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相邻数教案

相邻数教案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相邻数教学活动的个案分析与反思

一、“相邻数”教学活动案例

在相邻数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试图通过以下四个教学环节让中班幼儿寻找10以内数的相邻数,并总结出规律。

第一环节,找邻居游戏。在让幼儿寻找各自座位邻居、家的邻居的经验基础上,总结出邻居的意思就是相互挨着,并由此引出为数字宝宝找邻居的游戏。在为数字宝宝找邻居时,教师先从数字卡片中随机抽取10以内的数作为需要找邻居的数字宝宝,并进行集体提问,“X”数的邻居是谁?在回答5以内数的邻居时,幼儿能轻松作答,但在回答5以上数的邻居时,大部分幼儿面临不理解、找不到、找不准的问题。

第二环节,认一认数字宝宝的邻居。教师为每一位幼儿提供1~10的数字卡片,要求幼儿看数字卡片唱数,在唱数时,大部分幼儿并未看着卡片。唱数结束后,教师随机抽取卡片中的一张,并要求幼儿拿出“X”数的数字卡片邻居。像第一环节一样,对于5以内和5以上的数,幼儿的作答反应结果不一致,前者难度不大,后者具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在唱数阶段,有些幼儿手口不一致;在找数字卡片邻居阶段,常有幼儿举手说:老师“X”数的邻居是“X”数和“X”数,但是,我不认识“X”数,我不知道“X”数在哪里,我找不到“X”数。课堂有些难以掌控。

第三环节,写一写数字的邻居。老师通过不同的方法来回进行了几次寻找和书写10以内相邻数的示范,示范结束后为幼儿发了写一写相邻数的练习纸(练习纸格式如下图所示)。在写的过程中,多数幼儿出现了不会写、写错、不认识数字的问题,教室充斥着幼儿寻求教师帮助的呼喊:老师,我不会写“8”,老师我不知道“X”数是几,老师“7”两边的空该怎么填.......

第四环节,总结规律。快到教学活动的结束时间,教学老师让正在书写的幼儿停下,试图和幼儿一起找一找相邻数的规律,但幼儿们的心思仍然牵挂着老师发给他们的练习纸,对老师提问的反应不积极。不得已,老师只得自我总结,并向幼儿强调相邻数就是与给出的数字相互挨着的两个数字,他们之间是多1与少1的关系。

二、“相邻数”教学活动案例分析及反思

(一)数数是幼儿相邻数学习的基础

全文阅读

读懂学生的思维减少盲目的唯一

2014年10月,郑毓信教授在《数学教学中的“找规律”风应当降温》一文指出,规律最重要的两个特征是“客观性”和“普遍性”,这类活动的根本意义在于借助所发现的“规律”,更有效地去从事实践活动。张奠宙教授也认为,“找规律是一个开放的问题。任何一个有限序列,都可以生成无限多种规律,认为只有一个规律,推断出‘必须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把开放题封闭成只有唯一答案的题目,在数学上是不Φ摹薄

笔者正好要教学这部分内容,于是,带着对一年级“找规律”教学的思考,我在毫无告知的情况下让学生完成了这样的找规律填数:

70,( ),60,55,( ),( )

结果学生上交的答案各不相同,那么他们到底是怎么想的呢?于是,我就进行了如下的追问:

生1:70,(65),60,55,(50),(45)

师:有什么规律?你怎么发现这种规律的?

生1:我看到题目中60和55相差5,也就是相邻的两个数相差5。

生2:70,(55),60,55,(50),(55)

全文阅读

幼儿计算教学――数数

幼儿学习有其特殊性,具体表现为直观――操作性,指导――模仿性,活动――游戏性等特点,这使幼儿学习活动表现出许多独特的方面。

现象一:“出声思考”之“出声数数”

经过婴幼儿时期的主动探索过程,幼儿开始区分出来“我的”与“其他的”的主体与客体的依存关系,这使幼儿创造性地使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思考成为可能。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在观察幼儿认知活动时,把幼儿“嘴部的一动一动”理解为幼儿的“出声思考”。课堂上的认知操作,类似于“出声思考”,只是内容和形式上的深度和广度不同。幼儿计算教学中如何设计幼儿的认知过程是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例如幼儿计算10以内自然数的简单加、减法是用“出声数数”,“数”具体看得见的物体。

案例1:数字游戏之“数数”

首先让幼儿认读、数出10以内的自然数,最好能让幼儿数看得见的物体,数幼儿人数、数凳子、数窗户玻璃、数积木的个数……进一步让幼儿反复操练用“数数”的方法计算10以内自然数的简单加、减法。

教师:“5个苹果加1个苹果,一共有多少个苹果?”

幼儿用自己的手指指着图片中的“苹果”,出声地数数:“1、2、3、4、5……”

“1”……

全文阅读

邻避型PPP项目的运营模式与居民环境行为研究

摘要运营模式的科学设计以及居民环境行为的有效管理是邻避型PPP项目能否成功的关键。针对邻避项目存在的低收益和居民环境行为转变难两大问题,本文基于计算实验理论与方法构建邻避型PPP项目的运营模式与居民环境行为模型。通过对利益相关主体的社会属性与行为变化规律分析,进而设计运营商、政府、居民和从业人员等主体的计算实验交互规则。模型与计算实验研究了邻避型PPP项目的运营状态和居民环境行为在自负盈亏与统一价格、最小收益保证与统一价格、固定收益率与统一价格、自负盈亏与阶梯价格、最小收益保证与阶梯价格、最小收益保证与阶梯价格以及固定收益率与阶梯价格等六种情景下的演变规律。研究发现:①阶梯价格能在短期内改善邻避型PPP项目的运营状况,统一价格机制更有利于项目长远发展。②自负盈亏并不是邻避型PPP项目的一个理想方案,收益担保是一个相对稳妥可行的选择,而固定收益率是一个对政府财政有高要求的优化模式,可优化居民环境行为并降低PPP项目的邻避效应。③自负盈亏模式下运营商无心开展环境教育和提高从业人员待遇,固定收益率模式有利于推行环境教育并提高从业人员待遇。④邻避型PPP项目的环境投入-环境意愿-环境行为之间存在时滞效应。这意味着,较难通过收益模式与价格机制的调整实现系统的最优化,市场的力量无法协调邻避型PPP项目目前存在的矛盾与冲突,需要政府统一管理价格并保证社会资本的回报。同时,改善居民环境行为和管理邻避项目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需要有系统的筹划与长期时间的积累。

关键词邻避型PPP项目;计算实验;居民环境行为;运营模式

中图分类号F294;X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7)03-0099-08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7.03.012

群体性邻避事件的频发折射出我国公民环境意识的觉醒,也反映了目前邻避项目管理遭受着巨大挑战。为解决日趋复杂的邻避难题,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邻避项目的政策,然而我国邻避项目仍普遍存在的低收益和居民环境行为转变难两大问题。以污水处理项目为例,由于成本增加,全国大多数省市实行的污水处理费无法满足污水处理企业生存条件,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在获得多重政策补贴和利好情形下,2010至2012年污水处理行业资产报酬率仅为2.42%、4.45%和4.21%。即便是在市场中表现良好的环保类上市公司2012至2014年资产回报率也仅为8.78%、6.86%和5.26%,处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近两年,受政策驱动,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地铁等PPP项目如火如荼,但实际签约率不足两成,邻避项目较难获得资本的青睐。另一方面,相关从业人员面临地位和收入双低的窘境。近几年,在广州、南京、东莞、佛山等地环卫工人罢工事件层出不穷,导致垃圾围城臭味弥漫,造成极其恶劣的环境影响。此外,公众的关切也没有及时转化了积极友好的环境行为,居民环境意愿与环境行为之间存在悖离和缺口,陈绍军等[1]通过对宁波市的调查研究发现有82.5%的居民愿意参与垃圾分类,但仅有13%的居民实际参与垃圾分类。这让我们思考,该如何看待和解决邻避设施的运营难题?该如何消除公众的邻避心理,促使公众在实际行动中做出环境友好行为?

1文献综述

邻避冲突的根本原因是邻避项目存在负外部性[2],若能有效解决其经济性,邻避项目便可能不会因运营困难导致负面环境效应。以住宅小区垃圾处理为例,容易观察出物业费高的住宅小区环境相对较好,垃圾随意摆放和堆积、水体发臭等事件发生的概率较小。高昂的物业费促使业主有理由对物业管理者提出更高的要求,盈利性的有效保证促使物业管理规范化,进而促使相关从业人员更好维护住宅小区环境。物业费低的社区环境质量相对较差,如果业主拖欠物业费的话,那直接后果可能就是垃圾无人处理,导致更糟糕的环境。可见,如果能较好解决垃圾处理等邻避项目的盈利性难题,邻避项目导致的环境事件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得以控制。如果盈利性较好,甚至还可以反哺社区,促使居民对这些项目的态度从“邻避”走向“迎避”[3-4]。但邻避项目终究涉及公共性,高收费仅能解决局部问题,仍需要在系统层面思考该如何管理好邻避项目,目前这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集中在选址和政府参与方面。如Celalettin[5]基于基本约束和GIS测算提出两阶段模式解决垃圾处理站的选址问题。Amy[6]等通过数据分析认为参与者的偏好会较大影响邻避设施的选址决策。刘小峰[7]研究了人口分布、居民收入、资产价值会怎样影响邻避项目的选址和环境补偿。张乐和童星[8]认为邻避项目运营商应该避免“安全性警觉萎缩”,应及时披露风险并承担相应社会责任。Li[9]研究邻避项目运营与污染物管理政策对建筑业的影响,认为收益是导致建筑垃圾减少的最有效的激励因素。居民环境行为方面,Steg[10]等认为环境行为需要利益主体在享乐、收益和规范之间做出判断和选择,并往往要承担一些费用以造福于环境,因此,人类的环境行为会因个体特征、情景等差异表现出多样性。如邓俊[11]等对北京市600个分类示范点居民环境行为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居民投放和分类正确率分别为4.5%和31.2%,处在一个较低水平。李金兵[12]等从环境知识、意识、外界和个性因素等方面构建了居民环境行为模型。赵爱武[13]等认为宣传与教育可以增强消费者绿色购买行椋财政补贴在短期内有显著的促进作用。Huang[14]研究了垃圾分类、法律约束、社区参与和资本投资等因素对可重复使用材料行为的影响,认为金融投资是关键的因素。Meyer[15]认为良好的教育会使个人更关注社会福利并采取更环保友好的环境行为。

刘小峰等:邻避型PPP项目的运营模式与居民环境行为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年第3期鉴于以上分析,邻避项目的准公益性决定了分析其运营和居民环境行为必须重点分析政府的角色定位,即政府该如何与运营商达成合作,该如何共同努力影响利益相关者的环境行为朝向可持续发展方向演进,这也是大部分PPP项目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本文拟通过计算实验方法研究邻避型PPP项目的运营模式与居民环境行为在不同情景下的动态变化规律,为邻避项目探寻适应性的管理模式,同时也为规范居民环境行为、提升相关从业人员收入和地位提供决策参考。

2计算实验模型构建

全文阅读

浅析符离集站改施工安全管理

【摘要】在新的铁路施工环境下,安全工作越来越受到方方面面的关注和重视,本文通过符离集站改施工总结出部分安全管理方面的知识,为今后邻营施工甚至是营业线施工提供参考。

【关键词】施工建设;安全管理;安全生产

1、工程概况

符离集站场改造工程属于邻营C类施工,工程施工在京沪上行线K862+800--K864+500范围内,主要负责符离集站站内派出所、间休室、给水所、统计房、助理房、道岔清扫房、红外线探测1#房和红外探测2#房的拆除、还建,以及新建京沪线通信、信号和供电电缆槽,新建给水管道铺设和站内排水沟、站台还建等系列邻近营业线施工工程。

2、前期准备

2.1人员准备。根据《铁路营业线施工安全管理办法》铁运发【2012】280号文要求,施工前徐州建设枢纽指挥部与上海铁路局沟通,统一组织我部符离集站改人员进行营业线施工安全培训,我部13人/次参加由上海铁路局南京培训的培训教育,并全部通过邻营施工安全考核,获取营业线施工安全培训合格证书,持证上岗。同时我部内部进行管理人员施工安全培训教育考核,所有预施工人员参加并通过了我部的相关三级安全教育和考核。至于施工队伍均由合约部审核、签订劳务合同和施工安全协议,劳务人员进场作业需提供身体检测报告,身份证等报我部备案,同时必须经过当地铁路派出所备案和我部的安全培训教育合格方可进场作业,我部统一颁发上岗证件,施工过程中必须佩戴,无佩戴着视为非合格人员,给予清场处理。我部安排专职现场防护员和驻站联络员,及时准备的了解列车运行位置,保证施工安全和行车安全。

2.2协议准备。根据《上海铁路局营业线施工安全管理实施细则》上铁运发【2012】206号文要求,开工前我部专门组织相关人员与各个设备管理单位签订邻营施工安全协议,主要包括蚌埠工务段、淮北车务段、南京电务段、南京供电段、上海通信段等分别签订施工安全配合协议,施工安全配合协议包括工程概况、施工责任地段和期限、双方遵循的技术、规程和规范、安全防护内容、措施及专业结合部安全分工、双方安全责任权力和义务、违约责任和经济责任、安全监督配合费用和安全保证金、其他事项等。

2.3计划准备。根据《铁路营业线施工安全管理办法》铁运【2012】280号文要求,我部提前一个月报审次月临近营业线施工安全监督计划。施工单位(或建设项目管理机构)于每月15日前将经相关站段(我部仅报蚌埠工务段、南京供电段和南京电务段)会签的次月邻近营业线施工安全监督计划申请上报铁路局主管业务处室,铁路局业务主管处室审核后,于每月20日前,将本专业邻近营业线施工安全监督计划报铁路局运输处,由铁路局运输处汇总后作为铁路局月度施工计划下发,我部按照下发的月度施工计划组织下月的邻营施工。

全文阅读

检察院未检科科长事迹材料

绝不放弃一个失足少年

人物简介:朱明发,男,汉族,四川省邻水县人,1968年12月出生,20__年12月内江师范学院自考法律本科毕业,1992年5月入党,1992年7月参加工作,现任邻水县检察院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检察科(以下简称未检科)科长、副科级检察员、一级检察官,邻水县第十七届人大代表。

“有‘爱’的小孩不会再变坏,我们绝不能放弃一个拯救失足少年的机会!”这是邻水县检察院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检察科科长朱明发的座佑铭。

作为邻水县检察院第一任未检科科长,朱明发把全部心血倾注到工作上,用浓浓的爱心与柔情,挽救了一个又一个失足少年,书写了一名检察官对检察事业的赤胆忠心。

成立未检科 他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20__年2月,邻水县检察院增设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检察科。这是四川省第二个、广安市第一个成立办理未成年人刑事犯罪案件的专门机构。朱明发成了邻水县检察院第一任未检科科长。

未检科成立之初,一切都是空白,没有现成的经验,没有熟悉的办案机制,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在检察官们都感到茫茫然的时候,院党组对朱明发提出了要求:未检科一定要高起点、规范化、专业化。

面对诸多困难和问题,朱明发没有丝毫推诿退却,他想得最多的便是如何把未检工作真正做好,帮助更多的涉罪未成年人。

全文阅读

创设有效问题 激活学生思维

智慧的问题引领,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能的关键所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往往有教师不知道如何进行问题引导,导致课堂气氛沉闷。究其原因,在于教师提出的问题缺乏思维含量,那么,该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呢?笔者现根据特级教师朱国荣老师执教《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教学片段进行赏析,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设疑而问,引发思考

[片段一]

教师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并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用纸剪的一样大小的平行四边形,让学生测量长度,学生量出了长度:底边为7cm,邻边为5cm,高为3cm。教师设置疑问:现在要求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你有什么办法?说说你是怎么计算的?学生提出了三种方案:方案1:(5+7)×2=24(cm2);方案2:5×7=35(cm2);方案3:7×3=21(cm2)。此时教师追问:(5+7)×2=24(cm2)是求什么?学生展开思考,发现这种方案是将两条边相加再乘2,这种做法求出来的是平行四边形四条边的和,也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周长,而不是面积。此时教师追问:这种算法算出的结果是周长,那么计算结果单位应该用什么?学生指出,周长的面积单位应该是cm,而不是cm2。教师对方案1点评:如果是要求平行四边形的周长,这个方法是正确的。但现在我们要求的是面积,这种方法你认为可行吗?学生立刻否定了这种方案。教师随即将这种方案删掉。

[赏析]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常用的教学策略便是提问。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参与数学探究的积极性。朱老师在课堂之初就提出了疑问:如何求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生在这个疑问的驱使下,找到了三种解决问题的办法,此时朱老师又引发了学生的疑问:到底哪种方案才是正确的呢?由此对方案一展开探究。朱老师进行了三次提问:这是求什么?如果求周长单位应该是什么?你认为这种方案求面积可行吗?这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厘清了面积和周长两个不同的概念,并由此明确了这节课的主要内容:要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引导学生将注意力放在这个关键问题上,展开自主探究。这些有效的问题设置,让数学课堂节奏紧凑,为学生打开了思维之门。

二、以问探路。激活思维

[片段二]

全文阅读

高中数学排列组合解题技巧

【摘 要】排列组合问题的内容比较抽象,解题方法比较灵活,很多学生感到难学,尤其在解应用题时不知从何入手。针对上述情况,本文从排列组合问题的解题原则和解题策略两方面阐述了解排列组合应用题的方法,并附以相应的例题。

【关键词】高中数学 排列组合 解题技巧

排列组合问题历来是高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难点,其思考方法独特,求解思路灵活,因而在解题中极易出现“重复”或“遗漏”的错误。虽然近几年高考将侧重点放在两个计数原理的考查上,但当对问题类型把握准确时,解答的准确性上将会有很大的提升,解答速度也会大大提高,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讨数学排列组合试题的解题技巧。

一、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引导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1. 使用“分类计数原理”还是“分步计数原理”要根据我们完成某件事时采取的方式而定,“分类”表现为其中任何一类均可独立完成所给的事件,而“分步”必须把各步骤均完成才能完成所给事件,所以准确理解两个原理强调完成一件事情的几类办法互不干扰,相互独立,彼此间交集为空集,并集为全集,不论哪类办法都能将事情单独完成,分步计数原理强调各步骤缺一不可,需要依次完成所有步骤才能完成这件事,步与步之间互不影响,即前步用什么方法不影响后面的步骤采用的方法。

2. 处理排列、组合综合问题,一般思想是先选元素(组合),后排列,按元素的性质进行“分类”和按事件的过程“分步”,始终是处理排列、组合问题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解题训练要注意积累和掌握分类和分步的基本技能,保证每步独立,达到分类标准明确,分步层次清楚,不重不漏。

3. 在解决排列组合综合问题时,必须深刻理解排列组合的概念,能熟练地对问题进行分类,牢记排列数与组合数公式与组合数性质,容易产生的错误是重复和遗漏计数。

二、具体的操作方法

全文阅读

走出“空间与图形”教学中的假探索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具有重要的意义,受到师生的青睐。所谓探索就是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探索现实世界中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操作、推理、交流等手段进行学习,才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但是,一些教师在组织“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存在一些假探索现象,主要表现为:探索浮于表面现象,探索结果成为摆设,探索缺乏思考性等。下面,笔者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剖析。

1. 探索浮于表面现象

案例:三角形的稳定性。

教师A:

(1)动手操作:学生拉一拉不易变形的三角形学具,探索三角形的稳定性。

(2)设问: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三角形,说说为什么。

教师B:

(1)观察情境图片:三角形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指出自行车上、篮球架上的三角形,用来固定新栽的树木的三角形支架。三角形有什么特别的作用吗?

全文阅读

清代坟产争讼中的“民间调处”

摘要:坟产的特殊重要性容易引起民间和官府两个层面的高度重视。当坟产争讼发生后,“两造”中的一方或双方通常会邀集“约邻”进行理处(理勘);当约邻调处失败后,“两造”中有一方会向官府提讼,官府受理后会以“批词”的形式要求亲邻进行调解;有时两造中的一方或双方也会主动邀集亲邻进行调解:亲邻得知案件到官府后,也会主动进行调解。对于约邻所进行的调处结果,官府一般都会认同。“定纷止争”是官民的共同追求,官、民的良性互动是“定纷止争”的重要保障。有鉴于此,传统的“民间调处”对于今天的民事诉讼制度的变革仍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坟产争讼;民间调处;官民互动;和谐秩序

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3)04-0122-05

清代民间社会的纠纷解决机制问题是学界一直以来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清代的纠纷解决机制中,“民间调处”发挥了非常重要的功能和作用。截止目前。学术界对于清代的“民间调处”已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并且已经产生比较多的研究成果。然而,学界的讨论主要集中于“民间调处”的思想基础、主体、范围、功能和特征等理论层面。清代“民间调处”的具体程序如何?民间调处中的“盲”和“民”究竟怎样互动?“官”和“民”的互动与乡村秩序的构建之间有何重要关联?对于这些问题尚需学界作进一步的探讨和努力。

由于“户婚、田土、钱债及一切口角细故,乃民间常有之事”,此类案件一般都是在州县一级进行调处和审断。坟产争讼当属“田土”之列,因此一般的坟产争讼也是作为“细故”而在州县一级得到解决。“坟产争讼”是中国传统的民间社会非常普遍的问题,涉及地权、风水和道德情感等诸多因素。此类争讼很容易引发严重的社会矛盾,因此,无论是官府还是民间社会都非常重视坟产争讼问题的解决。清代社会对于坟产争讼的处理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有鉴于此,本文以保存相对比较完整的清代巴县档案为基本素材,通过考察坟产争讼中的“民间调处”问题来进一步探讨清代“民间调处”的具体程序运作和“官、民”互动问题,希望该问题的研究能为今天司法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清代的坟产争讼与“民间调处”

由于坟产的特殊重要意义,官府和民间都非常重视坟产争讼问题。清人汪辉祖曾指出:“大端有四,曰风水,曰水利,曰山场,曰天界”;在这“四端”中,“唯风水、山场有影射,有牵扯,诈伪百出”。清代的民间社会也认为:“朝廷以宗庙为重,庶民以祖塚为尊”。坟产争讼在清代司法官吏的话语体系中当属于“细事”,对于“细事”这一类案件,清代的地方官吏更多的希望“一切户婚、田土、钱债、口角细故,俱听亲族里邻从公处明”。因此,在坟产争讼的救济中,“民间调处”发挥了重要的功能。

通过对巴县档案中的110件坟产争讼案件的统计分析,笔者发现坟产争讼的主要救济方式仍然为民间调处和官府审断两种主要方式(见图1)。其中,案件最终经由官府审断而结案的有70件,占110件案子中的63.6%左右:有18件案子是在“官、民互动”阶段中经由民间调处而结案,此类案件占16.3%左右;有3件案子是由于原被告当事人中的一方或双方经官府传讯而未到案,后被官府销票,此类案子占2.7%:经由官府调解而结案的案子非常少,只有1件,占0.9%;另有18件案子记载有官府的批词,但是可能是由于档案记载的原因或因其他原因而未有最终审断结果,此类案件占总数的16.3%左右。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