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消费经济研究

消费经济研究范文精选

消费经济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人情消费;积极效应;消极影响

中图分类号:F01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5-0129-02

一、人情消费的现状

人情消费,俗称随礼,主要是指人与人之间正常交往中的感情投资。随着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情消费的种类不断增多,因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添丁增岁、评先选优、升学拜师、招工参军、看病求医、乔迁新居等各种由头引起的五花八门的人情消费数不胜数。从城乡居民人均总支出及构成的角度来进行分析,人情消费应该属于一种特殊的转移性支出项目。我们通常所说的转移性支出,一般是指政府按照一定方式,把部分的财政资金无偿地,单方面转移给居民和其他收益者的支出的行为。但我们这里所说的转移性支出,主体发生了改变,是城乡居民把收入的一部分赠与亲友的行为,在部分地方统计年鉴里面有所体现,所以,我们可以把人情消费看做一种特殊的转移性支出项目。

我们以数据来说明一下人情消费的现状。以笔者手里的重庆市黔江区统计年鉴为例,从1996―2009年,重庆市黔江区农村居民人均总支出及构成中,转移性支出从30元增加到374元,增长了12.46倍。而同期生活消费支出从1 100元增加到3 343元,仅增长了3.04倍。可见,转移性支出增长的速度明显比生活消费支出增长的速度更快。而转移性支出主要就是人情消费,所以,我国城乡居民人情消费增长很快。

2013年2月底,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调查网和新浪网,发起的一项题为“你为人情消费所累吗”的调查,共有5 795人参加。受访者中,80后占32.6%,70后占43.2%,60后占15.9%。受访者每年的人情消费层次,主要集中在 1 000―6 000元。其中有两个消费区间占比最高:花费在1 000―2 000元区间的受访者占16.8%,花费在2 000―3 000元的受访者占15.7%。但也有19.1%的受访者每年人情消费超过了6 000元。调查中,53.2%的受访者感觉人情消费给他们造成了沉重负担,其中15.6%的人认为负担“很重”;认为人情消费负担“不太重”的占5.6%;认为“没负担”的只占3.1%。调查结果显示,人们进行人情消费的对象主要是朋友(71.0%)、亲戚(67.1%)、长辈(51.8%)、同事或同学(48.1%),还有领导(28.1%)、老师(17.1%)及一切社会关系(21.7%)。调查结果显示,人情消费种类繁多,包括婚嫁送礼(69.0%)、逢年过节送礼(46.1)、添丁送礼(45.4%)、同学同事聚会(44.7%)、压岁钱(42.9%)、生日寿辰(38.3%)、祝贺乔迁(31.3%)、看病求医(26.6%)、职场打点(23.9%)、升学拜师(17.8%)等。可见,人情消费已成为当下城乡居民的一大经济负担。

二、人情消费的经济学效应

(一)积极层面

首先,人情消费可以使国民经济产生乘数效应。乘数效应是指经济活动中某一变量的增减所引起的经济总量变化的连锁反应程度。人情消费也是一种消费,它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由消费乘数效应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在人情消费的过程中,无论什么由头,别人送了礼钱,你总得请客吃饭吧,这间接刺激了餐饮业的发展;你去吃饭,大部分人总要坐车去吧,这间接刺激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吃完饭后,主人总要请大家唱唱歌打打牌吧,这间接刺激了休闲娱乐业的发展。据统计,在人情消费的过程中,几乎对绝大部分的产业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带动作用。

其次,人情消费可以增加就业机会。人情消费增加了餐饮、交通运输、休闲娱乐业的需求,当然,也就增加了这些行业对工作人员的需求,增加了就业,这是显而易见的。另外,人情消费还造成了一些特殊行业的兴起,如在重庆地区,就存在以人情消费带来的仪式消费为服务对象的诸多群体。以办丧事为例,重庆地区存在一些半职业性质的民间乐队、唢呐队、哭丧队等,他们都以此作为自己的收入来源之一,仪式消费给他们提供了就业的机会。

最后,人情消费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当代社会学理论认为,社会交换能够构建人们之间的信任关系,促进社会群体的整合。随着交换双方互相信任程度的不断增强,交换的互惠性将增强,同时交换范围将得到扩展。因此,虽然社会交换可能完全缘于纯粹的个人私利,但是社会的交换过程通过其重复性和缓慢扩张性的特征在社会关系中生成了信任。人情消费离不开聚会的场所,而聚会的场所往往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交往的平台,提供了一个交流的机会,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嘘寒问暖,促进了亲友之间、邻里之间的交流以及社会的融合,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

(二)消极层面

首先,人情消费会造成收入分配的不公平。如果我们把市场分配看做收入分配的首次分配,把国家利用税收获得财政收入后的转移支出看做收入分配的二次分配,那么,我们可以把人情消费看做收入分配的3次分配。首次分配侧重于效率,2次分配侧重于公平,而由人情消费造成的收入分配的3次分配却没有明确的方向性。人情消费造成的收入分配的3次分配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人口,人口较多的家庭,办各种仪式的次数就多,收到的礼就越多,所以,最终的一般趋势是收入会从人口较少的家庭向人口较多的家庭转移。对仪式的偏好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一般的趋势是,收入会从对仪式偏好较少的家庭向对仪式偏好较多的家庭转移。正是由于人情消费造成的收入分配的3次分配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所以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性,甚至会造成收入较少的家庭由于人情消费造成的收入分配的3次分配也较少,也就是贫者更贫的极端情况出现。

其次,人情消费容易造成权力寻租,滋生腐败。权力寻租是指握有公权者以权力为筹码谋求获取自身经济利益的一种非生产性活动,即把权力商品化,谋求金钱和物质利益。人情消费有三种主要的类型,即“礼尚往来”型、“欠情报恩”型和“工具目的”型。“工具目的”型的人情消费不是一种正常的人情消费,它是以仪式为掩护,企图把灰色收入合法化的一种手段,应该坚决取缔。

三、 人情消费趋利避害的政策建议

(一)人情消费宜疏不宜堵

不得不承认,人情消费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完全禁止是不现实也不科学的,这会破坏人情消费一些好的经济与社会功能。各级政府在人情消费面前,要加强宣传,因势利导,趋利避害,提倡文明的人情消费。例如,在消费观念上,抛弃礼金型的人情消费,提倡礼物型的人情消费。中国是礼仪之邦,崇尚“礼尚往来”,但“礼”不一定是钱或其等价物,也可以是一些生活用品。如果人情消费的主流变成了礼物型的人情消费,人们互赠生活用品,反倒会刺激消费,起到提振内需的作用。

(二)“工具目的”型人情消费要坚决打击和取缔

严格意义上来讲,“工具目的”型人情消费是一种隐性的的行为,说白了就是一种行贿受贿的行为过程,只是披上了人情消费的外衣而已。“工具目的”型人情消费是一种利益的交换,会造成社会不公,应坚决打击和取缔。现在,有的地方政府规定,禁止各级行政事业单位的公务员办礼和送礼。这是一种好的措施,有其科学原理。人情消费可以说是一个礼尚往来的博弈过程,如果破坏了其中间环节,大家都参与的均衡状态就会被打破。公务员是人情消费的一种重要的参与者,也是推动人情消费礼金越来越高的重要力量,破坏其参与,就破坏了人情消费的整个环节,可以达到适当减轻人情消费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鲁思・华莱士,艾莉森・沃尔夫.当代社会学理论[M].刘少杰,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 秦广强.农村人情及人情消费的变迁[J].莱阳农学院学报,2006,(3).

[3] 张丽娜.当前我国农村人情消费研究[J].南方论刊,2012,(11).

消费经济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特区 深圳 消费 述评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整体消费水平的逐步提高,居民消费方式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并引起社会各界尤其是专家学者的关注。笔者选取中国知网收录的有关经济特区尤其是深圳市消费方面的学术论文为考察对象,就其内容、方法等进行了详细统计分析,以揭示我国经济特区消费研究的总体状况。由于深圳市是我国首个经济特区,消费水平较高,消费方式变化较快,消费产品丰富,选择它作为研究对象,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能大体反映该领域的基本面貌。

深圳市消费问题研究概况

(一)论文数量

在中国知网以“深圳”、“消费”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博士论文全文数据库以及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进行精确检索,共收集该方面资料91份,除去与研究主旨不相关的论文以及新闻报道之后,共有56篇论文。详见表1、表2。

其中,2000年以前论文较少,共14篇,约占25%,2000年以后(含2000年)42篇,约占75%。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区市民消费研究日益受到重视。这同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关,也跟居民消费收入水平有关,反映出市场经济大潮区消费问题的重要性。

(二)基金项目资助

从所获得的基金项目来看,有6篇论文分别获得三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其中有1篇同时获得省级自然科学基金和省级软科学研究计划经费的资助,约占10.7%。其他50篇均未能够得到相关研究资助,约占89.3%。

(三)学科分类

以一定的学科分类来看消费问题,可反映出该问题在不同学科之间的研究视角。由于学科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研究消费问题的交叉学科也越来越多,因此,在统计上会出现同一篇论文同时分属于不同的学科。具体分布见表3、表4。

深圳市消费问题研究内容与主题

经济特区成立以来,有关特区居民消费研究的内容广泛,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居民消费行为研究

消费行为是以支付货币或者信用以获得个人所需劳务及商品的过程,是现代人所共有的一项基本社会活动,因此必然成为消费研究的基本内容之一。在56篇文章中,研究居民(包括游客)消费行为的37篇,占66.1%。从时间上看,消费行为研究的内容和主题越来越全面化、精细化,有关于消费行为基本状况的,也有专门探讨消费行为某一个方面的。概括起来,消费行为研究可以分成三个方面:

1.消费行为的一般状况这方面的论文有23篇,占消费行为研究的62.2%。很多研究根据深圳市民的特点对其消费行为的整体状况进行概括。牟金洲、路宏达等对深圳居民消费的基本数据、人口特点、收支情况、主要问题、消费变化及其特点等进行了较为全面分析。

2.具体消费行为,包括特定商品或劳务消费研究。这方面论文有6篇,占消费行为研究的16.2%。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深圳市特殊商品和劳务的消费行为成为居民消费研究的一个重点。冯颖、黄云芬等分别对深圳女性的瑜伽消费、服装消费、高尔夫消费、游艇消费、证券投资消费、金融投资消费等行为进行了专门的探讨。

3.特定群体消费行为。这方面文章有8篇,占21.6%,主要包括对青年白领、80后在校大学生、前卫青年、在深圳的内地赴港游客、农民工集体等等社会各类弱势、另类群体。这些不同于普通深圳市居民的消费行为成为消费研究的一个独特领域开始出现。

(二)消费结构及其特征研究

消费结构及其特征是衡量消费水平的重要尺度,在一定意义上反映社会经济发展发达程度以及人们生活水平高低。这方面的论文有11篇,占19.7%。徐森忠、褚可邑和吴富悦的研究形成了特区刚刚成立之时以及特区成立20年之后居民消费结构在不同时代之间的差异,而黄吉乔则将消费结构变化与产业结构调整进行了关联性分析,揭示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趋势。

(三)消费的影响因素及合理性对策研究

这方面论文有7篇,约占12.5%。影响消费的因素对消费来说是一个函数,包括消费倾向、消费偏好、消费边际效应、消费需求弹性、消费时空、消费者年龄、消费者收入、消费动机等等,并以诸多合理性建议提出应对策略。

深圳市消费问题研究方法及人员构成

合理的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是理论发展的基本条件,方法的使用状况反映了该领域的研究水平。按各自所运用的最主要方法来看,有关深圳市消费方面的文章属于问卷法、实验法、二手数据统计等定量研究的有36篇,占64.3%;理论研究、田野法等定性研究的有20篇,占35.7%,定量研究比定性研究多近一倍,成为深圳市消费问题研究的主要取向。

在研究人员构成方面,深圳市消费问题研究人员呈现多元化。由于城市居民消费研究是应用性很强的课题,学术界和实际工作部门都比较关注。学术界约36人,实际工作部门(包括各类研究院)18人,两者之比为2:1,学术界居优势。在学术界,研究主力集中在经济管理、社会学、教育学、人口学、地理经济学等多个学科;实际工作部门中,企业和各类研究机构构成了主力军。

深圳市消费问题研究简要评析

科学研究是一个对研究对象的认识不断提高、发展、深化的过程,需要广大实务部门人员实践和研究人员理性提炼的共同努力。经济特区深圳市的消费问题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正确评析成绩和问题,是推动深圳市消费问题研究向前发展的重要环节。

消费经济研究范文第3篇

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型经济不断产生,网络经济的发展也越来越繁荣,由于其和传统经济相比表现出来的优势,网络经济给居民生活带来的便利性,大大提高了居民的网络消费。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时期,有三个最核心的内容需要改变,一是速度变化,二是结构优化,三是动力转换。以往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进出口,需要进行顺应时代的转变。我国经济发展到现在,消费已经变成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因此研究网络经济下,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现下农村居民消费行为、农村网络消费市场存在问题、网络经济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三方面进行简要阐述,并作出述评分析。

【关键词】

网络经济;农村经济;消费行为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研究网络经济的时间都是比较早的,在有关网络经济的研究中,最早研究的学者是JohnFlower,其一开始提出了网络经济的概念,其认为网络经济的产生,伴随着数字化商业时代已经来到,消费行为开始发生转化,新的消费方式就要来临。Nicholas(1996)针对网络外部性进行深刻的探讨,对其来源和对市场结构和价格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针对网络接入的定价和服务的质量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并对网络接入的一些技术问题进行了分析。Soon-yong,Dale,Andrew(1996)提出电子商务经济学,并对其概念进行界定。并且提出其具有相对较低的成本、效率较高、实时性较强的特点,对传统经济的交易方式进行了转变,在交易市场方面、流通方面都会发生相应的转变。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一)有关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研究。

周扬(2015)通过对河北省农村居民的消费研究发现,其消费的规模越来越大,在消费支出上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不断优化。陈亮、朱琛(2010)通过分析农村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提出了增加收入,改善社保以促进消费。熊爱华(2010)提出了增加收入、完善分配制度、改善消费环境等措施,以此来提高农村居民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王芳(2006)通过计量研究发现,在决定消费支出的因素中,利率和不确定因素是关键原因。

(二)在农村网络消费市场存在问题研究方面。

李伟(2010),周扬(2015),王珊珊(2010)从居民收入、消费观念、保障体系和其他流通体系、消费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张少峰(2011)认为,物流体系服务不完善,农村金融服务网点较少影响农村网络市场消费的发展。王鹏飞(2014)认为网络消费的深度和网络本身的特性问题,影响着居民消费。还有就是农村居民本身的原因,收入,消费习惯和消费观念都影响着自身的网络消费。

(三)有关网络经济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

韩耀(2007)通过对网络经济时代的消费特征和消费者选择进行分析,阐述了新环境下消费者的行为。林中燕(2009)通过对网络经济下的消费特征和消费者行为为基础建立了网络经济下的消费需求理论的研究模型。郑英隆(2012)认为网络经济的产生,对产品的搜寻方式,消费方式等进行了改革。唐嘉庚(2006)通过分析网络经济在交易产生过程中的双方互动进行分析,认为可以有效提高消费者对厂商或者经营者的信任程度,从而促进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张少峰(2011)认为我国农村居民的网络消费市场开始逐渐扩大,尤其是信息化比较高的区域,网络的消费行为在不断增加,消费市场在良好成长。田媛(2007)对网络经济的新特性:由边际效用递减变为边际效用递增、由客观稀缺性变为主观稀缺性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以及在网络经济环境下,居民的消费效用曲线呈递增的趋势。安增军(2016)先从影响居民消费的四个网络经济运行特征进行阐述,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网络经济对居民消费的促进效应及支撑效应两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高孝平(2015)认为网络经济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网络消费环境下,消费行为开始转变。网络经济对居民的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消费行为进行了优化,为内部消费的发展提供了依据。欧艳群(2014)通过研究发现网络经济背景下衡阳市民多渠道消费者已经成为市场消费的主力军;由于消费往往容易受到多因素的影响,多渠道的消费表现也就不同。戴有山(2015)研究发现,在网络经济环境下,消费需求向发展和享受型升级;提高了居民的消费倾向;促进消费实现条件的优化;拓宽了消费对象。刘晓红(2013)通过研究发现我国农村网民的数量不断增长,互联网普及率也不断提高,但农村网民增长速度不断下降,在网吧上网的比例过高,互联网使用深度不够,网民结构不合理。

三、述评

现有的文献对网络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的消费分别有大量的资料,对网络消费的研究有一定的影响,为本文提供了研究的基础。但是这些文献在两者的结合方面较少,尤其较少从消费者方面分析网络消费环境下消费者发生的变化,以及整体网络消费的发展情况和促进网络经济发展的相关机制也不足,专门研究网络经济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的文章不多。在以上方面研究有待继续深入,为本文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探索的空间。本文如果继续展开分析的话,针对网络经济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采用计量分析方法和问卷调查结合的方法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结合相关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最后根据作出的实证分析和问卷调查出来的结果,针对相关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促进网络经济新环境下农村居民的消费。

作者:李晨阳 牛文旭 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高孝平.网络经济对居民消费影响分析[J].人民论坛,2015,20:94~96

[2]安增军,林珊珊.网络经济对我国居民消费的效应分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1:112~115

[3]刘红荣.网络经济对居民消费影响的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5,36:325

[4]张少峰.农村网络消费市场分析———基于消费者行为的视角[J].生产力研究,2011,3:34~35

消费经济研究范文第4篇

关键词:消费;经济增长;实证研究

基金项目:上海市教委高水平特色发展项目资助;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08EJB003)。

作者简介:毕玉江(1974-),男,河南兰考人,经济学博士,上海立信会计学院经贸学院教师,主要从事宏观经济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F01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10)01-0021-04 收稿日期:2009-11-05

一、文献回顾

由于消费直接体现生产的目的,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议题。国内的相关研究主要衡量各类消费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强调消费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刻画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以期在政策层面能够切实提升我国消费率,使消费真正起到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

国内关于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主要研究我国消费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这类研究带有理论分析性质。张耿等(2006)的研究表明我国转型期以来总消费的波动应主要归于居民消费行为的转型。徐钧(2006)认为,扩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是必然选择。马成文等(2007)从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及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两方面分析了居民消费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国家统计局课题组(2007)研究了一些国家经济增长从投资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转变的现实途径。马爱玲(2008)对消费与增长关系的一些经典理论以及观点进行了梳理。吴玉霞等(2008)认为实现经济增长由投资拉动向消费拉动的转变是我国在当前经济形势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李君茹(2009)的研究表明消费需求不足可以从四个方面制约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第二类使用统计数据应用实证方法量化研究我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大多数此类研究也同时分析我国经济增长对消费的促进作用,并相应提出促进消费增长的对策措施。马光辉等(2006)分析了消费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杨新松(2006)研究了我国股市投资对消费的替代效应。邹红等(2007)认为我国经济运行中消费拉动力确实在起作用,但居民消费需求对GDP增长拉动乏力的态势似乎并没有改观。吴先满等(2007)通过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横向和纵向比较,认为近年来我国消费需求不足、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力趋于弱化的局面不断加剧。袁晓玲等(2008)的实证研究表明我国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黄赜琳(2008)从经济周期波动的视角研究了经济增长与消费结构变迁的互动关系。吕冰洋(2009)认为我国存在的过多的消费障碍影响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本文的目的是实证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然后分城镇和农村研究消费构成的经济增长效应,并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促进我国消费的对策建议。

二、基于变量水平值的实证研究

1、数据处理

我们设定研究期间为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使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代表我国经济增长水平,使用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代表总的消费水平。为便于实证分析,将经济增长和总消费转换成以1978年为基期的GDP指数和总消费(TC)指数。其中,2007年以前的数据来源于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2008年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分别对这两个变量取对数,得到LnGDP和LnTC。

2、平稳性检验

先使用单位根检验确定这两个变量的单整阶数。为确保结果的正确性,对每个变量序列,我们都使用ADF和PP两种检验确定其稳定性和单整阶数。在滞后期数的选择上,参照赤池信息准则AIC(Akaike info criterion)和施瓦茨准则SC(Schwarz criterion)。

结果表明,总消费水平和GDP变量的水平值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都是非平稳的,而其一阶差分都是平稳变量。这说明它们都是同阶I(1)单整序列,可以检验其存在的长期平稳关系。

3、协整检验

由于我们这里只涉及两个变量,因此采用EG两步法检验长期协整关系。经过多次回归试验,得到如下回归结果。将回归结果写成比较直观的形式,则得到下式

LNGDP=0.1527+0.7335*LNTC+1.2047*LNGDP(-1)-0.5722*LNTC(-1)-0.5985*LNGDP(-2)+0.2301*LNGDP(-3)

从回归方程可以看到,经济增长对当期消费水平的弹性还是比较高的,消费增加1%,经济增长提高0.7个百分点;而前期消费增加1%,当期经济增长减少0.57个百分点。

从上式中计算残差并检验其稳定性,得到ADF统计量为5.9041,低于1%的显著性水平-2.6534,表明上述两变量之间确实存在协整关系。而我们的回归结果显示,前一期消费和本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前一期消费增长1%,会降低本期经济增长0.57个百分点。这一点也比较好解释。消费增加意味着将来可供投资的积累下降,因而会造成下期经济增长减缓。而我们的回归结果也显示,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程度的惯性。

4、格兰杰因果检验

使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检验总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因果性,得到如下结果(设定滞后期为3)。

显然,总消费不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的假设被拒绝,因此我们可以认定总消费水平是导致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然而经济增长却没有导致消费水平的上升。

从以上实证研究可以看到,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确实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因而,如果消费出现波动,势必会影响经济的平稳增长。以下我们从增长率变动角度研究消费波动对经济增长波动的影响。

三、基于变量增长率的实证研究

这一部分我们使用RGDP、RTC分别代表GDP和总消费水平的年增长率,研究1978年-2008年间两个变量增长率之间的长期关系,从增长率角度分析消费对经济增长是否存在平滑作用。

1、平稳性检验

平稳性检验结果表明,两变量的实际增长率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是平稳的,因此可直接进行协整关系检验。

2、协整检验

这两个变量的简单相关系数为0.6384,说明还是具有一定相关度的。这部分我们仍然使用EG两步法得到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协整方程。

对残差序列的稳定性检验表明残差序列是平稳的。因而上述两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从协整结果来看,消费增长率提高1个百分点,会使经济增长率提高0.32个百分点;而

经济增长率变动和前两期的经济增长率变动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关系,前一期经济增长率增加,会使本期经济增长率提高。

四、基于居民消费构成的分析

随着收人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结构必然随之发生变化,居民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动又会引起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动,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也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内容。根据我国统计数据的构成,我们将居民消费分为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消费,来研究这两类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

1、数据处理

我们以MC表示城镇居民消费总额,sc表示农村居民消费总额。分别以1978年为基期的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进行平减以得到定基指数序列。为研究方便,分别对其取对数,得到LnMC和LnSC。

2、平稳性检验

由于前面已经检验过经济增长序列的平稳性,因而此处我们只对LnMC和LnSC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显然,上述时间序列都是一阶单整,可以建立协整方程。

3、协整检验

使用Johansen方法对变量进行协整检验。通过建立迹统计量和最大特征值似然比统计量来确定各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同前面一样,在确定VAR协整检验的滞后阶数时,我们进行了滞后长度判别检验(Lag Length Criteria)。同时考虑到有效估计的残差应该具有正态分布特征,结合以上这些因素,我们确定VAR模型的滞后期数为3。

采取带截距项无趋势项的检验模型对向量(LnGDP,Ln-MC,LnSC)进行协整检验。协整关系检验的结果见表7。

可以看到,迹检验和最大特征值检验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GDP、城镇居民消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之间存在一个协整方程。

正规化后的协整向量见表8(括号内是标准误)。

从协整检验结果可以看到,城镇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存在正向推动作用,而且方程系数显著性很高;城镇居民消费增长1%,会使经济增长提高3.8个百分点。协整方程显示,农村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为负,这可能是由于农村居民消费层次较低,对产业结构升级没有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此外,这里我们只是单独考虑居民消费构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假定其他因素都不变化,因而估计结果可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4、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

由于GDP、城镇居民消费和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三个变量之间存在一个协整向量,因此,我们采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作进一步的研究。VECM方法可以通过冲击的Cholesky分解识别特定的“结构化”冲击对系统变量的影响。由于我们只是关心居民消费构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因此只给出了经济增长变量的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结果图。

从脉冲响应图示可以看到,当对各变量施加一个标准差冲击时,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短期效应为正,但影响程度很低;长期效应为负,持续到第10期还没有结束。但农村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冲击比城镇居民消费冲击效应更快转入负向影响,而且长期负向影响的程度要高于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程度。经济增长波动中居民消费能够解释的比例非常低,尤其是在前3期,两者相加也大约只有2%,从第4期之后居民消费波动对经济增长波动的解释力增强,两者共同解释的经济增长波动大约占总波动的32%。

5、格兰杰因果检验

我们对经济增长、城镇居民消费、农村居民消费进行了格兰杰因果检验。

从检验结果可以看到,在15%的显著性水平上可以认为城镇居民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但农村居民消费并不满足这一结论。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可以认为经济增长和城镇居民消费是农村居民消费的格兰杰原因。这一结论也易于理解。不管是从消费需求的质量要求和增长速度来看,城镇居民都超过农村居民,经济增长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居民消费,而我国城镇消费对农村消费还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但我们也应该注意,我们检验的结果并没有表明经济增长是城镇居民消费增长的格兰杰原因。

五、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1、我国经济增长对当期消费水平的弹性还是比较高的,消费增加1%,经济增长提高0.7个百分点;而前期消费增加1%,当期经济增长减少0.57个百分点。而且,前一期消费和本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前一期消费增长1%,会降低本期经济增长0.57个百分点。

2、消费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之间存在正向关系。消费增长率提高1个百分点,会使经济增长率提高0.32个百分点。而经济增长率变动和前两期的经济增长率变动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关系,前一期经济增长率增加,会使得本期经济增长率提高。

3、基于消费结构的实证研究发现,城镇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存在正向推动作用,城镇居民消费增长1%,会使经济增长提高3.8个百分点;而农村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为负,这可能是由于农村居民消费层次较低,对产业结构升级没有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

消费经济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消费信贷 期限结构 经济增长

一、引 言

作为刺激消费需求的有效手段,消费信贷在国外发达国家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如20世纪90年代前,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陷入了经济衰退、有效需求严重不足的局面,其后纷纷通过发展消费信贷来带动消费需求,支持经济的复苏发展。鉴于当时的经济状况,政府开始鼓励商业银行开展消费信贷业务,1999年以后,国家相继出台了《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知道意见》、《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的管理办法》《汽车消费信贷管理办法》等措施,消费信贷作为拉动内需的手段再次被提上议程。随着文件的颁布和实施,我国消费信贷市场有了巨大的发展,消费信贷逐渐成为了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新的利润增长点。

国外对于消费信贷效应的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包括从最初的消费信贷与消费需求之间的关系研究到后期的消费信贷与消费增长的关系研究、信用约束与消费信贷及消费增长的关系研究。消费信贷在我国起步较晚,所以消费信贷相关理论研究也比较匿乏,加上国内数据不够完善,早期对消费信贷的研究大多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以定性分析为主。曾令华,蔡洋萍(2008)从消费信贷结构的角度出发,以湖南省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了消费信贷机构对经济增长的效应。文章中用几种主要的消费信贷产品品种表示消费信贷的结构,研究不同消费信贷品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一步通过协整检验,发现不同的消费信贷产品品种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差异很大。

二、概念界定及现状分析

个人消费信贷是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采取信用、抵押、质押担保或保证方式,以商品型货币形式向个人消费者提供的信用。按照期限的不同,可以分为短期消费信贷、中长期消费信贷。

短期消费信贷是指期限在一年以内、额度在2000元至2万元且不超过借款人月均工资性收入6倍的、毋须提供担保的人民币信用贷款,该贷款一般不能展期,主要种类为信用卡消费信贷。我国金融机构发放的短期消费信贷主要为了满足消费者的日常消费,如吃、穿消费、急需资金或者服务型消费,短期消费信贷进入到服务型行业或者餐饮行业,这些消费可能对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有短暂的冲击作用。

中长期消费贷款是指期限在一年以上,目的是满足消费者对于大额消费品的消费需求,在我国主要种类为住房消费信贷、汽车消费信贷、耐用品消费信贷、助学贷款等。个人住房消费贷款主要分为个人住房商业性贷款、个人住房组合消费贷款、个人住房公积金消费贷款以及二手房消费贷款;汽车消费贷款主要包括住房抵押汽车消费贷款、零首付汽车消费贷款、有价证券质押消费贷款以及履约保险汽车消费贷款等;目前,我国教育助学贷款主要包括国家助学贷款、一般性商业助学贷款以及各大高校利用国家财政资金对大学生办理的无息贷款三种形式,其中国家助学贷款规模最大,是我国教育贷款中最主要的部分。

近年来,我国短期消费信贷增长迅速,2011年6月短期消费信贷余额为11222.53亿元,中长期消费信贷余额为70573.13亿元,其中短期消费信贷的平均增长率超过中长期消费信贷平均增长率,但从总量来说,短期消费信贷的规模远小于中长期信贷投放的规模。如图所示。

三、实证分析

我国消费信贷起步晚,20世纪末国家大力发展消费信贷政策,因此本文采取的时间序列数据为1997-2011年短期消费信贷余额、中长期消费信贷余额、国内生产总值以及CPI数据。本文设计的数据主要来自于《金融年鉴》、《消费信贷报告》 。所有数据中,公布半年度数据的,数据将直接采用,个别半年度数据缺失的,将采用差值估算法计算得出。估算可能会导致误差,这也是本文的一个不足之处。由于绝对数额设计的数值较大,因此对数据进行处理,将短期消费信贷余额、中长期消费信贷余额、国内生产总值采取对数形式, 降低数据的波动性。

1、ADF检验

由于在文中涉及的都是时间序列变量,所以首先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以确定变量的平稳性,利用eviws6.0软件进行检测,发现原始数据都不是平稳的,而一阶差分都是平稳的序列,所以各变量的水平值均为一阶单整的,对于同是一阶单整的平稳序列我们就可以采用协整方法对其检验。

2、协整检验

由于对非平稳的时间序列直接进行回归分析有可能产生虚假回归,恩格尔和格兰杰针对此问题提出了协整的概念。如果一组非平稳时间序列存在一个平稳的线性组合,即该组合不具有随机游走趋势,那么这组序列就是协整的,这些序列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检验结果显示,残差序列的检验值为-1.6309.,10%的临界值为-1.5445.拒绝原假设,因此,协整检验证明短期消费信贷、中长期消费信贷同经济增长、物价水平之间呈现长期均衡的关系。

3、脉冲响应分析

脉冲响应分析能反应出一个变量一个标准差的变化对其他变量的冲击和影响,什么时间达到影响最大,探究不同期限的消费信贷对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的冲击影响正是本文需要解决的问题。

对于短期消费贷款,人们会把短期贷款进行即期消费,因而在短期内会促进GDP的增长,后期正向冲击影响逐渐减弱;由于中长期消费贷款的投入会影响到企业的经营规模以及要素投入,进而促进经济的正向发展,且持续期间较长。这与国内大多数学者的研究结果趋于一致。

四、结论

本通过对1997-2011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短期消费信贷对经济增长具有短期的促进作用,中长期消费信贷对经济增长的正向冲击作用持续时间很长,这也间接证明了消费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强大的拉动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2009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中国人民银行2010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

消费经济研究范文第6篇

关键词:能源消费 经济增长 产业经济

一、引言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具有密切的关系,正如罗森伯格(Nanthan. Rosenberg)所说:“回顾能源与经济增长的历史,其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居于首位且最重要的可能是日益扩大的能源使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密切联系。”自石油危机以来,研究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探索究竟是经济发展领先于能源消费还是能源消费促进着经济的增长,一直是经济家和政策分析家感兴趣的问题,因为他们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政府能源政策的制定。然而关于能源消费和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性方向长期以来都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

二、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文献综述

国外最早对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因果关系研究的是Kraft,他(1978)使用美国1947—1974的数据进行研究表明:美国存在GDP到能源消费之间的单向因果关系;然而,Akarca and Long(1980)利用原来的数据,只是增加两年的样本,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GDP与能源消费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Yu和Choi(1985)对世界上其他国家进行能源经济间的因果关系实证研究,发现韩国存在 GDP 对能源消费方向的因果关系,而菲律宾存在反向因果关系,美国、英国、波兰 GDP 与能源消费不存在因果关系。Yu 和 Jin(1992) 对美国研究发现能源与经济二者不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Stern(1993)使用 4 变量(GDP、劳动力、资本和能源)的向量自回归模型,对美国 1947—1990 年的数据进行了标准因果关系检验。Stern 发现虽然不存在总能源消费到 GDP 的 Granger 因果关系,但若对最终能源消费测量根据燃料构成进行调整,就会发现能源消费和 GDP 的 Granger 因果关系。Stern(2000)进一步使用单方程静态协整分析和多方程动态协整分析法扩展了自己 1993 年的因果关系分析,发现能源在解释 GDP 中具有显著效果。Ghali 和 El—Sakka(2004)使用新古典生产C—D函数,考虑资本、劳动力、能源的三要素投入,分析加拿大能源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发现存在能源到经济产出的双向因果关系。Wei(2007)同样利用C—D形式的生产函数分析了能源效率对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利用两部门的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了能源效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2007 年,Mehrara利用了面板单位根和面板协整技术检验了 11 个石油输出国的人均能源消费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两者存在着从经济增长到能源消费单向强格来杰因关系。

我国内地主要研究文献有:赵丽霞、魏巍贤(1998)在C—D生产函数引入了新的变量能源消费,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能源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完全替代的限制性要素。林伯强(2001)以劳动力、资本、能源消费三要素为生产函数,应用协整分析和VCEM模型研究了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发现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某种因果联系,对其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卢万青(2002)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波动过程中几个实物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实证研究,发现能源消费是经济波动的一个重要因素。杨冠琼(2006)以山东省为样本,通过对能源消费变量和产出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利用Granger因果关系模型检验了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得出两者互为因果的结论。吴玉鸣和李建霞(2008)应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了2002—2005年中国省域的能源消费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经济增长对省域能源消费的弹性系数为正。王锋等(2010)利用“脱钩理论”论证了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当前所存在的关系。为构建实现红过能源消费脱钩管理模式、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

由以上的研究成果可知,各国就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没有达成一致的结论,不同模型的建立和样本时间段的选取都会验证出不同的结果。本文将采用生产模型,对中国的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三、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在经济学中,生产函数是表示生产投入与生产产出之间技术经济关系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模型。传统地,一个地区的生产函数关系可以用柯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齐次方程式表示:

Y=AKαLβ(4-1)

式(4-1)中α,β是资本份额与劳工份额的弹性系数;A为技术进步,包括结合性和非结合性的技术进步。上述C—D生产函数在解释生产过程中只考虑了两个生产要素,即资本和劳动力,但是在当今社会,由于能源因素在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性日渐增大,在研究生产过程中忽略能源的影响将会产生很大的误差,所以有必要对C—D生产函数加以改进。

首先分析总量模型在此将C—D生产函数进行扩展,以GDP作为产出量,即被解释变量,将以下参数作为解释变量: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作为资本投入量,以就业人数作为劳动投入量,以能源消费总量作为能源投入量。则扩展的C—D生产函数为:

GDP=AKαLβEγeμ(4-2)

其中,K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L为就业人数,E为能源消费总量,A,α,β,γ为未知参数,根据C—D函数的假定,一般情形是0

由于C—D函数是非线性的,通过对数变换可以使之线性化。因此对(4-2)式两边取对数,则有:

LnGDP=lnA+αlnK+αlnK+βlnL+γlnE+μ(4-3)

令Y=lnGDP,■=lnA,■=lnK,■=lnL,■=lnE,则有:

Y=■+α■+β■+γ■+μ(4-4)

其中α、β、γ分别为资金、劳动投入和能源消费对GDP的增长弹性。

其次分析增量模型:对(4-3)式求时间t的导数,则:

(4-5)

增加满足标准假设的常数项和误差项,(4-5)式变为:

Yt=C+αKt+βLt+γEt+Ut(4-6)

其中, ■ = Yt, ■ =Kt,■=Lt,■=Et。式(4-6)中Yt、Kt、Lt、Et分别表示经济增长率、资本增值率、劳动增值率及能源增长率,常数C用来反映Hicks中性技术进步可能的生产率。

根据1991—2011年期间我国的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劳动就业人数以及能源消费量的相关数据,利用EViews6.0计量分析软件,用OLS方法对(4-4)式进行分析,结果表示如下:

Y=-8.121415+0.583204■+0.17811■+1.04298■

从R2=0.997455可以判断建立的回归方程拟合程度较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系数、劳动力投入系数和能源消费系数为正,符合实际情况,DW=1.324235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模型分析,我们得出了比较一致的结果:我国的能源消费量与经济增长是正相关的,能源消费与经济的增长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能源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毫无疑问是有影响的,但并不是说增加能源投入就一定可以促进经济的快速和持续增长。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处理好经济增长与能源供给或能源消费之间的协调发展。

1、确保能源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目前我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虽然大体协调,能源供给略有不足,但还是出现了阶段性、地区性、结构性的能源供给“短缺”,从而限制了能源消费。出现这种情况,有对经济发展的预测不准、能源管理体制不顺、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等多方面的因素。因此,我们在大力改造传统能源产业的同时,要积极发展各种新能源,提高能源产业的科技含量;同时要处理好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坚决制止各种短期行为。

2、确定合理的能源发展战略

正如我国《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所指出的:“必须坚持把能源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稳定、经济、清洁、可靠、安全的能源保障,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和有效利用支持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Barbier. Investing in Natural capital: The Ecological Economics Approach to Sustainability [M]. Washington DC: Island Press,1994

[2]Boyce. Scarcity Resource Price Uncertainty and Economic Growth[J]. Land Economics,1996 (72)

[3]Valente. S. Sustainable De-

velopment,Renewable Resources a-

nd Technological.

[4]Progress [J]. Environmental

& Resource Economics. 2005(1)

[5]Solow, R, M. Intergenerat-

ional Equity and Exhaustible Resources[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74(41)

[6]赵丽霞,魏巍贤. 能源与经济增长模型研究[J]. 预测,1998(6)

[7]黄飞. 能源消费与国民经济发展的灰色关联分析[J]. 能源研究与利用,2000(3)

[8]林伯强. 中国能源需求的计量经济分析[J]. 统计研究,2001(10)

[9]林伯强.结构变化效率改进与能源需求预测—以中国电力行业为例[J].经济研究,2003(5)

[10]林伯强. 电力消费与中国经济增长[J].管理世界, 2003(11)

[11]石刚. 经济增长与不可再生能源的实证分析[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8(9)

消费经济研究范文第7篇

关键词:经济增长 能源消费结构 因果关系 动态冲击

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从1978年的5.7亿吨标煤上升到2010年的32. 5亿吨标煤,33年增长了5.7倍,年均增长8.1%。1992年,我国成为能源净进口国,能源消费量开始高于能源产量,基于此,本文对能源消费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尝试性的深度剖析,以期通过分解能源消费结构来研究其对经济增长的重度影响。在这种背景下研究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结构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我国能源发展战略政策的制定,确保我国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地发展。

国内外研究现状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外学者开始普遍采用协整和Granger因果关系理论分析方法进行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1978年,Kraft在对能源经济的研究中首次发现了美国GNP对能源消费的因果关系。随后韩国、新加坡、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也开始对两者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Yu和Choi对韩国GDP和能源消费的因果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两者之间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Glasure和Leep研究了新加坡的能源消费对GDP的单向因果关系; Asafu-Adjayer针对菲律宾和泰国两个国家进行研究,最终发现了这两个国家能源消费总量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有双向因果关系。

我国从2004年开始对两者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但是应用协整理论和Granger因果关系方法研究两者之间关系的成果较少,而且结论不太一致。马超群等(2004)运用协整理论研究了我国从1954-2003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与能源消费总量及能源消费结构(包括煤、石油、天然气和电力等)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但这种协整关系与能源的种类有关,其中GDP分别与能源总消费、煤炭消费总量之间有长期协整关系,但与石油、天然气和水电之间没有这种协整关系。贲兴振等(2005)检验我国的能源消费总量以及各构成部分的消费量和GDP之间的关系,实证表明我国的能源消费总量与GDP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能源消费促进经济增长,但需要改善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

王风云等(2008)运用Granger非因果关系检验、协整检验分析和误差修正模型分析,研究了1978-2000年的我国实际GDP与能源消费总量的关系。最后得出结论,即这些年间我国能源消费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存在着双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但是不存在协整关系。王昱(2009)构建了能源消费总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误差修正模型,并测算了能源与经济增长在外部因素冲击下的动态响应函数。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基本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具体到各能源消费结构的研究还不充分,并且由于数据处理不当和没有严格遵守“协整理论”应用的前提条件等原因,导致研究结论不够一致。本文重点对我国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研究,并试图揭示这两者之间的动态关系,以期对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理论支持。

实证分析

本文运用协整理论、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来研究我国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的长期均衡关系以及动态调整关系,两个理论的前提都是要求数据是平稳的。协整理论反映的是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长期的稳定关系,回归所得的残差序列因为不能被自变量所解释,因此是平稳的,从而确定两者之间的协整关系。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考察两个平稳的自变量、因变量序列之间的因果关系,其原理是根据如果自变量的过去值对因变量的预测有帮助,则说明自变量是因变量的Granger原因,反之也成立。

(一)变量、数据与模型

本文选取年度GDP作为因变量,样本区间为1978-2011年的实际GDP数据(1978=100),并对实际GDP数据取对数(InGDP),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1》。选取四种主要的能源(煤炭、电力、天然气、石油)作为代表能源消费情况的自变量,数据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2011》、《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公布的年度煤炭(COAL)、电力(主要是水电)(ELEC)、天然气(GAS)、石油(OIL)消费量,并对这些消费量取对数。

(二)单位根检验

由于本文使用的是时间序列数据,时间序列数据一般都是非平稳的,此时如果直接利用非平稳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会产生严重的错误。为了避免出现伪回归现象,进行回归分析之前首先必须进行变量的平稳性检验。本文应用扩展的Dickey-Fuller(ADF)检验,运用Eviews6.0软件对上述变量进行了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显示lnOIL为平稳序列,其它变量的水平序列都是非平稳的,但是经过一阶差分后均可以变为平稳序列,即InGDP、InCOAL、In.ELEC、InGAS为一阶单整序列,使用一阶差分后的变量构建模型。

(三)格兰杰因果检验

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能够确定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方向。运用Eviews6.0软件得出检验结果:整体上看,当显著性水平为8%时,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不是双向的因果关系,而是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单向影响,这也验证了我国能源拉动型经济的增长模式;从能源消费结构来看,存在国民生产总值(GDP)分别与煤炭和石油消费的单向因果关系,以及电力消费与GDP的单向因果关系,但是有的能源与GDP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比如天然气消费与GDP之间,进一步说明了能源消费结构的不平衡使得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因果关系的结论不一致性,因此我国应该平衡能源消费结构,以促进经济的不断发展。

(四)协整关系检验

本文以国民生产总值(GDP)为因变量,四种主要的能源(煤炭、电力、天然气、石油)的消费量作为自变量,通过E-G两步法进行协整关系研究。最终协整检验的结果表明,我国GDP与四种能源消费量之间尽管短期内有波动,但长期上存在均衡关系,总体来看,GDP每增长1个单位,能源消费增长0.5571个单位,能源消费弹性相对比较高,分别来看,除天然气消费外系数符号都为正,说明煤炭、电力、石油这三种能源消费对GDP有正向的促进关系,与经济理论和现实相符。同时,检验结果还显示,煤炭、水电和石油消费每增加1%,我国GDP分别增加2.23%、0.81%和0.7349%,但是天然气系数符号都为负,天然气消费增加l%,GDP减少1.23%,说明了该种能源消费对GDP影响不显著,究其原因,可能是天然气是一种比较清洁的能源,它的消费占总能源消费的比重偏小,在发展阶段,资金投入较多,但还未收到明显的成效,因此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也偏小,同时说明我国应进一步加大对天然气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模型的拟合优度比较高,都在90%以上,说明计量经济模型拟合效果比较好。

(五)误差修正模型

如果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则这些变量之间必然存在有误差修正模型(ECM)表达式,反之也成立。一般的计量分析方法都是在检验数据的平稳性后建立协整分析模型,如果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再利用误差修正模型进一步分析变量间的短期动态调整关系。其中误差修正项的系数反映了一种调整速度,是指当变量之间的均衡关系偏离长期均衡状态时,将其调整到均衡状态的调整速度,一般都为负值,系数的绝对值越大,说明调整速度越快。误差修正模型的结果表明,能源消费是GDP短期波动的决定因素,误差修正系数为-0.39,并在5%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这表明通过能源消费平均每年GDP对上年GDP偏离长期均衡水平的短期调整幅度为39%,同时说明了我国GDP能源消费之间存在双向影响关系。

(六)VAR模型

本文不考虑其他外生变量影响,可以将模型设定为:

yt=A1yt-1+…Apyt-p+εt (t=1,2,3…) (1)

其中yt是五维内生变量向量,即yt=(DInGDP,DInCOAL,DlnELEC,DlnGAS,DInOIL)T。通过信息准则(AIC、LR、HQ等)来确定滞后阶数P,最终得出结果p=1,可以建立VAR(1)模型,并估计了模型参数,验证了模型的稳定性高,且拟合优度为96.7%,也较高,说明该模型能较好地反映现实的状况。

结论及建议

能源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全球能源却在与日剧减,因此正确剖析能源消费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非常关键,基于此,本文对能源消费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尝试性的深度剖析,以期通过分解能源消费结构来研究其对经济增长的重度影响。本文利用1978-2011年数据,通过单位根检验验证数据的平稳性之后,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验证了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然后进行协整关系检验,构建误差修正模型和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了我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最后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一定的能源消费支持度是可以积极地拉动经济的快速而稳定增长,部分能源消费支持则正好相反,而另外一部分能源消费支持度是可以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对经济增长产生促进作用的积极影响。比如由于天然气消费占总能源消费的比重偏小,天然气消费对经济增长作用存在波动,但影响不大,说明我国天然气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还有很大的潜力;石油消费对经济具有正向影响,但存在一定的波动性。

因此,针对本文的研究结果提出以下建议:首先,从国内来看,我国应该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单位GDP能源的耗费量,优化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发展天然气、水电、太阳能等新能源,提高能源优化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其次,从国际上看,调整贸易结构,通过限制产能,使国内高污染行业以及产能过剩企业减少产量,在保证国内需要的前提下,尽量避免出口,从而避免存留在国内的能源消费和污染排放;增大进口,特别是初级产品(比如成品油、钢材等)以及“两高一资”产品的进口,更多地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产品,由以出口为导向的外贸策略转向靠进口替代和内需拉动来刺激经济的政策,减少相应产品出口。最后,政府需要不断调整和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以逐渐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如限制“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鼓励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产品的出口,建立完善的法律和政策等有效控制能源消费给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进一步促进我国能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Kraft,J.,Kraft,A.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and GNP[J].Journal of Energy Development,1978(3)

2.韩智勇,魏一呜,焦建玲等.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性与因果关系分析[J].系统工程,2004,22(12)

3.CutlerJ.Cleveland,Robert Costanza.Char-lesA.S.Hall.Robert Kaufmann,Energy and the U.S.Economy:A Biophysical perspective[J].Science,1984(225)

4.Chang,B.L,Ijai,T.W.,Aninvestingation for Cointegration and Causacity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Activity in Taiwan[J].Energy Economics,1997(19)

5.Yu,E.S.H,Jin,J.C,Cointegration Test of energy Consumption,Income,and Employment[J].Resourcesand Energy,1992(14)

6.林伯强.电力消费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生产函数的研究[J].管理世界,2003

消费经济研究范文第8篇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农业、工业、服务业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世纪以来,首先在经济方面取得地位的是农业经济,接下来是工业经济,现在是服务经济。在一些国家,目前三分之二的产值是由服务业创造的。而中国的经济和美国的经济在此方面有着明显的互补优势。因此,我们需要来谈论消费在经济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经济学始于亚里斯多德,中世纪时与道德和伦理学混杂在一起,亚当・斯密把它重新分离出来,瓦尔拉斯使它数学化,凯恩斯使它流行,萨缪尔森使它动态化。在17、18世纪,重商主义曾繁荣一时,重商主义造成的国内民众对需求的减少,这是重商主义所带来的一个缺点,重商主义的思想从不发达的经济方面来讲,需求方面的增加会带来产出的增加。在亚当・斯密那个世纪来说,从巴西来的金产量可以弥补从墨西哥来的银产量的不足,是促成了非常大的需求。亚当・斯密说:“消费就是需求的最终点。”亚当・斯密以及古典派经济学家推出的理论不是说消费是需求的一个关键因素,而是说消费产品的单一生产,如果没有消费,任何生产方面的需求都是没有意义的。

法国经济学家萨因在1802年提出的非常重要的萨因理论,第一次把企业家精神提到了经济理论里边,并把它作为第四生产力。就是说在传统经济学里面,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劳力还有资本,但是包括马克思都没有把企业家因素考虑进去。在英文里边企业家是一个法文词,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当时萨因提出的企业家是用法文写的而不是用英文写的。比萨因的理论更重要的是他的一句话:“供求创造了需求”。萨因的理论总结出了古典经济学的一个精华,就是说长期的充分的就业,在研究消费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不要把他现在说的恩格斯和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混为一谈,这是两个概念。欧内尔・恩格斯,他是消费理论的奠基人,1821年出生于德国,死于1896年,他也是恩格斯理论的创始人。当收入增加的时候,花费在食品方面的支出比例就会减少,这个是几个世纪以来得到证明的一个基本理念,这个是共同的常识。就拿狗来说吧,富人家的狗并不比穷人家的狗吃得多。并且从供求理论出现之后,许多研究消费的经济专家就在计算不同产品的消费曲线,恩格尔曲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收入弹性的一个曲线。

可以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来描述,就是根据收入的百分比变化来决定消费的百分比变化。从恩格尔的理论来说呢,就是说对食物消费的弹性指数是低的,在这方面该理论有很多应用。在出口农业品的国家和一些主要出口消费品的国家,他们可能会因为他们产品的低收入弹性而受到伤害。50年代有个阿根廷的经济学家就说,对于发展中国家增加他们产品的产量等质对于他们来说是有伤害的,而对于发达国家来说他们的价格特别低,而不值得去增加收入。可能中国在19世纪的早期和20世纪也是这种情况,中国现在生产的这些产品和奢侈品是得益于他们产量的增长,为什么呢,是因为对中国这些产品的出口需求收入的弹性是大于1的。

消费经济研究范文第9篇

关键词:能源消费 经济增长 关系

一、引言

2014年11月12日,中美两能源消费巨头再次发出了《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美国计划于2025年实现在2005年基础上减排26%-28%的全经济范围减排目标,并将努力减排28%;中国计划2030年左右C02排放达到峰值且将努力早日达峰,并计划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

该联合声明充分体现了两国要向能源合理利用、低碳经济转型、全球2℃温升目标作出长期努力的决心。能源不仅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力,而且是衡量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以及国家文明发达程度的指标。尤其是化石能源的供给不足、能源结构偏差、能源效率低下、破坏生态修复系统、环境压力增加等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瓶颈。能源消费促进了经济的增长,经济增长也推动着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同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面临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和能源稀缺的矛盾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财富的不断增加,合理利用能源,保证经济的稳步发展,促进绿色GDP增长是当务之急。无论是发达国家或是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都成为各国制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正确认识并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缓解或是解决能源瓶颈和生态压力问题,保持经济的持续稳步增长具有显著的重要意义。

一、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相关理论研究

关于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分析,国内外学者主要基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从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外商投资、家庭消费等方面进行分析,讨论如何改变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现状,以实现经济平稳持续增长。

比如,在技术进步方面,李廉水等(2006)将技术进步分解为科技进步、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三个部分,发现技术效率是能源效率提高的主要原因,科技进步的贡献相对低些,但随着时间推移,科技进步的作用逐渐增强,技术效率的作用慢慢减弱。何小钢等(2012)延续了李廉水等(2006)的研究,发现到2012年为止,科技进步对能效提高的贡献超过了技术效率。

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王强等(2011)针对产业结构对能源效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发现中国第三产业较第二产业发展对能源效率提高具有更大推动作用,根据发达国家发展经验,中国第二产业发展对能源效率提高的抑制效应尚未显现,经济发展仍需粗放、耗能工业拉动,且中国能源消费过度集中于煤炭能源的结构特征会抑制能源效率的提高。McDermott,Rocha (2010)强调政府应充当科研机构与技术人才的沟通桥梁,企业在产业升级中拥有足够的知识实现产业升级转型,进而实现经济发展中能源的合理利用。Kohpaiboon, Jongwanich(2013)强调了产业升级对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认为产业集群是产业升级发展的结果,而非技术升级的前提条件,政府应该为前沿产业发展创造机会。

从外商投资角度,Pavlinek,Domanski等(2009)认为外商在资本和技术上的双方面投入为中欧汽车制造产业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FDI的引入要确保不以牺牲当地资源环境为代价,要确保实现资本和技术的双效吸收。

从家庭消费理论出发,Schubert Johannes等(2013)研究发现德国近50%的碳排放是由于私人交通造成的,这与城市和农村的不同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职能分工有关,因此政府在制定降低碳排放政策时要考虑家庭结构的因素。

总体来说,国内外学者对于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分析主要是基于循环经济理论,从促进两者和谐发展的因素入手分析的,这些理论分析从不同侧面对能源经济问题进行了分析,对日后的研究起到了携领启发的作用。

二、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的不同方法选择

纵观国内外学者对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主要采用计量模型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脱钩系数法以及投入产出模型分析等方法,阅读相关文献发现,对于研究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关系这一课题基于不同理论、方法的论述对应着该课题研究的不同角度,从研究效果上来说各有千秋。具体来看有以下评述。

(一)基于计量模型的研究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目的是要确定一个变量的滞后项是否包含在另一个变量的方程中,是检验经济变量间因果关系常用的一种计量经济学方法,其本质是用条件概率来定义因果关系。该检验方法为200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莱夫格兰杰(Clive W.J.Granger)所开创,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的一个前提条件是时间序列必须具有平稳性,否则可能会出现虚假回归问题,因此在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之前首先应对各指标时间序列的平稳性进行单位根检验。

有许多学者建立计量模型对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Granger因果检验,但是对于我国整体能源消费与GDP两对时间序列的因果关系研究上有不同的结论产生,杨宜勇等(2009).王鉴雪等(2011)、戴新颖(2014)利用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ECM分析了我国能源消费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数据,发现中国的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在长期内保持均衡状态且两者互为因果关系。然而,汪旭晖等(2007)、鄢琼伟等(2011)、张宝山等(2012)、王秀丽(2014)的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为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单向Granger原因。马宏伟等(2012)以1978年-2008年样本区间数据为基础,利用Johansen协整检验法和基于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的短期、长期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发现我国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之间存在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经济增长是能源消费的Granger原因。在短期内,以上学者普遍认为我国能源消费与GDP之间存在波动关系,不具有Granger因果关系。对于这种研究同一地区却得到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结果的现象,很可能与学者选择不同时间跨度、不同时间间隔的数据有关,当然模型变量的不同选择同样也会造成对实证分析结果造成影响,但是由于Granger因果检验务必要求所检验的序列平稳,对于协整序列不可直接进行该检验,因此也不排除模型中存在错误的可能。

(三)脱钩系数法分析

脱钩理论简单来说就是原本具有依赖关系的两种事物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再具有相依关系而实现独立发展,即实现了脱钩。基于这一理论对于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如何选择和计算脱钩系数,何时或者说发展到何种程度即视为真正实现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化等问题,就此,国内外也有不少学者基于不同时间范围、针对不同地域进行了相关研究。

针对如何选择和计算脱钩系数,判断脱钩状态或测度脱钩程度,当前所采取的方法主要有OECD开发的脱钩指数法以及Ta pio提出的弹性分析法,其中王远等(2010).郭岩等(2013)、何剑等(2014)运用脱钩指数法计算了脱钩系数,但是由于脱钩指数法只能分辨出脱钩与非脱钩,无法准确判定脱钩的程度和类别而使其应用受到一定的局限,因此多数学者对Ta pio模型更为青睐,比如武红等(2011)、吴振信等(2013)、张小平等(2013)、盖美等(2014)均使用Ta pio弹性分析法来计算脱钩系数。

从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分析成果上来看,脱钩指数越大,也就意味着经济增长相对于能源消费的效率越高,也就是实现了脱钩,反之,则定义为复钩,也就是说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依然存在依赖关系。王远等(2010)发现1990-2005年间江苏省能源消费与地区生产总值处于弱“脱钩”状态,进入2000年后,二者呈现出扩张性“复钩”趋势。武红等( 2011)利用河北省1980年-2009年数据分析得出,1980年-2009年,河北省能源消费总量与碳排放总量的变动趋势近似,能源强度与碳排放强度的变动趋势近似,1980年-2009年期间,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弹性指数类型、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弹性指数类型在同年份表现完全一致,且在大部分年份指向弱脱钩状态。吴振信等(2013)、张小平等(2013)、郭岩(2013)、盖美等(2014)分别对北京市、甘肃省、青海省、辽宁省做了类似分析。

在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中,De Freitas, Luciano Charlita等(2011)探讨巴西从2004年到2009年经济增长率和C02排放之间的脱钩关系,2009年以后两者间脱钩显著。Baranzini, Andrea等(2013)研究了瑞士从1950-2010年期间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以1970年为界,能源消耗对经济增长贡献逐渐减弱,这意味着GDP增长与能源消耗之间可能趋向脱钩,节能减排的政策不一定对瑞士经济增长造成负面影响。

(四)投入产出分析

投入产出分析的理论基础是瓦尔拉的一般均衡理论,是通过编制投入产出表来实现的分析方法,投入表反映各种产品的生产投入情况,包括中间投入、最初投入等,支出表反映各种产品的使用去向情况,包括中间使用去向和最终使用去向。就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的研究来说,不少学者选取了经济发展中的某种环境、某个行业、某一因素来研究其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基于此建立数学模型,进行经济分析、政策模拟、经济预测等。

比如郎春雷( 2012)就基于技术创新这一因素作为经济发展投入对能源消费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技术创新对于能源消费弹性的确具有反弹效应,但由于目前中国整体的技术创新水平还未达到限值的阶段,因此加快技术创新水平是降低能源消费强度的重要手段。乌力吉图( 2012)则从能源消费部门人手,编制各年间能源投入产出表,分析了我国各产业部门能源消费的结构、变化、效率、完全能源强度等,量化分析了能源消费型部门的生产用能源转变。陈琳(2013)从产业关联的角度出发,采用结构分解分析法(SDA)给出了中国1997年、2002年、2005年、2007年能源消费碳排放的投入产出分析模型。吴开尧等( 2014)使用价值型能源强度作为中国经济产业能源制约程度指标,按照SEEA核算方法编制1997-2002-2007-2010年混合型能源投入产出可比价序列表。由以上文献可以看出,使用投入产出模型分析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好处在于可以针对某一要素进行该要素对两者影响的特定分析,但是投入表产出表的编制方法很多,在选择上具有一定的自主性,这一点对研究结果的客观真实性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同时,正由于投入产出方法的自主因素,利用这种模型进行针对某一变量变化途径的情景分析是不错的选择,比如曹俊文等(2012)就基于该方法对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进行了情景分析,模拟了在不同经济增长方式情景下中国2020年能源消耗及碳排放情况,并由此对我国减排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四、研究评述与未来研究趋势

为减缓全球温室效应的加剧,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和谐发展的问题备受各国政界人士以及业界学者的关注,从可持续发展理论出发深入研究能源经济问题,解决经济快速增长下能源的供给不足、能源结构偏差、能源效率低下、破坏生态修复系统、环境压力增加等问题,均是各界学者关注的重点。

消费经济研究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居民消费;政府消费;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城乡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实证研究

收录日期:2012年4月23日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政府多次提出要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也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消费的政策。消费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越来越为政府和社会所了解和认可,并在一定程度上认为消费对经济的作用要大于投资和进出口。因为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消费的增加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大重要标志。而我国的消费按消费主体可分为两个部分: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不同于政府消费的刚性,居民消费受收入、预期、消费习惯、偏好等影响较大。居民消费又可进一步分为农村消费和城市消费。由于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农村和城市在很多方面都大不相同,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消费习惯也不尽相同。这三种消费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显然是不一样的。因此,本文就这三种消费对经济的不同作用做分析。

二、文献回顾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消费需求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凸现,关于消费与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也成为了学者们的研究重点。目前,国内学者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政府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政府消费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

李路(2008)利用省际面板数据做协整分析得到的结果表明:政府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有长期稳定的促进作用,它们之间存在着动态均衡机制。政府消费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徐凤、金克琴(2009)运用协整理论,对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消费与国内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长期、稳定的促进作用,刺激消费特别是占总消费比重较大的居民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张书云(2008)使用VAR模型对我国政府支出与城镇居民消费、农村居民消费政府支出的关系做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短期内,政府消费对城镇居民是挤入的,但在长期政府消费对城镇居民无影响;而政府消费对农村居民消费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均是挤入的。

而将农村居民消费、城市居民消费、政府消费三者结合起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分析的文献较少。毕玉江(2010)实证研究发现,我国消费增加1%,当期经济增长提高0.7个百分点;前一期消费与本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消费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之间存在正向关系;城镇居民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但农村居民消费并不满足这一结论。徐晓鹰(2010)的研究结果表明:城乡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关系,而且城镇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更为显著;政府消费会引起经济负增长,同时也会对城乡居民消费有一定的挤出效应,尤其是对农村居民消费的挤出效应更大。

三、实证研究

1、数据和变量的选取。本文选取1990~2009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原始数据来源于《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采用的原始数据有国内生产总值、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城市居民消费支出以及政府消费支出。为了剔除其中包含的价格因素,并使用1990年为基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调整国内生产总值、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调整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调整城市居民消费支出和政府消费支出。调整后的国内生产总值用GDP表示,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用RUC表示,城市居民消费支出用URC表示,政府消费支出用GOC表示。为消除时间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问题,对时间序列分别取对数。取对数后分别用LNGDP、LNRUC、LNURC和LNGOC表示。数据处理使用Eviews 6.0。

2、平稳性检验。利用不平稳的时间序列进行回归往往会导致“伪回归”,故在进行回归前要对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Dickey-Fuller的ADF单位根检验方法。其结果如下:变量LNGDP、LNRUC的一阶差分序列不能拒绝单位根假设,说明一阶差分序列都是不平稳的;而它们的二阶差分序列都拒绝了单位根假设,且p值小于1%,说明LNGDP、LNRUC的二阶差分序列是平稳的。变量LNURC、LNGOC的水平值序列不能拒绝单位根假设,而一阶差分拒绝单位根假设,且p值小于5%,说明LNURC、LNGOC的一阶差分序列是平稳的。

3、协整检验。因为4个变量中有2个是二阶差分平稳,2个一阶差分平稳,所以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着协整关系。下面用Johansen分析方法来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结果如表1所示。(表1)可以看到,变量之间存在最多3个协整关系的迹统计量为0.0892,小于5%临界值3.8415,p概率值为0.7652,接受原假设。说明4个变量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

4、协整模型。因为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故可以建立协整模型。对LNGDP用LNRUC、LNURC、LNGOC回归,回归方程:

R-squared=0.994647 Prob(F-statistic)=0.000000。

对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其结果为t=-1.791603,在-1.606610(10%level)与-1.961409(5%level)之间,故可以认为残差是平稳的。

所以,可以建立如下协整模型:

LNGDP=0.173608×LNRUC+0.293968×LNURC+0.517621+0.673029×LNGOC+0.517621

这个模型说明,农村居民消费每增加1%,GDP增加0.17%;城市居民消费每增加1%,GDP增加0.29%;政府消费每增加1%,GDP增加0.67%。

四、结论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所有消费主体的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都是正向的,这与经济学常识是相吻合的。而对经济影响的程度由低到高为:农村居民消费、城市居民消费、政府消费。这里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居民的消费多数集中在生活必需品上,而且一般是小范围内的交易,附加值比较低。在统计上也有可能会被遗漏;二是城市居民的消费范围比农村居民的消费范围要广得多,而且多是附加值高的产品和服务,对经济的推动作用高于农村居民的消费也是理所应当的;三是政府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最高,这与之前对政府消费的假设也是吻合的:政府消费集中在城市,而且政府消费具有向下刚性。

作为生产的最终目的,也是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消费理应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而经济增长是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保障,所以要使这两者统一起来,这在理论和实践中都被证明是可行的。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要使两者能够有机地统一起来,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

1、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率,改变其消费结构。农村居民消费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如此之小是不合理的。可以认为,当农村居民的消费率上升和消费结构改变后,他们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是很大的。一是农村居民人数多、分布广;二是农村有很大的潜在消费需求。一旦这些需求释放出来,会对我国经济造成很大的刺激。

2、继续促进城市居民的消费。城市居民的消费较之农村居民已经好很多,但是因为社会保障的不完善、对未来的担心,城市居民也有相当一部分消费需求未能得到满足。

3、政府政策倾向于提高居民消费。要想提高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的消费率,最重要的是政府要发挥其应尽的作用。当政府提供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居民不用为医疗、教育、住房等问题担心而不敢消费的情况消失时,可以相信居民消费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肯定会大于政府消费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而不必担心政府消费减少会影响经济的增长。

主要参考文献:

[1]徐晓鹰.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政府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科技创业月刊,2010.6.

[2]邬德政.中国农村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