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咨询案例

心理咨询案例范文精选

心理咨询案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考试焦虑;心理咨询;合理情绪疗法

一、来访者的一般资料

小陈(化名),女,20岁,身高约1.65米,体态发育正常,某大学中文系二年级学生。个人无重大躯体疾病史,无家族精神病史。

二、来访者要求咨询的问题

主诉:临近英语四级考试了,晚上紧张、焦虑的睡不着觉,并且这样的状态不是持续一天两天,而是将近一个月了。这两天开始怀疑自己可能有梦游症,更加焦虑,担心影响备考。

三、评估与诊断

(一)症状严重程度的评估

通过聆听来访者的自我陈述和咨询师观察,判断来访者症状严重程度较轻,对其个人生活无明显影响,有自知力和主动求助的意愿,为常人所能理解,知、情、意、行为及心理活动完整、协调,从上述情况判定为正常心理状态。根据本例的症状诊断为焦虑情绪,这属于一般心理问题,因为它对社会功能没有影响,也未泛化。

(二)鉴别诊断

1、与精神病的鉴别: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精神病的特点是患者的知情意不统一,没有自知力,也不主动求医,常伴有幻觉、妄想、逻辑思维紊乱及行为异常等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障碍。

2、与焦虑性神经症的鉴别:焦虑症是一种以焦虑情绪为主的神经症,以广泛和持续性焦虑或反复发作的惊恐不安为主要特征,常伴有自主神经紊乱、肌肉紧张与运动性不安。因此可以排除焦虑性神经症。

3、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严重心理问题的反应强度强烈,而且已经泛化,对社会功能造成了严重影响,病程大于2个月。而该来访者的问题没有泛化,持续的时间也没有超过一个月,对社会功能未造成影响,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四、归因分析

(一)生物原因:晚上常伴有失眠,白天疲劳,四肢乏力,眼睛酸痛。

(二)社会原因:在她生活的家庭环境中,由于高考失利自己考上一所普通大学,而弟弟却上了重点大学,自此觉得自己在亲戚朋友面前抬不起头。

(三)心理原因:性格有些急躁,争强好胜,求胜心切。存在不良认知:自我苛求,追求“我必须获得周围人的支持与赞赏”。有不合理信念:“我和弟弟是双胞胎,那我们就一定要一样的优秀”。

五、咨询方案的制定

(一)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

20世纪50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A.Ellis发明了一种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合理情绪疗法,这种治疗方法通过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的方法,改变患者的非理性观念,解决他们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合理隋绪疗法的核心是ABC理论:A(Activating events)——诱发事件,B(Beliefs)——个体对事件的看法、解释及评价。C(Consequences)——继这一事件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理性情绪行为疗法认为,A不是引起C的直接原因,而是由于B个体对这些事件的评价和解释造成的。

(二)咨询目标

具体目标:1、进行放松训练,减少焦虑情绪;2、改变该求助者对身体状况的错误认知,身体的不适是由心理问题引起的;3、帮助来访者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不合理认知。

最终目标:1、来访者形成新的认知行为模式,改变其不合理信念;2、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表,最终消除焦虑情绪,重塑自信心。

六、咨询过程

(一)采用合理情绪疗法中的质询式提问,消除来访者的错误认知。在此次咨询中,主要是采用合理隋绪疗法中的质询式提问,来消除来访者身体状况的错误认知。咨询师讲解了一些有关梦游症的一些知识,告诉她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日常生活规律,避免过度疲劳和高度的紧张状态,注意早睡早起,锻炼身体,使睡眠节律调整到最佳状态是进行预防保健的最佳方式。

(二)运用合理情绪疗法与来访者对自己错误的评价的想法进行辩论。在第三次咨询中来访者说明自己已经严格按照作息时间安排学习和生活了。此次咨询的目的是打破她认为弟弟如今什么方面都比她强的想法,增强她的自信心。

(三)继续用合理情绪疗法改变她的求全责备,即对自己要求完美的想法。通过引导来访者逐步认清自己的不合理的信念,使得来访者认识到她一直拿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在比较,而对被人的缺点有很宽容,对自己却求全责备。

七、咨询效果评估

(一)来访者自我评估:通过这一阶段的咨询,觉得情绪比较稳定了,睡眠有了很大改善,能够比较坦然地面对四级考。

(二)来访者宿舍的同学:认为求助者的作息时间现在很有规律了,没很少听她说担心考试的事了。

(三)咨询师的评估:通过观察和回访,发现已达到了预订目标,改善了患者的考试焦虑状态。

八、结语

此次咨询,既有成功,也有失败:成功之处在于首先运用放松训练,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来访者的焦虑情绪。在这样的条件下,合理情绪疗法更能发挥作用。因为此时来访者能够心平气和的沟通、交流,更容易接受针对他的问题给出的建议和想法,能够促进问题的解决,为以后同类案例的解决提供了参考价值。当然,本案例所使用的合理情绪疗法以及咨询过程也存在诸多不妥之处,需要不断的改进和提升。

参考文献

心理咨询案例范文第2篇

教师反映该生性格比较内向、敏感、比较懂事。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王某是独自来咨询室的,衣着整齐,面部表情及眼神表露出焦虑、疲倦,性格偏内向。敏感,非常伤心,哭了很长时间。通过谈话了解到:王某有两个最知心的朋友经常鼓励她,给了她很大的帮助。其中一个是异性朋友,本想来看望她,但被她婉言拒绝了,怕同学说闲话。在过去的生活中投有其他的负性生活事件影响。

从小学到初中,读书成绩一般,一直当班干部,喜欢交朋友,自尊心强。以往身体健康,无重大器质性疾病史,近期检查身体无异常,身体健康状况良好,发育营养中等。UPI心理测试结果是属于阳性异常心理。

一、心理诊断和成因分析

1.心理诊断

王某的症状开始于大学入学初,上大学经济负担太重,自己不能为母亲分担,退学母亲肯定不会同意,根本没心思学习,吃不下饭,睡不好,很焦虑又很郁闷,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浑身没劲。她自己摆脱不了这种症状,严重影响了学习和生活。

因较强的生活刺激导致内心冲突而痛苦,自己对症状有很好的自知力,并在别人的劝说下,主动要求解决问题。其情绪表现与绝望的行为和认知过程是一致的,表现为求助者认为继续上学,母亲的经济压力太大,不上学母亲的精神压力又会很大,面对现实无所适从。虽然其社会功能受到影响,但还能正常上课,生理功能基本正常,可排除精神病和神经症。

2.成因分析

一是王某正处于青春期;二是父亲去世,家庭有经济危机;三是社会支持系统较弱,现实问题和心理问题未能得到母亲、老师和同学的理解和关注,并未能得到正确指导;四是在家庭经济压力面前,有求学的上进心,也有孝敬母亲的道德良知,两者发生冲突;五是存在认知偏差,认为上述的冲突是不能解决的矛盾;六是在行为模式上缺乏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技巧,面对困境不知所措。

二、咨询过程描述

1.咨询关系建立阶段

一是了解病史及相关信息,包括患者的成长经历及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等;二是评估自杀倾向的程度;三是由于求助者缺乏情绪宣泄和理解的倾听,因此鼓励宣泄:四是学习应激理论,了解在搏斗期如不能合理缓解和释放压力,进入衰竭期后,人即无法继续去抵抗压力的道理:五是肯定求助者求询行为,告知此时来咨询非常及时;六是给予心理支持,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明确咨询目标。

2.心理帮助阶段

一是重点帮助求助者纠正不合理的认知;二是布置咨询作业,寻找解决上学与不上学这对矛盾的方法和途径,并对缓解经济压力的各方面进行评估。如申请贫困生补助,勤工助学,好好学习获奖学金,寻求好朋友帮助:三是分析缓解压力的客观条件:母亲尚有就业能力,学费贷款可通过学校努力帮助解决;四是合理的生活指导:给求助者提供一些生活上的指导,建议其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多参加集体活动,多与人沟通,转移注意力。帮助其客观分析暂时的生活困难,鼓励其思考弱势状态下自己的优势,与母亲共度难关的精神力量,领悟积极的生活态度。

3.结束阶段

主要强化求助者的正向行为,巩固已有的咨询效果,做好结束准备。王某在最后结束时称:“自己觉得心里轻松了,也想笑了,不再担心天会塌下来、自己精神崩溃了。”

三、结果评估

自我评估:睡眠、食欲有了很大改善,基本摆脱心理冲突。学会了合理的思维方法,看到了生活阳光的一面。有了这样的一次经历,人生的路上不管有什么坎坷,都会坦然面对。

同学评估:恢复正常的情绪状态,认真学习,与同学交流自如。

心理咨询案例范文第3篇

【关键词】自卑;焦虑;合理情绪疗法

一、一般情况

张某,女,16岁,身高约155厘米,体态中等,无重大病史及家族精神病史,出生于贫困农民家庭。

二、主诉与个人陈述

(一)主诉。近段时间来,来访者情绪低落,学习效率低,害怕考试。不想与同学交流。十分害怕自己再这样下去会出现大问题,影响正常的生活学习。

(二)个人陈述(根据来访者自述整理)。来访者出身于贫困农民家庭,父母亲都是顺从本分的农民。身体健康,无严重疾病史,家族中无精神病及遗传病史。家里共有姐弟两人,弟弟比他小九岁。父母文化程度都不高,希望她赶快初中毕业出去打工赚钱。来访者自幼喜爱学习,成绩优秀的她也时常受学校的照顾。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中考后,尽管成绩优秀,她没有选择继续上高中,而是参加了免交学杂费,并且有生活补助的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学校在省城,同学都来自各地的优秀毕业生,从农村出来的来访者一下子觉得失去了优越感。课程较多,有些偏理科的科目学起来觉得很吃力,每到考试就十分紧张,害怕自己会挂科。再加上出生农村,家庭条件有限,不怎么会打扮自己,自己认为漂亮的东西,同学却觉得很俗气,努力想融入主流,但屡屡受挫,自尊心受到严重打击。因此,到城市读书后,性格变得越来越内向,自卑,也不愿和同学交往,害怕别人笑话自己,瞧不起自己。

三、观察及他人反映

来访者外貌不出众,年貌相符,短发,身材中等,衣着整洁,说话虽有些胆怯,声音低微,谈吐较犹豫,但语言清晰。思维逻辑正常,表达合理,伴有紧张、焦虑,无感知觉障碍,自知力完整。据表姐反应,来访者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女孩。自到城市读书后,经常心情不好,人也变得敏感、自卑,一到考试就十分焦虑,有时会找表姐倾诉。可表姐近期在准备一次重要的考试,有时并不能及时给予其满意的答复,有一次来访者发短信给表姐,表姐未及时回复,她后来又发了一条短信说:“姐,对不起,我以后再也不打扰你了,这些都是我一个人自作自受……”,因此表姐十分担忧。

四、咨询问题的归类或诊断

(一)诊断依据。根据判断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三原则,来访者目前主客观世界统一,目前心理症状的出现有其明显的原因。并且来访者有良好的自知力,属于主动求医,思维逻辑清晰,没有妄想、幻想症状,因此可以判断属于非精神病性的心理障碍。

(二)鉴别诊断

1、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严重心理问题的反应已经泛化,而且强度强烈,会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而来访者病程较短,社会功能良好,自知力存在,故可以排除。

2、与抑郁症相鉴别。来访者虽然有一定抑郁情绪,但是这种抑郁情绪产生是有据可循的,程度不重,社会功能无明显受损,而且没有自杀倾向,故可以排除。

3、与焦虑性神经症相鉴别。焦虑症除情绪症状外,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出汗和运动性不安等。来访者虽有一定的焦虑情绪症状,但身体表现不明显,无明显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故可以排除。

4、与器质性疾病相鉴别。来访者无器质性疾病的症状及体征,可以排除。

(三)诊断结果。根据来访者的临床症状,由于强烈自卑、交往受挫等导致情绪不良,为近期发生,且其反应强度在可理解的范围内,尚未泛化,没有影响到逻辑思维和社会功能。另外,来访者有很好的自知力,主动求医。故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五、咨询师对问题的归因分析

(一)生物原因。从生理上看,来访者处于青春期,渴望得到大家的认可,但在交往中屡屡被否定,因此产生强烈的自卑和不良情绪。

(二)社会原因。从来访者个人成长史来看,家庭贫困,小学初中一直成绩优秀,到大城市读书后,一下子失去了优越感,而且没有经历高中,直接进入像大学一样的生活,感到学习压力比较大,而且有没有老师随时的督促,对学习和生活适应不良。从社会支持来看,父母文化程度不高,不能对其问题给予良好的建议。在学校里由于自卑而害怕与同学交往,相比于小学、初中,缺少老师、父母、同学的关爱与支持。

(三)心理原因。心理上,存在着错误认知,偶尔的交往受挫,导致其认为自己不受欢迎,害怕同学因自己出身贫苦,而瞧不起自己,不愿意主动和人打交道。学习上失去了督促,没有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任务,造成对学习问题的焦虑。受到焦虑、烦躁情绪的困扰,不能够自己处理自己的情绪问题。性格内向,很在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不能很好地发泄情绪和自我调节情绪。

六、咨询方案与知情同意

(一)咨询目标。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改善其错误的认知,澄清自我认识,建立理性思维模式,缓解及消除抑郁,焦虑,自卑感等不良情绪。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完善来访者的个性,促进来访者以理性思维去面对和处理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挫折和困难。学会一些人际交往技巧,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增强其自信心,提高有效应对挫折的能力,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二)所依据的理论和拟采用的技术。(1)建立平等友好的咨询关系,给予来访者积极的关注和共情,使其负性情绪得到缓解。(2)主要运用认知行为疗法中的合理情绪疗法。合理情绪疗法旨在通过纯理论分析和逻辑思维途径,来改变来访者的非理性观念,从而帮助来访者解决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它强调引起人们情绪困扰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改变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是应该改变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善情绪。来访者的心理问题主要是由于现实问题而引发较大压力和不良情绪,自身无法调适而处于情绪困扰之中。其情绪困扰主要来源于认知偏差,对人际交往的错误认知,使其错误的认为自己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于是一方面害怕与人交往,另一方面也使得自己情绪更低落。咨询的重点在于改变来访者的这种认知偏差,让来访者认识到自己的不合理思维方式和行为。只有当认知中的不合理成分被揭示出来,进行正确合理的再认识,不良情绪才会随之改善。

(三)知情同意,说明双方的权益和义务。来访者按照咨询方案和咨询目标积极参与,保证按时前来咨询。咨询师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努力为来访者提供良好有效的咨询服务。

时间与费用:每周咨询一次,每次50分钟,免费。

七、实施的步骤和过程

第一次咨询。本次咨询的目的是收集相关资料,建立咨询关系,并进行心理诊断。通过摄入性会谈,鼓励和启发来访者倾诉,收集临床资料。通过诊断发现,来访者性格内向、敏感,目前有抑郁情绪。从来访者咨询的问题来看,她存在交往上的烦恼。结合来访者的主诉、表姐反应及谈话观察,初诊基本正确。布置家庭作业:写出自己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紧张焦虑、忧郁情绪,每天5条。

第二次咨询。本次咨询的目的是加强咨询关系,进一步确诊,确定咨询目标与方案,向来访者介绍情绪ABC理论原理。根据上次的家庭作业得知了来访者最容易产生紧张、焦虑情绪的情境。然后通过会谈了解来访者的认知模式,找出其情绪困扰和行为不适的具体表现,以及与这些反应相对应的诱发事件,向来访者介绍情绪ABC理论原理,将来访者情况与ABC理论相结合,鼓励来访者找出自己的不合理信念。布置作业:每天起床对着镜子里的自己笑一下,说一句鼓励自己的话;每天主动和室友交流不少于30分钟。

第三次咨询。通过前两次的咨询,已经了解到问题症结所在,本次咨询主要是应用合理情绪疗法的原理,引导来访者领悟其情绪是由想法引起的。深入分析问题原因,让来访者接受。会谈以倾听为主,运用认知治疗技术帮助其分析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并逐步让她接受,找出其情绪和认知问题的症结所在。运用情绪ABC技术,让来访者意识到相同的诱发事件是怎样因信念而导致不同结果的,帮助她了解她的不良情绪是来源于不合理的信念和思维方式。通过对家庭作业分析及进一步交谈,咨询师感觉来访者的心理问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首先,与长期成长的环境及家庭教育有关。家庭贫困,农村里对儿子看的比较重,父母对自己读书不重视,而自己又想读书,所以希望能靠自己的力量完成心愿,压力较大。其次,与自尊心强、又过于内向,遇到挫折时,自尊心压抑有关。来访者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的人,对自己要求较高,希望各方面都能得到大家的肯定。到了大城市读书后,各方面失去优越感。同学间贫富对比悬殊,感觉很难融入,屡屡受挫,自尊心受到严重打击而变得敏感,总是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也羞于向人倾诉,很多事情埋在心。再加上心理并不成熟,容易放大一些细小问题,而产生焦虑自卑情绪。布置家庭作业:每天坚持记日记,帮助自己思考,回顾每天的行为;每天进行半小时至一小时的运动。

第四、五次咨询。这两次咨询的目的是帮助来访者区别想法和事实,咨询师利用辩论的方法与不合理的信念进行辩论,引导来访者运用情绪ABC技术,发现自己的不合理信念,从而修正改变不合理信念,帮助其建立合理的信念,引导其重新对自己进行评估,学会用理性观念看待问题。然后,对来访者进行肌肉放松训练,直到掌握为止,告诉来访者感到紧张和焦虑时可以使用此方法来缓解情绪。布置家庭作业:每天写出5条自己的优点;每天主动和班上的同学进行交流不少于30分钟。

第六次咨询。基于前几次咨询效果很好,这次咨询的目的主要是要巩固治疗效果,学习有效应对困难和挫折的技巧,增强自信。咨询中,咨询师主要是要肯定来访者学习和生活的能力,鼓励其与同学交流,进一步增强自信。向来访者介绍人际交往中的“黄金法则”,告诉来访者人际交往中处理双方关系的准则是“以你希望别人对待你的方式去对待别人”,而不是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也应该要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你。一方面进一步帮助来访者树立合理信念,另一面也是让来访者习得有效的人际交往技巧。咨询师要肯定来访者的进步,鼓励来访者继续努力,合理地自我评价与正确地面对生活压力。

结束咨询。

八、效果评估

(一)来访者主观感受。来访者对咨询效果感到很满意,增强了对自己的认识,人际关系有了很大的改善。并且找到了自己心理问题的症结所在,感到自己的烦恼和焦虑情绪已得到缓解,同时比以前开朗了,同时重新树立起了对学习的信心,并期待在接下来的考试中取得了满意的学习成绩。

(二)表姐的评价。来访者精神面貌比以前有了明显的改善,通过最近与她的交流发现她的性格变得开朗很少,有时候与我打电话,还会提到她与同学一起出去玩了,人际关系得到了改善。

(三)咨询师的评价。从来访者前后的认知、情绪、行为对比来看,来访者基本上对以前错误的认知有了较正确的评价,基本消除或缓解了忧虑烦恼、焦躁的情绪,人际关系改善,自我认识趋于合理,能适当地评价自己。情绪变得比较稳定,心情也变得轻松愉快。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心理咨询案例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精神卫生;咨询;病案;学生

【中图分类号】 G 444 R 39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8-0950-02

Analysis on 280 College Students of Mental Counseling Content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Students/LI Li. Jiangxi Science and Technolgy University, Ganzhou (341000),Jiangxi Province,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different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nseling content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ents, and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developing the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Methods 280 counseling not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students from Sep 2008 to June 2009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Results The love(50, 17.9%)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46, 16.4%) and emotional problem(41, 14.6%) were the most serious among the counseling content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students. Falling out of love(16, 32.0%) and gender's relationship(10, 16.0%) were common love problems. Fear of contact(19, 41.3%) and how to deal with the conflict(15, 32.6%) between students were common interpersonal problems. Depression(9, 22.0%), mood fluctuation(9, 22.0%) and frustration of the psychological pressure (8, 19.5%) were common emotion problems. Conclus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take various measures to help students solve mental problems and improv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Key words】 Mental health;Counseling;Medical records;Students

根据一项对全国12.6万名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有中等程度心理问题的学生比例约为20%[1-2]。在现实中,由于心理问题引发的大学生退学、休学、自杀、危害他人与社会的现象屡见不鲜,说明在大学生中广泛推广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为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笔者对某高校心理咨询中心2008年9月至2009年7月280例来访者的咨询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8年9月至2009年7月一学年中某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学生的咨询记录,共接待来访学生280人,其中男生164人,女生116人。

1.2 方法 统计汇总来访者的咨询记录,使用SPSS 10.0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大学生最常见的心理咨询问题 寻求心理咨询帮助的学生当中有18人患有严重心理障碍,包括抑郁症、强迫症、暴食症、疑病症等神经症、人格障碍和精神类疾病,这些学生有的在入校之前就曾患病,因此,大都转到医院进行治疗或处于密切关注状态中。除此之外,大学生咨询的问题还包括由身体患病造成的心理压力、睡眠问题、时间管理问题、网络成瘾问题、自我认识问题、家庭问题、新生适应及如何处理班级工作等方面的问题。男、女生都很关注恋爱、人际关系和情绪问题。见表1。

表1 某理工科院校不同性别大学生最常见的心理咨询问题

性别人数恋爱人际关系情绪学业自信心心理障碍考研就业性格

男 16424(14.6)23(15.8)24(14.6)18(11.0)10(6.1)9(5.5)9(5.5)13(7.9)

女 11626(22.4)23(19.8)17(14.7)8(6.9)8(6.9)9(7.8)7(6.0)3(2.6)

合计28050(17.9)46(16.4)41(14.6)26(9.3)18(6.4)18(6.4)16(5.7)16(5.7)

性别人数生活目标睡眠家庭新生适应工作自我认识时间管理网络成瘾

男 16410(6.1)6(3.7)2(1.2)6(3.7)4(2.4)2(1.2)2(1.2)2(1.2)

女 1163(2.6)3(2.6)5(4.3)1(0.9)1(0.9)2(1.7)0 0

合计28013(4.6)9(3.2)7(2.5)5(1.8)4(1.4)2(0.7)2(0.7)2(0.7)

注:()内数字为构成比/%。

【作者简介】 李莉(1980- ),女,江西南昌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作者单位】 江西理工大学文法学院,赣州 341000。

2.2 大学生在恋爱方面存在的主要困惑 失恋16人(32.0%);如何处理恋爱中两性相处之间的矛盾10人(20.0%);其他8人(16.0%);对异性有好感,却不知如何表白7人(14.0%);对喜欢的异性表白遭拒绝6人(12.0%);恋爱中感情受骗,对方与其他异性有交往4人(8.0%);如何处理学习与恋爱的关系1人(2.0%);同性恋问题1人(2.0%)。

2.3 大学生在人际关系方面存在的困惑 在人际交往中比较被动,害怕与他人交往19人(41.3%);如何处理与同学之间的矛盾15人(32.6%);交往中很在意别人的看法5人(10.9%);如何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4人(8.7%),如何克服异往障碍2人(4.3%)。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4 大学生在情绪方面存在的主要困惑 情绪低落、抑郁、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9人(22.0%);情绪波动大,暴躁,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9人(22.0%);因学习、生活、家庭、就业等问题引起的心理压力8人(19.5%);寻求释放心理压力的办法5人(12.2%);因身体不好所带来的心理压力4人(9.8%);觉得大学生活很空虚、无聊2人(4.9%);因嫉妒他人所造成的心理困扰1人(2.4%);因工作繁多所引起的烦躁1人(2.4%)。

2.5 咨询学生的咨询次数分析 2008年9月至2009年7月接待的280例来访学生中,只有33名学生坚持咨询,占该年度总咨询人数的11.8%。其中咨询次数为1次的学生257人(91.8%);咨询次数为2次的学生29人(10.4%);咨询次数为3次的学生3人(1.1%);咨询次数为4次的学生1人(0.4%)。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在咨询过程中都没有坚持长期咨询,咨询次数为1次的学生占91.8%。此外大部分学生对心理咨询认识不足,且存在一些误区,认为一次咨询就能解决问题,没必要继续咨询下去。

3 讨论

3.1 大学生咨询的问题主要以发展性问题为主 调查显示,2008-200年出现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18人,占总咨询人数的6.4%;而因一般的发展性问题来咨询的学生262人,占总咨询人数的93.6%。可以看出,大学生咨询的问题主要以发展性问题为主,大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还是在成长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的心理碰撞[4]。研究发现,大学生咨询最多的是恋爱问题和人际关系问题,这与王瑶等[5]的研究结果一致;其次为情绪问题、学习问题[6-8];此外,如何建立自信心、性格问题和如何规划大学生活也是大学生比较关注的问题。需指出的是,每位学生求助的心理问题并不是单一的一个问题,而是多个问题交叉在一起,如有一位学生在一次咨询中就谈到了恋爱、学业及人际关系3个方面的问题。

3.2 大学生咨询的主要问题依次为恋爱、人际关系和情绪问题 结果表明,大学生咨询最多的问题依次为恋爱问题50人(17.9%)、人际关系问题46人(16.4%)和情绪问题41人(14.6%)。在恋爱问题上,大学生比较关注失恋、如何处理恋爱中的矛盾、不敢向喜欢的异性表白、对喜欢的异性表白遭拒绝以及如何处理恋爱中感情受骗等方面的问题;在人际关系问题上,大学生咨询较多的是在人际交往中比较被动,害怕与他人交往、如何处理与同学之间的矛盾以及交往中很在意他人的看法;在情绪问题上,大学生咨询最多的问题是情绪低落、情绪波动大以及经历重大挫折后如何调节情绪。

3.3 心理咨询覆盖面小及咨询深度不够 据了解,该校有本科生及研究生1.4万人,而寻求心理帮助的学生只有280人,仅占总在校人数的2.0%。很多学生反映自己大学4 a从未去过心理咨询中心,甚至有的学生不知学校有这一机构。此外,大部分学生对心理咨询存在一些偏见,认为心理有问题的人才去咨询,且在咨询过程中,很多学生表示不希望被自己的同学或教师知道,甚至有些学生在咨询预约时不填真实信息。研究发现,大部分学生的咨询次数都为1次,真正能坚持咨询的学生很少,如2008-2009年第1学期接待咨询学生人数133人,而咨询的次数却只有146人次。

3.4 患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主动求助意识差 研究发现,真正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是不愿意或根本不愿意去中心求助的。据相关研究表明,网络成瘾问题是大学生中较常见的心理问题[9]。但从本研究的统计结果看,因网络成瘾问题来咨询的学生很少。此外,一些有自杀念头或曾有过自杀行为的学生对心理咨询大都比较排斥,基本上都不愿意去中心求助。

3.5 研究生及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亟待重视 研究发现,该校具有研究生人数1 040人,而主动寻求心理帮助的只有3人,占在校研究生总数的0.3%;相对于本科生来说,研究生主动寻求心理帮助的意识更差。2005-2007年上半年北京市高校大学生自杀事件38起,其中15名为硕士以上研究生[10]。目前高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都只是针对本科生,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此外,高校的咨询机构都没有设立专门为教师服务的窗口,教师遇到心理问题时没有途径寻求帮助,而在实际工作中笔者发现有很多教师来中心咨询孩子的教育问题、工作问题以及家庭问题等。

4 参考文献

[1] 钟志宏,李金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1.

[2] 周婷.高校心理咨询现状分析―以某校449例次心理咨询记录资料为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6,6(6):137-140.

[3] 李莉,周小金.理工科院校学生心理咨询问题分析.中国健康心理学,2009,9(2):148-149.

[4] 夏纪林.理工科院校学生心理问题特点及实施教育的途径.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37(9):146-148.

[5] 王瑶,顾红.河南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9,30(5):424-425.

[6] 郑华萍,张瑜.新时期大学生日常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理论导刊,2010,35(1):95-97.

[7] 宋志英.某高校大学生心理咨询主要问题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9,30(2):165-166.

[8] 吴史慧,任越.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其预防.教学与管理,2009,24(8):43-44.

[9] 宋园艺,李莉,毕来峰.理工科院校排查学生心理问题分析.现代企业教育,2008,120(20):184-185.

[10]孙昊哲,王红.北京市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现状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9,30(2):163-164.

心理咨询案例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一般心理问题 合理情绪疗法 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1.一般资料

求助者,女,汉族,20岁,大一学生,家庭和睦。上大学之前均为走读,上大学之后住集体宿舍。无重大躯体疾病史。

2.主诉及个人自述

近一个月,情绪焦虑、烦躁,过于关注与舍友的关系,害怕舍友讨厌她。

“上大学后,学校离家很远,我只能住学校宿舍。大一开学后,我始终觉得舍友之间很冷淡,都很少主动和别人说话。每当我回到宿舍,就感到特别压抑。有时候我和舍友说话,舍友只是笑笑。这样几次以后,我总结其他人不说话的原因,总觉得是自己做错了什么让她们对我不满,于是再不敢多讲话。这样的日子让我很难受,尤其是最近一个月,常常感到烦躁,总担心自己做得不好,让舍友讨厌自己,很苦恼,于是前来咨询。”

3.观察、了解到的情况

3.1咨询师观察到

求助者衣着整洁,说话有礼貌,谈到宿舍情况时有点紧张。逻辑清晰,语速正常。自知力完好,有求治愿望,未见有明显的精神病性症状。

3.2咨询师了解到

既往史:既往身体健康,无重大器质性疾病史,无手术史、无传染病史、无输血过敏史、无高热抽搐及外伤昏迷史;个人史:独生女,幼时生长发育正常,学习成绩好,做事追求完美,朋友较少;家族史:父母两系三代无精神疾病史。

4.心理测验结果

SCL—90:总分172分,焦虑2.4分,人际关系2.5分。

5.评估与诊断

5.1评估

一般心理问题。

5.2诊断

求助者无器质性病变症状,排除器质性病变的可能。

根据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求助者主客观世界统一,精神活动内在协调、一致,人格相对稳定,有自知力,主动寻求帮助,无逻辑思维的混乱,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排除精神病性问题。

求助者的内心冲突属常形,即因害怕舍友讨厌她而产生的焦虑情绪,排除神经症性问题。

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有因而发,即因不适应集体宿舍的生活且存在错误的认知带来焦虑情绪,反应强度不大,持续时间一个月,症状并未泛化,社会功能正常,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据此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5.3主要表现

情绪焦虑、烦躁;担心舍友讨厌她;存在自我怀疑的错误观念。

5.4鉴别诊断

与严重心理问题的鉴别:严重心理问题反应强烈,持续时间在两个月以上、半年以下,充分泛化并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并未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尚未泛化,持续时间不足两个月,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与焦虑性神经症的鉴别:该求助者的冲突属常形,而焦虑性神经症的冲突属变形,可排除焦虑性神经症。

5.5原因分析

生理因素:求助者女性,20岁。

社会因素:无居住集体宿舍的经历,缺乏人际交往的经验;朋友较少,缺乏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

心理因素:存在错误的认知:舍友不说话的原因是我做错了什么事,引起她们的不满;人格特征:追求完美。

6.咨询目标的制定

经过与求助者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近期目标:改变求助者不合理信念,消除或减轻求助者的不良情绪。

远期目标:在达到上述目标的基础上,最终促进求助者心理健康、人格完善。

7.咨询方案的制订

7.1咨询方法及咨询原理

咨询方法:合理情绪疗法。

咨询原理:合理情绪疗法是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首创的一种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核心理论是ABC理论。A代表诱发事件,B代表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对该事件的看法、解释及评价即信念,C代表继这一事件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B——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起因。因此,个体通过改变自己的错误观念可以消除相应的情绪困扰。

7.2双方各自的责任、权利与义务

7.2.1求助者的责任、权利与义务

责任: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

权利:有权利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有权利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有权利选择或更换合适的咨询师;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义务: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

7.2.2咨询师的责任、权利与义务

责任: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

权利:有权利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求助者;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义务:向求助者说明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营业执照和执业资格等相关证件;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者。

7.3咨询次数与时间安排

咨询次数:每周1次,每次50分钟。

时间安排:每周三下午。

7.4咨询相关费用

咨询费用:免费。

8.咨询过程

8.1心理咨询阶段

评估诊断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领悟阶段;修通阶段;再教育阶段。

8.2具体咨询阶段

8.2.1第一阶段:评估诊断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第1次)

目的:了解求助者基本情况;建立良好咨询关系;通过心理测验、辅助咨询确定主要问题。

过程:填写咨询登记表,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对求助者进行心理测验,向求助者了解成长过程及生活现状;反馈测验结果,确定咨询目标;向求助者阐述保密原则,并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与义务;向求助者解说合理情绪疗法理论,并根据该理论对求助者的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和诊断;布置家庭作业:让求助者回去后深入了解合理情绪疗法及ABC理论,使她结合自己的问题进行初步分析。

8.2.2第二阶段:领悟阶段(第2次)

目的:进一步加深咨询关系;寻找和确认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

过程:回馈家庭作业,了解求助者对合理情绪疗法的理解;咨询师通过对合理情绪疗法理论的进一步解说,明确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评估宿舍沉闷气氛及求助者自身的想法:“只要我和舍友说话,她们也应该和我说话。”“如果舍友不说话了,那么肯定是不高兴了。”“舍友不高兴,是我做错了什么事。”“我不能做错事或说错话,否则一定会让舍友对我产生不满。”帮助求助者进一步领悟自己的问题及其与自身不合理信念的关系;布置家庭作业:要求求助者对列出的不合理信念进行认真思考。

8.2.3第三阶段:修通阶段(第3—4次)

目的:运用与不合理信念辩论法,使求助者修正或放弃原有的非理性观念,代之以合理的信念,从而使症状得以减轻或消除。

过程:反馈家庭作业:与求助者一起讨论她的不合理信念;针对求助者列出的不合理信念与求助者进行深入的探讨。咨询师运用与不合理信念辩论法,先让求助者叙述她的不合理观点,然后依照该观点进一步推理,最后引出谬误,从而使求助者认识到自己先前思想中不合理的地方,并主动加以矫正。如,针对求助者持有的绝对化要求之类的不合理信念,咨询师直接提出:“有什么理由让你的舍友在你和她们说话时一定要所回应?”通过辩论,求助者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选择,舍友选择沉默是正常的;在此过程中,结合使用行为治疗方法;第三次咨询时教求助者进行想象放松的练习,使其在宿舍中放松下来,并向求助者介绍人际交往的原则和方法;第四次咨询时主要是人际交往能力训练,如赞美训练,以帮助求助者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布置家庭作业:要求求助者运用掌握的方法继续与自己的不合理信念作辩论,并在日常生活中尝试与舍友进行有益的交流。

8.2.4第四阶段:再教育阶段(第5次)

目的:巩固前几个阶段治疗的效果,使求助者在咨询结束之后仍能用学到的东西应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结束咨询。

过程:反馈家庭作业:使求助者认识到,自己的焦虑、烦躁等情绪是自己的不合理信念的困扰;咨询师仍采用上一阶段提到的方法和技术,帮助求助者在认知方式、思维过程及情绪和行为表现等方面建立新的反应模式;使用心理测验重新评估咨询后求助者的情绪体验及行为方式;结束咨询。

9.咨询效果评估

求助者自我评估:通过咨询,症状得到了很大改善,现在能和大家友好相处了,情绪也恢复了正常,对咨询效果满意。

求助者舍友评估:求助者的焦虑情绪消失,和舍友的交流互动恢复正常。

咨询师评估:求助者经过咨询后,情绪明显比刚来咨询时好。一个月后电话随访,称咨询效果继续保持,症状基本消除。

咨询测验结果:SCL—90:总分151分,焦虑1.4分,人际关系1.6分。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第2版.

心理咨询案例范文第6篇

关键词: 严重心理问题 渐进式放松法 来访者中心疗法

1.一般临床资料

余某,男,15岁,体态正常,自述无重大疾病史和精神病史。现为初中一年级学生,在家排行老大。父母靠打零工谋生,来访者性格偏内向,敏感,自尊心强,有强烈的责任感。

2.主诉

近三个月来感觉很焦虑紧张,严重失眠,逃避上学。生气时常常会发抖,感觉头脑混乱。最近由于考试失败,觉得自己在同学面前都抬不起头,同学会嘲笑自己,不太愿意与同学交往,很苦恼也很担心这样会影响自己。来访者回忆自己多次转学,每次转学都有很长时间的适应期。自己患有慢性疾病,常担心自己的疾病会传染给别人,因此不愿与人交往,现在也不想去学校而想退学,但对求知的渴望没有减退,感觉很矛盾,现在的状态严重影响睡眠和食欲,因此前来咨询。

3.评估与诊断

根据余某的症状结合,来访者经历过较为强烈的现实刺激——考试失败,通常情况下,对青年人来说,关系到个人发展前途的事件,大致都属于高强刺激,并且由此引起内心冲突,他有求治的愿望,不良情绪持续时间约三个月左右,出现了睡眠障碍,学习受到影响,自己难以摆脱,痛苦的情绪泛化到生活的其他方面,且没有器质性的病变做基础,因此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

4.咨询目标

近期目标是帮助来访者改善情绪和失眠状况,使来访者恢复学习能力和社会交往功能,能够顺利应对日常生活和学习压力。长期目标是帮助来访者消除焦虑、自卑,增强自信,乐观地生活,培养健全的人格。

5.咨询方案的制订

5.1主要咨询方法

(1)渐进式放松法

这种放松法通常是先从身体的上半部分的肌肉开始的,当某一个部位的肌肉放松后,再进行下一个部位的肌肉放松。一个个依序进行,渐渐地使全身的肌肉都放松下来。由于练习时将注意力集中在肌肉紧张和放松的感觉上,因而精神也会随着放松下来。

(2)叙事疗法

叙事疗法是受到广泛关注的后现代心理治疗方式,它摆脱了传统上将人看作为问题的治疗观念,透过“故事叙说”、“问题外化”、“由薄到厚”等方法,使人变得更自主、更有动力。

6.咨询过程

6.1第一阶段: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的建立阶段(第一次咨询)

目的:①收集一般临床资料;②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③明确主要咨询问题,并做出初步诊断。

方法:摄入性会谈相关技术、来访者中心疗法。

过程:①咨询中介绍了心理咨询的性质和限制及咨询过程中有关事项和规则。②建立咨询关系,使用共情,倾听来访者的烦恼,了解求助者的基本情况,成长经历,特别是重大生活事件。

6.2第二阶段:咨询阶段;(第二次到第三次咨询)

目的:①进一步加深咨询关系;②运用渐进式放松法进行放松;③把时空扩大,让来访者全面长远地看现在遇到的问题。

方法:会谈法、渐进式放松法、叙事疗法。

过程:①在初步了解了来访者的问题之后,与来访者深入探讨她的问题,咨询师主要帮助来访者了解如何释放压力,如何放松。②指导来访者寻找和确认自己的问题根源,学会把问题与自身分开。③运用叙事疗法的问题外化、寻找例外性事件和时空夸大等技术帮助来访者进一步分析问题。

6.3第三阶段:巩固阶段(第四次咨询)

目的:①强化积极行为,巩固咨询效果;②结束咨询。

方法:来访者中心疗法

过程:①反馈咨询作业;②采用来访者中心疗法鼓励来访者巩固积极的行为。

7.咨询效果评估

7.1来访者本人评估

余某说:经过四次咨询,我感觉好多了,也有信心能解决目前遇到的问题,我知道我的慢性疾病不是通过简单接触就会传染的,我现在也能静下心来学习了,与同学关系良好。

7.2咨询师评估

通过回访和跟踪,发现咨询已基本达到预期目标。刚开始来访者来的时候心情很低落,常发抖,但经过这段时间的咨询,来访者的睡眠质量好多了,也对自己更有了信心,学会了缓解压力的方法,学会了与人交往的技巧,和父母关系也融洽了,与同学也能较自在地交往。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心理咨询案例范文第7篇

[关键词]厌学;错误认知;严重心理问题;合理情绪疗法

[DOI]10.13939/ki.zgsc.2016.31.271

1一般资料

(1)人口学资料。廖某,男,17岁,青海省湟中县人,我校某专业二年级学生。

(2)个人成长史。出身于农民家庭,有一个12岁的弟弟,父母在早年外出打工,随爷爷奶奶生活。经济条件一般。初中时成绩优异,毕业后来我校就读。一年级时学习努力,成绩处于班级中上等水平。到二年级因为第一次考试成绩下滑,父母知道后责骂,便产生厌学情绪。升入二年级的四个多月以来,情绪一直不稳定,郁闷、压抑,不想待在学校,觉得生活没意义,对未来持悲观态度。

(3)精神状态:心情郁闷,情绪低落,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烦躁,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

(4)身体状态:身体健康,无重大疾病。

(5)社会功能:不愿去上学,与老师和同学很少交流,不主动参加班级组织的文体活动。

2主诉和个人陈述

(1)主诉:心情郁闷、烦躁,注意力不集中,厌学四个多月。

(2)个人陈述:以前我学习努力,成绩好,初中的时候都是年级排名靠前。可是进入工业学校后,无论怎么努力都进入不了优等生的行列,心理压力很大,父母责怪我不用功。进入二年级,第一次考试成绩不好,很郁闷。父亲知道后打电话责骂,其实我也知道他们在外打工不容易,考试成绩不好我也很内疚。但是他说的话也让我很烦躁,觉得他不理解我,觉得委屈,对他不满。对学习失去了信心,越学越没有劲头,上课听不进去,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心慌意乱,现在干什么都没兴趣,对未来很迷惘,看不到希望。

3咨询师观察和他人反映

咨询师观察:廖某,身高173cm,五官端正,身材略瘦,衣着干净整洁。动作有些拘谨,但谈吐流畅。说话过程中,和咨询师有目光接触,此时会低头,偶尔会脸红。有较强的求助动机,想改变目前的状况,但自觉无法摆脱。提及父母时,表情不太自然。自知力较正常,对自己的情绪现状有一定的认识,心理过程协调一致,逻辑思维正常,思想略显偏激。四个多月来对中职学习生活不适应,找不到人倾诉,成绩不理想。

班主任的反映:性格内向,不太爱说话。学习基础还好。但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经常走神。第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老师特意找他谈话,对他进行安慰和鼓励,但他的情绪还是不稳定。

4心理测验情况

sds:标准分57分,在53~62分区间,为轻度抑郁。

sas:标准分58分,在50~59分区间,为轻度焦虑。

5诊断与鉴别诊断

5.1诊断结果

(1)心理状态的评估:厌学,悲观,情绪不稳定,心情压抑,注意力不集中,情感不能得到合理理解和宣泄。

(2)诊断:严重心理问题。

5.2诊断依据

(1)根据郭念锋教授判断心理正常与异常三原则,该求助者知、情、意统一,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行为,无逻辑思维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排除精神病。

(2)症状由强烈的,对个体威胁较大的现实刺激引发;时程较长,在三个月以上;反应强烈,痛苦无法自行解决;内容泛化,已经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人际交往。

(3)该求助者的症状表现为:感知觉尚好,情绪不稳定,逻辑思维清晰,思维状态有些偏激,存在认知偏差,注意力不集中。沟通不畅,得不到有力的心理支持。

(4)心理测验的结果及相关资料支持本诊断。

5.3鉴别诊断

(1)与精神病的鉴别:根据郭念锋教授判断心理正常与异常三原则,该求助者知、情、意统一,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行为,无逻辑思维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与神经症的鉴别:由于该求助者的内心冲突与现实处境相连,涉及公认的重要生活事件,有明显道德性质,属于常形冲突,因此可以排除神经症和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3)与一般心理问题的鉴别:由于该求助者问题持续时间较长,情绪反应强烈,有泛化现象,社会功能有一定受损,所以可以排除一般心理问题。

6原因分析

(1)生理原因:17岁属于逆反期;

(2)心理原因:自小父母离家外出打工,安全感丧失;成绩不理想,自信心下降;

(3)社会原因:父亲的言语刺激,不能正确面对挫折和压力。

7咨询目标的制定

咨询目标依据具体、可行、积极、双方可接受、属于心理学性质、可以评估以及多层次统一的原则,结合求助者的实际,经双方共同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1)具体目标: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2)近期目标:缓解压抑情绪,度过毕业前这一阶段。

(3)长期目标:正确看待自我,提高自我价值感。

(4)最终目标:习得健康有效的人际交往技巧。

8咨询方案的制定

(1)方法与原理:合理情绪疗法。合理情绪疗法旨在通过纯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的途径,改变求助者的非理性观念,以帮助他解决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该理论认为,使人们难过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件的不正确解释和评价。基本理论主要是abc理论,在abc理论模式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反应及行为结果。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理解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

在本案中,父母的责骂是诱发事件a,厌学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是个体的情绪反应及行为结果c,对父母的责骂表示自己的不满、烦躁、委屈是学生廖某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b。

(2)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咨询过程中,求助者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责任:

①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材料;

②积极主动地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③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

权利:

①求助者可以根据个人意愿选择咨询师;

②对咨询进程不满意可要求更换咨询师;

③对咨询方案、咨询收费、咨询时间的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义务:

①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

②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咨询收费、求助者应尊重咨询师,按照预约时间不失约、不迟到,如有特殊情况提前通知咨询师。

咨询过程中,咨询师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责任:

①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

②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③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

权利:

①有权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

②有权选择合适的求助者;

③本着负责的态度,有权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义务:

①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执业资格等相关证件;

②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

③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③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者

(3)咨询次数、时间。咨询次数与时间:共六次。每周1次,每次1小时。

9咨询过程

(1)咨询阶段的划分。咨询过程大致分为:心理诊断阶段、领悟阶段、修通阶段、再教育阶段。

(2)具体咨询过程。

第一阶段: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与诊断阶段(第1次咨询)

任务:咨询师利用言语和非言语行为对求助者充分表现了尊重、共情、积极关注等态度,与求助者建立了良好的咨询关系,形成了安全、信任的咨询氛围。

过程:通过摄入性谈话搜集了求助者大量的临床资料,并形成了初步诊断;和求助者共同协商制定咨询目标;向求助者解说咨询理论,求助者能够接受这种理论及其对自己问题的帮助。

第二阶段:领悟阶段(第2次咨询)

任务:咨询师通过理论的进一步解说和证明,使求助者在更深的层次上领悟到他的情绪问题不是由于成绩下降、父亲责骂等事件的影响,而是由于他现在所持有的不合理信念造成的,因此他应该对自己的问题负责。

完成情况:求助者认识到不能以单一事件来评价自身的整体价值,应以评价一个人的具体行为和表现来代替对整个人的评价。

第三阶段:修通阶段(第3~5次咨询)

任务:咨询师主要利用与不合理信念辩论的方法,使求助者修正或放弃原有的非理性观念,并代之以合理的信念。

完成情况:明显改善不合理认知,增强自信心,学习情绪稳定。

第四阶段:再教育阶段(第6次咨询)

任务:关注廖某的学习和生活状态,鼓励他朝目标前进,增强自信;教给求助者一个简单的放松训练,缓解焦躁情绪,提高应付负面情绪反应的能力。

完成情况:廖某一直情绪平稳,努力学习,顺利毕业。

10咨询效果评估

(1)求助者自我评估:压抑情绪减轻,觉得特别畅快;与家人和同学能够和谐相处;重塑自信心,学习成绩显著提高。

(2)咨询师评估:在整个咨询过程中,廖某能坦然敞开心扉,对咨询师建立了较高的信任感,咨询结束时,心情平稳愉悦。

(3)心理测验评估:

sds:标准分48分,低于常模临界值53分,抑郁症状消失。

sas:标准分46分,低于常模临界值50分,焦虑症状消失。

(4)该求助者适应社会的情况:通过咨询求助者已基本适应学习环境。

(5)该求助者周围人士的评价:老师和家长反映,情绪稳定,对学习有兴趣了。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心理咨询案例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严重心理问题 合理情绪疗法 失恋

一、一般资料

1.人口学资料:蓝阳(化名),女,汉族,23岁,未婚,就读于某高校会计系。

2.个人成长经历:出生于大城市的小公主,独生女,家庭生活条件宽裕,父母对其各方面要求严格。从小勤奋学习,成绩很好,学校学习一直很顺利。性格偏内向,自尊心很强,追求完美。从大二开始与高她两届的男友恋爱(男友当时读研究生),后男友去外地工作,而她留在本地继续读书。男友在工作后,两人的感情逐渐变淡后提出分手。分手后三个月来,心情低落,入睡困难,与朋友接触减少,学习效率和质量下降,什么也不想做,对生活失去了兴趣,整日以泪洗面,不能想起关于男友的事,否则会头晕头痛。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1.主诉:近三个月来头晕,头痛,失眠,情绪低落。

2.个人陈述:我与男友差两届,当时我大二,他研究生二年级,当时正是他科研的紧张时期,我们是在一个小聚会上认识的,之后他就开始追我,他说他对我是一见钟情的,一开始我对他是没有感觉的,只是因为他对我好,所以我感动了我们就在一起了,因为我是家里的独生女,所以脾气会比较暴,有时候会比较任性,但他对我一直都是包容包容再包容,不管是谁对谁错,他都会给我道歉,他为了有更多的时间陪我,落下了很多科研任务,我也旷了不少课。我们在一起一年的时间里我都是被他宠着过来的,他对我永远都是那么百依百顺,我一直沉浸在这种幸福中,并没有意识到他的一些反常行为,到后来我回想起的时候其实他早已开始慢慢地逃离我,之后就出现了这些症状。

三、咨询师观察和他人反映

咨询师对她的观察:蓝阳长得很清秀,打扮着装都很合理,但是脸上一直有着倦意,黑眼圈也很重,一看就知道是很长时间都没有休息好了。说话有条理,思维清晰。蓝阳同学对她的评价:蓝阳最近一直都是无精打采的,做什么都打不起精神,而且也很健忘,精力不能集中,动不动就会掉眼泪,有时候夜里都能听到她在抽泣,情绪波动会很大,问她发生什么事了,她也不说。

四、评估与诊断

1.评估从生理功能、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三个方面进行评估。(1)生理功能:头晕头痛,入睡困难,食欲下降。(2)心理功能:情绪低落、不安,思维清晰,语言表达流畅,感知力正常;性格内向,追求完美,喜欢思考;自知力完整,主动求治。(3)社会功能:学习效率和质量明显下降,社会功能受到较大程度的影响。

2.诊断

本案例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诊断依据:(1)由于失恋引发的抑郁、焦虑、怨恨等不良情绪较为强烈;(2)不良情绪持续三个月不能自行化解;(3)反应对象被泛化,认为大家都不喜欢自己;(4)学习效率和质量下降,社会功能受到较大程度的影响。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引导来访者以合理的观念来看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件,从而缓解来访者的痛苦。帮助来访者意识到他人的行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对他人行为的认知和解释,从而使来访者能够积极地调整认知,对事件做出合理解释,减轻并克服情绪困扰。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咨询师与来访者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1.近期目标和具体目标(1)帮助来访者认识到自己对失恋的不合理信念,用合理的信念替代不合理信念;(2)缓解因情绪困扰而带来的痛苦;(3)改善睡眠状况,工作效率和质量恢复到正常水平。

2.长期目标和最终目标:在达到上述近期目标的基础上,促进其学会自我心理调控,构建合理的认知模式,进而促进心理健康发展,达到人格完善。

六、咨询效果评估

1.来访者的自我评估及父母评价:开始能理智地看待她的这段感情,并做出评价,可以集中精力做一些事情,积极向上地对待生活中的事情。重新找回以前的一些兴趣爱好,已经着手在补上落下的功课。来访者的父母表示女儿有了可喜的变化,变得开朗多了,并恢复了以前的活力。

2.咨询师的评估:从蓝阳的精神面貌和言谈举止上,感觉到来访者发自内心的可喜变化。蓝阳各方面基本恢复正常状态,咨询效果明显。

七、总结

第一次咨询中,咨询师无条件地积极关注,通过言语、非言语等方式深入理解来访者,取得了来访者的信任,与来访者建立起很好的咨访关系。来访者对咨询师的信任是之后咨询顺利进行的前提。本案例中来访者的领悟力较强,自省能力好,因此使用合理情绪疗法能产生一定的效果。经过本次咨询,我深切地感受到:对来访者的共情是很重要的,这是建立良好咨访关系的关键,而良好的咨访关系又促进着咨询的进展。在咨询过程中合理情绪疗法的运用,准确抓住不合理信念是解决来访者情绪问题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郭念锋. 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心理咨询案例范文第9篇

关键词:强迫症 主诉 观察 测验 诊断 目标 方法 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b)-0249-01

1 一般资料

张某,女,23岁,吉林省辽源市人,某大学三年级学生,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独生女,家里经济条件较好。在学校、在家庭都备受关注。身体健康,无重大疾病。家族内无精神病史。

2 主诉和个人陈述

(1)主诉:心情郁闷、烦躁,做事情精力不集中,反复想一个自己认为不应该想的问题。明知是毫无意义的、不必要的,但又无法摆脱。越是想摆脱某种想法,越是反复不停地想,脑子关不上,状态已经持续四个多月。(2)个人陈述:我对自己的容貌还算满意,但总想着能更完美些。很久以前就想做双眼皮,但我父母都是斑痕性体质,担心术后创伤恢复慢,或者留下疤痕。看了几例双眼皮手术的失败案例,更是心惊胆战。一直不敢做,所以犹豫着,拖了三年。但是这种做双眼皮手术的念头从来没有打消过。

今年8月,两个同窗好友陆续做了双眼皮美容术,术后效果很好。于是受了鼓舞。但是到底是各人体质不同,担心总是有的。 虽然手术还算成功。但是术后才发现,有很多事情,自己未曾想到。总是担心做出来的眼睛与面部其它部分五官不协调,反复照镜子,总觉得是回事,越是强迫自己不去想,越是去想;走在街上总有人问我,双眼皮是真的还是假的,带了镜子也仍然有人看,变是特别受人关注。在人际交往中,很紧张,眼神、表情总是不自然。时时刻刻告诉自己要放松,但是始终做不到。

3 咨询师观察和他人反映

咨询师观察:

面容娇美,身材窈窕,着装打扮非常注重细节。目光闪烁,不敢与人对视。有较强的求助动机,想改变目前的状况;自知力正常,对自己的情绪现状有一定的认识,逻辑思维正常。

班主任的反映:

性格内向,不太爱说话。学习成绩优秀,做事务求完美。但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经常走神。

4 心理测验

卡特尔人格心理测试。

心理测试结果:

10分以下:没有强迫症倾向。

10~20分:有轻微的强迫症倾向,适当的自我调整。

20~30分:有强迫症。

30分以上:强迫思维或强迫行为已经对生活产生严重影响,社会功能可能受到损害。

求助者得分为22分。

5 诊断

诊断结果:有强迫症,但症状较轻。

诊断依据:(1)根据郭念锋教授判断心理正常与异常三原则,该求助者知、情、意统一,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行为,无逻辑思维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排除精神病;(2)有明显的心理冲突,存在强迫与反强迫的对立,患者深感痛苦;(3)症状由现实刺激引发;时程较长,在三个月以上;反应强烈,痛苦,无法自行解决;内容有轻微泛化现象,人际交往不自然,有少许障碍,社会功能部分受损;(4)心理测验的结果及相关资料支持本诊断。

6 原因分析

(1)性格原因:追求完美,过分关心他人对自己的评价。犹豫不决,患得患失;(2)成长环境:从小成绩优秀,相貌端正,性格乖巧,被老师器重,被家长关爱,一直生活在被肯定的环境里,不能接受瑕疵;(3)诱因:双眼皮手术后所带来的心理冲突:自我同一性混乱,局部过度关注。

7 咨询目标

制定咨询目标最首要的是要遵循可行性原则。

(1)具体目标:纠正反复的、无效的行为(反复照镜子、逢人就问、言语神情拿腔作调等);(2)近期目标:学习注意力集中,人际交往自然生,生活恢复常态;(3)长期目标:正确看待自我,善于自我接受、自我悦纳;(4)最终目标:克服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

8 咨询方法

根据研究表明,强迫症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疗法、行为疗法、催眠疗法新精神分析疗法、森田疗法等等,考虑到求助者是大三学生,知识层次较高,领悟能力较好,所以主要采用认知方法。

(1)认知疗法的原理:认知疗法旨在通过纯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辩的途径,改变求助者的非理性观念,以帮助他解决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这种理论强调情绪的来源是个体的想法和观念,个体可以通过改变这些因素来改变情绪。该理论认为,使人们难过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情的不正确解释和评价。事情本身无所谓好坏,但当人们赋予它自己的偏好、欲望和评价时,便有可能产生各种无谓的烦恼和困扰。

认知疗法的基本理论模式主要是abc理论,在abc理论模式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反映及行为结果。通常人们认为,人的情绪的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了c。abc理论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理解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

在本案中,双眼皮手术后的面容不能接受是诱发事件a,注意力不集中、社交障碍是个体的情绪反映及行为结果c,对自己求全责备、对事物苛求尽善尽美、不能接受瑕疵的一贯性观念是思维方式b。

(2)认知疗法的具体实施:改变求助者的错误认知方式:手术后的新生的美丽与原来的五官是否协调已经不重要的,这已经是不可改变的事实,我们只能面对现实,接受现实;越是掩饰,越会引起别人的注意,遮掩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强调。别人并不是象你想象地那样关注你,人们都有许多事情要做,他们的注意力不可能长时间停留在你身上;心理咨询师不解决现实问题,只解决由现实问题引发的心理问题。

建立正确的认知方式:你身体上的每一部分都是美丽的,自信才能自然,自然才能协调。精力要放在有效的思维、有效的行为上。改变现状要靠自己。

(3)心理辅导和干预的关键是:引导求助者加强对问题的正确认识,积极主动地配合老师心理辅导和干预,才能更快的消除症状,愉快坦然的面对人生。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任何一种疗法都不可能单独奏效,所以我们也辅助一些行为疗法,同时适量服用抗强迫药―氯米帕明。

9 咨询效果

通过对求助者的回访以及对其日常生活的观察,以及求助者家属的反映,经过咨询后,求助者的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消失,学习注意力集中、生活恢复常态、社会交往正常,此咨询是有效咨询。

参考文献

[1] 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心理咨询案例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意向对话;抑郁;失恋

1 案主资料

1.1 人口学资料

王某,女,23岁,未婚,大专毕业,在超市理货员,身高160cm左右,体态发育正常,父母经营一家旅游产品公司。

1.2 个人成长史

来访者在家是独子,无兄弟姐妹。从小在父母的照顾下长大,工作也是由父母安排,比较顺利安逸,在家中爸爸比较强势容不得反对意见,母亲性格懦弱。父亲安排女儿相亲、找对象,女儿感到反感,经常会吵架。从小有一位哥哥样的男孩一直陪着,一年前她跟那个“哥哥”告白,遭到拒绝。

1.3 精神状态

面容憔悴,情绪低落,言语清楚,逻辑思维正常,人格完整、稳定。

1.4 身体状态

来访者自幼身体健康,未患重病,母亲有轻微抑郁。

1.5 社会功能

一年前开始睡觉经常睡眠,情绪波动比较大,易激惹,容易哭泣,怕黑,避免与他人接触。最近只要有心烦的事就会用头撞墙。

1.6 心理测验结果

SCL90症状自评量表测试结果:躯体化2.15,强迫症状2.5,人际敏感1.3,抑郁2.8,焦虑症状2.75,敌对1.75,恐怖3.61,偏执2.1,精神病性1.78,其他2。

2 主诉和个人陈述

2.1 主诉

求助者父亲:在家里容易与他人争吵不听他人意见,摔东西,偏激,容易哭泣,怀疑她有病。

求助者主诉:父亲不能理解自己,与我的意见不合,所以容易争吵。一年前开始怕黑,不敢值夜班,担心难过,出现自残现象。

2.2 个人陈述

自述:从小,我性格开朗,喜欢与一个男孩子一起玩,我称为哥们,但是时间长了,我发现自己对他的感情发生了变化,从之前的兄弟之情变成了爱慕。每天想跟着他,那个男孩好像也发现了,渐渐的疏远了。我决定在毕业之前跟他告白,那天我穿了自己最喜欢的一条白裙子,也化了淡妆。跑去跟他相见,结果男孩告诉我,希望我永远做他的好哥们。我回去大哭了一场。每次回想到他,心就开始绞痛。

大专毕业后,父母给我安排了一份工作,超市理货员,很清闲。但是我觉得生活没有乐趣,感觉是被父母操控着。工作中犯了错被公司主管批评,我总会责怪自己。渐渐的以后出现不顺心的事我就会用头去撞墙。另外家里给我介绍了一名男生,工作一般,家庭条件一般,但是是本科毕业,他的姐姐是我父亲公司的会计。本来我去相亲也是父母要求的,我并不想这么快嫁人,可是在家里我明显感觉到压力。父母一直强调这个男孩的学历。我在学历这方面就更自卑了。之后他们私下短信交流,这个男孩对我还可以,可是我觉得这不是我想要的,所以态度比较冷淡,父母知道了,多次说教,我索性把房门关上,与他们隔绝开来。男孩也不再是开始的那种态度,对我进行嘲讽等。我感到无助,更加讨厌自己、惩罚自己。时间长了,父母老是怀疑我有病,所以帮我带到精神卫生中心。

3 咨询员的观察

来访者衣着整齐,话比较多,比较外向,好辩。但是在谈论一些事件的时候,比较沉默,性格好强。

4 评估与诊断

4.1 初步诊断

抑郁症

4.2 诊断依据

(1)该求助者主观认识与客观现实一致,心理活动内在协调一致,个性稳定。有自知力,主动寻求帮助、无逻辑思维的混乱,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1]

(2)对照症状学标准,该求助者表现出注意力低下、情绪低落、回避等症状;从严重程度标准上看,该求助者心理问题是现实事件引起,紧张反应强烈程度与处境不相称,但没有影响逻辑思维;有回避和泛化,对社会功能和学习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从病程标准来看,病程一年多,时间很长;且排除器质性疾病所致。

4.3 鉴别诊断

(1)与精神病鉴别:按照病与非病三原则,求助者的问题不属于精神疾病。该求助者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相一致,精神活动保持内在协调,个性相对稳定,自知力完整,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可以排除精神病症。

(2)与焦虑症相鉴别:根据CCMD-3焦虑症是“以广泛性焦虑或发作性恐怖状态为主要临床相关的神经症”。而来访者害怕对象主要是公共场合,表现出的焦虑是伴随症状,而非主要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焦虑症。

(3)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严重心理问题是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引发,初始情绪反应强烈,持续时间在两个月以上、半年以下,反应对象被充分泛化,社会功能各方面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而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超过一年,社会功能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

5 原因分析

5.1 生物原因

无特别生物因素引起,但是母亲有轻微的抑郁情绪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

5.2 社会原因

家庭教育方式:求助者父亲严厉强势,一直对她消极评价,使其自信心受挫。经常干预她的生活和工作,导致其对父母行为产生反感。

感情经历:一直喜欢的男生拒绝了她,所以影响她之后的择偶观。

现实压力:工作不顺,常犯错,领导批评,自信心受到打击。

5.3 心理原因

存在认知偏差:父母不能体谅自己,其他人也不注意自己,感到自卑,感到自己一事无成。个性方面:轻易否定自己,又追求完美,。不善于与人沟通。

6 咨询目标与方案

6.1 咨询目标

根据以上评估与诊断,与求助者协商,共同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1)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

①帮助求助者调整心态,逐步改善其焦虑和抑郁情绪;

②指导求助者身心放松,改善其睡眠质量;

③改变其错误的认知观念,纠正完美主义倾向及增强自信。

(2)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

帮助求助者挖掘潜能,达到心理健康发展、人格完善的最终目标。促使求助者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构建合理的认知方式,促进人格成熟,建立良好的应对方式。

6.2 咨询方案

(1)咨询活动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初期)―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第二阶段(中期)―咨询阶段,帮助求助者分析和解决问题,改变其不合理的认知、情绪或行为;第三阶段(后期)―结束与巩固阶段。

(2)咨询主要方法及原理

根据求助者的具体情况和已有认知水平,主要采取意象对话,并辅以放松训练。

意象对话心理疗法(Imagery Communication Psychotherapy)主要是由我国心理学家朱建军博士在20世纪90年代初创立的一种新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2]。意象指在我们头脑中出现的有象征意义的形象,比如梦中出现的各种想象。用这种象征性的方式出现可以反映人意识中或潜意识中的心理活动,这就是一种意象。秦源(2009)认为意象对话,是指心理治疗师在分析、体会和感受来访者的意象,了解来访者的潜意识心理冲突基础上,指导来访者对消极意象进行修改和调整或者诱导来访者想象出新的意象,这样一种直接用想象中带有象征意义的图画进行交流的治疗方法[2]。从这个角度来说,相比于催眠是一种下对下的操作技术。

7 咨询过程

7.1 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

首先咨询师与求助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形成安全、信任的咨询氛围;然后通过摄入性谈话搜集求助者临床资料,并形成初步诊断;在找出求助者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和求助者共同协商制定咨询目标;最后,咨询师向求助者介绍意象对话,使求助者能够接受该理论及对自己问题的帮助。

7.2 心理帮助阶段

分阶段对其进行帮助,采用意象对话对其进行干预。部分对话如下:

咨询师:现在我们进行意象对话,意象对话是一种咨询技术,跟着我的指导语进行想象。

求助者:好的

咨询师:现在想象你站在一个向下的楼梯口处,四周的环境忽暗忽明,想象到了吗?

求助者:是的

咨询师:好的,现在你往下走,你越往下,灯光越昏暗,还有五个台阶就到了楼梯的拐角处,5、4、3、2、1你现在已经来到了拐角处,现在转过去,你会看见一面镜子。看到了吗?

求助者:嗯。。。看到了

咨询师:好,这面镜子不想我们平时的镜子,镜子里的形象可能不是现在的自己,什么意象都是可以的。告诉我你从这面镜子里看到了什么?,

求助者:看到了自己

咨询师:精神状态怎么样,穿的什么衣服?能详细告诉我么?

求助者:镜子里的自己很颓废,蜷缩在一个角落里。穿的是休闲的衣服和运动鞋。

咨询师:现在我希望你能对镜子里的自己说:“你是最棒的,站起来。”然后对她会心的微笑。你会发现镜子里的自己也会发生变化是吗?

求助者:是的,她站起来了,而且也开心的笑了。

7.3 结束巩固阶段

每结束一次咨询,会布置家庭作业,让求助者学会意象对话,学会放松,逐渐恢复自信。

8 咨询效果评估

8.1 自我评估

对一些事和人坦然了很多,不会钻牛角。多跟父母好好沟通,不那么追求完美,撞墙行为也减少了,感到心里很舒畅。

8.2 咨询师评估

求助者不再愁眉苦脸,精神状态好了很多,对一些事和人有了比较合理的对待方法。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初步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8.3 心理测验复测

SCL-90症状自评量表测试结果:躯体化1.35,强迫症状1.45,人际敏感1.85,抑郁1.44,焦虑1.43敌对1.55,恐怖1.91,偏执1.3,精神病性1.56,其他1.4。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