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消费券

消费券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消费券“劝”消费

作为“促消费、扩内需、重民生、保增长”的一项重要举措,2009年1月,杭州市、区两级财政拿出1亿元给6城区市民发放消费券,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消费券的发放,能否起到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的作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春节是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的“黄金期”。不少市民逢年过节都会得到一些打折券或购物优惠券,并用其在购物时享受一定优惠。而在2009年,“消费券”这一词汇却比往年更加吸引人们的关注。先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2009年要加大对低收入家庭的补贴和救助力度的政策,后有成都向30余万困难群众每人发放100元消费券的实际行动。成都之后,杭州也开始发消费券了。

2009年1月20日,杭州市政府召开消费券发放新闻会宣布,由市、区两级财政拿出1亿元给6城区市民发放消费券。此次消费券的发放对象涉及八类人群:27万名已纳入社会化管理的企业退休人员;1.2万名享受城镇老年居民生活保障待遇的老年居民和享受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待遇的人员;1.7万名持有《杭州市困难家庭救助证》的家庭享受成员;4600户左右家庭人均收入在低保标准120%―140%的困难家庭享受成员;5万名享受生活补贴的征地农转非劳动年龄段以上人员;2.8万名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的残疾人;26.5万名(其中“新杭州人”子女8.5万)市属、区属中小学学校的在校学生。

其中,市属、区属中小学学校的在校学生每人发放100元,其他符合条件的人员每人200元。

发放消费券的真正意义何在?能否起到拉动内需的作用?这些都成为春节前后人们热议的话题。

杭州启动亿元消费券惠民工程

近日,杭州新世纪外国语学校3年级的陈羲和回学校拿成绩单,顺便从老师手里领到一笔“压岁钱”――5张20元的消费券。“没有意外啦,老师发短信跟妈妈说过要给我们发消费券的,我可能会用券去买书。”

据了解,截至1月20日上午10点,已经有20余万名中小学生和陈羲和一样,拿到了100元消费券,部分没有拿到消费券的学生大多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他们已随父母回了老家。这些消费券被锁在了银行保险箱内,待学生回校后,再发放给他们。

全文阅读

消费券透视

为了应付经济泡沫破灭后的“苦难”,1999年,日本人“创造”了消费券。2008年末2009年初,中国部分省份(包括台湾)发行了消费券。

2008年10月1日,美国决定将沿用了70年的“食品券”正式更名为“补充营养援助计划”(即营养券)。与此同时,中国诸多省市(包括台湾)为了抵抗经济衰退、扩大内需而竞相模仿日本发放消费券。在美国,食品券是“低保”的一种实物形式给付,它与“低保”的货币给付(SSI,即补充保障收入)形式相辅相成。因此,在美国,食品券只发放给穷人。但是,日本首创的消费券如今却被衍生为“人人有份”,随意滥发,甚至“娱乐消费”均可,这显然有悖于食品券诞生的初衷,同时也违背了社会保障的道义精神。

消费券大约起源于70年前美国的“食品券”。世界历史上第一个食品券计划1939年在美国诞生。在这一计划实施的4年中,一次性或多次性受惠的人累计达到2000万人,覆盖了美国将近一半的县(郡),总计耗资2.62亿美元。在最高峰时,该食品券计划同时资助了400万人。

1943年春,食品券计划暂时被终止。在该计划终止了18年后,1961年,食品券计划再次开始实施,并一直有人提议为食品券计划立法。直到1964年1月,约翰逊总统提请国会通过对食品券计划进行永久性立法。1964年4月,农业部长提交了关于建立永久性食品券计划的立法提案,法案最终被国会通过。该法于1964年8月31日正式生效施行。该法规定:第一年拨款限额为7500万美元;第二年拨款限额为1亿美元;第三年拨款限额为2亿美元。农业部估计,全国参加食品券计划的人最终将达到每年400万人,每年耗资达3.6亿美元。

20世纪70年代初是计划参加人数增长最快的一个时期。为了改进管理、提高效率,1971年1月11日修订法案规定:农业部支付计划管理费用的62.5%;1974年7月12日,再次修订法案规定:农业部支付管理该计划的全部州费用的50%。

2008年10月1日,联邦食品券计划正式更名为“补充营养援助计划”(SNAP)。新名称反映了计划的焦点放在营养和为低收入家庭投放健康食品。这一变化使计划更容易理解。尽管SNAP是全国性的名称,但各州可以使用一个不同的名称。SNAP帮助低收入者及家庭购买为维持他们的健康所需要的食品。只要你完成你所在州的申请文件的填报,福利的给付就可以通过一个电子卡(就像ATM卡一样)来使用,大多数的杂货店都会接受它。

70年后的今天,人们开始将穷人的食品券推向普惠制的“大锅饭”――消费券,理由是为了“刺激经济增长、扩大有效内需”,可以不择手段,更何况区区一个消费券呢?只要能刺激人们消费,哪怕财政掏空,也是无所畏惧!

为了应付经济泡沫破灭后的“苦难”,1999年,日本人“创造”了今天的消费券。2008年末2009年初,中国部分省份(包括台湾)发行了消费券。

全文阅读

谈话:消费券你怎么消费?

策划:霍丁 作者:Fok 助理美编:朱滔 图片:gettyimages

“短期有益,长期无害,操作简单,波及面广”的消费券,从日本、台湾来到成都、杭州,你怎样看待消费券,又打算怎样花消费券?

被访嘉宾:Beline台湾华映娱乐电影发行

资深推广(台北)

被访嘉宾:Tobey

咨询有限公司副经理(上海)

发放消费券前后有何感想?

应该说在经济不景气的阴影下面,没有失业,还有额外的钱可以拿是蛮开心的。我们一家四口收到了14400元新台币的消费券,而且它使用并没有多少限制。本来我还担心过在很多地方不能使用。

全文阅读

消费券与内需

1消费券发放的背景

随着杭州、成都、南京、宁波、武汉等城市纷纷向本地市民或是外地游客发放或计划发放各种形式的消费券,消费券似乎已经涌上风口浪尖。2009年的春节,作为拉动内需的政府手段,发放消费券成了人民过年之余,口中津津乐道的话题。“消费券是专用券的一种,为实现经济政策的工具之一。当经济不景气导致民间消费能力大幅衰退时,政府或者企业发放给人民消费券,作为人民未来消费时的支付凭证,期待借由增加民众的购买力与消费欲望的方式以振兴消费活动,甚而进一步带动生产与投资等活动的成长,加速景气的复苏。”在金融危机持续影响下,到2009年,在亚洲地区,日本、台湾、泰国都发放过消费券,而中国这场“消费券风波”也引起了各界激烈的讨论。

中国人历来有着储蓄的文化传统,钱存在银行从收益来看的确很低,但是有个好处,支取方便,而且任何时候都不会损失本金。即使是定期,中途取钱的损失也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利息。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2009年的全球智库峰会上表示,中国居民消费占GDP支出比重,下降的趋势很明显,而中国的储蓄率从1992年的36.3%,逐步上升到2009年的51.3%,上升15个百分点。政府发放消费券的初衷是为了鼓励大家消费,增加购买力,以达到刺激经济,拉动内需的目的,说的简单一点,就是把老百姓打算储蓄的钱变到消费上面来。在国内,消费券主要有“政府消费券、社会消费券、旅游消费券、转移性消费券和教育培训消费券”5大种类,相关企业发行的一般为抵金券,其消费券的面值一般为100元,也有20元面值的社会消费券。消费券的功能与现金一样,但只能用来买商品,不能兑换成现金。消费券一般都会指定购物地点,在指定的商场才可以购买商品,而且要一次性消费完毕,不设找零。

2消费券在社会引起的热烈讨论

对于发放消费券的作用,在经济学家的口中褒贬不一。反对的一方认为,拉动内需需要的是长久的作用,并非短期的效果,而消费券只能带来短暂的或者说是一次性的效果,如果没有后续资金的继续投入,之前引起的消费热潮将会嘎然而止,这与政府发放消费券期望达到拉动内需的初衷不符。而且,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消费券实质为一种变相流通的货币,允许地方政府发放消费券,这会对中央的货币发行权和财政权造成巨大的冲击。地方政府发行多少消费券是难以统计的,经济数据的不确定会导致中央统计数据的不准确,不准确的数据指导下会影响国家的宏观决策。再者,消费券可能与消费者计划中的其他支出相互替代,反而致使本应该自己消费的商品由政府买了单,而消费者自己并没有增加过多的消费支出。比如一些生活必须品,有没有消费券,老百姓都是要消费这些东西的,那么使用消费券购买了这些物品,而本来用于购买这些物品的钱就剩余下来。如果说剩余下来的钱去消费了其他物品,这倒也是促进了消费。但是在储蓄率这么高的背景下,相信大多数的人是将节约下来的钱用于储蓄,这样反而更是降低了消费率。对于消费券本身来说,它的发放也存在诸多问题。地方财政宽松的地区,可以自我消化,惠及民众。但是如果有些地方为了体现政绩,也是一味的跟风发放消费券,自身根本无法承兑,使民众利益受到损失,这样极易引发一些,给社会稳定造成影响。对于能够消化的地区,消费券该怎么发?以什么形式发?发放时间段怎么确定?使用期限为多少才合理?这些都是问题。如果这些问题没有解决好,将会给社会公平带来更多的隐患。

支持的一方自然也是有支持的理由。通过发放消费券消费的多是快消型产品,这类产品成本较低、生产周期较短,消费者在购买后能在短期内拉动相关厂商乃至整个产业链的运作,使这些产业的需求迅速增长。所以,如果全国范围内发放消费券的话,对于生产型企业来说将是一个重大利好。而且,消费券的金额是有限的,人们在购买大多数产品的时候,除了使用消费券以外,大都还需要自己再另外掏钱支付一部分,这样变相的就将人们打算储蓄的钱转化到了消费上面。根据西方经济学的乘数效应理论,“乘数效应(MultiplierEffect),是指经济活动中某一变量的增减所引起的经济总量变化的连锁反应程度,在经济学中,乘数效应完整地说应该叫支出/收入乘数效应,是指支出的变化导致经济总需求与其成相关比例的变化,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个概念,也是一种宏观经济调控手段。”据中投顾问数据调查显示,杭州市第一批消费券的跟踪统计中,2041万元的消费券带动了4207万元的消费额,拉动放大效应为2.06倍。在家电产品上的拉动效应更是高达5.4倍。这“2.06倍”,和“5.4倍”便是“乘数效应”。据有关媒体披露,成都市在去年12月份向37.91万人每人发放100元消费券,当地消费券转化为真实消费的比率接近100%,乘数效应明显。这样自然是论证了发放消费券能够很快的带动社会经济的增长,给疲软的市场注入一针强心剂。以往过年过节,政府通常采用发放红包、现金等方式来贴补困难群众。有些群众领到钱以后,并不用于消费,而是将钱储蓄起来,这样虽然是给群众带来了实惠,但并没有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没有刺激消费。而采用发放消费券以后,由于消费券没有办法兑换现金,所以人们只能用于购买消费,政府的发放才真正落实到了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上来。

对于消费券的作用,不仅在经济学家中引起了意见的不统一,在普通老百姓中也是引起了一些争议。当然,政府的举措是受到了大家的肯定,由政府买单,刺激大家消费,初衷肯定是为了老百姓着想的。而老百姓口中也是有抱怨,这些抱怨大多来自领取消费券的资格、数量和消费券使用的范围。比如在成都,消费券的发放并非“人人有份”,这种发放上的不均引起了一些人的质疑。什么样的群众才有资格领取消费券呢?在使用范围上,消费券有规定的使用范围、企业、和日期,这又给百姓带来一种什么困扰呢?举个例子,我打算在今年购置一台电视机,现在我领到了一张家电的消费券,可以为我的购买省下一百块钱,这本身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情。但是我的初步打算是在10月份经济比较宽松的时候购买,但这张消费券是在7月份就过期了,这就有些让我进退两难了。类似于这样的困扰肯定还是很多,有了困扰出现以后,发放的消费券是否都能够用出去就值得考虑了。

3对消费券的客观评价

全文阅读

消费券的是与非

发消费券好不好?有了消费券,不花钱或少花钱就能买东西。据说,商务部已就消费券发放主体、发放范围、发放对象形成了研究报告,若事儿进展顺利,很可能提交“两会”进行讨论和决断。

成都是发放消费券的首吃螃蟹者。此前国人对消费券是陌生的,经成都“开闸放水”,跟进城市已不下十数个。成都之后,消费券发放范围、对象、名义皆有扩大。以长三角为例,旅游消费券令旅游业成为首个受益行业,自从杭州挑头发放旅游消费券后,上海、宁波、绍兴等城市纷纷跟进或准备跟进,前不久广东也首发了2000万元的旅游消费券。

一段时间来,分发一万亿元消费券刺激内需的话题被热炒,炒得百姓心里痒痒,吊起了百姓对发券的渴望,也引来了关于消费券的孰是孰非。

消费券发放,力度虽小思路正确:所谓“特殊条件下”,是指当前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不合理、区域及贫富差距突出、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备的现实状况。众所周知,一个健康的经济体必然是一个供需平衡的经济体,人民要有财力去购买企业生产出的产品,这样经济才能运转下去,而目前我国居民实际收入的缓慢增长和对社会保障的深刻担忧,却抑制了需求的释放。

不难理解,刺激消费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方法,就是让中低收入群体获得消费能力。发放消费券,尤其是向中低收入者发放消费券,其实是一种很好的把刺激经济和关爱民生结合起来的和谐举措。要知道,政府投资和新一轮降息虽然会防止经济增长出现大幅度下滑,但也会让经济在滞胀的老路上来回摇摆,而且与民生幸福、充分就业的社会目标总有些距离。动用政府财政的消费券则不会像政府投资和信用扩张那样产生通胀的副作用,本质上是让富于民。实实在在的让富于民起码从思路上是积极和振奋人心的,它至少证明我们认识到了过去的问题,愿意朝着提高人民收入、提振消费信心走出正确的步伐,哪怕是比较小的步伐。《京华时报》

消费券与使用效用:近来,一些城市政府通过发放消费券,以一次性给予的方式,增加当地居民的消费能力,对拉动当地消费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消费券一般并不特定地发放给低收入者,其主要功能设定为拉动消费,派生功能才是帮助低收入者。就目前地方政府的行为导向看,往往更热心于消费券“保增长”的作用。

在我国,农民和低收入者占总人口的比重较高,在经济明显下滑的时期,针对他们发放食品券,帮助低收入者和拉动消费“一石二鸟”的效应将凸现出来。

发放房屋券、教育券、医疗券等,也是帮助低收入者的办法。房屋券,应该是针对城市低收入者的,对他们中的住房困难者发放房屋券,供支付租房的租金,将廉租房的补贴显性化。此举主要是为了以更有效的方式帮助住房困难的低收入者,同时又对城市租房市场起到拉动作用。教育券、医疗券也主要是针对低收入者的,特别是广大的低收入的农民。譬如,可以考虑在农村地区发放义务教育券和培训券,这对农村教育的发展,对农民素质的提高,都有积极意义。

全文阅读

消费券难当拉动消费重任

先有东莞的“特别红包”,后有成都的“消费券”,两地政府旨在“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行为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反响,叫好和质疑者皆大有人在。

叫好者认为,从济贫救苦的角度看,这一举措算得上是雪中送炭,值得肯定。就事论事,想到了贫困人群比没有想到强。哪怕只发1元也比仅仅想到而没有行动更好。而对质疑者来说,其质疑的对象也并非是发券行为本身,毕竟,政府给困难群众发券购物,怎么说也是件好事。他们所质疑的是此举是否真有“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功效。

从对象的局限性看,发放消费券难以真正起到拉动消费的作用。以成都为例,发放对豪总体而言都属于生活困难群众。与政策的设计者所料想的相反,此类群众在收到消费券后很难出现政府发放1元,“受益人”消费3元的举动。现实的情况则是困难群众拿到100元消费券后,更多会花在生活必需品上。据最新报道,拿到消费券的者百姓大多购买了米、面、油等商品,这些本就是日常生活雷打不动的基本消费。由此,意味着消费并没有被拉动多少,只是让困难群众多了100元的存款。

显然,政策的设计者考虑到了这个因素,于是有了消费券使用的“”限定:必须在指定的时间和指定的商店消费。质疑者认为,这非但无济于事,反而有可能添了弊端。乍看未免太像政府和零售店联合促销。或者,只有日用品零售店以及相关行业受益,对其他行业会不公平。此外,如何保证将消费券发放到真正需要的对象手中,也是对政策执行者的一大考验。

再看,如果是人人有份的发放消费券,也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因为,受政府收入的约束,此种政策本身不是一个可持续性的政策。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如果刨去众多的投资项目,能用于发放消费券的资金十分有限。退一步讲,即使政府财力相当雄厚,消费券也产生不了“乘数效果”。因为,消费券政策是一次性的短期效应,没有后续的投资和资金,很难形成消费-投资-生产-收入-再消费的循环,不能选到刺激经济增长的目标。

当然,仅就政府补助角度而言,对困难群众发放消费券是非常有积极意义的。这既是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责任所系,也是政府财税向困难群体倾斜的一种具体表现。

不过,从本质上来说,无论是“特别红包”还是“消费券”,都是政府拿财政收入补助困难群体的措施,只是“送温暖”工程的一种新样式,对“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效果还是有限。

全文阅读

消费券:地方总动员

近日,杭州市政府向特定市民发放1亿元消费券的消息引起了舆论的广泛关注。尽管争论不断,但这并没有停止杭州市政府进一步推广消费券的步伐――发放旅游消费券、教育消费券甚至可能直接把公务员10%工资变成消费券发放。与此同时,各地方政府也开始纷纷效仿杭州,一场由地方政府导演的“发券总动员”正在全国各地争相上演……

这两天,编辑部内正在讨论春游的去处,没想到的是,紧邻上海的杭州居然成了许多同事心中的首选。原因是2月21日,总价值800万元的杭州旅游消费券将在上海首发,旅游消费券面值10元,每套100元,使用期限为3月1日至5月31日,可在140个杭州指定商家消费,游客可按每满40元抵用10元券1张。“换句话说,一夜之间,杭州游便打了7.5折,挺划算的。而且听说用消费券还能抽奖,头奖是辆轿车。”编辑部内的一个记者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这样说道。

编辑部内正在骚动的同时,西湖边一家茶楼进门的地方已提早张贴了旅游券的使用介绍,还特别在“每40元抵用10元”上作了重点记号,提醒游客。在茶楼老板看来,旅游消费券就是茶馆生意的“救命稻草”。

1亿元消费券刺激经济

事实上,在春节期间,部分杭州市民已经享受到了消费券带来的实惠。

1月中旬,杭州市政府决定,向6个城区的50多万人发放总计1亿元消费券,以此拉动节日期间的消费,包括向全市的企业退休职工每人发放200元的消费券,向低保和困难家庭每户发放200元的消费券,还向全市中小学生(包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每人发放100元的消费券。消费券从1月24日起开始使用,有效期到4月30日。之后消费券不会失效,但使用范围会逐渐缩小。

消费券的使用范围很广,使用的商家超过400家,包括联华超市、国美电器等商业企业在杭的绝大部分网点都可以用。同时,华立通信、金松电器、摩托罗拉手机、华日冰箱等以杭州为生产基地的电器制造商,杭州48个旅游景点以及部分影剧院和体育场馆也可以用。

短期经济刺激效果明显

全文阅读

拉动内需中消费券作用

始于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正在全球蔓延,并已开始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导致经济增长急剧放缓,2009年1月CPI上涨1.0%,增速连续第九个月回落,CPI的连续走低使通缩风险越发加大。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中央及各地方政府推出了多种措施来扩大内需,力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其中向市民发放消费券拉动内需是在短期内刺激经济,恢复市场信心的较为有效的方法。

杭州市首开中国消费券先河。今年1月24日,杭州市向市、区两级持证低保家庭和困难家庭(约1.55万户)、企业退休职工(约31万人)、市本级注册在内的小学、初中、高中生(26万人)发放3个月使用期的消费券,每人100~200元,总价值为1亿元。1月24日至2月5日的11天中,共回收消费券102.08万张,回收额2041.6万元,带消费券的小票额4207.59万元,拉动放大效应2.06倍。此外,成都市也向37.91万困难群体发放了消费券,每人100元,总价值3791万元,消费券转化为真实消费的比率接近100,充分验证了消费券在拉动内需中重要作用。

但是,对消费券拉动内需效果的置疑仍不绝于耳。有人担心消费券反而会增加居民储蓄,还有人顾虑此举扬汤止沸,对全局作用不大。如何让消费券在拉动内需,促进杭州经济走出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使杭州真正在全国树立起有效使用消费券拉动内需的典范,就成为了我们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首先,要进一步明确发放消费券在拉动内需中的地位和作用。发放消费券是解决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预期、提升消费信心、扩大消费需求等消费四大问题的突破口和“催化剂”,不仅有利于扩消费、拓市场,也有利于提升杭州的知名度、美誉度和竞争力。围绕“领得方便、用得满意”,继续发放好、使用好消费券,才能使杭州真正在扩消费、拓市场上做到“先人一步、快人一拍、高人一筹”。

其次,要进一步克服发放消费券在拉动内需中的困难和障碍。中国百姓有着储蓄消费的习惯,即“在储蓄保障下消费”的心理定势,哪怕后顾基本无忧的公职人员也不例外。这种习惯是消费券拉动内需的最大障碍。不改变这种心理定势,就不能形成与发达生产水平相适应的消费心态,“内需拉动为主”的目标仍旧很难实现。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充分利用消费预期的支配作用,所谓“消费预期”,即评估消费结果对未来生活的影响。消费行为产生消费结果,消费预期支配消费行为。尽管很难在短时间里改变大众消费习惯,但可以利用消费预期机制改变消费行为,实现在通货紧缩或内需不振动时拉动消费的目的。因此,只有让消费者产生动用货币储备进行“抢购”的消费预期,才能让消费券有效拉动内需。一要让中低收入者成为消费券的持有主体。这是因为,高收入者有着完全不同的消费预期,发给他们消费券虽符合公平原则,但不符合效用原则。最好有一个策略安排,让高收入者有自愿放弃消费券的可能。二要让消费券的使用控制在日常生活消费范围内;三要制定人民币与消费券合理的兑换比率,通过“折扣效应”让消费预期发生作用;四要规定消费时限。这种方法归纳起来就是:利用储蓄消费习惯改变储蓄消费习惯。

第三,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和有效落实市民消费券发放使用管理办法。《杭州市市民消费券发放使用管理办法》公布实施以来,在拉动全市内需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下一步,应该在健全完善和狠抓落实上下功夫,要建立配套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明确发放对象,并不断地扩大受惠范围;进一步提高发放标准,并不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进一步强化发放的组织工作,认真制定消费券发放方案,落实人员做好发放组织工作,在指定的时间内尽快发放到位,确保应发尽发,推动发放工作的有序有效进行;进一步扩大使用的范围和提高优惠标准,有效提高广大市民使用消费券的积极性;要进一步加强对消费券发放和使用的监督管理,确保消费券在发放、使用过程中的安全,严禁消费券倒卖、套现。要切实加强对消费券发放和使用的监察和审计监督,发现问题及时查处。

相信经过前一阶段的有益实践,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的利用发放消费券拉动经济增长的做法一定会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市的也一定会在全国率先走出经济危机。

全文阅读

消费券有收藏价值吗

消费券是在特定的经济环境下产生的一种消费凭证。为了能让消费券真正起到拉动内需、促进消费的作用,笔者不提倡将消费券作为收藏品来收藏,不过,既然市场上已经有人把它当作藏品了,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其中所蕴含的价值。

2008年下半年开始源于欧美的金融危机,迄今已席卷全球,而且尚未完全结束的征兆。作为融入全球经济的中国,自然也难以置身度外,尽管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消费下降的比例远低于这些国家,但消费下降也是不争的事实。由于金融危机对消费的影响极大,因此为了摆脱金融危机,通过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就成了各国政府高度重视的方式。

近期,浙江省杭州市政府为了提升居民的消费水平,通过市区两级财政编列1亿元,于今年春节前后向低保家庭、困难家庭、企业退休职工和小学至高中生发放消费券。与此同时,为提振杭州市旅游业,也将向上海等地发放旅游消费券。一时间,政府发放的消费券,成了各大新闻媒体的重点报道对象。

刺激经济的特殊方式

那么什么是消费券呢?所谓消费券,是当经济不景气导致民众消费能力大幅衰退时,政府发放给民众的消费凭证,作为民众未来消费时的支付凭证,以此通过增加民众的购买力及刺激消费欲望的方式,达到振兴消费活动,进而推动生产与投资等领域的发展,加速经济景气的复苏速度。因此消费券是一种专用券,是实现经济政策的工具之一。

亚洲国家发放消费券的首创者是日本,在上个世纪末期,因亚洲金融危机而导致经济衰退的日本,为扭转经多次减税仍低迷不振的民间消费活动,帮助弱势群体,遏止消费快速下降颓势,当时的首相小渊惠三宣布于1999年针对符合发放条件的特定人群发放“地域振兴券”,每张面额1000日元,受领者每人2万日元,发放总额约6194亿日元,使用期限为半年,自1999年4月1日至9月30日为止。据统计,约有3107万人领取地域振兴券,实际消费约99.6%,合计6189.6亿日元。

从功能上看,消费券的功能与现金一样,但却不同于现金,只能用来购买商品,而无法兑换成现金。消费券一般都会由发行部门指定购物地点,在指定的商场才可以购买商品,而且要一次性消费完毕,不设找零。需要指出的是,政府所发放的消费券与目前许多商家发行的消费券是不能够划等号的。由于商家消费券多如牛毛,因此并不属于本文涉及的收藏范围。

集藏的功能值得关注

全文阅读

论消费券与拉动内需

摘 要:杭州、成都等各大城市陆续发放消费券,目的是为了刺激消费市场,振兴经济。而社会各界对消费券的反应不一,支持声反对声此起彼伏。总结了各界对消费券的不同观点,对消费券的利弊作了一个客观的评价。

关键词:消费券;拉动内需

中图分类号:F222.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1006502

1 消费券发放的背景

随着杭州、成都、南京、宁波、武汉等城市纷纷向本地市民或是外地游客发放或计划发放各种形式的消费券,消费券似乎已经涌上风口浪尖。2009年的春节,作为拉动内需的政府手段,发放消费券成了人民过年之余,口中津津乐道的话题。“消费券是专用券的一种,为实现经济政策的工具之一。当经济不景气导致民间消费能力大幅衰退时,政府或者企业发放给人民消费券,作为人民未来消费时的支付凭证,期待借由增加民众的购买力与消费欲望的方式以振兴消费活动,甚而进一步带动生产与投资等活动的成长,加速景气的复苏。” 在金融危机持续影响下,到2009年,在亚洲地区,日本、台湾、泰国都发放过消费券,而中国这场“消费券风波”也引起了各界激烈的讨论。

中国人历来有着储蓄的文化传统,钱存在银行从收益来看的确很低,但是有个好处,支取方便,而且任何时候都不会损失本金。即使是定期,中途取钱的损失也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利息。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2009年的全球智库峰会上表示,中国居民消费占GDP支出比重,下降的趋势很明显,而中国的储蓄率从1992年的36.3%,逐步上升到2009年的51.3%,上升15个百分点。政府发放消费券的初衷是为了鼓励大家消费,增加购买力,以达到刺激经济,拉动内需的目的,说的简单一点,就是把老百姓打算储蓄的钱变到消费上面来。在国内,消费券主要有“政府消费券、社会消费券、旅游消费券、转移性消费券和教育培训消费券”5大种类,相关企业发行的一般为抵金券,其消费券的面值一般为100元,也有20元面值的社会消费券。消费券的功能与现金一样,但只能用来买商品,不能兑换成现金。消费券一般都会指定购物地点,在指定的商场才可以购买商品,而且要一次性消费完毕,不设找零。

2 消费券在社会引起的热烈讨论

对于发放消费券的作用,在经济学家的口中褒贬不一。反对的一方认为,拉动内需需要的是长久的作用,并非短期的效果,而消费券只能带来短暂的或者说是一次性的效果,如果没有后续资金的继续投入,之前引起的消费热潮将会嘎然而止,这与政府发放消费券期望达到拉动内需的初衷不符。而且,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消费券实质为一种变相流通的货币,允许地方政府发放消费券,这会对中央的货币发行权和财政权造成巨大的冲击。地方政府发行多少消费券是难以统计的,经济数据的不确定会导致中央统计数据的不准确,不准确的数据指导下会影响国家的宏观决策。再者,消费券可能与消费者计划中的其他支出相互替代,反而致使本应该自己消费的商品由政府买了单,而消费者自己并没有增加过多的消费支出。比如一些生活必须品,有没有消费券,老百姓都是要消费这些东西的,那么使用消费券购买了这些物品,而本来用于购买这些物品的钱就剩余下来。如果说剩余下来的钱去消费了其他物品,这倒也是促进了消费。但是在储蓄率这么高的背景下,相信大多数的人是将节约下来的钱用于储蓄,这样反而更是降低了消费率。对于消费券本身来说,它的发放也存在诸多问题。地方财政宽松的地区,可以自我消化,惠及民众。但是如果有些地方为了体现政绩,也是一味的跟风发放消费券,自身根本无法承兑,使民众利益受到损失,这样极易引发一些,给社会稳定造成影响。对于能够消化的地区,消费券该怎么发?以什么形式发?发放时间段怎么确定?使用期限为多少才合理?这些都是问题。如果这些问题没有解决好,将会给社会公平带来更多的隐患。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