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猫钓鱼教案

小猫钓鱼教案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学语文教案:小猫钓鱼

小学语文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

l.交待本课训练重点:学习写一句通顺的话。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3.初步了解每个自然段内容和课文内容,标出自然段序号。

4.练习把课文读正确。

5.质疑。

全文阅读

小学语文教案小猫钓鱼

小学语文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

l.交待本课训练重点:学习写一句通顺的话。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3.初步了解每个自然段内容和课文内容,标出自然段序号。

4.练习把课文读正确。

5.质疑。

教学过程:(略)

全文阅读

小学数学教案:《小猫钓鱼》北师大版

教案设计示例

小猫钓鱼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知道0的三个含义,通过直尺认识0在数中的顺序,会读写0.

2.指导学生规范写0,培养学生书写能力.

3.引导学生观察图,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

教学重点

1.初步知道0的含义,0在数中的顺序,会读写0.

全文阅读

小猫钓鱼-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3.引导学生观察图,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

教学重点

1.初步知道0的含义,0在数中的顺序,会读写0.

2.指导学生规范书写,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难点

理解0的三个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全文阅读

大班教案:小鱼钓猫

活动目标:

1、积极参与活动,大胆表演,体验音乐游戏的快乐。

2、在课件的提示下,感受乐曲表现的不同音乐形象,并理解乐曲ABC的结构特征。

活动准备:多媒体动画课件、猫头饰若干。

活动过程:

一、通过动画演示,启发幼儿讨论并大胆表演不同的形象。

1、(画面一:小鱼们在欢快地游来游去。)

师:小电脑把我们带到了哪里?你看到了小鱼是怎么游的?

全文阅读

“比较”在“分数的认识”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比较 分数的认识 运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5A-0058-02

数学教学中,比较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手段。许多情况下,比较的运用对于帮助学生突破思维瓶颈,搭建新旧认知的“桥梁”有着巨大的作用,本文试从三年级下册《分数的认识》(苏教版)教学中创设的三处“比较”入手,对其“魔力”加以剖析。

一、巧用可数与不可数的量的比较,突破教学难点

新课教学中,笔者创设了小猫钓鱼的情境,从3只小猫钓3条鱼要平均分入手,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可以用来表示“每只小猫可以分得这些鱼的几分之几”,但是此时,不少学生对于这个三分之一的认识还是建立在3条鱼中的1条的基础上,面对6条鱼时每只小猫可以平均分得这些鱼的几分之几时,不少学生给出的分数是。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从本质上把握此类平均分的含义呢?笔者对小猫钓的鱼数量进行了确数与概数的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规律,体会意义。

【实录1】

师:下午,小猫们专心致志地钓鱼,很快又有了收获

全文阅读

谈发挥兴趣在低年级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条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由此可见,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何等重要。实践证明:当学生对数学学习有兴趣时,便能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把学习当作一件快乐的事,乐此不疲,而且学得活、学得好,获得较大的成功。反之,如果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效果就大打折扣。因此,充分发挥学习兴趣的作用,对学生学好数学至关重要。那么,作为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如何高效地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创设教学情境就是一种激励、唤醒、鼓舞的艺术。

(1)创设导入情境,诱发学习兴趣。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学是一种教起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意境,提出相关的问题,诱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儿童乐园(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课步骤:①出示算式:2+23+32+2+24+4+4+45+5让学生计算,学生很快算出了答案,个个得意洋洋。②出示算式:8+8+8+8+8+8,让学生和老师比一比谁算得快,学生们跃跃欲试。开始比赛了,当学生们还在辛辛苦苦一步一步加的时候,我很快说出了答案,学生们很奇怪,十分羡慕我的本领大,纷纷急切地追问:“老师,为什么你能这么快算出答案呢?”此刻,学生们强烈的求知欲望被激起,急切地想知道我的方法,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学生们焦急的询问声中,我笑着告诉他们使用“乘法”这种新的计算方法来解决问题,相机导入新课的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被牢牢地吸引到课堂中来。

(2)创设童话情境,从“童趣”开始,给数学插上想象的翅膀。低年级学生最爱听童话故事,孩子们在听童话故事时,神情会特别专注,眼睛会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在教学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小猫钓鱼”一课时,我一边用课件演示小猫钓鱼的画面,一边讲故事:小猫一家四口一起去钓鱼,猫爸爸、猫妈妈和猫姐姐都特别专心地在钓鱼,不一会儿,猫爸爸钓到了3条鱼,猫妈妈钓到了2条鱼,猫姐姐也钓到了1条鱼。而小猫淘淘做事三心二意,一会捉蝴蝶,一会儿捉蜻蜓,半天过去了,它一条鱼也没有钓到,这个结果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小猫为什么没钓上一条鱼呢?思考片刻后,许多学生大声喊:老师,老师,用‘0’来表示。事实证明:有趣的童话故事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使他们初步感知到‘0’的存在,也让他们明白:如果像小猫淘淘那样做事三心二意,就会一无所获。

(3)创设生活情境,让数学走进现实生活。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如:在教学一年级数学“0”在生活中的应用时,我首先让学生自己尝试合作寻找生活中的“0”,然后利用课件显示生活片段,和学生一起寻找“0”的足迹。一阵忙碌之后,同学们有的发现了体温表、遥控器、电话、住房号码、计算机上面的“0”,还有的想到10元、20元、50元、100元人民币上也有“0”。学生们越找越多,越说越高兴,兴奋得停不下来。学生们身临现实情境中,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课堂上兴趣盎然。教学收到“趣浓劳轻,乐此不疲”的效果。

全文阅读

“变脸”的魔力等

编者按

在审阅大量的来稿当中,我们经常感慨于老师们教育机智的火花――星星点点却灵光四射!因此,我们在“经验交流”栏目里设置了这个“智慧角”小版块,刊登老师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精彩的思路、方法、技巧以及专家们妙笔生花的点评,以期达到交流、借鉴、共同进步的目的。欢迎广大的一线幼儿教师把你的“闪光点”亮出来!

(来稿请标明“智慧角”)

一些能力较强的小朋友总觉得区域活动中投放的游戏棋太简单,玩过一阶段后便逐渐失去了兴趣。游戏棋扔了多可惜呀,能不能再次焕发它的光彩呢?于是我和孩子们一起探讨,在原有棋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变脸”,渐渐失宠的游戏棋又成了孩子们的至宝。

1 骰子的“变脸”

对于小班幼儿骰子上的点数一般是由1~3组成的,根据孩子的现状,我把大部分(保留原有的一小部分)骰子上的点数改成了1~6点,点数改变了,对小班的孩子来说又增加了新的挑战。由于满足了不同能力孩子的需求,孩子们下棋的兴趣日渐加深。

2 棋子的“变脸”

每副游戏棋的棋子也不尽相同。在水果棋中,我们把各色的水果贴在棋子上,这样容易让幼儿记住自己的棋子;在游戏棋“小老鼠进城”中,我们则在棋子上贴上可爱的小老鼠,以颜色进行区分,在下棋的时候,孩子们把自己当作是可爱的小老鼠:在地面棋中,我们则让“人”来当棋子,孩子们在棋谱中按规则行走。有时,我们还用装有彩色水的饮料瓶来当棋子……不同的棋子让幼儿感受到了“棋”妙世界的乐趣。

全文阅读

数感教学与思维策略

数感是人的数学素养的基本内涵之一,它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半自动化理解和运用数的态度和意识,是对数和数的关系的一种直觉。小学低年级数感教学已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任务之一。数感的培养不但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解决现实问题,而且还有助于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可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建立数感是很重要的。如果把数感的认识和能力比喻为鱼,那么把思维策略比作水,恐怕是不会过分的。

数学来源于生活,建立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只有把所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数感不是通过传授培养的,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要学生通过主动的观察和感知逐步形成。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创造一些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如,在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后,可以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你家里有几口人?我校一年级有几个班级?你今年几岁了?我们班一共有几个小组?”等,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下用数表达和交流,形成数感。接着在此基础上,出示数轴图,引导学生观察:(1)数轴中从0排到几?请你数一数。(2)9在几的前面?9的前面有几个数?(3)5离2近一些还是离10近一些?(4)比7小的数有那些?通过这一组题的设计,让学生由生活中的数逐步抽象到数轴中的数,让学生在观察中认识10以内数的排列顺序、大小比较、位置关系等。在通常情况下,不同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水平的学生,面临数感现实时,总是沿着现实的数感现象,习惯性地顺向思考探索。老师顺势利导,有助于学生自主地掌握与巩固顺向的思维策略。再如,一年级上册教材第12页第3题,学生总是先认出“菠萝”2个,后感到“梨子”是3个,再数出“草莓”4个,最后才把“香蕉”5个写出来。跟教材的顺序不同,这证明学生习惯于顺向性思维,灵敏地感觉数的能力是能够增强的。同样说明形象思维帮了抽象思维的忙,顺向的抽象思维又增强了数感的意识、态度,同时助长了灵敏的感知数的能力和数感的反应能力。

数学的学习过程是学生生动地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其中,动手实践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皮亚杰说,“智慧自动作发端”,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主要为形象性、直观性,很大程度上依赖动作思维。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体会到动手做数学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20以内数的认识时,教师除了自己演示摆小棒外,一定要让学生也动手摆一摆:1根、2根、3根……10根小棒捆成一捆,依次摆出11、12、13、14、15、16、17、18、19,学生在操作中明白19添上1是20。这也对以后学习100以内的数29、39、49……添上1分别是多少作了铺垫。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经历、体验20以内数的变化、排列顺序以及数位的意义。但是更多的数感现实,是相当复杂的,总是习惯顺向性思维是远远适应不了变化多端的数感现象的。新的思维活动走向就油然而生了,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也就大大增强了。再如,一年级上册教材第38页练习第1题:“分别把8个、9个的‘小蘑菇’放在两个盘子里,可以怎么放?”有位同学放得很快,他先把每堆的1个放在1个盘子里,其余部分就分别放在另一个盘子中,自然是正确的。说明这个同学对数的态度和意识是积极的,灵敏感知数的能力和反应能力也是好的,应予以肯定与赞扬。老师这时趁势引向逆向的思维策略。反向问“除此办法外,还有哪些方法?”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求探,学生自主性被调动起来了,数感教学能跟积极的思维活动捆在一起,自主学习场面就更活跃了。

有时数感的意识、态度和感知能力、反应能力的增强也可以不直接接触数感现实问题,而采用侧向的思路,先言彼,再言此。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分与合》的第37页“想想做做”第1题:“哪两朵花上的数合起来得10?”有的同学说:“1加5不等于10,1加6不等于10,1加3也不等于10,1加9才等于10,依此类推,以下1加8、1加4、1加2、1加7、1加5都不等于10。”这个算法,虽然费时多,速度也慢,但老师肯定这个同学对数感的意识和态度是积极的、认真的。欲言此先言彼的侧向思维,也不失为求知的一种好办法。能够多角度多侧面的思考探索数感问题,这正是我们希望的。在调动同学对数感的积极的意识和态度基础上,经过启发诱导,找出较为快捷的方案,那就是从左到右从右到左,依次找出两朵花合起来的10,一共5组,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提高学生的自学的数感意识和态度,增强学生感知数感的灵敏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显得十分重要了。

不过,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意识和能力是数感训练的重要任务,而要完成这一任务,还宜引导学生向更高层次的创造性思维进军。一年级上册第十二单元“加法”的第89页第8题:“看图说一说,哪只猫钓的鱼最多?哪只猫钓的最少?”下面有个提示:“你还能想到什么?”学生对小猫钓鱼很感兴趣,跟数挂上钩,就能测验学生的数感意识、态度,也能检验学生解数学问题的灵敏能力和对数的反应能力,可谓一箭三雕啦。老师在热忱爱护他们的学习热情的同时,积极启发向更高层次的创造性的超前思维迈进。当学生指出钓得最多、最少的鱼的答案后,进一步提出:“蓝猫再钓几条鱼就超过中间的花猫了?”学生:“再钓2条,共6条鱼,就超过1条了。”老师:“黄猫再钓几条,又超过蓝猫了?”学生:“再钓4条,共7条,就得第一名啦!”以此类推,不断加码,20以内的数的加法的数感训练都可以较顺向地完成了。

当然,为说明问题方便起见,分别就数感的“一个认识”“两个能力”的培养,从顺向、逆向、侧向、发散(超前)的思维方向,逐一加以说明。但事实上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不可能只作孤立单向的思维走向引导,何况数感认识和能力的训练本身也是一个有机的综合体,同样不宜孤立地进行认识或能力的训练。“小猫钓鱼的多少”的数感训练,既可导以顺向(正向)多与少,又可诱发逆向(反向)的多少。还可启动超向思维出现,第4只猫钓上了三只猫钓的总和,那就多得可观了。当然更可以设想懒惰的小明来了,钓得最少或没有钓到,结果怎样呢?同学们十分活跃。这样,既提高了对数的积极意识和态度,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又大大开放了思维的闸门。

数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想有个好的教学效果,既要明确数感教学的重要性,又要掌握数感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既要灵活而又综合地运用思维策略,又要把数感教学与思维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如果“函数”坐标系描绘思维策略的话,那么第一象限的右指正轴可喻为顺向思维轴,上指的正轴可为超向(发散)思维轴。第二象限的左指负轴比作逆向思维轴,而第三象限下指的负轴称为侧向思维轴。经常开展四维的立体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并运用于数感教学的实践中去,那就能让鱼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浮沉与漫游,让水永远清澈明净地滋润着鱼儿繁衍生长。

全文阅读

习作课上的“三心二意”

小猫和妈妈一起去河边钓鱼。妈妈专心致志地钓鱼,一会儿就钓了很多的小鱼,但顽皮的小猫没有耐心,它一会儿去捉蜻蜓,一会儿又去捉蝴蝶,结果一条鱼都没有钓到。小猫因为没有钓到鱼,满脸的不高兴。妈妈批评了它,并且耐心地教育小猫,告诉它钓鱼的时候一定要专心才行。小猫听了妈妈的建议之后,决心专心地去钓鱼,这一次蝴蝶和蜻蜓又来了,但小猫学会了不为所动,专心致志地去钓鱼,结果小猫果然钓到了一条大鱼。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几乎每一位家长都会给他们讲《小猫钓鱼》的故事,以教育自己的孩子做事要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

孩子们跨进课堂后,老师们更是强调:上课要专心听讲,不能开小差、一心二用,否则就不会取得好成绩。一心一意地听讲成了每个孩子课堂上追求的最佳状态。然而,当听了江苏省镇江市五条街小学的校长、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张林的一堂《春风拂面看桃花》的作文课后,我对此观点有了不同的看法。因为,在她的课堂上,孩子如果能做到一心两用的话,那就是高水平了。

案例如下:

在练写片段的时候,张老师对学生提出了要求:

师:你们想写吗?

生:想写。

师:给你们五分钟,看谁写得快。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