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现代建筑技术

现代建筑技术范文精选

现代建筑技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现代;建筑技术;发展方向;

一、引言

建筑技术的发展向来都是基于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背景,以及地域的风俗文化、气候特点等因素发展起来的。近年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建筑技术发展迅速,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高度,对于解决我国日益增多的人口,并不断适应人们提出的高质量生活水平要求提供了可能。本文将主要从仿生技术、生态技术、高新材料以及计算机信息技术等角度出发,介绍了分析这些技术在我国建筑工程中的应用,然后进一步总结出我国建筑技术发展的总体方向,对于促进我国建筑技术的发展意义深远。

二、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新理论在我国建筑技术中的应用

建筑技术的发展是伴随着经济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发展起来。近年来随着科技与经济的进步,我国建筑技术的发展迅速,一些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新理论在我国建筑技术中的应用越来越多,比如仿生技术、生态技术、高新材料以及计算机技术等。

(一)仿生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仿生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工程技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的交叉学科。仿生技术在生物学和工程技术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它是通过分析一些生物过程和结构,总结出生物学基本原理,并将这些原理科学的应用到工程技术当中去,对于解决工程技术难题,优化、创新工程技术设计等提供了帮助。建筑物是人类居住的主要环境,从生物学角度来看,建筑环境应该与自然环境保持一致,达到一种有机共生的状态。因此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广大建筑工程技术人员通过不断的学习,逐渐的将仿生技术应用、融合到建筑技术当中去,比如建筑造型仿生技术(如国家体育馆“鸟巢”)、建筑功能仿生技术(如德国不莱梅高层公寓)、建筑结构仿生技术(如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博览会美国馆)、建筑材料仿生技术(比如轻质高强的泡沫蜂窝材料:泡沫混凝土、泡沫玻璃、泡沫塑料等)。

建筑仿生学技术目前在国美外还属于一个比较新的应用与研究领域,因此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设计、研究理念的创新,建筑仿生学技术在建筑技术中的应用会越来越多。

(二)生态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生态技术主要是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研究生物(包括人类)与其周边环境和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能源的消耗量越来越大,生态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因此现阶段急需寻找一些可再生资源,因此太阳能、风能、水力资源等绿色环保能源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起来。太阳能建筑是生态技术在建筑工程中应用的一个很好的实例,通过利用计算机技术监控建筑物内部的供电、供热以及供暖情况来条件太阳能面板的角度,从而实现建筑物内部湿度、温度的有效控制,降低水电等能源的消耗。此外还有防噪声建筑,可降温节能的建筑围护结构等。这些生态技术的运用,不仅改善了人们的居住环境,还有效的节约了能源,保护了生态环境。

生态技术是人类反思传统技术后进行的一种新的技术选择,代表了未来技术发展的一个方向。进入21 世纪以来,人们对于未来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以及生态环境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而生态技术是基于实现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而兴起的一项技术,必将成为未来建筑工程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

(三)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近年来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迅猛,而且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对于美化建筑外观、保证建筑安全、优化建筑内部环境,进而提高人们生活品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智能化建筑就是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成功运用,随着现代建筑功能要求的复杂化,传统的建筑型式已不能满足现代人类的生活需求,因为越来越多的智能化办公楼、智能化图书馆、智能化商场等现代智能建筑应运而生。这些只能建筑多是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调节建筑内部的温度、湿度环境,或是满足建筑内办公、购物等特殊要求。比如巴黎的阿拉伯世界研究中心,该建筑内部装置了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并在外幕墙上设置了仿相机采光孔,能够自由调节建筑内部光线的强弱,同时建筑内部还装备了现代化的通讯设备,从而为办公人员提供了一个安全、舒适、便捷的办公环境。

计算机信息技术是近年来发作起来的一种高新技术,通过与仿生技术、生态技术的结合运用,能够有效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极大的促进了现代建筑技术的发展。

(四)高新材料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材料科学的发展也极大的促进了现在建筑技术的发展,通过在建筑工程中应用高新材料,不仅可以提高建筑工程的安全性,还可以节约工程成本。目前应用的比较多的自修复混凝土,就是在混凝土中掺加树枝纤维材料,可以在建筑结构出现裂缝时,流溢出来的树脂会自动封闭并及时将裂缝粘结住,从而保证了建筑结构的强度和安全。此外还有光纤混凝土、有机结构构件、新型防水保温材料等,这些新型材料的应用保证了建筑结构的安全性,提高了建筑的实用性和适用性,因此在现代建筑工程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

三、我国现代建筑技术的总体发展趋势

通过对以上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分析发现,我国现在建筑工程技术总体向着现代化和舒适化的方向发展的。

(一)建筑技术的现代化发展

现代建筑技术的现代化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建筑服务功能的现代化,另一个就是适应经济的发展需求。其中服务功能的现代化主要体现在建筑内部通信功能的多样化,以及供排水系统质量的提高。从而增加了建筑使用的便捷性,并优化建筑内外的环境。

(二)建筑技术的舒适化发展

现代建筑技术的另一个发展方向就是提高了建筑物居住的舒适度。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居住环境的舒适度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现代建筑技术在发展过程中注重了舒适度的要求,更多的引进一些新技术、新材料,来保证建筑物的温度、湿度、光线、空气质量、色彩以及无障碍特性等要求。

四、结束语

建筑技术是一项由建筑力学、材料科学、建筑设计、工程技术等多个技术学科组成的综合技术体系,其中任何一项技术的发展都将带动建筑技术的飞速发展。未来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将会不断提高,因此广大工程技术人员要不断的研究和创新,善于学习国内外各种先进的建筑理念和技术,勇于探索和提高更加节能环保的建筑技术,为我国建筑技术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夏海燕,夏利民. 现代建筑技术发展浅析. 河南建材,2011,5:145-146

现代建筑技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 :

现代建筑节能技术分析探究

社会环保理念的深入落实,促进了建筑节能技术的开发。节能建筑是根据气候变化规律,通过对建筑物的设计、材料、施工以及外部环境进行综合分析,采用科学的技术方式建成的具有节能效果的建筑。随着现代建筑施工技术的提高,节能技术在现代建筑施工中得到了逐步推广和应用。当前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坚持科技创新,坚持探索与实践,科学的分析与构建节能建筑技术,有利于实现环保型社会建设。本文针对节能建筑的内涵以及将现代建筑的节能技术进行了简要分析,阐述了节能建筑技术的实践与应用。

一节能建筑的内涵特征:

节能建筑是现代绿色建筑理念的深化,它是按照一定的气候变化规律,对相关建筑物的规划、材料、风向、采光、辐射以及外部空间环境进行综合分析,运用合理的施工技术进行建设的具有节能效果的低能耗建筑,节能建筑的规划和布局要与自然环境相融合。节能建筑具有如下特征:

1减少能源消耗

现代建筑理念下,节能建筑的建设施工,从设计、施工到应用过程中,要尽量做到减少建筑资源消耗,实现能源节约,促进节能建筑的开发与创新。

2多元化实用性

节能建筑的结构材料,有求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够适应实用功能的足够刚性强度、安全稳定性,耐久性能、隔音效果、同时还要具有保温、防水功能。

3环保节能性能

节能建筑的结构材料,要具有一定的环保节能效能,有利于环境的优化与保护,要采用低污染材料,利用清洁能源,减少建筑的环境污染。

二建筑节能技术的质量要求:

节能建筑技术施工过程中,往往需要遵循因地制宜的设计原则,充分考虑建筑所在地域的气候变化条件,结合节能建筑的功能需求及适用期限,实施超前性技术保障原则,严格做到以下技术质量要求:

合理的空间布局

节能建筑的建筑主体要有合理的空间布局设计,建筑群之间和建筑结构内部,要有良好的空间规划,节能建筑群一般不采用周边式布局型式,要根据建筑物的高低及功能需求,综合考虑采光、通风等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尽量采用因地制宜原则空间布置。

良好的密闭性能

节能建筑结构要具有良好的密闭性能。节能建筑的门窗型材应采用塑料、木料、铝合金或者断热彩钢等传热性能不高的材料,门窗安置要有利于实现采光、通气和自然通风性能。建筑外部门窗材料还应具备良好的水密性、气密性、隔声性能和抗风压性能。

科学的防渗性能

节能建筑的墙体、屋面、顶部结构等外表面,在施工时要严格技术质量要求,确保具备良好的防水防渗性能,特别是节能建筑的保温层与建筑结构层之间,更要防止雨水渗漏浸蚀、内部结露受潮和霉变,破坏节能材料及结构的节能性能。

高效的保温性能

节能建筑的保温性能是当前建筑节能需求的主要性能。节能建筑的保温材料必须具有良好的保温与隔热效能,其保温隔热性能应符合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规定。同时,要加强分户墙体育建筑地面的保温性能,保障节能效果。

稳定的耐久性能

安全稳定性、耐久可靠性能是节能建筑在使用期限内节能效能及工程质量的重要表现指数。节能建筑的节能技术施工,要在保障工程质量安全的基础上,运用可靠地节能施工技术,选取优质建筑施工材料,采用复合构造做法,增强耐久性。

6可靠的环保性能

节能建筑应尽量加大建筑物之间的间距,提高建筑群空间的绿化设施布置,实现由落叶乔木、常绿灌木及地面草皮植被组成的空间立体型绿化体系,有利于有效吸收和遮挡太阳光线的辐射,适当降低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减轻建筑区域的高温热岛现象。

隔音与防火效能

节能建筑的节能施工技术往往需要高效、低能耗的设备系统措施,对于设有集中采暖、空调的节能建筑,不得采用直接电热式采暖装置,应设置分室温度控制装置。此外,节能建筑还应具备规范的隔声性能和防火性能等适用性能,有利于安全保障性。

三现代建筑节能技术施工分析:

现代建筑节能理念的深化以及建筑施工技术的融合,推动了建筑节能技术的发展与创新。目前应用的建筑节能施工技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墙体保温节能技术

墙体保温节能技术是当前节能建筑措施的主要节能措施。建筑墙体的保温通常要在墙体内侧、外侧或夹层铺设相关性能稳定的保温材料来完成,内侧保温技术相对外侧保温技术构造简单,建筑外墙保温技术要比内测保温技术效果好,但由于粘结性差,受外部自然环境影响较大,容易产生裂缝、渗水、脱落等耐久性质量弱化问题,外墙保温的施工技术工艺一般采用涂抹、披挂、粘贴、复合等方式。节能建筑不同的保温需求、不同的保温材料以及不同的建筑施工方法,应采用不同的节能技术措施。

2门窗安装节能技术

相对来说,导热性能不好的门窗结构要比传热性能快的门窗材料保温性能高。门窗结构的密闭性与传热系数,是节能建筑的重要影响因素。节能建筑的门窗安装施工过程中,要根据建筑功能要求进行选择门窗材料及结构,运用建筑密封施工技术和水泥砂浆或者密封膏等相关密封材料,核查验证门窗框角的垂直度与变形程度,严格建筑施工设计要求实施安装,保障门窗结构性能的密闭性、防渗性,透气性、抗风压性等性能。在粘贴密封物时,应事先将门窗接缝处处理干净、保持干燥情况下进行操作。

3屋面保温节能技术

建筑屋面是节能建筑施工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屋面保温统常是将导热性能弱、防潮性能高,刚性强度大、相对容重低的保温材料,采用相关施工技术铺设在建筑物的防水层与屋面板之间,随着现代建筑材料的多元化开发,节能建筑屋面保温材料的性能与类型繁多,同时,在节能建筑的屋面将防水层置于保温层以下,可有效保护防水层,方便施工检修,同时在屋面结构上部或下部应采取有效的隔热措、设置通风隔热层、采用高效保温材料隔热、屋顶结构上设反射层或蓄水植被等。有利于节能建筑的实用性发挥。

4太阳辐射节能技术

太阳辐射能量是人类可以开发利用的丰富的优质环保能源,对于节能建筑物来说,太阳能技术具有安全稳定、无燃料消耗和环境污染的弊端、设备安装方便、维护简单等特点,建筑节能施工技术中,太阳能环保功能的技术应用较为广泛,利用太阳能发电系统,将太阳辐射的热能转换成电能并及时储存,能基本满足节能建筑内的照明用电需求。同时,利用太阳能技术可以控制建筑物的采光效果,有效地实现节能建筑的取暖和供热保障,有利于建筑物的日常节能利用等。太阳能技术是最目前适于建筑节能环保的一项新型技术。

【结束语】:

总之,现代建筑功能的多元化需求,促进了绿色建筑技术的开发,节能建筑技术的应用,是现代环保理念与建筑施工技术的进一步融合.新形势下,科学的分析与探究节能建筑的节能施工技术措施,是构建环保型建筑的重要实践途径。

【参考文献】:

现代建筑技术范文第3篇

从现代生活的资源需求角度分析,做好对建筑工程建设的节能研究,不仅能够提升建筑的社会效益,还能够推动我国节能环保事业的发展。文章从四个角度对建筑节能发展的意义进行探讨。

1.1加强资源保护,缓解能源危机

建筑工程节能技术的发展,能够实现建筑行业对资源的有效保护,使建筑行业从资源消耗、浪费的角色转变成为节约能源的角色,实现绿色建筑行业的有效发展。能源危机的出现已经严重影响了人类的正常生活,建筑行业在节能技术方面的发展,能够有效缓解其在能源方面的过量需求,这对加强资源保护,缓解能源危机具有重要意义。

1.2提升施工水平,推动行业发展

在现代建筑工程建设当中,节能技术的有效应用不仅能够实现对能源的有效节约,还可以在施工水平进步上起到重要作用。在节能技术、节能材料的影响下,很多原本较为困难的施工环节都变得简单,原本笨重的建筑材料也被轻便的节能环保材料所取代,这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有效的降低了施工难度,提升了施工水平。从建筑行业的长远发展角度来看,只有施工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创新,才能保证建筑行业良好的成长动力,所以说节能技术的有效应用在推动建筑行业发展方面也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1.3实现资源节约,促进经济发展

建筑节能技术的最基本意义就是能够实现对资源的有效节约。随着人口增长、生活需求增大,资源紧缺问题日益严重。建筑行业作为资源使用率最大的行业,其在施工过程中不仅会使用大量资源,还会造成资源浪费。节能技术的有效应用,能够有效转变建筑行业在现代社会资源应用环节中的地位,使其从“能源消耗大户”变为“能源节约大户”,这种资源上的节约不仅提升了建筑工程的建设效益,还能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使节约的资源应用到更多行业中,提升资源的经济效益,从而为促进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1.4推动环境保护,提升生活质量

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在社会工业快速发展背景下,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并已经危及到人类的生活安全。建筑行业作为社会工业当中的一部分,实现节能发展帮助其从环境污染严重的工业产业体中脱离出来,成为了环境保护工业产业当中的一部分。从人类社会发展角度考虑,环境保护刻不容缓,建筑行业的节能技术发展标志着其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致性,这是现代建筑工程建设科学发展的重要标志。

2现代建筑节能技术的应用

2.1外墙保温技术

建筑外墙保温是实现建筑节能环节的重要途径。传统的外墙保温以增加墙体厚度为对策,这种方式不仅保温效果不好,其还浪费了大量建筑材料。现代节能外墙保温技术是基于建筑外墙的实际情况而制定出来的,其主要类型有“外墙夹心保温技术”、“外墙外保温技术”和“外墙内保温技术”三种。

(1)外墙夹心保温技术。外墙夹心保温技术是通过在墙体外层和内层之间放置保温材料,以达到保温效果。目前夹心保温技术的主要保温材料有玻璃棉、矿渣棉等。采取外墙夹心保温技术的墙体,要保证内外墙材料的一致采用混凝土空心砌块。由于外墙夹心保温技术的抗震性能较差,因此其在推广和应用范围内存在一定局限性。

(2)外墙外保温技术。外墙外保温技术是在外墙上涂抹保温层来达到保温效果。外墙保温技术一方面能够降低外界温度对室内的影响,还能实现对建筑主体结构的有效保护,是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保温技术类型。从当前的外墙保温需求和实际施工技术角度考虑,采用玻璃纤维和膨胀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是保温效果的保温技术。

(3)外墙内保温技术。外墙内保温技术是通过在外墙内侧安装保温材料来达到保温节能的目的。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因外墙内保温技术具有不受外界环境干扰和施工工艺简单的优势,也成为了使用较为广泛的技术类型。目前,施工较为广泛的内保温技术有保温砂浆、苯板和挤塑聚乙烯板。

2.2门窗节能技术

据统计,建筑能量消耗的70%都来自于门窗,门窗作为建筑中的重要通风系统,做好对其的节能技术研究至关重要。从门窗的实际功能性角度分析,想要在这一环节做好节能发展,就必须要改善门窗的密封性,同时还要提升门窗材料的隔热性,以达到保护建筑能量的目的。门窗保温技术是通过增加玻璃间的空气层来达到减少室内能量消耗目的,实现保温的。在门窗材料选择时,应尽量选择污染小、导热系数小、密闭性良好的材料,例如铝木复合材料、UPVC塑料材料以及铝合金断热材料等。玻璃材料的选择则应该遵循透光效果好,隔热性好的材料,例如镀膜玻璃等。在密闭性环节中,可以通过选择粘结性好、弹性高、不易发生变形的密闭材料,以保证窗户的密闭性,达到节能目的。例如聚氨酯、聚硫橡胶等。

2.3屋面节能技术

屋面作为建筑结构直接接受太阳能照射的部位,其温度普遍要比室内高2~4℃,在这种前提条件下,做好对屋面的节能研究也是至关重要的。目前屋面节能技术有绿化技术倒置式节能技术等。其中绿化技术是通过在建筑屋顶种植花卉、植被的方式来建造人工花园,在达到美化环境的同时,实现散热和降低顶层温度的目标。在采取绿化技术进行屋面节能时,要保证做好屋面的防水工程,避免因防水问题而影响建筑功能性发挥。倒置式屋面技术是通过将屋顶结构防水层和保温层的位置交换来实现对屋面能源的有效解决。在采取倒置式屋面节能技术时,要保证保温层材料具有导热系数高、吸水性强的特点,例如水泥蛭石等。倒置式屋面技能技术具有隔热效果好、施工简单、对屋面结构造成负荷小的优势,目前该技术在建筑屋面节能环节中的应用较为广泛。

3结束语

现代建筑技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现代建筑 幕墙技术

建筑幕墙是随着建筑业不断发展和进步而出现的新兴行业。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发展,为建筑幕墙行业的再现提供了必要物质基础,而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又为建筑幕墙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理论根据。从20世纪60-70年代起,建筑效果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并使二者更加有机地融合为一体,成为现代高层建筑的显著特征,逐渐被认为是现代城市建筑的一种标志。而且,随着大量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在建筑幕墙行业中的应用,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建筑幕墙仍然是现代高层建筑的一种综合效果较好的护结构形式。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引进现代建筑幕墙技术。1985年,我国第一幢应用现代玻璃幕墙技术的高层建筑――北京长城饭店矗立在首都街头,标志着现代建筑幕墙技术在我国应用的开端,经过十几年的工程实践证明,现代建筑幕墙技术将建筑护墙的防风、遮雨、保温、隔热、防噪音、防空气渗透等使用功能与建筑外装饰效果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受到广大业主和建筑师的青睐,迅速发展成为现代城市建筑的一种流行时尚,越来越多的城市建筑广泛地应用了现代建筑幕墙技术,使其成为现代城市建筑的显著牲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大量的新原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被应用在现代建筑幕墙技术中,促进了现代建筑幕墙技术的发展。如压力平衡原理的发现并成功应用到现代建筑幕墙技术中,解决了长期阻碍建筑幕墙发展的雨水渗漏难题;又如铝及铝合金型材、各种玻璃、金属板材的研制和生产,各种高质量密封材料的出现,尤其是结构硅酮密封胶的出现,以及各种防火、保温、隔热和隔声材料的出现,使建筑幕墙所要求的各项性能,如抗风压变形性能、抗雨水渗漏性能、抗空气渗透性能、隔热保温性能和隔声性能等,都有了可靠的解决方法。从而使现代建筑幕墙技术近年来迅速发展,在现代城市建筑中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

1 建筑幕墙的建筑设计

建筑幕墙立面设计时,除考虑建筑效果之外,玻璃的划分应考虑通风开窗要求,特别是开窗位置的标高要适当,一般控制在离楼层面0.9米左右,要符合窗扇开启方便的要求,开窗的面积要符合通风要求,且不大于幕墙面积的15%。玻璃的划分应与室内空间和楼层层遍相协调,横梁立柱布置应与房间的布置分隔相协调,防止出现一块玻璃跨越两个防火分区的情况。金属、石材幕墙立面的线条,构图,色调和虚实组成应与建筑整体及环境相协调,石材幕墙立面划分时石板的面积不宜大于1.5平方米。金属幕墙中的金属板面视原板尺寸可达到七、八平方米,对玻璃、金属、石材的类型和色彩除应考虑建筑物的性质和用途、投资额度、业主要求外,还应考虑建筑物周围环境要求,避免光污染和石材辐射造成对环境损害。此外幕墙建筑设计时尚应考虑室内建筑效果,立柱、横梁的位置,构件之间的缝隙等都会影响室内的建筑效果,玻璃的选择和划分,还影响室内和采光效果。只考虑建筑立面效果,而忽视其他因素,会产生影响建筑物使用功能的许多问题。

1.1 建筑幕墙的选型 建筑幕墙的选型是建筑设计的内容。建筑设计师不仅要考虑立面的新颖、美观,而且要根据建筑的功能,造价及所具备的施工技术条件进行造型设计。当前用得比较普遍的是框架式建筑幕墙及单元、半单元式建筑幕墙,其形式又分为明框幕墙、半隐幕墙、全隐幕墙。

1.2 建筑幕墙的性能要求 对幕墙性能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幕墙的质量。在选择幕墙风压变形性能和幕墙雨水渗漏性能等级时,必须考虑建筑物的抗震等级;选择幕墙的保温性能等级须考虑当地气温高低;幕墙的空气渗透性能等级要考虑建筑物自身的特点,如建筑造价,功能要求,重要性等等。

1.3 建筑幕墙设计的安全要求 幕墙设计必须符合防火规范的要求,特别注意当原建筑设计中无窗下墙时,楼层应设实体墙,窗间墙与幕墙应填充不燃材料,幕墙节点中填充材料也应选用岩棉等不燃材料。幕墙设计还应满足防雷要求,形成幕墙自下而上的防雷体系,并与主体结构防雷体系可靠连接,其中:①第一类防雷建筑,避雷网网格尺寸

2 建筑幕墙的结构设计

干挂石材结构主要有:销钉式、背栓式、不锈钢托式和复合式等。我们应根据工程的建筑高度、业主的经济实力等综合因素,来决定采用石材幕墙结构形式。销钉式结构既是采用在石材的上、下开孔,将不锈钢销钉插入石材孔内将石材板块挂在墙体外表面。这种结构最简单,造价最低而且安装强度较低,它适合建筑高度不超过20米的外挂石材幕墙。不锈钢托板式结构分短槽式和通槽式,即是采用在石材的上、下开槽,将不锈钢销托板插入石材槽内将石材板块挂在墙体外表表面。其结构简单、强度和安全性可靠、加工和现场施工方便,并且造价适中。它适合建筑高度不超过50米的外挂石材幕墙。背栓式结构即是采用在石材的背部开孔(不少于四个),用不锈钢锥状螺栓插入石材孔中将石材板块挂在墙体外表面。这种结构安装和加工灵活性大,可以在石材的背部随意设安装支点,使石材幕墙的强度有所保证。但由于不锈钢锥状螺栓价格较高,使该结构的工程成本很高。它适合于高层建筑和大板块的外挂石材幕墙;另外,石材幕墙龙骨主要有铝型材和钢结构两种材料。铝龙骨在耐腐蚀性和减轻主体重量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但其材料价格较高;采用钢龙骨时必须经过热浸镀锌防腐处理才能保证龙骨耐久性。目前,石材幕墙多用于低层建筑裙墙面,且采用钢龙骨结构较多。

2.1 结构设计的一般问题 目前,建筑幕墙类型繁多,构造型式多变,无法对其连接构造作出太具体的规定。因此在设计原则上要求建筑幕墙应有足够的承载力、刚度、稳定性和相对于主体结构的位移能力。其中,相对于主体结构的位移能力通过胶缝、构件间的缝隙、可微动连接(如长圆孔螺栓等)、可动连接(如铰支座、滑动连接、摇臂机构、弹簧机构等)来实现,不一定要求处处连接均为螺栓连接。因此,规定所有连接均采用螺栓是不尽合理的。只要达到幕墙与主题结构间有一定位移能力的要求,部分节点采用焊接是可以的。

2.2 钢铝型材的混合使用 在跨度较大情况下,采用钢型材与铝型材混合构件在原则上是允许的,但在实际操作上存在一些难点。

2.2.1 为保证两者共同受力,必须保证两者受力后变形(挠度)相同,这就要求钢型材紧密插入铝型材中,或者两者用密排螺栓、铆钉连接,两种方法的施工时都较困难。

2.2.2 型钢与铝型材之间电化学绝缘困难。因此,更方便的方法是采用钢型材,外包装饰板。

3 建筑幕墙的节点设计

建筑幕墙的节点设计是幕墙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的直接体现。目前幕墙的构造方法很不一致,铝型材断面形状也没有统一的标准,节点设计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3.1 幕墙节点设计是否如实反映了幕墙建筑设计意图 比如是否满足防火要求:防雷构造措施是否满足防雷要求;幕墙通风、开启、采光要求是否满足,是否采取了防雨水渗漏的措施等。

3.2 幕墙节点设计是如实反映幕墙结构设计的要求 如铝合金型材的选用,玻璃、金属,石材的选用,结构胶的厚度、宽度是否满足结构计算要求,越大金属板面是否有抗桡曲变形措施,结构连接件是否按计算书选用,抗震构造措施是否体现;立柱、横梁的连接构造方式是否与结构计算中所选用的相匹配等。

现代建筑技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电气设备;电气技术;安全可靠;经济性

中图分类号:F470.6 文献标识码:A

合理设计建筑电气的各个系统和运用先进的电气设备对满足建筑功能要求及节约基建投资是极为重要的。在实际的设计中,往往由于设计的周期短,时间紧,任务重,而对设计的经济性忽视,致使在建筑初期电气设备投资的浪费。建筑电气设计的经济性就是电气设备的初期投资与运行费用达到经济合理。现在建筑电气设计分为强电与弱电两个部分,下面就分别从这两个部分来讨论现代建筑电气设。

一、强电

强电系统的技术发展,是广大工程技术人员有目共睹的,也是我们所亲身经历的。如此巨大的发展,为我国的建筑电气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建筑的安全用电创造了条件。随着建筑智能化技术的深化应用,有些设备或系统的控制,逐渐走向由专业的控制系统进行监控,并向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开放其通信协议,达到系统间的互联和互通。例如建筑物的电力自动监控系统,采用现场总线技术实现数据采集和处理,集中进行监控,达到对变配电系统的遥测、遥调、遥控和遥信,实现变配电所无人值守。系统能不断进行采集和分析,提前给出必要的提示或警告,便于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电力自动监控系统采用计算机技术、数据处理技术、控制技术、传感技术、通信网络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等,可基本取代传统的二次回路,具有接线简单,性能可靠,易于维护等优点。

一般来说,建筑中变配电系统主要包括:高低压系统、变压器、备用电源系统等;电力系统主要包括电力系统配电及控制;照明系统则包括室内外各类照明;防雷接地系统包括防雷电波侵入、防雷电感应、接地、等电位联结和局部等电位联结、辅助等电位联结等等。在这短短二十多年中,这些系统的技术和产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设计的理念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例如高压系统中的高压开关柜,其最早采用的断路器为油断路器,后逐渐发展到少油断路器,不仅体积大,而且不防火。所配置的高压开关柜体积大,还必须独立设置在自己的隔间内,占用了很大的建筑面积。现在所采用的真空断路器和SF6断路器,不仅体积小,而且短路容量也高,柜体尺寸也比原来的柜子小了许多,由于断路器无任何油,防火性能大大提高,并且可以与其它低压设备共置一个房间内,既节省了空间,又方便了管理。低压断路器已从过去的体积大、短路容量小发展到大电流、高分断能力、体积小、性能稳定,使系统更加安全可靠,并给设计带来了方便。近些年低压断路器又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可将断路器的多种参数通过工业控制总线,直接将信号传送给计算机。

干式变压器的出现,为建筑电气设计也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由于不存在由于变压器油泄漏而发生火灾的可能,使之可以方便地设置在建筑物的内部,更直接深入到负荷中心。另外也消除了建筑内对油变压器容量的限制,建筑中干式变压器可以采用更大容量。

应急电源所采用的发电机组,从其性能和体积上看,都比过去有很大进步。除在工程中采用柴油发电机组外,作为应急照明,可采用EPS,对于允许中断供电在毫秒级的设备,则可采用UPS。

电力设备的控制,从过去的单一继电控制走向了自动控制,除了各类元器件性能更好、体积小,使控制箱体体积减小外,更主要是由于采用了数字技术控制,使受控设备处于最佳控制状态,进一步达到了节能的效果。

二、弱电

智能化技术只是一种手段,是通过对建筑智能功能的配备,强调高效率、低能耗、低污染,在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实现节约能源、提升建筑使用功能、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建筑的实施,要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注重生态、注重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通过多年的实践,以理性和务实的态度,从工程的实际需要出发,以实用和适用为标准,不盲目跟风、片面追求智能化系统的先进性和全面性,而是以在技术上适度超前,又做到投资合理的设计理念,针对不同工程的使用功能、投资标准和管理要求等方面的具体情况,找出先进性、可靠性、合理性与经济性的最优交点,这一观念目前己成为智能建筑行业的共识。

(一)建筑设备监控技术

二十世纪80年代主要采用计算机集中监控的方式,由于可靠性较差,运行速度较慢,90年代以后已经很少采用,取而代之的是集散式控制方式。在90年代末,随着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的发展和结合,建筑设备监控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

(二)安全防范技术

安全防范包括闭路电视监控、入侵报警、通道控制(门禁)、巡更、对讲、周界防越等子系统。安防系统从最初的各子系统相互独立,发展到如今的各子系统之间的联动,极大地提高了安全防范的严密性、可靠性和实时性,为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提供了安全保障。

(三)通信网络技术

智能建筑中的通信网络包括计算机网络、双向有线电视传输网络和电话通信网络等,前两者作为智能建筑宽带骨干网集中了几乎全部的信息应用和信息管理资源,连接了几乎全部的用户站点。在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各种类型的网络均有一定的市场和用户,但在90年代后期,以太网以其投资合理、布线灵活、性能优越、使用维护方便等优点,逐渐在各种网络通信技术中独占鳌头。接入网技术是智能建筑与外部网络连接的关键,它使有形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使人们的工作、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智能建筑接入城域网或Internet,要求接入的带宽越来越高,以满足用户数据通信日益增长的需求。在有线网络发展的同时,无线网络以其接入的灵活性,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四)综合布线技术

现代建筑技术范文第6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新技术;施工新技术研究;新技术的应用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与沟通越来越多,对我国建筑行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我国建筑行业只有在对国内外先进施工技术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加强技术管理经验的总结和积累,才能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体系,并且提高其实际应用效率和质量。这样不但推动了我国建筑行业的技术革新,而且有利于实现与世界建筑行业先进国家的接轨。

一、我国建筑工程施工新技术的发展状况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整体提高的环境下,我国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也得到的突飞猛进的发展。国内建筑施工企业开始注重各种新的施工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尤其部分国际知名建筑施工企业开始入驻中国市场,给中国建筑行业带来了很多新的管理经验和技术的同时,对国内施工企业产生了很大的竞争压力,也加速了建筑行业向集约化、智能化、科学化趋势发展!

大力发展新的建筑施工技术是时展的趋势。新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研究与运用不仅解决了传统施工技术落后、效率低、能耗大等问题,而且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建筑施工质量,加快施工速度,降低施工成本,全面提升施工进程,提高施工安全系数,有利于我国建筑行业向着科学、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我国房屋建筑行业有哪些新的施工技术

近几年来,结合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现状,国家建设部重点推广以下建筑工程施工新技术有以下几种:

(1)高强度、高性能混凝土技术;(2)深基坑支护技术;(3)粗直径钢筋的连接技术;(4)高效钢筋、预应力混凝土技术; (5)新型墙体、建筑节能应用技术;(6)新型脚手架、模板应用技术;(7)钢结构技术

(1)高强度、高性能混凝土技术;

高性能混凝土是一种耐久性和抗渗性能良好的混凝土。 因为高性能混凝土低用水量、较低的水泥用量,再加上化学外加剂与粉煤、水泥、砂石做为基本组成部分,所以混凝土内部空隙少,抗渗性能良好。高性能混凝土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硬化后不易产生裂缝。总而言之,高强高性能混凝土适应了现代土木工程对结构强度高且耐久性好的要求,满足了现代化建筑生产施工的要求,是钢筋混凝土工业未来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2)深基坑支护技术

基坑支护是保证地下结构施工及基坑周边环境的安全的主要防护工程!所以建筑施工是否顺利安全,基坑支护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施工方必须综合考虑很多因素,如排水系统、地质情况、地下室设计要求、施工期的气候条件、周边生活环境和工程荷载等等因素。然后施工方严格按相关操作要求执行,采用先进科学的施工技术,以确保基坑采挖合理的深度、周边建筑群和道路地下设施的安全。总之,随着现代建筑技术的飞速发展,基坑支护技术也得到了快速的提高!

(3)粗直径钢筋的连接技术

粗直径钢筋连接是建筑工程中一项重要施工技术。 粗钢筋连接分为三大类:绑扎搭接、焊接和机械连接。绑扎搭接方法简单,不需特殊技工,但需要较长的搭接长度,要耗用大量钢材,且连接不可靠,故已限制使用。焊接连接成本较低,质量可靠,改善结构受力性能,常用的钢筋焊接方法有闪电对焊、电弧焊、电渣压力焊、气压焊、埋弧压力焊等。机械连接一般有钢筋锥螺纹套筒连接、钢筋套筒挤压连接。

(4)高效钢筋、预应力混凝土技术

预应力混凝土按预应力度的大小可分为全预应力混凝土和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全预应力混凝土在使用荷载作用下不允许构件出现拉应力,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允许出现裂缝但最大裂缝宽度不超过允许值。预压应力用来减小或抵消荷载所引起的混凝土拉应力,从而将结构构件的拉应力控制在较小范围,甚至处于受压状态,以推迟混凝土裂缝的出现和发展,从而提高构件的抗裂性能和刚度。主要使用在高层建筑。

(5)新型墙体、建筑节能应用技术

新型墙体材料主要包括砖、砌块、墙板等,如粘土空心砖、建筑砌块、轻质板材、复合板材等。墙体材料在建筑工程材料中占有很大比重。所以说这些新型墙体材料是节能建筑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节能技术,使用各种节能建材,不仅可以提高建筑物的隔热保温效果,降低采暖空调能源损耗;而且又可以极大地改善房屋居住者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总而言之,大力发展新型节能型建筑材料和技术,成为未来建筑行业的主要发展方向和趋势,有利于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

(6)新型脚手架、模板应用技术;

新型模板技术包括清水混凝土模板技术和液压自动爬模技术。清水混凝土是指混凝土表面不经过任何形式的粉饰,直接做涂料。此技术主要适用于各种类型的高级公共建筑、住宅建筑、工程构筑物、铁路工程的桥头建筑和市政道路、桥梁工程等。爬升模板是利用建筑结构的特点,随着施工进程的加快,建筑施工高度的增加而借用爬升设备逐步向上爬的一种模板施工技术。此模板技术适用于高层建筑物现浇钢筋混凝土竖直或倾斜结构施工。

脚手架技术包括碗扣式脚手架应用技术和爬升脚手架。碗扣式脚手架技术全部受力主要以轴心受力,此技术承载力比较高,建筑不容易发生坍塌,具有安全可靠的特点。另外碗扣式脚手架连接工作比较简单,一人就可操作完成,工作效率高。全部杆件系列都可进行标准化的仓储运输管理。所以碗扣式脚手架技术具有高功效,易管理的特点。

爬升脚手架一般设有可靠的防外倾措施,可靠的超载报警以及防坠落装置;爬升脚手架实施一般要有专项施工方案,尤其要有合理的提升点平面布置,此技术较方便快捷。

(7)钢结构预应力技术

钢结构预应力技术近几年发展迅速,开发了很多种施加预应力的新式方法,尤其在大跨度建筑设设施的空间钢结构中应用极其广泛,实现了许多多种空间钢结构系统,例如钢结构网架、网壳索拱、索网、索膜、斜拉体系等!钢结构预应力新技术不仅实施起来简单、经济可靠,而且此技术的应用使建筑在结构上看起来更简洁,同时富有时代气息!

现代房屋建筑施工技术应严格执行技术规范要求和管理责任制度,建立正确的技术工作程序,确保施工的安全,保证建筑工程高质量、高效率、低成本。通过先进的、适用的建筑施工技术工艺和施工方法,将科学的施工管理技术转化为强大的生产力,从根本上保证了工程施工质量,有利于提高建筑技术管理者的素质和技术能力,有利于建筑施工资源的合理配置,更重要的是增强了我国建筑企业的国际和国内市场竞争力。

今后,我国建筑施工技术将不断提高高科技技术含量,加快建筑施工的自动化、现代化、标准化的施工之路进程,提高住宅等建筑的功能和质量,努力缩短并将超越世界建筑行业发达的国家。

参考文献:

[1]李刚,薛飞.浅谈工民建筑施工中创新技术应用的重点及难点[J].中国新科技新产品,2001,(03).

[2]吕向林,马辉勇.全面分析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科学发展观[J].山西建筑,2004,(11).

现代建筑技术范文第7篇

关键词:工业建筑;趋势;人性化;联系;体型立面

中图分类号:TE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工业建筑是为生产产品提供工作空间场所的建筑物,是为满足生产活动需要的建筑类型,所以工业建筑的设计本质是在创造一个生产和生存空间。我们应当从工业建筑的生产空间及生存空间的发展中寻找规律,把握工业建筑的时代脉搏和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和产业结构、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工业生产正以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这对工业建筑设计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一个个造型活泼生动的、洁净优美的现代化工厂在祖国的工地上展现出来。业主为创造自己的品牌、树立企业的形象、加大对生产空间及生存空问的人性化投入,在工业建筑设计中更加考虑了人的需求,这不仅体现在人们对生活物质的需求,更体现在人们的精神世界对美的渴望、对理想的追求、对事业的进取,这些都是可以通过工业建筑体现出来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工业建筑设计从以往的以生产设备为中心朝着以人为本的方向发展,人的因素在建筑中越来越重要,工业建筑的人性化设计要求建筑师摒弃只重生产工艺的需求,轻人得行为和心理需求的倾向,注重人对空间环境的体验和感受,创造方便、安全、健康和舒适的工作空间,使工业建筑空间环境与人相融合,创造让人产生归属感和亲切感的良好生活环境,最终达到提高员工的生活质量及工作效率的目的。

(1)自然环境的引入与渗透。

在工业建筑的内部空间环境中,应重视开放空间的创建,使内部空间与自然环境相互交流和渗透。通过设置一些自然景点,观景窗、观景台、内庭园以及落地窗等措施加强人与自然的联系。此外。引进自然改善内部生产环境还可以借鉴我国传统园林的一些设计手法如;渗透、借景、对景等。

(2)工业建筑外部空间的和谐统一。

在工业建筑的外部空间环境设计中,应结合环境要素和内在的生产工艺,综合考虑建筑空间布置、群体组合、突出项目自身的功能空间及环境要素特质,以统一的空间建构、色彩构成等处理手法来强化其自身风格的整体性,增强工业建筑外部空间环境的可识别性和亲和力。

工业建筑是为生产产品提供工作空间场所的建筑物。设计人员在设计工业建筑时应该根据实际任务书和工艺设计人员提供的生产工艺资料,提炼出建筑专业的设计信息:平面形状、柱网尺寸、剖面形式、建筑体型,选择合理的结构方案和围护结构的类型,以及细部构造设计,协调建筑结构、给排水、电气、暖通等工种,认真贯彻“坚固适用,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的设计原则。在设计中应能满足以下基本要求;(1)满足生产工艺的要求;(2)满足建筑的技术要求,(3)满足建筑经济要求,尽可能考虑缩小建筑体积,充分利用建筑空间,合理减少结构面积,提高使用面积;(4)满足卫生及安全要求,保证厂房内工作面上的照度以及条件相适应的通风措施。

1工业建筑外观的设计

工业厂房形象效果直接影响到厂区整体艺术质量,现在工业建筑的发展已不再是过去人们印象中的纯生产容器,只有机械、简单朴实的想象,而是把建筑艺术中的风格、意义、内涵、形式融进设计中。

工业厂房遵循“形式服从功能”的建筑原则,建筑形体简洁、明快,运用美学观点处理好工业建筑的大尺度、大比例、大色块、大空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建筑造型表现建筑的特性。

(1)人口和门的处理:主人口部分进行适当的变化处理,可突出入口位置而增强指示性,改善墙面虚实关系,并可丰富立面效果。

(2)窗的组合:合理的进行窗组合可有效的协调墙面的虚实关系,同时可增加厂房立面的建筑艺术效果。

(3)墙面的划分:利用建筑构件、线脚、抹灰等手法,将墙面采用水平或垂直或混合进行划分,以达到简洁舒展、挺拔雄伟、和谐等艺术效果。

(4)工业建筑的色彩处理应强调其整体性,在统一种中求变化,产生均衡、适度、和谐的韵律感、序列感和统一感。

工业建筑外观的艺术处理如果得当,它不仅使整个厂区的色彩、造型都赏心悦目,人在其中工作心旷神怡,而且有特色的厂区、厂房造型、色彩等,也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提升企业的形象与品牌知名度大有好处。

2现代工业建筑的发展趋势

(1)工业建筑高科技趋势主要体现在新技术、新材料、新理论的应用,材料工业的发展和压型钢板生产工艺和能力的提高,也使工业厂房向轻质高强、结构体系大跨度、大空间、多层甚至高层、多功能方向发展;技术及设备上的发展也更好的满足了生产与管理的微型化、自动化、洁净化、精密化、环境无污染化等要求;而计算机技术、多媒体、现代通信、环境监控等技术与工业建筑艺术融合在一起,就使工业建筑出现了智能化的特点,人们就能获得提高工作质量的环境。

(2)工业建筑设计的人性化趋势,人性化设计的本质是将人类工程学引入现代工业厂房中去,人性化设计必将要求建筑师将建筑设计的中心从以往的生产设备转移到以人为本的理念上来,在建筑的内部及外部空间的设计中,创造让人产生归属感和亲切感的良好环境,最终达到提高员工的生活质量及工作效率的目的。

(3)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注重可持续发展。

①节能设计:节能是可持续发展工业建筑的一个最普遍、最明显的特征。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建筑营运的低能耗,二是建造工业厂房过程本身的低能耗。这两点可以从一些工业厂房利用太阳能、自然通风、天然采光及新产品的运用中体现出来。

②绿色设计:指从建筑的原材料、工艺手段、工业产品、设备到能源的利用,从工业的营运到废物的二次利用等所有环节都不对环境构成威胁,绿色设计应摒弃盲目追求高科技的做法,强调高科技与适宜技术并举。

3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的要求也不断发展,对工艺建筑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建筑设计应当是注入了认人的思想和理念的过程,工业建筑业不单单是工业厂房,那么简单,它已经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建筑师只有将上述发展趋势融入到自己的设计中现代工业建筑的艺术美,这是现代工业建筑的必由之路去。才能创造出于时代相适应的工业建筑来,让人们享受现代工业建筑的艺术美,这是现代工业建筑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现代建筑技术范文第8篇

关键词:建筑技术;现代建筑;发展动态 展望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建国以来,国内受到前苏联的影响,在大力发展砖混结构和混凝土结构的同时,由于客观上经济、技术条件的限制,建筑以基体“建造”要求为主要目的,技术手段单一,带来建筑技术处理的简单化和建筑形式的单一面貌。 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和对环境的日益重视,形态与技术上的单一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地域建筑特色的保护和发展,与中国广博的地理环境和多变的气候条件相联系,提出多元化技术观念就成为必然。由于地域技术与传统技术建筑现代化的趋势反映了当代建筑中的地方主义趋向,提倡地方建筑形式和环境的需要,从而让建筑形式在适应当地气候、基地、社会条件方面具有优势,这一技术模式的集约化程度要求不高,对发展中国家有一定适应性,经济性也比较好。 因此,在中国这一地域广、风俗习惯杂;民族多的发展中国家,应当更加大力提倡对于地域技术和传统技术的关注。 建筑正在从多方面不断改进、提高、创新及发展。

一、适应技术与生态技术方面

二十一世纪以来,对未来能源的关注使人们对可能再生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力资源等产生极大的兴趣。例如,在太阳能建筑中可利用高技术系统监控供电、供暖、供热水系统的运行,可自动调节太阳能面板的角度,自动清洗太阳能面板上的灰尘,自动加水、加温等,从而使建筑与新能源的利用结合更紧密。另外,由于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推动起来的绿色运动,使得建筑学与生态学的概念相结合,建筑中适用技术与生态技术的运用,为减轻噪声对城市建设的负面影响提供了可能,强调生态整体效应技术,是利用结构技术、构造技术、材料技术、设备技术,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实现建筑的气候适应性及低能耗运动,如托马斯·赫尔佐格对建筑外皮动力控制的研究,柯里亚在管式住宅形态中对炎热气候条件下建筑通风等方面的研究,杨经文的“生物气候学”研究及尼古拉斯·格雷姆肖利用建筑围护结构所做的降温节能综合考虑等等。 生态技术在科技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中注重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为现代建筑注入与高度科技、高度情感相接合的人文色彩,如要大型性、大规模建筑中的运用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联结,相融合,尽可能地减少人为行为对自然要素的破坏。通过对气候、能源、资源的可持续的设计,使关于节能的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的探讨具有实质性的意义。 如香港欣怡花园住宅小区中对建筑使用中关于隔声、降噪、太阳能利用、水资源循环等方面的研究,反映了大量民用性建筑中综合节能措施的发展及普及化趋势,这些已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参考和思考

二、仿生技术方面

仿生学的研究带来了仿生技术的发展,仿生学是指模仿生物系统的原理来建造技术系统或者使人造系统具有或类似于生物系统特征的一门科学。目的是应用模拟的方法来改善现代技术设备并创造新的工艺技术。 自然界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合理性准则,与建筑学的要求有着惊人的共性。建筑物是人们居住的小环境,应尽量保持与自然环境的有机共生,尽可能少地造成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对生物形态、构成模式的模仿,给建筑结构与形式带来巨大的发展,形体风格独树一帜的壳体结构更是得益于动物壳体的研究和模仿。 仿生学技术在目前还是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对国内来说还比较陌生,在生态建筑中采用智能化系统监控环境的空气、水、土的温湿度,自动通风、光照设备等系统运行。 与之相连的高科技领域与建筑领域的结合,技术手段的转化及观念的改变,都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三、高新科技方面

随着我国电子应用技术和信息科学技术、电子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突飞猛进,人们对中国建筑工程要求在数量上大发展的同时,对建筑工程在美观、品质、安全、环境和功能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让它们逐渐走入建筑领域。信息技术带来的建筑使用功能、设备技术及工作的变化,已经改变着这一相关建筑类型的设计要求。 如在提高建筑结构安全方面,可利用自修复混凝土(智能混凝土),在混凝土中掺入装有树脂的空心纤维,当结构构件出现超过允许裂缝时,混凝土的微细管破裂,溢流出来的树脂将自动封闭和粘接裂缝,从而防止混凝土结构薄弱环节的出现及提高其强度;对于混凝土技术,可采用光纤混凝土,在结构物的重要构件中埋设光导纤维,从而能够经常监视构件在荷载作用下的受力状态,显示结构的安全程度,有机结构构件,建筑梁、柱由聚合物的缓冲材料连成一体,在一般荷载作用下为刚性连接,而在振动的作用下为柔性连接,起到吸收和缓冲地震或风力带来的外力作用,从而更好地提高建筑物的安全度。另外,新的建筑技术还要与许多新的产业相结合,如新型结构、新型墙体、新型防水保温材料,就需要与材料工业的发展相结合;建筑的安全防范设施、智能化设施、通讯及数据传输设施,就需与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相结合;居住区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就需与能源工业相结合,也就是说新型建筑的开发必须与相应的新材料、新工艺紧密相连。近几年,全国建成的几千座公共建筑中都不同程度地提出了建筑智能化的需求,并逐步形成了建筑设施配套必不可少的内容当前,建设部确立了“十五”期间我国重点实施技术为:信息技术、建筑节能技术、住宅产业技术、建筑用钢材技术、化学建材技术、新型建筑结构与施工技术、水工业技术、垃圾处理技术、地基基础与地下空间技术,并按照《建设部重点实施技术示范工程管理办法》进行管理。

四、智能化技术方面

智能化技术的运用逐渐走入建筑领域,信息技术带来的建筑使用功能、设备技术及工作的变化,已经改变着一些相关建筑类型的设计要求。 如商业办公场所的变化、图书馆内部功能需求的变化,现代工业建筑的个性化发展,将过渡到智能大厦或智能住宅中工作为主。 这也是时代赋予现代化建筑新的内涵和使命,是人类社会走向进步的重要标志。 同时,智能化技术的发展也改变着建筑的调控手段。 位于巴黎的阿拉伯世界研究中心,在外幕墙上设置了仿相机原理的采光孔,根据感光的强弱调节进入室内的光线,从而使具备 3A 系统的现代化智能建筑能够提供安全、舒适、健康的建筑环境,灵活性大,应变能力强,能源利用率高,且有现代化的通讯手段和办公条件,被誉为是 21 世纪的世纪性标志建筑。 高技术的综合环境节能技术,能够很好地对建筑物实施调控,使其最大程度依靠可再生能源,减少运转中对于传统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

现代建筑技术范文第9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混凝土低碳建筑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现代建筑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给我国的建筑业得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本文对建筑技术中的土方工程施工技术、混凝土预制桩的建筑技术以及低碳建筑的高科技技术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分析。

1 建筑工程中的土方工程施工技术

在建筑工程中土方工程包括一切土的挖掘、填筑和运输等过程以及排水、降水、土壁支撑等准备工作和辅助工程。最常见的土方工程包括场地平整、基坑(槽)开挖、地坪填土、路基填筑及基坑回填土等。设计标高一般要求:大型工程项目通常都要确定场地设计平面,进行场地平整。场地平整就是将自然地面改造成人们所要求的平面。场地设计标高应满足规划、生产工艺及运输、排水及最高洪水水位等要求,并力求使场地内土方挖填平衡且土方量最小。设计标高确定方法:一般方法如场地比较平缓,对场地设计标高无特殊要求,可按照挖填土方量相等的原则确定场地设计标高。实际工程中,对计算所得的设计标高,还应考虑下述因素进行调整,此工作在完成土方量计算后进行。考虑土的最终可松性,需相应提高设计标高,以达到土方量的实际平衡;考虑工程余土或工程用土,相应提高或降低设计标高;根据经济比较结果,如采用场外取土或弃土的施工方案,则应考虑因此引起的土方量的变化,需将设计标高进行调整。场地设计平面的调整工作也是繁重的,如修改设计标高,则须重新计算土方工程量。

2 混凝土预制桩的建筑施工技术

在现代的建筑工程中,一般多层建筑物当地基较好时多采用天然浅基础,它造价低、施工简便。如果天然浅土层较弱,可采用机械压实、强夯、堆载预压、深层搅拌、化学加固等方法进行人工加固,形成人工地基。打桩前的准备工作:打桩前应做好下列准备工作:清除妨碍施工的地上和地下的障碍物;平整施工场地;定位放线;设置供电、供水系统;安装打桩机等。桩基轴线的定位点及水准点,应设置在不受打桩影响的地点,水准点设置不少于2个。在施工过程中可据此检查桩位的偏差以及桩的入土深度。打桩技术要点如下。

打桩机就位后,将桩锤和桩帽吊起,然后吊桩并送至导杆内,垂直对准桩位缓缓送下插入土中,垂直度偏差不得超过0.5%,然后固定桩帽和桩锤,使桩、桩帽、桩锤在同一铅垂线上,确保桩能垂直下沉。在桩锤和桩帽之间应加弹性衬垫,桩帽和桩顶周围四周应有5~10mm的间隙,以防损伤桩顶;打桩开始时,锤的落距应较小,待桩入土至一定深度且稳定后,再按要求的落距锤击。用落锤或单动汽锤打桩时,最大落距不宜大于1m,用柴油锤时,应使锤跳动正常。在打桩过程中,遇有贯入度剧变、桩身突然发生倾斜、移位或有严重回弹、桩顶或桩身出现严重裂缝或破碎等异常情况时,应暂停打桩,及时研究处理;如桩顶标高低于自然土面,则需用送桩管将桩送入土中时,桩与送桩管的纵轴线应在同一直线上,拔出送桩管后,桩孔应及时回填或加盖;多节桩的接桩,可用焊接或法兰锚接。目前焊接接桩应用最多。接桩的预埋铁件表面应清洁,上、下节桩之间如有间隙应用铁片填实焊牢,焊接时焊缝应连续饱满,并采取措施减少焊接变形。接桩时,上、下节桩的中心线偏差不得大于10mm,节点弯曲矢高不得大于1‰桩长。打桩的质量控制:打桩的质量检查包括桩的偏差、最后贯入度与沉桩标高,桩顶、桩身是否打坏以及对周围环境有无造成严重危害。桩的垂直偏差应控制在1%之内,平面位置的允许偏差,对于建筑物桩基,单排或双排桩的条形桩基,垂直于条形桩基纵轴线方向为100mm,平行于条形桩基纵轴线方向为150mm;桩数为1~3根桩基中的桩为100mm;桩数为4~16根桩基中的桩为1/3桩径或1/3边长;桩数大于16根桩基中的桩最外边的桩为1/3桩径或1/3边长,中间桩为1/2桩径或边长。

3 低碳建筑中的施工技术

低碳建筑是指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目前低碳建筑已逐渐成为国际建筑界的主流趋势。“低碳建筑”低碳建筑采用结构体系、地能热泵系统、智能布线配电系统、太阳能综合利用、节能门窗、雨水收集中水利用及其他低碳使用技术。低碳建筑技术不仅可以大幅度降低能耗,同时可使建筑碳排放水平降低50%左右。低碳建筑主要有以下几种技术形式,外墙节能技术:墙体的复合技术有内附保温层、外附保温层和夹心保温层三种。我国采用夹心保温作法的较多;在欧洲各国,大多采用外附发泡聚苯板的作法,在德国,外保温建筑占建筑总量的80%,而其中70%均采用泡沫聚苯板;门窗节能技术:中空玻璃,镀膜玻璃(包括反射玻璃、吸热玻璃)高强度LOW2E防火玻璃、采用磁控真空溅射方法镀制含金属银层的玻璃以及最特别的智能玻璃;屋顶节能技术:利用智能技术、生态技术来实现建筑节能的愿望,如太阳能集热屋顶和可控制的通风屋顶等。制冷和照明是建筑能耗的主要部分,如使用地(水)源热泵系统、置换式新风系统、地面辐射采暖;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太阳能热水器、光电屋面板、光电外墙板、光电遮阳板、光电窗间墙、光电天窗以及光电玻璃幕墙等。

4 结语

总之,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将会有更多优良的建筑材料和先进的建筑技术被运用到现代建筑施工工程当中。在新形势下,我们要坚持科技创新,实现更好的建筑技术开发,为我国的建筑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此外还有更加注重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低碳建筑。

参考文献

现代建筑技术范文第10篇

关键词:BIM;建筑;功能;应用

BIM技术是基于计算机技术,利用信息技术,搜集建筑施工信息,进而建立数据库,最终实现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为管理人员提供科学的决策建议。BIM技术构建的是三维模型,来辅助深化施工设计,以及为钢结构施工提供辅助作用,可以提高施工的质量与效率。随着BIM技术广泛应用,我国也提出了BIM技术应用的标准,进而规范BIM技术的应用。

1 BIM技术在建筑施工中应用的主要功能

1.1 三维渲染

BIM技术在建筑是施工中应用,主要是通过建模的形式,其常用功能是三维渲染,利用此功能能够使建筑模型从视觉上达到逼真的效果,能够用三维图像的形式,将建筑工程施工图纸,真实地展现出来,设计人员则可以看到现场布置的情况,进而合理地制定施工方案,同时还可以实现不同建筑施工方案对比,进而选择出最佳的建筑施工方案,在完成建模后,还可以使用三维渲染,进而提高BIM建模的准确度与精度,能够提高建筑工程方案中标的概率。

1.2 快速算量功能

建筑施工企业在设置BIM数据信息库时,使用6D数据信息库,可以实现数据快速计算,进而提高建筑项目预算的准确度,并且可以提高施工效率。施工单位应用BIM建模,可以有效地调控施工,进而科学的控制施工进度,达到控制施工成本的目的,在建筑施工管理中,数据信息整合工作是难点工作,存在着较大的难度,而应用BIM建模则能够实现精细化施工管理,不仅可以降低资源消耗,还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2 BIM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程序

2.1 采集数据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应用BIM技术,需要构建建筑模型,而模型的构建则需要收集大量的数据,设计人员需要深入到建筑施工现场去考察,搜集建筑施工中各项数据信息,并且要整合与交互建筑施工数据,再应用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等,实现建筑数据信息储存,构建数据平台,最终实现数据保存以及验证,在采集数据的过程中,需要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以此确保施工设计的精准度。

2.2 调整系统结构

建筑工程施工中,应用BIM技术,建立的系统结构,其主要功能如下:监理建筑施工管理系统;建立建筑工程施工组织浏览表;构建3D模型。除此之外BIM模型,还需要具备数据信息查询功能。建筑工程施工模型的建立,需要施工企业要根据施工的实际情况,来建立建筑施工进度控制管理系统,进而确保建筑施工实际进度,能够和建筑施工计划进度保持一致,动态化控制建筑工程施工进度。

2.3 细化应用流程

建筑施工BIM模型的建立,需要将建筑施工数据进行有效的分离,并且需要详细分析建筑工程施工中产生的各项数据,进而实现系统化管理。在建筑施工管理中,应用BIM建模,能够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包括人力资源配置与施工工序等,该模型可以对比分析施工情况,根据建筑施工的具体情况,来协调建筑BIM软件系统与硬件系统,通过设置建筑施工项目管理权限,来管理建筑工程施工,有效的利用建筑BIM模型,能够极大地提升建筑施工管理。

建筑施工BIM技术的应用,需要建筑施工管理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以及较高的综合素质,因此为了提高BIM技术应用的效果,需要施工管理人员不断地学习进步,学习有关BIM建模的专业知识,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以及建筑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达到有效的管理建筑施工的目的。

3 BIM技术应用案例

3.1 工程概述

某工程目建筑施工的总面积为43.7万O,建筑高度为528m,共计115层,基础埋深为37.3m,主要用途为写字楼、观光等。建筑结构为巨型框架与型钢混凝土核心筒结合体系,总用钢量为12万t。该项工程的工期是比较紧,施工任务较重,总施工工期为36个月。该建筑施工技术要求较高,且施工过程中,施工设计多变,图纸量较大,施工空间相对狭小,因此需要考虑施工构件进场安排与规划。

3.2 钢结构三维模型构建

由于本施工项目的工程量大,且施工标准较高,因此使用二维施工图纸难以有效地避免交叉施工的影响,因此采取建立BIM模型的方法,以此将钢结构中构件尺寸与位置,以及土建与机电等专业,能够清晰在展现出来,进而模拟分析,由于施工场地空间狭小,堆料场规划受到极大的限制,利用BIM建立钢平台三维模型,明确的规划了行车与行人路线,并且合理的划分了堆场,经过专家论证,最终认定钢平台设计的标准与施工区域,能够符合建筑工程施工的实际需求。利用BIM技术,将现有的模型合并后,开展碰撞检查,进而及时发现设计中存在的缺陷与漏洞,并对其进行有效的修改,避免了交叉作业情况的出现是,极大程度上缩短了施工工期。

3.3 BIM组织架构

建筑工程管理组织架构,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确保其施工的良好性,进而达到BIM施工的要求,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基于实际情况,构建了施工组织架构,BIM总负责人为项目工程管理总管理者,主要负责指导团队工作,同时还下设一名BIM协调负责人,架构主要由信息维护、施工进度与节点管理、模型整合协调、BIM深化设计等系统构成。本次建筑BIM深化设计,主要利用三维参数化模型,做可视性分析,及时发现了钢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避免了返工造成的不必要损失。通过进度与节点管理,进行建筑模拟施工,确保了建筑施工进度。信息维护作为BIM技术的后期维护管理,在BIM模型中,能够及时查询施工信息,为工程施工验收与物业维护提供便利。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应用BIM技术,构建三维参数模型,发挥其空间测量功能优势,以此来控制建筑施工进度,BIM模型能够及时发现交叉施工问题,且能够为建筑施工验收工作,提供便利性与使用性,能够有效地控制异型构件进场的质量,进而提高建筑施工管理的效率,极大程度上节约了施工成本上,为建筑施工企业谋取更多的盈利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