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校园德育管理

校园德育管理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校园德育文化管理

校园文化的主要内容

校园文化以校园的管理文化、课外文化和课堂文化为主要内容。校园的管理文化主要是指学校管理的各种制度,学生守则,校纪校规、行为规范等。学生对教育者所灌输的思想、行为方式的接受过程是通过自身的心理活动内化为自身思想和行为的过程。学校的德育要求、内容、形式对学生来说是不可选择的,不管学生愿意否都必须接受,因而轻易被学生看成是一种非意愿的外界制约力,从而出现一种压抑感。学校在制订规则、规范时,要考虑不同年级层次提出要求,要认真探究其内容和形式是否被学生接受,并转化为内在需要。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行为规范,是国家制定的法规条文,其中充分体现了它在学生中的可接受性。我们在德育检查中看到,各校都有一套较完整的学校管理制度汇编,其中有关对学生提出的行为要求,大致也体现了这个原则。

此外,优化集体内部的人际关系,在教师中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敬业爱生,加强师生之间的人际沟通,增进彼此了解,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对促进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集体意识,培养主人翁精神也具有十分重要功能。课外文化是指学生课外文化活动。如第二课堂活动、课间活动等等。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商品经济促进了市场文化的发展,使社会文化具有明显的商业的特征。千姿百态,复杂纷繁的社会文化对学生产生着广泛而复杂的影响。因此,在校园环境建设中,要吸收社会文化信息中积极有益的因素,充实校园文化的形式和内容,给校园文化注入时代色彩和生气。在学生身上反映出的形形的新问题,学校德育只能因势利导,教会他们正确辨析社会文化的“香花”和“毒草”。近年来,各级学校举办的“三百活动”,学校的第二课堂活动和双休日的喜好班,对增强学生辨别什么是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能力,培养学生广泛喜好、喜好,提高学生对社会文化的熟悉水平有着十分重要功能。

课堂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部分。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善于发掘德育因素,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做学习的主人。要达到这个目标,关键在于改善课堂文化的气氛。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时常提到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启发引导,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方法,近年又推广“乐学”经验,归根到底是要求教育者要同教育对象建立一种和谐的亲密的友好合作关系。教师心中要有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中减轻心理压力,激发学习喜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做学习主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探索精神。

改善课堂气氛教师起着主导功能。老师在继续和借鉴传统的和国内外的有益的教学理论的基础上,要勇于改革创新,适应时代要求。其中,中老年老师惯于坚持传统观念,接受新事物也比较迟缓,同学生的代沟比较深。在社会观念、社会行为、生活方式的评价和取向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因而付出的气力要大一点。

校园文化在德育中的渗透功能

学校的校园文化表现在学校校风和课外文化活动等方面。建立和完善校园文化环境,营造校园德育氛围对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校风包含学校管理、师生精神状态、行为作风、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等等。它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结果,也是德育的手段。学生天天有差不多三分之一时间生活在校园里,他们时刻受着学校各种纪律制度的约束,师生的言行,校园的一草一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和环境制约的功能。

全文阅读

校园德育建议管理

直面市场经济,光怪陆离,正视校园天地,鲜花灿漫,但是,只要用思维的雷达,去扫描师生乃至领导者的心灵,却不难发现令人困惑的层层疑云迷雾。

聚焦云雾,表现为六“差”:

--单一招生制度与学生的全面发展存在着“反差”;--改革的社会现实与学校传统的德育内容及方法存在着“反差”;--开放的社会环境与学校德育相对封闭性存在着“反差”;--学校的正面教育与社会的负面影响存在着“反差”;--学校全面发展的目标与家长的单一要求存在着“反差”;--学校德育的不变性与青少年学生思想的时代性存在着“落差”。

总之,改革开放的社会大潮,一日千里。我们教育的航船却慑于大潮冲击,蹒蹒跚跚前进,有的学校不思适应而遁入桃花园里,颇赞尝高打院墙。紧锁大门,有封闭式,所谓“桃花园里好教育”。

面对学校德育层层困惑,我们认为需要采取必要的对策。与市场经济的潮汐共涌,与时代脉搏共振,对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改革招生制度的德育考核,促进德育工作的加强和落实。

升学考试是个“指挥棒”。现存的高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招生主要是凭文化考试成绩录取,至于德育素质却很少考虑。这种招生制度必须改革,增加德育考核成绩的录取比重,才有利于德育工作的加强和落实。

1、可通过学生座谈,问卷了解,班主任的反映等途径,对考生进行品德考核,作为录取新生的第二大依据。

全文阅读

校园德育困惑管理

直面市场经济,光怪陆离,正视校园天地,鲜花灿漫,但是,只要用思维的雷达,去扫描师生乃至领导者的心灵,却不难发现令人困惑的层层疑云迷雾。

聚焦云雾,表现为六“差”:

--单一招生制度与学生的全面发展存在着“反差”;--改革的社会现实与学校传统的德育内容及方法存在着“反差”;--开放的社会环境与学校德育相对封闭性存在着“反差”;--学校的正面教育与社会的负面影响存在着“反差”;--学校全面发展的目标与家长的单一要求存在着“反差”;--学校德育的不变性与青少年学生思想的时代性存在着“落差”。

总之,改革开放的社会大潮,一日千里。我们教育的航船却慑于大潮冲击,蹒蹒跚跚前进,有的学校不思适应而遁入桃花园里,颇赞尝高打院墙。紧锁大门,有封闭式,所谓“桃花园里好教育”。

面对学校德育层层困惑,我们认为需要采取必要的对策。与市场经济的潮汐共涌,与时代脉搏共振,对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改革招生制度的德育考核,促进德育工作的加强和落实。

升学考试是个“指挥棒”。现存的高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招生主要是凭文化考试成绩录取,至于德育素质却很少考虑。这种招生制度必须改革,增加德育考核成绩的录取比重,才有利于德育工作的加强和落实。

1、可通过学生座谈,问卷了解,班主任的反映等途径,对考生进行品德考核,作为录取新生的第二大依据。

全文阅读

利用校园电视台探索德育管理

针对目前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在信息化不断发展的当今校园,引进校园电视台辅助德育,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提高德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是一项有效的探索。

校园电视台在学生德育中的价值

现代教育理念与现代化教育手段的更新,正日益冲击着传统的教育观念。随着现代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为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开放性、交互式的多媒体视频教学逐步被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数字化校园电视台也就应运而生了。数字化校园电视台的建立对于提高学生自主探索、创新学习的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思想和情感交流等方面发挥了正面的作用。从这个角度看,学校引进校园电视台顺应了现代化教育手段与教育融合的趋势。这是可以大胆尝试并深入研究的一种德育方式。

校园电视台具有较大的开发潜能,在学校德育领域具有无可比拟的持续创新动力,有利于形成学校德育的特色,解决学校管理中出现的学生主动参与德育的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有利于改变说教式的德育模式,构建起与学生需求基本一致的德育方式。就国内外中小学校而言,校园电视台已经成为部分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阵地”。运用校园电视台,可以创设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可以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校园电视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更是其它教育模式无法取代的新途径。它对学生科学的价值取向、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意志品质、良好的行为习惯等养成具有独特的作用。

校园电视台的兴办,在我国较发达地区学校方兴未艾,而且有了一定的运行经验,尤其是在紧扣素质教育、营造良好校园文化、关注校园生活、展示师生风采、报道重大事件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但就整体面上而言,它还刚刚起步,显得很薄弱,实践性与操作性还不强。因此,利用校园电视台探索研究出一套培养学生自主德育管理模式显得尤为必要。

校园电视台在德育中的目标达成

依托校园电视台,初步构建并完善中小学生自主德育的途径,培养学生自主发展意识。自主德育是在主体教育思想下、结合学生实际、符合学生道德发展规律的培养方式,其实质在于多为学生创造一些好的机会,放手让学生自主发展,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允许学生“多走路”,甚至走走“弯路”,最终在学校、教师的科学引导和点拨下,以主人翁意识自主发展,成为人格上自信、自强和行为上自律、自立的人,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主德育是实现德育目标,培养现代合格公民的有效途径,是学校德育的有效形式。

首先,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电视台创作队伍,引进或培养采录、编辑系统以及相关专职或兼职教师,由学校落实招聘电视台成员,分工负责,搭建起电视台基本框架。一般由德育处承办,校学生会组织,涉及岗位包括学生台长、策划、文案、主持、外景记者、摄像、摄影、编辑制作等,让学生参与到节目采编的每一个环节。制作的节目都应体现学生创作的视角,从采编、录制、剪辑、配音等一系列工作都应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学生创作提供足够的空间,不干涉他们的创作自由,逐步确立学生作为创作对象的主体地位。学生在采、编、录过程中,既得到了实践锻炼,提升了动手能力,也提高了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让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之余,真实体验电视台工作,无疑是培养人才与建设校园电视台的双赢。这些学生能够在学习中适应电视台的工作要求和运作流程,能够很好地实现与社会接轨,从而赢在工作的起跑线上。

全文阅读

浅谈用德育管理直击校园暴力

校园暴力问题是困扰学校管理层最为头疼的问题。长久以来,诸多学校德育工作者面对以大欺小、敲诈勒索、强要硬借等问题,所做的只是纪律处分和说教,预防和矫治工作根本无从谈起。笔者认为,要解决校园暴力问题,必须从学校德育管理入手,预防和管理并重,消除发生校园暴力的隐患。

1 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管理

要解决中学生的校园暴力问题,必须抓好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开展养成教育,特别是遵守纪律和诚实守信、礼貌待人的教育。本人所在学校近年来,进行封闭式管理,严格门卫制度,实行班级评比千分赛制度,把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管理纳入量化管理体制。同时学校还实行学生诚信公德修养档案制度,学校领导、班主任和所有教职员工共同参与学生的管理和监督。

学生养成教育,不仅要求有制度有检查有落实,还要注重校会、班会、晨会以及学校一切集体活动的德育渗透和灌输,利用一切机会使学生端正态度,从而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学校内部环境对学生安全感体验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经调查发现,学生觉得在校内有不安全感主要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学校中存在非安全性的非正式群体现象;二是校方未能对学生中存在的各种违法乱纪和越轨行为作出及时有效的处理;三是校风不正,学校中常有以强欺弱的现象。

学校环境的改善应突出重点,强化管理。要重点整治的第一个问题是在所有学校都应建立安全信箱或安全电话(投诉信箱或电话、心理咨询电话),让受欺侮的学生能及时反映情况。学校对各种投诉应当建立完备的管理制度,快速作出反应,切实进行处理。提高这类学生的投诉率是提高安全感的途径之一,也是增强学生对校长和学校的信任感的重要方法。这种信任感对于保障学生安全,防止各类违法犯罪行为至关重要。第二个需要重点整治的问题是加强对学生中非正式群体的监控,特别是带有明显非安全性质的非正式群体的监控,一经发现,立即取缔或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给予分化,促其解体。在学校中解决这类问题的意义不仅在维持学校秩序,保障学生安全,而且对参加这类团体或群体的学生进行适当的教育和处理能使他们对自身的这类行为倾向或思想观念有个正确的认识,吸取必要的教训,防止他们在踏上社会以后重犯类似的错误。三是需要重点抓好校风班风。良好的校风对学生良好思想和行为的形成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和约束力。同时,强化学校管理,及时处理违法乱纪事件,有利于正气抬头,有利于良好校风的形成,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安全感。对中学生加强在道德意识等方面的控制和疏导、引导、指导,不仅仅是出于解决校园暴力问题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出于建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需要。

2 学校教育力量的校内系统管理

解决中学生的校园暴力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中学生的校园暴力问题主要发生在校内,这就要求整合校内的力量,全方位、多角度地解决校园暴力问题。

全文阅读

校园文化德育渗透管理论文

校园文化以校园的管理文化、课外文化和课堂文化为主要内容。校园的管理文化主要是指学校管理的各种制度,学生守则,校纪校规、行为规范等。学生对教育者所灌输的思想、行为方式的接受过程是通过自身的心理活动内化为自身思想和行为的过程。学校的德育要求、内容、形式对学生来说是不可选择的,不管学生愿意否都必须接受,因而容易被学生看成是一种非意愿的外界制约力,从而出现一种压抑感。学校在制订规则、规范时,要考虑不同年级层次提出要求,要认真研究其内容和形式是否被学生接受,并转化为内在需要。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行为规范,是国家制定的法规条文,其中充分体现了它在学生中的可接受性。我们在德育检查中看到,各校都有一套较完整的学校管理制度汇编,其中有关对学生提出的行为要求,大致也体现了这个原则。

此外,优化集体内部的人际关系,在教师中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敬业爱生,加强师生之间的人际沟通,增进彼此了解,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对促进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集体意识,培养主人翁精神也具有十分重要作用。课外文化是指学生课外文化活动。如第二课堂活动、课间活动等等。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商品经济促进了市场文化的发展,使社会文化具有明显的商业的特征。千姿百态,复杂纷繁的社会文化对学生产生着广泛而复杂的影响。因此,在校园环境建设中,要吸收社会文化信息中积极有益的因素,充实校园文化的形式和内容,给校园文化注入时代色彩和生机。在学生身上反映出的形形的问题,学校德育只能因势利导,教会他们正确辨析社会文化的“香花”和“毒草”。近年来,各级学校举办的“三百活动”,学校的第二课堂活动和双休日的兴趣班,对增强学生辨别什么是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培养学生广泛兴趣、爱好,提高学生对社会文化的认识水平有着十分重要作用。

课堂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部分。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善于发掘德育因素,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做学习的主人。要达到这个目标,关键在于改善课堂文化的气氛。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时常提到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注意启发引导,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方法,近年又推广“乐学”经验,归根到底是要求教育者要同教育对象建立一种和谐的亲密的友好合作关系。教师心中要有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中减轻心理压力,激发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做学习主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探索精神。

改善课堂气氛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老师在继承和借鉴传统的和国内外的有益的教学理论的基础上,要勇于改革创新,适应时代要求。其中,中老年老师惯于坚持传统观念,接受新事物也比较迟缓,同学生的代沟比较深。在社会观念、社会行为、生活方式的评价和取向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因而付出的气力要大一点。

校园文化在德育中的渗透作用

学校的校园文化表现在学校校风与课外文化活动等方面。建立和完善校园文化环境,营造校园德育氛围对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校风包含学校管理、师生精神状态、行为作风、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等等。它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结果,也是德育的手段。学生每天有差不多三分之一时间生活在校园里,他们时刻受着学校各种纪律制度的约束,师生的言行,校园的一草一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和环境制约的作用。

这是因为校园与环境在德育中同时具有潜在性、渗透性和感染性的特点。

全文阅读

加强德育管理 创建和谐校园

近年来,我校牢牢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要求学生“先成人,再成才”。根据我校学生的特点,我们把德育工作的宗旨定位于做人教育,教会学生做人、引导学生做什么样的人,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加强职业道德修养,为学生将来的工作、生活、创业奠定坚实基础。

在生源基础相对薄弱的情况下,学校制订了符合学生实际的德育方案,让学生在科学的管理下,在实际生活中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教育。全体教职工也不断提高对德育工作的认识,真正把德育放在首要位置,扬长避短,勇于实践,不断创新,切实发挥德育工作在学校转型中的坚定基石作用,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第一、加强目标建设,狠抓制度管理

近年来,学校进一步加强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的力量,形成了齐抓共管、人人参与的德育工作机构。努力实践“以德育为首,以教学为中心,以人为本,以质立校”的办学总思路。全体教职工在“团结协作、敬业奉献、精益求精、开拓创新”学校精神的鼓舞下,以“校兴我荣,校衰我耻”为鞭策,按照学校《关于推进全员德育工作的有关措施》的要求,严格管理,积极工作,让学生增强自信、在获得成功的满足中,积极主动地成长。

学校提出的“进一步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树立德育人人,人人育德”的全员德育观念,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目标是方向,制度是保障。为了保证德育目标的全面落实,我们进一步完善了学校的规章制度,如班主任考核及奖惩制度,学生成长档案记录册使用办法、学生行为规范量化考核制度,留守儿童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同时,我们努力提高了值周工作、德育会议、班主任工作的学习与培训、德育导师帮教等常规工作的规范性、有效性。科学规范的德育管理使得德育工作不断提高有了可靠的保证。

第二、建设德育载体,丰富德育活动

(一)加强师德建设,注重提升班主任素养和能力。定期组织班主任老师学习关于提升班主任综合素养的优秀文章,提升班主任的管理水平、岗位意识和责任意识。通过开展班主任德育论文和案例评比交流活动,帮助班主任及时总结德育工作的经验和教训,提升理论素养。同时,不断加大班主任工作的考核力度,提高透明度和公正性。考核由多个部门协作完成,周考核月考核结果在校园宣传栏内公示,既方便领导全面了解班主任的工作情况又可使班主任老师对自己前一周或前一月工作中的不足有所了解,使考核真正成为促进班级德育工作的助推器。

(二)重视学生干部的培养,充分发挥校园红领巾监督岗职责。为争创优良的育人环境,培养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能力;促使学生自觉形成遵守校规校纪的风尚,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并配合值周教师检查、督促全校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实施,促进班风、校风建设,成立了红领巾监督岗,在学校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现在学生会干部参与了学校值周班工作督察指导、国旗班工作、班级考核、仪表仪容整治检查等一系列工作,在整治校园不良习气,规范学生文明行为方面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每学期还对各班班干部进行了两次培训,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和工作能力,教育他们当好班主任的好助手。校园红领巾学生值周干部要求从文明礼仪、勤学守纪、勤俭节约等各方面都必须是全校学生的楷模。

全文阅读

基于校园文化的小学德育管理论文

一、当前小学德育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来自学校外部环境对德育工作的影响

家庭、社会与学校共同构成了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整体环境,其中任何一部分都不可缺少。这三部分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家庭与社会上的不良因素都会对孩子的思想道德、价值取向产生负面的影响,而且这些影响很难通过学校的德育工作进行消除。也正是因为这样,家庭与社会往往对学校的德育工作产生严重的制约。现在社会上审美意识的错位,再加上家长对孩子的纵容与溺爱,让孩子养成了很多错误的习惯,例如小小年纪就开始追星、沉迷于上网、玩游戏等,有的甚至还不会尊重父母,认为父母都必须围着他(她)转才是正确的。这样发展的结果是让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逐渐的下降甚至是导致以后的犯罪。同时还有很多家长长期在外务工,很少在家对孩子进行管教,而在家对孩子进行管教的一般都是孩子的爷爷、奶奶一辈的,他们大都对孩子很溺爱,这又无形之中助长了孩子的负面思想品质。

(二)原有的德育评价机制已经不再适合现在的学生

在小学阶段,一个人会初步的形成对这个社会和世界的观感,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会在这个时期形成一个雏形,当人长大之后,这个世界所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会对他们产生严重的影响。然而很多的学校只是将分数作为了评判教育水平的唯一标准,忽视了德育对学生的重要性。而且有很多的学校评三好生、优秀学生都是只看学习成绩。虽然现在的小学生中存在着很多不良的习惯,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仍然还有着比较良好的思想品德,例如环保意识,民主意识,竞争意识,平等、独立、宽容等等。但是在很多时候孩子们通过行动所表现出来的民主意识、平等、独立,在家长眼中就成了不尊重长辈、桀骜不驯。这些都是因为人们还在用传统的品德标准来进行衡量而造成的。因此建立起新的品德衡量标准已经势在必行。

(三)对德育观念的漠视

有的学校在工作上虽然接受“五育并举,德育为首”,但在实际的工作中却出现“德育让位”的现象,这样就造成了学校领导对德育的不重视,那么教师也就不重视学生的德育工作的开展,这样只能造成德育观念淡化、学生德育水平不高等不良后果。在小学,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在排课的时候,学生的德育课程都往后排而且课时也很少,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德育要求;德育目标与学生的实际需要脱节;德育教育与学生的社会实践相脱离;德育教学方式也比较单一等等,这些都是德育观念淡化出现的原因,当然还有其他方面的影响。

二、对改善当前学校德育管理现状的思考

全文阅读

利用校园网效能提高德育管理水平

作为农村初级中学,笔者所在学校的生源素质较差,管理难度较大。2009年,学校制订了《学生德育量化考核条例》,对学生言行举止等方面实施严格管理。在实施过程中,用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让他们懂得“有所为,有所不为”,明白严格要求对于他们今后立足于社会有较大的好处。但在德育量化管理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以下不足之处:量化管理的数据量大,收集和处理极其困难,导致班主任工作量增大;各班级在实施过程中标准不尽统一,不同班级学生之间失去可比性;数据不能及时处理,导致失去个别教育的时效性。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使德育量化管理更为方便呢?2011年,学校开始探讨网络环境下德育量化管理新模式,充分利用校园网络,给计算机安装相应的软件,发挥信息技术的巨大功能,通过以下几项工作的开展,大大减轻了德育量化管理的工作量,并使这项工作开展得更加公平、公正和公开,取得了良好效果。

依据德育量化考核制订标准

学校以《德育量化考核评价方案》为依据,制订了以下3项评价标准:①对学生个人制订了文明守礼、仪表端庄、按时上学、热爱学习、两操评定、劳动观念、集会表现、违纪记录、其他要求等十大方面的常规要求;②每学期第一个月基础分为60分,每学期先按5个月计算,以后各月以上月的合计得分为基础分,依次进行加减分的累积;③对每月、学期、毕业时的德育成绩的要求和奖罚措施做了明确的规定。

学校德育量化网络管理体系

德育管理工作是学校的首要工作,要求师生全员参与、全员管理。由于有不同的管理项目,故应利用适合本校管理的软件设置相应的管理项目。学生会、科任教师、班主任以及学校政教处,各负其责、分工合作,利用构建管理系统录入各项评比数据,方便于管理、统计。

德育量化网络管理系统结构 我们利用校园网和软件设计了一套具有“管理项目”“操作用户”和“功能模块”,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德育量化网络管理系统。

德育量化网络管理的操作 在学校政教处组织领导下,由学生会、科任教师、班主任对学生每天的各项评比数据利用管理系统进行记录,由系统自动汇总,实时计算每个学生的德育量化考核结果,为班主任的班级管理以及政教处的工作提供实时的数据资料,实现即时有效的个别化教育。软件程序使用ASP+SQL网页设计,使用较为方便,效果清晰。利用这个管理系统,既实现了无纸化管理,又达到了网络化的功能。班主任可以通过“学生德育量化评比表”以及“班级德育量化汇总表”了解到本班整体以及学生个人的情况。

其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全文阅读

教育管理-发挥社团的德育功效,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更是推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

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应坚持先进文化的正确方向,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服从和服务学校中心工作,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为出发点,以育人为根本目标,努力构建符合时展要求,为广大师生喜闻乐见,具有实效的,多元化的社会主义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体系。学生社团作为青年学生以相同或相似的或自身需要为基础而自愿组成的群众性组织,是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注重学生社团建设,充分发挥社团的德育功效,活跃校园生活,丰富校园文化,营造良好育人氛围的探索中,从学生需要出发,倡导学生自发成立一些对自身发展有益的民间组织,把兴趣转化为动力,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发展目标,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让社团成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一、 社团-----学生自我意识的摇篮,自主发展的舞台,自我教育的阵地。

学生社团作为青年学生自愿组成的群众性组织,成为青年学生“认识自我,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在激发学生的“自主潜能”,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方面发挥了有效作用,是青年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因此在社团建设中要突出体现一个“自”字。

1、“变官办为民办”,激发学生的“自主潜能”,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学生社团是青年学生自愿组成的群众性组织,因此,学生作为社团建设的主体,学校在成立社团时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体现学生的特长,信念,突出学生的需要。

很长时间以来,学生社团极其化身“第二课堂”、“兴趣小组”等组织建设中,一直存在着一种倒挂,往往是老师组织,学生参加,通过建立“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制度,确保社团的顺利开展。社团类型的确定往往因老师工作和教学的需要而定,学生在这些社团中选择参加学校并进行人员调配以确保社团的“生命”,指导老师提出活动意见,学生只需按要求参与,而往往“获奖”的,“表现”的,“指导”的总还是集中的“特长生”。所以往往使社团形式单一化,大多数同学对社团缺乏积极性,制约了社团的健康发展。

“变官办为民办”,社团建设由“自上而下”转为“自下而上”,打破原有的老师组织,制定教学计划,发动学生参与的“第二课堂”形式,建立学生“业余社团”。针对学生自身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和自我展示的欲望,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建业余社团,变“教师需要”为“学生需要”,从学生从自身发展的需要,自己的特长、爱好和兴趣出发,来确定组织合种社团,开展哪些活动,需要谁来参加,邀请谁来指导等等,从而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保证了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更重要的是在创建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潜能”,强化了学生的“自我意识”,提高了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