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契约

心理契约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企业心理契约

企业作为一个经济组织,其成长与发展永远处于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之中,正如美国一管理学家所言:“没有凝滞的organization(组织),它永远处在organizing(形成组织)之中。”在这一过程中,企业人力资源的物理状态和心理状态也都在处于一个不断的流变过程中。如何保证企业的人力资源有效地长期地为企业的发展服务,而不至于随着企业的变动成长而发生人心离散,这既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价值所在。企业能与员工达成并维持一份动态平衡的“心理契约”是这一目标状态的生动体现。

“心理契约”是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施恩(E.H.Schein)教授提出的一个名词。他认为,心理契约是“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职业的有效管理》,施恩著,三联书店1992年6月版)它虽然不是一种有形的契约,但它确实又是发挥着一种有形契约的影响。他的意思可以描述为这样一种状态:企业的成长与员工的发展的满足条件虽然没有通过一纸契约载明,而且因为是动态变动的也不可能加以载明,但企业与员工却依然能找到决策的各自“焦点”,如同一纸契约加以规范。即企业能清楚每个员工的发展期望,并满足之;每一位员工也为企业的发展作出全力奉献,因为他们相信企业能实现他们的预望。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展,企业的人力资源的数量也会形成一定的规模,在各种规章制度体系完善的同时,却往往又会带来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僵化的管理体制,浓厚的官僚气息,企业无视员工的心理需求,员工丧失完全的创业激情与热情,漠不关心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根本无创新意识。从而导致企业管理的费用呈几何级数增长,企业的凝聚力降低。而“心理契约”的无形规约却能使企业内个人与他人在动态的条件下能不断的保持以企业的良好关系,充分把自己视为人力资源开发的主体,将个体的发展充分整合到企业的发展之中,从而创造出永远充满活力的企业组织。也就是说,共建“心理契约”的意义在于它是实现人力资源的自主能动开发,避免企业与员工个人之间由于拥有的所谓的“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工作效率的缺失。因此,有意识共建企业的“心理契约”,是企业减少管理费用,提高管理效率,开发人力资源潜力,实现企业不断创新的重要保证。

俗话说,“厂兴我荣,厂衰我耻”。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员工虽有相互矛盾的一面,但更重要又存在着一种利益“共生”的关系。企业是全体员工的“生命共同体”,这是企业内聚力的根基,也是共建“心理契约”的基础。从现代意义上讲,企业是经济生产、员工生活的场所,更为重要的是它是员工实现自我、成就自我的场所,企业的目标是企业成长和员工发展双重目标的统一。如果一个企业只单纯考虑企业经济利益,而不管员工的成长,那只会是短命的企业,其存在是不可能长久的,优秀的员工迟早会“毁约”,愤然而去。共建企业的“心理契约”是一个充分发挥企业员工积极性、创造性与智慧的过程,是保证员工产出高水平的内激力和承诺(表现为高能量、延长作业时间、愿意多干和对工作满腔热情等)的过程。

共建企业的“心理契约”,必须以科学的职业生涯管理为前提。职业生涯管理(CareerManagement)是美国近十几年来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新学科。所谓生涯,根据美国组织行为专家道格拉斯·霍尔(DouglasT.Hall)的观念,是指一个人一生工作经历中所包括的一系列活动和行为。组织生涯发展是组织生涯管理和个人生涯计划活动相结合所产生的结果。把个人的生涯计划和组织的生涯管理两者结合起来,通过组织内生涯发展系统以达到组织人力资源需求与个人生涯需求之间的平衡,能创造一个高效率的工作环境。马克思就认为,人所奋斗的一切,无不以他的利益有关。在企业中,员工追求的利益既是一种经济利益,从长远来说更是一种良好的职业发展。员工选择一个企业发展,往往是以追求良好的职业发展为目的的。一个优秀的员工如果得不到发展,他的选择只会是跳槽,另谋高就,在一个市场化的经济社会中尤其如此。良好的“心理契约”的维持,就在于企业对员工这种权利的尊重。如日本公司非常注重对职工的培训。一个职工长期在一个公司里工作,不可能从事一种工作或一个工种,往往要经过多次工作调换。为了使职工能够适应多种工作的需要,企业必须有计划地进行培训。通过在整个工作中职务轮换的方法,使职工们得以接触到各种不同的业务,并得以提升,从而扩展职工们职业生涯的发展道路。职工培训配合生涯设计是加强职工成就感和工作满意度以及对企业忠诚度,阻止企业人才外流的好办法。企业要首先为企业创造一个舞台,让员工能够施展才华,实现自我价值,同时又要及时发现与处理员工工作和生活中所产生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如不加以妥善处理,就会产生思想问题,进而影响工作的精神状态。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及其他管理人员要善于诱导,及时引导,让员工在企业中能够找到一条发展道路,把自己的全部身心融入到企业的发展中,奉献全部智慧。可以说,企业的成功将取决于能否吸引所有这些领域里的有效人员,为他们创造出可行的职业通路,以及把这些人的活动成果整合起来的一种管理方式。

共建企业的“心理契约”的实现,在于建设以人的能力为本的企业文化。文化作为一个环境中人的“共同的心理程序”(G.Hofstede,1983年),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能在企业中创设出一种奋发、进取、和谐、平等的企业氛围和企业精神,为全体员工塑造强大的精神支柱,形成坚不可摧的生命共同体。以人的能力为本的现代企业文化,指的是现代企业的文化价值观应建立在注重人的能力充分发挥这一基石之上,企业的一切经营管理活动都围绕如何正确发挥人的能力旋转。这里的能力,特指有益于企业人的合理生存发展、社会职业活动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其精神实质在于倡导企业员工通过充分正确发挥其能力,为企业多做贡献,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员工把自己的工作自由与权利交给企业安排,是因为他们相信企业的企业家能实现他们的预望,能提供与之工作绩效对称的发展。否则这种平衡是不能维持的。建设以人的能力为本的企业文化,实现人尽其能,人尽其用,高效开发员工的能力与潜力,无疑给达成与维持“心理契约”创设良好的氛围、空间,增强员工努力工作的热情与信念,激发企业与员工共同信守“契约”所默示的各自对应的“承诺”。因此,这种企业文化的建设要求企业及其管理者应为职工的能力发挥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有效机制、正确的政策和宽松的企业氛围,换言之,它要求建立一个以能力发展为价值导向的企业经济体制及其运行机制;还要求每个企业员工把能力最大限度地正确发挥作为自己价值追求的主导目标,并积极为此而努力。在这种文化之下,企业领导与员工上下同欲,使经营理念得以落实、共识得以建立、公司使命得以实践,实现人与事的理想结合。

毋庸置疑,共建企业的“心理契约”,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所在。

全文阅读

心理契约与经济契约的耦合

[摘 要] 委托――关系不同于一般市场交易主体之间的关系,它要求关系的长期稳定,并且含有心理、情感交换内容,因 此,仅仅依靠经济契约很难保证关系的稳定。心理契约可以在双方关系继续的情况下对违约人进行惩罚,它自我执 行的可能性很高,有助于维护双方关系的稳定。所以,在委托――理论中,心理契约应该与经济契约耦合。

[关键词] 经济契约;心理契约;委托――

[中图分类号] F2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7)06-0137-03

[基金项目] 浙江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浙商研究中心”省社科规划立项基金项目“家族化民营企业内部契约关系与人的心 理所有权――基于转型期浙商的实证研究”(批准号:06JDZS004YB)

[作者简介] 余 琛,浙江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组织行为学。(浙江 杭州 310035)

一、心理契约

委托――理论是契约理论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应用。该理论研究应该如何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解决中存在的问题(比如内部人控制问题,道德风险、逆向选择问题等)。张利华(2005)认为规避问题需要健全治理结构,优化契约设计,加强监督力度等[1]。魏丽娜指出(2005)解决问题需要采用中庸之道――就是掌握激励与约束的融合运用[2]。无论哪种观点,其实都是把委托――之间的关系等同于市场上的一般交易关系。但实际上,委托――关系与一般的交易双方的关系有很大的差异。比如稳定的程度、交易的内容等。这些区别决定了仅仅依靠经济契约(前文提到的观点其实都是依靠经济契约)还是不够的,而应该引进心理契约,作为维系双方关系、降低交易成本的补充。

心理契约是指当事人之间不是明文规定的期望和义务认知(Makin,Cooper&Cox,1997)[3]。它存在于任何发生关系的双方之间,如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组织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等。在委托――关系中,双方需求的一部分是可以写下来或者是依靠有关法律、法规明确的。而另一部分更重要的、更复杂的内容则是无法写明的,是无法用经济契约形式加以规定的,这就是心理契约。它的来源非常广泛,双方的承诺、同类交易主体的各种做法、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的规定等都可以成为心理契约的内容。

全文阅读

心理契约理论研究综述

摘要 本文在对国内外学者关于心理契约研究理论成果研究的基础上,对心理契约概念、内容与维度、破裂与违背的理论成果进行梳理,分析了该理论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心理契约 研究现状 研究方向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心理契约在组织中是连接员工与组织之间的心理纽带,是影响员工态度与行为的重要因素。研究者和实践者普遍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各企业在市场中所面临的竞争压力将越来越大,企业结构重组、人员精简、不断变革的大环境影响使得心理契约的内容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对心理契约的深度探讨与研究也成为管理心理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一、心理契约概念界定及发展

“心理契约”这一概念是于20世纪60年代被引入管理学领域的,旨在强调员工与组织的相互关系中除了正式的雇佣契约规定的内容之外,还存在着隐含的、非正式的、未公开说明的相互期望,它们同样是决定员工态度、行为的重要因素。从心理契约研究的总体发展趋势来看,可以将心理契约概念的界定划分为两个阶段:

(一)概念引入阶段 ( 20 世纪60 年代初——80 年代末)。

最早对“心理契约”概念进行界定的学者是Argyris (1960) ,他将“心理契约”描述成下级与上级之间的一种关系,但该学者只是提出了心理契约的概念,并没有对该概念进行详细的解释。1962 年Levinsion 才正式提出心理契约的概念,他指出“心理契约是雇主和雇员关系中组织与雇员事先约定好的内隐的各自对对方所怀有的各种期望,这种期望是在意识上比较模糊的,比如说个人的职业成长空间、工作的自主性等等”。Kotter (1973) 将心理契约界定为存在于个人与组织之间的一份内隐协议,协议中指明了在彼此关系中一方期望另一方所付出的内容与得到的内容。

全文阅读

浅议员工心理契约管理

【摘要】知识经济下,企业核心员工是组织的战略性资源,现阶段愈来愈多的企业在管理核心员工方面面临着严重的挑战。由于核心员工是组织的特殊群体,对其不仅要重视传统劳动契约的管理,更应加强心理契约的管理。

【关键词】员工;心理契约;管理

一、心理契约及其特点

心理契约管理就是引导组织和员工之间对于相互责任的期望与认知达到一种平衡和吻合或者比较平衡和吻合状态,从而形成合理心理契约的过程。心理契约有如下特点,一是主观性,心理契约的内容是组织人和员工对于相互责任的期望与认知,或者说是一种主观感觉,而不是相互责任这一事实本身。心理契约可能与雇佣契约的内容不一致,也可能组织人的期望与认知与员工的期望与认知不同;二是动态性,正式的雇佣契约一般是稳定的,很少改变。但心理契约却处于一种不断变更与修订的状态。任何有关组织环境的变化,都对心理契约产生影响。人们在一个组织中工作的时间越长,心理契约所涵盖的范围就越广,在员工与组织之间的关系中,相互期望和责任的隐含内容也就越多;三是当心理契约被违背时,员工会产生强烈的消极情感反应和后续行为,其核心是一种愤怒情绪,员工感到组织背信弃义,自己受到不公正对待。

从组织行为学角度讲,员工抱着一定的期望加入组织,希望借助于组织来满足自己物质的和精神的多层次需要;同样,组织对人力资源的招聘、培训也有特定目的,力图最好地利用人力资源来实现组织的目标。因此,心理契约中既包括员工对相互责任的期望与认知,也包括组织对于相互责任的期望与认知,只不过它是以组织人的期望与认知来表现的。

二、核心员工心理契约破裂与违背的后果

结合核心员工的特点与心理契约的作用,不难看出核心员工对组织的期望更多地来自心理方面需求,这将导致核心员工更加重视与组织的心理契约,而心理契约的作用模式也使得维护组织与核心员工的心理契约、防止心理契约破裂与违背尤显迫切和重要。Morriosn & Robinson(1997)认为心理契约破裂是指:个体对于组织未能完成其在心理契约中承担的义务的认知评价,它的基础是员工对于契约双方相互承诺的内容与实际提供的内容的比较;而心理契约违背是一种情绪或情感,指的是个体在组织未能充分履行心理契约的认知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情绪体验,其核心是愤怒与失望,个体感觉到组织背信弃义或自己受到不公平对待。心理学认为员工感知到心理契约破裂到违背会经历复杂的动态过程,一般须经历三个阶段:承诺未履行契约破裂(breach)契约违背(violation)。严重的契约违背会带来许多不良结果,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忠诚度降低。信任是心理契约形成的基础,心理契约违背会导致信任的动摇和忠诚度的降低,也会导致双方重新确定契约关系。契约双方信任感的建立需要双方共同的努力,而信任感一旦遭到破坏很难恢复,从而会严重影响组织效率。

全文阅读

心理契约人力资源管理

论文关键词:心理契约;高科技企业员工;人力资源管理

论文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尤其是高科技企业,知识已成为“核心的生产要素”,那么对于这些掌握“核心生产要素”的高科技企业员工来说,如何进行人力资源管理。针对这一问题,文章基于“心理契约”这一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结合高科技企业员工的特点,提出了一些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向性策略。

一、心理契约

(一)心理契约的概念

1960年,组织心理学家Argyris最先在其《理解组织行为》一书中,用“心理的工作契约”来说明雇员与雇主之间的关系。此后,美国著名的管理心理学家施恩Schein(1965)将“心理契约”定义为:“在组织中每个成员和不同的管理者以及其他人之间,在任何时候都存在的没有明文规定的一整套期望。”

“心理契约”被运用到管理学还不到半个世纪,至今仍然没有一个统一标准的概念界定。广义的“心理契约”是组织与员工双方对于相互之间责任和义务的期望;狭义的“心理契约”是员工对于员工个体和组织之间责任和义务的一系列信念,这种信念在组织成员中普遍地存在着。

(二)心理契约的动态发展过程

心理契约存在于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当中,随时可能因受到外界环境和内部因素变化的影响而使契约双方的看法发生改变。

全文阅读

心理契约管理浅析

摘要:拥有独特的人力资源,成了现在众多公司所追求的任务之一。如何才能拥有和维持人力资源的优势, 企业对心理契约的管理成了不可缺少的焦点。 一旦心理契约受到了违背,公司参与竞争的基础将消弱或消失,会给公司带来重大的损失。本文立足于对心理契约的基本理论的理解,和结合公司实例的基础上试图心理契约的管理提出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心理契约违背;企业管理;心理契约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7—17 —02

一、背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及互联网的普及,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正在加速,在这种技术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的高速发展进程中,世界经济环境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发生着根本性的改变,企业在面临这种不确定性的风险也越来越大的情况下,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尤为的重要。而塑造自身独特的人力资源也就成了重中之重。对于当今的很多员工来说,短期的物质激励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他们心底渴望自身能够得到更大的提升,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和挑战,如果企业不能了解员工这些“看不见”的真实想法的话,他们就不能体会到工作的快乐和满足感,甚至会认为自身价值未被实现,紧接着会给企业带来各种不能预期的负面影响。

本文以了解员工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从心理契约管理的角度来研究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实例,并以此为基础找出对策,改进和提升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从而展现心理契约,对组织的影响,并找出合理利用心理契约的方法。

心理契约是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施恩(E.H.Schein)正式提出的。他认为,心理契约是“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虽然这不是有形的契约,但却发挥着有形契约的作用。企业清楚地了解每个员工的需求与发展愿望,并尽量予以满足;而员工也为企业的发展全力奉献,因为他们相信企业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与愿望。其意思可以描述为这样一种状态:企业的成长与员工的发展虽然没有通过一纸契约载明,但企业与员工却依然能找到决策的各自“焦点”,如同一纸契约加以规范。即企业能清楚每个员工的发展期望,并满足之;每一位员工也为企业的发展全力奉献,因为他们相信企业能实现他们的期望。 反正,将会造成心理契约的违背,它将对员工的工作行为产生显著影响,最终导致员工绩效下降,离职率升高,严重地影响企业的发展。

二 、 理论基础

全文阅读

员工管理心理契约探究

【摘要】

在当前社会中,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变化,新型的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逐渐地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员工所认可。目前以心理契约为基础的人力资源管理,更加注重的是企业和员工在心理层面上建立一定的关系,进而实现对员工进行有效管理。文章通过对心理契约的基本概念进行描述,说明了其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性,希望企业在对员工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重视和合理应用心理契约。

【关键词】

心理契约;员工管理;重要性

在当前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不仅仅局限于产品、服务等方面,对于人才方面的竞争也逐渐地重视起来,在人才的竞争策略方面也呈现出越来越多样化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只有通过对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进行转变,在意识方面进行更新,利用新型的管理理念和方式,才能够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获得更多的优秀人才,留住更多的员工。企业和员工之间除了签订的经济合同之外,同时还存在着一种主观层面上的,隐形的心理契约,它对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一、心理契约的基本概述

心理契约是西方人力资源管理中一种新型的管理理论,其最早是由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施恩所提出的[1]。指的是在企业和员工之间存在的一种隐形契约,虽然不是具体的有形契约,但是会起到一定程度的补充作用。具体体现在两方面,对于企业来说,能够清楚地了解到每个员工的发展需求,并能够使得员工得到满足;对于员工来说,可以为企业的发展奉献出自身的全部力量,因为员工也相信企业可以实现他们的需求。其主要特点是着重强调企业和员工之间所存在的隐形的主观信念和心理期望。这些主观层面的期望是企业和员工都认可的,心理契约会对员工的行为和态度产生直接的影响,决定着企业和员工互相的付出程度。相较于一般意义上的契约,其主要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殊性:第一是具有主观性;第二是呈现出动态的变化特征;第三是具有一定的内隐性。

二、心理契约对于员工管理的重要性

全文阅读

企业心理契约管理

企业作为一个经济组织,其成长与发展永远处于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之中,正如美国一管理学家所言:“没有凝滞的organization(组织),它永远处在organizing(形成组织)之中。”在这一过程中,企业人力资源的物理状态和心理状态也都在处于一个不断的流变过程中。如何保证企业的人力资源有效地长期地为企业的发展服务,而不至于随着企业的变动成长而发生人心离散,这既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价值所在。企业能与员工达成并维持一份动态平衡的“心理契约”是这一目标状态的生动体现。

“心理契约”是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施恩(E.H.Schein)教授提出的一个名词。他认为,心理契约是“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职业的有效管理》,施恩著,三联书店1992年6月版)它虽然不是一种有形的契约,但它确实又是发挥着一种有形契约的影响。他的意思可以描述为这样一种状态:企业的成长与员工的发展的满足条件虽然没有通过一纸契约载明,而且因为是动态变动的也不可能加以载明,但企业与员工却依然能找到决策的各自“焦点”,如同一纸契约加以规范。即企业能清楚每个员工的发展期望,并满足之;每一位员工也为企业的发展作出全力奉献,因为他们相信企业能实现他们的预望。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展,企业的人力资源的数量也会形成一定的规模,在各种规章制度体系完善的同时,却往往又会带来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僵化的管理体制,浓厚的官僚气息,企业无视员工的心理需求,员工丧失完全的创业激情与热情,漠不关心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根本无创新意识。从而导致企业管理的费用呈几何级数增长,企业的凝聚力降低。而“心理契约”的无形规约却能使企业内个人与他人在动态的条件下能不断的保持以企业的良好关系,充分把自己视为人力资源开发的主体,将个体的发展充分整合到企业的发展之中,从而创造出永远充满活力的企业组织。也就是说,共建“心理契约”的意义在于它是实现人力资源的自主能动开发,避免企业与员工个人之间由于拥有的所谓的“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工作效率的缺失。因此,有意识共建企业的“心理契约”,是企业减少管理费用,提高管理效率,开发人力资源潜力,实现企业不断创新的重要保证。

俗话说,“厂兴我荣,厂衰我耻”。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员工虽有相互矛盾的一面,但更重要又存在着一种利益“共生”的关系。企业是全体员工的“生命共同体”,这是企业内聚力的根基,也是共建“心理契约”的基础。从现代意义上讲,企业是经济生产、员工生活的场所,更为重要的是它是员工实现自我、成就自我的场所,企业的目标是企业成长和员工发展双重目标的统一。如果一个企业只单纯考虑企业经济利益,而不管员工的成长,那只会是短命的企业,其存在是不可能长久的,优秀的员工迟早会“毁约”,愤然而去。共建企业的“心理契约”是一个充分发挥企业员工积极性、创造性与智慧的过程,是保证员工产出高水平的内激力和承诺(表现为高能量、延长作业时间、愿意多干和对工作满腔热情等)的过程。

共建企业的“心理契约”,必须以科学的职业生涯管理为前提。职业生涯管理(CareerManagement)是美国近十几年来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新学科。所谓生涯,根据美国组织行为专家道格拉斯·霍尔(DouglasT.Hall)的观念,是指一个人一生工作经历中所包括的一系列活动和行为。组织生涯发展是组织生涯管理和个人生涯计划活动相结合所产生的结果。把个人的生涯计划和组织的生涯管理两者结合起来,通过组织内生涯发展系统以达到组织人力资源需求与个人生涯需求之间的平衡,能创造一个高效率的工作环境。马克思就认为,人所奋斗的一切,无不以他的利益有关。在企业中,员工追求的利益既是一种经济利益,从长远来说更是一种良好的职业发展。员工选择一个企业发展,往往是以追求良好的职业发展为目的的。一个优秀的员工如果得不到发展,他的选择只会是跳槽,另谋高就,在一个市场化的经济社会中尤其如此。良好的“心理契约”的维持,就在于企业对员工这种权利的尊重。如日本公司非常注重对职工的培训。一个职工长期在一个公司里工作,不可能从事一种工作或一个工种,往往要经过多次工作调换。为了使职工能够适应多种工作的需要,企业必须有计划地进行培训。通过在整个工作中职务轮换的方法,使职工们得以接触到各种不同的业务,并得以提升,从而扩展职工们职业生涯的发展道路。职工培训配合生涯设计是加强职工成就感和工作满意度以及对企业忠诚度,阻止企业人才外流的好办法。企业要首先为企业创造一个舞台,让员工能够施展才华,实现自我价值,同时又要及时发现与处理员工工作和生活中所产生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如不加以妥善处理,就会产生思想问题,进而影响工作的精神状态。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及其他管理人员要善于诱导,及时引导,让员工在企业中能够找到一条发展道路,把自己的全部身心融入到企业的发展中,奉献全部智慧。可以说,企业的成功将取决于能否吸引所有这些领域里的有效人员,为他们创造出可行的职业通路,以及把这些人的活动成果整合起来的一种管理方式。

共建企业的“心理契约”的实现,在于建设以人的能力为本的企业文化。文化作为一个环境中人的“共同的心理程序”(G.Hofstede,1983年),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能在企业中创设出一种奋发、进取、和谐、平等的企业氛围和企业精神,为全体员工塑造强大的精神支柱,形成坚不可摧的生命共同体。以人的能力为本的现代企业文化,指的是现代企业的文化价值观应建立在注重人的能力充分发挥这一基石之上,企业的一切经营管理活动都围绕如何正确发挥人的能力旋转。这里的能力,特指有益于企业人的合理生存发展、社会职业活动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其精神实质在于倡导企业员工通过充分正确发挥其能力,为企业多做贡献,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员工把自己的工作自由与权利交给企业安排,是因为他们相信企业的企业家能实现他们的预望,能提供与之工作绩效对称的发展。否则这种平衡是不能维持的。建设以人的能力为本的企业文化,实现人尽其能,人尽其用,高效开发员工的能力与潜力,无疑给达成与维持“心理契约”创设良好的氛围、空间,增强员工努力工作的热情与信念,激发企业与员工共同信守“契约”所默示的各自对应的“承诺”。因此,这种企业文化的建设要求企业及其管理者应为职工的能力发挥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有效机制、正确的政策和宽松的企业氛围,换言之,它要求建立一个以能力发展为价值导向的企业经济体制及其运行机制;还要求每个企业员工把能力最大限度地正确发挥作为自己价值追求的主导目标,并积极为此而努力。在这种文化之下,企业领导与员工上下同欲,使经营理念得以落实、共识得以建立、公司使命得以实践,实现人与事的理想结合。

毋庸置疑,共建企业的“心理契约”,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所在。

全文阅读

心理契约文献综述

摘要:当今社会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竞争日益激烈,企业裁员逐渐成为世界普遍现象,特别是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企业雇员承担着各种压力。各行各业为寻求利润,谋求生存,纷纷在企业内部进行调整,原本的心理契约被打破,心理契约的违背也时有发生。

关键词:心里契约;霍桑实验

一、心理契约概念的提出及其发展

第一阶段:霍桑试验。对心理契约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的霍桑试验。梅奥在霍桑试验中关注的物质因素和非物质因素如组织对员工的关心、员工报酬、群体规范等是心理契约的前身。Bernard(1938)在“组织协调系统观”中认为组织与个人多方面的给予、合作和贡献是组织成功的重要因素。

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Argyris(1960)在《理解组织行为》一书中探讨了公认与工头之间一种隐性及非正式理解与默契关系,并称之为“心理的工作契约”,但是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Levinson(1962)在《组织心理学》中首次明确提出心理契约的概念:心理契约是在雇佣关系中,组织与员工事先约定好的内隐的没有说出来的各自对双方所怀有的各种期望。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现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对心理契约的认识进一步加深,逐渐形成了两个学派,即“古典学派”和“Rousseau学派”。“古典学派”以英国学者Guest、Herriot和Pemberton等人为代表,该学派强调心理契约是雇佣双方对交换关系中彼此义务的主观理解;“Rousseau学派”以美国学者Rousseau、Kraatz和Robinson为代表,该学派强调心理契约是雇员个体对双方交换关系中彼此义务的主观理解。这两个学派的主要不同在于对心理契约的主体认知的不同。

二、心理契约的内容和类型

心理契约是一种主观行为,其内容随着员工以及企业的成长而不断变化。

全文阅读

心理契约应用研究综述

[摘要]利用文献分析法总结近年来我国关于心理契约应用研究的文献报道,对相关研究成果加以分析、总结,为未来更好地开展心理契约的研究及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心理契约;管理;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8-0126-02

心理契约的概念及其理论,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学术界。它强调在员工与组织的相互关系中,除了书面契约所规定的内容外,还存在着一系列隐含的、非正式的、未公开说明的彼此期望,而这些彼此间的期望,同样是影响个体情绪、态度、行为乃至工作绩效的重要因素。随着国内学界对心理契约理论关注度的升温,心理契约话题已为心理学、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学科所涉及,尤其在人力资源管理、教育教学管理、社会关系调节等方面,展开了一定程度的应用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相关成果。心理契约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也由此渐获广泛认同。本文对国内近年来有关心理契约的应用研究进行回顾、分析与总结,为更好开展心理契约相关研究及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1在教学管理方面的研究

传统的教学及学生管理多重视各类思想政治教育及校规校纪等有形规范,而忽视无形的心理契约对教学、管理等效果的影响。裴利华认为,目前高校课堂教学气氛沉闷,学生隐形逃课突出,通过传统的方式管理却收效甚微,反而师生关系愈发紧张,究其原因是教师不重视师生间的心理契约,并提出应通过教师印象管理、加强与学生的沟通、重视情感教学等方面构建高校课堂上师生间的心理契约管理策略,达到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邹荣认为,医学生的医德教育心理契约是医学生与医学院校之间存在的相互主观期待,具有非功利性、对象特殊性和深远性的特点,这种心理契约不能等同于一般的心理契约,并从情感激励、形成期望协调、创建校园文化、积极有效沟通、诚信履约,建立相互信任关系等方面提出医德教育中心理契约运用的具体策略。苏晓莹等认为,心理契约可以引入高校学生干部的激励管理中,以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并建议通过保持契约的履行和动态平衡、完善高校学生干部的职业生涯规划、加强学生干部团队的心理辅导、提高凝聚力等方面将心理契约应用于高校学生干部激励策略。王智明认为,传统的刚性管理方案针对高职学生效果不佳,而心理契约在高职学生管理方面有着较好的适切性,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表达对学生的高期望、注意心理契约的违背及补救、有意识地在教学中运用心理契约指导工作等策略改善高职学生的管理。

2在高校教师管理方面的研究

因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及其职业特点,以及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传统的企业员工管理方案并不适用于高等院校学校教师的管理,而心理契约则可作为柔性管理方案为高校教师管理提供新思路。刘翠萍、刘亚琼认为,将心理契约引入高校教师管理是必要的,是高校办学及高校教师群体特殊性的要求,并建议通过建立学校与教师间相互信任的关系、实施可行的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建立合理的考评、激励体制及良好的沟通和培训体系,建立良好的心理契约,有助于高校发展目标与教师个人规划目标协调、统一发展。何龙山认为,高校中高学历辅导员与低学历辅导员相比,因专业教学机会少、科研时间少、工作内容繁杂、职业发展迷茫、事务性强,不受学生尊重等方面与其心理契约相违背,极易使其产生职业倦怠,并建议通过完善管理体制、科学规划高学历辅导员发展空间、开展职业心理辅导等方面干预高校高学历辅导员心理契约违背的措施。陈直乔通过对民办高校教师流失现状进行分析,认为民办高校与教师的心理契约未达成一致,并建议通过高校与教师之间建立统一的价值观、提高教师的满意度及帮助教师建立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等方案协调民办高校与教师之间的心理契约,达到减少教师流失的目的。冉嘉洛认为,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成长发展不稳定制约了学校的师资建设,并提出角色定位、价值取向及理想与现实的反差方面是主要原因,建议通过心理契约的方式进行柔性化管理,以达到教师个人成长与学校发展的协调统一。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