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乡村数字教育

乡村数字教育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近代中国农村社会教育的发展初探

【摘要】:20世纪社会教育运动在

【关键词】:社会教育 民间团体 近代农村

社会教育,泛指学校系统外的民众教育或通俗教育。就具体内容而言,社会教育在。

平教会对农民的教育观认为,不仅仅是要对农民普及、实施作为完整人的国民教育,而是通过农民教育从总体上推进乡村建设,从改造农村着手来改造社会。正如晏阳初而言“觉得中国真正最大之富源不是煤,也不是铁,而是三万万以上不知不觉的农民。要把农民智慧发展起来,培养起来,使他们有力量自动的起来改造,改造才能成功;自动的起来建设,建设才会生根;自动的起来运动复兴民族,民族才有真正复兴之一日”,“启发农民的智慧,也就是造人。造人必须有造人的教育。中国数十年来的所谓教育制度与内容,无非东抄西袭,不合国情,不切需要,所以不会有与一般人的生活发生关系,所以不能完成造人的使命。”因而要从农村的实际出发,建立乡村教育为中国教育谋出路,以促进社会的改造。1933年平教会起草的《由乡村建设以复兴民族案》中认为,中国乡村有四大基本问题,即愚、穷、弱、私,“所谓愚,我们知道,中国最大多数的人民,不但缺乏知识,简直他们目不识丁,所谓中国人民有百分之八十是文盲。所谓穷,我们知道,中国最大多数人民的生活,简直是在生与死的夹缝里挣扎着,并谈不到什么叫做生活程度、生活水平线。所谓弱,我们知道,中国最大多数人民是无庸讳辩的病夫,人民生命的存亡,简直付之天命。所谓科学治疗,公共卫生,根本谈不到。所谓私,我们知道,中国最大多数人民是不能团结,不能合作,缺乏道德陶冶,以及公民的训练。在这几点缺点之下,任何建设事业,是谈不到的。”为了解决这四大问题,应当以教育作为手段和途径,在人人取得最低限度的文字教育的基础上,通过三大教学方式即学校式、社会式、家庭式,实施四大教育即文艺教育以救愚、生计教育以救穷、卫生教育以救弱、公民教育以救私。这样乡村教育才能实现,农村及全社会的改进才有希望。在这些观点的指导下,在乡村教育实施方面,平教会做出了显著的成绩,特别是其扫盲识字运动闻名中外。

中华平民教育会首先在定县翟城村的实验,实验内容极其广泛,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到社会习俗,无所不包。其宗旨为“除文盲,作新民”。除文盲就是使12~15岁的不识字男女都能运用日常生活文字,成为有用的人才。设立识字班,编写课本《农民千字课》,针对80%以上文盲的情况,提出以学校教育为主,集中扫盲,办平民学校进行识字教育,以翟城村为中心逐步推广到全县。1926年10月~1930年6月,共办了初级、高级平民学校423所,学生10156人,女学生1011名,占总人数的10%。办高级实验学校、儿童班、男女育才学校26个,学生821名,学生年龄从11"48岁,多数为青年。在1927、1929年两次的调查中,第一次文盲率80%,第二次文盲率为67%,这说明在两年的时间内文盲率下降了13%。扫盲成绩显而易见。同时1930年3月平教会成立社会式教育实验所,举办夜灯教学,为失学的儿童、青年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此外还设立了问字处、图书馆、识字处等,实验区的农民对此交口称赞,并热心参与。

教育实验扩展到定县以后,学校式教育主要进行的实验有初级、高级平民学校的研究与实验,扫除文盲的研究与实验,乡村小学的研究与实验,妇孺教育的研究与实验,师资训练的研究与实验。其次成立了处、高级平民学校、实验小学来推广乡村教育、扫除文盲,提高农民的教育程度和整体素质,从而进一步改进乡村、改进社会。在扫除文盲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更加令人注目。1934年的调查表明,全县14至25岁青年约82000人,其中文盲32550人,占39%,识字人数为49450人,占61%;女子文盲为28114人,占73%,识字人数为10396人,占27%目。从统计数据上可以看到文盲率与当时全国总的状况相比,文盲率仅为39%,这体现出平教会的努力成就。在定县实验区有平民学校的村庄,识字人数多,则文盲率较低;若无平民学校则刚好相反。1928年调查,翟城村11岁至24岁的人中,识字者占53%,不识字者占47%;东亭村11岁至24岁的人中,识字者占51%,不识字者占49%。文盲率均在半数以下,这个数字很显然低于其他农村的文盲率,在翟城村、东亭村等实验区文盲率较其它任何村为低。据1930年调查,定县7岁以上人口识字者占17%,文盲占83%;在定县县城内,7岁以上识字者占34%,文盲占66%。可见在广大农村没有实验区的地区文盲率依旧维持以前很高的比率。

以上就北方较有影响的实验区阐述了乡村教育派的教育实验,除此外,较有代表性的试验区,比如中华职业教育社在江苏昆山徐公桥的改进实验区、浙江余姚诸家桥乡村实验学校等实验区,陶行知南京晓庄实验区,梁漱溟为代表的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在邹平、荷泽的实验区,江西农村改进社的实验区工作等等,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尽管各派从事乡村建设的组织、立场、观点很不一致,但其实施有相当之规模,对于农村的社会教育的发展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由于这一时期整个

全文阅读

城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及路径

摘要:城乡发展的不均衡,导致城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也不均衡,这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不利于教育的公平。笔者运用文献资料法,研究并分析信息教育水平的含义,分析出城乡教育工作者信息时代教育能力协调发展的原因,从而创立出促进城乡信息化教育水平协调发展的新渠道,进而促进城乡教育信息化水平共同进步,推动教学信息化的公平性与均衡性。

关键词:城乡;教学信息化;教学信息化能力;教学

城乡教育发展水平和信息化差异的现实不容忽视,认清城乡教育发展水平和信息化差异的现实需要我们以客观现实为基础逐渐减小差异,推动城乡教育体系协调发展。同时,乡镇地区教育工作者的信息化教学水平的提高一定要根据现有条件,自发地探求并研究出拥有乡村特点的数字化教学模式,乡村教育从业者不可以等到教学水平提高了再来增强自身信息化教学水平,而应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农村信息化教育水平。

1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信息化发展水平深层次的研究越来越透彻,促进了信息化教育水平内涵的深入探讨。当今,常见的狭义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含义是由陕西师范大学李天龙教授给定的,主要表现在老师基于信息化教育氛围中进行授课,并在学生学习中利用信息技术上课,并在各种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评价等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能力。上述能力与实际教学过程紧密相连,因此,信息化教学能力主要包括信息技术和课程融合水平、信息化教育设计水平、信息化教育资源设计与挖掘水平、信息化教学实际操作水平、信息化教学品评水平、信息化教学控制水平等主要方面。

2城乡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

2.1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

针对发展滞后的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我们常常关注制约原因:(1)相对于城市学校,乡村学校的数字化软硬件环境较差,教育者们不能开拓数字化教育模式;(2)乡村学校数字化资源的欠缺,对教育人员通过数字科技进行授课和提升教育水平也是一种制约;(3)乡村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敏感度相对较差,而且对信息技能的训练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全文阅读

城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协同发展影响因素及路径

摘 要:城乡发展的不均衡,导致城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也不均衡,这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不利于教育的公平。笔者运用文献资料法,研究并分析信息教育水平的含义,分析出城乡教育工作者信息时代教育能力协调发展的原因,从而创立出促进城乡信息化教育水平协调发展的新渠道,进而促进城乡教育信息化水平共同进步,推动教学信息化的公平性与均衡性。

关键词:城乡 教学信息化 教学信息化能力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1(a)-0124-02

城乡教育发展水平和信息化差异的现实不容忽视,认清城乡教育发展水平和信息化差异的现实需要我们以客观现实为基础逐渐减小差异,推动城乡教育体系协调发展。同时,乡镇地区教育工作者的信息化教学水平的提高一定要根据现有条件,自发地探求并研究出拥有乡村特点的数字化教学模式,乡村教育从业者不可以等到教学水平提高了再来增强自身信息化教学水平,而应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农村信息化教育水平。

1 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信息化发展水平深层次的研究越来越透彻,促进了信息化教育水平内涵的深入探讨。当今,常见的狭义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含义是由陕西师范大学李天龙教授给定的,主要表现在老师基于信息化教育氛围中进行授课,并在学生学习中利用信息技术上课,并在各种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评价等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能力。上述能力与实际教学过程紧密相连,因此,信息化教学能力主要包括信息技术和课程融合水平、信息化教育设计水平、信息化教育资源设计与挖掘水平、信息化教学实际操作水平、信息化教学品评水平、信息化教学控制水平等主要方面。

2 城乡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

2.1 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

全文阅读

“文字”何以“上移”?

内容提要 百年来,中国乡村教育经历了“文字下乡”到“文字上移”的复杂历程,表面上看二者相互对立,但细致观察则不难发现二者实质上是逻辑一致的,即都是“发展主义”的现代性逻辑和“国家主义”的政治逻辑之于乡村教育在不同阶段中的控制策略和操作手法。要理解中国乡村教育从“文字下乡”到“文字上移”的根本原因,需要回归到百年来中国村落社会变迁与转型的多层次因素中来考量其发生的可能性,从地方教育发展的现实困难出发来分析其发生的必然性,进而在后“文字上移”的时代语境下,破题在理论层面中摇摆于“城镇化”与“乡土性” 之间的中国乡村教育,进而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之路。

关键词 中国乡村教育 文字下乡 文字上移 社会变迁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5)06-0122-07

一、导论

百年来,中国村落空间中的社会教化经历了复杂而又艰难的结构性变迁,这种结构性变迁的复杂性一方面体现在中国整体社会结构剧烈变革和思潮激烈涌荡的大背景下,乡村教育发展理念、方向、目标、路径等一系列根本性的内生命题从来没有被真正厘清:乡村教育究竟应该是“城镇化”①还是“守护乡土本真”?②究竟是“离农”还是“为农”?③究竟是“文字下乡”④还是“文字上移”?⑤这一系列有关农村教育发展的二元治理悖论一直困扰着研究者和决策者。真实而完整的乡村教育形态在多元化的理论博弈与实践探知中反而被彩绘化和碎片化,不同的研究者因其不同的观念前见、生活经历与理论视角而对乡村教育采取了完全不同的现实判断,这种判断唯一的底线共识即是“乡村教育出了问题”。除此之外,研究者对乡村教育的“病理诊断与临床治疗”很难达成有效的实质共识,甚至诸多相互通用的理论概念与主流话语,在言说和实践时都呈现出完全不一致的意义和内涵。例如“城乡教育一体化”“城乡教育统筹”等近几年有关乡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概念,稍作研究即不难发现隐藏在这些概念内部差别迥异甚至南辕北辙的具体治理策略。“一体化”与“统筹城乡”作为近年来城乡教育发展的行政性纲领,其不同的理论解读和实践导向事实上形成了两条截然不同的乡村教育发展之路。

二、“对立”还是“一致”?――中国乡村教育从“文字下乡”到“文字上移”

“文字下乡”是费孝通先生在其经典著作《乡土中国》中所使用的概念,文字下乡的背景是源于传统乡土中国是一个封闭内卷且彼此熟悉的“礼俗社会”,礼俗社会“面对面”的社群空间特征和“定型生活”的社群时间特征使村落共同体内部连使用象征意义上的语言都显得多余,更不要说作为间接接触而可能导致意义走样的文字。新学教育在村落社会中的嵌入一直伴随着私塾的抵抗和农民的反对,因为这本质上是一场有关“教化权”的争夺:需要持续深入到村庄中的政府性国家力量,注定要以“新学”模式瓦解以“宗族”和“家庭”为办学主体的“私塾”模式,前者属于“国家行为”,而后者属于“社会行为”和“市场行为”。通过半个多世纪的国家运动与行政推进,原初意义上并非乡土社会中人们主体性诉求的“文字下乡”,时至20世纪80年代中央政府布置实施国家九年义务教育普及项目时,乡土社会早已是新式学校一统天下的局面,教化权早已成为了国家一元主体控制的政治权力。在教化权国家主义控制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实现教育的普及目标,同时节约教育开支、行政成本,又有利于国家教学的一维化管理,以“农村学校布局结构调整”为核心的乡村教化重心上移推动了另一波与“文字下乡”似乎截然对立的运动形式:“文字上移”。

乡村新式学校百年来所经历的由“文字下乡”到“文字上移”的复杂历程,表面上看二者相互对立与冲突,但细致观察则不难发现这实质上与国家权力对村落空间垂直下渗的意愿相关。“下乡”和“上移”实质上都是“国家主义”和“发展主义”政治逻辑在不同发展阶段中的一致性文化控制行为和治理过程,当国家需要通过单一的普遍性文化符号和教育仪式统一控制乡村文化空间时,“文字下乡”即成为必然性的教化选择,但当国家普遍性知识所能达到的控制能力足够标签和解构“异质性”与“冲突性”的地方性知识,或者地方性知识沦为国家权力可以有效预控的“类普遍性知识”时,“文字上移”自然可以使学校在国家“压缩财政开支集约式办学”和“高质量普及教育”的口实下轻易地从村落空间中溢出。事实上,新式学校最初在村落中的开设即体现了国家对地方性知识统一性控制和村落自为性身份主体解构的努力,以学校为载体,国家教化作为一种具有合法性的、占统治地位的文化符号权力开始真正意义上第一次强覆盖了村落的文化角落。特别是对新生代的农村子弟而言,封闭式的新式学校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对国家普遍性知识的文化认同与祛地方化意识使他们更容易成为注定要离家出走的村落抛弃者,新式学校在这个过程中日益明显且不断固化着的“人才抽水机”角色无疑使其沦为了与村落互不相干的“文化堡垒”,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文化堡垒”的植入与抽离在国家权力运转体系下会处理得如此轻松,迅速实现的“文字下乡”、随后迅速实现的“文字上移”,再之后即当下又迅速进行中的“文字留村”,似乎学校的存废本质上与村落社区无关。因此,与其说“文字上移”与“文字下乡”是相互对立的,不如说“文字上移”是“文字下乡”发展的新阶段,这决然不同于“文字下乡”之前中国乡土熟人社会中文字显得多余的村落古典时代。

全文阅读

略论入学语言准备的城乡对比

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幼儿入学语言准备整体现状根据样本在各维度的均值与满分的差距可以看出,幼儿在视—动转换、细微差异识别、空间知觉、前阅读技能上面表现较好;在听—动转换、汉字结构意识方面的表现次之;在故事理解以及图画理解与讲述方面的表现最差。(见图1)听—动转换任务(听指令做动作)要求幼儿按照所听到的指令做出相应的手部和上肢动作,以考查幼儿将听觉信息转化为肢体动作的能力。理解指令并能按指令行事是我国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期望与要求,也是幼儿入学适应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是幼儿入学适应重要的预测性指标之一。从心理过程来看,听指令做动作是听—动转换过程;从语言发展角度来看,是幼儿言语倾听和言语理解能力的表现。在本研究中,多数幼儿能够听懂指令,但一半以上的幼儿控制手部动作的能力较弱。细微差异识别任务(形近字识别—找字)考查幼儿对汉字字形结构细微差异的识别能力。笔划、部件、方位等的细微差异形成了汉字之间在字形结构上的细微差异。能够感知汉字在字形结构上的细微差异是幼儿识字、写字的重要心理基础。该任务不要求幼儿能认读汉字,只要求幼儿发现形近字之间的差异。在本研究中,70%以上的幼儿都能正确识别,表明多数幼儿能够注意到汉字在字形结构上的细微差异。汉字结构意识任务(识别缺失部件—补字)是向幼儿呈现不同结构(包括上下结构、左中右结构、包围结构、既有左中右又有上下结构)的汉字,要求幼儿通过比较找到指定汉字的缺失部分。汉字的特点是每个字都具有自身的字形结构。该任务只要求幼儿能够感知和识别汉字的字形结构,不要求认读汉字。在本研究中,约有60%的幼儿能够正确感知和识别汉字的字形结构。故事理解任务(听故事回答问题)要求幼儿在听完一个小故事后回答问题,以考查幼儿的语言理解能力。听力理解是幼儿口头言语能力的成分之一,是幼儿语言能力测验或入学语言准备测验的重要维度。在本研究中,有70%多的幼儿能够回答只需要简单推理的问题,但只有一半幼儿能够根据故事中的线索进行间接推理。空间知觉任务(听指令画图)是要求幼儿按照指令在特定位置画出某种形状,考查幼儿的听力理解和精细动作能力。精细动作能力是读写准备能力的重要构成成分之一。在本研究中,80%的幼儿能够画出正确的形状,但只有30%的幼儿能够在正确的位置画出要求的形状,表明幼儿在理解较复杂的方位语言时存在一定困难。视—动转换任务(记图画图)是要求幼儿先观看图案,然后凭记忆画出看到的图案。对图形的记忆与加工是汉字书写的心理学基础。汉字的特点是写字比识字难,原因在于识字是图形再认的过程,写字是图形识记和再现的过程。本研究将视—动转换(图形识记和再现)作为幼儿入学语言准备的测查维度之一。在本研究中,约70%多的幼儿能够正确画出所看到的图案的结构和形状。排图讲述任务(排图讲故事)要求幼儿将可以任意排列的3张图片进行排序并讲述故事,从句子、讲述的连贯性和讲述的生动性等三个方面以考查幼儿图画阅读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在本研究中,有17.2%的幼儿不会主动讲述;45.8%的幼儿仅能罗列一些个别对象,讲述线索断续、不衔接;只有1.5%的幼儿能够生动、富有想象力地讲述一个完整故事;19.6%的幼儿在讲述中能够加入人物之间的对话,运用拟人的手法展开故事情节,具有一定的想象力。前阅读技能任务(翻看图书)是要求幼儿会正确拿书、识别书的封面、知道书的书名、会翻到指定的页码;知道阅读顺序等。在本研究中,多数幼儿都能正确判断书名和页码,了解阅读的顺序,但仅有半数幼儿知道封面。相比较其他方面,幼儿对封面的认知较弱。(二)幼儿入学语言准备水平的城乡差异1.总体差异按幼儿的测验总分和各维度上的得分高低进行排序,城市、县城、乡镇和农村幼儿的得分呈依次降低趋势。城市幼儿入学语言准备总分均值为19.65,县城幼儿为17.88,乡镇幼儿为15.34,农村幼儿为12.42。其中,城市幼儿语言总分均值几乎比农村幼儿高出一半。这种随城市、县城、乡镇和农村依次呈递减的趋势存在于每个测查维度上。(见表4)以幼儿园所在地为自变量,以城乡不同地区学前一年幼儿语言总分及各维度均值为因变量,对城市、县城、乡镇、农村幼儿园或学前班幼儿入学语言准备水平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城乡学前一年幼儿在测验总分以及各具体维度上,市、县、乡、村两两之间都存在极显著的差异(P<0.001)。2.具体差异为进一步了解城乡幼儿在入学语言准备上的具体差异,对城乡幼儿在各题目上的得分进行分差分析(见表5),研究结果如下。(1)听—动转换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城乡幼儿在听—动转换任务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P<0.001)。两两比较发现,城市与县城幼儿、县城与乡镇幼儿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但随着行政级别的降低,市与乡、村之间,县与村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由表4可见城乡不同地区幼儿园幼儿均值介于1.22~0.74之间。市辖区幼儿园幼儿均分显著高于县城、乡镇和村幼儿园幼儿。乡镇和农村幼儿园幼儿得分低于总体平均值。农村有较高比例的幼儿在顺序、部位和数量上存在错误,不能按照指令做出正确的动作。(2)细微差异识别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城乡学前一年幼儿在细微差异识别任务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P<0.001)。由表4可见城乡不同地区幼儿园幼儿均值介于1.79~1.36之间。其中,市辖区幼儿园幼儿均分显著高于县城、乡镇和村幼儿园幼儿,乡镇和农村幼儿园幼儿在该维度得分都低于总体平均值。但两两比较发现,乡镇与农村幼儿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城市和县城都有80%多的幼儿能够正确识别,但乡镇和农村幼儿中有70%多能正确找出简单的独体字“天”字,能够正确识别较复杂的“部”字的幼儿不足70%。(3)汉字结构意识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县城、乡镇、农村幼儿之间在不同结构汉字的识别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城乡幼儿的得分均值介于1.43~0.96,其中近70%的城市幼儿能够正确识别,但能够完成任务的农村幼儿比例不足半数。(4)故事理解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县城、乡镇和农村幼儿两两之间都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P<0.001)。城乡不同地区幼儿园幼儿的均值介于4.56~2.79之间,城市幼儿的得分近乎是农村幼儿的两倍。在第一问“故事里有哪些小动物”,城市幼儿完全答对4个小动物的频数比例为44.4%,但接近一半的农村幼儿最多只能答对两个小动物。第三问和第四问考察幼儿对整个故事的理解程度,城市和县城超过一半的幼儿都能正确回答出来,但是乡镇和农村的人数比例都不超过50%。可见,随着问题难度的上升,城乡之间的差异渐趋显著。(5)空间知觉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县城和乡镇、乡镇和农村幼儿在这个任务上的表现不存在显著差异,其他两两之间都存在显著的差异(P<0.01)。城乡幼儿的均值得分介于1.01~0.74。城市、县城、乡镇和农村幼儿中能够按照语言提示找到正确位置的人数比例依次为47%、22.7%、21.2%、9.1%,能够正确画出所要求的圆形的人数比例依次为39.5%、22.0%、26.6%、12.0%。(6)视—动转换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县城、乡镇、农村幼儿两两之间都存在显著的差异(P<0.01)。城乡幼儿的得分均值介于1.54~1.14,其中,城市、县城、乡镇、农村幼儿中能够完全正确画出图案的人数比例依次是46.3%、22.0%、22.0%、9.6%,城市幼儿的人数约是农村幼儿人数的5倍。(7)排图讲述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句子和讲述的生动性上,仅城市和县城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其他两两之间差异显著;在讲述的连贯性方面,两两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城乡幼儿的均值介于5~2.82,其中城市幼儿得分几乎是农村幼儿的两倍,幼儿在所有子维度上的得分由高到低依次排序均是城市、县城、乡镇、农村。(8)前阅读技能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县城、乡镇、农村幼儿之间在识别封面、找到书名、找到页码、了解阅读顺序四个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城乡幼儿的得分均值介于3.11~1.88,城市幼儿的得分显著高于农村,在这四个方面均有80%多的城市幼儿能够正确完成任务,但只有约1/3的农村幼儿能够完成任务。

讨论与建议

(一)学前一年幼儿入学语言准备存在着发展不同步现象本研究发现,无论是城市还是县城、乡镇、农村的幼儿,在细微差异识别能力、前阅读技能、汉字结构意识、听—动转换等维度上的发展水平都优于其他维度,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发展水平最差。这与以往研究结论相符。[12-13]这种不同步、不均衡现象表明,虽然由于教育环境不同,城乡幼儿在每个维度上的均值与发展水平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都遵循同样的发展规律,表现出一致的发展顺序。与其他几个维度相比,幼儿在听力理解、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方面的发展相对较缓。这一现象的产生既有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特征的影响,也有幼儿园语言教育的作用。本课题组在对城乡学前一年班级教育环境质量的评价研究中发现,总体上,许多幼儿园班级为幼儿提供的图书不足;教师较少与幼儿进行个别交流,但在集体教育活动中较少注意倾听幼儿的谈话;教师较少给幼儿阅读图书或讲故事,在阅读和讲故事过程中不注意通过提问等方式引导幼儿进行推理,因此,不利于幼儿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转变语言教育理念,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图书材料,在一日活动中鼓励幼儿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经验,重视幼儿的独立阅读及成人参与的共同阅读,以培养幼儿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和早期阅读能力。(二)学前一年幼儿入学语言准备水平存在明显的城乡差距本研究发现我国城市、县城、乡镇、农村幼儿在入学语言准备测查各维度上均存在着明显的城乡差距,乡镇和农村幼儿入学语言准备水平明显低于城市和县城学前一年幼儿。国内有研究发现,87.6%的城市幼儿入学准备状况处于优秀或中上水平,87.7%的农村幼儿入学准备状况处于中、下水平,城乡幼儿之间存在显著差异。[3]城乡幼儿园教育环境质量的差距是导致幼儿入学语言准备水平差距形成的重要原因。国外关于托幼机构教育环境质量和幼儿发展结果(包括入学语言准备)之间关系的研究发现不同质量的托幼机构教育使幼儿入学语言准备状态呈现不同的发展水平。[14-15]本课题组关于城乡学前一年班级教育环境质量的比较研究发现,就总体水平而言,城市幼儿园的语言课程质量优于县城、乡镇和农村。城市幼儿园能提供一些供幼儿阅读的图书,教师在组织教育活动时能注意倾听幼儿并鼓励幼儿表达,并会每周给幼儿讲1~2次故事。但乡镇和农村幼儿园在图书提供、倾听与表达、早期读写等方面都表现较差。“缩小在入学前就已经存在的学习和发展上的差距涉及到后续的义务教育效益、阻断贫困在代际间的恶性循环、种族平等及社会和谐发展等一系列重要的社会政治经济问题”[16]。我国政府应该优先有质量地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推动城乡学前一年教育的均衡发展,有效地缩小幼儿园教育质量的城乡差距,缩小学前幼儿在入学语言准备水平上的城乡差距,以推动教育公平的实现。

本文作者:刘焱秦金亮潘月娟石晓波工作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全文阅读

数字乡村发展现状及路径研究

【摘要】以乡村振兴和数字山东为时代背景,通过实地调研山东省数字乡村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其原因,从基础设施建设、数字政府、城乡数字鸿沟、信息人才培养、乡村大数据平台、数字乡村文化建设以及建立健全数字化乡村治理体系等方面提出数字乡村建设的发展路径,为政府部门建设数字乡村提供决策支持与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数字乡村;乡村振兴;数字鸿沟;发展路径

数字乡村不仅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1]。山东省在《数字山东发展规划(2018-2022年)》和《山东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政策文件中明确提出实施数字乡村战略,互联网在乡村的快速普及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使城市和乡村联系越来越紧密,城乡联动、融合发展在技术上成为可能,但数字乡村建设才刚刚起步,城乡数字鸿沟仍然存在,还有加大的趋势,鉴于此,开展基于“互联网+”的山东省数字乡村发展路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山东省数字乡村发展现状

近年来,山东省数字乡村发展迅速,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1数字基础设施全面提升。随着“宽带山东”战略的深入实施,数字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得到稳步增强,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运算速度和综合技术水平位于国内前列,全省所有城区、行政村实现了光纤全覆盖,城乡家庭互联网接入能力基本达到100Mbps,乡村数字基础设施也不断的得到完善,但乡村信息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亟需增强,农村尤其是偏远山村,因其居住分散且基础设施差,导致网络建设成本很高,运营商无法收回成本,不愿意建设农村网络,设备商提供商也不愿意花费精力进行农村网络创新方案的研究,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还不广泛。1.2电子政务建设深入推进。全省政务服务平台基本实现互联互通,各服务平台的核心业务信息化应用加速,“一次办好”改革全面推进,基本实现了公众和企业网上办事“一号登录、一站受理、一网通办”[2],全省政务信息系统集成整合共享工程明显提升了政府数字化管理和服务水平,但在农村,电子政务治理还比较薄弱,公共服务的数字化建设还需稳步加强。1.3信息惠民水平大幅提升。在数字山东的带动下,智慧城市建设全面推进,农村宽带建设已普及,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成效初显。在教育、医疗、养老和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的信息惠民政策宣传和普及、信息服务平台的使用及惠民水平都得到了大大提高,形成了城乡共享的优质教育文化资源,缩小了城乡之间的差距。1.4农村数字发展环境持续优化。“互联网+”和市县级大数据服务平台的建设,使农村数字化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农业信息技术成果越来越多的得到转化和推广应用,但是不同地区之间差距明显。鲁西南是淘宝村集聚区,菏泽市淘宝村、淘宝镇数量位居全国前列,从地区分布来看,开展跨境电商的村主要位于沿海地区,特别是拥有外贸传统的城市,如青岛市等。同时电子政务标准及规范体系不断完善,网络空间法治化取得积极进展,显著提升了网络安全防护和处置能力[3]。

2山东省数字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2.1城乡数字化鸿沟进一步拉大。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下,城乡“数字鸿沟”是山东省数字乡村战略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4]。传统意义上的城乡“数字鸿沟”集中体现在基础设施配套和公共管理措施上。调查统计结果显示:缺乏网络设备与上网条件、缺乏文化知识与上网技能两者相互作用和影响,共同构成了制约数字乡村建设的瓶颈[4]。由于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和受教育程度存在很明显的较大差异,城乡居民的互联网理念和对信息知识的应用就存在着较大差异,城乡“数字鸿沟”不断以新的形式呈现,其更多的是体现在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理解和使用上,阻碍了农村培养数字化生产力的进程。还有一些地区在引导搬迁、撤并村庄时忽略网络设施和信息服务完善,促使了新的城乡“数字鸿沟”的形成。2.2农村信息失联、情感失联、财富流失及空心化严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中青年农民都选择进城务工,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也逐渐增多。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留守儿童、老人和妇女对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设备的应用很少,导致了乡村的信息失联以及情感失联。大量中青年农民的进城,使得农村土地也被大量闲置起来,无人耕种,加剧了乡村财富的流失,乡村空心化严重。这是现代化和城镇化的必然产物。2.3农村数字化发展水平各地区不平衡。目前,我省农村数字化发展各地区很不均衡,发达地区与一些偏远、落后的地区农业农村信息化水平差距较大,农业信息技术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比例差距也比较明显。淘宝村的出现,破解了农村信息化的难题,缩小了城乡数字鸿沟,如:滨州博兴县、菏泽曹县和郓城县等、青岛市即墨等淘宝村数量都位居全国前列。2.4农村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我省农村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我省移动宽带用户、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等指标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种植养殖、加工、集配、运输、仓储、营销、支付、消费等整个流程的数字化设施建设还比较薄弱,产地仓、冷链物流、信息网络、购销网点等方面的建设还需加强,智能电网、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农业建设任重道远。另外农村的互联网理念淡薄,缺乏网络设备与上网条件、缺乏文化知识与上网技能也是影响数字乡村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2.5缺乏专业的人才培养机制和平台。在农村数字化建设中缺乏专业的科学技术指导和技能培训,没有完善的培训机制和管理机制。虽然在农村开启了社区教育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有些数字化学习平台的构建还不完整,学习资源不丰富,根本无法满足学习者的需要。另一方面部分村民没有电脑和智能手机,不会上网也限制了数字化学习平台的使用,而且绝大部分人上网只是娱乐,对学习农业新技术不感兴趣。2.6乡村治理和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比较低。“互联网+党建”工作开展不到位,村干部老龄化严重,党务、村务、财务不能实现网上公开,乡村现代化治理能力进程缓慢,“互联网+政务服务”不能实现乡村覆盖,缺乏“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的综合服务体系,乡村治理能力和体系亟待加强。数字技术和信息化建设带来的在线诊疗和在线教育等公共服务发展缓慢。因此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强乡村综合治理能力,提高公共服务的数字化水平,使村民真正获得数字化带来的便利,是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3山东省数字乡村建设的发展路径

全文阅读

山区乡村小学教育学论文

一、小学教育学的教学内容与方法

根据“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理念,克服课堂单一讲授的弊端,从如下两个方面改进小学教育学教学方法。一是教学贯彻少而精与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启发式课堂精讲与案例教学等方法相结合。注重小学教育学理论知识的简约化,让师范生着重掌握小学教育学理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注意联系小学教育教学实际,给师范生列举乡村小学语文、数学等典型教学例子。小学教育学教学的理论联系实际,不仅在高校课堂里进行,还要走进小学教育现场,充分反映小学教育现场实践的真实性和丰富性,使师范生在亲身经历中学习小学教育学。为此,组织师范生到宜州市一小见习观摩语文、数学课堂教学和大课间体操及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到宜州市二学习少先队工作知识及技能。小学教育学教学的理论联系实际,更要指向山村小学新课程教学的难点问题。如师范生们问及现今多数山村小学没有多媒体教学手段,能进行新课程改革吗?对此,引导师范生观看CCTV广西农村地区教育采访纪行———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小学杨柳老师上语文识字课《秋游》(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的教学片段视频。师范生们看到在程阳村小没有多媒体,杨老师一样把语文识字课上得生动有效。也就是杨老师运用传统教学方法、手段———讲授、板书、图片,在教学生会认生字(凉、郊、望、兔、追、逐、喊等)和会写生字(兔、追、逐)的基础上,让学生分小组学习组词、造句,彰显了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进而引导师范生掌握在小学新课程改革实践中如何选用好教学方法、手段?教学方法、手段选用的基本依据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年龄特征、教学环境及设备等方面。教学方法的选用要做到科学性、规范性、综合性、灵活性与创造性相结合,亦即“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当下小学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方法(学习方式),应当与被公认且仍有现实意义的小学传统教学方法有机结合;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有机结合,使它们结伴而行、交相辉映。在山村小学,对于黑板、粉笔、图片、几何教具等传统教学手段,新课程教学不应忽视并要充分地选用好。二是课堂理论讲授与实践训练相结合,指导师范生进行教师角色模拟教学,主要为小学课堂环节模拟上课训练[5]。以小学语文、数学为例进行模拟上课训练,目的是让师范生既巩固所学的小学教育学基本理论,又能初步掌握小学课堂教学的目标、过程与方法,并训练上讲台的胆量、仪表仪态(教态)、言语表达、思维品质、教学方法(如讲授、问答、演示、探究)等方面的教师基本技能,为小学语文、数学等整堂课试教和实习上课以及参加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面试)打下一定基础。模拟教学的组织及基本要求,如表1。例如,结合《小学教育学》第七、八章的课程与教学原理及方法学习,在宜州市一小见习观摩课的基础上,组织师范生进行以“小学教学”为主题的教师角色课堂环节模拟上课实践体验活动,每个班分6~7个小组,每人每次12~15分钟。步骤为:第一,任选人教版/语文S版小学语文(识字与写字、阅读等)或人教版小学数学(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等)教科书一篇课文(或课题)的一个教学环节内容。第二,课前备课(教学设计),写好教案,熟悉教案。第三,模拟上课,互相观摩学习。第四,课后评课和评定成绩,做好小结。在师范生分组相互评课的基础上,教师进行讲评,主要是指导师范生对模拟上课进行反思性评价,针对其不足提出矫正方法。如针对师范生模拟上课的语言过于成人化、书面化的普遍问题,教师引导师范生学习徐斌老师如何成长为小学数学名师的经验。徐斌在初为人师时苦练小学教师上课的语言(语气),课余时间“徐斌都是在鞠萍和孙敬修讲故事录音的陪伴下度过,一句一句地模仿,逐字逐句地训练,常常是一觉醒来,耳机里鞠萍姐姐动听的声音还在耳边回响”。让师范生认识到做小学教师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之外,语言、形体、心态都要进行调整和训练,以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的语言,才能被学生们接受和喜欢。为了增强师范生模拟教学的实效性,我们组织师范生观看小学语文、数学等优秀教师的课堂视频,并组织师范生到小学参观见习,深入到语文、数学等课堂观课、评课。例如,2015年4~5月师范生到宜州市一小见习:李慧老师的语文识字与写字课(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识字8”/“鸟、隹”字旁识字);吴乔敏老师的语文阅读课(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民族英雄戚继光》);韦晓波老师的语文口语交际课(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有趣的发现》);兰验玲老师的数学课《平均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师范生从中学习了小学课堂教学常规及新课程改革教学经验和方法。我校小学教育(全科)专业师范生开设的小学教育学总学时36节,我们用于上述模拟教学、教学见习、讨论等实践环节的学时9节,占该门课程学时的25%。这合乎我国教师教育职前培养“实践取向”的新理念与新趋势。

二、小学教育学的教学收获与效果

我们在小学教育学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探索过程中,2015年5月对小学教育(全科)专业2014级(1.2)班师范生101人作了问卷调查。问题是:“小学教育学授课,对你在培养合格山区乡村小学教师应具备的师德、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等方面是否有收获?”调查结果如表2:“很有收获”的85人,占84.2%;“有收获”的16人,占15.8%,这说明教学效果明显。培养师范生将来当好山区乡村小学全科教师应具备合格的师德、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以造就“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山区乡村小学全科教师,应贯穿和融入小学教育专业全科师范生教育教学(各门课程、各个教育教学环节)的全过程。小学教育学的教学探索在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这正如师范生说的:“黄老师的小学教育学授课,教我们如何做好未来的乡村小学教师,教我们如何培养乡村小学教师的师德和习得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我们觉得很有收获。”

(一)培养了师范生热爱乡村小学教育的师德品质

我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提出了全面提高乡村教师师德水平的新目标与新要求[9]。我校小学教育(全科)专业2014级师范生到明年秋季就要走上山区乡村小学教师岗位,在小学教育学教学中强化培养师范生良好的师德情感和品质,是将来提高乡村小学教师师德水平的基础。在小学教育学教学中让师范生学习《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乡村小学优秀教师先进事迹等内容,陶冶了师德情感,培养了热爱乡村小学教育的师德品质。例如,师范生说每次老师的小学教育学上课都在净化我们的心灵,老师鼓舞我们去扎根乡村,献身乡村教育事业,我们也渐渐地爱上乡村小学教师这一职业。观看“寻找最美乡村教师”视频,我们深受感动,从中学习了乡村教师的优秀品质,仿佛看到了将来我们要教的乡村小学可爱的孩子们。不管以后在乡村有多么艰苦,我们都要像最美乡村教师那样热爱和坚守乡村小学教师职业,为大山深处教育更多的孩子贡献自己青春和力量!

(二)训练了师范生一定的乡村小学教育实践能力

作为全科师范生要训练未来乡村小学全科教师的教育实践能力,包括小学各科教学、班主任与少先队工作等多方面的实践能力。根据小学教育学教学的学科特点,在引导师范生掌握小学教育教学基本理论知识,以及逐步树立正确的小学教育观、教师观和儿童观的基础上,通过模拟教学、教学见习等实践环节,培养他们一定的教育实践能力。这主要是进行各科教学所必备的教学基本实践能力,如小学教师上课的语言表达、方法运用、教态展现、板书等方面能力训练。师范生认识到“实践出真知”,如经过几次的模拟上课实践活动:“我由最初上讲台的紧张、语言表达不通顺、脑袋空白,进步为在讲台上语言表达流畅”。“模拟上课提高了我的讲课能力,对将来当乡村小学老师也变得自信起来”。又如,经过教学见习活动:“我们观摩了一线老师上课,感受到小学新课程真实课堂的氛围和魅力。从中锻炼了我们进行小学新课程教学的听课和评课能力,还学到不少小学新课程教学技巧”。

全文阅读

循“数”渐进,构建数字化管理新模式

【摘 要】均衡发展,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当前教育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农村义务教育在发展当中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和困难。如何突破瓶颈,实现农村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是摆在教育管理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关键词】数字化管理 西部县域 农村义务教育 均衡发展

一、农村义务教育的困境

(一)校点分散,难以有效实施资源整合

以笔者所在县区为例,全县中小学校213所,其中完小97所,教学点75所。97所完小中,人数在100人以下的53所,人数在50人以下的14所;全部教学点学生人数均不足50人,其中人数在20人以下的66所,(42所学生数为个位数)。与此相对应,在教师配备上受学生数限制,完小一级学校教师数一般在4人以下,教学点则多数是一个教师,复试教学或教师包班教学成为无奈之举(教学点地理位置偏僻,规模小,师资年龄老化,知识结构陈旧,一些是典型的一师一校,教学方法上只能采取复式教学;行政管理上则琐碎、繁杂)。因为校点分散,资源整合难度大,撤点并校增大了学生的上下学距离、成本和安全风险;办寄宿制学校又受软硬件条件限制,难以实施。过早的寄宿制学校生活可能给学生带来心理、生理上负面影响,“疏离了学校教育与其他教育系统间的联系”。

(二)教师配备不合理,“素质”教育先天不足

1. 是年龄结构不合理。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得不到及时的补充,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

2. 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小科目”专任教师不同程度缺乏,音乐体育美术教师严重缺编,相当一部分农村学校面临难以开齐、开足课时的困难。农村小学英语、音体美专业课教师无法满足现有教学需要。

全文阅读

山区乡村教师数字教学资源应用情况调查及思考

摘 要: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多样性、共享性、扩展性、工具性特征明显,被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目前,山区乡村学校因教育观念、平台建设、信息技术滞后,它的应用现状堪忧。今后,要在观念更新、资金投入、管理、研训、师资、资讯平台建设等方面发力,促使数字教学资源深度、有效融入课堂。

关键词:数字化 教学资源 调查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实施,数字教育资源的重要性凸显,正如扬州市教育局局长周应华在《区域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创新实践》一书所言:计算机和网络是一扇通向世界先进教育的大门,打开这扇门,就会发现外面教育世界的无限精彩;计算机和网络是一个挽手走向教育现代化的忠实朋友,和这个朋友相处越久越深,教师们对其信赖感就愈强,思想和行为改变也愈多。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差距在拉大,山区乡村教师数字教学资源应用能力普遍低下,这成为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率先必须逾越的“坎”。

一、数字资源应用在乡村学校举步维艰

日前,笔者围绕数字教学资源的应用,采取问卷和座谈的形式,对南方某市两个山区县的农村教师进行专题调查。

表1.乡村学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情况调查表

注:年龄A指20~35岁、B指36~45岁、C指46~60岁;培训次数指参加县级以上、每期7天以上的培训。

统计表明,目前山区农村教师现代教育技术使用能力偏低,使用热情不高,提升的积极性不强,数字教学资源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极为有限,现状堪忧。

全文阅读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数字化助推乡村振兴

摘要:根据调查,目前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仍然以传统的服务模式为主,不论是服务内容,还是服务形式都没有和信息技术发生联系,仅靠增加供给总量的传统公共服务模式已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加的健身需求,供需矛盾比较突出。本文以数字化公共体育服务建设为内容,以推动乡村振兴为宗旨,从建立统一的数字化政府运营机构、构建城乡一体化数字公共体育服务层级平台、衡水市农村数字化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建设、开展衡水市“农村数字扫盲工程”活动等四个方面对数字化公共体育服务促进乡村振兴的路径进行了阐述,揭示数字化公共体育服务既是农村体育供给侧改革的触发器,也是激发农村体育市场活力的发酵剂,更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数字化公共体育;农村体育;乡村振兴

2021年3月14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第五篇中指出,“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可见,数字化建设已上升到国家战略,以数字化赋能企业发展、赋能政府服务、赋能“中国梦”的实现,从而推动人民生活方式、企业生产方式和国家治理方式的变革,全面迈入数字社会时代。在数字政府领域,数字化公共服务水平的发展,也成为提高政府治理现代化水平、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重要途径和关键抉择。

一、农村数字化公共体育服务对乡村振兴的价值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在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农村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的国家战略,是新发展阶段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将农村改革向纵深推进所作出的总体部署。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实施和体育产业相关系列文件的出台,农民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深刻变化,对健康的需求更加突出。由于历史形成的城乡差异和农村地广人稀的地域特点,短时间内城乡公共体育服务的差异还难以消除。数字化公共体育服务则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撑,实现服务模式、服务内容、供给方式的整体变革,通过数字赋能,让优质的体育资源惠及基层、边远和欠发达地区,缓解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滞后的现状,为乡村振兴提供保障和支撑。

二、衡水市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现状调查与分析

尽管2017年党的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但受历史化的城乡二元结构影响,衡水市农村的常住人口构成基本没有发生变化,青壮年外出打工和学龄儿童寻求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使传统行政村中老年人常住人口占比较大,很多村落成立“空心村”。

(一)衡水市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现状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