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心理素质

到底什么是心理素质,它主要由哪些因素构成,各因素间有什么联系,与其他素质是什么关系,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这些既是教育理论研究必需解决的课题,也是心理教育实践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在理论上,它事关心理教育学这一亟待建立的新兴学科的逻辑起点、研究内容及其归宿。在实践上,它决定着心理教育的目的。内容以及如何评估。

对于心理素质这一概念内涵的系统的专门论述,目前尚不多见,但从相关研究的表述及人们的一般认识看,存在着三种不同的倾向。

其一是扩大化、泛化趋势,即将人的整体素质仅分为身心两种,将除生理素质以外的一切因素统统归之于心理素质这一概念的范畴之中。诚然,德、智等方面的素质都得以心理素质为基础,体现着心理素质的功能,但其间毕竟有着一定的区别。这一界定实际上混淆了心理素质与其他素质的界限,在实践中易导致心理素质教育所独有的目标。内容。功能的模糊乃至丧失,使人们误以为德育和智育实际上就可取代心理素质教育,因而不利于心理教育实践。

其二是,将心理素质狭义化,即将某一具体内容的心理教育等同于系统、全面的心理教育。诸如,视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自信心培育,或承受挫折能力的训练,或心理卫生教育等。这些内容无疑都属于心理教育的范畴,但不宜将其中某一子系统与整个系统相等同。如果在心理教育实践中厚此薄彼或单打一,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就难以发挥心理素质教育应有的功能。

其三是,视心理素质为所有心理现象所具有的水平、层次和质量。这一观点无疑是符合心理科学的。但鉴于心理现象是十分复杂的系统,并且对心理现象的要素的理解、划分尚未完全统一,客观上各种心理因素本身所具有的教育的可能性及价值大小也不同,在心理教育中,有必要视其可能性和价值大小确定重点方面。

心理素质是心理教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的界定将直接影响心理素质教育的实践,也事关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因此,心理素质的界定首先必需符合心理教育学的基本要求,注意处理与其他教育内容的关系,避免泛化或片面化;其次必需具有可操作性,有利于心理教育实践,同时还应兼顾社会对人的心理方面的现实要求。

基于此,笔者认为: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的性格品质、心理能力,心理动力、心理健康状况及心因的水平或质量的综合体现。也就是说,衡量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应从其性格品质的优劣、心理能力的强弱、心理动力的大小、心理健康状况的好坏,以及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行为表现的社会适应与否这五个方面全面评估。

性格品质是指人在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如,对自己的态度是自信还是自卑,自爱还是自弃,进取还是退缩;对他人是宽容还是计较,温和还是粗暴,合群还是孤僻;对工作、学习是喜爱还是厌恶,勤奋还是懒惰,认真还是马虎,负责还是塞责,踏实还是轻浮等;在情绪方面是乐观还是悲观,开朗还是抑郁,稳定还是易波动,强烈还是宁静;在意志方面,是有目标还是盲目,自觉还是冲动,自制还是放纵,勇敢还是怯懦,果断还是寡断,镇定还是惊慌,坚强还是脆弱,有恒还是无恒,灵活还是死板;以及在认知方面的特征和对待集体、社会的态度等等。性格品质在人的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不同的性格品质对自身及社会的价值上存在质的差别,有优劣之分,将直接或间接地制约其他方面。例如,一个人是自信还是自卑,这一性格特征直接制约着心理能力的培养和心理动力的激发,影响心理健康及行为表现。因而它是一个人心理素质的内核。但同时,它的形成又是在心理能力的训练中,在心理动力的促动下,在心理健康状态的影响下,在行为结果的反馈中逐步强化、积淀而成的。

全文阅读

心理素质论

心理素质是学生社会化成熟程度的标志。人无论是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都必须以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为前提。学界对心理素质重要性的看法较一致,但对心理素质内涵的理解分歧颇大。笔者认为,心理素质是与身体素质相对的概念,两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人的整体素质。本文将心理分为应对自然界、社会生活和自我发展的反映三种。相应地,教育应培养学生的这三类素质。

一、应对自然界的反映,培养学生遵守技术规范的素质

可将这部分内容细分为数学、宏观科学和微观科学三部分。数学分层次教学内容可分为:小学的数和形的四则运算及变化;中学的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及其应用等。有关宏观科学素质,主要让学生从了解诸如热气升腾、河水下流等自然现象入手,分析背后隐藏的科学原理及应用之可能,培养学生遵循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有关微观科学素质,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入手,引导学生在分子、原子、电子等水平上理解同化异化、有机合成等变化原理,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培养学生应对自然的素质,类似于传统的科学文化教育,对应于数、理、化、生、地等自然科学课程,但应注意:(1)理论性较传统课程浅显。我国现行文化课程理论性过于艰涩,已成为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理应作相应调整。(2)注重与学生成长、社会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自主研究探索,既弥补了传统课程研究性成分不足的问题,又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留下空间。此“素质”正是我国教育所缺的,做这样的处理更有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提高学生研究创新的能力。

培养青少年科学文化素质的途径是通过游戏、生活、实验等实践活动在其幼稚空白的大脑皮层上形成行之有效的应对外部世界的态度和科学方法,养成合乎技术规范的行为习惯,为逐步架构自己的思想体系作准备。用黄全愈博士的话说是解决“好不好”的问题,而不是去练习徒劳无益的“像不像”的问题 [1]。

二、应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培养学生遵守社会规范的素质

人的本质在于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素质教育必须培养青少年应对社会上的各种人际关系,实现培养现代人的目的。之所以提出应对社会生活的素质,是因为这方面的素质太重要了。“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人非生而知之,传统课程中没有相应的教学内容。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青少年虽然摒弃了传统“不合作”的陈腐观念,而在实际情景中,大多数青少年仍囿于“小而全”、“不求人”的行为之中。在学校,学生只要“得分高”,评价体系就显示他素质“高”。而现实中,这个同学可能很少有朋友,一点儿也不会与人相处,甚至与邻居都不会相处。这种人除会做死题目外,见人脸就红,张嘴就得罪人,融入社会都困难,何指望他建设社会?许多治安、刑事案件往往是因为学生之间不宽容、不会相处引起的,有的手足相残,有的弑母犯上,甚至有的博士也处理不好简单的人际关系。至于因此造成的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等损失,统计起来绝非是小数,如果将此解释为“突发事件”而束之高阁,显然是无所作为的消极思想。如果听之任之,“突发事件”必将继续发生而成为“必发事件”。所以,加紧研究及培养学生的社会素质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社会素质包括:(1)与个人的关系。培养诚实、守信的品质,让学生学会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与人友好相处。(2)与群体的关系。培养学生勤于沟通、热心合作、乐于助人、善于竞争的品质,提高调动对方参与、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活动本领,深刻理解集体对于个体的意义,使人性在集体生活中得到锻炼、升华。(3)与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社会道德品质;引导学生关心社区、政区、国家大事,关心社会事件对自己未来生活质量的影响,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帮助学生形成与时俱进的人生价值观,促进直至引领社会进步。

全文阅读

心理素质结构

摘要:大学生心理素质是与大学生的学习、学术研究和生活实践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的综合表现。心理素质与能力、人格特质、心理健康及创造力既有密切的关系,也存在着差别。大学生心理素质建构应以人的大脑发育规律为基础,以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为依据,将理论思考与实证研究结合起来。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素质,心理素质结构

一、引言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界在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的一个本土化概念。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或教育价值观念,其初衷在于纠偏:纠正中小学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之偏,纠大学教育过分专业化之偏。经过多年的研究和讨论,教育理论界对素质教育、素质的内涵和特征等问题已达成了一些共识。学者们认识到素质教育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发展的体系,没有也不应该有固定不变的模式。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促进学生有效成长的教育。素质的内涵具有时代的特征,不同的时代要求不同的素质。

那么,何谓素质教育呢?文辅相认为,素质教育是利用遗传与环境的积极影响,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认知与意向等因素全面而和谐地发展,促进人类文化向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内化,从而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关于素质这一概念,心理学与教育学有着不同的解释。心理学认为,素质是由遗传或先天因素决定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的特点,对一个人的心理发展有重要作用。教育理论界的许多学者认为,素质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其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扩大。素质既包括先天遗传特征,又包括后天习得的素养。素质着重表示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

至于素质的特征,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1)内潜性。素质是人的潜能,不但遗传素质是与生俱来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也必须内化为人身心组织中的稳定因素才能视为素质的形成。人的素质的外化必须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方能实现。

全文阅读

论人的心理素质

摘 要 心理素质是我国素质教育中提出的本土化概念。文章以“素质―心理素质―心理素质与心理现象”为逻辑顺序,分别探索了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本质涵义,并从心理素质与心理现象、人格、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的关系探讨了心理素质的特殊地位和功能。

关键词 素质,心理素质,心理现象。

分类号 B84

“心理素质”是我国素质教育中提出的本土化概念。我国心理学界对这个概念大致经历了“陌生―认同―重视”这么一个认识过程。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迫切要求加强心理素质研究。目前,不少心理学研究者已积极介入心理素质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提出了一些理论观点,积累了一些实证研究资料,为深入开展学生心理素质研究和学校心理素质教育作了有益的探索。本文拟按“素质―心理素质―心理素质与心理现象”的逻辑顺序,对该问题作初步探讨,为深化此领域研究发表一孔之见。

1 素质及其基本涵义

关于素质概念,研究者从语义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和人类学等学科作出了不同的解释,大致可概括为以下几种观点:①事物本质论。《辞海》对素质一词作出两种解释:“白色的质地”和“本质”[1]。《现代汉语词典》界定素质有三种含义:“1.指事物本来的性质。2.素养:提高军事素养。3.心理学上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的特点。[2]”其中第一种含义与《辞海》的界定是一致的,都是指事物的本质。②生理特征论。这是传统生物学和心理学所持的观点。《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卷》是这样界定的:“素质是能力的自然前提,人的神经系统以及感觉器官,运动器官的生理结构和功能特点,特别是脑的微观的特点,与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有密切关系。[3]”另一部权威性的《心理学大词典》认为:“素质一般指有机体天生具有的某些解剖和生理的特点,主要是神经系统、脑的特性,以及感官和运动器官的特性。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础。[4]”③人的本质(或本性)论。我国心理学家燕国材教授认为:“人的素质就是人的本质、本性。[5]”“所谓素质,乃是人们的先天自然因素和后天社会因素的‘合金’,亦即人们的一系列自然特点、知识技能、行为习惯、文化涵养、品质特征的有机结合。[6]”④素养论。有研究者认为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性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7]”⑤基本品质(特性)论。我们课题组根据素质形成的基本条件和特征,提出素质“主要是指机体在先天的生理基础上通过环境和教育的作用逐渐发育和成熟,并通过实践活动而形成或内化为个体相对稳定的、基本的、具有衍生功能的品质。素质具有基础性、相对稳定性、结构整合性和发展潜在性的特点。素质的结构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含思想道德素质)三个基本维度”[8]。

上述观点,在内涵外延和范畴上表述不尽一致。随着研究的深入,关于素质概念的分歧在逐渐缩小,共识在不断扩大。目前人们对素质概念的一般认识概括起来有三点较趋向一致:①素质是有机体(人)特有的;②素质是人基本的、稳定的、内隐的特性(品质);③素质形成的基本条件既包括先天生理基础又离不开后天环境(含教育)的影响。由此看来,素质主要是指有机体在先天生理基础上,通过个体与环境和教育的交互作用,在实践活动和精神活动中形成并内化为个体相对稳定的、基本的和内隐的,并具有独特功能的品质。

素质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①基本性。基本性是素质最基本的特征,它是指素质是人最一般、最基础的品质。素质不只是社会中少数精英固有的,而是对每一个人都需要并且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素质差异,不是“有”或“无”的差异,而主要表现为:?素质水平的“高”或“低”的差异;?素质结构“完整”或“不完整”的差异;?素质功能发挥程度上的差异。②稳定性。从静态的角度分析,人的素质一经形成便以一定的结构(自组织系统)的形式存在于有机体内,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它既可能是人体的神经生理系统的特性,又可能是人在主观与客观的交互作用中形成起来的概括化了的心理系统的特性(品质),还可能是人的身心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知识结构系统的特性。个体素质一旦形成,既不会因一时一事的变化而改变或消失,也不会因一时一事的出现而形成或发展。个体偶然的、一时的、片断的认识和行为都不是科学意义上的素质,只有那些惯常的、稳定的心理与行为特性才是素质。③内隐性。人的素质是基于先天生理基础,个体已有知识经验和外在环境刺激的交互作用而形成并内化了的品质(或特性)。因而,素质就其本身来说是以内隐的形式存在的。但素质作用的发挥必须通过其外显的认知、情绪、态度、行为等来释放出个体的内在能量,并作用于相应的活动对象,产生一定的活动效果。所以素质既以内隐的形式存在,又以外显的方式表现。

全文阅读

心理素质形塑论

摘要:基于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建构缘起,提出了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心理素质形塑论,并论述了心理素质形塑论的基本内涵、价值取向、基本观点和理论构架。心理素质形塑论的核心内容包括人的心理素质是可以定向形塑的,兼顾社会和个人发展需要,以个体遗传条件为基础,通过环境影响、系统教育、定向培养、自我形塑等心理素质形塑过程,依托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外部机制和自我修养的内部机制,定向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

关键词: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心理素质形塑论;个体社会化;积极心理;心理发展

中图分类号:G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3)05-0003-04

收稿日期:2013-05-30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积极心理取向的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模式研究”(11YJA880177)。

作者简介:朱翠英(1963-),女,湖南南县人,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积极心理学研究。

全文阅读

心理素质教育

摘要:心理素质教育应发挥写作论文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合力。要发挥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合力,必须充分认识家校合作的意义,开辟心理素质教育家校合作的有效途径。

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和心理问题的产生都可以从家庭教育,尤其是家庭的教育方式和家庭人际关系中找到某些直接和间接的原因。因此,学校心理素质教育与家庭心理素质教育的相互配合,发挥学校、家庭对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合力,是使心理素质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

从现有研究看,对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研究比较多,研究者们也找出了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和培养的有效途径,如专题心理素质训练、学科教学渗透、学校心理辅导与咨询等。随着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重视家庭教育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形成与发展的助推作用。

一、心理素质教育家校合作的意义

(一)心理素质教育家校合作可以优化教育资源,全面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家校合作中,家庭全方位支持学校教育工作,学校尽全力帮助家长解决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而使家庭和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密切合作,互相配合,发挥各自的优势,优化了家校教育资源。

学校和家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教育环境,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家庭环境对孩子的认知、个性、社会化、心理健康等因素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然而,家庭教育中存在许多值得关注的问题,如家长缺乏儿童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对教育缺乏正确认识、教育方法粗暴等。

孩子从六七岁开始,学校成为了他们的主要学习、生活场所,他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教师和同伴成了影响他们发展的重要因素。学校教育具有系统化、专业化的优势,但也存在对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不利因素,如大班教学,教师缺乏对每个学生心理的全面认识。

全文阅读

教师心理素质

摘要:教师素质的高低是影响教育质量最直接的因素,其中教师的心理素质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尤为重要。教师心理健康素质是教师综合素质的核心要素,是教师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础与保障。教师通过自我学习、自我心理调节塑造健康心理品质,是承担教师角色、提高自身素质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教师素质心理素质自我提高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世界教师组织联合会指出:“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素质,有赖于其教师的素质”。新的世纪,对人的要求更高,更全面,没有良好的素质,难以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更谈不上在改造社会和创造社会中有所作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既要教好书又要育好人,肩负着培养新世纪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学生的素质,是影响教育质量最直接的因素,是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在当前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要实施创新教育,其关键是提高教师的素质。现代社会和教育的发展,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一、教师素质的概念及构成

关于教师素质的定义描述较多,如:

(1)“教师素质是教师稳固的职业品质,它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通过科学教育和自我提高而形成的具有一定时代特点的思想、知识、能力等方面的身心特征和职业修养。”

(2)“教师素质是指教师履行职责,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必备的各种素养的质的要求及将各种素养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能力。”

有关教师素质的结构有许多不同的提法,如:

全文阅读

心理素质培养

基础教育要实现“两全”,最紧迫的任务是要转向素质教育,其中心理素质的培养及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培养心理素质的重要意义

1.培养心理素质是学生主动发展的需要

要学生在德、智、体等诸方面主动发展,就要提高其在行动上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而信念和激励基因及认识能力正是这种主动发展的内在条件。例如,丰富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钻研精神,使学生在追求中求进步、在探索中求发展。这种心理上的自主意识是学生主动发展的前提条件。

2.培养心理素质是教育改革的需要

现代教学要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变学生的客体地位为主体地位,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变三脱离教学为三结合教学。教师也要转变观念,视学生为学习主人,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要做到这种转变,首先就必须以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为保证。

比如,没有良好的想象、思维、注意能力,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就很难奏效;没有一定的认识、理解、分析能力,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就很难发挥。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就是要打破过去那种教学目标单一、教学形式僵化、教学方法陈旧呆板的状况,这就要求现代教学要把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启动学生的内部诱因,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

3.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需要

全文阅读

歌唱与心理素质

歌唱艺术是通过声音感染人、打动人,如果一个人在歌唱中心理有障碍,唱出的声音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所以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每一位歌唱者取得成功的保证,也是一位歌唱者必须具备的。歌唱者的心理培养是多方面的。首先要有正确的思想方法,克服主观片面性和保守性,这样遇到困难容易克服,技巧方法容易掌握,学习进步快,心情就高兴,便会出现良性循环的好效果。其次,歌唱的方法应该是科学的、正确的。方法科学、正确,歌声就优美动听,只要感到声音优美,心情自然就更轻松、愉快,良好的歌唱心理便能得到建立和巩固。再次,歌唱要有个性。如果一味地去模仿他人的演唱,心里总想着我演唱得是否像?表现的是否与他人一样?这样心理负担过重,就不能自如地演唱。第四,要多参加演出实践锻炼,经常参加演出实践,对于克服紧张心理,积累演出经验,建立和发展良好的歌唱心理,极有好处。歌唱的心理素质培养,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

一、平时练习时的心理要求

培养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质,首先应从平时做起,从我做起。我们知道,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要经过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良好的歌唱心理形成也不例外。它需要经过长时间不断地实践、锻炼,才能逐渐形成。那么,平时练习时的心理要求应须做到哪些呢?

第一、精神要放松,心情要愉快。既然歌唱心理首先取决于思想方法,那么,要把平时练唱当成生活中最愉快、最舒心的事情去做,常言说:精神放松,艺术开始。开始练唱时要排除一切杂念,忘掉一切烦恼,心中充满美好的幻想;同时,内心还应充满自信,消除歌唱的“神秘感”,以及技巧的“复杂感”,要相信别人能够做好的,自已通过勤学苦练,也一定能做到。这样,就能排除学习时的紧张心理,做到精神放松,心情坦然。此外,还要认识到,学习只能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要经得起失败与挫折的磨难。学习歌唱的过程,是一个由“自然――不自然――自然”的发展过程,学习的进步过程不一定都是直线上升的,中途难免要遇到困难和挫折,而且每前进一步,总要有一个总结和巩固的过程。要相信自己通过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的不懈努力,总会朝着美好的方向转变的;要相信自己的汗水不会白流的等等,有了这些认识,学习便能踏实而稳步地前进,充满自信的歌唱心理便自然建立起来。

第二,把单一的练声曲赋予思想和情感的内容,练声是歌唱训练的基础,练声曲一般都没有主题内容,属纯技术性训练,相当单调、枯燥,因而很容易让人产生单纯技术观念。防止的方法是:除了要“精神放松,心情愉快”外,还需在练声时,思想上要有潜台词,通过自己丰富的想象,把无主题、无内容的干巴巴的音符或母音,变成有主题、有思想、有情感的优美旋律,借助发声练习,表达出自己所要表达的美好愿望,抒发出自己的内心真挚的情感。这种表达可柔情细语地诉说,可坦然诚垦地表白,也可爽朗奔放,激情满怀……变化无穷随心所欲。每一句都可以不同,在一个句子内也应有变化,在这感情变化的同时,又严格把握发声方法的规律要求。

第三,用“意念”去控制声音,抒发感情。我们知道,气功练习很讲究“意念”,要求气息行走到什么部位,全是通过“意念”控制的,同时也是通过“意念”让自己放松进入一种境界。那么这种“意念”用于歌唱训练时,建立健康的歌唱心理也同样妙不可言。比如,在发声时,可通过“意念”把气息吸到某个部位,通过“意念”把该打开的部位放松打开,还可通过“意念”想象出即将发出的声音是如何地悦耳、动听,要注意的是以上提到的“意念”要求在一瞬间内完成,接下便是如何保持和控制的问题。由此,在演唱的过程中,也可通过意念,使自己进入歌唱意境,也就是唱到什么,就好像看到什么,仿佛身临其境一般,融自己的情感,为歌中所表达的情感,以情带声,把听众带到你歌声描绘的意境中去,这样既可训练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又可建立起健康的歌唱心理。

二、登台演唱时的心理要求

学习歌唱就必然要登台,正确的思想认识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演出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登台演唱应具有的思想认识和心理素质,大致有以下几点:

全文阅读

最棒的心理素质

大一的时候,有一次考心理学,考试前一天晚上,我才开始翻开砖头厚的课本进行“复习”。心理学属于校选课,我这种临时抱佛脚型的,平时遵循的是“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的原则,因此对于心理学我一丁点都不了解,只看了一小会,便哈欠连天,开始打盹,最后干脆睡觉去了。第二天早上,上铺的老马把我摇醒,说:“哥们,考试啦!”

老马和我不是一个类型的,他认真,不懒散,学习成绩超好,为了考高分他昨晚还在厕所里点蜡烛熬到半夜。

事先教授已经说过,此次考试只有判断题。但即使如此,想要过关也不容易,没有真本事不行,因为答错要倒扣分。我那时肚里是半滴墨水也没有,要是单枪匹马非得暴死“战场”不可,所以,我想到了老马。从宿舍到考场,我俩一路都在谈判,争得面红耳赤,终于,在最后时刻,谈判成功了。我包他三天伙食,他给我答案暗示:他点头,表示正确;他摇头,表示错误。看着他反复练习了几遍之后,我才放心地走进考场。

刚坐下来,教授就在黑板前严肃地说:“最近,我发现有些同学视考试纪律于不顾,考试时互相传纸条,打手势,什么摸耳朵C,摸鼻子B,花样百出,这是很严重的问题。不过在这里,我警告你们,我在讲台上可是看得一清二楚,你们最好别耍花样,要不然,有你们的好下场!”

试卷发下来,我忐忑不安地坐在那里,担心老马惧于教授的威严不敢给我发暗号。要是那样的话,我可就惨了。试卷上的那些题目,我见都没见过,别说是判断对错了。

我双眼直勾勾地盯着老马,他却老半天趴在那里,不点头也不摇头。过了一会,我打了个哈欠,渐渐地,睡意来袭……就在半梦半醒之间,不知谁碰落了什么东西,啪地传出声响。一个激灵,我睁开双眼,见老马还趴在那里沙沙地写着,我松了一口气。为了不让自己睡过去,每过一小段时间,我就用力拧一下大腿。当我拧到第三十三下时,老马终于抬起头,一手撑着一边脸。我顿时睡意全无,双眼紧盯着他。终于,老马把头点了一下,我兴奋不已,哗地就划了一个勾。过了一小会,老马又点一下,我赶紧又划了一个勾。但老马那速度也太慢了,一分钟点了还不到十下。可能他是为了稳妥起见,我想。老马这人最大的优点就是稳重,这是同学们公认的。

交试卷前几分钟,我终于把试卷上所有问题都答完了。回头复查,我一下傻了眼,只见我的试卷上全都是勾!再看老马,他这会还在那里兀自点着头呢。怎么回事?但容不得我多想,交试卷时间到,我只好把试卷交了上去。我过去拍了一下老马,他这才惊醒过来,一脸的蒙睡意,嘴角还淌着一串口水,原来,这小子竟然打瞌睡了!老马满脸歉意地对我说:“哥们,对不起,我刚才太困了……”我恨不得一巴掌扇过去。

没得说,我挂科那是板上钉钉子的事。回头,老马为了表示他的歉意,包了我一周的伙食,以抚慰我这颗受伤的心。没想一周之后,成绩出来,我意然考了个满分,排名全系第一!而老马,竟然差点挂科。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