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现代文阅读

一、扣住文章找答案,不乱答

既然命题者是根据文章来设计问题的,那么反过来,题目的答案也一定能从文章中找到。因此,我们在答题时,要从文中找答案,不能抛开文章,乱写一气。很多学生在作答时经常犯这样的毛病,有时甚至题目已经很明确地提出“结合文章”作答的要求,他们仍视而不见。例如:2007年高考语文北京卷第21题:沈从文从20岁起就离开了家乡,有位评论家却说“沈从文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辈子”,结合文章,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针对此题,文章第二节中有这样的句子:“七十年后我第一次跑到湘西山地,寻到沅水的上游,寻找爷爷一生都离不开的故水故土”,第六节中有“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分离”。第十二节中有“尽管……风景里”,将这几段文字整合一下,就可以得出答案:二十岁以前生活在沅水边的土地上,二十岁以后生活在对这片土地的记忆里。

读文章之前先看后面的问题,了解所问的内容,然后带着问题去读文章,发现对解题有帮助的段落、词语就用铅笔先画出来,确定答案的大概区域,做到有的放矢,切忌盲目作答。总之,凡是题目中不要求用文中原话回答的,一定要用自己的语言将材料重新整合,形成自己的观点。

二、耐心细心读文本,不急躁

我们平时在读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将文章读完,不管如何晦涩都要耐心读到底。因为有很多问题的答案是要在读完全文之后才能找出来的。高考现代文阅读也是如此,许多考生在考场上由于心理压力大,文章稍有不懂之处便容易急躁,导致答题时不能全面地找到答案。例如:2007年高考语文天津卷第18题:文章把小花称作“雪影里的精灵”,意在表现小花的哪些特点?这道题实际是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因此本题要在整体了解全文的基础上才能完成。可见统观全局很重要。

要加强阅读训练,尤其要在非常环境下强化自己心理的适应能力。考场上如果遇到文章中难以理解的段落,可以暂时跳过去,先看后面的,因为上下文都是有联系的,所以下文可能会对理解这部分段落大意有帮助。待全文读完之后,可以先看看后面的问题,有时,后面的题目也有一定的提示作用,这样再回过头来理解难以理解的部分。

三、抓住文中关键词句,不漏点

文中一些重要的句子,如总起句、过渡句、中心句,或者一些标志性词语都有助于理解文章。例如:2007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第19题:作者为什么说“在我的心中,泰山早已成为一个巍峨博大的文化符号”?“早已成为”从内容看,指“心中”业已存在的,从结构看,指此前的描写――一旦明确了有效的阅读区域,就能从开头两段中筛选出有效信息。

全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探索

摘要:现代文阅读考查的是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学生既要通过语言文字明了文章内容,还要触摸作者的情感,品味文章的哲理,而理解主旨是做好现代文阅读的重中之重,是基础,是核心。

关键词:现代文阅读 阅读能力 表达能力

现代文阅读考查的是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学生既要通过语言文字明了文章内容,还要触摸作者的情感,品味文章的哲理。更难以操作的是,站在鉴赏的高度把握文章,通过阅读,体会文章的结构的妙处,思想的深刻,语言的特色,从而针对问题,用准确优美的语言表达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它绝非泛泛阅读。我常对学生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平时讲名家名篇是如此,做现代文阅读更是如此。因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就蕴蓄在文章的字里行间,边阅读边勾画筛选出“画龙点睛”之笔,“一枝一叶一春天”,“一花一鸟一世界”,即使是语言风格含蓄蕴藉的杂文,文意的鳞爪捕捉到了,整个文章的主旨也会凸现在眼前。而理解主旨是做好现代文阅读的重中之重,是基础,是核心。

一、教会学生进行文学鉴赏的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除了显示一下教师的口才与文学积淀,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与阅读积极性实无裨益。因此,总会出现一些令老师尴尬的现象:明明昨晚查找资料,积极备课,准备了很多关于作者思想、课文艺术魅力的材料,自认为挖掘得已够深刻,但课堂上,“任你神采飞扬,我自昏昏欲睡”――教与学两张皮。究其原因,只注重了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可行方法的传授。学生的阅读机会与交流阅读感受的机会全让教师剥夺了。可想而知,长此以往,学生尽管记住了王熙凤与林黛玉的性格,尽管知道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之妙与“人物形象的丰满与人物性格的发展”,但是,让他写一篇赏析,他做不到。冥思苦想,只凑来只言片语。

所以,在教学中,我重视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巧妙结合。老师起到引领兴趣,点拨思路,教给阅读方法的作用,课堂主体交给学生。如讲小说,把有关小说的鉴赏知识,全部教给他们,让他们思想上对小说有一个理论上的认识,带着这种似懂非懂的感觉,去阅读小说,充分阅读,勾勾画画,圈圈点点,之后,学生交流阅读体会,老师关键处给予点拨,使阅读进入一个高度。试想,如果平日的教学就这样坚持下去,何愁学生的鉴赏力

得不到提高?

二、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全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指导

[作者] 明华/解红梅

[内容]

现代文阅读能力是体现语文水平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纵观近几年高考的命题,其中现代文阅读在高考试题中所占的比重呈逐步上升的趋势,1994和1995年已上升至28分。因此,现代文阅读题得分的多少已成为语文成绩高低的一个关键。

因此,在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中,应把努力提高现代文阅读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在了解现代文阅读复习的具体方法之前,同学们应首先懂得这一情况,即高考现代文阅读材料的选择关系到检测的信度和效度,一般都符合下列原则:包含丰富的信息,特别是丰富的“隐含信息”;便于编制知识覆盖面较广的题目,尤其是综合性题目;适合高中生的阅读特点,包括知识、能力、心理和阅读习惯等等,更重要的是“能够反映日常的阅读实际”。为了体现考查的公平原则,高考现代文阅读材料均取材于课外;但如果我们在复习和应试训练中,完全丢开课本旁收杂学,课外的读物汗牛充栋,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而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例子”,提供了各种典型、规范的语言材料,让学生在阅读、分析、比较中形成良好的阅读能力。有了对中学课本合乎规律的,方法适合的阅读为根本,那么我们才能在高考中以“不变”应“万变”。

根据这个原则,下面针对1995年高考《语文科说明》中对现代文阅读的七点要求,以及高考命题的具体情况,结合中学语文课本,给同学们的复习和应试进行一些具体指导。

一、词义的理解。

在现代文阅读中,能否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对确认语句蕴含的深层意意,对准确的概括段落大意,对正确理解文章的内容,都有直接的关系。把握文中的词义,特别是处在重要位置上的词义,也是从局部到整体理解文章主旨的关键。

全文阅读

浅谈现代文阅读

阅读优秀文章可以使人的精神境界得以提升。德国教育文化家斯普朗格指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将人的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所阅读的大多数都是人类文化的结晶,其中潜藏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于孩子终生有益。

翻开试卷,对于现代文阅读很多孩子失分,而且有的失分较多。对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的我很茫然,也很着急,该如何解决如此困境呢?

现代汉语是我们自己国家的母语,孩子在这一块却失了那么多分?这是为何?

经过仔细揣摩、思考、研究、分析,我想到一个问题:怎么拿成人的智商和孩子的理解力相比呢!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理解力是有限的。他们没有生活的积累,没有生活的沉淀,没有经历过挫折,都是在蜜罐里泡大的,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哪来那么多对生活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悟,更不必说组织强有力的语言了。针对这些情况,我设计了以下有针对性的练习环节。

一、注重生活的积累

从生活中的小事入手。生活无处不在,就看自己有没有及时总结。柴、米、油、盐、酱、醋、茶,哪一样不需要人去做,我们要鼓励孩子积极主动参与家务劳动,体验生活,增加生活的积累,体验情感的变化;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加强社会实践,体验生活的悲喜。俗话说:“花无百样红,人无百日好。”在这期间,让孩子记录自己心理上的变化,并学会观察人、揣摩人的思想动态。由此及彼,达到心理上的过渡,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加强对生活的感悟。由此,生活——在它的生命印记里也就越来越多了。

二、多阅读短文

多阅读短文,反复阅读,直到大致读懂,理解文章的感情基调,是悲是喜,是激昂的、催人奋进的,还是低沉地抒发自己的哀愁等。对于这一环节很多孩子坚持不了,为什么?原因就在于,孩子们都耐不住性子,粗粗读一遍,就想下手去做,由此造成答题失误。

全文阅读

阅读规律在现代文阅读中的体现

《中学语文教学杂志》2014年第六期

一、归纳提炼与演绎解剖

归纳提炼是从单篇到专题,从个别到一般,其价值在于由此出发,去解读课外作品或课文中的具体内容或片段,即以归纳提炼的成果作指导对文章作演绎解剖。对课外现代文的演绎解剖,以对课内作品阅读的归纳提炼作基础;对课内现代文片段的演绎解剖,往往力求通过这个片段考查学生对整篇乃至整类作品的理解把握水平。因此,首先要建立联系。要重视某篇作品与该类作品,作品某一片段同整篇的关系,如不同作品共同的属性特征,同一作品内容上的前后照应、因果变化,作品的人、景、物、事对表现作品思想意旨的作用等。如果只是孤立地进行解读,就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就会失之肤浅、偏颇。如选取《孔乙己》最后三段作为考查材料,设置题目“认真体会选文和课文中四次描写孔乙己‘脸色’的语句,写出你的探究结果”。解答此题一方面需要联系课文的内容,即四次描写“脸色”及与之相关的不同处境;另一方面需要联系作品善于运用白描勾画细节呈现人物悲苦命运轨迹,反映人物性格产生的因果关系这一写法。如果孤立分析“脸色”的特征就不会探究出有价值的结果。其次应追求生成。演绎解剖是以归纳提炼的结果为前提条件,进而生成新结论或观点,这为培养和发展学生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提供了载体,也为学生创造性解读文本找到了有效途径,避免了阅读复习重复记忆、盲目训练和浅层次投入问题的发生。如选取《阿长与〈山海经〉》阿长为“我”买来《山海经》的片段作为材料,解答“根据选文说明‘我’有怎样的心理活动”这一题目,就可从文本整体上写“我”对阿长情感变化的过程,进而推演出买《山海经》这个片段同样展示了“我”复杂而剧烈的心理变化过程:轻视—震悚—产生新的敬意。再次需随机应变。要深入文本细部进行解剖,从中发现作品或片段的个性特征和独有的匠心,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而不是机械地对号入座、牵强附会以至造成误读。选取《最后一课》片段材料,设计一个探究情境:简要分析郝叟这一人物形象的作用。解答此题容易着眼于人物之间的衬托关系、人物与事件的表面联系,如对法语的关注。而如果抓住郝叟老头“忧愁”的神情、带着的“破”书以及“横放”的大眼镜这些细节,便可领悟出人物背后所隐含的意义:以郝叟的出现深化小说的爱国主题。

二、还原守正与欣赏创新

现代文阅读教学或复习,需要还原作品的背景、反映的真实生活、传达的思想倾向,尊重作者写作的初衷。不歪曲、不隐匿、不无中生有,否则就会误入歧途。但考试中对于课内现代文还原绝不是简单地重复对课文已有的理解,记忆现成的结论或观点,而是在创新视角、思维迁移、巧妙联系中机变灵活地实现对文本的还原,并着力于发展阅读理解能力。一是内容的还原。课内不少现代文意蕴深厚,往往有许多“留白”之处,它既是内容的组成部分,也是内容还原的切入点。例如《喂———出来》一文设置这样的问题:小说结尾处写传来的喊声并有一块小石头一掠而过向地上掉去,你认为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情况?此题看似以续写考查想象能力,但并非如此简单,它考查学生是否能全面把握小说内容及背后隐藏的哲思,以续写还原在创作意图指导下的必然发展结果。二是思想意义的还原。例如《社戏》阅读设计:本文以“社戏”为题不够恰当,因为文中没有多少文字写社戏,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学生当然可以从构思组材方面去谈,但重要的还要从“缺失了现实生活的美好”而激起对美好童年和故乡的深沉思念方面去理解,而这“缺失了现实生活的美好”就是《社戏》课文删去的开头部分———在北京大戏园子里看戏的混乱而烦闷的情境和感受。三是行文脉络的还原。例如郑振铎《猫》关于第三只猫的故事片段,设置的题目为:用恰当的词语概括“我”在猫吃鸟事件中情感的变化过程。新课学习更多关注的是三次养猫给“我”及家人带来的多样感受,而在阅读复习中应聚焦文章局部,领会一个事件过程中的情感变化,既做到了对课内所学的迁移,又实现了对课文片段内在行文思路的还原。在还原基础上还需进行创造性阅读。

要超越文本,反观现实,读出新意,以此形成和发展创造性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具体做法,一是状态的变形。改变阅读内容的原貌,如事件进程、细节、结果等,在假设的情境下,生成新的内容或思想观点。例如《我的叔叔于勒》设置这样的问题:如果“我”把于勒领到父母跟前,让他们兄弟相认,会出现什么情景?这里就改变了故事的情节过程,让学生依据人物性格逻辑推理事件的发展。二是顺序的改变。通过更改作品的结构层次,让学生辨析更改前后的优劣得失,获得对作品构思的深刻领悟。三是思想观点的创生。要在阅读中反观现实,用现实世界观照作品所表现的生活世界,或用作品中的人物反观自我,达到理解作品、作者和认识自我的目的,在此过程中,形成新的思想观点。复习《变色龙》可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有人说奥楚蔑洛夫既生活在沙皇统治的俄国,也生活在我们周围,你怎样理解?此题一方面要求还原创作意图和特定社会环境下人物的典型意义;另一方面要求用作品的思想反观我们的生活世界,从而领悟现实生活中奥楚蔑洛夫式人物善变圆滑、见风使舵的性格特征。四是解读角度的出新。初学课文《春》时注重从写景状物方面去欣赏,阅读复习中则可着眼于景人关系:本文既处处写春,又处处写人,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这个问题设计角度很有新意,有利于发展发散思维能力。学生可从内容表现上去赏析,写春景,又写人的活动和感受;可从审美的角度谈作品表现的画面美和人情美;可以从写法上去鉴赏,托物言志,以景写情,融情入景。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立体思维是创造性阅读能力形成的必要途径和重要载体,现代文阅读复习同样需要加以重视。

三、增强体式意识与因循阅读诉求

在阅读复习中,文章体式的属性特征常常被轻视忽略:一是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之间、文学作品与写实作品之间的考查意向和题目设计没有区别,二是不能从鉴赏的角度去对待文学作品。这两种情况均淹没了不同“体式”的个性差异,阅读能力培养的着力方向跑偏,以致南辕北辙,缘木求鱼。三是从文体知识入手,到文章中找印证,按“知”索骥,注重了文章形式特征,而忽略了本质属性,就像只顾及了衣服的不同样式颜色,却忽略了适合的人群和用场。现代文阅读复习中只有深入把握作品的本质属性和功用价值,才能实现科学、有效和深入的解读。例如科技文,传递科学信息和科学知识,介绍事物的属性特征,呈现科学探索和科学发现的过程和成果,体现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这就是它的本质属性和功用价值。解读科技文就需把握它所介绍事物的属性特点,探究其呈现科学内容的层次,传达知识思想的载体,展示事物内涵外延的手段与方法等。也即从其内容与承载内容的形式相结合的角度去解读,这样才切合文章解读的内在规律。文学作品则是通过形象塑造、情景展现、情感抒发向人们反映生活世界的外貌本质,使人们获得真的感悟、善的感动和美的感染。

全文阅读

高考现代文阅读重在“读”

阅读是一种特殊的心智过程,一种独特的体验。新课标背景下,体验式阅读是本质意义上的阅读。即让学生进入文本的内部,链接曾经有过的生活或阅读经历,感受作者的情绪,欣赏作品的画面,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因此要有愉悦的阅读体验,就必须在“读”上下工夫。

文学类文本阅读题,学生得分率普遍不高,有较重的畏难情绪。我们在监考中发现学生答题时存在这样的现象:有的学生粗略地扫描文章,然后就利用支离破碎的印象和残留的记忆碎片匆忙答题;有的学生略过整体扫描,直接人题,然后对照题目要求进行断章取义。很少有学生能够将文章仔细地读两至三遍的。学生作答题目是省不下时间的,唯一可行的操作只有在“读”文本上。这也就是学生答题提速的秘诀所在。殊不知在你节省“读”的时间的同时也“省”了你的高考分数。因此高考中现代文阅读要增分提效,在“读”上大有可为。那么面对文本怎样高效地“读”呢?

一、粗读――观其大略,用足“勾画圈点”。俗话说“不动笔墨不看书”,面对一篇陌生的文本,首先要快速地整体阅读,弄清其内容大意。如果只是略读而不做任何勾画,那么很可能是读后大脑一片空白,这等于白读。那么,“勾画圈点”些什么内容?

1 标出议论、抒情和观点态度等句子,把握好作品的“情脉”。议论、抒情和观点态度等方面的句子,很容易感知,无需考虑其是否有用,只管大笔勾画。例如散文《马缨花》(2008年全国卷Ⅱ)中这样一些语句:“曾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孤零零一个人……”、“寂寞像毒蛇似的偷偷地袭来,折磨着我”、“从此,我就爱上了马缨花,把它当成了自己的知心朋友”、“然而使我深深怀念的却是那些平凡的马缨花”等,勾画出这些句子,也就把握了本文的“文脉”,事实证明文后阅读题中的很多答案要点都出自于此。

2 留意“首”“尾”句,抓住关键句,把好作品的“句脉”。关键句位置较特殊,通常在文段的首尾部分;文段中的“中心句”、“转承句”、“点睛句”、“修辞句”等都属于关键句的范畴。例如散文《我爱水》(2008年四川卷)中开篇就是一句“我爱水”,紧扣文题,点出情感,接着“我最喜爱的那片水……”(第二小节),写出“爱”之由。

3 聚焦关键词,定睛围观,把好作品的“词脉”。文章中的关键性词语包括总结性词语、指示性词语和关联词(尤其表示转折和递进关系的成对的关联词)等。例如季羡林的散文《听雨》(2011年南通模拟卷)中,“从一大早就下起雨来……而且又在罕见的大旱之中,其珍贵就可想而知了。”、“‘润物细无声’,……。但是,我现在……”、“然而,事实却正相反。”等。瞅准关键词,切准“词脉”,理清“情脉”水到渠成。

二、略读――审题“滴水不漏”。做好“定点扫描”。审题时不能漏掉一个字,在心里一个一个字地默读题目,随时动笔作标记。审题重点关注几个信息:看问题,审清是一个还是多个问题;看要求,明确问题后,高考题目往往对考生还有其他要求;看分值,分值常暗含答题得分点的数量。只有审清了题目要求,才能准确“定点扫描”,确定题干答案大致方位与范围,然后再实施精确“打击”。

三、精读――剔肉存骨,精心整合要点。每篇文章都有专属自己的骨架,剔肉存骨,利于把握行文的思路。此外对那些通过精确“定位”而筛选出的包含答案要点的关键句,只有“剔肉存骨”,才能提高整合答案的正确性。例如舒婷的散文《在澄澈明净的天空下》(2012年南京、盐城三模卷)中“第13题请赏析文章画线句的表达特色及效果。”文中画线句子就是该段的关键句,共三句。前两句剔“肉”之后紧扣“神秘的拉我”、“做出早晨的样子”,再联系前文班级其他女孩子的早读表现,自然就可以领会出女孩的活泼可爱;第三句去除修饰成分的“肉”,概括出自然环境之清新美好也就轻而易举了。

全文阅读

阅读教学现代文学论文

一、认知与情感相统一的原则

文学作品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创作出来的,因此,文学作品就汇集了特定历史背景下创作人的认知与情感。基于此,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与赏析不能仅仅停留在表象,要遵循认知与情感相统一的原则,站在创作者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去赏析。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立足于新课标要求,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站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去领悟,感悟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从中获取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价值的启迪,让学生真正领悟到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领悟到文学作品所描述的意境和意象。

二、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的新方法

(一)提供文学作品相关的背景知识,增强学生们的领悟能力为让学生更好地对现代文学作品进行阅读,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些与此文学作品相关的背景知识,让学生在了解特定作者背景和历史的情况下对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学习。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的作家着手,让学生了解作家的生平以及作家所处的时代以及创作风格,体会到作者创作文学作品时的思想感情以及写作意图,从整体上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刻的领悟。在提供相关背景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深刻领悟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让学生学会对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形象、流露的作者情感进行剖析。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现代文学作品的特点,采用提问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去思考。这种提问的教学方法可以在现代文学作品阅读前先设置问题的方式,也可以在阅读过程中进行边阅读边提问的方式,同时也可以在阅读结束后进行提问的方式。通过这种问题教学法来培养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领悟能力。

(二)研读文学作品,为深刻领悟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打下基础所谓研读文学作品,就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读文学作品,理清文学作品的思路,体味和推敲字、词、句在文学作品中的特定含义。在阅读阶段,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尊重文学作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多层次性的引导。研读阶段的工作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要让学生弄清文学作品中字、词、句以及段落的使用情况,学会品味词汇,琢磨语句;二是要对文学作品的作者出身、经历进行了解,并且需要弄清楚文学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三是要让学生弄明白文学作品的创作风格、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精心地去研读文学作品,才能够为深刻领悟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打好基础。

(三)深刻领悟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深刻领悟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是文学作品阅读的最终结果,也是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的最重要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文学作品中所蕴藏的人文精华,启发学生对其进行思考。对文学作品能够进行客观的评价,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景能够说出自己的感悟。针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教师应该提前设计好课堂讨论的主题,让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并对讨论的结果及时地加以总结、概括、评价。在小组讨论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观点,这就需要教师做好引导工作,提高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领悟,让学生自主地去感悟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和精神价值。

三、结论

众所周知,文学作品的创作并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它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的创作汇集了特定历史背景下创作人的认知与情感。因此,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不仅仅是教师单纯地讲,需要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在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在给学生提供相关背景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研读文学作品,领悟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和人文底蕴。

全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教学教什么

摘 要:近年的语文中考试卷中,阅读的权重加大,注重用课外材料来考查学生阅读现代文的能力,学生答题的效果不够理想,成为学生得分不高的症结。作为现代文阅读教学的操作者,我们要从以下几点进行努力,切实提高现代文教学的效果。(1)教学生学会读懂现代文的思维方式;(2)让学生在现代文阅读中学会写现代文。

关键词:现代文阅读教学;方式方法;自能学习

一、现代文教学的现状

语文教学百分之八十是现代文教学,进行了三年的阅读教学,我们却悲哀地发现:学生在应对中考的三篇现代文阅读时,还是捉襟见肘,叫苦不迭,作文就更不用说了。这样看来,现代文教学也就无异于凌空蹈虚,浮在半空,上下不得,我们所进行的现代文阅读教学远远不能适应当今的考试。究其原因,这与现代文教学教什么有直接关系,因为观念决定行动,行动决定结果。

回顾以往的现代文教学,我们是不是只停留在教学生读懂文章呢?初中三年我们学习了几十篇的现代文,这些文章的内容在阅读教学时应该有所了解,但又能记住多少呢?即使记住了,中考也不考。或者我们以考试为指挥棒,在进行现代文教学时以中考的要求去分析、讲解,与考试有关的就讲深讲透,无关的就草草收声,甚至不讲,到头来却发现又一次走上了现代文阅读教学的歧途,也就造成了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现状。

二、教学生学会读懂现代文的思维方式

阅读程度不够,能力低下,与阅读量有关,但阅读不得法是尤其重要的一个因素。唯有特别注重方法、方式,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如我们在阅读中发现的那样,解答阅读题真正派上用场的,不是有关问题的答案,而是有关规律性的知识,一种阅读、思考的思维方式。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育就是教学生学,让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由此可见,现代文阅读是教学生“学会读懂现代文的思维方式”,而不是读懂课文内容,或者是为应试而做的题型归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现代文阅读教学只有教会学生读懂、读透文章的方法与思维方式,才有望通过反复的演练,真正提高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这样学生在面对陌生的语篇时才有望举一反三。

教师让学生明确对于现代文阅读的基本要求,在做阅读题时就会有针对性,就能胸有成竹,有的放矢,不会像无头的苍蝇到处乱叮。学生明确了阅读的要求是迈出了培养阅读能力的第一步。只有学生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形成了阅读思维,阅读教学才能事半功倍。阅读教学中,以教材为范例,把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运用掌握的阅读方法去阅读,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研究者、探索者,放手让学生去读、去品、去悟,进而在认真反复的品读中发现问题,提出对课文的理解、体会和感悟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情实感,品味文章的精妙之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也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对于这个“例子”,广大教师要给学生质疑解难的具体方法,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具体途径。

全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教学思考

【摘 要】现代文是中学语文中的一个重要板块,在新课标的改革下怎样进行中学现代文阅读教学是每位语文教师都要面临的重要课题。现代文阅读除了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外,更要做到对文章深刻认知与感悟。本文在分析现代文阅读教学时碰到的一些问题,提出几点思考意见,希望能对加强现代文阅读教学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中学 现代文 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4-0114-01

目前的语文教材中的现代文都是比较经典且有代表性的文章,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中学现代文阅读也开始从传统的固定教学模式向符合现代化的方向转变。从历年的高考试卷中可以看出,现代文阅读的得分几乎比其他类型题目得分低,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从现代文阅读教学出发,对促进现代文阅读教学提出一些策略。

一 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中学现代文阅读教学,在具体的课堂上就是对课文进行分析,同时在对课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课外文章进行分析和阅读,并能理解作者的写作情感和目的、概括全文主要内容。当前中学现代阅读教学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目标不明确

学生在进行现代文阅读时不能根据自身需要有选择性地进行阅读,有些文章只需要学生了解大意即可,这就要求学生能够找出线索,抓住关键点,情感要随着线索的变化而变化,作为教师就应对某条线索进行重点分析。

全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管理论文

如何提高阅读和答题的效率呢?我以为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分和合的能力非常重要。

所谓“合”,就是一种化繁为简、化实为虚的能力。阅读说理性较强的文章往往会碰到结构复杂的句、句群、段,阅读能力差的人碰到这样的句子会感到一片茫然,甚至失去阅读的信心。事实上,许多看似复杂的句段,传递的信息却是有限的,大量旁逸的语句,主要起论证修饰的作用。学会删繁就简,可突出旨要,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

以下类型的句段应是训练中值得注意的:

一、阐发性句子。如:

例1创造性思维具有以下特点:创造性思维的结果对于思考者或者文化而言具有新颖性和价值;创造性思维是非传统的、具有高度机动性和坚持性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的任务是将原来模糊的、不明确的问题清楚地勾划出来,或提出某种方案加以解决。(1993年高考卷)

该句冒号后的句子是对“特点”的具体阐发,阅读时倘若不能对该复句内容获得清晰的感受,那也不必在初读时作过多的思考,可以快读。如果文后的题目与该部分有关,答题时再进行深入阅读思考。

例2①我们要了解和评判一个作者,②应该知道他那时代对于他那一类作品的意见,③这些意见就是后世文艺批评史的材料,④而在当时表示一种文艺风气。一个艺术家总在某些社会条件下创作,也总在某种文艺风气里创作(1994年高考卷)

在第一个复句里,②③④分句层层阐发,而在后面的第二个句子,④句的“文艺风气”是最终要阐述的对象,据此,对第一个句子形成这样的紧缩语意:我们要了解和评判一个作者要根据当时的文艺风气。这个判断能否形成,直接影响对下文的理解。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