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校园德育论文

校园德育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校园文化道德教育论文

一、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如今,在各类职业院校中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都是以学生为中心,配合开展各类的文娱活动,创造以学生自身形式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和氛围。这种独具青春气息、积极向上的氛围,对学生产生正确的德育观有着耳濡目染的效果,是职业院校加强道德教育的有利手段。职业院校的学生尽管对于学习的自觉性较弱,但是他们对于未来从事的职业规划清晰,拥有较强的专业性知识。从此可见,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构建应根据校园的实际特色来构建。概括的来说,职校校园文化有两个特点:一,全面性,学生不仅仅是在学习专业知识,更是在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亲自动手实践的能力。二是专业性,可以通过创新大赛、职业形象展示大赛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

二、职业院校德育工作所面临的问题

当前的职业院校学生群体中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这样特殊的背景下,造成了他们家人们对他们的期望都较高。而他们本身的自我控制、约束能力,独立性较差,这就使职校德育工作的难度加大。在这同时因为德育工作要求过于理想化,而学生的自觉性和参与性较弱,这就造成了德育工作成为了一个形式,产生的效果不明显。总的来说,就是以下几点:一,因为学生之间的家庭背景各异,成长环境不同,这导致了他们在认知不同,职业院校教育方式的局限性,使得在道德教育的工作中,以群体性教育为主,没有针对性。或许在学生之间产生了影响,但实际的效果并不明显。二,在职业院校学生中,学生的生活习惯懒散,行为举止较为夸张、缺乏社会公德意识。面对这些问题,如果开展德育工作仅仅是以制度约束,通报批评教育为主,不仅不会得到学生的认同,反而让其抵触,起不到教育的效果。三,职业院校的学生中考的成绩低于重点高中的学生,这使他们中很多人产生了自卑心理,对未来的生活缺乏信心,导致大多数人迷恋于上网、游戏、恋爱等。

三、职业院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及如何去发展

(一)在校园文化基础建设中把德育理论列入进去,让学生重视德育理论校园的文化建设展示的是一个学校的传统的历史、优良的精神道德风貌、正确的价值理念、卓越的目标追求。构建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把学生和校园文化建设融为一体,形成以学生思想追求为主体的精神风貌以这种他们为主的感召力,引导学生把自我的追求和发展目标和学校的发展统一起来,弘扬和发展德育工作建设。

(二)根据不同类的学生展开不同类型的校园文化职业院校的学生伴随着年龄的渐渐增长和对生活的体验增加,所遇到的问题是截然不同的,处理的方式也是带有个人感情特色的。例如:刚懵懵懂懂进入职业院校生活的一年级新生,首先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怎样开始适应新的生活;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了一年的磨合,适应了学校生活,但是又会产生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生活观念等问题;三年级的学生则基本是学业的压力;四五年级的学生通常就是就业的问题。因此,对于他们的德育工作的展开要有针对性和着重点,相应的校园文化活动要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设计,最大化的激励学生的参与热情,共同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比如说对一年级新生用入学教育、访谈、晚会等系列形式让他们融入进学校生活,融入进校园文化。对于二年级的学生开展主题辩论赛、主题班会等活动扩展他们的交际,同时将所遇到问题和解决办法通过活动的形式展示出来,启发他们去思考,和体会进而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另外一点,对于个别个性有差异的学生,可以利用校园文化的多样性、兼容性以及特色的奖励体系,弘扬和发展德育建设,发展不同类型学生的特长,培养特色的社会人才。

(三)组建优秀的学生团队(学生会或社团),让学生参与到德育建设中让学生参加到德育建设管理的队伍中,以自己的亲身体验,加强对德育工作的认识。同时也是一次学生自己锻炼和提高自己德育方面的机会,让更多的学生认同德育工作。在学生团队建设的过程中,要动用一切有利的因素,激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团体的建设中去。着力训练一支素质过硬的学生团队,培养其团队队员对学校德育建设工作的认可,从而激励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潜能,通过他们影响周围的人和其他学生群体,通过学生和学生沟通合作,有利于拉近彼此的距离,比死板的条例更能赢得学生的认可和信任,使德育工作顺利的进行下去。总的来说,学生才是校园文化的主体,只有把德育教育理念,转化成学生的个人思想认识,才能培养出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

全文阅读

论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

近年来,在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大量丰富多彩、生动活泼校园文化的活动中,我们深切地认识到校园文化具有独特、显著的德育功能,只要我们注重以校园文化为载体,挖掘和发挥其德育功能,学校的德育工作就能更上一层楼,更好地提高德育的实效、达到“育人”的目标。为此,本文仅对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校园文化的种类及其作用

校园文化就是指校园各种文化及其活动的总称,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活动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校园文化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它们分为两大种:即,校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1. 校园的物质文化,分为设施类和环境类。

(1)设施类。校园内的各种设施不仅是开展教学活动的物质基础,而且也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没有一定的设施,校园文化活动就难以得到顺利的进行,此类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思想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2)环境类。这里主要是指显性的校园环境,也是一种特殊的校园文化,其主要包括墙报、宣传栏、教室装饰、宿舍布置、校园环境的净化、美化、绿化等等,此类的校园文化对学生产生熏陶和感染作用,真可谓“道是无声却有声”。

2. 校园的精神文化,分为认知类、娱乐类、规范类、传统类、时政类。

(1)认知类。小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在课堂上讲的知识,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我们应采用学生乐意接受的方式,拓宽学生知识面、启迪学生思维方法、提高认识、转变思想。认知类的校园文化活动,包括专题讲座、报告会、读书活动辩论会、影视评论、知识竞赛等等。

全文阅读

校园环境道德教育论文

1道德教育工作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性

道德是一个民族繁衍生息过程中长期积攒的优秀文化元素的结晶体,是约束社会民众个人行为的重要指标。道德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个社会的发展程度,就青少年群体而言,道德认知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基础教育工作的成效。

1.1有助于正确价值观的建立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重要时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会在这个时期形成。道德教育工作可以很清楚地告诉青少年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并且通过众多的教育实例以及理论分析,可以让青少年透彻地理解,为什么这样是对的。人的价值观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量变促成质变的过程,只有在青少年时期通过正确的引导,才能够保证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由此,道德教育十分重要,也十分必要。

1.2有助于良好学习氛围的构建青少年时期是学知识、学文化的重要时期,古语有云:幼学如漆。古时有孟母三迁,可见学习环境的重要性,良好的学习氛围对现代教育十分重要。德道教育工作能够结合具体事例不断教育、不断感染我们的青少年,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耳濡目染,从而形成群体效应,构建起良好的学习氛围。

1.3有助于青少年正确审美情趣的形成审美情趣是一个具体的自然人在长期的观察、判别、思考过程中形成的审美鉴赏能力。正确的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十分重要,若一个人的审美情趣偏离主流审美,就很容易“变态”,进而形成不正确的、畸形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展现人性美、社会美是道德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主题,只有正确地看美、审美、品美,才能够构建起健全的人格。

1.4有助于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人是社会性动物,只要有人就会有群体;相反的,群体的行为也会很大程度上改变一个人。道德教育工作的开展是面对整个青少年群体,每个人都会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成长、不断成熟。所有人的共同成长的结果就是构建起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

2当前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2.1网络发达,充斥各类不良信息现代社会是网络社会,网络上健康信息、不良信息鱼龙混杂。而青少年时期正是生理成长和心理成长的重要时期,很多学生分辨不了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迷恋网络,并在垃圾咨询、不良信息的影响下,形成畸形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全文阅读

高校校园传媒与德育关系分析论文

摘要:校园传媒作为论文高校文化信息传播交流的载体和思想宣传阵地,它与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关系日趋密切,并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观念。高校若能使校园传媒与德育很好地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充分发挥校园传媒在德育中的育人作用,必将会增强高校德育的吸引力、渗透力和针对性,同时,也促进了校园传媒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校园传媒;高校德育;大学生

一、校园传媒与高校德育的结合

校园传媒作为高校思想宣传阵地和信息交流工具,它包含教育、经济、文化、娱乐、体育等众多内容,满足了大学生学习、娱乐、交往的需要。作为高校德育对象的大学生,他们在与校园传媒接触的过程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校园传媒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超过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影响。因此,认真分析校园传媒与高校德育的关系,利用校园传媒做好高校德育工作是摆在校园传媒工作者和德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两者的关系应该是既互相结合又互相促进的关系。其互相结合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能经常接触校园传媒的德育信息

由于校园传媒几乎覆盖了学生所有的信息来源,无论是听广播,看报刊、宣传栏、电视,或者是上网,校园传媒在课余时间成了与大学生相依相随的生活、学习的伴侣,大学生在与校园传媒接触的过程中也有意或无意地受到德育信息的影响。这为高校德育信息的选择、定位、宣传,做好高校德育与校园传媒的结合提供了新途径。

2大学生愿意接受校园传媒这种教育形式

由于高校的报刊、广播、电视和校园网所采取的讨论、深度分析报道、广泛参与等教育形式贴近学生生活,适合学生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了学生情感共鸣,所以,更易被大学生所接受。因此,大学生愿意接受这种形式的教育。这为高校改变德育方法,做好德育与校园传媒的结合提供了新的契机。

全文阅读

论校园文化在学校德育中的作用

在学校这个特定的育人环境中,校园文化从深广意义上来讲,它已不单单以客观形式的存在,而且在各种意识上也存在着无形的综合形式。除了强大的育人功能,文化在校园中同样对学生德育方面也存在着一种密切的辩证关系和影响作用。尤其是小学,良好的校园文化将对学生的德育起到绝对的重要作用。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整体、全局的校园文化,在我国教育机制上一直都是个聚焦热点和经久不变的话题。

作为两个不同的范畴,校园文化和德育,二者间在具有教育的统一性之余,还存在教育的互补性。客观上,它们是辩证统一的合作关系。从深远的角度来审视:德育本身是一种文化的过程,而智育则是一种知识的传授,侧重生理基础和心理基础发展的过程。它们的不同,就在于德育在受教育的过程中给予价值与规范的洗礼,并使其认同和接受。而文化的沟通与运用的过程中,理性和感性需要兼施,故而有所谓的统一性之说。那么互补性,就是说在创建高雅、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建设中,良好的德育能够帮助促进全面的发展。换角度言之,完善的校园文化同样又是德育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尤其以小学为主的一些学校,对于教育理念上,更是早已将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接班人和建设者视作教学的根本任务。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好坏与否,对我国今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兴衰,将有可能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针对重视思想、政治、品德等方面的教育上,我国更是提出“从小培养,灌输熏陶”的教育发展理念和实施方针,逐步塑造出一个个集理想、道德、文化、纪律于一身的四有新人。

一、校园文化的呈现形态

校园文化在以上论述中分别提出了“有形”和“无形”的两种并存形式,一所学校的好与坏,首先最直观的反映无外乎:整洁的环境、典雅的建筑、繁茂清新的花草树木以及富有人文生活气息的图书馆等一些有关整体的合理规划。其次,便是校内学生整洁的仪容仪表、谦和的言谈举止,甚至还包括教师、员工的精神面貌等,这些触手可及能直接感受的事物现象,从校园这一群体小社会上来看,不单单是文化的底蕴象征。而这种精神物化形式,对于一所学校而言不仅限于此,甚至有时候一个富有特点的广播或者经常习惯播放的广播音乐都传递着内在文化的感悟或力量。

物化形式,多是由无形意识的一种衍生。而所谓的无形意识直白的说,就是校园自身其群体组织、典章制度、群体文化理论素养、专业技术水准和学术水平,以及群体之间的认同感、归属感、义务感等等一系列观念综合融汇,将每一个个体,以无形存在的方式感染和同化。

二、校园文化“潜移默化”育人的功能及特点

1. 文化功能。校园文化的强大之处并不在于它具有正确且科学的育人功能,更高层次上来看,它的强大神奇之处,是每一个不同的个体,来到这里都能在无形之中被影响,最后同化为一个大的整体。有意或无意,自觉或不自觉,然而每个人都会在这种文化中经受熏陶。而我们通常将其称之为――“潜移默化”。因为文化特具的同化性能,所以每个人只要进入这个特殊的“社会圈子”,那么就一定能从其身上找到与环境相符的痕迹或缩影。所以说,校园文化不仅对成员发挥着引导、规范、督促以及保证作用的“组织”力量,它还能通过对一个人自我的改变而不断且更好地适应并融入这个文化环境中。因而,这对于学校而言是必须高度重视的。

全文阅读

校园文化下大学生德育论文

一、红旗渠精神的内涵

(一)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这是红旗渠精神的本质内容。党的群众路线要求我们“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红旗渠的修建正是践行群众路线的最好例子。修建红旗渠是为了解决制约林县生存、经济发展的水资源问题,是为了让全县人民过上美好的生活,红旗渠最终修建成功有力地证明了坚持走群众路线,为人民群众谋利,同人民群众战天斗地,能克服各种艰难险阻,走向胜利。要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依靠群众,让群众共享发展的各种成果,这是修建红旗渠及做好各项事业的保证。

(二)科学发展,与时俱进。这是红旗渠精神的灵魂。修建红旗渠不是像夸父逐日一样一味地蛮干,而是在认真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的,其间,经过无数次勘测、考证,最终定下了施工技术和设计标准,因此,修建红旗渠是科学决策、科学发展的体现。同时,红旗渠精神又是与时俱进的,红旗渠精神不是停滞的,而是不断创新向前发展的。林县人民在完成修建红旗渠这一“战太行”的伟业后,并没有停下发展的脚步,而是迈着“出太行、富太行”的脚步大踏步前进,不断丰富发展着红旗渠精神的内涵。在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仍然需要红旗渠精神,阔步前进,不断进取。

二、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弘扬红旗渠精神的重要意义

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面临进一步加强的需要:大学生中没有信仰、理想信念弱化、信念缺失的情况很突出,需要加强并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将红旗渠精神融入到大学生德育教育中,大力弘扬,引导大学生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加强大学生在思想方面的认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弘扬红旗渠精神对大学生道德观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调研发现,目前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一些高校存在重视不够,宣传教育不到位的情况,而且,当代的大学生成长环境较为优越,多数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加之当前一些不好的摆阔、拼爹等思想的影响,大学生德育教育面临重要任务,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广泛深入的道德观教育。红旗渠精神所倡导的道德观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和价值导向,突出对人民、国家、社会负责,是符合社会主义价值的道德观。它倡导勇于拼搏、大公无私、平等有爱、团结互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大学生中间弘扬红旗渠精神,是弘扬正气、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的有力举措,有利于高校建立起完整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有利于持续更新思想道德教育观念,有利于不断契合社会发展实际,有利于大学生德育教育的良性发展。

(二)弘扬红旗渠精神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我们获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获得的信息量越来越大,而在这些浩如烟海的信息中,难免鱼龙混杂,特别是西方庸俗、腐朽、有害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冲击着我们的传统观念。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和价值观成型阶段,在目前价值观和价值取向呈现复杂化和多样化的今天,极易受到影响甚至是误导,因此,需要我们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大力弘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特别是要弘扬红旗区精神所提倡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自强不息、乐于奉献的人生观、价值观,摒弃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自私自利等错误的价值观,使大学生养成自检、自省的习惯,坚决抵制腐朽的东西。

(三)弘扬红旗渠精神有利于大学生群众观的重塑。现代大学生中身为独生子女的较多,平时所受呵护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他们行为做事时较为主观,多凭自由心性,甚至我行我素,不结合实际,冲动盲目。而红旗渠精神的本质是群众观,具体说来就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是科学的实践论、人民主体论。对正处于各种观念重塑期的大学生进行红旗渠精神教育,有利于大学生真正认识自我,认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培养与人民群众的感情,有利于大学生在致力于客观事物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其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全文阅读

校园传媒与德育研究论文

一、校园传媒与高校德育的结合

校园传媒作为高校思想宣传阵地和信息交流工具,它包含教育、经济、文化、娱乐、体育等众多内容,满足了大学生学习、娱乐、交往的需要。作为高校德育对象的大学生,他们在与校园传媒接触的过程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校园传媒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超过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影响。因此,认真分析校园传媒与高校德育的关系,利用校园传媒做好高校德育工作是摆在校园传媒工作者和德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两者的关系应该是既互相结合又互相促进的关系。其互相结合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能经常接触校园传媒的德育信息

由于校园传媒几乎覆盖了学生所有的信息来源,无论是听广播,看报刊、宣传栏、电视,或者是上网,校园传媒在课余时间成了与大学生相依相随的生活、学习的伴侣,大学生在与校园传媒接触的过程中也有意或无意地受到德育信息的影响。这为高校德育信息的选择、定位、宣传,做好高校德育与校园传媒的结合提供了新途径。

2大学生愿意接受校园传媒这种教育形式

由于高校的报刊、广播、电视和校园网所采取的讨论、深度分析报道、广泛参与等教育形式贴近学生生活,适合学生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了学生情感共鸣,所以,更易被大学生所接受。因此,大学生愿意接受这种形式的教育。这为高校改变德育方法,做好德育与校园传媒的结合提供了新的契机。

3大学生乐于参与校园传媒的各种活动

由于校园传媒能为大学生提供大量的各种实践机会,所以很受学生欢迎。大学生既是校园传媒的受众,又是校园传媒的参与者,有的参与了校园广播的编辑、播音和撰稿,有的成为高校校报的作者、新闻记者和通讯员,有的担任了高校电视的播音员、主持人,还有的成了校园网的维护者和管理员,他们在主动参与校园传媒的活动中提高了能力,受到了教育。这为高校拓宽德育形式,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提供了切入点。

全文阅读

校园文化德育渗透研究论文

校园文化的主要内容

校园文化以校园的管理文化、课外文化和课堂文化为主要内容。校园的管理文化主要是指学校管理的各种制度,学生守则,校纪校规、行为规范等。学生对教育者所灌输的思想、行为方式的接受过程是通过自身的心理活动内化为自身思想和行为的过程。学校的德育要求、内容、形式对学生来说是不可选择的,不管学生愿意否都必须接受,因而容易被学生看成是一种非意愿的外界制约力,从而出现一种压抑感。学校在制订规则、规范时,要考虑不同年级层次提出要求,要认真研究其内容和形式是否被学生接受,并转化为内在需要。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行为规范,是国家制定的法规条文,其中充分体现了它在学生中的可接受性。我们在德育检查中看到,各校都有一套较完整的学校管理制度汇编,其中有关对学生提出的行为要求,大致也体现了这个原则。

此外,优化集体内部的人际关系,在教师中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敬业爱生,加强师生之间的人际沟通,增进彼此了解,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对促进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集体意识,培养主人翁精神也具有十分重要作用。课外文化是指学生课外文化活动。如第二课堂活动、课间活动等等。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商品经济促进了市场文化的发展,使社会文化具有明显的商业的特征。千姿百态,复杂纷繁的社会文化对学生产生着广泛而复杂的影响。因此,在校园环境建设中,要吸收社会文化信息中积极有益的因素,充实校园文化的形式和内容,给校园文化注入时代色彩和生机。在学生身上反映出的形形的问题,学校德育只能因势利导,教会他们正确辨析社会文化的“香花”和“毒草”。近年来,各级学校举办的“三百活动”,学校的第二课堂活动和双休日的兴趣班,对增强学生辨别什么是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培养学生广泛兴趣、爱好,提高学生对社会文化的认识水平有着十分重要作用。

课堂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部分。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善于发掘德育因素,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做学习的主人。要达到这个目标,关键在于改善课堂文化的气氛。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时常提到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注意启发引导,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方法,近年又推广“乐学”经验,归根到底是要求教育者要同教育对象建立一种和谐的亲密的友好合作关系。教师心中要有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中减轻心理压力,激发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做学习主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探索精神。

改善课堂气氛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老师在继承和借鉴传统的和国内外的有益的教学理论的基础上,要勇于改革创新,适应时代要求。其中,中老年老师惯于坚持传统观念,接受新事物也比较迟缓,同学生的代沟比较深。在社会观念、社会行为、生活方式的评价和取向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因而付出的气力要大一点。

校园文化在德育中的渗透作用

学校的校园文化表现在学校校风与课外文化活动等方面。建立和完善校园文化环境,营造校园德育氛围对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校风包含学校管理、师生精神状态、行为作风、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等等。它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结果,也是德育的手段。学生每天有差不多三分之一时间生活在校园里,他们时刻受着学校各种纪律制度的约束,师生的言行,校园的一草一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和环境制约的作用。

全文阅读

校园文化德育渗透管理论文

校园文化以校园的管理文化、课外文化和课堂文化为主要内容。校园的管理文化主要是指学校管理的各种制度,学生守则,校纪校规、行为规范等。学生对教育者所灌输的思想、行为方式的接受过程是通过自身的心理活动内化为自身思想和行为的过程。学校的德育要求、内容、形式对学生来说是不可选择的,不管学生愿意否都必须接受,因而容易被学生看成是一种非意愿的外界制约力,从而出现一种压抑感。学校在制订规则、规范时,要考虑不同年级层次提出要求,要认真研究其内容和形式是否被学生接受,并转化为内在需要。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行为规范,是国家制定的法规条文,其中充分体现了它在学生中的可接受性。我们在德育检查中看到,各校都有一套较完整的学校管理制度汇编,其中有关对学生提出的行为要求,大致也体现了这个原则。

此外,优化集体内部的人际关系,在教师中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敬业爱生,加强师生之间的人际沟通,增进彼此了解,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对促进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集体意识,培养主人翁精神也具有十分重要作用。课外文化是指学生课外文化活动。如第二课堂活动、课间活动等等。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商品经济促进了市场文化的发展,使社会文化具有明显的商业的特征。千姿百态,复杂纷繁的社会文化对学生产生着广泛而复杂的影响。因此,在校园环境建设中,要吸收社会文化信息中积极有益的因素,充实校园文化的形式和内容,给校园文化注入时代色彩和生机。在学生身上反映出的形形的问题,学校德育只能因势利导,教会他们正确辨析社会文化的“香花”和“毒草”。近年来,各级学校举办的“三百活动”,学校的第二课堂活动和双休日的兴趣班,对增强学生辨别什么是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培养学生广泛兴趣、爱好,提高学生对社会文化的认识水平有着十分重要作用。

课堂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部分。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善于发掘德育因素,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做学习的主人。要达到这个目标,关键在于改善课堂文化的气氛。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时常提到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注意启发引导,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方法,近年又推广“乐学”经验,归根到底是要求教育者要同教育对象建立一种和谐的亲密的友好合作关系。教师心中要有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中减轻心理压力,激发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做学习主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探索精神。

改善课堂气氛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老师在继承和借鉴传统的和国内外的有益的教学理论的基础上,要勇于改革创新,适应时代要求。其中,中老年老师惯于坚持传统观念,接受新事物也比较迟缓,同学生的代沟比较深。在社会观念、社会行为、生活方式的评价和取向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因而付出的气力要大一点。

校园文化在德育中的渗透作用

学校的校园文化表现在学校校风与课外文化活动等方面。建立和完善校园文化环境,营造校园德育氛围对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校风包含学校管理、师生精神状态、行为作风、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等等。它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结果,也是德育的手段。学生每天有差不多三分之一时间生活在校园里,他们时刻受着学校各种纪律制度的约束,师生的言行,校园的一草一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和环境制约的作用。

这是因为校园与环境在德育中同时具有潜在性、渗透性和感染性的特点。

全文阅读

校园文化建构的小学德育论文

一、注重熏陶体验,激发爱国热情,做有信念和热情的人

一是建构校园文化,感染师生,激励奋进。学校是传承人类文明、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应从孩子的成长需求出发,确立办学理念,阐释办学理念,如德育方面凸显做人之本;生活方面科学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健体;文学艺术方面陶冶学生情操;慈善爱心方面用大爱文化滋润学生心田;科学技术方面引导学生理解科学、热爱科学,培养向往科学的情怀等等。个性化的校园文化时时叩击学生心灵,鞭策进取。二是多样化活动,振奋精神,积极上进。德育不能仅靠空洞的说教,必须借助活动触动心灵。学校要通过唱、讲、诵等形式激发师生热爱学校、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唱:每日晨会前师生同唱爱国、感恩歌曲,激发热情,振奋精神,凝心聚力,昂扬向上。讲:举办励志报告会、“中国梦,我的梦”演讲赛等。诵: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每周背诵一首古诗或诵读一篇经典美文,培养师生的儒雅风范。同时学校每学年在师生中开展一次“知历史、明校训、唱校歌”活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学校教育特色。三是展示才艺,享受成功,快乐向上。以三月份的体育节、五月份的艺术节、十月份的读书节、十二月份的科技节为抓手,为全体师生搭建展示才艺的平台,引领学生展示风采,体验成功。

二、狠抓课堂教育,感悟做人道理,做守规则、明事理的人

将德育工作摆在学校工作的首位,纳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一是落实《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慈善教育》等课的直接教育作用,注重语文、科学等其他学科的德育渗透,将课堂的德育目标落到实处。二是上好班(队)会、晨会。以突出问题为切入点,通过组织国旗下演讲、主题班会、辩论会等形式,让学生明辨是非。三是组织学习行为规范。开展“我和《守则》比差距”“我是《规范》小卫士”等活动,约束学生行为,规范学生言行。

三、做实养成教育,展示文明言行,做儒雅阳光的人

一是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养成“师生互致问好”的习惯。教育学生要对人有礼貌,师生之间要互相打招呼。要让校园内随处都能听到“您好、谢谢、您辛苦了、麻烦您了”等文明礼貌用语。二是开展快乐大课间,养成文明活动的习惯。坚持组织学生开展广播体操、眼保健操、校园健身舞及个性化活动等,培养学生文明规范活动的习惯。三是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结合节庆日,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珍视生命、健康向上、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比如:结合清明节、学雷锋活动日组织学生走出学校,开展祭扫烈士陵园、看望孤寡老人、上街打扫卫生等实践活动;结合世界艾滋病日、禁毒日、爱牙日、爱眼日、洗手日开展珍爱生命,关注健康系列活动;结合世界水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气象日等开展节能环保科普系列活动。四是依托的“一主两翼”育人机制,促进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保证、社会教育为依托的“一主两翼”育人机制。开展“小手拉大手,共向文明走”系列活动,让德育走进家庭,走向社会。多渠道、多方位地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在锻炼中成长。

四、建立评价体系,壮大优秀群体,凸显德育成效

一是建立“我的成长历”自我评价平台。每月学生自己在记录本上记录下“重要日期”“我最想做的一件事”“我最想改掉的一个缺点”等,增强学生自我管理意识。二是实行激励性评语评价。评语力求个性化,倡导激励性。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尤其是提高后进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和身心的健康发展。三是建立优秀学生评价体系。学校要建立“五星学生”(勤奋星、勤劳星、进取星、诚实星、善良星)“文明少年”“慈善小天使”“环保小卫士”等评价办法,每年结合开展的活动评选优秀学生,形成一大批优秀学生群体。当然,学校的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灵魂工程,需要不断地探索与实践,更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精心策划,不断用生动的、贴近生活的实例来充实它。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