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星座文化”作为一种源自西方的非主流大众文化,究其本质属于一种唯心主义思想,在内地并不值得提倡,然而,近年来它在中国内地的扩散传播愈演愈烈,被很多人尤其是青少年认可和接受,甚至出现种种令人不可思议的星座迷恋文化现象。本文借助罗杰斯创新扩散理论,对“星座文化”从传播学角度进行解读。
关键词:星座文化 创新扩散 传播
时下,各种相亲类节目成为电视的宠儿,湖南卫视《我们约会吧》、江苏卫视《非诚勿扰》、浙江卫视《爱情连连看》等节目收视率颇高,而男女星座匹配成为很多人相亲约会的必备条件之一。随手翻开各种时尚杂志和报纸娱乐版,可以看到各种星座专栏。几乎所有门户网站都开辟了专门的星座频道,提供各种星座知识和星座运程。各种专门介绍星座常识的书更是比比皆是。新浪网的一项调查显示:47.5%的人经常关注星座,29.7%的人觉得星座有意思,只有1.48%的人对星座“不太感兴趣”。①人们佩戴所属星座的图案饰品,经常在网站搜索或向电台询问星座信息,在日常生活中遵从“星座建议”、“星座运程”进行着装行事及处理人际交往,出门必看“今日运程”,可见“星座”正点点滴滴地渗透到人们的衣食住行之中,影响并改变着一些人的生活习惯甚至思维方式。
“星座文化”的含义
西方星象学也叫占星术,是星象学家观测天体、日月星辰的位置及各种变化后做出解释,来预测人世间各种事物的一种方式。中国的“星座文化”并不是西方星象学的原版复制,而是港台及内地大众媒介嫁接、加工之后的成果。在大众媒介的启蒙、传播与煽动下,星座在中国已经远远超出它本身所代表的一种占卜方式,发展成为一种体系完备、自我生长的中国“星座学说”,甚至在各种媒介中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星座文化”。
“星座学说”移植了西方星象学中“十二宫”的概念,并对应十二个阶段的产生日期,抽取太阳星座的概念,用最简单直白的形容词来定位和表述十二星座的人格特质、风格特点、个人喜好等,最终将十二星座符号化为一套完整的文化体系。“星座学说”还有更高阶层的体系囊括太阳星座、月亮星座、上升星座、十二宫、宫位、相位等完整的理论。
本文中的“星座文化”是指以西方星象学为基础,以出生日期为根据,对应地划归某个星座名称中,由此得到该个体的气质、性格等人格特征,据此来预测该个体一段时间内工作、生活诸多方面的发展趋势。这种文化现象以星座概念为核心,与血型、生肖等其他概念融合,生出种类繁多、生命力旺盛的中国“星座文化”。
“星座文化”在中国的创新扩散
摘 要:采用大学生星座流行心理问卷,随机选取42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星座文化运用了巴纳姆效应、感染、暗示、从众等多种心理效应。(2)星座文化自身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自我认知、人际交往、信念系统等心理需要;(3)大众传媒以及情境因素是促使星座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流行的外部因素;(4)星座流行中存在性别差异,女生比男生更加迷恋星座。
关键词:自我认知;问卷调查;巴纳姆效应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3)10-97 -03
一、问题提出
星座文化起源于星相学,20世纪在西方出现,随后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一种大众流行现象[1]。西方心理学家对星相学的人格理论进行了大量的科学检验,没有得到预期的研究结果[2]。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星座也成为我国年轻人追捧的热门时尚,在大学生群体中相当流行。我国学者把与星座文化相关的星座预测列为我国大学生五类迷信心理之一。不少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出生日期,进行星座归类,了解自己的气质、性格等人格特征,预测未来的工作、爱情等诸方面的发展趋势,获取未来发展的忠告类建议。“星座流行”不仅在网络上有充分的体现,在大学生的日常交流中,尤其是寝室内部的“卧谈会”,星座成为一个重要话题。
针对大学生中的星座流行现象,从高校管理实践出发,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大学生中星座流行的现状,对大学生星座流行的内因和外因进行分析,以揭示大学生星座流行现象的心理机制。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摘要】星座文化,起源于古罗马的神话。在当前大学生群体中它是一种以西方星相学为基础的,以出生日期所在的星座来推测性格、运程、尤其是爱情的星座文化,它有其独特的概念和体系,形成了以“星座”为核心且相当流行的校园文化现象。“星座文化”以神秘时尚、内容丰富、先验预测的形象出现,以星座情缘、星座配对、星座占卜、星座运程等为主要内容,符合了当前大学生迫切希望认识自我、了解他人、把握未来的心理特征。那么对“星座文化”的迷恋近乎痴狂的现象在大学生这一高知识群体中出现就不能不让人产生疑问了。同时,校园“星座文化”这种大众文化的风靡,在其传播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积极和消极的传播效应。那么,如何对待校园“星座文化”迷恋现象,值得我们探究。
【关键词】星座文化 星座迷恋 星座性格 大众文化 传播效应
一、校园“星座文化”迷恋现象
(一)、星座文化产生的土壤
星座文化产生于星相学,这是一种古老的文化,在当时的情况下有一定的合理性,星相学,也叫占星术,是星相学家观测天体中日月星辰的位置及其变化后作出解释,以预测人世间事物的一种方术。在古代,人类通过星相的变化来判断人事。除了以太阳座作为标准之外,还根据希腊神话中相应的人物或动物形象,赋予星座以不同的性格,然后通过分析星座的性格。星座文化属于外来文化,但是又与中国传统的水金火木土五行学说极为相似。只是星相学和传统的五行命理学说的推算方法不同。传统的五行学说和古老的占星术已经给人们打下了深刻的地基,因此外来的星相学易于被人们接受,星座文化也成为一种流行文化。
(二)、校园“星座文化”迷恋现象产生的背景
随着人们对“星座”的迷恋加深,更有将血型、生肖与星座结合,组合成更多不同的类型,由此催生出丰富多彩的星座文化。不知何时,这种古老的星座文化在我国大陆青少年中开始成为时尚,迅速演变成一种广为传播的流行文化现象。古老星座变化多端的组合,现代星座文化蕴含的丰富有趣信息,奠定了星座文化的可人魅力,容易吸引人沉溺其中。特别是面对现实生活不确定性的困惑和对未来发展确定性的追求,青少年对投己所好的各类星座文化产品青睐有加,也就自在情理之中。对于绝大多数的青少年来说,热衷于星座文化并不是出于信仰而是对形式的喜爱、对心理抚慰的需求。星座文化宣扬的涉及人的性格、恋爱、婚姻、职业、金钱、健康等方面的预测性知识,用一些概括性强、模棱两可的语言作出的普适性描述,充分肯定与善意鼓励的劝诫与忠告,能一次一次地按摩现代青少年焦虑的心,起到减压的作用,更多的时候就像一碗碗充满精神养分的心灵鸡汤。
(三)、校园“星座文化”迷恋现象产生的原因
记者小范围内做了一次关于星座的调查,几乎所有的人都表示,如果自己是人事经理,不会把星座当作招聘的个比较条件。不过问到“你关心同事的星座吗”这个问题时,20~30岁的人群中有超过半的人表示知道,其中还有不少表示自己比较喜欢和摩羯座共事,好像和双子座不合等。
近期,新浪微博的微话题“你受到水星逆行的影响了吗”刚上线,发言数量即超过80000条。根据一个网络调查显示,有七八成的年轻人表示,用“你是什么星座?我是XX座”这样的社交语言,有助于和陌生人的交流。
而在豆瓣等社交网站中,和占星相关的小组、BBS的注册人数都非常可观,其中的帖子内容五花八门,恋爱、事业、家庭等都和星座息息相关。
“现代占星学具有悠久历史和非常独立的体系,有些像中国的易经。”网名为“玫瑰”的资深占星学专栏作家告诉记者,占星不是“算命”,“即便是占星大师,也不可能一眼就看出你是什么星座,不会告诉你股票该不该抛,更不会算出一周后你的真命天子会否出现在你经常走过的某个街角。”
星座预测仅是娱乐
在西方国家,甚至是中国台湾、香港地区,电视台都有固定的星座运势栏目,甚至还每天“星座运势预测”。不过在占星师眼中,这种预测不是占星,仅仅是娱乐。
“很多人迷信报纸杂志上的十二星座运势文,但这种运势只能看个热闹。运势的推算需要结合每个自己的星盘及自然界行星的运转方向、角度等因素。要都照杂志上说下个月白羊会失恋,那全中国得多出多少人高唱‘单身情歌’啊!”持这种态度的占星师也不止“玫瑰”一个,在天文馆举办的“天文与占星的对话”活动中,国际占星研究协会(ISAR)成员、前亚特兰大占星协会主卫・瑞雷也表示这种预测不属于占星学范畴,“在我看来,占星学的意义在于帮助你发现你自身的力量,帮助你做出更好的选择,让你生活得更好。”
“占星学肯定可以帮助你更好地了解自己,”“玫瑰”解释说,太阳星座是个人的人格外在表现,月亮星座决定这个人格的形成,上升星座是人的“人格面具”,通常会在中年之后得以显现,水星掌管学习和探索世界的方法,金星和火星决定审美和爱情,木星是一生幸运的来源,此外还有各行星的相位、宫位、群星格局,其中的错综复杂如同人体结构。“通过占星结果,辨证地分析自己性格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命运也会因此发生变化。”
“XX座的人善于思考”;“XX座的人对自己喜欢的事物不离不弃,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品味相当高”;“固执可以说是XX座人最大的特质,他们不达目的绝不放手”……以上是网上对几种星座个性的解读。你是不是也觉得它们中的某一句与自己的性格十分相似?星座究竟有什么魔力,能让人对它“死心塌地”?
巴纳姆效应
“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当用一些含糊不清、广泛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时,人们很容易接受这些描述,认为描述中所说的就是自己。”这就是巴纳姆效应。
其实,“巴纳姆效应”不难理解。无论每个个体的性格差异有多大,可作为人类这一总体来看,必然会存在某些共性特点,所谓“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体现并丰富着共性”正是这个意思。由于单个人的性格中多少会有一些人类共性的部分,所以星座中有关性格的分析才会让我们觉得十分准确,其实那只是一种整体上的性格描述罢了。
对于人们迷信星座的原因,在心理学上还有其他的发现:例如星座在描述性格特点时所运用的语言通常会避免那些“负能量”的词语,如自私、嫉妒、愤怒、阴险等,即便出现了这类词语,大多也只是一笔带过。而大部分描述性格的词语都比较温和、积极、正面。人们之所以会相信就在于“人类的自尊心会在听到好话时产生一种满足感,继而会默认这段有关自己的评论。”
时下年轻人对星座的盲目热衷,使得他们在与别人交往时普遍把星座当作可信赖的依据。然而滑稽的是,很多笃信星座的人根本不知道“星座”是什么。
“星座”本属于天文学研究的范畴,是指河外星系中相邻几个最亮恒星的组合,也就是 “星星群”。古时人们为更方便地利用星星进行“导航”,才把较亮的几颗恒星组合在一起,分成12个星座,星座名称大多来自古代神话中的人物与动物。可以想见,这样组合、形态都“随机”的星座,怎么可能以固定的形式决定人们的性格?
星座缘何变成“非科学”
摘 要:近年来,西方国家所推崇的星座文化风靡我国,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的追捧,为他们能更好的生活提供了符合其星座特点的情感贴士,缓解了年轻人工作和学习的压力。而星座主题公园的规划设计则是立足于体验营销理论的基础上,抓住了十二星座间的个性差异,注重游客的个性化需求及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因此,可以将星座文化运用其中,进行独特性和创造性的设计,并将东西方文化相结合,从多角度分析其可行性,对主题公园进行深度的规划与设计。
关键词:星座文化;主题公园;年轻群体;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4-0167-02
一、星座主题公园的构想
(一)我国主题公园现状
所谓主题公园,就是指在一个特定的主题下进行设计的综合性休闲娱乐场所,为游客提供休闲娱乐的目的地形态。它具有普通公园所不具备的规模性、风情体验、乘骑和表演形式等特点[1]。
我国的主题公园发展较快,从数量上,我国的主题公园已经远超过许多发达国家。但在质量上,往往都不尽如人意。据2009年监测,全国的2 500多个主题公园,投资金额达1 500亿元,但这些公园中70%亏损,20%运作,只有10%盈利[2]。从数据不难看出,大多主题公园生命周期都很短暂,本是朝阳产业却夕阳西下无疾而终。我国主题公园普遍存在很多的弊病,比如,内容单一、缺少创新和文化内涵等。近些年,渐渐兴起极地海洋公园热,各大城市都建起了极地海洋主题公园,但是收效甚微得不到长久发展。追根究底就是,缺少创新和特色,没有真正满足游客的需求。试想,这样的公园怎么会有旅游的吸引力呢?
(二)星座文化概况
【摘要】“星座文化”是一种在当下青少年学生群体中流行的文化形式。本文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针对青少年学生信赖星座这一现象,探讨如何把星座性格分析法变成有效的职业教育手段,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创新教学方法。
【关键词】星座分析 职业教育 心理暗示 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238-02
在当下的校园文化中,“星座文化”已成为一种流行的文化形式,盛行于学生的生活之中。尤其是女学生群体,我们常常会听到学生之间发生这样的对话“你是什么星座的?”、“什么星座跟你是速配?”、“你适合找什么样的星座当男友?”。由此可见,星座文化已经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养成。那么,在职业教育中,如何利用星座文化的影响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正确的人格导向培养呢?
1.什么是星座性格分析法
首先,要利用星座文化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我们必须了解,星座文化中被大众所喜好并常用的一种手法――星座性格分析法。
星座是指天上一群在天球上投影的位置相近的恒星的组合。星座学指的是通过人出生的时间段,分配给一些人一个星座。而星座性格分析法是根据占星学中利用人的出生地、出生时间和天体的相对位置和相对运动(尤其是太阳系内行星和黄道十二宫的位置),来解释或预言人的性格和命运的一种手法。
根据这样的一些标准,可以把人分为隶属三大宫类――基本宫、固定宫、变动宫或四大星象――火象、水象、土象、风象。每一个星座的人都具备了他那个星座独有的性格特点。
【摘 要】时尚是每一个时代的创新与追逐,而与时尚紧密相关的人群则是处在时尚潮流最前线的青少年群体。青少年与时尚文化很多时候是一种相互的关系,青少年群体引领时尚文化的方向,而时尚文化也影响青少年的日常生活。本文以星座文化为青少年群体追逐的代表性时尚文化为例,旨在探讨青少年群体对待星座文化的态度是否理性,以及星座文化产生负面影响时的社会工作介入方法。
【关键词】星座文化;青少年;社会工作
一、星座文化兴起的原因
(一)个人心理
星座文化的兴起,应该说是它把握住了青少年群体的心理需求,一方面,青少年群体基本都还没有迈入社会,对于社会对于未来都有着憧憬、期待甚至担忧,而星座运势、星座交友等信息都可以满足青少年的这一心理预期。另一方面,青少年旺盛的求知欲进而产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对于周围新兴的的东西兴趣浓厚,求知欲促使他们去接触这一新兴文化现象。出于这种心理状态,青少年很容易会去接受并认可星座文化。同时,青少年的经历较少,抗压能力以及抵抗挫折的能力都差强人意,在遇到困难时,往往会从星座运势中寻求一丝心理安慰,告诫自己并不是自己做的不好,而是运势不佳,从而得到心理的平衡。
(二)社会环境
星座文化的表现不仅是媒介传播等虚拟方式,当今社会发展节奏越来越快,闲暇时间被流行文化所充斥和包围。爱情和事业成为人们普遍关心和经常谈论的话题,星座文化从这一点出发,帮助青少年分析爱情、学习、工作和心情,成为青少年平时生活的调剂品,又能为一些迷茫的人指点迷津,甚至成为空虚的填补,并且已经形成了一系列产业,星座T恤衫、星座挂饰等一系列的相关产品充斥于大街小巷。对于青少年群体来说,社会环境的影响还应该包括身边朋友对他们的影响,由于大多数青少年对星座文化十分关注,而致使一小部分原本并不关注的人由于怕脱离朋友圈子、缺少交谈话题而去关注星座文化。
(三)媒体的传播效应
星座只是一种有趣、神秘、有文艺范又时尚的社交文化,还是你可以解决人生难题的魔法杖?
1
记得在一家小咖啡馆采访袁立时,我谈笑说:“你和梁朝伟都是巨蟹座,但是你们的戏路完全不一样呢。”对面女星果然铁齿铜牙:“星座靠谱吗?跟戏路有什么关系?”
这些年来,星座一直是初次见面的好话题,不过也得看对象――信不信星座是智商,跟什么人聊星座是情商。
那么新年第一期,为什么和你们聊“星座”?
近年来,喜欢占星的青年只多不少,各种形式的占星服务陆续出现在街头深巷。当星座从有趣的谈资,变成了左右命运的力量――灰色地带因此产生,人们对自我的探索出现另一种迷惘。
迷恋星座的人,你们是否深究过其中的心理原因?探讨过星座占卜学的科学依据?你们是否不够自信,而把岔路口的抉择权交给了他人?
怀疑星座的人,你们是否对微博的各类星座达人、对时尚杂志的星座专栏,能够流行传播感到不解?对如此多人每日必看星座星运感到滑稽?
现在很多人所谓的占星都是谈星座运势,比如十二星座的人如何。从西方占星学观点来说,这些是不是‘瞎说’?”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在与美国职业占星师大卫・瑞雷的公开辩论中追问。
这场公开辩论是2011年6月19日在北京天文馆进行的,尽管台上两人和颜悦色地对话,台下的人却自觉分成了不同的阵营:一名支持占星的年轻男子在得知身旁的女子不相信占星后,拒绝与她乘坐同一部电梯。
尽管天文与占星有许多历史渊源,但朱进多次在不同场合表达过自己对占星学的态度:不科学。
人类已经可以通过天文望远镜观测到数百亿光年外的星体,也能模拟宇宙大爆炸后百万分之一秒的状态,但这些科学的进展就像朱进多次使用的“瞎说”一词一样,依然无法消除许多人心中的疑问。
在过去几十年里,心理学、生理学、医学、地球科学的一系列新发现为人们提出了更多的可能性,这些发现也在暗示,仅靠天文学,是远远不足以证明或证伪占星学的。 让占星师们尴尬的十个质问 黄道星座实际上已经变成13个了
从人类用自己的头脑去“观察”世界的那一天起,星空就是一个神秘的存在。我们的祖先曾经认为夜空中的点点繁星是那些居住在天上的部落的篝火。那些没有电视可看、没有互联网可上的人们,也很自然地将星星连接起来,想象出神话人物和他们的故事。
社会神经科学的研究者认为,这正是人脑强大的地方―它善于将没有意义的几何图形赋予生命、个性和社会关系。这样的思考时刻在锻炼人脑的社会性,而社会性恰恰很好地帮助人类作为一个物种生存下来。
如果我们只是机械地看待星空,那么它就完全不是星座世界中的生动模样。由于人眼物理结构的限制,我们非常不善于分辨物体的远近。因此星星们看起来才都位于一个球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