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汉代雕刻的写意风格及现代意义
汉代兴盛老庄哲学,“道”体现了中国古代哲人对“天人合一”的宇宙生命直觉体悟而得出的多方面的感受,象征着宇宙生命无始无终的运动过程,象征着事物的完美与和谐,象征着世界的统一性。老庄的美学思想中充分地体现了“道”的精神,老庄反对人为的雕饰,追求大美的境界,提出了“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强调事物内在精神。受其影响,汉代雕刻形成了特有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趣味。目前,从出土现存的汉代雕刻来看,不管是陶俑,还是巨石雕刻、画像,都具有令人叹为观止的写意性造型手法和深邃的意境。如霍去病是西汉抗击匈奴的名将,曾经为汉王朝开辟了河西大批疆土,打败匈奴六次,战功卓著,死后汉武帝为他举行了盛大的葬礼。在霍去病墓地周围布置了许多石兽,在巨石上,为了能够使后人加深对霍去病的崇敬和缅怀,保留了巨石整体形状,稍加雕刻,布置在乱石丛中,从而达到了一种似与不似的艺术境界,使人体验出昔日沙场的壮烈和残酷。同时,霍去病墓中的雕刻造型艺术集圆雕、线刻、浮雕于一体,运用了循石造型的手法,对现代设计和造型艺术具有积极的意义,我们可以从代表作品《伏虎》和《胡人熊抱》中,找到想象力和大胆创新意识的传统元素,足以弥补现代艺术所匮乏的创造力。首先,霍去病墓中的作品在内容上力求讲述完整性与故事情节的连贯性,给人以浑厚朴实、大气有力的艺术创造之美,注重整体块面结构的把握,但是又不失局部的独立美感。在构图上,注重各细节元素的巧妙构成关系,结合了平面绘画构图格式,有层次、有秩序、讲重点的将历史、文化、人物和生活等多个方面创造性地进行了人性化组合。从造型手法上,更加注重处理点、线、面的有效组合,借鉴了浮雕的半立体造型元素。其次,这一时期的雕刻艺术的成熟发展几乎成了汉文化的一种识别标志,由于受西汉初期陶俑人物和动物造型的影响,这一时期的雕刻艺术对于物象的细微变化在掌握动态和基本比例的基础上,并没有做细致的处理,人物和动物造型都单纯、生动、准确,并且赋予了真切情感的意化,对人和动物体量运用了加大夸张和变形的手法。如果在现代造型艺术中运用这种卓越的“夸张造势”会弥补现代造型艺术所缺乏的想象力。另外,汉代雕刻中的意境追求还表现在艺术中的超现实处理,如甘肃武威的“马踏飞燕”,作者将昂首甩尾的马踏在一只飞燕的身上,赋予了作品深刻的意境,寓意着奔马的速度已经超过了飞燕。这种浪漫的写意处理手法,在很多画像石刻中都有出现。总之,这一时期的创作手法精炼娴熟,作品自然天成、浑然淳朴,充分地体现了汉代雕刻的大胆创新意识,不拖沓琐碎,点到为止的特征。并且以隐喻的艺术手法,将卓越战绩表现出来,是“写意精神”的自然流露,为今天我们的纪念碑雕刻开了先河,也深深地触动了人们的内心世界。
二、现代造型艺术中汉代雕刻应用
(一)汉代雕刻对现代造型艺术的启示
针对作品属性变迁和现代艺术定义的时空关系,我们会将汉代雕刻看成一件古老的造型艺术精品,如霍去病墓中守墓的石兽具有彰显威仪和警示的作用,但是用现代的方式和思维进行归类和诠释,就是在生命力延续的节点上,主观分析相对静态。因此,在汉代雕刻对现代造型艺术的启示上,我们有必要以汉代雕刻“写意精神”为出发点。首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汉代雕刻本身就是优秀的设计作品。因此,传统的汉代雕刻对现代造型的研究具有历史性的借鉴价值,汉代雕刻文化艺术及生活状态为现代造型艺术提供了直观的视觉信息,为现代造型艺术的发展历程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其次,汉代雕刻艺术为现代造型的思维创新提供了进一步拓展的思考。作为艺术从业者来说,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我们对西方现代设计的判断是有误差的。因此,我们可以从身边的传统题材中汲取精髓,如汉代雕刻深化了其自身表述功能的有效性,巧妙地借用了自然环境对造型作品的选择性和包容性,因此我们可以借鉴汉代雕刻的这种创新思维。另外,汉代雕刻艺术为现在造型艺术提供了一条可操作的模式,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价值的判定和专业方向的定位,从“古为今用”的角度出发,汉代雕刻艺术产生了一种超出本身价值局限的外延含义,并且使这种艺术的时效性延伸到了更加强大的艺术张力。因此,现代艺术与传统遗存的内在联系,从更为宽广的角度和高度上,让我们重新判定传统雕刻的价值,重新审视传统对现代造型艺术的借鉴助推作用,从而使传统的回归成了一种可能,注入了新的血液。
(二)汉代雕刻在现代造型艺术中应用的途径
不管是室内装饰,还是平面、影视传媒等领域,传统文化都具有广泛应用和成功的案例。在现代造型艺术中,汉代雕刻还处于边沿化的状态中。首先,受艺术形式的系统相关性和现代艺术门类不断细化的影响,造型艺术具有消极和积极作用并存。汉代雕刻所涉及的题材丰富多彩,不但有古老悲壮的历史传奇,还有变幻莫测的神话世界,更有热闹非凡的现实生活等等,从艺术创造角度上来说,学术界认为汉代雕刻属于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成功运用,画面中洋溢着汉文化独有的大气之美,人和动物的造型无不给人以飘逸洒脱之感。因此,为了充分地呈现出现代艺术造型价值,我们要进一步领会挖掘民族文化的精华,更好地弘扬中国文化的独立的“写意精神”。如汉代雕刻中质朴简练、平淡自然中充分地体现出了老子的美学思想,如同文人画一样“不求形似求气韵”的“写意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汉代雕刻思想对中国艺术家的思维方式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进行设计创作中,现代人更加注重对精神内涵方面的追求,并且在设计作品的时候,也把民族文化精髓得到了很好的阐释,更加注重精神内涵。其次,传统汉代雕刻艺术与现代设计的紧密关系,体现了大众审美心理的潜意识。而受人们习惯性审美经验的影响,积极审美经验不但受制于审美态度和审美对象,还对一切具有审美价值事物的经验发生了改变,因此,审美经验的内涵比较广泛。如从汉代雕刻的风格特点来看,汉代工匠应用奇特的想象力使作品进入形而上的审美境界,千姿百态。如广州出土的托灯陶俑,其脖子和肩部肌肉粗厚,给人既稳重又有趣味性的感觉,使其具有了丰富的审美内涵。汉代雕刻艺术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文化精神,通过对汉代雕刻传统图案的继承和发展,不仅能够真实、形象地记录汉代社会生活的生动画面,还能借助自然界的物象,抒发人的精神情感。汉代石刻艺术代表了汉代文化独具本土审美意味的文化高峰,代表了汉代文化的主流精神与美学思想。因此,我们在关注汉代雕刻的艺术本质上,要借鉴其创作程式的技术与技巧,关注创作的风尚与民俗,感受他们在作品中所寄托的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从而彰显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另外,在现代艺术表现方面,汉代文化最为突出的是一脉相承。而作为现代设计从业者来说,应该将设计融入更为广泛的民族文化中去衡量和考核,不能为设计而设计,不能孤独地抱残守缺。汉代雕刻向后人展示出了博大雄浑的精神世界,很少受学说盛行的影响和束缚。而中华民族素有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我们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容纳外来,坚守自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文明。因此,在造型艺术中,为了充分地发扬这种传统美德,我们应该在有限的知识与遗存资料中,最大限度地挖掘传统石雕的设计精要,找到最大的闪光点,挖掘它对现代设计和其他艺术造型的意义,从而为当代造型艺术所用,提高当代造型艺术的内涵。
综上所述,目前在文化复兴的时代精神下,现代艺术逐步走向成熟,我们应该抓住本土、传统、民族的文化特点和优势,不拘一格地进行创新,在适合自己特色设计的道路上,充分挖掘这一部分的传统文化,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再现中国文化艺术的辉煌。
摘要:我国东汉时期时期多种雕刻术手法与造型结合的观音雕刻艺术,为现代古沉木雕刻提供了“他山之石”,借鉴和运用传统的雕刻手法与艺术,为现代雕刻艺人在古沉木材料观音形象的雕刻领域提供了广阔的创造力。
关健词:东汉时期;观音特征;古沉木;雕刻;艺术
一、观音造型形态随时代而变化
观音造像就能反映各个时代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从各个时代的观音造像的演变可以证明这种情况。在我国历史上,观音一直是受人们追捧的,各个时期造型特征明显,各不相同。古代艺匠在这方面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对佛教中的各种人物在不违背佛教造像仪轨又极力符合统治者的意图与要求,不同的历史时期,从面相、特征、衣饰、表现技法、使用材料、体态造型等方面有着不同的演变,有着不同时代的艺术风格。
东汉时期,是我国观音雕刻与造型最有时代印记的特殊时期,观音造型被称为是“犍陀罗样式”,在当时特别流行。在东汉时期时期,由于时代的变迁,和受外来佛像艺术的影响,这时期的观音造型艺术有了较为明显区别,按其造型风格与造型特点,这时期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各不相同。
东汉早期观音造型显男性容貌,面部丰满、眼大而凸、眉长而平、鼻深高隆与额齐平、耳长齐肩、头戴宝冠,宝冠上还雕花髻,通身显贵族富人的装饰,此外还有发髻冠,化佛冠,冠两旁装饰犹如翅膀的宝僧,袒上身,颈部有悬铃的圆领式,胸部挂璎珞和作为两蛇形的饰具两臂着钏,下着羊肠大裙,衣纹表现技法主要有三种,一种是汉代流行的阴线刻法;一种是一道道的凸起线条,犹如犍陀罗雕塑的技法,有的在凸起线条中间刻阴线一条,另一种为直平阶梯式的刻法。
中期观音造型除原有的装饰外,又发展出中国流行的外面搭载臂上的披帛,披帛两肩下垂交叉于两腿间,然后上卷至肘部,再向外飘、上卷处显露折角。头着花瓣式冠或发髻……东汉中期观音造像衣纹的表现技法,在早期的基础上,除保持原有的阴线条与凸起的线条外,在犍陀罗式的基础上新发展出直平阶梯式的衣纹。
晚期,观音造型由瘦长的脸型转化成半圆的脸型,观音的花髻冠与化佛冠上的宝僧不再外飘、而向下垂肩的披帛下垂交叉处多不用环,发展为一饰物。下裙上缘密褶整齐,系裙的绦带宽大如绅,有的还用直平极浅阶梯式衣纹,有的发展出新的突起线条,下部作稀疏的衣褶。
【摘要】作为我国一种传统建筑装饰风格,“三雕”装饰艺术在建筑中的合理应用,有助于增强现代建筑的艺术价值,美化建筑构件,增强建筑装饰质量。本文从三雕装饰艺术及特征入手,就其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三雕;装饰;现代建筑
近几年,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国内外的建筑设计理论相互碰撞,促使合成材料、玻璃以及混凝土等新型建材在现代建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如果可以在现代建筑中引入木、砖、石等传统建筑材料,那么能有效地增强建筑装饰设计的艺术魅力。因此,对于三雕装饰艺术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进行探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三雕装饰艺术及特征
(一)三雕装饰艺术内涵。所谓的“三雕”实际上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装饰风格,主要包括木雕、砖雕和石雕,其在我国建筑装饰发展历程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是我国历代建筑者智慧的结晶。例如,我国徽州地区的三雕装饰艺术除了具有精致的装饰效果外,同样也是一种重要的装饰文化。另外,不同地区的三雕装饰艺术也各不相同,但是三种雕刻技艺均兼有华丽和复杂等特性,蕴含着浑厚的雕刻文化底蕴。
(二)三雕装饰艺术特征。为了有效增强三雕装饰艺术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效果,必须要明确其艺术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雕刻选材上。木材、砖和石是雕刻师所选的主要材料,借助他们高超、精湛的雕刻技法,可以充分赋予被雕刻物品的生命力和活力,有助于增强雕刻画面的艺术性和趣味性,从而使欣赏者充分感受到雕刻艺术作品之美。例如,我国徽州地区的石雕材料主要以当地的大青石和花岗岩为主,这些大面积的石材可以让雕刻师根据自己的想法来尽情雕刻,可以勾勒和雕刻出不同形式的图案,同时也充分蕴含了当地的自然景观特色和风土人情。二是在雕刻手法上。木雕、砖雕和石雕的雕刻手法比较多,雕刻风格各式各样。以石雕而言,其既可以凸显古朴气息,又不失粗犷之情。常见的石雕雕刻手法主要包括浮雕、透雕和圆雕等。而从石雕的雕刻风格来看,其主要以平雕和浮雕为主,且可以配合圆雕的雕刻手法来增强石雕的立体感。另外,石雕的雕刻刀法细腻中透着大方,且可以配合砖雕和木雕等雕刻工艺来作为建筑门罩,这可以在确保雕刻质量的基础上,增强雕刻设计的灵活性。三是在雕刻内容上。主要以动植物图案作为主要的雕刻内容。实际上,在建筑中应用雕刻装饰时,需要和雕刻师进行有效沟通,表达自己的愿望,以便将蕴含“大富大贵”“吉祥如意”等寓意的图案设置在建筑结构中。例如,“鹤”代表着长寿;“鱼”代表着富贵有余、年年有余,等等。
二、三雕装饰艺术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促使我国现代建筑装饰行业迅猛发展。同时,现代消费者对于现代建筑装饰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随着绿色、环保性建筑装修理念的推广和普及,人们除了注重建筑装饰外表的华丽外,同样对装修本身质量和安全具有较高的要求。而三雕装饰艺术可以有效地融合木雕、砖雕和石雕三种雕刻风格,在现代建筑装饰中可以相辅相成,完美呈现建筑艺术美。近几年,随着现代建筑材料和工艺的推广和普及,木材、石材和砖瓦等传统建筑材料应用的概率越来越小。此时如果可以在现代建筑装饰中引入古代装修风格和技艺,那么不失为一种另类风格的装饰工艺。以我国徽州雕刻技艺为例,其在当地的建筑装饰装修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且成为了当地别具特色的风格。从其文化特色角度来看,徽州装修文化充分融合了我国儒家等传统思想,有效地增强了建筑装饰的民俗特色和艺术特色。但是现代雕刻技术更为先进,雕刻的内容也不再局限于某一个区域,可以将全球范围内的优秀成果融入到现代建筑装修图案中。因此,为了确保三雕装饰艺术在现代建筑中的合理应用,必须要借助现代雕刻技法,充分吸收三雕装饰艺术中的优秀雕刻技艺和精髓,同时还要结合现代建筑装饰设计需求来进行适当地改进和创新,并融入时代特色元素来增强现代建筑装饰的传统文化魅力和内在底蕴,这样可以使现代建筑有一种浑然天成、回归自然的感觉,极大地增强了现代建筑装饰设计的内涵。总之,三雕装饰艺术在现代建筑中的合理应用,有利于借助传统建筑装饰中蕴含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形式来增强现代建筑装饰的设计效果,增强现代建筑的生机和活力,这是现代建筑中钢筋、混凝土等现代建筑材料无法达到的建筑装饰效果。因此,如何将三雕装饰艺术在现代建筑中进行有效应用值得深入探究。
雕刻一直是陶瓷艺术设计的重点内容。是一种立体的造型艺术,是在陶土上进行雕、刻、塑、堆等多种创制方法的总称。陶瓷雕刻是可感、可视、可触,具有一定空间的形象艺术,是一门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有着很高的历史人文价值。他的美学特点是随着人们对艺术审美观念的不断提高,陶瓷艺术设计更加多元化。尤其是浮雕,它的表现形式是向空间扩展,是占有一种具体形态的表现形式,是借助于陶瓷雕刻艺术的语言,以空间形态来体现瓷雕艺术家丰富的思想感情及意识形态。陶瓷雕刻艺术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非常重要、不可替代的地位。
一、陶瓷雕刻之发展
陶瓷雕刻并不是简单的艺术品设计,它是运用艺术家丰富的想象力,在成型的坯体上精心设计雕刻,再经过窑炉高温烧制,或在白瓷上用专用的雕刻工具直接雕刻。陶瓷雕刻是绘画和雕刻相结合的艺术,将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表现在瓷器上的一种特殊的艺术手段。陶瓷雕刻溯源,据记载:清朝开始就有了专门从事陶瓷雕刻的行当,但大多以平刻为主,点线构图,艺术表现力显得单调、平实,并没太多引起世人的注意。一直到了乾隆后期,由于经济的繁荣和统治者御用文化生活的需要,朝廷特别设置了“造办处”,专门制造宫廷使用的工艺品。同治至光绪年间,北京的书画家邓石如等人在瓷器上自写自画自刻,促进了陶瓷雕刻的发展。近代后,瓷雕更飞快发展,当代的景德镇,瓷雕工艺精湛,工艺种类齐全,有圆雕、捏雕、镂雕、浮雕等,陶瓷雕塑艺术也因此驰名海内外,盛名不衰。随着时代的进步,意性地表达陶瓷雕刻产品成为更多工艺设计师的设计出发点,陶瓷雕刻工艺设计师们通过陶瓷雕刻产品设计的文字化、图形化和色彩化,从而不断地掌握陶瓷雕刻设计的原则。设计师们不仅要满足客户的设计需求,还要让广大消费者认可和认同。因此,陶瓷雕刻产品的发展是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的过程。
二、陶瓷雕刻之美学语言
陶瓷雕刻是运用陶土为材料,运用其材料的特殊性而衍生出独特的成型技法和陶艺语言。因陶艺语言有其自身的特点:可塑性和模糊性。泥的可塑性是创作客体的特点,是泥本身所内含的物质的性能所决定的。模糊性是创作主体在创作过程中对创作对象类属边界与形态不确定的思维。有着不确定性、偶发性。模糊性贯穿于作品的构思,可塑性使成型成为可能,模糊性使陶艺创作充满灵性。
三、陶瓷雕刻之视觉形象
陶瓷雕刻是所谓陶艺语言的转换,是指创作者充分利用陶瓷材料的可塑性和模糊性,把创作草图中的平面视觉形象或心中的造型意象转化成具有凸凹起伏效果的浮雕形象。在特定的角度上进行欣赏,具有较为独特的艺术价值。浮雕表现的是“在真实性的可视空间上的一种假象”。
四、陶瓷雕刻之艺术美感
[摘 要]徽州的“三雕”装饰在我国久负盛名,是中国传统的建筑装饰风格,并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底蕴,为现代建筑的装饰提供很多的参考,使其更具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徽州三雕装饰艺术 现代建筑 应用
一、徽州三雕装饰的艺术
徽州的“三雕”指的是石雕、砖雕和木雕,它是一种重要的装饰风格,在我国建筑装饰的发展历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我国建筑史上宝贵的遗产。徽州地区的装饰艺术不仅仅是一种精湛的技艺,更是一种可贵的装饰文化,奠定了徽州三雕装饰的历史地位。在现今的徽州地区,我们经常从一些居民建筑的横梁、拱架、屋檐和栅栏上看到这些雕刻的艺术。在徽州三雕的雕刻艺术上,我们能够感受到这三种雕刻技艺的复杂、高超和华丽,不仅仅是其雕刻技艺的体现,更体现了徽州地区浑厚的雕刻文化底蕴(1)。这种高超的技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在雕刻的选材上,各种样式的木材、碑石被雕刻技师们选中,通过高超的雕刻手法,增添雕刻画面趣味性,赋予其活生生的生命力,使整个雕刻的艺术品给人以美的享受。例如徽州的石雕,主要选用的是该地区产的花岗岩和大青石,这种大面积的石头能够给雕刻师们更广阔的施展雕刻技艺的空间,以勾勒出丰富多彩的图案。这些图案也主要是本地的风土人情和自然景观等。石雕雕出来的艺术品主要用于房基的装饰,如石桌、石凳和石狮子等(2)。
其次,在雕刻的手法上,徽州石雕既显古朴却又不失粗犷。石雕的手法也有许多样式,主要包括圆雕、浮雕和透雕等雕刻手法。从雕刻的风格方面来看,石雕采用的是以浮雕和平雕手法为主,并结合圆雕手法创造出一种立体感。石雕的雕刻刀法也不是很复杂,细腻中不失大方,而且往往与木雕和砖雕结合起来,就像一些建筑的门罩一样,通常都是把砖雕和石雕有效的结合来用。
最后,在雕刻的内容上,徽州的雕刻主要以雕刻动植物为主要的雕刻图案。房主通常在对自己的院落进行装饰之前,都会向雕刻技师们表明自己的期望,以便将一些代表吉祥如意、大富大贵的图案在自己的建筑中体现出来。例如:鱼的图案就代表着年年有余、富贵有余的寓意;鹤,代表着长寿的寓意等。
惠州的雕刻融合了儒家等极具代表性的思想,使得雕刻的内容博大精深,融会贯通,给人以气势磅礴、如临其境的感受,富有极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极高的艺术价值。对我们今天的雕刻艺术设计在现代建筑的运用也极其具有启示意义。对我国现今的建筑装饰也有着重大的影响(3)。
【摘 要】灵璧磬石雕刻艺术作为一门古老的工艺美术,历史久远,文化底蕴丰厚,工艺特征明显。故此,其传承与发展问题,也是当下社会转型时期一个值得深入关注和探讨的课题。吴河江是安徽的省级“非遗”项目灵璧磬石雕刻的代表性传承人,他在灵璧磬石线刻工艺传承方面成就斐然,因此,分析代表性传承人其人、其作就成为认识和把握灵璧石线刻工艺的一个有益视角。
【关键词】灵璧磬石 吴河江 线刻 工艺特色 传承
千百年来,灵璧磬石雕刻承载着我国灵璧磬石工艺的精华,具有鲜明的工艺特征与持久的艺术影响力,是我国雕刻工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灵璧磬石雕刻作为一门精美绝伦的雕刻艺术,2010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本文试通过以吴河江及其线刻工艺为典型,对灵璧石雕刻和线刻工艺传承状况与现实境遇进行分析,就传承状况、革新与发展以及风格特色三个方面来一窥灵璧磬石雕刻艺术能够持久传承的缘由。
一、灵璧磬石线刻工艺的传承状况
灵璧磬石作为中国四大观赏石之首,以其独特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成为中华璀璨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而它的雕刻工艺更是磬石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灵璧磬石的雕刻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代,作为皇室贵族祭祀或祭孔的器具,其制作工艺代表了当时社会的较高水平。灵璧磬石雕刻后期吸取了汉代石刻线画以及古代优秀的雕刻工艺,形成了它自身独树一帜的雕刻手法。灵璧磬石线刻工艺经过千年的积淀,在历代能工巧匠的传承、发展、创新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内涵与艺术魅力,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在当今全球化的趋势下,灵璧磬石雕刻作品走出国门进入国际舞台,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中起到了展示中华文明的作用。
在社会快速发展和表现手法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出现了一批继承灵璧磬石线刻工艺美术师,其中宿州市灵璧县磬石线刻工艺师吴河江、赵君等人为此中的代表人物。灵璧点睛斋的主人公吴河江,是一位深识磬石之美,又能够创造美的优秀工艺大师,他的线刻工艺在一定程度上对灵璧磬石雕刻方面具有继往开来的意义。2010年,灵璧磬石雕刻入选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吴河江作为安徽省省级“非遗”灵璧磬石雕刻的代表性传承人,他的灵璧石线刻工艺品多次在国家级大赛中获得金奖。基于他在灵璧磬石雕刻、线刻发展方面所作的贡献,以及在我国传统工艺领域取得的突出成就,他被授予“中华传统工艺大师”的称号。当然,任何成功的取得皆非偶然,自幼就喜爱书画、篆刻的吴河江也不例外。20世纪80年代初,他应招进入灵璧县工艺厂并因其表现突出,被送到上海漆器雕刻厂继续深造,为其以后研究灵璧磬石雕刻艺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凭着过人的毅力,克服诸如材料和工艺方面的诸多困难,推陈出新创作出“磬石茶壶”。为了弘扬磬石线刻艺术,吴河江查阅了大量的线刻绘画书籍,观赏国内的优秀石刻线画,并对石刻手工作坊进行了实地的考察,积极借鉴我国从古至今不同地区的优秀线刻技艺,融会贯通,转益多师,兼收百家之长,又自出己意,走出现代工艺美术的创新之路,使磬石雕刻艺术得到跨越式的发展。并根据灵璧磬石的特点调配出雅致的着色颜料,对灵璧磬石雕刻做了具有革新意义的创作尝试,为古老的灵璧磬石雕刻工艺注入了活力和生机。
随着当今社会城镇化的发展,新的生活方式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流,在现实机遇下,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何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工艺道路,在保留传统雕刻工艺精华的同时,合理地发展、创新成为灵璧磬石雕刻艺人们的当务之急。吴河江对灵璧磬石线刻工艺的精湛追求,使其作品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让人深切体会到灵璧磬石雕刻艺术的精美和神奇,领悟到中华灵石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吴河江对于灵璧磬石雕刻工艺的革新与发展
摘要:徽州雕刻是我国较传统的建筑文化,其与当地建筑的有效结合不仅呈现了独特的徽州式建筑风格同时也反应了徽州人民在思想和精神上的追求。本文结合砖雕艺术的一种——徽州砖雕,对砖雕艺术在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的具体应用和价值进行了简单分析。
关键词:砖刻艺术;徽州砖雕;现代装饰设计
中图分类号: TQ174.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砖雕的发展历程
中国砖雕艺术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当时的砖雕仅仅是简单的模印花砖、地板砖等,且雕刻数量少,雕纹粗糙。至秦汉时代,砖雕已经有了初步的发展,“秦砖汉瓦”不仅形体巨大同时制作规整,雕纹也更精美。
两汉时期的调转内容全面继承了秦代传统,在秦汉雕绘的基础上又加入了历史故事、庭院建筑、现实生活等雕刻题材从而丰富了砖雕的艺术风格和内容形式,让砖雕艺术的发展迎来了中国砖雕发展史上第一个小艺术高峰。
魏晋南北朝时期砖雕制作呈现低迷状态,既没有汉代画像砖的生机活力,也缺乏后唐宋砖雕的豪迈大气,这一时期的砖雕艺术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到唐朝,经济的发展以及民风开放重新赋予了砖雕艺术新的活力,砖雕艺术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河南安阳修定寺和大明宫遗址出土的唐代画像砖不仅雕刻内容丰富生动,且雕刻富有层次,人物花鸟生动形象。
至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当时社会经济实力的雄厚更是让砖雕艺术迎来了其发展的黄金时代。在长达两三百年的明清统治时期,各地域都形成了属于自己的风格迥异的砖雕风格。较著名的有徽州砖雕、苏州砖雕、广东砖雕、北京砖雕等。
【摘 要】作为我国一种传统建筑装饰风格,“三雕”装饰艺术在建筑中的合理应用,有助于增强现代建筑的艺术价值,美化建筑构件,增强建筑装饰质量。本文从三雕装饰艺术及特征入手,就其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三雕;装饰;现代建筑
中图分类号:J3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2-0188-01
近几年,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国内外的建筑设计理论相互碰撞,促使合成材料、玻璃以及混凝土等新型建材在现代建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如果可以在现代建筑中引入木、砖、石等传统建筑材料,那么能有效地增强建筑装饰设计的艺术魅力。因此,对于三雕装饰艺术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进行探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三雕装饰艺术及特征
(一)三雕装饰艺术内涵。所谓的“三雕”实际上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装饰风格,主要包括木雕、砖雕和石雕,其在我国建筑装饰发展历程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是我国历代建筑者智慧的结晶。例如,我国徽州地区的三雕装饰艺术除了具有精致的装饰效果外,同样也是一种重要的装饰文化。另外,不同地区的三雕装饰艺术也各不相同,但是三种雕刻技艺均兼有华丽和复杂等特性,蕴含着浑厚的雕刻文化底蕴。
(二)三雕装饰艺术特征。为了有效增强三雕装饰艺术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效果,必须要明确其艺术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在雕刻选材上。木材、砖和石是雕刻师所选的主要材料,借助他们高超、精湛的雕刻技法,可以充分赋予被雕刻物品的生命力和活力,有助于增强雕刻画面的艺术性和趣味性,从而使欣赏者充分感受到雕刻艺术作品之美。例如,我徽州地区的石雕材料主要以当地的大青石和花岗岩为主,这些大面积的石材可以让雕刻师根据自己的想法来尽情雕刻,可以勾勒和雕刻出不同形式的图案,同时也充分蕴含了当地的自然景观特色和风土人情。
摘要:石雕,中国传承最为久远的技艺之一,人类艺术的起源就开始有了石雕的历史。到目前为止人类的艺术形式中,没有哪种比石雕更古老,也没有哪种艺术形式能比石雕更为人们所喜欢且长久不衰。
P键词:石雕;技艺传承
石雕历经2000多年的发展,从最初的石器发展到现代丰富多元化的艺术表现形态,从原始的雕刻到现在种类繁多的雕刻工具,从单一的雕刻技法到现在百家争艳技艺更为精湛的雕刻技法。石雕的雕刻技法,手法多样,大多可以分为:线雕,浮雕、圆雕、透雕、镂雕、悬雕等六大类别。
一、线雕
线雕是指在平面上以阴线刻或阳线刻,在不同的材质上体现绘画,书法的一种技法。线雕亦称“石刻画”,是介乎雕刻与绘画之间的品种。常应用于碑文与匾额。
二、浮雕
浮雕是在石料的表面用雕刻的手法进行雕刻,出具一些凸立感的图案,是一种半立体形态的雕刻品,所有雕刻的图像都以浮凸的状态出现在石头的表面上固而称之为浮雕。又根据石材的表面刻石的深度和浅度的不同,分为浅浮雕和高浮雕两种。
浅浮雕一般为单层次的雕像,其内容在通常情况下也会显得比较单一,没有很大的立体感;高浮雕通常是一些比较多层次的造型雕刻,内容也相对于浅浮雕来说会比较丰富繁琐,多被用于一些建筑物的墙面,寺庙的龙柱和影壁之类的都属于高浮雕。
陶瓷雕刻是一种立体的造型艺术,是在陶土上进行雕、刻、塑、堆等多种创制方法的总称。陶瓷雕刻是可感、可视、可触,具有一定空间的形象艺术,是一门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有着很高的历史人文价值。陶瓷雕刻艺术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非常重要、不可替代的地位。
一、陶瓷雕刻的可塑性和模糊性语言
陶瓷雕刻是运用陶土为材料,运用其材料的特殊性而衍生出独特的成型技法和陶艺语言。因陶艺语言有其自身的特点:可塑性和模糊性。泥的可塑性是指泥与水相糅合在外力作用下形体发生改变,当外力解除后其形状保持不变,在干燥和水分排出的过程中整体收缩而外观不变。泥的可塑性是创作客体的特点,是泥本身所内含的物质的性能所决定的。模糊性是创作主体在创作过程中对创作对象类属边界与形态不确定的思维。有着不确定性、偶发性。模糊性贯穿于作品的构思,在经过雕刻、圆雕、堆雕、镂雕、浮雕、捏雕、雕镶等种类的制作、烧成的整个过程。可塑性使成型成为可能,模糊性使陶艺创作充满灵性。陶瓷雕刻具体的表现形式总体分为圆雕和浮雕两种,都是占有空间的形态艺术。是陶瓷雕刻艺术创作的灵魂与乐趣所在。
二、陶瓷圆雕空间的占有形态
陶瓷圆雕是雕塑家的感情思想及意识形态借助于陶瓷雕刻的语言形态来具体表达。是陶瓷雕刻的主要空间占有形式,是一种完全立体的陶瓷雕刻艺术品。它主要是借助雕刻内部的实体连接和自身的重心,摆放在具体的空间让人们四面八方多角度环绕式的欣赏,我的《十八罗汉》就是个典型的陶瓷圆雕艺术作品。每个罗汉的形象都独具特点,或庄严,或诙谐;或凝重,或灵动;或喜,或怒;或金刚怒目,或善目低眉。表情都自然生动,眼神亦富有神采,毫无矫揉造作之气。每个罗汉形象,它们的空间占有形态各有不同,但在任何角度都能打动欣赏者。作品构思严谨,寓情于理,章法洗练。圆雕另一较大的优势是它既能以一个独立的立体形式出现,也能够与其他艺术品相互结合运用,还能为装饰建筑的附属物件而出现。圆雕制作过程较为旋动,设计较为游动。在对圆雕进行造型设计时,既有单独式的,也有组合型的,正是这种丰富多变的摆放形式给人们带来了视觉上的艺术享受。
三、陶瓷浮雕的视觉形象
陶瓷浮雕是所谓陶艺语言的转换,是指创作者充分利用陶瓷材料的可塑性和相应的成型手法、釉色变化,把创作草图中的平面视觉形象或心中的造型意象转化成具有凸凹起伏效果的浮雕形象。形成或明或暗的错觉感来体现的,其感光面和转向面有所不同。在特定的角度上进行欣赏,具有较为独特的艺术价值。陶瓷浮雕作为以陶瓷材料为媒介制作的介于雕刻与绘画之间平面关系,它相对于圆雕而言,具有本质的不同。浮雕表现的是“在真实性的可视空间上的一种假象”。当浮雕借助于特定的灯光照射时,其营造出来的气氛效果更好。尤其是堆雕,它的明暗度和立体空间更强。堆雕是浮雕的同一个种类,因堆雕是在陶瓷表面进行的一些堆砌,它的表面的凸起相对要高于浅浮雕,因而又被分为高浮雕和浅浮雕。但是在具体制作的过程中也有两者工艺相结合的情况。堆釉原用毛笔蘸取白釉浆在施好色釉的坯体上堆填纹样,堆釉因釉料在高温烧炼中会流动,故画面形象必须概括简练,不能太细。但釉质透明,可充分利用其特点来表现物体轻重、厚薄等不同质感,让直立的瓷面有景深凸起的效果。我的堆雕《松亭会友图》就是采用了以上工艺制作而成。瓷雕在具体的空间艺术美方面,不管是浮雕还是圆雕都能够以一种极其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圆雕和浮雕往往是搭配使用的,其空间占有形式上往往是以浮雕作为装饰背景,以圆雕来进行有力的塑造。只有圆雕与浮雕在空间占有形式上的有效结合才能使雕刻空间艺术表现得更加完美。
四、陶瓷雕刻的主要空间艺术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