显高于后者,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心脑血管疾病;糖代谢异常;临床分析

对于心脑血管内科疾病患者,其患有糖代谢异常的概率明显大于普通患者,当发现出现了糖代谢异常之后,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患者的病情。针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对其的糖耐量进行全面检测,能够详细了解患者的糖代谢情况以及患者的血压情况,同时还能够发现二者之间具有的关系,为后续心脑血管的预防与治疗提供参考依据【1】。现将对心脑血管内科患者糖代谢异常情况的临床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3月—2012年3月在心脑血管内科并且出现了糖代谢异常的患者80例,在所有的患者中,男45例,女35例。患者的最小年龄为37岁,患者的最大年龄为79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9.8±11.2)岁。患者的最短病程为2年,患者的最长病程为27年,患者的平均病程为(18.6±8.4)年,患者的收缩压为151.1±12.7mmHg,患者的舒张压为98.4±9.6mmHg。对在尿毒症期患有尿道异常疾病以及肝肾功能出现异常的患者全部进行排除。在准备对所有患者进行检查前,应该对患者的病史进行详细了解,对患有继发性高血压的患者也进行排除,在对患者进行检查之前1w,要求所有患者都不能服用会对试验进行干扰的药物。

1.2 方法

1.2.1 对患者进行检测的方法

全文阅读

2型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病的临床内科观察及治疗

摘要:目的 2型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病的临床内科观察及治疗。方法 对患者的饮食习惯、病史、生活习惯、治疗、保健进行监测,对并发症的情况进行流行病学的调查。结果 两组患者在饮食规律方面的比较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是在饮食控制方面差异显著(P

关键词:2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临床内科;观察;治疗

近些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普遍的提高,在生活和饮食上也出现了一些变化,开始尝试西方的饮食习惯,摄入了很多的糖分,导致了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递增,随着糖尿病肾病患者人数的不断增加,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也明显增多,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了很大程度上的危害,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形成了很大影响。相关研究显示,心脑血管疾病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当中,加强对危险因素的控制,能够有效地控制并发症的发生的蔓延[1]。本研究选择了我院在2010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观察和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择了我院在2010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20例,其中男患者63例,女患者57例,患者年龄在41~67岁,平均年龄为54岁。将这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患者对照组的患者为无大血管病变的,观察组的患者为合并心脑血管病变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和病因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患者的饮食习惯、病史、生活习惯、治疗、保健进行监测,对并发症的情况进行调查。

1.3观察指标 患者空腹血糖的浓度超过7.0mmol/L为糖尿病;存在典型心绞痛史伴有发作性ST-T改变症状的或者心前区不适史的为缺血性心脏病;脑血管病变主要有脑出血、脑梗死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1.4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l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在P

全文阅读

优质护理服务在心脑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摘要】 目的 研究探讨优质护理在心脑血管内科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64例心脑血管患者, 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32例。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模式, 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满意度与治疗有效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护理效果满意度与治疗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优质护理;心脑血管;内科护理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0.179

在临床诊断技术不断提高的过程中, 医疗技术逐渐趋于成熟, 医疗技术也逐步完善。传统的常规护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患者治疗疾病的需要。针对患者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需求, 有必要针对临床护理措施进行改善, 继而提高患者对临床护理的满意度[1]。本文探讨优质护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内科收治的64例心脑血管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统计学原理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32例。对照组中男18例, 女14例, 年龄30~78岁, 平均年龄(42.3±11.9)岁。观察组患者中男17例, 女15例, 年龄31~79岁, 平均年龄(42.9±12.1)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 观察组患者实行优质护理模式, 优质护理模式实施程序主要如下。

1. 2. 1 加强临床观察 护理人员在护理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观察患者疾病的疼痛程度、皮肤颜色、血压、尿量、肠胃表现以及发热等情况。针对疼痛表现较为明显的患者, 护理人员在遵医嘱的情况下给予患者甘油、地西泮等药物来缓解患者的疼痛。在使用药物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观察患者症状改善情况以及毒副反应, 预防药物对血压与呼吸产生的负影响。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需要注意测量患者体温。通常情况下, 体温的测量需要每小时测量1次。鼓励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增加饮水量, 保持口腔与皮肤的干燥。患者在患病时心排血量会降低, 容易引起并发症。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的过程中应当特别注意患者皮肤颜色、尿量及血压等变化, 尽可能减少心源性休克情况的发生。

全文阅读

2型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内科观察及治疗

摘要:目的 探究2型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及其临床治疗要点。方法 选择2012年7月~2014年5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1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55例患者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另外55例患者为并发有心脑血管疾病,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对照组患者的饮食控制情况明显优于实验组患者,对照组患者的高脂、高糖饮食的比例明显低于实验组,对照组以素食为主的患者明显较多,且两组患者饮食控制之间的差异显著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2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高危因素

当前,糖尿病已经成为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后的第三大严重慢性疾病,其中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最常见的2型糖尿病合并症,严重时会导致残疾、死亡,相关研究显示在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过程中,应强化控制引发该病的高危因素,以减缓或者阻滞2型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出现及加重,因此控制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各项高危因素显得尤为重要[1]。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我院收治的110例2型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该疾病的高危诱发因素,为有效预防疾病提供科学指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7月~2014年5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1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55例患者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另外55例患者为并发有心脑血管疾病。实验组男性患者33例,女性患者22例,患者年龄为57~68岁,平均年龄(61.5±6.8)岁,病程为4~10年,平均病程为(6.3±4.5)年;对照组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20例,患者年龄为56~69岁,平均年龄(62.3±6.5)岁,病程为3~10年,平均病程为(5.8±4.3)年。两组患者的病程、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可以用于比较。

1.2方法 制定调查表进行随访,调查内容为是否有吸烟的习惯、是否得过糖尿病、是否发生并发症以及患者的日常血糖、运动次数及饮食状况等。

1.3诊断标准 所选110例2型糖尿病患者均符合WHO所规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患者空腹血糖均连续3次>7.0 mmol/L的情况;诊断缺血性心脏病的方法为出现典型心绞痛现象,以及心电图表现出的ST-T图表的变化状况;使用CT诊断脑血管病,发现其存在脑出血、脑梗死症状[2]。

1.4数据处理方法 使用SPSS 14.0软件包处理研究数据,使用(x±s)表示剂量资料,当P

全文阅读

心脑血管内科护理研究论文

1结果

从两组表格中可以看出,实行常规护理方法,存在很多的不足,患者满意度也不是很高,为此,我们对常规护理中存在的隐患进行原因分析,得出结果如下:

1.1忽视规章制度,法律意识淡薄在护理工作中,不遵守规章制度,没有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操作,单凭习惯和印象草草从事。护士在执行查对时没有严格按照制度执行,错抄、漏抄医嘱现象频发;交接班不认真,不执行床头交接班;抢救记录更没有按照规范书写,药品管理不符合制度要求等等,都是安全隐患。另外,护理人员对法律法规的认识度不够,自我保护意识欠缺,对可能发生医疗事故缺乏预见性。

1.2没责任心,工作粗心大意护士对存在的危险性如患者跌倒、压疮、坠床、管道脱落等方面的宣传教育不到位,导致病人对这些危险事件意识不强。护士单独值班时,没有及时巡房,病人病情变化也没有定时去观察,缺乏谨慎独立精神。

1.3业务水平低,技术操作不熟练随着新技术,新项目大量引进与开发,护理工作复杂程度高,技术要求高。特别是那些新进的实习护士,资历较低,护理技术实际操作达不到熟练规范的程度,一旦病情较多就手忙脚乱,出错率上升,延误病人的治疗。

1.4与患者缺乏沟通在护理过程中不注重人性化护理,没有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良好的沟通,对他们的信息知道的是少之又少,病人也无法从护士口中了解自己的病情进展、需用药物以及治疗安排,甚至连主治医师的名字都无法得知。护士的解释工作不到位,特别是病人想查询账单时,没有与患者好好沟通,致使误解引发医疗纠纷。

2讨论

本次研究显示,人性化健康教育护理模式,是逐步消除护理安全隐患的有效模式。但这一全新护理模式的实施,又面临着护理队伍的整体管理和每个护理工作者的综合素质问题。因此,要普及新的护理模式,还必须在以下六个方面下功夫。

全文阅读

探讨精神科住院患者脑血管意外发作

【摘要】 目的 探讨并分析精神科患者脑血管意外发生的原因。方法 选取精神科收治的30例发生脑血管意外的患者为研究对象, 另选取同期内未发生脑血管意外的30例患者及30例神经科脑血管患者为研究对照。结果 与神经科脑血管患者相比, 精神科发生脑血管意外和未发生脑血管意外的患者高脂血症、糖尿病、冠心病及高血压的患病率明显更低(P

【关键词】 精神科;脑血管疾病;原因

有临床研究报道, 精神科住院患者脑血管意外发生的原因与神经科脑血管病患者有一定的差异[1], 通过分析认为可能与服药及患者精神疾病的类型有一定关联, 但是关于该部分的研究资料还相对较少。基于此, 本研究深入探讨精神科患者脑血管意外发生的原因, 现将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精神科2012年10月~2014年9月收治的30例发生脑血管意外的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18例, 女12例, 平均年龄(53.9±4.2)岁;脑血管病分型:脑血栓形成10例, 脑出血7例, 短暂性脑缺血13例;所有患者均为精神科非脑血管住院患者, 且均是在服用精神药物过程中出现的急性或亚急性眩晕、意识障碍、肢体麻木、偏瘫和失语[2];另选取同期内未发生脑血管意外患者30例[男19例, 女11例, 平均年龄(55.1±2.6)岁]及神经科脑血管患者30例[男16例, 女14例, 平均年龄(54.4±3.5)岁]为研究对照。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三组患者脑血管疾病相关因素比较 本研究将患者饮酒史定为≤200 ml/d, 吸烟史定为≥5支/d;其中精神科脑血管意外患者饮酒史15例(50.00%), 吸烟史21例(70.00%);神经科脑血管患者饮酒史13例(43.33%), 吸烟史23例(76.67%);未发生脑血管意外患者饮酒史6例(20.00%), 吸烟史11例(36.6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全文阅读

冠心病、脑血栓防治的“鸡尾酒疗法”

今年第5期,本刊专访了我国著名心脑血管病专家、博士生导师吴以岭教授,介绍了吴以岭教授创新运用络病理论防治心脑血管病取得的新突破。文章刊出后,倍受关注,很多读者来信感谢,同时希望看到更详细的介绍。带着读者的希冀,我们再一次走近吴以岭教授。

吴以岭教授

河北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人事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导师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主任委员

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 鸡尾酒疗法――世界的观点

全文阅读

用络病学指导心脑血管病的防治

河北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吴以岭教授几十年来一直从事中医络病理论及其临床应用研究,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了“络病理论指导血管病变的基础研究”这一国家973重大科研项目,项目的参与者包括了北京阜外医院、第二军医大学、复旦大学、中国医科大学等一批国内知名专家教授。十几年来,由吴以岭教授主持的科研项目荣获三次国家大奖、一次何梁何利奖、五次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他带领科研团队每周二开设络病专家门诊,用络病学指导心脑血管病的防治,倡导防治动脉硬化的“金三角”方案。为此,本刊就心脑血管病患者关心的几个问题对吴以岭教授(以下简称吴教授)进行了专访。

一、重视心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

记者:目前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增高,它的发病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吴教授:随着现代生活水平升高,生活节奏的加快,吸烟、大量饮酒、高热量饮食等不良的生活方式,以及压抑、紧张、焦虑等社会心理因素均会引起体内代谢失衡和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紊乱,从而导致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发生,而这些都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高危因素。

高危因素人群血液内存在大量的“垃圾”,主要是增高的血脂,尤其是对血管破坏严重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这些增高会使血液变得黏稠,血流速度减慢,时间长了还会破坏血管内皮,使内皮变得不光滑,血液中的垃圾就会附着在血管壁上。

内皮受损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始动因素。人的血管内皮就像河堤护坡,护坡平滑坚固,河水就能顺畅地流淌,如果护坡不坚固,在河水的侵蚀下就会出现塌陷、管涌、河道堵塞,造成洪水泛滥。高危因素人群,往往血管内皮表面凹凸不平,血管内皮细胞的连接也由紧密变得疏松,就像护坡遭受腐蚀变得坑坑洼洼。血液中升高的脂质、凝集的血小板透过内皮细胞附着在不平的血管壁上,逐渐形成粥样硬化斑块,影响血流供应心脏、大脑。血管内皮受损,血管的弹性也会变差,有时还会出现血管痉挛,进而可以影响心脏和大脑的血液供应,导致心脑血管病发生。降脂抗凝,保护好血管内皮是心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

二、保护心脑必须先保护血管内皮

记者:怎样保护血管内皮,修复损伤的血管内皮呢?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