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行政管理研究生论文

行政管理研究生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行政管理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统计分析

摘要:行政管理硕士学位论文选题质量普遍不高。斯托克斯按照研究的基础性、应用性两个维度,将研究类型归结到四个象限中。借用斯托克斯的框架,通过系统方法选取2009年至2013年五年间“CNKI-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中被引用过的953篇行政管理专业论文选题偏好、选题重复情况进行分析,采取内容分析法,验证了行政管理硕士学位论文主要位于爱迪生、学生实验这两个象限中。选题追逐热点问题、缺乏对行政理论的基础研究,对理论的分析应用堆砌化、表面化;而且存在大量集中、重复的选题,导致选题研究价值不高。引导学生大量阅读原著和进行经验主义研究是提升选题质量的路径之一。

关键词:行政管理 学位论文 选题

0 引言

目前,行政管理专业硕士论文选题还比较粗疏,影响论文质量提升。一些学者对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展开了研究。徐金平(2006)对当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一些硕士论文选题盲目求“大”、求“新”、求“异”,或者论文选题过于平淡,体现不出应有的开拓性。[1]周毅(2009)分析了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的原则,即根据研究目的、实力、条件、兴趣和独到见地,结合地方特色、社会实际、学术价值和科学发展趋势选题,“小题大做”、扬长避短原则。[2]雷伟伟、袁占良(2008)探析了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3]吴赞敏、梁旭巍(1997)分析了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与论文质量的关系[4]。孙国强(2007)[5],李志义、刁玉玮(1995)[6]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来源、方法和技巧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学位论文选题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在选题时,研究生既要从不同来源确定选题,又要掌握正确的选题方法,同时还要掌握一定的选题技巧。以往研究主要是把学位论文选题作为一个抽象的一般概念进行研究,即不根据专业特征对一般学位论文共性进行分析,对某一专业学位论文选题深入分析较少。随着公共领域面临问题的复杂性、多样性程度的加深,行政管理硕士有更多“文章”可做,这些“文章”选题质量值得研究。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对“CNKI-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中截至2014年10月30日显示被引用过的2011至2013年行政管理硕士(学术型,下同)学位论文样本的选题质量进行实证研究。

1 研究框架及假设

20世纪90年代,行政管理专业归属发生变化,即从政治学下的二级学科中脱离,成为独立的学科,行政管理专业由原先的理论型向实务型转变[7]。斯托克斯不赞同“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二分法,他提出了四象限体系分别是,高基础、低应用的波尔象限、高应用、低基础的爱迪生象限、双高的巴斯德象限,以及双低的以训练为目的的象限。[8]

行政管理专业学生选题可能表现出显著的解决问题导向,与此同时,社会对硕士研究生的理论水平有较高期望。解决问题导向的研究需要进行大量的经验主义方法收集资料。按照行政学常用的收集资料的方法,将收集资料的方法分为非经验主义方法和经验主义方法,经验主义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实地访谈、参与观察、受控田野调查或实验法。[9]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运用经验主义方法会受到客观条件限制,他们可能会转而借助于非经验主义方法,最常见的就是文献法。虽然采取文献法能够低成本、便捷地收集资料,但不利于硕士研究生创新,知网、万方等数据库可能成为一些人“加工论文”的工具。论文相互借鉴、模仿,大量选题重复。本文提出假设:行政管理硕士学位论文选题位于“高应用、低基础”的爱迪生象限和 “低应用、低基础”的学生实验象限。

2 类目及样本选取

全文阅读

我国城市管理理论研究综述

[提要] 城市管理与社会管理、公共管理是行政管理学的三大基本内容。在这三个概念中,公共管理所涵盖的内容最为丰富,而相对于社会管理,城市管理范围虽小,但内涵更加丰富。我国国内的城市管理理论起步较晚,且较国外理论相对滞后。本文以中国全文期刊网中与城市管理相关的核心期刊文章为研究样本,进行综述。

关键词:城市管理;理论;综述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5月17日

我国城市管理理论研究涉及的内容较为全面丰富,研究领域涉及城市管理的主体、客体、管理手段体系以及城市管理理论的变革等内容,并且与社会现实联系紧密。但是在研究的深度上有一定的局限性,研究方法较单一,诸多论文在研究过程中均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分析应用较少。鉴于城市管理理论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密切联系,通过对相关样本的分析研究,本文进一步明确新公共管理理论对城市管理理论的重要意义,同时指出定量研究对于城市管理理论的改进所具有的现实应用意义,并做出较为系统的分析和综述。

一、城市管理主体理论

(一)政府主体。城市管理作为政府工作的一部分,其最基本的主体无疑是政府部门。因此,诸多学者在研究城市管理理论过程中选择政府主体作为研究对象,如论文《履行政府职能,加强城市管理》。该文总结了北京城市建设进程中取得的成绩及,并指出以后努力方向,但是此类文章属于总结性文章,学术意义不大。又如王霞、蔡晓辉、李茜的《政府在城市管理中对灾害事故的应急处理机制探析》本文针对类似“9・11”、非典等一系列紧急事故,灾害处理过程中政府扮演的角色,强调政府在处理此类事件应建立宣传、法律、预警、反应四种机制。对于各级政府在紧急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和采取的措施给予了较为明确的分析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政府无疑是城市管理的最直接的主体,起到基础(日常管理)和核心(突发事件)作用。日常政府活动都可以被认为是城市管理工作的一部分。但是通过对文献的总结发现,以城市管理为主题,研究政府主体的文章仍然不够丰富。

全文阅读

我国公共管理研究现状探究

摘 要:以CNKI期刊数据库中,《中国行政管理》(2000-2012)刊登的关于中国公共管理的论文为样本,采用基于期刊数据分析的实证研究方法,分析我国公共管理研究的现状,包括:论文的研究方法、研究主题、研究区域、采用的理论视角、资金支持情况以及从事我国公共管理研究的学者构成情况,在分析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中国公共管理研究实现国际化、科学化与社会化相结合路径的设想。

关键词:公共管理;CNKI;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C93-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2-0073-02

我国学者对公共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但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公共管理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步。我国学者究竟是如何研究中国公共管理问题?我国研究者对中国公共管理领域中的哪些问题最感兴趣?在研究中国公共管理问题时主要采用哪些理论视角、运用哪些研究方法、研究区域有何分布特点?我国研究公共管理的学者有何特点?项目资金支持状况如何?本文试图剖析中国公共管理的研究现状,并以此为基础思考中国公共管理研究发展的具体路径。

一、研究内容

本文借助CNKI期刊数据库,基于2000-2012年间刊登在《中国行政管理》期刊上关于公共管理的文献,对其进行分类、比较,探究我国公共管理研究现状。

(一)研究方法

公共管理的研究方法包括两类,分别是理论研究方法与实证研究方法。在《中国行政管理》期刊中,在发表在该期刊的关于“公共管理”的148篇论文中,理论研究论文为146篇,占样本总数的98.6%,定量实证只有2篇,仅占样本总数的1.4%,因而得出结论:我国公共管理研究在方法上严重失衡,学者偏向于利用定性的理论研究方法对公共管理进行研究,很少利用定量的实证研究方法对公共管理进行研究。

全文阅读

十年来中国行政管理学的发展成就和特点——访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执行副会长高小平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的行政管理学研究得到快速发展,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提供了智力支持,促进了学术繁荣。在这个过程中,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此,本报记者就行政管理学的发展成就和特点与高小平展开对话。

从单维度转向多维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报》:请您谈谈十六大以来行政管理学研究取得了哪些成就。

高小平:概括地说,行政管理学研究在三个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一是基础理论的创新,加强了对公共管理、公共政策、公共服务理论的研究,为建立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学、完善行政管理学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二是政府管理实践问题的研究,加大了行政改革、应急管理、社会管理和政府服务等方面的研究力度,为推进政府改革、提高行政能力、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作出了贡献。三是行政管理技术与方法的创新,更加重视实证研究、案例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为政府引入绩效管理、目标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网络管理的方法提供了理论与技术咨询服务。

《中国社会科学报》:十年来,行政管理学的成就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取得的?有哪些鲜明的特点?

高小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调整、发展历程,可以从改革和创新两个维度来分析,并划分为两大阶段。从1978年到2002年,是以改革为引领、创新蕴涵其中的时期,重点放在改革计划经济下形成的传统行政管理体制、职能和组织结构;2002年之后,进入到改革和创新并重、创新引领的时期,重点是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转变职能,创新行政流程、工作方式和运行机制。近十年正处于第二个阶段的开始期,或者说是两个阶段的转换期。我们分析行政管理学研究取得的成果不能离开这个背景。

通过回顾可以发现,十年来我国行政管理学从研究改革为主向改革与创新并举发展,从研究实践为主向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发展,从通过个别问题的拓延性研究为主向系统化研究指导下的对策研究为主发展。行政管理学研究从以往的单维度研究(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转向多维度、全景式、精细化研究,在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大体系相协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语境中建立行政管理研究的新坐标。

借鉴国际成果 打造中国特色

全文阅读

探究抗菌药物管理政策研究现状

1研究方法

1.1检索策略

首先以“抗生素”、“抗菌药物”、“抗微生物”、“抗感染”、“合理用药”等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中检索,粗略了解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研究领域的文献分布,再以以我国主要的抗菌药物管理政策“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为主题词进行检索。

1.2文献分析方法

本研究将所有以抗菌药物管理政策为检索主题词的文献都纳入分析范围。首先阅读检索文献的题目和摘要,根据其研究内容对文献进行初步分类,然后对与抗菌药物管理政策密切相关的研究进行全文阅读,分析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现状。

2结果及分析

我国目前有上万篇关于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研究报道,进一步限定主要政策为主题词后,有850篇相关文献。对这些篇文献进行详细阅读和分析发现,101篇文献是在政策出台时全文刊登或有选择性的对政策内容进行读者宣传;660篇文献是以政策的实施为前言背景进行介绍;19篇文献是编辑部导语或者通讯报道等内容,仅有70篇文献是以抗菌药物管理政策为分析目标的研究。我国目前关于抗菌药物管理政策的研究现状和动态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2.1评价目标以具体干预措施为多,而以管理政策的研究较少

全文阅读

我国电子政务的研究主题及其发展

[摘要]通过对2001年-2009年间发表在CSSCI期刊上的832篇电子政务学术论文进行分析,可以了解近年来电子政务在我国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发现,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电子政务的技术基础、组织机制等方面,拥有较为稳定和持续的研究期刊与研究者,研究方法以定性研究为主。

[关键词]电子政务 文献综述 CSSCI期刊

[分类号]C931

1 引言

电子政务作为一门交叉性质的学科,涵盖了计算机、公共管理、信息技术等多个学科,引发了实践部门以及国内众多领域的专家学者的关注。他们从不同层次、不同视角对电子政务进行了研究,发表了大量论著。尽管已有部分专家学者对电子政务现状,发展趋势利用文献计量统计的方法进行了探讨和统计分析,但没有从“研究主题和研究内容”等方面进行详细论述;同时,以往研究都是以北京大学图书馆制定的中文核心期刊为依据,而不是以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为研究样本。因此,本文将按照主题内容分类的角度,以CSSCI期刊收录论文为依据,对国内电子政务的研究现状进行回顾与总结,并对电子政务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2 研究设计和数据来源

本文将对2001~2009年间发表在中国学术期刊上的电子政务研究论文予以分析,并试图对以下问题进行解答:

・2001年~2009年主要研究方向有何变化?

全文阅读

近十年我国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研究状况与发展趋势

[摘要]以近10年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收录的在国内公开发表的科技文献为基础,从建设意义、概念及其分类构成、管理框架模型、管理技术与方法、开发利用、共享机制、中外比较研究等7个方面对我国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指出存在的问题:基础理论研究较为薄弱,缺乏结合实践的理论研究,缺乏对政府信息资源管理队伍建设的研究。并围绕这些问题,对我国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理论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关键词]电子政务 政府信息资源 管理与开发

[分类号]G203

由于政府通常以某种方式与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政府信息资源的内容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状况和水平息息相关,因此,它与其他资源一样有研究与开发价值。1999年1月,我国开始启动“政府上网工程”,近10年来,对我国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的研究逐步成为学术热点。

1 研究内容

笔者以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收录的文献为检索对象,在篇名字段中键入关键词“政府信息资源”,检索到相关文献269篇。经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统计发现,与1999年开始的政府上网工程同步,CNKI收录的有关政府信息资源研究方面相关文献的收录年限也从1999年算起,每3年为一个时段,表现出从开始起步到逐步发展到逐步成为研究热点的态势:1999-2001年3年间有文献21篇,平均每年7篇,2002-2004年3年间有文献73篇,平均每年20篇;前两个时段每年发表的论文呈现出均匀分布的状态。文献发表的热点时段为2005-2008年(截至到笔者统计时,2008年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收录到7月份),这4年发表的文献数分别为49篇、42篇、55篇、29篇。可见,对政府信息资源的理论研究近几年来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从研究内容上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对开发和建设政府信息资源重要性认识的讨论

随着全球进入信息传递的网络时代,“电子政府”(Electronic Government)已成为各国政府实现信息公开化的重要手段。世界各国纷纷建立政府网站,在政府和公民之间以及政府各机构之间搭起了沟通的桥梁与信息的平台。受国际环境的影响与政务升级与信息公开的需求,我国于1999年1月开始启动“政府上网工程”。在近10年的发展历程中,加强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公众提供有关国家政策法规、经济和服务等方面的信息,已成为当前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面临的重大现实课题。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政府上网工程建设的初衷和归属都是通过对政府信息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来发挥电子政府的作用的。但在实践中,信息资源建设却常常被忽视,人们往往更注重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如设备、网络、软件、硬件等,因为其相对信息资源来说更“可见”,更“见效”。

全文阅读

电子还是政务?

[摘要] 分析《电子政务》近4年所的研究热点、作者单位、合作研究与引文等数据,发现目前《电子政务》所发论文的主要来源机构是政府信息部门与大学信息管理类院系,研究主题中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等“电子”类研究占据优势地位,行政与治理等“政务”类研究所占比重相对较少,从而辨识出目前电子政务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信息,其次才是政务,最后指出未来电子政务的研究重点应当关注“电子”与“政务”的结合。

[关键词]电子政务 期刊 文献计量 引文分析

在我国,人们对电子政务的关注始于政府上网工程。1999年后,我国学者开始广泛关注电子政务发展,不同学科的研究人员针对本学科的特点进行电子政务研究。由于电子政务的跨学科属性,其研究成果分散于管理学、图书馆学与情报学、计算机科学、政治学、经济学等专业期刊上[1]。近年来,随着电子政务技术的不断成熟,实践领域关于“是电子还是政务”的争论不断升温。一方面,大量的学术研究主题集中于电子政务的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管理问题,另一方面,政府电子政务的管理与应用部门不断呼吁,决定电子政务成败的关键因素已经不再是早期的技术因素,而是政府管理体制、决策机制与流程等政务因素。实践层面问题的解决需要理论研究的指导,因而会很快反映在学术研究当中。但是,由于目前电子政务的研究成果分散在图书馆学情报学、公共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领域,自然形成的专业分隔难以综合反映电子政务的最新进展,为此,我们需要选择综合性的电子政务专业期刊,来考察目前电子政务实践与理论研究领域所关注的焦点主题。

《电子政务》是我国首家电子政务专业期刊,创刊于2004年。该刊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国家科学图书馆)主办的学术性专业期刊(月刊),着眼数字时代中国政府公共管理和政府未来发展,致力于探讨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道路和模式,提供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性和参考性意见,着力推进国家信息化和中国电子政务进程。对《电子政务》进行统计分析,可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我国目前电子政务实践与理论研究的现状。本文对该期刊2007-2010年4年间发表的1 172篇文章进行研究热点与主题、作者及作者单位、期刊引文等方面的分析,以揭示我国电子政务实践与理论前沿所关心的研究主题、研究合作以及学术影响情况。

1 作者与合作分析

1.1 核心作者分析

通过对《电子政务》期刊四年间所的作者频次进行统计,发现该刊4年间共出现过939位作者,其中727位作者仅出现过1次,出现2次的作者有135位,出现3次及3次以上的作者有77位。表1为出现频次为4次及4次以上的作者,可视之为该期刊的核心作者。

出现频次10次以上的作者有3位,分别为张少彤、姚国章、张向宏。其中张少彤和张向宏均来自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姚国章来自南京邮电大学电子商务与政务研究所。排名第四位的杨道玲和第五位的张新红,出现频次分别为10和9,两位作者均来自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从对作者频次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电子政务》期刊已吸引了众多来自不同单位的从事电子政务研究的优秀作者,形成了广泛的作者群,并且具备一批稳定的核心作者。

全文阅读

海洋行政管理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建构

一、引言

我国在新时期适时推出了海洋发展战略,制定了海洋事业、海洋人才发展战略规划。为了对接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各高校,特别是海洋类高校,纷纷设立涉海类专业及在其他专业设立海洋通识课程,扩展大学生的海洋视野。国内海洋类高校的学科布局一般都有海洋技术、海洋科学、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等涉海类专业,另外还有行政管理、农林经济管理、物流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等管理类专业。国内海洋类高校的发展定位一般都是国内或国际一流海洋特色大学,打出“海洋特色牌”,以期实现海洋特色定位下的理、工、农、文、经、管、法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所以,为了适应海洋大开发的新形势及海洋类高校的特色战略定位,在涉海类专业、管理类专业乃至其他相关专业开设《海洋行政管理》通识课程具有重要意义。而欲开出《海洋行政管理》课程,建构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则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二、前期研究综述

通过期刊网以“海洋行政管理”为题名和关键词检索后发现,目前已经发表的论文有60篇左右,研究内容可做如下归纳:一是奠基于其他专业之上的海洋行政管理研究。探索在行政管理专业内开设海洋科技、海洋法、海洋管理等课程,把行政管理专业办成具有“海洋行政管理”特色的专业。二是作为特色研究学科的海洋行政管理研究。探讨海洋行政管理的公共性、外部性、利益主体的多元性特征,并把学科体系归纳为海洋职能、海洋制度、海洋决策、海洋实施、海洋财政、海洋伦理等。梳理现有海洋行政管理学科体系的争论分野,并提出海洋行政管理学理论体系构建原则,如工具性原则、差异性原则、系统化原则、生态化原则,并对学科体系进行宏观架构,探讨其概念、理论基础、管理理念、管理主体、行为工具、管理实践等问题。提出以行政管理理论体系为基础,在适应海洋实践活动规律、海洋行政管理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海洋行政管理学科体系。三是海洋行政管理体制研究。一些学者在分析了现有海洋行政管理体制弊端的基础上,沿着决策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思路,建构了分散管理、统一执法,以及决策部门、执行部门和信息部门相互合作、相互制约的海洋行政管理宏观体制。探讨我国海洋行政管理体制发展历史的路径依赖,职能配置交叉重叠与多头管理等问题及其克服。四是海洋行政管理某一领域的研究。对于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海洋倾废、海底电缆、管道、海域使用等进行海洋执法监察的研究;提升海洋行政管理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研究;提升地方海域管理水平的研究;海洋行政管理的法制化研究;海洋发展战略的研究。前期学者对于海洋行政管理问题的研究内容非常丰富,视角多元,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但对于海洋行政管理作为一门课程来看,其内容体系如何建构?其内涵和外延如何界分?遵循怎样的逻辑?这些问题尚无学者研究,本文的研究是对上述问题的解答。尽管如此,学者们的前期研究成果,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素材和支撑。

三、研究方法与设计

《海洋行政管理》课程教学内容框架体系的厘定,采用以下研究方法:(1)深度访谈法;(2)文献研究法;(3)比较研究法;(4)头脑风暴法。在研究设计上,由于《海洋行政管理》课程教学针对的对象为管理类和涉海类专业的学生,课程定位为涉海类专业、管理类专业的海洋通识课,在学科归属上又属于管理学科,同时在研究题域上又具有海洋的特殊性,所以在研究设计上必须考虑两个维度,即“管理”的维度和“海洋”的维度。另外,由于海洋行政管理具有公共性,所以还需要考虑一个维度,那就是“公共性”的维度。

四、研究结论

《海洋行政管理》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框定,可以从海洋行政管理与私营部门管理、公共行政管理的比较,沿着管理的属性、公共的属性、海洋的属性三个维度着手建构。公共行政管理与私营部门管理的共同点在于两者都遵循管理的逻辑,履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基本职能,在一般职能的履行上两者是重合的。两者的不同点在于公共行政管理还具有公共性,追求公共利益。从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来看,海洋行政管理是公共行政管理的一个子集,只是公共行政管理众多领域中的其中一个题域。所以,海洋行政管理既具有管理的属性,也具有公共的属性,还具有海洋的属性。与私营部门管理相比,它具有私营部门管理不具有的公共性;与公共行政管理相比,它又拘囿于海洋的特有属性。循此理路,首先,《海洋行政管理》课程内容体系的设计必须遵循管理的逻辑,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五大职能须在内容体系中融入,包含管理主体、管理客体、战略规划等内容。其次,《海洋行政管理》课程内容体系的设计还必须遵循公共的逻辑,考虑其政治性和公共利益的追求,教学内容涵括海洋立法、执法、司法体系,以及海洋环境等公共产品的维护。最后,《海洋行政管理》课程内容体系的设计还必须遵循海洋的逻辑,教学内容涵盖海域功能区划、海岛管理、海洋权益维护等海洋特色属性条块知识体系。

全文阅读

海洋行政管理课程教学初探

一、引言

我国在新时期适时推出了海洋发展战略,制定了海洋事业、海洋人才发展战略规划。为了对接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各高校,特别是海洋类高校,纷纷设立涉海类专业及在其他专业设立海洋通识课程,扩展大学生的海洋视野。国内海洋类高校的学科布局一般都有海洋技术、海洋科学、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等涉海类专业,另外还有行政管理、农林经济管理、物流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等管理类专业。国内海洋类高校的发展定位一般都是国内或国际一流海洋特色大学,打出“海洋特色牌”,以期实现海洋特色定位下的理、工、农、文、经、管、法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所以,为了适应海洋大开发的新形势及海洋类高校的特色战略定位,在涉海类专业、管理类专业乃至其他相关专业开设《海洋行政管理》通识课程具有重要意义。而欲开出《海洋行政管理》课程,建构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则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二、前期研究综述

通过期刊网以“海洋行政管理”为题名和关键词检索后发现,目前已经发表的论文有60篇左右,研究内容可做如下归纳:一是奠基于其他专业之上的海洋行政管理研究。探索在行政管理专业内开设海洋科技、海洋法、海洋管理等课程,把行政管理专业办成具有“海洋行政管理”特色的专业。二是作为特色研究学科的海洋行政管理研究。探讨海洋行政管理的公共性、外部性、利益主体的多元性特征,并把学科体系归纳为海洋职能、海洋制度、海洋决策、海洋实施、海洋财政、海洋伦理等。梳理现有海洋行政管理学科体系的争论分野,并提出海洋行政管理学理论体系构建原则,如工具性原则、差异性原则、系统化原则、生态化原则,并对学科体系进行宏观架构,探讨其概念、理论基础、管理理念、管理主体、行为工具、管理实践等问题。提出以行政管理理论体系为基础,在适应海洋实践活动规律、海洋行政管理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海洋行政管理学科体系。三是海洋行政管理体制研究。一些学者在分析了现有海洋行政管理体制弊端的基础上,沿着决策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思路,建构了分散管理、统一执法,以及决策部门、执行部门和信息部门相互合作、相互制约的海洋行政管理宏观体制。探讨我国海洋行政管理体制发展历史的路径依赖,职能配置交叉重叠与多头管理等问题及其克服。四是海洋行政管理某一领域的研究。对于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海洋倾废、海底电缆、管道、海域使用等进行海洋执法监察的研究;提升海洋行政管理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研究;提升地方海域管理水平的研究;海洋行政管理的法制化研究;海洋发展战略的研究。前期学者对于海洋行政管理问题的研究内容非常丰富,视角多元,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但对于海洋行政管理作为一门课程来看,其内容体系如何建构?其内涵和外延如何界分?遵循怎样的逻辑?这些问题尚无学者研究,本文的研究是对上述问题的解答。尽管如此,学者们的前期研究成果,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素材和支撑。

三、研究方法与设计

《海洋行政管理》课程教学内容框架体系的厘定,采用以下研究方法:(1)深度访谈法;(2)文献研究法;(3)比较研究法;(4)头脑风暴法。在研究设计上,由于《海洋行政管理》课程教学针对的对象为管理类和涉海类专业的学生,课程定位为涉海类专业、管理类专业的海洋通识课,在学科归属上又属于管理学科,同时在研究题域上又具有海洋的特殊性,所以在研究设计上必须考虑两个维度,即“管理”的维度和“海洋”的维度。另外,由于海洋行政管理具有公共性,所以还需要考虑一个维度,那就是“公共性”的维度。

四、研究结论

《海洋行政管理》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框定,可以从海洋行政管理与私营部门管理、公共行政管理的比较,沿着管理的属性、公共的属性、海洋的属性三个维度着手建构。公共行政管理与私营部门管理的共同点在于两者都遵循管理的逻辑,履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基本职能,在一般职能的履行上两者是重合的。两者的不同点在于公共行政管理还具有公共性,追求公共利益。从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来看,海洋行政管理是公共行政管理的一个子集,只是公共行政管理众多领域中的其中一个题域。所以,海洋行政管理既具有管理的属性,也具有公共的属性,还具有海洋的属性。与私营部门管理相比,它具有私营部门管理不具有的公共性;与公共行政管理相比,它又拘囿于海洋的特有属性。循此理路,首先,《海洋行政管理》课程内容体系的设计必须遵循管理的逻辑,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五大职能须在内容体系中融入,包含管理主体、管理客体、战略规划等内容。其次,《海洋行政管理》课程内容体系的设计还必须遵循公共的逻辑,考虑其政治性和公共利益的追求,教学内容涵括海洋立法、执法、司法体系,以及海洋环境等公共产品的维护。最后,《海洋行政管理》课程内容体系的设计还必须遵循海洋的逻辑,教学内容涵盖海域功能区划、海岛管理、海洋权益维护等海洋特色属性条块知识体系。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