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校园霸凌

校园霸凌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术”材扩用·校园霸凌

[“术”材展示]

校园霸凌又称校园欺凌或校园暴力,是指同学间欺负弱小、言语羞辱及敲诈勒索甚至殴打的行为等。具体地说,就是被欺凌的学生个人在心理、身体和言语遭受恶意的攻击,且因为欺凌者与被欺凌者之间的生理力量、社交力量等因素不对等,被期凌者不敢或无法有效反抗。

校园霸凌的欺凌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透过对受害人身心的压迫,造成受害人愤怒、痛苦、羞耻、尴尬、恐惧,以及忧郁。校园霸凌不只发生在校园,因同龄人而引起的校园霸凌也可能发生在校外,甚至在互联网上。

霸凌的种类包含肢体霸凌、言语霸凌、关系霸凌和非直接霸凌四种。霸凌是一种行为,通常会造成被欺凌者心灵创伤、扭曲,也会造成学业成绩滑落、人际疏离,甚至有可能逼迫被欺凌者产生报复性攻击行为,或使被欺凌者转而霸凌他人;但对欺凌者也有一定影响,他们成年后的犯罪率、酗酒现象比例相当高。

[ 运用方向]

1.校园不是法外之地。在依法治国的今天,校园内也要依法治理。很多学校发生校园霸凌后,为息事宁人,大都不了了之,导致校园霸凌越来越多。校@不是法外之地,要通过法律手段让霸凌者受到严惩,才能杜绝霸凌现象。

2.普法教育任重道远。中小学生之间之所以发生霸凌事件,根源在于学生不懂法,不知法,不守法;学校之所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是因为学校不习惯运用法律武器。可见,普法教育任重而道远。

3.霸凌没有赢家。人们一般认为,校园霸凌的被欺凌者是受害者。其实,欺凌者也是受害者,欺凌者成年后的犯罪率、酗酒现象比例相当高,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全文阅读

如何应对校园霸凌事件

摘 要:校园霸凌是强者对于弱者的长时期、重复性的暴力侵害,是侵犯儿童权益、危害儿童身心健康的行为。应对校园霸凌行为,应保持零容忍的态度,处理好家长情绪,尊重教育者的专业性。通过加强法制建设,推行中小学法治教育,建立健全处理和防范机制,加强家校合作等途径有效防范和处置校园霸凌行为。

关键词:校园霸凌;校园暴力;应对策略;防范机制

前段时间,中关村二小学生“霸凌”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代表不同群体、不同立场的观点在互联网舆论平台上激烈交锋,久久不能平息。其他关于校园霸凌的事件报道亦是层出不穷。我国中小学在校生达1.8亿之多,尽管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的概率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数字,但毫无疑问受其影响的将是一个庞大的学生群体。

校园霸凌事件引起的风波,牵扯出了广大学生家长脆弱的神经,引起了社会关于校园霸凌与反霸凌的热烈讨论,也促进了学校和教育部门关于校园霸凌现象的反思和预防。

1 如何看待校园霸凌

(一)明确校园霸凌的概念

校园暴力已是教育界和法律界经常研究和探讨的对象,近年来才兴起的校园霸凌之说应归为校园暴力的一个范畴。霸凌源自英语bullying的音译,校园霸凌(school bullying)是实力存在明显差距的同龄人之间,强者通过长时间、多频次地对弱者施加肢体、言语、心理等多角度的暴力侵害,以达到羞辱、排挤、控制弱者,给弱者造成身体、心理等多方面持续性严重伤害的行为。[1]由此可知,霸凌不是偶发行为,而具有长期性和重复性的特征。

界定校园霸凌行为在实际操作中具有很大的模糊性,成人应该对儿童发展有非常充分的了解,能够将霸凌行为与孩子偶发的社会往问题区别开来。

全文阅读

美国全面“围剿”校园霸凌

1999年4月20日,科罗拉多州科伦拜校园发生震惊全世界的校园枪击案,高中学生埃里克・哈里斯和迪伦・克莱伯德持枪以及爆炸物冲入科伦拜高中,连续枪杀12名学生和一名老师,伤及20余人,最后自杀。事后的调查表明,科伦拜高中的霸凌现象非常普遍,两名杀人者都是霸凌的长期受害者。

霸凌,众多校园枪击案的导火索

美国特勤局和教育部的共同调查表明,科伦拜校园事件的发生绝非偶然。在此之前的37起校园枪击案中,有三分之二的攻击者之前都曾遭遇霸凌、羞辱乃至受伤。“霸凌是科伦拜校园等枪击案最后的导火索,美国校园霸凌的严重性无法再被回避。从一定程度上说,美国的校园文化甚至放纵一定程度的霸凌。有人甚至认为这是成长的代价,学生表现自己的方式,只是有点不择手段罢了。”心理学家贾娜・朱沃宁称,“在校园里发生的霸凌事件中,老师会出面干涉的仅10%。”

在科伦拜校园事件中,走上杀人之路的是忍无可忍被霸凌的学生。事实上,霸凌别人的学生犯罪率更高。他们携带枪支到校,参与吸毒、抢劫、斗殴和偷窃等活动。据调查,到24岁时,霸凌的男学生中有60%被定过罪,而没有霸凌也没有被霸凌的男学生比例是23%。总之不管是霸凌者还是被霸凌者,都会背上沉重的包袱。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学校竞争愈加激烈,一切以成绩为先,校方更加不在意对学生的管理。另外,在美国校园里,教室之外有大量教师无暇顾及的公共场所,致使霸凌现象愈发突显,并且极有可能重复出现。美国宪法规定民众有持枪的权利,出现学生持枪进校园的现象,以致校园霸凌在20世纪90年代达到高峰。电脑的应用和普及也使学校霸凌事件越来越严重,孩子们喜欢玩暴力电脑游戏,缺少社交及社交技能训练。2016年11月2日,由于在学校受到欺侮,而且在社交网络上遭到匿名者的辱骂,美国德克萨斯州15岁女中学生娜塔莉・纳蒂维达德服药自杀。娜塔莉多次向学校说明自己被欺侮的情r,母亲为了保护女儿甚至曾经不让她去上学。娜塔莉还在一个名为“放学后”的社交网络上遭到辱骂,匿名者指责其长得太丑,希望她去死。该社交网络的初衷本来是为年轻人提供一个交流自己经历的安全平台。由于是匿名,目前无法查清辱骂者的真实身份。

随着对霸凌问题的研究逐渐深入,它的另一面被更深刻地揭示出来,校园霸凌现象远比普通人想象得要复杂。以前很多人觉得,那些霸凌别人的学生多是失败者,他们无法在学业上胜出,而选择通过霸凌来肯定自己,最终走上犯罪道路。相关研究发现,霸凌者很多并非学业上受挫,恰恰相反很多是学校里的明星学生。他们并不焦虑沮丧,也很享受自己的明星地位。这些学生拥有一些的性格,本人缺少同情心,爱冲动,态度叛逆。这些性格让同学和他们会保持一定距离,使其享受到某种征服感,加强了很酷的自我认知。

至于那些被霸凌者,他们往往更敏感,不合群,缺乏自信和安全感。因为缺少信得过的同伴,不太善于和成年人交流,得不到同学和老师的支持,让自己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所以极易成为被霸凌的对象。

据调查,霸凌常常和一些弱势群体联系在一起。胖学生是最常见的霸凌对象,85%的超重学生在学校曾被霸凌。不过,因为他们通常块头较大,对他们的霸凌通常限于语言暴力。身体攻击,则更多发生在瘦小的学生身上。除此之外,像少数族裔、同性恋和残疾人等也很容易遭到霸凌。就算是在这样的群体内部,也会有人因为表现得不像这个群体的人而遭到霸凌。

全文阅读

抵制“校园霸凌”作文700字

校园本是教书育人之所,本应是学生汲取知识的乐园,但近年来的“校园霸凌”事件却给乐园蒙上了阴霾。校园暴力事件触目惊心之余,我们更应扪心自问,自己是否放纵了校园暴力的发生,是否仍对之视若无睹。抵制“校园霸凌”,断不是一句空话,而应落到实处。

作为学生最切身相关的场所,家庭承担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家长们不应一味关注孩子学习成绩,而应适时与孩子沟通,让孩子认识到校园暴力事件的可怕之处,让受暴儿童及时站出来,及时走出心理阴影。毕竟“校园霸凌”或多或少与家长观念有关。

而在这些校园暴力事件的背后,教育问题也随之显露,校方管理疏忽,安全体系漏洞扑面而来。“校园霸凌”不仅考验着家长,更考验着校方的良心。校园暴力事件给孩子造成的伤害,也是一种无奈,他们幼小的心灵中长出的仇视种子很难被单纯说教化解。

学校在这面前,应加大德育力度,鼓励学生举报“校园霸凌”,同时加大监管范围,让学生安全进校,安全回家。一些地方教育部门的不作为不应成为学校不作为的理由,学校应就自身机制深刻反省,改正并强化。

再进一步说,“校园霸凌”事件不能仅作为人们的谈资,更是一座警钟。发生过的事可以弥补,尚未发生的有待我们预防。司法机构并非只针对于成年人,它们的执法对象是全社会,法律的空白更应及时得到填补。

尽管学生涉事者为“未成年人”,但惩罚也不可少。至于让涉事者真正暴露在阳光下,受到应有的惩罚,才可能让“校园霸凌”事件真正远离儿童,让学生远离伤害。

“人之初,性本善”预防校园霸凌,只有让家庭、学校、社会各司其职,加大道德教育的同时,更要加大司法力度,将矛盾化解于无形,防患于未然,才可还给学生一片安全的蓝天,拥抱未来的精彩。

执安全之手,伴平安之风,享平安校园,得精神净土。抵制“校园霸凌”,从我做起。

全文阅读

美国如何应对校园霸凌

前一阵子,在海外的华人网上看到一则新闻,题目是《疯狂的霸凌(Bullying)》。事情发生在美国芝加哥,一个华人学生被另外6个学生群殴,被打的是华人,打人的有华人也有西方人。YOUTUBE(美国最大的视频分享网站)和国内的一些视频网站上都有完整版的视频。打开视频,看了两秒钟,我就关上了,实在没有勇气看下去。做妈妈后我似乎变得脆弱了,对这样的事情自觉地选择了逃避,其实是内心隐隐的惧怕,害怕有一天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

校园霸凌在美国比较普遍,小到在言语上的嘲笑羞辱、走路时有意无意的碰撞,大到在肢体上的可怕碰撞、殴打(当然这比较罕见)。近几年,美国的学校里来了不少中国小留学生,初来乍到,语言和环境对他们来说都很陌生,多少会受到同学的欺负和排挤。那些Bully(恃强欺弱者)叫小留学生们土包子,这些欺负人的孩子中还不乏第二代华人移民的孩子。

不过美国全社会对霸凌都很重视。去年连白宫都召开过以防止校园欺凌为主题的会议,奥巴马还称他小时候因为自己的名字和大耳朵被其他孩子嘲笑欺凌过。学校每次开学,老师也会教孩子怎么对待Bully,怎么样做到不欺凌其他孩子。

回家测试了一下我们家健健:如果在学校碰到Bully怎么办?健健立刻回答:“Sastop it,run away,tell teacher(说停,逃跑,告诉老师)。”看来学校没白教,健健都记着呢。健健在一边纠正我,说这是跆拳道老师教的。这才想起来,跆拳道的教室外面就贴着Stop Bullying Now(现在停止欺凌)的宣传海报呢。健健接着露了两手――当坏人抓住手腕时,或者试图攻击时,他都有逃身之术。健健解释道:“对待Bully讲究的是不进行正面反击,而是想办法制止事情的发生,逃跑是最有效的办法。”

本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精神,我们母子俩在学校的网站上学习了一下怎样有效地应对霸凌。原来霸凌有四种:言语上的嘲笑;社交上,散布谣言之类的行为,破坏友谊;肢体上的打人、推人;使用互联网,移动电话或其他数字技术伤害别人。

有效的应对方式应该是这样的:

X 告诉对方停止这个行为。

X 离开。不要让他们接触到你。如果你走开或忽视他们,他们不会得到满足。

全文阅读

台湾地区《校园霸凌防制准则》述评

摘 要:近年来,台湾地区的校园霸凌问题严重。针对这种状况,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采取了各种措施来保障学生的权益,《校园霸凌防制准则》的制订就是其中之一。此准则的执行能一定程度上遏制台湾地区的校园霸凌行为,维护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利于净化校园环境,构建友善校园。

关键词:台湾地区;校园霸凌;防制;准则;友善校园

一、背景分析

“霸凌”音译于英文“bully”,意指故意、持续地以言语、文字、图画、符号或肢体动作等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对他人实施排挤、欺负或骚扰等行为,致被害人处于劣势、弱势地位 [1]。联合国儿童人权公约前言第28条第2项指出,“学生在校园学习期间,其身体自及人格权应受到尊重与保障,并且不受任何形式的霸凌行为侵害,包括肢体、言语、关系、网络及害或骚扰等霸凌行为。”霸凌是一种有意图的攻击,通常发生在力量不对称的学生间。此外,霸凌并非偶发事件,而是长期且多次发生的事件。

近年来,台湾地区校园暴力事件的增长速度令人瞠目结舌,迫切需要相关部门制定相关的政策来规范校园秩序。据台湾地区教育部门统计,2006年台湾地区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与偏差行为有1008件,2007年有1840件, 2008年有1977件,2011年的校园暴力事件与偏差行为达6277件、霸凌事件达7182件,增长速度惊人[2]。另根据2009年台湾教育部门委托台湾中山大学的调查显示,13.3%的初中生曾被霸凌。当年在校的初中生共有95万人,也就是说,相当于11.97万人受到了校园霸凌。霸凌事件存在于校园内外,霸凌行为若不及时遏止,将对受霸凌者、旁观者,甚至霸凌者身心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台湾地区相关部门认为,各级学校应在加强法治教育、生命教育、人权与性别平等教育的基础上,加大对学生和教职工防制霸凌行为的教育及相关法律知识宣传,帮助他们更加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台北教育大学文教法律研究所受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的委托,起草了《校园霸凌防制准则(草案)》,并在台北、高雄、台中三个地区举行了公听会。在听取了社会各方的意见并对《草案》作了进一步修改后,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在2012年7月26日正式了《校园霸凌防制准则》。

二、主要内容

《校园霸凌防制准则》包括总则,校园安全与防制机制,校园霸凌处理机制、程序及救济方法,附则四个部分。

全文阅读

台湾校园霸凌防制准则述评

摘 要:近年来,台湾地区的校园霸凌问题日趋严重。针对这种情况,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采取了各种措施来保障学生的权益,《校园霸凌防制准则》的制订就是其中之一。此准则的执行能一定程度上遏制台湾地区的校园霸凌行为,维护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利于净化校园环境,构建友善校园。

关键词:台湾地区;校园霸凌防制准则;友善校园

一、背景分析

“霸凌”音译于英文“bully”,意指故意、持续地以言语、文字、图画、符号或肢体动作等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对他人实施排挤、欺负或骚扰等行为,致被害人处于劣势、弱势地位[1]。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前言第28条第2项指出,“学生在校园学习期间,其身体自及人格权应受到尊重与保障,并且不受任何形式的霸凌行为侵害,包括肢体、言语、关系、网络及害或骚扰等霸凌行为。”霸凌是一种有意图的攻击,通常发生在力量不对称的学生间。此外,霸凌并非偶发事件,而是长期且多次发生的事件。

近年来,台湾地区校园暴力事件的增长速度令人瞠目结舌,迫切需要相关部门制定一些政策来规范校园秩序。据台湾地区教育部门统计,2006年台湾地区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与偏差行为有1008件,2007年有1840件, 2008年有1977件,2011年达6277件,增长速度惊人[2]。另据2009年台湾教育部门委托台湾中山大学的调查,13.3%的初中生曾被霸凌。当年在校的初中生共有95万人,也就是说,相当于11.97万人受到了校园霸凌。霸凌事件存在于校园内外,霸凌行为若不及时遏止,将对受霸凌者、旁观者,甚至霸凌者身心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台湾地区相关部门要求,各级学校应在加强法治教育、生命教育、人权与性别平等教育的基础上,加大对学生和教职工防制霸凌行为的教育及相关法律知识宣传,帮助他们更加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台北教育大学文教法律研究所受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的委托,起草了《校园霸凌防制准则(草案)》,并在台北、高雄、台中举行了公听会。在听取了社会各方的意见并对草案做了进一步修改后,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在2012年7月26日正式了《校园霸凌防制准则》。

二、主要内容

《校园霸凌防制准则》包括总则,校园安全与防制机制,校园霸凌处理机制、程序及救济方法,附则四个部分。

全文阅读

论我国校园霸凌的立法保护

摘 要:校园霸凌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各个国家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之一。校园霸凌行为给青少年身心带来巨大的危害,甚至有导致自杀的可能性,校园霸凌的产生不仅不利于教育的本质意义,而且对校园安全危害很深。结合中国校园霸凌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对国外对此的法律保护,在此对校园霸凌提出一些立法建议。

关键词:校园霸凌;霸凌定义;立法保护

近年来,校园霸凌事件的频发不仅威胁着校园的安全,也屡屡挑战着社会的神经。2015年3月引爆舆论的留美中国学生霸凌女同学案将校园霸凌事件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校园霸凌事件的发生,对于当事人、学校以及整个社会来说,都如同存在着的一股负能量。如何积极有效的从法律层面应对校园霸凌事件,将是我国社会现阶段的当务之急。

一、对校园霸凌的界定

“霸凌”一词主要在我国台湾地区使用,其源自西方bullyig一词的音译。霸凌虽然是一个外来词,但是霸凌本身,却并不是一个外来现象,其早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而存在,通常是指学生之间的权力不平等的欺凌与压迫,包括肢体上、言语上的攻击,也有可能是类似性骚扰般的谈论性或对身体部位的嘲讽、评论或讥笑。霸凌是一种长期性且多发性的事件,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它是一种有意图的攻击,通常会发生在力量(生理力量、社交力量等)不对称的学生间。通常被霸凌的学生不只一次地被欺负。霸凌的行为是通过暴力霸凌(肉体上的欺凌行为)、言语霸凌(辱骂、嘲弄、恶意中伤)、社交霸凌(团体排挤、人际关系对立)、网络霸凌(以手机简讯、电子邮件、部落格、BBS等媒介散播谣言、中伤等攻击行为)等形式呈现出来的。

二、校园霸凌产生的原因

校园霸凌事件的频发,其背后的原因是不容忽视的。从家庭环境因素方面来说,家庭结构、家庭教育、家庭环境等方面有缺陷的会对孩子的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极易形成孩子的人格障碍,使其树立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致其行为不轨,甚至最后发展成为犯罪。从学校方面来说,学校教管的缺失也会对校园霸凌起到一定的作用,很多校园霸凌事件,都是在事情发生以后,甚至是产生了严重的结果之后,学校才知道此事。大多数孩子选择忍气吞声,甚至不会主动找老师、家长求助。而作为教育者,普遍采取的是息事宁人的方式来处理问题,这样的做法并不能有效的防治校园霸凌的再次产生,只会适得其反。此外,网络科技的日益发达,使得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这也助长了一些不良媒体在网络传播中的泛滥,而其导致的结果就是使得心智不太成熟的学生容易受到网络暴力的误导,从而走向犯罪。

三、外国对校园霸凌的法律保护

全文阅读

校园霸凌行为及对策研究

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院

近年来霸凌事件在校园频繁发生,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校园霸凌对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非常大。校园欺凌是一个多因素现象,同个人、家庭、学校、文化等多种因素相关。

一、霸凌的定义

霸凌是指一种反复发生的、以大欺小或以多欺少的恶意侵害行为,通过孤立、辱骂、威胁、打骂、勒索等方式侵害他人身心。霸凌可分为直接霸凌和间接霸凌。直接霸凌包括直接语言霸凌,如谩骂,也包括直接身体霸凌,如拳打脚踢,拉扯头发等。间接霸凌,如造谣,孤立排挤等。

二、校园霸凌行为的特点

(一)普遍性

由于校园霸凌行为对儿童或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有巨大危害,各国心理学家都对本国学校的霸凌现象做了调查。挪威学者奥维斯最早关注校园霸凌事件,在半个世纪以前就对北欧国家的校园霸凌事件进行了研究。根据奥维斯对挪威数万名中小学生的调查研究,约50%的学生“一个月两三次”或者更频繁地卷入霸凌问题,其中受害者约占9%,霸凌者约占7%。

(二)隐蔽性

全文阅读

是校园霸凌,还是过分的玩笑

近日,一篇题为“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园霸凌说‘NO’”的文章在网上广泛传播。文章作者称,自己是一位母亲,儿子是中关村二小的学生,刚刚满10周岁,在学校遭遇校园霸凌。

文章写道,11月24日,儿子在学校厕所如厕时,两名同班男生进入厕所。其中一人堵住门口提出“我要开门看你的屁股”,另一人则将有厕纸、尿液的垃圾筐扔下来,“正砸在儿子的头上,尿和擦过屎的纸洒了他一脸一身。那两个男生见状,哈哈哈一阵嘲笑跑走了,全程不到一分钟。”事发后,她的儿子满脸污秽,哭着进行了自我清理。当日,孩子并未向老师报告,她和丈夫则在当晚得知此事。

此后,孩子家长曾向海淀区教委反映此事,并要求校方将两个闹事学生的行为定性,通报批评并记录在案,采取矫治措施予以教育惩戒;要求两人家长书面道歉,在3个孩子在场的情况下宣读道歉书,同时承担其子进行专业的儿童心理干预的费用。此外,希望校方也要保护儿子在校期间的身心安全,不因受害者身份遭到二度伤害。但这些诉求一直未得到校方正面回应。

回音

@红叶舞秋山:评论里有好多指责学校,指责教育体系,学校固然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但作为孩子的家长,是不是应该多正确地引导孩子。小小年纪就知道欺负人,这跟大人的家庭教育肯定有关的,养不教父之过,古人的话不是没有道理。学校教肓毕竟每天只那么几个小时,孩子大部分时间都是跟家长在一起,家长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和性格形成。

@孺子牛:其实这板子打在教委和学校身上还真有点冤!欺负人的孩子和家长什么事没有,怎么能保证这种事不再发生?如果教育是万能的,那还要监狱干什么?哪怕一个没上学的孩子都有基本的是非观,打人是不对的,这个还用教育吗?只有入刑!

@忆往昔:这种事情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很大,甚至大过课堂学习,学校不应该疏于管理。认为小题大做是对社会不负责任的。

观点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