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学考研

心理学考研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心理学考研学习材料

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涵盖心理学导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与测量等学科基础课程。心理学研究生考试是全国统考,由教育部统一命题,但是,教育部并没有指定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参考教材,现在考研市场上有很多心理学考研推荐参考教材,鱼龙混杂,让很多考生很难选择,不知道哪些书是权威的,哪些书是必须看的。

博仁考研辅导老师根据多年的考研辅导经验,结合心理学考试大纲,以及历年真题命题特点,向广大考生推荐以下心理学考研教材:

一、心理学导论:

(1)《普通心理学》彭聃龄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章节基本上都能与考试大纲相吻合,是主要参考书;

(2)《社会心理学》章志光 人民教育出版社,介绍社会心理学,包括大纲所有的知识点。

二、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第二版) 林崇德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三、教育心理学:

全文阅读

女大学生考研心理解析

摘 要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本科生在四年的寒窗苦读之后又踏上了考研之路全国报考研究生的人数保持了大幅度增长的势头。在此考研大军中,女大学生的比例居高不下成为一个独特的社会现象,本文通过研究男女大学生读研原因差异,以引起更多的人对女大学生考研的审视和思考。

关键词 女大学生 考研 差异 解析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1 研究方法

1.1 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的范围为江苏省内5所高校,采用团体调查和个体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调查共发放问卷210份,收回198份,其中有效问卷193份,有效回收率为97.74%,对其中的193份有效问卷用Spass 11.0进行研究,调查基本特征见表1。

1.2 调查问卷设计

问卷材料收集主要从以下两个途径进行:一是通过文献检索查阅以往对考研心理的研究分析,将代表性的项目筛选出来,二是对有关教师、学生进行访谈,询问他们认为应届毕业生考研的动机是什么,在调查的对象中,学生20人,教师5人。根据上述两种途径得到有关考研动机的项目,经过进一步的分析,使之归纳成9项。

全文阅读

考研失利学生心理状况调查研究

教育乃强国之本。近年来,国家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特别是高等教育扩大投入,使得越来越多的青年能够步入高等学府深造。出于现实择业压力与长远职业发展等多重考虑,许多普通本科毕业生选择继续攻读硕士学位,近年来考研人数节节攀升。研究生入学考试作为一种选拔性考试,试而不中者众。部分学生由于考研失利造成长期心理低落甚至抑郁,丧失继续竞争的信心与勇气,他们既无法再度备战考研,也无法就业,更有严重者发展为心理疾病,这对学生个人、家庭均会造成重大伤害,浪费了国家教育资源,同时也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考研失利学生心理现状及分析

(一)研究对象

本文调研以河南省某211高校管理工程类2011~2013届应届考研失利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Beck抑郁问卷,通过发放问卷方式调查。累计发放问卷223份,回收有效问卷212份,回收率95.1%,其中男生88人,女生124人(详见下表)。

(二)问卷数据分析

1.被测学生产生抑郁症状的总体情况。对问卷进行统计后得到,被测学生中,有轻度抑郁症状人数占58.5%,有中度抑郁症状学生占总体的23.1%,有重度抑郁症状学生占3.3%。由此可知,有抑郁症状学生占总体的84.9%,无抑郁症状的学生仅15.1%。被测考研失利学生中大多数存在抑郁症状,无抑郁症状学生比例较小。同时应注意到,虽然具有重度抑郁症状的学生比例很小,但此群体容易导致严重的后果,需特别关注。

2.调查结果中性别差异性对照。调研结果中性别存在差异性,总体来讲,有抑郁症状学生中,男生比例略低于女生。其中,轻度和重度抑郁症状学生中女生比例较高。重度抑郁症状人数男女生差异不大,因基数不同,比例上存在差异。

3.调查结果中城乡差异性对照。调查结果中被测大学生生源和家庭情况存在差异。城镇学生无抑郁比例较高。有抑郁症状的学生中,城镇生源和农村生源比例相差不多,但就不同程度抑郁症状来看,农村学生普遍高于城镇学生。

全文阅读

大学学生考试心理控制能力的研究

摘 要:对华中师范大学各年级学生进行抽样问卷调查,通过比较学生之间的差异,分析华师大学生考试心理问题上的特征,为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提供依据和参考。经调查后发现:大学生考试心理问题存在专业类型和年级差异,但不存在性别和家庭来源差异;大学生考试的心理问题在大学阶段呈现出先平稳发展,在大二至大三之间显著下降,而大三到大四显著上升的趋势;大学生考试心理问题存在职务上的差异。

关键词:大学生;考试心理;控制能力

1.前言

如果把人生所面临的各种挑战都视为是一种考试的话,那么人的一生都是在考试中度过的。所以,具备良好的考试心理素质比知识的准备更重要。因为考试不仅是知识与能力的较量,也是一种心理的较量。对大学生考试心理的研究,能使考试本身更加科学,更好的为推进素质教育服务。所谓考试心理问题是指个体在考试应激情绪下,在具体的考试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个体意识到或意识不到的主观困惑及身心行为障碍。本研究对华中师范大学各年级学生进行抽样问卷调查,通过比较不同专业、性别、年级学生之间的差异,分析华师大学生考试心理问题上的特征,为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提供依据和参考。

2.研究现状

目前对大学生考试心理控制能力的研究有很多,下面是一些人的研究:

王才康,《考试焦虑量表在大学生中的测试报告》,该研究在我国首次引入考试焦虑量表(TAS),并对中文版考试焦虑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进行验证。并得到中文版考试焦虑量表在国内试用有较好的信效度和大学生考试焦虑问题值得学校心理卫生工作者的高度重的结论。

陈璟,《大学生考试焦虑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该研究是研究大学生考试焦虑的现状以及探索出影响大学生考试焦虑的因素,结果显示,大学生的考试焦虑现状十分严重,有焦虑感的学生达到总人数的55.2%,而高度焦虑的学生达到总人数的19.0%。通过对学生考试焦虑程度的非参数检验的结果可知,在年级和性别上差异不显著。而存在显著的学校类型差异。

全文阅读

浅谈大学生就业与考研的心理特征

摘要:就业与考研是大学生毕业时面临的重要选择,为帮助高校教师更具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思想指导工作,本文分类探讨了大学生群体对待就业与考研的心理特征,并就此给高校教师提出了工作思路。

关键词:就业 考研 心理特征

【中图分类号】B844.2

大学生的就业与考研,一直是所有大学生都面临的一个选择,也是人生道路上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对于这样关键的抉择,应该如何科学地引导是作为高校教师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任何一种决策,都是在一定环境下,按照一定流程,由单个人或多个人集体做出的。决策不仅仅只是一个客观过程,还涉及大量的个人情感以及价值判断等主观因素。因此,首先我们必须梳理一下影响大学生决策的所有因素,这便于我们更好地对其进行心理辅导.

大学生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虽然他们吸收了大量社会信息,有自己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但是他们大多缺乏实际社会经验和深刻的自身经历,因此很难做出恰当的决定。心理学家曾尝试用多个模型来解释人们做选择的动机。赫尔主张行为的能量是由驱力提供的,并进一步主张行为是由驱力和习惯的乘法效应形成的。斯金纳放弃了赫尔关于驱力的思想,但是保留并强化了行为的能量学说。根据他的理论,行为处于外部奖赏的控制:积极的奖赏增加行为的可能性,而消极的奖赏降低行为的可能性。因此,本文也会从驱动力的角度来阐述大学生的心理特征。

在择业与考研这个十字路口,根据大学生是否准备参与考研,我们把他们划分为两大类群体:准备参与考研和不参与考研的大学生群体,并就此进行分类探讨。

第一类:准备参与考研的大学生群体

全文阅读

高中学困生考试心理的个案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4289(2013)05-0056-02

一、案例简述

某高一年级月考成绩刚出,学生A来到办公室,轻轻地问,“老师,我这次英语考试及格没有?”这低沉的声音与其高大男生的形象极不协调。“这次分数比上次有所上升,离你期望的分数差得不远了,继续加油。”听到老师的话,学生A刹那间不知所措,只是低声地应了一声,“哦!”他脸上表情瞬间变得有些僵硬,好像还想再说什么,但欲言又止。或许,对他而言,这是预料之中的结果,但内心似乎又抱着一丝希望,所以每次考试结束,他都会独自一人敲开办公室的门,去核实那难以实现的梦想。老师看着这个在平日里待人礼貌,行为习惯良好,可每次考试成绩总是不近人意的大男孩走出了办公室,内心也顿起波澜,心里一直在思量一个问题:考试给他带来的究竟是什么?

带着种种困惑,英语老师找到了学困生A考试后所写的心理日记:

第一场考英语,心情还好,走进考室,见人人都严肃地坐着,没有言语,我内心一惊。找到自己的座位,也像他们一样傻傻地坐着,等着,头脑一片空白。监考老师进来了,所有同学忽然一起“哦”了一声,接下来又是静寂。试卷一张张地传下来,我感觉自己全身好像有点儿发抖,心跳得厉害,手僵硬地握着笔,虽然这天并不冷,但还是感觉有丝丝寒意。我习惯性地浏览试卷,盼望能找到几个眼熟的,但感觉有点难度,此时心里还不算慌,因为每次答题前觉都一样,但真正动笔写时肯定还是能憋出答案来。

英语听力考试开始。较平时而言,录音说速较快,搞不懂在说什么,连猜三题,感觉出师不利。不管怎样还得接着听,继续做。听力中间部分难度小一点,信心有所好转。但结尾部分又开始折腾,心里开始发慌,不想再听了。听力结束,感觉头昏,想睡觉。自己掐了一下手心,感觉有点疼,还活着,侧眼见其他同学都在忙活,自己又不得不故作镇定地开始做其他试题。

接下来的是单选,题目还算简单,大多数知识点都是平时识记过的,感觉不错,自信心又有所提升,似乎有了考试的感觉。可好景不长,下面的完形填空题又让人琢磨不透。该题文章看上去很美,但要选对答案来可实属不易。我足足花了20多分钟,将文章前后看了几遍,但始终没弄懂它的逻辑关系,加上一些不明白的短语和生词,以及对剧情的不解,完形填空就这样完败了。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我开始感觉手心有点冒汗。

接下来是阅读。我尚未正式开始,只见左边的同学已完成第一篇,心里突然一惊,以为自己又慢人一拍,不过还好,右边的同学还在完型上死啃,找到点安慰。前两篇文章不长,句子大都读得懂,完成答案没花什么大力气,心情舒畅。可好运不长,从第三篇开始,文章变得冗长,似乎见不到头。文中处处好像都是生词难句,感觉是天书。心不在焉地盯着那模棱两可的题目,觉得答案选项都对,心头越做越烦。眼看只剩15分钟了,直接写作文。由于受前面的影响,没多少心思去仔细构思观点,稍稍审下题,就直接在答题卡上写作文。不知道是因为紧张的缘故,写了几行,坐直一看,字写得东倒西歪,丑得要命,还有拼写错误,想着肯定要被扣几分了,不管怎样,硬着头皮,是把作文字数凑够了。考试时间还省最后几分种,自己来回地翻看试卷,仍然不会,在结束铃声响起之前,机选了几个答案,交卷,走出了考室。内心感觉到一种解脱。

全文阅读

小学生考试焦虑心理及教育策略研究

适度的考试焦虑是一种内驱力,可以促使同学们保持积极的态度,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取得较好的考试成绩。但若症状较多且比较严重,说明考试焦虑过度,需要调整。许多同学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其中的一部分同学通过自我调节已经达到整合状态,但是另一部分人还是惴惴不安,无法寻找出一种行之有效的调节方法和应对措施。从关注学生,关注自身出发,以探究起因开始,结合信息资料,寻找出应对这种情况的措施和方法,帮助学生们正确的看待考试,调节好考前情绪,在考试中发挥出最佳水平。

小学生考试焦虑心理情绪调节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焦虑是人在面临当前的或可能出现的某种威胁、危险时产生的紧张、不安、焦急、忧虑、痛苦的情绪体验。威胁可能是来自危及个人生存的疾病、灾难、死亡等,也可能是因为不能实现预定目标而担心受到他人的讥笑和冷淡,或自我意识的谴责、危及个人的自尊、名誉、事业、地位等。人在焦虑时会出现坐立不安、手足无措、说话颤抖等外显行为的变化,以及心跳加速、血压上升、口干舌燥、尿频,恶心、腹泻等各种躯体内部的生理变化。焦虑程度愈高,变化愈明显、强烈。

考试焦虑是一种情绪反应,当学生意识到即将面临或正经历的考试对自己具有某种潜在的威胁时,就会产生这种紧张的内心体验。这是学生安全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的一种应激反应,也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心理障碍。

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当的焦虑对学习和考试有促进作用,它能调动各方面力量处于一种“临战”状态,使学生做好准备,没有焦虑或焦虑过度反倒会对学习产生负面影响。但考试过度虑焦易分散学生注意力,使学生不能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若长期处于这种焦虑状态,会导致学生情绪难以稳定,产生焦躁或抑郁,缺乏信心,影响身体健康。

因此,从探究起因开始,结合信息资料,寻找出应对这种情况的措施和方法,以帮助同学们正确的看待考试,调节好考前情绪,在考试中发挥出最佳水平。

二、研究问题的分析

(一)研究结果的统计

全文阅读

高三学生考前心理状态及对策研究

摘要:对于高三学生来说,老师的要求、家长的期望、人际关系的分化和高考带来的巨大压力,使学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高三学生的考前心理健康水平对学生正常水平发挥和考试成绩的影响更为重要。本研究针对高三学生考前心理状态展开调查分析,找出学生存在的考前心理问题,提出几点对策和建议,为提高高三学生的考前心理素质水平,使他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进行复习备考作参考。

关键词:高三学生;考前心理;考试焦虑;情绪调节

随着高考的临近,高三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会出现应激性的变换,尤其在心理上出现,对备考状态的不满意、对考试情景的忧虑、对考场发挥的担心、对考试成绩的不良预期、情绪亢进、精神抑郁和异常失误等心理异常现象都是影响考试心理和考试成绩的考前心理问题。

考前心理问题,是指个体在重大、关键性的考试应激情境下,产生的个体意识到或意识不到的一些主观困惑以及身心行为障碍。考生因高考引起的不适应反应除了焦虑外,还有自信心不足、复习的计划性和效率差、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降低、倾向自我封闭等问题。近几年各界对这些特殊群体的考前心理问题开始重视,本研究在高考前一个月对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190名学生进行了文卷(《高三学生复习备考心理状态调查问卷》)调查,以初步呈现其考前心理健康状况。

结果显示:180人中42.8%的学生自信心不足,表明学生遇到挫折时容易丧失自信心,应对挫折能力低,易产生焦虑、浮躁的心理现象。在学习时间安排问题上,忙于完成作业,没有自己补习时间的有30%。习题多科目多,束手无策,不知如何分配时间的有52.2%。

29.4%的学生对考试成绩存在焦虑。学生整体存在因考试引起的精神状态不良现象,学习效率不高、意志力不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现象都反应了学生在高考压力刺激下,产生了过分的担忧和紧张不安的现象。考试遇到难题时,就会心慌意乱的现象有61.1%的学生。有13.3%的同学心理不适应状态引发了病理性反应,心理问题影响到了身体健康。

家长的态度对孩子,尤其是高三这特殊阶段的孩子的心理状态和学习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46.7%的家长耐心教导和分担孩子的压力,16.1%的家长盲目的严加管理增加了孩子的心理压力,15.6%和7.2%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总不满意,要求不切实际,期望过高,没有激励和表扬,使孩子失去信心和斗志,有挫败感。也有21.7%的家长漠视孩子的学习情况,持放任自流的态度,不加理会,使孩子也产生了放弃和不在乎学习成绩的心理。总体结果跟文莎丽等人的高三学生考前心理调查中家长态度的结果相似。

总结以上,高三蒙生考前心理问题的产生受多种因素间交互作用的影响。外部压力使学生处于紧张、厌恶、压力的心理环境,导致了学生被动学习态度,不积极寻找科学的学习和复习方法策略,不能形成有规律的、健康的作息时间。内部原因是部分学生的认知评价方式的偏激,主观、片面、绝对化,把消极的方面夸大,忽视积极方面,不能正确看待考试成绩,不会积极归因,自我心理调适能力缺乏,应对挫折能力差等主观因素。

全文阅读

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概述与思考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在一百多年的发展中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研究的方法论指导对于心理科学的实践有着决定性的意义,本文对心理学的研究中有关方法论的问题进行了回顾和探讨。

一 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概述

心理学有悠久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自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最早发表有关人类心理现象的著作《灵魂论》以来,有很多思想家对心理现象的实质和规律进行了探讨,心理学的研究有悠久的过去。但是亚里士多德后的2000多年时间,心理学一直没有脱离哲学的樊篱,在中世纪甚至曾沦为宗教的工具。所以,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心理学不能被称为是一门独立的科学,直到19世纪后期,很多科学家开始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并发现一些重要规律,心理学才开始走上科学发展的道路。

当前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各发展阶段、各研究领域中所产生的各种方法及其研究技术共存于当今的心理学研究中。即使在同一研究领域,由不同方法论指导的研究方法也常同时并存。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决定了其研究方法也必然是多水平、多层次和多角度的。

二 对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思考

纵观科学心理学发展的历史,心理学发展史也就是心理学流派层嶂叠出、交错发展的历史,在这期间,研究方法起了先锋者的角色。心理学研究方法每有一次大的突破,心理科学便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第一,不论对心理学研究方法从哪个角度进行分类和评说都不能脱离心理学研究的本体——人的价值(或人性)。每一种研究取向或具体的研究方法都有适合自己的研究范围和侧重点,也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某些方面的后天缺陷,换言之,在运用某一种或某几种研究方法之前,应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完整的人,一个有价值、有个性、有意义的活生生的个体,一个融自然性、社会性、历史性于一体的生命体。任何一种方法的运用都不能忽视人作为主体性的价值和意义。

第二,基于自然科学模式得到的心理学结论其外部效度不高的特点,心理学家应发展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尤其要发展有心理学特色的方法和技术,在目前心理学的诸多研究方法中,真正体现心理学自身特点的可谓寥寥无几,绝大多数是从其他临近学科(如数学、物理、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等)中借鉴和移植过来的。心理学要保持长久的生命力,首先要有一整套自己的研究方法作为支撑,在这方面,皮亚杰、弗洛伊德的研究方法能给我们很大的启发,虽然主流心理学对此仍颇有微词。当然,心理学发展有自己的方法和技术,但也并不排斥从其他相近的成熟学科中吸收和借鉴有效的方法以获得新生。

全文阅读

《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

摘要:心理学研究方法是学生科研的一个工具,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本文主要总结了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在高校教学中的现状,针对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教学改革措施,包括明确课程特点、树立教学理念、制定更佳的考核评价体系以及教学方式的相关改革。

关键词: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改革;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8-0130-02

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公布的《心理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明确指出,近些年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虽然数量在不断增多,但仍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应重视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毕业生的解决问题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对于基础研究型人才,只有灵活掌握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理论才能得出较为科学的研究成果;对于应用型人才,只有善于运用这一工具才能将心理学与实际更好地结合,提高应用技能。可见《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在心理学的人才培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现状

心理学研究方法具有比较复杂庞大的内容结构体系,因此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难度较大且教学效果不显著。该课程在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具体现状如下。

1.教学指导思想不明确。在开设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的学校中,大多数学校没有树立明确的教学指导思想,致使教师不能高效地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由于指导思想不明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清楚要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此课程不能得到应有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教学指导思想不够明确也是教学效果不好的重要原因之一。

2.教学内容自身特点不够突出。《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是本科生的必修课,内容包括心理学研究方法发展史、研究的设计与评价、测量理论和方法、数据分析和结果报告等。事实上,该课程是对实验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和心理统计学课程的系统性学习,从而使学生掌握心理学科学研究的完整过程。由于其包含科目众多,所以在教学中没有突出自身的学科特点。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最应突出的特点就是实践性,应该在结合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