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校园管理论文

校园管理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校校园应急管理论文

1实际训练需要加强

学校校园综合防控和应急管理制度、规定、队伍、设施等的建立完善都是为了处理实际问题、处理突发事件,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无论是学生、教师和学校职工,还是学校校园综合防控和应急管理队伍,对综合防控、应急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停留在书面和口头的比较多,培训的频率较低,培训时应付的成分比较大,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时效性不足,实战能力亟需加强。学校对师生的安全教育往往不够全面系统,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由于缺乏实际训练,部分人员或者按照以前的经验去处理,或者简单模仿别人的处理办法,效果不理想。事实上,高校内出现的群体性治安事件、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人身意外伤亡事件的处置,只有通过对突发事件的处置流程、现场事态控制方法、信息内容和程序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演练,才能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妥善应对、正确处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高校校园综合防控和应急管理方面的基础研究总体水平较为薄弱,综合防控与应急管理的基础科研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科研力量需要加强,研究队伍亟需大力发展,组织各方面力量共同协作较弱,因此必须大力推进高校校园综合防控与应急管理基础科学研究的进展,为校园防控与应急管理水平的提升提供理论支撑。③

2当前高校校园综合防控和应急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产生这些问题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因素所导致,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一方面,高校自身的不安定因素依然较多,一些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有待解决,各种新矛盾、新问题、新情况也在不断出现;另一方面,高校与社会的联系日益紧密,社会思潮容易向高校集中,社会问题容易向高校投射,社会热点容易向高校传导,高校安全稳定受到社会的影响越来越直接、越来越深刻。

2.1管理理念亟需更新

一是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为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大任务的高等教育机构,大学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开展校园综合防控和应急管理的目的是要建设平安校园、和谐校园,是为教育人、为培养人服务的。校园综合防控和应急管理本身不是目的,既要以保护师生员工生命和财产安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又要充分依靠和依赖他们,始终要把人放在第一位,以人为本才是目的,尤其在处理应急事件时,既要及时、果断处理,又要能考虑到以后工作的开展,不能为处理而处理,不能留下后遗症,而目前我们在这方面理念需要更新。二是以预防为主的理念。高校突发事件种类繁多,且具有不确定性和无边界的特征,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影响大,处理难度大,因此最好的办法是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变事发时的事后处理为事前的预防,以消除各类安全隐患为主,而目前虽然各高校已认识到这个问题,但工作尚未到位,尤其是有时师生诉求表达渠道不畅通,学校领导未能深入了解师生员工的实际需要,没有切实解决好师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没有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最终酿成突发事件或。三是综合防控的理念。综合防控既是指防控队伍的整合,也是防控范围的全面和全局性,也是防控手段的综合运用。但目前有的高校过于依赖专门的保卫队伍,没有充分调动教职工与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安全保卫中来,过于注重校园内部,没有充分利用校外力量,过于依赖技防、物防,没有有效整合队伍,没有充分将人防、物防和技防结合起来,没有真正落实“三位一体”的防范措施,致使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工作脱节,各自为战,不利于整体工作的完成。四是与时俱进的理念。网络新闻、论坛、手机报、微博等各类媒体无时无刻不介入我们的生活,信息无处不在,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的深入普及,造成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大学生极易受到网络的影响,加上心理恐慌,信息辨别能力低,对突发事件不能做出及时、主动和有效的正确反应,容易产生从众行为,更有因网上网下相互作用,对高校及社会矛盾问题的聚集放大效应日益凸显,客观上使得危机处理的不确定性更高,但有的高校对此估计不足,不少工作人员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仍停留在过去时代,对网络时代认识不充分、准备不充分,未能与时俱进,影响了综合防控与应急管理水平的提升。

2.2学生主体的原因

大学生是特殊的社会群体,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成型的关键时期,既具有较高的判断是非的能力,也由于生活范围的狭小,对社会问题敏感度高、易冲动、群体感染性强的特征,既愿意对社会现象和某些社会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有时却又对自己身边的问题过于冷漠,缺少激情,既渴望理解和关心,又难以敞开心扉面对老师和同学;学生学业上的压力也在增加、人际交往上的焦虑不断加深、大学生发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概率在增加,而现阶段有的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环节比较薄弱,队伍培训不到位,容易发生突发事件。更重要的是,大学生就业形势和就业矛盾日益严峻,给学生心理带来了极大压力,容易引发突发事件。毕业生就业的压力更是一直伴随着学生,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问题已经显现,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成为当前影响大学生群体稳定的最大问题。此外,大学与社会的联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密切,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和交往也更多、更广泛,社会上各种思潮对学校和学生的不断渗透,有的学生受西方价值观和一些错误思潮的影响,对社会矛盾和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有的学生政治敏感性不强,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

全文阅读

校园文化学校管理论文

一、构建和谐的学校文化

1.赋予校园设施硬件以生命

硬件在这里是指学校的设备设施。学校要充分利用文化资源的教育优势,让高尚文化体现到校容校貌上,让学校的每一个地方、每一处建筑都会“说话”,成为学校的教育之源。如学校的校门有文化感,学校的教室有育人感。在教学楼内有天井,植树种花,搭建葡萄架,增设拉近人的心理距离的半圆形条凳,摆上石板棋盘,修建数字化小道,并将名人名言融入其中,成为温馨的“敏行园”。在教室、办公室的门上张贴经过筛选、增加内容简介且放大后的图书封面,既美化了校园,又为师生提供了新书初读的机会,同时激发了师生借阅新书的欲望。学生享受轻松惬意的读书与休闲时光的同时,也受到教育的熏陶。

2.赋予校园文化软件以灵魂

软件在这里是指一所学校的管理。我认为在学校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首先要确定好独具个性、特色鲜明办学理念。用理念指导学校办学,用理念做强学校特色,提升学校办学质量和空间。我校就确定了“享受教育,夯实健康人生基础”的办学理念。“享受教育”是一种情怀,一种态度,一种核心价值观,“为人的成长奠基”是学校的育人目标。它包含三层含义:一是一种感恩和创新的朴素情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享受着人类智慧的结晶,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感恩前人、报效当今的情怀激发而生,前人的智慧和教训又是师生不断创新的基础,正所谓站在巨人的肩上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二是一种独到视角下的苦乐观。享受教育的“享受”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超越职业感和任务感而共同形成的工作学习的愉悦,让师生在教育的过程当中体会一种快乐和愉悦,反映的是一种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人生追求和精神满足。三是一种崇高的境界修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将教育活动看成是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教与学超越了功利成为自我实现的需要,展示着崇高的人生境界。

3.赋予学校潜件以活力

潜件,本是计算机专业语言。在这里借用潜件的本义引申为通过学校硬件和软件的有机结合,创建学校的特色或者品牌。这里的潜件,就是打造学校的特色或者品牌。特别是布心小学要想生存和发展,必须追求个性化办学,进而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要想达到个性化需要艰苦的历程,更需要拥有学校特色。追求学校特色是现代学校改革和发展的突破口,也是学校文化的一种体现。实施素质教育应把特色建设作为突破口。要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开发专题学习网站,深化信息技术应用;教师要运用教育博客,拓宽教育沟通渠道;要强化管理信息功能,提升学校办学效益。以价值观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就像空气一样存在于组织之中。它的存在,远胜于有形的规范。师生的行为不可能全部用文字规范下来,只有依靠文化的力量才能实现。在制度鞭长莫及的地方,价值观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以校园文化建设促管理机制创新

全文阅读

校园文化建设管理论文

校园文化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及由课余文化、舆论文化、人际关系等组成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表层结构,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中层结构,精神文化则是校园文化的深层结构。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以期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本文就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方法及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谈点看法。

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是由社会环境及学校性质所决定。当今社会纷繁复杂,存在不少消极因素和腐败现象。社会文化也是绚丽多姿、雅俗并存,包括许多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负面文化。尽管各级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但是在短期内优化社会大环境是不可能的。而学校不但是学习文化知识的场所,更重要的是育人的阵地,它担负着培育一代“四有”新人的历史重任,因此校园文化不容许杂乱纷呈。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办学目的和培养目标优化校园文化,创造一个优良的育人小环境,以抵制社会负面文化的冲击,并对社会大环境施加积极影响。

二是由教育对象及环境的育人作用所决定。在学校接受教育的青少年学生,生理、心理尚未成熟,可塑性大,模仿性强,辨析能力差,很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近朱者亦,近墨者黑”,没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容易将学生引向歧路。作为育人阵地的学校理应创造一种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

三是由学校办学水平的现状所决定。自从提出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方针后,各级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一些地方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也有的学校只重视物质文化的建设而忽视精神文化的建设;只注重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只注重思想认识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强化而忽视间接情景的暗示。但人的思想和某些品质是不能靠单纯的知识传授来养成的,要借助道德环境长期的细腻的熏陶,只有在这种环境下培养起来的品质结构才具有稳定性,才能经受住外界环境的刺激。这也要求我们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

四是由教育“三个面向”指导思想及教育改革趋势所决定。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基础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要转向素质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一个根本问题,是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走向。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让学生主动发展,这同样要求我们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方法

全文阅读

校园文化学生管理论文

一、校园文化与学生管理的基本内涵

(一)学生管理的内涵

学生管理是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通过各种手段,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和行为进行管理和规范,旨在维护高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学生的生活秩序,保障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根据2005年9月1日起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高校学生管理包括学籍管理、校园秩序、课外活动、奖励、处分。其中,学籍管理包括入学与注册、考核与成绩记载、转专业与转学、休学与复学、退学与毕业、结业和肄业;校园秩序包括学生行为规范、寝室管理、环境卫生维护及其他规章制度;课外活动包括各类社团活动、勤工助学及社会实践等;奖励主要指对在思想品德、学业成绩、科技创造、体育文娱及社会服务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的物质或精神上的奖励或表彰;处分是针对违反学习和生活纪律的学生实施的惩罚,包括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此外,随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不断创新,高等院校也越来越注重对学生的服务,绿色通道、就业服务、心理辅导等工作也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校园文化对学生管理的重要意义

校园文化与学生管理具有密切的关联性。第一,二者目标一致。校园文化与学生管理都以育人为目的,以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为目标。第二,二者主体一致。校园文化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参与者与受益者。学生管理同样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中心。鉴于校园文化与学生管理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复合型人才上的一致性,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必定可以推动学生管理工作的完善和创新。学生思想和行为内容不断延展,新时期的学生管理离不开“学生本位”的教育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学校和学生的发展以及校园文化的建设大有裨益。因此,“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尊重人格,保护天性”等先进的教育理念必须被广大学生管理工作者所接受和运用。“以人为本”的育人环境和氛围离不开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群体性文化,通过长期的沉淀与升华,形成了人们共同遵循的价值标准、行为规范和崇高追求。而校园文化所具备的导向、陶冶等功能,潜移暗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学生在特定的人文环境的熏陶下成长,形成健康的人生信念和价值追求。

二、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管理工作的基本途径

(一)加强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提升服务学生能力

校园环境文化可称为校园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相对。它是校园文化中的基础系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是精神文化的有效载体和实现途径,也是校园文化的直观体现第一,重视校园“硬环境”的建设。所谓“硬环境”又称物质环境,主要包括校园建筑、校园景观、教学设施、体育文娱设施及周边环境等,这些能看得到、摸得着的实体无不反映学校的教育理念和精神风貌,物质环境是开展育人活动不可或缺的基础和物质保障。因此,这就要求学校加大对“硬环境”的投入力度,尽可能地完善校园基础设施,为师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文娱活动提供重要的载体,使师生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打造校园“硬环境”的过程中,各类建筑和设施应达到美感教育的标准和功能丰富化的要求。如校园建筑,包括教学楼、图书馆、宿舍楼、体育馆等,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应具备实用与艺术的双重功能,愉悦学生的身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和启迪。同样,校园景观建设也应达到使用与观赏功能的统一。校园的园、林、水、路、石等人文景观有助于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美好心灵,激发学生进取精神,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成长,有助于激发其爱校热情,有利于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施。第二,重视校园“软环境”建设。“软环境”是相对“硬环境”的一个概念,也是一种精神环境,主要包括校园内的人际氛围、舆论氛围等。人际氛围主要指校园内的各类人际关系,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领导与教师之间多层次的人际关系。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高校学生所有的学习和娱乐活动都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实现的,大学是个小社会,社会交往是大学生社会化的根本途径。学生通过社交建立起相对稳定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网对学生的一言一行和身心发展影响重大。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维护校园秩序,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因此,教师在学生人际关系形成的过程中应发挥主导作用,避免学生发生孤僻、嫉妒、自卑等社会交往问题,正确引导学生坚持平等、相容、理解、信用等交往原则,远离习惯不良、思想扭曲的人,选择道德高尚、心地善良、积极进取的人交往。此外,教师作为学生间的裁判员,应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化解学生间的矛盾,解除学生间的误会,做到不偏私、不歧视、不主观。

全文阅读

学生管理校园文化论文

一、校园文化与学生管理的基本内涵

校园文化与学生管理具有密切的关联性。第一,二者目标一致。校园文化与学生管理都以育人为目的,以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为目标。第二,二者主体一致。校园文化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参与者与受益者。学生管理同样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中心。鉴于校园文化与学生管理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复合型人才上的一致性,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必定可以推动学生管理工作的完善和创新。学生思想和行为内容不断延展,新时期的学生管理离不开“学生本位”的教育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学校和学生的发展以及校园文化的建设大有裨益。因此,“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尊重人格,保护天性”等先进的教育理念必须被广大学生管理工作者所接受和运用。“以人为本”的育人环境和氛围离不开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群体性文化,通过长期的沉淀与升华,形成了人们共同遵循的价值标准、行为规范和崇高追求。而校园文化所具备的导向、陶冶等功能,潜移暗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学生在特定的人文环境的熏陶下成长,形成健康的人生信念和价值追求。

二、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管理工作的基本途径

(一)加强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提升服务学生能力

校园环境文化可称为校园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相对。它是校园文化中的基础系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是精神文化的有效载体和实现途径,也是校园文化的直观体现第一,重视校园“硬环境”的建设。所谓“硬环境”又称物质环境,主要包括校园建筑、校园景观、教学设施、体育文娱设施及周边环境等,这些能看得到、摸得着的实体无不反映学校的教育理念和精神风貌,物质环境是开展育人活动不可或缺的基础和物质保障。因此,这就要求学校加大对“硬环境”的投入力度,尽可能地完善校园基础设施,为师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文娱活动提供重要的载体,使师生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打造校园“硬环境”的过程中,各类建筑和设施应达到美感教育的标准和功能丰富化的要求。如校园建筑,包括教学楼、图书馆、宿舍楼、体育馆等,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应具备实用与艺术的双重功能,愉悦学生的身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和启迪。同样,校园景观建设也应达到使用与观赏功能的统一。校园的园、林、水、路、石等人文景观有助于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美好心灵,激发学生进取精神,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成长,有助于激发其爱校热情,有利于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施。第二,重视校园“软环境”建设。“软环境”是相对“硬环境”的一个概念,也是一种精神环境,主要包括校园内的人际氛围、舆论氛围等。人际氛围主要指校园内的各类人际关系,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领导与教师之间多层次的人际关系。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高校学生所有的学习和娱乐活动都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实现的,大学是个小社会,社会交往是大学生社会化的根本途径。学生通过社交建立起相对稳定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网对学生的一言一行和身心发展影响重大。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维护校园秩序,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因此,教师在学生人际关系形成的过程中应发挥主导作用,避免学生发生孤僻、嫉妒、自卑等社会交往问题,正确引导学生坚持平等、相容、理解、信用等交往原则,远离习惯不良、思想扭曲的人,选择道德高尚、心地善良、积极进取的人交往。此外,教师作为学生间的裁判员,应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化解学生间的矛盾,解除学生间的误会,做到不偏私、不歧视、不主观。

(二)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营造和谐育人氛围

第一,重视传统教育。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可见,传统文化对于公民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行为规范、理想信念尤为重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决议中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血脉,也是大学生身心成长的指路明灯。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坚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等原则,通过各类教学和文化活动,如实践教学、演讲比赛、征文大赛、文艺汇演等活动•136•形式,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其中包括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等。同时,深刻挖掘学校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统,讲清楚学校的历史和文化,使学生感受到学校的魅力所在,从而激发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以及爱国、爱校情怀。学生管理工作者只有本着与时俱进的原则,融入先进的教育理念,方能不断深化校园精神文化。在优秀传统文化熏陶成长下的学生,更易于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高尚的品格,这与学生管理工作的目标相一致。第二,加强校风建设。校风即学校的风气,是一所学校鲜明的个性特征,它体现在全体师生的精神风貌上。校风是一个多层次、多要素的动态系统结构,涵盖教风、学风、作风、班风、舍风等各类校园风气。良好的校风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道德情操、行为习惯的形成。因此,校风建设是育人的关键环节。教师是人类心灵的工程师,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教风。良好的教风对学生汲取知识、培养能力意义重大。班级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提高素养的主要场所。和谐、向上的班集体对学生的学习兴趣、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良好学风的形成有着促进作用。为加强班风建设,首先要对班级日常管理进行严格要求,用制度来约束学生言行;再者要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通过互帮互助、嘉奖优秀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群体的典范。此外,宿舍是学生生活起居的唯一场所。良好的舍风有利于学生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如早起早睡、勤奋上进、锻炼身体、读书看报等。好的生活习惯对于学生进入社会、成家立业有着长远、深刻的影响。为加强舍风建设,需要严格宿舍制度,对于不遵守宿舍制度的学生加以管教和约束。还要发挥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的榜样作用,带动普通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三)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建立完善规章体系

全文阅读

小学校园管理论文

一、思想观念落后

随着教育体制的变化,我们发现教育虽然一直在发展,但是大多数学校并没有将新思想落到实处,很多学校的管理思想依然受着旧思想的影响。唯一有些改变的就是素质教育成为主导思想。同时,虽然很多学校意识到“绿色校园“”低碳校园”的重要性,但却没有将这一观念落到实处,依然处在宣传阶段,喊着口号却实施着传统管理模式。另外,从教师自身出发,教师也没有改变其思想观念,依然将坚持任务与教学能力挂钩。多数教师也依然将完成任务作为评判教学能力的标准。从学生这一角度出发,评判好学生也同时是以成绩为主。还有就是教学绩效的管理,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往往将升学率的高低作为教师的奖励凭证,这样就使教师和学生出于被动状态,而不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心理。

二、管理机制缺乏创新性,刚性管理模式依然存在

管理机制缺乏创新性说的是学校在建立管理机制的时候要将各个学校所具有的特征、特点考虑进去,建立适合自己学校的管理机制。但是,据调查分析,多数学校并没有将这一思想落到实处。同时,刚性管理模式依然存在。所谓的刚性管理模式,是指“管理者依靠严密的组织结构、严明的规章制度和赏罚分明的激励来进行以生产为导向的管理”。所谓的“以物为本”说的也是刚性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更多的是为了满足人的物质欲望,而忽视了人的精神层面,这种模式并不是试用于所有的学校,而需要有所取舍。但是,多数学校并没有认真地思考这一问题,而是死搬硬套地用在各种学校的管理机制中。

三、优化小学校园管理机制,创建人文校园

1“.以人为本”的思想落到实处

所谓的“以人为本”,是指以教师和学生为本,教师和学生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和接受者,本应以他们为教学的主体。小学校园的管理机制中往往过分注重教师和学生的工作绩效和学习绩效,忽略了其精神层面的感知。因此“以人为本”要落到实处。例如,小学校园可以利用儿童节为学生打造一场晚会,让学生的思想得到放松,同时为他们的童年留下一抹色彩。对于教师来说,学校可以利用教师节或者感恩节让教师感受到教书育人所带来的成就。这些方法的同一个出发点都是为了缓解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压力,从侧面影响其思想发展,同时也对学校的人文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2.建立科学化的管理机制

全文阅读

小先生校园管理论文

一、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中争当“小先生”

众所周知,校园文化在对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能力,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全的人格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就小学来讲,校园文化终究是儿童文化。因此,其建设参与的主体应当是作为少年儿童的全体学生。必须相信,儿童以其潜在的创造天性,对校园文化建设亦有着自身的理解。尊重儿童的文化理解,并创造、提供适当的机会与载体,让儿童真正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是落实学生以“小先生”的姿态成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主体地位的重要举措。一是在校园文化环境的设计与布置中给孩子们创造更多机会和平台。引导学生通过参与开展校园文化环境的设计、布置、宣传等活动,去向他人宣传、讲述他们对文化的理解,这是可以起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以儿童激励儿童、儿童唤醒儿童、儿童教化儿童的可贵作用的。比如,我们开放学校一部分橱窗,包干给有关班级,只从总体上提出“要突出学校校园文化特色、彰显亮点,以及紧紧结合学期专题教育计划等”总要求,放手让学生自定主题、自选内容、自行设计、自动布置。有的“小先生”以消防教育为主题,手绘家庭逃生演示图,在展示中生动地“教”给大家如何绘制自家的逃生演示图。再比如,我们组织开展“班级名片我设计”活动,鼓励孩子们积极动脑动手,参与设计班级文化名片,用充满个性的设计来传递自己对班级文化建设的理解,在彼此的交流中,增进班级文化建设的认同感。我们也会让“小先生”参与设计校园的宣传标识、语录等,让他们结合特定的空间区域去思考设计。在草丛的标牌上写着:小心哦,踩着我,我会疼哦!在饮水处的墙上:请珍惜每一滴水,那是我们生命的源泉!二是在参与校园文化的研究活动中获得更多文化的体验和理解。学校大队部引导建立“节庆文化少年研究院”,以“民族传统节庆文化”为研究内容,广泛开展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传统节庆文化研究活动。利用节庆文化主题队活动课、学校“新绿”电视台、班级白板等载体,由“小院士”研究成果,讲解节日来源、习俗,组织参与体验性活动,在学校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比如,今年端午节,五年级中队的“小院士”通过活动课,向全体队员呈现了我国四个城市联合开展端午申遗的历程,展现了多地端午的独特的文化内涵,让孩子们领略到了端午文化的精彩意蕴。

二、在校园文明规范管理的志愿轮值中争当“小先生”

美国科曼尔报告认为,同伴的影响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陶行知先生在其生活教育的理论中也强调要解放孩子。解放孩子就是要充分发挥孩子的主动性、能动性。小先生制的实践告诉我们,小孩子完全可以在某些方面胜任“教”的责任,生教生,甚至生教师,都是可能的。“教”不仅限于知识层面,更可以在思想道德、行为规范方面。我们不难发现,确实有相当数量的学生,由于其良好的家教、强烈的自我教育意识等,不仅在学习上走在同伴前列,更在文明规范上、行为习惯上高出同伴一截。所以,在校园文明规范管理中,发挥这些同学的榜样示范作用,让他们参与到志愿轮值的管理服务活动中,对于改善校园自我治理结构,培养学生成为重要的校园治理力量,具有教师等成人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学校德育处、大队部,通过志愿参与招募令,倡导学生争当文明管理服务志愿者,一方面自己做出“表率”,努力提升自身文明素养,像文明规范的“小先生样”;另一方面,在志愿管理服务中,针对同学们的不良行为,担当“小先生”,适时提醒,善意说服引导,成为学校推行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重要推手。比如,在课间午后,一批“小先生”巡守在楼道、操场上,担当维持同学们文明休闲、文明活动秩序的志愿服务者。在餐厅,“小先生”又劝诫一些同学保持安静,文明用餐;劝说有些同学要“光盘”,不浪费等。而在少先队队室、节日大观园、版画工作坊等功能站室,则有“小先生”担当解说员,作介绍、做宣讲,成为文明教化、传播的小使者。

三、在班队事务的岗位履职中争当“小先生”

在校园管理中,既有对人的管理,也有对学校、班级事务的管理。以往的经验中,班主任在班队事务管理中,一般都会采用“人人一个岗位、人人一件事务”的做法。这是一个很好的经验。但是在实施中,我们也发现有些学生缺乏责任心,不够主动,形成实际上的“空岗”、无所作为。陶行知说:小孩子最好的先生,不是我,也不是你,是小孩子队伍里最进步的小孩子!这就告诉我们,在班队事务管理中,我们要发现“最进步的小孩子”,只有他才有可能成为“最好的先生”。因此在操作上,我们不只是机械呆板的分配任务,而是因人而异、适才而用,这样才能让有兴趣且有能力的人做他愿意做、可以做的事,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人尽其才,发挥每一个孩子的作用。首先我们要建立好“小先生人才库”,即要对班级内孩子们的特长爱好要做一个全面排查,要深入了解,做到心中有数。事实上,在一个班级中,有些学生的自理能力在某些方面总是会显得比较突出。对这些孩子做一个统计,列表备注,分类管理。其次是建立“小先生岗位责任制”。对每一个岗位的设置要求、管理内容做了明确。具体就是说在班队事务管理中,我们选择同学有相应专长的,不仅赋予岗位,更赋予责任,要求承担这一岗位的,不仅自己要做,还要教会其他的同学一起做,也就是担当某一岗位的“小先生”,相当于同学中的“实习小师傅”。比如,班级中的生物角,我们请一些有种植经验的或者对种植感兴趣的同学担任“生物角小先生”,让他带着生物兴趣小组一起照料,并且教会同伴记种植日记、学习种植知识、宣传环保理念等。再比如,由阅读爱好者担任班级图书角的“小先生”,让他组织“读书会”从同学中募集图书,分类管理,开展班级读书交流活动等。引入“小先生制”,让孩子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了班队事务管理中,做班级管理的真正的小主人。陶行知先生的“小先生制”是一座取之不尽的育人宝库。借鉴“小先生制”,让学生主动参与学校管理,在我校还只是一个初步的尝试。但其已然产生的积极成效,将促使我们更加深入地在实践中去加强探索,让小先生制在学生自我管理中展现出更加迷人的魅力。

作者:邹晓东单位:江苏省无锡市新安实验小学教师

全文阅读

学生参与校园管理论文

一、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中争当“小先生”

众所周知,校园文化在对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能力,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全的人格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就小学来讲,校园文化终究是儿童文化。因此,其建设参与的主体应当是作为少年儿童的全体学生。必须相信,儿童以其潜在的创造天性,对校园文化建设亦有着自身的理解。尊重儿童的文化理解,并创造、提供适当的机会与载体,让儿童真正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是落实学生以“小先生”的姿态成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主体地位的重要举措。

一是在校园文化环境的设计与布置中给孩子们创造更多机会和平台。引导学生通过参与开展校园文化环境的设计、布置、宣传等活动,去向他人宣传、讲述他们对文化的理解,这是可以起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以儿童激励儿童、儿童唤醒儿童、儿童教化儿童的可贵作用的。比如,我们开放学校一部分橱窗,包干给有关班级,只从总体上提出“要突出学校校园文化特色、彰显亮点,以及紧紧结合学期专题教育计划等”总要求,放手让学生自定主题、自选内容、自行设计、自动布置。有的“小先生”以消防教育为主题,手绘家庭逃生演示图,在展示中生动地“教”给大家如何绘制自家的逃生演示图。再比如,我们组织开展“班级名片我设计”活动,鼓励孩子们积极动脑动手,参与设计班级文化名片,用充满个性的设计来传递自己对班级文化建设的理解,在彼此的交流中,增进班级文化建设的认同感。我们也会让“小先生”参与设计校园的宣传标识、语录等,让他们结合特定的空间区域去思考设计。在草丛的标牌上写着:小心哦,踩着我,我会疼哦!在饮水处的墙上:请珍惜每一滴水,那是我们生命的源泉!

二是在参与校园文化的研究活动中获得更多文化的体验和理解。学校大队部引导建立“节庆文化少年研究院”,以“民族传统节庆文化”为研究内容,广泛开展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传统节庆文化研究活动。利用节庆文化主题队活动课、学校“新绿”电视台、班级白板等载体,由“小院士”研究成果,讲解节日来源、习俗,组织参与体验性活动,在学校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比如,今年端午节,五年级中队的“小院士”通过活动课,向全体队员呈现了我国四个城市联合开展端午申遗的历程,展现了多地端午的独特的文化内涵,让孩子们领略到了端午文化的精彩意蕴。

二、在校园文明规范管理的志愿轮值中争当“小先生”

美国科曼尔报告认为,同伴的影响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陶行知先生在其生活教育的理论中也强调要解放孩子。解放孩子就是要充分发挥孩子的主动性、能动性。小先生制的实践告诉我们,小孩子完全可以在某些方面胜任“教”的责任,生教生,甚至生教师,都是可能的。“教”不仅限于知识层面,更可以在思想道德、行为规范方面。我们不难发现,确实有相当数量的学生,由于其良好的家教、强烈的自我教育意识等,不仅在学习上走在同伴前列,更在文明规范上、行为习惯上高出同伴一截。所以,在校园文明规范管理中,发挥这些同学的榜样示范作用,让他们参与到志愿轮值的管理服务活动中,对于改善校园自我治理结构,培养学生成为重要的校园治理力量,具有教师等成人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学校德育处、大队部,通过志愿参与招募令,倡导学生争当文明管理服务志愿者,一方面自己做出“表率”,努力提升自身文明素养,像文明规范的“小先生样”;另一方面,在志愿管理服务中,针对同学们的不良行为,担当“小先生”,适时提醒,善意说服引导,成为学校推行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重要推手。比如,在课间午后,一批“小先生”巡守在楼道、操场上,担当维持同学们文明休闲、文明活动秩序的志愿服务者。在餐厅,“小先生”又劝诫一些同学保持安静,文明用餐;劝说有些同学要“光盘”,不浪费等。而在少先队队室、节日大观园、版画工作坊等功能站室,则有“小先生”担当解说员,作介绍、做宣讲,成为文明教化、传播的小使者。

三、在班队事务的岗位履职中争当“小先生”

在校园管理中,既有对人的管理,也有对学校、班级事务的管理。以往的经验中,班主任在班队事务管理中,一般都会采用“人人一个岗位、人人一件事务”的做法。这是一个很好的经验。但是在实施中,我们也发现有些学生缺乏责任心,不够主动,形成实际上的“空岗”、无所作为。陶行知说:小孩子最好的先生,不是我,也不是你,是小孩子队伍里最进步的小孩子!这就告诉我们,在班队事务管理中,我们要发现“最进步的小孩子”,只有他才有可能成为“最好的先生”。因此在操作上,我们不只是机械呆板的分配任务,而是因人而异、适才而用,这样才能让有兴趣且有能力的人做他愿意做、可以做的事,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人尽其才,发挥每一个孩子的作用。首先我们要建立好“小先生人才库”,即要对班级内孩子们的特长爱好要做一个全面排查,要深入了解,做到心中有数。事实上,在一个班级中,有些学生的自理能力在某些方面总是会显得比较突出。对这些孩子做一个统计,列表备注,分类管理。其次是建立“小先生岗位责任制”。对每一个岗位的设置要求、管理内容做了明确。具体就是说在班队事务管理中,我们选择同学有相应专长的,不仅赋予岗位,更赋予责任,要求承担这一岗位的,不仅自己要做,还要教会其他的同学一起做,也就是担当某一岗位的“小先生”,相当于同学中的“实习小师傅”。比如,班级中的生物角,我们请一些有种植经验的或者对种植感兴趣的同学担任“生物角小先生”,让他带着生物兴趣小组一起照料,并且教会同伴记种植日记、学习种植知识、宣传环保理念等。再比如,由阅读爱好者担任班级图书角的“小先生”,让他组织“读书会”从同学中募集图书,分类管理,开展班级读书交流活动等。引入“小先生制”,让孩子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了班队事务管理中,做班级管理的真正的小主人。

全文阅读

学校校园管理论文

一、精细规范前提下的高效管理

学校离不开细致规范的管理,但这么繁杂的系统工程,校长想要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去掌控无疑是不明智的,当代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认为“优秀校长对学校的管理一定要抓住核心”,他提倡校长要“有所不为”要“为大不为小”。管理者不是管家,样样都要亲力亲为;管理者不是监工,事事都要洞明监察。最有效的管理应该是让每一个人都知道自己职责,都能够认真地履行自己的职责,该做什么、怎么做应该是一种习惯,不需要督促。每年的九月,“家访”定是苏城教育热词。九月本来就是老师们最忙的一个月,又多了家访的工作量,压力确实很大。但既然要做,那就要把花下去的时间和功夫达到最好的效果。学校提出:要用真诚和智慧,打造家访满意度。于是老师们各司其职,思考如何来解决家访这一社会热点,学校难点工作,德育处早在家访月启动之前,就向每个家长发了信,把家访的目的和内容首先告知家长,“家庭是孩子快乐成长的第一学校,学校又是孩子健康发展的第二家庭”,第一句话就把学校和家庭紧紧拉在一起了。为了达到阳光家访、和谐家访、廉洁家访、便民家访的效果,信里还明确了家访纪律,提出了教师家访“六不准”。收到这样的信,家长自然没有了顾虑和各种不必要的误解。和信一起发到家长手中的还有家访预约卡,除了预约时间外,卡上还包括了“家访时最希望老师带来什么样的信息”“新学期,你对孩子的三个要求“”孩子最突出的三个优点”等等内容。“这个预约卡让我们感受到学校的用心,处处为孩子着想的工作作风,让我深深感动。尤其是两位老师和我谈话,一直是站着的,水都没有喝一口,还自带了拖鞋,换鞋进门,这样的家访,我们家长欢迎。”一位家长说。家长的工作做到位的同时,学校也给老师提供了家访的各种准备预案。针对一些80、90后年轻老师,学校制定了家访细节手册,“切忌告状式家访、切忌与家长‘斗气’、了解家庭教育情况的同时,也要尊重家长的隐私,不当面指责家长,背后议论……”家访结束后,在教科室组织的《我和我的家访故事》主题沙龙上大家畅谈心得分享体验。

二、遵循规律基础下的人本管理

规律是不容违背的,认识教育规律,掌握教育规律,对规律与立场的那份坚守,应该是校长的内省与自觉。规律彰显的是一种哲学的力量。如何把冷冰冰的规律在校长手中运用得温暖起来、温和起来,弥散厚重的人文情怀,这是需要校长智慧的,在长期的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管理的第一要义是得人心。要能够安人。安人的历程,是由开心而交心,藉交心而共同关心,然后产生同心的一连串心与心的变化,所以校长要难得糊涂,要有容人之心,懂得舍得,能忍辱负重;校长要懂得兼顾多方利益:学校、学生、教师、社会、领导;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等等。工作中要努力践行“让幸福在校园诗意地栖居”的追求:学校不设“签到簿”,在签到教师迟到的分秒之时也签掉了教师内心深处的温暖。针对教师个性独特、秉性各异,我们要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有人说老同志有资历无追求难相处,我们提倡尊重为先、民主议事、谦恭礼让;有人说体育老师底蕴不足、自由散漫难管理,我们提倡双方感情互通、个人价值认同、共同愿景期待,与他们结下深厚情谊,工作也得以顺利开展。这便诠释了圆通管理的要义。

三、科学民主保障下的制度管理

西方管理讲求科学。凡事制度先行,有法可依。校园管理也要有制度,但除了规范化,系统化之外,还要考究人性化的特质。团队成员共同执行,由“人治”转为“法治”,但这同样要以人为本,体现对人的关心、信任和尊重。学校采取民主的商量方式让教师参与制定和修改学校的改革发展方案、教师绩效工资方案、岗位设置方案、各类规章制度等,在大家强烈的认同感之下刚性制度也充满了柔性,从上到下,目标明确,各司其职,恪守自己制定的规章制度。

作者:张萍单位:江苏省苏州市觅渡小学

全文阅读

高校行政管理中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1高校行政管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高校行政管理是指高校教员职工为了完成教学目标,依靠一定的部门和制度,采取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利用高校各种资源,发挥管理和行政职能。文化建设方面是高校工作中的一个重点,在工作开展中要志存高远,更要脚踏实地,要狠抓落实,更要坚持不懈。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瞬息万变,校园文化建设也要紧跟时展的步伐,全方位多角度的把握各种新资讯,高校要及时更新思想观念,与时俱进。高校逐渐建立以人为本的行政管理模式,同时还要制定相应的绩效考评机制,督导和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高校行政管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其具有服务功能。高校行政管理包含校园日常管理的方方面面,事无巨细,是一个复杂浩大的工程,必须把行政管理任务执行到位,保质保量的完成各项任务,这样才能避免一系列的安全隐患和安全事故,才能保证校园文化建设正常进行,才能加深文化建设的内涵,才能确保高校这个巨大机器正常运转以达到良性发展。高校行政管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剂。高校中各个部门都具有自己的特点,无论在工作程序、工作日程安排、工作方式上都不尽相同。高校是一个庞大的集团,要想各个部门分工协作,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将各项工作目标落实到实处,就需要行政管理的这个剂,起到调配、协调、督促的作用。高校行政管理要对校园文化建设工作采取定时或不定时的研究总结,及时发现和反馈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及时改正。避免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各部门理解程度不一致、协作上的问题、配合上的不和谐,这样才能使校园文化建设高效高质量的完成。

2高校行政管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分析

第一,高校行政管理过于“行政化”,严格的管理制度,强制性的纪律规范,制约校园文化建设,缺少活力,毫无生气。有些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与进取心,使其对工作失去了兴趣,产生了消极怠工的心理,缺乏深入的学习和研究,这样不利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发展。第二,对于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我国高校行政管理机构庞大冗杂,其组成人员也相对复杂。有些行政管理人员并没有经过层层选拔进入工作岗位,在工作中存在着不正之风如形式主义之风、之风。部分行政管理人员不重视自身理论的学习,不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工作中存在拖延、懈怠等问题,导致很多工作不能落实到位,这样不利于校园文化建设高效高质量的开展。

3提高高校行政管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作用的对策

第一,大力加强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能力与素质的培养。队伍的好坏直接影响工作开展的质量。首先要从源头上把关,切实做好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录用工作,层层选拔,认真挑选,要将综合素质过硬的人才安置在行政管理的位置上。其次要加强行政管理人员素质的培养,重点是两个方面,专业化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不断加强高校行政管理队伍建设,营造宽松舒适的氛围,提高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更好地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第二,建立以人为本的高校行政管理机制,努力激发师生职工的能动性。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应该摆脱过度“行政化”的影响,对自己有清楚的认识和定位,端正工作态度,加强服务意识,树立大局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尊重管理对象,及时掌握管理对象的困难和需求,督促并协调好校园文化建设各项工作的健康、顺利发展。建立符合校园实际情况的指导性组织,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有主人翁意识,献计献策,真正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推动者和引领者。第三,积极组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高校行政管理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有利资源,组织开展活动宣传文化建设的理念,提高校园文化的影响力和渗透力。例如高校社团就是很好的文化传播主体,学校要加大对社团的扶持力度,促进其汇集人才,鼓励其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同时高校也要扶持一些理论型社团组织、学术研究团队,为学生提供宽松自由的发展平台。

4结束语

高校行政管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加强行政管理能更好的推进文化建设的和谐发展。为了更好地推动高校发展和改革、优化育人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改进学生思想教育素质、培养有知识有文化的国家栋梁,高校肩负的责任光荣而伟大,任重而道远。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