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协同通信

协同通信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近场通信设备的协同中继通信方法

摘要:在信息时代下,人们对通信的需求不断提升,各种新的通信技术不断涌现,为提升通信效率和通信质量提供了有力支持。近场通信是一种新型的半双工通信技术,在移动支付、电子票务等方面应用较为广泛,近场通信技术与智能手机的结合将进一步改变人们的移动通信方式,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更多便利。本文将对近场通信技术进行简单介绍,并探讨近场捅进设备的系统中继通信方法。

关键词:近场通信设备;协同;中继;通信方法

近场通信设备主要采用P2P的通讯方式,随着人们对无线通信质量和可靠性的要求不断提高,中继通信技术和协同通信技术在无线通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中继站作为一个传输节点,可以起到桥接源节点的作用,从而克服信道衰落问题,扩大基站信号的覆盖范围。系统技术则能够使系统开销得到平衡,合理利用信道资源,提高通信系统的整体性能,在消除干扰、多点调度方面具有显著作用。

1近场通信设备简介

近场通信技术(NFC)是一种新型半双工通信技术,与蓝牙通信、红外线通信技术相比,NFC的可靠性更高,而且通信方便快捷,具有低成本、低能耗等优点。目前近场通信技术主要被应用于移动支付、电子票务、门禁、身份认证等领域,并逐渐开始在智能手机中得到应用。近场通信设备具有三种工作模式,一是读写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近场通讯设备相当于读卡器,对NFC标签进行读写操作。二是卡模式,即自身相当于NFC标签,被执行读写操作。三是点对点(P2P)通信模式,支持两台设备进行相互通信。在NFC论坛中制定了NFC技术的标准规范,其中,NFC数据交换格式(NDEF)中明确规定了采用NFC技术进行通信时的数据封装格式,在简单NDEF交换协议中还规定了NFC设备在P2P通信模式下两台设备通信的规范。此外,还有读卡器通信的专属应用协议数据单元(APDU)命令,可以以此对读卡器操作命令[1]。

2协同技术与中继技术

(1)中继技术。中继通信技术的应用主要是为了解决信道多径衰落问题,无线信道衰落具有随机性,如果正在使用的通信信道处于衰落状态,将对无线通信质量产生较大影响,这是就需要通过中级节点获得信号增益。可以利用无线信道路径的独立性进行分集和服用增益,通过预编码操作增加系统容量,降低误码率和用户之间的相互干扰。中继通信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2]。图1中继通信示意图(2)协同技术。协同通信技术的发展起源于中继信道,通过中继节点的使用提升通信系统性能,实现大容量高速率通信。可以在不增加频率资源和发送功率的情况下提高通信效率,使无线通信更加可靠。协同技术的时分双工技术主要是利用信道互易原理,不需要增加额外的信道开销,通过随发送端进行预编码反馈,提升通信性能[3]。

3协同中继通信方法在近场通信设备中的应用

全文阅读

通信企业设计协同信息化建设

摘 要 随着电信技术的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电信产业链也在不断变革,并且这种变革的速度在逐渐加快。随着通信企业及通信设计咨询企业的快速发展,其面临的各方面挑战也日益显现,行业竞争越来越大,产品定价和设计交付时间等竞争日趋白热化。为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利用互联网等IT技术来打破现状、解决项目组异地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协作问题、利用现有资源支撑好一线项目组、量化项目组成员的工作量,实现设计工序协同化,设计成果集中化,设计过程信息化,设计流程标准化,绩效考核精细化,达到对设计生产工作进行全过程的管理,从而帮助设计企业全面提高设计质量、提升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已经势在必行。这也是中国移动近几年提出来的“集中化、标准化、信息化”最重要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通信 设计 协同 生产 管理

设计协同是当下设计行业技术更新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设计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设计协同建立统一的设计标准,所有设计专业人员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上进行设计,从而减少现行各专业之间(以及专业内部)由于沟通不畅或沟通不及时导致的错、漏、碰、缺,真正实现所有信息共享,实现一处修改其他自动修改,提升设计效率和设计质量。同时,设计协同也可以对设计项目的规范化管理起到重要作用。

1 通信企业设计协同信息化建设原则

协同设计信息系统的主要建设思路是,以数据流为主线,用数据流穿起工作流程。打通数据流转过程中的各生产环节,可以跨项目组、跨部门、跨系统,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可以由系统自动推送到共享知识库或其他相关业务系统中,而其他系统产生的生产用数据也尽量自动推送到本系统中。通过对数据流的管控,实现协同化作业。

使用数据流为主线的优点就在于,不需要用事务流程把各个生产环节强制串联起来,只需要控制数据的输入和输出即可形成流水线作业,这样也给了项目组处理问题时的灵活应变能力。基于这种思路,系统针对各生产环节所提供的子系统之间,采用松散Q合的形式,每子系统可以独立运行,也可以联动自动运行。

2 通信企业设计协同信息化建设方案

2.1 设计工序协同

全文阅读

国通电信用“协同”打通内外经脉

否决掉ERP,ASP成了国通电信的救命稻草,靠着这种租赁的“协同”方式,国通电信打开了C网手机销售的经脉。

经脉通,则不痛。

销售型企业有两段经脉,一段在企业内部,运行着存储和财务等,另一段在企业外部,通过合作伙伴反馈市场信息,察觉市场先机。两段经脉通畅,企业运行才会稳健。而采纳高效率和高可靠性的信息系统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上海国通电信有限公司的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应用打通了企业运行的这两段经脉。与其他企业全盘上马ERP不同,他们选择了另一种模式:ASP模式,国通电信能做到华东地区C网手机销售第一的位置,这套系统功不可没。

“如果没有这套系统,我们的市场还不知道能不能守得住?”国通电信的财务总监邱顺利告诉《IT时代周刊》记者。

上下游的尴尬处境

“手机价格变化太快了,在中间渠道的价格变化,4天内就会影响到终端的柜台价格。”行政总监董澄天用夸张的表情来形容手机市场的跌宕起伏。2003年5月进入C网手机分销领域的国通电信希望能用最小的库存满足最大的市场。而这一市场的一大重要特点就是价保问题。价保是在生产厂商对手机实行新的价格以后,由厂商对中间的渠道商进行价格补贴。因此每次价保都需要严格统计渠道商的实际库存,而这是一件非常耗费时间的工作。随着公司的手机机型日渐增多,业务统计量也变得越来越庞大。每个月的财务报表成为邱顺利的一大心病。

还有一个大难点还在于下游的合作伙伴。国通电信在南京和杭州的下游企业既是它的合作伙伴又是国通在当地的控股子公司。独立的法人地位决定了国通电信不能用命令的方式要求这两家异地公司对自己汇报工作,但是价保需要销售数据,市场分析需要销售数据,特殊的关系决定了国通可以也必须将下游的销售情况整合起来,从市场反馈中寻求自身的反应动作。

全文阅读

智慧城市中基于云通信的协同通信系统研究

摘 要:协同通信系统能够让人即时、快捷地获得文字、图像以及视频等数据,提升企业的沟通效率,降低沟通成本,促进智慧城市的通讯智能化建设。基于云通信的协同通信系统区别于传统的即时通信系统,其融合了电信网、移动网以及互联网,实现了智能化沟通。本文给出了协同通信系统的体系结构,并以中国电信协同通信软件ECP为例,印证了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关键词:协同通信;融合;云通信;智慧城市

中图分类号:TP393

智慧城市趋向于信息的互联互通以及所有事物、流程、运行方式的智能化[1]。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虽然通讯手段和途径在不断的增加,但是沟通的效率并未因此提升。目前大部分单位、个人的信息系统仅停留在信息处理层面,无法融合多种通信方式,使得通信、信息、业务间缺少关联,导致出差成本、会议成本、办公成本居高不下。因此,发展集成众多通讯能力的统一的通信平台是实现“智慧城市”的沟通保障。2009年,在统一通信的概念基础上,提出了协同通信的新概念。其是基于通讯运营商云计算技术开发的统一联络通信平台系统,能将目前各种通信方式,包括电话、传真、短信、即时消息、VoIP等无缝地集成在一个平台之上,用户无需关心对方使用的是哪一种通信方式,都可以进行无障碍的沟通,实现了通信管理、时间管理和客户管理。

目前在协同通信发展中,系统构建的标准并不统一,开放接口少。大多厂商偏向于从自身的领域出发寻找切入点,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但是企业用户的信息化程度并不相同,对协同通信的需求和应用程度也各有侧重。而简化网络、降低管理成本、高效沟通是众多企业面临的迫切需要,因此,企业用户更需要的是符合自身实际需求和信息化现状的“一站式”的解决方案和服务方案。协同通信需要打造一条贯通上下游、互利共赢的产业链,通过与知名企业和应用方案商结为战略合作伙伴,使产业链条趋于完整;向核心技术和关键战略延伸,着力打造融合通信的核心技术。在协同通信市场的产业链上,电信运营商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运营商加入到协同通信阵营中,是对协同通信市场的最大促进。运营商拥有丰富的企业用户资源和地面管道的优势,能够更容易和更快地形成协同通信的大平台。服务提供商和厂商通过合作纳入到运营商的服务体系中,将加快协同通信市场的发展。鉴于此,笔者提出了一种基于电信运营商云计算技术的协同通信系统设计方案,以满足智慧城市对于智能通信的需求。

1 系统核心体系

目前协同通信的服务模式主要分为:(1)面向政府、企业用户的全功能协同通信服务模式;(2)面向手机等移动智能设备的便捷移动互联网服务模式;(3)面向聚类市场和行业应用的通信能力开放平台服务模式。但是无论哪种服务模式,在满足企业用户各种定制化需求的同时,需要降低使用通信能力的复杂性和使用的成本,能够通过协同系统便于将通信能力集成到任何应用或产品中,将通信能力与应用逻辑和工作流程紧密集成,使应用或产品的生产力和创造力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本文提出的协同通信系统设计方案主要将电信网、移动网、互联网等网络的差异进行了封装和隐藏,采用云计算技术构建云通信平台,进一步降低了通信能力集成的技术门槛和使用成本。智慧城市智能化应用系统集成商和增值应用开发商可以非常简单地为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应用或产品增加通信功能,将语音、短信、即时通信、电话会议等丰富的通信能力快速添加到任何网页、应用或产品中去,与逻辑和工作流程紧密集成,快速开发具有通信能力的应用或产品。系统平台的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2]。利用融合通信能力可以为原有应用或产品提供创新的通信方式,从而形成新的功能和特性,催生新的智能化应用模式和商务模式。帮助企业有效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帮助个人用户改变沟通模式、提升沟通效率和趣味性。

全文阅读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协同传输技术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信息服务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于数据传输的速率和质量的要求也有了提高,无线通信系统技术也在演变中不断地进步。为了有效地提高无线通信系统的效率,近几年来,人们也高度重视和关注多输入多输出的技术,许多技术的标准都采用了这种方法。由于实际操作的困难性,人们进一步发展了协同传输的技术。本文简单介绍了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协同传输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进一步详细介绍和分析了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协同传输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类型。

关键词:无线 通信系统 协同传输 技术

中图分类号:TN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6)04-0000-00

1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协同传输技术的主要方式

随着无线通信系统的摄入研究,协同通信技术逐渐可以简述为中继技术。协同传输技术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主要为:协同传输技术中的单一数据流传输、复杂数据流传输、研究分析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协同传输技术、协同传输技术中的上层协议设计。

1.1协同传输技术中的单一数据流传输

协同传输技术中最简单的传输方式就是单一数据流传输,包括放大传输、解码传输和压缩传输。单一的数据流传输只包括了一个信源,一个接收端和一个中继。数据通过中继在信源和接收端之间进行通信,中继只是一个辅助作用,而放大传输则是将数据的信息更加简单化和清晰化地发送给接收端;解码传输协议是在中继即协同终端的辅助下将接收到的信号解码后对其重新编码,再将编好的信号发送给接收端;压缩传输则相反,需要通过协同终端将信号压缩后再重新发送给接收端,通过这些方式进行协同传输可以更好地达到很好的分集效果。但是在传输信号时,发送信号的各个环节的进度要一致即同步同时地进行,这在系统的实际操作中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进行传输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协议产生的成本也会相应地提高。

1.2协同传输技术中的复杂数据流传输

全文阅读

基于定向天线的DF协同通信技术研究

摘 要: 对基于定向天线的DF协同通信系统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几种不同DDF协同通信方式,通过对这些通信方式的分析,推导出了它们的中断概率表达式,并仿真对比了各种方式中断概率的异同。结果表明,反馈及选择DDF系统可以获得满分分级增益,在频谱效率不高的情况下反馈DDF系统能获得最优的中断性能。

关键词: 定向天线; DF协同通信; 中断概率; 信噪比

中图分类号: TN911?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373X(2013)21?0005?04

0 引 言

关于信号中继转发的最初原型要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Van在文献[1]中首次提出了三终端信道并推导了该信道容量的上下界,Cover在文献[2]中对Van的工作进行了拓展,从信息论的角度证明了离散无记忆加性高斯白噪声(AWGN)中继信道容量大于直传信道容量。然而将协同通信视作一种分集技术而被明确提出是在21世纪初[3?4],文献[3]中,Laneman等首次提出了一种两阶段协同传输的概念,并给出了目前最常用的两种中继方式即放大转发(Amplify and Forward,AF)和解码转发(Decode and Forward,DF),该文还给出了几种增强型的中继方式,例如自适应中继和增强性中继等。在同一时期Hunter也提出了一种相似协同分集协议[4],在该模型中中继不仅能转发源节点信息也可以发送自己的信息。此后,协同通信技术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很多研究成果也被陆续发表[5?10],然而所有的这些研究都是基于全向天线,定向天线因其能把能量更集中的发送到需要通信的方向上,从而可以减少对非通信方向上的信号干扰,增加信道的空间复用率,提高信道容量,因此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也有很多学者对相关的内容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1?13],文献[14]提出了完整的使用定向天线的通信系统。尽管关于定向天线和协同通信的研究非常丰富,但是将两项技术结合起来研究至今鲜有文献涉及。

本文对定向协同通信技术进行探索性研究,主要考虑单个中继条件下的定向DF(Directional Decode and Forward,DDF)协同通信系统,并假定通信方式是TDMA形式。首先给出了DDF协同通信系统的具体模型及其通信过程;然后详细推导各种DDF系统的闭式中断概率及近似中断概率;最后通过仿真对比分析了DDF协同通信系统中断性能。

1 DDF协同通信系统模型

整个通信方式分两个阶段:源节点分别给中继、目的节点发送信息;中继将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译码,然后重新发送给目的节点。

全文阅读

协同通信网络中继选择策略研究

【摘要】 本文以协同通信网络中继选择策略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协同通信及其中继选择技术基础、单源以及多源多中继网络自适应中继选择策略的分析,试图探索出相对完善的协同通信网络中继选择策略,推动协同通信网络中继系统的理论研究发展。

【关键词】 协同通信 网络 中继 策略

一、协同通信的基本原理

协同通信是通过由通信网络的用户天线构成分布式天线阵列,让不同用户向目标节点发送的信号通过各自独立的衰落信道,而接受到的衰落信号也是各自独立的。协同传输本质是让不同的单天线用户以合作方式获取通信系统的分集性能,降低通信设备开发成本,用一种更高效快捷的形式实现分集。同时协同中继可以通过通信网络中各个用户节点的接力传输,有效扩展通信覆盖面、降低通信组网成本、提高通信系统容量,优化通信网络性能。协同通信系统由源节点、中继节点以及目标节点构成。

在三节点中继信道模型中只存在单一的源节点,中继节点和目标节点,中继节点为源节点进行协同传输的属于单源单中继协同系统模型。单源多中继协同系统模型则是由单一源节点、多个中继节点、和单一目标节点构成。多源多中继协同系统模型则是由由多个源节点,多个中继节点和多个目标节点构成。

二、基于不同准则的中继选择策略

第一,以平均信道信息为基准的中继选择。在以平均信道状态信息为基准的中继选择策略中,人们需要依据源节点和目标节点或中继节点同目标节点间的相对位置信息或参数来实现协同中继节点的选择策略,该策略要求通信系统具备相对距离和位置参数的评估设备等,如可以估计通信系统中继节点间的平均SNR。第二,以瞬时信道信息为基准的中继选择。机会中继选择策略是具有代表性的以瞬时信道状态信息为基准的分布式中继选择策略。该策略的基本原理是从M个备选中继节点内,选择一个介于源节点和目标节点间,具备从最佳端到端路径的相应节点用来作为协同中继,为通信系统的源节点发送信息数据。在以瞬时信道状态信息为基准的中继选择策略中,人们必须了解各节点间的相应的瞬时信道状态,而估计该参数相对容易,而且不需要相对距离和位置参数的估计,成本低廉;但瞬时信道状态的不稳定性要求相对的协同伙伴能同步跟踪并及时更新信道状态参数,需要额外成本。第三,以中断概率为基准的中继选择策略。中断概率一般是指在描述评估当信道容量不能达到目标传输速率的要求时,发生中断情况的可能性大小。中断概率总体分布主要是由信道链路的相应的信道衰落分布模型和平均信噪比所决定的.,其本质上在表达通信系统的互信息量大小。该中继选择策略能够提高通信过程的可靠性和连续性,但采用多节点中继以片面追求低中断概率会导致成本升高。第四,以误符号率为基准的中继选择。除了速率与信噪比,误符号率同时要评估通信终端的信号合并方式和网络物理层利用的调制传输方式等。用户使用不同的中继或源节点都会导致误符号率的不同,因此在中继节点集合中可寻求让误符号率最小的中继用作最优中继。该中继选择策略可通过信道系数代入计算误符号率公式求出所需误符号率参数,求出最优中继作为源节点发送信息。该选择策略兼顾了终端信号合并方式与网络物理层调制传输方式,贴近网络实际。高信噪比同高中继数量一样会使误码率降低,需要对其进行联合优化。第五,以功率分配为基准的中继选择。各节点合理的功率分配有利于延长各节点的工作时间,从而增加全通信网络使用生命。网络生命期一般指的是为满足预期中断概率,满足信宿接收信噪比需求所持续的时间。若通信系统内源节点和目标节点间无直接路径,则要选择相应的中继放大转发信源信息。根据剩余能量信息和中继节点信道状态信息的不同,网络生命周期最大化的中继选择策略一般可分为三种。如可在多用户协同系统中选择一个中继节点参与协同,给出效用方程的函数定义,方程包含两变量:中继节点传输功率和源节点,依据效用方程划分三种最优节点选择策略。第一种是最小化总功率效用函数,侧重于降低源、中继节点的总传输功耗,第二种是最小化最大化功率的效用函数,侧重于降低源、中继节点中较大的节点功耗,从增加节点层功耗的公平性;第三种是最小化平均功率的效用方程,侧重于整个网络层的功率的平均合理分配。

三、结语

全文阅读

无线通信铁路工程车辆协同作业研究

1铁路工程车辆无线通信

近年来无线通信技术飞速发展,使得远距离、多型号多功能车辆组网通信成为可能。电力机车上使用无线技术实现机车无线重联已经在国内重载铁路上广泛应用,技术较为成熟。工程车辆也有不少安装有网络控制的铁路工程车辆装配了3G通信模块,初步实现了车辆信息的远程监控,但是尚未实现车辆间无线协同作业控制,国外也没有工程车辆基于无线通信协同作业的先例。铁路工程车辆的协同作业要求无线通信稳定且传输速度较快,因此在无线通信方面需要采用多种模式的无线通信方式,近距离300m范围内采用速度较快的2.4GHz公用频段的无线通信方式,较远距离500m~1km采用800MHz频段通信方式,更远距离的远程调配任务由3G模块实现无线通信。为保证无线通信的稳定性,无线通信系统硬件采用双冗余设计,通信协议设计采用控制信息与基本信息分离的方式,将参与控制的信息通过双模式网络优选后进行发送,而用于系统监控的基本信息通过低速网络(3G网络)进行发送,并在系统中对无线网络状态进行监控,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

1.1车载无线通信系统

工程车辆安装车载无线通信系统后,各工程车辆可实现相互间信息交互,同时通过3G通信实现车辆与地面服务管理系统的信息交互。其中3G通信实现管理部门与车队之间的语音通话与作业信息传达,图1为单台车辆不编组时使用车载无线通信系统与远程终端信息交互示意图。通过车载通信模块可实现车队间信息传达,实现共同任务的多种车辆的协同作业,图2为车辆编组后车辆使用无线通信网络进行通信示意图,并可采用图1方式通过3G网络实现管理部门与远程终端用户进行作业信息的通信与语音通话。

1.2铁路工程车辆组队

安装无线通信系统后,组队车辆需要通过无线通信系统的编组界面进行设置,可以对编组车辆信息设置并确认组队,发起编组的车辆优先设置为主车。编组后由主车对编组中的从车进行任务分配与监视,从车完成自身任务实现、自身任务监视,从车可以通过浏览方式看到其他车辆的作业状态信息,但不能对其他车辆的任务进行修改。一旦完成编组,编组车辆只有通过解编命令实现退出编组模式。系统会对编组车辆的运行方向等信息进行核对,如果不在同一车道上或者同一车道上存在未编组车辆,系统将进行提示且不完成编组。只有当需要编组的车辆在同一车道上且中间无其他不编组车辆,才能完成编组,以保证编组后车辆的安全运行。

1.3编组通信

编组后车辆优先使用Wi-Fi进行通信,主车位置可以位于车队前端,通信有效距离300m,主车与从车之间保持编组内作业数据通信,主车按照协同作业流程对从车的作业逻辑进行顺序控制,从车与从车之间有状态数据查询的通信。为保证信道的通畅,主从机均对网络的忙闲进行监测,并对编组后的车辆进行车辆间距及时测量。编组通信在WiFi信号出现异常时采用电台或者专用GSM-R网络通信方式(见图4)。编组主从关系不变,在通信网络切换时会出现网络切换提醒,当控制数据未能在指定时间内发送或接收,即网络出现故障时,自动解编,编组记录保留,界面提醒系统自主控制,在网络恢复正常时提示可以编组。

全文阅读

强化移动通信资源协同规划

内容摘要:通信企业属于资产密集型企业,企业资源规模巨大,因此,出现了协同规划企业资源的观点,探讨了开展资源协同规划的优点,以及如何在具体的资源管理工作中进行协同规划,并进一步提出了加强移动通信企业资源协同规划的建议。

关键词:通信企业 资源 协同 规划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交往的日益加剧,通信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地位,并日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作为资产密集型企业,电信运营商的企业资源的协调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企业效益;企业经营的成败也越来越依赖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之间的协同运作。以移动通信为例,当前移动通信技术一日千里,市场空前繁荣,业务日趋丰富。但是,在繁荣发展的背后是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尤其是国际竞争,这对于移动通信企业来说既是压力也是动力。处于高速成长中的移动通信企业无疑要更加关注自身资源的协同性,以求得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因此,如何合理的规划企业资源,最大程度的挖掘资源的使用价值,使各种资源能够发挥协同效应,产生协同经济,也正在成为企业经营者关注的焦点。

协同理论在通信企业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协同学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由西德理论物理学家H・哈肯提出的,属于新兴的影响最大、普适性最强的横断学科之一。从现代系统科学的观点看,协同是指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和谐状态。对于企业资源的协同性,就是通过合理有效的企业资源管理、规划工作,使企业资源的无序状态为有序状态,综合发挥企业资源的最大效用。

通信企业的整体资源形成企业的资源系统,当各个组成部分按照最佳匹配原则协同工作时,可以导致企业的业务结构、资源结构的有序演化,从而产生费用的节约,提高了收益。简而言之,移动通信企业资源协同性是指在移动通信企业的运作中,各种资源的匹配达到了最优,既不存在因资源冲突而发生的消耗现象,并且又可以长时间的维持这种资源使用的有序状态。

移动通信企业资源概况及开展协同性规划的优点

移动通信企业资源概况

全文阅读

协同创新平台无线通信课程改革

1现有教学体系的不足之处

随着移动通信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该领域已形成了完整的产业结构。国内以华为、中兴为代表的通信装备制造商已完成了全面技术积累,以华为公司无线通信接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代表的技术平台,其技术研究和理论探索能力已相当领先。相对而言,目前本专业领域的高校教学体系则逐渐显现出如下不足之处:

1)协同创新氛围欠缺

相对飞速发展的产业态势,对于本科教学而言,高校教学体系尚缺乏引入该领域最新发展动态及研究成果的动力及机制,更缺少多学科共同构建的协同创新知识体系。

2)知识结构创新不足

本专业领域的科学知识更新非常迅速,每年都会有大量的新研究热点出现,大多都具有一定的理论探索价值及工程意义。作为高校专职教师,在讲授“无线通信与移动网络”等专业课程时,受到科研时间及专业跨度限制,无法也不可能对相关的知识热点逐一进行研究,并将研究结果简要地介绍给授课对象,从而造成授课知识体系日趋陈旧。以美国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系本课程为例,其本科阶段已经开始教授多天线知识,而对应的矩阵论知识在国内尚未面向本科生全面开放。

3)针对性教学效果不明显

作为专业课程,“无线通信与移动网络”的授课对象为已经进入专业领域的本科学生。在授课过程中,不仅授课对象表现出不同的专业素质,而且结合各学生的兴趣爱好,对授课内容的侧重点也有不同诉求。传统意义上,依据学大纲及授课计划的教学方式,还停留在与低层次水平,很难有效提高并满足我校本科生素质及培养要求。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