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班课程教案

小班课程教案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以情育德,以练促训,以技长能,构建立体课程

摘 要:本文从理论层面的以情育德、操作层面的以练促训、见习与实践层面的以技长能、构建立体课程四方面,阐述了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教育专业“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课程改革作出的有益探索。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技能;职业道德;实训;立体课程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十一五”第五批立项项目“基于新课改要求的高师生职业能力‘立体化’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09B098]及来宾市教育科研项目“教师教育专业职业技能实践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LB2009A048]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陆艳清(1971―),女,壮族,广西鹿寨人,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副教授,研究方向:教师教育课程改革、高校文学艺术教育;

林翠英(1968―),女,汉族,广西荔浦人,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副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教学管理、教师教育课程改革。

师范生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后备力量。“振兴教育事业”,从长远来看,有赖于师范院校现行的教师教育专业建设状况及人才培养质量。目前,师专教师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得到不断地深化,实现了宽途径、厚基础、重人文的课程架构,以利于师范生超越狭隘的专业性与工具性的约束,把自己培养成职业思想端正、心理健康、专业扎实、技能突出的合格人才。正是在这种语境下,不少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专业,把原来归属于教育学教学内容的《班主任工作》章节分离出来,设置为独立的“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课程,并作为教师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程。这一课程设置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师教育专业凸显师范生技能培养的意图。但设置课程只是表明走完了教学改革的第一步,完整的课程教学改革成效如何,则取决于课程的实际教学活动过程。因此,如何开展“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教学活动,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是师专面临的教师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关键问题之一。

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柳州师专”)教师教育专业近几年来把“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列为专业主干课程。任课教师在任教过程中,深入分析和归纳班主任工作角色的各种构成元素,努力探究有效的教学方法,钻研教材,收集资料,研究学生,精心备课,课堂教学有针对性、有实用性、有操作性,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形成良好的教学互动,师范生的主动性得到激发,相应的职业技能得到培训,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初步探索出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有益之路。

一、理论层面:以情育德――渗透人文情怀,提升人格魅力,促进师范生职业道德的养成

全文阅读

小班化教育:高明一中的“高明之选”

小班化教育,是发达国家和地区普遍使用的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教育模式,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与教育现代化相适应的教育模式。但小班化教育在我国还处于尝试性的探索阶段。从2009年秋季起,佛山市高明区第一中学全面实行小班化教育,每班学生人数40人以下,是佛山市乃至广东省率先实行小班化教育的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实施小班化教育以来,高明一中教育教学质量得以整体提升。小班化教育,是高明一中教育模式的有益探索,可谓是高明一中的“高明之选”。而这一选择,与高明一中校长陈国光的教育探索与追求是分不开的。作为广东省特级教师与“百千万工程”名师,陈国光对教育本质的理解不可谓不深,对教育发展态势的把握不可谓不准。

记者:高明一中作为广东省首批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在优质高中扩容的大背景下,为什么会走上小班化教育之路?换句话说,高明一中选择小班化教育是基于什么样的背景?

陈国光:总的说来,小班化教育模式具有增加生均教学资源,增强学生关注度及学习参与度,便于开展个性化教学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优越性。具体来说,之所以选择小班化教育,主要有两个背景:首先,在近年来国家启动的新课程改革实验的大背景下,原有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模式、班级管理和教育评价等各方面都要发生改变,需要探索一种与新课改相适应的教育模式。我们反思各地各校新课改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发现:除了上述方面做得还不够好之外,班额过大也是阻碍新课改推进的重要因素。新课改在很多方面都是借鉴国外教育的先进经验设计的,但却忽略了国外先进教育的一个普遍现象——小班化教育,所以要想新课改顺利推进,小班化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保障条件。其次,佛山市近年来实行大市统一招生,学生可跨区报考,导致了我区优质生源在小学、初中和高中各阶段都出现大量外流,我校生源逐年下降;而师资质量又不可能在短期内有大的提高,加上教育主管部门对规范办学行为的管理越来越严,靠加班加点搞补课,搞题海战术的传统应试教育已经是穷途末路。我校要想在短时间克服这些不利因素,大面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最好的一条出路就是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实施小班化教育模式的探索与改革。通过调查研究和沟通动员,全校教职工统一了思想,上级部门在人事和经费上也大力支持,让我们先行先试,一场目标明确、思路清晰的小班化教育试验就这样开展起来了。

记者:如此看来,学校小班化教育模式的探索可谓是恰逢其时:既受到国家课程改革大背景的启发,也受到本地教育生态小环境的影响。那么,得到上级部门支持的小班化教育改革,在高明一中又经历了怎样的探索过程呢?

陈国光:我校的小班化教育改革,虽然得到上级部门大力支持,但毕竟是在先行先试,而且小班化教育改革并非纯粹就是减少班级学生数那么简单,其中,需要各种有效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管理模式、评价模式的配置与支撑,所以我们经历了一个不断调整、完善的探索过程。

早在2004年,我校就积极稳妥加入到全省的新课程改革实验中。2007年,学校反思了三年来的课改实验工作,发现新课程理念非常先进,并逐步深入人心。而且,新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基本到位,校本培训与校本科研逐年深入,教师的教育观念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始转变,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和学生学习能力得到促进,发展性的教育评价体系也不断完善。但同时又发现,我校新课改与大多数学校一样,处于理念和形式层面上的务虚的东西较多,而可操作的实务性教学模式并没有建立,换句话说就是缺乏一个突破口或者说一个抓手,结果导致教师对新课程教学总觉得无从下手。有鉴于此,我校认为有必要在后一阶段的课改中摸索并建立一套教学模式,使学校的新课改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2008年,我们用了一年的时间,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对江庐中学、洋思中学、山东杜朗口中学和昌乐二中等兄弟学校的课改成功经验进行了考察与借鉴,并结合我校的实际对学校整体教学模式进行了顶层设计,命名为“352”学案制有效教学模式。这一模式以学案为载体,根据有效教学三个标准、五大策略和两个主体等核心要素,采用“3:5:2”的黄金分割律来构建数学模型,对教学过程的教学目标、内容、难度和时间分配等要素进行分解优化。为了使“352”学案制教学模式能顺利实施,学校出台了《高明一中学案制教学实施方案》,并对各级各类人员进行了一系列的校本培训。同时为满足“352”学案制教学模式的配套条件,学校特别增加了课内外的自修时间,每节课也由原来的40分钟延长至45分钟,建立了捆绑式评价机制,实施课堂教辅资料管制以及缩小班额的小班化改造。

2009年秋季开学起,学校首先在高一和高二全面实施“352”学案制有效教学改革实验,同时为配合这一教学实验,高一新生班额减少至45人/班以下,开始了小班化教学试验。说实话,当初我们进行小班化教学的改革,并不像今天这样是从一种教育模式改革的高度去认识和对待,仅仅只是想缩小班额,配套“352”学案制教学模式的推行而已,而学校也是把“352”学案制有效教学模式作为建立学校教学特色品牌的新方向。但随着教学实验的不断深入,我们对小班化教育的内涵以及它与“352”学案制教学模式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我们认为小班化教育是一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先进的教育模式,它涵盖了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德育与班级管理模式、教育评价等多方面的内容,它的范畴和地位应在“352”学案制教学模式之上,而“352”学案制充其量只是小班化教育下的一种教学模式。因此,2010年秋季起我们重新调整学校特色办学的方向,将原有的各类教育教学特色进行了重新整合,把小班化教育模式确立为学校今后几年打造的特色教育品牌,并提出了“一体两翼”的新特色发展思路,即以小班化教育模式为主体,以“352”有效教学模式和“三自”德育管理模式为两翼。为此,学校出台了《高明一中小班化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并以《普通高中小班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为课题开展校本研究。目前,这一课题通过了广东省“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的立项。

全文阅读

论案例教学法在“班级管理学”课中的运用

[摘 要] 本文在概述案例教学内涵及特征基础上,阐述在“班级管理学”教学中选择教学案例的方法,并介绍案例教学在“班级管理学”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班级管理学

[基金项目] 2012年度山东省博士后创新项目专项资金项目(201202033)和2012 年山东省教改一般项目“新课改视域下高校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实践模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0-001-2

班级管理学以研究班级管理过程中成员个体及群体的行为特点及其规律性,以促进班级管理科学化的一门学科。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能取得其预期的教学效果。然而长期以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教师,轻学生”、“重形式,轻思维”、“重结果,轻过程”的弊端,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没有很好将教学跟实际结合起来,不能让学生真正感悟到该课程的重要性,课程讲完以后,学生也就很快忘了所学内容,不能很好达到教学目标和效果,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决定了在课程教学中应实施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法,并以此来推动教学法改革,这既是遵循课程教学规律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形式和手段。

一、案例教学法的内涵及特征

所谓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学中,为了实现特定的教学目的,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采用典型案例为教学材料,将学生置于一个特定事件的真实情境中,通过讨论、启发方式使师生、生生之间的双向和多向互动,积极参与,平等对话和研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模式。跟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具有很大的优势,已被实践证明是一种对培养学生能力和提高学生素质有效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具有以下基本的特征。第一,生活情境性。在案例教学中使用的案例基本上是选取跟教学主题高度相关具有真实生活情境的案例,引入课堂,营造一种真实的生活情境,缩短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能充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进行讨论、分析甚至论辩,从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学生主体性。案例教学法一改传统的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下面听的教学方式,凸显学生的主体性。第三,内容综合性。教学使用的案例比一般的举例内涵更深刻更丰富,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学生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第四,深刻的启发性。对于选取的案例,一般都没有标准和正确的答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循循善诱的启发性和研究性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自己建立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第五,过程动态性。使用案例教学进行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教师跟学生、学生跟学生之间进行互动的过程,正是在这个互动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法得以养成,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得以呈现。

全文阅读

小班化背景下如何利用导学案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11-0046-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11.018

小班化教学就是以促进学生素质提高与既全面又有个性的发展为目的一种新型班级教学活动形式,小班化的导学案是一次新的尝试,目的是想通过小班化背景下的导学案提高课堂效率。

一、小班化教学的优势

1.小班化教学使师生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大班额的班级里,教师对班级的管理较为困难;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的频率就越低,甚至有学生连同学的名字都叫不上,更谈不上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相反,小班额的情况是:由于学生的数量少,师生交往的频率加大,交往机会增多,师生之间更加了解,感情更加密切;同样的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也就越容易。

2.小班化教学能更好地实施探究性学习

在大班额的班级里,没有充分的准备,想要很好很有效的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是比较困难的。而小班化教学则不同,首先,宽松愉快的小班化教学,教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满怀激情地投入学习中;其次因为小班化人数少,学生可以以个人、或结对、或3-5小组,来进行探讨,这为探究性学习提供了条件;第三,互动中教师激发了灵感,更加积极钻研,改进教学方法。师生互动,更高效的进行科学探究。

全文阅读

浅析多媒体案例法在中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摘 要:通过对比多媒体案例和文本案例的教学效果,探讨了多媒体案例讨论法在中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并对基于多媒体案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设计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多媒体案例;中职;心理健康教育

中职学生正处在从少年走向青年,从学校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身心发生剧烈变化,容易产生种种矛盾,引发心理健康问题。当前,我国很多中职院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其目的是普及心理学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例如案例教学、活动训练、自我探索等。其中案例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最常用的方法,尤其采用多媒体方式呈现的案例,能够为学生创建一种再现的真实情景,通过学生的观察、体验、讨论、反思,促使学生掌握内隐的心理调节知识,形成健康的人格,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我们根据教学实践,对多媒体案例在中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实践进行了探讨。

一、多媒体案例的选择与制作

选择一个好的多媒体案例对中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效果非常重要。教师在选择心理多媒体案例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典型性。案例应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能够反应学生遇到的普遍性问题,教师在教学中才能帮助学生将案例中涉及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广泛迁移到其它环境。

(2)真实性。案例应来自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真实的案例才能令人信服,引起学生的共鸣。多媒体案例在人物背景、性格特点、事情的前因后果上都应加以完整介绍。

(3)时效性。社会在不断发展,中职生所面临的环境也在不断变化,在选择案例时,要考虑中职生所处的时代背景,选择他们所关注的热点问题。

全文阅读

“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研究性教学模式探讨

摘要:在传统教学模式不能满足现有教学需要的背景下,研究性学习模式得到国内外高校的高度重视。文章通过对研究性学习模式的研究,结合学校具体情况提出“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介绍该教学模式的研究内容、实施方案和试点实践效果。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

1 研究性学习模式研究背景及意义

研究性学习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一种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模式是以“学习活动”的形式呈现,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是人们在总结“发现式学习”和“有意义学习”的经验基础上提出的一种以学生自主性、探索性为主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的出现在学校教学领域引起了一场“学习的革命”,它为教学活动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更为先进的模式。日本、新加坡等国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教育改革方案中不约而同地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凸现出来,先后在学校里开设类似我国“研究性”学习的课程。

代表当今计算机学术界和教学界世界水准的IEEE CS/ACM联合任务组于2000年3月6日发表的计算机学科示范教学计划CC2001报告草案(又称CC2001稻草人报告)及其计划在2001年10月完成的最终报告中,将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内容分为14个方面,其中程序设计基础(PF)被作为CC2001教学计划中新增加的或是得到加强的6个领域中的1个。可见,即使是在现今高度发达的计算机专业中,程序设计技能依然极其重要。

程序设计类课程是以计算机语言为基础,运用程序设计逻辑及特定算法进行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该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是现阶段的计算机程序设计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如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过于注重书本文字知识的学习;在教学方法上仍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等。研究性学习着力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并以“学会学习”为总目标,从根本上提高学习者能力。程序设计类课程是目前中国计量学院全校性的公共平台课程,是在校所有学生的程序设计入门课程,涉及面大,影响范围广,具有程序设计教学的一般特点,而且实践性比较突出,因而较适合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程序设计教学强调学用结合,以学为手段,以用为目标。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妥善地选择教学方法;知识的明确性、具体性、根据性、有效性、可信性有赖于对教学方法的有效利用。研究性学习强调为用而学,让学生围绕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习,引导学生广泛涉猎和主动获取知识,重视实践,力求创新。这种学习方式可以给学生提供接触社会、贴近生活和深入实际的机会,使学生在思考如何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增强社会责任感,在学习和研究中学会关注社会和人生,从而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由此可见,在程序设计教学中引入研究性学习更有实用价值。

2 “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研究内容

全文阅读

选修课中的教学管理策略

随着高中课程改革选修课的开设,学生“走班”上课情况常出现,长期以来固定不变的“班级”形式被打破,教学班成为一个动态的组织,这对传统的教学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新的要求。

首先,学校应成立走班教学管理领导小组,该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成员由中层以上学校领导和骨干教师组成。其职责是组织学习课程改革的相关文件,明确政策文件的内容;规划和制定学校选课指导方案的基本思路,制定学校的课程实施方案,确定选修课的开设模块及其学分分值,协调学校的教育资源,制定《走班班级任课教师量化考评方案》,执行对教师的评价等相关工作。

其次,教务处应在每学期的最后一学月,编制好下一学期《学生选课手册》,然后分别召开班主任会、教师会、学生会和家长会,解读《学生选课手册》和《选课单填涂说明》,宣传有关政策,使教师、学生、家长明确选课原则和办法。学生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确定选课意向并填写《选课清单》,实行两轮选课,并在学期结束前一周内,公布选课结果,由教导务处开出各门课程选修学生名单,一式三份,送任课教师及学生所在行政班班主任各一份,教务处留存一份,下学期开学后按此选课名单上课。教务处在假期中应科学安排课表,合理分配教师。在充分调动教师积极参与选修课程教学的同时,充分挖掘校内资源,鼓励多学科教师合作开设综合性选修课程,也可外聘教师,以满足学校选修课程的开设和学生选课的需要。同时,建立学生学习情况反馈制度,定期召开各级各类的座谈会和联席会,分析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状况。然后,做好学生成绩汇总表,状态分析表、各类个案、基本档案材料等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重新完善教师考核办法,除继续执行正常的常规教学要求和教师评价标准外,还要通过所教学生的动态变化对教师进行考核,以科学、民主的评价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走班教学对年级主任(组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走班教学过程中,整个年级就是一个实验单位,每一位教师(行政班班主任、教学班班主任)都是研究者、实验者。年级组既要搞好与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分工与配合,又要根据走班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和本年级的实际,进一步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加强对行政班和教学班的指导、管理和服务,及时发现新问题,从而统筹、协调解决。同时,年级组还要加强对行政班主任、任课教师(教学班主任)的培训和考核,提升其教育、教学管理理念。在平时的走班教学过程中,年级组要指定专人检查教师、学生上课情况,做好记录、做好评价。

在走班教学过程中,班主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班主任除担负原有的行政班职责外,还必须加强本班学生的选课指导,掌握本班学生所选的科目模块,制作原班学生选课走班分布表,成立各学科模块走班小组,及时向各学科模块教师推选走班小组组长(各学科模块科代表),及时向有关模块教师了解原班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学习表现,及时解决发现的问题,定期汇总学生的请假情况,以有利于走班专任教师的教学。

专任教师是走班教学从理念转化为现实的关键。走班教学对教师的职责提出了新定位和新要求,与之相对应的教师评价也发生了新变化。由于走班教学专任教师班主任化,实行全方位管理,因此,专任教师(教学班主任)应首先组建强有力的走班班干部队伍,制定好相应的教学班班规,强化班级管理。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专任教师要记录好本教学班学生的操行情况(包括出勤、课堂行为规范等)、学习状况、学习成绩;加强与相关行政班主任的联系,及时向他们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品行表现;处理各种偶发事件,负责对教学班的学生进行课堂和课后的管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和行政班主任经常交流学生的情况。与行政班班主任协商选定科代表,保证每个教学班都有来自不同行政班的科代表,然后认真上好起始课。教师在学生走班教学前把每个模块水平的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对学生的要求等告知学生,让他们心中有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建立本教学班学生学习档案,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加强家校联系,使家长了解高中课程改革和学校课改方案,对分层次教学、选修科目设立、学分制管理的具体措施、作用、效果有充分了解,从各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具体的教学管理工作主要有:一方面,按照选课学生名单,提前遴选教学班的主要班干部,明确职责,将考勤、作业收缴等工作分工到人,充分实现学生的自主管理,另一方面,按照教学班管理要求实行走班小组制管理,编排学生固定座次,严格落实学校考勤制度,全面负责教学班桌椅板凳等公共财产管理和维护,加强行政班和教学班的联系,实现无缝隙管理。

实施选课走班教学后,在学生管理方面的确带来了一些新问题。为此,学校应出台《某某中学行政班与教学班管理制度》,对学生考勤方面、课堂管理方面、学分评价方面都做出了详细的要求,要求学生进行自主管理。首先,教学班的班长主要协助任课教师管理教学班。科代表主要协助任课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收发作业,及时向任课老师反馈授课效果及学生对教师授课、辅导的要求等。纪律班委做好考勤登记,学生到课一次应该登记一次,防止个别学生逃课和负责把同学们课堂行为表现、上课纪律等信息传递给班主任。卫生班委负责每次的教学班卫生值日安排、检查每节课结束后每个人清理自己周围的卫生情况等管理工作,确保教学班的卫生整洁。要求每位同学在来往教学班路上都保持安静有序,尤其上下课时走廊内必须保持安静,上课秩序良好。爱护好教室内外墙壁、黑板、画像和其他一切公物,确保走班教学顺利进行。

面对新课程实验,谁都在“摸着石子过河”,在走班教学与管理方面的探索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些探索恰恰正是高中新课程实验勃勃生机的体现。从实践中可以看出,新课程实验中要求的学生走班教学操作难度虽然很大,但是完全有能力也有条件去实施,在走班教学的探索和实践中产生的反思感悟,是深刻而又快乐的体验。

全文阅读

中医院校药理学大班案例教学法的探索①

摘 要:目的 本文探索了中医院校药理学大班案例教学法。方法 将案例引入课堂教学,将小组讨论放在课后,加大课后作业和集中辅导。结果 该法可以使理论教学生动有趣。课后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结论 大班案例教学法是药理学教学中值得推广并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药理学 案例教学法 大班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b)-0026-02

案例教学法是起源于美国的一种研究型教学模式[1]。教师在案例教学课堂上,以典型案例为素材,将学生引入特定情境中,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

药理学是中医院校的专业基础课,长期以来,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严重制约了药理学教学水平的提高。因此,实施教学改革非常必要。近年来我国部分医学院校教师进行了药理学案例教学的改革尝试[2~3]。但多局限于小班教学,原因是小班人数少,便于进行学生分组讨论以及教师和学生的互动。

但是目前医学院校的实际情况是教学班型多为2~3班,学生人数多,药理学理论课时少,不利于在课堂上采用教学互动及分组讨论。而且这种大班教学的状态短期难以改观。因此,探索案例教学法在大班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就显得十分必要,为此我们于2012年1月至12月在我院开展了探索研究。现总结如下。

1 教学对象

选取我院10中西医1~3班为试验班(大班教学)。

全文阅读

试论生本教育理念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

【摘要】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发展本能的教育理论与方法,把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把“为教师的好教而设计的师本教育”转变为“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的生本教育”。生本教育使学生获得了学习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生本课堂使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变“听懂了”为“学懂了”、“学会了”,生本管理使学生获得了自信、自尊、自爱,由“他律”变为“自律”,生本备考使学生提高了学习成绩,变“怕考”为“敢考”、“爱考”。而教师的作用和价值,不在于他教得是多么的透彻、清楚,而在于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的最高境界是“不见自我”,核心任务不是自己“教”,而是组织学生“学”、服务学生“学”。

【关键词】生本教育;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初中数学

一、大力加强学习小组建设

学习小组的建设是新的教学模式能否实施的先决条件,是班主任工作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学习小组是以班级内异质分组为基本形式的学习共同体。旨在促进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小组内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共同实现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整体成绩为评价和激励依据,全面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个性和谐发展的学习创新型组织。为什么一定要建立学习小组?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要改变过去单一、被动、陈旧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小组学习是这一学习方式得以落实的有效载体,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它能使学生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得到锻炼机会。在参与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从高效课堂上来讲,小组学习是高效课堂上最基本的学习形式、最基本的学习单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通常通过学习小组来组织完成,课堂教学双边活动的开展也主要通过小组学习来开展,所以小组学习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中显得尤为重要。

(1)学习小组的科学编组:科学编组是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分组时要根据学生学习成绩、性别平衡、班干部分布、学生性格、特长等尽可能分配均衡,确保每个小组实力相当。小组人数4~8人不等。教室内小组的座位摆放也要以小组为单位合理放置。

(2)学习小组的有效管理:学习小组的管理涉及到组长的产生和培训、组员的培训、组内的分工。组长可由班主任确定,也可让学生通过竞选、投票等方式产生。组长的作用相当大,涉及合作学习能否开展,那么班主任就要对组长进行有效培训。如明确组长的角色,让组长组阁,在班主任指导下,结合同学的意见,让组长组阁学、常规组长,并明确组长、学、常规组长的职责分工。同时也要对组员进行培训,加强学生互助意识的培养,要让优秀学生明白,帮助潜能生学习,也是自己深化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要给潜能生更多的学习、答题、汇报、展示的机会,对他们的每一点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予肯定,一点一点地培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让他们勇于参加到小组的学习和探讨中来。总之,只有把学习小组建设好了,合作与交流才会真正地发挥作用,学生自主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才能达到。

(3)学习小组的评比:转变传统的学生评价方式。传统评价是评价学生个体,而新的方式则采取捆绑式评价,评价整个小组。在学习和常规管理的每个环节,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督促学生在小组内开展互助,提高整个小组的水平;个人的成绩当然不能忽略,可在组内评价。小组评价不能过于随意,并且必须有记载,否则将失去公平与制约。所以除了班级值日本外,必须设置小组值日本,值日本是小组评价的载体,在设计上以量化为主,但也要注意人性化的内容,对典型的人和事要有内容的记载。由组长安排本组成员轮流担任值日组长,管理和记载本组当天所有事务;由班长安排班级成员轮流担任值日班长,管理和记载全班各组当天所有事务。进行了评比,就必须及时反馈,也必须有落实,否则,评比与评价将会失效。比如在班级有专门的“小组评比公示栏”、“个人评价公示栏”,每周由学生处在升旗仪式上向全校表扬各班优秀学习小组,教务处每学期评选优秀学校小组及组长,个人的评比结果与期末评先评优挂钩。

二、突出加强《导学案》建设

全文阅读

走向班本:学校课程改革的另一种视角*

摘要:以班为本优化学校课程是课程改革实践的一种新探索,其目的在于增强课程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使非小班化学校更好地贴近“生本”,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班本”具有其独特性和综合性。通过国家、地方课程校本化、班本化实施和校本课程班本化实施、德育课程班本化实施三方面综合实践,全面优化学校课程,让课程更适合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有效达成课程目标。

关键词:班本;课程改革;课程优化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1-0063-04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实现培养目标的蓝图,是学校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在现行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下,基于对如何“面向每一个”的思考,选择校本和生本的中间点――“班本”为核心词,进行以“班”为“本”的课程改革探索,是一项新的课题。“班本”是指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标,课程改革以班级为研究单位,充分发挥班级定的人、事、物的教育功能,从“班级”的视角理解教育、创新教育,努力优化课程,推进课程改革,促使教育教学更明确地指向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让教师、家长更全面地认识班级里的每一个孩子,从而更好地贴近“生本”,努力实现让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目标。

一、思深益远――班本的目的性

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因每一个孩子鲜活的独特性而形成一个个独一无二的集体,它是承接学校和学生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以班为本是一个新的视角,它以班级为课程改革研究的载体,课程的优化以班为平台,在学校课程的管理、实施、评价三个方面,将权利下放到班级。一方面,我们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对课程在班级中的实施进行合理改造,有效监控,保证课程开齐,上足,教好,更好地达成教育教学目标,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在课程的开发方面,以班级为平台,以满足班级学生发展实际需要为宗旨,充分挖掘班级各方资源,形成特色班本化课程。以此实现班级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班级管理方式的变革,从而实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方式和课程体系的变革。

我国教育部制订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适应性”是在课程建设中我们的着眼点。“班本”正是为了更好地达成课程对学校、学生的适应性,其核心目标是“活力每一班、精进每一个”。“活力每一班”就是激发每一个班的活力,使每个班级呈现出勃勃生机,体现出班级的自主、开放、创新、愉悦。“精进每一个”就是让每一个生命都能在班级里开花,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精进的教育。每一个班的活力都被激发出来,班级里的每一个孩子便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就能更加接近理想中的“生本”。

二、另辟蹊径――班本的独特性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