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信号自动化论文

信号自动化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从符号互动论视角看微播互动的建构研究

【摘 要】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爆炸的碎片化时代,微信、微电影、微小说等新媒介的出现,使符号本身的特质以及由此衍生的传递互动符号的途径和手段也发生着多样的变化。文章从符号互动论视阈分析微博互动建构,认为微博从角色扮演和身份认证、表情符号的运用以及所处的文化情境三个方面共同作用建构了微博互动。

【关键词】符号互动论;微博;社会情境

一、符号互动论的主要内容

符号互动论的创建者米德认为人类通过符号互动可以实现主我与客我的互动、自我认知、自我实现,并在《心灵、自我与社会》一书中阐释了社会生活中个体人格是由“主我”与“客我”两个重要要素构成。主我是个体对他人态度的反应,而客我是从周围观察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和角色期待。客我意识只有通过与他人进行有意义信息交换(即传播)才能得到,而人的自我意识就是在这种主我与客我的辨证互动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变化的。主我是形式,客我是内容。

米德将进化论引入到社会学研究领域并将人类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做了一个较为系统的剖析,他认为,心灵具有社会性,是通过与他人的传播而得到发展的,个体通过与他人的互动交流而了解自己,因此,符号互动理论的核心是把握人与他人以及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互动的媒介是具有意义的“符号”,通过符号生成了意识的经验,对自己以及对宏观社会秩序的了解。由各种符号构成的“社会情境”是形成人类个体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的基本条件,人需要在社会情境中自我实现。

二、微时代的“社会情境”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网络已经渗透到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所构建出的虚拟情境在人类的生存、发展过程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网络技术为依托的媒介技术革命正在快速推进,新的媒介形式不断出现,符号本身的特质以及由此衍生的传递互动符号的途径和手段也发生着多样的变化。

人类已然进入了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物质充裕的现代人,开始更加关注自我价值、自我意义的实现,注重个性解放和自我表达。而生活节奏的加快也会造成注意力的碎片化,因为人们已经很难抽出一大块时间,专心做一件事情,反而上下班途中,等待的时间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有效时间。于是,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等“微事物”应运而生并大当其道,碎片化的时间带来碎片化的媒介使用方式。

全文阅读

跨文化视野下年画数字化传播策略研究

摘要: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是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年画承载着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民族精神和风俗习惯,在跨文化传播不断加强和紧密的今天,更应该充分发挥其重要的支撑和承载作用。而在当今数字传播技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背景下,年画的数字化传播应该积极展开和不断提升。

关键词:跨文化 年画数字化 互联网 传播

中图分类号:J2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3-0119-01

一、传播相关理论

人类的信息传播手段,走过了报纸媒介、杂志媒介、广播媒介、电视媒介四个阶段,随着通讯技术的不断进步,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与互联网传播相对应的传播媒介被称为传统的传播媒介,传统传播媒介更多的是根据传媒自己的价值取向和对舆论导向的预期进行议程设置,缺乏与受众的互动性,同时也考虑不到各个不同阶层、不同利益、不同意见的需求,而互联网传播在建立了网络1.0、2.0时代之后,更多充当一个信息互换的平台。这个平台表面上看起来,更多关注点对点的人际传播,但是其传播的裂变效果却十分显著。在网络传播平台上,受众已经由被动变为主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价值取向、心理需求等进行议程设置。同时,传统媒体与网络传播之间已经逐渐形成一种互换的关系。在这种媒体不断融合的情况下,网民自己根据事实进行价值判断,并通过互动提升自己的思想观念,进而选取和修正自己的态度和行为。网络与传统媒体相融合,形成合力将议题扩大到全社会,形成社会舆论,而这种舆论往往又代表着广大受众的意见,即“民意”。信息的者又可以根据民意进行传播内容等方面的调整。

二、年画数字化传播的相关准备

首先,应该对年画数字化传播的符号和内容进行跨文化分析和阐释。国内学者已经从年画的历史溯源、哲学内涵、区域文化价值和审美思想等方面进行了解读。而年画的数字化传播需要对其符号和内容进行跨文化分析和阐释,以求使异质文化的受众可以更加容易接受年画所涵盖的内容、文化、价值观。从而在设定相关传播策略时做到有的放矢,取得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其次,将年画元素与现代文化市场相结合。加强年画在动漫业、广告业、陶瓷业和旅游业中的开发和利用,年画的产业化可以掌握相关的市场导向,为年画的数字化传播提供经济支持,同时也能够对传播策略的调整提供有益参考。年画的数字化传播应该注重其文化教育意义。年画是一种文化的符号和载体,代表了中华文化的传统观念和民族精神。年画的数字化传播应该针对当前一些“山寨文化”等伪文化和反文化的现象,以及西方文化价值观、经济利益高于一切思想的侵袭,在“忠义理智信”的传统价值观念重塑中发挥其重要意义。

三、年画数字化传播的实施策略

全文阅读

新媒体时代企业网络宣传的符号解读

【摘 要】新媒体的产生和应用为传媒发展和企业宣传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传统的传播模式结合新媒介的特征,衍生出诸多新的媒体宣传模式。在企业的网络宣传中,许多传播现象都与独特的符号有关,索绪尔等人的符号学理论对解析这些符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我国最大的化妆品特卖网络商城——聚美优品为例,从符号学的角度对企业网络宣传进行解读。

【关键词】新媒体 网络宣传 符号化

在新媒体时代,随着Web2.0技术的不断成熟,新媒介的普及率和利用率越来越高,其强大的宣传辐射力吸引了众多企业建立电子营销模式,而互联网是许多企业进行品牌宣传的重要媒介。结合网络传播的特点,企业的网络宣传形式多种多样,但都需要语言符号及非语言符号的支持,这些符号被赋予符合企业文化的意义为品牌宣传造势,并在宣传过程中不断形成新的符号文本,在拟态环境中反复传播。因此,正确运用符号学理论解读网络符号化传播具有积极意义,同时能够揭示符号化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新媒体时代的网络传播环境

新媒体的产生和应用建立在传统媒体的发展上,并且拥有不同于传统媒体的新特点,其普及和应用为传媒行业带来了新技术和新理念。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相互融合逐渐改变了网络传播环境。

1、拥有开放平台,传播主体多样化

新媒体时代最突出的特点是媒介类型的多样化,每种媒介都拥有特定的应用功能和技术支持。不同的受众群体有独特的信息获取习惯,受众根据自身能力和具体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传播工具。聚美优品的垂直细分电子商务平台就利用了新媒体的相关技术,开放营销平台,与不同类型消费者进行线上交流,并在线下利用传统媒体的优势与线上活动联动宣传。

2、实时传播,迅速有效

全文阅读

后现代经济的本质:广义符号经济

随着符号的商品化进程不断加快,发达国家开始迈向以“符号”的生产、交换和消费为基础的后现代社会。后现代经济(广义符号经济)的活动主体不仅是“经济人”,更是卡西尔所说的“符号人”;企业生产不仅是为了创造物质产品,更是为了创造差异化的符号;通过交换和消费商品化的符号,人们实现文化与意义的交换和消费;创造符号的动力不再是简单的竞争,而是人类天生的好奇心和为实现自我价值的符号创造冲动。

关键词: 后现代经济;符号;广义符号经济

中图分类号:F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656(2007)01―0017―08

20世纪中叶以来,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人类社会开始迈向后现代社会。20世纪80年代,以保罗•罗默和罗伯特•卢卡斯为代表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开始成为经济增长理论的主流;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正式提出“知识经济”这个概念;同年12月30日,美国的《商业周刊》首次提出“新经济”。为反映后现代社会经济活动的新特点和发展趋势,一些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未来学家还提出了信息经济、体验经济、注意力经济等概念。目前,学术界对后现代社会经济活动(后现代经济)的本质并无统一的认识。人是经济活动的出发点、主体和归宿,经济生活中的一切归根到底都是由人类自身的无限欲望和有限能力之间的矛盾引起的,对人的本质的正确把握是经济理论分析的基础和关键。恩斯特•卡西尔是现代著名的德国哲学家,作为一位新康德主义者,他从康德哲学的基本思想出发,着重研究人类认识问题。在《符号形式的哲学》和《人论》中,卡西尔的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向,他试图用符号形式的哲学思路去把握和描述世界以及人性的生成与演化。在其名著《人论》中,他以“人是创造符号的动物”为出发点,勾勒了人性发展及人类文化的所有创造物――语言、历史、艺术、宗教、神话的整体构架。作为西方人学理论的一次创新与突破,卡西尔的关于人的符号本质的论点或许能够使我们从全新的视角认识后现代经济发展的本质。

一、符号

符号是卡西尔的符号形式哲学的理论基石。符号的基本意思是标签或象征。如果一个事物若能“代表”它以外的某个事物,那么该事物便成为一种符号,如语言、文字、数学符号、意象、音乐、物件、姿势、面部表情乃至人的嗅觉、触觉以及仪式、习俗等。卡西尔在一般意义上对符号作了解释:符号是人们共同约定用来指称一定对象的标志物,它包括以任何形式通过感觉来显示意义的全部现象,在这些现象中某种可以感觉的东西就是对象及其意义的体现者。卡西尔也认为符号有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方面它是意义的载体,是精神外化的呈现;另一方面它具有能被感知的客观形式。在符号中,既有感觉材料,又有精神意义,二者是统一不可分的。符号的建构作用就是在知觉符号与其意义之间建立起联系,并把这种联系呈现在我们的意识之中。[1]

从符号学的角度看,符号并不是单纯的实体物质,它属于关系范畴,反映的是能指与所指的统一关系,即外在物质的形式和内在意义的统一关系,不应片面地将其理解为形式化的记号或标记,忽视其意义。例如,送玫瑰给情人时,玫瑰就是“爱”的“符号”,这一符号的能指就是作为物质形式存在的玫瑰,所指就是能指代表的意义,即爱;基于能指和所指的“关系(联想式的整体)产生了第三个术语①,这束玫瑰成了一个符号。我们必须注意:作为符号,这束玫瑰不同于作为能指的那束玫瑰……作为能指,一束玫瑰是空洞无物的,而作为符号,它是充实的”。[2]134作为符号的玫瑰的主要意义和价值体现为对“爱情”的表征,接受者接受的不是物质性的“玫瑰”,而是作为符号的玫瑰,即“爱”。

符号作为对象的指称形式,它的统摄功能具有生成人性和塑造人类文化的作用。首先,“符号的抽象性使人的生活超越了他的生物需要和实际利益的范围,有了通向理想世界的道路”。[3]53其次,符号的普遍性表明人的符号功能是不受任何感性材料的限制,这使人的世界有了比动物世界无可比拟地宽广和丰富,使人类能够打开文化世界的大门。最后,符号的多变性使人们可以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同样的意思,也可以在同一种语言内,用不同的词表达某种思想和观念。卡西尔认为“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为是人类生活中最富于代表性的特征,并且人类文化教育的全部发展都依赖于这些条件”。[3]35

全文阅读

基于信息传播理论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设计研究

论文关键词:信息传播理论;思想政治课理论;多媒体教学设计;编码决策

论文摘要:从信息传播理论的视角来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一种“点对面”的信息传播活动和过程。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将教材信息内容编码为各种形式的符号传送出去,学生对接收的符号进行译码,理解教材所表达的信息内容。教师对教学信息内容进行正确、合理的编码传递,分析影响编码决策的因素,化解编码的障碍,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是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借助计算机,运用多媒体课件,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递、接受与反馈,以达到使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共享、共识、认同、践行的活动和过程。本文从信息传播的视角,运用传播学和信息科学的理论,借鉴语言学和计算机科学的研究方法,探讨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设计的思路和路径。

一、基于编码与译码的信息传播模式

从信息传播的视角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我们开展的一项主要工作就是把它作为一个信息传播的结构和过程来看待。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信息传播作为一个过程存在,实际上是由众多回路、多层网络组成的复杂传播模式。简化起来,则基本由信息源、教师、信息内容、编码、媒介、译码、学生、反馈和效果等要素构成。从信息科学的角度来理解,信息的传递和接收是一个编码与译码的过程。编码是基于传递方式的要求,把信息内容转换成符号形式,按照一定的规则排列成为一定的序列。编码过程就是信息内容符号化、符号排列的过程。用信息传播理论的方法对教学过程作一番考察,旨在启发我们从多侧面揭示教学过程的内在机制及其规律性,以深化我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及其效果的认识。

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过程发起者的教师要根据一定目的,从信息源(包括教材)中挑选相关的内容进行传递。在确定了传播内容之后,教师还要通过多媒体课件把信息内容转化为适宜于传播媒介和能够使学生接纳和理解的各种符号(文本、图像、视频等),这对教师来说是一个认知—表述过程,即信息内容符号化的过程,我们把这一过程称为“编码”。学生要把接受到的符号重新还原为信息内容,以便得出它的意义。对学生来说是一个表述—理解过程,即符号还原(解读)的过程,我们把这一过程称为“译码”。如果符号没有办法还原,信息内容失去了本来的意义,信息传播就会中断。如果传递的信息内容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并引发其认知、情感等需求,学生一般能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这些有价值的信息内容进行译码接受。学生在接收教师发出的信息内容后所作出的反应过程,我们称为“反馈”。从理论上讲,没有反馈的传播是不完整的传播。

二、当代大学生的信息接收与接受模式

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思想实际,把握他们的信息接受模式非常重要。从传播学角度看,学生在教师传递信息的刺激下,产生了选择性心理。其中,选择性注意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信息传向学生的通道上的第一关。当今大学生在接受信息方面,具有很大的选择性。他们大多在“读图时代”成长起来,对视觉的敏感多于文字,因此,视觉上具有差异性的东西最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在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通过嘴巴和黑板(声音和板书)、表情和形体等教学媒介向学生传递信息,能起到一定的教学效果。但这对当今大学生来说,信息内容的表现形式比较单一,信息刺激的强度、对比度、重复率、新鲜度等相对有限。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选择性注意的关联度和强度。

全文阅读

“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要:“数字信号处理”是一门概念抽象、公式繁多、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而应用广泛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针对授课过程学生普遍反映学习困难、教学效果不理想等现象,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的总体水平层次,对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评价方式进行了改革,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算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潜能和个性发展,注重学生思维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生的评教和后续课程的评价表明,课程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和动手实践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关键词:数字信号处理;教学改革;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蓝会立(1975-),男,壮族,广西马山人,广西工学院电子信息与控制工程系,讲师;廖凤依(1977-),女,广西融水人,广西工学院电子信息与控制工程系,讲师。(广西 柳州 54500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1-0050-02

“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是电气信息类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它以信号与系统课程的理论为基础,直接面向实际应用,注重算法的研究,是继续学习其它信号处理课程、通信与电子系统课程的必不可少的基础。该课程的特点是使用数学语言对工程实践中的数据采集、分析与处理问题进行描述,内容比较抽象,理论性强,包含大量公式的推导和证明,课程阐述的理论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前沿和应用密切相关。因此,有效提高该课程教学质量,对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广西工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数字信号处理”作为电子信息、自动化和测控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在初期教学采用传统教学方式,重视研究教师教法和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实践教学及对学生潜力的挖掘和应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学效果不明显。近几年来,课程组对课程教学目标进行重新定位,在积极探索课程课堂教学模式,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完善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地改革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一、调整优化教学内容

“数字信号处理”和“信号与系统”构成了我校电气类学科的信号处理基础理论平台,课程内容既具有明确的分工又紧密关联。“信号与系统”涉及信号分析与系统分析,信号分析是基础,突出信号与系统的时域分析和变换域分析的物理概念和工程概念,而三大变换只是实现时域分析到变换域分析的数学工具。“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涉及数字信号分析和数字滤波器设计。离散傅里叶变换DFT是实现信号数字化分析的核心技术,FFT是提高DFT运算效率的重要算法。信号分析是信号处理的基础,而数字滤波器设计则是信号处理的具体实现。其中离散信号与系统分析是信号分析和系统设计的理论基础,也是“信号与系统”和“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承上启下的内容,在两门课中都占有比较多的学时,造成教学重复和学生的厌学情绪,同时本门课程的重点内容因学时少而缩减。传统教学计划都强调每门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造成内容多学时少的矛盾,单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很难收到理想效果,如何优化教学内容,避免重复教学是“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核心。因此,建立了信号处理课程群,即将内在联系较为紧密的“数字信号处理”和“信号与系统”等课程组合起来构成一个课群,作为信号处理基础系列课程,其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被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优化整合。课程群建设实行二级负责制,课程群组长负责各门课程之间的协调,课程负责人负责本课程内部的调整,以便能适应当前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根据“数字信号处理”课程在课程群中的任务和地位,以及学生就业应具备的能力,重新规划制定课程教学计划,通过对课程内容进行分解、整合,编写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教学的教学大纲,在强调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基础上,以突出应用性、实践性为原则,侧重于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做好“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与其他课程部分重复内容的衔接,避免造成课时浪费,使学生掌握课程的精髓部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其次,针对课程理论教学大多只讨论算法的理论及其推导,较少涉及实现方法及相关的软硬件技术,我们对实践性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开设了少学时的MATLAB信号处理课程和DSP硬件技术应用课程。通过课堂演示、基于MATLAB的算法仿真实验及分析、基于DSP的硬件算法综合实验等三个层次的实践活动,强化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的综合训练,帮助学生进一步领会和深化课堂上学到的有关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基本的信号处理操作及滤波器设计方法。使学生逐步克服了对DSP的陌生和恐惧心理,激发了同学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全文阅读

《信号与系统》课程理论与实践环节优化整合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4)04-0152-01

摘要: 《信号与系统》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提高授课质量。本文对《信号与系统》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环节的优化整合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的优化方法和途径,来提高《信号与系统》课程的教学质量,使学生在信号处理与分析方面逐步具备主动获取知识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信号与系统 理论与实践 优化整合

《信号与系统》无论是从教学内容还是从教学目的来看,都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2】。教学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把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信号与系统》课程理论与实践环节优化整合的必要性

对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信号与系统》课程来说,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就好比“一辆车的两个轮子”。理论教学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加强基础知识,提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就《信号与系统》课程而言,进行理论教学,可使学生对系统数学模型和分析方法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从而具备初步的系统分析和设计的能力。实践环节是对理论教学进行全面掌握和实施的过程,是一次再创造和深化的过程。通过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实践认识能力,对彻底掌握《信号与系统》这门课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信号与系统》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环节进行优化整合,教学过程中,把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但能更有效地提高《信号与系统》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而且还能使学生在信号处理与分析方面具备较强的主动获取知识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信号与系统》课程理论与实践环节优化整合的方法和途径

1、板书与Flas的多媒体课件相结合教学

全文阅读

学术期刊微信平台的应用与良性运营

1学术期刊应用微信的优势特征

1.1微信传播碎片化

当碎片化阅读、浅阅读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大众的阅读习惯和阅读需求后,学术期刊的碎片化传播显得尤为重要和有效。现有学术期刊传播主要依赖纸媒和数据库传播,在满足受众的移动阅读需求和提升期刊对受众的黏性上颇显弱势;而微信平台则通过对期刊原有内容信息的精心筛选、有效加工和优化,将长篇幅的论文整合成既体现期刊个性特征又篇幅简短的数字化形式,其精简、直接、明了的语句更易为用户接受。微信传播的期刊碎片化内容充分迎合了读者利用上班路上、乘车途中或睡觉之前等闲暇时光进行选择性和摘要性阅读的需求,同时对期刊的优质学术资源进行了二次解读和推送,有助于激发读者对论文的兴趣甚至对全文进行精读和深度研究的愿望。

1.2微信内容人文特征显著

与传统学术期刊的“高冷”和“刻板”气质相左,通过微信平台展现后的期刊内容往往更加有趣易懂。编辑通常选择受众比较感兴趣、行业发展热点等较接地气的内容,创意性地辅以妙趣横生的图片和语言加工,以获得更多的读者阅读和转发。如中国中药杂志认证的微信服务号《奔跑吧中医药》,以差异化定位展开了“中药冷知识”,“七情配伍原则”等系列专题,形成了具有较高辨识度的具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的微信内容,有别于传统期刊论文的数据、表格等,被粉丝称为逗比、有趣、有料[3]。而另一篇颇具人文色彩的暖文《美国〈预防〉杂志:长命百岁的10个特质》被《中国循环杂志》公众号推出,4d阅读量已接近6000次[4],为期刊起到了极好的宣传和传播效果。

1.3微信呈现融媒体化

随着融媒体在科技期刊的渐入人心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学术期刊公众号的表现形式日益多元,从单一的文字描述进化到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元素的多元化表现形式,后者更为直观易懂,符合微信用户的阅读习惯,获得了较高的点击率和传播效果。比如《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公众号以生动的视频形式解读了3个临床指南,同时推广了期刊的重点内容,获得数千次的阅读量。而被《金属加工》微信公众号的《奥迪造出球形轮胎》富含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等,点击率突破10万次[5]。这些围绕期刊内容但融合多种媒体表现形式的微信内容,往往具有更强的可读性和传播力,是提升用户关注度的有效途径[6]。

2学术期刊微信运营状况调查分析

全文阅读

基于微信平台的数字信号处理智慧课堂建设

摘 要:该文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研究了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智慧课堂建设方案,首先阐述了应用型本科院校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其次分析了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传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结合国家“互联网+”战略,将微信应用作为“互联网+教育”的一个载体,给出了数字信号处理智慧课堂建设的具体方法,研究成果具有较好的扩展性。

关键词:数字信号处理 微信平台 智慧课堂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7(a)-0153-02

目前,几乎所有的工程技术领域都会涉及到信号处理问题,而数字信号处理由于具有精度高、可靠性强以及便于大规模集成等特点,已成为发展最快、应用最广泛的学科之一[1]。《数字信号处理》作为通信、电子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语音、图像、雷达、通信、控制、声纳、航空航天、故障检测、遥感遥测、生物医学、地质勘探、自动化仪表等领域[2]。但是,《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目前的教学模式仍侧重于理论讲授,不能充分体现工程应用性,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改革与实践势在必行。

《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以《高等数学》《线性代数》《信号与系统》等课程为基础,同时又作为《随机信号处理》《图像处理》《自适应信号处理》等后续课程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3]。该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涉及到的公式推导繁多,对学生的数学基础有一定要求[4]。因此,应结合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的特点和需求,对《数字信号处理》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

1 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传统课堂缺乏师生间的有效互动,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传统课堂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这种满堂灌的教学过程缺乏师生间的有效交流和沟通,无法持续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亦不能将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给教师,从而导致教师无法掌握学生对授课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程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高,缺乏自主学习的动力。

全文阅读

试论原始符号互渗思维对逻各斯信仰创新的启发

摘要:法国人类学家列维―布留尔认为原始民族的思维遵循互渗律,热衷于在没有客观联系的人和物之间建立神秘关系,万物属性随意“互渗”在一起;根据互渗律原则,人类创造的语言、图像等各种符号,也与符号所表述的事物合二为一,这种合一的强烈情感以符号互渗认知的形式表现出来;古希腊人将语言与语言所表述的事物互渗在一起,发展出逻各斯神圣言说的信仰,这个信仰推动普罗泰戈拉创造希腊语法,成为现代科学逻辑体系的滥觞;第二信号系统理论是符号互渗律成就逻各斯信仰的心理学根据;整个过程可以表述为以下顺序:原始互渗律符号互渗 逻各斯的神性言说 希腊语法 逻辑;沟通前逻辑与现代逻辑思维,有助科学创新。

关键词:列维―布留尔;互渗律;符号;第二信号系统;逻各斯;创新

中图分类号:B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不论图像、文字还是数字,所有这些符号的产生与运用,天然印刻着原始互渗律的思维烙印。现代科学虽然建立在数字符号基础之上,但符号、逻辑在被创造之初就被逻各斯信仰赋予了非理性甚至超理性的意蕴。创新本是理性与感性思维整体的升华,建立前理性符号互渗思维与现代科学符号的沟通桥梁,有助于原创性科学的真正突破。

一、原始民族的符号互渗律思维

在现代人看来,人、动物、城市的名字纯粹只具有标签的意义,现代索绪尔语言学认为,符号命名的最大特点就是任意性,只要你愿意,把“鹿”叫做“马”,并不会对真实的鹿产生什么神秘影响。但从原始人看来,名字的标记作用是次要的,个人或物品的名称表现了名字与其图腾集团、祖先、守护神及所参加的秘密团体之间的神秘关联,人们使用名字时充满了崇拜与敬畏的情感,“指鹿为马”的行为是绝对禁止的。这是因为,原始人没有分化出独立的个体意识,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如同婴儿与母亲,对于自然与社会关系有着强烈的精神依赖。

法国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列维―布留尔在其名著《原始思维》中,把原始人的思维总结为一种以集体表象为形式、以互渗为规律的前逻辑式神秘思维,这种思维相信人与外界事物之间有着部分或整体的等同,二者可通过神秘的方式,特别是命名语言、创造符号彼此参与、相互渗透,形成独特的符号互渗认识过程,是建立在互渗律基础之上的符号互渗律思维。

(一)原始互渗思维对于名字符号的渗透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