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现代诗歌

现代诗歌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现代诗歌教学谈

一、 发现现代诗歌的音韵美

虽然许多现代诗歌不大讲究押韵,但是毫无疑义押韵的现代诗歌,读起来在听觉上更具美感,而苏教版小语教材所选用的现代诗歌,无一例外都是讲究押韵的。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常会引导学生去找出每一行诗句的韵脚和押韵的字。比如《水乡歌》:“水乡什么多?/水多。/千条渠,万条河/池塘一个连一个/处处绿水荡青波。在学生都能背诵、能理解诗歌内容和感受作者情感之后,我让学生分别圈画出“多”“波”等字,然后,让他们再读诗歌,重点关注圈下来的这些字,说说听起来动听悦耳吗?

让学生体会到现代诗歌押韵所带来的美感,当然不是仅仅靠一两首诗歌的教学就能完成的,还要向学生多提供一些押韵的诗歌,当然包括古体诗歌。只有诵读多了,学生对祖国语言独特的音韵美感才能得到熏陶,才可能产生热爱现代诗歌的情感。

二、 读出现代诗歌的节奏美

现代诗歌特殊的表达方式,有强烈的节奏感,诗歌的节奏美由此体现。教学中,没有必要对学生讲解这些理论,而是结合具体的诗句一起“敲打”诗歌的节奏。《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文中有这样的诗句:“让明亮的眼睛/去发现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用绚丽的色彩/去描绘果园的丰收,沃野的耕耘。”在教学时,这种节奏感只有通过朗读来呈现和感悟,如果学生对节奏的把握还不够的话,这时候就需要通过教师的示范诵读得到充分的体现。教师先范读,再让学生充分朗读,让诗句抑扬顿挫和跌宕起伏的节奏感在学生的头脑中得到强化,并逐渐内化为学生心灵的节拍。

三、 再现现代诗歌的意境

意境是现代诗歌的灵魂所在,每一首现代诗歌都通过某些意向的叠加来表达特有的意境。在教学现代诗歌时,还不能仅仅依靠诗人所提供的文字符号,来获得诗歌意境的体验,还要搜索和挖掘隐藏在诗歌背后的、丰满的、立体的信息资源,读者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对诗歌的意境进行想象和补白,从而尽可能地再现和还原诗歌本身所要呈现的意境。《长城和运河》这首诗歌,以饱满激昂的笔触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和古代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而运河就在我们身边,淮安是著名的运河之都,这样,就让学生对运河有了亲切感。在教学中,笔者让学生追溯运河的起源,了解运河的发展历史,体验灿烂的运河文化,当学生获得比较丰满立体的意境体验之后,再去诵读这首诗歌,感受就会更加深刻了。

四、 感悟现代诗歌的修辞美

全文阅读

现当代诗歌(二)

阅读指津

在中考语文阅读中,有时也会考查现当代诗歌。考点主要有:(1)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及作品的时代背景;(2)理解诗歌的内容;(3)领悟作品的主旨,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析诗歌所运用的写作手法及其作用;(5)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6)品味诗歌重点诗句的含义;(7)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歌中艺术形象的象征意义。

怎样鉴赏现当代诗歌呢?

一、关注诗题。俗话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从诗题中往往能明确诗歌的类别,进而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如余光中的《乡愁》,从题目可以看出这是一首抒写思乡之情的抒情诗。

二、抓住意象。意象即诗中的景和物。由于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思想及感情,因而这些事物便被赋予了特定的文化内涵。如“柳”代表送别,“草”代表离情,“月”代表怀人和思乡,“雁”代表思乡和漂泊,“菊”代表高洁、隐逸,“落叶”代表悲秋失意等。余光中在《乡愁》中选用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这四个意象最能体现“乡愁”的特殊内涵:母子之情,夫妻之爱,丧母之哀,恋国之思。

三、进入意境。意境即诗中客观之景或物与诗人主观情感的融合,即情景交融。诗中情与景的关系,或先景后情,触景生情;或先情后景,寓情于景。因此,我们在阅读中,就必须借助联想、想象,再现诗中描绘的生活图景,让诗中描绘的声、光、色、态等像电影画面一样在头脑中显现出来,并体味诗人的主观感情,进而走入诗人营造的或优美或寂寥或悲壮或雄浑阔大的意境,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四、把握写法。(1)诗人常运用修辞来增强诗歌的艺术表现力。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反复等。需要注意的是,同学们应该结合语境,具体分析修辞手法对于增强诗歌表现力的作用。(2)通过联想与想象来表达诗人强烈的感情。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诗人取材于我国古代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并借助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象,描绘了美妙的天街景象,表达了诗人希望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3)运用象征、动静结合、以小见大、虚实结合、衬托、托物言志等写作手法来深化诗歌的内涵。如江河的《星星变奏曲》中,“星星”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模拟训练

全文阅读

现代诗歌与古代诗歌的意象论

一凝合于自然的意象审美心理

在中外诗学范畴中,意象是一个内涵丰富,众说纷纭的概念之一。但是,把意象作为一种心物交感互渗的审美产物的这一观点是较普遍认可的。客观物象是意象中的基本的要素,选择什么样的物象入诗,主体对物象取什么样的心态,或物象引发主体什么样的情感,可以因其异同透视诗人特有的文化心态与审美倾向,辨识意象艺术所蕴含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特征。中国古代诗人与中国现代诗人在意象的经营上有着鲜明的共性。首先,对自然物象的相亲相近,诗人心灵与自然意象的凝合,是古今诗歌意象最为突出的共性特征,其中深刻烙印着传统的文化心理情结。陆机在《文赋》中指出:“遵四时以叹逝,赡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一位日本汉学家指出:“在中国古典诗里,季节与季节感作为题材与意象,几乎构成了不可或缺的要素。只要设想一下,从历来被视为古今绝唱的诸作品中除掉这一要素会如何,这种不可或缺的程度立刻就会清楚了。”①古代诗歌中的季节感特别突出。如春秋意象,从《诗经》、《楚辞》以来,频繁出现的是伤春、悲春、惜春、叹春、春恨、春愁;悲秋、惊秋、秋怀、秋思等。

季节感的产生又是与自然意象紧密相关的。中国古代诗歌中的自然意象现象构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其中包含了共同的民族文化心理与审美意趣。这种自然意象情结源远流长。据三国吴人陆玑统计,《诗经》中写到自然意象之草木凡八十余种,鸟兽凡三十余种,虫鱼凡三十种②。当代诗人流沙河统计,仅毛公所标明之《诗经》之“兴”诗,共三百八十九种意象,其取材于山川草木,鸟兽虫鱼者,凡三百四十九种③。此种现象,与几乎同时期的古希腊史诗,多述海上之征伐,社会人事之冲突,显然大异其趣。司马迁云:“《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以达意”④,这也正是看到了诗之原典所呈现的人与自然之生命共感所形成的诗的自然意象现象。诗人或听蟋蟀鸣岁,感光阴之逝(《秦风•蟋蟀》);或睹鸟儿入林,伤夫君之未归(《秦风•晨风》);或因风中飘叶,兴男女之依恋(《郑风•兮》)。自然的丰富意象形态与人的心灵的丰富情感构成了互感与交融。在中国古代哲学文化观念中,自然物象是具有人本意义的。人与自然有着自然感性生命的同一。如:《尚书•洪范》将大自然之“五行”与人之“五味”相对举。《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记郑子产所谓“六志”生于“六气”说。庄子齐物论思想认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物不是纯然外在的客体,物象和人之间存在着心心相印的联系,人的心灵世界和外在物象的感性品质之间构成了一种互相映照、感应的关系。因此,主体心灵总能在外在物象中找到内心情感的对应。苏轼曾说:“寓意于物则乐,留意于物则病”,指的就是诗人多在具体的物象间悟道达意、表情言志的现象。

这样一种建立在天人合一的哲学文化基础之上的心物相感的特征,是与由自然经济构成的农业文化心态紧密相关的。只有在农业文化心态中,人们才能对人与自然之生命节律,抱有亲切的认同与不言而喻的意会。中国的内陆农业经济,以土地自然物为限,与水土、风雨、阳光等自然资源关系紧密。而华夏民族赖以生存的中原一带,又以温带之优越气候,黄土之肥沃,水利之便利,自然资源之丰富,优于其他文明发源地。像以巴尔干半岛、爱琴海为生态基础的古希腊人,由于土地贫瘠,资源贫乏,气候恶劣,在对外界不断的抗争与夺取的生存竞争中,逐渐形成了人对大自然的征服、奴役、占有的态度。正如黑格尔所说:希腊人一方面“在自然面前茫然不知所措”,另一方面又学会了“勇悍地、自强地反抗外界”⑤。而中国古代先民,则在长期的农耕生产过程中,遵守节气,留心季节气候,观察日月星辰意象,逐渐形成了与大自然生命相依的心态。外部自然世界的风云变幻、花开花落、日月轮回等都能引起人们产生一种生命的共感。因此,中西文化意识中,自然物象的地位、面貌是有较明显区别的。西方文化对外在物象的认识一般不是确立在其与人的自然感性现象的一致性上的,外在物象一般不以其自然的感性品质进入西方文化意识中,只是作为人的精神理性的体现才有意义,自然是被人的自由意志所认识、所利用的,以其被改造的面目确证人的力量。

因此,在古希腊艺术中,自然是人格化的,西方古典艺术在本质上是“拟人主义”的。在基督教教义中,自然被认为是上帝对人类的馈赠,人类不应对自然表示过多关注而忘记了造物主。在基督教世界中有这样一个三层次结构:上帝居上,人类居中,自然居下。总之,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西方文化一般强调的是人对自然的主宰。西方文化意识的种种表现皆是以自然与人的各自本体存在的关心为基础的。中国哲学文化一般并不十分关心自然宇宙在本体存在意义上究竟是什么东西,它认为人既然处于自然宇宙之中,那么人的行动当然是应该与自然运行规律相一致。因此,它关心的是人与自然的合一、沟通。这样一种自然与人的一元论哲学文化自然观,直接化入了中国古代诗人的审美意识中。中国古代诗人不仅喜爱将自然意象作歌咏对象,而且大多表现出人与自然的物我相得,欣然融洽的意趣。如李白的“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人与山相对无语,含情脉脉。辛弃疾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贺新郎》),人与山情貌相通,忘形尔汝。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乐游原》),凄艳的落日与黯淡心情相互对应,融为一体。这种深深烙印着中国文化意识的自然意象情结依然深深植根在中国现代诗歌意象之中。20年代的中国现代诗歌,整体上是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最初过渡期。

“五四”白话新诗运动中,胡适的新诗意象论从理论源头看,是受到了英美意象派诗学观的启发。如果我们就他对意象的本质性阐释看,他的意象论更多体现的是中国传统意象诗学的感性论色彩,与西方意象派所包含的现代象征主义意象论有着较大的差异。他站在“文学革命”的立场上,为我所用的吸取了意象派的某些具体的主张,其中主要是采纳具体鲜明的意象论反对晚清以来诗坛的陈腐守旧以及新诗初期的说理化倾向,并没有采取西方象征意象重理性内涵的暗示性表现方法。他写于1919年10月的《谈新诗》一文中提出:“诗要用具体的做法,不可用抽象的说法”,“凡是好诗都能使我们的脑子里发生一种———或许多种———明显逼人的影像。这便是诗的具体性。”他所列举的“具体性”的诗歌都是中国古代以自然为中心的意象化诗歌,如“绿垂红折笋,风绽雨肥梅”,“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等。

宗白华1920年就新体诗的作法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说,诗人应在自然的活动中养成诗人人格,“直接观察自然现象的过程,感觉自然的呼吸,窥测自然的神秘,听自然的音调,观自然的图画。风声水声松声潮声都是诗意诗境的范本”,诗的意境“就是诗人的心灵,与自然的神秘互相接触映射时造成的直觉灵感”⑥。他把诗人心灵与自然的凝合看作是美的诗境与真诗好诗的源泉,极力肯定的是中国诗歌传统中人的生命情意与诗的自然意象形态融化为一的契合。“五四”初期的新诗创作在意象化的探索上并没有真正走出传统诗歌的意象化的格局。到了郭沫若体的《女神》的出现,第一次造成了中国诗歌意象体系的某些现代性变化。《女神》的意象世界中自然意象仍占据中心的位置。诗人在自然意象中渗透了强烈的时代感与现代意识,极大地扩展了中国诗歌自然意象的审美境界。他酷爱大海,崇拜太阳。他在《浴海》一诗中写道:“太阳当顶了!/无限的太平洋鼓奏着男性的音调!”“我的血和海浪同潮,/我的心和日火同烧”。诗人主体的人格力量与情感宣泄与大自然融而为一,企望借自然之伟力完成自我的蜕变,实现新生命的创造。在郭沫若的眼里,“无限的大自然,/成了一个光海。/到处都是生命的光波,/到处都是新鲜的情调”(《光海》);眺望十里松原无数的古松,“他们一枝枝的手儿在空中战栗,/我的一枝枝的神经纤维在身中战栗”(《夜步十里松原》)。

自然与生命合一,宇宙外象的自然世界与个体生命内在世界的心物融契是《女神》最主要的,也是最具审美诗情的抒情方式。这一抒情方式既源于西方泛神论思想的影响,又与庄子齐物论的自然生命的哲学观有着内在的联系。《女神》是雄浑壮丽的自然意象与静穆优美的自然意象的合奏与交响,沿袭了古代诗歌自然意象的感性抒情传统,又给中国诗歌自然意象增添了崇高伟美的现代品格。也许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朱自清称道:“郭沫若先生歌咏大自然,是最特出的”⑦。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派诗歌不满意“五四”诗人盲从欧化的倾向,希望恢复“对于旧文学底信仰”与雅韵的东方文化的精神。新月派诗歌的意象审美选择与价值观体现也主要围绕着自然意象的核心展开。闻一多在“红烛”、“”、“红豆”等传统自然意象中寄托自己理想情怀。徐志摩借快乐的“雪花”、飘逸的“云彩”、星光下的“白莲”抒写对美与爱的向往与留念。自然意象成了他们与中国雅韵文化精神与诗歌传统沟通的桥梁。在自然意象的传统继承中有他们的创造,这突出地表现为现代浪漫主义抒情诗人的人格化、性灵化在自然意象中的浸润,自然意象成了诗人现代人格与现代性灵的凝合物,自然意象内涵聚合了传统与现代多种复合的文化心理因素与美感因素。在30、40年代的诗歌潮流中,现代主义诗歌逐渐成了一股具有生气与声势的诗潮,这种主要接受外来现代主义诗潮影响的诗歌,也同样鲜明而深刻地表现出崇尚自然意象的文化心理与审美倾向。像戴望舒诗歌意象频率出现最多的是:秋天、落叶、残阳、月、花、灯等,自然意象在他的诗中占有绝对的优势。

全文阅读

现当代诗歌(一)

阅读指津

诗歌(现当代诗歌)是同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的一种文体。与其他三种文体相比,诗歌在形式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一句一行,分行书写(散文诗除外)。此外诗歌还有自己的文体特点:

一、抒情性。强烈的感彩是诗歌的显著特征之一。尤其是抒情诗,感情更是诗的灵魂,或用形象的语言直抒胸臆,或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因此在阅读、学习中,必须正确体会、领悟充溢在诗中的情感,由此获得全诗的要义。如郭沫若的《静夜》,诗人虽然写的是鲛人在对月流珠,其实是写自己在对月流泪。诗人此时的哀伤、无奈、惆怅,化作了粒粒泪珠,以此来抒发眷恋祖国、感怀世事的心情。

二、形象性。通过丰富的联想、瑰奇的想象、多种写作手法等刻画鲜明生动的形象是诗歌的又一显著特征。如何其芳的《秋天》,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从中告诉读者: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三、精练性。所谓精练,一要精当,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中“定然”一词的妙处;二要概括,如民歌《收徒弟》:“做了一辈子工/想都没敢想/收了个徒弟是厂长。”全诗没有叙述老工人收徒弟的过程,而是突出老工人内心的感触,具有极大的概括性;三要隽永,如顾城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字字深刻隽永,体现出诗歌语言的精练性。

四、音乐性。诗歌的音乐性较多体现在节奏与押韵上,表达出丰富的流动的情感,产生一咏三叹、多变而和谐的特殊的艺术魅力。因此这些诗必须多读,甚至要熟读成诵。

模拟训练

也 许

全文阅读

现代诗歌赏析

在对立中唱响春之歌

――穆旦《春》赏析

穆 旦

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

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

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

当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

全文阅读

古代诗歌现代文学论文

一、古代诗歌的特点

(一)语言含蓄

通过诗歌本身,作者往往并不完全赋予感情的表达,而是通过大量事实或景色的引用起一个侧面烘托的作用,关于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情感重心则是采用少量简略的语言描述,为读者留下一定的悬念,但读者又可通过钻研和思考揣摩出作者向表达的思维和情感技巧。从某种意义上说,古代诗歌给人的印象主要是含蓄、委婉却又不失节奏的强烈。

(二)塑造典型形象

无论是古代诗歌还是其他的文学作品,大多都通过塑造典型形象来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当时的生活状态,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其次,通过意境的构建来渲染气氛,将所要表达的典型形象赋予艺术性和代表性的涵义,深刻具体,比如杜甫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通过自我的形象塑造将自身的那颗忧国忧民的爱国热心尽情显露,也让后人对他的报国壮志所折服。

(三)增强语言效果

在古代诗歌中,大量的诗人都善于运用优美的语言表达,通过唯美的画面展示出丰富的内容主题,通过语言效果的增强,让意境变得形神兼备、五彩缤纷,在一些诗歌中,恰当的语言表现会让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

二、现代文学的创新

全文阅读

现代诗歌与传统诗歌的差别分析

传统诗歌之真传的赋、比、兴,也不过是古代文学创作的基本方法而已,我们知道,赋,称赋陈,又叫铺陈、铺排,是铺陈、排比的简称,就是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它的确有一定的加强语势和渲染环境、气氛和情绪的作用。

不过,它主要是广泛用于古代的赋体中,现代的散文,也有不少采用这一方法的,但现代诗歌中尤其是短诗中,极少甚至几乎不采用这种方法。为什么呢,因为诗歌是语言精妙的艺术,在字数有限的情况下,大量采用排比和铺陈,使诗歌变得松散和罗嗦,出现散文化倾向,这样,肯定会影响诗歌的在一定容量下的“诗意”。比,即喻,现在称为比喻,比喻当然也是现代诗歌最基本的手法,用得很普遍,一般说来,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不过,比喻无非一种诗歌的基本手段而已,不能认为比喻就是诗歌形成的主要构成要素,正如文字更是诗歌的基本手段,但不能说掌握了文字就掌握了诗歌一样。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它于诗歌,同比喻的作用一样,也无非是一种修辞的工具。对于现代诗歌,与中国传统的古代诗歌,是应该有重要差异的。尽管,后者中,有一些创作方法比如你所说的赋、比、兴,可以并且在继承和使用,但更应该看到,后者有可取之处的并不多,而且往往被缩小了,它的大多数,内容并不好,不过表达士大夫情绪,在封建等级制度下的一些皇权思想,个人得失的小心情、小情感,在表现手法上,也较为单调,更多在乎格律、格式和词汇的堆砌。现代诗歌,才90年历史,源自尊崇平等意识和自由精神的西方。当然源自并不意味着完全照搬。就表现手法而言,现代诗歌是非常丰富的,远非赋、比、兴所能相比,有学习借鉴过来的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各种表现方法,也有众多的国内先锋理论家和诗人在不断研究和尝试新的表现手段----比如,在80年代,非非诗派就提出了“语言还原”理论;90年代中,我于1991年所写的《诗歌的语言理论及其方法》里,就提出过一些,可惜这篇长达一万二千字的理论文章,写完后将仅有的一份按好友邹赴晓的意见寄给了当时主持《石家庄文化报》的诗人左春和,左回复将发表于该报,可后来没有音信,去函催要原稿也未有结果,现在我是记不起提出了些什么语言理论和方法了;在后来的一些诗歌理论和评论文章中,我又提出了一些,比如绝对张力(指词与词之间、句与句之间直接的、内在的秩序性的不借助于比喻联系所引发的反应力量);另外,我的一位朋友余怒,这位以最着重诗歌技艺的探索而广为人知的先锋诗人,就提出并实践着“强指”、“误义”、“随机义”等表现方法。类似的新的语言修辞理论,实在不少,我例举的,不过其中一小部分。

在现代诗歌的内在创作精神方面,也有很多新的主张----我的诗歌理论评论文章,其内容大多就是诗歌的精神内核方面的研究;非非主义周伦佑先生也提出了“红色写作”和“体制外写作”。当然还有其它一些主张的。现代诗歌在这方面是有一些颇具积极意义和建设意义的研究的。尽管因为时间短暂,在中外融合上,在创作方法、内容和传播的实践上,我们的现代诗歌不一定就非常成熟。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目前来看,也有很多乱七八糟而似乎名声显赫的所谓现代诗人和现代诗歌。但无论如何,它经过了传统继承、学习他人和总结发展的阶段,到今天,肯定是顺应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创新要求、平等意识和自由精神的发展的,绝不是传统的封建意识和单调创作方法的那些古体诗歌所能比拟的。

一直以来,有很多的人,不了解和研究历史,不研究中国的社会状况和现代诗歌发展状况,不研究现代社会的基本理念和精神,片面地拿曾经辉煌的唐诗宋词来贬低现代诗歌,这是非常错误的。唐诗宋词再辉煌,也只能作为历史,也只能在作为封建社会的唐朝和宋朝辉煌,总体上看,它们与现代社会的精神是不合拍的甚至相悖的,如果再让它们在现在辉煌,那历史只能倒退----不仅唐诗宋词,封建社会的传统文化,也应该持类似的态度。最近以来,学术界有一种无原则、无限制地吹捧封建社会的传统文化的势头,我认为,这实在不是一件好事情。

赋、比、兴不过是诗歌写作的一些基础的、初级的表现方法,一些最简单的、外在的表现工具和手段,它们只是诗歌外在问题的最基本的一小部分,远远不足以反映现代诗歌的语言修辞程度和水平,它更与现代诗歌的内部问题即精神理念毫无关系,当然远远不是构成优秀诗歌的重要条件。

至于诗人的感性和理性的平衡问题,在《答文友(一)》中我谈过了,现在结合你所提出的认识,稍微深入一些地谈谈我的看法。不错,感性是以健康心理为前提,但对于诗人,不能仅仅要求他们只具有普通人所具有的那种正常的或者说正当的感性,诗人的感性理所当然应当更丰富,他们应当呈现更为宽厚、更为进步、更具有前瞻性和引导性的美好情感,呈现出更加灿烂的道德的和美学的心灵愉悦;不过,要比较完善地做到这些,诗人是要付出很大代价的,因为,他们总会遭受来自世俗社会的各种阻力,有时,在社会的强大的世俗性面前,这种阻力甚至是致命的――这就要求诗人有着更为成熟、更为包容和更为坚韧的理性,形成特定的心灵承受能力,以抵消来自外界的种种困扰----至于那些不具有良好品质,仅仅依托诗歌对世俗的追随而获得某种艺术之外的利益者,当然不会感到什么困扰,无需这样的理性了。

在我看来,理性应当是始终积极入世的,并非以消极出世为界线即以消极出世作为缓解困扰和压力的手段。诗人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关注人性,不应当是阶段性的和局部性的。所以,理性应当始终是坚定的、良性的和前进的。当然,要做到这点,而又能够化解内心的不安、痛苦甚至绝望,是非常困难的,这就要求诗人具有很高的人文素养,并且形成上面所说的成熟、包容和坚韧的理性。

全文阅读

诗歌意象的重塑与现代诗歌的建设

摘 要:意象是中国诗歌之首创,但中国现代诗歌的崛起更多的是借鉴了西方诗歌意象的意义和发展脉络,正因为中西结合的现代方式,使现代诗歌崛起并逐渐发展起来。

关键词:意象;现代诗歌;重建

中西文化都有“意象”一词,并在文艺学、心理学、语言学科中有着广泛的用途。归纳起来有心理意象、内心意象、泛化意象。

意象是中国首创的审美范畴。即为表象之意,可以理解为象征。朱光潜根据这个概念的希腊文本义,翻译为“审美意象”,并把它界定为一种理性观念的最完满的感性形象的显现。显然,作家、艺术家追求的已不是普通的观念意象,而是它的高级形态——审美意象。

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正如中国古代把意象看成是表达“至理”的手段一样。20世纪现代派文学和艺术的许多流派也以表达哲理和观念作为他们创造意象的目的和最高审美理想。特别是在“五四”新诗创作的初期,为了反对诗的概念化和抽象化,著名学者胡适就指出意象强化的意见。意在创造一种“鲜明扑人的影像”。他指出“凡是好诗,都能使我们在脑子里发生一种或许多种明显逼人的影像。”他所说的“影像”即为“意象”的意思。其中“意象”的意思,一是指诗的具体写法产生的审美效果。二是诗歌本体的形象所具有的隐藏性。具有独立象征的价值,超出了一般形象化所传达的效果。

20世纪二十年代中期,象征派的产生才真正自觉地将诗的意象观念与西方的象征诗学范畴联系起来。

20世纪三十年代,现代派诗人对新诗意象的探索,更加自觉地将法国象征派与意象诗运动的“意象”结合起来,使之进入现代诗学的美学范畴,并赋予这个范畴以新的内涵。戴望舒指出,诗应当将自己的情绪表现出来,用巧妙的笔触描绘出来。这就包含了创造意象以表达情绪的内涵,但没有明确意象的范畴。将美国意象派诗介绍到中国并以自己的实践躬行倡导中国意象派诗的是施蛰存。他先是在《现代》杂志上发表了一组意象抒情诗,接着又译介了美国意象派女诗人陶立德尔、史考德、罗慧儿等三人的作品。施蛰存的创作和译介激起了意象派诗歌的创作热潮。中国诗歌明确了“意象”作为一个独立的审美范畴融进了现代诗学。同时也意味着中国现代诗歌的自身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很强的理性思考时代。

戴望舒译注的法国新俄诗人高力里的论著时说,据他们的意见,意象应该算是一切真正的诗的基础,而诗人的意象老是从自然界和农民的生活中借来的。而徐迟则更多地关注了美国庞德等诗人的介绍和城市生活中的意象构造,并努力实践。从而促进了三十年代现代派城市诗的崛起。

全文阅读

胡适的诗歌翻译对现代诗歌的影响

【摘 要】胡适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翻译都是从诗歌开始的。其诗歌创作早在中国公学时期就开始了,不过那时他所写的诗歌是旧体诗。在这一时期胡适也开始了诗歌翻译的练习,这为他日后的翻译打下了一定的基础。纵观胡适的诗歌翻译和诗歌创作,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旧体诗向旧体白话诗、从旧体白话诗向白话新诗过渡的轨迹。胡适后来说:“我现在回头看我这五年来的诗,很像一个缠过脚后来放大了的妇女回头看他一年一年的放脚鞋样,虽然一年放大一年,年年的鞋样上总还带着缠脚时代的血腥气”

【关键词】白话新诗运动;白话新诗;五四新文化运动

一、引言

对于“白话文”的渊源,一般可以追溯到唐代。一些敦煌史料研究者“基本承认变文是一种(白话)文学,认同变文是通俗(白话)小说的肇始”。

胡适称“由初唐到晚唐,乃是一段逐渐白话化的历史。敦煌的新史料给我添了无数的佐证。”为确立“白话文”正宗的书面语地位,他极力寻找“历史的依据”。因此,在他那里“白话文”是极为宽泛的概念,它指与“官方文学”、“庙堂文学”相对的歌谣、语录、弹唱等形式的“民间文学”、“平民文学”,“一千八百年前的时候,就有人用白话作书;一千年前,就有许多诗人用白话做诗做词了……”一言蔽之,在胡适看来,每个朝代都有“白话文”的存在,“中国文学史就是一部白话史”。周作人则认为“现在的用白话的主张也只是从明末诸人的主张内生出来的。”

二、白话文运动

胡适作为白话文运动的首倡者,他深谙思想内容与文体形式的关系,“我也知道有白话文算不得新文学,我也知道新文学必须有新思想和新精神。”但限于传统观念的漫长历史及客观条件的复杂,他强调白话文与文言间对立、分裂的一面,不遗余力地倡导“白话文”之工具性。“‘白话文学工具’是我们几个青年学生在美洲讨一年多的新发明。”

白话新诗运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头戏,胡适就曾经提出“近几十年来西洋诗界的革命,是语言文字和文体的解放。这一次中国文学的革命运动也是先要求语言文字和文体的解放。”而诗体的大解放是新诗运动的关键:“五七言八句的律诗决不能容丰富的材料,二十八字的绝句决不能写精密的观察,长短一定的七言五言决不能委婉达出高深的理想与复杂的感情。”然而诗歌作为中国传统文学中最繁荣、最高雅、最贵族化的一个文类,让口语性白话成为现代诗歌主要语言,在审美上存在一定阻力。胡适在倡导“文学革命”的时候也清醒地指出,白话诗歌是最难的“壁垒”:“现在反对的几位朋友已承认白话可以作小说戏曲了。他们还不承认白话可以作诗。这种怀疑,不仅是对于白话诗的局部怀疑,是在还是对于白话文学的根本怀疑。在他们心里,诗与文是正宗,小说戏曲还是旁门左道。他们不承认白话可作中国文学的唯一工具。”胡适在尝试白话诗创作的初期也如此感叹白话诗的艰难:“我的《尝试集》起于民国五年七月,到民国六年九月我到北京时,已成一小册子了,这一年之中,白话诗的实验室里只有我一个人。因为没有积极的帮助,故这一年的诗,无论怎样大胆,终不能跳出旧诗的范围。”在这种情况下,西方的诗歌为他提供了借鉴的模板和参照物。因此,时期的诗歌翻译成为了中国现代诗歌形成时期的创作母体。

全文阅读

现代诗歌教学再探究

【摘 要】初中学生十五六岁,豆蔻年华,应该受到些诗的浸润和熏陶。现代诗歌继承了古典诗歌意境富有神韵的特点,又兼具外国现代诗歌自由奔放之格调,发挥着陶冶性情、塑造人文精神的作用。有着重要地位和独特作用。

【关键词】现代诗歌;现状、成因分析; 方法探究

一、初中生学习现代诗歌的现状及成因

笔者曾对某中学初三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初中学生绝大多数是喜欢现代诗歌的;现代诗歌优美的意境、饱满的情感对学生富有吸引力;学生认同学习现代诗歌有助于美好性情的养成;但是学生课余却很少主动诵读现代诗歌;绝大多数学生没有自己能张口说出的现代诗句。

结合问卷中学生给教师的建议来看,笔者分析认为,目前初中语文现代诗歌的教学现状,还没有很好地实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分析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点:

(一)中考这一“指挥棒”的影响,使现代诗歌处境尴尬

翻看一下历年中考试卷,很少有涉及现代诗歌内容的。在紧跟中考导向的前提下,很多老师很难把现代诗歌教学落到实处,忽视了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无法有效彰显现代诗歌的美,更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感悟、鉴赏能力,尤其是在一些相对较弱的农村学校。

(二)选编教材的现代诗歌文本内容缺乏时代感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