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媒体电影

新媒体电影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媒体影响下电视媒体的创新与发展

随着数字技术,通讯技术的发展,IPTV、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移动电视、户外大屏等新媒体样式相继出现,我们已经置身于一个新媒体所营造的语境之中。新媒体一方面对传统媒体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改变着传媒的格局与生态。另一方面也对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着极大的影响,创造着新的社会生活景观。而在今后的一个时期,新媒体的影响力还会加速提升。

2008年,可以说是新媒体相当活跃的一年,奥运推动、产业升级、体制改革和政策驱动、优质资源的注入、受众接受度与依赖度的不断提升都推动新媒体加快前进步伐。2008年中国新媒体产业保持了快速的增长,市场规模达到634.3亿元,较2007年增长37.0%。市场保持快速发展的主要 动力有:企业对新媒体产业的认识和利用程度在加深,对新媒体产业的 广告投入在2008年保持较快增长;网民规模持续大幅增长,用户对 互联网的接受程度、应用 水平以及 消费能力都明显提升;随着 3G时代的来临、 手机上网资费的降低及上网手机终端的逐步普及,移动互联网用户保持了迅速的增长,带动移动互联网业务收入保持快速的增长; IPTV、 数字电视在2008年的普及率进一步提升,稳步提升了整体产业规模。中国新媒体产业在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细分市场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非均衡发展情况。由于互联网媒体业发展较为成熟,因而占据新媒体产业54.3%的市场份额。由于2008年数字 电视普及率增加较快,使得数字电视的收视费用规模有较大提升,市场占比达到22.2%;户外数字媒体和移动互联网媒体分别占据9.6%和7.0%的市场份额,IPTV领域由于受到政策影响较大,2008年用户规模和收视费虽然有稳步提升,但其在整体市场中的占比依然较低,为1.3%。总体来看,中国新媒体产业目前还处于初创期,随着政策的推动、技术的发展以及市场的成熟,新媒体产业将迅速向成长期迈进。有专家预计,未来两年,中国新媒体产业的总体市场规模将保持快速的增长,市场的平均增速超过35%。到2011年,产业总体规模达到1624.7亿元 1。

2009年,国有 传媒改制在逐步加快。按照新闻出版总署的战略部署,2009年传媒业的体制改革进入到中央部署机构,这给整个中国传媒业带来非常大的格局变化。我们不难看出,2009年,传统媒体到了新媒体发展的关键期。

从上述分析来看,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市场保有量着巨大的冲击。但这仅仅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新媒体在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春节联欢晚会成了一道新的文化景观。但是现在,谈论春晚的人越来越多,看春晚的人越来越少。很多人选择在网上过年守岁。之前的欧冠,接踵而来的世界杯,都是球迷的盛会。原来大家会在家看电视转播,现在越来越多人选择走出家门,通过户外大屏欣赏足球的饕餮盛宴。新媒体作为人类传播技术的又一次改革和创新,不仅仅创作着新的媒介景观,同时,也使曾经风光无限的电视媒体面临着巨大而直接的冲击和挑战。

——在时代洪流中求得创新与发展——

新媒体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渐变的过程。一方面,新媒体对传统媒体消费的冲击需要经过长期量的积累才能导致媒体消费结构质的变化。当前冲击虽然存在,但是短期内还改变不了传统媒体的市场主导地位。另一方面,没有突变的需求,就不会产生突变的市场。新媒体要获得商业上的成功,总是要花比预期更长的时间。虽然在新媒体框架下可以有很多种盈利方式,虽然用户的媒体消费习惯也正在发生变化,但是这种变化是长期的,是渐变的,他们的消费习惯不可能一夜之间发生巨变,因而对于理论上可行的盈利模式,还要视市场的培养状况而行。在电视节目采制、传播中,有许多陈旧的思维需要去突破,有许多领域需要去拓展,有许多形式需要去更新。电视节目不创新,不仅难以胜任宣传任务,发挥喉舌功能,而且会在激烈的竞争中失去观众,失去阵地。

1 内容为王

从目前新媒体为受众提供的传播信息和内容来看,多是照搬电视节目进行直播或转播。专门为新媒体技术量身定做的电视节目少之又少,他们所提供的节目往往是基于互联网或新媒体技术这一平台,而并非真的在平台上进行内容的创新和改造。作为受众来说,无论是通过电视,还是通过互联网,甚至手机,他们希望看到的依旧是真实可信的资讯,内容精良的节目。如同刘长乐所说,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时代仍需坚守“内容为王”。新媒体时代,传播能力的剧增将产生对内容的巨大需求。内容是数字媒体产业价值的源头,如果没有丰富的内容,数字内容产业就成了无源之水。电视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倚靠其强大的背景和资源,在主流化内容的生产和传播中,占据着垄断的地位,在公众中形成了较高的权威性,在信息采集、制作、编排和播出的全过程中,都有着较为严格的审查、把关和监控。而相比较而言,新媒体在这一方面的自由度和个人化色彩更重,主流化和权威性不够。不断提高电视内容的主流化和权威性可以使电视得以维持其内容的强势。

全文阅读

电影宣传试水新媒体

继2010年年末四部贺岁大片《大笑江湖》、《赵氏孤儿》、《让子弹飞》、《非诚勿扰2》之后,电影界的营销手段又玩出了新花样。

2011年1月27日,由华谊兄弟出品的动画2D电影《老夫子之小水虎传》(以下简称《老夫子》)借力春节全线上映,这部定位于6~14岁儿童的动画电影,以搞笑的方式讲述了老夫子、大番薯、秦先生以及卡通主角水虎一行人的奇幻大冒险。超强的趣味性与豪华的配音阵容为这部电影增色不少,然而在业界看来,这部动画电影的最大亮点并不在以上两点,而是其创新的电影宣传方式。

以往观众熟悉的电影营销宣传推广手段包括:电视媒体、广播媒体、平面媒体、网络媒体、户外媒体、院线媒体和活动公关等等,这次华谊兄弟除了常规宣传手段与媒介组合之外,还打出了“歌华有线”这张牌。

歌华有线是唯一一家负责北京地区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开发、经营、管理和维护的网络运营商,从事广播电视节目收转传送和广播电视网络信息服务。截止到2011年1月初,有高清交互数字电视用户130万人,预计2011年12月达到260万人,增量达1倍;现北京市数字电视总用户为280万人,预计12月达到332万人。

华谊兄弟一直以来都力求创新,《老夫子》也不例外,它的创新媒体宣传选择了歌华有线。宣传时间为2011年1月17~30日,宣传形式是主页菜单广告,即静态海报+5分钟视频预告片。据统计,北京市户均人口为2.71人/户(数据来源:北京统计局),主页菜单广告截止到2011年1月1日,每日曝光频次约2,200,074户次(数据来源:2011年1月1日歌华全样本统计)。也就是说,北京市每天将有大约200万户次能看到《老夫子》的海报。只要你是高清交互数字电视的用户,就一定可以看到《老夫子》,其到达率相当于100%。在到达率与强制力方面,目前还没有其他媒体可望其项背。

如果说《老夫子》在歌华有线投放的静态海报大大提高了电影的出镜率和认知度,那么时长5分钟的视频预告片正走在探索电影宣传的体验营销的路上。在这之前,电影预告片只能在固定的广告时段或节目里播出,到达率并不理想;利用互联网视频也可以观看预告片,但这只限于经常使用互联网的人群。现在无论男女老少,无论是否熟悉网络环境,无论何时,只要打开数字电视,按住遥控器中间的【主页】键,再进一步点击“请点击查看”后,就可以进入二级页面观看电影预告片或其他专区。这也使在电视上获取电影信息甚至提前获知电影内容成为可能。这种静态广告和视频结合,由视频诠释内容的方式更易深入观众内心。电影体验式营销的手段在数字媒体的存在下显得更易实现。

另一方面,利用数字电视媒体宣传影片,尤其是为以儿童为目标受众的动画电影造势,对于家庭营销的倾向性更强。《老夫子》试水歌华有线,也是看重其在家庭的温馨环境中所造就的商业机会。在歌华统计的高清交互数字电视发放数目中,可以明显看出,目前数字电视的主要受众人群集中在北京的城八区,这些地区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识较强,也更注重孩子的教育和培养,这样,《老夫子》的广告投放更具针对性。

除了为企业提供体验式营销和家庭营销的机会,歌华的潜在优势也是最大的优势将体现在精准营销上。近些年,精准营销成为企业的新宠,对不同的细分市场进行的精准营销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利润。歌华作为结合了传统媒体形式――电视和新内容――点播及其他服务的新媒体,它不仅只是终端接收机,而且是一个能够将用户信息反馈的信息平台。未来,面对用户,歌华可以成为媒体服务商,收集用户的偏好为其定制个性化的节目内容和广告信息;面对广告主和广告商,歌华会成为电视媒体方面最权威的调研公司为企业提供数据,甚至连高档小区的节日关注点和收视率也能精确反馈到后台。

全文阅读

新媒体与我国电影发行

摘要 我国传统的电影发行渠道主要是院线制,票房成为衡量电影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但是,由于电影行业中的二八法则与我国电影产业发展的不成熟,我国每年都有大批的国产电影无法进入院线公映。这些电影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开发,也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新媒体的发展,在逐渐改变着整个电影产业。新兴的新媒体形式成为电影发行的新渠道,为许多无法进入院线的电影提供了与观众见面的机会,有利于电影的多样化发展,并凭借其发行时间灵活、受众针对性强等优势获得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电影产业新媒体发行

一、电影产业概述

(一)我国传统的电影发行

电影产业包括制作、发行和放映三个部分,其中心环节是电影发行,以发行权为经营对象。电影公司将电影的发行权转让给专门的发行公司,由发行公司全权负责电影的推广发行。发行公司同影院进行交易,同时监督电影的上映事宜和票房收益。

目前,我国主要的电影发行商有中国电影集团和华夏电影发行公司,这两家国有控股企业垄断了外国电影的国内发行权。民营的电影发行公司主要有华谊兄弟、北京新画面和保利博纳等。

电影产业链的下游环节是电影放映。我国电影放映的单位是院线,遵循院线制。电影进入院线所获得的票房收入由制片方、发行商和放映方按比例分账。除了院线以外,电影的发行渠道还包括电视频道、音像DVD、网络和海外发行等。电影收入主要来自于票房、版权经营和电影衍生品开发。版权保护完善与否关系着电影收入的多少。

(二)我国传统的电影发行方式的弊端

全文阅读

新媒体艺术电影探讨

摘要:新媒体艺术不同于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他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观念艺术,以及早期未来主义宣言、达达式行为和70年代的表演艺术等。新媒体艺术主要是依靠计算机来完成,它是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之上的一种艺术表现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媒体艺术已经在不经意之间渗透到各个艺术领域当中,其中,新媒体艺术在电影领域当中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新媒体;计算机;电影

一、电影拍摄方式的创新

电影最早诞生于1895年12月28日,当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以公开售票的方式放映《火车进站》《工厂大门》等影片时,标志着电影的诞生。最开始人们选择使用电影胶片来记录电影画面,通过一张张静态图片的播放来实现动态的效果。而今天,随着计算机网络的不断发展,电影的拍摄和记录只通过一台高清的数字摄影机加一张存储卡就可以实现对影像的记录,从此告别了过去通过昂贵和沉重的胶片,大大提高了电影的拍摄效率。新媒体艺术的新意不仅仅让电影的拍摄变得简单快捷,也让电影的后期制作和宣传推广效率得到了大大的提升。早期的电影摄影机都是通过胶片来记录影像,1889年爱迪生发明了一种摄影机,这种摄影机是通过齿轮来带动未打孔的胶带,在齿轮的控制下带动胶带进行间歇式移动,同时对胶带进行打孔。这种摄影机是由电机进行驱动,遮光器轴与一台留声机相连,摄影机在进行转动时,留声机就会把声音记录下来。自从进入数字时代以来,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已经完全告别了这种拍摄方式,通过高清的数字摄影机我们就可以实现对画面的记录。自从进入信息革命以来,计算机以及周边设备的发展给摄影机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甚至出现了每秒钟可以记录上千帧的高速摄影机,他甚至可以清晰的拍摄出子弹在穿透物体时所产生的画面,而后面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机把画面展示出来,这极大的提高了电影的拍摄的效率。

二、电影制作方式的多样化

从早期的电影中我们可以发现,电影一般是根据现实生活的经验,对故事进行再创造的过程,有时候导演需要的镜头可能在现实中没办法实现,通常会制作一些特殊道具来实现。而如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可以让导演天马行空的想法都可以成为现实,像《阿凡达》《猩球崛起》等电影都是通过动作捕捉技术来拍摄完成的,通过记录安装在人物身上的一个个感光点来侦测人物位置的移动和变化,再通过计算机设备给人物附上导演想要的形象,这样我们就可以在大屏幕上面观看到附有人类思想的动物出现在画面中。我们在电影院中看到的画面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就像《阿凡达》里面,那唯美迷幻的潘多拉星球都是通过电影特效技术模拟出来的。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曾说过:“3D技术的核心就是欺骗”,他欺骗我们的眼睛,制造出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的东西,不过对电影本身来说,电影本身就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镜头的真实与否都是为了剧情进行服务,而电影特效基础能更好的表达出导演的想法,那这就肯定是有意义的。除了动作捕捉技术和3D技术之外抠像技术也在电影领域有广泛的应用。抠像技术相对于动作捕捉技术来说发展的时间更长一些,而他的应用也涉及电视、平面设计等领域,抠像技术是指在摄影摄像时,以蓝色或者绿色背景进行拍摄,在后期制作时通过计算机技术把背景的蓝色或者绿色去掉,然后更换成其他背景的技术。有些镜头在实际拍摄时可能会有危险或者不容易进行拍摄,通过在影棚中利用抠像技术就可以实现对人物场景的替换,从而大大加强了电影画面的观赏性,通过这些特技我们可以观看到火山喷发时的岩浆的流动;可以体验到地震时候大地的颤抖;甚至可以跟随摄影机一览海洋深处的画面。

三、电影推广方式的创新

走在大街上面我们随处都可以看到各种广告铺天盖地,在公交站牌,地铁出口甚至机场都可以看到电影广告的身影。就像2014年《一部之遥》电影上映前,在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收费站旁出现了一片写着“3D大电影一步之遥12.18姜文”字样的大草地。今天信息的传播是如此的频繁,通过微博进行电影上映之前的宣传成为了一种主要的方式,通过大量粉丝的转发观看,可以让更多的人去了解甚至观看电影的放映。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很多明星演员也会去客串一些播放量比较大的娱乐节目去推广宣传自己的电影。就像今年邓超和俞白眉导演的电影《恶棍天使》,在电影上映之前邓超就在自己的微博上面发出据电影上映倒计时的字样,并邀请网友进行转发,通过抽奖的方式来刺激广大网友把消息进行扩散从而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并在电影上映之前来回于各大城市之间进行电影的推广和宣传,并在具有超高人气的《奔跑吧兄弟》节目上面不断的提及电影上映的消息,电影上映短短4天的时间里,电影票房就超过了5个亿,众网友看过之后对此的评价是“明明是一部烂片,却依靠演员自身的超高人气拥有很高的票房”。在网络还没有得到推广和普及之前,电影的推广也就只能在当地城市进行宣传,集体公开放映,人群相对小众,就像电影诞生之初,卢米埃尔兄弟也就只能通过派发传单的方式让巴黎市民了解他们要公开放映电影的消息,而在英国的其他地方人们就可能收不到这样的消息,而当时观看的环境也比较简陋,在巴黎一家咖啡馆的地下室进行了公开播放。

全文阅读

新媒体环境下的微电影

[摘 要] 2011年被誉为中国微电影元年,微电影通过新媒体这个大平台展现出它无可比拟的优势。越来越多的企业、影视公司、视频网站、网民开始关注微电影,微电影的发展给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市场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也成为品牌营销的又一广告阵地。毫无疑问微电影将是今后新媒体发展的重要方面。本文通过对2011年众多微电影进行分析,找出它成功的几个重要因素,并对微电影今后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对微电影的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 微电影;新媒体;受众

 2010年中国首部微电影《一触即发》给投资方凯迪拉克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不仅首创了“微电影”的概念,创造了数亿次的视频点击率,还创新了病毒式网络营销的新模式。2011年不少大品牌通过投资微电影尝到了甜头,一些草根导演也通过微电影一举成名,实现了自己多年的导演梦。微电影在2011年出现星火燎原之势是有必然原因的。

首先,新媒体的发展为微电影的成功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新媒体是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之上的,一般指手机、平板电脑、移动电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新媒体具有移动性、即时性、互动性、自主选择性等特点,符合人们休闲娱乐时间碎片化的需求,可以随时随地地获取信息。

2011年中国全年票房达到131.15亿元人民币,但票房佳绩的取得却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根据电影局公布的备案和审批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内地全年生产故事影片558部,全年生产的各类电影总产量达到791部,但真正在电影院公映的电影总数不超过180部,相当一部分电影在影院不过是一日游,更多的小成本电影被挡在了院线门外。电影票价的逐年增高使越来越多的观众开始转向网络收看免费电影,付费观看电影的网民也逐渐增多。互联网为电影、导演和观众开启了另一扇大门。据《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网络视频的用户规模达到3.25亿人。①来自优酷的一项研究表明,许多电影迷开始接受并尝试在线上付费观看电影。新媒体数字院线发行平台以超低的价格、高清的观看品质获得了越来越多网民的追捧。

其次,新媒体的受众特点是微电影成功的重要保证。

新媒体受众尤其是微电影用户以城镇年轻人为主。“70后”“80后”是微电影的主要受众群体,这一代年轻人是伴随着新媒体成长起来的,他们熟悉各种智能手机的应用,懂得互联网技术,有一定的外语水平,喜欢追逐并享受最新的娱乐方式。这代年轻人是传统电视媒体主要流失的观众群,传统媒体被动收看的观影模式令他们反感,新媒体的移动性、即时性、互动性、自主选择性等特点正符合他们的需要。他们在一块块小屏幕前找寻着自己喜欢的内容,彼此传递着最新的信息。可以说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的传播活动更高效、更即时、更自主、传播的内容更具震撼力。有数据显示,新媒体受众在线观看微电影的比例高达95.4%,平均每周在网上看视频花费的时间为10.2小时。

全文阅读

新媒体中的电影艺术

就载体而言,电影曾一度以胶片作为与其他艺术形式相区分的标志,这种情况因新媒体的兴起而发生了变化。“胶片如何成为电影,并在哪一点上获得一致认同并被认为是习以为常的电影形式,这些在我们这个时代正受到质疑。”[2]随着CG技术对电影的渗透,这种以胶片来定义电影的观念已被打破。电影的胶片记录特性已不再是分类的基础。在当今电影产业中,数字媒介与赛璐璐胶片受到同样的倚重,在一定程度上,前者甚至已超越后者。数字电影完全可不依赖赛璐璐物质媒介,仅依托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即可完成创作、发行和放映诸过程。从这层意义而言,数字媒介丰富了电影制作和传播的物质基础。

20世纪中叶以来,观影媒介不再局限于影院中的银幕,电视机、计算机、手机等媒介的流行,为电影展映提供了日趋广阔的平台。“电影不再是以影院这一空间来加以界定,而是一种泛在的现象,它不再有固定的位置,因为它无处不在,至少是在我们审美和通讯的地方无处不在。”[3]要了解观影媒介的拓展造成影像平躺的意义,对电影史的回顾可以提供线索。电影有幻盘、诡盘、走马盘、活动视镜、电影视镜(Kinetoscope)等前身。其中,爱迪生的“电影视镜”相对成熟,但每次只能供一人观看。当时,电影就如一个魔幻的“盒子”。如果说爱迪生是想让人们驻足其旁并单独俯视“盒子”中平躺的影像的话,那么,卢米埃尔兄弟则让众人进入这个魔幻的“盒子”(影院)欣赏影像。影院所展示的影像只有足够巨大才能产生既震撼又细腻的视觉效果。因此,尽管座位的安排使得物理上的俯视、平视、仰视都成为可能,但影院总是在心理上诱导人们仰视作为技术奇观的影像。电视机、个人计算机的普及促使观影方式朝平视为主转变,原因在于它们朝家用电器的定位发展,总是在和用户套近乎。观影方式由平视为主向俯视为主的转变是在各种移动接收装置流行之后发生的。这些装置要在移动条件下使用,用户总是希望它们尽可能轻便、小巧,不仅能置于膝上,而且能玩于掌上。人们由此得以再次用“盒子”(掌上媒体)来俯视其屏幕上的平躺影像了。人类的观影体验因而经历了从“盒子”外到“盒子”内再到“盒子”外的过程。当然,这个过程并非低水平的重复,而是螺旋式上升。因“电影视镜———影院———电视机\电脑屏幕———掌上媒体”等观影媒介的依次出现,人们观影的主要视角也经历了“俯视———仰视———平视———俯视”循环变化的过程。

电影技术水平的提升主要体现在摄制、发行、放映各环节。就摄制而言,胶片摄影机体积庞大、价格昂贵,操纵此类设备需高素养的摄影师。DV技术打破了传统胶片时代只有少数专业人士才能驾驭影像的神话。DV摄像机轻巧便携,价格低廉,普通民众因此也能成为影像创作的主体。发行上,传统电影胶片冲印及其运输所费不菲。相比之下,微电影借助网络,鼠标轻轻一点即可,其发行成本近于零。电影依赖于一定的屏幕而存在,曼诺维奇认为电影屏幕先后历经了“动态屏幕———实时屏幕———交互屏幕”三个发展阶段。[4]动态屏幕为原始的电影银幕,实时屏幕为电视荧幕,而交互屏幕则为依托于计算机技术、具备交互功能并展现视觉元素的屏幕,如计算机屏幕、智能手机屏幕等。“交互屏幕”技术的出现,不仅使影像具备交互性,同时也给影像的平躺提供了可能。虽然作为家用电器的电视、电脑的屏幕尺寸可能相近,但电脑始终在可交互性方面胜出一筹。可交互性越强,往往意味着用户所拥有的掌控力量就越大。因此,家用电脑屏幕在心理上总是诱导用户俯视它,即使在物理上平视时也是如此。手提电脑、PDA、平板电脑和手机实现了生理和心理双重意义上的俯视,其前提是人们发明了使便携装置具有和固定装置类似功能的技术。无论摄制、发行还是放映,新媒体技术对电影的涉入遵循的是“数值化表述、模块化、自动化处理、易变性和代码转换”[5]的原则。这些技术特征与传统胶片线性化、固定性等技术特点截然不同。“电脑技术中的所谓‘随机记忆’(RAM-randomaccessmemory,随机存储器)实际上隐含了对等级制的否定:如果说书籍、胶片、磁带等以传统方式储存信息的载体是以线性和因果原则为基础的,隐含了传统叙述因素的话,那么,电脑的‘随机记忆’则将数据平面化,将等级结构转化为平面结构”。[6]由于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人们不仅能够灵活地对待数据,也能够灵活地对待影像,从而在观看电影时做出俯视、平视与仰视的不同选择。

形态:影像躺成何模样

电影因科技与媒介的演变而演变。躺下来的影像在形态上究竟与传统影像有何不同?碎片化、块茎状、个性化、交互性可谓是其典型特征。

(一)碎片化

平躺之后的影像呈碎片化趋势,这一趋势根源于记录载体的数字化逻辑。与胶片相比,数字媒介在记录特性上的优势为能擦除、可重录。这一特性大大降低了影像记录和创作的成本,使得即兴创作常态化。胶片电影因材料昂贵且只能一次性记录,迫使从业者不得不周密计划,在经济上精打细算,进而在美学上追求精致而不同凡响的大叙事。与之相比,平民化的数字影像倾向于碎片化的微叙事。这不是说高端数码设备无法摄制出能够和胶片电影在视觉效果上媲美的影像,而是说数码技术从整体上降低了影像生产的成本,从而让草根阶层得以在该领域施展才能,展示身边之事、个人之思。碎片化的影像生产在效率上已经远远超过传统影像生产,可以聚沙成塔、集腋成裘。Youtube、优酷等视频网站的繁荣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这些视频网站以在线视频数据库技术建构,其流程是并置的、非线性的。这种“数据库的结构方式将世界还原成相关的或不相关的并列群星,而如何在无数群星的并置中建立联系则取决于使用者”。[7]在影像数据库中,观影者可以从一个视频链到另一视频,从一个电影滑到另一电影,影像和影像之间的关系正如本雅明的星丛,亦如德勒兹的块茎,观众在它们的互文参照中重新解读意义。影像的“躺下”和碎片化之间存在多种意义上关联,其中最主要的是社会学意义上的联系。从事影像生产的最初仅仅是寥寥无几的发明家,其后扩大到电影商。电视台以及制播分离条件下的节目制作企业的加盟,进一步扩大了影像生产者的队伍,同时也形成了影像生产的层级制。处在顶端的是垄断性跨国媒体集团,位于中间的是实力雄厚的主流电视台、电影公司,而在底层的是一般节目制作企业。影像的仰视不只是指观众仰视影院所放映的电影,而且是指观众在社会学意义上仰视和大片相联系的巨星、大导演、大制片人、大企业、大集团。因此,影像的仰视归根结底是一种由层级制所规定的视角。相比之下,影像的俯视以瓦解上述层级制为前提,同时又以加剧上述瓦解为结果。影像的碎片化实际上是作为媒体垄断的一种解毒剂而起作用。这种垄断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日益加剧,以至于如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媒体生产为5家巨头所控制。它们需要令人仰视的影像,因为这种影像导致媒体崇拜,而媒体崇拜在许多情况上就是媒体巨头崇拜。与之不同,影像的“躺下”意味着平民百姓对媒体技术的掌握和应用。它不需要媒体崇拜,也不需要和崇拜相联系的宏大叙事,通过碎片化所展示出来的创造性是对于平民百姓艺术力量和自信心的肯定。

(二)块茎状

全文阅读

电影院,新媒体和录像带

香港艺术中心坐落在湾仔港湾道与芬域街交界的街角上,看上去并不起眼,不过这里有着全港第一家艺术电影院――Agnès b. 。致力于推动当代艺术的香港艺术中心,自1988年Agnès b. 建成后,陆续推出大批的艺术电影节目。时至今日,Agnès b. 电影院仍是香港最活跃的艺术电影院,致力栽培从事电影和录像创作的年轻人。

而在5月,这里将迎来一个新的合作伙伴――同样热衷于推动当代艺术的香港巴塞尔艺术展(Art Basel in Hong Kong)。去年,香港艺术展正式更名为香港巴塞尔艺术展,今年的第二届展览则打算用新媒体艺术来延续这股新鲜劲――推出专门为电影而设的展览专区“光映现场”(Film Sector),放映由艺术家创作及讲述艺术家的录像作品。北京艺术实验室(Beijing Art Lab)创办人及总监、身兼策展人、多媒体艺术家及制作人三职的李振华负责该展区的策展工作。

在电影院里播新媒体艺术作品会是怎样的体验?虽然做过许多展览,但李振华对这种特别的方式仍然颇为兴奋和新鲜,“把新媒体艺术、影像艺术带入电影院的环境,是非常有趣的尝试”。李振华告诉《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此次“光映现场”的排片也采用电影节的呈现方式,进行展播。据巴塞尔亚洲艺术总监Magnus Renfrew介绍,Agnès b. 影院空间面积大约120平方米,可以容纳约120人。

此次“光映现场”共收到140多家画廊的申请,李振华从中挑选出了来自30间艺廊、41位艺术家共49件作品,重点作品来自国际知名艺术家石田尚志(Takashi Ishida)、Dinh Q Lê、香港艺术家关尚志以及Christopher Doyle等。

为了让普通观众更好地理解这些新媒体艺术(李振华谓之“沟通”),李振华设置了6个分类作为挑选的标准之一:“城市生活”(Urban Life),以怪诞且俏皮幽默的方式,探讨大都会的文明如何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视觉”(Beautiful Visuals),集中剖析视觉感官以及声音与视频的混合;“动画”(Animation),追溯这一独特体裁的诞生、技术及实践;“行动”(Action),探索行为、表演及录像之间三位一体的微妙关系;“表演”(Performance),旨在展示行为、活动及表演的戏剧张力;“混合叙事”(Fiction Mix),探索不同视觉表现形式核心的故事叙述。除了分类这一标准,时长也是李振华考虑的因素之一。为了让更多的作品能够得到呈现,李振华选择了时长较短的作品,在展播目录中,最长的录像也只有17分钟,希望“整体的作品呈现能给人们带来愉快的观影体验”。

当代艺术区别于传统艺术的特点之一,便是会与现场的氛围、环境发生“化学反应”。不过,有些新媒体艺术作品对于普通观众来说晦涩怪诞,甚至画面有些惊悚或者不舒适感,那么在电影院这样一个公共空间里播放,是否适合?观众能否接受?

李振华认为,社会的各个不同层面都有艺术接壤的空间,重要的是艺术家的作品是否具有独立的美学与特性,能否真正体现在与公众的交流中。至于观众懂不懂,李振华觉得问题不在于艺术家,“观众应该跟艺术家一起成长。我想,一个年轻的观众和一个早些年代的观众对新媒体的反应肯定是不同的。某种程度上来说,新媒体是属于年轻一代的媒介。”

全文阅读

新媒体时代的电影

“电影是什么”,上世纪中叶安德烈・巴赞以此语为其著名的电影理论著作冠名,但他未给出标准答案。不只是巴赞,从电影诞生起,许多理论家都在思考这个问题,至今未果。

从艺术的维度,给电影下定义确实困难。从科学技术角度,中国电影出版社的《电影艺术词典》的定义是:“根据‘视觉暂留’原理,运用照相(以及录音)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像(以及声音)摄录在胶片上,通过放映(以及还音),在银幕上造成活动影像(以及声音),以表现一定内容的技术。”这个概括和中国许多教科书中的定义具有一样的特点,即:没错,但也没用。它犹如我们定义“苹果”为“一个球形的、或红或绿的食物。”――这仅仅是一种观察,并没有揭示一个概念的本质。就笔者所见,当下并无优秀的有关电影的定义,好在本文的研究志不在此,我们可仅从现状角度对电影进行描述性地界定:电影,是受众可一次性接受的,叙事性动态视听艺术作品。

相对于《电影艺术词典》,我们总结的定义与之不同的有两点。第一,我们强调了“受众可一次性接受”,显然,这是为了与电视连续剧区别开来。电影与电视连续剧这两种体裁有着极大的亲缘性,亦存极大不同。二者从本质上都是叙事艺术,但是看电影作为一种人类活动的完成是单次的,而观看电视连续剧则是需要多次累积的。虽然,亦有少数电影因其庞大的篇幅需要数次观看才能完成,但问题的本质在于,此人类活动的价值和魅力,是基于一次性获得还是须多次重复才可获得。与前者相类似还有看小说或者谈恋爱,与后者类似的还有听评书、做礼拜。

我们对电影的定义,第二个特点,是去除了传统的有关电影的一些关键词,如“胶片”、“银幕”、“影院”。由于技术的发展,动态影像(声音)的记录、制作加工、放映等环节,从胶片这一介质上被解放了出来。这一解放最初由电视技术启动,继而电脑及互联网亦加入此一行列。在今天,电影的主要记录方式是数字记录,传播方式是电视加互联网(联接电脑、手持试听设备终端),传统的“胶片+影院”模式正在迅速改变。

这可能是电影诞生以来最大的变革,具体来说,这个变革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高速地“去胶片化”,前些年数字记录成像还仅仅是电影界的辅助手段,但眨眼间,它已经成为主流。最顽固的“胶片派”在2011年底,看到“美国柯达公司申请破产保护”这一标志性事件的时候,亦知大势已去。笔者三年前在接受一家媒体的采访时说:“随着数字化的飞速发展,在未来,也许DV和胶片的标准也许就会统一,换句话说胶片就会消亡。完全消亡可能还要很长一段时间,但是在主流系统,用数字取代胶片将会是很快的事情。我个人预测是十年的时间。”我没有想到仅用了三年时间,这就成为了现实。

这场革命的第二个方面,是电影的传播媒介从前些年的“影院为主,电视为辅”,变成了“互联网为主,影院和电视为辅。”根据CNNIC(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1年网络视频的用户数量为3.0119亿,使用率为62.1%,甚至超过了电子邮件使用率11个百分点。2012年1月23日的《华尔街时报》的文章《中国观众转向网络视频 视频网站借机发力》中指出:“政府的限制措施促使中国年轻人关掉电视,打开电脑。广告主和西方影视剧制作机构也紧随他们的脚步。提供流视频服务的中国网站曾一度受到全球娱乐业的讥讽,后者将之称为‘盗版电影和电视节目之家’。但如今,很多这类网站都已经开始打击盗版,并且提供原创节目和《绯闻女孩》及《广告狂人》等已获得了播放权的西方电影和电视节目。”从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视频网站的巨大受众群,而视频网站的主体内容正是海量的电影(获得与未获得版权)资源。虽然我们没有找到电影传播媒介的官方数据,但早在五年前,一次民间组织的覆盖全国的“中国电影万里行”活动中,其进行的3万张问卷调查显示:中国网民人均每年观看超过15部电影。而传统电影市场中(影院观看),中国人每年人均观看的电影数仅仅是0.04部。实际上,无论是从资料上,还是从我们日常感受上看,我们都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观众获得电影内容的主要渠道,早已不是影院,而是互联网和电视,尽管可能大多是盗版的。

可以说,传统电影的制作和传播媒介都已发生重大改变,这种量变必将使得电影的美学和产业格局产生质变。笔者认为,后世的电影史学家可能会将2011年确定为一个标志性的年份。因为这一年的年末,美国柯达公司宣布破产保护;同时,中国媒体称这一年为“微电影年”,大量为网络原创的“微电影”进入商业运营;第三,互联网强力介入了电影的传播,网络传播从之前非法盗播转向视频网站的大规模版权购买。这一切现象实际上昭示着一个电影的新媒体时代正在到来。

2

全文阅读

新媒体助推“轻”电影高飞

今年以来,《人再途之泰》、《北京遇上西雅图》、《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国合伙人》、《小时代》等引爆的“轻”电影热潮,吸引了电影业界和学界的广泛关注。但实际上,大多数“轻”电影的创作团队在实现梦想的路途中都会遇到诸如筹资困难、对票房无把握、影院排片量小等难题,而新媒体作为年轻一代的生活必需品必将在“轻”电影成长的过程中发挥重大的作用,前提是“轻”电影的创作者们一定要认真研究、充分尊重新媒体背后庞大的电影受众。

网络“众筹”――募资与调研一举两得

对于许多“轻”电影导演来说,筹资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投资者为降低风险,更愿意将资金投向成名导演或有大明星参与的电影项目,而那些年轻导演的作品,特别是处女作电影,往往既没大明星也并非大制作,加之创作团队缺乏经验和业绩,这样的项目看似确实存在很大的风险,于是筹资成为一大难事。有些导演常年拿着自己的项目为实现拍电影的梦想而四处奔波,结果到头来几年过去了,梦想越来越远,却始终无法实现。也许一些优秀的人才和一些精彩的项目就在这个找钱的艰难过程中被消磨殆尽了^而基于互联网的“众筹”成为助力新导演圆梦、新项目成型的一种全新的电影筹资渠道。新媒体特别是社交媒体的互动性、参与性、自媒体传播等特征是实施网络“众筹”的基础。

“众筹”即向大众筹资。筹资项目必须在发起人预设的时间内达到或超过目标金额才算成功。没有达到目标的项目,支持款项将全额退回给所有支持者。筹资项目完成后,网友将得到发起人预先承诺的回报。“众筹”发源于美国IT创业领域,小企业或创业者通过社交网络公开展示创意,进而获取启动资金。后来一些独立电影、纪录片也开始利用该模式。停播的美剧《美眉校探》主演克里斯汀・贝尔利用众筹拿到500万美元资金,成功拍摄电影版,并计划近期上映,她回报给筹款人的是电影数字拷贝。

为了筹备“2013快乐男声主题电影”,9月27日,2013“快乐男声”决战当天,天娱传媒与众筹网宣布了一个“赌约”――20天内募集500万元电影预售票房。如果大家不在20天凑满500万元,将不会在大银幕上看到“快男”的主题电影。这场主要针对选秀节目粉丝的众筹项目自启动以来,引起了业内外人士的高度关注。支持者可以通过支付宝、财付通等网络金融工具,对项目发起者提供支持,并留下可以收到实物回报的地址。这个众筹项目被分为60元、120元、480元、1200元四个不同等级,支持者在支付相应的金额后,会得到不同数量的电影票、电影首映礼的入场券,以及参与抽奖环节。如果项目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募集到目标金额,丰办方会将所有的资金如教返还给每一位项目支持者。《2013快男》主题电影是国内迄今为止最大的一个电影众筹项目,为此,众筹网特别引入了专门的担保公司,保证整个过程更加安全可信。结果是距离项目截止时间还有整整24小时,目标已经达成,共有28万名支持者参与此次众筹。

众筹网站也强调,很多项目存在着风险,发起人可能无法完成承诺。这需要支持者了解创意项目本身的风险,网站一方面监管项目发起人,另一方面也鼓励支持者直接联系发起人,充分的沟通才能将风险控制到最低。

与“快男”电影相比,更多众筹项目的发起人是默默无闻的新导演。表现“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微电影《最后的战士2》就通过“众筹”获得了网友68万元的支持,该项目目前已开拍。心怀梦想的还有梁旋和他的动画片《大鱼・海棠》。2005年从清华大学辍学的他和清华美院的张春成合作成立彼岸天动画公司,并想将这个源自中国神话的故事拍成动画电影,但八年过去了'资金一直没到位。2013年6月4日,他们将做好的短片放上新浪微博,寻找“可以帮到我们的人”。微博得到网友们的热情转发,国内最早做“众筹”的网站“点名时间”也找上门谈合作,经过一个多月,3598位网民为这个项目筹款超过158万元。项目给支持者的回报是,捐款50元送剧照6张、捐款100元送剧照和海报一张。对于回报定得如此之低,梁旋说他是想在众筹结束后再向网友公布惊喜:任何资助者都将分享电影的股份。但点名时间网站认为,如果将股份明确作为回报,“众筹”就变成了“非法集资”。结束“众筹”两个多月后,《大鱼・海棠》正式进入了制作阶段,虽然158万的“众筹”资金只占到总投资不到10%,但这场众筹活动引起了专业制作机构光线影业的关注,它让光线看到了项目的潜在市场价值,最终决定投资。

电影项目投资需求较大,完全依靠“众筹”而完成融资,目前还不现实。但“众筹”能起到市场调查的作用,能让制作团队更加深入地了解到目标受众群对于影片的期望值以及他们的观影取向。由于每一位支持者在捐款或预购电影票前,都需要在众筹平台上填写相应的个人资料,而通过这些资料的抓取,则能够使电影的创作和宣发团队了解到什么年龄、什么性别、什么职业、什么收入、什么地域、什么喜好、什么教育背景的观众居多,这些指标将对电影创作和营销起到重大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说,“众筹”确实对电影行业的发展具有多重意义,并很有可能成就那些正在追梦的新导演和那些具有潜力的好项目。

全文阅读

新媒体:电影的未来通道?

如果这场革命真的来临,将颠覆传统电影产业的游戏规则,电影产业将面临新的重大挑战!

电影产业上游的内容正在经历一场终端渠道的革命,这场革命与新技术和新媒体息息相关。

上个世纪的90年代,当我们还没有意识到新技术和每个人有什么具体关联的时候,电脑和互联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当今天人们把新技术应用当做家常便饭的时候,新技术在娱乐产业悄悄地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只等待周边政策,硬件软件环境的成熟,将会引爆一场以娱乐内容为核心,争夺终端用户的新媒体革命。这将替代或者部分替代传统电影产业苦心经营起来的产业链条和模式。

传统商业的模式是付出成本制造产品,再从销售产品的过程中获得利润。传统的电影产品也摆脱不了这种模式,这需要制片公司通过投资制作电影,在院线影院等终端上向观众零售电影票回收利润。

互联网时代改变了商品销售的方式,因为资本的参与,他们把注意力和关注度转化为价值,集团用户或者广告商为网络用户的消费买单已经是一个普遍的做法。为用户提供免费的娱乐内容一直是互联网的规则,但目前视频网站的野心不仅如此,通过免费正版内容,首先击败盗版的DVD产业,再通过高清技术不断的完善,和传统院线争夺半壁江山,野心昭然若揭。

说白了,传统的电影院线在一砖一瓦建造电影内容输出平台的时候,新媒体可能同时在通过数字化方式创建他们的虚拟院线平台。很难说未来人们一定要去到电影院才能看到心仪的电影,或许,在三三两两结伴去旅行的时候,在度假的时候,在睡觉前,甚至任何私人的状态下,通过随身携带的放映终端,笔记本电脑甚至手机同步观看电影院的最新电影。甚至有技术开发商为这些放映终端专门配置特殊的眼镜,戴上它,通过视网膜原理,呈现在面前的是一个虚拟的银幕,犹如置身在电影院看电影的效果,如果这样,为什么不躺在沙滩上一边享受阳光一边获取娱乐的享受呢!

很多投资电影产业的资本看到产业巨大的增量空间,参照上个世纪60年代的好莱坞,80年代的香港,内地现阶段正是电影产业辉煌的开始,当这些地方的影院投资商们大力建造影院,甚至用过去那些成功经验来指导当下的投资行为时,和这个产业没有太多关联的新技术应用,正在悄悄进入电影产业的核心,改变着人们的消费方式。他们把销售做在前头,用广告商的钱买内容免费提供给广告商的目标用户,消费者因为免费的资源乐此不彼,广告商因为广告费更为精准的投放而沾沾自喜,新技术平台因为不断增长的广告收入而发展壮大,具有更加雄厚的资金购买内容,电影内容的消费更加精准和个人化。

如果这场革命真的来临,将颠覆传统电影产业的游戏规则,电影产业将面临新的重大挑战!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