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设计

活动目标:

1.知道故事名称,理解故事内容,并能用较连贯的语言简要讲述故事。

2.通过故事,让幼儿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并知道青蛙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

3.通过活动,使幼儿的兴趣、情感、观察力、思维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发展。

活动准备:

1.头饰(青蛙、小蝌蚪、鸭妈妈、鱼妈妈、乌龟妈妈、大白鹅妈妈)。

2.挂图。

3.多媒体课件。

全文阅读

创设运动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体育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指出:“在注意选择适当的教学组织形式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因此,加强教法的研究,是贯彻执行课程标准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以课标为教学指导思想,体现以学生为本,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增进学生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本课所学的内容是(立定跳远),根据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自制力和理解力相对较差、情绪变化较大,而身心发育快的特点,教师通过语言描述、实物演示、音乐渲染等手段创设课堂教学的情景,诱发学生学习体育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学生置身于情景中去体验各种学习内容。

一、实施过程

情境教学片段――小蝌蚪找妈妈

师: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让我们一起来当这群快活的小蝌蚪好吗?

生:(兴奋地)好:

师:那你们知道小蝌蚪是怎么游的吗?

生:知道,老师你看我把双手当成小蝌蚪长长的尾巴。

全文阅读

《小蝌蚪找妈妈》第二课时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设计特色:

1、大胆打破文本,进行创造性的重组。

2、营造民主、平等的对话氛围。

3、层层推进,让学生的思想、情感一步步升华。

4、体现“情感性、哲理性、灵活性、创造性”的个人教学风格。

教学目标:1、了解小蝌蚪和青蛙的形态;懂得小蝌蚪变成青蛙的生长过程。

2、培养学生讲文明、礼貌的习惯;增强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

全文阅读

开展多元智能创意课程的教学反思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这一理论在我国也迅速传播并成为我国实施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的一种指导思想。

自2003年10月我园进行“多元智能创意课程”试验以来,该课程已经陪我走过了近五年的时间。在此期间,我经过不断地学习与探索,对此有了一些浅薄的认识。多元智能理论为个人才能的培养发挥开辟了宽阔的道路,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儿童的发展空间加大,让每个儿童的强项智能都可以尽情发挥,让学习成为儿童的乐趣,让儿童感到自己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聪明之处,都有超出众人的能力。多元智能把人的智慧分成八种不同的类型,即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在每一个人的身上,天生都具备这八种智能潜能,只是各有所长,禀赋不同。加德纳提出的智力定义,就是解决问题和创造产品的能力。智力的本质所在,即智力具有发展性,智力具有社会文化性,智力具有多元分布性,智力具有差异平等性,智力具有实践创造性。每一个儿童的智力、风格和倾向性能有很多种,就像“光谱”一样,我们必须提高教师、家长和儿童自身的意识,以一个更宽泛的眼光来看待能力,潜力才会有更多表现的机会。智慧的力量并不是固定的,通过教育的机会和一个充满激励的材料和活动环境,可以增加它的力量。一旦儿童的强项被发现,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信息设计一个更具个人化的教育方案。由此可见,提高教师的素质势在必行,这对幼儿教师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

如何在6岁前儿童的早期学习中了解孩子各种智能发展的水平,发现孩子的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并根据他们的不同情况制定个别式教育方案,利用游戏化的教程进行个别式教育,发展优势智能成为多元智能评价提升系统的核心思想。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也明显地感觉到多元智能课程与以往的传统课程不同,一个主题活动可以延伸几个小活动,并且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教师也由单纯的知识传播者转换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

在小班主题活动“小蝌蚪找妈妈”中,我带孩子们到活动室玩耍时,孩子们无意中发现小瓶子里有一些黑黑的、长有长尾巴的小东西在游来游去。从那以后,孩子们就对小蝌蚪着了迷。于是我就从“小蝌蚪找妈妈”这个故事开始,引导孩子对小蝌蚪、小青蛙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小蝌蚪的家在哪里?小蝌蚪喜欢吃什么?听完故事后,孩子们对这些问题议论纷纷,于是,探究就从小蝌蚪开始了。

活动1:可爱的小蝌蚪。在教师的带领下,孩子们带上小桶,来到水池旁,准备捞小蝌蚪带回活动室进行观察。“这是小蝌蚪!”“这里有很多呀!”“看小蝌蚪游过来了。”孩子们兴奋地叫着。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捞到了许多只小蝌蚪,把它们带回了活动室后,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围着小蝌蚪议论起来:“小蝌蚪在睡觉呢。”“不是,它死了。”“没死,它又动了!”这时,我不经意地提出了问题:“小蝌蚪有没有眼睛和嘴巴?”“有几只眼睛?”并指导幼儿观察。“小蝌蚪有大脑袋,长尾巴,有眼睛还有嘴巴,它会在水里游来游去。”这是孩子们对小蝌蚪的总结描述。我接着说:“那我们把可爱的小蝌蚪画出来吧!”孩子们认真地画起来。他们用手指沾上墨汁,点画在白纸上,然后把手指轻轻地往后一划,就成了一只可爱的小蝌蚪。这时,我又提出了一个问题:“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呀?”有的说:“青蛙。”还有的说:“是大蝌蚪。”“到底它的妈妈是谁呢?等到小蝌蚪长大了你们就知道了。不过你们要经常去看看小蝌蚪,看看它有没有长大,长成什么样子了。”在结束这一活动时我给幼儿留下了上述任务。

活动2:小蝌蚪变成青蛙。为了利于观察,分组分发小蝌蚪。我引导孩子们仔细地看,观察后画下来,渐渐地,小蝌蚪长大了,“小蝌蚪长出脚来了”,我接着问:“它的脚长在哪里呀?”孩子们答:“长在后面。”又过了几天,孩子们又兴奋地叫了:“长出四只脚了。”“小蝌蚪像青蛙,它的妈妈是青蛙。”

活动3:小青蛙。随着孩子们的观察对象在变化,他们的问题也随之转移到了小青蛙身上。我提出疑问:“小青蛙吃什么?”通过观察,孩子们发现:“青蛙的眼睛很大,它的眼睛鼓出来了。”“青蛙的脚(趾)很尖的,像针一样。”“青蛙的肚皮是白色的。”孩子们总结说:“大眼睛,宽嘴巴,白肚皮,四条腿。”孩子们模仿青蛙的动作,模仿得惟妙惟肖。根据故事内容需要,我指导孩子们分组进行了故事表演。孩子们在表演中积极参与和表达,他们越来越自然大方的表现都证实了故事表演对幼儿个性、语言发展的促进作用。最终,故事表演为活动画上了完整的句号。

多元智能理论主张个别式教育,认为每个人的智能表现是不完全一致的。个别式教育,是一种十分重视个别差异的教育方式。为使幼儿受到同样的教育,好的教师首先会设法了解每一个幼儿,之后更重要的是决定教材、教法和评价。个别式教育有利于使幼儿的优势智能充分扩展,弱势智能获得提升。在当今教学形式下,应积极吸收个别式教育的优点,弥补团体式教学的弊端。爱因斯坦、莫扎特、凡高谁更聪明?答案:爱因斯坦在数学―逻辑智能上最聪明;莫扎特是音乐―节奏智能上的天才;凡高则是有着出众空间―视觉智能的人……上面的每一个伟人,他们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多元智能结构,从而表现出不同的聪明的形式。这便解释了“多元智能”的内涵,促使人理解了为什么我的孩子和别的孩子就是不一样的道理。

全文阅读

用数学的思维解读童话

笛卡儿有句名言:“一切问题都可以化为数学问题。”这话听起来似乎有点儿过分,但是对数学家而言。却是其认知心得与情感体验的表露。“有什么样的眼光,就有什么样的世界。”数学家用自己对数学特有的眼光来打量这个世界,自有他的道理。

我不是数学家,对数学的认知我无法与笛卡尔相提并论,但是我也从事了十几年的小学数学教学。“日久生情”这一人世间的普遍规律在我身上也得到很好的印证。可以毫不谦虚地说。我对数学教学的感情也绝不亚于笛卡尔对数学的感情。

受笛卡尔的影响,我也同样以偏执的态度作了这样一个归纳:“一切问题都可以化为数学教学问题。”我对这一结论相当地执着,以至于当我读到这样一则经典童话时,也居然将它和数学教学联系在一起。

小蝌蚪在池塘里游来游去。一天,他们看到鸭妈妈带着小鸭子到池塘来游水,就问鸭妈妈他们的妈妈在哪里。鸭妈妈说:“你们的妈妈有两只大眼睛,嘴巴又阔又大。”

小蝌蚪游啊游,看到一条大金鱼游过来了,就去认妈妈。大金鱼笑着说:“你们的妈妈肚皮是白的。”

小蝌蚪看见一只大螃蟹从对面游了过来。看见螃蟹的肚皮是白的,就迎上去认妈妈。螃蟹说:“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的妈妈只有四条腿。”

小蝌蚪看见一只大乌龟在水里游,又去认妈妈。大乌龟笑着说:“你们的妈妈穿着好看的绿衣裳。唱起歌来‘呱呱呱’,走起路来一蹦一跳。”

小蝌蚪游呀游呀,看见一只绿衣裳的青蛙在“呱呱呱”地唱歌。啊,他们终于找到了妈妈。

全文阅读

瑞吉欧理念下“生成方案”及其实践浅析

乔治・亨瑞克在《学习瑞吉欧方法的第一步》的书序中说,瑞吉欧方法是一个激发人们思考的新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可能性的灵感之源,不是为了提供一个可供翻版的模板,它要求我们在瑞吉欧的道路上时刻保持着崇敬、谦逊而又谨慎的态度,以便让我们工作得到更好,让孩子们从中受益。

瑞吉欧教学方法中,首当其冲的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认为儿童都是有潜力的,他们对与人交往、建立社会关系、建构学习和适应外部环境充满着好奇。只有深刻地认识到儿童的这种潜力,所有开展的工作和创设的环境才可能是顺应儿童发展要求的。

在这里笔者将秉承谦逊而又谨慎的态度,在“以儿童为主体”的基础上分析“生成课程”与“方案”之间的关系。首先“生成课程”不是“产生课程”,前者更多地强调活动实施过程中,在把握总体活动方向的基础上,加强对儿童的观察、提问、交流、指导、记录,从而对活动进行灵活的调整和不断地修正,有时候甚至是总体方向上都会有一定程度的调整。

但是,在具体的活动中,生成课程和生成方案其实没有严格的界限,反而它们是紧密融合在一起的。而且课程生成过程会延续,时间长了为什么就不可以说是生成方案呢?

生成方案具有很强的即使性与连锁性,因为活动过程中会不断地出现新情况,并需要找到解决的办法,使活动继续往下进行。如果幼儿与教师在活动过程中有中断也就意味着方案生成失败。

有这样一个案例,就是教师没有以儿童为活动主体而造成了活动中断,更不论方案的生成了。

案例呈现

全文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导入研究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学有了新的标准,儿童文学中具有真、善、美特征,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儿童文学也正符合在儿童这个年龄阶段的认知水平。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与其他内容不同,儿童文学需要教师教出童真、童趣,让小学生感受到儿童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美感。

关键词:小学语文;儿童文学;导入

语文的教学涵盖内容甚广,教学内容也是非常丰富的。语文是深入学习汉语的一种表现形式,其中的感情也是非常细腻的。而儿童文学则是小学语文中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儿童文学与一般的语文教材内容不相同,它是以培养学生情感意识为主,从而提升小学生的文学素养。

一、增强学生和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

教师是传道授业的载体,如果自身的儿童文学素养不够,将会直接影响小学生对于儿童文学的感知,以及对儿童文学中所蕴含的真善美产生歧义。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儿童文学意识的培养,深刻了解儿童文学,让学生独立地去品读儿童文学。教师应该让自己保留一颗童心,才能言传身教,去影响学生、教导学生和激发学生的文学素养。

不仅仅是教师自身需要有儿童文学素养,小学生更应该努力地增强本身的儿童文学意识。教师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能够获取知识,小学生在学习儿童文学时,不需要拘泥于文中的字词,应该拓宽自身的阅读量,比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陶渊明的儿童小说等,这些作品中都透露着浓浓的情感意识,小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将会受益匪浅。

二、抓住儿童文学有的艺术内涵进行小学语文教学

儿童文学有的艺术内涵就是童真与童趣。小学阶段的学生情感细腻,纯真无瑕,这个时期的学生是最容易受外界事物所影响的。儿童文学中所蕴含的童真和童趣对于小学生而言,是一件新奇而有趣的事物,其中的每一个故事都充满着想象力,在学习儿童文学时,能够让小学生满怀对世界美好的向往憧憬。在学习《小松鼠找花生》这一课时,最有趣的就是小松鼠蹦蹦跳跳找花生的样子,活泼可爱。教师可以试着让学生模仿小松鼠的语言和动作,将小学生内心的稚嫩情绪展现出来,其他小学生也可以在观看其他同学模仿时带入自己的情感,感受这纯真而美好的生活。

全文阅读

引领学生走进充满活力的课堂

新课程提倡问题教学,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还学生提问题的权力,使学生积极参与到问题教学的课堂讨论与研究中去,逐步形成一种学习方式与学习品质。要让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成为问题解决过程中的真正主体,教师就需从设计问题入手,创设问题情境,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的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爱上所学的知识时,他们才能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从而兴致勃勃地进行知识的探究。小学语文第二册《胖乎乎的小手》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谜语导入,并且结合一年级孩子爱动爱画的特点,老师绘声绘色地叙述:“一个小树十个叉,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没等老师说完,学生们就纷纷动手画了起来。一会儿功夫,各种各样的小手就呈现在小本子上,有四个手指的,有六个手指的,就是画五个手指的也不是那么协调。

设计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目的的问题。

以《胖乎乎的小手》为例,在学生正为老师的方法称好时,师随机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就课题提出问题,如这只小手是谁的?这只小手能做什么?为什么要写这只小手呢?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就会主动与文本对话,急于从文中寻求答案。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也使阅读有了一定的目的性。又如教《小蝌蚪找妈妈》一文时,学生就课题提出了以下问题:小蝌蚪什么样?它的妈妈是谁?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它找到妈妈了吗?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生欣然投入到文本中,不但解决了问题,也从小蝌蚪的身上学到了从小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 设计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为目的的问题。

问题都有一定结构的,既有显性问题,也有隐性问题,显性问题学生可以自主解决,隐性问题,教师就应结合课文特点,以问题促思考。如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我在引导学生交流时,抓住青蛙妈妈“你们已经长成青蛙了”这句话中的“已经”一词让学生理解运用,并顺势引导,使学生能够抓住文中2、3、4、6段开头的一句话,通过画一画、说一说、排一排等方法,理解小蝌蚪是随着时间的变化,在不知不觉中变成青蛙的这一科学知识。

课堂是生命愉悦生长的地方,在课堂上知识、能力、情感、人生观得到发展了;学生敢想、敢问、乐于探索了;孩子的生命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了,那我们的课堂也就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全文阅读

在质疑问难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需要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为了满足儿童的这种需要,我们教师就要重视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因为质疑是少年儿童的天性,是孕育着探索未知世界的摇篮。小学生年龄小,知识有限,思想单纯,面对大千世界充满了新鲜感,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然而,学习生活中常有“为什么”相伴,这恰是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直接动力,是使学生主动观察、思考和认识周围世界的阶梯,也是人类获取知识、发明创造的力量和源泉。

那么,如何让学生学会质疑,学会自主学习呢?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更新教学观念,营造质疑氛围

以往的课堂,有些教师总认为:为什么我们的学生上课不爱提问呢?我认为根源是教师的课堂不够开放,教师的观念没有更新,教师没有给学生营造质疑的氛围。“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为此,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提出不懂的问题。然而,教师应给学生营造一个质疑的氛围,特别保护、鼓励学生的偏离教案之问、超出教师现有知识之问,这样,才能使学生敢想、敢问。

二、给予充分的时间,发挥质疑潜能

要让学生学会质疑,教师首先要在确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思维,特别是要解放学生的时间。教师应把本该属于学生的时间还给学生,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读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像蜜蜂一样自由自在地采集“花蜜”。

我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文时,我采用了以下方式进行教学。

1.师生共同制订学习目标

全文阅读

浅谈低年级学生口语交际训练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口语交际”一词,它是“听话、说话”的发展,它不仅要求训练每个学生听和说的能力,而且要求学生在语言交流中,具有口语交际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说、问、评,突出双向互动的特点,发展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一、多多鼓励.培养和保护积极性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我们首先要在课堂上建立平等、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正确引导。把相信人人能成功地口语文际的期望传达给每个学生,让学生有一种感觉:口语交际课是我们自己的,是轻松的、是自主的。同时,说评结合,多鼓励和赞扬,培养和保护口语交际的积极性。在课堂上,多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教师一边听,一边流露出满意、欣赏的精神,时而赞扬几句,学生就会兴趣盎然,积极说话了。其次要处理好学生之间的关系。营造一个轻松的、积极的班级口语交际环境。鼓励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既能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又能学会倾听和帮助别人。

二、从简到繁.营造口语交际气氛

小学语文教材有计划地编排了观察景物、观察动物、看图回答问题、看图听故事,看多幅图和单幅图及编故事等口语交际内存,系统地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内容,适当设计设计的小问题,引导学生认真识图.通过思维、想象,有层次有步骤地依次回答问题,逐渐由说一句完整的话到连址地说几句通顺的话。例如:口语交际(小熊真可爱》(小语第四册复习六)我设计了如下问题:小熊家门前长了一棵大树,会给它们的生活带来哪些不便?熊爸爸要去干什么呢?(锯掉树)小熊看到大树周围有哪些动物?(小兔、松鼠、啄木鸟)这些动物的精神怎样?小熊想到了什么?(没有树,小兔就没有蘑菇吃厂;没有

松,松鼠……)小熊怎么做的?它对爸爸说了些什么?结果怎样了呢?这些问题如同开启心智的金钥匙,一下子就把学生引入了思维创新的轨道。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于是学生就纷纷举手发言、准确地说出图意,并很快地说出一段话,说话气氛浓烈。

三、重视阅读教学,创设口语交际情境

课文是学生学习口语的范例,我们在低年级阅读课文中应重视阅读教学的指导,创设口语交际的情境,规范学生语言。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