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课改反思

新课改反思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课改新反思

如今,各地的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展开。我们的课堂教学正在经历一场史无前例的巨大变革,轰轰烈

烈而又从容有序。现将新课改情况总结如下:

一、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带来了教师的变化

杜郎口、洋思的教学模式使我们的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本着在教学过程中以人为本的原则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敢于放手,敢于把教室真正的还给学生、还给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

教师不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更重要的是学习的参与者与共同探究者。

二、教学模式的改革带来了学生的变化

1、分组合作

全文阅读

语文新课改反思

【摘要】 在新课程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过程中, 眼下不少教师对新课标的实施与新课标倡导的理念“形似而神异”,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肤浅与浮躁,尤其是对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理解不透,操作上出现了明显的矫枉过正现象:1.信息技术使用的泛化和庸俗化。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效率暴露了外表华丽,内容空洞的“形神不一”;2.教学方式实践的偏差。使得讨论成为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剂”,合作、探究看似热闹非凡,实则收效甚微;3.阅读自主的虚假性,导致学生课堂上“奇思妙想”,表面上获得了自主,实际上却成了“牧羊式”的放任自流,严重影响了集体对文本的整体学习效果;4.过度强调三维目标的人文性,忽略工具性,使语文素养的培养成为“空中楼阁”。

【关键词】语文教学改革;误区;信息技术;教学方式;阅读教学;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新课改在国内如火如荼的施行,全国奋战在教育一线的教育同仁们都拿出了百分之百的热情,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探索。新课程改革的春风,把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带进了语文课堂。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课堂在不断发生变化,学生的学习状态也日趋良好。但是,在我们陶醉于成绩的同时,不能不看到在改革中,也出现了一些追求形式的改变,忽略内容的充实和有效性,形式大于内容,华而不实的现象。尤其是对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理解不透,操作上出现了明显的矫枉过正现象,步入了教改的误区。

首先,在这个信息技术为先导的全新的教育时代,现代教育技术已经在语文教学中普遍应用,这的确是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但是,在很多教师的意识里,信息化似乎仅仅是制作和运用多媒体课件。这样信息化的实践难免有失偏颇。其实,新课程要求我们具备信息化的多种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程开发和整合的能力、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广泛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等等。好的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应该提高信息传送量,化解教学难点,优化教学效果,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教学的缺陷。一个好的多媒体课件不是追求页面的华美,也不是几乎简单的对教学设计的平面展示,而是把文字、图画、影像、音响、动画等有机的结合起来,确实对课程进行整合、设计和开发,加大课堂的容量。真正为课堂教学服务。

其次,新课改也对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强调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达到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师生以一种合作探究的方式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但是,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忽略了有效信息的交流,反而不管什么问题,难易程度如何,总是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课堂形成一种定式:提问――讨论――回答,反反复复,一堂课下来要讨论十多次,小到生词的意思都要讨论,不必讨论,学生已经能借助工具书掌握;大到课文的思想内涵、文章主旨与时代背景的联系,学生根本没有体验,如何讨论也是弄不明白。这样的课看起来热热闹闹,可学生根本无法深入理解。再有,布置了探究任务之后,教师袖手一旁,只等学生交流一番后,叫几个同学说一说,再自己进行总结,把答案统一一下。这些做法都是有违新课改理念的。任何教学方式一定要适应教育内容的需要,由内容决定形式,不能为了追求课堂的活跃而脱离学生的实际,脱离教学内容的实际。我们提倡探究式学习,但并不是什么问题、什么时候都适用的,传统的教学方式也有其存在的空间,一定意义上要结合新的教育理念加以继承。对于那些浅显的、没有深度的问题,要让学生独立完成,否则会导致探究的浅层化、庸俗化;那些难度很大、学生的能力无法完成的问题,交流讨论也得不出什么结果,这时教师仍要讲。我们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但更不可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只有教师适时介入,进行必要的点拨归纳,对文本作最后的拓展,才能将探究引向深入,也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深层探究的兴趣,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和正确的观点。总之,选择哪一种教学方式,取决于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不能只剩下华丽外衣下的空洞、泛化。我们应该以此为戒。

再有,语文的阅读一直强调“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莱特”,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必须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有些教师在课堂上放任学生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追求理解的多元化。教师则一味的进行鼓励,不置可否。这就形成了一种“只求多元不求证”的现象。其实,阅读质量的高下,取决于阅读者对文本信息理解的准确性和完整度。阅读过程中,由于阅读者自身原因及种种因素的差异,必然会有一些不同于作者或其他读者的“个人”理解,而这个“理解”可能存在着较大的偏差与误读。同学们多元的见解可以并存,也可以坚持己见。但大胆假设之后,需要小心求证,持之有故,言之有理。阅读教学确实要求我们适当的多元化,但是,如果不针对不同的观点给予适当的评价,不去求证同学们的回答准确度。这种“多元”教学并不是真正意义上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文本的多样性和丰富的人文内涵,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但我们不能误解甚至曲解课文作者的本意,学生的假设质疑、学生的多元思考,还需要在文本中细心求证,还需要教师评点指导。

总之,新课改的东风已经吹遍了神州大地,新课标给了我们明确的指引,但是在摸石头过河的过程中我们难免会走一些弯路,这就要求我们经常探讨、反思,总结优点与不足,去寻求一个最优化的教学模式。教育改革的过程任重而道远,需要广大语文界同仁的共同努力,希望我们克服重重困难,尽早把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推向更高更远更完善。

全文阅读

新课改教学反思

现代教师所面临的挑战,要求教师们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行评估,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把学校视为自己学习的场所。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在教学新理念的指导下,我认真践行新课标提出的要求,收获了一些浅显的认识。

一、课堂教学活动不应浮表化

新课标要求课堂教学要打破那种单一的、死板的以教师为核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变课堂为学生学习的乐园,要以学生为主体设计课堂教学活动,使课堂活动能够凸显出学生人人参与,个个生趣的教学情景。为此,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就想方设法地设计活动形式,眼下,几乎所有的课堂,特别是公开教学,都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教师从讲台上走了下来,不再“居高临下”,师生之间的距离接近了,学生的确是“动”起来了。但稍作注意,我们会发现有些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很多,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很低。认为一节课的活动越多越好,越热闹越好,忽视了课堂活动应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宗旨。如有的教师把“小组合作”刻意地理解成了“小组合坐”,把问题一提出没有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就直接进行合作讨论;有的问题则只需要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就可以解决也去让学生进行合作讨论……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在课堂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所以说这种画蛇添足的教学活动,宁可取之不要,而是要设计一些紧扣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活动,来激发学生兴趣,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乐学会学的能力。

二、教学激励方法避免刻意化

新课程标准提倡师生平等,教师要用赏识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课堂教学更是如此“ 给学生机会,让学生自主体验”,“给学生问题,让学生自主找答案”,“给学生活动空间,促进学生发展”。教师要以宽容博大的心胸,真诚的面对自己的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更要树立每个学生都能成功的信念。一段激励性的话语、一个竖起的拇指、一种会意的微笑都是我们常用的评价方法。教师善于抓住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保护他们求知发问的勇气和兴趣,多鼓励少指责,淡化不足,适时适度的进行激励性评价,让学生看到自己在学习中取得进步和成绩,并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评价除了“欣赏”和“激励”外还有“导向”,那么教师的评价就必须是具体实在的,就必须能使学生认识到下一步应该怎样去努力才能做得更好。一堂课中,对学生的表现评价得体,就能达到很好激励效果,学生的学习情绪就会更好,积极性就会更高。为此,在新的课堂教学上,课堂激励,要恰到好处,适可而止,刻意化的激励手段,未必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教学手段摆脱单一追求化

从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好好研究“讲”,正确把握“讲”的作用。新的课堂教学手段是多种多样、灵活机动的,只要我们教师观念转变到位,对新课标理解到位,对教材的挖掘到位,对教学资源的运用到位,即使没有最先进的教学手段,我们也能够创造性地运用资源,设计出一些切合教学实际的手段和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具体在组织教学上,充分利用教材中“活动”栏目的文字、图片、图表、图像系统以及质疑性的问题,这样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也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又体现出探究的乐趣。只有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生的视野,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满足学生成长的多样化需求。“创新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根据新课程观念,教学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教师根据教学观念的变化,逐步改进了教学策略,使其与课改理念高度统一,紧密结合。

全文阅读

反思新课程改革

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都要落实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转变学习方式究竟意味着什么?传统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这是学习观的根本变革,学习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在的精神解放运动。高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他们的学习方式转变将牵引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的转变,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会因学习方式的转变而得到真正的张扬和提升。这将使得他们不仅成为今天学习的主人。还将成为明日生活的主人,成为一个独立的、积极参与社会的、有责任感的人。培养高中生主动、独立的学习能力,就是为他们的自主发展和适应社会奠定基础。

高中学生自身的知识、个性和社会性都比初中生有了较为充分的发展,他们具有强烈的探究世界的动机;他们的分析能力、辩证思维和批判思维能力明显增强。而且业已获得比较丰富的学习策略;他们日趋加强的自尊心、自主需要和自律能力绝对不容小觑。这些心理特点都决定了他们更适合一种特殊的学习——自主学习。

技术与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关系教育技术随着教育的产生而产生,随着教育和技术的而发展。教育技术与教育改革有着必然的联系。显然,新一轮的高中新课程改革与教育技术也有联系。新课程改革中要求实现教学模式由“刺激——反应型”向“双向互动型”的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就要求教师真正地尊重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去完成思考、推理、归纳、实验等过程。那么如何做到将课堂动起来,怎样调动学生的兴趣。就是要运用多媒体去探索一些教学新,让学生的思维的空间扩大、变活。使学生成为课本的真正主人,成为教师的真正朋友。这里面说运用多媒体去探索教学新方法就符合了前面教育技术的两层含义:一、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媒体的技术;二、析和解决教与学的总体过程,从而获得优化效果的系统方法。其次,从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转换这一上来看,在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已经确定的情况下,课程改革实施的效果如何关键在于教师水平的高低的原由中就包括:“教师需要理解和专门掌握教育技术,并能运用到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教学,善于在汹涌而来的信息面前指导学生学会处理信息。”只有教师完全的掌握并熟练运用教育技术才能达到所确定的基础教育培养目标。并并特别强调使学生达到若干目标之一“具有终身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爆炸、竞争加剧、网络与信息时代的来临,仅仅掌握知识与技能已是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对人发展的要求。人们开始关注个体发展的其他方面,如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从考查学生学到了什么。到对学生是否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

全文阅读

新课改实验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1-378-01

我市实施新课改实验以来,我就积极投身于课改新的教学模式中,经过这段时间的课改实验教学,有以下几点反思。

一、设计好导学案

1、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导学案在设计教师教的同时,要突出学生学的内容,教师在教法中要融合学法指导,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能力。

2、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在设计和实施导学案时,我们需要在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与解决实际问题中所获知识的随机性之间保持一定的张力和平衡,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弄清知识的新旧联系,做到由旧知带动新知,既加强了对旧知的巩固,又引导了学生对新知的渴求。

3遵循教学过程中的多边互动原则

全文阅读

新课改新教学新反思

【摘要】本文通过语文新课程改革出现的一些问题的反思,倡导语文教师在改革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注重语文课堂的实效性,将课堂内容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学法指导和教师间的合作,努力创建和谐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关注学生; 语文活动; 学法指导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9-0138-02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展开,在这样的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面临着巨大的角色转换任务。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同时,也进行了总结和反思,毕竟新课改代表着一次语文教育转型,这次改革之广之深也是前所未有。几年来我们时时在反思:要给学生们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这里有几点体会供大家参考。

1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

现在的课堂教学,基本上被老师主宰着,教学活动的主体被有意无意的替代成了教师自己。我们觉得只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语文课堂才是有意义的课堂、和谐的课堂、流淌着人文、诗意和爱的课堂。

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首先要“目中有人”,关注学生的生命,关注学生的成长,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发展,都能有个性地发展,都能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注重前知识、先经验的反馈,每讲一篇新课文时都落实到具体问题上,例如,“这篇课文有那些句子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篇课文给你哪些启示?在生活中你如何处理这样的事”等等,让他们参与其中。另外还应注重充分备课,有主见地个性化地备课。要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其对所学文本的预习情况,充分掌握学生已经做了什么,想了什么,有了什么样的状态和结果。同时还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组织学生的课堂学习,站在学生解读文本的角度,设计学习流程,安排学习活动,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创设有利于展示与交流的情境。围绕文本或学习内容,凡能让学生自己问的问题一定让学生自己主动问;凡能让学生自己阅读的地方一定要让学生自己阅读;凡能让学生相互讨论解决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之间合作解决,这就是新课程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

2更侧重语文课堂的实用性

全文阅读

对新课改的反思

一、问题的提出

自2002年9月江苏省南京市整体进入课改实验区,全部实施新教材以来,已经四年的时间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们在课程改革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呢?

1、课程改革是在现有的基础教育之上进行的,设备是原来的设备,教师还是原来的教师。有的教师虽然清楚新课程的要求,但在操作中无论是对教材内容的处理,还是对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处理都会情不自禁地回到老路上去,仍然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工具。

2、部分教师有走极端的倾向,不考虑内容的需要,片面追求学生的活动,认为在教学中活动了,就是搞课改,对重点的知识内容不强化,不反馈,一堂课下来,问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学生却无可作答。

3、部分教师仍然在教教材,被教科书左右,而不是以教材为载体,进行教学。陷在教材的字里行间而不能自拔。

4、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小组讨论时教师多数是等待、是观望,不能深入到小组当中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缺乏良好的教学导向和教学机智。

就新课改的感悟,我对参与新教材教学的三位老师进行了访谈。

二、研究的过程

全文阅读

反思数学新课程改革

一、反思数学课程改革学习借鉴的对象

日本的教育体制与我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数学教育也有很多共同之处。在对数学传统教育进行批判反思之后,日本新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特点是提倡具有愉、充实感的数学学习活动,进一步体现数学课程个性化、活动化和实践性方面的走向。日本面向21世纪数学的课程改革基本反映了国际数学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日本和韩国,无论他们自己怎么说,作为近邻和旁观者,他们在没有美国的很多优势的情况下,依靠他们自己的教育能推动国家快速发展,很多地方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但中国主持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改革的工作组成员没有学习借鉴日韩数学课程改革成功的经验。

我国在50年代主要学习前苏联。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新课程改革更多地吸取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一些理念。我国数学教材中“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叙述模式更多地借鉴了美国的以“数学过程、方法、思想”为主线的体系。我国没有学习德国的以计算机“算法”为主线的数学课程体系。

外国再好的东西不一定能解决中国的问题。我国不但要学习美国,还要学习日本、韩国等对我们有借鉴价值的这些国家数学课程改革方面的成功经验,更要通过对我们自己几千年的优秀文化批判继承和反思,修订数学新课程标准,解决21世纪我国公民的数学素质问题:实用目标(帮助公民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社会目标(使公民能够明智的参加公民事务),职业目标(为公民找工作、就业或学业务做准备),文化目标(传递人类文化的因素)。

二、反思数学课程改革的参与主体

中、日两国的数学课程标准都是专家研讨的产物。美国的《数学原则和标准》是美国数学教师全国委员会的成果。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改革是政府和理论界的专家操办的多,数学教师和数学专业委员会参与的少,普通民众根本就没有机会参与。我国的数学课程改革没有或很少有企业家、技术工人等各行业的代表参加,普通民众不了解,舆论反映教育不能为各行业培养他们需要的人才。缺少在生产第一线的劳动者参与我们的数学新课程改革,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改革就有可能有很大的问题。

三、反思数学新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现在的数学版本比过去多,这是好事。但在使用中,各个版本的具体数学内容在每个年级的进度不一样。例如:二元一次方程组这个内容,人教版数学是七年级下册学习,而北师大版数学是八年级上册学习。实践中这给学校需要转学的学生带来了很大的不方便。转学的学生经常因数学教材不同,学习进度不一样而无法在新学校随年级就读。建议教育部统一不同版本数学教材每个年级的教学进度,方便学生转学随班就读。

全文阅读

新课改教学中的反思

摘 要:本文作者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激励性评价”、“提高教师自身文化素质”、“自我及深化认知”、“自主探索建构新知”等五个方面进行反思,以期使学生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教师的教学效果都能获得很大程度的提高。

关键词:新课改 教学反思

在当今教育改革飞速发展的时期,新课改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随着新课改实验的深入,反思自己的教学,一些课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有许多课堂教学形似而神不似,课改并未深入。

一、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反思

新课改标准的基本理念明确提出了要“积极倡导向课堂上经常性地采用分组的方式”让学生讨论、合作,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从实际的效果看,许多内容选择得不够恰当,这里主要指内容的多少,难易不够适中,讨论时间的分配也不够合理,多数问题讨论得不深不透。

反思我们教学中对新课改理念的领会还不够深入,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因为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要从习惯上把问题抛给学生回答,转向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合作学习中,应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有利于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内容,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合作学习中教师也要指导,不要撒手不管,在学生讨论时注意听、看,随时根据具体情况加以指导,使合作学习有成

效,这样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价值才能体现出来。

二、对“激励性评价”的反思

全文阅读

历史新课改的一点反思

历史新课改的一点反思

新课程的教学改革代表着中国二十一世纪教育发展的方向,历史新课程改革在我校已经推行三年多了,战斗在第一线的历史老师也都努力推进新课改的进程,时至今天,历史课堂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精彩纷呈。但是,是否我们的历史课堂都符合历史课改的新理念呢?我们历史课堂中有相当部分均流于表面形式的不断翻新,离新课程改革理念还有相当的距离,结合三年多在历史课堂的所见所闻和实践谈一下关于新课改的一点思考。

首先搞素质教育并不否认知识教学的重要性,因为知识水平也是衡量人的素质高低的一个方面,历史知识是历史课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的基础和依托。所以教师教改首先要正确处理知识与其他能力的关系。特别历史是一门知识性较强的科学,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没有知识就谈不上有运用知识的能力,更谈不上通过设计新情境,用唯物观分析历史问题,提示其本质。当然也汉有把历史教学的任务限制在传授历史知识这一狭小范围内。

再其次学生由于对教师依赖学习习惯及传统学习习惯及传统作业负担很重,历史学习基本上通过课堂完成,依靠学生查找资料,不但需要大量的时间,效率很低,培养的也只是一些低级能力,农村学校条件简陋,自找材料无异于天方夜潭,普通中学学生学习能力较低,教师要用大量的时间落实课程标准要求的“知道”、“了解”无力进行课改核心点——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培养学生能力,能够按课改理念,推进教学。

再次,新课改下的教材最大的特征是“学本”是有很强的开放性,学生教师都可以对其进行再开发,但是不够深入,深深地打上传统思维习惯的烙印,观点单一,思维狭窄,教材绝大部分都是围绕主流观点,编写观点,“灌输”“强化”的意味很浓,不利于学生在比较思索探索中建构知识体系形成观点。

新课程改革是一项新的尝试,新的试验评价困难,目前课改学校的评价还是沿用传统模式,用分数说话,存在较大的问题,往往是教学回归传统,课改精神得不到落实,考出高分是家长、学校、教师关注最重要的目标。因此,将课改理念、考试要求事例在一起,才是最符合实际的评价,但是在这一方面,又属于探索试验时期,怎样在评价中公平性原则,需要不断深入思考,实践、研究。

无论是以前的传统教育,还是现在的素质教育,凡是适应教师与学生的实际,能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方法,都是好方法。“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布鲁纳语)“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皮 杰语),兴趣有巨大的心理效应,兴趣有巨大的心理效应,能为学生学好历史提供“能尖”,历史教师应下功夫研究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持久兴趣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成功心理中,使学生喜“学”,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情况让他在不同的场合获得不同的成功感觉,像可以对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正确的学生作出当众表扬,对学生的每一点成绩和进步多加以肯定和鼓励,使他们对学习抱有信心,最终保持历史学习的稳定兴趣。

新课改是一种教学实验,目前还没有成功的经验,还处在探索阶段,我们只有不断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才能取得新的进步。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