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现代爱国诗歌

现代爱国诗歌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论初中语文教材中现代爱国主义诗歌选文的意义

摘要:初中语文教材中之所以编选现代诗歌这一题材,其目的除了要培养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同时还要起到一定的教育意义,这种教育意义就是让学生体会诗歌想要表达的情感态度,进而引导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本文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基础,以其中的现代诗歌选文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了教材中现代爱国主义诗歌选文的意义。

关键词:初中;现代诗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4-0000-01

诗,是我国文学早期表现形式之一,在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可以说,一个没有诗歌的国家,她的文化将会变得黯然失色。无论是从文化传承还是文学发展等方面来说,诗歌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诗歌始终以其独特的形式存在着,并在不同的时代带给人们不同的精神感受。

现代诗歌的教学主要是以教科书编选的诗歌作品为前提的,诗歌作品既是教学媒介,也是教学内容。教材中编选的诗歌作品对教与学都具有一定的导向意义,这种导向意义简单的理解就是诗歌最想表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只有通过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学生才会有正确的价值观,进而达到教育目的。这也是教材中现代诗歌选文最重要的意义所在。

一、选用教材版本及教材中现代诗歌所占比重

自新课程改革后,全国各地出现了很多版本的语文教材,其中人教版和苏教版是大家比较认同的。本文是基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这一版本的教材,选文的主要来源是七年级到九年级的现代诗歌。

新课程标准语文教科书选编了大量的现代诗歌,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的教材中,七年级上下册共选编了11篇现代诗歌,七年级上册8篇,七年级下册3篇,八年级上册没有选人诗歌,八年级下册3篇,九年级上册4篇,九年级下册6篇。初中6册教材一共选编了24篇现代诗歌,现代诗歌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约占有10%的比例。由此可见,现代诗歌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地位。

全文阅读

初中古诗中的爱国教育

摘要:爱国主义教育是初中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在初中语文课程中,中国古代诗词占据了较大的比例,如何利用这些优秀的古代文化遗产,对学生进行生动深入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洗礼,这是一个重要的教育课题。本文就将针对这一课题进行相关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爱国教育 古代诗歌 初中 传统文化 引导 艺术表现

《尚书・尧典》有言称:“诗言志。”意思是诗歌为诗人用以表达自己意志、抒发自己情感的载体。所谓文以载道,也是同样的道理。情感是诗歌的灵魂和归宿,正因为有了情感的重量,中国古代的许多优秀诗歌才得以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许多杰出的诗人才为后人所铭记。

在中国古典诗歌当中,爱国主义是一种重要的情愫和话题,从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一部中国古代诗歌史,就是一部爱国主义思想史。在初中语文课本中,中国古典诗歌的爱国名篇比比皆是,在引导学生欣赏诗歌艺术魅力的同时,如何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的熏陶,这是一个重要的教育教学课题。那么,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中国古典诗词时,应该如何渗透爱国主义的教育元素呢?

首先,以爱国行为作垂范,以英雄人物作榜样,通过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自强、自立的民族自尊心,激励学生从小树立报效祖国的宏图大志。

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有千千万万的英雄儿女,为了国家的利益,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他们是历史的脊梁;也有一些另类英雄,为了国家大义不拘一格地在青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初中课本里收录的诗歌名篇《木兰辞》,便记录了一个替父从军、巾帼不让须眉的女英雄形象。在引导学生学习这篇诗歌的时候,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胆略、智慧和才能,更应该通过这个人物形象,让学生认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不论男女、老少、贵贱,都应该承担起保家卫国的责任。

再如,在学习杜甫《春望》的时候,需要帮助学生解读这首诗歌写作的背景,通过这个背景让学生体会到诗人在写这首诗时沉郁心中的思想感情。如此,才能够让学生真正读懂这首诗歌,明白诗人遭遇国破家亡时的悲愤心情,深刻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英雄事迹的浸润,通过爱国情怀的熏陶,慢慢就会在学生心灵里播下爱国主义的种子,同时也让他们明白:真正的高尚,来源于对国家的热爱;真正的情怀,来自于“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胸襟。

全文阅读

爱在时光中永恒

记者:雁西老师出了新诗集《致爱神》,这应该是您的第六本诗集了吧?据了解这本诗集和上本《时间的河流》诗集之间经历了四年的时间,那这本诗集的产生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雁西:是啊,时间总是在飞速的离开,诗歌却会在时间中渐渐沉静下来。一首好诗或者一本好的诗集当然需要时光的锻造,《致爱神》便是爱在时光中的闪烁和永恒,她不仅仅四年,几乎是我青春和爱情理想的全部意义和文本。这本诗集的诞生是因为气候形成且水到渠成,我非常幸运也非常激动,能够完成《致爱神》是我一生的幸福。

记者:《致爱神》顾名思义是本爱情诗集,雁西老师可以透露下这本诗集是为谁而作吗?

雁西:呵呵,很多朋友都问我这个问题。当然是为爱神而作,她可能是某个人的化身,也可能是为心中的女神或者想象中的至高无上的爱神,在心中隐隐约约有一种东西在牵引着我倾诉和表达,她是清晰的又是模糊的,她是生活的,也是想象的,我知道她是谁,她也知道我是为她而作,我不能说出她的名字,因为她就是爱神的化身。

记者:像您以前的诗集《走出朦胧》《活着的花朵》等,再到现在的《致爱神》,基本都和爱情有关。那您个人对待爱情是怎样的态度?

雁西:看来你没有认真看我的以前的诗集《走出朦胧》、《活着的花朵》等。我的诗歌爱情诗占的分量很重,但不是都和爱情有关。我从小学的时候就开始写诗,粗算起来也有20多年了。诗歌伴着我的成长、成熟和转变。第一本诗集《走出朦胧》,可以说是我生命中的一个转折点,“走出朦胧”的潜台词代表我从青少年时期对生活对情感对人生所朦胧都结束了。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对人生和事物的不断感悟,我感到了自己内心世界的变化,许多曾经的朦胧渐渐从意识中减退。我到北京以后,对生活、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比较,有了更多的沉思,也有了更广阔的思维。后来我出了第二本诗集《世纪末梦中梦》,可以说这是我在人生道路上走出朦胧开始成熟的标记。后来我又到海南闯荡,几番风雨几度春秋,别样的人生体验又激发了我特别的灵感。我对天和地、对人与自然、对神与魔、对生命本身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思考,第三本诗集《永远的鸽群》就是在这种心境中完成了。那本诗集可以说是我的生命走向成熟的里程碑。每年春节回到家里,望着父亲脸上增加的皱纹和新添的白发,我对生命有了更多的反思和痛楚。生命是美好的,生命又是有限的,任何人也不能阻止生命走向衰败和死亡。年过30的我突然悟到了生命的可贵和无奈,淡淡的惆怅和生命的紧迫感令我浮想联翩,因此才有了第四本诗集《活着的花朵》,这可以说是我对生命的一种企盼,一种美好的愿望,是希望挖掘生命中更多的美。“活着”这两个字含义很深刻,我希望自己在有限的生活里感悟无限的东西。第五本诗集《时间的河流》是对时间的领悟和疼痛的表达。《致爱神》是自己告别爱情的最后献礼和花朵。

说到爱情的态度,这方面我还是很传统的。我父母的感情非常好,家庭气氛也很和谐。我渴望像父母那样的感情生活,希望日子过得安定舒适,两个人相亲相爱,相敬如宾。我希望一生一世去认认真真地去深深地爱一个人,当然她也深深的爱我。但生活往往不尽人意,呵呵,不好说。

记者:雁西老师,您的这本诗集除了诗歌本身,您感觉与以往创作的诗集最大的不同在那里?

全文阅读

浅析高中语文现代诗歌鉴赏教学的策略

【摘 要】中国的文学在一定程度上是诗歌的文学,诗歌反映了中国人最根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渴求,代表了中华民族最细微的感受与智慧。高中语文教材中除了大量古代诗歌,现代新诗丰硕的成果和丰富的文学价值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提高其品鉴能力都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语文 现代诗歌 鉴赏教学 方法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现代诗歌的教学可谓是薄弱环节。主要体现在教材选编的课文少、教师不够重视、学生接触不够多等方面。而实际上现代诗歌以其思想深刻、意境优美、节奏明朗的特点深受高中生的喜爱;这又为现代诗歌的教学提供了较好的基础。本文结合中学语文现代诗歌的教学进行探讨,希望能举一反三,有所启悟。

一、灵活设计导语,为教学做好引人入胜的开场白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多样不拘形式地设计情境,带领学生进入特定的意境中,引起心灵上的震撼和共鸣,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渴望。如学习徐志摩的新诗《再别康桥》,为了启发学生对诗歌主题的把握,首先从学生的情感积累中谈古今中外人生中的各种离别开始,有宋代柳永与恋人酒洒长亭的《雨霖铃》、有电影中为保卫家国而舍儿女情长的《魂断蓝桥》。学习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时,我们从对自己母亲的热爱开始设计导语,把对国家的热爱与对母亲的情感紧紧联系在一起。诗人艾青面对日本鬼子对中国人民的烧杀抢掠、对我国领土的肆意践踏,眼含热泪、怀着诚挚的感情,对祖国母亲唱出了一曲爱国主义恋歌――《我爱这土地》!

二、热情朗读文本,为正确把握情感态度做好准备

1. 朗读:要求学生自主完成字词的读音问题、诗歌简单词句的理解。教师在教学前应布置相应的预习作业,做好字词句简单障碍的清扫工作。

2. 诵读:课堂教学中在教师的指导下理解诗歌写作背景、创作时的特殊情境,以及完成诗歌内容的理解、特殊意象和意境的分析、情感的把握。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读出诗歌魅力,读出作者感彩,读出自己的体会,达到作者和读者在情感上的共鸣和交流。

全文阅读

苏教版高中语文现当代诗歌教学研究

苏教版的现当代诗歌教学,有着自己的特点,应该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有序地开展。以苏教版现当代诗歌教学为研究对象,论述了现当代诗歌教学的基本方法,希望可以为现当代诗歌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参考作用。

苏教版现当代诗歌高中诗歌教学

现当代诗歌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艺术欣赏能力和人文素质修养的重要内容,历来是教学的重点和热点。由于和人教版的教材内容不尽相同,苏教版的高中语文教学独具特色,对于现当代诗歌的教学也有不同,这一点应该区分清楚。苏教版的高中诗歌教学,要根据教材的编排和学生的实际状况,有条不紊地进行,既要符合教学大纲的精神,也要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所以,进行诗歌教学的方法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一、要转变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现当代诗歌的研读和理解能力

现当代诗歌是相对于古体诗、旧体诗而言的,大致是以五四时期作为分界线,受到国外现代诗歌的影响,结合中国特色,逐渐形成的诗歌形式,可以说,中国的现当代诗歌就是成长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之中。涉及到高中的现当代诗歌教学,务必要让学生明白现当代诗歌的含义和来源,这其中的来龙去脉是现当代诗歌教学的第一步。只有普及了现当代诗歌的内涵,才能进行具体的诗歌教学。在苏教版的语文教材中,现当代诗歌的分量还是很重的,也是教师教授的难点,更是学生学习和理解的热点。所以,教师对现当代诗歌的教学,要改变过往死气沉沉和长篇大论的教学方法,采用全新的“研读”和“领悟”教学,让学生融入诗歌情境,领会诗歌感情,学习诗歌的语言运用方法。

首先,在现当代诗歌教学中,要让学生“读懂”诗歌,就是要仔细研读诗歌中的“每一句和每个字”,要把诗歌拆卸开来,让学生分解地来看诗歌的语言构成,并逐一解读。其次,要理解诗歌的语言和艺术技巧,把诗歌的神韵深入领悟,要深刻了解诗歌的手法和技法。最后,要感知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体味作者的情趣和志向。这三个阶段,是现当代诗歌教学的基本步骤,也是提高学生诗歌理解能力的必备步骤。

如现代诗人戴望舒的《雨巷》,诗中有这样几句,“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这几句是本诗中极为精彩的语句,教师在进行本诗的教学时,应该注意,在分析这几句之前,要让学生清楚诗歌创作的时间和背景。本诗创作于社会动荡的1927年,当时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诗歌是借雨巷之名和雨夜之势来暗指黑暗的社会,用一系列的寓意物来代指作者愤懑、不满和无助的心情。上面的几句诗,在教学时应让学生明白诗歌的技巧和手法,分别是代指、排比和顶真,诗歌的总体技法是寓情于物,表达愤慨。

二、诗歌教学中,要加强诗歌的朗读训练,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全文阅读

咏大爱的时尚诗人南枫

不少喜欢和关注南枫诗歌的读者已经习惯地等候南枫的新作品,期盼南枫不断地为读者奉献新作。

从2002年南枫出版第一部作品《爱・COM》后,南枫已经连续出版了3部作品,第4部作品目前正筹备出版。以爱情为主题的南枫作品,形成了其诗歌特色,歌颂爱情真谛,成就了南枫作品在读者心中的美好旋律。读者关注南枫,热爱南枫作品,无疑是南枫作品补养了当代人爱情观的营养不良。也满足了人们对爱情美好的渴望,从而让读者在迷惘中找到了爱情的审美尺度。南枫宣扬爱情观念,诗咏大爱成为当今诗坛乃至文坛的传说。

正因此,南枫受到当代文坛褒奖。

2005年11月5日,第世界诗人大会暨第一届中国诗人大会,在北京举办分会。在会上颁发了一项特殊荣誉:向青年诗人南枫授予了“桂冠文学家”称号,轰动了中国诗坛。这是世界诗人桂冠联盟首次向中国大陆诗人颁发的此项奖励。也是该组织对有文学贡献的作家、诗人的最高奖励,该组织很少颁发这样的奖励。

来自世界各地的12个诗人大会组织和40余位著名诗人、引领中国诗坛潮流的30余位国内著名诗人,以及中央和地方各有关媒体记者、诗歌爱好者200余人共同见证了这一时刻。

南枫继2002年出版中国首部爱情摄影诗集《爱・COM》。2003年出版歌颂抗击非典英雄的爱情摄影诗集《爱・Angel》之后,2005出版的《爱・NET》是他的第三部爱情摄影诗集。至此,南枫仅用三、四年时间,就完成了具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诗歌3部曲。以诗歌形式歌颂永恒爱情,用诗歌呼唤着人们对爱情的良知,表现了诗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南枫的爱情摄影诗集,因为撕心裂肺般地表达了爱情的悲欢离合,被喻为中国诗坛的“廊桥遗梦”,引起了诗坛的极大关注。

《爱・NET》是一部描写和抒发爱情感悟的作品,这部诗集没有出版时。就已经被拍摄制作成诗歌电视艺术片,进行了探索性的电视与诗歌艺术结合尝试,2004年10月2日在中央电视台第三套“岁月如歌”栏目播出。国内著名朗诵艺术家乔榛、丁建华的真情朗诵,使得这部诗歌电视艺术片播出时在诗歌爱好者中产生极大影响。

2004年1月2日。中国作家协会和《诗刊》社,为南枫召开了作品研讨会。对南枫作品和南枫的创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肯定南枫诗歌运用的影像艺术表现形式,具有时尚化特点,具有全新的视觉,南枫为中国当代时尚化诗人。

全文阅读

哈代诗歌解读

摘 要: 托马斯・哈代不仅是英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而且是英国20 世纪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歌在英国诗坛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本文试从哈代的抒情诗入手,对哈代的诗歌与创作思想进行简要的介绍。

关键词: 哈代 诗歌 悲观主义

19世纪末20世纪初,作为英国诗歌巅峰的浪漫主义大潮已经成了遥远的往事,随着丁尼生和勃郎宁的逝世,维多利亚时代的浪漫主义余波彻底衰落。整个英国诗坛似乎只是在等待着另一次高潮的来临,比起主流的现实主义小说,诗歌显得落寞而孤寂。但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个时代的诗歌空白,他就是托马斯・哈代。

因为哈代所取得的杰出的小说成就,他的诗歌常常为人所忽视。但是,哈代的诗名到了20世纪后期日益隆起,已经丝毫不逊色于他作为小说家的名声,而这也是哈代本人生前所乐于看到的。其从不掩饰自己对于诗歌的偏爱,宁愿被别人称为诗人,而不是小说家。

因为在哈代看来,诗歌比小说更高雅,更能自由地表达思想,不受限制。哈代最早走向文学道路就是从诗歌起步的,他曾仔细研读过斯宾塞、弥尔顿、华兹华斯等人的作品,在伦敦作学徒期间就开始尝试写诗,他早期的诗作《无色的音乐》、《深思的少女》情感真挚,富有想象力,意境深远,展示了他的诗歌才华。而在写作小说期间,哈代仍然坚持诗歌创作,当《无名的裘德》遭受到评论界的抨击后,他更是全身心地投入诗歌创作,在1898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威塞克斯诗集》后,哈代接连出版了8部诗集,包括《时光笑柄集》、《环境讽刺集》、《今昔抒情诗集》等,诗歌创作多达918首,最后一部诗集《冬天的话》于1928年他去世后出版。

如果说哈代创作的小说有一种诗的意境,那么他创作的诗歌则属现实主义。哈诗冷静、严肃,甚至略带嘲讽地观察人们日常生活的希望与恐惧、困惑与迷惘、喜与悲、苦与乐,而且诗作大多具有自传性。正如他的第二位妻子弗洛伦斯所说:“要了解哈代的一生,读他一百行诗胜过读他的全部小说。”①哈代抒情诗有四类题材,即爱情、自然、战争和死亡,这构成了他创作的主要领域。

在西方文化中,爱情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几乎可以说,爱情即人生。在文学作品中讴歌爱情的美好和美妙一直是其长盛不衰的传统。哈代是珍惜爱情的,他那一千多首诗中,有不少是歌颂爱情的力作。哈代的爱情诗真挚纯朴,深切感人,体现了他丰富的感情世界和敏感的内心感触。特别是在1912至1913年间为追忆第一位妻子埃玛而作的总题为“旧焰余烬”的组诗,用词质朴,情真意切。哈代与埃玛年轻时的热恋曾轰轰烈烈,婚后初期也是琴瑟和谐,但其后的生活却并不美满。哈代喜欢结交少女,而埃玛对此则极为不满,两人的感情自然很难融洽。1912年埃玛去世后,哈代对她思念不已,他对曾同他一起度过人生最幸福时刻的女人的突然离去感到震惊和悲痛,并把自己的情思写入诗中来传达他在埃玛去世后的心境。

哈代诗中另一频繁出现的题材是自然。尽管自然从来不曾是他的主题,仅仅作为人类活动的背景,但他依然是一位热衷描写自然的诗人。哈代一生写过近百首自然诗,是其诗歌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由于长年居住在乡村,他对乡村生活和大自然有一种天然的亲密关系,哈代的诗歌长于对大自然景观的描绘,并寓情于景,表达他对自然万物的热爱。在他的诗歌中,仿佛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风雨雷电、飞禽走兽都具有了人的情感。尤其是对树枝的描写,达到了活灵活现的地步,有人甚至称呼哈代为“树枝诗人”。他对自然的关注实际上是对人类生存状况的关注,他从自然万物的悲剧性中看到了人类的悲剧命运。虽然对于哈代来说自然是灾难的承受者,本身有许多不和谐因素,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均充满着残酷的竞争,然而他在自然诗中从来没有让人们放弃生存意志,而是将希望寄托于人这一大自然殊的群体,寻求着人与人之间的爱,希望人们用坚韧和刚毅的态度来对待生存的痛苦。所以对于大自然,哈代既不像他的前人那样顶礼膜拜,又不是简单地回避。在继承华兹华斯的一部分思想的同时,他又抛开了华兹华斯积极向上、充满希冀的一面。他试图在大自然中找寻智慧、善良与美,但又在诗中展现自然阴暗残酷的一面,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自然观。

全文阅读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的反思

摘 要:本文试图在对新课程理念的观照下审视高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的现状,我到症结之所在,并试图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促进诗歌教学的现代化。

关键词:高中现代诗歌教学 反思 建议和体悟

20世纪八十年代以“朦胧诗”为代表的现代诗歌曾经在中国掀起一场全民读诗、写诗的浪潮。是现代诗歌点燃了人民心中久已凝固的对美、爱、真诚、理想的追求。无独有偶,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各方纷纷伸出援手,这其中就包括诗歌这一人类的精神援手。“悲愤出诗人,灾难发诗情”,一时间诗人写的诗在四处传诵,诗歌的报纸、刊物和书籍也都把视线聚焦灾区人民。诗歌成为中华民族人性提升的又一推手。可见,诗歌在这个曾经的诗歌大国有多大的作用,但长期以来,在诗歌普及的最前沿一中学语文教学中,现代诗歌教学举步维艰。由于缺乏足够的训练,语文教师在现代诗歌教学中遇到很多困惑,又因为教材中现代诗歌的篇目很少,许多语文老师对寥寥几首现代诗歌常常简化处理。这种情况的出现对于现代诗歌的普及、诗歌人才的培养、中国现代诗歌水平的提高都是件令人揪心的事。“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本文试图在新课程的视野中窥视高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一些建议。

一、对新课程基本理念的理解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我归纳起来,它有三个特点:

1.重体验。所谓“体验”,简而言之是指通过实践活动来认识事物。传统教育中,片面放大教育者的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活动可以促进人的心理在个人既有的遗传素质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发展。活动有利于培养和发挥个性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的主体性特征,活动有利于个体潜能的发挥。,在这个越发重视人才创造能力的新世纪,体验教育无疑是提高学生创造兴趣和创造能力的好理念。而体验教育的核心是情感,这正是新课程理念下整个语文教学应该改进的地方。

2.重对话。概括起来。语文教学中的对话包括文本与人的对话、人与人的对话,文本和人的对话包括阅读和写作两大块,人与人的对话又包括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两种。对话,是一种交流;对话,是一种互动;对话,更是一种创造。只有在互动中才能充分调动人的主体性。才有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语言素质的提高。这其中文本与人的对话是基础,人与人的对话是阐发和升华。新课程重对话。在语文教学中就体现为更加重视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使课堂成为师生充分互动、充满活力的场所。

3.重人文。新课程重人文在语文教材上有集中的体现。在《浙江省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一书中,介绍教科书体例结构时有如下描述:“教科书编写以专题为基本结构单位,旨在突出综合整体的恩想,专题名称旨在对内容起标识性作用。以人文话题为统领,从‘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个向度设置了20个专题。”①语文教材打破按文体编排的体例,改以人文主题为编排体例,是一个创新,对提高学生整体的人文素质大有裨益,避免教育培养出的只是具备一些语文知识的半成品,仔细审视一下过往的语文教育,这样的教训难道还不多吗?所以,使学生的学习既能掌握语文的工具功能,又发挥语文的人文性,这是语文课改为我们指的一条路,也是学生完满人格建构的保障。

全文阅读

诗歌是上帝的声音

主持人语:

诗人赵恺对80后、90后新生的青年诗人来说是陌生的。而我知道是在八十年代初期诗歌复苏后疯狂的年代,他的一首叫《第五十七个黎明》的诗歌,当时给我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刻。据朋友马铃薯兄弟介绍,赵恺的日常生活^得非常敦厚、实在,自信和宽厚。我从他的诗歌中读出了一个优秀诗人的境界,其作品无不充满历史感和文人情怀。特别是如今,当我重读《第五十七个黎明》时,依旧被感动,依旧感到优秀的诗歌所蕴含的难以抗拒的力量本身就是一种生命。这里我想说,诗人赵恺是值得我尊敬的。(雨田)

马铃薯兄弟(以下简称马):赵恺老师,您好。这些年我断断续续地对海峡两岸的诗人做过一些访谈,发表在浙江《江南诗》等刊物上。最近,我受托做一个关于您的专题,既是向为当代诗歌做出重要贡献的老一代诗人表达敬意,又可将您的诗歌成就向当下的年轻诗歌作者和读者做一次较为系统的呈现。接下访谈的工作后,我心底的记忆有被突然唤醒的感觉――在80年代初期,我就是您的读者了,那时我还是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的一名学生,那时您的《我爱》获奖,同时获奖的,还有另外两位江苏诗人:王辽生和朱红,我作为一名江苏人,曾深感荣耀。后来,我曾有机会向王辽生老师讨教,他还曾一字一句给我修改过习作……这些青春时期的美好记忆,一直在心底珍藏着。我不否认,此次听编者以“老诗人”尊称您时,我有些感到陌生的不适感,在我的心目中,您一直是充满激情、充满朝气的形象,和“老诗人”的“老”字似乎不搭边儿。但您毕竟又是属于从战乱、动荡年代走过来的一代人,是我们这个民族一段艰难曲折的历史的见证人。您出生于抗日战争时期的1938年,童年历经苦难,留下深重的精神创伤。不知道可不可以这样说,对于普通人,这些经历或许只求淡忘,但对于一位艺术家、一位诗人,这些经历在伤害着经历者的同时,也在以某种曲折的方式,提供着激励和滋养;诗人也在以自己的方式,对抗着命运的磨折。这个访谈的第一个问题,想请您简单回顾一下,战乱年代,您的家庭所经历的变故,您个人艰难成长的轨迹,您是怎么从那种苦难、艰困的生活中顽强生存下来的?

赵恺(以下简称赵): 能够用语言表述的苦难不是真正的苦难。如影随形、肩相接:苦难是我的终生死敌。

苦难不是财富。如果一定把它说成财富,我拒绝这种财富。

一旦苦难来犯,则不能畏惧,不能懦弱,不能回避。回应苦难的唯一方式:抗争。打倒,站起;再打到,再站起:为了尊严。

马:有记载,您1950年即开始发表作品,算起来,那时候您才十二三岁,这个年岁不仅写作而且开始发表习作,可以称为早慧的文学少年了。您最早发表的是一篇什么类型的作品?发表在何处呢?

赵:在重庆明德小学读二年级的时候,我参加了一次本应三年级以上学生才能参加的全校作文比赛。我参赛的题目是《写给妈妈的一封信》,居然获奖。奖品是一支铅笔和一个铅笔刨子。举着奖品一路欢呼回家,一头扑进妈妈怀里。那篇作文可视为此生最初的写作。发表文字――不可把任何文字都称为作品,作品是品质,它庄严甚至神圣――是在1950年夏天,从南京五台山小学毕业等候第四中学发榜。当时家住新街口一侧的沈举人巷3号,位于《新华日报》后门边。少不更事,竟然把一篇姑妄叫做散文的文字寄给《新华日报》。有一天,我正在地上打玻璃弹子,从院外来了两个人,他们问:“你们院里有个赵恺吗?”,打弹子的同伴指着我说:“就是他。”话没落地,来人说:“真调皮。”原来,他们是《新华日报》的编辑,来为寻找作者:我的文字发表了。写的什么,现在全忘了。那年,12岁。

全文阅读

简析徐志摩与余光中的诗歌创作

[摘 要] 在中国诗歌史上,余光中和徐志摩都是及其重要的诗人,研究他们的诗歌对于中国诗歌史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徐志摩是二十世纪初的伟大诗人,他的诗歌对于后来余光中的诗歌创作有着重要意义。徐余两人同是浪漫主义诗人,他们的诗歌在思想主题、结构形式和比喻意象方面有着相似之处。

[关键词] 爱情;浪漫;中西融合

徐志摩和余光中两人同有过出国留学的经历,并且两人的留学经历都对他们的诗歌创作有着极深的影响,他们的诗歌兼具浪漫和中西融合的特征。徐志摩和余光中两人的诗作在思想主题、结构形式、意象比喻等方面存在共同之处。

一、徐志摩与余光中诗歌之爱情主题

徐志摩是二十世纪初追求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诗人,他的诗歌常以“爱,自由,美”为主题。徐志摩曾留学英国,开放、包容的环境使得徐志摩对爱情的追求更加奔放自由。余光中的爱情是与他的妻子范我存紧紧联系在一起。余光中在美国留学的两年时光,更是创作大量诗歌来表达对妻子的思念。

1、“爱,自由,美”是徐志摩诗歌创作最主要的话题

徐志摩的诗歌作品中,有大量描写爱情的诗歌,这些诗歌展现了绘画美、音乐美和建筑美的三美风格。仔细品读可大致包括以下几种。

第一,第一类是以《我来扬子江边买一把莲蓬》、《恋爱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为代表的爱情诗。这一类诗歌特点是直抒胸臆,感情表达热烈真挚。在《我来扬子江边买一把莲蓬》中,诗人直呼爱人昵称“小龙”,并通过莲蓬这一意象,将心中对爱人的思念和爱意表达出来,用莲蓬的生物结构一层层分析了自己思恋的程度 。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