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物业创优工作总结

物业创优工作总结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物业管治创优工作年终总结

2010年10月28日信枢大厦已正式投入使用,把信枢大厦建设成为优秀文明大厦是每个公诚人的奋斗目标,而是否能评上"物业管理优秀示范大厦"是评价物业管理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志,为使信枢大厦成为独具特色的牧业管理典型,我们展开了全面的创优工作。

品质管理部作为公司的监督管理部门,肩负起了公司创优的牵头工作和评优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从2010年10月起,我们进行了全面的创优:

2010年10月,我们在公司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兄弟部门的各级配合下确定了23F-01房为评优资料室,并对资料室进行了简单的装修,选定了资料柜、文件夹等并合理摆放进行了资料室;在与各部门沟通后,根据公司实际情况拟定了一份各部门须提交资料的清单,并发放了《关于创优资料归档整理的通知》。

2010年11月成立了大厦评优领导小组,并确定了小组成员,制定了评优资料的保管、借阅制度和销毁制度。为确保评优工作的顺利进行,明确各部门在创优工作中的职责,按公司领导要求于2010年11月8日召集了各部门副主管及以上人员召开了"信枢大厦〝区优〞评选动员大会",发放了各部门须提交资料清单。会后及时展开了资料的收集工作,并将资料的收集与平时工作相结合,用高标准、严要求运用到平时的工作中去。

2010年12月深入各部门收集资料,并严格要求质量记录的填写,并跟踪各方面管理规定、措施的落实情况,真正使全公司参与到创优中来,提高公司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2011年1月,在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公司评优资料的收集已完成了大部分工作,此时进入了关键阶段,为了做好下一步评优资料收集的及时性和准确性,确保"创优"顺利开展,我部门将各部门未完成的评优资料进行了统计归类(分为《部门每月需提交的质量记录目录表》和《部门需提交的各项制度与必备资料目录表》),并跟踪各部门按时向评优资料室提交质量记录和相关制度进行归档保存。

2011年2月10日开始春节后的第一日工作,从当日开始全面整理评优资料,对各部门所提交的资料进行了统计。在进行统计的基础上进行了各方面的归纳总结,所有文件按《全国物业管理示范大厦标准及评分细则》进行了分类入文件夹,并制作了相应的文件夹标签,进行了系统的编号、整理。并制作了公司移交资料文件盒,准备迎检前将文件从公司资料室直接移至评优资料室统一归档。

2011年3月4日万科物业管理公司对公司创优工作进行了一次较全面的检查,此次检查发现了一些问题,我们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整改措施,并于2011年3月12日通知了各部门进行整改[公诚(品)字[2011]008].

全文阅读

物业公司创省优工作总结

编者按:六月份是**太阳城全面入住的第三个月,物业工作正在有条不稳的进行,这个月更是一期业主全面体验物业服务的关键月。物业公司申报省优工作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为了给小区业主提供更加安全、舒适、方便的生活环境,并真正成为业主信赖的“好管家”。秉承**物业“服务到最小细节”的物业管理理念。我们将从园林绿化、道路、公共区域卫生、安全防范、水电等方面大力整改。我们将贯彻“外塑形象,内强素质”的观念,把物业管理真正变成全新服务模式。推行“首问负责制”和开展全员联动等方面工作,很好的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综合服务意识。针对前期业主的需求,我们充分整合资源,为业主提供一系列家政服务,受到了业主的一致好评。

六月份是**太阳城全面入住的第三个月,房屋装修也已进入高峰时期,物业工作正在有条不稳的进行,这个月更是一期业主全面体验物业服务的关键月,我们在做好常规服务工作的同时,物业公司申报省优工作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

现就六月份为创省优所做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各类创优资料的整理,创优工作计划确立,并报送市创优办。

二、针对现状对原有物业组织机构进行重组,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三、参照《全国物业管理优秀住宅小区标准》各部门展开自查工作,对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及时整改,调整工作思路。

四、建立建全了物业各项档案资料,专人管理。

五、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我们对在职所有员工进行了针对性培训,以提升员工自身素质,具体培训项目有:入住、装修作业流程、如何处理业主投诉、《入住手册》、商务礼仪等。

全文阅读

物业管理中心“优质服务年”创优方案

根据“后勤总公司2010年工作重点”的总体要求和“物业管理中心关于确定2010年为物业优质服务年的决定”,结合实际,现制定“优质服务年”活动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以“解放思想、扩大开放、迅速提高质量、迅速占领市场”为指导思想,坚持发展就是硬道理的基本原则,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强化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大胆、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心的改革和发展,做到市场有新的发展,管理服务水平有新的提高,经济效益有新的突破,中心面貌有新的变化,及时做好学校西进的各项准备工作,为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提供强有力的后勤保障。

二、工作目标

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加强常规管理,注重工作实效,以“重视质量,深化改革,加速发展”为工作重点,努力做到:加强学习,提高服务意识;加强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加强考核,提高服务效率,使服务工作力求做到有预见性、有高效性,以确保各项服务保障工作顺利开展,并实现“优质服务年”的各项工作目标,为总公司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物业管理中心2010优质服务年创优计划

时间

活动内容

全文阅读

把握机遇发展具有云南特色的高技术产业

1998年云南省委、省政府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决定》,推动云南高新技术产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云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十五”专项规划的指导下,云南省在参与国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布局分工中,紧紧围绕将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成为云南省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产业竞争力的目标,进一步加强了对生物与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机光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培育,通过高新技术与特色产业的有机结合,使得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云南优势特色资源增值转化取得长足发展。

一、将生物资源开发作为云南发展高技术产业的突破口,高技术产业化成效显著

根据云南在天然药物、绿色食品、经济林果、花卉及香料等绿色经济方面具有的比较优势和市场需求,采用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将生物资源产业的培育作为云南发展高技术产业的切入点。截止2007年5月,云南花卉产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达23个,鲜花产值和市场占有率连续14年居全国第一。同时也培育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工业产权的现代制药企业,促进了产业升级。形成了一批名牌产品的龙头企业。预计2007年云南省广义生物产业总产值可达2600亿元。根据云南特有的生物多样性战略资源的优势和面向东南亚的区位优势,为促进产业集聚,实现规模效应,做大做强资源特色生物产业。2007年6月,国家认定了昆明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

二、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跨越式发展

传统产业在云南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其工业总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十五”期间,以云南优势资源和传统优势产业为依托,紧紧围绕烟草、有色冶金、农业、磷化工、机电、医药等重点行业,加大引进、应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力度,实施了一批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示范工程,促进了传统产业技术进步。

三、实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重大项目取得新突破

2002―2007年,云南省共承担国家高技术产业化、创新能力建设、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40项。项目建成投产后,预计新增产值近80亿元。云南省承担的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在产业领域分布上,在有较好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的生物资源开发和矿冶及新材料领域占了较大比例。在地域分布上,主要分布在经济较为发达,科技力量较强的昆明、玉溪、曲靖等三个地区。通过优势领域的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的实施,加速了高新技术与特色产业的有机结合,促进了结构调整,形成了独特的区域优势产业,并探索了资源可持续开发和产业协调发展的模式。同时,形成了以项目为载体,政府资金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和其它资金广泛参与的多渠道、多层次投融资体系,充分发挥了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引导投资、以点带面的积极作用,产业化项目国家投资带动社会投资达1∶12,取得了政府投入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四、全省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全文阅读

南宁市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研究

摘要: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是区域工业发展的核心特征。近年来,南宁市工业结构存在着布局不够合理、集群效应不明显、企业组织规模普遍偏小、创新能力不足、产品附加值不高等一系列问题,要进一步优化工业地域结构、产品结构、组织结构,发展壮大现代工业,构建自主创新体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从而顺利实现工业转型升级的目标。

关键词:南宁;工业结构;优化

现代区域工业的增长过程,就是区域工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升级的过程,工业结构的不断演变与升级是区域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乃至核心特征。调整工业发展格局,加快工业结构优化与升级,对南宁市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克服资源要素制约,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推进区域性国际城市和广西“首善之区”建设进程以及实现首府现代化建设新跨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该予以高度重视。

一、南宁市工业结构的现状

1.工业所有制结构现状

国有工业比重下降,非国有工业比重明显上升。2006―2012年,南宁市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38.68%下降为21.63%,而非国有工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则由61.32%持续上升到78.37%。国有工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12年,南宁市规模以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54.38亿元,比2006年增长137.11%,利润总额22.12亿元,是2006年的近3倍,企业亏损面下降到15.96%,比2006年减少 26.51%。非国有工业经济快速增长。2012年,南宁市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645.99亿元,年均增长32.52%,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19.12%。

2.工业区域结构状况

南宁三大开发区(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广西―东盟经济开发区)成为全市工业增长的领头羊。2012年,南宁市辖6县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69.1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7.10%;6城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95.4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8.83%;三大开发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954.3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5.44%。县(区)工业发展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和支持,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2012年,南宁市三大开发区亿元以上企业228家,占全市亿元企业的46.25%;6城区亿元以上企业104家,占全市亿元企业的21.09%;6县亿元以上企业161家,占全市亿元企业的32.66%。

全文阅读

建立现代产业系统的意见

一、充分认识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意义

工业发展速度和质量亟待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弱,产品科技含量低、初级产品多、知名品牌少,产业关联度小,综合配套能力差,市场竞争能力弱,园区发展滞后;融汇当代科技成果,现代产业是指符合当代社会需求。代表未来发展趋势的产业。现代产业体系就是通过有效的条件、支撑和保障,研发、制造、经营比较普遍的优质或高附加值产品的产业体系。改革开放以来,全市经济总量不断攀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全市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1.7%人均生产总值由392元跃升至28426元。三次产业比例由1978年的29.737.732.6调整为年的11.3∶40.5∶48.2农业产业化程度年在全省名列第一,工业主导产业支撑作用不断增强,以港口和旅游为主的服务业快速发展。但从总体上看,市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且内部层次低,工业弱反衬出三产强;服务业内部结构不优,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旅游业尚未从传统旅游观光向休闲度假成功转型,港口功能单一。

又体现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既符合产业演进规律。深入贯彻国家和省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转变发展方式、破解产业结构不合理等深层次矛盾的治本之策,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向高端前沿升级的迫切需要,顺应经济全球化、主动参与国内外产业分工、赢得新一轮经济增长主动权的必然选择,对于促进经济社会长远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指导思想、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立足自身优势和现有基础,着眼打造新的竞争优势和未来发展,围绕“一中心三基地”定位,树立旅游立市、产业兴市理念,瞄准产业链高端,狠抓关键环节,加快结构调整,加速实现产业异构,大力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做强做大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努力构建以旅游业为中心,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以竞争实力强、生产规模大、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优质产品为主要标志,具有创新性、开放性、融合性、聚集性和可持续发展特征的现代产业体系。

(二)基本原则: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应遵循以下六条基本原则。

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坚持旅游立市和产业联动相结合。积极实施“旅游立市”战略。加快结构调整步伐,以生态环境提升和旅游业的大发展,促进其它优势产业更好更快发展,全面推进旅游业与各产业相互促进、协调联动。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发展洁净产业相结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用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突出发展洁净产业,坚决控制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和低效率项目发展,实现在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优化,切实保护生态环境。

全文阅读

科技局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发展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这一战略目标,以“十大工程”为抓手,充分发挥山水优美、文化灿烂、生态优质、物产丰富、区位优越、品牌响亮六大优势,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严格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积极探索**创新发展、开放发展、集约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之路,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目标:突出科学发展的服务业综合改革示范、新型工业示范、景区景点示范、特色村镇示范等重点领域,积极开展创建工作,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质量效益明显提高、生态环境保持良好,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到**年,力争实现GDP469亿元,年均增长13.9%;人均GDP继续保持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财政收入50亿元,年均增长18%,人均财政收入达到全省平均水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5亿元,年均增长22%以上;实现旅游总收入260亿元,年均增长16.6%,其中创汇3亿美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8%;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9.2:44.6:46.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力争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继续保持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城镇化率达到46%以上。

到**年,力争实现GDP740亿元,年均增长13.3%;财政收入80亿元,年均增长1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34亿元,年均增长14.7%以上;实现旅游总收入400亿元,年均增长15.4%,其中创汇5.7亿美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9%;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6.9:44.1:4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城镇化率达到50%。

(三)基本原则:以科学发展为总揽,以文化、生态文明建设为两翼,以平安和谐为保障,重点把握以下五条原则:(1)坚持科学发展的原则。按照科学发展理念,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重视人的地位作用、利益权利、价值尊严、生命发展,走和谐文明的发展道路。(3)坚持发挥优势的原则。充分发挥**六大优势,抢抓机遇,错位发展,提速增效,努力实现争先进位。(4)坚持突出重点的原则。围绕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明确示范领域,实现重点突破。(5)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统筹抓好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重点领域、建设要求和具体任务

(一)建设科学发展的服务业综合改革示范

全文阅读

市区工业发展与财政收入关联综述

作者:王兆林 单位:南宁市社会科学院

加快发展重点产业,壮大财源总量产业兴,财源才能旺。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找准南宁产业发展的“坐标定位”,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作为重点产业,促使优势资源发挥最大作用,形成既有南宁特色又有独特竞争优势的产业格局,壮大工业财源总量。一是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未来 5~10 年,南宁市重点培育发展的主导产业是铝加工产业和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广西是有色金属之乡,为南宁发展以铝加工为主的有色金属深加工提供资源保障,而南宁市铝加工业已经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优势。对于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南宁市目前一方面充分利用国内外特别是东盟国家巨大的市场需求,加快汽车、通用机械及重大装备制造等的自主创新和产品升级;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南宁市被批准为国家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的战略机遇,强化南宁与周边如柳州、桂林、玉林等具有相当强的机械与装备制造业基础的城市技术交流与合作。二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南宁市优势的传统产业包括农产品加工、化工、建材、造纸等,应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点突破研究开发、营销、品牌培育、技术服务、专业化分工等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环节,在“微笑曲线”的两端下足功夫,做足文章,促进产业发展从低附加值区段向高附加值区段转移。三是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充分利用南宁市高校密集,科研院所集中,人才信息资源丰富,高新科技型产业基础扎实的优势;利用南宁市正在加快建设面向东盟的区域性信息交流中心,实施“两化融合”试点工程,加快发展“数字南宁”的优势;利用南宁获批准为生物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享受有关政策的优势,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同时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壮大工业企业,培植财税来源南宁市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要实施做强企业战略,重点培育一批能担当“领头羊”的强优企业和企业集团,积极扶持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坚持“抓大做强”和“放小扶小”同时并举,打造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强、财税贡献率大、发展后劲足的企业。一是培育强优企业。以“工业项目建设工程”为抓手,精心策划、系统包装一批重大工业项目,鼓励企业实施大项目快速扩张,成为综合实力雄厚的行业龙头企业,担当辐射和带动一大批中小企业、实现共同发展的责任。集中优势资源促进大项目建设,实行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优先向重大项目倾斜,创新大项目的投融资机制,多渠道筹措大规模资金,设立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引导资金,确保重大项目从策划到实施的激励,调动全市各方尤其是企业开发和建设优质重大工业项目的积极性。到 2015 年,形成产值超 100 亿元企业 2 家,培育支柱型税源大户。二是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围绕铝加工、加工制造业、制药与生物技术产业等重点产业,培育发展特色中小企业,引导中小企业加入大企业、企业集团、优势企业的产业分工协作体系,主动接受大企业的技术、产品辐射,为大企业主导产品生产标准化配套零部件。建立推进大中小企业协作配套的工作机制、政策驱动机制,对为大企业开展协作配套增量部分给予奖励,通过贷款担保和贷款贴息等举措,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围绕大型企业和重点项目发展配套工业,拉长产业链,催生产业集群。建立大中小企业协作配套互动信息平台,提高配套跨进协作效率。三是加快技术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未来财源建设的方向。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推进产学研相结合,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通过购买知识产权或共建股份制企业,持股或控股科研机构,提升联合层次、提高联合紧密度。同时推动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提高南宁市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水平和服务能力,重点完善南宁生物公共技术平台建设。支持南宁市优势企业建设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国家重点实验室,引导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等,大力支持自治区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实验室承担的产业重大科技专项及攻关工程、高新技术产业化重大专项等高新技术产业项目。鼓励产业链相关企业组成产业联盟,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对产业链节点关键技术、工艺、工装实施联合攻关,提升整体的自主创新能力。到 2015 年,力争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 300 个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增加值增长25%以上,促进财源建设逐步向创新发展转变,向高端研发经济转变。

发展总部经济,抓好新兴后续财源总部经济可以增加地方财政税收,优化税收结构。企业总部创造的税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的税收贡献。二是总部员工的个人税收贡献。重点发展加工制造、商贸物流、电子信息、金融、文化等产业和领域的总部经济,着重吸引一批国内外大中型企业集团地区总部或职能性总部入驻,发展成为区域性的总部基地,特别是加强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沿海各城市之间进行产业合理的分工布局,争取将布置在沿海三市的重大项目的地区总部、职能总部落户南宁。大力吸引广西区内大中型企业将总部迁移到南宁市,而生产基地留在原地或在南宁市周边的土地和劳动力等常规资源丰富、成本较低的小城市及县城,形成“总部—生产基地”异地分布,培育扶持一批本土总部企业做大做强。(四)加快发展园区经济,增强财源后劲加快园区、城区、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是推动新型工业化、承接产业转移、统筹城乡产业协调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是做大工业经济总量,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拉动就业,增强地方经济实力,增强财源后劲的有效途径。一是加快发展园区工业经济。制订南宁市工业园区(开发区)产业布局规划指导意见,突出资源整合利用、区域产业特色和错位发展战略,明确各园区的功能定位,科学有序、统筹协调全市园区发展。近年内,南宁市应集中财力物力着重扶持好 5~8 个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其集聚各类创新资源、产业集群发展创造条件,将其发展成为国内有较大影响的工业地域空间,带动南宁市工业快速发展,使园区成为南宁市财税收入增长最快的主战场。二是加快发展城区工业经济。实施产业兴镇,规划建设一批工业集中区,拓展工业发展空间,科学选择产业,积极发展都市型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完善对城区的考评体系,更加注重对发展工业的考核,促进城区把更多的精力和财力用于发展工业。理顺市与城区的财税体制等关系,允许城区按一定比例分享在其范围内的市属企业增量税收,调动城区服务市属企业发展、市属重大项目建设的积极性;大力支持城区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城区投融资平台建设,增强城区工业集中区自我发展能力,实行“市统贷,县区用,县区还”模式,加快城区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开发区与城区合作共建特色园区的开发模式,建立利益分享机制,充分利用开发区的优势加快城区工业集中区建设和项目引进。三是加快发展县域工业经济,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南宁市六县依托重点镇,以县工业园区为载体,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结合各自优势,各有侧重,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园区和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县域工业。

发展开放型工业经济,拓宽工业财源工业财源建设要坚持激活内力与广借外力相结合。一方面要加大区域合作,纵深推进“东接西联、中通南拓”,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创新招商方式和机制,不断培植新的财源增长点;另一方面要实施工业“走出去”战略,提高经济辐射功能,扩大出口创汇,多渠道拓展财源。一是提高工业招商引资水平。在招商引资的导向上,要把引资、引企与培植后续税源紧密地结合起来,与南宁市工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引进和培植成熟型、总部型和科技型企业,改善引进企业和项目的税收结构,不断扩大企业对财政的贡献。在招商引资的领域上,在“点”上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和优势资源,盯紧铝加工、机械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有投资意向的500 强企业和大型企业集团,采取点对点、小分队招商,积极沟通寻求合作,提高项目成功率;在“面”上选准目标,依托南宁市的区位、资源优势,根据产业聚集、主导产业定位,着力引进产业关联度高的大项目、好项目。二是实施工业企业“走出去”战略。首先,发挥重点出口企业的支柱作用,利用南宁保税物流园区,进一步推动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在继续发挥一般贸易出口优势的基础上,以高新区、经开区为主,建立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和外资骨干企业基地,提高南宁市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加工贸易比重,推进外向型财源建设。积极依靠优势产业带动“走出去”战略的实施。鼓励企业在外省、境外建立生产加工基地、原料开发基地、国际营销网络和技术开发中心。其次,把省外、境外加工贸易作为“走出去”的战略重点,科学规划,深度开拓。依托优势产业和企业,重点推动冶金、烟草、机电制造、生物医药、化工等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发展省外、境外加工贸易,带动市内技术、设备和产品出口,形成新的财源增长点。最后,鼓励骨干企业以“虚拟企业”的运作模式,在省外、境外组建事业拓展基地,为南宁工业寻找更多的发展机会铺路搭桥,为壮大财源提供强有力的后续保证。

全文阅读

我国创意产业国际贸易发展的对策分析

摘要:创意产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是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我国在世界创意产业国际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仍存在商品结构单一、服务贸易巨额逆差等问题。文章通过对世界和我国创意产业国际贸易发展趋势和特点的分析,认为应以创意要素改造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创意产业向传统制造业渗透,逐步建立较为完善的创意产业链和与之配套的现代服务业,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创意产业国际贸易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创意产业;国际贸易;服务贸易;经济结构调整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和信息网络可接入性的提高,以图形、图像、声音、文字、符号为生产对象的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y)正在改变着世界经济格局,文化产品的生产、消费和贸易正成为世界经济新增长点。我国的创意产业发展很快,在创意产业的国际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研究创意产业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并分析我国创意产业国际贸易存在的问题,对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创意产业覆盖了从民间艺术、文化习俗、节庆用品、音乐、书籍、绘画、表演等传统产业,到电影、广播电视、数字动画、视频游戏、电脑软件等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以及建筑、广告、会展等服务产业。目前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按1996年版《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Harmonized Commodity Description and Coding System)(以下简称《协调制度》或HS)将创意产业可贸易产品分为7大类,涉及236个《协调制度》6位数级子目号列。其中设计类产品139个,艺术品和手工艺品48个,视觉艺术类产品19个,出版发行类产品18个,音乐类产品7个,新媒体类产品3个,影视类产品2个。本文将采用UNCTAD数据库1996-2006年间的统计数据(除特别注明外),对我国及世界的创意产业国际贸易做进一步的统计分析(所有数据均为美元现值)。

二、世界创意产业国际贸易的结构和趋势分析

(一)商品贸易总额不断增长,产品结构相对稳定

近年来,世界贸易中创意产业所占比例不断增加。世界创意产业商品贸易1996年的出口总额为1892.14亿美元,2005年为3354.94亿美元,2006年有所回落为3049.07亿美元,10年来贸易规模增加了70%,如表1所示。

全文阅读

天津滨海新区的产业结构现状及升级路径研究

摘要:产业结构是一个地区经济的骨架,直接决定了地区的经济实力、经济规模、经济活力等重要问题。文章在全面分析天津滨海新区产业结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天津滨海新区经济发展的自身定位与特点,对天津滨海新区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的升级路径选择进行了必要的探讨。

关键词:天津滨海新区;产业结构;升级路径

产业结构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而且产业结构是同经济发展相对应而不断变动的,这种变动体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向合理化和高度化方向发展。天津滨海新区作为国家战略重点和新经济增长极,承担着推动京津冀和环渤海区域经济振兴、促进东中西互动和全国经济协调发展的历史性重任,因此,加快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成为当务之急。而不断地优化滨海新区的产业结构是促进滨海新区经济高效、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

一、天津滨海新区产业结构的发展态势分析

从图1可以看出,目前天津滨海新区的产业结构总体上呈现出“二、三、一”的发展态势。其中第二产业发展迅猛,且优势明显,但是,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所占比重明显偏低。

(一)总体上呈现“三、二、一”的发展态势

虽然经过10多年的发展,但是,滨海新区的产业结构比重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2000年是0.91:67.07:32.02,2009年是0.19:67.44:32.37,总体上始终呈现出“二、三、一”的发展态势。其中第一产业的比重持续下跌,由2000年的0.91%降到2009年的0.19%,下降率高达79.12%,这是由于滨海新区的土地资源大部分为盐碱荒地,不适合农作物的生长;第二产业始终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其在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一直在68%左右;而第三产业的比重这些年一直维持在32%上下,这既低于天津市2009年45.30%的水平,也远低于全国平均43.40%的水平。重庆市人均生产总值只有22920元,但其第三产业的比重也达到37.9%,如图2所示。由此可见,与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已经处于“三、二、一”的发展态势相比,说明天津滨海新区的产业结构还处于较低的层次或阶段。

(二)从第二产业内部的比例关系看,工业优势明显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