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协调的近义词

协调的近义词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识解操作对英语词汇学中词义关系教学的一些启发

[摘 要]识解操作作为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的是人类大脑对不同客观事物的概念化过程;正因为识解操作的存在,才有了语言中各种不同的表达方式的呈现。从认知识解下面的两个维度对词汇学中的词义关系进行解释和说明,旨在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从词汇学形成的根源的角度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全新的交流平台。

[关键词]识解操作 词汇学 概念化

[中图分类号] H319.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8-0098-03

一、引言

词汇学作为英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已在我国英语专业教育中存在多年,该科开设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从科学系统的角度认识和了解英语词汇的来源、构造和发展等问题。作为语言学中有趣而难度适中的一门课程,词汇学一直受到高校英语专业教师的重视,也成为学生了解语言学的基础和敲门砖。在教授和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一套固定的模式已形成并被广泛使用,这套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多年的教学中发挥着有效而重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在某些抽象概念的介绍过程中学生被动接收信息而不能完全理解;或者教师在课堂讲授的过程中,常常遇到学生不能灵活应用概念来解释一些语言现象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成为教授过程中的障碍,因此必须加以重视并深入探讨,争取找到解决方案。

二、我校英语词汇学教学现状

我校英语系大三学生采用的词汇学教材为《现代英语词汇学概论》(张韵斐,2004)[1],该书全英文编写,由十二个章节构成,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对词汇学进行了介绍和展示。授课教师主要从三个方面对该教材进行讲授:概念介绍,举例说明,学生参与练习。在概念介绍环节,教师主要采取中英文相结合的方式,同时引入相应的例子,分别从抽象和具体两个层面帮助学生学习知识;在每一个小节知识讲解结束之后,教师都会布置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去做,其中包括问答题、名词解释题、匹配题等多种题型,让学生在练习中加深对新吸收的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并最终达到运用的能力。以上三个环节的顺利进行必须建立于学生课前对将学知识进行预习的基础之上,否则,讲授和学习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笔者采用随堂听课的形式深入实际课堂,对词汇学教学在我校英语系大三学生当中的开展情况进行了真实记录和调查,在此期间发现传统的教学方式始终保持了可以让学生直观、快速吸收新知识的优势,为学生展示了一个系统、全面的知识体系;学生的课前预习,教师的当堂讲授以及随堂练习都让学习效果明显体现。但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的存在,例如当教师讲授一个难以理解的概念时,学生常常半知半解,或是以死记硬背的方式记住该概念,却不知道该概念形成的原因,这样就出现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这也造成了教师和学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交流和讨论的障碍。如何解决这些障碍?如何使教师从解释原因的角度来对词汇学中的概念进行讲授?如何让学生在接收信息的时候更容易理解并联系自身思考?词汇学的讲授和学习与人类大脑接收信息的方式是否有关系?笔者从认知语言学的识解操作当中找到了这些问题的答案。

全文阅读

说“和谐”

自从我们国家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来,“和谐”一词几乎随处可见可闻,为其作注者也很多。比如,前一段时间,在一家权威媒体听到某嘉宾解“和谐”日,“和”,口边有禾,即人人都有吃的,强调的是物质文明:“谐”,从言从皆,义即人人都有话语权,强调的是政治和精神文明(以上为某嘉宾谈话要旨,非原话)。诸如此类解说,乍看似乎甚为达旨,但深究起来,是非常值得商榷的,至少应是较为肤浅和不全面不准确的。

那么,“和谐”一词的本义及要旨到底又是什么呢?全面深入理解“和谐”一词,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有什么重要意义呢?

所谓“和”(音h e),《新华字典》(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在解为“相安、协调:平息争端”之义时,皆写作“稣”(音h e)。《学生实用古汉语词典》(人民日报出版社2002年6月版)的“和”(h e)字条注其相应的繁体字亦写为“”。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下简称《说文》)中的“和”,只读h e,义即“相应也”,表示相和应的意思。显然音、义皆不合今之“和谐”之“和”。而《说文》亦有“”(h e)字,义即“调也。从龠,禾声。”《说文解字今释》(下简称《今释》。汤可敬撰,岳麓书社出版发行)释曰,“,(音乐)和谐。从龠,禾声。”(注:原文多繁体字,引时简化)。综上分析,今之“和谐”之“和”理解为古之“”字,应更为准确。

再说“谐”(音x i e)。今之现代汉语字(词)典或古汉语字(词)典写“谐”或作“”(音x i e),但其义皆相近,即“和谐协调、配合得当”之义。而《说文》既有“谐”,又有“”(xie)字。许慎解“”曰“”(音he),从言,皆声;解“”曰“”,从言,合声。《今释》一书皆释为“和谐”之义,强调的是言语相合也。再看看“”字。《说文》曰,“,乐和谐也。从龠,皆声。”《今释》释曰,“,乐声和谐。从龠,皆声。”《唐书・尧典》也说,“八音克”,即“八种乐器的声音能够和谐”。从义和音相比较看,“谐()”义当是今之“和谐”一词的题中之意,但远没有“”字更加精当全面。特别是徐灏在《段注笺》中说,“龠,以和众声也,故艏字皆从龠也”。从这句话也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出“”两字搭配联用早已有之。可见,“和谐”之“谐”理解为“”字应更加精准。

正如徐灏说,“龠,以和众声也,故熊字皆从龠也”。因此,搞清楚“龠”字的来龙去脉对准确深入理解“”一词就尤为关键。

龠,音(y u e),会意字。《说文》日,“龠,乐之竹管,三孔,以和众声也。从品俞;命,理也。”《今释》释曰,“龠,乐器中编竹而成的管乐,多孔,是用来调谐众乐之声的主乐器。由品字、字会意。是(乐曲)有条理的意思。”(注:尽管朱骏声之《通训定声》、郭沫若之《甲骨文字研究》对“龠”字解释略有不同,但谓其与音乐或乐器有关是一致的)。从以上对“龠”字的构字及解释看,用“龠”字作为“”一词的形部(、两字皆为形声字。禾、皆为各自声部),表明“”一词本义应是像音乐一样协调而富有韵律,其涵义应包含以下三层意思:一是合规律性,二是合秩序性,三是合协调性。合规律性是通过音乐内在的极富规律性或韵律性、同时又极易被感觉之特质来作比和体现的;合秩序性是从“龠”字构字的本意特别是字的会意法(即聚集汇编竹简需要秩序、条理)看得非常清楚:合协调性,表示了两重意思,第一,“众乐”之声可以协调,第二,这种协调需要服从“主乐器”。

分析推断今之“和谐”一词应为古之“”一词意义有二,一是去伪,二是存真。去伪,即是消除对“和谐”一词理解或解释中的浅尝辄止、以偏概全甚至是误释讹传现象。存真,即是从“和谐”一词的本义,可以显见“和谐社会”的应然状态;其三层内涵又深刻透视出“和谐社会”的使然途径和要求,即强调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强调稳定压倒一切和改革是前进的动力,本质上就是在强调发展应遵循人与自然自身以及相互间的规律性;构成事物各元素的秩序性和社会伦理性;组织协调好构成社会的各元素,最大程度发挥其“构功能”。因此,搞清楚“和谐”一词的本义和要旨,对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大有裨益的。

全文阅读

中外双边投资条约中投资定义的新发展

目前,中国已签订了100多个双边投资协定,成为最大的资本输入国与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在100多个双边投资条约中,中国政府对"投资"定义均采取广义的以资产为基础的开放式的定义方式,以"包括但不限于"的形式表述。由于中国所签订的BIT的有效期通常为10年,而多数BIT签订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因此,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国加入WTO、全球经济一体化与投资自由化的深入推进,自2003年后中国开始商签的新一轮双边投资协定,其内容发生了一些重要变化。中国与缔约国之间就近些年来跨国投资领域的新发展修改了原有协定的内容并保留原有合理的规定,以利于更有效、充分地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推动为了经济发展而进行的投资和技术的转移。作为双边投资条约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投资"的界定,也出现了逐步扩大、更加明确的发展趋势。

一、扩大并明确"投资"定义的范围

相对于前期的条约,新一资条约还是扩大了投资的范围。如以中德条约为例,概括规定了知识产权,将"商业秘密"和"商誉"列为受保护的财产,此外还扩大了特许权的范围,除矿产权外,增加了耕作、开采自然资源的特许权,间接投资也受到保护等。中葡投资协定明确将"在一方境内根据其法律法规,按照租赁协议置于承租人支配之下的货物"视为投资。

二、强调对直接投资保护的意图

我国对外投资协议一般列举了5类受保护的投资资产形式,采取的是"基于资产"的投资定义,但也将这种资产与企业管理联系,体现了我国强调对直接投资保护的意图。如2003年中德投资协定议定书特别规定:"投资,系指为了企业建立持续的经济关系,尤其是那些能够对企业的管理产生有效影响的投资。"

三、明确将间接投资纳入保护范围

中德投资协定第一条:"投资"一词系指缔约一方投资者在缔约另一方境内直接或间接投入的各种财产,包括但不限于……。"议定书第一条第(二)款:"间接投资"系指缔约一方的投资者通过其完全或部分拥有的、住所在缔约另一方境内的公司所作的投资。中葡投资协定第一条:"投资"一词系指一方投资者在另一方领土内直接或者间接投入的各种财产……。

四、强调外国投资者实际控制的公司的投资视为其在华投资

全文阅读

中考语文基础题

在中考复习的最后关头,要想全面提高语文成绩,那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在答题技巧与策略上下功夫:基本原则就是保证在能够得分的地方不丢分,不容易得分的地方争取尽可能多得分。下面针对中考语文试卷中常见的基础题题型,分类说明。

一、字音辨析题答题技巧

1.对多音字的把握,掌握“音随义转”的原则。在吃不准的情况下,可多考虑从词语具体意义的角度入手解决问题。常见多音字标“次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大,标“常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小。形声字标“不同声旁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大,标“同声旁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小。常见字标音正确的可能性小,生僻字一般不会标错音。一般考辨析,不考拼写,不考查汉语拼音方案。

2.善用排除法。如果题干是全部不相同的,就把有两项相同的去掉;如果题干是与所给字的读音全部相同的,则去掉一个不同的一项;如果题干是读音全都正确,就去掉有一个错误的一项;如果题干是读音有错误的一组,就排除肯定无误的一项。总之,用排除法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当然也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

二、字形辨析题答题技巧

1.音辨法。逐个审读容易出错的字,从中可以辨析出一些“形近而音不同”的别字。

2.形辨法。如果怀疑某个字是别字,可以写出几个同音字来比较或写出几个形似字来比较。

3.义辨法。通过掌握的词语意义,或通过分析形声字的形旁来推导这个字的含义,再放到这个词语中去判定是否相符。

全文阅读

《张协状元》状态助词“着”考察

摘 要:《张协状元》是现存最早的南戏剧本之一,被公认为是明代南戏的先踪。其口语化程度相当高,真实反映了该时期汉语的基本面貌,具有较高的语言学研究价值。文章重点对《张协状元》状态助词“着”的使用进行全面考察和分析,发现“着”还可用于祈使句末尾,既表示保持某种状态,又表达说话者的祈使语气。

关键词:《张协状元》 状态助词 着

《张协状元》是中国迄今所发现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中国古代戏曲剧本,是一份难得的近代汉语研究语料。“着”是近代汉语中常见的助词之一,也是《张协状元》中较活跃的助词。本文以《张协状元》为语料,以其中的状态助词“着”为研究对象,对所有“着”的用例进行穷尽性统计分类,从“着”的组合能力、句法功能等方面,对其进行分类描写与分析。

助词“着”是由动词义“附着”虚化而来,亦可写作“著”。吕叔湘先生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称“着”为“动态助词”,为大多学者所认同。我们认为《张协状元》中附在动词、形容词之后,表动作状态或状态持续的“着”,称作状态助词比较合适。

《张协状元》中“着”主要跟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表动作进行或动作状态的持续,有时也表动作完成的状态。具体情况如下:

第一,“着”附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表动作进行或状态的持续。

1.动词+“着”(+宾语)

(1)我着言语扣它,它揾着泪,将人骂詈。(第十四出)

全文阅读

对外汉语课堂互动模式合理性的案例研究

摘 要 课堂互动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本文基于教学案例,讨论了课堂互动的合理性,认为老师应平均分配注意力,发挥以学生为中心的优势,并注重互动中的更正性反馈。

关键词 对外汉语 课堂互动 案例研究

【主题描述】

课堂互动是第二语言教学的重要环节。Allwright(1948)指出;“互动是课堂教学的最基本事实,因为在课堂上发生的每一件事都经过人与人的交互过程。”课堂互动提供了学生参与语言交际的机会,互动中问答、意义协商和反馈提高了学生语言输人和输出的数量和质量,促进了语言能力的发展。课堂互动包括师生互动和学生之间互动两种模式。在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上,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反馈是师生互动的主要特点。而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师生之间的意义协商是互动的重要形式。

课堂互动的理论基础是Long(1985,1996)的交互假设。交互假设是对Krashen的输人假设的修正和发展。Krashen(1982)认为可理解输人是第二语言学习能力发展的关键因素。Long的前期交互理论强调意义协商在理解性输人中的作用;意义协商引起了语言的调整,而这种调整可以提高语言输人的可理解性。

课堂互动合理设计有重要作用,是教师在备课的时不可忽视的环节,为了能让老师们更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本教学案例主要探讨课堂互动的合理性,望能给对外汉语教师们在课堂教学提供助。该案例中的课文选自汉语高级教材,针对高级阶段留学生编排,题目是《一诺千金》。

【案例描述】

这是2011年4月8号的一堂观摩课,授课者是云南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教育学院的教师王修洁,授课对象是高级班留学生,听课者是云南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教育学院2010级汉语国际教育的同学,授课内容为《一诺千金》,时间40分钟。

全文阅读

不同语言水平对意义协商类型使用的影响

摘 要: 近年来,关于意义协商的研究逐渐增多,但鲜有关于类型使用的研究,更忽视非言语形式的意义协商。本文使用定性研究方法,收集初级/高级阶段汉语学习者与汉语初级、汉语高级、本族语者在话语互动时产生的意义协商类型情况,统计两组意义协商类型数量,并将两组进行对比,发现异同,最后进一步分析产生异同的原因。

关键词: 语言水平 意义协商类型 个案研究

1.引言

话语互动研究如今已经成为一个广有影响的二语习得研究趋势,该研究模式的核心理论是Michael Long的互动假说(Interaction Hypothesis),这里的互动并非指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其实质是指语言能力较强的说话人对话语结构的认知调整。研究不同教学条件下意义协商的数量和类型的变化,成为近年来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基于以上发展趋势,本文主要探讨在目的语环境下,汉语初/高级阶段学生与不同水平对话当中的意义协商类型的变化,并分析产生不同变化的原因。

纵观意义协商的研究领域,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五个方面:(1)对意义协商理论模式和构成特征进行探讨;(2)运用实证方法,说明意义协商在促进输入理解、修正输出及语言发展等方面所起的作用;(3)对意义协商话语的研究;(4)研究意义协商和某些因素之间的关系;(5)不同的任务类型、参与方式,任务参加者的个体因素对意义协商数量的影响。从以上内容笔者发现,第一,关于意义协商,研究者多使用实证定量的方法,定性研究较少,缺乏对语者使用意义协商时心理变化的追踪和探讨;第二,不同因素对意义协商数量影响的研究较多,对于不同语者之间所使用的意义协商类型的研究寥寥;第三,所有关于意义协商的研究关注点多在于言语协商,忽视非言语类型协商。基于以上问题,本文以个案为例,在目的语环境中,使用定性研究的方法,收集初级/高级阶段汉语学习者与汉语初级、汉语高级、本族语者在对话时产生的意义协商类型情况,统计两组意义协商类型数量,将两组进行对比,发现异同,并分析产生异同的原因。

2.研究设计

2.1受试

上海某高校的5名学生参加了该研究,具体的学生学习情况请见表1:

全文阅读

科学知识图谱的研讨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知识图谱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知识演进的历程。借助知识图谱的方法与技术,我们可以透过协作学习复杂的知识网络,理顺其理论发展的关键路线。本研究采用国际公认的、先进的知识图谱分析软件,由美国费城德雷赛尔大学陈超美(Chen,C.)教授开发的Citespace3.0R5作为分析工具,并绘制国外协作学习研究的知识图谱。

(二)数据来源

学术期刊与国际会议论文可视为该研究领域主要的成果。本文数据源自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基于Web开发的数据库———WebofScience数据库。该数据库收录了9000多种世界权威的、高影响力的学术期刊,内容涵盖完整、全面。本文以“CollaborativeLearning”为“title”检索,时间范围为“1993年至2012年”,学科范围限定在“EDUCA-TION&EDUCATIONALRESEARCH,COMPUTERSCIENCE”,共获取1175篇有效文献。

二、知识图谱分析

“共引网络图谱中的关键节点是图谱中链接两个以上不同聚类,且中心性和被引频次相对较高的节点。这些节点可能成为网络中由一个时段向另一个时段过度的关键点。”陈(Chen,2004)运用Citespace分析知识图谱,主要用“中心性”这个概念来衡量某一点在知识地图中链接作用的大小。从中心性可以看出一个研究领域的结构和动态本质,中心性值高,说明该点在知识网络中具有重要地位,对知识的发展脉络起重要作用。中心性高的文献说明是该领域的重要文献。另外,这些文献的时间分布以及对这些文献的解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该领域的理论基础与演进路线判断的依据。首先,将上述检索数据导入Citespace3.0R5中,(CCCCCV)参数设置设置为(2,2,20),(4,3,20),(5,3,30),得到关键文献聚类形成的知识图谱,如图1所示。笔者提取中心性大于或等于0.1的文献信息,得到关键节点文献列表,如表一所示。

三、国外协作学习理论演进的关键路线

全文阅读

论和声概念的形成发展

摘要:和声学是音乐专业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和声概念是人类在认识、研究音乐实践的过程中,把感知对象的共同特点加以归纳、概括并对后来的学习者起到引导的作用。本文将从和声概念的产生、巴洛克时期的和声、古典与浪漫时期的和声、二十世纪以来的和声等四个阶段的和声概念与内涵进行阐述,论述其发展和演变,希望能对音乐学习者描绘出和声概念的发展轨迹。

关键词:和声概念;形成;发展

我们都知道,和声学是音乐专业学习者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尤其是在目前这种国际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大交流的时代背景下来学习音乐专业更是要熟悉、掌握直到能对和声学这门课程进行融会贯通,运用自如。然而,有很多学习者不了解和声学的发展历史,对所学习的和声技法进行孤立地认识,从而不能深入到和声语言的内在本质,也就不能掌握和声发展的规律性,这是很不可取的!

千百年来,音乐在人类的实践中不断进步,人类对音乐的认识也随之而发展。“和声学”一词的词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

一、和声概念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自从人类社会形成,声音就成了信息传递的媒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早已伴随生活自然萌生的简单歌唱逐渐有了自觉的认识。中世纪教会时期,音乐已成为宗教礼仪活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古希腊时期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在从事律学研究时,受音程的度数、音程的协和与否及数比例之间的关系而创立了“和声”一词。最初有“和谐”“协调”等含义。拉莫斯•达•帕列哈(罗马,1440―1491)说:“和声是几个声部和谐的结合,而音乐是这种和谐的产物,音乐是精细与美妙的结晶。”

中世纪(约公元5-15世纪中叶),音乐在当时艺术中占据主要地位,形式各异的音程结合都有相应的发展,三、六度音程获得了与纯四、五度音程同样的认可。法国莫城的主教兼作曲家、诗人菲利佩•德•维特里(1291-1361)在其短论《新艺术》中所阐述的“更加自由灵活的节奏”理念及后来邓斯泰布尔(1390-1453)所称为的“泛协和音”――三个音垂直组成和弦的新的记谱法出现及“节奏”的丰富,推进了“和弦”产生速度,这也许是三和弦的雏形阶段。同时,盲人音乐家兰迪尼(1325-1397)所创的“兰迪尼终止式”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引领了人们对“和声”这一概念的感性认识,并逐步应用到各种题材的作品中。

二、巴洛克时期(1600―1750年)的和声

全文阅读

广东“3+证书”高考语文考前答题指导

摘 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广东“3+证书”高考语文各考点答题的方法和技巧。

关键词:“3+证书”;语文;答题指导

广东“3+证书”高考语文考试实际上就是调动已有的积累来回答命题者问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善于回忆,更需要我们在懂得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组织答案。在组织答案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句子的简明、连贯、得体,注意保留命题者的原意,注意满足题目要求,注意少用绝对化的句子。

做题总原则:选择题稍快点,2分钟答l题,且力争提前一点。

进到考场坐好后,做几次深呼吸,告诫自己:“欲速则不达。”相信自己的第一印象;绝对不轻易留下空白;记住“整洁、美观、有效”的答题原则;然后拿起笔,进入到客观题的选择阶段。大致有:

一部分语言知识与应用

1.字音题

常见多音字标“次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大,标“常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小;形声字标“不同声旁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大,标“同声旁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小;常见字标音正确的可能性小,生僻字一般不会标错音。排除法是较好的方法。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