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写景是小学生的一门很重要的作文,若要写景作文写得好就应当抓住写景的要素。
写景物最重要的要素就是写得生动,怎么个生动法呢?举个例子,比如在《春》中写的: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在中用比喻和排比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花在春的争奇斗艳,换句容易的话来说就是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来吧文章和句字升华,而且在一定形式上还有加字的效果。
写景第二就是要主题新颖,好的主题有很好的成果效果,因为好的主题能让文章活波,使读者产生读的乐趣,千万不要千篇一律,要向新的方面想,比如写景一般都会写爬山虎的是:我家旁边有一树爬山虎,他很好看绿油油的……这并认为是太平淡了,如果改成:我一直没有发现,原来我家墙壁旁边居然有这样的力量!这样的开头能让他人感到迷惑,使得读者诱惑读取下一段的想法。
写景的第三就是把景物分出层次,一般来说我们要写好他一般首先会想到一年四季的效果,但是这似乎是太平常化,如果是参加评选不一定会得到高分,我们要做到写得以由远到近,由前到后,由静到动等不同写作方式来写。
写景的最后一点就是,写景物其实不是一定要写出景物的形态、样貌,而是写出自己的真实情感,来打动观看者,让作文进入更加深入的一个层次。
写景笔记
江西省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小作文是一道创新型的语言表达题,在2011年精彩纷呈的高考语文试卷中成为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该题考查的知识点非常丰富,要求学生具有较高联想和想象能力,综合运用各种艺术手法。这既是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一次考验,也是对学生能力提出的更高层次的要求。
小作文就表达方式而言,以考查描写为主,与大作文的议论和记叙方式相辅相成,丰富了考查的内容。小作文就描写对象分类,大致可分为写人、绘景和状物。现就人物描写,结合具体题型,浅析如何可以让所绘形象更准确、更鲜明。
例:鲁迅在《祝福》中通过对祥林嫂外貌的描写,活灵活现地写出了祥林嫂的生存状态,成功地塑造了这个人物形象。请借鉴外貌描写的方法,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刻画自己母亲的外貌,写出她的形象特征。(200字左右)
对于一般学生而言,对于外貌描写学生并不陌生,可以从五官、手脚、身体及着装方面考虑进行人物塑造。但每一个方面都蜻蜓点水,平分秋色,从而使人物形象不够鲜明,也缺乏感染力。究其原因,学生在写作时只是一味追求外貌描写,而忽略了写作要求中的“形象特征”,从而使学生在写作中缺乏明确的方向性,也就没有了描写的重点。学生在动笔之前,就应该知道和明确写作时想要塑造一个什么样的母亲,怎样的母亲形象有利于运用外貌描写的方式进行塑造。比如:朴素的母亲,勤劳的母亲,善良的母亲,温柔的母亲等等,可是善良和温柔的形象如果通过外貌来塑造,难度是比较大的,而朴素的母亲和勤劳的母亲就较容易了。朴素可以重在着装,勤劳主要可以通过手脚、腰的描写,从而在原有的描写点上突出,而不显得平淡,同时人物形象也是比较准确和鲜明的。
但与此同时学生既要使形象更加突出,又要在字数上达到要求,那就必须增加描写点。巧设情境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不要将母亲只是定位成一个固定不动、已成型的形象出现,而是活动于某一个有助于突出人物形象特征的情境中,这样可以让描写的人物更加丰满,形象可以达到不言而喻。如田间劳作的母亲,雨中送伞的母亲,为“我”做早餐的母亲等等,同样是白发,可以从远近两个点切入,从远看到田间劳作的母亲到近看母亲的白发,同样是汗水,可以有汗水湿透的衣背,还可以有粘满泥巴裤腿等等,一个勤劳的母亲形象马上就跃然纸上了。
创设情境,将人物活动置于有助于形象塑造的情境中,同时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细胞,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点可描。此法可以让小作文成为增强学生写作的兴趣、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催化剂,更希望此法可以让学生真正地“言无不尽”。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县中学南区(341100)
新大纲的阶段教学目标中要求“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而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对很多初一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很难完成甚至不能完成的任务。其主要原因就是很多学生难以做到大纲要求的“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的要求。
学生的作文如何写具体呢?新大纲的阶段教学目标中提到,要“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描写”作为记叙文写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表达方式,显然是不可忽视的。
那么应如何训练学生的描写能力呢?
一、运用“五觉法”描写景物
“万事开头难”,学生初练描写,最困难的莫过于不知道应该写什么?这时候最重要的是应该交给他们一些描写的套路。
“五觉法”就是通过人的各种感官充分接受外界的信息,从而表达出对事物的多重感知的方法。如果能够在描写过程中,视、听、嗅、味、触等“五觉”并用,将会产生更加细腻、逼真的描写效果。这是一种操作性很强的写作方法。
学完朱自清先生的《春》,我曾给学生留过一个作文题目《秋天的校园》,开始很多学生反映不会写。于是我给他们提示了一些古诗,让他们思考分别从哪种感觉写的:于是他们从“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懂得了应用眼睛去观察秋天的色彩;从“八月秋高风怒号”懂得了用耳朵去聆听秋天的声音;从“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懂得了用鼻子去嗅取秋天的味道;从“天阶夜色凉如水”懂得了用身体去感受秋天的温度……很多学生觉得开窍了,写作一发不可收。
其实初一教材中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第二段和第七段关于春夏秋冬的百草园的描写;《社戏》中关于“夏夜行船”和“月夜归航”的描写都是练习“五觉法”的很好的范例。
摘 要:散文是一种重要的文体,在散文写作中多以情景创设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情景交融达到抒发作者情感的目的,因此,景物的描写在散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景物描写;散文写作;艺术处理
散文分为抒情性散文、叙事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在散文写作中,对于抒情性散文更注重意境的创设,而叙事和议论性散文则更贴近生活。不管哪种类型的散文,景物描写或多或少都存在。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散文的主要作用在于表情达意,因此,景物描写是散文写作表情达意的重要方式。
但是,在散文写作中很多人因为景物描写不够精细或者是景物选取不够细致等原因,没有抓住景物本身的特点,难以将景物融入散文中,显得很生硬。本文为读者们提供一些景物描写在散文写作中的艺术处理方法供参考、借鉴。
一、景物描写的基本内涵
景物描写是指对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的风景和物体的描述。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然景物描写,这也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的景物描写的范畴;另一种则是针对生活环境中的物体,比如一座建筑,一件衣物等等。不同类型的景物描写在不同的散文写作中的处理方法也不同。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在于让读者能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引起读者的共鸣。
二、景物描写在散文写作中的艺术处理探析
景物描写分为几个部分,从景物的选取到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位置以及景物描写的方法都需要考虑,散文写作是一个整体,景物描写既要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同时又要将景物描写的内容融入文章整体中,要具有和谐性,文章要有整体的美感。因此,散文写作中的景物描写是一个“工程”中的一部分。
摘 要:在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教学中,作为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的作文,一向备受关注。在小学阶段常常需要写人物,常见的是“我的爸爸”“我的老师”“我的同桌”等等。写这类作文,通常是指导学生先描述外貌,然后列举一些关于主人公的事例,去表达主人公的精神面貌。但是,学生写这种文章,往往比较木讷,显得不够“活”,不生动。那么,怎么写才能把人物写“活”呢?
关键词:描写人物;小学;作文
一、抓住人物外貌的特点,增加描写的生动性
外貌描写是描写人物的一种常见手法,外貌的描写必须抓住人物外貌特点,才能更好地表达人物的内心和性格,有利于烘托人物的精神品格,塑造人物的灵魂。例如,“我的同桌是一个很可爱的姑娘,她的鼻子小小的,耳朵也小小的,却有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总透着一种小聪明的感觉。红彤彤的小脸,总是鼓成一个包子,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很喜欢哇哇大哭,有时候真拿她没办法。”这段描写从“遇到不顺心的事就喜欢哇哇大哭”可以看出她有点不讲道理、怕挫折、怕困难。又从“炯炯有神的眼睛”里看出她十分的水灵和可爱,抓住了人物外貌的特点,描写出小女孩有点野蛮却又十分可爱,让人感觉文中的小女孩实在让人爱恨不得。其实,从侧面去表达一些事、一些情,更添生动。
二、把握人物语言的描写,增加文章的立体感
把握语言的描写,更能直接反应人物的思想感情。在进行人物语言的描写时,要注意人物的背景、地位、品质和性格等等。如,
在庭外的大树下,爷爷总喜欢跟邻家张爷爷“杀”一局。
“老张,快快快,别磨蹭了。”爷爷摸着胡子,兴奋地说。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写一写家乡的景物”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习作一。通过引导学习,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提高写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把习作与生活结合起来,在口语交流的基础上,拓展交流,赏析评议,学会描写家乡的某一处景物。
2.通过范例引领,学会按一定的顺序写出景物的特点。
3.通过观看图片,写出家乡的某一处景物,表达自己热爱家乡的真情实感。
4.通过赏析评价,培养修改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摘要: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Ⅰ)第一单元四篇课文都是写景状物的散文,其中前三篇是中国现代散文,《瓦尔登湖》是外国作品,其写景状物的细腻生动以及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意境深远等是本单元课文的共同特色,但仔细品味,中外作品特别是《故都的秋》与《瓦尔登湖》在写景状物方面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差异,笔者不揣浅陋,试做简要分析。
一、目的不同
《故都的秋》写于20世纪30年代,作品着力表现的是作者在特定时代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并以此来折射那个时代的某些特征。所以,写景本身不是目的,即非要表现景物之美和自然之美,而是借景物表达自己的情感情绪和趣味,表现内心的忧郁和感伤。作品描写故都秋天的风物,着眼于“清、静、悲凉”,“清、静、悲凉”如其说是景物特征,不如说是作者内心的一种体验,所以,作者写秋,虽也状秋形,绘秋色,摹秋声,但处处突出的是自己面对秋景所产生的一种感觉,即秋在自己心中所引起的“味儿”。作者的思想情感,独特的审美情趣在秋景里得到了曲折而充分的体现。《瓦尔登湖》这篇散文,作者抓住了瓦尔登湖的静谧、纯净、博大、深厚、富于生命力的特征,以极细腻的笔法对瓦尔登湖上的景致做了具体而又独到地刻画,生动地表现了瓦尔登湖令人神往、使人陶醉的自然之美,表达了作者对它的热爱和眷恋。同时,作者也借对湖的描写,完成了他心目中理想人格的塑造。换句话说,瓦尔登湖在作者笔下不仅是一处优美的所在,更是借瓦尔登湖完成他对生命本质与灵魂生活的深刻关怀。
二、手法不同
《故都的秋》以景写心,景因情设,《瓦尔登湖》则景在眼中,情因景现。一个重主观,一个重客观,一个重虚,一个重实,一个物我交融,“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一个静静欣赏,景在眼里,景中自然有我的喜悦。郁达夫这样来写:“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到很高很高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训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自然而然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其中“一椽破屋”、“很高很高碧绿的天色”“青天下训鸽的飞声”、“槐树叶底”“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萧索的意象、冷冷的色调、静寂的氛围,不仅是故都秋景的特征,更是作者心灵的映现,“十分的秋意”不过是作者在“看”、“听”、“细数”、“静对”时“感觉”到的,因此,作者心中那一份惬意、那一份恬适、那一份孤独落寞随着几个简单的意象倾泻而出,并氤氲整个庭院。秋姿、秋色、秋声不是来自作者的笔下,是从作者那颗秋心中汩汩流出,因而都渗透着“清、静、悲凉”的味儿。再看《瓦尔登湖》中的描写:“划桨到了那些地方,我才惊奇地发现我自己已被成亿万的小鲈鱼围住,都只五英寸长;绿水中有了华丽的铜色,它们在那里嬉戏着,经常地升到水面来,给水面一个小小的水涡,有时还留一些小小水泡在上面。在这样透明的、似乎无底的、反映了云彩的水中,我好像坐了氢气球而漂浮在空中,鲈鱼的游泳又是多么像在盘旋、飞翔,仿佛它们成了一群飞鸟,就在我所处的高度下,或左或右地飞绕;它们的鳍,像帆一样,饱满地张挂着。”此段描写把成千上万的鲈鱼在水中游泳、嬉戏的情态生动而逼真地刻画出来,让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作者用笔极工,鱼形、水色、水面上的小水涡小水泡,都逃不过作者的眼睛,都那般地诗情画意,而小鲈鱼游泳的情态,更让作者凝神聚力,并心生快慰。无疑,这里的描写渗透了作者泛舟湖上的无限喜悦之情,甚至直接用比喻写出了自己的感受,但是,其目的还是为了状写湖水的清澈、透明和鱼儿在水中游泳的轻快神态,以表现瓦尔登湖的美和生机。
另一方面,《故都的秋》选取片段、零星而平常的景物来写,表现故都之秋无处不在、味浓、味永、味烈的特点。而《瓦尔登湖》则立足于全局,对瓦尔登湖上的景物做了多角度全方位的刻画,给人以整体印象。再者,《故都的秋》把描写与叙述、议论、抒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因情生景,借景,“物”“我”交融,作者深沉的情绪情感得到了充分体现。而《瓦尔登湖》在融情入景,借景抒情之外,还常常在绘景之中直抒胸臆,情随景生,情景亦浑然一体。
三、效果不同
《故都的秋》犹如一幅写意画,含蓄、深远,味之无尽。《瓦尔登湖》则是一幅工笔画,工稳细腻,形神毕肖。郁达夫有着深厚的中国古典诗词的修养,也深得中国古典美学的精髓,不用浓墨重彩,寥寥数笔,就能勾勒出一副深远的图画。一株槐树、几丝日光、几朵牵牛花就让故都的庭院中充溢着浓浓的秋意。而在小小的庭院之上,再加上一抹青天,青天下再点缀一两只飞翔的驯鸽,就把人的心神带到广袤的天地之间:连绵的山峦,寂静的原野、萧疏的山林、清幽的湖水、野花枯草在秋风中摇曳……真是“拢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言有尽而意无穷,让人产生无穷的遐想。从全文看,作者也是惜墨如金的,他选取了兰色的牵牛花、槐树的落蕊、秋蝉的残鸣、果树奇景以及雨后斜桥影中的都市闲人这些极为平凡的故都风物,并把它们融为一体,形成一副立体的阔远深邃的故都风物画卷,给读者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瓦尔登湖》用的则是工笔,既有整体形象的描绘,更有细节的雕琢。湖周围的峻峭的山崖与茂密的山林、玻璃似的湖面、湖面上的掠水群与水蝎的滑水的动作、梳理羽毛的野鸭、梭鱼跳跃划出的圆弧以及其在水面制造的小小水涡和水泡,无不形神毕肖,每一细节,每一处刻画,都因为作者情的浸润而生动感人,令人忘俗。
景物描写,又称自然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活动和事件发生的自然空间的景物所进行的描写。写景的目的为表达中心思想服务,为塑造人物服务,为表达情感服务。
一、写景类型
1、写实型。作家用文字呈现对自然的感知,是一种对观察物的客观写照。这是最基本的的写景形式。例如:“那条河水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酉水,新名字叫做白河……水中游鱼来往,全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用来造纸的细竹,常年是深翠颜色,逼人眼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永远那么妥贴,且与四周环境极其调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实在好极了……”(《边城》)
2、主观型。作者笔下的草木有灵,山水有魂,自然与人息息相关,作家的情感渗透在景物中。例如:“环抱着我的是巍峨的群山,我脚边躺着道道幽谷,一挂挂瀑布飞泻而下,一条条小溪流水潺潺,树林和深山里百鸟声喧――这种神秘不可知的力量,我目睹它们在大地的怀抱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少年维特之烦恼》)写景中渗透着作者“神秘”的感受。
3、象征型。具有象征意义的景物,能增加作品内涵的丰富性。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就是通过对乌云、闪电、大海以及企鹅、海鸥、海鸭、海燕等自然界中的景物描写,折射出现实社会的斗争形势,塑造了革命先驱者的形象。
二、写景作用
1、烘托人物心情。《社戏》一文中的景物描写极具特色。作者采用写意手法,从色彩、气味、声响等方面,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了夏夜行船、午夜归航等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水乡特色。画面里豆麦、水草的清香,淡黑起伏的连山,皎洁的月光、闪亮的渔火、宛转悠扬的笛声、孩子们的欢笑声,写得有声有色有味,更有情。这样写,既透出诗情画意,又衬托出“我”的迫切心情。
2、推动情节发展。《智取生辰纲》就是善于运用自然环境的描写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典型。作品好几处着力描写天气炎热,写太阳,写树林;直接写“热”的近20处,通过写“凉”来间接写“热”的也不下10余处。从不同的角度反复描述,不断渲染“热”。从杨志一伙开始上路,到杨志一再严厉阻拦要歇息,要喝酒解暑的手下人,直到劝阻不住自己也喝酒解渴,以致一起被劫,景物描写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 、随堂故事
长江流域里面生活着三种鱼,鲥鱼、刀鱼和河豚。这三种鱼是当时长三角地带味美鲜嫩的佳肴。三种鱼形状不同,吃法也不同,鲥鱼形状像鲤鱼,身子比鲤鱼要扁一些,其最美味的地方是它的鱼鳞,所以,烧时不能去鳞,去了,这道菜就没意义了,也就是说,鱼鳞是鲥鱼的“卖点”。刀鱼形状像一把匕首,鱼肉极其鲜嫩,可是其刺多且细,所以,吃时要非常小心,不可吃快,不然很容易被刺卡着或刺到。而河豚呢,是滚圆的形状,身上长的不是鱼鳞,而是带小刺的皮。它的味道非常鲜美,可是具有毒性,一不小心就会吃死人。
渔民在捕这些鱼的时候是同一张网,渔民把渔网拦在水中,让鱼钻到网眼里。鲥鱼被套在网眼中时,由于爱惜鱼鳞,死不后退,便被渔民捕获了。而刀鱼呢,总结鲥鱼被捕的经验,心想,这鲥鱼真笨,被套住时学会倒退不就行了吗?所以刀鱼在穿到网眼中时迅速后退,结果两边的鱼鳍被卡在了网上,其实,这个时候只要刀鱼继续努力向前就能穿网而去了,可它汲取鲥鱼经验,拼了命地后退,结果,精疲力竭时,只好束手待缚。那么,最后那河豚呢,看到鲥鱼和刀鱼被捕,万般嘲笑它们,心想,这两个笨蛋,碰到网不要前进也不要后退,不就行了吗?于是,河豚在被卡在网眼中时,拼命鼓足自己,把自己鼓得圆圆的,然后当成是美美地睡觉,结果觉没睡成,便被渔民给抓了。
问:这个故事给了你怎样的感悟与体会?
提示:在分析别人失败的原因时,一定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比分析,而不能只是盲目地跟从或改变,一个如果看不到自身缺陷或弱点的人,那么,一切经验的获得于他而言都是可怕的,因为这些盲目的经验会将他推向另一个致命的深渊。所以,做人,处事,一定要先立足自己,再对比他人,总结成败得失。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记住:经验的宝贵及其之所以能发挥出蕴涵的价值,是因为我们充分认识到了自身的缺陷与弱点。正视弱点,扬长避短,那才是我们成长的人生。
二 、导练分析
(一)景物融情
中图分类号:G62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1)02-0119-02
咏物言志,按照我国古代文艺理论家刘勰《文心雕龙》的说法,“应物斯威,意物吟志”,这句话意思是,见到外界事物,触发了某种思想,于是借助描述外界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人在生活中观察世相,常常发现“人”和“物”的某种联系,于是,由物生情、咏物言志的文章由此产生。
采用咏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些相同点或相似点,使物能达意而志为物核。比如我们学过的课文《落花生》,就是一篇典范的咏物言志的文章。作者通过咏叹花生的好处,揭示了学习花生不贪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的主旨,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许地山始终没有忘记父亲对他的教诲和希望,他以“落花生”作为自己的笔名,时刻激励自己,做一个有用的人,并用行动实践了这一心愿,成为优秀的作家。
唐人李忱的《瀑布联句》:“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作者借咏不贪恋溪涧而冲奔大海的瀑布表达自己“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之高翔”的豪情壮怀。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就是典型的咏叹生命颂歌。野草离离,生生不已。永恒的生命并不是在平庸中延续的。诗人把它放在熊熊的烈火中去焚烧,在毁灭与永生的壮烈对比中,验证其生命力之顽强。野火焚烧象征生命之艰辛和考验;春风吹又生言其顽强不屈,执著不移;如此的野草,才有资格成为宇宙间一切生命的象征,才拥有值得人赞美的生命意义。
伟人16岁时写的《咏蛙》一诗,“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那个虫儿敢做声”。该诗咏物言志,把自己立志成为英雄豪杰的远大抱负寄托在这小小的青蛙身上,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少年感人心魄的英雄情怀和壮志激烈的伟大抱负。
一草一木总关情。咏物言志就是借用一样具体的事物,而这件事物具有自己突出的特点,亦或是某种值得为人称颂的品格,你可以阐述你具有同样的品质、志向。比如“蜡烛”,你可以引用它燃烧自己,给人带来光明,表现你无私奉献的精神;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或是松树,不应仅仅关注它外形的挺拔,四季的常青,树身的嶙峋,还要看出它内在的坚韧顽强,屹立于悬崖峭壁对抗风刀雪剑而毫不畏惧的斗志;这样想来,就可以就近联想,看与青松相似的是何种人:保家卫国的将士,宁折不弯的义士,操守如一的君子,无私奉献的清洁工等,因为他们的身上,都有青松所体现的精神和意志。青松就可以象征以上几类人。、翠竹、小草,等等,你都可以赋予他们象征意义,通过他们来书写自己的豪情、言自己的志向。
身边很多事物都可以随手拈来表达自己的志向。下面我们一起欣赏两篇咏物言志的小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