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儿启蒙教育

小儿启蒙教育范文精选

小儿启蒙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启蒙;音准;小提琴;唱谱;幼儿教育

一、“音准”启蒙在幼儿小提琴学习中的意义

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帕尔曼•卡萨尔斯曾经说:“弦乐器的技巧练习是最难见成效的事情之一。其左手技巧则更难掌握,仅就音准一项就足够一个演奏者花毕生的精力去掌握。”可见,音准问题伴随着小提琴学习的全过程,而幼儿小提琴的音准的启蒙教育是最难突破的问题。3岁幼儿在听觉方面的机能已经趋于成熟,所以,最初的音准启蒙教育应当从这时开始,尽早的进行音准训练对学习小提琴也是有着相当大的帮助。小提琴的音准问题一直是小提琴教育与演奏中的一个久功不破的难题。琴童每天都会付出很多时间在音准的纠正上,但即使是这样,在向他人展示自己的练琴成果时音不准这一现象还是时有发生。因此,音准启蒙在幼儿小提琴教学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作为一名小提琴老师也应当尽早培养琴童的音高感,让孩子们尽早解决音准问题,自由翱翔在音乐的殿堂之中。

二、“绝对音高”的概念与培养方法

1.音阶练习是培养绝对音高的基础。每天练习音阶的目的就是拉准每一个音,但对于每一个初学小提琴的琴童普遍喜欢演奏欢快或是令人感动的旋律,音节练习被认为是一件非常枯燥的事情。实际上,坚持音节练习是训练绝对音高、建立内心听觉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与此同时,音阶练习也可以建立正确的手型,曾强手指触感。伟大的犹太裔小提琴家海菲兹曾经不止一次阐明过这样的观点“小提琴演奏技术的基础就是音阶,它是小提琴演奏技术最重要的方面”。由此可见,音节练习一定要成为小提琴初学者的基础性练习,坚持音节练习对建立绝对音高也有着莫大的帮助。2.听觉是音准的“灯塔”。对于听力正常的琴童来说,音准问题的根源在于日常练琴时没有充分利用双耳仔细地辨别自己演奏的音高是否准确,并且对于那些不准的音没有采取纠正措施。双耳没有起到监督与“引路”的作用,于是也就养成了拉不准的习惯,绝对音高自然无法建立。琴童在日常练琴时,都要利用双耳监督音准。实践证明,琴童千万不能认为自己的第一直觉是正确的,有时加上有钢琴作为音准的框架校正也是行之有效的。通过长时间的练习,正常的儿童一定能够培养绝对音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养成一个良好的音准练习习惯。众所周知,一旦习惯养成,想演奏错误音准都是不容易的事情。3.建立良好的左手手型。伟大的小提琴教育家加拉米安说:“良好的音准主要是建立在由耳朵指导的触指感觉上的。”手型到位,音准自然会到位。建立正确良好的手型对小提琴音准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在训练初学者时,教师应当让琴童尽早建立同一根弦上一指与四指的纯四度手型和相邻两根弦之间的一指与四指的纯八度手型。可以说听觉与手型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这与绝对音高的建立也有着极大的帮助。相信,通过上述方法再加上琴童的努力,十二音律的绝对音高能力一定可以在儿童脑中建立。当音准达到一定水平是,再将唱谱引入平时的练习,一定会将3-6岁小提琴初学者的音准能力提升到很高的水平。

三、唱谱是学龄前儿童学习小提琴的重要环节

小提琴是声音的艺术,但是许多琴童在演奏小提琴时对演奏的声音并没有切实的认识。如何将看到的乐谱转化为动听的音乐,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便是唱谱。只有通过切身实践的唱谱,孩子才能对自己所演奏的音乐与音高有更为准确地把握。如果缺少唱谱这一环节,其演奏的音乐也不是发自内心的。为什么说唱谱与小提琴演奏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呢?在许多孩子的头脑中,只知道自己演奏的音符的具置,却不知道这个音的唱名是什么。显而易见,他们无法判断自己演奏的音高是否正确。对于初学小提琴的孩子们来说,首先需要明确的就是学习小提琴的最终目的不在于演奏多么高深的曲目,而是在于内心情感与音乐的结合与表达。小提琴只是琴童抒发个人情感的一件工具,能够打动他人内心的是对于音乐的理解。演唱是一个提高音乐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虽然现在部分教师已经认识到唱谱的重要性,但通常缺乏规范的指导,许多孩子只演唱音符的唱名,忽视节奏、情感,甚至是最基础的音准。那么琴童应当如何唱谱呢?首先,跟随钢琴唱谱。显然,学生在唱谱的时候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就是将音符的音高唱准,而有一架钢琴作为音准框架的固定是必要的。跟随钢琴唱谱对孩子的音准也有着极大的帮助。其次,边唱谱边打节拍。许多孩子在唱谱的时候只唱音符,不打节拍,以至于节拍混乱。因此唱谱时应当用手脚打拍子,并且强调出强拍与弱拍。并且,孩子们应当做到眼观、嘴唱、耳听、手打的全方位的协调发展。最后,唱谱时应当加入各种的表情记号。比如跳音要唱的有弹性,连音应唱的顺畅,再比如渐强、渐弱、渐快、渐慢等也应当注意。正确的唱谱方法不仅可以让音乐快速有效地走进孩子内心,还可以提高孩子的基本音乐素质。唱谱对于3-6岁的初学者来说也是一个必要练习任务,初学者在音准方面所得到的收获也绝不亚于演奏小提琴所得。

四、对中国未来小提琴幼儿启蒙教育的展望

幼儿教育应以启蒙教育为根基,启蒙教育又是幼儿小提琴教育的核心内容。在幼儿小提琴启蒙教育中,要重点培养儿童对小提琴艺术的兴趣,使幼儿在学习中得到快乐并找到自身长处,同时要全面提升孩子整体音乐综合素质。小提琴启蒙教育对于学习提琴的幼儿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与意义。通过对音高、节奏、技巧的学习和对音乐本质的理解,对幼儿提升智力、记忆力和创造力有着极大的帮助。有句俗语“心灵手巧,手巧心灵”。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幼儿阶段的教育必然会得到国家及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重视。在学习小提琴的启蒙教育阶段,家长的积极配合与严格监督也是必不可少的,作为家长和老师有义务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小提琴幼儿启蒙阶段至关重要,它左右着幼儿整个学琴的过程。所以,为了培养未来中国音乐家尤为应重视启蒙教育,教师应掌握科学的小提琴启蒙教育方法,做到这点,如白纸一般纯真的幼儿才能充满音乐的色彩,在艺术的殿堂中自由翱翔。

参考文献:

[1]杨宝智.林耀基小提琴教学法精要[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

[2]甘玮.少儿小提琴学习小百科[M].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年12月第一版.

[3]铃木镇一.铃木小提琴教材[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年一月一日.

小儿启蒙教育范文第2篇

一、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现状

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能影响儿童正在发育的大脑并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从而有助于逻辑与抽象思维、记忆力和创造力的开发,这一观点已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和支持。[3]在婴幼儿早期教育中,音乐启蒙教育已经越来越高亮起来。

目前,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被作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受到了更多的重视。基于对前面所提及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深信不疑,美国佐治亚州州长泽尔?米勒已提出了一项令人叫绝的建议:作为该州预算计划的一部分,拿出10.5万美元,使该州所有新生儿(每年约10万名)出院回家的时候,带上一张古典音乐激光唱盘或一典音乐磁带。

又如,英国正开展“音乐一对一计划”,这个项目致力于总结适合两岁以下儿童发展的教育实践。“音乐一对一计划”力图将关于婴儿音乐性的最新理沦应用到教育实践中,帮助父母及照料者采用更适宜的教育方法。计划首先要求收集信息,包括父母的每日音乐活动、对家庭音乐生活的态度、教师的教育方法等。在此基础上探讨怎样将音乐应用到两岁以下孩子的每日生活,要求教师必须与父母建立信任,形成彼此认同的伙伴关系:同时.教师必须找到适宜并受到双方认同的教育模式这类与家庭相关的灵活工作为音乐教师的职业规定提出了挑战。

再如,澳大利亚的研究人员研究了作为连接母婴间音乐纽带的亲子歌曲。探讨音乐如何成为亲子活动的一部分—女人哼唱儿歌和用音乐育儿的方式,音乐对她们的观念、情感和作为母亲的身份认同感的影响,以及通过音乐游戏和表演与孩子形成的互动类型和相互关系。

此外,还有许多国家也对婴幼儿的教育极其重视很早就提出了应对0~3岁的婴幼儿进行智力的开发。比如,新西兰早期教育提出:教育要从出生开始。秘鲁、加纳等国家把0~3岁教育已列入了国家行动计划。他们认为:3岁以前是大脑发育的黄金期,是早期教育的关键期,也是婴幼儿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是口语、数字逻辑概念掌握的关键期,是行为、性格、人格发展的奠定期。[4]

在我国,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终身教育理念的建立,对婴幼儿实施良好教育成为广大家长更加强烈的愿望,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也开始重视对婴幼儿音乐的启蒙和智力的开发。

总之,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对发展婴幼儿智力、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增强幼儿听力和记忆力,发展想像力和创造力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5]早期音乐启蒙不仅可以增进婴幼儿对音乐的感受,还能开发右脑,从而使左右脑平衡发展,犹如给宝宝的想像力、创造力及记忆增添一副飞翔的翅膀,使之能发展得更卓越。

二、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的方法

对婴幼儿早期音乐能力发展提供支持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母亲对孩子轻柔说话语气和歌唱节奏、让婴幼儿聆听更多的声音和各种风格的音乐,以及亲子间的简单音乐游戏都是适宜的形式。婴幼儿早期的音乐感知能力与其后儿童期、青少年期音乐认知能力的发展具有承继性,为婴儿营造一个丰富的音乐环境,让婴幼儿沐浴在与其音乐感知能力相适宜的音乐环境里,将能提升和培养其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并对其今后音乐能力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具体而言,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倾听

在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中,倾听应被放在重要的位置。因为听觉是音乐体验和学习的基础。一般说来,婴幼儿各种生理器官都处于未成熟的发育阶段,因此给他们聆听的音乐应以优美、欢快、流畅的乐曲为主,还可以结合语言的发展学唱一些儿歌童谣。同时,对于婴幼儿而言,应将音乐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在自然和谐的日常生活中接触和体验音乐,既能培养对音乐的兴趣,同时也有利于他们能的身心健康成长。

(1)音乐

婴幼儿,特别是婴儿,主要是通过听音乐促进其听觉能力的发展。在听音乐的过程中,他们获得音乐艺术美的熏陶和娱乐的愉悦感。听音乐可以配合孩子一日生活中的一些活动来进行。配合孩子一日生活活动听音乐,主要目的是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气氛和情绪,使孩子吃得香甜,睡得舒适,玩得愉快,并且可以充分利用孩子无意识记的特点,在头脑中积累美好的音乐印象,为培养婴幼儿的音乐文化素养,发展音乐才能奠定良好的基础。

(2)妈妈歌

对婴儿来说,母亲的声音是他/她最喜欢、最能接受的声音。妈妈的歌声是最美妙的,所以不必担心自己的演唱能力有多少。母亲唱歌时,可将婴儿抱在膝盖上、怀抱里或陪着婴儿入睡。这样,既有肌肤的接触,又有母亲的体味包围,加上听到母亲的声音,促使婴儿一起感觉,对婴儿大脑产生极佳的影响。[6]随着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可以教孩子学唱歌在教孩子学唱时,要让孩子看着妈妈的口型和面部表情,跟着妈妈的歌声学,这样可以帮助孩子领会内容,吐字清楚地表达歌曲的内容和情感。[7]

2、交流

研究发现,快乐的核子们都拥行——些共同的素质,包括较有自信、乐观、有自制力等良好的亲子交流,将有助于形成良性的亲子依恋关系,促进婴幼儿各项能力,以及社会性的发展。在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中,互动歌曲、音乐游戏、律动体操这些亲子交流活动形式与内容,同样占有重要的地位。

(1)互动歌曲

已有研究表明,亲子的互动歌曲,尤其是熟悉的命名类歌曲,如“你的鼻子在哪里?”、“你的嘴巴在哪里?”这些歌曲,以及动作类互动歌曲(躲躲猫和躲藏游戏等)和带有丰富手势的歌唱互动,对于幼儿的语言习得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儿童能在咿呀哼唱这些互动歌曲时,通过这种对单词和对应动作的配对情境,学习特定的语言元素。成人可与幼儿一起听音乐、唱歌,并引导幼儿做有节奏地拍手、敲击等游戏,用爱心来开启幼儿的音乐之门,帮助他们感受音乐的乐趣,进行音乐体验。[8]成人可以和幼儿一起玩能制造各种声音的游戏:如让幼儿配合音乐来用小木棒敲击翻过来的桶、锅、盆、陶器以及各种能敲击出悦耳声音的用具;和幼儿一起将沙子、小石头装入废弃的纸盒或不透明的小瓶中,做成多种小“沙锤”,让幼儿区分不同的声音并用它们来打节奏;家长可以准备多个同样的碗或玻璃瓶,分别装上不同量的水,让幼儿用汤匙轻轻敲打,倾听它们发出声音有无区别;家长还可引导幼儿用不同材质的物品,如玻璃纸、纸袋等发出声响。总之,成人可以充分利用一切周围环境中可用的东西,增进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与感受。

(2)音乐游戏

音乐游戏是在音乐伴随下进行的游戏活动。它与其它游戏活动的主要区别在于用音乐配合、指挥、促进、制约游戏活动及其变化和发展。在音乐游戏中,音乐与游戏活动的关系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音乐伴随着动作,使之更加生动、活泼、协调、优美,同时,动作又能帮助幼儿具体形象地感受、理解音乐,获得相应的情绪体验,促进智力才能的发展。[9]

父母可在家里为孩子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音乐环境。

如经常播放音乐,并根据孩子“直觉行动思维”的特点,以动作来表达和理解内容,引导孩子随着乐唱唱、跳跳、玩玩,把音乐和玩耍融于孩子的生活之中。这种在音乐伴随下的游戏活动,是培养和发展幼儿的智力才能,协调和发展幼儿的动作,促进幼儿在德、智、体、美几方面健康成长的良好手段,也是符合婴幼儿年龄特点,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一种音乐启蒙教育方式。

3、律动体操

在婴幼儿教育的传统观念中,存在着重知识轻运动的认识。然而,这其实是一种思想误区,因为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身体成熟是第一位的。婴儿的骨骼、关节、肌肉由瘦小、稚嫩发展到粗壮、有力,这些都与运动分不开。成人在注重孩子学习的同时,也一定要督促他们加强体育运动。在音乐伴随下做动作是孩子感兴趣的一种活动。婴幼儿在律动和体操中,不断发展这手脚活动男的能力,并且感受和体验音乐的节奏和韵律。

婴儿主要通过感官及身体动作来探索周围世界,在看、听、抓、滚,爬的过程中,了他们周遭的世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以较宽广的的方式来探索世界。他们学会了摆弄物体,了解语言,以及描述他们正在做些什么,至于动作技巧的发展方面,他们则是对自己的身体,以及自己的身体能做什么有比较清楚的了解。他们知道自己可以在所处的空间里有目的的移动身体。[10]

在3岁之前,幼儿应该能感觉稳定的节拍,也能依照稳定的节拍走路。这种基本时间感及节拍能力是让幼儿毫无困难的获取早期基本动作技巧的主要能力。简单的动作经验课促进幼儿动作技巧的发展。

[11]

在音乐伴随下做动作或舞蹈,主要是教孩子学习符合营乐的节拍、节奏、速度和情绪做动作,能够随着音乐的变化而变换动作,在身体各部分做动作时,能通过运动神经去感知音乐艺术美,同时,又通过协调优美的动作去表达音乐的内容情绪,这些活动可以发展婴幼儿的动作和节奏感,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地发育成长。[12]

三、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的注意点

1、正确的育儿观

我们培养孩子的目标应该是:身心健康、品德高尚、人格完善、智力健全。对于3岁前的幼儿来说,音乐启蒙教育并不一定能使他们成为从事音乐工作的专业人士,但音乐启蒙给予幼儿的早期的丰富感官刺激和运动经历,可以改善大脑神经通路的结构和功能,对以后各种学习能力的形成具有终生的影响。

必须走出音乐启蒙教育是为了成名成家的这一误区,这不应成为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最终目的。音乐启蒙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感受音乐,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素养及审美能力,培养对“美”的追求和创造愿望,会使他们今后的生活更美好。而是让孩子具有审美能力,体会和联想音乐中所传达的感情,从而感受生活的美好。

2、音乐的选择

在选择对婴幼儿进行音乐启蒙教育的教材时,需注意教材的难易程度,既要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接受能力,同时也要适当的给他们一些提高。采用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的原则,让孩子从小接受这种优美、明朗、向上音乐的熏陶,陶冶高尚的情操,促使他们健康地成长。具体需注意以下三方面内容的考虑:

(1)音乐作品的内容

教孩子演唱和欣赏的音乐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应当是孩子可以理解感受的,思想感情应当是健康活泼的,旋律应是动听的,为孩子所喜听乐唱的。切忌要把父母爱唱的成人歌曲教孩子唱,因为这种歌曲的内容情感往往是孩子难以理解感受的,歌曲的音域、节奏以及演唱技巧是孩子难以胜任。

(2)亲子歌曲的音域

亲子共唱的幼儿歌曲应当考虑到孩子的演唱音域,因为幼儿的肺活量不大,声带正在发育,如果所选歌曲音调过高或音程跳动太大,会造成幼儿声带过度紧张和呼吸不协调,影响发省,甚至造成声带的损伤。因此,选用亲子歌曲时应充分考虑幼儿的这一生理特点。一般而言,三、四岁幼儿演唱音域为3度或4度,年龄更小的孩子其音域越窄。

3、亲子活动的设计

小儿启蒙教育范文第3篇

启蒙阶段,当你发现你的孩子不排斥古筝这门乐器的时候,你应该尽量多地带他去参观各式各样的古筝"通常,古筝的做工都比较讲究,各式各样,并且不同种类或者产地的古筝都有各自的明显特色,不管从花色还是造型甚至做工都有考究,要让娃娃先喜欢上它,称赞它美。其次,真正开始学习之前或者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多关注电视电影和网络视频音响等这方面的作品,通过耳濡目染来强化思维和记忆,在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再次,将这门古筝音乐同她们的生活玩耍溶为一体,通过唱唱跳跳动动玩玩的游戏方式让孩子从学习中感受到快乐,那么孩子一定会爱上古筝的学习,这也是培养孩子学筝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的最佳选择。

2.在学习中寻找良好的方法

在学习古筝的启蒙过程中,首先,我们可以让孩子欣赏一些古筝小儿歌,或边弹边唱一些平时孩子们在学校里学习过的小曲子,并鼓励学生跟唱,如:《西游记》《粉刷匠》这些都是非常简单上手极快的曲子,这些小曲子会让学生发现学习古筝不仅简单还可以弹奏自己喜欢的曲子,从而增强对古筝学习的欲望"再用富有亲和力的语言以讲故事的形式让她们大概的了解一些古筝的历史发展,或者运用形象的比喻给他们介绍古筝各部分的构造,如:筝码我们可以比喻为小桥,把我们一根长长的琴弦分成了东西两个部分,也可以让他们自己弹拨一下古筝感受古筝的优美音色,让孩子们愿意去接受它亲近它。其次,少年儿童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都希望被肯定被关注,他们是个不甘落后的群体,其实老师可以抓住少儿时期的这一特点请同龄有古筝基础的孩子和他进行交流或示范弹奏,让她们启蒙时了解学习古筝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它能给小朋友带来无限的乐趣和一些小小的兴奋和满足,这时孩子会感觉和同龄伙伴都能弹好,于是产生一种不甘示弱的心理而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尤其对初学古筝的孩子来说,不论是音乐知识还是弹奏方法对他们来说都是较难理解的,因此在少儿古筝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都要以鼓励或赞扬为主。让学生感觉到自己被肯定被关注着"这样,他们也会更加尊敬老师,更有学习兴趣。再次,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实在很多时候,孩子最初对弹琴的兴趣大多源于对启蒙老师的崇拜,这就要求我们老师本身要有着过硬的演奏技巧,良好的艺术修养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灵活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对于孩子的启蒙而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儿童的的特点,善于运用孩子的语言和思维方式进行授课"把一些枯燥抽象的语言和概念转化的东西转化成为形象的具体的说明,为少儿创作一个愉快轻松的学习环境,并用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吸引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让孩子“爱上”并崇拜着自己,从而循序渐进的,潜移默化的收到感染,喜欢上这门课,喜欢这门乐器,喜欢这种音色,喜欢这类曲目。

3.让启蒙阶段的学习方法多样化

儿童都是借懂,不定性的。少儿时期的孩子对音乐的审美态度往往是以好玩、新鲜为出发点,因此在古筝教学中,创设适宜的环境,选择适宜的学习内容,启发孩子用身边的一言一行进行联系,并将已有的生活常识和知识背景进行诱导,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法,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与音乐相关文化等多方面的艺术能力"对于启蒙时期的孩子我认为创造“小组授课”的氛围是可行的,这样既可以解决单人授课时的枯燥又可以让课堂的形式变得丰富起来形成一种良性的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以便让孩子更好的投人其中,老师则要根据孩子的特点,结合实际为他们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方法,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感受快乐的同时学到老师教予的知识,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快乐中成长"让每周的古筝课成为他们最想要得到的“奖励”。下面我就关于启蒙时期的古筝教学我认为可以分为室内教学与室外教学这两大类谈谈自己的一些见解和想法。

(1)室内教学

我们现有额不管学校还是培训中心都是采用室内教学这种比较常见而且较为方便的教学地点,其实我们应该根据孩子的特点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设置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孩子更好的投人到课堂中来"福禄倍尔曾说过“儿童早期的各种游戏,是一切未来生活的胚芽。”其实,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游戏也是一种学习,是一种更重要更适宜的学习"由于少年儿童有着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等天性,我们可以选择室内教学的学习环境气氛活跃,并且受古筝古色古韵的熏陶"在选择室内教学的时候,让教师机典雅又不失乐趣。课堂上,可以先通过组织游戏的方式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并将其引入教学环境中,例如:老师把一些以前所学过的曲子截取一小段给孩子们弹奏,让他们用抢答的方式说出那一小段是出自那首曲子或者听了那段曲子同学们可以联想到哪些意境,对于勇敢回答问题的同学分别给予小红花奖励,这样既可以回顾以前的内容让孩子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记忆力又可以把孩子们的积极性充分的调动起来,使整个课堂气氛变得活跃又融洽"我们一定要抓住孩子的心理,根据少年儿童的的特点,善于运用孩子的语言和思维方式与其沟通进行授课,把一些枯燥的概念和抽象的语言转化成为具体形象的说明,为学生创造一个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例如:在教授弹奏手形的时候,教师可以形象讲解为:伸出我们的小手,放平再打开,就像在琴弦上要抓握你最喜欢的玩具一样去感受手心空,手指的抓握感"手指立在琴弦上的样子好像一座拱桥,桥墩要轻松并拢,要不然走在桥上的小朋友就掉下去了"在这样趣味性的教学中,孩子就会觉得上课是在做一个既有趣又好玩的游戏而不仅仅是枯燥的学习。在教授完一首作品后应该在下一堂课之前在进行复习巩固,例如,我们可以让学生一起来做个“传递游戏”,同学们用一人一小段接龙的方式一起来完成一首作品,这样不仅复习了前面的功课曲子还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2)室外教学

对于古筝的启蒙学习,我认为可以依托孩子爱玩耍的天性,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安排一些室外教学是很有必要的,室外教学不仅可以让孩子的心情得到更好的放松,还可以开阔孩子的视野增长孩子的见识充分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对增强孩子的胆识也是很有帮助的。教师可以根据少儿喜欢集体活动的特点,组织学生一起观看一些演出音乐会或聆听一些著名优美的古筝曲来陶冶孩子的情操"同时,室外教学的地点可以当作是舞台,一个展现自我的场所"根据少儿喜欢竞争和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创设竞争环境或者为孩子创造一些参加小型演奏会广场文艺活动的机会,并且定期开展/我是表演家的汇报演出让孩子们在家长和同学面前充分展示自己,使她们从多方面多渠道的感受弹奏古筝的乐趣"演出交流不仅可以汇报学生定期的学习成果,而且可以丰富学生的舞台经验,还可以获得大家的肯定和赞誉,并让同学们和家长能够相互地沟通和交流,进而推动学习的进程"在一些将授课中,为了找寻情感或者了解作品背景,室外采风也是一个很好地手段,既能增强娃娃的兴趣,又让他们快乐成长,真正做到开拓视野陶冶情操。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就是要在整个教学手段上在教学环节的设计和课堂布局上进行精雕细琢,采用多种多样生动通俗的方法进行教学,既要通俗易懂,又要不失高雅,既要减少孩子学筝的心理负担和学部好的心理阴影,让孩子轻装上阵,又要让他们明白古筝基础的重要性,了解启蒙教育的重要性,真正克服这个阶段的各种困难,一步一步迈向成功的殿堂"在启蒙古筝教学的过程中,要去锻炼他孩子们的协作能力意志力持之以恒的能力,发展他们的潜力提高自信心,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真正意义上做到陶冶情操,提升素质教育。

4.总结

小儿启蒙教育范文第4篇

一、创设隐性的教育环境,激发幼儿学习《弟子规》的兴趣

为了激发幼儿学习《弟子规》的兴趣,我们首先从环境入手。

(一)结合幼儿园大环境进行教育

我园在一些大的主要通道创设了孝、礼、仁等方面的主题教育墙面。在幼儿一入园,我们在带领孩子熟悉幼儿园环境时,就侧重引导孩子感受墙面中人物的做法,初步树立榜样教育。每当,我们带幼儿散步路过时,孩子们都会针对日常行为,说说要怎样做才是一位好孩子。

(二)创设“学国学”的特色区域

我们还在班里开辟了一个专属学习国学的小天地——“丫丫学堂”国学特色区角。首先,我们用一些古典图案纹样和色块,在“丫丫学堂”布置成一个类似古典的小书房。周围的墙面,张贴一些赋予教育功能的图片。场地中间的桌上也摆放了接待客人的茶几等,用于让小班幼儿进行学习角色游戏,并尝试在游戏中学会如何接待客人。柜子里投放着我们精心为幼儿创设的操作玩具。如:用蛋糕盒制作成的“趣味转盘”;在空余墙面上张贴一些教育图片,让幼儿玩“爱心连连看”得游戏;用茶叶盒装好教育拼图,让孩子玩“趣味拼图”、用月饼盒做成迷宫,让孩子玩“礼仪迷宫”,做成池塘,让幼儿玩“钓鱼”的游戏等等。一段时间后,我们孩子还增添了一些游戏材料。所以,每到区域活动时,这个区角便是孩子热门的去处。孩子们可以在“丫丫学堂”里,开心地在“玩”中“学国学”,趣味盎然,大大增添了孩子学习国学的兴趣。

二、开展多样的教学形式,调动幼儿学习《弟子规》的积极性

为了增强小班孩子的学习兴趣,我班在教学活动中采用了灵活多样的形式。

(一)充分发挥诵读的教育功能

小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比较差,但《弟子规》三字一句,琅琅上口,易于记忆,深受小班幼儿喜爱。因此,我们充分挖掘诵读教育功效,营造良好的诵读氛围,激发幼儿学习《弟子规》的兴趣。在刚开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苛求量的多少,只求培养幼儿的兴趣。所以,我们充分利用幼儿一日生活中的空闲时间反复吟诵。比如在早餐后诵读几遍,午睡时诵读几遍。不断地反复记忆,增强了幼儿的记忆能力。为了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我们还采用游戏的形式,利用读音的轻、重、快、慢、高低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当幼儿能熟读后,我们还与幼儿玩“对读法”游戏,即老师朗诵前面几个字,幼儿朗诵最后一个字;老师读前面一句,幼儿读下一句,依次对着读,有利于提高幼儿的注意力,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增强趣味性。

(二)注重与幼儿日常生活相结合

有很多专家学者一直提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采取古代背书的形式。不讲解,反复读诵,到了一定年龄再慢慢消化。可是现在的孩子不同于古代的孩子。因为我们社会环境变了,我们要先理解意义,然后去做,而不是去背。所以我们开展的诵读主要是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更主要的是根据现实的社会和幼儿园孩子的实际理解能力,引导孩子了解其含义,并运用到日常生活当中去。首先,引导孩子从身边小事做起。幼儿园的每一件事情都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机会。结合日常生活实际和身边发生的有关事件进行学习,通过游戏活动等形式让幼儿不断强化、巩固以形成的习惯,并能灵活运用。如孩子们多贪恋各种玩具,每当家长来园接孩子时,时常会出现家长千呼万唤而孩子却不予理睬的情形。在这样的情况下,通常我会提醒孩子们:“《弟子规》告诉我们父母呼唤时应该怎样做?”于是孩子们会一齐喊出“父母呼,应勿缓。”贪玩的孩子听到这句话,即便有些不情愿,也会很快离开座位,跑到父母身边,乖乖地跟父母离园。以后孩子的这一被动行为逐渐转变为主动行为。

(三)强调教学游戏化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幼儿需要的学习就像玩游戏,这样孩子才会喜欢。只是一味地诵读是不适合学前儿童,更不适合小班年龄的孩子。孩子的认知因素影响到他们的行为,其中角色扮演能力和道德判定能力的作用最为明显。在集中教学中,我们常常用到的游戏是:创设情境的游戏法。如:讲解“出必告,反必面”时,我们让孩子和老师扮演母亲和孩子,表演一段生活中的情境,让孩子们观看。孩子们在观看之后,就明白“出必告,反必面”的含义了,从而学到了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四)重视与其他领域相结合

在弟子规教学活动中,语言本身的抽象性和学生有限的语言知识,常常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教学的进行,容易形成思维、语言理解和表达之间的差距。于是,我尝试着把《弟子规》教学和其他教学领域相结合。如:我把音乐融进幼儿园弟子规教学活动中,取得了理想的效果。首先,我们根据儿歌的内容为其配上儿童熟悉的旋律和节奏。儿童在倾听熟悉而优美动听的乐曲时,大脑常常处于放松、活跃的状态中,借助优美和熟悉的曲调激活语言体味歌词所表达的意境,能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记住弟子规语言。这样幼儿不但能将句子与音乐的乐句相结合更流畅、更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而且能更进一步地感受音乐的节奏、节拍与旋律等元素,可谓一举两得。同时,我们还根据歌曲的内容结合旋律为其配上一些简单的、有代表性的舞蹈动作。这样不但能使幼儿更准确地理解歌词所表达的内容,而且能使幼儿通过对教师动作的模仿,丰富肢体语言。另外,幼儿在模仿的过程中可以满足他们好动的天性,使他们在平衡、灵活和动作的协调性等方面的技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也能很好地学到一些做人的道理。

三、发挥家长支持的作用,成就孩子学习《弟子规》后的成功体验

小儿启蒙教育范文第5篇

(一)组织显现尊重思想的节日主题活动主题活动是在教师组织指导下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我们根据幼儿特点,组织开展具有综合性和开放性的节日主题活动,凸显“以儿童发展为本”的理念,力求节日内容的多维度联系,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帮助幼儿获得解决生活问题的完整经验。以《快乐的元宵》为例,引导幼儿运用自己的社会经验及已有的是非辨别能力,对节日所含风俗的利与弊进行辨析,并利用游戏、歌舞、手工等形式对节日的风俗进行传承和补失,使每个幼儿在节日活动的实践中得到品德和能力的升华。

(二)开展节日主题的区角游戏活动游戏是幼儿认识社会、学习社会规则、了解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载体。我们开展的区角节日主题活动,是节日教学活动的延伸和补充。首先,我们让幼儿和家长共同收集游戏材料,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引导幼儿在游戏中自主反思节日中人们的社会生活、生产劳动和人际关系,体验人们的思想情感,促使幼儿形成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对自己的积极态度。如在《春节》的主题游戏中,幼儿学用礼仪的方式相互拜年;学习成人“掸尘”做卫生;学用剪窗花等手工布置自己的家;模仿饭店就餐学习餐桌礼仪;模仿成人相互关心和问候,体验对他人和社会的尊重。

二、营造节日环境,培养个性

没有独立性和自主性,人也就没有了个性。教育学家蒙台梭利说过:“教育者先要引导孩子沿着独立的道路前进。”她认为,儿童自身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应尊重幼儿的自主性、独立性,放手让他们在活动中发展。

(一)独立性的培养众所周知,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着不良习惯,其中之一就是懒惰,依赖性强。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就是不仅要孩子自己动手,还得动脑。如“劳动节”,让孩子们了解干活的涵义。幼儿园和家长可以联合起来搞个活动,让自己的孩子干些力所能及的事,如摆碗筷、抹桌子等,让幼儿体会劳动的感受,并引导孩子正向积极地看待劳动。

(二)自主性的培养幼儿是活动的主人,只有让幼儿主动参与环境创设,环境才能彰显促进幼儿尊重意识和行动养成的氛围。在节日环境创设的过程中,我们和孩子结为合作伙伴,从中观察孩子的兴趣点和需求,倾听孩子们的构想,为他们提供适度的精神鼓励及经验材料。如“安全教育日”前后,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用绘画、制作警示标记的形式,将所知的安全知识图解化,并张贴在幼儿园小朋友游戏及生活的场地,提醒小伙伴要珍爱自己的生命。在尊重孩子个性方面,针对孩子好动、爱玩的天性,我们也适当作了一些调整。在节日活动中,老师带领孩子玩区角游戏时,孩子们除了参与老师组织的游戏外,还可以看书或独立玩玩具,更可以独处。在幼儿园里,有一个独立的小空间叫做“安静角”。安静角一般都有一个柔软的垫子,上边有很多布制的、柔软的娃娃和形象有趣的靠垫。不想参与团体活动的幼儿可以到这个静静的角落坐着,而淘气的孩子也可以在这里翻跟头,发泄多余的精力。安静角的设计除了满足幼儿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独处的需要外,也为教师了解孩子提供了可观察的表征。

三、开展节日礼仪教育活动,注重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

自我服务是幼儿发自内心的需要。对幼儿进行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是为了使其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我们培养的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他们不光要有渊博的知识,更应热爱劳动,具有一定的劳动技能。在幼儿期,对幼儿进行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正是为他们将来的劳动奠定心理基础和物质基础。

(一)让幼儿学习基本的生活技能培养幼儿基本的生活技能,是授之以渔的过程。现在的父母习惯包办代替,妨碍了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不能给予幼儿想要的结果,而应该引导他们如何去做;不是直接命令式的教育,而是融入到现有的环境中。我们要本着“大人放手,孩子动手”的原则,让幼儿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家里,家长可以对孩子的兴趣和能力因势利导,通过具体细致的示范,使之从身边小事做起。比如学习自己擦嘴、擦鼻涕、洗手、洗脸、穿衣服、整理床铺等,这些生活技能虽然是最基本的,但实际上却给幼儿创造了很好的锻炼机会,不仅提高了其独立生活的能力,还使幼儿感到无比的兴奋和快乐,在很大程度上增进了孩子的自信心。

(二)奠定心理基础孩子的内心是非常脆弱的,需要家长、教师的精心培育。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越高,其自信心越强;反之,独立生活能力差的孩子依赖性强,缺乏进取心和毅力,遇事容易打退堂鼓或者把任务转给他人。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经历成功、失误甚至是失败。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自我完善能力,使之学会自我观察、自我体验、自我批评、自我控制,提高其自我服务能力,能够为幼儿的内心奠定强大的基础。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家长应当给予有效的表扬,来加深、强化他们的行为。要鼓励和要求他们去克服困难,坚持自己去独立做事,为幼儿独立自主、独立发展创造民主、宽松、愉快的氛围。要尊重幼儿自主成长的需要,让幼儿有较多的机会自我表现,独立完成任务,自由玩耍,从而在其中学会协调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形成自己对事物的判断,进而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行为方式,成为独立自主、具有健康人格的现代儿童。

小儿启蒙教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小班幼儿 查阅资料 探究式科学启蒙教育

新《纲要》在科学领域目标中提道:“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①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幼儿科学教育的重点已不仅仅停留在传授知识上,更要放在培养孩子爱自然的情感、爱探索的兴趣上;注重的不再是孩子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注重知识获取的过程。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在对孩子实施科学教育时,要注重让孩子亲身体验,去发现、提出问题,把孩子的“为什么”作为出发点,激发幼儿通过查阅资料获取信息的科学探究精神,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满足探究欲望,从而获得发展。

一、查阅内容

只要有心,问题就无处不在。孩子生活在一个充满好奇的世界里,当他们对事物产生好奇,感到困惑时,常常会运动智慧,去探索、去发现、去尝试,从而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因此,如何充分发挥幼儿好奇的天性,如何提高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成为我们首要关注的焦点。我们通过以下途径加以尝试,效果不错。

(一)利用主题活动,预成、生成相关问题,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

素质教育的重点不在于幼儿能记住多少知识,而在于培养幼儿的求知欲望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在主题活动中,我们非常注意这一点,如在主题活动《好吃的橘子》中,我们让孩子积极主动地运用自己的各种感官感知橘子的特征,并激发他们想象“橘子一瓣一瓣像什么”。在阿姨收集橘子皮的时候,幼儿还生成了问题:“橘子皮有什么用?”在《香香的食物》中,我们让孩子通过看看、摸摸、闻闻等多种方法感知大蒜、芹菜、香菜等多种具有特殊香味的蔬菜的特征,并引导他们说说还有哪些蔬菜也有特殊香味,激发他们探索更多特殊香味蔬菜的兴趣,并鼓励他们与父母一起寻找答案。

(二)利用自然角、科学区、科发室等设施,鼓励幼儿细心观察,提出问题。

自然角、科学区、科发室中,材料丰富,幼儿可以在看看、玩玩中学到很多知识,尤其是一些蕴涵科学原理的自然现象、小制作等,幼儿在观察、游戏的过程中会生成很多值得研究的问题。如孩子在玩科学小游戏“翻跟斗的小人”的时候,会提出问题:“为什么圆柱会滚到下面去呢?”“为什么两个圆柱上的小人翻跟斗的速度不一样呢?”在孩子产生这样的疑问的时候,教师可抓住机会引导幼儿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自己尝试着解答。

(三)结合幼儿园的各项活动,进行有主题的专项探究。

幼儿园每年都会有一些传统的、特殊的活动,我们可以结合这些活动,让幼儿在浓厚的活动氛围中进行有主题的专项探究。如在幼儿园第三届科技节“奔驰”开展过程中,幼儿对“车”的兴趣日益骤增,我们抓住幼儿的兴趣点,为他们提供各种各样的车进行观察比较,同时利用日常生活加以引导,鼓励他们对提出的问题作出解释。如在观察特殊车辆时,幼儿在了解了警车、救护车、洒水车都有笛音后,提出问题:“这些笛音有什么用?”“为什么这些车有笛音,而其他车没有呢?”提出问题的过程其实正是思考的过程;在幼儿园创建绿色学校的过程中,学校开展了很多有意义的活动,如进行垃圾分类、废旧电池回收等,我们充分利用这一机会,让孩子通过自己思考、和家人一起寻找答案等了解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垃圾种类及其原因,明白废旧电池的危害等,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增强查阅资料的兴趣。

(四)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偶发事件,鼓励幼儿提出“为什么”。

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有心,你就会发现问题无处不在。幼儿科学教育的重要方面就是让孩子学会自己发现问题。如在吃饭的时候,很多幼儿挑食,不喜欢吃胡萝卜,我就对他们说:“胡萝卜很有营养,小兔子最喜欢吃?”孩子就问:“胡萝卜有什么营养?”“小兔子为什么最喜欢吃胡萝卜?”春天来了,很多孩子在散步的时候发现光秃秃的树上长出了好多新芽,而且这些新芽慢慢变成树叶,他们就问:“为什么春天树叶发芽,冬天不会发芽呢?”当孩子提出类似问题的时候,我都会先请孩子们讨论,但不会当场对他们的答案进行判断,而是鼓励他们回家与爸爸妈妈一起查阅资料求证,在第二天再次进行交流。

(五)开展“我是小博士”活动,增强幼儿探究兴趣。

每个星期,我们都会给幼儿出几道他们比较感兴趣的问题,鼓励他们自己想办法找到答案,然后利用空余时间进行交流,我们会给认真思考、认真准备的幼儿以小小的奖励。这样的活动不仅拓展了幼儿的知识面,增强了他们探究的兴趣,更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问题的不断深入,幼儿的探索范围逐渐扩大,思维越来越活跃,想象力、动手操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交往能力不断得到发展。

二、查阅方式

只要给予指导,查阅资料,小班孩子也能行。由于思维发展、社会经验、阅读操作技巧等方面的局限,小班幼儿很难(或者说不可能)独立查阅资料找到所需的问题答案,但是,在孩子周围有很多资源(如老师、家长、同伴、幼儿园、社区等)可以利用,如何挖掘可利用的资源,如何充分发挥这些资源的作用为幼儿的求知提供帮助,从而不断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我们关注的又一个焦点。本阶段我们把研究重点集中在教师、家长等成人对幼儿查阅活动的帮助上。

(一)教师、家长等直接参与、指导幼儿的查阅活动。

案例一:有一天,自主游戏时间到了,雯雯来到了自然角,突然惊奇地大叫:“老师,老师,我的芦荟怎么变黄了啊?”“呀,这只小乌龟死了!”“这花瓣也快掉下来了。”她看着看着脸上露出难过的表情,“怎么会这样啊?”我问她,她摇了摇头,我鼓励她自己去书上找找有没有她想要的答案。一会她拿了一本书跑来告诉我:“老师,这本书里也有乌龟的,但是这字我不认识。”我一看,果然书上有介绍乌龟的,说乌龟是要冬眠的,于是我念给她听,她又问:“老师,什么是冬眠啊?”我回答:“你很聪明,回家想想办法找到答案。明天你来告诉我好吗?”于是她就不再问了。

第二天,她高兴地告诉我,原来乌龟不是死了,而是在睡觉。

分析:小班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弱,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他们最直接的反应就是寻求大人的帮助,而没有自己查阅资料寻求问题的意识。在她向我询问的时候,我就直接告诉她可以通过查阅书籍的方法找答案,让她在脑海里初步形成查阅的意识。有了第一次的成功经验,幼儿才会对此产生兴趣,并通过不断练习提高技巧。小班幼儿由于不认识文字,在查阅资料的时候势必会遇到困难,因此,为幼儿提供画面内容形象、生动的书籍比较好,而且在查阅时需要教师或家长给予一定的帮助、指导。当孩子遇到一些比较深奥的问题时,成人还需要用一些儿童话的语言,采取一些策略(如打比方、做实验等)来帮助孩子理解,满足他们的求知、求真欲望。

在解释“冬眠”这一问题上,我还利用家长资源,请家长带着孩子一起查阅,激励幼儿的积极性,培养幼儿的探究精神,帮助幼儿提高查阅技能与探究能力。

(二)教师、家长等通过提供材料、创设环境为幼儿的查阅活动提供帮助。

案例二:自主游戏时间,科学区里来了好几位小朋友,他们有的玩“吸纸屑”游戏,有的玩“火箭上天”,还有的玩磁铁……

忽然,靓靓拿着手中的“火箭”问筱筱:“你知道火箭为什么能飞上天吗?”筱筱摇了摇头。靓靓很自豪地说:“因为我们一拍下面瓶里的气的力气就变大了,把火箭推上去了。”筱筱很佩服地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啊?”靓靓说:“我家的VCD带子上有的。”旁边的小祯听到他们的对话也开始问靓靓:“那你知道这些小纸为什么会被吸上去吗?”靓靓被难住了,这下小祯得意了,他说:“那是因为有静电。哈哈,《十万个为什么》上面说的。”筱筱也很佩服小祯,问:“那这两块吸铁石怎么一会吸住,一会又弹开的啊?”靓靓不说话,小祯说:“那我回家再看看,《十万个为什么》上面不知道有没有。”靓靓马上接着说:“我叫我妈妈上网查查。”

分析:经过一段时间有意识地指导,很多幼儿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发现问题、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的意识,并且在查阅途径上形式不一,有的是通过音像资料,有的是通过图书,还有的是通过网络,这些都是教师、家长为孩子提供的现成资料和信息,是教师、家长有意识为孩子创设的良好查阅环境。在实践活动中,我们除了为幼儿提供现成的书籍、录像、图片等多样资料外,还可以通过与孩子一起自制分门别类的书籍(如动物、植物、蔬果、各国国旗等)供幼儿查阅,师幼、亲子共同参与制作的图书更能激发、维持幼儿的查阅兴趣。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希望找到更多适合小班幼儿查阅的途径。

从本活动中孩子们的反应来看,他们对查阅资料寻找问题答案的兴趣是浓厚的,并且为自己能够找到答案而感到非常自豪,为同伴们的赞赏而感到骄傲,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将支持他们更加主动地学习、更加积极地探究。这样的良性循环必将不断提高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幼儿感兴趣的问题上发掘他们的潜力,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不仅促进了他们个性的健康发展,更为他们营造了一种“我要学”的学习氛围,为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同时,通过同伴间的互动、师生间的互动、家园间的互动,使得教师、家长、幼儿达到三维互动的效果,从而带动幼儿沉浸在探索、思考、解决问题的兴趣之中,使得每个幼儿都能积极参与到自主、自发的查阅活动之中。

注释:

①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4,(第1版):34.

参考文献:

小儿启蒙教育范文第7篇

由于低年级学生的手脑协调能力差,手部还欠灵活,涂色技巧和经验还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绘画中常常会出现涂色不均匀和涂出轮廓线外现象,造成画面乱糟糟,毫无美感。在这个阶段,老师只要在儿童学画的初始阶段教他们采用正确的涂色方法涂色,就会取得一定的进步。现在的美术教学中,低段学生最常用的涂色工具是水彩笔和油画棒,两者都具有色彩鲜艳明快,携带使用方便等特点,深受少年儿童的喜爱。但油画棒还具有涂色方便、覆盖能力强等特点,可通过反复涂抹来丰富色彩的变化。而水彩笔则具有用笔细致、线条流畅等特点。两者在画面上涂色一般都采用平涂法。它是最基本的涂色方法,也是儿童喜欢用的一种方法。平涂法是根据物体的形状和走向,采用竖涂、横涂等手法,能将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各种色块均匀地涂在画面上,使画面显得更醒目,色彩鲜艳而亮丽。

由于低年级学生所特有的生理特点,再加上根本没有意识到,平整、均匀的色块会使整个画面清洁鲜亮、美丽无比。他们只凭自己的意愿在纸上乱涂乱画,最终就导致作品毫无美感。针对小朋友的这种涂色错误,我在教学中时刻强调:“小朋友,我们在涂色的时候要用点力气,速度不要太快,不要涂到轮廓线外面去,里面的小白点都要把它盖住,涂得细心点,均匀点,这样你的画就更美了!”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涂色均匀、细致的方法,我亲自示范给他们看,还与原来的画进行比较,让他们心服口服,一起来见证奇迹的出现。而水彩笔不同于油画棒。油画棒可以“乱涂乱画”,水彩笔就不能乱涂,这样画面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画纸会起毛,甚至会出现很多“洞”,并出现画面粗糙,不整洁,白点过多,涂出轮廓线外等错误。如:浙美版第一册《我心中的太阳》和第二册《叔叔阿姨真忙》,这些我们都可以用水彩笔来画。有许多小朋友都会出现线条涂出外面,涂时速度过快,不仔细等错误。于是,我在学生画之前,边示范边强调说“:小朋友,用水彩笔来画,老师教你们一种涂色的方法,这种方法叫‘数字1排排站’。‘1’的长度尽量不要太短,一笔紧挨着一笔画,要耐心,不要性急,这样涂出的画面就清洁美观了。如果需要涂色的范围较大,方法是一样的,一排再挨着一排画过去。”讲完方法后学生都迫不及待地跃跃欲试。“啊!是好看多了,也干净多了!”我听到同学们在下面讲。这样坚持练习涂色,到了二年级会有很明显的进步。

二、画面不够大,锻炼学生的胆子

小儿启蒙教育范文第8篇

一、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随时随地进行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常规教育人手。使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针对幼儿接触过的各种事情,随时随地地进行教育。我们要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等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幼儿在具体的行为中,逐渐萌发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培养幼儿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真正地为幼儿良好品行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通过典型的日常小事,孩子亲眼目睹、亲耳所听,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是所有教育途径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教育,它的重要性和效果都是显而易见的。

二、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促进幼儿德育的发展

家庭教育是幼儿人格成长的摇篮,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环境,家庭环境会给孩子人格的形成打下难以磨灭的烙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教授,父母的人格力量对孩子的成长具有深远的意义。孩子的行为表现是父母行为的一面镜子,父母时刻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父母在生活中要对幼儿的做法做出正确的评价,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为孩子指明方向。在我班的亲子活动中,家长和幼儿共同参与,去认识一些名胜景点,使幼儿认识家乡,激发幼儿从小爱家乡的情感。因此,家庭环境是幼儿德育教育的基础教育。也是最关键的教育。

三、通过各种感官进行德育渗透教育

孩子通过阅读图书、听故事、看动画片等辅助手段及时进行德育渗透教育,通过书中、故事中的人物行为来帮助他们分清道德标准去认识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及生活中的事情,这就要求家长和教师为幼儿提供足够的资料,培养幼儿的兴趣,使孩子喜欢听、读、看故事、儿歌、图片、动画片等。同时要引导幼儿从中发现哪些是应该学习的,哪些是不应该学习的,去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道德标准。因此,运用感官进行教育是德育教育的辅助手段,也是最直观的德育教育。

四、幼儿园环境创设是培养孩子道德情操、道德认识的重要手段

“美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因素。美对个人的素质影响是很大的,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注重环境美是我们幼儿园环境布置的一个重要原则。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助于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幼儿园通过环境的创设与美化、设计来创造适合儿童成长的教育环境。利用环境与儿童相互关系,来诱发和调整改变儿童的行为。如:布置“家乡真美呀”“我爱我的幼儿园”、国内、国际发生的重大事实、事件等激发幼儿的爱祖国、爱家乡情感,在走廊墙围上布置一些有关道德行为教育的图片,在班内开创值日生角区,让孩子轮流充当值日生等,根据孩子的行为表现,利用环境创设来进行道德情感和道德认知的教育,使孩子们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

五、德育教育渗透于各领域教学中

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利用各教学领域教学和游戏进行德育教育。如:社会活动中鼓励幼儿与自然界中的弱小生灵交往,心灵上引起共鸣,产生了要呵护他们的想法。在照顾小花小草、喂养小动物的过程中,幼儿体验到了付出爱的快乐情绪。因此当生活中的弱小者如托班的小弟弟、妹妹及需要帮助的同伴交往时,幼儿就会自然流露出“爱心”,并付之于行动——去帮助他人,为他人服务,当幼儿学会了正确的关心行动以后。要及时地进行顺势强化巩固。如点名或发小礼物、奖品等对有点滴良好行为的幼儿及时表扬,使幼儿逐步形成主动关心别人的良好品质。教师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把道德素质教育的内容纳入各教学领域中进行,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兴趣,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六、做好家庭、幼儿园、社区之间的相互联系。做到一致性

小儿启蒙教育范文第9篇

关键词:激发兴趣 培养品德 激发创造 大胆作画

一、激发幼儿对美术游戏的情感和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活动的动力源泉。对幼儿来说尤其重要。有些幼儿对美术活动往往缺乏兴趣,老师要经常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提供可操作的美术工具和材料。特别是小班幼儿,他们容易哭,坐不住,不喜欢画画。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心理特点,可以通过情境游戏。如:“吹泡泡”这一活动,可以出示“吹泡泡工具”并吹出几个泡泡,来提问孩子:“刚才老师吹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它有哪几种颜色?小朋友能不能帮我多画几个啊?”最后给小朋友留出充裕的作画时间,画好后,老师将自己带来的小红花送给小朋友们,并鼓励他们:“那么多漂亮的泡泡啊,我要把它们送给我的好朋友们。”小朋友因此而增加自己的信心。从而能在成功的艺术表现获得愉悦感,从而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激活幼儿的思维,引导幼儿动脑动手动口,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发展能力,达到既传授知识又开发智力与培养能力的目的。

二、在美术游戏中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

在一次自由作画中,有个小朋友画了根拐杖,我很奇怪地问他:“为什么画拐杖啊?”孩子说:“叔叔眼睛看不到,我画根拐杖给他,他就方便多了。”这就充分体现了孩子关心残疾人的良好品德;有的画了几把伞,说如果下雨了可以给没带伞的小朋友;有的画好多的花,说送给妈妈、送给老师,因为妈妈、老师太辛苦了;还有的画了很多很多,有些都是老师意想不到的。所以如何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就要让幼儿在游戏中无拘无束地玩,让幼儿能深刻地认识到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从而使能辩别是非、善恶、美丑、好坏。在幼儿美术教育中也是一样,孩子在绘画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从而培养了良好的品德。

三、在美术教学不断激发幼儿的创造力

处于“涂鸦期”的小班幼儿喜欢乱涂乱画,把画视为一种游戏,对画充满好奇。教师应该丰富幼儿的画画经验,为幼儿创造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激发幼儿创造的愿望和能力。在关注幼儿的情感体验的同时,更加重视幼儿创造力的培养,也应适时恰当地帮助幼儿提高对美术的表现技巧。因此在日常的美术活动中,我们不能只传授美术技能,而应着重培养幼儿的创造力能力。

对于幼儿来说,我们要在相信幼儿能力的基础上,首先为幼儿提供能充分进行美术活动的机会。其次,让幼儿有足够的自由空间和信心。允许幼儿自由表达自己的观念,实践其观念。要尊重幼儿不同寻常的提问和想法,肯定其想法和想法的价值,不因为其想法幼稚而盲目否定,更不要用成人固定的思维模式去限制幼儿的想法。比如:在一次泥工活动捏毛毛虫中,教师把事先捏好的毛毛虫拿出来给小朋友看,让孩子观察毛毛虫的特点,并讲解制作步骤,然后要求孩子们制作毛毛虫。由于小班孩子年龄还小,孩子们搓好了一个一个的小圆,却不知怎样把这些小圆组合起来,我就启发孩子们动动小脑袋,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讨论实践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用牙签棒将小圆一个一个组合起来。通过了几次的尝试孩子们终于把毛毛虫做好了,而且孩子们通过想象还在毛毛虫的周围再用橡皮泥捏出了小花小草,让幼儿在此次美术动手能力创造中产生成就感,增加了自信心。

在幼儿美术活动中,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零部件”,如:几何图形、半成品画等,启发幼儿用这些已有零件组装新的作品。这样有利于幼儿去表现,幼儿会把各种“零件”转化成看到的物体。在教师的鼓励下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和喜好去创造新的作品,每个幼儿的意愿和喜好都不同,创造出来的作品也会不同。这既提高了幼儿的技能,又留给了幼儿创造了更多的空间。就像小鸟借助风力自由地飞翔。幼儿好比小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无拘无束地进行着艺术表现,那么技能就是幼儿要借助的风力和空气的阻力。没有翅膀的小鸟无法飞行,同样在没有风力、空气阻力的真空中,小鸟也飞不高。

四、鼓励幼儿大胆作画,肯定幼儿的创作成果。

孩子非常渴望得到老师和其他小朋友的认可,但是在能力上,每一个孩子都有差异,作为老师我们要用爱心去培养他们创造力,要做到一视同仁。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孩子们的发展水平都各不相同,作为小班老师,尽量要在教学活动中照顾到每一个孩子。对于能力弱的孩子我们要给予更多的关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对于每次都会说“我不会的”孩子,我们要手把手的与孩子一起创作。这样,孩子会感到老师对自己的关爱,从而增强了对完成作品的自信心。并且老师要经常鼓励他们的绘画成果,同时也要让他们知道自己也是最棒的,我一定能行。

小儿启蒙教育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少儿;中提琴;启蒙教育;原则;改进

随着教育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对于少儿教育的思维也在逐渐转变,家长和教师更加注重少儿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对于表现出良好音乐素养和音乐天赋的少儿,更要注重对其音乐的启蒙教育。当前,西洋乐器受到了少儿的广泛欢迎,社会对于钢琴、小提琴、大提琴等演奏乐器都有良好的启蒙教育机制,但是涉及中提琴的启蒙教育却较少,下面笔者将详细分析少儿中提起启蒙教育中要注意的问题。

一、中提琴启蒙教育的概念

中提琴发展至今已经有300年的历史,在最初的阶段中提琴是一种独立的乐器,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音乐的发展,中提琴逐渐成为一种辅质的乐器,但由于中提琴仍具有独特的音乐特性,所以中提琴教育还是逐渐受到人们的重新关注。相对于小提琴而言,中提琴体积较大,操作难度较大,因而少儿演奏具有一定的难度,在少儿时期音乐启蒙教学中,通常会采用形体较小的小提琴取代。这种音乐启蒙教育模式忽视了中提琴的重要性,同时也影响了中提琴演奏人才的培养。因此,重新树立中提琴启蒙教育的地位是当前在少儿启蒙教育中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二、少儿中提琴启蒙教育原则

(一)启蒙教育的早期性

对于音乐教育而言,少儿接触的时间越早,就越有可以塑造的空间。日本少儿音乐启蒙教育家曾指出,少儿只要具备了母语能力,同样也就具备了学习音乐的才能。因此,音乐启蒙教育要把握早期性,尽早让学生接触到中提琴乐器,从而培养其对于乐器的操作能力。此外,要改变小提琴取代中提琴教育的方式,加强对于少儿中提琴基本功的培养。

(二)启蒙教育的准确性

少儿启蒙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从小培养其良好的音乐习惯,才能提高少儿的综合音乐素养,少儿在刚接触中提琴时,是处于同一个起跑线上的,在启蒙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素养决定了少儿的音乐水平。因此,在中提琴启蒙教育的过程中要做到以下两点:一要提高教学方法的正确性,指导学生采取正确的演奏姿势,尤其是少儿持弓姿势,并保持少儿身体的放松性;二是教师要加强对少儿学习者的督导作用,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为其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启蒙教育的科学性

中提琴是一个演奏较为复杂的乐器,同时对于每一个阶段的学习内容要求较为严格,只有在特定的阶段进行基础训练,才能够强化中提琴的学习技巧,提高少儿启蒙教育的作用。因此,在少儿中提琴启蒙教育中要理解学习的关键问题,例如在启蒙教学中,要重点突出持弓演奏的手部动作技巧,通过反复练习纠正少儿的不正确姿势,提高中提琴启蒙教育的科学性。

(四)启蒙教育的系统化

启蒙教育需要建立系统化的教育模式,这样才能提高音乐启蒙教育的有效性,中提琴启蒙教学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系统化的教育模式,按照科学规范的教学方法进行乐器学习,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在少儿中提琴启蒙教育中要根据少儿的特点,因材施教,重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启蒙教师要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要准确把握作品的演奏风格,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案,明确少儿在每个阶段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

三、少儿中提琴启蒙教育的改进

中提琴教育是一项基本的乐器教育,对于提高少儿的音乐素养有很大的帮助。当前在我国的少儿中提琴启蒙教育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从而影响了中提琴启蒙教育的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的中提琴人才培养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下面笔者有针对性地提出几点改进建议:

(一)教师要提高教学素质

首先教师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提琴教育是一件乐趣十足的事情,因此教师要活跃课堂气氛,为少儿营造舒适的学习氛围,同时要加强和少儿的沟通,消除少儿对于中提琴学习的畏惧感,提高学习的效率。此外,教师要提高其中提琴教学的理论水平,教师的音乐素质和乐器演奏水平直接决定了少儿的音乐水平,因此教师要提高中提琴基本功的准确性,并通过基本功的训练,提高少儿的演奏技巧。

(二)重视中提琴启蒙教育

中提琴是一种重要的西方古典乐器,也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乐器,在乐队的演奏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当前的中提琴少儿启蒙教育中,往往会把中提琴教育和其他乐器教育相混合,甚至出现了轻视中提琴启蒙教育的现象。因此,有关教育部门要重视中提琴教育在音乐启蒙教育中的重要性,加强对于中提琴启蒙教育的重视程度,突破人们对于中提琴认知狭隘的局面,提高中提琴教学的普及度,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西方古典音乐的启蒙教育中。

(三)编著优秀的教材

优秀的教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少儿的学习热情,因此相关的中提琴专家应当结合其演奏状况编写有利于教学的教材和课本,同时加强对于中提琴的研究和改进,适当减少中提琴的体积,增加中提琴的可操作性。此外,中提琴教材要侧重于对基础演奏动作的研究,提高中提琴动作教学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四、结语

中提琴启蒙教育可以提高少儿的音乐素养,同时也可为我国的中提琴行业提供人才,但是当前的中提琴启蒙教育中,存在着对小提琴的严重依赖,从而影响了中提琴的教育效果。因此,要着力解决中提琴启蒙教材缺乏、学生数量稀少的现象,并深刻认识启蒙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改进策略。

参考文献:

[1]柯曦.浅议中提琴初极启蒙教育[J].教育探索,2011(32).

[2]陈燕.音乐艺术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4).

[3]雷霞.谈少儿音乐艺术启蒙教育[J].儿童美育,2009(29).

[4]桂平.我国社会音乐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大众文艺,20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