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学理论

心理学理论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心理学理论

超个人心理学是上世纪60年代末在美国产生的一个新的心理学流派。它脱胎于人本主义心理学,致力于把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精神引向极致并突破后者所提出的理论框架。如其在关于人生意义的肯定、研究和阐释上,在对人类高级心理活动的重视、研究和解释上,在对心理学研究领域的扩大和研究方法的扩展上,都超出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局限;但是,由于其理论思想的薄弱和片面,在这一引向极致的过程中,理论上出现了非常严重的问题和偏差,如承认超乎个人的超时空的宇宙心理和意识的存在(超个人心理学命名的基本涵义在此),承认神秘莫测的非理性直觉的最高的认识作用,否认心理学为科学而只将之归结为一种知识等等。

本文将对超个人心理学理论体系中具有重大意义的并居于中心地位的问题加以分析探讨,弄清这几个问题的是非得失以及其如何导致整个理论体系的最终效果。这几个问题是:超个人心理学的人生意义论,超个人心理学的意识论以及其科学观。正是在这几个关键性的问题上,超个人心理学都有所突破和贡献的,然而同时,为了将其所主张的思想推向极致,超个人心理学在这几个方面都犯了严重的错误,从而导致其理论上的根本错误。

一、超个人心理学的人生意义论

超个人心理学十分重视人生的意义或价值,并认为对人生意义的研究、探讨是心理学无可逃避的责任。

人本主义心理学坚持人生的意义并认为心理学应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例如,马斯洛就曾多次批评过传统心理学的“脱离价值、价值中立的科学模式”,认为心理学如不涉及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问题,就不会为培养真正健康的人格(社会成员)发挥作用[1](p171)。超个人心理学坚持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这一主张,并加以发展。这种发展使人本主义心理学所理解的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变得更为广大、永恒和崇高。正如李安德在其《超个人心理学:心理学的新典范》一书中所说的那样:“多亏人本心理学的努力才把价值与意义重新引进心理学研究范围,超个人心理学不仅肯定这一发展趋势,还把价值与意义放在人类生活的中心地位。此外,超个人心理学特别强调超越个人兴趣的价值与意义,并且打破传统的忌讳,研究终极的价值与意义[2](p204)。

超个人心理学实现自己的这一主张的第一步是对当前流行的个人主义的自我观念与相应的价值观念的批判,认为社会上的许多问题都是由这种极端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念所引起的。李安德特别认真地列举了前后曾任美国心理学会会长的七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对流行的个人主义价值和意义观点的严厉批评。这七位心理学家包括有:詹姆斯、墨菲、斯密斯、阿尔波特、罗杰斯、马斯洛和堪拜尔(Campbell)。这些人大都批判了从个人主义来理解人生意义和价值的错误和危害,主张从超脱个体的更广阔的范围来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虽然这些人并非都是超个人心理学的同道者和支持者[2](p319-324)。

应该说,到这一步为止,超个人心理学家们的主张、立论都是正确的和无可厚非的。但在其努力的下一步即如何扩展对人生意义的理解上却发生了重大的问题。

从其具体内容讲,所谓人生意义不外是指人的生活活动所造成的结果和影响,一般说是指其积极方面的影响而言的。从此就可以分析出所谓意义的成分或构成要件。其中除了这种结果和影响本身以外,还有两个方面的要件,即这一影响的始发者或制造者以及这一影响的承受者和评价者。由于人的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因此,影响和意义的发生常是人的有意识活动的结果。但它却不以有这种意义的制造的目的者为限,因为无此目的的活动依然有其意义存在。意义的存在还依赖于这种影响的承受与评价者的存在。影响而无其承受者自然不成其为意义,其理极明。而如果没有评价者,没有对这种影响的觉察、审视和评价,也不会成其为意义。因为对于没有觉察、评价能力的东西来说,虽然有各种各样的影响,但却是谈不上意义的。另外,还需要指出,上述的影响虽属客观存在之物,但随其制造者与承受者及其间关系的变化,它的作用也会有极大的不同。

全文阅读

心理学理论教学

有人说教育的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与此相对应就产生了两种对立的教育观:科学主义的和人文主义的教育观。而我们最经常的听到的一种论调是教育既是科学又是艺术,这种看似天衣无缝的论点实际上是一个毫无意义的命题。在实践上毫无意义,科学和艺术并不是总是合而为一的。在教育中更是如此。如果我们把教育看成是科学,那么毫无疑问,教育被作为一种工具来看待——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等等;在这种工具主义情景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的也会成为一种工具。教育的异化导致了人的异化,在现时的条件下异化以人的物化的形式表现出来,人的主体性开始变的遥不可及,所有的关于人的终极关怀的价值也将最终得到背弃;如果我们认为教育是艺术,那么艺术从本质上来讲是非理性的,而教育技术作为科学的衍生物毫无疑问也是理性的,面对非理性的艺术的教育,教育技术何以自处?

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那就是教育技术可以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但是它不可能自然而然的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教育技术在解决具体的教学问题时无能为力。感性的认知是不能被理性的结论所代替的。当然抱怨、发牢骚不是解决之道,一个学科缺乏思考只能说明这个学科还十分幼稚。对于我等教育技术专业的小鱼小虾,静下心来看看书、做点实事才是求学、为人之根本。

教育技术本身是偏应用的学科或专业,但是除了技术外,教育心理以及教育学、甚至社会学的重要性应该突出来,现在的技术不总是强调系统理论吗?认识社会、认识人同样是一个系统理论的作用。不要等到自己搞了一辈子才有些“悟性”的东西。作为人的学习过程来讲,无论国外与国内,人的认识过程是有相同的规律可遵循,为什么我们会觉得国外的东西会比较好,最重要的一点,他们设计系统时,比较考虑人的心理活动的特点。我们国家对心理学理论的认识有了普及化的趋势是近些年的事情,而且,以前的心理学教材让人学起来实在没什么兴趣,人的心理是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的,我们学理论而不去分析人的行为心理的特点,使心理学系的学生毕业后马上运用的能力又不强,这就更会让人怀疑心理学的科学性。

随着科技的不断向前发展,现代教育与信息已经无法分开,这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各种技术(包括视音频、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对支持和提高教与学的效果是肯定无疑的。在一些有条件的学校中,投影仪、幻灯机、多媒体等电教设备实施已经进入了课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正确合理的使用这些电教器材,才能够真正发挥他们的作用,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此外,认真研究学生的认知结构,结合认知学习理论,潜心钻研教学教法,进行教学设计,同样能够优化教学。由此可见,将认知学习理论与教育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曾经说过:“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作为内驱动程序系统中积极活跃的心理因素,对于学习起着催化剂的作用。所以说,激发和维持学生内在学习动机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动机是指向学习活动的动机类型,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认知内驱力是指一种掌握知识,技能和阐明、解决学业问题的需要,即一种指向学习任务的动机,求知的欲望。认知内驱力既与学习的目的性有关,也与认知兴趣有关。因为当一个人清晰的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与意义,并以它来推动自己的学习时,这种学习的目的就会成为一种有力的动机。而具有认知兴趣或求知欲的人常常会废寝忘食、津津有味的学习,并从中获得很大的满足。所以认知心理学家指出,教育的主要职责之一是要让学生对获得有用的知识本身发生兴趣。在缺乏交互式学习的传统听说课堂上,学生以听为主,处在被动的信息接受的地位,可以使学生由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积极接受者和知识运用者。各种多媒体软件可以提供许多非语言素材,如时代的背景、形象及心理活动等,图文并茂,动静结合,视听并用,这种全信息表达为教学提供逼真的表现效果,同时提供了图形、声音和语音等交互界面和窗口,使学习者灵活方便的操作控制学习,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心理学表明,感知越具体,表象形成就越清晰、深刻,越有利于促进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化,从而建立概念,培养能力。认知心理学认为创设感知意境就是在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间制造出一种“不协调”,将学生引入一种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中去。多媒体教学所创造的美妙的教学情境,适时适度地为学生提供直观刺激变抽象为具体,可集中显现出时空变换的流动美,视听兼备的立体美,景色物体的色彩美,师生的和谐美。这种情境能把学习的内容在大和小、动和静、远和近,快和慢,局部整体,外表和内显之间相互转化,打破了时间、空间、宏观、微观给学生在视、听、思等方面带来的局限,学生的视野可在瞬间内完成时空的大跳跃。这就加大了教学的密度,极大的节省了教学时间,尤其是教学信息传递的增值率扩大,多次反复重现和化抽象为具体的特点。是教学内容鲜明生动,富于感染力,减轻了学生的负荷,优化了教学效果。

认知心理学家沃特海默依据自己对在校生的实验,宣称儿童普遍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而传统的教育制度往往被传统逻辑和联想心理学理论所支配,应对阻碍儿童创造思维能力发展负责,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它具有的色彩、形象生动的画面以及富有情趣的解说会使学生处于惊奇探索的学习氛围中,既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又有利于学生创造精神的激发,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的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的思维是很活跃的,对同一个问题往往有不同的见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造一种民主的氛围,鼓励学生能够大胆地各抒己见,往往可以使他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增强其思维能力。

认知学习理论可以促进教育技术的发展,而教育技术的广乏应用又实现了教育的优化,因此如何将认知学习理论与教育技术相结合,成了教育技术领域广乏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全文阅读

心理学理论辨析

一、理论心理学的概念

科学体系中总是包含着理论成分,不同的学科中也都存在着专门从事理论研究的分支。如物理学中有理论物理学,化学中有理论化学,生物学中有理论生物学。这些理论学科区别于实验或应用学科,它们不是以观察、实验等经验方法研究自然现象,而是以数学演绎和逻辑推理等非经验的或思辨的方法探讨问题。在上述这些学科中,理论学科成为整个学科发展的基础,科学家给予它们足够的重视。这些学科分支也为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如在理论物理学中,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对整个物理学乃至自然科学都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理论心理学正是这样一种学科,它从非经验的角度,通过分析、综合、归纳、类比、假设、抽象、演绎或推理等多种理论思维的方式,对心理现象进行探索,对心理学学科本身发展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反思。它在心理学中的地位就像理论物理学、理论化学在物理学和化学中一样,是心理学的学科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

理论心理学的历史由来已久,实验心理学创立之前的哲学心理学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种理论心理学,因为它是以理论思维的方式探讨人的心理现象,并试图从各种具体的心理现象背后发现心理生活的本质。但是,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哲学心理学并不能称为理论心理学,因为理论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它有自己特定的对象、任务和理论体系,它是心理科学的一个部分,而不是心理科学的全部,它与实验心理学是并存的。相比较来说,哲学心理学虽然在方法上与理论心理学有类似之处,但是它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其根本目的是服务于哲学;它只是一些零碎的思想,没有形成理论体系;在当时,哲学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全部,而不是心理学学科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理论心理学也不同于以观察、实验为基本方法的实验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等实证学科或实证心理学。理论心理学使用理论思维的方法,从性质上讲,它不是一种经验学科,而实证心理学以观察、实验等经验方法为主,同理论心理学的性质是不同的。但是两者的关系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前者为后者提供指导,后者为前者提供素材。一切实证研究皆以一定的理论和假设为基础,同时,理论的构建又必须建筑在一定的事实上。所以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两者的分工只是为了心理学科学的发展和深化,而不是永远的分道扬镳、互不相涉。离开了实证心理学,理论心理学就成了纯粹的主观臆测,离开了理论心理学,实证心理学就会见木不见林,变成没思想的操作。当代心理学的破碎和分裂,正是轻视理论心理学的必然结果。

就理论心理学的范围来说,理论心理学包含两个大的方面:元理论(Metatheory)和实体理论(Substantivetheory)。元理论是学科的基础理论,它是心理学学科性质的高度理论概括,是心理学的实体理论和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指导思想和指导原则。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具有元理论的部分,否则就是一个缺乏核心的松散联盟,不成其为科学。实体理论不同于元理论之处在于它的研究对象不是心理学现象或问题。如果说元理论的探讨主要依赖于抽象思辨的方法,那么实体理论的探讨则更多地依赖逻辑推理和数学演绎的方法。有关元理论和实体理论的更进一步阐述,请参阅与此有关的另一篇文章。[1]

在上述有关理论心理学的概念中,我们已经指出理论心理学不同于以经验方法为主的实证的心理学,理论心理学就其性质来说是一门非经验学科。那么非经验的学科能不能成为科学?是否只有以观察与实验等经验方法为主的实证学科才能称得上是科学呢?

把研究的问题局限于经验的范围内是实证主义哲学的一贯观点。心理学的发展受到这种观点的强烈影响,事实上,在行为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时期,实证主义成为心理学的方法论基础,实证主义的经验证实原则在心理学中成为衡量科学问题和非科学问题的惟一标准。

全文阅读

理论心理学研究论文

一、理论心理学的概念

科学体系中总是包含着理论成分,不同的学科中也都存在着专门从事理论研究的分支。如物理学中有理论物理学,化学中有理论化学,生物学中有理论生物学。这些理论学科区别于实验或应用学科,它们不是以观察、实验等经验方法研究自然现象,而是以数学演绎和逻辑推理等非经验的或思辨的方法探讨问题。在上述这些学科中,理论学科成为整个学科发展的基础,科学家给予它们足够的重视。这些学科分支也为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如在理论物理学中,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对整个物理学乃至自然科学都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理论心理学正是这样一种学科,它从非经验的角度,通过分析、综合、归纳、类比、假设、抽象、演绎或推理等多种理论思维的方式,对心理现象进行探索,对心理学学科本身发展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反思。它在心理学中的地位就像理论物理学、理论化学在物理学和化学中一样,是心理学的学科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

理论心理学的历史由来已久,实验心理学创立之前的哲学心理学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种理论心理学,因为它是以理论思维的方式探讨人的心理现象,并试图从各种具体的心理现象背后发现心理生活的本质。但是,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哲学心理学并不能称为理论心理学,因为理论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它有自己特定的对象、任务和理论体系,它是心理科学的一个部分,而不是心理科学的全部,它与实验心理学是并存的。相比较来说,哲学心理学虽然在方法上与理论心理学有类似之处,但是它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其根本目的是服务于哲学;它只是一些零碎的思想,没有形成理论体系;在当时,哲学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全部,而不是心理学学科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理论心理学也不同于以观察、实验为基本方法的实验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等实证学科或实证心理学。理论心理学使用理论思维的方法,从性质上讲,它不是一种经验学科,而实证心理学以观察、实验等经验方法为主,同理论心理学的性质是不同的。但是两者的关系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前者为后者提供指导,后者为前者提供素材。一切实证研究皆以一定的理论和假设为基础,同时,理论的构建又必须建筑在一定的事实上。所以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两者的分工只是为了心理学科学的发展和深化,而不是永远的分道扬镳、互不相涉。离开了实证心理学,理论心理学就成了纯粹的主观臆测,离开了理论心理学,实证心理学就会见木不见林,变成没思想的操作。当代心理学的破碎和分裂,正是轻视理论心理学的必然结果。

就理论心理学的范围来说,理论心理学包含两个大的方面:元理论(Metatheory)和实体理论(Substantivetheory)。元理论是学科的基础理论,它是心理学学科性质的高度理论概括,是心理学的实体理论和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指导思想和指导原则。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具有元理论的部分,否则就是一个缺乏核心的松散联盟,不成其为科学。实体理论不同于元理论之处在于它的研究对象不是心理学现象或问题。如果说元理论的探讨主要依赖于抽象思辨的方法,那么实体理论的探讨则更多地依赖逻辑推理和数学演绎的方法。有关元理论和实体理论的更进一步阐述,请参阅与此有关的另一篇文章。[1]

在上述有关理论心理学的概念中,我们已经指出理论心理学不同于以经验方法为主的实证的心理学,理论心理学就其性质来说是一门非经验学科。那么非经验的学科能不能成为科学?是否只有以观察与实验等经验方法为主的实证学科才能称得上是科学呢?

把研究的问题局限于经验的范围内是实证主义哲学的一贯观点。心理学的发展受到这种观点的强烈影响,事实上,在行为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时期,实证主义成为心理学的方法论基础,实证主义的经验证实原则在心理学中成为衡量科学问题和非科学问题的惟一标准。

全文阅读

心理学理论分析论文

理论心理学正是这样一种学科,它从非经验的角度,通过分析、综合、归纳、类比、假设、抽象、演绎或推理等多种理论思维的方式,对心理现象进行探索,对心理学学科本身发展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反思。它在心理学中的地位就像理论物理学、理论化学在物理学和化学中一样,是心理学的学科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

理论心理学的历史由来已久,实验心理学创立之前的哲学心理学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种理论心理学,因为它是以理论思维的方式探讨人的心理现象,并试图从各种具体的心理现象背后发现心理生活的本质。但是,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哲学心理学并不能称为理论心理学,因为理论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它有自己特定的对象、任务和理论体系,它是心理科学的一个部分,而不是心理科学的全部,它与实验心理学是并存的。相比较来说,哲学心理学虽然在方法上与理论心理学有类似之处,但是它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其根本目的是服务于哲学;它只是一些零碎的思想,没有形成理论体系;在当时,哲学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全部,而不是心理学学科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理论心理学也不同于以观察、实验为基本方法的实验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等实证学科或实证心理学。理论心理学使用理论思维的方法,从性质上讲,它不是一种经验学科,而实证心理学以观察、实验等经验方法为主,同理论心理学的性质是不同的。但是两者的关系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前者为后者提供指导,后者为前者提供素材。一切实证研究皆以一定的理论和假设为基础,同时,理论的构建又必须建筑在一定的事实上。所以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两者的分工只是为了心理学科学的发展和深化,而不是永远的分道扬镳、互不相涉。离开了实证心理学,理论心理学就成了纯粹的主观臆测,离开了理论心理学,实证心理学就会见木不见林,变成没思想的操作。当代心理学的破碎和分裂,正是轻视理论心理学的必然结果。

就理论心理学的范围来说,理论心理学包含两个大的方面:元理论(Metatheory)和实体理论(Substantivetheory)。元理论是学科的基础理论,它是心理学学科性质的高度理论概括,是心理学的实体理论和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指导思想和指导原则。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具有元理论的部分,否则就是一个缺乏核心的松散联盟,不成其为科学。实体理论不同于元理论之处在于它的研究对象不是心理学现象或问题。如果说元理论的探讨主要依赖于抽象思辨的方法,那么实体理论的探讨则更多地依赖逻辑推理和数学演绎的方法。有关元理论和实体理论的更进一步阐述,请参阅与此有关的另一篇文章。[1]

在上述有关理论心理学的概念中,我们已经指出理论心理学不同于以经验方法为主的实证的心理学,理论心理学就其性质来说是一门非经验学科。那么非经验的学科能不能成为科学?是否只有以观察与实验等经验方法为主的实证学科才能称得上是科学呢?

把研究的问题局限于经验的范围内是实证主义哲学的一贯观点。心理学的发展受到这种观点的强烈影响,事实上,在行为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时期,实证主义成为心理学的方法论基础,实证主义的经验证实原则在心理学中成为衡量科学问题和非科学问题的惟一标准。

依据实证主义的观点,一切科学知识来自观察和实验的经验事实,经验是知识的惟一来源和基础,因此科学所讨论的问题只能局限在经验的范围内,凡能以经验证实或证伪的问题就是科学问题,否则就是形而上学的,是没有意义的非科学问题。

实证主义的方法论以极端的方式宣判了非经验学科的死刑。但是自然科学的发展却昭示出科学不可能仅仅局限在经验的范围内,科学哲学的发展也否定了实证主义的狭隘经验主义观点,以至实证主义者也对经验证实原则作出修改,承认非经验的逻辑证实的科学性。科学哲学的这一发展使现代心理学家认识到:“经验研究在科学进步中的作用被以往的逻辑实证主义者大大高估了……我们许多人现在都愿意承认科学工作的范围要比经验工作大得多,也就是说,有许多工作等待着扶手椅上的心理学家(即理论心理学家,译者注)”。[2]

全文阅读

学校心理理论与学校心理学

摘 要 学校心理理论与学校心理学在概念界定、研究内容、理论构成三个方面存在不同,同时学校心理理论和学校心理学研究内容也存在交互重叠。对两者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丰富心理学理论同时有助于开展教育教学各项工作。

关键词 概念 研究内容 理论构成

中图分类号:G446 文献标识码:A

学校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校心理学是学者们研究的热门领域,近几年来学校心理学的研究领域由原来对学生的关注逐渐增加了对老师和管理者的关注,对学校心理学研究的越透彻越有利于教育教学的展开。随着研究的深入,学校心理学研究的范围逐渐扩大,总结前人的研究,本文提出学校心理理论。学校心理理论不同于学校心理学,前者关注的范围更广,不仅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老师的教学心理,同时研究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心理,以及管理人员管理过程中的心理。虽然学校心理理论与学校心理学都是研究和学校有关的心理学,但是二者存在显著的区别,明确二者的区别对进一步深入丰富理论研究,同时进一步促进实践发展具有重要意思。

1概念界定

1.1学校心理理论的概念

学校心理理论是指和学校生活有关的各类人员的心理现象的总和。包括学生学习心理,教师教学心理,工作人员管理心理等众多方面。学校心理理论是一个新的概念,是一个统称,涉及面广,范围宽。学校心理理论涉及多门学科知识,并把多门学科的知识进行融合,在运用到学校教学和管理中。

1.2学校心理学的的概念

全文阅读

学生心理地理教学论文

一、创建良好教学模式,培养良好学习心理

良好教学模式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根本前提,也是直接影响课堂学习氛围的教育方式,一般来说学生产生心理困扰的原因和学习有关,因为学习是学生的主导活动。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创建存在位置,每一个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一堂成功地理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教师所构建的教学内容是围绕他们而形成的,从而产生对地理课的认同感,尽可能给每一位学生在地理教学中提供相应的位置,能在课堂上展示自身能力和潜能。

如在学习“中国的气候”时,制作“温度带和干湿区比较表”,让学生参照”中国温度带分布”和“中国干湿区分布图”两张图,分小组合作完成表格的填写,并让学生讨论“为什么我国的气候特征那么复杂多样”。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注意在小组间走动,及时了解各小组讨论情况,对于有自主意见、讨论较好的及时给予表扬,对于较为薄弱的小组给予适当的指导。由于初中生自我意识逐渐形成,自尊心较强,在学生回答问题不到位时,应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以“回答的方向很不错,但能不能更具针对性一些”等类似的提示,在不打击到学生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进一步找出更好的答案。同时由于初中生思维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还可提出“西北干旱地区形成大片荒漠的原因是什么”等问题启发学生,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另外可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零距离接近教材和体会教材中的内容,从而更好地理解教材,如在学习“大洋和大洲”时,设计以“来自四大洋家族的自白”为主题的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四大洋”,说出“自己”的名称、面积、位置等,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能够增加学习的趣味性,也可充分活跃课堂氛围,整个教学过程其乐融融,学生在短短的45分钟内思维十分活跃,既深刻理解了知识,也表现出较强的表现力,大幅度地提升了学习效果。

二、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树立全新教育理念

1.主动与学生沟通,以亲切的态度面对学生。

每个学生都是由不同的个体构成,心理特征也存有差异,所以,需要各学科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心理予以全面深入的了解,以交朋友的方式了解学生性格特点和学业基础。有些教师会在授课时带入个人主观情绪和思想,常常会以自己看不惯的现象对学生实施教育。其实,大部分的学生心理都十分单纯和简单,教师只要运用较好的心态与学生交往,会十分容易地除掉学生的戒备心理,师生关系自然而然会变得融洽。

2.发扬民主精神。

全文阅读

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

内容摘要:本文紧扣现代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与网络教育共同关心的问题,依据认知学习理论的有关要求及网络教育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对于如何实现网络教育的个性化,网络教育如何提高学习者的能力、素质,网络教育的协同学习如何能达到良好效果等问题的有效解决,笔者认为依赖于良好的网络教育环境设计,进而就网络教育环境设计提出了构想。

关键词:学习风格元认知自我调节知识构建团体网络学习环境设计

把学习看成是个体构建自己的知识经验过程,是当今教育的一大趋势,基于这一立场的研究恰是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的重点。网络教育本身的特点,就是以个体主动学习为出发点的,表现出明显的建构式学习特点。因此,探讨两者的共同和相关性,以认知心理学研究学习者有效学习的条件为依据,设计网络学习环境,使其更有利于学习者高效、快速的学习,就成为必然的课题。本文主要讨论三个问题:网络教育如何实现个性化;网络教育如何实现学习者能力、素质的提高;网络教育协同学习如何达到最佳效果。

一、学习风格与网络教育个性化

人们对于将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用于个别化教学,尤其是在网络教育环境中实现,确已寄予厚望。达到这一目标的思路是,利用网络设置及相关软件,向不同的学习者提供不同途径和不同顺序的学习经验,为学习者传送不同种类的学习经验提供便利。但现实中却并非如人们所预料的,学习者在网络中学习尽管其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增强,与人(机)交流的机会增多,但这些并不能证明学习者因此而能更好、更快的学习,因为学习环境的统一性——教育软件的限定,并不能吻合学习者自己特有的学习倾向,从而不能达到学习者按照自己的学习方式进入学习的“随心所欲”状态。

尽管对于网络教育的个性化问题早已引起人们的关注,但以往人们所关注的是学习者智力和已有知识的差异(认知),成就动机及其相应的个性特征(情感),很少研究影响学习者意志行动方面的因素——学习风格。所谓学习风格,即指学习者喜欢的或经常使用的学习方式以及表现出来的学习倾向,由于它经常被个体所使用或表现出来,很少因学习内容、学习情境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因而构成学习者的个别差异。注重学习者学习风格,并在教学中直接应用所带来的直接效果,是有利于我们在网络教育环境设计中,更好的诊断学习者的学习倾向性,调整教学策略,促进学习者更好发挥自身的潜能,使学习者乐学、易学、快学、学好。

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是知、情、意行的共同参与,这三方面是以意志行动为核心相互交叉,形成学习风格的五个部分三个层面。一是学习风格的认知要素部分:知觉风格、信息加工风格(同时加工与继时加工)、记忆风格(趋同与趋异)、思维风格(分析与综合、发散与集中)、解决问题风格(深思与冲动)。二是学习风格的情感要素部分:理性水平、成就与动机、焦虑等。三是学习风格的意志行动要素:学习坚持性、积极性、动脑与动手、保守与创新等。这三部分组成学习风格的心理层面。四是学习风格的生理性要素:对学习时间的选择、对视、听、动感的偏爱、学习外部环境的安静与否等。这部分为学习风格的生理层面。五是学习风格的社会性要素:独立学习与结合学习、竞争与合作。

针对以上所述的学习风格内容与要求,对于网络教育的环境设计而言,主要解决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学习者想学什么就学什么,二是学习者想怎么学就怎么学。前者对于网络教育而言是很容易达到的。我们重点是讨论后者,我们认为网络教育中要达到教育个性化的效果,就是要根据学习风格的有关理论要求,设计一个系统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者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风格,达到“随心所欲”的学习状态。为此,在系统的设计中应包括四个部分:诊断、计划、教学与评价。诊断是实现个性化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其中包括学习者发展的特征、学习风格及已有的知识经验。通常学习风格是诊断中最易忽视的因素,但它却最重要,因为它直接参与学习之中并监控着整个学习过程。学习风格的诊断内容主要包括以上所述的三个层面五个部分,可以设计一些问卷于系统环境中,让学习者在进入实际学习内容之前进行回答而实现。计划就是让学习者知道自己的学习倾向以后,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思路,明确自己那些要学,那些是自己学习的难点、疑点,自己准备怎样学,等等基本问题在脑中有一个清晰的“心灵地图”。这点可以通过老师的提示窗口,给学习者以提示。教学是通过前面的两个环节之后,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诊断结果与学习计划,选择情景、内容和方法进行学习,也可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学习一个阶段结束之后,要给学习者一个反馈,对其学习效果有一个评价,这种评价可以是计算机软件给出,也可是学习者发出电子请求,由教师或同学给出。

全文阅读

读《理论心理学》读什么

《理论心理学》其研究内容都是心理理论,但心理学史的研究往往停留于对心理学历史理论的构成与影响的一般研究,很少深入触及心理本体。而《理论心理学》研究的是直面心理本体,对实际精神心理现象直接作出基本理论阐释。学习《理论心理学》并不是学习其中的故事,不是了解心理学流派和事件的发展顺序,而是学习用逻辑思维去分析历史事件,排除个人感觉和情感,探讨事件和思想之间的逻辑关系。

《理论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学根本性质理论的一个心理学分支,也称体系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探讨心理科学基本原理的一门学科。它关注心理现象的实质、机制和过程,以揭示各种心理现象之间以及心理现象与现实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为任务,不但可以解释、预测并有意识地支配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而且可定向指导心理学各局部分支学科的研究。它像理论物理学那样,在本学科群中处于基本理论地位。

一、读出心理理论的研究假设

科学研究的关键在于提出研究假设,阅读大量文献之后从中剥离出研究的核心,从而寻找出研究“破绽”,也就是我们的研究课题。提出的研究假设最能体现出研究者的思维水平。科W的创新之处也在于研究者对假设问题的回答,包括回答了多少、怎么回答的。心理学流派在阐述自己的思想时都是基于一定的前提假设。例如,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前提假设是:意识是一个高度复杂的复合体,在此假设下把意识解剖为元素。读《理论心理学》就是要读出每个心理前提假设,从而了解在此前提假设下的研究方法设计,最后得出结论来验证假设推论;了解心理理论是如何从一个流派发展到另一流派,基于什么样的前提假设,这样来读,才会真正理解心理理论的实质。

二、读出《理论心理学》的推断方法

《理论心理学》是心理学发展的史学研究,它跟其他心理学科研究方法不同,不是实证研究或者个案研究,完全是非经验的,是在思维活动中通过逻辑推理出来的。并非观察与实验才是科学发现的途径,理论心理学也具有提出假设或做出预测的功能。理论心理学为实验性的心理学提供研究课题,离开了理论心理学,实证心理学就会见木不见林,变成没思想的操作。因为科学观察本身具有目的性和选择性,科学研究者总是以一种预想的理论去观察事物,一切观察与实验都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之下进行的。而理论心理学正具有这种功能,它提出一种理论或假设,或对某种实验的结果做出预测,这些假设和预测本身也是实验性心理学的研究课题。实证的研究主要在感性分析和细微之处下功夫,精益求精,察微知著;而理论的研究以理性思维和高度抽象见长,把具体的事实和结论升华为一般性的理论,两者相互补充和相互依存。理论心理学的研究在于指导我们在思想上走得更远,有了思想指导,才能做出有水准的研究。因此,读《理论心理学》必须要读出它的推断方法。

三、读出心理研究的逻辑分析法

对理论概念的判断和鉴别并非时时处处需求助于实验验证,虽然理论心理学是非经验的,但它不是纯粹的主观臆测,是采用判断和鉴别概念、命题、理论真伪的逻辑分析法。依据逻辑学原理,若某一理论体系中包含着两个相互矛盾的命题,那么这个理论体系就是自相矛盾的;如果一个理论概念连逻辑检验都不能通过,那么也就没有必要付诸实证检验。心理学领域没有正确的统一的理论和真理,那些被人认可的理论是因为在某种范围之内、在某种前提假设下它们是成立的。理论心理学的作用在于将那些逻辑上很明显存在错误的理论剔除掉。所以我们在进行研究选题时不能拍拍脑袋想出来一个,而是要基于以往研究推演出来,必须具有逻辑性,知道怎么来的,才能知道要怎么往下做,知道来龙,才能知道去脉。

全文阅读

变态心理学简论

【中图分类号】B84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507-01

第一节 什么是变态心理学

人的心理活动存在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这种正常与异常表现在不同个体身上;

对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的理解:

1.有精神障碍的人,其心理活动并非全是异常;

2.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之间可相互转化;

3.正常心理活动与异常心理活动在人类群体中并存是永恒的。

变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尚缺乏确切定义(是以心理与行为异常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