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写景散文

写景散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写景抒情散文

写景抒情散文是散文中重要的一个分支,它同样具有散文的最大特点――形散神不散,把散文散珠碎玉般的内容串联起来的正是作者流泻于字里行间的情感。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情感是理解文章的核心,我们在阅读写景抒情散文时,只有抓住这个核心我们才能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下面就写景抒情散文的阅读问题做一些探究。

一、抓住景物析特点

写景抒情散文的主体是景物,虽然不是文章的核心,但作者却把大量的笔墨用到了对景物的描写上。这些景物是作者抒情的载体,准确把握景物的特点,可以增加对作者所抒感的理解。把握景物的特点的关键是注意作者在行文中运用的修饰限制性的词语,找准这些词语成为把握景物特点的关键。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一文,作者抓住济南的冬天最显著的气候特点“温晴”(温暖晴朗),使笔下的种种景物跟这“温晴”天气紧密联系在一起,构成一幅温暖晴朗的济南冬天的图景。

二、融情于景见立意

“一切景语皆情语。”大凡写景抒情散文都要采用借景抒情、寄情于物、托物言志或象征等手法来含蓄、形象而具体地表情达意。常言道“画龙点睛”,唯有“点睛”方能出神,“画龙”之后才好“点睛”,而“画龙”的过程即是融情于景的过程,所以把握写景抒情散文的“立意”,需要紧扣“文眼”,认真赏析作者对景物细腻逼真的描写。特别是那些精彩的片段,需要细细品味,随着作者的思路层层推进,向纵深开掘,主要结合写作背景,全面归纳。如朱自清的《春》一文,作者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为我们表现了“春”的美,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三、品读语言悟真情

全文阅读

怎样写好写景游记散文

写景游记散文重在描写游览过程中看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写好这类散文,不仅可以记录下自己游历山水时的所见所闻、定格亲近自然的美好时光,更能拓宽视野,陶冶情操,提升人生的品位。那么怎样才能写好这一类型的散文呢?首先在总体上要注意:一是把景物写清楚,二是把游览的过程写明白,三是要有情感的渗透。具体操作如下:

1、抓住景物的特征

游览的对象无论是山川风景还是城乡面貌,它们都有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形态、布局、格调、氛围等等,我们要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在比较中抓住该处景物所独有的、他处景物不会有或者不会跟它全然相同的特征,只有这样,才能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例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一文,紧紧扣住“清、静、悲凉”的特征,以细腻的笔触写出了特定时间(20世纪30年代)、特定地点(故都北平)、特定季节(秋)的特色景观。

2、掌握写景的方法

写景的方法有多种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我们应根据文章内容和表达的需要,恰当地选用某种方法。常见的方法有:

(1)定点观察,移步换景

观察景物时,观察点如果是固定的,我们可仰视,也可俯瞰;可近观,也可远眺,把站在同一位置上看到的景观记录下来,这就是定点观察。观察点如果是变换的,可以边走边看,把在不同地方看到的不同景观依次描写下来,这是移步换景的写法。对于同一景物,我们还可以从高低、远近、前后、左右等不同角度去观察,这样可以多侧面、多层次地去反映景物的形貌地势,给人以立体感,从而更好地突出景物的特征。

(2)粗笔勾勒,工笔细描

全文阅读

散文写景略谈

散文中写景状物常关联在一起,其实景只是物的聚合,包括了种种的物。散文中选择什么景物来写,可看出作者的关注及兴味。比如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本文是游记,除了记游的经过情形外,也精心选择了一些景物来写。比如,“我们绕过虎山,站到坝桥上,一边是平静的湖水,迎着斜风细雨,懒洋洋只是欲步不前,一边却喑恶叱咤,似有千军万马,躲在绮丽的黄锦底下。黄锦是方便的比喻,其实是一幅细纱,护着一幅没有经纬的精致图案,透明的白纱轻轻压着透明的米黄花纹。――也许只有织女才能织出这种瑰奇的景色。”这里写湖水,平静中含蕴着气势。各种比喻的运用,又突出色彩之美。再如写松树,“但是把人的心灵带到一种崇高的境界的,却是那些‘吸翠霞而夭矫’的松树。它们不怕山高,把根扎在悬崖绝壁的隙缝,身子扭得像盘龙柱子,在半空展开枝叶,像是和狂风乌云争夺天日,又像是和清风白云游戏。有的松树望穿秋水,不见你来,独自上到高处,斜着身子张望。有的松树像一顶墨绿大伞,支开了等你。有的松树自得其乐,显出一副潇洒的模样。不管怎么样,它们都让你觉得它们是泰山的天然的主人,谁少了谁,都像不应该似的。”描写松树的各种姿态,多是拟人化的,可以把人的心灵带到一种崇高的境界。

散文的写景,既要写出景物的特点,也要写出相应的心情,从而做到情景结合。换言之,就是心灵的风景了。比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便很能看出心灵的选择。“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这里由远而近或由上而下,为的是集中到眼前的观感上来。虽是细小的事物,却很能体现秋意。即日光、牵牛花还有秋草,都可见出观感的既清且静又悲凉。细数漏下的日光,不用说是清静的。牵牛花色彩的比较则排除了暖色,选取了清冷。尖细且长的秋草虽是陪衬,却能显出秋之悲凉。就传达情绪来说,这一句可谓神来之笔。文中除了这一个精选的场景外,还写到几个物事。槐树的落蕊,有那种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帚的丝纹,既细腻又清闲,但还体味到落寞。这就于清与静及悲凉之外,另有观感上更为复杂的意绪。秋的意味,会将人的心绪引向深沉。再就是秋蝉衰弱的残声,那叫声仍是引人起悲凉之感的。而秋雨过后都市闲人的话凉,缓慢悠闲的声调里也透出一股凉意。北方的果树正当全盛时节,情调是颇不一样的。但盛期一过,西北风起来,也就到了清与静及悲凉的时节。

散文写景,有的是以景物的描绘为主,有的也可写人事。景物可以是人事的背景,还可互相映衬,构成对应关系。比如茅盾的《风景谈》中,先写沙漠驼铃,表明是人的活动,改变了大自然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接着写高原晚归、延河夕照等,将劳作与歌声及背景结合起来。“在这里,蓝天明月,秃顶的山,单调的黄土,浅濑的水,似乎都是最恰当不过的背景,无可更换。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还有石洞中谈心的一对以及桃林下的小憩,同样是用风景来映衬人的活动。“因此,这里的‘风景’也就值得留恋,人类的崇高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增添了景色,形式的和内容的。人创造了第二自然。”文中赞扬人的活动,是精神的高贵弥补了自然的贫乏,真的风景就是人以及人的活动。在这里,作者还看到了新的曙光。那山峰上的号兵与荷枪的战士,成了民族精神的化身。“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就写法上说,作者层层铺垫,有其内在的条理。而象征的提升,则通过谈风景赞扬了人的精神。

全文阅读

细品《春》,学写写景散文

一篇写景散文主要有三美:景美、情美、语言美。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堪称写景散文的经典。教师如何用好教材指导学生细品《春》之“三美”,引导他们学写写景散文呢?

一、景美怡人心。

景物要美,首先得写出当时当地有特色的景物的特点。例如:朱自清写江南的“春”,就选择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和人们迎春极富代表性的画面:春草顶破冻土,遥看近无,仿佛一夜之间绿了江南,春天是“新”的。接着作者着重从色彩和情态上描绘百花,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百花争艳”的曼妙世界,春天是“美”的;由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的催生,春意势不可挡赶走了严冬,蜗居在一室之内的人们也如解冻的冰哗啦啦流淌到室外,去创造新生活,春天是“有力”的。朱自清就是这样通过有特色的景物来展示江南春的“新、美、力”的。

景美还体现在画面的丰富性上。“春风图”作者先写道:“‘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是直接通过触觉写风的温暖、温柔。接着看文章是如何间接写风的:泥土的气息、花的香味由风送来,此为风的气味;鸟儿的歌唱、牧童的笛声随风传来,这是风的声音;“杨柳风”,又使人联想到风是绿色的,此为风的色彩;它还容易使人联想起“弱风扶柳”的柔美,此为风的情态。作者调动人的五官,正面侧面结合,创造了丰富的画面,使人们陶醉在有声、有色、有形、有情的春风中。

再看“春草图”。作者先写草本身:乍暖还寒时候,“草色遥看近却无”,报春的是这“野火烧不尽”的春草。接着作者侧面写在浅草上玩耍的人,春来了,人们若脱笼之鹄,在春的怀抱中尽情享受。矛盾说过:“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景中有人,画面更有层次感了。

由此可见,一位写景高手,一定会开放五官,或动静结合、或虚实相生、或正面侧面结合……用生花妙笔创造丰富的、极富层次感的画面。

所谓景美,就是景物有诗情画意,充满生活的情趣。“春雨图”,作者用神来之笔描绘了细雨绵绵、朦胧清新的雨世界,创造了一种“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悠闲、浪漫。在安静平和的傍晚,雨中漫步的人撑一把伞,听听雨声,看看雨景;而辛勤的农民也赶在雨中默默劳动,连他们的房屋也默不作声,静静享受春雨的滋润。春雨“润物细无声”,就这么浸润着、流淌着。这里虽有繁忙,更有享受,多么有诗情画意呀!也只有晶莹、细密、朦胧的春雨才能创造出如此有情趣的生活!

二、情美养人性。

全文阅读

第四节 写景散文

美文鉴赏

[鉴赏导航]

写景散文是以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兼用记叙、抒情、议论、说明等,以表现人文环境、自然景观和特定事物为主要内容的散文。这类散文把自然山水、人工场景、民俗风貌当做主要描写对象,写它们的形、声、色、味、情态、特性,充分展示其风采魅力,以实现传递作者情意、感染读者的目的。

鉴赏写景散文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1.以景色描写为主。作者用大量的笔墨写景,其目的是为了抒情,这类散文的特点是借景抒情。如朱自清的《春》。

2.以状物描写为主。作者总是以相当多的篇幅描述某一事物,同时又总是通过这一事物寄寓自己的思想情感。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3.从主观感受层面对环境进行描写,而不再是对景物进行纯客观描写了。作者用特别感受去写景物,缘情写景,因情设景,使景物显现出一种主观化、感觉化。

美文一

全文阅读

写景散文的写作技巧

自然万物各有奇景,大千世界千变万化。在写景散文中,如何描绘身边的美景呢?

一、抓住特点,具体描绘

天下的景物千差万别、千姿百态,各有特点。以花为例,就有牡丹的艳丽多姿,荷花的亭亭玉立,腊梅的清香四溢……写花就要抓住各种花的特点,写出此花与彼花的不同之处。写景,也是如此,每种景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写作时要善于抓住其特点,具体描绘,使所写的景物特色鲜明,形象生动。

怎样才能抓住景物特点呢?除了要善于观察,充分调动我们的多种感觉器官去感知外,亲身体验也是常见的方法之一。有些景物,其特点会表现在形状、颜色、声响、气味、姿态、质地等方面,这就需要我们既观其形与色,又听其音、嗅其味。朱自清的《春》就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去感知春天,敏锐地抓住了春草、春花、春雨的特点,从而把充满生机的春之景描写得细腻精彩,给人以美的享受。

描写景物特点时,还可以运用比喻、拟人、夸张、衬托等多种修辞手法,使景物特征更加突出。例如朱自清的《春》中这样写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寥寥几字,就把桃花的红艳、杏花的明丽、梨花的素雅写得十分生动。那五彩缤纷的景象,栩栩如生。再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中这样写松:“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小山上青黑的矮松在小雪的装饰、映衬下,显得更加清幽、恬静,活灵活现。

二、言之有序,角度多样

描写景物犹如摄影师摄影,要主次分明、详略得当,这就要求合理安排描写顺序和篇幅。顺序的安排可着眼于空间,也可着眼于时间,还可以按事物发展的逻辑顺序来写。朱自清先生的《春》,就是按春天生物的生长顺序安排的。文中先写春草,是因为它是春的使者,第一个报告春的到来;随后,春色渐浓,春意更加盎然。我们看了文章,就知道了春天的发展变化过程,觉得是那么的真实、可信。这样的写景,用前人的话说,也就是“言之有序”。

写景还可以采用分层描述的方法。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就采用了这一方法。在《荷塘月色》中,作者先写月下荷塘上的月色,最后写四周景色。在大层次的前提下,各自然段再分层描写。看:“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写荷叶,先全体后局部;写荷花,先个别再整体。忽远忽近,似总又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逐层展开,让人如身临其境。

全文阅读

小学写景散文特点浅析

一、写景散文的特点

1.写景散文在结构上讲究谋篇布局

小学阶段的写景散文,大多呈现出总分总的形式。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秋天的雨》《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香港,璀璨的明珠》,四年级的《长城》《颐和园》《牧场之国》,苏教版三年级的《庐山的云雾》,四年级上册的《泉城》《九寨沟》等课文,开头的自然段统领全文,然后分段叙述,用细腻的笔触写景或状物,最后一段点题,概述文章主旨,或以抒发感情的句子作结。

有的课文是分总式或总分式。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乡下人家》就是这个模式,课文先用几个自然段描写乡下人家的各种风景,最后点出中心:“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有的课文即使整篇不是这样的结构特点,其中的段落却呈现这样的样式,有的围绕中心句展开,有的围绕重点词描写。如《桂林山水》的第二自然段,主要围绕“清、绿、静”这三个词展开写;《雅鲁藏布江》的第四自然段,主要围绕“大峡谷的奇异景观还体现在生物的多样性上”这个中心句来写。为了体现“生物的多样性”,作者写了高低不同的九个自然带所呈现的景观,在这里可以见到从寒冷的冰极到炎热的赤道分布的动物,充分体现了“多样性”。这些课文即使不是明显的总分式或分总式,只要用心体会,也能发现其篇章结构的特点。

2.写景散文语言优美,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散文语言优美,教材上的课文更是文质兼美。有的语言清新活泼,有的语言耐人寻味,有的语言凝练、富有节奏感,而且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增加了语言的美感。如:“秋天的雨是一把金钥匙。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这一两句话,一个形象的比喻,一个生动的拟人,不但写出了“秋天的雨”是秋天的开始,更写出了秋雨的美丽宜人。又如:“北方的二月,春天在进攻,冬天在撤退。”“进攻”“撤退”形象地写出了春天势不可挡的气势,自然的轮回是谁都无法阻挡的。再如:“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何等优美富有诗意!把三月的河水缓缓流动比喻为“竖琴”,突出了水的动感乐感,写出了作者愉悦的心情;而春水若“明镜”,则是静态之美,凸显了春水的透明纯净光泽亮丽,读来别有一番风味。这些优美的语言,既是训练学生朗读的好文本,又是学生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好材料,用好这些语言材料,能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3.写景散文寓情于景,注重顺序安排

写景散文,重在抒情,即借景抒情,表现作者的某种情怀。“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不过是作者抒情的载体,作者把情感注入景物描写之中,达到感染读者的目的。作者所书写的情感,乃是散文的“灵魂”。

全文阅读

写景散文教学法探究

摘要:写景散文是高中教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教学中的难点。本文讲述了通过改写、扩写、想象等写作方法调动学生的写作潜能,让学生成为作者的朋友,在与文本的交流中,感知作者的深意,从而使写景散文的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散文 写景 教学法

写景散文是高中教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非常具有美学价值的一种文体。写景散文继承了古代的文学传统,追求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人的自然化、物态化。以物起情、随物宛转是写景散文的表现模式。作者悄悄的将自我的情感、自我的意识隐藏在景物之中,主体的人成为客观世界的一个有机成分,恢复到与山川草木、鸟兽虫鱼亲等的地位。作者放弃唯我独尊的心态,拒绝旁若无人的抒情,转为“体物”,转为捕捉外物对心灵的轻微感发。于是,作者仿佛另换了一副心灵,它无私忘我,化入一片清虚之中,通过对象的存在而获得自身的存在,物即我,我即物,物化于我心,我心化于物。

写景散文由于它上述的文体特点决定了它往往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用一些片断和场景组成,因此鉴赏写景散文的重点在于体会意境,感悟作者在景致中所蕴涵的深情。老师常常根据散文在情物关系处理上主要的三种方式即托物抒情、融情入景、移物就情带领学生步入景物中体会的作者深邃而绵延的感情世界,进而从整体上把握散文的思想内容。这一方法的着力点在于阅读、在于赏析。由于没有能调动学生写作的潜能,总有雾里看花之感,感悟显得不够深刻,不够清晰。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发现:教学中如果能调动学生的写作潜能,让学生成为作者的朋友,在与文本的交流中,感知作者的深意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利用改写,让学生体会作者所处特定的场景和饱含深情的语言

写景散文中作者涌动的情愫,流淌的情思,内心深处的感动是通过作者笔下特定的场景和饱含深情的语言表现出来的。为了让学生理解这种特定的景致和特殊的语言,教学中我们不妨让学生以一种与文章截然不同心境重新描绘课文中的景致。从而引导学生在写作时注重情、景、言的和谐统一。譬如:高一教材中的一篇传统篇目《荷塘月色》,朱自清先生用它细腻而柔美的笔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流露着淡淡忧伤的荷塘月夜美景,让读者禁不住为作者笔下那些零星的花、缕缕的香、微微的风、淡淡的月而拍案叫绝;让读者不自觉地被“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中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所承载的忧伤、无奈、孤独、寂寞、喟叹而怦然心动。学生在体会了作者那份智者的孤独后,教师引导学生假如朱自清先生当时的心情是刚刚完成了一篇作品,信步进入日日走过的荷塘,荷塘的景致又该是什么样的?请同学们写一篇《荷塘月色》。于是有同学这样写道: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绽放着些许白花(原句: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玲珑剔透的花瓣衬着纤细的花蕊,宛如一位凌风仙子,飘逸、高贵而淡雅(原句:有鸟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清风过处,送来阵阵(原句:缕缕)清香,仿佛一曲静谧的小夜曲(原句: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和花也有一丝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到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以写景的方式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进一步使学生懂得了不同的心境会产生不同景致和语言,为自己作文时的景物描写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通过想象,让学生感悟写景散文中作者自我形象

写景散文中的景致往往是“无我之景”,并没有作者的自我形象显现,但透过作者所描绘的画面,我们却总能隐隐的感觉到作者影子,其实这就是我们在前面所谈到的物态化的特点。为了让学生体会这一写景散文的特色,教学中我们可以启发学生,走进每一幅画面,大胆地想象作者在这样一个景致中会做什么?会想什么?然后把由作者参与的画面重新记录下来,在这种再创造中感受作者的情怀。譬如:高二教材中的名篇《故都的秋》郁达夫先生就以他凄冷的笔调为我们展现了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寄寓了眷恋故都自然风物的情愫和对美的执著追求,流露出一种沉静、寡淡的心境。他将主观感受和客观描写统一在秋晨图、落蕊图、秋蝉图、秋雨图、秋枣图等五幅图中,在这些画面中我们都依稀看到了作者身影。于是我们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在这样的景致中作者会做什么?会想什么?并把你最喜欢的一幅图景记录下来。学生们在一番感悟之后这样写道:

全文阅读

写景散文语言美训练

摘要:随着中考对写作能力方面的考查,写景散文渐渐淡出学生们的野,但作为语文教师不能忽这方面的教学。小到词语,大到篇章,教师要训练学生字斟句酌,创造出让人读来满口生香的写景散文。

关键词:写景散文 词语 句子 篇章 训练 语言美

中国是一个诗文的国度,洗练的语言,丰富的内涵,深厚的文化底蕴。彰显着富有神秘色彩的东方神韵。“得作文者,得中考”近几年随着中考对写作能力方面的考查,写作教学的侧重点偏向于记叙、议论技巧训练,写景散文渐渐淡出了人们的野。纵然我们身边有绚丽多彩的大自然,“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经典美文大有凤毛麟角般“绝迹江湖”,我们的学生不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是缺少感悟美,创造美的能力。不是中考重点,教师也不会花精力去教授。

我教学的河大版教材180篇课文中,只九篇写景散文,数量上少得可怜,除了《春》、《济南的冬天》、《清塘荷韵》、《紫藤萝瀑布》是经典传统篇目外,其他五篇全属于学生自读内容。写景散文坐上了作文训练的“冷板凳”。可一篇优美的散文会使人如啜香茗,满口生香,所以我努力教学生写美写景散文。我把教学心得与大家共享:

一、词语训练

选择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使语言生动起来。优美的语言似一泓清泉,给人以清新明丽之感。指导学生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写出语言美。那什么样的词才有表现力呢?

例:1、我走在林间的小路上。

2、春风吹着我的脸。

全文阅读

借景抒情散文写作策略

借景抒情散文最大的特点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所写之“景”可以是风景,也可以是场景;可以是自然之景,也可以是人工之景。但从考试的角度看,更多是寻常之景致,更多是有人物活动的场景。借景抒情散文也有多种样式,本文着重讨论“今昔双场景式”借景抒情散文写作。

“今昔双场景式”借景抒情散文写作成功运用的关键在于处理好三个“关系”:

(1)处理好“风景”与“场景”之间的关系。借景抒情散文以“风景”开头,以“风景”收尾,首尾的“风景”是一致的,但描写不要重复。开头的“风景”是为了引出场景,因此要简约,不要为写景而写景。接下来的“场景”是开头的“风景”中的一个部分,是文章的重点部分,是“现在”,为了和下文“过去”的场景相对。

(2)处理好“实”的场景与“虚”的场景的关系。借景抒情散文重点是“场景”,“今昔双场景式”借景抒情散文特色在“双场景”,就是先是一个现实的场景,再是一个过去的场景,两个场景相互对照,从而催生浓烈感情。因此,处理好今之“实”场景和昔之“虚”场景就成为这种文体写作的关键。“虚实”二场景有什么关系?二者是“荣”与“枯”的关系,或者“今荣昔枯”,或者“今枯昔荣”。前者主题积极昂扬,但浓度难上来;后者主题幽怨,但分寸难把握。一般情况下,多选后者,调整之法在抒情议论部分“转”——看到现在的优势或未来的希望。

(3)处理好“写景”与“抒情”的关系。从根本上说,借景抒情核心是“抒情”,“情”应该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因此,对所写之景便有了“情”的要求:①以“情”的需要为中心选材;②写“景”为抒情蓄势,在“景”的“势”“蓄”满后喷发。从结构比重上说,文章前三分之一是“风景”与“场景”,中间三分之一是由实到虚的两个“场景”,后三分之一是虚的“场景”和“抒情”。

如何写好一篇合乎标准的借景抒情散文?

我们将构思过程分为四个环节:描摹风景——呈现场景——展开联想——回归风景。

(1)描摹风景。文章一开头就呈现所“借”之风景,以简约之笔描写抒情所要凭借的核心风景。这里的风景必须是与“我”生活有关的寻常风景,不必要是名山大川。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