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本文作者:刘自强 李静 鲁奇 单位:北方民族大学商学院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1研究区范围、划分尺度与原则
本研究地域为经济发展差距较大的京津冀地区,属于中等尺度乡村经济类型的划分,通过划分来衡量近20年来该地区乡村经济类型的演变过程与规律,为该地区乡村发展模式的探讨提供借鉴。根据其尺度性和研究的目的性,指标选择主要依据以下原则。1)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对一致性:乡村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反映了乡村的经济实力,将发展水平相对一致的乡村归为一类,有助于制定符合此类发展阶段的乡村扶持政策。2)产业结构的相对一致性:乡村的产业结构反映了乡村经济的基本构成。将具有相似产业结构的乡村划为一类,有利于制定统一的政策引导乡村经济类型的专业化,促使经济结构向更高级阶段演进。3)类型划分单元与行政区界限的一致性:对乡村经济类型划分的目的是寻求最适宜当地的乡村发展模式,而无论何种乡村发展模式,都必须要借助于所属的行政区。因此,只有将类型划分的单元与行政区相一致才能使研究具有应用性。4)命名上既要体现出横向的可比性,又要体现纵向的可比性:乡村经济类型的划分目的是对京津冀地区乡村经济地域格局的演变进行分析,因此,得到的最终指数不但要有区域间横向时间段静态比较的价值,还需有纵向时间段动态比较的价值,在乡村经济类型的命名上要体现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的对比性。
2乡村经济类型的划分方法
从国内外文献来看,表征乡村经济类型的指标很多,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二是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类型。本研究也从这两方面来选定划分指标,即分别判定各县域乡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主导产业类型,将两方面划分的结果进行综合,确立出乡村经济类型。分析的样本主要是京津冀地区175个县级行政区(包括县、县级市、地级以上城市直辖的郊区、以及大城市近年来由县改区后在统计上仍作为独立的县级统计单元的区域,在下文中均统称为县级行政区)。
2.1模型方法的选择
对于乡村经济类型的划分方法,目前没有一套公认的技术流程与方法,各个模型的选用需根据研究的尺度和目的而定。国内外学者常用的方法包括因子分析法与聚类方法(包括层次聚类法与星座图聚类法[9])、模比系数法[7]等,这些方法为本研究提供了借鉴。在具体的模型选择上,分别应用因子分析法、因子分析法与星座图聚类法相结合的方法、层次聚类法、模比系数法进行了实验性的计算。结果表明:因子分析法与星座图聚类法相结合的方法以及层次聚类法所计算的最终结果均与各类文献以及经验认知表明的京津冀乡村地区发展现状存在较大的差距而不适用于本项研究。因此,本研究最终选用了模比系数法进行京津冀乡村经济发展程度的划分,采用求三次产业产值占总产值比重的均值与标准差之和作为临界点的方法进行主导产业类型的判定,之后将两个判定结果相结合确定乡村经济类型。这两种方法的共同优点在于进行跨年度比较时相对意义明显、直观性强,而且计算相对简易。
2.2乡村区域经济发展程度的综合评判
本文作者:王瑜 单位: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旅游系
一、优化产业结构,支撑关联产业发展
旅游业对一个区域社会经济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复杂的,按照旅游经济理论,发展旅游业能够增加国民收入、赚取外汇、回笼货币、扩大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并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等等。[l](代7--m)由于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性极强,其经营影响范围涉及国民经济的许多部门。旅游业的发展,必然会给相关部门提供广阔的需求市场,直接或间接带动了关联产业的发展,进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构成比例的调整和变化。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旅游业直接影响的行业有12个,间接影响的部门有47个,引致影响的部门有20个。1元钱的旅游直接收入,可带来4.5元相关产业的收入。阁(~)乡村旅游作为传统农业的后续产业十分有助于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可形成“旅游兴百业,百业促旅业”产业格局,从而使得乡村经济发展进入良性循环。例如,福州市永泰县依托山水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了农副产品的销售。2005年,永泰县接待的游客达60多万人次,据不完全统计,仅土特产加工和销售一项,一年可为当地农民人均收益增加3000元一5000元,有力地拉动了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的发展。①今年国家旅游局推出的“2006中国乡村游”主题年,乡村旅游成为越来越多游客出行的首选。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为内容的乡村游正在成为一种新时尚。据统计,2006年“五一”黄金周期间,三明市泰宁县星级宾馆、饭店、家庭旅馆住宿全面爆满,泰宁、将乐两县连续数天星级宾馆住宿率均达100%。②而武夷山,尽管房价普遍上扬,旅馆、招待所、二星、三星、四星级饭店客房出租率普遍达到了95%以上,收获了很好的效益;餐饮业也十分火爆,大众餐厅、快餐店、餐饭馆、大排档一条街、农家宴、农家小吃等都吸引了众多的食客,用餐的客人成倍增加;不少精明的商家看准“黄金周”旅游聚人气兼聚财气的优势,把商业促销与旅游休闲紧密结合,纷纷举办各种促销活动,如九曲花街房地产在黄金周期间就推出了“五一购房就送港澳游”的活动,亚洲酿酒(厦门)公司打出了“品石泉佳酿,游武夷美景”的旗号,武夷大王鹅业发展有限公司举办了“武夷土特产推介会”等主题消费活动都受到热捧,吸引不少市民游客看楼、购物;同时茶叶、地方小吃、工艺品、商业零售网点等也都出现了热销的局面。真正出现了以旅游为核心,全社会关注、全社会参与、全社会受益的良性互动局面,旅游业对乡村经济相关产业发展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
二、增加经济总量,提高乡村财政收入
开展乡村旅游最直接也是最显著的效益就是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提高了乡村财政收入,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在许多地区,乡村旅游己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和第三产业的支柱。以武夷山2006年“五一”黄金周为例,“五一”期间,接待旅游人数增长13.59%,与同期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25.83%,旅游总收入增幅比旅游人数增幅高12个百分点,抽样调查显示:游客平均逗留天数达1,7天,较以往延长了0.2天,过夜旅游者人均天花费为605.40元/人天,一日游游客的人均天花费为215.25元从天,分别同比增长24.12%和34.70%。③同期,泰宁世界地质公园各景区,共接待游客18.4万人次,同比增长71.91%,门票收入551.85万元,同比增长91%。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增加了乡村经济总量,提高了乡村财政收入,有力地拉动了整个区域经济的增长。从旅游年收入来看,近几年以来福建省乡村旅游总收入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以连城县为例,1999年到2004年,连城县接待旅游人数平均每年以26%增长,旅游总收入则以平均每年23%增长。2005年旅游总收入是2004年的1.2倍、2003年的1.76倍(见图1)。旅游收入增加的同时,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尤其是旅游税收收入。一个区域的旅游总收入指的是区域内外旅游者在旅途过程中,食、住、行、游、购、娱所花费的总和,是旅游者直接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收入。旅游消费所带来的总的财政收入应是旅游直接影响行业、旅游间接影响行业和旅游引致影响行业因旅游而带来的财政收入之和,而旅游直接影响行业对财政的贡献是旅游对财政贡献最重要的方面。由此可见,旅游总收入对连城GDP的影响反映的是旅游业对连城GDP的直接贡献,也是旅游业对区域财政方面显性的贡献。除此之外,旅游业还可以通过由旅游业直接收入而产生的间接收入和诱导收入来影响连城的CDP,影响乡村财政收入。
三、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
福建武夷山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是一个有力的论据。武夷山市位于福建省西北部、闽赣两省交界处。前身为崇安县,是一个以传统农业为主导的山区农业县。1989确立并实施“旅游兴市”的发展战略,使武夷山从原来的一个比较落后的山区农业县,逐步发展成为一个新兴旅游城市。从理论上讲,发展乡村旅游业,必须修建车站、道路,以解决行的问题;必须开辟旅游景点,建造博物馆、展览馆,以解决游的问题;必须兴建饭店、宾馆、商店、娱乐场,以解决吃、住、购、娱的问题;与之相适应的供水、供电、邮政电话等市政工程就应跟上去。可见发展乡村旅游给农民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建,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农村现代化进程。以泰宁县为例:至2003年,京福高速泰宁县全线开工建设(2006年1月通车);邮电通讯、移动通讯网络覆盖全县;已建宾馆饭店50多家(星级7家),家庭旅馆30余家,总床位达3000余个;娱乐健身场所20余家,各类旅游船60余艘,竹筏300多条。现今,随着泰宁旅游知名度的提高,福银高速公路全线开通,进入泰宁的游客日益增多,为满足游客“吃、住、游、购、娱、行”等需求,泰宁正全力推进各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在县城中心兴建集商业购物、高档娱乐休闲和旅游服务为一体的灵秀商城,开辟泰宁风味小吃一条街,满足游客吃与购的需求;启动南会滨水休闲度假区和将溪山地度假区的建设,在金饶山、峨嵋峰、金湖等景区开辟登山野营和水上休闲运动,为游客营造娱乐休闲氛围;在城区、上清溪上码头、猫儿山等地扩建5个小区停车场,增设到各个景区的公交专车,开辟了泰宁到南昌、上海、温州、深圳等地的长途客运专线,逐步满足游客需求。泰宁县正在建设的宾馆饭店有金湖半岛俱乐部、泰宁大酒店、华大宾馆等,总投资额达2.1亿元。预计3年内全县的住宿床位将由目前的5000余个增加到至少1.2万个。甲乡村旅游业的开发使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p#分页标题#e#
四、扩大就业机会,化解就业矛盾
摘要:
据国家旅游局初步统计,经过20多年的发展,到2014年,全国农家乐超过190万家,乡村旅游特色村10万个,年接待游客超过12亿人次,乡村旅游营业收入达3200亿元,同比增长15%,带动超过3300万农民受益。国家旅游局的数据显示,2014年,乡村旅游人数已占到全国游客总量的三分之一。近几年,全国城市居民周末休闲和节假期出游,70%以上选择周边的乡村旅游点,全国主要城市周边的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年均增长高于20%。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乡村旅游定会迎来新的机遇。政策的利好和收益的提高,吸引了更多投资资金的追逐,然而在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的今天,乡村旅游快速发展也带来了种种问题,如缺乏统一规划,形式趋同,结构单一,公共设施配套欠缺;缺乏监管,乡村生态的破坏;缺乏营销管理,市场意识淡薄,营销力量薄弱;过快的追逐收入增长,缺乏良好的服务意识。本人认为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根本原因,为各方利益追求者均在寻求各自眼前利益最大化,即农民,村集体,政府,及投资方,均在寻求各自利益最大化博弈的时候,容易进入囚徒困境,产生外部不经济,从而导致市场失灵。如何在发展乡村旅游中平衡各方利益,寻求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乡村旅游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议题。
关键词: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平衡
随着中国居民收入的提高,及城市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向往农村休闲恬静的生活。相对于其他旅游活动,乡村旅游由于距离近,更能吸引周边居民前往消费,刺激了当地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但是,并不是所有乡村在发展乡村旅游的时候都能成功,许多由于过度开发,不仅没给村里带来经济效益,更是由于过度开发,导致农地受损,人民收入更不如前,使得劳动力外流,造成经济的恶性循环。
一、乡村旅游及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不同国家对乡村旅游概念有所不同,我国学者郭焕成认为乡村旅游是以农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田园风光,森林景观,农林产经营活动,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风俗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领略农村乡野风光,体验农事生产劳作,了解风土民俗和回归自然为旅游目的一种旅游形式。我国乡村旅游起步较晚,萌芽于20实际50年代。当时为外事接待需要,在山东省石家庄村双线开展了乡村旅游活动后不久,各地便纷纷开展乡村旅游,如广西阳朔县,安徽黄山堂口村等。随着我国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模型,人们对于自身精神层面建设的需求增大。乡村旅游由于旅途时间短,地方特色浓厚,发展迅猛。在各种政策利好前提下,乡村旅游发展又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1、随着访客增多,公共设施不完善立显。2、规划无序,生态破坏。3、地方特色淡化,住宿及农副产品趋同。4、商业产品价格高企。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
二、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概况
本文作者:孙远姗 单位:陕西理工学院经济与法学学院
1乡村经济发展现状
乡村经济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农民的生活水平、切身利益,也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26138.6万人,占总人口的50.3%。农村人口在全国人口中依然占据半数比重。因此,乡村经济的发展也显得尤为重要。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显示,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同比增加766元,增长14.9%,剔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10.9%,增速同比提高2.4%。我国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较快增长,据悉,2010年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人均2431元,增加370元,增长17.9%,增速同比提高6.7%,工资性收入对农村居民全年增收的贡献率达48.3%。此外,家庭经营纯收入增速大幅提高。2010年,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纯收入2833元,增加306元,增长12.1%,增速同比提高8.4%。家庭经营纯收入对农村居民全年增收的贡献率达40.0%,比上年提高16.8%。其中,收益粮食、蔬菜、棉花等主要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农村居民收入大幅提高。2010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较高的主要原因是各种来源收入均衡较快增长,特别是工资性收入和农业纯收入的大幅增长,其中工资性收入增长17.9%,增速比去年提高6.7%,对农民全年增收的贡献率达48.3%。工资性收入较快增长主要是由于农村劳动力务工工资水平上涨较多、外出务工人数和时间有所增加。
2乡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乡村经济的发展虽然迅速,但在这过程中却暴露出一系列问题。
2.1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
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34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321元,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2.4∶1,1984年缩小为1.7∶1,1985年以后反弹,到2002年,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476元,差距为3.1∶1。而2010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919元,中国城镇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3.2∶1,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城乡二元结构分治是导致农村发展滞后与城乡发展差距扩大之间矛盾的根本原因[1]。城乡二元结构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为给重工业提供资本原始积累而实行的城乡分治政策。城乡分治政策使得城乡之间的劳动力资源不能实行自然流动,限制了生产力要素的自然分配,使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受到制约。城乡差距再度扩大的直接后果是使农村消费市场的萎缩[1]。城市的不断繁荣和发展以及城市各种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导致城市对农村消费者的向心力不断增强,相比之下,农村消费市场所能提供的商品无论从种类还是从质量上来说都和城市消费市场有一定距离。随着城乡差距的不断扩大,这种差距也逐渐增长,直接导致农村消费市场的萎缩。
2.2分散式经营限制产业化进程
[论文关键词]乡村旅游农村旅游经济区域发展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和双休日的实行,越来越多的人利用节假日外出旅游,特别是近年出现的乡村旅游让许多人度过了轻松而有趣的周末。乡村旅游的出现为城里人提供了方便,同时也带动了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不过也出现了诸多不如人意的问题,如卫生条件较差、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整体规划、产品形式单一雷同等。要想发展农村旅游经济就必须采取措施,解决乡村旅游出现的问题。如制定科学的高水平的区域发展旅游规划,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多渠道筹集旅游发展资金,加强宣传等。
现代旅游最重要的特征是普及性和大众性。所谓的普及性和大众性,实际上就是最大程度按照大多数人的收入水平和闲暇时间来开展旅游活动,旅游业也采取各种措施吸引尽可能多的人消费自己的产品,使企业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大众旅游兴起以来,经常性的休闲度假已渐渐取代一年一次或几年一次的观光型旅游而成为旅游的主要形式,西欧发达国家每人每年外出旅游3至4次,在英国已占到全国人口的55%,瑞典更高达75%,休闲度假已成为发达国家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在我国现阶段,虽然人们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大多数人的收入仍然十分低下,衣食之外稍有节余却不足以很风光地远行逍遥。而社会时尚的召唤、追求生活质量的意识,促使现今中国平民十分渴望休闲度假。但是,国内旅游业却在一定程度上因盲目、浮躁和急功近利而忽视他们的需求。在我国,因为人均收入水平较低,旅游者占总人口的比例依然很小,而且主要集中在城市。对大多数人来说,旅游还是奢侈品,只有少数市民节衣缩食一年或几年才能外出旅游一次。这种“打牙祭”式的消费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市民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渴望和高涨的旅游需求。一些主要面对国内游客的旅游热点,因季节性强、旅游交通拥挤、旺季人满为患和价格上涨、质量不佳而使游客往而却步或扫兴而归。旅游热点的门中门、票套票和部分旅游业的不规范操作行为,也使某些旅游企业声名狼藉,为人诟病。一边是豪华宾馆的冷若闲置、国家财力的耗费,一边是广大工薪阶层因阮囊羞涩而无力消费、望洋兴叹;一边是旅游热点的季节性人口过密,一边是大众化旅游产品的缺少。高涨的旅游需求与旅游产品不如人意之间的尖锐矛盾,使国内旅游市场上形成一个巨大的空白和广阔的真空地带。在普遍的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的休闲度假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几个人自发去郊游,在农家短暂歇脚休息却产生了国内旅游业一个影响深远的新生事物——“乡村旅游”,即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以及传统的民俗为资源,融观察、考察、学习、娱乐、购物、度假于一体的旅游活动。
一、乡村旅游的兴起无疑带动了农村旅游经济文化的发展。
1.吸纳农村多余劳动力,增加农村收入。乡村旅游以“离土不离乡”的形式为农民提供了新的就业门路。广东河源市的苏家围景区,自2000年开展乡村旅游以来,当地农民的人均年收入从当年的1000多元上升到3000多元。乡村旅游,使祖祖辈辈靠老天吃饭的农民,也享受了经济社会的成果,走上了致富之路。
2.促进农村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在城乡之间架起了文化传播的桥梁,城市居民在乡村旅游活动中感受到了农村生活的风貌,同时传播了城市文明。农民群众在旅游服务实践中开阔了视野,学习了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生活方式。
3.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旅游活动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大主要要素,这使得以农业为主的农村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和补充,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摘 要:本人针对乡村旅游对乡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做了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并选取了浙江省遂昌县坑口村作为研究对象,对乡村旅游带动乡村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乡村旅游;乡村经济;发展模式
近些年,乡村旅游已成为国内一种新兴的旅游发展模式,得以快速发展。乡村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发展形式,它既利用了生物资源,又发掘了景点资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建设新农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
一、坑口村旅游I发展现状
(一)坑口村基本情况
三仁畲族乡坑口村是遂昌县民族村之一,位于遂昌县城西部,地处国家级森林公园白马山西麓,距县城10公里。全村共332户,总人口1072人,其中少数民族(畲族)256人,占总人口的23%。村域面积12.52平方公里,山林面积16346亩,耕地面积1016亩。
(二)坑口村旅游资源
1、生态资源。坑口村位于遂昌白马山脚,风景秀美,百丈坑中的“百丈瀑”是遂昌县最高瀑布之一;“三尖岩”则有“三o剑影落樽前”之喻,而白马山国家森林公园则是我县开发最早的旅游景区之一,山中森林覆盖率达到96%,绝对最高气温29.5℃,绝对最低气温零下17.3℃,年平均温度11.6℃。
本文作者:田玉玛 单位: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1农村产业发展特征的变化
康庄公路建成通车前,偏远的山村农民由于出行不便,信息闭塞,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除了在家耕种自己所属的一小块土地之外,基本没有别的产业。虽然山林众多,山上也有众多的土特产品,但由于外运困难,所以在农业、林业及养殖业方面,产品以自给为主,为改善生活条件,增加收入,大量的人尤其是中青年人外出打工。康庄公路建成通车后,虽然打工仍是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但由于运输方便了,外出打工的人也出现了部分回流,他们依托家乡的自然条件,发挥当地的产业优势,发展当地经济。1•1产业结构得到优化,促进农民增收作用明显在重视传统产业发展的同时,特色经济项目得到明显发展。调查统计显示,在康庄公路通车前,受访家庭年收入的主要来源除了打工以61•5%居榜首之外,下面依次是种植粮食作物为58•2%,种植经济作物为24•6%,养殖业为25•4%,林业为25•4%。而在康庄公路通车后,除了打工以69•7%仍居首位之外,种植粮食作物下降为49•2%,而种植经济作物、养殖业、林业依次上升为36•1%、43•4%和29•5%。经济作物种植和养殖业所占各受访家庭年收入的比例明显上升,表明农业产业结构开始优化,产业化发展趋势良好,与此对应的就是农民经济收入的提高。1•2专业化生产规模扩大,区域特色主导产业具有雏型调查统计显示,康庄公路建成后,各县乡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因地制宜,宜种则种,宜养则养,逐渐形成具有竞争强势的特色产业带。如平阳县所调查的朝阳、龙尾和吴三个乡,在市县干部挂职牵头帮助下,依托当地的优势,发展了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他们建起了茶叶、焦藕、盘菜、石榴、礼品西瓜、高山无公害蔬菜等种植基地;还开发山羊、生猪、肉兔、稻田养鱼等养殖业基地;吴乡还依托当地的自然资源进行了旅游开发,建起了避暑山庄。其别是养殖业成为50%的受访家庭的主要年收入来源,而在康庄公路通车前,养殖业只是26•9%的受访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永嘉县所调查的黄南、表山和茗岙三个乡,在康庄公路建成通车后,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也依托当地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开发了特色经济项目。他们建起了东魁杨梅、乌牛早、柑桔、冬枣、高山瓜果蔬菜等种植基地;开发了山羊放养、土蜂、牛、商品鸡和田鱼等养殖基地;茗岙乡还利用其差错有致的梯田造就的独有田园风光,形成了一个国家级的田园风光摄影基地。其中经济作物成为45•2%的受访家庭的主要年收入来源,而在康庄公路通车前,此项数据仅为19%。文成县和泰顺县也同样因地制宜开展经济作物种植和养殖业的开发,形成了自己的优势产业。
2农民收入的变化
2•1农民人均年收入增加明显
从乡镇的调查数据显示,康庄公路通车后,平阳县朝阳乡的农民人均年收入从2032元增加到2883元,龙尾乡从3800元增加到4300元,吴乡从3500元增加到4500元;永嘉县黄南乡的农民人均年收入从3500元增加到4000元,表山乡从3810元增加到3889元,茗岙乡从2000元增加到3300;文成县巨屿镇的农民人均年收入从3400元增加到4096元,金乡从3648元增加到4518元,岭后乡从3000元增加到4200元;泰顺县岭北乡的农民人均年收入从2000元增加到4500元,凤乡从2702元增加到4210元,峰门乡从4350元增加到4980元,黄桥乡从3360元增加到4200元。
2•2农民家庭年收入显著增加
从对村民个人的调查统计资料显示(如图2),在康庄公路通车后,农民家庭年收入也有较大的增长。在受访的122个家庭中,康庄公路通车前,农民家庭年收入在2000元以下、2001~5000元、5001~10000元、10001~20000元、20001~40000元、40000元以上家庭各有14户、24户、35户、43户、4户和2户,占受访家庭的比例分别是11•5%、19•7%、28•7%、35•2%、3•3%和1•6%;而康庄公路建成后,仅有2个家庭的年收入在2000元以下,只占受访家庭的1•6%,3个家庭的年收入在2001元到5000元,占受访家庭的2•5%,其他年收入在5001元到10000元、10001~20000元、20001元~40000元及40000元以上的家庭分别有16户、43户、46户和12户,占受访家庭的比例分别是13•1%,、35•2%、37•7%和9•9%,20001~40000元和40000元以上年收入的家庭大大增加。可见,康庄公路的建成对农民经济收入的增加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1当前农村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师资力量不足农村教育与城镇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原因很多,比如教育理念、教育条件、教育管理水平等都是导致教育水平落后的原因。在这些原因当中,师资不足又是其中遏制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随着对教育的大量投入,学校的硬件设施正在逐步实现或接近均衡化,而教育的软件———师资配置却极度不平衡。农村学校的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很不平衡,知识结构老化,学科结构更是失衡,教师队伍开始青黄不接;相比较而言,城市里的学校特级教师云集,中高级教师无岗可聘。这种“贫乏”既体现在教师编制上,也体现在学科不配套和教师的教学能力上。城市和农村的学校师资的均衡配置就成为了教育平衡发展的关键。
政府对教育事业的重视,也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队伍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了不断的提高。但深入农村学校,就会发现教师欠缺现象。数量不足的同时,农村学校教师素质也普遍较低,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很真实的反映出这一现象在广大农村地区的普遍性。教师是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主体,如果教育大环境中缺少教师这个元素,那么这个教育系统是无法完全建构的。另外,教师资源的优劣直接导致了教育质量的高低。农村教育的落后与师资力量有着直接的关系,两者互相阻碍和影响,形成恶性循环。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的原因,还是经济。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福利待遇差,环境艰苦,留不住高素质的人才。尽管近年国家一直在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地区支教,但收效甚微,一定程度上成了一种过场和形式。正规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一般不愿到落后的农村任教,而已经就职于农村教育事业的优秀教师总是千方百计设法转入城镇学校。留在农村的大多是那些平均年龄偏高、教学观念陈旧、普通话不标准、不会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中老年教师。这种情况导致了农村的师资队伍质量不断下降,难以适应飞速发展的现代教育。因此,只有解决了农村教师“贫乏”现象,才能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实现。近年来,农村师资“贫乏”现象已经得到教育部门的足够重视,但由于涉及问题较多,不仅关系财政状态、教育投入,也与教师的职称、岗位聘任、工资待遇等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各个领域都在积极探索以解决这一问题。
1.2教育条件贫乏农村经济发展的落后,使得农村和城市间的交流和沟通十分困难,与外界联系少,也使得农村教育极度封闭。因为地处偏远地区,先进文化的传入和吸收也受到了阻力。此外,学校偏僻的地理位置也阻碍了学校之间的沟通、人才交流和信息共享。于是,学校师生形成了完全自我的学习状态,不懂借鉴,因此教学水平很难提高。硬件的不足,也起源于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落后,难以为学校提供先进的教学设备,如多媒体技术和网络平台等。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虽然农村的学生学习精神很足,也懂得刻苦奋斗,但是环境的恶劣和闭塞的文化分为使他们无法开拓眼界,增长知识,突破创新。
首先要认清问题的实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获得了飞速的发展,经济增长的同时必定伴随着现行价值观念的迅速变化。这种变化既是经济增长的结果,又是推动经济进一步增长的原因[1]。农村教育落后的根本原因就是经济的落后,经济发展的落后直接导致了农村教育跟不上来。因此,要想发展农村教育,就必须发展农村经济;农村的经济发展又要以农村教育发展为动力,要有充足的人才资源作保证,两者相辅相成。《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指出:发展农村教育,办好农村学校,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2]。可见,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是密不可分的。随着社会转型的步伐加快,农村教育暴露出的问题已经越来越明显,应尽快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来扶持农村教育的发展。
1.3生源不足由于农村的特殊地理条件和多年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控,农村的适龄入学儿童在不断减少。首先,农村经济落后严重制约着农村学校教育规模的扩大,教育设备陈旧,经费不足,学校即使有足够的学生也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其次,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流动人口的数量大增,而流动人口中,农村人口占据大部分比重。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导致农村人口大量往城市进行自动化迁移,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镇,真正留在农村的常住人口数量并不多。大量农民工子女不是被带入城镇,就是被荒置在农村的某个角落,成为留守儿童;再次,计划生育这项基本国策在农村地区实行得不彻底。农村人口数量大,很大程度上来自农村家庭的超生,每户农村家庭几乎都有2个或以上的孩子,因此家庭负担重。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家庭收入来源多半来自于土地,经济来源贫乏,根本无法负担那么多孩子的教育费用,所以辍学甚至不上学的现象比比皆是。尽管我国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但国家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仅仅依靠国家的财政是不可能支撑起庞大的教育体系的,家长还需要分担一部分教育成本。
对于城市居民来说,这项支出可能并不大,但对于农村经济困难的家庭来说,却是个天文数字。最后,就是人的观念问题。并不是所有农村家庭都没有能力供孩子上学,也不是所有有能力供孩子上学的农村家庭都把子女送到了学校。农村地区教育的落后,也导致了农民的思想落后,观念传统,他们自然而然地有一种错误的导向,认为农村教育质量肯定低,这样落后的教育环境是无法培养出合格的人才的,甚至认为读书也没有用,不如让孩子出去打工更为实际。于是,有的家长就选择不让孩子读书,还有部分家长愿意花高价把孩子送到城镇接受教育。这样的结果就是农村学校的生源大幅度减少,导致了农村教育逐步走向下坡路,教育越落后,生源越少;而生源越少,教育就越落后,形成恶性循环。此外,从招生质量上看,农村生源水平一般都低于城镇学生。
2推动农村教育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措施
必须顺应阶段变化,遵循发展规律,增强忧患意识,发展本乡、本村的优势农业产业,打造品牌,打出优势。依托合作社化经营等方式,形成规模化、集团化的生产,扩大产品产量,创造高的市场占有率,提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开发出更高的利润空间。
1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无农不稳,无工不活,无商不富”是当今农村经济发展的写照。没有加工企业,使得许多劳动力不能就近就业,影响了农村家庭收入情况,同时也造成了农村劳动力的闲置。可以在创办家庭农场的基础上,创办家庭加工厂,乡镇加工企业等工业企业。既可以解决当地农民外出打工难的问题,又可解决农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的难题,还可以转变以往靠出售原料的原始生产方式,创新驱动产业提质更是提高了经济发展的品质与品位。
2适应形势,完善网络
当今是信息化的社会,任何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都是靠信息技术传播的时代。这就要求在生产、加工、销售的各个环节,建立系统的、完善的信息网络体系,以保证产品的产、运、加、销的快速、准确。实现资金的快速周转,降低市场的风险。还可以对产品实行无公害认证,由合作社等组织开展专卖店等经销体系。可以通过单独的种植合作社、养殖合作社、加工合作社的联合,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
3逆向思维,变向经营
当前多是靠逆向思维,生产反季节蔬菜、水果,生产高档肉、蛋、奶,可以有更好的经济效益。在这样生产的同时,逆向生产也可以创造出更多利润。从完善仓储的环节,建造冷鲜保存库,在市场价格低迷或者产出旺季时,进行收储,待价格回升时出售,既可以保持市场物价的稳定,又可以保持利润的稳步增长。否则,只能是在价格低迷的时候,大打价格战,最终导致两败俱伤。
4一乡一品,一乡多品
一、加快南涧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条件
经有关部门的科学预测和推算,在不考虑世界及中国经济发生重大变化、通涨、人民币汇率发生重大变动等特殊因素的情况下,预计自2011年起至2015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将以每年15%的增速呈递增状态增长。其支持依据是:
(一)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确立了农业发展方向,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历史机遇
在中央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未来五年里,仍将是农业、农村和农民继续发生深刻变化的五年,根据当前的发展趋势和规律,全县农村经济发展处于可以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借助难得的历史机遇,全县农业、农村和农民三农工作将借助国家利农政策的呵护取得长足进步,农村社会将进一步稳定,农村经济将又好又快的发展,农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将节节盘升,更上一台阶。
(二)全县农业产业调整充分,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为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打开了广阔空间
“十二五”期间,全县将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抓住主产业、培育新产业、引导农村经济向纵深化、多元化方向发展,为农村经济稳定增长、农民持续增收打开了空间。
(三)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环境利于全县的发展
近年来中国经济一直以8%-10%的速度增长,哪怕处在2008年世界经济最低谷的年间,我国经济增速也没低于8%,这是世界上经济运行最好、最健康的增速,根据经济学家的预测,我国未来几年内有一直会以这个速度递增下去。全县农村经济欠发达,在国家经济稳定增长的大平台上,有一定的拓展空间,有无限的发展机遇。(四)农产品价格上涨可助农村经济增长近年来,农产品价格一直呈上涨-调整-再上涨的格局,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农产品价格的持续攀升,一方面可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助农村经济持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