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现代神经病学

现代神经病学范文精选

现代神经病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神经病学; 双语教学; 教学模式

Practice and research of scientific modernization and standardization bilingual teaching model of neurology ZHANG Ning,LEI Da,YANG Huan,et al.Affiliated Xiangya Hospit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Changsha 410008,China

【Abstract】 The combination of neurology knowledge,bilingual teaching and clinical practice pattern during ward-round has greatly enhanced the level of students medical English and promoted their study activity.Application of bilingual teaching in the inmmal clinical practice will improve clinical practice quality and comprehensive practice quality of medical students.The systemic bilingual teaching model in clinical practice of hemotology is an effective model for clinical practice.It is worthy of popularization.

【Key words】 Neurology; Bilingual teaching; Teaching model

实现双语教学是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也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迎接新世纪挑战的必然要求。开展和推广双语教学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各大医学院校的不同专业、临床医学不同阶段纷纷开始了双语教学改革的探索[1,2]。很多医学院校在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后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因为教学基础、师资水平和学生层次不同,不能盲目照搬现有的教学方法,而应积极寻找适合本校的双语教学模式。近年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科在临床实习中开展双语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将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体会和存在的问题作一总结,并提出相应的教改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在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湘雅医院神经内科实习的8年制2005级、2006级以及5年制2006级、2007级的临床医学本科阶段共98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男生43名,占43.9%;女生55名,占56.1%。选择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丰富,且在英语听说读写方面表达能力强的高年资主治医师以及具有副高以上职称者来承担双语教学任务。

1.2 实施方法

1.2.1 实施岗前培训 对即将进入神经内科实习的学生进行岗前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熟悉和掌握神经内科常用英语词汇、神经内科常见疾病的特点、科室交班及查房的注意事项等。

1.2.2 采用双语交班 要求当天交班的学生尽量用英语交班,包括患者主诉、主要症状、阳性体征、诊断及鉴别诊断,交班前由上级带教教师针对英文交班加以指导。

1.2.3 进行双语查房 教师于教学查房前1周选择l~2种神经内科常见病例,通知实习学生预先收集相关资料。使学生对该疾病的相关英语医学词汇,如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及家族史等的表达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在进行双语查房时,教师先用英语对疾病要点及其中可能涉及到的医学专业词汇进行讲述,采用特定的英语表达方式,对疑难部分配合中文进行讲解,从而保证学生在临床实习过程中能对该疾病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以达到对该部分教学内容的掌握。并且在整个查房过程中,尽量鼓励学生使用英文提问和发言。

1.2.4 查房后及时小结 针对查房所发现的问题,及时组织学生讨论,并总结重点和难点。整个过程均要求学生尽可能的用英文表达,且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言,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部分内容使用多媒体配合进行,以加深学生对所学临床知识的理解。

1.2.5 英文病历书写 每一轮实习学生结束实习时,书写一份完整的英文病历,并交带教老师批阅。

1.2.6 开展问卷调查 在神经内科实习课程结束时,对使用数据通过频数分布来描述和分析,采用无记名方式填写问卷,随机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出问卷98份,收回98份,回收率100%。问卷采用自我设计的结构式有效问卷98份。问卷内容包括:教材方面,幻灯制作,授课情况,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对临床知识掌握的影响,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因素以及对神经病学授课的满意程度和对神经病学双语教学的认可程度等方面。

2 结果

2.1 结合图1~5,可以得出以下结果:(1)从教材的来源角度看,绝大多数的学生倾向于中英对照及中文统编的教材,而较少选择英文原版和英文汉化的教材。(2)对于幻灯制作中英文所占比例,以及对授课方式中采用英文讲解比例,大多数人都选择在25%~50%。(3)在授课方式的提问方式以及临床联系方面,绝大多数的学生选择问讲参半,以及病例引出的方式,而不喜欢老师照本宣科的讲解方式。

2.2 结合图1~5和表1可以发现,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因素。按重要程度依次为:(1)课件制作的质量;(2)授课的中英文比例;(3)教师英文水平;(4)专业知识的传授;(5)教材来源。

2.3 由表3可以发现,学生在对神经病学临床实习双语教学模式的效果评价中绝大多数的学生认为双语实习模式有助于提高其专业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仅少数的学生认为帮助不大,占用大量实习时间学习英语,临床实习受影响;90.3%的学生认为英文病历书写值得推广,仅有9.7%的学生认为书写英文病历没必要;74.8%的学生认为双语交班值得推广,25.2%的学生认为价值不大;74.5%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查房值得推广,25.5%的学生不赞同双语教学查房。

3 讨论

3.1 双语教学在神经病学教学与研究过程中的体会

3.1.1 应强调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主张第二语言在教学环境、教学资源等方面全方位的交互,尤其在临床实践过程中,通过采用双语教学的方式,让学生自己问病史、查体和查阅英文文献,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实习模式,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另外,在双语查房时,应随时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询问学生对该部分学习内容能否较好的理解,从而了解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1.2 应注意把本专业的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英语水平结合,因材施教,按照先进性、学术性和易接受性的原则,将查房病历提纲,如脑出血、多发性硬化、格林巴利综合征等疾病提前一周发给学生预习。同时让学生将预习教材时涉及到的较难的医学词汇单独标记出来。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病种注意做到以下两点:(1)适宜教材的选择:主要包括自行制作的课件和讲义,以及借鉴或直接选用已经出版的部分国外英语医学教材;(2)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的选择:通过采用图片、多媒体、录像等方式,尽可能把医学中的抽象概念具体化、直观化,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医学专业知识。

3.1.3 应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在神经内科双语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这不仅是神经病学理论课双语教学的延伸和深化,而且通过该模式的合理运用,能使学生掌握专业英语词汇和表达方式,从而帮助他们强化专业词汇,也培养他们医学英语运用能力,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与患者交流沟通的能力,也能使他们的自信心得到很大的提高。通过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的临床实习模式,绝大多数学生参与性较强,学会了主动学习,认为收获也很大,英文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从总体效果判断,该教学模式达到了神经内科教学的目的。

3.1.4 应努力克服由于语言环境缺乏对双语教学造成的不利影响。社会和家庭都缺乏语言环境,这是限制双语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从语言学习的角度讲,中国人学习英语的不利因素太多,而有利因素太少;此外,语言学习要讲究语境,着重于应用,而双语教学正好缺乏这一点[3]。

3.2 双语教学在神经内科临床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2.1 师生双方的素质影响了双语教学的推广 目前大多数参与临床实习教学的带教老师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双语教学培训,只具备本专业的授课能力,应用外语讲授专业知识的能力相对欠缺,教师对外语的应用能力不高,英语表达水平也不高。虽然很多教师都有硕士或博士学历,甚至一部分还有国外留学的经历,但对神经病学这种专业性很强的学科进行讲解时在课堂组织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等方面仍然显得力不从心。有资料研究,通过不记名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满意度不高[4]。学生普遍反映大部分老师只是照本宣科,不能展开讲解。同时,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也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因此,教师本身的授课能力和学生的外语基础水平影响了双语教学的实际效果。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双语教学查房顾虑较多,认为费时费力,收效不大。针对上述问题,可采取相应改进措施,注重专职教师的培养,如要开展双语教学高校应该具备专门的双语教学教研室,并要求有高素质,较高专业外语水平以及神经病学专业知识水平的教师队伍。另外还可以聘请有资历的外籍教师充实到双语教学的队伍中,组织教师讨论交流双语教学的心得体会,通过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从而提升双语教学的质量。同时请有经验、教学效果好的教师进行实习观摩活动,加强经验交流;也可开办教师英语提高班,进一步提升英语能力;也可组织一些医学英语专题讲座,使学生逐渐熟悉用英语来接受及表达医学专业知识,给学生提供和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以提高学生医学英语应用的水平[5]。

3.2.2 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较低 虽然大部分学生都通过了国家英语四级考试,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甚至已经通过英语六级考试,但这仅限于普通英语,其听力和口语能力仍相对较弱,专业英语水平普遍较低。神经病学专业词汇较多且复杂,其基础理论知识又十分抽象,加之神经传导径路的复杂性以及神经病学体格检查具有实践性、操作性强等特点,即使老师能很流利通畅地用外语讲解,甚至用母语讲授,学生理解都比较困难,故神经病学双语教学的难度较其他学科更大。针对上述问题,应该注重在学生普通英语提高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其专业英语水平。着重培养学生对双语教学的兴趣,增强他们接受双语教学的信心。医学课程有其系统性、联系性,虽然神经病学是临床医学,但其以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理学、神经病理学等很多学科为基础的,更与其他临床学科有广泛的联系。这就要求学生掌握相应学科的词汇,才能更好地通过双语教学学习神经病学。因此,这就要求学生从入学初开始,积累专业词汇,努力培养学生对神经病学专业的浓厚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可利用现代网络与学生进行互动,组织同学之间的讨论,学习和交流心得体会,循序渐进地诱导学生产生对神经病学学习的兴趣。

3.2.3 师资力量不足 由于资金等方面的问题,对专职神经病学双语教师的培养受限。目前该学科的教学任务主要由各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的医生来承担[6]。各高校都缺乏有资历的能通过双语来任教神经病学的教师,因而存在教师少,需要授课的班次多等情况,故在课时的安排上不足。从而导致教师备课时间缺乏,课堂时间不足,进而出现有为完成教学任务仓促宣读等状况存在。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不能理解、消化吸收应该掌握的知识,从而影响了神经病学双语教学的效果。针对上述问题,可以采取如下措施:(1)增加双语教学的课时,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对神经病学知识系统的掌握;(2)完善相应的考试制度,给学生适当的压力,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使用统一的教材、复习题等,从而有利于学生预习和复习之用[7];(4)使用板书和幻灯片相结合的方法,既详略得当,又图文并茂,从而有利于学生接受并掌握。

3.2.4 缺乏切实可用的双语教学教材 临床双语教学在我国尚属实验探讨阶段,没有固定、标准的教材、大纲、方法和格式。因此,不同教师所使用的教材差异很大,有的是国外英文原版教材,有的是节选英文教材,也有的是教师自编的讲义,版本和内容不完全统一,教学随意性较大。此外,教材难易程度不同也影响了双语教学的教学质量。部分学生反映查找资料耗费时间,毕竟是专科实习,以后用处不大。针对上述问题,可以依据本专业特点,参考国外教材,根据学生各自特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编写适合学生的双语教学讲义,辅以典型病例分析,并组织双语查房及病例讨论[8]。

3.2.5 语言环境缺乏 社会和家庭都缺乏语言环境,这也是限制双语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从语言学习的角度讲,中国人学习英语的不利因素太多,有利因素太少;而且,语言学习要讲究语境,着重于应用,而双语教学正好缺乏这一点[3]。针对上述问题,应该努力建设好大学校园的英语角,英语角是学生或老师通过英语进行对话交流的地方,虽然大多数英语角在建立之初都会聚集一些外国留学生,外籍老师和想提高口语水平的学生,尽管聚集的人很多,但绝大多数都是光听不说,张不开嘴。目前很多大学都有这种英语角,应该有组织、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使其能发挥最大作用。从而解决语言环境缺乏的问题,以利于提高课堂上双语教学的质量。

总之,通过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导入双语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师生的专业英语水平,紧跟医学前沿研究形势,与国际医学相接轨,从而促进医疗、教学、科研水平的全面提高。而且有益于培养既有较强的临床能力,又有高水平专业英语水平的国际型复合型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同时,对医学人才培养本身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尽管在临床实习阶段双语教学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如何进一步提高临床教学的质量,其探索工作仍是复杂和艰巨的,加之目前我国的神经病学双语教学的探索还处在比较困难的初始阶段,神经病学又因其专业的特殊性,进行双语教学的难度很大。双语教学需要利用语言对神经病学专业知识进行通畅流利、融会贯通的讲解,从而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的专科知识,这不同于普通英语课,仅要求对语言本身的掌握。因而这不但对教师和学生的英语水平有高的要求,更要求教师和学生对神经病学专业这门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只有通过不断实践,认真地加以分析和研究总结,才能将双语教学更有效地进行下去。

参 考 文 献

[1] 王晓艳,沈守荣,张梦玺,等.内科学临床实习双语教学优化模式的探索[J].实用预防医学,2009,16(4):1297-1299.

[2] 王芳,潘世扬,黄瑕琚,等.《临床检验免疫学》开展双语教学的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10,9(3):332-334.

[3] 陈立章.推行“双语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2,12(5):106-107.

[4] 陈立杰,刘冰熔,王维治,等.对七年制医学生双语教学的问卷调查与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3,3(4):45-48.

[5] 陈明伟,任辉,钟秋玲,等.临床医学内科学双语教学调查分析[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2):126-128.

[6] 宁天舒.高校实施双语教学的原则和条件[J].高教论坛,2003(3):95-97.

[7] 向静,杨清武.神经病学双语教学的若干问题及对策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7,10(9):570-572.

现代神经病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县级综合医院;会诊-联络精神病学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610-02

会诊-联络精神病学(Consultation-liaison-psychiatry,CLP),又称联络精神病学或综合精神病学,是临床精神病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指精神科医师在综合性医院开展精神科医疗、教学、及科研工作,重点研究心理社会因素、躯体疾病和精神障碍之间的关系。从心理、社会和生物学等方面来多维诊断和处理病人的分支科学。我院是一所县级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被卫生部长马小伟评价为“代表全国县级医院最高水平”,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于一体的大型综合医院,医院床位1200张,设心理科门诊,可以进行心理测试和心理治疗。由神经内科医生负责相关精神心理科的会诊和门诊工作。现将2011年11月至2013年7月间100例会诊病例资料总结如下。

1 资料与分析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0例,其中男性55例(55%),女性45例(45%),男女比为1:0.81,年龄20-94岁,平均年龄56.2±19.1岁。

1.2 会诊病例 急会诊26例,一般会诊74例。其中神经内科21例,神经外科12例,消化内科12例,ICU9例,循环内科9例,呼吸科7例,内分泌科8例,急诊科8例,普外科6例,肿瘤科4例,骨科4例。

1.3 要求会诊原因 分为3种情况:①有明确躯体疾病出现精神障碍,要求诊断及治疗者占68例(占68%)。②主诉躯体不适症状,但经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疾病或器质性疾病不能解释症状,疑为精神方面问题要求诊断和治疗者25人(占25%)。③原有精神疾病并患躯体疾病要求精神科处理者,或原有精神疾病加重要求处理者7例(7%)。总结原有疾病包括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肿瘤、药物过量中毒、外伤、内分泌疾病、术后、酒精药物依赖与戒断及其他。

1.4 会诊的主要临床症状 抑郁状态27例(27%)、急性脑病综合征11例(11%)、躯体化症状17例(17%)、分裂样状态7例(7%)、焦虑状态11例(11%)、焦虑抑郁状态12例(12%)、神经衰弱6例(6%)、痴呆状态2例(2%)、轻躁狂状态2例(2%)、附体体验5例(5%)。

1.5 精神科会诊的诊断情况 精神科会诊医师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和行精神状况检查,对会诊病人按照“CCMD-3”诊断标准作出相应精神障碍的具体诊断,见表1、表2。表1显示100例病人诊断有精神科情况(或障碍),其中脑器质性精神障碍45例(其中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26例、脑变性病所致4例、颅内感染所致9例、脑外伤所致6例),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23例(躯体感染3例、内脏器官疾病所致8例、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9例,中毒性精神障碍3例)。

1.6 精神科会诊处理 精神科会诊处理情况见表2。处理原则为:对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酌情给予对症治疗,对躯体疾病合并功能性精神障碍者给予精神药物治疗,通常使用小剂量或给予心理治疗。对于一些病人(兴奋、躁动、抑郁症状突出)药物治疗同时强调加强护理,防止意外。

2 讨 论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医学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社会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及致病作用,随之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综合医院精神心理卫生问题也日益受到重视。作为精神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会诊-联络精神病学随着综合医院中精神卫生服务的出现而得到逐步发展,其重要性也是日益受到重视。

从会诊后诊断结果分析,县级综合医院精神科联络会诊具有患者平均年龄大,与脑功能密切相关的神经科病人最多、以器质性精神障碍为主要病种和新一代精神病的药物使用较多特点。与国内大多报道相符。

申请会诊的患者年龄较大,平均(56.2±19.1)岁。稍高于国内相关研究。分析原因:①年龄大者身体机能减退,患病时容易合并或并发精神障碍。②同申请会诊科室及原发疾病有关,本研究中神经内科申请会诊次数最多。而这些科室患者多为老年人。

申请精神科会诊者的原发病分布范围广泛,主要集中在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及循环系统疾病。申请会诊科室则以内科最多,尤其是神经内科为主。

会诊后诊断主要是器质性精神障碍68%,及神经症或神经症样反应(10%),躯体化障碍23%,器质性精神障碍仍然是会诊的主要任务,这与国内外报道基本相符,但器质性精神障碍所占比重明显多于其他研究,分析原因:①县级综合性医院的精神心理卫生工作注重会诊,忽略联络,临床医生对精神障碍的识别率仍较低。得到精神科会诊治疗的人群不及需要诊治的1/20,绝大多数此类患者没有得到精神科的诊断和处理。②国内会诊-联络精神病学的工作范围长期仅限于对非精神病学临床专业对患者所出现精神症状的治疗。而非精神科希望得到精神科会诊的目的也仅限于控制兴奋、躁动病人或有严重自杀企图的病人,以减少自己在执业过程中的“麻烦”,而并没有注意到各种躯体疾病患者所存在的心理、社会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对患者心态和躯体疾病病程、治疗效果、预后等的影响。③由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滞后,大众对心理卫生和精神疾病的知识了解甚少,这又给予会诊-联络精神病学的实践带来了困难。

会诊后处理方面,抗精神病药合并抗焦虑抑郁药(如新一代的非典型抗精神药物和SSRIs等新型抗抑郁药)占是主要部分。整体而言,抗焦虑药及抗精神病药物的应用多于抗抑郁药,这与国内研究一致。抗焦虑药物中,氯硝安定、阿普唑仑、地西泮使用较多,用于抗焦虑症、控制兴奋、及催眠作用之外。抗精神病药物中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如奥氮平及利培酮使用也较多,两者除具备抗精神病作用之外,奥氮平的非特异性镇静作用较强,两者不良反应小,比较适合老年患者及一般状况较差者的患者。抗抑郁药主要应用SSRI类药物。

综上所述,有关专家指出,人类已经从“躯体疾病时代”进入“精神疾病时代”。心理疾病已成为21世纪的“世纪病”,成为人类健康的主要敌人。在综合性医院开设精神心理科,发展会诊-联络精神病学的工作,有利于丰富非精神科医生的精神卫生知识,提高对精神障碍的识别率、转诊率、及进行有效的处理。适应生物-心理-社会的现代医学模式,是当今医学发展的一种趋势。

参考文献

[1] 江开达.精神病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2] 姚树桥,孙学礼.医学心理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

[3] 龚梅恩,刘军,黄学军.综合医院精神科联络会诊277例临床分析[J].广州医药,2006,37(3):72.

现代神经病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犹他早期神经病变量表; 参蝎止痛胶囊; 疗效评价; 中医药防治

【Abstract】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and safety of Shenxiezhitong Capsule in the treatment of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Method:Screening for DPN in hospitalized patients, eventually into the group of 62 patients with DPN,to adopt the random parallel control design metho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31 cases in each group.Two groups were given basic treatment such as sugar, lipid. A group in the foundation treatment at the same time was given Shenxiezhitong Capsule(group of Shenxiezhitong Capsule),another group was given Lipoic Acid Tablets(group of Lipoic Acid Tablets). Follow-up for 3 months,observing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TCSS score, UENS score,the sco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mptom, Sugar metabolic changes.Result:After 3 months treatment,two groups of TCSS score,UENS score,the sco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mptom were declined,after treatment of two groups,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n TCSS score(P=0.038),the sco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mptom(P=0.013),TCSS score,UENS score of two groups were declined(P=0.000,0.023),but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 in integral before and after(P=0.421).There were no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groups at the sugar metabolism(P=0.732,0.838).There was no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 ALT,BUN,Scr after and before treatment(P>0.05).Conclusion:Shenxiezhitong Capsule can improve the patient’s neurologic symptoms,signs,it is safe and effective,the curative effect is not worse than Lipoic Acid Tablets.

【Key words】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Utah early scale of neuropathy; Shenxiezhitong Capsule; Curative effect evalua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irst-author’s address:Shugua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hanghai Universt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anghai 201203,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32.001

糖尿病周神经病变(DPN)是因长期高血糖导致的一种感觉运动神经障碍疾病,随社会经济的发展,糖尿病发病率的逐年上升,其中DPN的发病人数也随之增加[1]。国内研究显示,DPN的患病率达28%。现代医学对于DPN的发生机制并未有明确定论,包括代谢紊乱、氧化应激反应、神经因子缺乏等理论[2],治疗效果不尽理想。

中医认为DPN属于消渴病后期的“痹症”,其病因病机比较复杂,主要归根于肝肾亏虚,气血亏虚,瘀滞脉络,筋脉失于濡养。通经活络、活血化瘀是常用的治疗方法。虫类药因其独有的走窜经络,通经止痛的作用,临床研究显示可改善末梢循环[3]。本研究主要对比以虫类药为主的参蝎止痛胶囊与硫辛酸片在改善DPN患者的症状、体征上的疗效,探索评价参蝎止痛胶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有效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4年8月-2015年1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患者中进行DPN筛查,最终纳入统计62例,平均年龄(61.66±10.20)岁,62例患者均已完成3个月的随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硫辛酸组和参蝎组,每组31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 纳入标准 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1999年WHO标准)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201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诊断标准的患者。(1)采用多伦多神经病变评分(TCSS)程度分级:0~5分为不存在DPN,6~8分为轻度DPN评分,9~11分为中度DPN评分,12~19分重度DPN评分。(2)犹他神经症状评分(UENS)症状及计分:大足趾的背曲:0分代表正常,2分代表减弱,共4分。分段针刺觉:0分代表正常,1分代表减弱,2分代表消失,共24分。脚趾或足背感觉异常/感觉过敏:0分代表正常,1分表示感觉异常,共2分。大足趾振动觉:0分代表正常,1分代表减弱,2分代表消失,大足趾位置觉:0分代表正常,1分代表减弱,2分代表消失,两项共8分。踝反射:0分代表正常,1分代表减弱,2分代表消失,共4分。评分大于6分可认为存在DPN。(3)血糖控制平稳至少3个月,糖化血红蛋白(HbA1c)在7.0%~11.0%间者。(4)同时符合上述标准者可纳入。

1.3 排除标准 (1)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神经病变,肌病和其他神经系统的疾病可能会影响DPN的评估;(2)孕妇或哺乳期妇女;(3)近期有严重低血糖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4)有糖尿病引起的心、肝、肾并发症,或者有精神或心理疾病的患者;(5)药物过敏患者,对本方案排斥的患者。如符合以上任意一条者即可排除。

1.4 方法 参蝎组:基础治疗+参蝎止痛胶囊胶囊。参蝎止痛胶囊,3粒/次,2次/d,口服。硫辛酸组:基础治疗+α-硫辛酸片。α-硫辛酸片,600 mg,1次/d。两组均4周为一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基础治疗:对入组患者进行饮食、运动宣教并干预,保证在实验期间饮食、运动量不变;降糖治疗:空腹血糖尽可能控制在4.4~6.1 mmol/L,餐后2 h血糖尽可能控制在4.4~8.0 mmol/L,尽量做到HbA1c

1.5 观察指标 (1)多伦多神经病变评分(TCSS);(2)犹他神经症状评分(UENS);(3)中医证候量化积分;(4)糖代谢: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5)安全性指标:肝功能(ALT)、肾功能(BUN、Scr)。血糖、肝功能、肾功能由自动生化分析仪分析,HbA1c由高压液相色谱法分析。上述检验均由曙光医院检验科完成。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如资料符合正态性,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治疗后差异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如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2.1 TCSS评分 两组治疗前后TCSS评分均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UENS评分 两组治疗前后UENS评分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 中医证候评分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4 糖代谢 两组FPG、2 h PG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硫辛酸组治疗后HbA1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5 安全性指标 两组ALT、BUN、Scr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3 讨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发病下肢多见,进展缓慢,最常见的是单发性神经炎和多发性末梢神经炎,这两者均可以导致感觉、运动、自主神经功能障碍[4-5]。单发神经炎通常情况下呈片状感觉障碍,多发性末梢神经炎呈袜套感,神经根炎会有阶段性感觉障碍,在神经病变分布范围内会产生自发性的疼痛和感觉异常。运动障碍则常见膝踝反射的减退、消失。DPN的诊断主要依据国际评分,TCSS基于一项综合评分系统,制定分类符合DPN的特点,包括神经症状、神经反射、感觉功能三个评分部分,因其简便、可操作性强、诊断价值大,适用于临床DPN的筛查[6-8]。糖尿病对神经系统的损害最早是从有髓或无髓的小神经纤维损害开始,DPN早期病变往往是感觉异常占据主导地位,突出涉及小直径神经纤维。张亚军等[9]的研究显示,其中NSS评分系统客观性比较差,对于诊断的敏感度存在缺陷。NDS比较偏重运动神经的评价,对于感觉神经受损的DPN的诊断不够完善。MNSI、NIL-LL对于大纤维神经损伤有优势,在早期小纤维损害的评估上显出不足。犹他早期神经病变量表(UENS)包括大足趾末端运动神经评分、下肢分段针刺觉评分、感觉过敏、振动觉、踝反射五部分组成,总分48分,双侧评分大于6分有诊断意义。邱鸿琳等[10]验证犹他早期神经病变量表(UENS)时发现,该量表诊断小纤维神经损伤非常敏感,并且反复发作,对于早期发现神经损伤有重要价值,此外该评分表主要以体征检查为主,与TCSS相结合可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目前该量表在诊断DPN上并没有大范围使用,针对于DPN的发病特点,将UENS引入此次DPN的诊断评价体系,作为DPN的早期筛查有重要价值。

糖尿病古时被称为消渴,在《黄帝内经・灵枢》中早有记载:“血脉不行,转而为热……故为消瘅。”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却没有确定的病名,只能在古代医家的记载中寻其迹象,如在《黄帝内经・素问》曰:“消瘅仆击,偏枯痿厥……肥贵人膏粱之疾也。”可见古代医家认为肢体偏枯、麻木等与消渴病有重要关系。DPN的是消渴病逐渐进展的产物,因此遵循消渴病形成的基本病机。虚致瘀是现代医家的共识,阴阳气血亏虚,瘀阻脉络为该病的主要病机,在DPN的治疗方面,以标本兼治、益气养阴、滋补肝肾、活血化瘀为主,其中活血化瘀是关键,虫类药的应用是重中之重。

相关学者认为:消渴病初起肺胃津伤,时间长了会伤及肾脏,肝肾精血亏虚,血虚易生风,风行之处就会麻木,治疗此症应补益肝肾、熄风通络[11-12]。本科曾做前期观察糖神方联合参蝎止痛胶囊在肝肾亏虚型的DPN治疗效果的研究,糖神方以补肝肾药物为主,参蝎止痛胶囊以虫类药为主,契合其标本兼治理论,两法合用能够改善DPN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其中中医症候评分和TCSS均有明显下降(P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全蝎有镇痛、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13-15],蜈蚣在循环系统中的作用在于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同时在解痉、镇痛、镇静方面有明显效果[16-17]。文献[18-19]研究中发现土鳖虫的活血化瘀之功要优于其他虫类药,可以降低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元,抑制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并可改善红细胞的变形能力。土鳖虫可能有改善血管内皮及促进纤溶的作用。杜清华[20]研究发现,三七皂苷Rg1可降低PAI-1的活性,并认为可能是降低血栓形成的机制之一,从而改善微循环障碍。综上研究,参蝎止痛胶囊作为虫类药与活血化瘀药复合制剂,不仅能够改善血液流变学,而且能够解痉止痛,符合中医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的理论,具有进一步临床推广的价值,但其具体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本次研究证实了参蝎止痛胶囊可改善DPN患者的神经症状、体征,未见肝肾功能损害,综合分析其临床疗效不劣于硫辛酸片。但是参蝎止痛胶囊可否替代硫辛酸等抗氧化剂作为常规治疗?参蝎止痛胶囊可否改善DPN患者的神经电生理损伤,效果如何?是通过何种机制改善的?这些问题需要更进一步地研究,亦是广大医务工作者今后工作的重点。

参考文献

[1]王凤艳,段卉娣,唐晓何,等.银丹心脑通软胶囊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2(2):203-204.

[2]宋玉林.参蝎止痛胶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5):142.

[3]赵进东,舒仪琼,吴吉萍,等.通心络胶囊对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传导速度作用的系统评价[J].世界中医药,2014,9(10):1381-1384.

[4]陈琳,喻明,曹玉莉.强力天麻杜仲胶囊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察[J].中成药,2012,34(8):1451-1455.

[5]栗明,丁常宏,方芳.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药治疗进展[J].中医药学报,2012,40(6):133-136.

[6]周月红,邓奕辉,段春艳.消麻止痛胶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阴两虚夹瘀型75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5,21(5):61-64.

[7]王海生,顾新丰,刘婷,等.口服参蝎止痛胶囊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J].中医正骨,2015,27(3):22-26.

[8]周月红,段春艳,廖尚上,等.消麻止痛胶囊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善作用及机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4,20(22):189-193.

[9]张亚军,袁婧茹,孙燕茹.中医药防治糖尿病系统综述的文献质量评价[J].中医杂志,2013,54(3):245-249.

[10]邱鸿琳.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研究进展[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6(2):99-101.

[11]陆群英.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西医治疗进展[J].中医临床研究,2013,5(19):115-118.

[12]葛近峰,林育红,汪莹,等.通心络胶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疗效评价[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17(10):1121-1123.

[13]牛奔,苏恒,李超,等.2型糖尿病外周感觉神经病变和心自主神经病变关系的研究[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3,21(2):139-141.

[14]施君,张文川.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2(1):574-576.

[15]杨红.虫类药物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5,22(1):17-18.

[16]王国凤,徐宁,尹冬,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新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5):1661-1663.

[17]楼大钧,朱麒钱,斯徐伟.应用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筛查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观察[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3,21(9):773-775.

[18]白亚娟,方桂珍,胡祝红.两种评分系统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筛查中的应用价值[J].浙江实用医学,2014,19(5):368-370.

[19]陈瑛,姚政,徐隽斐,等.糖神方联合参蝎止痛胶囊治疗肝肾亏虚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J].时珍国医国药,2011,22(4):953-955.

现代神经病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慢性精神分裂症;血脂;抗神经病药物

[中图分类号] R4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7(b)-0037-02

慢性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科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必须要长期服用一些抗精神病药物来治疗,而在治疗过程中由于长期服用这些药物会导致代谢紊乱[1],最终导致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该研究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间该院收治的600例为研究对象,旨在讨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血脂生化水平的改变,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厦门市精神病院住院治疗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6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38例,女162例,年龄(54.62±12.5)岁,病程(24.56±13.35)年,住院时间(11.99±10.45)年,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时间为(7.83±8.94)年。

1.2 病例选择标准

入选病例的诊断符合CCMD-3慢性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2];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半年以上;排除严重的心肾肝功能不全以及有高血压、高血脂等基础性疾病。脂代谢异常标准符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学会代谢综合征研究协作组制定的《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关于代谢综合征的建议》[3]。

1.3 方法

采用该院自制的资料调查统计表,调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文化程度、精神疾病病程、抗精神药物使用情况、住院时间等。所有患者在确定符合入选条件后于次日清晨采集空腹静脉血5 mL,静置30 min后3 000 r/min离心5 min待测。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患者血脂水平:直接测定法测定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 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 LDL-C);胆固醇氧化酶法测定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酶法测定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4]。

1.4 仪器与试剂

贝克曼DXC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所用试剂为贝克曼公司提供的原装试剂。

1.5 统计方法

该研究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患者血脂水平异常情况

137例(22.83%)患者在检测中出现了血脂异常,其中TC升高35例(5.83%),TG升高94例(15.67%),TC与TG均升高8例(1.33%),利用χ2检验上述三项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15年作为界限,将600例患者分为两组,病程

2.2 患者血脂水平异常与抗精神病药物使用情况的关系

该组600例患者,使用经典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者341例,其中血脂异常者57例(41.61%,57/137),其中TC升高者16例,TG升高32例,两者均升高9例;使用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者259例,其中血脂异常者80例(58.39%,80/137),其中TC升高者17例,TG升高52例,两者均升高11例。两组比较,使用非经典抗神经病药物治疗患者血脂异常明显高于使用经典抗神经病药物治疗的患者(χ2=8.42,P

3 讨论

相关研究表明[5],中国18周岁及以上人群的血脂异常发生率为18.6%,该研究中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半年以上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血脂水平异常率为41.61%,这明显高于一般人群,这和国内一些研究[6]得出的结论相似。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血脂水平异常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这可能与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自身疾病的特点和长期服用抗神经病药物有关[7]。

该研究中,将患者按照病程15年为界分为两组,两组患者血脂异常的发生率分别为病程

该研究中,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血脂水平异常明显高于典型抗精神病药物(χ2=8.42,P

该研究表明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是血脂异常的高危人群,尤其长期服用氯氮平治疗的患者脂代谢紊乱的危险性更高,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医师应对具体患者具体治疗,密切监控患者体重和血脂水平。

[参考文献]

[1] 孙静,张志,王丛杰,等.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对脂肪酸与血糖的影响[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4(5):259-261.

[2] 罗小年.对《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的讨论(四)CCMD-3在编写中存在的问题[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3,13(2):103.

[3]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代谢综合征研究协作组.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关于代谢综合征的建议[J].中华糖尿病杂志,2004,12(3):156.

[4] 黎柱培.利培酮和舒必利治疗老年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及其对糖脂代谢的比较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9):103-104.

[5] 赵文华,张坚,由悦,等.中国18岁及以上人群血脂异常流行特点研究[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5,39(5):306.

[6] 周联军,杨忠,李正华,等.长期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血糖、血脂代谢异常分析[J].吉林医学,2011,32(10):1932-1933.

[7] 张向荣,张志瑁,姚志剑,等.抗精神病药治疗急性期体脂分布特征及其与血脂代谢相关性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2004,30(5):271.

现代神经病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特征;相关因素

[中图分类号] R58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7)17-0088-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related factors of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130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in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2 to December 2015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re were 82 patients in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DPN) group, and 48 cases in the non-peripheral neuropathy(non-DPN) group. The general data and clinical data of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age of DP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older than that of non-DPN group, and the course of DP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nger than that of non-DPN group. The level of HDL-C in the DP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non-DPN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P

[Key words] Diabetes mellitus; Peripheral neuropathy; Clinical features; Related factors

临床上因为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认识不足以及处理不当,每年导致不必要的患者死亡及巨额医疗费用浪费。足部溃疡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晚期表现,如果处理得当,有50%的患者是可以避免足部溃疡的发生的,但是在临床工作中因多种原因,患者常常未能得到及时的处理,进而发生难以挽回的结果。本研究回顾分析总结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特征,分析相关因素,以期为临床上的预防、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6月~2015年12月在我院门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13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75例,女55例。采用神经传导速度结果评价患者是否存在周围神经病变,并根据结果分为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组与未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组。纳入标准:符合WHO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年龄≥18岁;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诊断符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疗规范”标准。排除标准:合并黑棘皮病、高胰岛素血症、肥胖患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组(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82例,其中男49例,女33例,年龄43~77岁,平均(57.1±11.3)岁;未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组(非DPN)48例,其中男26例,女22例,年龄41~73岁,平均(51.9±12.1)岁。本研究经过医院医学伦理会同意。

1.2 诊断标准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明确糖尿病病史,在诊断糖尿病时或者诊断之后出现神经病变,符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症状及体征;踝反射异常、针刺痛觉异常、振动觉异常、压力觉异常,有上述异常任一;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神经病变,排除因药物导致的神经毒性作用而发生的损伤。

1.3 研究方法

统计患者一般资料及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程、BMI、静息心率、SBP、DBP、空腹血糖、HbA1c、TC、TG、LDL-C以及HDL-C。空腹血糖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HbA1c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血脂采用西门子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神经传导速度采用肌电诱发电位仪检测,测定部位包括双侧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的潜伏期、动作电位波幅、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CV);检测正中神经、尺神经与腓浅神经感觉神经的潜伏期、动作电位波幅以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SCV)。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 表示,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DPN组与非DPN组患者一般资料及临床资料比较

DPN组年龄显著大于非DPN组,病程显著长于非DPN组,HDL-C水平显著低于非DP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运动神经电生理结果比较

见表2。DPN组尺神经、正中神经以及腓总神经运动神经潜伏期较非DPN组长,MCV较非DPN组低,腓总神经波幅较非DPN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感觉神经电生理结果比较

见表3。DPN组尺神经、正中神经以及腓浅神经感觉神经SCV较非DPN组低,正中神经以及腓浅神经潜伏期较非DPN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 DPN患者神经病变临床分布

感觉神经:尺神经22例,正中神经29例,腓浅神经22例;运动神经:尺神经15例,正中神经6例,腓总神经17例。

2.5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

见表4。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相关因素包括年龄、病程、HDL-C(OR=2.3、1.7、2.1,P

3讨论

神经病变研究组为糖尿病周围神病变提出了三个指南,建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及自主神经病变流行病变学研究指南,建立实施糖尿病神经病变临床试验指南,建立针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处理指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门诊处理国际指南》是基于上述第三项指南要求完成,旨在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初级及医院处理提供一个国际广泛接受的清晰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指导,其广泛应用将使此并发症得到更早的诊断、更佳的处治,减少晚期不良预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包括末梢感觉运动多神经病变、自主神经病变和单神经病变等。其中感觉运动多神经病变是最为常见的形式,也是本指南重点关注的对象。尽管发病率因条件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多数观点支持周围神经病变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发病率约为30%。在美国,神经病变的晚期并发症足溃疡的发病率为每年3%。神经病变也是截肢/趾的主要因素之一,不同的国家报道的截肢/趾率不尽相同,这是因为其糖尿病和糖尿病足病的处理方法及效果存在很大差异。据估计,40%的成人非外伤性下肢或足截肢/趾是由糖尿病引起。至少一半以上的患者截肢/趾是可以设法避免的,因此,在初级医疗体系中,迫切需要改善神经病变的诊治状况。许多患者都已经发生足溃疡了,其糖尿病还没能得到及时的诊断,更别说神经病变的诊断了。神经病变会给医疗花费带来巨大负担,在美国,神经病变晚期并发症,如足部溃疡、截肢/趾,其医疗花费相当于糖尿病其他相关花费的总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在排除了其他原因的情况下,糖尿病患者出现周围神经功能障碍相关的症状、体征表现。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临床表现不一,神经受累可呈局灶性,也可呈弥漫性。有报道糖尿病患者有50%有周围神经病变,致残率高,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加重经济负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包括非对称性周围神经病变以及对称性周围神经病变。后者临床常见,患者发病年龄大,女性多见,自足趾、足底始发,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渐向上发展,至上肢、躯干、面部,呈对称性,大小神经均可被累及。温度觉异常提示小纤维受累,其可单独存在,也可与振动觉异常同时存在,而后者提示大纤维神经受累。小纤维受累的患者主要表现为疼痛,呈灼烧样以及异常性疼痛,神经受累的程度与疼痛程度无明显的相关性,至后期,疼痛可减轻,可有排汗减少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无髓神经介导的温度觉、痛觉异常,触压觉减退,肌力以及反射可正常。大纤维受累的患者可有疼痛,主要为深部钝痛,位置觉、振动觉、反射、肌力异常,到疾病后期,患者可出现严重的肌无力以及感觉缺失,甚至部分老年患者因行走困难而导致摔倒几率增加。临床上最常见的是大小纤维均受累,但只有30%~40%的患者出现麻木、疼痛、走路不稳等症状,因此临床上应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周围神经病变,并且需要借助于相应的方法明确诊断。在本次研究中,患者运动神经及感觉神经均有损伤,而其中感觉神经损伤的比例更高,而感觉神经损伤,感觉异常是导致患者发生糖尿病足的主要机制之一。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病机制还不十分明确,目前认为与微血管病变有关,微血管病变导致微循环障碍,神经内膜缺氧,神经纤维受损,形成糖基化终末产物,多元醇通路亢进,肌醇代谢异常,自由基损伤,脂代谢障碍,神经营养因子缺乏,这些均可导致周围神经损伤。糖尿病存在脂代谢异常,促进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及发展。糖尿病患者LDL氧化、糖基化增加,具有较强的细胞毒性,破坏内皮细胞,损害其功能,导致局部微血管病变,促进糖尿病周围神经损伤。在本次研究中也显示,HDL-C水平下降是周围神经病变的独立影响因素。

病程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病程越长,患者代谢紊乱时间越长,葡萄糖毒性等因素促使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促进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在本次研究中,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平均年龄更大。既往也有研究显示,患者年龄小,病程则通常相对较短,预后相对较好。但也有研究结果与本次结果并不一致,年龄小的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率反而较高,认为年龄小者大多初次诊断糖尿病,血糖控制相对较差,更容易发生神经损害,而年龄较大的患者已经进行了较好的干预治疗,血糖控制较好,因此神经损害发生率相对较低。因此对于年龄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影响结果并不统一。我们的研究显示,年龄越大的患者周围神经病变风险越大,一是年龄大,病程常常较长,脂代谢紊乱时间较长,老年人本身因机体功能下降,脂代谢紊乱机率更高,因此微血管病变、周围神经损伤的机率也更高。在本次研究中,HDL-C水平下降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独立影响因素。长期的血浆游离脂肪酸浓度升高影响胰岛素分泌,有学者认为糖尿病及并发症机制与脂代谢障碍有关。脂代谢紊乱能够通过多血管活性因子直接损害神经细胞结构与功能。高脂血症还会损伤血管内膜细胞,损害微血管,血液灌注下降,血液黏滞度增加,血流速度减缓,微血栓形成,神经供血下降,神经细胞损伤。在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空腹血糖并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既往研究显示,高血糖可导致细胞内线粒体电子传递链产生大量过氧化产物,这些产物影响局部代谢以及局部的循环障碍,导致缺血缺氧。高血糖还会导致蛋白质发生非酶促糖基化,导致神经鞘膜蛋白以及微管蛋白糖基化,在体内蓄积,导致巨噬细胞发生特异性反应,导致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刺激血管壁,引发动脉粥样硬化,损害神经鞘完整性。非酶促糖基化蛋白质能够抑制细胞基质对神经的营养作用。神经细胞长期处于高血糖环境中,而不能利用高血糖中的果糖,使大量的果糖堆积,局部渗透压升高,导致神经纤维肿胀,变性,直至坏死。有研究显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空腹血糖、HbA1c水平较无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要高,认为血糖水平促进了周围神经病变。以期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证实血糖与周围神经病变的关系。

综上所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年龄大、病程长、HDL-C水平低的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周围神经病变,感觉神经以及运动神经均存在潜伏期延长、传导速度下降;感觉神经发生异常的比例更高。

[参考文献]

[1] 张宏颖,苏海玉,王永锟,等. 神经传导速度检测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疾病诊断及效果评估的应用价值[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6,20(12):2112-2114.

[2] w珩,余江毅.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 药学与临床研究,2013,21(3):264-267.

[3] Kumar HK,Kota S,Basile A,et al. Profile of microvascular disease in type 2 diabetes in a tertiary health care hospital in India[J]. Ann Med Health Sci Res,2012,2(2):103-108.

现代神经病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 糖尿病;骨质疏松症;周围神经病变

1 一般资料

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I型、II型糖尿病)的396例患者中,并发骨质疏松症108例,占患者总数的27.3%。108例患者中,男性为78例,占72.2%,女性为30例,占28%。患者年龄在22-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9.5,其中50岁以上的患者为61例;患病时间为1-25年,平均时间为5.2年;误诊时间为1-8年,即出现相关症状到确诊为骨质疏松的时间。108例糖尿病骨质疏松症被误诊为周围神经病变的标准如下:①对称性周围神经病变、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②非对称性周围神经病变、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③单神经病变。④颅神经病变。⑤植物神经病变。上述首位神经病变采用营养神经、神经止痛治疗半年以上,症状不能得到缓解的为误诊。108例患者通过放射性技术和单光子吸收技术进行前臂骨量和腰椎骨矿含量测定,结果显示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骨皮质减少、骨小梁减少和骨密度降低的情况,严重的患者甚至出现压缩性骨折问题。[1]108例糖尿病患者经过抽血化验,对血液中的Ca、P、AKP、Ins进行检测,并对患者24h尿液中的Ca、P进行检测。同时,108例糖尿病患者出现失眠、盗汗、乏力、腰痛、背痛、骨钝痛和骨质等症状。

2 诊断结果

本文对108例糖尿病骨质疏松症误诊周围神经病变进行分类统计。误诊为多发性周围神经炎的患者为50例,占46.3%,临床症状为四肢麻木,并以四肢末端疼痛为主;误诊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患者为32例,占29.6%,临床症状为失眠、盗汗、乏力、易怒、腰背酸痛;误诊为单侧神经病为变8例,其中坐骨神经痛6例,右上肢尺神经痛为2例,占7.4%,临床表现为局部酸痛、肌肉无力和功能;误诊为多发性周围神经炎,并伴有植物神经病变的患者为18例,占16.7%。[2]下面就对108例糖尿病骨质疏松症误诊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骨代谢异常指标进行分析。

通过对上述各项指标的分析,误诊为各种类型周围神经病变的糖尿病患者,其血液中的Ca、P均低于正常标准,而尿P高于正常标准,各种指标具有显著性差异(P

3 讨 论

糖尿病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理尚不明确,部分研究人员认为是糖尿病患者骨重量减少,与患者糖尿病严重程度、胰岛素使用情况和病情发展速度无关,与患者性别、年龄、体重、身高、民族、饮食、作息、绝经情况有关。[4]目前,部分学者认为,糖尿病骨质疏松症与患者的遗传基因有关系。糖尿病骨质疏松症早期无症状,一旦发现骨矿物质代谢异常,并伴有乏力、腰酸、背痛和周围身体疼痛,就应该进行糖尿病周围神经并发症的相关检查。糖尿病患者早期骨代谢异常的血生化表现为,血Ca、P低于正常值,尿Ca、P排出量不断增加。随着糖尿病患者血糖的不断增高,尿糖量的不断增加,患者容易出现高渗性利尿和尿量的增加。同时,糖尿病患者不断增高的尿糖,大大降低肾小管对尿液中Ca、P的再次吸收[5]。因此,糖尿病患者尿液中的Ca、P排泄量不断增加,造成患者体内中Ca、P的大量丢失,进而减少糖尿病患者的骨量。糖尿病患者中钙的大量丢失,可能引起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进一步促进患者骨质疏松的发展。因此,糖尿病骨质疏松症并发症的防止措施,控制糖尿病严重程度,减少血糖和血尿的排除,减少尿Ca、P的丢失。糖尿病患者一般都出现胰岛素的相对缺乏和绝对缺乏,主要归咎于胰岛素对骨外组织腺苷酸环化酶活性的抑制,妨碍骨矿物质的吸收。CAMP具有促进骨吸收的作用,但胰岛素不足就可能导致蛋白质的分解作用强于合成作用,降低身体对热量的吸收能力,减少骨基质的合成,降低骨质量[6]。本文通过对108例糖尿病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胰岛素水平分析,发现胰岛素平均水平处于正常范围内,甚至高于正常值。这主要与II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受体迟钝,自身胰岛素结构出现异常,抑制胰岛素正常生理作用的发挥,进而导致患者体内胰岛素的相对匮乏。针对II型糖尿病患者,医护人员应该建议患者注射外源性胰岛素。依据自身血糖情况进行外源性胰岛素的补充,既可以控制糖尿病的病情,还可以防止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本文对108例糖尿病患者早期情况进行观察,即检测血清中AKP量的观察。AKP存在于患者的肝脏、骨质、肾脏,一旦患者骨代谢出现异常,骨细胞生长不断增生,活动旺盛,骨转换不断加快,就可能促进患者血液中AKP的产生,增加患者血液中AKP量。[7]然而,临床上将糖尿病骨质疏松症误诊为糖尿病并发脂肪肝、慢性胆道感染、肝功损害和周围神经病变,使得糖尿病患者的骨代谢异常现象不能得到有效的救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病基础是微细血管病变,这不仅影响周围神经元的血液供养,而且导致神经元缺血、缺氧。同时,微细血管病变影响骨周围血管分布,增加血管通透性,使得骨周围毛细血管周围基质出现异常,影响骨质的重建,最终出现糖尿病骨质疏松症。

4 展 望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糖尿病的患者不断增加,所以探讨糖尿病并发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8]。目前,糖尿病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理尚不明确,但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骨代谢过程的更多机理将被发现,会有更多的检测方法和治疗方法。因为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症容易被误诊为周围神经病变,所以医护人员应该对糖尿病患者的早期骨代谢异常指标进行监测,及时对糖尿病骨质疏松症进行确诊。

参考文献

[1] 孙福营,吕俊旭.糖尿病并发骨质疏松症误诊周围神经病变临床体会[J].中国民间疗法,2013,(7):65-66.

[2] 赵华,郭胜蓝,罗崇彬,朱晓洪.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与临床治疗[J].药学研究,2013,(6):348-350.

[3] 刘彩艳,韩爱强.帕米磷酸二钠治疗2型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观察[J].实用医药杂志,2010,(08):27-29.

[4] 甘雨,郭雪,王娜.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方法[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0,(01):70-71.

[5] 赵刚.鲑鱼降钙素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疗效观察[J].天津药学,2011,(03):48-50.

[6] 李小凤,施秉银,庞雅玲,王养维.2型糖尿病并发骨质疏松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02).

现代神经病学范文第7篇

关键词:甲钴胺注射液;注射用血塞通;糖尿病神经病变;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207-01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月我科收治的糖尿病患者94例,参照1999年WTO诊断标准均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病变。患者年龄在26-83岁,平均年龄49.82-+7.94岁,女性患者35例,男性患者59例,病程在3-21年,75例为周围神经病变,其中25例表现为双下肢刺痛,19例为自主神经病变,其中10例表现为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3例胃轻瘫,1例阳痿,5例腹泻。按照入院诊断顺序将94例患者随机分为平均两组,即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47例。

治疗方法:①基础治疗:对两组患者均行糖尿病饮食控制,适量运动,口服降糖药物或(和)皮下注射胰岛素降糖治疗,使空腹血糖控制在5-8mmol/L,餐后2h血糖控制在8-12mmol/L。②观察组:采用生理盐水250ml+甲钴胺注射液0.5mg,每日一次静脉点滴,生理盐水250ml+注射用血塞通400mg,每日一次静脉点滴,治疗时间为3周。③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250ml+甲钴胺注射液0.5mg,每日一次静脉点滴,治疗时间为3周。

疗效判断指标:治疗3周后根据临床症状进行疗效观察,以治疗后症状改善为疗效评定标准。①显效:肢端冰凉、麻木、刺痛感明显减轻,腹泻消失,膀胱残余尿量明显减少,夜间睡眠好转。②有效:肢端冰凉、麻木、刺痛感有所减轻,腹泻有所缓解,膀胱残余尿量较入院时有所减少,夜间睡眠有所改善。③无效:肢端冰凉、麻木、刺痛感无减轻,腹泻仍存在,膀胱残余尿量无减少,夜间睡眠无改善。

结果:根据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疗效分析:经过治疗,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7.87%,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70.21%,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

讨论: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病变可累及中枢神经及周围神经,后者尤为常见。其中远端感觉神经病变是最常见的神经病变,占所有糖尿病神经病变的50%以上。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生是由多因素引起的[1],病因迄今尚未阐明,一般认为以代谢紊乱和血管病变为主。周围神经等各部位病变的发病机制也不尽相同[2],有关学说颇多,其发病机理主要与高糖引起的代谢紊乱、神经缺血、必须脂肪酸代谢异常、自身免疫机制异常及神经修复异常等因素有关[3]。主要涉及血管障碍和代谢障碍两方面,血管障碍又分为大血管病变和微血管病变,大血管病变是造成缺血性病变的主因。微血管病变除引起组织缺血、缺氧外,主要与糖尿病神经病变有关。代谢障碍可造成组织广泛病变,并造成多发性神经病变和自主神经病变。

糖尿病神经病变病理改变广泛,主要可累及周围神经、自主神经、颅神经,脑及脊髓也可受累。早期表现为神经纤维脱髓鞘和轴突变性。Schwann细胞增生,随着病程进展,表现为轴突变性和髓鞘纤维消失,在髓鞘纤维变性的同时有再生丛的产生,随着病变的进展,再生丛密度降低,提示为一种不恰当修复,此种现象尤其在T2糖尿病中常见。有时,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临床资料和电生理检查提示为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神经病变(chronic inflammatory demyelinating polyneuropathy,CIDP),其主要改变是炎性浸润、脱髓鞘和轴突丧失,与特发性CIDP很难鉴别。自主神经受累时,主要表现为内脏自主神经及交感神经节细胞的变性。微血管受累的表现主要是内皮细胞增生肥大,血管壁增厚、管腔变窄、透明变性,毛细血管数目减少,严重者可发生小血管闭塞。脑部病变主要累及脑血管,易发生中风,尤其是脑梗塞,有些可发生脑萎缩和脑硬化。脊髓病变以后索损害为主,主要为变性改变。

糖尿病神经病变的防治,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病率很高,遗憾的是在治疗上,特别是根治糖尿病神经病变方面相当困难,所以防治糖尿病经病变最重要的还是预防它的发生,控制它的发展。首先是控制好糖尿病,以延缓糖尿病神经病变的进展。糖尿病控制的好坏,有时并不与糖尿病神经病变的进展速度相平行,由于遗传特点的不同,控制比较好的病人的神经病变不一定比控制较差者轻。但是对每个病人自己来说,控制好糖尿病肯定对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有利;其次是使用剂量较大的维生素,如B族、维生素C和维生素E如甲基B12(弥可保)可能有所帮助,近年来有人主张用醛糖还原酶抑制剂或神经节苷酯类药物改善神经磷脂代谢,减少山梨醇的产生,提高神经传导速度,从根本上解决糖尿病神经病变的问题,当然,效果如何,还有待观察;第三是使用改善微循环的血管活性物质,因为有人认为神经干上的微血管病变是引起糖尿病神经病变的病理基础之一。在这一方面,中医中药可能发挥较大的作用;第四是对症治疗,以尽量减轻糖尿病神经病变给病人带来的痛苦。

甲钴胺为维生素B12第四代产品,因在中央钴分子上结合一个甲基团,通过甲基转化反应可促进神经组织内的核酸蛋白质及脂肪的新陈代谢,可直接转换轴索结构蛋白的输送正常化,使轴突受损区再生,还能促进髓鞘的主要结构卵磷脂合成而修复损害的髓鞘,改善神经传导速度。注射用血塞通主要成分为三七总皂苷,其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抗栓、抗动脉粥样硬化、降纤、降血脂等作用,能改善末梢循环和细胞缺血缺氧状态,降低血液黏性,使血管通畅。本试验结果显示,甲钴胺联合注射用血塞通治疗体内神经病变疗效好,用药安全,并且治疗方法简便,易于临床推广,为基层医院糖尿病神经病变治疗提供了一种较好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迟家敏、汪耀等.实用糖尿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25.

[2] 洗自舟.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206.

现代神经病学范文第8篇

【关键词】糖尿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苦碟子;弥可保

我们这些年来采用苦碟子联合弥可保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观察对象均为我院内分泌科住院的糖尿病患者,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男69例,女51例,平均年龄63.6岁,糖尿病病程6~20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标准依据[1]:①肢体呈对称性感觉异常(套袜样)、疼痛或麻木等;②行走不稳似脚踏海绵感或活动受限;③深、浅感觉障碍;④膝反射减弱或消失;⑤肌电图示运动、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⑥排除维生素B族缺乏、酗酒、尿毒症等因素。均在1个月前血糖、血压、血脂等已控制稳定。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对照组60例。两组一般情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1.2 方法 治疗组予苦碟子(吉林通化华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40 ml加入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1次/d,弥可保(日本卫才株式会社生产)500 μg肌肉注射,1次/d,连用14 d为一疗程。对照组予弥可保500 μg肌肉注射,1次/d,连用14 d。观察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变化及神经反射,肌电图检查腓总神经和正中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

1.3 疗效判定 ①显效:自觉症状消失,膝腱反射基本恢复正常,振动觉恢复正常,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增加>5 m/s或恢复正常;②有效:自觉症状明显减轻,膝腱反射、振动觉好转,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增加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治疗前后数据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两组治疗有效率用χ2检验。 P

2 结果

2.1 疗效比较(见表2)。

2.2 神经传导速度变化比较(见表3)。治疗后两组神经传导速度均较治疗前改善(P

3 讨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可高达60%~90%,即使无任何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糖尿病患者中经电生理检测确诊的也可达76.48%[2]。它引起的肢体麻木、疼痛、感觉异常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使糖尿病患者致残的最常见原因。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近年来研究认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病系在高血糖基础上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总体归纳为血管缺血缺氧及代谢障碍两大类[3]。血管缺血缺氧学说认为,长期高血糖导致神经滋养血管病变,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基底膜增厚,以致官腔狭窄、闭塞及血栓形成,从而使神经缺血及营养障碍,导致神经纤维退行性病变和脱髓鞘改变。代谢障碍学说认为,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使多元醇代谢途径激活,山梨醇代谢旁路代谢增强,山梨醇在schwann’s细胞内蓄积形成高渗,细胞水肿致缺氧,神经节脱髓鞘,神经传导速度减慢。

苦碟子注射液是以菊科植物苦碟子全草原料提取精制而成,其主要成分为黄酮和腺苷。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4,5],苦碟子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加纤溶酶活性,防止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及组织血液供应,抑制自由基的产生和清除自由基的作用。弥可保是维生素B12的衍生物,可以通过甲基化的功能基因参与体内甲基化转移作用,刺激神经组织内核酸与蛋白质形成,促进轴索结构蛋白的输送正常化及轴索的磷脂合成,修复损伤的髓鞘,改善神经传导速度[6]。

本文对单独采用弥可保与弥可保联合苦碟子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进行比较对照,发现两组都有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的疗效,但联合组作用更优于单药组。联合治疗对症状的改善,以及改善神经传导速度的效果好于单药组,差异有显著意义。为此,本文认为苦碟子与弥可保联合应用可明显提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效果。

参 考 文 献

[1] 史玉泉,周孝达,汪元极,等.实用神经病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986-988.

[2] 武宝玉,袁申元,等.糖尿病神经病变与微循环的关系.微循环学杂志,1998,15:8.

[3]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944-970.

[4] 戴锦娜,尹然,陈晓辉,等.苦碟子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西北药学杂志,2006,21(2):94-96.

现代神经病学范文第9篇

关键词:医学心理学;心理治疗;神经康复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427-02

心理学家曾统计出了这样一个惊人的数字:在人群中,80.0%的人都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甚至一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人格缺陷和习惯性不良行为。如何保持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和成熟的心态,是现代人类面临的人生及社会问题。我们身边的大多数人(包括我们自己)都已切实感到,在经济、文化、价值观等社会因素急剧变化的时代,人际关系、夫妻关系、父母与子女关系以及病后产生的抑郁、焦虑、恐惧、悲观……等我们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已愈来愈突出。

作为二十世纪后期我国现代医学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复合的医学模式转变的具体表现形式,医学心理学康复医学是我国现代医学发展的重要体现。这一现代医学新贵的出现对于解决日益严重的社会心理问题和患者康复治疗有着显著地积极效果。

1 临床心理学与心理治疗

1.1 临床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研究是利用心理学的研究理论及方法,对临床疾病进行分析、治疗的一门学科,也是心理科学乃至脑科学的重要部分。在21世纪的今天,多学科合作研究已成为当今世界科学研究的潮流,临床心理学与精神病学、神经病学、康复医学以及神经生物学和电生理学的新技术、新方法相结合,为各科临床医学的进一步发展拓宽了研究空间。但不管临床心理学如何发展,其心理学基本理论仍将是临床心理学研究的基础,而心理治疗是临床心理学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需要我们掌握的一门实用性临床技术。

1.2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即精神治疗,是指应用心理学理论及方法对心理疾病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人类所具有的一切亲密关系,如理解、同情、支持等心理反应都能起到“心理治疗作用”,就是生活中的“心理药师”。狭义的心理治疗,是在确立了良好的心理治疗关系的基础上,由经过专门训练的施治者运用心理治疗的有关理论和技术,对求治者进行帮助,以消除或缓解求治者的心理问题和人格障碍,促进其人格向健康、协调方向发展的过程;广义的心理治疗泛指一切影响人的心理状态、改变理解行为的方式和方法。心理治疗的目的在于解决患者所面对的心理困难和心理障碍,减少焦虑、忧郁和恐慌,改善病人的非适应,使患者能以较适当的方式来处理心理问题,以更好地适应生活。

心理治疗的方法已经有数百种,多数治疗方法是短程、整合的治疗手段,如认知行为治疗和认知分析治疗。心理治疗最初仅限于精神病人的应用,发展至今,已扩展为各个领域的心理障碍、社会人际关系、婚姻家庭等一系列心理卫生问题的处理。

2 康复医学与神经康复

2.1 康复医学:康复的定义,即综合地和协调地应用医学、社会、教育和职业等各方面的措施,对患者进行指导性训练和治疗,使患者能最大限度地发展其自身潜力,逐渐从生理、心理、社会和职业等各方面恢复正常生活能力。

正所谓“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生命活力的表现形式,也是康复治疗的核心。许多疾病临床治愈出院时已经形成了严重的运动功能障碍(脑血管病、脊髓损伤所造成的后遗症,骨伤疾病的致残等),还有一些现代文明病、老年病、身心疾病的功能障碍也与缺乏运动有关,光靠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不能达到满意疗效。康复医学不仅强调主动的功能锻炼,而且强调在生理功能无法恢复的情况下,应该采用代偿或替代的途径,增强患者的适应能力,以利于患者逐步恢复实际运动及生活能力,并建立起战胜疾病、顽强生存的自信心。康复医学的出现和发展弥补了传统临床医学的不足,从某种意义上讲,康复医学就是临床医学的一种扩充和延伸。

2.2 神经康复:神经康复是康复医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份,而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的脑血管病、脊髓病变)是康复最重要和治疗最早的适应症。另外,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进程也在加快,有资料显示,我国的老年病患者中有超过一半需要康复医疗服务,而脑血管病是老年病的常见症状,其致残率相当高。这些情况都体现出了神经康复治疗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神经康复是神经瘫痪、各种脑病、老年病最关键的医疗服务之一,它的实施和应用对个人、家庭、社会的幸福、安定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 心理治疗与神经康复治疗

一个人的思想、行为、情感、认知、社会活动等都对临床治疗有很大的影响。神经疾病中由于残疾发生、身体功能丧失、生活自理能力下降,使日常生活与社会活动受到影响,婚姻与家庭的责任难以完成,而且患者病后长期脱离与社会的交往,家庭、社会支持不良,易使患者自我评价偏低,产生心理、情感方面的障碍。这些患者出院后在进一步的神经康复治疗中,如果能辅以认知疗法、行为疗法、生物反馈疗法、支持疗法等一系列的积极心理治疗,对于减少患者由身体功能障碍带来的心理负面影响,并提高他们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功能有着显著地积极意义。不仅能使他们在挫折中能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而且有利于患者自我调整,产生足够的战胜疾病的信心。如此可见,心理治疗对神经康复的潜在影响是其它治疗方法所替代不了的。对神经系统瘫痪病人进行恰当的心理干预,引导他们接受现实,并积极、主动地配合医师进行心理治疗及康复训练。随着患者神经功能的逐渐恢复,各种心理障碍会逐渐消除,神经抑制也会逐渐的解除,从而使得神经-肌肉调节达到最佳状态,使他们完全恢复社会功能,融入社会环境。

综上所述,心理治疗与康复治疗的结合,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而且还可减少医疗费用,节省大量的卫生资源,提高病床的周转率,这对国家、集体、个人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易法建、彭剑飞、杨丹燕.《心理医生》.重庆大学出版社,1998

[2] 朱镛连.《神经康复中的运动疗法及现状》.《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4:17(1)

[3] 张海霞、乔天梅、高萍.《浅谈医学心理学在临重的重要性》.《当代医学》,2009(09)

现代神经病学范文第10篇

1 病因病机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范畴。多因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倦内伤导致肝郁气滞,郁而积热,肝火旺盛,胃火亢盛,伤阴化燥而成消渴病。DPN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多因消渴病程日久,伤津耗气,气阴两虚,血液粘稠,血行不畅,痰瘀痹阻,阳气不达,肢体肌肉筋脉失养等所致。近年来,众多医家根据自己的临床实践,分别从不同角度出发,现总结如下:马建[1]等认为DPN的主要病机为气虚血瘀,因消渴日久,伤阴且耗气,而致气虚血瘀,脉络不通,气血不能润养四肢经络,阳气不能布达四末,且久病会损伤肝肾,致其亏虚而不能润养筋骨。朱智耀等[2]认为DPN符合中医"久病入络"的病理特性,可以归结于"络病"范畴,而肝肾阴虚,络气虚滞,脉络瘀阻,经脉失养为本病病机。葛红霞[3]认为,DPN为五脏虚弱、功能失常,致脾虚失运,痰浊内生,不化,肾虚失藏,肺失通调,血瘀气滞,痰瘀互结,痹阻脉络而成。DPN属本虚标实,因虚致实,虚实夹杂。高彦彬教授在多年的临证经验中认为其病机本质为本虚标实,因虚致瘀,虚瘀互结,痹阻经络 [4]。陈惠等[5]根据临床观察,认为本病基本病机以脾肾两虚为根本,阳虚寒凝为关键,痰湿瘀热互结为主导。刘燕婉[6]通过临床研究发,老年糖尿病患者得DPN的几率比较高,因为老年人肝肾阴虚,水不涵木,木动生风,横窜脉络,痰瘀痹阻筋脉,筋脉失养所致。

2 临床研究

2.1辨证分型论治 整体观点和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疾病的特色和优势,尤其在个体化治疗方面。中医对DPN辨证论治显示出较好的临床疗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陈红霞等[7]通过临床观察证实糖痹胶囊(由黄芪、丹参、当归、桂枝、白芍、路路通、水蛭、怀牛膝等)能明显改善气虚血瘀型DPN患者临床症状及痛、温、触觉障碍, 并能改善神经传导速度。李国建[8]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肝肾亏虚型者用虎潜丸合芍药甘草汤,治疗脾虚痰阻型者用补中益气汤合茯苓丸加味,治疗气虚血瘀型者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临床疗效满意。陈瑛等[9]通过临床研究发现,糖神方(生地、山茱萸、制首乌、菟丝子、女贞子、旱莲草、牛膝)联合参蝎止痛胶囊(人参、三七、全蝎、蜈蚣)能改善肝肾亏虚型DPN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综上所述,目前尚无统一的辨证分型标准,临床上各医家多有自己的独特辨证思路和方法,根据各自的经验确定证型证侯。

2.2专方专药治疗 周卫惠等[10]通过临床观察证实活络通痹方(黄芪,茯苓,制半夏,瓜蒌,葛根,川牛膝,丹参,白僵蚕,地龙,水蛭,炙甘草)能有效改善DPN患者临床症状, 改善其血脂和血液黏稠度, 并能提高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 降低FBG、PBG及HbA1C水平, 提高IGF-1水平, 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周路,周卫惠[11]通过临床观察证实蒲参胶囊(何首乌,蒲黄,丹参,川芎,赤芍,山楂,党参,泽泻)能有效降低血脂,改善血流变学和微循环,从而神经内毛细血管缺血和神经代谢改善,使周围神经得以修复、再生。沈祥峰等[12]研究证实运脾和络颗粒(黄芪,赤芍,金银花,汉防己,苍术,当归,玄参,威灵仙)能上调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血浆β-内啡肽, 可能是其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机理之一。王巍等[13]实验研究证实糖末宁颗粒(黄芪,丹参,三七,川芎)可抑制DPN大鼠坐骨神经VEGF蛋白表达,对神经损害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于洋等[14]实验研究证实芪藤通络饮(黄芪、黄柏、青黛、薏苡仁、鸡血藤、牛膝)可改善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组织的代谢功能, 提高神经元的存活, 有利于神经的再生和修复, 其作用可能是通过提高大鼠坐骨神经IGF-1蛋白的表达量来实现的。李显筑等[15]实验研究证实九虫丹(黄芪、桂枝、元胡、水蛭、地龙、麦冬、葛根、生地)能提高DPN模型大鼠血清T-SOD活性,降低MDA含量,抑制糖尿病大鼠氧化应激反应变化,对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病变有一定的干预作用。

2.3中西医结合治疗 唐爱华等[16]采用活络通痹方(黄芪,茯苓,制半夏,瓜蒌,葛根,川牛膝,丹参,白僵蚕,地龙,水蛭,炙甘草)联合维生素B1100mg,维生素B12500ug,肌注,1次/d,治疗本病30例, 研究证实对DPN有益气活血, 通络蠲痹的功效;可改善临床症状, 提高神经传导速度及血清IGF-1水平。余江毅教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 强调以病统证, 先辨病, 后辨证, 以辨病为先, 务必结合现代医学对该病病理生理的认识和现代药理研究。对于中、重度的DPN, 须强调中西医结合治疗, 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 辅以血管活性药物、营养神经、抗氧化应激等药物, 此类药物可短时间内减轻患者痛苦。DPN以寒痹为主, 以温通为其治疗要义[17]。高培新等[18]采用甲钴铵口服联合口服中药汤剂药物组成:(黄芪,鸡血藤,党参,僵蚕,西洋参,川芎,路路通,桑寄生,牛膝,地龙,秦艽,羌活,当归,香附,甘草,桃仁,红花,炮山甲)改善DPN症状,取得非常满意的疗效。王岭等[19]运用中药通脉活血方:(当归,桂枝,芍药,细辛,通草,鸡血藤,炙甘草等)联合丹红注射液20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改善DPN的临床症状及提高神经传导速度方面具有良好作用。

2.4中药注射液治疗 中药注射液为中医药的临床运用提供了方便,近年来,中药注射液在治疗DPN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杨智贤[20]通过实验证实参麦注射液对大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良好的疗效, 可能是通过调节自身免疫功能机制发挥作用。韩亚玲[21]通过临床观察采用川芎嗪注射液能明显缓解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神经传导速度,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显著。彭玉惠[22]通过临床观察采用银杏叶注射液明显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且疗效相当。张景岳等[23]通过临床观察采用疏血通联合黄芪注射液能明显缓解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神经传导速度,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满意。

2.5中药足浴 王幸栓等[24]通过临床观察采用桃仁,黄芪,白芷,苦参,土茯苓,透骨草,威灵仙,伸筋草,红花,鸡血藤,乳香,没药,桂枝,桑枝,丹参,葛根,花椒,肉桂,冰片等熏洗患肢,明显改善DPN的临床症状和腓浅神经感觉传导速度。王庆红等[25]通过临床观察运用自拟足浴方(红花,黄芪,樟木,艾叶,赤芍,络石藤,桂枝,川牛膝,细辛,当归,鸡血藤)。联合口服甲钴胺片能有效缓解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症状。陆志颖[26]采用黄芪,丹参,川芎,黄连,黄柏,天花粉,白芥子,芒硝,冰片等熏洗患肢,可有效地改善糖尿病患者的临床主症状,提高神经传导速度,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有显著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3 结论

虽然对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目前尚无统一的辨证分型及疗效评定标准,但中医辨证论治与整体观念的特色,也使得中医药在治疗DPN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较之单纯的西医治疗,能够更好的控制DPN的发展,改善本病引起的一些不良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中医药工作者今后应进一步发扬中医药治疗DPN的优势,利用现代新技术,新方法,加强中药复方的研究,结合现代药理研制并开发新药,筛选高效方药,为广大DPN患者造福。

参考文献:

[1]马健,谢春郁,黄鹏. 补阳还五汤化裁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60例临床观察[J]. 中医药信息,2010, 27( 2):57-59.

[2]朱智耀,高彦彬.从络病学说论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30(4):702-703.

[3]葛红霞.从虚、瘀论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J].河北中医,2009,31( 2):209-210.

[4]李勤,李敏州,邹大威,等.高彦彬教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经验[J].中医药学报,2011,39(6):89-90.

[5]陈惠,刘苇苇,黄静,等.益气温阳通络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探讨[J].环球中医药,2012,9(5):686-688.

[6]刘燕婉.滋肾补肝、活血通络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6例[J].甘肃中医,2009,22(9):21-22.

[7]陈红霞,莫秀云,郭友华,等.糖痹胶囊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50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07,48(10):901-903.

[8]李国建.辨证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2例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12):88-89.

[9]陈瑛,姚政,徐隽斐,等. 糖神方联合参蝎止痛胶囊治疗肝肾亏虚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J].时珍国医国药,2011,22(4):953-955.

[10]唐爱华,李双蕾,周卫惠,等.活络通痹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0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10,32(1):18-20.

[11]周路,周卫惠.蒲参胶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8例临床观察[J].临床荟萃,2013,28(4):400-402.

[12]沈祥峰,柴可夫,杨明华,等.运脾和络颗粒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血浆β-内啡肽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1):125-127.

[13]王巍,于世家,谢映红.糖末宁颗粒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坐骨神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2,14(1):19-21.

[14]于洋,齐素萍,张红,等.芪藤通络饮对实验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的防治机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12):2608-2610.

[15]李显筑,张丽丽,李登宇,等.九虫丹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模型大鼠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7):1459-1460.

[16]唐爱华,李双蕾,周卫惠,等.活络通痹方配合西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及对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影响[J].陕西中医,2009,30(12):1604-1606.

[17]朱琳,余江毅.余江毅教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经验[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9(4):214-215.

[18]高培新,孙雅君.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2例临床观察[J].中外医疗,2010,30(6):78.

[19]王岭,张丽.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0例[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11(6):974-975.

[20]杨智贤.参麦注射液对大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的实验分析[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2(6):730-731.

[21]韩亚玲,李立平,赵立平,等.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7(7):79.

[22]彭玉惠.银杏叶注射液冶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120例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08,14(7):34-35.

[23]张景岳,安洪泽,槐青梅,等.疏血通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6例[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1,11(1):17-18.

[24]王幸栓,何,张亚春,等.中药浴足联合甲钴胺、丹红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50例疗效观察[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7(2):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