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为实时监测VHF频道的占用情况,通过监测设备对目标属性的频率、声音内容、航迹等特征进行判断,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区分正常通信信号和干扰信号,完成对干扰信号的发现与定位,从而快速发现违规用户,最终可精确测定违规船只所处位置。
关键词:无线电监测 频率 电磁环境
无线电监测是无线电管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现代化的无线电频谱管理是将行政和科学技术管理手段相结合,对无线电频率和空间卫星轨道资源实施科学、有效地管理。随着无线电通信业务的快速发展,有效地使用频谱资源已成为人类关注的主要问题。为此,世界各国都成立了专门机构,对频谱资源进行计划、指配和管理,其主要目的是既要保障通信业务的安全,不受干扰侵害,又要合理使用和开发频谱资源,提高频率的使用效率。
无线电监测在频率的规划、指配、电磁环境的测试、无线电台站的设置规划、无线电台站的监督和管理、无线电干扰的查处、确保通信安全等方面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可以看出无线电监测是无线电频谱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线电监测的职能和基本配置
无线电监测采用了先进的测试仪表和设备,对无线电台站发射的基本参数,如频率、场强、带宽、调制等指标系统地进行测量,对声音信号进行监听,对发射标识识别确定,对频率利用率和频道占用度进行统计,分析信号使用情况,以便合理、有效地使用频率。通过对干扰源测向定位,排除干扰,查处非法电台和非核准电台,保证通信业务安全。
如频道占用度,这是指某一给定频道在Ts时间内,已工作的时间Tu与Ts之比,即 Tu/Ts = 频道占用度。
【文章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相关技术也得到了优化的革新,社会对于先进的航天无线检测技术以及空间技术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其不仅涉及到各国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也象征着整体国家的科技实力。面对无线技术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我国政府要针对技术运行中的相应问题进行集中的研究。本文针对无线电检测技术在实际运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集中阐释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旨在更好的促进整体无线电监测技术的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无线电;监测;问题
1无线电监测主要问题分析
1.1无线电基础设备问题解析
传统的无线电监测设备通常都建在户外,有的选择在山势比较高的楼顶,另一部分主要建设在山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接收信号,并在安装过程中要配备相应的无线铁塔,在铁塔顶端还会安装无线电监测设备以及基本电力和通信安全的维护装置,以实现整体项目的正常运行。虽然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无线电基础监测设备,也能实现基础数据的处理和收集。但是,由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固定监测站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了。由于高层建筑的不断建立,基础的无线电监测站所处的位置已经不是城市内的最高点了,这就对基础信号的收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导致整体信息的接收范围和基本信号覆盖范围大大缩水,基础的检测和收集功能也不能得到很好的实现,再加上整体工程投入的资金比较大,整体项目运行周期也比较长,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整体无线电监测站的良性发展。除此之外,传统的移动监测站不仅能安装在小型客车上,也能在大中型客车内部进行数据监测,虽然有一定的便利性,但是由于品牌和功能不具备一定的兼容性,会在整体监测过程中影响整体监测项目作业的质量。另外,有些城市的管理人员认为无线电监测站越多越有价值,对移动无线监测站数量以及基础城市容量产生了错误的认知,没有建立合理化的配置结构,也使得移动无线电监测站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1.2无线电监测网络问题解析
针对相应的无线电监测网络,不仅包括固定无线电监测网,也包括移动无线电监测网,在保证各个监测网站独立运行的基础上,也要实现整体结构的有机融合,实现统一化的标准管理。对于无线电监测网站的设计人员来说。只有实现项目之间的协作运行,才能建立完整稳定的无线电监测网络系统。但是,由于近几年建设机制的转变,无论是固定无线电监测网络还是移动无线电监测网络,都采取了分散建设的基础策略,这就导致基本设备的网络结构由于地域不同以及生产制造厂家的不同,整体配置和维护结构产生了很大的差异,这就导致了同样设备的基础标准不一致,相关管理单位不能建立健全完整的统一管理机制。
2解决无线电监测建设问题的具体对策
1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
一是数据体量巨大(Volume)。百度资料表明,其新首页导航每天需要提供的数据超过1.5PB(1PB=1024TB),这些数据如果打印出来将超过5千亿张A4纸。有资料证实,到目前为止,人类生产的所有印刷材料的数据量仅为200PB。二是数据类型多样(Variety)。现在的数据类型不仅是文本形式,更多的是图片、视频、音频、地理位置信息等多类型的数据,个性化数据占绝对多数(见图1)。三是处理速度快(Velocity)。数据处理遵循“1秒定律”,可从各种类型的数据中快速获得高价值的信息。四是价值密度低(Value)。以视频为例,一小时的视频在不间断的监控过程中,可能有用的数据只有一两秒。大数据不仅仅是海量数据,更是一种技术。大数据核心是业务模式,本质是数据处理技术。数据是资产,如何盘活数据资产,使其为国家治理、企业决策乃至个人生活服务,是大数据的核心议题,大数据技术是IT领域新一代的技术与架构,将帮助人们从大体量、高复杂度的数据中提取价值。用以分析的数据越全面,分析的结果就越接近于真实。大数据分析意味着能够从这些新的数据中获取新的洞察力,并将其与已知业务的各个细节相融合。各种研究表明,大数据是与智能制造、无线网络革命并行的又一次颠覆性的技术变革。其具体内容包括:海量数据分析技术、大数据处理技术、分布式计算技术和数据可视化技术。如图2所示,大数据技术主要包含三个部分:大数据产品、大数据管理、大数据使用。大数据产品主要是指各种数据获取系统,包含各种数据库、RFID、sensors等等。在无线电频谱监测中,其最明显的数据产品就是各种传感器、监测站设备等等。大数据管理主要是指大数据的存储、处理、过滤等各种关键技术,涉及各种电磁感知数据的整合和质量控制等,这个环节是大数据技术关键环节。大数据使用是挖掘、分析、搜索、扩充,是大数据技术的核心之处,即如何将数据转化为有用的信息。大数据发展催生大数据时代。大数据发展之快,已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特别值得关注的是,2012年3月,奥巴马政府了“大数据研究与开发计划”,并宣布先期投资超过2亿美元的资金,用于研发大数据关键技术,以抢占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制高点。将“大数据战略”上升为国家意志。奥巴马政府将数据定义为“未来的新石油”,并表示一个国家拥有数据的规模、活性及解释运用的能力将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对数据的占有和控制甚至将成为陆权、海权、空权之外的另一种国家核心资产。2012年5月,联合国“全球脉动”计划了《大数据开发:机遇与挑战》报告,英国、德国、法国、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积极响应。我国也于2012年10月成立了中国通信学会大数据专家委员会。种种迹象表明,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都把大数据的发展摆到国家战略层面加以推动,使大数据正在成为世界新的战略资源争夺的一个焦点。对于大数据的发展,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研究认为,数据已经渗透到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逐渐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而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运用将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浪潮的到来,在政府公共服务、民生医疗服务、维护社会安定、动态安全监管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将产生巨大的社会价值和产业空间。有机构预测,大数据应用将使美国零售业净利润增长实现60%,可使制造业的产品开发和组装成本降低50%。这种影响和变化是革命性的,说明大数据蕴含着大价值。大数据应用也开拓了军事变革新境界。大数据在当今世界科技、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应用是广泛的,在军事领域也是如此。如当前的美军信息系统,运行的数据中心超过772个,服务器超过7万台,还有约700万个计算机终端。2011年,美军战略司令部司令官罗伯特·科勒上将曾指出:“不断增长的数据搜集能力和有限的数据处理能力之间的鸿沟正在扩大。”因此,美军正在加紧推进大数据研发计划,确定了“从数据到决策、网络科技、电子战与电子防护、工程化弹性系统、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防御、自主系统和人机互动”等7个重点研究领域。美军应对大数据的基本策略,是不断提高“从数据到决策的能力”,实现由数据优势向决策优势的转化。大数据已经渗透到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作为国家频谱资源的管理者,无线电管理机构要准确把握形势,积极应对挑战,重视数据的潜在价值,关注大数据前沿技术,加快推进其实际应用,使大数据技术早日应用于无线电频谱监管领域,推动无线电管理事业发展。
2无线电频谱监测进入大数据时代
随着无线电业务的迅猛发展、无线电设备的日益增多,以及无线电监测设施的不断建设,无线电监测正逐步呈现出大数据特征。(1)监测数据量巨大。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已经建成1千多个固定监测站、上千个移动站、1千多个可搬移设备。利用这些监测设备,开展的频谱扫描、信号测量、占用度分析等工作产生了大量的监测数据,而网格化监测方式将产生更加海量的数据。(2)数据类型复杂多样。监测设备除了产生频谱扫描数据,还可以提供IQ数据、AD采样数据及音频、测向和定位数据等。(3)沙里淘金,价值密度低。大量的监测数据并不提供现成的有价值的信息。如何通过强大的机器算法更迅速地完成数据的价值“提纯”,为无线电管理提供管用、有用的信息,是目前大数据背景下无线电监测亟待解决的难题。(4)处理效率的要求高。大量的数据不能仅仅是存储为“数据档案”,需要及时、高效分析综合,为无线电管理提供快速的技术支撑,很多情况下需要实时或者准实时。大数据时代无线电监测要围绕新时期无线电管理工作“管资源、管台站、管秩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防建设、服务党政机关,突出做好重点无线电安全保障工作”总体目标,切实解决资源是否摸清、台站是否管好、干扰查处是否及时有效、到底能提供哪些服务、保障工作有什么亮点这5个方面的问题。而大数据技术和网格化监测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
3网格化监测是以平台大数据处理为核心的新架构
如果监测数据是财富,那么网格化监测数据就是宝藏,而大数据技术就是挖掘和利用宝藏的利器。没有强大的计算能力,数据宝藏终究是镜中花;没有网格化监测数据的积淀,大数据技术也只能是杀鸡用的宰牛刀。无线电监测网是一种典型的传感网,而网格化监测的数据采集、存储、处理是一种典型的大数据技术架构,如图3所示,实际上在图2中大数据产品中就有sensors(传感器)。依靠网格化无线电监测设施,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挖掘海量无线电监测数据,从而实现统计、分析、发现、预测等功能,充分发挥无线电监测数据效能,为无线电管理提供有用信息。网格化监测和大数据技术结合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转变无线电管理工作模式、提升无线电管理水平,如图4所示。(1)提升资源管理手段。网格化监测覆盖广、频段宽、时间长,可以全面掌控频谱资源使用和演变动态;监测“粒度”细,数据挖掘深,可以实现频谱管理精细化。(2)强化台站功能。利用监测辅助台站管理,实现对在用频率和发射设备的远程监控;分析监测检测结果,掌控台站工作状态;网格化监测提升台站监管的时效性和覆盖率。(3)主动获取频谱态势。通过广域、全时监测,实现多域的统计和深度分析,主动获取频谱态势。(4)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业务使用者提供电磁环境态势,为公众和企业提供电磁环境数据,打造开放的无线电监管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发挥无线电管理行业优势,为国防建设、社会发展作贡献。图4网格化监测和大数据技术结合提升无线电管理水平无线电监测已经积累了海量数据,这些数据还在不断急速增加,给无线电监测带来两个巨大的变化:一方面,在过去没有数据积累的时代无法实现的应用现在终于可以实现;另一方面,从数据匮乏时代到数据泛滥时代的转变,给数据的应用带来新的挑战与困扰。如何从海量数据中高效获取数据,有效深加工并最终得到感兴趣的信息变得异常困难。要利用这种架构实现上述4个主要目标,就需要具备下面4个关键技术:(1)数据存储和预处理技术。监测节点采集了很多数据,如果要将这些海量数据全部传输到数据中心进行有效的分析统计,会给现有通信网的传输能力和数据中心的处理能力造成很大压力。利用大数据分布式存储集群概念,可将原始采集数据做一些简单的清洗和预处理工作,将其暂时缓存在监测节点端。数据预处理有多种方法:数据清理、数据集成、数据变换以及数据归约等。这些数据预处理技术可以大幅提高数据挖掘的质量,并减少实际挖掘所需要的时间。(2)分布式计算技术。分布式计算是一种把需要进行大量计算的工程数据分区成小块,由多台计算机分别计算,再上传运算结果后,将结果统一合并得出数据结论的技术。目前常见的分布式计算项目通常使用世界各地上千万志愿者计算机的闲置计算能力,通过互联网进行数据传输。如分析计算蛋白质的内部结构和相关药物的Folding@home项目,该项目结构庞大,需要惊人的计算量,由一台电脑计算是不可能完成的,借助分布式计算可以相对廉价地完成他们的计算任务。其他还有如模拟百年以来全球气象变化,并计算未来地球气象的;主攻医药领域,以寻找抗癌药物和天花疫苗为主的UnitedDevices等项目。在网格化监测中,可利用监测节点的计算功能实现这一技术。各个监测节点(任务服务器)在监测中心(作业服务器)的统一调度下,根据不同的业务类型(客户端)和工作目标(客户端),分布式计算完成各自的数据挖掘任务,将结果上传到监测中心,再次进行高层次的统计,形成有价值的数据处理结果。具体作业流程如图5所示。(3)数据挖掘技术。数据挖掘(DataMining)是通过分析每个数据,从大量数据中寻找其规律的技术,主要有数据准备、规律寻找和规律表示3个步骤。数据挖掘的任务有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分类分析、异常分析、特异群组分析和演变分析等。网格化无线电监测中的数据挖掘主要是通过分析和统计监测网中各个监测设备产生的频谱扫描数据、IQ数据、解调结果数据、占用度统计数据等,生成各种频谱资源状态和趋势、台站工作状态、空间信号分布等等。(4)数据处理结果的可视化。可视化本来属于数据挖掘部分中的一个环节,即解释和应用。在无线电监测工作中要将看不见的频谱资源用可视化手段展现非常重要,所以将无线电监测数据处理结果的可视化单独讨论。可视化(Visualization)是利用计算机图形学和图像处理技术,将数据转换成图形或图像在屏幕上显示出来,并进行交互处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无线电监测数据的可视化能够把抽象的监测数据,变为直观的、以图形图像信息表示的、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物理现象呈现在管理者面前,使他们能够观察、研究。网格化监测平台的可视化重点要做到:报表模板灵活、图表形式多样、OA集成展现、移动跨平台访问,使管理者看得明白、管得方便,如图6所示。
4总结
本文详细分析论证了无线电监测在大数据时代面临的新形势,论证了新时期无线电监测网尤其是网格化无线电监测的大数据特征,给出了一种以网格化监测为平台、以大数据处理为核心的无线电监测新架构,并对其关键技术思路进行了初步探讨。
1GSM短信在广播电视无线监测技术中的应用流程
GSM短信系统在广播电视无线监测技术中主要工作流程为,依靠于接收天线发送回来的固定频率下的信号,通过一系列的场强模块测试后与系统所设置的门限值相对比,若数据高于系统设置的门限值即为正常,在此情况下系统将会对固定频率进行信号的测试;若出现数据低于系统所设门限值的情况,控制系统将会以短信传送的方式将发射机故障以及监测情况,反映到技术人员接收系统和相关控制中心服务器上,以提出故障警告。技术检测人员接收到警告短信后在第一时间回到故障现场进行检修,从而缩短因故障所导致的电视停播时间。另一方面,控制中心接收到警报短信后,及时将故障时间、故障原因等情况反馈至此区域负责人员,并在情况核实之后依据相关情况完成故障的上报和登记工作。在整个检测工作流程中,GSM短信服务系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总结起来就是,GSM短息服务系统将所接收的发生故障时间、地点以及具体故障情况,以短信的方式发送至监测技术人员手机和控制中心短信池,控制中心则对相关短信进行处理之后发送至检测室显示屏幕上,如此一来工作人员可以明确掌握故障的详细情况,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准确的处理。由此可见,监测控制中心的信息来源主要依靠于GSM短息服务系统,通过接收到的短信清晰掌握不同区域的故障问题和详细时间,并作出准确的判断和处理,从而保障了整片区域的广播电视播放顺畅,满足了不同用户的收看要求,及时缓解或者改善了电视停播故障问题,因此,GSM短信服务系统在广播电视无线监测技术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在广播电视无线检测技术中应用GSM短信的优势
(1)由于短信发送费用低廉且接收短信不需要收取费用,
因此GSM短信服务在很大程度上缩减了系统运行所需成本费用,同时该系统的组网较为简单,所需建设周期较短,故具有投资小回报大等特点。另外,GSM短信在不同区域也能够实现短消息互联,所以在实际应用中较为方便和实惠,在电话资源和线路节省方面较之传统的拨号有线系统更胜一筹,完善地解决了部分地区因各种因素无法实现发射机数据连接的问题。GSM短信服务系统在实际应用中不需要设置天线,因而节省了一系列不必要的手续费用,该特点比一般无线网络更为经济。在广播电视无线监测技术中有效应用GSM短信系统,能够简化建设步骤降低投资成本,及时解决故障缓解播出风险。
(2)由于GSM短信服务系统具有覆盖范围广、应用资费少
可以跨区域发送、接收短信等特点,因而打破了传统数据接收系统对于发射数据地点的局限性,就目前来说,该系统信号覆盖的优越性是没有任何系统能够与之相提并论的。同时,该系统运营机构通过在一些偏远地区设置信号站等措施,全面解决了某些地区因为用户稀少或者地域限制而导致的信号较弱问题。
(3)通常情况下
摘 要 针对开关柜等发热设备的监测,传统的测温方式在绝缘性能、安装方式、可靠性和稳定性方面不能满足现场实际使用需求,造成了设备监测缺乏相应的技术手段以及实施成本较高等问题。本文针对无源供电无线测温在线监测系统进行了研究和开发,提出了一种基于声表面波技术的测温技术,在变电站进行了实践和应用。
关键词 设备检测;无线测温;变电站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8-0118-01
0 引言
电力系统设备在长期的运行中,往往容易产生老化或过热现象,这些现象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和解决,可能会造成严重的事故。而对于变电站设备的维护和监控,往往由于地理位置偏远,管理人员不能面面俱到,巡检和维护的难度较大。因此,通过自动化来实现远程监控和预警系统就变得十分必要,也成了管理人员的重要
手段。
传统的测温方式在绝缘性能、安装方式、可靠性稳定性以及实施成本上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无源供电无线测温在线监测系统提出了一种基于声表面波(SAW)的全新的测温技术。
1 系统建设的意义
摘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无线电技术也相对成熟;但是随着无线电技术的应用的广泛,对于无线电频谱资源的需求也逐渐的增加,所以无线电管理机构,就要根据其管理内容,合理的制定无线电频谱监测规划,然后布置各种监测任务,保证其无线电管理的价值意义。对此本文作者依据多年工作经验,就无线电频谱监测统计在无线电管理工作中的作用研究分析,以便与同行切磋与交流。
【关键词】无线电频谱监测统计;无线电;作用
无线电管理是一项复杂且繁琐的过程,因为不仅设计到无线电频谱监测统计工作,同时也要坚守一定的工作职责,这就需要信息产业部门、无线电监测站、各个地区的无线电管理机构环节相互的配合,使其无线电频谱监测统计工作,以及报告制度,更能提高无线电管理工作的技术化、专业化、科学化。
1无线电频谱监测统计分析
1.1无线电频谱监测统计任务
无线点频谱统计的主要任务是合理分配、规划卫星轨道和无线电频率资源,对各类无线电台进行科学统计与管理。无线电频谱监测统计:(1)要了解现阶段的监测频段范围,包括航空频率、对讲频率、集群频率等,但是监测频段的设定,还是要根据其工作的需要进行调整。(2)然后了解监测时间的要求,包括每月、每频段的测量次数,以及每次对于单个频段的监测时间。(3)监测的内容,以及监测技术,包括频率占用度、频段占用度、测量结果记录、上报要求等;其中频率占用度的计算公式,为FCO=(T1/T)×100%,FCO表示频道占用度测试值、T1表示信号超出接收机门限电平值的持续时间、T表示测试的时间。频率占用度计算公式,为FBO=(N1/N)×100%;FBO表示频段占用度、N1表示频道个数除零外、N表示此频段的总频段数。其中测量的结果,要求监测站名称、天线类型、起始终止频率、填表(人)时间、频(道)段占用度等数据项,都要记录清楚和完全;按照制定的上报格式、时间、流程进行测量数据的上报。
1.2无线电频谱监测统计基本方法
无线电频谱是在无线电监测的基础上构建的,只有构建了及时、详实、准确的无线电监测,无线电频谱监测统计的方法才是科学的。(1)基本监测统计方法。无线点频谱统计监测的基本方法是匹配滤波监测、能量监测、循环平稳特征监测。首先,匹配滤波的检测方法是,将相关检测进行汇总,对加大的信号噪声比能够有效接收,并且同时可以对信号进行迅速的加大处理。其次,能量检测。其是无线点频谱检测统计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和手段,具体迅速、简便的的特点,但是同时也具有局限性大、噪声比低的特点。最后,循环平稳监测。此种检测统计方法可以有效区分噪声和信号,但同时也存在着监测时间长、计算复杂的特点。在无线电频监测统计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监测统计方法。(2)多天线监测的方法。多天线监测方法主要包括似然比监测、空间相关性监测以及协作监测,首先,似然比监测是指在约束条件下似然函数比值和无约束条件下似然函数比函数最大值,从而进行检测判断。要求是需要知道噪声分布和信道增益等信息,另外,还需要知道分布需求和授权用户信号特征。其次,空间相关监测,要比传统的能量监测法性能更加优化,可以有效分辨天线接收端信号之间存在的差异。最后,协作监测主要是对大范围的频谱进行监测统计,从而是监测统计功能更加科学、可靠。
摘 要:无线电监测站具有相对位置突出、雷击环境较为恶劣的现状,为了加强对无线电监测站测向天线及天线塔配套设施的防护,采用“被动防雷接闪”与“主动雷电预警”相结合,硬件防雷装置与软件雷电预报预警相配套,当雷电临近测向天线及天线塔配套设施时,提前预警,并发出警报,通知监测站监控中心采取人工预防措施,提前做好应对措施,可以大大减少无线电监测站的雷电安全隐患。
关键词:无线电监测站;雷电防护;监测预警
1 雷电危害
雷电灾害是世界上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雷电虽然对维持地球的电磁环境和氮氧化合物合成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它也同时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生命安全,[1]雷电引起的灾害呈现出上升趋势,已成为威胁人类社会安全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近年来随着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由于雷电引起的自然灾害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且电子系统具有低电压和低功耗等特点,导致雷电灾害对建筑物、各种电子设备、机房天线发射系统、人员安全等造成的事故越来越多,损失越来越大。
在雷电的危害方面,直击雷和雷击电磁脉冲(LEMP)的侵害渠道是不同的,因此,其防护措施也不相同。但两者关系密不可分且相辅相成。传统直击雷防护措施主要是采用接闪杆、接闪带(网)等传统防雷装置,这些直击雷防护装置只能对直击雷起到有效的防御作用,对通过电源线、信号线、天馈线和室内管道等入侵的闪电电涌则起不到防御作用。这就对雷电防护的设计、施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设计时应将防雷工程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定义,不仅包括直击雷的防护,还包括等电位连接措施、屏蔽措施、综合布线、安装电涌保护器(SPD)、完善合理的接地等组成。
2 无线电监测站现场勘察实况:
⑴无线电监测站位于高山上,所处地势较高,土壤电阻率较高,主要由测向天线塔和机房大楼等设施组成。由移动公司建设的测向天线塔高约30米,距离机房大楼水平距离约10米,天线塔基础与机房大楼高度差约4米。
⑵信号馈线为同轴屏蔽线,从铁塔扶梯固定引下,进入机房,通过专用的信号电涌保护器(SPD)与设备连通;机房所在大楼电源系统采用三相五线制,总配电房位于一楼,电源线从大楼附近的电线杆直接埋地引入,二楼机房的电源线路从一楼总配电房引入;测向天线铁塔顶测向天线电源供电由机房专用220V电源经走线桥架引至天线铁塔,再通过天线塔上的直流电源转换器转换为48V的直流电供应。
摘 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压电缆逐渐被大量使用,这就对其运行和维护提出了较高要求。但是传统的监测手段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为了保证电缆线路的正常运行,就要采取无线传输监测系统对电缆的金属环流和表面温度进行监测,保证检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关键词】电缆线路 无线传输监测 应用
随着城市的建设和电力事业的发展,高压电缆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逐渐成为城市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证电缆的安全运行,就必须对其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和控制。但是传统的监测系统存在着许多局限性,因此就必须采用无线传输监测系统对其进行监测,这样才能保证电缆的正常运行。
1 传统电缆线路监测方法的弊端
传统的电缆线路监测主要是采用人工定期巡视、检测的方法对电缆线路进行安全检查。这种方法技术手段较为单一,检测的数据准确性不高,说服力不强;同时由于受到人力和技术水平的限制,不能对整条线路进行全面监控,不能及时发现和排除事故隐患,工作效率不高;对于事故的判断和维修方法的选择主要还是依靠人的主观判断,这就需要工作人员具有极高的专业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否则就会对电缆线路的正常运行造成影响。
鉴于上述几点,就必须改变传统的电缆线路监测模式,逐步实现无线传输监测的普及,不断获取有价值的技术数据,不断提升电缆线路监测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推动电力事业的发展。
2 无线传输监测系统的组成
摘 要:目前,安徽省地市级的无线电监测网均已承担起所属辖区内的电磁环境监测,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有必要对各监测站点的监测覆盖能力和测向精度进行实测评估。文章按照安徽省无线电监测站制定的《全省无线电监测网覆盖能力评估测试方案》要求,阐述了实施测试方案的具体操作思路,同时也提出了目前铜陵站点监测网存在的不足和建议。
关键词:测试方法;理论计算预估;覆盖率;覆盖评价
1、地理地貌特征
铜陵市位于安徽省南部、长江下游南岸,在东经117°42′00″~118°10′6″、北纬30°45′12″~31°07′56″之间,面积1113km2(其中市区面积280km2)。其地貌特征为丘陵地带,东南山脉绵延,山体海拔110m至500m左右不等,西北面为沿江无遮挡洼地。市区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形成宽约5公里,长20公里的带状地形。
2、测试方法
2.1监测设备构成:主要为固定监测站、遥控站和小型站对发射源信号进行监测和测向。铜陵站点无线电监测网包括一个固定站(测向)、一个小型站(兼搬移站,无测向功能)和一辆移动监测车。监测网络硬件组成如图1所示。
2.2站点地理位置:固定站位于铜陵市义安大道北段铜讯大厦楼顶(东经117°48′44.3″;北纬30°56′4.2″),处于市区中心位置,天线距离地面高度为65m。小型站位于铜陵市经济开发区天山大道北段荷花园大酒店楼顶(东经117°50′42″;北纬30°58′8.4″),天线距离地面高度45m,其地理位置处于铜陵的东部区域,周围地势较为平坦,是固定站向东面监测的延伸。
2.3站点设施配置:固定站是采用中星世通公司生产的双极化单通道监测与测向系统,型号为CS-805AH。监测天线采用垂直极化无源倒锥天线(频段范围20-500MHz),测向天线采用偶极子无源垂直极化天线(频段范围30-200MHz)和有源垂直极化天线(频段范围200-3000MHz),以符合发射源的要求。小型站采用成都华日公司生产的垂直极化单通道的监测小型站,不具备测向功能,型号为HR-41SG。监测天线采用垂直极化双锥天线(频段范围20-1300MHz)。
【摘要】实时监测输电网络微气象信息的微气象监测系统是一种性价比高的设备,其保证了电网的安全运行。输电线路微气象信息监测终端具有体积小、续航能力强、易于操作维护、可靠性高等特点,可以对于特定的输电线路环境进行实时监测,使电网工作人员在灾害发生前做出预防措施。在设计中,监控终端的微气象监测系统的微控制单元由STM系列芯片作为中央处理单元的主控芯片。
【关键词】微气象;微控制单元;监测终端;GPRS
1.引言
现在的电网结构日益复杂,传输网络的规模越来越大,恶劣的天气条件也增加了电网安全运行的所受威胁。构成电力体系的基础器件是电气装置,是保证供电可靠性的根本。传输线路具有长距离,分散广、难以巡逻,各地区情况差异性大等特征,对输电线路安全运行的隐患是来自各个方面的,输电线路安全运行的影响最重要的方面是微气候的变化不可预知。因此,如果电力部门能准确的监测这些数据,就可以及时做好有关预防措施,消除安全隐患。但传统的日常维护需要停止电力供给,这将直接或间接地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并在运行时如热应力等因素的影响,它将无法发现潜在的故障。在线的实时微气象无线监测系统就可以避免上述影响,可以带来显著经济效应。
微气象监测系统是利用分布广泛的各类传感器将复杂环境中的各种微气象信息采集,然后通过虚拟局域网方式传输到信息处理中心,对收集到的数据集中进行存储、统计和分析,将数据通过曲线、报表、统计图等方式直观的显示,电网工作人员就可以做出预防措施提前维护,预防灾害发生。
2.硬件设计
如图1所示,输电线路微气象无线监测终端包含供电模块,微处理器模块,传感器模块,调理电路,无线通信模块,人机交互模块等构成。主要完成温度、湿度、风速、风向等信息的采集及传输。
图1 监测终端的硬件结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