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现代汉语语法

现代汉语语法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现代汉语语法教学研究

摘 要:现代汉语语法教学是现代汉语教学的重点难点所在,现代汉语语法教学的科学发展,有利于现代汉语学科的发展,有利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然而,现代汉语语法教学的发展现状却不容乐观,问题重重,专家学者对于现代汉语语法教学褒贬不一,该文从现代汉语语法教学的重要性入手,摆正观念,确立现代汉语语法教学的不可替代地位,探讨科学合理的现代汉语语法教学的构建模式,找寻现代汉语语法教学的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现代汉语 语法教学 教学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H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9(b)-0111-02

众所周知,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一般分为语言和文学两大部分。现代汉语课程是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现代汉语语法课程更是现代汉语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是现代汉语学科的核心所在。现代汉语语法课程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现代汉语的教学水平,无论对于现代汉语学科本身,还是汉语言文学的专业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现代汉语研究近些年的研究非常多,加之“汉语热”现象的产生,更加使得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变得重要起来。然而现代汉语语法教学却困难重重,因而高校的现代汉语语法课程在实际的教学中面临诸多困难。

1 现代汉语语法教学的重要性

1.1 现代汉语学科发展的内在需求

现代汉语教学内容大致包括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语言运用等几大部分,其中语法部分是现代汉语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所在,现代汉语语法基础理论是否夯实,语法知识是否有所创新与时俱进,都对现代汉语学科有重大影响。在李维瑜的《简论现代汉语语法教学的必要性》一文中给现代汉语下了这样的定义:现代汉语语法是指语言中客观存在的语法结构规律,是语言中词、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组织结构规律,包括词的构造、变化规律和组词成句的规则;是指语法研究者对语法结构规律的理性认识与抽象概括,即语法学。如果说现代汉语是一棵大树,那么现代汉语语法便是这棵大树的主干,主干是否有源源不断的养料供应,直接影响着大树的生命。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是现代汉语学科充实和发展的重点,是现代汉语学科发展的内在需求。

1.2 现代汉语教学发展的内在需求

全文阅读

现代汉语的语法探析

【摘要】语言文字是人们传递信息、思想表达的重要交流工具,是一个民族文化和价值观体现的载体。语法是人们音义交流时所遵循的规则。汉语是我国汉民族语言的标识,是中华民族极其重要的文化资源。现代汉语体系复杂,变化叠宕,在汉语学习过程中有必要对现代汉语的语法特点进行深入了解。

【关键词】现代汉语;语法分析;规范化

汉语是我国汉民族文化交流的共同语言标识与传承载体,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文本资源,现代汉语的学习是提高国人人文素养,完善人格的重要途径,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人际关系与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国内语言学界对现代汉语语法的阐释,有了更新的深入。加强现代汉语语法知识特点探究,提高现代汉语语法表达的规范化水平,是当前民族文化语言研究工作的重要任务。本文结合自身多年来对现代汉语语言知识的研究学习,针对现代汉语语法的表现形式、结构特点进行了阐述分析。

一现代汉语语法的规范化:

现代汉语的语法应用有明确的规范形式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语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特征为语法规范,这是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总原则。

1现代汉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语音是语言的信息交流载体,我国各民族文化在聚化过程中形成的多元化语言体系,有着不同的语音表现,现代社会的交流趋向迫切需要明确的标准语音,

2 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汉语各大方言中,北方方言分布最广,使用人数最多,在各方言中影响最大,现代汉民族的共通性语言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

全文阅读

现代汉语语法分析论文

一、运用现代汉语句法知识,进行古今句式比较,正确理解句意

现代汉语中常式句一般表达形式为:

(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补语)

我们可以把现代汉语的常式句作为“标准句式”拿来与文言文的句式进行比较,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古今句式的不同之处。从而识别文言文的特殊句式,正确理解和翻译文言语句。

下面以文言文“倒装句”为例来谈谈这一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

文言文的倒装句,也叫“变式句”,就是句子的表达形式不同于现代汉语“常式句”的句子。

1、“大哉,尧之为君也!”此句中“尧之为君也”是个主谓短语,意思为“尧作为君主”。“尧作为君主”怎样呢?没有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需要进一步陈述,说明,形容。而“大”是形容词,意为“伟大”,是要陈述,说明,形容某个对象的。这样“尧之为君”与“大”构成主谓关系,但句子形式是先谓语后主语,不符合我们现代汉语通常的表达习惯,明显属于主谓倒装。说话人为了强调谓语,把谓语前置了。学生有了这样的认识,在理解翻译时只需把主谓关系理顺即可。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让学生划分此句的句子成分可以发现:蚓(主语)+无(谓语)+爪牙(宾语)。主谓宾完整,“利”似乎多出来了。但依据词类知识,“利”是形容词,意思为“锋利”,在句中应作定语或谓语,“什么锋利呢?”,在句中该词语修饰的对象只能是“蚓”或“爪牙”,而“锋利的蚓(蚯蚓)”是讲不通的,只能修饰“爪牙”。因此,“利”是“爪牙”的定语,应该在“爪牙”的前面。该句是把定语后置了,这是个定语后置句。翻译时,学生只需把定语提放到中心语前面即可。

全文阅读

现代汉语语法探究论文

一、运用现代汉语句法知识,进行古今句式比较,正确理解句意

现代汉语中常式句一般表达形式为:

(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补语)

我们可以把现代汉语的常式句作为“标准句式”拿来与文言文的句式进行比较,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古今句式的不同之处。从而识别文言文的特殊句式,正确理解和翻译文言语句。

下面以文言文“倒装句”为例来谈谈这一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

文言文的倒装句,也叫“变式句”,就是句子的表达形式不同于现代汉语“常式句”的句子。

1、“大哉,尧之为君也!”此句中“尧之为君也”是个主谓短语,意思为“尧作为君主”。“尧作为君主”怎样呢?没有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需要进一步陈述,说明,形容。而“大”是形容词,意为“伟大”,是要陈述,说明,形容某个对象的。这样“尧之为君”与“大”构成主谓关系,但句子形式是先谓语后主语,不符合我们现代汉语通常的表达习惯,明显属于主谓倒装。说话人为了强调谓语,把谓语前置了。学生有了这样的认识,在理解翻译时只需把主谓关系理顺即可。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让学生划分此句的句子成分可以发现:蚓(主语)+无(谓语)+爪牙(宾语)。主谓宾完整,“利”似乎多出来了。但依据词类知识,“利”是形容词,意思为“锋利”,在句中应作定语或谓语,“什么锋利呢?”,在句中该词语修饰的对象只能是“蚓”或“爪牙”,而“锋利的蚓(蚯蚓)”是讲不通的,只能修饰“爪牙”。因此,“利”是“爪牙”的定语,应该在“爪牙”的前面。该句是把定语后置了,这是个定语后置句。翻译时,学生只需把定语提放到中心语前面即可。

全文阅读

现代汉语语法

词和词类

语言的三要素是语音、词汇和语法,语法是语言的构造规则,语法单位是有意义的语言单位,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可分为语素(造词单位)、词和词组(造句单位)与句子(表达单位)。

语素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按照音节的多少,可分为单音节、双音节和多音节三类。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叫单纯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语素构成的词叫合成词。

从词义上,词可分为单义词、多义词、同义词、反义词。单义词大多是表示常见事物名称的词、科学术语、外来词和新造词,如:眼镜、海啸、沙发(用在网络回帖中)、。汉语中大量的词是多义词,凡是表示多种相互联系的不同意义的词叫多义词。

反义词是意义相反或相对的一组词,如:好—坏、喜欢—讨厌。同义词是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包括等义词和近义词两种。等义词意义相同,在使用上一般可以互相替换,如“大夫—医生”、“摄影—照相”、“立刻—马上”。近义词意义相近,但有细微差别,在运用上不可互相替换。如 “破除”、“铲除”、“废除”、“清除”、“消除”、“根除”等。辨析同义词,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辨析:

1.从词的意义

(1)词义轻重不同,如“优良”轻于“优秀”, 轻于“优异”。

(2) 范围大小不同,如“战斗”小于“战役”,小于“战争”,小于“大战” 。

全文阅读

《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小评

摘 要:《现代汉语语法讲话》是结构主义描写汉语语法的作品,是当时新的语法体系,可谓现代汉语结构语法学的开创之作。作为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其意义和价值毋庸置疑是十分重大的;但由于历史和时代的局限,我们也应看到其美中不足。

关键词:语法讲话;结构主义;句法;词类

《讲话》注重结构分析,重视句子格式和语序,分析句子采用层次分析法等。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在划分词类上,《讲话》是根据词的分布标准,如词的共同性质和共同用法。《讲话》认为词是“既有一定意义又能自由运用的单位”。文章把词分为:名词、代词、数词、量词、动词、形容词、副词、连词、语助词、象声词十类;还介绍了词头、词尾。《讲话》把量词与数词分别独立出来各自为一类。此外,文章虽没有提出“兼类词”,但在谈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词类时举了一些可做两类或几类的词语。

《讲话》根据词的分布标准来划分词类,打破了以往传统语法中以意义划分词类的局面。实践证明,按词的“性质和用法”来划分词类,是符合缺乏形态的汉语的实际的,从而解决了当时汉语词类划分的难题。

二、在句法结构上,《讲话》巧妙地将结构主义与传统语法结合起来。《讲话》在句法结构章节写道“除了一个词的句子以外, 每个句子都可以分成多少个成分,这些成分相互之间有一定的句法关系,造成一定的句法结构”,这句话其实就体现了形式意义相结合的观念。文章将汉语主要句法结构分析为主谓,补充,动宾,偏正,并列,把动补结构独立出来,这是首次。《讲话》描写这五种结构抓住了汉语构造的本质特点,不仅可用来分析单句,还可用来分析短语。从最后一章“构词法”我们能看到,这五种句法结构,客观上揭示了汉语词法结构、句法结构的某种一致性。

根据句法关系,文章把句法成分分为主语、谓语、动词、宾语、补语、修饰语和中心语。由于重视重视句子格式和语序,句子成分的划定是以位置为标准,而不像传统语法学根据施受事来判定主宾语。如在谈到“主谓结构”时,《讲话》指出“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合起来造成‘主谓结构’。”它认为主语对谓语讲可以是施事,也可以是受事,或者致使谓语陈述的对象。

在区分主语和宾语上,文章明确指出“主语是对谓语说的,宾语是对动词说的。”“一般地讲,在现代汉语里,主语总是在谓语的前边,宾语总是在动词的后边。从意义上看,主谓跟谓语有各种不同的关系,宾语跟动词也有各种不同的关系。”因此《讲话》取消了“倒装宾语”这一说法,还按语序标准把宾语分析为受事、处所、存在、结果、施事等。根据语序来确定主宾语为当时汉语主语宾语区分问题提供了新的借鉴。

全文阅读

现代汉语析句方法述评

摘 要:在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以及教学中,对汉语的语句的分析也在不断地发展。对汉语语句的分析不仅有利于现代汉语语法的研究,尤其在教学乃至于对外汉语教学都是十分有帮助的。因此,在汉语的析句方法上,现代的汉语言学家们也是不断地探索,也出了很多成果。本文就是依据现代汉语析的一些基本理论成果,综合了解汉语析句的基本方法,总体评论各个析句方法的优劣,从而能在汉语语法的析句方式上,能做到灵活的综合运用。

关键词:汉语,句子,分析,成分,层次

一、 句子和现代汉语析句方法

(一) 句子

要想分析一个汉语的语句,先我们先要知道什么是句子。一般的来说,“句子就是用以表达完整思想的具有一定语法特征的基本语言单位。①”从这个定义来看,一个完整的句子是应该有两个部分组成的,一是可以完整表达思想的一个基本的语言单位,一个句子就是能完整的表达出什么人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第二个就是语调,而语调的表达方式就是在最后的标点符号了,例如“。”表示陈述,“?”就是表示疑问等等。例如:“昨天我在家乐福买了水果。”这个句子就完整的表达了说话者向想要传达的信息以及想要表达的语气。

(二) 句子的成分

知道句子的成分是对汉语语句分析的一个必要条件。句子的成分简单的来说就是指组成句子的各个结构组成部分。一般来说,现代汉语句子的主要成分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中心语等。

(三) 汉语语句分析的方法

全文阅读

高校现代汉语教法新探

内容摘要:对于高校现代汉语课程目标,诸多学者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观点,但对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具体教学实践却探讨不多。“兴趣·互动·实践”三步走的教学方法,可以较好地实现高校现代汉语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现代汉语 教学方法 互动教学 实践运用

高校现代汉语课程目标通常被概括为“三基”和“三能”,“三基”指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三能”指理解、分析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也有学者提出现代汉语的课程目标可分为语言研究能力与语言运用能力两部分。[1]

上述对现代汉语课程目标的看法虽不同,但都可归结为知识和能力两大要求。现代汉语在高校文科课程中较为特殊,学生在接受课程教学前已经基本掌握了运用能力,因而现代汉语课程教学上存在诸多问题,如学生学习兴趣不大、“一教就懂,一做就错”[2]等。有诸多学者对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出了很多富有建设性的看法,但对于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运用教学理念,实现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的论文却为数不多。目标、理念的探讨固然重要,但若不付诸实践,未免隔靴搔痒,不得要领。

本文以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四版)(以下简称《增订四版》)为例,从教学实践出发,以课堂教学实例为据,总结出“兴趣?互动?实践”三步走的教学方法,以实现高校现代汉语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的教学目标。

一.兴趣激发是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若能激发起学生对现代汉语课程的兴趣,那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不会被众多的概念名称等困难吓倒,更不会感到枯燥乏味。在教学实践中,以下三条途径可以分别从情感认同、价值认同和现实认同全方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情感认同

全文阅读

论现代汉语句法的欧化

摘 要:汉语语法的欧化,是汉语语法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显著特征。欧化的语法现象之多、速度之快超过了人们的想象,其中汉语句法的欧化越发明显。本文对汉语句子的复杂化各方面进行阐述,包括汉语主语的增加,系词“是”引入汉语,被动式使用范围变宽,连接成分的使用,插入语增加,分句前置向后置转化,说话者的语序位置灵活性等等。欧化是大势所趋,既要有着开放的心态,同时也要有着谨慎的态度,盲目排外和全盘西化皆不可取。

关键词:现代汉语 句法 欧化

一、引言

王力(1985)认为,“文法的欧化,是语法史上一桩大事。”“所谓欧化,大致就是英化,因为中国人懂英语的比懂法德意西等语的人多得多。”在与西方文化碰撞以前,具有数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语言文字是一种不受语法约束的文字。汉语无冠词、无形态变化、无格位变化,可少用甚至不用连接词,因此,语言的组合存在相当大的自由空间。这一传统与逻辑性较强、完全受语法约束的印欧语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汉语重领悟、重意会而不重形式;印欧语则注重形态结构,具有模式性。自晚清以来,尤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国门洞开,西学东渐。现代汉语朝着结构更复杂和句法更严密化的方向发展。汉语这种古老文字的开放性体系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随着和西方精神的接触,一种逐渐增长的形式化趋势引入汉语……”。近百年来,由于西方语言,尤其是英语的进入及其影响的日益扩大,汉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句法上,判断词(是)、被动语态使用范围的扩大,连接词、代词、主语的增加,插入语、补足语的频繁使用打破了汉语的意会传统,冲击乃至不同程度地改造了汉语的语言规范。

二、欧化的语言因素和社会因素

自20世纪初国语运动以来,从文言发展到当时的旧白话,再从当时的旧白话规范到现在的新白话,汉语语法在这数十年间的变化比由汉到清的变化还多。对于一向渐变的语法来说,汉语语法的急剧欧化,凸显了语法发展的语言因素和社会因素。

语法是语言的结构规律,反映使用该种语言的社会群众的思维规律。思维规律的共同性,联系着表达形式的习惯性,使语法跟语音、词汇比较起来,出现较少的区域差异,有较大的稳定性。但是,这不代表语法没有变动。一方面,语言本身有发展需要。活的语言需要不断作出调整,吸取新的养分。不论是本土的,还是外来的,汉语一向都经过选择,加以吸收,并且去旧立新,在稳定中不断演进,以求精炼、丰富,满足日益复杂的交际要求。另一方面,语法虽然倾向于渐变,但也像语音、词汇一样,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自17世纪西学东渐以来,西方语言的影响与日俱增。鸦片战争以后,政治、经济、社会急剧变化,中外语言文化交流频繁。国语运动前后,语文工作者在写作、翻译以及语法研究等方面大量模仿、借用外来语,对汉语语法的发展有直接的推动作用。大胆的欧化,是白话文学作品的倾向,作家的创作风格早已带有欧化成分。翻译跟汉语欧化关系更为直接。翻译时,“想尽量表达原文的意思,必须尽量保存原文的语句组织”。这样,“翻译―除出能够介绍原本的内容给中国读者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帮助我们创造出新的中国现代言语”,借着“输入新的表现法”,使“中国现代文更加精密、清楚和丰富”。(罗新璋,1984)

“语法学是世纪末从西方传入的。所以汉语语法研究从一开始就受到印欧语语法的深刻影响。早期的汉语语法著作大都是模仿印欧语语法的”(熙,1985)。张志公认为,“这八十年来,我们的语法研究,不管哪种体系,不管哪一家,共同的不足的地方就是始终没有摆脱西方语法学的羁绊”(张志公,1991:490)。语法学家模仿、借用西方语言理论来描写汉语语法,引介西方语言组词造句的规则,增进国人对西方语法的认识,帮助推动了中西语言的接触和发展。汉语的欧化,如生活的欧化般,是潮流所趋,势所难免。在当时欧化热潮的冲击下,新事物、新概念的涌现,新时代的新需求,催生了大量新的表现形式和用法。

全文阅读

现代汉语语法欧化现象综述

【摘 要】自从西方语言进入中国后,就存在着“欧化”的现象。本文整理了自五四到近几年来中外学者们对于现代汉语语法欧化现象研究的相关文献,归纳了欧化现象的内容和问题。

【关键词】现代汉语;欧化;语法

一、前言

随着交流的日益频繁,几乎任何一种语言都不可避免的受到其他语言阶段性或连续性的影响。因而,想要对语言变化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不可以忽略语言接触这一影响因素。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高呼着“德先生”和“赛先生”,将西方思想文化及其科技引入中国,同时白话文运动勃然兴起,翻译作品如潮涌来。英语作为一种强势语言对汉语书面语的影响,成为一种语言事实。这种影响不仅表现汉语吸收大量外来词,而且在词法和句法层面也出现了一些冲击汉语语法规范的语言变异现象,有的已经或正在逐步扩散出去,甚至已变成有序的变异,即“欧化语法现象”。

笔者阅读了相关的文献,整理有关现代汉语语法欧化研究的兴起、内容和存在问题。

二、现代汉语语法欧化研究的兴起

自五四以来,汉语欧化问题就受到学者的关注。傅斯年在《怎样做白话文?》中提出“要创造新白话,就要‘在乞灵说话以外,再找出一宗高等凭借物’”,所谓的“高等凭借物”就是“直用西洋文的款式,文法,词法,句法,章法,词枝(figure of speech)”。这是第一个比较系统地提出以欧化来造就新白话的想法。20世纪初至30年代,胡适、钱玄同、鲁迅、周作人、茅盾、朱自清等都对汉语欧化问题发表过见解和主张。不过他们所论的都只是对汉语欧化的态度和评价,或者是对如何吸收印欧语言有益成份的建议,而不是从语言学的角度对汉语欧化现象本身进行系统的研究。真正对汉语语法欧化问题的研究是从语言大家王力开始的。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