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现实主义绘画

现实主义绘画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现实主义绘画探析

摘要:该文通过梳理“现实主义”一词在绘画史上的产生与发展,以及欧洲、俄国现实主义绘画的演变,分析中国语境下的现实主义绘画的多样化内涵。

关键词:现实主义;自然主义;现实绘画

绘画者常将“现实主义”一词挂在嘴边,教学中、讨论中、笔记中随处可见,然而,真正面对画布时,却很难发现现实主义到底隐身于何处。推敲这一艺术词汇,笔者认为它全然不是随意的谈资,不可以泛泛而用。翻阅画史,笔者更是感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现实主义的面貌是如此多样却又特性鲜明。那么这些关于现实主义的样貌是如何混入中国的艺术词汇,定义着某种绘画(艺术)现象呢?

一、舶自欧洲的“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英文是Realism,在英文注释中有一个有趣的时间点,即“19th-centurypaintingmovement”。也就是说,“现实主义”这个词汇确实在历史上命名过艺术运动。这个艺术中使用的词汇常常让我们联想到一种照搬自然的方式,所以,在中文的注解中,现实主义又被称作写实主义,这种写实的技巧到底体现为画面上的哪种风格面貌呢?这个时候我们会不自觉地想到另一个词——自然主义,这是在文学、戏剧中常被提到的一个词语。自然主义,英文为“Naturalism”,法文为“Le-Naturalisme”。这个词和法国人较有渊源,作家左拉可以说是最为人熟知的自然主义文学的代表,而左拉和画坛的关系在当时也是甚为紧密的。他曾是保罗•塞尚的挚友;他的形象出现在很多同时期的画家作品中,如马奈的《左拉肖像》;也有艺术家为他的作品创作插图,如德加为其《特瑞萨的噩梦》所创作的插画;在很多画家的作品中似乎可以看到其小说所塑造的形象,如劳特累克的系列作品中的形象就像是《娜娜》中的主人公。因此,左拉的主张在当时应该是有一定的传播范围的。所以在画史研究领域,大多研究者认为自然主义的文学与印象派的绘画之间有着某些联系。于是,印象派可以被看作是在科学实验框架下的一种绘画艺术的存在。这样看来,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之间并没有约定俗成的对等关系,毕竟我们无法把印象派说成是现实主义运动。但是,为什么我们总会有种错觉,觉得自然主义的技巧就是写实主义的技巧,也就是现实主义的绘画风格呢?在印象派诞生之前的法国,有一个比较另类的画家群体,就是生活在枫丹白露的巴比松画派。

从生活方式的角度来看,印象派和巴比松画派是一脉相承的。现今的很多评论中称巴比松画派的作品为自然主义风景画。可是有趣的是,这个画家群体的画风非常多样,卢梭、柯罗、米勒等人的共性只能被看作是在自然中寻找灵感,在朴素的乡村生活中体验心灵的感动,寻求生存的意义。而“实验性”唯一的体现是风雨无误的工作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说,象征主义、神秘主义的理论家更青睐那种变幻无常的自然力量。在唯灵论、唯心主义、唯物主义交织的时代里,“自然主义”一词被断章取义运用在不同的画派中,它指向题材、存在的规律抑或技巧。巴比松画派存在时间为19世纪上半叶,自然主义思潮兴盛于19世纪后半叶的法国,而且自然主义思潮流行的时间里包含了印象派的存在时段。那么,“Realism”的注释中所指向的19世纪绘画运动是哪个呢?在国内外的西方美术史研究中,认为绘画运动发生在19世纪中叶的法国。如果含糊地认知这个时间点,可以说巴比松画派和现实主义艺术几乎是同时发生的。在美术史上扛起现实主义大旗的是法国画家库尔贝。其1855年的个展名称叫做“现实主义,库尔贝,他四十件作品的展览”。

他发表《现实主义宣言》,将现实主义艺术的政治属性作为该艺术形式的特性明确说明,称其是民主的艺术。这应该是历史承认的现实主义艺术的重要特征。我们知道库尔贝的师承来自写实技巧,虽然他有很多外光运用的经验、自然的观察体验,但他更为看重人类生活自身的意义。巴比松派对人类生活的纯朴关怀是不够的,浪漫主义的生活美化思想更是不入其眼,而自然主义的理性刻画中充斥的政治诉求或者说对人类的指正改造又太少。感情饱满的库尔贝将人类放在世界的中心,渴求人类世界的平等与爱意。所以,19世纪中叶的俄国作家们响应了这种现实主义精神,树立了“批判现实主义”的大旗,在一个更为激进的层面上阐述人类社会的“真实”面貌。随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俄国出现了巡回展览画派,克拉姆斯科依、列宾等画家的画面展现了时代生活的面貌,他们旗帜鲜明地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反映自己所看到的世界。

二、现实主义绘画在中国的成长

全文阅读

超现实主义绘画之我见

谈起超现实主义绘画,必谈“超现实主义运动”,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文艺及其他领域内发起的对资本主义传统文化思想的反叛运动,产生的根源是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文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使得一些知识分子对以理性为核心的传统的理想、文化、道德产生怀疑,进而在文学艺术上掀起一股非理性主义思潮。由此在美术界就产生了(超)现实主义绘画。

现实主义绘画倡导通过理性化的、逻辑化的、象征的方法逼近外部世界的真实;以反映的是事物表面现象为主,笔者认为它像照相机。

超现实主义绘画则通过主观感性的、非逻辑化的、无意识的方法逼近人类内心的潜意识世界,以反映事物的本质为主,笔者认为它像CT。

相比较传统意义上的绘画,笔者发现超现实主义画作中的与众不同之处是:同样是在一张画面里,他们想要呈现的内容似乎很多,有些作品中的意象高度凝练,图像信息的复杂程度甚至超过了“绘画”这种媒介所能承载的范围。原先超现实主义者于一九二四年的《超现实主义宣言》中这样说道:“超现实主义创作是一种建立在纯粹心灵的潜意识活动的基础之上,借助于潜意识活动,艺术家以文字在写作中或者以任何其他方式表达其思想中的真实活动,其中没有理性或者任何审美的或道德的先人之见的干预。它意味着一种表面世界之下的更加广阔的现实,一种不合逻辑、超越逻辑、意识和物质的潜意识的梦幻世界。”在这里,用一种形而上的话语来精确描述就是:那是一种来自存在本身的呼唤,它不断膨胀并时刻谋划着逾越边界的可能。在这种自由意志所引发的一系列冲突的境遇中,笔者认为:画家是借助“绘画”这种直观的方式来描摹他灵魂中正在进行的某种仪式,并加以深刻的具像表达。

在当代中国油画界,徐芒耀教授的《我的梦》是这一时代杰出代表性的超现实主义作品之一。笔者专门看了视屏《可凡倾听节目---徐芒耀教授》,徐教授也谈到《我的梦》系列的创作过程,它作品中出现的双影、穿透,那是现实主义画法----照相机所做不到的视觉现象,只有用超现实主义的----CT方法,才能够完全而充分地体现画家所发现的视觉感受,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徐氏风格”。

那么这个独特的”徐氏风格”又怎么样去追溯呢?在当代中国,中国艺术家对超现实主义的浓厚兴趣,发生在结束后的1976年代。这个年代,恰好是社会性革命的狂癫归于平息的阶段。社会的理性正在慢慢逐渐恢复,改革后放后,整个中国开始试图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来接纳一切来自外部世界的思想和文化。那个年代,中国的诗人、学者、艺术家以及作家、对任何来自异域的思想潮流和艺术风格,都有浓厚兴趣,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的人文主义,到十六、十七世纪的启蒙主义,再到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乃至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印象派和象征主义等等。受超现实主义影响的作品,如:徐芒耀教授的《我的梦》是这一阶段的杰出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人物突破坚硬的墙体,以沉思者的姿态,下半身仍停留在墙体之内。这当然是一个隐喻,但它与其说是一场梦,不如说是一种理性的反思。这一作品对超现实主义的演绎,塑造了当时一个突破精神禁锢,追求理想,追求梦想,同时在潜意识中又有深刻而沉重的反思精神的,在改革开放时代浪潮中追求自己乃至民族强盛梦想的新青年形象,这个新青年形象可以和“五四青年”媲美。作品不仅仅有超现实主义的外观,而且其艺术精神、思想完全属于社会主义美术的范畴。正能量而大气,破茧而出,勇往直前,具有十分伟大的划时代意义。

总而言之,超现实主义作为一次文艺思潮在世界美术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拓宽了美术表现领域,为艺术家充分发挥自由的想象力并运用各种手段进行创作提供了更多的理论基础。

时过境迁,虽然超现实主义艺术本身早已明日黄花。但超现实主义艺术会在不同的时机和条件下,以不同的方式出现,产生各式各样的超现实主义的变种。以寻求对理想主义思维方式和传统美学趣味之藩篱的突破,寻求人性本能的解放,它一直是20世纪西方艺术的基本主题之一。

全文阅读

现实主义绘画的开拓者

绘画史上第一位具有人文精神的大画家乔托于1337年去世后的大半个世纪里,佛罗伦萨画坛几乎处于空白状态,直到1420年左右,才出现了一位与乔托同样具有创新精神的重要画家—马萨乔,他的出现标志着文艺复兴的盛期即将到来。15世纪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以佛罗伦萨为中心,佛罗伦萨是当时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在意大利的政治文化发展中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当时的佛罗伦萨人才济济,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诗人、艺术家等齐聚一地。他们研究古希腊、罗马文艺经典,关注现实生活,对文学艺术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此外,靠着银行业起家并最终成为佛罗伦萨最高统治的美第齐家族是文学艺术的积极参与者、强有力的赞助者和保护人,使得很多知名的文学艺术家聚集在他们周围,为他们服务,而马萨乔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画家代表。

马萨乔1401年出生在佛罗伦萨附近小镇的一个公证人家里,他5岁时,父亲病逝,16岁时,继父去世,之后,他只身一人来到佛罗伦萨学艺。他继承和发展了乔托绘画艺术中的纪念碑式人物造型,用宗教题材表现世俗的情感;同时,马萨乔也融合了同时代艺术家的独特成就。比如15世纪上半期具有重要贡献的建筑家布鲁内莱斯基,他从建筑设计出发,对焦点透视做了精心的研究和大胆的尝试,并借此成功地解决了佛罗伦萨大教堂穹顶设计,布鲁内莱斯基把这个新的探索成果介绍给了他的朋友,画家马萨乔也是其中的一个,只不过他在绘画领域表现得比同辈画家更为突出而已;他还借鉴了杰出雕塑家多纳太罗所创造的三度空间,有力地表达了人物的个性特征。马萨乔认为绘画就是用素描和颜色去生动地描绘对象(马萨乔的作品是以上帝为核心的宗教题材),作为艺术家,要不断超越前辈。为此,他勤学苦练,由于博闻强识,他在很大程度上扫除了以前艺术中的形象僵化,面部无感彩等诸多弊端,他第一个着眼于人物的姿态和神态。他具有超人的眼力,能把一群人物按透视法逐渐缩小或模糊。

在马萨乔的画里,没有精致的背景,没有繁复的装饰,更没有宗教式教诲。他运用解剖学和明暗法创作出了有体积感人物,他运用焦点透视使画面产生了一定的深度空间;他注重对光线的运用,使画面呈现出丰富的明暗感。作品色调统一柔和,肤色和衣纹的色彩也很协调,衣纹上的褶皱样式简单,生动得体,可以说他是这方面的创造者,与前人刻意而为之相比,他的作品显得生动、真实和自然。马萨乔画的虽然是宗教题材,可是他运用现实主义手法和人文主义精神来创造画面,画中人物形象生动而有力,表情丰富而真实,人物活动与环境也达到了和谐统一。需要说明的是“马萨乔”是画家的外号,意思是傻瓜,他的真名现在还无从知晓。人们之所以给画家起这个外号,是因为他完全是为艺术而生的,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他痴迷于艺术,无心过问其他任何事情。他在艺术方面是天才,人们钦佩他;可在生活方面他是无心的随意者,人们又嘲笑他。但是,无论如何,人们记住了这个另类的杰出画家,不是因为他对生活的无情冷漠,而是他对艺术的卓越贡献。他存世的重要作品有《出乐园》《纳税钱》《圣三位一体》等。

一、《出乐园》

该画是马萨乔最有名的代表作品,集中体现了马萨乔的艺术风格。画家用立轴的形式表现了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被上帝驱逐出伊甸园的情景《。圣经》记载:上帝在伊甸这个地方开垦了一片大的果园,上帝用水和泥土塑造了一男一女两个泥人,即亚当和夏娃,让他们看守园中成熟的果子,但是交代他们说,除了园里正中果树上的果子不能吃以外,其他地方的果子都能随便吃。一开始,他们谨遵嘱托,可是,有一天上午,一条狡猾的蛇很无聊,就唆使他二人去吃园中间那棵树上的果子,说那果子比其他树上的果子好吃多了,保证他们绝对没吃过那么好吃的果子。不信可以尝尝。无知的亚当和夏娃经不住诱惑,就背着上帝把那棵不能吃的树上的果子给吃了。上帝回来得知此事后非常生气,就把他们两个赶出了伊甸园,让他们从此不再回来。亚当和夏娃也正因为偷吃了树上的禁果而有了智慧和道德,知道自己做错了事情,所以当他们走出伊甸园的门时都非常懊悔。他们来到了人间,男耕女织,生育儿女,他们是由泥土组成的生命,所以死后也会葬于泥土之中。因为父母有罪,他们生育的后代也有罪,这就是“原罪”。由于是蛇教唆他们去做傻事情的,所以蛇就成了人类的公敌。在《出乐园》这幅画里,一男一女神情懊恼地从一个拱形石门走出来,他们不是别人,正是亚当和夏娃。他们由于犯了错被上帝惩罚而正从伊甸园走出的情景:亚当用手捂住脸懊悔地哭泣着,夏娃抬头仰着天空,右手捂住,左手蒙住私密部位,预示着她还知道羞耻,他们以痛苦、无奈和沉重的步伐向外走去。在这时,亚当和夏娃完全没有了神性,他们就像现实生活中的懵懂少年偷吃了“禁果”而遭受父母的责骂,最终道德觉醒而饱受心灵的煎熬时伤心难过的表情。马萨乔成功地突破了中世纪绘画脚板不着地而是踮脚站着这一传统姿势。人物造型准确,具有雕塑般的厚重感和稳定感。一束从右上方射下来的光线照耀在他们的身上,在他们身上形成了强烈的明暗关系,衬托了人物悲伤的神情,渲染了画面悲剧性的气氛。在他们的后上方,一个红衣女天使手执利剑正向他们飞来,增强了画面的紧张感,让人不禁为亚当和夏娃感到惋惜的同时又有了怜悯之心。虽然夏当和亚娃神情痛苦,这种痛苦不同于中世纪宗教异化的心理痛苦,而是通过肉体表现出来人的本质力量在精神上的痛苦,有一种纪念碑式的庄重感。尽管痛苦懊悔,可是他们并不颓废和消沉,他们的步伐矫健有力,肉体浑厚充满生命力,这些都暗示着中世纪以基督教为核心时代的结束,而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新时代的到来。

二、《纳税钱》

《纳税钱》是马萨乔的另一幅杰作。该画取材于《新约》里的一则故事:罗马皇帝仇视耶稣和他所宣传的教义,听说他要来罗马传教,所以想方设法找个理由把他抓住。一天,耶稣一群人要路过罗马人所设关税卡,罗马官吏上前拦住耶稣的去路,傲慢地问他:“你们要向凯撒大帝交人丁税吗?”耶稣说:“你可以拿出一块钱币出来看看上面的头像是谁,就清楚了。”并说“,凯撒的当然要交给凯撒”。于是他叫旁边的彼得到河边去掰开一条鱼嘴,取出里面的罗马金币交给税吏,从而有效地化解了危机,一行人顺利地闯过了刁蛮的难关。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这样一个背景事实:1427年,佛罗伦萨的纳税系统因引入一种法定的登记而得以改革,从而使纳税变得更为公平了。马萨乔采用了不同于《出乐园》立轴式构图的横构图,并利用连环画的形式展开故事情节。画面中央是罗马税吏在和耶稣等人争执,背朝着观众的是税吏,气宇轩昂的耶稣身着玫瑰色长袍和蓝色斗帔,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威严而神圣,突出了他不可动摇的神圣地位。彼得的右手与耶稣的右手同时指向右方,好像在怒视着税吏;税吏两手摊开,右手指着关卡,似乎在给彼得说,“这儿是罗马,要想从此门过,就必须得交税,这是皇帝的规定,我也没什么办法,我只是按皇帝的旨意办事而已”。十二门徒身着束腰外衣和盖住其左肩的斗帔,他们光着脚丫犹如活生生的世人围绕基督而立,姿态各异,神情生动地注视着基督,与形影孤单的罗马税吏形成强烈的对比。这群使徒的最后一位是画家的自画像,显得栩栩如生。在画面的左后方,彼得按照耶稣说的正蹲在沙滩上,从水里浮上岸边的鱼嘴里取出金币;在画的右边,是彼得正在把税金交到税吏手里,税吏眼睛盯着税金,一副洋洋得意的样子,在二人的身后是一幢佛罗伦萨式的建筑。马萨乔运用从右边射来的光线,使人物轮廓更加清晰,面部表情更加丰富和真实。画面的背景是一片光秃秃的起伏的群山围绕着一潭湖水。飘着朵朵白云的蓝色天空与耶稣蓝色的斗帔遥相呼应。画家借助风景扩大了画面的范围,又利用透视法赋予画面辽远的深空感。画中人物有血有肉,表情丰富,色彩鲜艳,光影明暗交替,故事情节连接有序,从而把单调乏味的宗教题材演绎成了多彩的尘世间的真实生活。

三、《圣三位一体》

全文阅读

论绘画中的现实主义

摘 要:现实主义作为绘画的一种艺术思想,具有独特的审美意义和价值。它以弘扬真、善、美为艺术使命,与时代紧密相连,体现出浓厚的人文内涵和民族艺术风格特征。

关键词:现实主义;艺术;审美拓展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4-0039-01

现实主义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的基本原则是,强调艺术反映现实社会生活,关注现实人生、社会和自然,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一种审美认识和再现,是对社会生活形象的、真实的、典型的审美认识,并利用恰当的造型手段将这种审美认识所形成的审美意象、审美情感和审美评价表现出来。现实主义主张艺术要真实地反映客观世界的现实本质和历史本质,真诚地表现艺术主观世界的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

一般来说,只要真实表现和反映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我们都可称之为现实主义艺术。在创作实践上,现实主义艺术家重视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在实践中寻找美、发现美、认识美和表现美,同时,他们不回避丑,对现实中丑恶的现象敢于正视,从而揭示生活的本质和历史的必然。现实主义艺术是从现实世界而不是从空想世界中获取它的内容和形式。在表现手法上,现实主义艺术一般采用写实的方法,注重细节的真实,并通过典型化的手段,揭示社会生活的真理,体现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和个性特征,达到艺术之美。因此,现实主义艺术作品是真、善、美三位一体的高度统一。

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是以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语言,真实地再现客观现实生活,反映画家从社会生活实践出发对生活的认识活动。它具有人文精神、可解读性、开放性和民族特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当前社会的新观念,要求画家的作品内涵应当融入更多的人文关怀,注入更多的人文精神,如,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不是对立,对山水、花鸟的生存,以及自然生态美的维护等,都透视出当代的人文精神和风貌。可解读性是指追求真善美相统一的审美理想,满足当代人民大众的审美需求,具有雅俗共赏的品格,要表现民生、民情、民意,要创作出能反映时代题材和社会生活,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受到大众喜爱和欢迎的作品。开放性是指吸纳一切有益的艺术营养,形成艺术风格的多样性。现实主义不是封闭的,要具有开放性、探索性和发展性的品格,从而使其具有永不衰竭的生命活力。民族特性是指我国艺术特有的“意象”体系。构成艺术作品的三个要素是客体的形和神、主体的情和意、本体的形式语言,三者处于辩证统一之中,无论侧重于哪一方面,都不应忽略其他要素,要在形神兼备的广阔天地里自由翱翔。

现实主义要以其独特的现实针对性,崇高的人文关怀、品格,审美主客体辩证统一的创作思想为准则,以现实的审美视角,赞美人生,并把劳动人民作为人文关怀的主要对象,现实主义人文关怀的特征总是要求审美主体站在群众关怀的高度对现实进行精神俯视,以理想主义、英雄主义为意识典范,以忧患、崇高、悲壮为这种意识的审美形态。现实主义艺术的审美主体必须到现实社会和现实生活中寻求创作灵感。作为艺术创作的经典原则,现实主义不仅承认美在于审美客体,而且充分强调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提炼、升华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决定了现实主义艺术不是只有一种风格、一种语言,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辩证统一,才是现实主义艺术语言、风格和个性形成的根本,“真、善、美”是现实主义艺术的最高境界。

艺术创作是画家对美的不断追求、探索、创新的过程,成功的艺术家创作的艺术作品都有其鲜明、独特的艺术个性,它是日积月累的内心情感的表达,是不断探索、逐渐发生量变到质变的结果。现实主义艺术创作方法一般是用现实主义原则来要求写生。写生需要深入生活,认识生活的特征,捕捉一些细节和有关创作的素材,最重要的是运用现实主义中的真实性原则和典型化原则进行艺术创作。真实性就是要求创作素材反映现实特征,典型化则要求我们超越生活的现象,去捕捉代表生活理想的因素,把理想化的东西从生活中提炼、发掘出来。但作品内核都是由美术家按照自己的艺术特长和逻辑来构造的,是具有当代文化特征与品格的新现实主义,同时也要符合当代人对于图像的接受要求。画家对生活的熟悉和热爱造就了绘画题材的丰富性、真实性和生动性。中国艺术是意象、意境、象征、观念及符号性质的主客观结合的艺术。

全文阅读

现实主义精神在当代绘画的表现

摘要:在艺术史上,有一个被广泛使用但通常用得不够严谨的术语——现实主义。它最初是对19世纪中期法国艺术家角色的一个新的愿景,包括对理想化和学术惯例的扬弃,追求准确、坚定地表现当代的社会现实。文章阐述现实主义精神在当代绘画中的表现。

关键词:当代艺术创作现实主义

一、现实主义精神的背景分析

1848年法国大革命之后,法国的现实主义艺术家在卡尔•马克思倡导的新社会主义哲学理念的影响下创作了一系列类似主题的作品。在君主统治下,人们的食物匮乏,贫富差距日益增大。现实主义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他们对无产阶级的赞美和同情。与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不同,现实主义放弃了传统的、异国的主题,转而表现具有社会意识的坚强的形象。通过这些真实、优美的作品,现实主义者大大提升了普通劳动人民的形象,使其变成了英雄。他们那种直接的美学理论部分源于摄影技术的产生及其反映未经修饰的现实的能力。现实主义源于法国,很快就传播到了英国和美国。不过,当时的很多批评家认为现实主义运动粗糙而庸俗,所以它常常受到沙龙的排挤。尽管如此,现实主义者仍坚持描绘自然与当代社会的种种丑陋现象。这种执着的精神鼓舞着印象派、美国情景绘画派等继续在平凡中寻找美与永恒。

二、对现实主义绘画的精神思考

现实主义绘画在经历不同的历史时期之后,在当代艺术盛行的画坛中掀起研究和创作的浪潮。尽管在西方绘画体系中现实主义绘画不是主流,但是只要我们以一种开放性的艺术观念与文化心态审视这种现象,就会更加认真、理性地看待现实主义绘画在当代艺术中的价值,这样就会更为明确地思考现实主义绘画的未来。1.批判精神在当代这个知识与文化泉涌的时代,怎样传承和发扬美术的批判精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具有批判精神是现实主义画派与其他绘画流派最为本质的差别之一。诚然,如今我们所倡导的现实主义批判性肯定不能等同于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批判性,这与时代、社会生活、历史观念、政治体系等因素存在非常多的关系。虽然19世纪的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与当下的批判性在某些指向性、利害关系上可能不一致,但在反映下层劳动者的生活和“去理想化”方面存在相同之处。众所周知,社会在高速发展的历史转型期内,人本思想往往并不能得到足够的重视,这就需要艺术家拿出勇气和魄力,用强烈的人文作品慰藉人们期待已久的心灵。因此,当今我们所崇尚的现实主义绘画不能忽视这一问题,更不能忽视批判精神。艺术就是对真、善、美的表达,其中,“真”在一定意义上何尝不是艺术作品的批判精神?对假、恶、丑的披露又何尝不是对“真”的诉求呢?在如今的历史状态下,现实主义绘画所具备的批判性不但不是过时的,而且是保持中国当代艺术特有的精神与品格的重要条件。2.写实精神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现实主义精神是不可或缺的,写实精神是现实主义精神的一种表现形式。“写实”起初是作为一种观念存在的,作为观念的“写实”与作为概念的“写实”是不同的。一般而言,概念是观念得以明确表述和顺利转化的逻辑工具。对社会生活、平民百姓、人生与人性的深切体验和理解是现实主义艺术创作的精神实质。来自普罗大众对命运的终极关怀、反省和思考,以及由此而生发出的对人的灵魂的叩响和感召,更为清晰、明确地确定了现实主义是艺术创作长河中的主流。现实主义也是有责任、有担当的艺术家心中应时刻奏响的旋律。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文明国家离不开科学精神,文化艺术领域亦是如此。因此我们应竭尽所能,深入生活,潜心研究、创作,恪守社会良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深入生活的过程中磨炼自己的意志,净化心灵,在艰苦的艺术创作中练就发现美的慧眼和深邃的思维方式,在纷纭错杂的社会生活中,在灾难降临时应善于发现人性的光辉所蕴藏的大爱大美,并且以此提升自己,与此同时,也感染更多的人提升民族自信心,提升自身的审美标准,在浮躁的当下始终保持一颗纯净的心,不在这浮华的世界里迷失了自我,不在艺术创造的道路上迷失方向。

结语

如今,我们在为当代艺术创作语言本质形式的成功感觉到万分欣慰之时,也对当代艺术创作价值观念的迷失感到悲哀。诚然,在当今这个多元化格局的当代艺术界,观念意识形态早已无法统合为单一的艺术状态,唯有丰富多彩的形态才能显示出艺术在根本上的与时俱进,可如果在这个多元化格局中缺少现实主义这重要一脉,那么这样状态的多元会让我们失去对真、善、美的关怀。与此同时,艺术的生命力要求艺术家和人民大众都应真正走上艺术的感性之路,实现生命存在与生活方式的人性化,以此净化自己的心灵。

全文阅读

有关中国现代新写实主义绘画的思考

当今中国油画创作呈现出风格多样化、创作数量巨大的盛况,无论是写实绘画还是意象或抽象绘画都具有了当代艺术性特征,原先稍有些冷落的现实主义绘画审美观念被重新诠释,具象绘画创作又在艺术创作主流当中发挥更强有力的作用。我们深刻地感到当下的国内写实主义绘画已经超越了中国油画发展初期的较单一的审美意识和创作目的,中国当代的新写实主义艺术家在注意到现实内容与个人内心解读之间的关系时,更突出表现了个人艺术特征的重要意义,同时不断融合了现代主义的画面构成和视觉创造的有用成分,让中国新写实主义绘画在世界艺术潮流不断发展中更具有中国化艺术特色。

一、中国新写实绘画发展的内在规律

西方绘画艺术对中国艺术家是很有吸引力的,我们的油画家的作品创作很愿意用西方绘画大师的方法,尽管油画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仅有百十来年历史,但就在这不长的油画历史中,中国的油画绘画技术已经浓缩了欧美国家油画几百年历史中不断转变的艺术创作风格,中国很多油画家通过对欧美艺术风格的学习、吸收,探索着自己的绘画风格。中国油画家在学习西方绘画时想发展出自己独立的绘画风格也是很自然的,但是,要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有中国特色的新写实主义油画艺术文化格局,就必须融合中国文化艺术中的传统内容,认识到自己的个人风格建立的重要性。然而我们的经验时常是含混不清的,不知道哪些是自己独有的,要从哲学意义上真正认识艺术经验回归到了更高层面,就像胡塞尔所说的回到事物本身的本质还原,通过内省分析从而获得各种经验中不变的部分。总之,新写实绘画比传统写实多的是个人价值判断和独立见解,画家的个人特质在画面表达中是放大了的,在一种新写实精神的引导下,中国写实油画家对事物本质进行具体刻画。当然每个新写实主义油画家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是不尽相同的,在油画创作表达中也是千差万别。因此,中国新写实主义油画会不断有独特的表达方式,不断创造出有现代意义的思想观念。

二、中国新写实主义画家的总体特征

中国新写实主义油画和其他传统写实绘画、抽象艺术绘画,包括新媒体艺术、装置艺术等形成了当代艺术的表现整体。艺术家主张新写实绘画要与自然与社会紧密联系的重要性,更多地表达个人的内心镜像,陈丹青、罗中立、冷军、石冲、俞晓夫、徐芒耀、刘小东、忻东旺等当代杰出的油画艺术家,他们的作品在本质上是强调精神性和艺术个性,在更高的认识层面上表达了新的审美观念,不同于传统写实绘画中强调的崇高优美的审美观念,更具有现实性,表达了当下朴素的人的属性,有主观性观念的表现方法,也有从纯客观的角度用具象表达事物,让观者自己有观摩画面后的思维活动,产生不一样的理解。具体的形象塑造带给观者思考,这种比以往更具体的形象产生的观感是不同的,能比以往看到更多东西,但新写实绘画不同,它是带着一定的新眼光看待世界,反映出来的可能是带有色眼光,也可能是带有显微镜深入看事物的,很多优秀作品中其实还看得到艺术家的超越传承的学术价值。中国新写实油画作品当中蕴藏着积极的思维、中庸的态度和时代的声音,在构建中国艺术新观念时一定会向纵深发展,包括以往的绘画技术的再利用,这种视觉艺术上的新要求使艺术家综合性、跨越性地借鉴,不断保持独立的精神。

三、中国新写实主义绘画的发展方向

中国美术界以绘画风格多元并存的态势不断向前发展,每个艺术家都在实践中思考,发现自己最在乎艺术上的某个方面,挖掘和保留与众不同的绘画表达方式,这是中国新写实油画发展方向上所需要的。尽管一大群画家的风格看似类似,仔细研究后还是会发现不同点,每个画家的最后作品效果都是不一样的,除非是刻意模仿别人的,放弃个人的理解与特色。油画由很多方面的元素构成,造型、色调、颜料肌理等等,这些因素的构成,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地方。新写实主义油画在国外发展过程中也是艰难和有起伏变化的,有一些艺术家始终坚持自己的写实方法的理想,与各种现代艺术和前卫艺术同时并进,不愿放下塑造事物的技巧,而且对事物的写实描绘已经用当时的观念去反映自己的心理感受,不会按古典主义绘画传统、现实主义绘画传统规程和手法去美化当下的事物,比如佛罗依德与帕尔斯坦也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但这并不会被看成一种风格,颜料的厚薄、色彩的运用,画面的整体感觉还是有很大区别。我们走的也可能是不同于西方的新写实主义油画艺术的道路,多元并存是最好的发展状态,什么材料方法,画什么都可以,自由表达,各抒己见。表达可见世界,彰显个人绘画艺术特质,从另一种角度看世界,思考当下的问题,使作品都标有个人的解读印记,看似随意的构图状态,实为精心营造的结构,构图不一定要均衡,造型也不一定要完整,造型出界于画外也无关紧要,也不一定要像传统的写实形象那样完美,尝试与以往不同的视觉创造,改变我们很已经很习惯的构图为方式,尝试各种视角的视觉构成,吸收现代艺术的色彩视觉效果,注重现实的刻画,以自然的方式表达画面;表达人的一种不加掩盖的状态,自然放松的状态。我们现在还不用界定哪些是好的新写实艺术家,哪些不是,其实没有明确的界限,不用固定新写实主义油画的标准会更好。

全文阅读

俄罗斯绘画的现实主义特征延续

摘要:中国绘画艺术在近现代受俄罗斯现实主义绘画的影响较为深远,主要是中苏两个国家在同一政治制度下的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在世界美术史上,批判现实主义几乎可以界定为俄罗斯艺术的标志。直至现在,大部分俄罗斯画家仍遵循着现实主义创作思路,依旧延续着苏联式的浪漫主义审美特征。但是在内容风格和形式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多元文化冲击下呈现了多元化姿态。

关键词:俄罗斯绘画;现实主义;浪漫特征

中图分类号:J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5-0055-02

对俄罗斯绘画的更多认识源于建国初期中国美术界的两大轰轰烈烈事件:一是派出去,1952年,由文化部组织留学生到苏联学习美术;其次是请进来,1955年请苏联油画家马克西莫夫到北京组建“全国油画进修班”,克林杜霍夫组建“全国雕塑进修班”。而以“马训班”对中国美术事业的影响最为大、最深远。让更多的中国人知道了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谢洛夫、苏里科夫,知道了巡回画派,改变了中国在绘画领域的认识和观察方法,也使俄罗斯民族的绘画语言形式在中国生根发芽。

俄罗斯的现实主义既经过早期的批判现实主义,也经历了社会现实主义,直至今天,在俄罗斯绘画中,现实主义依然是其主要的创作方法之一。在继承绘画现实主义传统过程中,很多前辈画家创作出大量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伴随俄罗斯社会制度的变革,艺术创作内容也随着产生了很多的变化,从当初富有历史使命感的严肃艺术过渡到现代轻松乐观的抒情作品。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绘画作品中,他们无论采用什么手法进行创作,我们都可以从作品中找到俄罗斯民族的历史传统、宗教情感风土人情以及俄罗斯独特的民族气质。

当今社会,科技在飞速的发展,全球文化也在急剧的融合,所有新思想和新材料对传统绘画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很多国家的一些传统艺术学院受其影响,最终还是放弃了现实主义的绘画艺术,但在这样的情势下,俄罗斯国家的一些艺术家们还坚持着现实主义创作道路。以列宾美术学院教学体制为例,依然坚守着现实主义的重基础、重感受、重生活的阵地。严格遵循着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生命体验原则。如今的俄罗斯美术院校,一直以造型训练和现实主义思想为教学中心,培养出一批批现实主义的继任者。他们在绘画的技巧和形式上都维护着现实主义的外在形态,在不同的年代中,虽然他们的价值观念和内在精神缺少了一些前辈绘画大师所具备的强烈民族 认同感和使命感,但依然承担者斯拉夫文化向前推进的义务。

我个人认为,莫伊谢延科在俄罗斯绘画史上的作用不能动摇更不可低估。他的作品恣意放松挥洒自如,用笔大胆简洁概括,豪放且不失激情。人物造型极尽松弛、生动、自然,但又有一种给人严谨有加的感觉,色彩稳重而和谐,极度讲究画面的构成关系,对画面中每个人物的安排合理并且有秩序,使画面构图丰满合理,姿态多变,气脉相连。利用画面中大块面的光色处理互为服务相得益彰,注重黑白灰三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相互关系,寻找它们之间复杂而巧妙的穿插关系和明确的节奏感,考究每一快色彩之间的关系在整体中微妙的变化。这形成了莫伊先科独特的艺术风格,并在这方面形成了特有的教学方法,至今为止列宾美院在梅而尼科夫的领导下仍然继承和延续着这一特点。他是前苏联时期重要的现实主义代表人物之一。

在俄罗斯现实主义新生代画家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俄罗斯现实主义精神在绘画中的完美表现。其中阿米德.萨甫库耶夫作品的现实主义特征和民族性特点最为突出。我第一次与萨甫库耶夫相约见面是2010年11月2号的一个阴沉下午,在列宾美术学院的展厅里独坐着等待我的到来,体形高大、彪悍,但是说话声音很小,举止温文尔雅。这可能算是国人所说的“内秀”吧。这和作品中所感受到的画家大相径庭判若两人。萨甫库耶夫是个疯狂的不知疲倦的画家,这可能是从小生活在高加索艰苦环境中练就的一种耐力,一种哈萨克民族特有的类似于胡杨的坚韧性格。他也是个多面手,不管是素描还是雕塑、油画作品,作品中的人物、动物形象都是那么荒诞又那么真实。在他的作品中,人物和画面的形式感带有强烈的宗教化风格,让我们可以感受到清静而严峻的北高加索自然风光和浓重的地域宗教气质。可以感受到哈萨克人的祖先在那片土地上为子孙所营造的生存方法和游戏规则,荒诞中传递着真实,滑稽中又显得那么真切。他的作品一般都以银灰调作为基调,充满忧郁之情,有如月光洒落在隔壁沙漠,透着某种让人痴迷的悲凉和神秘。同时,萨甫库耶夫大的作品中还充满着非理性的东西,或许与他包罗万象的想象力有关,构成别具一格形式感极强的绘画风格。

全文阅读

浅析超现实主义绘画艺术

摘要:该文主要论述了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形成过程、代表画家、特征、影响和作用,通过对比分析具有代表性的两位画家,以期进一步认识超现实主义绘画艺术。

关键词:超现实主义;特征;影响;米罗;恩斯特

一、超现实主义的产生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的艺术文化领域中兴起了对资本主义传统文化思想的反叛思潮。部分艺术家认为这是一场精神革命,他们通过自己的肢体和动作传达自身的思想,从而达到一种精神上真正的统一,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们只接受思想的启示,没有理性的控制,没有审美或者道德偏见。超现实主义基于这个基础,即梦想全能和不存在偏见的信念。当时的许多艺术家接受并运用这些观念,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中加以实践,超现实主义因此得到了快速发展。

二、超现实主义产生的哲学背景——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

在达达主义衰落的同时,有两种理论得到了广泛传播,分别是法国哲学家柏克森的生活哲学和奥地利哲学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其中,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影响深远。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分为意识和潜意识两个对立的部分。他认为,心灵的导向是梦,人的潜意识和本能是梦的反映,是潜意识心灵的完美再现,是操纵个人命运和决定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但是,这些潜意识被现实的规范所压抑,长期被人们忽视。弗洛伊德反对压抑潜意识的思想,努力寻求合理的疏导渠道,这给超现实主义艺术创作提供了理论支撑。

三、超现实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达达主义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人们的艺术审美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些艺术家的身心在战争中饱受冲击,他们感到继续把自己的创作中心放在固有的题材上似乎有点不合适了,部分艺术家也不愿在官方举办的画展上展出自己的作品。于是,当时的艺术领域迎来了一场较大的变革,人们以前从没有接触过的带有强烈的批判的风格——达达主义诞生了。超现实主义即源于达达主义,前者吸收了后者的诸多观点,两者关系密切。

全文阅读

弗洛伊德与超现实主义绘画

[摘要]本文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为理论支撑, 从艺术心理学角度对超现实主义绘画进行了回顾,尝试论述潜意识、梦对超现实主义绘画创作的影响,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个在西方现代艺术史上颇具影响力的画派。

[关键词]弗洛伊德;超现实主义绘画;西方现代艺术

[中图分类号]J2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10-0070-02

20世纪初以来,随着西方现代艺术的发展,具有时代特色、颠覆传统艺术的各种艺术流派纷纷出现。其中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一些法国前卫艺术家们开始一反以往对技法形式的追求,转向用自己手中的画笔反映人们的内心世界,尤其是自身潜意识、梦在创作中的表现,产生了一个对整个欧美艺术影响深远的画派――超现实主义。

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简述

弗洛伊德(1856~1939),奥地利精神病医生、著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其精神分析派艺术心理学关注艺术创造的原动力、美感起源等问题,主要理论观念有五部分,即潜意识、泛性论、本能说、人格结构和论梦。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活动由意识、前意识、潜意识组成,其中潜意识是基础,指导着人的行为,意识作为心理表层的体现只占冰山一角。潜意识不被个体察觉,包括不容于社会的各种人类原始冲动和本能欲望,却犹如人类精神之山的主体,渗透在心理活动之中,时刻影响着每个人的思想。其中性本能又称“力比多”,存在于潜意识之中,是人一切行为的根本动力。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超我。所谓本我,它是原始的、生来就有的潜意识部分,遵循顺应本能冲动的愉快原则。自我则受理智支配,以社会现实、习俗道德等因素抑制性冲动。超我是伦理化的自我,代表着道德良心和理想的意识。而梦境作为潜意识内容的显现方式,再加以自由联想,就为艺术提供了形象的宝库,这些形象成为人类最隐秘体验的具有象征性的符号内容。

弗洛伊德认为,艺术家在选择和提炼题材时也是为把潜意识中的力比多加以伪装和变形,绘画的灵感闪现于理智对潜意识的控制力放松之时;画家按照自己的心声创作,本我、自我、超我随环境而变,均有可能作为主导的心理状态指导其创作,从而使艺术作品感染愿望同样被抑制的人们,并使观众从中体会到艺术家真实的个人情感。弗洛伊德指出,释放本能产生的痛苦是艺术家创作的理由。艺术家把在现实中受到压抑而得不到满足的欲望按照美的规律转化到幻想世界,即绘画中去,从而得到本能的宣泄和欲望的达成,借以追求期望中的自由与快乐。因此,艺术创作就是画家为自己编织的逃避现实、避免伤害的白日梦。艺术家就像一个精神病患者,用绘画使自己从不满的现实中得以解脱,投入到一个自己幻想的完美世界。在艺术世界里,艺术家解决冲突,对抗焦虑,处理复杂问题,并且净化心灵。此外,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认为,美的本质是一种本能的转移和升华。他强调说,人们对于美的追求来源于性感的目的,将艺术形式视为美的根源是错误的,艺术形式给人感官造成的并不是画家真正所要表达的目标,而只是一种刺激手段。据此,一些超现实主义艺术家钟情于表现自身的各种情绪、内心体验和梦的幻象。

二、超现实主义的艺术特色

全文阅读

中国新现实主义绘画样本

【内容摘要】新现实主义主张“万物平等、众生平等”的社会学意义。忻东旺绘画中的大众现实形象正体现了他对世界万物平等的信仰,以及他对于人在当下现实中的生存境况和精神状态的关注、思考和语言个性化的真诚表达,蕴含着最为可贵的人文关怀,可谓中国新现实主义绘画的样本。

【关键词】新现实主义 忻东旺 大众形象

当忻东旺这个名字出现在2014年1月11日的讣告新闻里时,不免让人痛感震惊和惋惜。曾经只那么几次站在他作品前的凝视和他的创作视频的观摩,已让笔者记忆深刻。忻东旺的绘画是和他本人一起在现实生活中孕育出来的统一体,他的“大众形象”具有感动人心的穿透力,令人过目难忘。他的绘画一直被作为中国新现实主义绘画的重要代表之一。

哲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提出“美是生活”的重要命题,认为“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文学家别林斯基则提出了“熟悉的陌生人”的概念,认为“每一个典型对于读者都是熟悉的陌生人。‘熟悉’是因为它来自生活,概括了读者曾经感受和意识到的现实关系中的某些现象和规律。‘陌生’是因为有这样个性特征的人似乎从来没有过,是新对象,新生命,寄托着作者的审美理想,因而给人以新的美感满足。”忻东旺作为中国新现实主义绘画的重要实践者,一贯将目光集中在普通的人和物,关注日常生命的存在。他笔下的众多人物,大部分是作为模特的陌生人,在经由观察和与之交流沟通后,逐渐被“熟悉”化,呈现于画面。因此,忻东旺绘画中的大众形象,非为自然之美,而是在寄托了对个体生命存在的特殊痕迹的感悟后,所创造出的极富生命力的超越现实之美。

在绘画领域,19世纪就形成的现实主义的艺术思潮,从意识形态和观念上关注人生,广泛展现现实生活,把普通劳动者作为绘画中的主体形象,表现普通大众的生活和斗争。如法国艺术家库尔贝的《筛谷的女人》、中国画家司徒乔的《放下你的鞭子》、蒋兆和的《流民图》等。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艺术创作的课题,长久以来都是艺术家惯常的思维方式,只是现实主义绘画通常以写实语言为主导,甚至等同于写实主义,通常以生活画面的截取或历史场景的再现作为主题,具有某些事件的可读性。新现实主义是现实主义在历史发展中的新阶段,其艺术主张和表达方式与20世纪50年代英美的波普艺术表现“大众文化”有本质上的相同点。新时代的自然和生活主流随着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的进程发生了改变,人和人性也在发生着改变,日常现实的生活画面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因此,新现实主义绘画关注和表现的虽然依旧是现实生活,但在表达方式上与传统的写实现实主义相比更为自由,个体语言更为多样化,表现出夸张的造型和色彩、非传统的画面空间处理等,呈现出更为鲜活的气息。中国的新现实主义绘画则与乡土绘画有着渊源。“”的结束促成了艺术复归人性的追求,艺术家们重新关注自然和现实生活,社会责任感的复苏也使他们把目光投向社会底层和劳苦大众,产生了一大批的乡土绘画代表作,罗中立的《父亲》或是陈丹青的《组画》都蕴含着新现实主义精神的萌芽。改革开放以后,普通务农和劳动者的集体形象在中国都市化的过程中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而忻东旺出生在“”前(20世纪60年代)的河北农村,天生秉承了劳动者朴实坚毅的性格,天生对农民形象有亲切感,对农民工的生存境遇有感同身受似的特有敏感,对他们的焦虑和内心的希望有深度的领会。如《夏日的思辨》《笨嘴》《憧憬着的老段》《项链》《雄心》等作品,虽然都只是坐着或站着摆姿势的模特人物,却能读出不同人物背后的故事,看见更多的场景和情节,这便是对人性的朴实表达。最普通的生活就是最真诚的诗歌,忻东旺笔下的众生相皆具有这种诗性的状态,这些社会的边缘人群被艺术家从社会的不起眼的角落推到了舞台的中心,散发着光彩。他画的《大白菜》具有很强的形式感,造型饱满,亦带有一定的社会批判意义,“卖白菜”实则讴歌了社会普众和底层人物的生存价值。

忻东旺的人物造型有着波普的夸张和适度的变形,既有弗洛伊德的遒劲也有博特罗的朴拙,无论人物或静物,都极富个人特色。他的绘画空间契合了现当代绘画扁平化的趋势,突出主体,背景多为大笔简色调铺成,画面清新爽朗、轻松直白。他的绘画不仅放大了普通人和物的形,而且提炼出了平凡人和物的神,这是他的新的写实技法。因根植于中国的现实生活情景和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因此他的绘画由内而外散发着民族的气质,却绝无造作或是生硬的中西组装,而是自然而然地吸收了欧洲油画传统的格调。

忻东旺的创作是在感性和理性的较量中完成的。他的感性体现在对于表现对象第一时间的视觉形象感觉以及对其内心活动真实的感悟和理解,形神合并地观看表现对象,合乎中国绘画讲究的“意的营造”和为求得“生动”的准备。他的理性在于采用了异于西画的常规作画步骤却能经由那短柄油画笔自如运用的铺呈方式,有些像中国工笔画的先勾勒,再罩染,只不过他的“勾勒”非“工”也,而是抑扬顿挫如行书般富有表现力,而他的“罩染”也非“层叠晕染”,而是弗洛伊德式由表及里的丰富塑造,但又亦非厚料堆砌,而是在人物与背景的交接处以及结构转折的关键处,恰到好处地运用刮刀,造成半浮雕式的视觉感受,平中带厚,既是富于激情的表现,也是鲜明的个人风格语言的精妙拿捏。由简入繁,一气呵成,“得意”而“不忘形”,才使得他的绘画气韵生动,不唆、不沉重,具有活脱脱的现实性和新鲜感。

新现实主义主张“万物平等、众生平等”的社会学意义。忻东旺绘画中的“芸芸众生”正是体现了他对世界万物平等的信仰以及他对于人在当下现实中的生存境况和精神状态的关注、思考和语言个性化的真诚表达,蕴含着最为可贵的人文关怀,可谓中国新现实主义绘画的样本。他对绘画的虔诚和坚持,他的朴素和灵性,都永远和他的油彩一起凝固在了画面里。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