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网络这一电子传媒的出现,为诗歌的创造和交流提供了除传统的以纸质本文为交流载体之外的新平台,促进了当代新诗的发展。大量网络诗歌的出现,使得人类的文化传播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与此同时,网络如同一把双刃剑,为当代诗歌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冲击和新的挑战。本文试图从网络诗歌的界定、网络诗歌与传统诗歌的标志性区别等两个方面做一些探讨。
【关键词】网络诗歌;界定;民间化写作;倾向
一、网络诗歌的界定
要讨论网络诗歌,首先要弄清楚网络诗歌到底指什么。网络作为不同于传统纸质文本而存在的一种新的物质媒介,给人类的文化传承带来了不容置疑的影响。一直以来,关于网络诗歌的论争不断,主要可以概括为两种截然相对的观点。
一种观点肯定了网络诗歌的存在,并大力推广网络诗歌的发展,充分认可网络诗歌对当代诗歌发展的意义。1997年学者兼诗人杨晓民在《网络时代的诗歌》①一文中,率先在中国大陆将“网络诗歌”这一命题推到了文学研究的前沿,该文是中国内地最早关于网络时代的诗歌特质和诗歌发展走向的论文。作者在论文中提出,网络的开放性、游戏性、参与性与交互性,为诗歌彻底打通走向大众之路开辟了一个新的视野,网络文学将彻底瓦解现行的诗歌文本,现行的诗歌将悄然隐退,网络诗歌必然崛起。
另一种观点则主张在场地意义上理解网络诗歌,反对“网络诗歌”这一词语的命名,甚至主张取消这一命名。认为根本就不存在着所谓的网络诗歌,诗歌只是通过网络这样一电子媒介而得到更广泛的交流,但这并不意味着网络诗歌的本质因为网络这一传播方式的改变而发生改变。所谓的网络诗歌更多的是指代有具有网络气息的诗歌。网络并不能催生一种新的诗歌精神。无论诗歌是在纸质文本上刊出发表,还是在网络上张贴发表,评判诗歌之所以成为诗歌的标准不会改变。诗人伊沙说:“我以为对诗人而言,不该有‘网络诗歌’这个概念,诗歌以任何载体存在都不能降低它的至高标准――在此一点上,不论是作者还是读者的我,决不妥协。”②
由上面两个关于网络诗歌的主要观点,我们可以尝试着为网络诗歌下一个定义:网络诗歌是以网络为媒介和平台,以网络电子技术为依托,进行存储、创造、传播和接受的一种诗歌样式。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诗歌包括网上在线创作以及非在线创作但存储在网络服务器上,可供诗人与网民进行交流和传播的一切诗歌作品;狭义的网络诗歌则特指运用电子网络技术手段,即超链接技术制作的超文本(下转第145页)诗歌和多媒体技术制作的多媒体诗歌。目前,学者所关注的主要是广义的网络诗歌。
二、网络诗歌的民间化写作倾向
【摘要】网络这一电子传媒的出现,为诗歌的创造和交流提供了除传统的以纸质本文为交流载体之外的新平台,促进了当代新诗的发展。大量网络诗歌的出现,使得人类的文化传播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与此同时,网络如同一把双刃剑,为当代诗歌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冲击和新的挑战。本文试图从网络诗歌的界定、网络诗歌与传统诗歌的标志性区别等两个方面做一些探讨。
【关键词】网络诗歌;界定;民间化写作;倾向
一、网络诗歌的界定
要讨论网络诗歌,首先要弄清楚网络诗歌到底指什么。网络作为不同于传统纸质文本而存在的一种新的物质媒介,给人类的文化传承带来了不容置疑的影响。一直以来,关于网络诗歌的论争不断,主要可以概括为两种截然相对的观点。
一种观点肯定了网络诗歌的存在,并大力推广网络诗歌的发展,充分认可网络诗歌对当代诗歌发展的意义。1997年学者兼诗人杨晓民在《网络时代的诗歌》①一文中,率先在中国大陆将“网络诗歌”这一命题推到了文学研究的前沿,该文是中国内地最早关于网络时代的诗歌特质和诗歌发展走向的论文。作者在论文中提出,网络的开放性、游戏性、参与性与交互性,为诗歌彻底打通走向大众之路开辟了一个新的视野,网络文学将彻底瓦解现行的诗歌文本,现行的诗歌将悄然隐退,网络诗歌必然崛起。
另一种观点则主张在场地意义上理解网络诗歌,反对“网络诗歌”这一词语的命名,甚至主张取消这一命名。认为根本就不存在着所谓的网络诗歌,诗歌只是通过网络这样一电子媒介而得到更广泛的交流,但这并不意味着网络诗歌的本质因为网络这一传播方式的改变而发生改变。所谓的网络诗歌更多的是指代有具有网络气息的诗歌。网络并不能催生一种新的诗歌精神。无论诗歌是在纸质文本上刊出发表,还是在网络上张贴发表,评判诗歌之所以成为诗歌的标准不会改变。诗人伊沙说:“我以为对诗人而言,不该有‘网络诗歌’这个概念,诗歌以任何载体存在都不能降低它的至高标准——在此一点上,不论是作者还是读者的我,决不妥协。”②
由上面两个关于网络诗歌的主要观点,我们可以尝试着为网络诗歌下一个定义:网络诗歌是以网络为媒介和平台,以网络电子技术为依托,进行存储、创造、传播和接受的一种诗歌样式。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诗歌包括网上在线创作以及非在线创作但存储在网络服务器上,可供诗人与网民进行交流和传播的一切诗歌作品;狭义的网络诗歌则特指运用电子网络技术手段,即超链接技术制作的超文本(下转第145页)诗歌和多媒体技术制作的多媒体诗歌。目前,学者所关注的主要是广义的网络诗歌。
二、网络诗歌的民间化写作倾向
摘要 中国新时期诗歌出版在网络诗歌创作的刺激下,重现复苏之态。网络从根本上影响了国人的阅读习惯,网络诗歌创作更是带有鲜明的游戏性、平民性、自由性特点,共同构成了对崇高美学特征的解构。本次诗歌复兴,得益于网络诗歌的兴起,诗歌的编辑策略便不得不顺势而为。
关键词 诗歌出版 网络诗歌 编辑策略
朱媛美,陕西人民出版社编辑、副编审。
当代西方传播学大师马歇尔・麦克卢汉在其《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一书中提出“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的延伸”的观点,具有划时代意义。“习惯的思维认为媒介仅仅是形式,是信息、知识、内容的载体,它是空洞的、消极的、静态的,可是麦氏却洞察了媒介对信息具有强烈的反作用,它积极、能动地对文本产生反作用。”[1]“媒介即讯息”这一观点,在网络传播背景下的中国诗歌创作中得到了肯定的印证。
1995年1月,以中科院《神州学人》杂志在互联网上推出电子版为标志,中国大陆地区的网络出版正式拉开帷幕。进入20世纪,中国网民人数攀升快速,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是15年前的867倍。IPv6地址数大幅增长,进入全球前三名。中国正快速步入网络时代。[2]
网络媒介的广泛使用,赋予了中国诗歌更大的发展空间,既包括了写作自由、阅读自由,同样包括创作及交流的自由,诗歌的传播方式、表达方式、存在价值、价值向度等因之发生了重构。中国诗歌迎来了全民参与的新时代,成为普罗大众的一场狂欢盛宴。
一、网络诗歌创作主体的模糊性与阅读受众的参与性
网络传播背景下,诗歌的创作主体展现出泛化特征。诗歌创作的主阵地转为网络创作,大量的新诗发表于网络中的相关网站,由于平台的开放性,诗歌的“门槛”突然间放开,不再必经刊物、出版社编辑的三审,只要是网络参与者,只要拥有对诗歌写作的兴趣,再加以网络写作与,一首首“诗歌作品”应运而生。
【摘 要】网络这一电子传媒的出现,为诗歌的创造和交流提供了除传统的以纸质本文为交流载体之外的新平台,促进了当代新诗的发展。大量网络诗歌的出现,使得人类的文化传播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与此同时,网络如同一把双刃剑,为当代诗歌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冲击和新的挑战。本文试图从网络诗歌的界定、网络诗歌与传统诗歌的标志性区别等两个方面做一些探讨。
【关键词】网络诗歌;界定;民间化写作;倾向
一、网络诗歌的界定
要讨论网络诗歌,首先要弄清楚网络诗歌到底指什么。网络作为不同于传统纸质文本而存在的一种新的物质媒介,给人类的文化传承带来了不容置疑的影响。一直以来,关于网络诗歌的论争不断,主要可以概括为两种截然相对的观点。
一种观点肯定了网络诗歌的存在,并大力推广网络诗歌的发展,充分认可网络诗歌对当代诗歌发展的意义。1997年学者兼诗人杨晓民在《网络时代的诗歌》①一文中,率先在中国大陆将“网络诗歌”这一命题推到了文学研究的前沿,该文是中国内地最早关于网络时代的诗歌特质和诗歌发展走向的论文。作者在论文中提出,网络的开放性、游戏性、参与性与交互性,为诗歌彻底打通走向大众之路开辟了一个新的视野,网络文学将彻底瓦解现行的诗歌文本,现行的诗歌将悄然隐退,网络诗歌必然崛起。
另一种观点则主张在场地意义上理解网络诗歌,反对“网络诗歌”这一词语的命名,甚至主张取消这一命名。认为根本就不存在着所谓的网络诗歌,诗歌只是通过网络这样一电子媒介而得到更广泛的交流,但这并不意味着网络诗歌的本质因为网络这一传播方式的改变而发生改变。所谓的网络诗歌更多的是指代有具有网络气息的诗歌。网络并不能催生一种新的诗歌精神。无论诗歌是在纸质文本上刊出发表,还是在网络上张贴发表,评判诗歌之所以成为诗歌的标准不会改变。诗人伊沙说:“我以为对诗人而言,不该有‘网络诗歌’这个概念,诗歌以任何载体存在都不能降低它的至高标准――在此一点上,不论是作者还是读者的我,决不妥协。”②
由上面两个关于网络诗歌的主要观点,我们可以尝试着为网络诗歌下一个定义:网络诗歌是以网络为媒介和平台,以网络电子技术为依托,进行存储、创造、传播和接受的一种诗歌样式。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诗歌包括网上在线创作以及非在线创作但存储在网络服务器上,可供诗人与网民进行交流和传播的一切诗歌作品;狭义的网络诗歌则特指运用电子网络技术手段,即超链接技术制作的超文本(下转第145页)诗歌和多媒体技术制作的多媒体诗歌。目前,学者所关注的主要是广义的网络诗歌。
二、网络诗歌的民间化写作倾向
伴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网络走进了我们的工作、生活,改变了我们的阅读、书写习惯,改变了我们的通讯、交流方式。网络诗歌的兴起之所以受到大众的青睐,正是由于它具备了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一、便捷性
网络为诗歌写作提供了便利条件,鼠标、键盘取代了传统的手写方式,轻松的录入即可完成,简单的复制、粘贴即可实现修改。既搞定了作品,还节约了笔墨纸张。另外,创作过程中若遇到一些问题,简单的检索便可答疑解惑,相对于以往的工具书来讲既省时又省力,写作效率大大提高。除了书写方式的便捷,网络还为诗歌的和推广提供了方便。从前,诗歌的发表通过邮寄方式,最少也要一周的时间,而投稿后则是漫长的等待,短则三月,长则如石沉大海。若是能够发表必然还需要经过编审、发行等繁琐的环节。而如今只要轻点鼠标,瞬间寄达。既节省了时间,还节约了邮资。而网络诗歌的发表更是瞬间呈现,轻敲鼠标,家喻户晓。键盘一点,世界传遍。
三、互动性
网络为诗歌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台,其互动功能无可比拟。网络诗歌后,最快仅仅相隔几分钟的时间,就会有人来赏,读者可留言、可点评,可赞同、可建议,所有褒贬,完全不受人情等因素影响。而面对评论,作者也能及时予以回复,将个人的写作背景、环境和理念,以及写作的思路、想法、意境、目的坦白相告,让读者分享诗歌的的同时达到思想与情感的共鸣,这种分享与互动是传统媒介无法超越的。以往的诗歌,一经发表,即成定稿。编辑的改稿可能与作者的想法有出入,但由于交流的缺失,也只能默认罢了。而读者捧着一本诗集,赞同之声无法表达,建议之言无处提出。我们都知道好诗是改出来的,而既已发表,何谈更改。网络则不然,强大的互动功能完全能使一篇原本普通的诗歌经过加工、锤炼,最终成为佳作。
四、推广性
从现实状况来看,传统的读书方式在改变,买书的人越来越减少,造成了书市不景气。然而,人们不买书不等于不读书,买书的少了不等于读书的少了。其实,这不过是人们的读书方式发生了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习惯了网络阅读。任何一篇或一部诗歌作品的问世,都是要实现其社会价值的,但如果诗集无人买、诗歌没读者,其文学价值的实现简直就是一纸空谈。若自己既是作者,又充当读者,辛勤的创作成果被弃之门后,那简直就是莫大悲哀。而网络诗歌在这方面的优势则凸显出来,普及是提高的基础,诗歌作为一门艺术若实现了大众化,人人会写,人人会评。那么,中国诗歌的水平自然会不断攀升,中国的诗歌文化自然会得到弘扬与发展。
五、时效性
[摘要] 互联网改变了诗歌的存在形态,进而改变了诗歌阅读与写作的方式。网络诗歌写作的新特征主要表现为:写作方式上“实体书写”到“虚拟书写”的转变,传播层面上“共时性”取代“历时性”,以及写作者心态的自由化和随意性。网络为诗歌阅读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同时也给诗歌阅读带来“信息”与“文学”的冲突,“娱乐化”和“严肃化”的对立,以及文字与其他媒介的交错、博弈等悖论。在网络日常化的今天,要充分认识纸媒和网媒、传统读者与网络诗歌以及“慢”与“快”的博弈关系,使它们可以在一种更加和谐的状态下相互依托,以重建诗歌与时代、媒体的良好生态。
[关键词] 网络诗歌; 写作; 阅读; 博弈; 诗意
[中图分类号]I2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5595(2014)04-0082-05
在最近的十几年里,互联网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并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互联网普及之时,正是中国诗歌在商业大潮中边缘化生存的艰难时期。诗歌和网络的联姻,仿佛一下子重燃了缪斯之火,诗坛焕发了新的生机。尽管网络只是一种载体,但它却使诗歌完成了从“纸上”到“网上”存在形态的巨大变化,正是这一存在形态的改变极大地转变了诗歌读与写的方式,进而影响了诗歌的生态。网络对日常生活的渗入,潜在地影响了诗歌书写的方式,进而影响了人们对诗歌的阅读,纸质时代诗歌读与写的固有模式被打破,网络赋予它们崭新的意义。通过对网络诗歌读与写之间博弈关系的考察,可以看出网络时代诗歌的生态机制,同时也为网络和诗歌更好地融合并使诗歌在网络时代重现辉煌提供一个可资进入的视点。
一、网络时代的诗歌写作
反观诗歌在当代中国的繁衍生息,从“”时代的“手抄本”,到20世纪80、90年代的“民刊”,再到90年代末新世纪初的“网媒”,媒体在诗歌的写作和传播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媒体的变化,使诗歌写作呈现了新的形式。网络时代诗歌的写作特点是在和“前网络时代”的对比中得以凸显的。报刊和诗集是纸质时代诗歌存在的主要形态,但随着大众文化的侵袭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它们在时代的大潮中逐渐失去了承载诗歌的力量,诗歌的“读”与“写”出现严重脱节,诗歌的边缘化日益明显。诗歌的边缘化,表现为诗歌发表的艰难、诗歌刊物的低迷、诗歌读者的减少。尽管90年代以来诗歌民刊曾经盛行,但诗歌民刊普遍的早夭、传播的小圈子化,并没有给诗歌写作和发表带来根本性的变化。“界限”的主将李元胜对此有很精准的表达:“在网络诗歌运动兴起之前,诗人的价值或者说诗歌作品的价值,只能由两个圈子来认定,一是各级文学刊物,二是民间诗歌社团或群落。没有经过这两个圈子判断并给予承认的诗人,多数时候,他的作品连和读者见面的机会都没有。”[1]网络的出现,真正降低了诗歌书写难度,为作者提供了完全自由的发表空间。诗歌的载体从纸质媒介变成了电子媒介,网络成为它崭新的载体。网络电子媒介极大地拓展了诗歌的生存空间,它在“网上”的姿态也日益多样化,从诗歌论坛到诗歌网站、诗歌博客,数量惊人且姿态各异。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持续更新,这种空间不断得以扩大,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是硬件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新的技术设备的应用和推广,另一方面是软件上催生了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微媒体”。
与纸质书写比较,网络时代的诗歌写作主要呈现为以下特征:
第一,写作方式从“书写”到“敲打”的转变。传统的纸与笔变成了当下的“键盘、屏幕”,诗歌写作完成了从“实体书写”到“虚拟书写”的转变。网络的直接发表传播和在线交流互动营造了崭新的数字化语境,越来越多的诗人丢掉纸和笔,直接以电脑网络为创作和交流平台。网络诗歌的崛起意味着传统的“纸笔文化”的消退,取而代之的是面临电子屏幕的电子书写,它的显著特征在于键盘敲击取墨滑动、比特字符取画模拟。纸笔书写的预谋性、慢速度使得写作要经历一个“历时性”的“思”与“写”的先后过程,传统文学理论所指涉的“构思”、“腹稿”,甚至古典诗词锤炼语句所形成的“推敲”佳话等等,都是这一历时性的表达。而在临屏的键盘敲击过程中,“思”与“写”更多情况下是一个“共时性”的产物,在键盘上飞舞的手指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惯性,词语的无限蔓延也变成了一种状态。值得注意的是,传统的纸质书写所面对的是白纸,是纯然的“创造”;而临屏写作可以一边面临诸多的电子资源,一边进行书写,它更接近于“生产”。电脑技术所提供的剪切、复制、粘贴等一系列便捷化的操作方式,使得电子书写更加轻盈。这种“轻盈”和“快捷”的写作方式,很大程度上使得诗歌写作失去了“创作”的内核,进而使得诗歌文本失去了“含蓄蕴藉”的诗学特质,诗歌书写的难度降低,诗歌应对现实人生的速度更加迅捷,但同时诗歌本身的浓度却有可能降低,在这种变化中诗歌可能损失一些传统的东西,而粘合一些新的特质。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汉语诗歌传播媒介的变化以及引发的思考;转型期文化语境下汉语诗歌的接受以及引发的思考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网络成为汉语诗歌重要的传播媒介之一:发表和阅读作品的便捷度和自由性;阅读的交互性;接受环境的立体化;表现形式的多媒体化;从诗朗诵等活动中谈汉语诗歌的音乐性、汉语诗歌的发展、音乐性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当今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诗歌作为一种极具感情的文学形式、贴近心灵,抒写有真性情的生命之诗,是诗歌的本质要求、汉语诗歌的发展是值得研究的大课题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摘要:在现代传媒多样化和社会转型期的复杂语境下,汉语诗歌在历史性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是,看似衰微的局面中也出现了许多复苏的态势。本文试从现代传媒和转型期文化的角度浅谈当下的汉语诗歌。新时代语境下的汉语诗歌。
关键词:现代传媒转型期文化汉语诗歌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中国古典诗歌是世界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五四文学革命后,中国诗歌进入了白话诗阶段,开始了现代化进程。现代汉语诗经历了自由体诗、格律诗、象征诗、现代派诗、政治抒情诗、朦胧诗、先锋诗等探索阶段,基本上保持着旺盛的生命朝气,但进入九十年代至今,诗歌的创作与阅读都呈现了下滑态势。诚如王光明教授在《现代汉诗的百年演变》中谈及九十年代中国大陆的诗歌状况时所言:“灯光暗转,垂暮放下,剧情已渐新……许多东西一夜之间从悲剧变成了喜剧”“诗歌似乎直接走入了黄昏和暗夜。”这不能不使人焦虑,但是,关注当下的汉语诗歌语境,笔者也发现了一些新动态,由此浅谈开来。
一、汉语诗歌传播媒介的变化以及引发的思考。
诗歌传播是诗歌发挥艺术作用和获得自身发展的重要方式,诸如口传、抄写题跋、印刷、朗诵等,在现代科技日渐发达的今天,汉语诗歌的传播媒介有了重要的变化。
1.网络成为汉语诗歌重要的传播媒介之一。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文化已经成为值得研究的课题。网络文化以“虚拟性、交互性的符号自我(主体)”为基本特征,即网络用户凭借诸如网名、图片等进入虚拟的网络世界进行交互性的及时交流互动。其中,博客的兴起造就了众多网络,包括诗歌写作者,据新浪网统计,在网上开博客最多的是诗人群体。可见,网络确实对汉语诗歌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要:新诗运动已过去了一百个年头,至今诗歌发展已出现了新的面貌。网络的普及成为诗歌传播的重要载体。但是网络帮助诗歌走向
>> 当代网络音乐的困境与突破 《茶馆》的当代困境 初中诗歌教学的困境及对策 诗歌艺术的“突围”与困境 当代大学生网络媒介接触的现实困境与对策浅析 当代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特征、困境与出路 当代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主体价值困境探析 《诗经》:经典诗歌的当代阐释 当代诗歌的都市文化观照 当代诗歌的生命意识探究 现当代诗歌的非诗化倾向 网络诗歌背后的悲哀 网络背景下当代高职生法律意识培养的困境及提升路径探究 浅谈当代哲学面临的困境 当代中国话剧的困境 当代学校道德教育的困境 “孝”文化的当代困境 当代广告传播的困境与突围 当代时评的困境与出路 略论当代青年的信仰困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③诗歌周刊第39期 .
④张清华.“好日子就要来了”么――世纪初的诗歌观察【J】.当代作家评论2002,(02),23-25.
[参考文献]
[1]王秀梅.诗经【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于洋,汤爱丽,李俊.网络文学的自由境界【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3]谭五昌中国作家网中国新诗状况述评 1999-2005.
伴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网络走进了我们的工作、生活,改变了我们的阅读、书写习惯,改变了我们的通讯、交流方式。网络诗歌的兴起之所以受到大众的青睐,正是由于它具备了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一、便捷性
网络为诗歌写作提供了便利条件,鼠标、键盘取代了传统的手写方式,轻松的录入即可完成,简单的复制、粘贴即可实现修改。既搞定了作品,还节约了笔墨纸张。另外,创作过程中若遇到一些问题,简单的检索便可答疑解惑,相对于以往的工具书来讲既省时又省力,写作效率大大提高。除了书写方式的便捷,网络还为诗歌的和推广提供了方便。从前,诗歌的发表通过邮寄方式,最少也要一周的时间,而投稿后则是漫长的等待,短则三月,长则如石沉大海。若是能够发表必然还需要经过编审、发行等繁琐的环节。而如今只要轻点鼠标,瞬间寄达。既节省了时间,还节约了邮资。而网络诗歌的发表更是瞬间呈现,轻敲鼠标,家喻户晓。键盘一点,世界传遍。
三、互动性
网络为诗歌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台,其互动功能无可比拟。网络诗歌后,最快仅仅相隔几分钟的时间,就会有人来赏,读者可留言、可点评,可赞同、可建议,所有褒贬,完全不受人情等因素影响。而面对评论,作者也能及时予以回复,将个人的写作背景、环境和理念,以及写作的思路、想法、意境、目的坦白相告,让读者分享诗歌的的同时达到思想与情感的共鸣,这种分享与互动是传统媒介无法超越的。以往的诗歌,一经发表,即成定稿。编辑的改稿可能与作者的想法有出入,但由于交流的缺失,也只能默认罢了。而读者捧着一本诗集,赞同之声无法表达,建议之言无处提出。我们都知道好诗是改出来的,而既已发表,何谈更改。网络则不然,强大的互动功能完全能使一篇原本普通的诗歌经过加工、锤炼,最终成为佳作。
四、推广性
从现实状况来看,传统的读书方式在改变,买书的人越来越减少,造成了书市不景气。然而,人们不买书不等于不读书,买书的少了不等于读书的少了。其实,这不过是人们的读书方式发生了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习惯了网络阅读。任何一篇或一部诗歌作品的问世,都是要实现其社会价值的,但如果诗集无人买、诗歌没读者,其文学价值的实现简直就是一纸空谈。若自己既是作者,又充当读者,辛勤的创作成果被弃之门后,那简直就是莫大悲哀。而网络诗歌在这方面的优势则凸显出来,普及是提高的基础,诗歌作为一门艺术若实现了大众化,人人会写,人人会评。那么,中国诗歌的水平自然会不断攀升,中国的诗歌文化自然会得到弘扬与发展。
五、时效性
作者简介:谢麦斯(1988.03―)四川自贡人,现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现当代文学专业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当代诗歌
摘要:短信诗歌是新世纪近十年来网络时代与信息时代的产物,可以看作网络诗歌的延伸。在形式上,短信诗歌与五四时期的小诗相似,然而同中有异。本文试图通过对其文学内外部特征的比较,来反思当代短信诗歌所具有时代特点,并预测短信诗歌或可成为当代新诗发展瓶颈期的一个富有生命力的选择。
关键词:短信诗歌;五四小诗;文学内部;文学外部;异同
新世纪以来,随着手机和网络的普及,文学的传播有了更为便捷的媒介。其中,以短信诗歌为主的短信文学在这个信息与网络结合的时代应运而生。这一文学形式具有新事物特有的适时性和局限性,然而随着近十年的发展,短信诗歌已经逐渐摆脱热闹诞生时的青涩与粗糙,安静地成长与成熟起来。纵观中国现代诗歌史,不难发现短信诗歌与五四时期小诗的诸多相似,因此,将二者纳入历史的发展中来对比异同,可以更为准确地把握当代短信诗歌的特点,更好地明确其价值。
一、文学内部的貌合神离
首先,在形式上。短信诗歌和小诗在篇幅上都很短小,这是它们最为直观的共同点。然而小诗的篇幅是五四时期的年轻诗人受泰戈尔和日本俳句的影响后,借鉴国外文学的自觉选择;短信诗歌是受手机屏幕的限制,被动将诗歌限制在一定的字数内。因此,主动创作小诗是诗人情绪和哲思即行即止的自然流动,而被动压缩的短诗必然会导致诗人有意与无意间对情感和诗意的压抑控制,使得表达复杂情感或哲思时难以深入透彻。此外,短诗的平台是当前最为普遍和快捷的手机网络,小诗在当时的平台是文学期刊或报纸副刊,同样也是当时最为流行的传播方式。然而,虚拟网络与纸质刊物相比仍有很大区别。尽管网络更为快捷,但短信快捷也带来了“快餐文化”的弊病,诗歌的文字表述在虚拟空间里的保存时间极为有限,正如一秒更新的手机微博,没人关注则会很快被大量良莠不齐的信息掩埋。而手机的个体性与闭塞性使得短信诗歌很难形成一个自己的阵地,因此,也难以形成流派,以及文学争鸣,也就无法像小诗那样在刊物中有一个诗歌专号,难以扩大影响力。所以有学者指出,“只有使其从手机上走到纸质媒介,才可以把这种具有文学价值的作品固定下来,使之具有保存性和长久性”①。
其次,在内容上,短信诗歌尽管引发了全民创作的热潮,却也存在泥沙俱下的弊病。先看五四小诗,当时小诗的创作群体均为其时已有一定名气的具备较高学养的作家或学者,如冰心、宗白华等,由此诗歌选取的内容也多为人生哲理或宇宙思索,在艺术技巧上更广泛吸取了古典诗歌的营养并受到了国外如日本俳句或泰戈尔诗作的影响。而短信诗歌的平台多为虚拟网络,其作者多为普通网民,水平参差不齐,也没有专业作家的创作态度认真,知识结构也多受限于一般教育,没有主动吸收古文或西方文学的意识。这些使得短信诗歌的内容过于大众化与通俗化。当然我们不排除五四小诗也有类似问题,如梁实秋便批判过“把捉到一个似是而非的诗意,选几个美丽的字句调度一番,便成一首,旬积月聚的便成一集”,②的创作现象。再看当代网络上的“流行经典短信诗歌”:“对我来说/你是黑暗中的灯泡/饥饿中的面包/冬天里的棉袄/夏天里的雪糕/你是我今生唯一的宝”。很显然这里并没有诗歌应有的审美价值。再看首届短信诗歌大赛的获奖作品,《自由》(作者:胡佑军):“我把/一个气球充满气/然后/拍破/倾听空气重获自由的声音。”尽管这样的诗较之前者明显更有诗意,但离开手机这一平台,我们很难发现这些诗歌与传统纸质诗歌的文学本质有何差异,只是由于篇幅的限制而必须在文辞上更加精炼而已。同期刊发表诗文的必要审核相比,在缺乏规范的网络世界,人们享有平等的发表言论的权利,但是短信诗歌的这种特点也使得“它注定要成为最大的电子垃圾制造厂,而要在这个电子垃圾场中不断亮出耀人眼目的东西并不容易”。③
二、文学外部的同中有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