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现代农业科技

现代农业科技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现代农业靠科技 科技到田靠农机

摘要: 我国高度重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已经把农业现代化列入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人们对现代农业的认识也不断加深,意识不断提高、目标更加清晰,现代农业建设将成为我国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的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任务。而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农业机械是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一种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手段,在农业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关键性的作用。本文简要介绍了农业机械化在建设现代农业中的作用和重要意义。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现代农业;作用;地位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09.019

1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是生产工具现代化

用农业机械代替人力、畜力,在农业生产史上是一次重大的技术革命。用农用机械开展农业生产有很多优势:一是能够规模生产,由于受人、畜自身所承受劳动强度的限制,无法承担较大规模的生产,而农用机械的应用则打破了体力的限制,使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二是能够标准生产,传统的农业生产工具有很多不确定性,最大的不确定因素来自于人为农事操作,每个人的作业方式不同,一个人的不同层次操作也不能统一,这就限制了标准化农业生产的发展,很多人为的农事操作无法满足农艺要求,而农业机械的应用使其操作统一、标准,并且完全能够达到农艺的要求,有助于农产品品质的提高及农业生产质量的提高。综上所述,农业机械使农业从传统的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使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使农民从高强度的作业中解放出来。

2 农业机械化助推农业生产现代化

农业机械化在促进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农业机械化既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同时也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增添了动力。

2.1 农业机械化有效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全文阅读

科技兴农:以科技支撑现代农业发展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定律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同样适用。“科技兴农战略”作为本市现代农业“十二五”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贯穿于规划的基本原则、目标、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等各方面。今年6月以来,市人大农业与农村委积极开展“十二五”规划“推进科技兴农战略”实施情况中期评估的监督调研工作,并与农业科技发展情况专项监督工作同步开展。

随着“科技兴农战略”的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对本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进一步显现。按照“十二五”规划要求,本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到2015年达到70%,以2010年为基年,2012年本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64.3%,比2010年提高4.3个百分点,达到了规划的进度要求。此外,农业科技创新项目按规划要求正在积极推进;基础性研究得到强化,现代种业体系扎实构建;农技推广应用服务得到提升,科技兴农示范基地建设顺利展开;农业农村信息化取得新进展。

但调研也发现了一些制约和影响“科技兴农战略”实施的问题与不足:在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方面,农业科研体系条块分割,联合攻关能力不强,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农业科技产学研“一体化”机制还不够健全,农业科技创新的评价激励机制还不够完善,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政策还比较缺失。

农业科技的推广服务还难以满足都市现代农业的实际需求。对技术推广服务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研究不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服务体系和方式比较传统,部分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仍未形成科学管理体制。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机构职能尚未完全理顺,人员编制与机构不够合理,承担了较多农业行政事务。

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人才匮乏、队伍老化,结构断层问题比较突出,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基层农技队伍整体业务能力还不强,大多学历不高,文化层次偏低,具有农业相关专业技术职称的不多,专业培训较少。基层农技人员待遇低、条件艰苦,人员招聘引进困难,后继乏人,部分镇级机构人员面临青黄不接的窘境。

此外,本市财政对农业科技投入的方向不够明晰,重点不够突出,资金投入项目分散,长效投入不足,产出率不高,与政府预期还存在一定落差,大部分财政投入主要用于农业科技人员的工作保障,真正用于鼓励科技项目创新的不多。

为下一步扎实推进和切实完成上海现代农业“十二五”规划“科技兴农战略”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和重点项目,农业与农村委建议:重视农业科技创新机制建设。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逐步建立,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及推广服务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机制面临新情况新问题,各级政府部门要积极探索具有上海特色、区域特色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进一步推进本市都市现代农业发展。

强化农业科技的推广服务。要加大对农业基础性、前瞻性、公益性科技项目研究,积极引导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农村,围绕建设都市现代农业,开展科研和服务,真正做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田间。对立项的科技兴农项目,要认真做好前期调研分析,特别是对成果的转化和应用要作分析预测,防止研究与推广应用脱节。要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力度,使更多科技成果为都市现代农业服务,全面落实科技兴农战略。

全文阅读

现代科技对农业的影响

一、现代科技可以帮助农业教育减轻工作负担

通过对农业科技发展历史及其在粮食生产中所起的作用和影响的分析结果表明,粮食生产的每一次的跨越与提升都离不开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一项技术可以致富一方百姓,农业科技是农业结构调整的“发生器”。对于农业的生产来说,种子是很重要的环节,只有将种子播种到适合生长的环境之中,他能“开花结果”。而如何播种又是一个大问题,传统的播种方式过程太过的繁琐,播种的不均匀,会导致产量降低,工作效率低,时间长。于是,设计者们设计出了一种播种机,可以帮助农民们播散种子,将种子均匀的种到土壤中,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节省了人工,算的上是一举三得。在秋收时,,北方的农作物来说一年一熟的农作物还可以很轻松地应对,而南方有的农作物一年三熟,收割成了大问题,面对连月的阴雨天时,收割不及时还会影响产量。这时,科技的发明有帮助人们解决了个大麻烦,收割机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帮我们工作,这样我们再也不用面对天气和人工的负担了。对大家进行农业机器的使用教育,让大家掌握这些机器的使用方法,方便他们更好地完成工作,巧妙地将教育与科技相结合,提供便民的服务。

二、现代科技可以及时传播农业教育的信息

现在的我们正处于信息化时代,而在我国的一些偏远地区,消息的传播还不能很及时,信息服务的张力有限。农民对农业信息主要反映在不知道向谁打听、信息更新的不及时、不准确或者是信息量太少等问题。然而,农业信息应该像一张大网一样,时刻的笼罩在农民的上空中,保证信息可以由上自下的传递,也有自下而上的反馈,良性互动才能形成社会层面的张力。传递信息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种,新闻、报纸、杂志、网络等现代科技的方法都是很好地途径。农民们可以利用多种媒介及时的了解最新的资讯,并根据自己农作物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方案,保证农作物可以正常的获得丰收。在经济上,我们需要做到的是时刻了解市场的农作物的价格、需求等行情,不至于在销售货物时出售过低的价格而有所损失;在技术、公益的层面上,农技、教育、农机、医疗、畜牧业的不断学习是很有必要的,要不断地更新和推广新技术、新信息,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优势。我们还可以组织农业讲堂,将大家都聚集到一起,进行公开的课堂培训,理论上的知识传授,将知识更直接的运送到每一个人的大脑之中,将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在一起,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现代科技可以提高农作物的栽培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作物栽培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古书中对于农作物的栽培有很多的记载,春秋战国的《吕氏春秋》、西汉的《汜胜之书》、后魏的《齐民要术》和元朝的《农桑辑要》中都有记载。中国对传统的农作物精挑细作技术实现了有效的继承、创新与推广,大批的农作物栽培新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中国农作物栽培技术向定量化、模式化、系列化发展,推动了农田的产量的提高;中低产田的改良和区域农业综合技术的开发又为农业大面积区域开发治理提供了技术保证和参照模板;农业节水技术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的建设,帮助我们实现了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技术保障,并促进了农作物总产量的稳步增加。例如,农田水利,农业的灌溉是大水灌溉,中方式不仅仅浪费资源而且还浪费人力,在科学技术不断地进步下,现在的农业灌溉方式已经发展成了喷灌、滴管、微喷溉以及涌泉灌溉等节水方式。在这种情况的影响下,农业发展由粗放式转变为现代化的精准农业。同样的,粮食作物的总产也有明显的提高由1950年的1.32亿吨增加到1999年的5.08亿吨,提高了2.8倍。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教育中有很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工作效率,为国家工业化和人民生活提供了必需的生活资料;另一方面是随着这些农业技术在农村中的推广运用,农民的农业科学意识不断地提高,大家也愿意接受课堂上或者生活中渗透的理论教育的学习,努力的让自己学习新鲜的事物,掌握新的技能。这一点,可以证明农业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在今后的生活中一定要继续进行农业教育,让大家方法不断地在学习中发现好的科技手段,都能走向发家致富的大路。

作者:辛通美 单位:敦化职业技术学院

全文阅读

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发展

摘要:

我国农业长远发展的动力源自于农业科技不断创新,农业科技进步造就新产业和新产品,农业科技创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决定力量。本文通过分析农业科技创新对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影响,结合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遇到的挑战,提出了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广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科技创新;现代农业;对策与建议

截至2015年底,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在粮食产量逐年增加的同时,资源环境面临着严峻挑战,如水土流失、土地退化、污染严重等问题,阻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我国农产品存在市场竞争力弱、农业市场风险大、质量差、价格低、销路不畅等问题。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生产出更多保质保量的农产品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要使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依靠农业科技创新助力现代农业发展已成为关键。

1发展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

1.1农业科技创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途径

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都离不开农业科技的支撑。农业科技创新进步可以使产业技术水平提高,减少资源的约束,提高农产品的产出量、商品率,提高劳动生产率,开拓产业新领域;农业科技创新进步可以引领高产量、质量优、效率高、安全又环保的现代农业;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能更好地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更好地促进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

全文阅读

现代科技创造农业奇迹

以色列以沙漠之国打造农业强国的奇迹闻名于世,发展水、肥利用率高的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其主要措施之一。6月底,国内农化行业专家、种植大户及农业科技带头人等 100余人来到以色列,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现代农业培训交流活动。百闻不如一见,以色列先进的农业科技理念、完备的农业服务体系、高素质的职业农民,还有将沙漠变良田的当代“愚公精神”,都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水肥一体化使沙漠变绿洲

以色列 60%的国土为沙漠,是一个极度贫水的国家。在出了机场前往特拉维夫的路上,笔者凭着对沙漠地貌的认识,本以为看到的会是大片连绵的荒漠,而实际感受到的却是一路花团锦簇和绿意盎然。公路两旁的沙砾地上开满鲜花,远处一片片绿油油的农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笔者注意到,农田地表上都遍布着纵横交错的管线。随行的当地翻译吴迪告诉笔者:“在以色列,90%以上的农业采用了水肥一体化技术,由电脑自动把掺入肥料的水通过塑料管道渗入植株根部。水肥一体化使以色列每寸土地都融入了高科技,使沙漠城市也照样绿荫浓浓。”

笔者在随后几天的行程中发现,以色列的滴灌系统确实像人体的血脉一样,布满了这个国家每个角落。无论是在田间地头、果园、公园,还是城市的林荫道、居民门前,甚至阳台的花盆或路边的一棵树都铺设着滴灌系统。

在为期一周的时间里,大家参观了以色列的沙漠农业奇迹――阿拉瓦谷、以色列农业部农业研究署、世界知名滴灌设备制造商耐特菲姆公司等,通过专题讲座、实地考察、现场体验等方式,深入了解以色列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状况。

年降雨量仅有 25~50毫米的阿拉瓦谷位于以色列南部内盖夫沙漠,夏季气温高达 40℃。干燥的荒漠高度盐碱,然而以色列人就是在这样的土地上创造了奇迹。据阿拉瓦谷负责人介绍,50年前,为了证明在沙漠上可以生存,一群年轻人自愿来到这里开垦荒地,经不断奋斗,把荒漠变成了绿洲。如今,阿拉瓦谷生活着近 800户人家,其新鲜水果、蔬菜的出口量占到了以色列出口总量的 60%。

在参观活动中,来自阿拉瓦谷的农户 Rami Sade向我们介绍,阿拉瓦谷种植的经济作物有黄瓜、西瓜、甜椒、茄子、椰枣等。他领着大家来到一处水稻滴灌试验田,只见很多粗细不一的黑色塑料管线深入到水稻丛中。水稻被分成若干区域,每块区域都竖着颜色各异的牌子,详细记录着滴灌管道的直径、施肥种类等数据。原来,这是当地一家滴灌设备公司进行的一项试验,他们下一步计划将滴灌系统引入亚洲种植水稻的地区,现在面临的问题是要确定塑料管径到底要多大、出水量要多少才能创造出最大产量。

全文阅读

现代化农业科技论文

1科技研发中心区

是整个园区的技术中心,含研发大楼、生物育种中心、集中型生物燃气工程、胚胎工程中心、组培中心、智能温室等。

(1)研发大楼为综合性的研发、检测、实验、评估、办公大楼。

(2)生物育种中心

利用各种分子遗传标记技术将对品种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对遗传学研究和遗传育种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常规育种技术结合生化遗传标记育种、分子遗传标记育种和计算机信息技术育种等技术,是未来育种的发展趋势。

(3)集中型生物燃气工程

集中型生物燃气工程通过对园区废弃物进行处理,为园区其他功能区提供日常用电、燃气及废料,是园区达到“零排放”的重要保障。

(4)胚胎工程中心

全文阅读

现代农业中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需求

摘要: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已逐渐成为现代农业的先导。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动了农业的转型,突破了传统农业的弱势;而生物技术的应用,则进一步拓展了生物种质资源,使杂交技术的优势更加突出。可见,现代农业在技术方面具有更高的要求,正因如此,为了促进我国农业的稳健发展,有必要深入分析现代农业视角下的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需求。

关键词:

现代农业;农业科技推广;人才

1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1.1农业科技推广人才是科研机构与农民之间的连接体与其他产业相比,农业生产很容易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其对生态和自然条件具有很强的依赖性,新型农业技术的应用和实施,也要受到生态条件的制约。例如,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新型农业技术不断推出,其中有些技术适用于降水较少的地区,而有些技术则适用于降水丰富的地区。这就说明,新型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要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然而就目前而言,多数农民对新型农业技术都缺乏了解,对于很多农民来说,他们并不了解哪些技术能够适应当地自然条件,并不了解新技术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哪些事项,此时就需要农业科技推广人才来帮助农民分析当地的自然条件,为农民讲解各项技术的优势和适用性,帮助农民进一步了解新型农业技术。由此可见,科研机构研发出新型技术之后,农业科技推广人才能够起到纽带作用,帮助农民了解新技术,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就相当于是科研机构与农民之间的连接体,把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推广给农民。

1.2农业科技推广人才是现代农业建设的根本保障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必然会增加科学技术、资金成本等要素的投入,现代农业的进步,不单单依赖于技术的创新,还要依赖于技术的有效推广,只有及时、有效地将新技术推广给农民,才能充分发挥新技术的作用,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顺利实施。因此,可以说农业科技推广人才是现代农业建设的根本保障,没有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先进的农业技术就不能及时应用于实践。

2现代农业视角下的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需求

全文阅读

科技成就现代农业

从无人机、商业智能到物联网,现代农业因为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大大提升了生产能力,同时也变得更为环保。

Tim Malterer是美国的第四代农民,当他还是个孩子时就开始在他家的土地上劳作。他的很多农业知识来自他的父母,而他的父母则来自祖父母,这样代代相传下来。算起来,在他28岁时,Malterer已经有了20多年的实际耕作经验,他也从世代相传的这些农耕经验中受益匪浅。不过,他现在开始认识到在农耕知识方面计算机可能更有优势。 以物联网为基础,农业正在形成基于传感器和各种监控的生态系统。

去年,他在为自己的玉米施氮肥时,考虑了各种因素(包括降雨和土壤条件),准备每英亩施氮肥20~30磅,但他使用的The Climate公司一个名为Nitrogen Advisor(氮顾问)的分析工具推荐每英亩40~50磅。

“在绝大多数时候,我们都会接受这些工具的推荐。我们和我们父母掌握的那些直觉和实际经验只能算基础知识,而新的技术给我们提供了更有针对性的方法。”他说。

有些地块上Malterer会根据自己的经验,而有些土地上他会接受软件的建议。到了收获季节,采用了软件推荐量的土地产量明显要高一些。“这么做我们的前期投入要高些,但回报明显也更高。”他说。

实际上,越来越多的农民正在使用复杂的IT系统来帮助他们耕作。他们采取先进的分析工具和复杂的软件,以更好地对农业生产进行规划和管理。他们甚至开始使用一些更尖端的技术,如卫星图像和无人驾驶飞机,不久机器人也将进入农业。

“我们看到大量的新技术进入农业领域,让农场得以实现更精细化的管理,这一切就是在近几年内发生的。”The Climate公司(The Climate是农药和农业生物技术公司Monsanto的子公司)营销副总裁Anthony Osborne表示。

正如许多其他行业,技术正在改变传统农业,使粮食生产更有效率,作物产量更高。同样重要的是,技术使农民以更环保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全文阅读

科技引领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

韭菜薹花一年能采收三季,一亩苦瓜产量上万斤……这些千百年来农民做梦也想不到的事情,在今天的双流县永安镇已经变成了现实。

近几年来,双流县永安镇依托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依靠科学技术,大力引进和推广新品种,发展现代农业,培育出了一批响当当的农产品品牌,付家坝韭黄、四季薹韭等被誉为“绿色蔬菜的极品”。“在镇党委和镇政府的领导下,永安镇的农业调整产业结构早、科技含量高,有些产业已经算得上是现代农业了!”永安镇地瓜研究协会会长陈顺安如是说。

永安镇是一个农业大镇,通过多年来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农业的科技含量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已经由传统农业朝着现代农业转变,使过去的“靠天吃饭”农业朝着“靠科技发展”,由“广种薄收”向“科技增效”转变。连续几年来,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度增长。2006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398元。

建立示范基地 用科技支撑农业

现代农业,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种科技型产业。发展现代农业,需要有农业科技作支撑,用先进的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先进的组织形式经营农业,用先进的管理理念指导农业。2000年以前的永安镇,全镇农民基本上是从事传统农业生产。农业增长缓慢,农民增收无路,已成为当时的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

农民是个非常实在的群体,技术培训年年搞,就是不能收到令人满意的实效。“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农民只相信自己的眼睛。用什么办法才能转变农民的观念呢?镇党委、镇政府动起了脑筋。这年,由镇成人教育学校牵头,组织有开拓精神的党员、干部和村民,聚集民间资金200多万元,加上政府的投入,建立了集农业高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和农民教育培训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把农业新品种、新设施、新技术“讲给农民听,做给农民看,带领农民干”。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占地158亩,建立阳光大棚88个,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90亩,安装了先进的喷灌、微灌等现代化灌溉设施;建有标准化培训室3个,25吨冷藏库1个。县里的有关项目资金和镇政府每年为示范基地投入近10万元给予扶持。

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成之后,每引进一个新品种,都先在示范基地进行试验。实验成功后,再把村、组干部和村民代表召集到一起,开办培训班,由农业技术专家大院的专家对他们进行技术培训,让他们眼见为实,看得见、听得懂,真正掌握新技术,再由他们回去向村民进行示范,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和新方法,使试验成功的农业科技成果走进千家万户。

几年来,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先后培训党员、干部、村民3万多人次,引进推广四季薹韭、墨西哥泡椒、台湾杂交苦瓜、美国红提、日本杂柑等蔬菜、水果新技术、新品种100多项,带动农民调整产业结构3万余亩。

全文阅读

农业科技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

现代农业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的特点是:突破了传统农业仅仅或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城市中有农业、农村中有工业的协调布局,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突破了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实现了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建立一个全方位的、权责一致、上下贯通的管理和服务体系;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了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一、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现代农业是科技化农业,主要依靠科学基础上的实验技术创新来提升农业技术水平,依靠技术培训和推广来提高农业劳动者的技术素质和生产技能。现代农业正在成为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先导的科技高度密集产业。目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农业发展正面临着资源与市场的双重约束、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的双重压力、农民增收与粮食安全的双重挑战。面对新形势新变化,我国现有农业科技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也是“十二五”时期提出的新任务。只有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才能真正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结构和布局,集约节约使用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加快农业生产手段、生产方式和生产理念的现代化,把农业和农村的发展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十二五”时期,我国城镇化进程将加速发展,农业产业结构将加快升级,农产品消费需求将持续增长,这对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深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必须紧紧围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主要目标是: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建立。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大于60%;万人农业科技人员数量达到12人以上;全国每公顷农机总动力要达到9千瓦;有效灌溉率达85%以上;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5%。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粮食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

(一)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

“十二五”期间,我国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农业是基础性战略产业,转变发展方式需要科技支撑。国务院提出的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中,有三个涉农(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节能环保),2011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了水利发展和水利兴农的宏伟目标,为农业科技服务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载体。人多地少、水资源紧缺、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最大制约因素,也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瓶颈。从保障食品特别是粮食的供给看,一方面,随着人口的增加,食品的需求在不断增加。我国农业不仅要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还要满足工业原料不断加大的需求。据估算,全国粮食需求每年增长80~100亿斤。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必须依靠科技,通过深入挖掘生物遗传潜力,选育一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品种,攻克一批农业高产优质高效关键技术,以提高粮食大面积单产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从耕地资源来看,我国是典型的人多地少的国家,人地矛盾突出,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且中低产田占比在2/3以上;同时,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耕地面积在不断减少。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连续7年增产,增量达2300多亿斤;与此同时,播种面积也连续7年增加,增量达1.6亿亩,面积增加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40%左右。在耕地总量难以增加、耕地质量下降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粮食和经济作物又要统筹兼顾的情况下,今后粮食播种面积维持在16亿亩已属不易,靠增加播面增产的空间越来越小。从水资源来看,我国水资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每年农业生产缺水200多亿立方米,而农业灌溉用水利用效率仅45%左右。特别是近年来粮食生产中心北移以后,北方地区水资源矛盾尤为突出,占全国粮食产量一半多的东北和黄淮海地区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15%左右。因此,迫切需要建立资源科学利用体系,继续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从外部投入的化肥、农药看,我国化肥当季利用率仅为30%左右,农药利用率仅为33%左右,普遍低于发达国家20%以上。外部投入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不仅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很大程度上抵消了近年来国家对农民的补贴效应,也使得农业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不断加剧。从保护生态环境看,一方面,农业本身是一个大的生态系统,具有特定的无可替代的生态功能。另一方面,种植业上化肥和农药的不当使用以及养殖业上畜禽粪便的排放也会产生污染。从农业劳动生产率看,我国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仅相当于第二产业的1/8和第三产业的1/4左右。因此,必须加快科技进步,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和高效农业,走可持续农业发展之路。

(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提升农业整体竞争力的需要

农业竞争的实质是科技的竞争。近年来,随着世界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向农业领域的加速渗透,一方面,现代农业科学的学科分化正在加速,基因工程、酶工程、生物电子工程、蛋白质工程等学科迅速发展并更加细化,农业科技日益深入发展;另一方面,农业科技与其他学科不断融合,形成了许多新的学科体系,极大地拓宽了农业产业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农业科技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存在着很大差距,创新技术成果明显不足,真正能运用到生产上的重大突破性科技成果还比较少。以农业最核心、最基本的生产资料种子为例,除了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等少量成果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以外,其他都缺乏总体优势。从主要农作物看,我国小麦单产居世界第23位,玉米居第39位,大豆居第40位,分别只有世界先进水平的70%、54%和52%,依靠科技创新增产的潜力仍很大。2010年,我国粮食产量突破万亿斤大关,今年预计全年粮食总产将迈上11000亿斤的新台阶,实现连续8年增产。有关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2%,科技贡献首次超过了土地、劳动力及物质投入要素的份额。从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看,在国际统一大市场背景下,农产品出口以其特有的优势,在带动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解决“三农”问题意义重大。据测算,每1万美元的农产品出口,能直接和间接创造约20个就业岗位。农业的外向化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民收入的增加。但随着出口的增加,国际贸易摩擦和纠纷也随之增加。为打破国外的贸易壁垒,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必须加快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资源环境等前沿领域科技的原始创新,发展涉农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抢占农业科技制高点,有效增加科技储备,从总体上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增强农业竞争优势。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