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学基础知识点

心理学基础知识点范文精选

心理学基础知识点范文第1篇

网络安全与管理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除了满足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基本要求外,还需要注重培养两方面的专业能力:网络系统安全保障能力和网络管理维护能力[3]。网络系统安全保障能力是指熟悉信息安全基本理论和常见网络安全技术的工作原理,掌握主流网络安全产品的安装、配置和使用方法,能初步设计开发网络安全产品。网络管理维护能力是指熟悉常见网络设备与系统的工作原理,掌握网络管理的主流模型、系统功能、以及各类管理技术与方法,能初步管理和维护网络与信息系统。

2网络安全与管理方向专业课程体系

2.1知识结构

网络工程专业网络安全与管理专业方向人才要求具备的知识可分为三大类:公共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公共基础知识相对固定,具体知识包括政治理论知识、人文社科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其中,政治理论知识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人文社科知识包括大学英语、大学生心理健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社会和职业素养、军事理论、体育。自然科学知识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专业基础知识根据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专业能力要求制定,具体包括电子技术基础、计算技术基础、计算机系统基础。其中,电子技术基础包括数字电路、模拟电路和电路基础,技术技术基础包括数据结构、离散数学、程序设计、算法分析与设计,计算机系统基础包括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软件工程。专业知识相对灵活,通常根据所在院校的专业特色和办学条件制定,具体包括专业核心知识、专业方向知识、专业实践环节[1]。下面重点讨论这部分内容。

2.2课程体系

依据上述知识结构,结合笔者所在学院的师资力量、办学条件和专业特色,制定了网络工程专业网络安全与管理方向的专业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由于公共基础课程基本固定不变,在此不再列出。图1所示的课程体系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和专业实践环节。其中,专业核心课程包括计算机网络、网络编程技术、网络互联技术、网络工程设计。专业方向课程分为网络安全和网络管理两个分支。专业实践环节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实训、毕业设计。我们认为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依据是,计算机网络是所有网络工程专业课程的核心基础,网络编程技术是网络工程专业各方向(包括网络安全与管理方向)的软件开发基础,网络互联技术是网络工程设计的基础,而网络工程设计是网络管理分支方向的基础。

2.3专业方向课程知识点

网络工程专业网络安全与管理方向可分为网络安全和网络管理两个分支。其中,网络安全分支课程包括信息安全基础[4]、网络安全技术[5]、网络攻防技术,每门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如表1所示。网络管理分支课程包括网络管理[6]、网络性能测试与分析、网络故障诊断与排除,每门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如表1所示。

心理学基础知识点范文第2篇

中考命题重视“双基”的考查,突出基本方法的测试。因此,对待中考数学复习一定要把握好基础知识的学习,打牢基础,对每一个基础知识充分掌握,并能够熟练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等,以及分析法、综合法、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反证法等基本的解题方法。

因此,做好中考数学复习的教学工作,首先需要教师对知识点有一个基本的全局把握,进而将有关的知识点进行细化处理,以帮助学生能够在头脑中形成完整而有序的数学网络构架。同时,对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一种锻炼,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二、初中数学中考复习遵循的原则

初中数学知识点多,且有不少难点。因此,进行复习一定要遵循一定的规则,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复习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做好复习,并提高中考数学复习的教学效率。

1.基础性

中考数学的考察主要还是对基础知识的考察,因此,复习一定要注意基础性原则。即在初中数学复习阶段,应严格依据教学大纲,根据课本的知识点要求,从了解、理解、掌握、灵活应用四个层次进行操作,对于每一节的知识点要讲透,把基础打牢。

2.目的性

对数学进行总复习,一定要非常清楚每一部分的复习要取得什么效果,达到什么目的。还必须清楚如何才能够实现目标。只有带着明确的目的性的复习才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条理性

初中数学知识多而杂,学生的吸收能力、理解能力都是有限的,因此,教师一定要注意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按照一定顺序进行复习安排,按照条理要求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达到良好的复习效果。

4.探究性

要想在中考数学中获得一个较好的成绩,就一定要在夯实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能够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进而能够培养学生自我探究能力,帮助学生在灵活的基础上突破重点难点的复习。

三、初中数学中考复习的有效方法

1.多鼓励,培养学生良好心态

在中考的考场上,很多学生知识掌握、解答方法等各方面都没有任何问题。但是不少学生因为考试心态不过硬,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因此,教师在复习中,要对学生多鼓励,多注意培养起学生的良好心态和优良的心理素质,这样在考试中无论发生什么情况,学生都能够将自己学到的知识百分之百地发挥出来。因此,培养学生的良好应考心态是做好复习工作的第一步。

2.有条理复习,夯实基础

初中数学学习的知识点较多。这就要求教师进行复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主次,对于一些重点考查的知识点,如“锐角三角函数”要多花时间,对于一些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如“概率”要进行详细地分析讲解复习。

因此,教师进行复习要针对复习的内容采取不同的复习策略,但是基本原则就是:在有条理的前提下,夯实基础。

心理学基础知识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基础性 健康发展 全面发展 终身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内容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内容,实际上就是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因此,在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内容中突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就是在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突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

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突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必须坚持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就是以突出基础教育是学生发展的基础为中心。三个基本点就是以突出基础教育是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础,突出基础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突出基础教育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为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发展才是硬道理。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个体的发展。基础教育的目的就是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突出“基础教育是学生发展的基础”为中心,就是以突出基础教育的目的为中心。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突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就是要在具体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时,必须以突出“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为根本宗旨。

什么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就是基础教育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为学生健康发展奠定基础,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第一方面,基础教育的基础性是为学生健康发展奠定基础。学生的发展首先是学生健康发展。健康发展体现了学生发展的价值性。健康发展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内容上突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的质的要求,是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突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的质的规定性。基础教育是学生人生教育的起点,是学生人生的第一步,是学生素质的源泉。这个起点的高低,这一步的实虚,这个源泉的清浊,关系着学生生命的含金量,关系着中华民族素质。

首先,健康发展是学生思想健康发展。思想健康发展是学生健康发展的灵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内容上必须为学生思想健康发展奠定基础。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突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必须以 “为‘促进学生思想健康发展,提高国民素质’奠定基础”为立足点。要使学生的思想发展具有时代性和先进性:既与时展相适应,又与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相衔接;要使学生在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具有正确的民主法制意识和良好的社会公德,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具有勇于创新,敢于实践,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

其次,健康发展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心理健康发展是学生健康发展的平衡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内容上必须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奠定基础。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突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必须以“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形成良好心理素质’奠定基础”为出发点。要努力促进学生心理和谐发展:既与学生学习生活相适应,又与学生生理成长相协调,确保学生在心理平衡的前提下能够保持生理平衡。

再次,健康发展是学生身体健康发展。身体健康发展是学生健康发展的根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内容上必须为学生身体健康发展奠定基础。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突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必须以 “为‘贯彻健康第一思想,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和健康水平,形成健壮的体魄’奠定基础”为落脚点。进一步强化体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规范体育课课时量,确保学生每天参加一小时体育活动,提高体育质量。努力将体育课与学校传染病预防工作和学校饮食卫生管理工作结合起来,制定并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学生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身体素质。

健康发展还包括学生知识结构的健康发展。学生知识结构的健康发展就是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发展。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发展是学生健康发展的源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内容上必须为学生知识结构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突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必须以 “为‘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开阔学生视野’奠定基础”为着力点。进一步强化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拓宽和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第二方面,基础教育的基础性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学生不仅要健康发展而且要全面发展。全面发展体现了学生发展的丰富性。全面发展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内容上突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的面的要求,是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突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的广度体现。基础教育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是学生成才的基础,是学生生命质量的萌芽,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这个摇篮的宽窄,这个基础的深浅,这棵嫩芽的强弱,这个工程的优劣,关系着学生生命的富足与贫乏,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强盛与衰弱。

首先,全面发展是学生德育全面发展。德育全面发展是学生全面发展的纲领和方向。抓住了德育,就抓住了基础教育的牛鼻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内容上必须为学生德育全面发展奠定基础。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突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必须以 “为‘确保德育第一,准确定位全面发展方向,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奠定基础”为切入点。着力强化德育常识教育,突出社会公德教育尤其是家庭道德教育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其次,全面发展是学生智育全面发展。智育全面发展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和关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内容上必须为学生智育全面发展奠定基础。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突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必须以 “为 ‘确保智育是关键,准确定位全面发展的核心,最大限度启蒙和训练学生智力’奠定基础”为目标,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突出学生的智力训练和智力开发,扩大智力开发的广度和深度。

再次,全面发展是学生体育全面发展。健康没有了,一切都是零。体育全面发展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内容上必须为学生体育全面发展奠定基础。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突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必须以 “为‘增强体育意识,转变体育观念,培养体育精神’奠定基础”为指导思想,全面夯实传统体育教育,树立“体育不仅是为达标更是为健身,不仅是为健身更是为养生”的体育教育新理念,努力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科学评定学生体育达标成绩,培养学生体育精神:即“健康第一”的精神;突破陈规,勇于创新的精神;团结合作,顽强拼搏的精神;脚踏实地,崇尚实力的精神;公平竞争,虽败犹荣的精神。

全面发展也包括学生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的全面发展。美育全面发展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剂,劳动技术教育全面发展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催化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内容上必须为学生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突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必须以 “为‘培养审美情趣,更新成才观念’奠定基础”为突破口,努力强化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科学界定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在基础教育发展中的地位。

第三方面,基础教育的基础性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学生不仅要健康发展、全面发展,而且要终身发展。终身发展体现了学生发展的可持续性。终身发展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内容上突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的点的要求,是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突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的深度体现。基础教育是学生人生教育的第一站,是学生生命大厦的奠基石,是学生人生方向盘上的指南针,是国家富强的原动力。这一站是否能走好,这块基石是否牢固,这个指南针是否配合学生人生方向盘,这个原动力是否强劲,关系到学生终身发展的质量,关系到华夏民族综合国力的底蕴。

首先,终身发展是学生阶段性发展。阶段性发展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内容上必须为学生阶段性发展奠定基础。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突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必须以“为‘立足当前,夯实基础’奠定基础”为根本。结合学生身心特点、学习阶段特点,考虑区域、性别、个体差异,与时展同步,与国际教育接轨,分层次、分类别突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内容的针对性、目的性和现实性。

心理学基础知识点范文第4篇

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一个具体学科,有其自身的教学规律和方法;通识教育作为一个普遍性的教育理念,是当今高校需要努力实现的方向。这两者的结合可以说是共性寓于个性之中,通过个性得以展现;也可以说是个性依附于共性而存在,突出共性的特点。一方面,将通识教育的理念赋予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能够更加突出课程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为提高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水平服务;另一方面,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通识教育的一个具体实施过程,通过教学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来提高教学质量,可以彰显通识教育的优越性,为通识教育的发展服务。

2计算机基础课程群建设

课程群是指把具有相同培养目标的相关课程编排起来,形成一个系统教授和学习的课程体系。课程群不等同于课程的简单“集合”,而是通过有序的课程安排和完整的技能培训方案来实现统一的教学培养目标。基于通识教育理念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群要以能力培养和思维养成为核心,通过课程知识点之间的结合来体现通识教育的跨学科特征,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要注意课程之间的连贯性、递增性和发展性。

2.1培养目标

基于通识教育理念的师范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群建设首先要明确培养目标,这要从师范院校的自身特点和通识教育的要求来分析。师范院校在校生是未来教师队伍的骨干,为了适应信息时代对于教学内容、形式和方法的要求,师范学生需要有良好的计算思维、过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一定的多媒体网络应用能力,掌握基本的程序设计方法和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哈尔滨师范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群主要侧重以下2种能力的培养:

(1)计算机应用能力。师范学生要掌握扎实的信息技术应用知识,并通过具体操作来提高实践创新能力。从通识教育角度来说,掌握信息技术并在实践中运用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帮助他们掌握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方法。信息技术应用主要包括基本理论和应用操作两方面。课程群涵盖计算机原理、网络知识、多媒体技术、信息传递与收集、控制原理、软件开发等相关知识的内容,课程群不仅要传授基本的理论知识,还要教会学生操作、制作、设计计算机软硬件的方法和技巧,并通过一定的实战训练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在掌握信息化技术理论的基础上,计算机基础课程群要培养学生专业领域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能力。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学生要能够明确自己所需的信息类型和形式,能独立制定获取信息的策略和方法。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化素质,还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来提高专业学习和研究的效率,体现了通识教育跨学科培养的优越性。

2.2组织结构

在明确计算机基础课程群的培养目标之后,我们根据通识教育的要求和本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以计算思维培养和师范信息化教学为核心,面向“知识一技能一思维”一体化的课程群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计算机基础课程群包含一系列与师范专业相关的信息化学科课程,根据课程知识的主次和关联关系分为通识教育必修、通识教育核心、通识教育选修3个层次。3个层次的课程相辅相成、逐层递进,紧紧围绕课程群的培养目标展开教学。课程群的知识结构涵盖了计算机基础知识、信息处理、多媒体应用、网络技术、美工动画和程序设计等多个和师范专业息息相关的计算机知识,并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达到通识教育培养综合能力和实践创新意识的要求。

2.3课程内容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群中,通识必修课主要讲解计算机基础知识,用来普及信息化理论;通识核心课将信息技术和专业教育融合,实现师范专业技能核心知识体系的基本覆盖;通识选修课用于拓展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建构核心知识体系的完整覆盖,并帮助他们提高综合素质。通识必修课程知识点是课程群建设的理论基础,突出计算机解决问题思维模式的形成和应用软件的使用技巧,如教会学生使用Word制作教案、使用Excel设计成绩汇总表和使用PowerPoint设计课堂演示文稿的技巧、运用网络收集和分析教学资源的方法等。通识必修课的课程内容还要与时俱进,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不断迁移,比如随着操作系统的不断更迭,教学内容也要由Windows2003向Windows7、Windows8转变,各种应用软件的版本也要尽量跟随时代变化,这样才能体现通识教育的先进性。经过通识必修课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和软硬件的使用技巧,这为通识核心课的教学打好了基础。通识核心课程内容要突出通识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通过实践教学来帮助学生掌握相关技术应用的方式方法,构建计算思维的知识体系和核心思路。通识核心课的教学要结合现代教学理念,在教会学生信息化知识和技术的同时帮助他们掌握专业知识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基本方法与思维模式,达到提高综合能力的教学目的。

通识选修课是在课程群和主干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专业特点来自主选择课程学习,通过若干领域技术延伸教学来体现通识教育的“全人教育”理念。通识选修课的课程内容涵盖了程序设计、网络技术、美工知识与工具和多媒体动画等多个领域的知识点。这些技术和知识都涉及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实践、数据分析的思维方式和信息处理的基本方法,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构建计算思维和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系统级应用开发技术都能实现相关专业学科的知识拓展,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这也符合通识教育倡导的跨学科教育理念。

3结语

心理学基础知识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核心课程;拓展课程;课程建设

一、前言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也造成了新的挑战,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也开始使得高职院校不得不对自身的教学方式进行重新的认识。《计算机应用基础》不再仅仅是教会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基础应用课程,它有了更深层次的定义。由于办公自动化的普及,计算机基础应用成为很多人日常工作中的必需技能。各大院校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为了全力地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当下这一课程的核心应当重在“应用”。

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发达,现在的高职院校学生大部分都有个人电脑,而且几乎人人都会网上冲浪、网上聊天等。虽然学生都能掌握计算机的基础操作,但对于办公软件等方面的知识还是十分有限,甚至有的学生不会使用word编辑文本。这种情况会使学生在工作竞争中处于明显的弱势,因此改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施教方案、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这一门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意义

高职院校对于毕业生都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考核要求,在一些地区的高职院校中,通过全国计算机一级考试是学生毕业的必要条件,这是高职院校对应我国应试教育所指定的一项指标性的任务。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计算机的应用无处不在,《计算机应用基础》已经不仅仅是作为计算机高等课程的基础知识,也是高职院校其他课程中所必需的基础技能。在学生所学的其他课程中,例如市场营销课程,学生需要利用计算机来制作PPT演示方案;而在统计学当中,学生需要将统计的数据制成表格和图标的形式,这些都涉及到了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的理论知识,学生只有将《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全面掌握了,才能在其他专业课程中有更好地学习和发挥。

最终高职院校的学生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就业问题,计算机的基础应用是做好一份工作最基本的前提,因此,良好的计算机应用才能有效地获得更具有竞争力的职业发展。到了实际工作中,除了一些专业针对性强的工作,大部分的工作更加重视人才的综合能力,其中很关键的一项就是计算机文字图形处理能力。试想,如果连word文档、ppt演示文稿都不会制作,那么工作也难有突破,因此,提高就业竞争力是高职院校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最核心的意义所在。

三、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施教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的高职院校学生中,懂得使用电脑的占很大一部分比例,但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主要在于学习计算机在工作中的应用,这与学生平常的电脑知识是不一样的。因此,现阶段高职院校学生在计算机基础知识应用这一领域的能力还是参差不齐。在我国应试教育的施教方式占了主导的地位,课程的施教以学生通过考试为主要的出发点,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实践性和理论性都非常强的,如果只是枯燥的学习计算机的应用理论,只是为了通过考试,那么也失去了开设应用课程的意义。

课程的名称中有“应用”两个字,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去实践,现阶段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的施教模式并不能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教师只是一味地灌输讲授理论知识,并不考虑学生的吸收和乐趣,必然会导致学生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失去学习的兴趣,一个既缺乏实践又枯燥无趣的课堂是无法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

四、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核心课程设计

(一)核心课程设计理念

根据《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基本特点以及高职院校在施教中存在的问题,为了全面改善课程的实用性与趣味性,本文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习兴趣,考试与就业兼顾的课程设计理念,既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学习角度出发,关注学生的学习吸收情况,适时改变教学内容,从考试的层面上夯实基础知识,让学生通过轻松的学习顺利的通过考试;从就业的层面上,让学生学有所用,能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

(二)核心课程主要框架介绍

核心课程的设计摒弃了《计算机应用基础》书本上的章节设计,从实用性角度出发,将课程知识重新编排。首先将《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考试大纲作为基准,梳理出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将枯燥的章节转化成人性化的学习流程。如今的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课程的设计要更加贴近生活。

通常情况下的计算机课程主要分为四个章节:计算机理论基础、办公软件的使用、计算机网络以及办公自动化硬件。我们将课程的知识点重新归并,按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计算机的过程,在不减少考试大纲知识点的前提下,将《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知识点编排为笔记本及台式机选购指南、计算机的日常维护、计算机单机使用、计算机网络使用以及计算机的周边设备。

五、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拓展课程设计

(一)拓展课程设计理念

拓展课程的基本理念可以概括为四个字——强化实践。在前期的学习中,大多数学生都已经掌握了《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理论部分以及相关的基本操作。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开设通常都被安排在学生进入高职院校的第一个学年,所以有不少学生到了毕业的时候很多计算机基础知识都已经遗忘,办公软件等的操作也逐渐生疏。为了保证课程的教学效果、实现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初衷,各大院校可以在最后一个学期以就业实践为导向,加设《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拓展课程。

(二)拓展课程主要框架介绍

拓展课程框架的构建主要基于计算机一级的考试大纲,并且要服务于学生的就业需要和专业课程学习。在这一前提下进行拓展课程框架的建设和内容顺序的安排。依据大纲内容,我们将其中涉及的八个考试重点编排成四大块,分块介绍相关知识点。通过对这四个模块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入门知识,并初步理解办公自动化的软、硬件的初级使用方法。在充分学习完框架范围内的知识点后,学生将会对计算机的选购、维护以及相关硬件的使用和计算机在联网及非联网情况下的应用有一个较为系统的了解。

除了以上介绍的基础知识,课程中还依照学生的工作需求和专业课的学习需要,选定了一些有代表性和针对性的教学案例。通过具体知识在这些经典案例中的剖析与演示,充分地突出课程在先后编排上的特色与重点,并真正达到方便学生在实际工作与生活中灵活运用计算机知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周华.浅谈高职“核心+拓展”的课程建设[J].课程建设-理论博览,2011,(05).

心理学基础知识点范文第6篇

在初中思品复习教学中,面对思品学科繁杂的知识点,如何规划好复习教学,是使学生在中考中获得好成绩,并使所学知识形成体系,转化为能力,用于指导生活实践的重要一环。通过多年的复习教学实践,我觉得:建构知识体系,理清基础要点,结合社会热点,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心理品质,是思品复习教学的有效方法。

一、梳理知识,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

思品中考对基础知识的要求,特别是开放性试题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题在书外,理在书内”,必须以牢固掌握基础知识为前提。这需要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对基础知识进行系统梳理,例如,可以将所学知识以图示或表格等方式进行归纳、概括或整理成不同的专题,构建起完整而又简明的知识体系。(可以参照我给同学们的《复习提纲》)如:我将七、八、九三个年级的教材融为一体,再分为“法律”,“心理品质”,“心理变化及现象”,“政策,方针,战略措施”,“时政热点”,“活动与实践”这样六个专题,立足教材,掌握基础。这样做有利于我们从总体上把握复习的知识。

二、理清脉络,查漏补缺牢固掌握“双基”要点

对掌握基础知识,同学们在复习中容易步入两个误区:一是认为政治学科考试 ,基础知识在考试时主要是选择题,好做,也容易,所以不需要太在意基础知识;另一个是把掌握基础知识等同于背书,仍然采用过去死记硬背的方式去学习政治学科。 关于第一个误区,在《恩施州2007年中考思想品德学科考试说明》明确指出“思想品德学科中考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因而能否掌握好基础知识是思品课复习教学的关键。关于第二个误区,如何掌握好基础知识,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要理清基础知识脉络。根据思品课的教学目标要求,初中思品课主干知识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教材本身的规定,课程标准已有明确的说明;二是结合社会热点确定,思品学科的教学基本原则是理论联系实际,教材上能与实际结合的地方也是将来考试的重点。三是结合地方实际和个人的理解和认知及价值观的实际。

(2)要在知识结构中打好基础。思品学科的核心内容由“法律常识、心理品质、行为习惯、道德修养、时事政治”等部分组成,由于涉及的面比较广,一些学生在复习中往往感觉越复习越乱。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在于不能只关注一个一个的知识点,而要注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给学生一个清晰的脉络。

(3)要在应用中打好基础。学生在复习中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复习课学生练习的目的不在于掌握答案,而在于通过练习巩固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老师讲评练习也不是要学生记住答案,而是应该从存在问题中找出基础知识的掌握上还存在那些欠缺,要及时查漏补缺,这样才能逐渐提高自身的水平。

(4)要使学生明确掌握基础知识不能靠死记硬背,不只是为了会做选择题和简答题。要对基础知识融会贯通,要会用所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语言的表达、组织能力,材料的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这都是基础积累的体现。

三、关注时事,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关注时事,学以致用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品课的生命所在,是新课程中要求做到的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结合,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这是我们思品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教学难点所在,我们要敏锐的捕捉近年来中考命题风向标,突破这一教学难点,例如,在2006年考试题中出现以 “新宪法”、“三农”政策等材料为背景的主观题。在关注时事政治的同时,我们还要关注身边的大事和百姓关心的话题。我们同样以近几年中考试题为例,近年来中考试卷中出现了以“恩施州的两路建设”、“新农村建设”为背景的议论题等。 观察时事政治和身边事,应用所学知识、理论发表议论是突出思品教学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培育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重点、难点的重要手段。我们在复习教学中,要善于捕捉国内外重大时政信息和身边的热点问题,结合教材从多角度进行分析,以提高学生对“双基”的理解、运用能力。同时把时政和身边的经济、社会、文化领域发生的重大事情作为教材内容的延伸和补充,以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态度。

四、开放课堂,加强实践和应用能力锻炼

在学生高强度大负荷复习过程中,教师有意适度安排一些体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以缓解压力、放松心情,同时丰富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如:开展体育比赛、组织班会、开展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结合平时实践教学编写秩序册、班会设计、调查报告、倡议书、演讲稿,广告语等应用文。这些活动丰富多彩,实践性强,是指导学生将所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运用到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鲜活课堂。

五、从容应考,舒缓心理压力正确对待考试与人生

心理学基础知识点范文第7篇

曾几何时,在“知识立意”的背景下,不少教师以及考生往往重知识而轻能力;现在由过去的“知识立意”转化为“能力立意”以后,不少人又走向另一个极端:片面强调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对基础知识系统的把握。在中考复习备考阶段有的教师不讲书中知识或只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把时间用在强化写作、狠抓仿写、恶补综合实践、猛攻名著阅读上面,以求通过强化能力训练把成绩提升到最高。众所周知,知识、能力、心理历来是制约考生应试成绩高低的三大主要因素,而知识无疑又是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例如在复习时加强了作文训练,可总觉得学生写作水平不但没有提高,甚至还词不达意错别字连篇,原因除了缺乏写作技巧之外,我认为与学生的词汇积累不够有密切关系。因为如果词汇积累不够丰富、学科基础不扎实,能力再强、心理素质再过硬也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在复习时绝不能舍本求末,必须在培养能力以及提高应试心理素质的同时,花大气力夯实学科基础知识,这是中考语文复习过程中的重中之重,是中考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各地的中考复习一般来说都按轮次进行,有的地方分两轮,有的分三轮或四轮,而绝大部分地方都是按三轮进行复习的。具体说来,一般是这样安排的:第一轮复习主要是复习整理好考纲所规定的基础知识,并尽量地形成知识的网络体系;第二轮复习以热点题型为训练重点,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知识进行分析理解;第三轮复习主要是“回头看”,进行查漏补缺。显然,各个轮次的复习都各有侧重,但我认为在每一轮次的复习中都不能忽视基础知识的复习,都要把对基础知识的复习、整理、巩固、运用作为重中之重,要花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力气。那么,2008年的中考备考中究竟如何突出书本知识在整个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呢?

进行了新课改后,近几年中考语文考试题发生了新的变化:试题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发端于课内,延伸到课外,注重考查考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试题大多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模拟生活场景,创造交际环境,体现人文关怀;既检测学生平时的学习基础,又考查了考生在考场上主动发挥,随机应变,运用语文知识答疑解难的能力,即知识、能力、心理的三结合。明确了中考新特点,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以上面提到的“三轮复习法”为例,第一轮复习阶段对于基础知识的复习整理无疑是重中之重,复习时一定要用足教材,以“课本”为本,夯实基础知识。这个过程是对课本进行再学习、再研究、再挖掘的过程,如六册书中的生字词的形、音、义,语法知识(包括词的词性、词语的感彩、短语、句子等),句子修辞,文体知识,文学常识,古诗文,写作常识等一定要理解、牢固掌握、灵活运用。须知,这是提高能力的基础,离开这些一味谈能力,无疑是空中楼阁。但也不能简单地认为一轮复习就是啃书本、炒冷饭。这一轮复习的过程应该是把书本知识提炼升华的过程,是把基础知识网络化体系化的过程,对一些热点题型的分析也应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渗透。总的说来,第一轮复习应该是以课本知识的复习带动考生自身能力的提升。第二轮复习是关注焦点,聚焦热点,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可以理解为是进行热点专题复习的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不少教师和考生出现了一些认识上和行动上的误区,主要是一味地陷入了众多的热点题型训练之中,而忽略基础知识,如在复习仿写专题时就大量做题,而忽略了对优美语句的理解、生动词语的积累,以仿写促写作的延伸。热点复习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更好地运用基础知识,帮助提高自身综合运用的能力。因此,第二轮复习还应该定位于基础知识上,通过热点专题复习的形式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实现对基础知识的融会贯通,同时提高考生自身的能力和心理素质。第三轮复习时的“回头看”究竟看什么?应该是全面地看,既要看自己的答题能力方面和应试心理方面还存在那些漏洞,也要看对基础知识的把握方面还有哪些被忽略了。如背诵复习不但要强化记忆还要理解记忆,并且能够灵活运用。在方言区往往会出现背诵时滚瓜烂熟,默写时错字连篇的问题,这样不但要篇篇背诵,还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平时默写时经常出错的字,更要时时“温故”。切记:一字出错,满“盘”皆输。此外还要回过头来再看看考试大纲规定的考点,要求做到不放过考试大纲所规定的书本上的每一个知识点。实践证明,这样要求对提高成绩是大有裨益的,因为中考在对许多考点的考查上往往是比较随意的,而且题型多样,因此不能认为哪个考点一定考,哪个考点一定不考。每年都有部分考生甚至教师在第三轮复习中对一些基础的考点忽视了,结果中考时造成了严重的失分,我们必须汲取这样的教训。由此观之,三轮复习过程中必须既要做到全面又要做到有重点,全面就是对考生对自己的知识、能力和应试心理都不能有所忽视,重点就是三个阶段都必须把对基础知识的复习作为重点。

需要再进一步指出的是,在这里强调在复习备考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对考试大纲所规定的书本基础知识的复习,并非是让我们对答题能力的培养以及应试心理素质的锤炼有所忽视,事实上,作为制约考生应试成绩的三大因素,知识、能力、心理三者又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夯实知识基础是取得优异应试成绩的前提,没有知识储备,答题能力再强、应试心理素质再好也无济于事。希望我们广大教师在指导考生进行复习的过程中,在特别强调与重视对考试大纲所规定的书本知识的基础上,力求知识、能力、心理三个方面的统筹兼顾、共同提高,以不断提高考生的语文成绩。

心理学基础知识点范文第8篇

关键词:命题特点 学生信心 学科基础 解题速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060-02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和教育部有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文件精神,推进广东教育综合改革,开展建设广东特色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工作。从2010年开始,广东省普通高考实施了“3+文/理科综合”的新模式。经过两年的高考总结出:理科综合物理科试题重视对基础的考查,注重能力考查,以主干知识为主,题目考点不怕与往年重复,以大容量考查考生熟练度等命题风格端倪渐显,因此,可以从其命题风格和考生在考试中反映的情况,寻找高考备考的策略和措施。

一、从题目及考生作答情况分析物理科备考的关键

这两年的物理科试题,题目难度起伏是很大的,可以说是经历了从谷底到顶峰的变动。但就是被广泛认为是过难的2011年高考物理科试题,其实也是以基础题为主的,选择题难度为0.77,实验题难度为0.60,应该说是较基础的,就是难度超过设想值、最难的35、36题,从题目本身的难度看,35题的前两问,36题的第一问还是比较基础的,所以,高考备考要解决的第一个关键问题是:必须夯实学生的学科基础。

2011年高考物理科试题是以基础为主的,为什么考生的成绩又不高呢?我们不妨分析2010、2011广东省高考物理成绩情况,2011年35、36题的零分率分别是32.40%和44.10%,而这两道题目都是有较多的基础分,且评分标准也是相对较松的,很显然,零分率这么高,说明很多考生根本就没有做到这两题,可以推断,即使做到的考生,时间也是很紧的,即使是理综题目难度较低的2010年高考,36题的零分率也达到30.7%。而这些题目正是拉差距的题目,地位十分重要,要在广东省普通高考理综科中取得好的成绩,解题速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此得出了高考备考中要解决的第二个关键问题:必须大力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

当然,无论是夯实学生的学科基础,还是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对学科学习的信心和动力是十分重要的。然而,由于物理学科对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在高三备考初段,学生解题速度和解题能力均远远未达到高考时的水平,另一方面是测练的题目又不能少,同时,由于高考大部分题目较基础,特别是选择题、实验题,与高考题相比,测练时容易出现题目偏难、偏繁等现象,常见的情况是:选择题题目过难、过繁,运算量过大,造成考生答对率偏低、用时过多;实验题不按主要考实验原理、实验过程设计题目,造成学生感觉别扭、棘手,答对率偏低;计算题由于前面用时过多,题目过难等因素影响,测验常常出现没时间做和有时间也不会做的情况,学生很少能在考试和平常的训练中得到成功的体验。频繁的测练受挫,容易造成恶性循环,失去学好物理的信心和动力,特别是对长期受挫的计算题,更容易产生“做不到”和“做不了”的感觉,失去冲击计算题的信心,自然也就失去了提高解题速度的信心和动力。使夯实学生的学科基础不落实,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成空话。因此,高考备考中要解决的第三个关键问题是:培育学生学好物理的信心。

二、具体操作措施

1.培育学生学好物理的信心

要培育学生学好物理的信心,必须消除打击学生信心的行为,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成功的感受,形成良性循环。为此,平常的测练题目要精心设计,设计既贴近高考、难度适中,又符合物理知识本身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对学生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题目。由于高考选择题、实验题难度较低,平时训练的题目可以一步到位,第一轮测练就直接达到高考题的难度要求;而计算题由于高考是难易分明的,要有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测练题一定要能吊起学生胃口,不易不难,出在让学生跳起来能够得着的程度上,处在能拿与不能拿之间,时间够与不够之间。当然,由于学生的水平、能力程度不尽相同,解题速度也有一个提升的过程,为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的收获,可分层要求。如在第一轮复习的测验中,测验试题的结构与高考题一样,但学生的解题速度达不到高考要求,可适当减少实验题的量(以后逐步增加),让大部分的同学能完成大部分的题目,同时,增加一道附加的计算题,让尖子生也感觉到有一定难度,而且时间较紧,确保学生都得到较好的测练效果。并且要通过测练和评讲让学生明白:计算题很重要,是区分考生层次的关键题目;让学生树立自己是能不断突破的信心,并明白要进一步突破,必须打好基础,同时提高解题速度。使学生在领悟知识精髓,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又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并在不断的进步和成功中,建立上进的欲望和信心,从而更积极、主动地学习。

2.夯实学生的学科基础

夯实学科基础,是考好高考的基础。学科基础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作者认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应融合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中,对广东省高考理综的物理科而言,由于其对各基础知识点的考查力度不同,复习的力度应有所不同。我们不妨来看看这两年考点的分布。

广东省物理科的考题具有重点突出、内容稳定、不怕重复的特点。针对这一情况,对基础知识的复习,作者概括为三句话:全面覆盖,突出重点,狠抓热点。全面覆盖:就是对《考试说明》要求的知识点,要全面复习,不留空白点。这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掌握知识的需要,物理学有严密的逻辑体系,各知识点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一部分对另一部分有重要影响,为更好把握,必须全面覆盖;另外,也是为了应对考试的需要,每年考题都会对“边角的知识”进行抽样考查,如2011年就考了第一宇宙速度等“边角的知识”。突出重点:占知识点31%(27个)的Ⅱ类要求知识,占了80 %的分数,Ⅰ类要求的只占了20%的分数,知识点却占了69 %(60个),这20 %的分数也出在没有Ⅱ类要求内容,但有考试要求部分(如原子物理、热学等)的主干知识点上。所以在备考中必须把Ⅱ类要求的知识点,以及有占分要求又没有Ⅱ类要求的内容的主干知识点作为重点加以突出。狠抓热点:就是要狠抓这两年考过的知识点,这两年考查的大部分知识点是重复的,具有内容稳定,不怕重复的特点,可以推断,2012年大部分的内容还会出在这两年考过的知识点上,这些知识点是重点中的重点,必须狠抓。

夯实学科基础,必须抓好理解、记忆、积累、综合、提高几个环节。理解是基础的基础,按考纲的要求就是要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确切含义,理解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以及简单情况下的应用;能够清楚地认识概念和规律的表达形式(包括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述);能够鉴别关于概念和规律似是而非的说法;理解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对考试说明要求的知识点,要逐点过关,对上述的重点和热点知识应做到深刻理解,并能灵活运用。为此,对这些知识点可进行多次循环复习,达到能力训练分步到位,知识多角度、深层次理解,三基反复夯实的目的。记忆就是要记住理解把握的东西,“记忆是智慧之母”,而“理解是记忆之母,重复是记忆之父”,所以,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及时复习与经常复习结合起来,做到清楚基本概念,熟悉基本规律,熟练基本方法。积累就是要善于将新学的东西融入到已有的认知体系中,善于将不同知识、方法分析归类,并通过反复记忆更新,使知识更全面、更系统,使公式、定理、定律的联系更加紧密。综合就是要正确处理知识的点和面的关系,重视知识体系的整合与建构,真正将前后知识融会贯通,连为一体,这样就逐渐从综合中找到知识、方法的纵横联系。提高:有了前面对知识、方法的理解、记忆、积累和综合,通过知识归类、习题归类和思维方法总结,在头脑中形成科学的知识网络和能力结构,理顺解题的思路和方法,使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新的飞跃式的提高,包括知识、方法运用的熟练度、灵活度、深刻度,以及应用的创新度的提高。努力达到灵活运用,信手拈来的程度,使夯实学科基础落到实处。

3.提高学生解题速度

心理学基础知识点范文第9篇

基于数学这门课程的特性,高三数学复习的方法应该以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入手,在此基础上,来提升学生的解题效率;针对《考试说明》,研究高考的重点,结合学生的情况,重点弥补不足,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能力的效果;尤其要说明的是,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重视学生心理调节,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一、夯实基础

很多一线教师在高三数学复习的阶段就开始从初一数学讲解到初三数学,这个过程走完就算是基础知识复习完毕.学生复习过后,和之前感觉没有什么区别,知道的还是知道,不知道的还是不知道.这样就没有达到夯实基础的目的,高考成绩也不会理想.教师应该把三年所学过的数学基础知识按照类型进行梳理、归纳,按照模块对以往学过的知识点进行总结.这样在复习讲授的过程中,展示给学生的是一个简明扼要的知识体系,学生可以通过这个体系发现所学的知识之间的关联和关系,起到“以点带面”、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这并不是说只注重于体系的梳理和框架的讲授,同时还要重视基本原理的完全透彻讲解.很多学生基本原理没有弄懂,只是记住了原理,就会导致在解题时出现不会应用的现象.“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解得越深刻,掌握得越牢固,解决问题的时候方法就多,就显得更容易.

二、提升效率

提高效率这里指的是提高复习的效率.很多一线教师提高复习效率的方法是在单位时间内完成更多的复习资料,一天完成几套题.这些教师觉得通过反复的做题、练习,就能达到复习、理解、记忆、提高的目的.这样做是非常错误的.我们知道,高三学生的压力非常大,增加复习资料的数量,增加了学生的作业量,学生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完成这些资料,那么学生大脑的状态一直处于机械完成资料的状态,效能会降低.

提升效率本意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事情.那么就需要教师对复习的整体进度进行细致的规划,在选用复习的资料时,重视复习资料的品质和层次,而不是依赖于量大和反复联系.当然提升效率也不是强化不懂不会的题目题型的练习,这样也达不到提升复习效率的目的.针对性原则我们要遵循,但是不要过度,而影响到其他知识点的复习.

三、研究重点

研究重点有两个,一方面是教学大纲,另外一方面是《考试说明》.研究考试大纲可以结合历年的高考试题来进行,通过对比、比照,对考核重点进行重点复习,确保在基础层面不丢分,理解层面少丢分,应用层面多拿分.《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依据,高考试题是对《考试说明》要求的具体化.只有研究《考试说明》,同时分析高考试题,才能加深对它的理解,才能体会平时教学与命题专家们在理解《考试说明》上的差距,并争取缩小这一差距,更好地指导考生进行复习.

另外,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重点解决学生掌握不够牢固的知识点.这样的重点,对于学生更为实际、直接、有效.具体操作中,常规试题点到为止,对那些涉及重难点知识的试题要突出分析,对于学生错误率较高的试题,要找准病因,对症下药,不怕花费时间仔细剖析,反复训练.

四、提高能力

提高能力是指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很多学生,基础知识非常扎实,但是在大题上经常失分.这是典型的解题能力不足.高三数学复习应在保证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的基础上,加大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教师在选题或编题时要向这个角度靠拢,通过训练启发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培养他们独立钻研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灵活运用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中多花费心思,更多耐心,更多循循善诱.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就把答案或结果告诉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悟”是不可取的.能力的提升不是教师告诉学生的,而是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的.方法是关键,思维是核心,渗透科学方法,培养思维能力是贯穿数学教学全过程的首要任务.通过试卷的评讲过程,应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悟性得到提高,对问题的化归意识得到加强.训练“多题一解”和“一题多解”,不在于方法的罗列,而在于思路的分析和解法的对比,从而揭示最简或最佳的解法.

五、重视心理调节,增强自信心

高三学生的心理压力比较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会不稳定,对于学生的表现,教师要予以充分的关注.在学生心理出现波动时,要及时帮助学生进行疏导,避免淤积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课堂上,要注意语言和用词,也要注意表情和肢体语言,避免不当的表现给学生带来负面的影响.

另外,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教师需要了解并理解学生行为背后的原因,为什么学生会有这样的表现,是什么导致孩子的心理波动,对于这样的心理波动如何疏导才是正确而有效的.不当的疏导反而会加剧学生的心理负担.与学生交朋友,是一种基础且有效的方式.

心理学基础知识点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高考模式;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3-0105-02

1 引言

在高考模式下,高中每年都会重复一遍又一遍的高考复习,一轮接着一轮,学生的试题没少做,书没少看,但最终考试成绩还是不能得到有效提升。笔者认为,加强教学设计,针对不同类别的学生引导其采取不同的复习方式,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

2 高中生物复习课堂教学的设计

引导基础薄弱的学生紧抓基础题 高考生物试题80%考查的是基础知识,20%考查的是综合性知识,即80/20原则。在这个原则的指导下,学生的高考复习,尤其是基础不够扎实的高三生,一定要先把基础这关过了,而不是把复习的重心放在大量的做题上。具体来说,课堂教学以生物基础知识为主,注意引导学生对概念、定义加深认识和理解,对各个知识点内在逻辑与联系进行串联,以便学生系统化、体系化地学习,进一步加深记忆和理解;注重教材的选用,应以必修1、2、3和选修1、3这五本书为核心开展教学,告知学生其中的重点和难点,以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方便复习;试题要做到重质量轻数量,避免误入盲目的题海陷阱,应多练习基础知识,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

在一模以后,教师教学的重点应在变异与育种、生态系统、孟德尔遗传定律、基因工程、三大代谢调节、微生物工程等历年高考重点考查、又容易出错的知识板块上。涉及这些知识板块的一般是大题,分值较高,不求学生完全不丢分,至少能准确答出与基础知识有关的试题,尽可能拿分。在进行基本实验教学过程中,应教会学生实验设计的方法及实验原则,告知注意事项,把握好实验大题的分数。此外,对学生的心态进行调整,确保保持乐观,确保能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提升。

总之,教学设计应以基础层面的知识为核心,确保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牢靠、准确,注重学生心理状态的引导,保证其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不断取得进步。

巩固成绩中等学生的知识体系 成绩中等的高三生占了学生群体的绝大多数,是最主要的教学对象。这类学生的学习成绩变动幅度较大,努力一下就可以进入优等生的行列,如果稍一松懈,就会进一步下降,这种现象在高三下学期表现得更为明显[2]。由此可见,成绩中等的高三生是最容易成为高考黑马的一类学生。成绩中等的学生考试时成绩不突出,一般是因为:1)基础知识有漏洞和遗忘,知识点的联系没有理解到位;2)解题技巧有所欠缺。

应针对该类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特殊设计,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有待加强的地方,引导他们在假期、星期天抽出一定的时间进行巩固和提高;同时培养学生对错误进行思考的习惯,专门准备一个笔记本记录学习中所遇到的错题,记录犯错的原因以及正确的解答方法,总结经验和教训。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专门开辟时间讲解学生容易出错的试题,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并每隔一段时间进行“错题集”考试,了解学生对具体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于选择题,告知其解题方法,使其能熟练运用排除法、解答法进行解题;对于易混淆的概念,要认真解读,使学生认识到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与试题的关系;对于大题,加强学生解题思维的训练,形成一套体系。这就需要教学进行有针对的特殊设计,让学生尤其是成绩中等的学生学会总结和提炼试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先认真阅题,并在阅题过程中思考可能用到的知识和概念,抓住试题的核心内容,确保大题尽量少失分。

在一模考试后的冲刺阶段,教学应以错题本和课本为主进行基础知识、重点知识的回顾教学和强化记忆,并引导学生多做真题,在巩固该阶段教学效果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考试感觉。同时加强学生心理状态和引导,使其对模拟考试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让其认识高考才是终结目的,不以一次模拟考试论英雄。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引导其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改掉小毛病,坚持好的习惯,进一步巩固学习成果。同时要对这类学生进行学习心理指导,因为在基础好的学生中间有“高原效应”,即取得一定成绩后想要再进一步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通常也非常困难,应疏导学生克服不良情绪,戒急戒躁。

稳定或提高优秀学生的成绩

1)稳定。对于优秀学生而言,只有基础题不丢分、拔高题少丢分、大题多拿分,才能稳定成绩。生物是一门系统的自然学科,有着全面的知识体系,但高中阶段的知识点是较为杂乱的,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容易因失误而失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查缺补漏,使其注重零碎知识的把握,养成审题细心、做题耐心的好习惯[3]。

在高三下学期,教学要回归课本,并对教学方式和策略应作相应的调整,引导学生关注课本所有的实验、小字以及插图,让学生挖掘每个基础概念可延伸出的考点,使其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这些知识点,并明白其中的内在联系。比如由叶绿体可联想到植物与蓝藻的区别、DNA复制、生产者的种类、光合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基因的表达、线粒体的对比以及光合作用等。要求学生能熟练、准确默写课本中的结论性语句、名词概念,避免因书写不规范而丢分。

2)提高。对于优秀学生而言,其成绩的提高是非常困难的,成绩提高与具体知识的学习关系不大,主要与学生是否有科学的思维方式有关,特点是生物学角度的思维方式。科学的思维方式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命题人的思路以及试题中各个考查点内在逻辑,这就使得学生答题时有条理,解题速度、效率均有所提升。所以说,教学设计应对生物学的基本观点有所涉及,确保成绩优秀的学生能对贯穿于中学生物学教材的生物学观点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如生物体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观点、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观点、生命活动对立统一的观点、生物进化的观点、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观点、生物的物质性观点等,学生了解并掌握了这些生物学观点,在审题的时候就能准确地把握住出题人的意图和试题的考点,才能有一个清晰的解题思路,更快更准确地答题。

3 结束语

总之,教学设计应覆盖到全体学生,确保在具体的教学中能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确保学生的复习方向和目标与其自身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学习天赋相匹配,确保各个成绩段的学生都能稳中有升,继而实现生物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任守运.谈高中生物学复习课的“规模效益”[J].生物学教学,2013,38(8):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