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职业教育的边界问题
在众多论及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观点中,对中高职人才培养通道的建设是普遍认同的观点之一。毋庸置疑,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企业对工人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中职生提高自身学历水平成为越来越多学生、家长的共识。中职与高职之间的通路也更加顺畅。在此情况下,一些学者也提出要设置本科层次的职业学校,甚至要培养专门的职业教育硕士、博士。“我们不反对职业教育办学层次的高移,事实上二战以后随着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教育期望的提升,高移化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然而即使是在高等教育已经普及的西方发达国家,其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基本上也还处于探索阶段。比如德国的双元制其实是高中阶段的,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尚不成熟的职业学院,也只是处于大专阶段。”美国在界定职业教育时首先把它定义为“学士学位以下的教育”。在目前,职业教育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时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职业教育人一方面要紧抓机遇,大力推进职教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要沉下心来,多研究多权衡,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的建设方案来。
2职业学校学生升学通路与质量的问题
目前部分中职专业进入高职对口专业的升学通道已经打通,但是一些热门专业或招生形势较好的高职院(如卫生类高职院校)仍没有相应的通道。五年制高职和本科院校的通道更是犹如“独木桥”,只能通过专转本考试,一些专业甚至连“专转本”的机会都没有。如江苏省的五年制高职中药专业,2014年在江苏省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与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双方达成意向的情况下,双方向省教育厅报批,被省厅驳回。在这种情况下,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教育主管部门必须在职业学校之间生源来源与毕业生去向的问题上给出指导意见,上一级学校开设的专业应能覆盖下一级学校开设的专业,在录取的人数上应能达到一定的比例,这样这个体系在升学问题上才是完整的。在打通各级职业学校升学通路的同时,要注意职业教育质量的管控。目前一些学校的注册入学的做法,在短期内似乎增加了职业学校的吸引力,解决了某些学校的生源问题。但从长期来看,必将导致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弱,进一步降低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社会评价。因此,在升学的问题上还是要来抓教学质量,要使有学习能力的学生进入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不能达到的进入劳动市场,而不能无考核的注册入学。
3有效衔接的中高职课题体系设计需注意的问题
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中,有效衔接的中高职课题体系已经是一个共识。“中高职衔接本质上是内涵的衔接,核心是课程衔接,如何落实课程衔接,实现课程重构是中高职衔接最关键的环节。”即要求,一方面中职学生所学习的课程要能满足其进入高职后学习需求,不能在基础上缺失严重;另一方面要求中高职在课程设置要减少重复,明确中高职课程的边界。
3.1中职课程与高职课程边界界定的问题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课程设置的特殊性,为了学习技能,中职高职开设同一门课程成为必然,那么这个边界如何界定呢?其实人社部门的职业资格鉴定已经为中高职业学校专业课程的界定提供了参照。中职生对应中级工的标准,高职生对应高级工的标准。当然职业技能鉴定的内容是主要针对短期培训的,对于全日制的学校仅仅可以作为一个参照,相关专业教师、负责人还应对课程的内涵、外沿进行讨论分析,中高职学校有对口专业的教师也应坐在一起对课程衔接的问题做更深入的探讨。
3.2职业教育中文化课程的定位问题文化基础课程在职业学校中往往容易被边缘化,在一段时间中文化课程的教学标准被定义为“必须、够用”。随着人们对职业教育认识的发展,以人为本、终生教育等理念逐渐成为共识,文化课程的作用日益重要。文化课程的作用虽然在短期内未必能在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中反映出来,但在学生成长中,在工业化越来越发达的企业对员工日益提高的要求中,在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中起着基石的作用。职业学校的学生在之前的学业中,相应课程的学习是有缺失的,从大部分职业学校学生的中考成绩来看(职业学校的录取线大部分在总分的50%以下),这个缺失还相当的严重。职业学校不能把这个缺失再继续推下去,而应勇敢的将这个责任承担起来,把这个欠账补起来。之前由于学制的限制,这个欠账补起来有困难,同时由于学校、教师本身的惰性或成本上的考虑,大部分学校、教师也不愿做这样的工作。随着职业教育学制的更改(中职由2+1变为2.5+0.5,五年制高职由4+1变为4.5+0.5),职业学校学生在校时间更加充裕,从时间上来看,各职业学校应充分调研,在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做好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修订工作。另一方面,江苏省开始推行的职业学校文化课程水平抽测工作及时的、有力的为加强职业学校文化课程的教学质量注入了推进剂。但是这项工作开展的还不够迅速、完善。一方面在抽测时间、所用教材等方面没有充分的调研,各职业学校没有根据抽测时间调整自己的培养方案,致使部分学校、教师有所抱怨。另一方面在抽测结果应用上还没有触及到学校、学生的根本利益,还不足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第三,对抽测的严肃性还需进一步加强,部分学校抽测时偷梁换柱,用单招的学生、五年制高职的学生参加抽测,普通中职生不参加抽测。在抽测中,必须要基于学籍管理系统,对弄虚作假的学校必须的严肃处理,要触到其痛处。总之,抽测的方向是好的,它给职业教育的质量划了道红线,使其有了基本的保证。但在推行的过程中还在进一步完善,使其效果能扩大化、高效化。我们期待“普教有高考、职教有抽测”阶段的来临。
前言
“职业”是一个较大的选题,开始谈论时也觉得有些不自量力。可当四年的大学生活匆匆结束时,回首几年来的求学历程,才觉得感慨万千。虽然在这四年中的确学到了不少的东西,可还是留下了无数的遗憾。这些遗憾有些是因为自身的原因产生的,而另一些则是由于传统的教育模式所造成的。这样,不由产生一些有关现代职业教育的期望与设想。希望未来的职业毕业生不再有那么多的遗憾!
仿佛是在一夜之间,不计其数的“职业学院(学校)”在各地纷纷兴起。表面上看,这是件好事,是职业走向振兴的曙光;但是仔细了解就会发现这些大大小小的“职业学院(学校)”大都不具备应有的资源条件,大都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缺乏论证的教学体系。这样的教育现状如何能撑起中国职业的未来?
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的进步、科学技术的飞速使得我们不得不去思考传统的职业教育体系还能走多远?是否还能够满足时代的需求和未来职业的发展?
“职业”“AINMATION”按照国际通用的解释,是“利用逐格拍摄或制作而成的影片”。现代高新技术的、新传媒的诞生、应用领域的不断延伸、视听语言的不断拓展、材料与手法的不断创新……使得这一概念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与延伸。现代职业所涉及的领域不再单一,多元化的发展使职业本身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早年间有一位著名的职业家曾说过,“职业家是在像上帝一样创造世界。”这句话今天看来更加精彩。
面对“职业”概念的不断延伸与发展,“职业学院(学校)”作为现代职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如何应对这一变革呢?教育的目的是为输送有用的人才,而高等教育的目的则更是为社会输送精英人才。作为高等动画教育基地的“动画学院(学校)”,如果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并为社会不断输送适应时代的动画精英,那么它的前途就不免令人担忧。因此随着时代的进步,改变原有的动画教育模式,建立现代动画教育体系是其必然选择。
现代职业的发展建立在对于新技术的不断探索与对于艺术品位的不断追求的基础之上。技术的不断革新不但使职业表现的可能性大大增强,而且还大大降低职业制作的劳动强度。但是仅拥有先进的技术,不太可能创作出优秀的动画作品。一部优秀的动画作品需要创作者在艺术上拥有足够的修养。因此,现代动画教育的着眼点应该放在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之上。
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最大差异就在于传统教育是以书本为主的应试教育,而现代教育是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现代职业教育同样强调学生的个性发挥,主张因势利导,注重理论但又决不闭门造车。
一、创业创新视域下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具体举措
教育制度的改革是一个系统性复杂工程,需要顶层设计、系统集成、综合改革、全面推进。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紧密相连,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兴起必然催生新的职业岗位需求,改革的关键在于推动教育与产业之间、教育与创新创业就业之间、教育与社会融入能力之间的互联互通,以创业能力为基础,以发展能力为目标,以创新能力为核心,在观念、品格、知识、能力和方法五个方面强化培养,达到与理论对接、与实践对接、与国家需求对接、与国际视野对接、与未来发展对接。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是个宏大话题,本文谨就创业创新视域下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提出一些建议性举措:
(一)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把创业创新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青岛市人社部门的统计显示,2009年至2012年底,青岛市促进创业带动就业54898人,平均1名大学生创业者带动5人就业,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成效明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创业教育证书是继学术文凭、职业技能证书之后学生的“第三本护照”。创业教育是增强创业意愿、提高创业能力、促发创业活动的催化剂,对于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大意义,职业院校应尊重学生自身发展愿望,考虑学生长远发展需求,在观念上实现几个转变: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转变,由单纯面向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学生向全体学生的转变;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服务学生终身发展为目标来指导教学方案设计、调整课程结构、探索教材创新,打造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生力军。创业是充满挑战性和创新性的活动,不仅需要顽强的意志力、良好的精力体力,还需要敏锐的市场感觉和开拓奋进的企业家精神。“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已然成为时代风潮,职业教育自然不能自隔于风潮之墙外。创业企业要面对来自市场营销、法律、财务融资等方面的问题,职业院校除了素质型、技能型课程的设置之外,也应设置创业辅导型课程模块并设置相应学分,让有志于创业的学生有选修学习相关课程的机会。作为朝气蓬勃代表未来的民族下一代,职业院校学生进行创业应该更突出创新性要素和创造性色彩,要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不断完善创业类课程。此外,创业过程中要面对大量的不确定性问题,需要强大的心理素质作为支撑,在正常课程体系之外可以开设一些课外创业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更好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
(二)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创业创新教育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有机结合
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职业教育是为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技能或职业知识,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从而满足社会生产劳动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其教育重心、教育模式和教育目标都有着鲜明的特点。如果说北大清华等名校学生的创业创新活动更多是商业模式驱动或者新兴技术驱动型,那么职业教育体系所培养的学生从事的创业创新活动更多是在创新幅度相对较小、实践特色更强、与特定行业和实际操作技能相衔接的领域发生,需要学生对社会需求有更深刻的把握、对企业实际经营运作有更多了解。因此,职业院校要从实践需要出发,积极采集行业发展信息和需求预测信息,遵循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组织教育教学,与行业企业加强校企合作,鼓励行业企业全面参与教学各个基本环节,实现专业与企业岗位的对接,共建产品设计中心、研发中心和工艺技术平台等,使学生在校期间即有机会参与企业实际运营活动,降低对创业的陌生感。在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中,良好的需求预测体系可以帮助学生强化自我认知和自我规划能力,从而在在校进行职业教育学习期间就可以对自己到底适不适合面向未来需求进行创业、未来职业发展道路究竟应该如何走有比较明晰的规划,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自我发展规划有意识地进行相关能力的培养。
(三)开拓思路,整合资源,为学生搭建多元化创业创新实践及孵化平台
除了课程体系设置和校企合作外,还需要开拓思路不断为学生搭建多元化的创业创新实践平台和孵化平台。在这方面,可以拓展思路展开不同尝试。一是把90后学生对于网络前沿应用的接受能力和创新能力优势与传统产业转型有机结合,联合企业共同设立创业创新投资基金或者奖励基金,把企业相关的创新需求信息释放出来,鼓励学生围绕企业实践需求和行业产业发展趋势展开创新创业活动,探索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结合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不断推出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二是开门办学,依托当地的高新区、科技园、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农业科技园及各类特色产业集聚区共同构建专业化、特色化的众创空间,打造既符合职业教育特点又顺应社会需求的新型孵化器,围绕学校的特色专业、优势专业拓展创业孵化形式,尝试对创业团队实施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双导师辅导制并引入创业股权激励等措施强化导师积极性,不断完善创业创新支撑系统,为团队提供技术来源、创业辅导、财务咨询、贷款风险补偿等服务。三是在学生中弘扬创新创业文化,树立创新创业标杆团队或个人,邀请明星创业者或者成功创业的企业负责人到学校进行演讲交流,为学生注入更多创业创新热情并带来更多外部信息,充分利用学校的组织平台和组织资源帮助学生优化创新创业思维、拓展视野和人脉资源。
1构建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
1.1我国社会现有实际人才结构与学历水平得到均衡发展
我国是个人口大国,经济基础薄弱,教育资源匮乏,现有的人才结构学历层次在总体上还比较低,水平参差不齐,发展不平衡.因此,应对不同的人群不同的需求进行不同的教育模式.一方面,要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学历人才,擅长科研理论的研究,同时要大力培养高等职业技术人才来满足当前社会的发展.要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发挥教育的效益,既要发展普通高等教育,也要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
1.2顺应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
推进教育结构体系的改革与创新,是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但由于与之相关的诸多因素都具有相对稳定性,因此各国对于学历教育结构体系的改革都极为审慎,都需要经过充分大量科学论证,并进行反复的实验验证才进行.为了顺应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教育结构体系应该多样化,尤其是职业技术教育结构体系,但多样化并不排斥规范化,由于教育结构体系是一个有机联系整体,为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校之间的有效衔接,我们需要对他们进行规范管理.同时,我们也要对学历、文凭、证书进行统一的规范管理,给出合理的定位,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受教育者实现自我价值.
2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构建面临的主要问题
1)工作机制阻碍了体系构建的进程,约束了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构建形成与发展.工作机制是顺利构建体系的核心因素,但是由于政府、企业、行业、学校之间并没有形成有效的沟通,没有发挥自身的作用,没有明确自身的责任,中高职的衔接松散,职业教育脱离了与企业行业的有效联系,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也不是很清晰,必然不能高效地促进企业经济的发展.
2)校企合作的机制不完善.校企合作能否落实到位是衡量职业教育成败的重要标准之一,但是目前高职校企合作的落实情况并不是非常理想.一方面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企业行业参与到学校职业教育教学不充分,不能很好的做到有效衔接,另一方面企业是创造效益作为目标,学校的校企合作模式并不能给企业带来预想的效益,企业和学校的目标存在着差距,不能再统一层面上得到均衡,自然企业参与的热情就降低了.多数的校企合作都是职业学校“一头热暠,长此以往对校企合作会产生不利影响,周期短,缺乏有效的稳定性,也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
一、全球化背景下高职素质教育目标体系的重要意义
1.明确的高职素质教育目标体系对高职教育具有导向作用。关于目标的导向作用,有众多的调查实证,有个人、集体的。最著名的莫过于耶鲁大学对毕业生长达25年的调查追踪案例:同一届毕业生,有3%的学生有明确清晰而长远的目标,25年后,这3%的学生达到目标,成为各种行业的精英。而剩下那97%目标短期、模糊,甚至没有目标的学生,他们中没有一个能成为行业精英,所处的状况与他们所定的目标(没有目标)一致。海尔,全球大型家电第一品牌。在上个世纪80年代,海尔就提出了“要么不干,要干就干第一”名牌战略目标。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家电供不应求,很多企业努力上规模,只注重产量而不注重质量。海尔没有像其他企业那样盲目上规模、上产量,而是狠抓质量,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当家电市场供大于求时,海尔凭借差异化的质量赢得竞争优势,为今天的傲人地位奠定基础。同样,高职素质教育要有明确的目标,构建了目标体系,才能保证高职教育朝既定的方向前行。
2.高职素质教育目标体系是素质教育活动规范化的保障。由于某种原因,中国素质教育并未能在教育的各个阶段有效地实施。高职阶段是学生进入社会接受系统教育关键时期,高职教育是最贴近社会需求的教育,直接为社会提供生产一线的人才,这些人才的素质决定企业的发展,也决定人才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英国有一句谚语:“对一艘盲目航行的船来说,任何方向的风都是逆风。”这句话告诉我们,目标是我们行动的依据。构建高职素质教育目标体系,就是规范高职素质教育活动,让各高职院校有序开展素质教育活动,及时对照素质教育目标修正素质教育活动,为实现素质教育预期效果而不断努力。
3.高职素质教育目标体系是高职开展素质教育活动、保证素质教育质量的必要条件。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实现教学最优化的第一个办法或第一位工作,就是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或教学任务。有了目标,教师的课前的准备、课中的教授、课后的辅导,都会有针对性和目的性,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活动不会盲目开展,素质教育活动过程不会呈现出随意性,素质教育质量获得保证,素质教育会达到预期的效果。
4.高职素质教育目标体系是克服教育目标缺陷的重要依据。众所周知,高职教育学制短,只有3年的时间,但是学生既要学理论,也要学技能,那么,留给素质教育的时间是有限的。一旦教学时间因各种原因受到挤占,高职学校的管理层会把素质教育时间占用。有了明确的高职素质教育目标体系,学校就不可以随意更改素质教育学时,保证了素质教育活动时间。同时,有了明确的高职素质教育目标体系,可以检验我们在开展素质教育活动时,是否有考虑不周或顾及不到的地方,避免一些必要的、重要的素质忘记或遗漏。
5.高职素质教育目标体系是合理分配教育资源的有效手段。教学资源指一切可以用于教育、教学的物质条件、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以及媒体条件,通常包括教师、教材、教具、案例、影像、课件、基础设施、政策等等。明确的、相对固定的教学目标体系,可以让教育者有充裕的时间考虑和设计使用何种教学资源,以最大化地满足教学愿望,满足学生素质教育要求,实现高职素质教育目标。
二、高职素质教育目标存在的问题
1.高职素质教育目标定位不正确。对于具有导向性功用的高职素质教育目标,定位不准确,会导致教育效果的偏差。高职素质教育目标不正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目标的功利性。教育的目的是“人的发展,是指人的身体、智力和道德的成长过程,包括天赋特性和后天获得的一切量变和质变”,这也是教育的本质特征,强调的是教育的过程。而当前素质教育目标的功利性,体现出来的是重视教育的结果,看重的是教育的商业价值而不是探索人的全面发展,这与教育的本质是相违背的,不利于人的成长,不利于人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学校素质教育目标的功利性,会让学生也带功利性,让各专业系在开展各项教学活动带有很强的功利性。二是素质教育目标模糊、不明确。我们曾经对国内一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关于“高职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问题,答案五花八门,每一份问卷答案都不一样,有的强调政治素质、思想素质,有的强调道德素质,有的强调科学文化素质,有的强调身心素质,没有形成一致的答案。目标不明确,实施素质教育就没有标准可执行。三是素质教育目标不准确。由于各种原因,对素质教育目标的定位上不同的院校有不同要求,有的偏向人文素质,有的偏向道德素质,有的偏向职业素质。同时,在目标定位上,有的目标要求过高,让学生难以达到目的;而有的目标要求又过低,学生很容易达到,这样目标也就失去存在的意义。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为了培养社会服务性人才,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尤其重要,而高职院校是学生职业精神滋生的摇篮,广大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探究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精神的形成过程。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精神,形成过程
一、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关键
企业文化的兴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美国企业在先后经历了“泰勒式”管理模式和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指导,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但在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企业的竞争力大大削弱,远远落后于东方岛国日本的经济。随着日本企业的崛起,美国派出了由几十位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管理学方面的专家组成的考察团,前往日本进行考察研究。研究揭示,美国经济增长速度低于日本的原因是美国的企业管理没有日本好。在日本的企业中,全体员工每天清晨都要在上岗前集体高诵厂训、高唱厂歌,强化企业的宗旨、规范。可见日本强调其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美国则倾向于战略计划、组织机构、规章制度等方面的硬件管理,缺乏对人的重视,因而管理僵化,阻碍了企业活力的发挥。目前,在我国企业界普遍存在这样一种认识:小型企业靠人际关系;中型企业靠制度;大型企业靠企业文化。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指出:“国家富强靠经济,经济繁荣靠企业,企业兴旺靠管理,管理的关键在于文化。”
二、企业文化是现代高职教育的根本
我国高职教育相对于美国、日本来说起步较晚。但也走过了30多年的历程,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其中的一个基本特点是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教育部在2004年教育工作会议上要求,各高职院校要深化产学合作,鼓励“前厂后店”、链锁办学等新模式,提高职业学校的专业化水平,促进职业教育资源向优势学校集中。目前,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初步实现了“产学合作、校企共赢”这一目标。因此笔者认为我国现代高职教育重在让学生了解现代企业管理的思想及管理模式。既然目前国际上一致认为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就像人的生命一样,用文化去滋润才有生命的绚丽多姿。学生时代容易受积极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影响,喜欢接受新的思维方式,用年轻人特有的创造性的眼光去看待新生事物。一个成功企业家的演讲能激起无数年轻人心潮澎湃,梦想将来有一天,我能拥有这样的企业。显而易见,用企业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作用去影响学生,使他们对企业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有较全面的理解。一定会在以后的创业生涯中自觉并灵活应用,让他们的梦想成为现实。所以说,企业文化在高职院的传播并内化为学生自身的文化修养是现代高职教育办学的根本。
三、企业文化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播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萨丕尔指出,“文化是传播的同义词,实际上二者在很大程度上同构、同质”。文化是一代人通过教育或示范传授给下一代人知识、价值或其他影响人们行为因素的过程,通过教育和模仿而传承下来的行为习惯。学生时代容易受积极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影响,喜欢接受新的思维方式,用年轻人特有的创造性的眼光去看待、去接受新生事物。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企业文化在现代高职教育中的传播是现代高职教育的根本。
[论文关键词]远程职业教育;远程教育;职业教育
[论文摘要]远程职业教育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通过对远程职业教育现状的分析,探讨了我国远程职业教育实施中须解决的主要问题。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数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的任务,是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完善教育结构、建立健全教育体系的重要补充。《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推进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信息化,促进职成教育有更新的发展。远程教育以其便捷性、实用性和高效率等特点,成为了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探讨、尝试和研究的热点:当前我国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在远程职业教育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从实际应用层面上来看,没有真正融人到职业教育中去,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我国远程职业教育的现状
1.职业教育界进行的远程职业教育实践和研究
当前职业教育领域对远程职业教育的实践和研究还以探索职业教育界的硬件环境、数字化水平、师生的信息技能等为主,对于如何按照远程教育的规律和原理,切实地组织远程职业教育项目,有序地开展远程职业教学活动,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的优势和特长,如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建立和教学质量的保障等还没有考虑到。两者只在师资和招生环节上有一些合作,在远程职业教育实践组织、管理和办学上基本没有交叉,并没有深入到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管理等内核的合作上。真正体现远程教育本质特色的远程教学管理、学习材料开发、学习支持服务、质量保证体系等都尚有待关注和真正实施。也就是说远程职业教学应该包括“软”和“硬”两个方面。“硬”的方面是指技术、媒体和设备等,“软”的方面是指理念、思路和策略等。“软”和“硬”两方面形成了远程职业教育后续发展的两条腿,只有两腿都健全,路才能走得好走得顺,但现实中更注重的是“硬”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其它方面.特别是理念和方法的论证和探讨,教学实践等都没得到全面开展,这是当前职业教育界进行的远程职业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远程教育界进行的远程职业教育实践和研究
一些电大利用已有的教育资源开展职业教育,力图在职业教育中发挥自己远程教育的多年实践经验和教育资源。当前开办了高职学院的电大基本上是以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形式在运作着,即老师和工作人员们既处理电大远程教育这边的工作也兼做着高职学院的工作,但实际上由于电大的教师和管理者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和理解尚不够深入,对开展职业教育的准备不足,对职业教育所面向的具体行业和企业的人力资源要求没有清楚的把握,当前电大的高职办学基本上以借鉴电大系统已有的办学而开展的。课程的设置仍以学科逻辑关系为主线,与职业的实际需要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定制化”要求的对应并不明显,技能实践方式和安排与职业实操要求间也还存在距离。职业教育的特色没有被彰显出来。
1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政策与措施
2014年2月2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认为,“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转方式、调结构和民生改善的战略举措。以改革的思路办好职业教育,对提升劳动大军就业创业能力、产业素质和综合国力,意义重大。必须坚持以提高质量、促进就业、服务发展为导向,发挥好政府引导、规范和督导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吸引更多资源向职业教育汇聚,加快发展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培养数以亿计的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为广大年轻人打开通向成功成才的大门,提高中国制造和中国装备的市场竞争力,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多样化的需求。”会议确定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任务措施,并提出“让职业教育为国家和社会源源不断地创造人才红利”。
当前,我国已提出职业教育到2020年的发展目标,即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如何发展?职业院校如何建设?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指出,“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在于推动教育结构的科学调整”。主要措施有:由省级政府统筹,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遴选一批行业背景较为突出的本科院校,与优质高职院校通过课程体系相互对接,实现技术技能人才的系统培养;深入推进中高职衔接,重点推动中高职课程衔接和学制改革;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三年行动计划,指导专科层次高职院校科学定位、办出特色;组织开展国家和省两级本科院校转型试点,向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进行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等。随着国家层面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视,高层肯定了职业教育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但是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较高层次,如何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如何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发挥其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优势?是值得教育界探讨的问题。
2我国高职院校发展路径研究
在国家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和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大环境下,高职院校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中高职衔接,与本科院校对接,专科层次定位,办出特色等是高职院校今后发展的主要路径。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同样也面临竞争和压力。当50%的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转变,而高职院校只能是专科层次的时候,更多的生源将会选择应用型本科院校,此时的高职院校面临的最大问题将是生源问题。在机遇和挑战面前,探索高职院校的发展路径有以下几种。
2.1改革:努力建设“品牌”、“一流”的高职院校
一些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在全面深化教育领域改革的环境下,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应从内部进行改革,努力向“品牌”、国内一流甚至国际一流的方向发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办学特色,从而形成核心竞争力。品牌高职院校是指该学校具有不可替代性,独一无二;具有示范性,影响力大;具有特殊性,特色鲜明。高职院校品牌的发展性要素主要包括专业特色、产教融合实力和毕业生就业质量三部分。专业特色是品牌形成的重要基础,体现在专业设置具有行业性;专业定位具有适应性;专业储备具有前瞻性;专业调整具有动态性。产教融合实力是品牌扩张的关键,应立足于区域、立足于应用、立足于自身优势,在应用技术研发上找项目、寻突破,扩大与企业的研发合作,实现科研成果的直接转化,在成果转化中增强产教融合的实力,在产教融合中聚焦学校品牌。就业质量是品牌提升的核心要素,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毕业生培养质量,主要包括学生职业道德、专业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等;二是需求量与供给量。一流高职院校的形成,院(校)长的治校思想是引领学院发展的关键,其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如果高职院校的院(校)长不研究高等职业教育,不懂得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管理规律,而只热衷于搞规模宏大的新校区建设、热衷于靠贷款搞大楼建设是难以创建一流高职院校的。与国外高职院校相比,我们的差距不在校园占地面积上,也不在教学设施上,而在其办学理念上。例如,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提出了“遵循规律、追求特色、产教结合、突出技能、适应市场”的办学理念。遵循规律——即学院的人才培养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事物发展的规律和生源的成长规律;追求特色——即学院的办学要具有行业特色、理念特色和办学特色;产教结合——即学院的人才培养过程做到产业、生产过程与教育教学密切结合;突出技能——即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适应市场——即学院的人才培养规格要符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一流大学不在于大,也不在于全,关键在于有特色,并把特色发挥到极致”。即大学的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不在规模,关键在质量和特色。办学水平——体现在高职院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国际合作的水平。办学实力——体现在要成为国内一流、世界有影响的高职院校,必须有特色鲜明的优势专业、结构优良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和丰富的校企合作资源,这是一流高职院校形成的一条重要指标。核心竞争力——主要反映在人才的培养质量上。高职院校要紧紧抓住就业导向这个纲,在定位上下工夫,在特色上做文章。实际上,水平是通过特色来彰显的,有了特色,就有了毕业生的就业空间和发展价值。例如,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以负面清单的形式确定了“不求大、不求高、不求全”和“以小见大、以精见强”的发展战略,这个战略是符合国内“一流”高职院校建设要求的。“不求大”就是办学规模控制在万人左右,并以此规划学院的建设和资源配置;“不求高”就是安于其位,精心打造专科层次高职教育;“不求全”就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自己的强项,在专业特色、教学特色和管理特色上下功夫。在品牌效应方面,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实践和创新发展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认可。先后有数十家中央及省市主流媒体对学院的教育教学改革的经验及成果进行报道,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学院获得“全国毕业生就业工作‘星级示范学校’”和“2009年中国十大最具特色高职院校”、“2010中国十大最具就业力高职院校”等荣誉称号。
一、我国学前教育师资供应存在结构性失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社会阶层分化日渐明显。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课题组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将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基本形态划分为五个等级:一是社会上层。包括最高层领导干部、大企业经理人员、大私营企业主、高等级的学者专家等。二是社会中上层。包括中低层领导干部、大企业中层管理人员、中小企业经理人员、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及中等企业主。三是社会中层。包括初级专业技术人员、小企业主、办事人员、个体工商户。四是中下层。包括个体体力劳动者、一般商业服务业人员、工人、农民。五是生活处于贫困状态并缺乏就业保障的工人、农民和无业、失业、半失业的人群。其中,上层、中上层人士占总人口的比例不足10%,中层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5%-20%,余下部分为中下层及底层,占70%-75%。根据各阶层对幼儿教育不同的需求倾向,当前我国学前教育需求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10%的最优质的学前教育服务,15%—20%的良好学前教育服务,70%-75%的基准化的学前教育服务。现实困境是,2000年后,我国幼儿园供给总量下滑,不同性质幼儿园的比例也发展了变化。例如,2000年我国的幼儿园结构中,集体办园约占46%,教育部门办园占20%,其他部门办园9%,民办园约占25%。而到2010年,情况则完全改变了,民办园成为幼儿园的主体部分,占比约为68%,教育部门办园19%,集体办园仅为10%,其他部门办园3%。与此相对应的是,当前我国社会中下层和底层人民对基准化的学前教育需求大致占学前教育需求总量的70%-75%,而收费相对低、并且质量有保障的公办园、集体办园仅占幼儿园总量的30%左右,并且绝大部分的公办园、集体办园的首要招生对象为公务员、机关单位工作人员的子女,提供给普通民众子女的名额非常少。另一方面,尽管当前我国民办园已经占据幼儿园总量的65%以上,成为学前教育供给的事实主体,但与公办园、集体办园相比,在同等保教质量下,民办园的价格往往更高,或者是游离于保教质量标准之外的低质低价。在我国质优价廉的公办园尚属稀缺资源,“僧多粥少”难免会引发家长的激烈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幼儿园除了供给短缺之外,“入园难”还是一种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与此同时,幼儿教师的供求关系仍存在结构性失衡现象,主要表现为层次性失衡和区域性失衡。
1.层次性失衡。伴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普及,师资数量供需矛盾发生了新的变化。尤其随着我国人口控制政策的有效实施,小学适龄人口开始减少并逐渐向初中推移,高中学历人口逐渐增加,使我国当前的教师供给关系由总量紧缺向层次性失衡转变。从目前的师生比来看,小学教师总量过剩,初中教师呈过剩趋势,高质量的幼儿和高中教师严重欠缺。
2.区域性失衡。对于广大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幼儿教师依然严重缺乏。学前教育师资队伍素质不高与当地缺少培养学前教育师资的高等院校有关。以浙江省丽水市为例,丽水市为经济发达省份中的欠发达县域,只有两所大专院校――丽水学院和丽水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前均没有学前教育本科专业毕业生。唯一一所开设五年一贯制大专学历层次教育的学校是由原省级示范性中等师范学校改制后的丽水中等专业学校,该校学前教育专业建设虽然有20年的历史,但受学校性质和办学层次的制约,只能以挂靠其他高校办学的形式来求得生存和发展,专业发展相当缓慢;其次是该市部分县(区)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都开设了三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发展无序,师资力量薄弱,生源底子差,层次低,因而高学历幼儿教师的匮乏成为制约丽水市学前教育发展的瓶颈。作为经济大省,浙江早在2005年就实行二级师范体系办学制度。当时只有浙江师范大学、宁波大学、温州大学等高校开设学前教育本科专业,且招生面前全国,数量有限。相当一部分生源在毕业后继续读研,或者进入研究机构,经济欠发达的县域一级幼儿园几乎没有学前教育本科生前来就职。多样化的学前教育需求与师资供给的矛盾在浙江省显得十分突出,县域乡镇幼儿园中相当一部分教师是从富余的小学教师转行过来,同时还招收了大量的普通中职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以丽水市为例,该市唯一的全日制本科院校——丽水学院从2009年开始面向全国招收学前教育本科生,招生规模为2个班级80余人,大部分毕业生回到户籍所在地,或者流失到杭嘉湖等经济发达地区。根据丽水市教育局部分统计,2013年全市幼儿教师上岗持证率仅为47.8%。大量的乡镇民办幼儿园由于教师工资待遇低,各类社会保险没有按照规定执行,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很大。浙西南地区乡镇幼儿入托难、入园难情况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为当地政府难以解决的问题。
二、多措并举全面提高幼教师资水平
基于上述事实,从社会公平和国家干预社会发展的角度考虑,普通民众和弱势群体的幼儿教育需求应该由政府来满足。在幼儿教育市场中,公办园要体现财政支持的意义,而民办园则体现市场调节的意义。在幼儿教师的培养上,不管是东部地区还是西部地区,本科、专科、中职(幼儿师范)三个层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依然需要共同存在,特别是后两个层面的师资培养显得尤为迫切。正因为如此,党和政府才在今年的全国职教会议召开之际颁布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并以战略性的目光提出要“优化职业教育城乡布局。”“要在城镇化建设中科学规划职业教育,院校布局更加贴近所服务的产业和社区。新增高等职业学校主要向中小城市布局。根据各主体功能区的定位,推动区域内职业院校科学定位,使每一所职业院校集中力量办好当地经济社会需要的特色优势专业(集群)。”根据上述指导思想,我们以江浙闽粤等经济大省为例。这些省份企业众多,从中西部涌进数量巨大的外来务工人员是支撑当地经济高速发展的基础。但他们作为第四、五个级次群体,其子女入托、入园和当地大多数乡镇农村居民的要求一样,只需要收费低廉、质量有一定保障的基准化的幼儿教育服务,他们希望自己在工作时,孩子能够有玩伴,幼儿园有较好的硬件设置和师资条件,能够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品德以及一定的兴趣爱好。在这些省份中,有相当一部分中等师范学校历史悠久,特色显明,声誉很好,属优质教育资源,应留在教育系统,不要流失。所以,主要应鼓励他们合并到师范院校中,成立幼儿教育学院,培养幼儿教师;或升格为高等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少数学校可视当地的实际状况而改为普通高中或职业学校。在这方面,福建、江苏等省借助《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这股春风,改革成绩斐然,普通民众子女入托、入园受益匪浅。在浙江,虽然实行二级师范体系制度,但学前教育本科毕业生远远无法满足民众的需求。无论浙东还是浙西,浙北还是浙南,各县域幼儿园师资仍以初中起点的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毕业生为主力军。在相当一部分乡镇幼儿园中,中职学前专业毕业生构成当地师资主体。如果按照浙江省二级师范体系制度,这些师资明显无法达标,理想与现实之间构成了严重的背离。其实,职业教育并不是低层次教育,中国需要构建现代职教体系,中职、高职可以向本科、研究生延伸,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也可以相互融通。《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也明确把师范教育纳入到现代职教体系,学前教育师资既可以实行中职校与高职校“3+2”分段培养,也可与应用型本科院校“3+2”分段培养;高职校可与应用型本科院校联合进行“3+2”“5+2”分段培养。像浙江这样的经济大省可参照福建等省市的经验,将丽水中等专业学校(原松阳师范)等这些原本有着20余年学前教育办学经验的省级示范性师范学校与相关院校整合,或者单独升格高等幼儿专科学校,扶持其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提升办学实力,明确其作为区域性幼儿师资培养的核心基地地位,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
总的来看,从《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到《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都将加快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热爱儿童、业务精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幼儿教师队伍作为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的重点。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分阶段、分层次地对幼儿师范教育进行调整,既考虑目前幼儿教师缺口巨大,需满足乡镇幼儿园过渡性、补偿性的需求,又要着眼于今后幼儿教育多元化、优质化的要求,实现幼儿教师从数量扩张到质量提升的转变,全面梳理各类学校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的情况,按照幼儿教师职业特点,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硬件设施等方面对相关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开展流程监管和终端督查,提高幼儿教师专业化培养程度和质量。科学配置和整合优质教学资源,积极发挥一批具有悠久办学历史、独具办学特色的中、高等师范院校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实现幼教人才培养数量与质量的一致与均衡,从而更好地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作者:王万良单位:丽水学院幼儿师范学院
一、建立纵向流动的职业教育层次结构
我国是一个重地位、重层次极为严重的国家,再加上受“劳力者地位不高”“蓝领待遇比白领低”的观念与现状影响,高职受教育的学生其基本素养明显低于本科院校,再加上生均拨款也低于本科院校,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显然是不足的。从国际上职业教育取得成功国家的经验来看,职业教育是以国家资格框架为基准建立与普通教育学历(包括本科及以上)等值职业教育(包括职业培训)的分级制度,其关键是要获得社会认可的“等值”。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和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当时的教育是在国家包分配体制下,以“学制”或“学历”来确定人员的行政等级和工资标准。但现在高职教育的就业已经基本面向于中小企业,是以市场为导向和以能力为基础的分配机制,在这个前提下,高职教育的“大专”层次,即不能满足于学生对“本科”教育的企盼,也不能满足企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更不能激发高职院校的发展的动力,这就很难实现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国家应通过设置标准和建立质量评价体系,使目前的高职院校和即将转型的本科院校在一个起跑线上,通过质量这个标杆来建立应用型本科预科学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使质量和内涵真正成为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础。
二、服务需求的终身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职业教育是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的教育,技能型人才是重在动手能力的培养。主要培养学员设备操作能力、动作技能和产品的制作能力。技术型人才主要负责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维修以及解决一线生产中的技术难题,智慧技能是其能力结构的主要成分。从职业教育的职责来说,职业教育要承担培养行业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也承担着培养能够自主创业的从业者,同时承担着为社区居民提供他们需要的技能性培训活动。因此,职业教育体系一定是一个开放性和多样性特色体系,他能够为职业技术技能教育提供系特色列化的课程,也能为社会和再就业人员提供单项的技能技术培训,使劳动者能够在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通过多次选择、多种方式灵活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促进学习者为职业发展而学习,更能为社区居民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教育,这样的职业教育才能真正实现服务于需求、服务于终身教育的发展目标。
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关键时期是“十三五”,我们要建立符合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的职业教育体系,将中职学校分类为3B和3C,将高职院校分类为5B和ISCED4,完全摒弃高职(大专)这个教育层次,通过这种合理化的标准分类,可以界定各类教育的教育目标和人才培养的标准,也便于和国际教育的接轨和我国教育资源的输出。采用这种教育体系,初中毕业生就有三个选择,即选择3A、3B和3C,3B的学生完成其层次的课程可以直接升入5B学习,3C的学生如果想继续升学,就要去ISCED4类学校,完成5B的预科课程,才能升入5B学习。因此,职业教育终身一体,就是要对3A、3B、3C、ISCED4和5B进行分类设置,实现分类管理和评价,而不是现在简单的高职院校不能升本科,部分本科院校转入职业教育,这种简单的设置解决不了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现实问题,也不能实现职业教育服务终身教育体系的发展目标。
三、开放融合的职业教育办学类型
在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推动、市场引导”的作用,政府要发挥好三个主要角色的作用:一是办学投资者和办学成果的购买者,要建立基于“分类设置的拨款制度”,建立基于“培训成果”的购买机制,通过激励机制,提升职业教育的育人质量。二是职业教育区域统筹者和职业教育外部环境建设的协调者,要统筹好区域各类职业教育的资源,形成有效合作和有序竞争的机制,更重要的是协调政府各职业部门,形成合力,支持职业教育健康有序的发展。三是职业教育领域的规范者,即为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制定规章制度,规范行业、企业的办学行为,确保学员利益。要充分利用高科技规模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可以建立“2+1”的联合办学模式,即专业技能方向课程教学和顶岗实习可以完全交给企业,学生的学费收入和地方政府的生均拨款,也可以按一定的比例支付给企业,使企业在职业教育的办学中获得一定的收益,真正成为职业教育的另一个办学主体。
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是加强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沟通合作的重要桥梁,是真正在教学层面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的重要载体。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可以扩大和拓展行业企业的办学规模和办学质量,加快建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协同机制。因此,我们要在法律层面、政策层面研究出台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的一些法规、规章和制度,使职业教育真正形成“招工”与“招生”对接的新教育类型。职业教育应该在办学理念、办学类型上真正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要真正发挥职业院校“应用技能和动手实践方面的优势”,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普通高等教育是靠“教”与“学”,“教室”与“实验室”;职业教育应该是靠“训”与“练”,“实训室”与“生产车间”,真正培养出追求“完善”职业精神的高素质技能技术型人才,这就要求职业教育一定要走开放办学之路,要将行业、企业的产业技术标准迅速转换为岗位技能标准,融入课程标准体系,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考核评价与产品检验对接,从而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