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武术实习鉴定自我总结

武术实习鉴定自我总结范文精选

武术实习鉴定自我总结范文第1篇

各位民警、全体服刑人员:

你们好!今天我们隆重集会召开全省服刑人员第六届生产技术比武女子监狱赛区决赛动员大会。首先我代表狱党委对本届技术比武活动的开展表示祝贺,同时号召全体服刑人员都要以昂扬的斗志,乐观向上的心态,积极投身到正在开展的技术比武活动中去。本届服刑人员生产技术比武活动是遵照省局的统一部署进行的,其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提高教育改造质量为中心,不断探索和创新教育改造手段,促进服刑人员积极改造,为社会培养健康合格的劳动者,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本届生产技术比武的项目,由我狱根据实际生产岗位和技术教育内容设立,共设了十个项目。我狱进入五月份以来,各监区都进行了技术比武预赛。

本届服刑人员生产技术比武活动共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预赛阶段,由各监区自行组织,第二阶段为决赛阶段,由狱部统一组织。进入5月份以来,各监区都组织了生产技术比武预赛并选拔出了优秀选手参加狱部的6月份的技术比武决赛。7月上旬,我狱将对本次生产技术比武活动进行总结,对生产技术比武的优胜组织单位和各比武项目的状元、优胜选手进行表彰奖励。本次技术比武我们还邀请了省社会和劳动保障厅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的张主任莅临现场指导,并视情开展技能鉴定和用工推介活动。

在此,我代表狱党委向全体民警、服刑人员提出以下几点要求:

1、开展服刑人员生产技术比武活动,是教育改造服刑人员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提升监狱安全生产水平,促进监狱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望各相关部门领导予以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安排,要在激励政策和人、财、物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持,保证本次技术比武活动的顺利进行。

2、技术比武与实际改造相结合。本次生产技术比武活动要切实做好四个结合:一是与本年度服刑人员的思想教育相结合。本年度服刑人员的思想教育课程为《劳动教育与就业指导》,其教学内容与技术比武内容有许多相通之处,希望服刑人员能通过技术比武,激发学习热情,增强劳动观念,提高技能水平和就业谋生能力。二是与安全文明生产相结合。监狱生产安全为天,要通过技术比武,进一步增强安全意识,养成安全生产习惯,为监狱生产安全夯实基础。三是与我狱的创建工作及劳动技能鉴定和刑释就业推介相结合。我狱拟以本次劳动技术比武为契机,对服刑人员的劳动技能进行综合全面的考核与评估,划分出技术等级,并发给相应的劳动技术等级证书。四是本次技术比武评定的技术等级将与服刑人员的劳动考核分结合。为激发广大服刑人员参与的积极性,本次技术比武确定的劳动技术等级,将作为服刑人员每月劳动考核分基分的依据。本次技术比武我狱将借技术比武的东风对有一技之长的服刑人员进行等级鉴定,通过考试、考核拿到高级、中级、初级证书的服刑人员,将享受相应的技术补贴分——初步定为拿到高级技术证书的服刑人员每月增加相应的技术补贴分。

希望全体民警及服刑人员高度重视,积极投入到本次技术比武的活动中,比出干劲、比出风格、比出效益。

开展服刑人员生产技术比武活动,关系到服刑人员的切身利益,望各单位要严格竞赛管理,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确保比武竞赛活动的顺利进行。

为了促使服刑人员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激发服刑人员学习技术的积极性,我狱自成立以来,坚持每两年组织一次由全体服刑人员参加的大型生产技术比武活动,各监区也都根据工作实际,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生产、劳动技能竞赛,教育科还积极与农广校等联系,开设了服装设计中专班,为广大服刑人员学习技术、自学成才创造了条件。建狱九年来,我狱共组织了三届技术比武活动,共有26名服刑人员获得记功奖励,64人获得专项表扬奖励,170余人获得不同有效考核分的奖励,这对她们加快改造步伐,顺利度过刑期,尽快融入社会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全体服刑人员,事实反复证明,学习技术、掌握一技之长对你们当前的改造和将来的就业都是大有好处的。原在我狱服刑的李XX、付XX等就是很好的例子。李XX、付XX都是89年前后,被判无期徒刑入狱改造的,来到监狱以后,她们没有对前途丧失信心,而是变刑期为学期,刻苦钻研技术,掌握了缝纫、缝纫、机修等实用技能,并多次在技术比武活动中获得奖励。服刑期间,她们凭着自己过硬的技术和吃苦耐劳的作风,年年被评为狱劳积,20__年初,她们顺利地走完了改造之路;出狱以后,她们仍然凭着手中的技术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现在都成为小有名气的人才。在座的服刑人员应该向她们看齐,把学习技术当成当务之急,为将来就业谋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然,服刑人员中也有少数人不是这样。她们虽然年纪轻轻,却不思进取,对学习技术没有兴趣,有的人有畏难情绪,有的人甚至有厌恶心理,觉得学习技术费力劳神,不如打个零工或值班干点杂活轻松自在。因为没有技术、没有专长,这些人每个月的考核分都不高,其中有不少的服刑人员与李建华、付珍霞同样的刑期,几乎同年入监,但到现在了,还没有刑释出狱,有的余刑甚至还有3年以上,这样算来,就等于比李建华、付珍霞多服了8年、甚至10年的刑期,实在令人惋惜,女人的一生中,能有多少个十年、八年呢!可以说,她们没有攒下精力,也没有攒下力气,而是攒下了刑期,是她们不学技术,不求上进,把自己给耽误了。

在座的服刑人员应该从正反两方面的实例中得到启发,从现在开始树雄心,立壮志,以学习技术为荣,以不学无术为耻,用知识和技术武装自己,争当劳动能手、技术大拿,在改造思想、磨练意志的同时,学习一技之长,拿到技术登记证书,拿到刑释就业的通行证,拿到安身立命的金钥匙。

武术实习鉴定自我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工会;职工;岗位练兵技术比武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02

工会开展职工岗位练兵技术比武不仅是一次思想、作风和技术的交流,也是一次职工精神风貌、技术水平和意志品质的集中检阅,更是一次进一步引导和深化广大职工岗位练兵、岗位成才、岗位奉献的总动员。工会在开展职工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时,首先要确立好比武的原则,活动开展的具体步骤,做好活动结束后的总结,以对未来更好地开展职工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提供宝贵的经验。

一、开展职工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的原则

工会开展职工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要本着“干什么,练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和“学以致用,以用促学”的原则进行。对于企业和个人,都要实现“双赢”。

1.要本着提高职工劳动积极性的原则开展活动

工会开展活动目的就是要提高企业全体职工的工作热情,调动他们学技术、学业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感受到劳动的快乐,不断提高劳动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适应企业发展需求,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工会在开展活动时,一定要制定奖励措施,用精神和物质奖励激励职工。其次,还应该注重提高职工的团体协作精神,有意识的准备一些需要团体共同协作才能完成的工作,提高个人的团体合作意识以及提高他们的团体合作能力。最后,一定要注重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坚持以比武促进练兵,以练兵为主,在全体职工中形成人人学,岗岗练,层层赛的学技术比技能氛围。

2.要本着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原则开展活动

企业职工收入的增加来自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而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则来自每一位职工辛勤的工作,企业这一个大集体跟职工的个人利益是息息相关的。在具体实践中,要遵循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但是集体利益要重视和尊重个人的正当利益。要坚持立足企业,服务经济建设全局,增强企业创新发展能力,提升产业水平。其次,要坚持企业增效、职工增收。比武活动和执业资格证书制度相结合,与职工技术等级认定、工资奖金分配相结合,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提高职工的经济收入。

二、确立开展职工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的方案

在确定职工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的原则之后,要制定职工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的具体方案,以确保活动开展有条有理、秩序井然。

1.要确立好练兵比武活动的组织领导工作

工会要加强对职工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的组织领导,要本着多方配合、共同参与的原则开展活动,联合相关部门积极地组织职工进行赛前培训,赛前练兵,训练业务技能以及推进练兵比武活动具体实施措施,扎实做好比武的组织领导,使活动开展进行得有声、有色、有形、有效。

2.要确定好练兵比武活动推进的实施步骤

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的实施步骤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宣传动员、组织准备阶段。要做好这个阶段活动的宣传组织工作,鼓励更多的职工踊跃参与活动。通过公告栏、悬挂条幅、标语等各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做好思想发动,统一认识,使广大职工深刻认识到活动的重大意义,大力营造“人人参与练兵比武、个个争当技术尖子”的良好氛围。二是岗位练兵、技能比武阶段。 要确定好岗位练兵时间和基层选拔推荐时间。各车间单位、系统行业开展广泛的基层练兵活动,比产量、比质量、比技术,经过岗位技术练兵进行选拔,组成代表队,参加各项目的复赛和决赛。三是检查考核、总结表彰阶段。工会要加强练兵比武活动的过程管理,制定活动落实考核制度,对练兵比武各环节开展情况进行检查考核,以检验开展活动的扎实性。要确立好技术比武活动的总结表彰时间,召开总结表彰大会。

3.确定活动范围和参赛对象

在企业内,已经建成投产和运营的单位均可组队参加比赛,参赛对象必须是企业内办理合同用工手续的职工,参赛对象的技术等级可以不限。

4.确立比武项目和比赛的方法

可根据职工的不同岗位要求,确立好项目的个数。将比赛分为理论和技能两类,重视职工理论和技能两方面的同时提高。要确立好比赛的规程和评分的标准,以及有关试题和评判员。由各岗位根据比赛项目和要求,从理论和实际操作两个方面组织职工进行比赛。相关行业协会在各基层企业进行选拔赛的基础上,组织代表队参赛。比赛分为预赛和决赛,预赛参照各工种的初级工标准,决赛参照各工种的中级工标准,直接进入决赛,决赛参照高级工标准。理论和实操两科评定成绩按百分制记分。竞赛排名按理论、实操分别占总分的40%和60%的综合总分由高向低排定名次,若总分相同,以实操成绩高者为先,再按预赛成绩前几名进入决赛。

5.要确立好比赛的奖励制度

对于获得比赛各项目和工种比赛前几名的优胜者,要颁发荣誉证书并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对突出者可授予“岗位能手”、“技术标兵”称号。对属于社会化鉴定工种的比赛项目,达到同等级别职业技术标准,理论和实际操作两项成绩均合格的职工,应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颁发相应工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资格证书》。对于在职工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集体以及组织工作突出的企业,应该授予团体优胜奖和组织奖。

6.要做好比武活动后的总结工作

只有不断的总结、积累经验,对活动中的优秀人才加以表彰,才能不断调动职工练兵习武的积极性。因此,必须做好比武活动后的总结工作。对于每一次职工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取得的进步要予以充分的肯定,对于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应该予以纠正和改进。职工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长期性的基础工作,工会组织一定要加强对职工的思想引导,加强全员性的岗位技能练赛模式,从理论性、单一性向针对性、综合性转型,努力培养职工的实战能力。

三、关于未来开展职工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的要求

开展职工岗位练兵技术比武不管是对企业还是对个人来说,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工会要建立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的长效机制,增加企业发展的活力。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1.要进一步认识提高建设高技能职工队伍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要逐步认识到职工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关系到企业今后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职工技术素质不高,创新意识不强,将严重地阻碍企业发展。提高职工的素质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工会开展职工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就是要努力培养一支爱岗敬业,技艺精湛,具有知识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队伍。工会组织要从企业发展大局出发,充分认识提高职工素质的重要性,通过技术创新、技术比武、岗位练兵等形式,积极为广大职工成长、成才搭建平台,全面提升职工队伍整体素质。

2.要把职工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和“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相结合,掀起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的热潮

广大职工是企业安全生产和加快发展的根本力量。随着企业之间竞争的激烈,企业生产能力的扩张、市场需求量的增长,以及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管理方法的应用,对职工队伍的素质、技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不断加强职工素质建设,培训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对于职工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是职工提高素质的有效载体和最佳途径。要继续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引导职工通过不断学习,吸收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练就新本领。动员和教育广大职工立足本职,刻苦学习业务知识,为企业奉献自己光和热的同时实现自身价值,从而逐步在职工中树立“让学习成为习惯,让读书成为风气”和“我们工人有技术,才能更有力量”的理念。工会组织还要认真总结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的经验,进一步拓宽工作新思路,把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向安全生产和经营管理的多个领域延伸,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安全生产水平、工作质量、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将“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与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技术创新相结合,在职工中掀起学技术,比技能的热潮,实现职工从“要我学技术”到“我要学技术”的思想转型,动员并鼓励他们积极投入到各项劳动竞赛中去,不断提高技术攻关、技术革新、技术协作能力,把学习成果和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能力,促使“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与群众性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取得切实的成效。

3.要不断创新机制,完善制度,推动职工素质建设工程深入开展

随着新一轮改革步伐的加快,外部竞争环境的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步认识到一支作风过硬、素质过硬、技能过硬,善学习、会创新的专业队伍的重要性。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是摆在企业面前的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要牢固树立居安思危的紧迫感,还要具备承担企业快速发展所需人才培养的责任。工会组织一定要切实把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与提升服务经济发展实效相结合,与发挥服务经济发展作用相结合,不断探索创新提高职工素质的新思路、新机制和新方法,确保考核激励制度的有效落实。没有激励,就没有动力。要坚持使用与培养相结合,职工的待遇与工作业绩相联系,对岗位练兵技术比武中涌现出的优秀人才,要加强培养使用,在技能鉴定、评先树优上,按程序优先推荐。要完善以创新创效为主题地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机制,通过公平、公正的比赛,使大家能够看到自己的不足,奋发学习,迎头赶上。要进一步明确和坚持凡在企业以及上级的专业技能比赛中获得好名次的选手,都要进行表彰,授予“技术标兵”、“岗位能手”和“业务能手”等称号,还要为他们积极争取机会,进行技能等级和技术等级资格申报和鉴定,建立和完善技术人才档案,切实加强管理工作。

四、总结

总而言之,工会开展职工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是新时代社会的需要,是企业求生存、求发展的需要,是个人更好地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需要。岗位标兵技术比武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工会的精心组织和策划,更离不开各位职工的积极参与。只有认识到技术活动比武的重要意义,才能使技术比武活动顺利地开展,才能使职工不断地提高职业技能,提高自己的职业水平,才能推动企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白家华,李继军.吹响职工技能提升集结号[N].白银日报, 2011(07).

武术实习鉴定自我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武术;雁形导引训练法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7-0141-01

武术“雁形”导引训练法,是北京舞蹈学院附中前中国古典舞科教研室主任黎方娇老师主持的,北京舞蹈学院科研基地建设――科技创新平台――舞蹈人体科学开发与应用:《中国古典舞基础训练民族性探索》课题的阶段性成果。

《中国古典舞基础训练民族性探索》这个课题的成立,是为完善学科教学体系建设工作,针对完善中国古典舞基础训练体系开展并进行的一项历经了十年深入拓展学习实践的研究工作。而武术“雁形”导引训练法,是黎方娇老师和朱卫光老师在实践研究中经过规律总结、动作提取、方法借鉴产生的课题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课程训练主要以“重心移动、重心流动、重心转换”为核心环节展开的身心合一的整体性开发训练。

笔者从2010年起跟随朱卫光老师学习“雁形”导引训练法,于笔者而言,其感触与收益不仅在形体的开发训练上,更是借鉴这个载体,打开了我的思维,用一种完全“中国传统式”的思维方式,去看待身体在空间、节奏及用力方式上的运用与变化。

一、布形:提供了一种认识身体运动的思维方式

下笔之前先布局,未有自己先有宇宙。武术“雁形”训练法在开课之时,以“立体田字格”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自身”与“空间”的关系。“田字格”是书法中用于规范汉字书写的一种模板,学生通过模板认识,掌握汉字的构成与布局方式,同时在模板的界限中,学习慎重、端正的态度。武术”雁形”导引训练法即承袭这种思维方式,将其借鉴到形体训练中来,不仅取其规范形体、认识空间的视角意义,更取其在规范之中,修成舞者自身对动作慎重、端正的态度,以达到养浩然正气之目的。

“身体六与四黄金比例的审视标准”是课堂中强调的第二个概念。课堂中,朱卫光老师一直强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格局,通过一定的训练找到自己的“比例”,这种“比例”是在气息通达、劲力通透之后形成的肢体舒展、线条优美的艺术效果,是个体依据自己的条件形成的“比例”及个体在空间中形成的身体张力。

二、候气:提供了一种身体运动的方法

候气,针法名,语出《素问・离合真邪论》“指针刺未能得气时,停针静候以待气至。又称待气。”气不至,则形不动。所以,“雁形”课程的第一堂课,基本就是在站立当中结束,因为在等“气至”,如学生“未能得气,则候”,候多久,以学生体悟为准。气至,则身体随“一呼一吸”出现“自然的张弛”,即“稚展”。接下来的“雁展”、“鹏展”皆是如此,虽动作有大小之别,实际都是对学生进行“身心合一”的训练。在具体的教学中,“身心合一”、“意、气、力、形相合”这略显玄妙的道理被一一实现,成为具体的体验。而后的教学内容就是在掌握气息与身体配合的基础上去体悟重心移动、重心流动、重心转换等难度、复杂度、配合度渐渐加大的单一动作或动作套路,如:“斜飞”、“栖桐”、“托月”、“问天”等。

通过“候气”这种宁静而等待的方式,强迫训练者内观、内省,使得训练者意念专注、心绪宁静。在专注而宁静的状态下,先扑捉那“游丝”般的气息,继而感知气息的游走与转换带来的身心变化,最后熟练地掌握与运用气息,带出形体动作。这种教学思路,为学生铺垫的是一种身体运动的思维方式与方法,即何时可以动,何时小动,何时大动,何时转化,其本质是“气的运转”的训练。

三、与神俱往:提出了一种美学意境

与神俱往是训练者通过长期的训练后气息通达、劲力通透、筋骨舒展,继而达到的一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身心状态,同时它也是武术“雁形”导引训练法课程的审美追求与美学理想。

中国古典舞学科一直都是以中国传统舞蹈、戏曲和武术作为文化审美基础和动作载体。对武术的深入学习、吸收与探索在不断丰富、完善本学科的过程中都是不能丢失的重要方法与认识。除了武术它留存着许多与中国古典舞共同的民族美学特征和运动规律之外,归根结底,“武或舞”这种形式、载体的共同追求就是给予观者、训练者一条体悟传统文化、追寻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的道路。通过对武术“雁形”导引训练法的学习,笔者体悟良多,但最为强烈的仍然是,中华传统武术是一座丰富的宝库,值得我们再虚心的学习、探索。

参考文献:

[1]李正一,郜大琨,朱清渊.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创建发展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2]刘峻骧.东方人体文化[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

武术实习鉴定自我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武术教学;本土文化;中学武术

“健康中国2030”战略不仅仅落实了“十八届五中全会”的重要精神,更是履行我国对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重要举措。在日益物质化的社会中,武术文化传承面临着巨大阻碍。大中学生作为民族未来希望、高素质人才群体,对中华武术文化传承肩负着不可推却的责任,因此,在大中学推行武术教育意义重大。[1]“健康中国2030”的提出,是对从事以及将要从事教育工作的人群的方向指南,对于形成一个系统的学科体系具有重要的指导及引领作用。近年来,武术教学的“不乐观”现象日益凸显。中学武术的教学推广停滞不前,基层教育无法落实。为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国家提出相对应的策略——《国家发展五年规划2016-2020年》进行宏观调控,来指导基层教育工作的开展。对于非武术专业教师教授武术课程亦趋明显的情况;学校在招收武术教师技术与能力不能并存的现象;武术的开展一直处于停滞状态。面对这些问题,在中学武术教学中:首先,应该对武术教学的基层工作进行新的改革;其次,将武术的文化精髓与时代相结合,并利用好大众传媒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与宣传;最后,积极进行交叉学科的交流。

1中学武术教学的现状与分析

1.1传统武术教育的发展需求

社会不断的发展,经济的不断提高,不断改善着人们的生活质量。但是,青少年面临着复杂的信息冲击,却无法选择判断信息的好坏。处于叛逆期的青少年,会选择具有刺激挑战的信息。但是,却使他们的认知及“三观”出现了新的问题。出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西方为真”等现象。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它所承载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无疑是解决青少年所存在问题的最佳办法。武术的推广也是解决目前家庭、学校、社会武术教育与传播脱节现象的方法。中学武术的教学就更为重要,成为武术传播与发展的内在需求与不竭动力。

1.2思考国内外教学现状

几十年来,武术教师的教学模式始终是一种套用的固定模式,失去了创新这一教学特点。根据留学归国专家讲座中提出,美国社区家长对孩子体育指导,所用的教材即是我国高校专业学生学习所用的教材,这就使青少年的体育活动更加合理。然而,中国中学武术的教学却一直沿用学习“死板套路”的方式,没有积极地去创新,这也是武术教育发展“不乐观”的一个原因。社会中的武术教育逐渐走向一种“非利不教”的模式,经济化的武术成为一种“谋利工具”,一个武术项目或文化的推出必然伴随着利益体的出现。这样就使得武术的中学教学出现开展不好的现状,还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因素。在家庭中的武术面临的问题,大众传媒的冲击,使本生就存在较微小的“家庭武术元素”,更难以维持下去。在如此的大环境下,武术的教学推广效果就显得更为重要。

1.3传统武术教学特点

目前,传统的武术教学活动,使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无味”。尤其是很多体育教师,经常采用田径、篮球等教学方式来进行武术的教学,然而,对于学生武术学习而言这种教学方式是极为不利的。中学生正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阶段,对于新鲜的事物比较有好奇心。[2]他们更需要一个适合中学武术的教学方式,而传统的武术教学主要特点有:(1)中国家庭成员的减少,家庭成员的分散打破了传统家庭武术教育的模式;(2)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与发展导致社会武术教育价值发生“异化”;(3)学校武术的师资队伍的长期性,师生情感的疏离性,教育观念的摇摆性使学校武术的发展举步维艰。中国武术的发展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与改革,青少年的教育尤为凸显,更需对武术教学方式进一步创新。

2中学武术教学的创新需求

2.1武术教育的改革需求

新形势下,武术教育的发展不仅仅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一中运动形式,更是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及世界观的培养方式。传统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大,武术文化的推广及普及,应进一步加快。更好地将武术的文化作用发挥出来。武术文化中追求与人谦和、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以及“顿悟”与创新等的精神价值以及所包含的哲学理论切实符合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事物运行定律,是历史精华的集中产物。学生不仅仅是要对武术技术的掌握,更重要的是深入了解它,并将武术文化进行传承。

2.2中学武术教学的发展改善

国家宏观要求:(1)武术套路的进一步推广及改进。如今,社会的需求更多的是服务类项目,武术的表演元素也是武术发展的重要部分;(2)武术“技击实战”项目的开展(这里所说的“技击实战”非散打项目)。更应该突出武术的特色:踢、打、摔、拿、缠等,区别于自由搏击的形式,更趋向于近代的散手,充分展现武术的魅力所在;(3)武术文化的宣传不应限制于爱好者及兴趣人群,更应该进行全面推广,充分利用媒体效应以及国家的支持力度。将武术的文化传播做成一个体系,如“太极禅”的模式,并招商投入中国文化的产业。中学武术教学作为文化传播的基层工作,其武术教学的发展更应该进行深层次的改善。跟随国家的宏观调控,武术教育更应该形成体系的发展,进行全面创新。

3中学武术教学的宏观引导

3.1中学武术教学发展的相关学科借鉴

武术的教学发展应该借鉴相关学科的发展模式。近年来,三大球的快速发展,跆拳道在学校教育的影响,都将是对武术的一种启示作用,跆拳道的发展模式有:套路表演性的项目、实战比赛性的项目以及文化宣传性的项目,它并没有因为形式的变化而发生本质的改变。这对于武术的教学发展是一种挑战,武术不仅仅是套路与散打的表现,更应该对武术的文化进行传承,应充分突出武术技击理念,这既是对武术的承认,也是对武术的“真实推广”。因此,在此应该更多的借鉴泰拳及跆拳道的教学形式,借鉴三大球的宣传模式,进行创新性的武术表演、实战比赛以及文化性的教学。目前,武术教学最大的缺失就是对文化的传播,武术的本质及内涵要更好地呈现给青少年。就项目来说,武术也是一种运动,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与兴趣是它的关键所在。只有真正做到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才是对武术最好的完善。

3.2引导中学生兴趣的方式

课堂教育仅仅是对学生的一种兴趣培养及引导,更关键的是形成校内外的武术交流,使学生对武术的学习及认识更加全面,对武术的认识更加深刻。经常进行学校与民间武术家的交流与论坛,是对学校武术教育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及思考。武术教育的发展仍处于不成熟阶段,需要多方面的交流学习,使其可以得到更好的开展。

3.3加大武术教育的宣传力度

武术的教育及发展缺少大众传媒的宣传,纵观媒体新闻,关于武术的寥寥无几,特别是武术文化的宣传更是甚少。武术的本质无法展现,导致了人们对武术的片面观点。因此,在武术的文化及教育宣传力度上,更应该借鉴其它学科及项目的推广方式,无论是从外在的装备设施,还是在文化的“包装”上,都必须进行全新的改进。加强宣传的力度是决定武术发展广度的一个前提,也是使家长形成武术认可的关键所在。人们对武术的认识及了解,决定武术发展的广度。所以,应利用媒体及大众的经常性宣传,以及区域性的集中式宣传是对武术文化宣传的重要方式。这些方式都是利于武术的回归及“复兴”的,中学武术教学的推广也会因此得到进一步改善。

4结论

武术实习鉴定自我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因素;生活环境;社会环境

目前太极拳运动作为一项体育运动,以其健身养性、经济实用、老少皆宜的特点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虽然太极拳运动起源至今还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民间大致有唐朝许宣平、明朝张三丰、清朝陈王廷和王宗岳等说法;官方考证太极拳为陈王庭所创。而戚继光的32势长拳理论、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张三丰道家理论等都在太极拳中有体现。太极拳的定名、成型、传播靠的又是杨露禅。但是当今社会流传着太极拳五大流派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它们分别是: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由此可见,太极拳并非一人、一时、一地所创,而是前人不断总结、整理、创新、发展而来的。然而太极拳五大流派是怎样形成的,五大流派创始人成长为名家的过程又有着怎样的关系,下面就太极拳五大流派创始人成长的关系进行简要分析。

一、家庭、生活环境因素

纵观太极名家的成长,他们大都是小时候家庭清贫,生活困难或出生在战乱环境中。例如,杨露禅自幼好武,因家贫,迫于生计,在广平府西关大街中药字号“太和堂”中干活(这药店为河南焦作温县陈家沟人陈德瑚所开)。比如孙禄堂,9岁丧父,家中一贫如洗,由老母抚养成人。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喜爱武术,曾拜一位江湖拳师学习少林拳术,时间虽短,但他好学苦练,练得一身好功夫。11岁时背井离乡,去保定一家毛笔店做学徒。13岁时,孙禄堂拜河北省名拳师李魁元为师学习形意拳,两年后,李魁元又把他推荐给自己的师傅郭云深继续深造。陈式太极拳创始人陈王廷虽出身地主家庭,生活自然算不上清贫,但是明末时期正值多事之秋,据史料记载:他也曾在山东扫荡群匪。吴鉴泉自幼就目睹其父全佐南征北战,生活在战争的环境中。所以说这两位自然也算是家庭、生活环境恶劣。

不如意的家庭、生活环境造就了各大流派创始人具备常人不具备的坚毅、勇敢、吃苦和拼搏的品质,也印证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二、前辈的影响

太极拳五大流派名家大都是自幼习武,而从小时的这种习武爱好无不是受到了前辈的影响。有的生活在武术世家,从小受到武术的洗礼甚至可以说是太极拳的熏陶,而除此就是被师傅看中其武学天赋并倾力培养。总之都受到了高人和前辈的指点和影响。

陈王廷是陈家沟第九世,其父名抚民,祖名思贵,均好拳习武。受其父辈祖辈影响学武,后自己又在前人基础上博众家之所长创编了太极拳自不必多言。

吴鉴泉自幼喜练武功,善于骑射。在父亲全佐的教导下,对太极拳苦心钻磨,又进行增益修订,其造诣日益精深。他的父亲本人就是一个太极拳高手,曾先跟杨露禅学太极拳后又拜杨露禅的儿子为师学习太极拳。全佐对太极的热爱和钻研深深影响了吴鉴泉的研习太极拳之路。

而对武式太极拳的创始人武河清,有史料记载:武河清(1812―1880),字禹襄,号廉泉,清代直隶广平府人。禹襄曾祖静远以武痒生授卫千总职;祖父大勇,弱冠游武摩;父烈,邑摩生。长兄澄清,举人,官河南舞阳县知县;次兄汝清,进士,官刑部四川司员外郎。伯仲三人受家教,均习武。由此可见,他和兄长都受了前辈影响开始习武。史料对后来他学习太极拳也有记载:里人杨露禅赴河南温县陈家沟学习太极拳,十有余年,备极精巧。禹襄见而好之,常与比较,彼不肯轻以授人,仅得其大概。后赴温县赵堡镇,从陈清平学习太极拳,精妙始得。

杨露禅与孙禄堂的学武经历有些相似,他们都属于自小热爱武术。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了尚武练武的环境和好的老师,并受到了恩师器重全力培养。杨露禅幼年时在河南焦作陈家沟做工,其间借机偷学陈长兴师徒练拳,后被发现。陈长兴见他是可造之材,不但没有责怪,反而摒弃门户之见和江湖禁忌收他为徒悉心传授。

孙禄堂九岁开始跟江湖拳师学习少林拳,时间虽短但其勤学苦练,练得一身好功夫,后又拜河北省名拳师李魁元为师,两年后,他的武艺出类拔萃,李魁元便把他推荐给自己的师傅郭云深继续深造。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

武术实习鉴定自我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武术教学 文化教育 缺失 重塑

一.武术教学中文化教育性缺失的原因分析

1.西方体育思想的侵袭。随着近代学校教育的发展,武术教育最初的教学目标是为了强国和强兵,但是随着外国兵器大量的传入,许多人开始不断放弃了对于武术的学习和训练,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民整体的身体素质,虽然在后来武术又被重新提倡,但是由于受到西方体育思想的影响,武术只是作为体育课程的一项内容,并且所采取的教育方法也受到西方体育思想的影响,通过体育兵操方式进行训练,这影响到武术教学与军事化兵操有着紧密联系。也是受西方体育观念的影响,武术教育过程中采取统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运用统一的教学考试和标准的成绩评定教学效果,这导致武术教学呈现流水线形式,过于机械化的教学模式影响了武术教学的效果。同时在武术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主要是以散打和套路为主要内容,这些教学内容带有一定的竞技性,这让学生们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不能有效体会到武术的真正内涵,甚至变成了不受学生们欢迎花拳绣腿式武术演习,再比如散打教学来说,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借鉴了西方拳击教学模式,也不能很好体现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进而导致中华武术文化性缺失,在长时间的不断变化中,武术教育原本所包含的文化教育功能逐渐遭到弱化。

2.武术教学理念发生变化。中国武术所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所以从这一层面来讲,中华武术不仅是体育项目,而且也承载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品德结晶。也就是说,中华武术教育一方面要具有体育教育的功能,另一方面要传承和发扬武术的核心价值,注重对人们的品德文化教育和对人的内外品质的培养。但是经过武术教育近百年的发展,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武术教学教学理念也有所变化,甚至变成了西方文化特征的教学理念,进而直接致使我国武术教育与练习演变为注重动作高度和力量、速度等的运动,而武术本身所具有的精神和意境却直接被忽视,进而不能对学习者进行内外兼修武术学习,甚至导致武术精气神逐渐被西方文化娱乐和健身价值观念所代替,这也就导致了我国武术教学文化教育功能在教学理念的不断变革中被异化,最终导致学生只是在武术套路和动作学习中只学到了武术的“形”,却没有体会到武术的“神”。

二.重塑武术教学中文化教育性的建议措施

1.合理选择武术教学内容。中国武术中拳种复杂多样,这是区别于西方武术的重要特点,这也是传统文化的有机载体,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不同区域的文化特点,同时不同拳种代表着不同的文化,故而其训练方式~也具有多样性,以此为例,要合理选择武术教学的具体内容,不断创新武术教学的模式,从武术拳种的基本功到基本动作直到武术套路,要转变以往竞技武术教学内容,注重传统武术教学内容,结合不同地域来选择不同拳种进行教学,才能更好促进武术教学承担起所具有的传承文化教育功能。

2.营造武术教育氛围。要树立积极向上的武术教学氛围,建立良好的教学环境符合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的要求。武术是兵学、哲学、历史学以及文学等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所以武术教学氛围的营造要以传统文化的传承为重要基础,加强对武术精深的教育宣传,为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教育氛围,才能让学生在学校武术的过程中受到文化的感染和熏陶,从而能够更好体会到武术所具有的传统文化。

3.传承武术文化教学理念。武术教学理念要注意发扬传统文化教学的理念,要注意在武术教学过程中加大对武术礼仪和文化内涵的教育,增强学生们对于武术理论和武术文化的认同,才能更好的促进民族文化的弘扬和传承。正确的武术文化教育理念是注重对学生个面性、和谐性、通识性和学术性的培养,让学生在自由轻松的教学环境中实现自我的提高,进而塑造高尚的人格,实现武术传承的文化价值观。

4.借鉴体悟的教学方法。武术讲究“天人合一”,这就需要学生通过感悟自身感悟自然来体会到这种精神和思想,进而实现内外兼修的效果。但是当前社会生活节奏快,学生的内心大多浮躁求快,很多学生缺乏足够耐心来学习和感悟武术精神,故而就需要在武术教学过程中,采取体悟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加强对中华武术内涵的体会和感悟。因此,在重塑体育武术教学的文化教育性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去感悟武术所积淀的文化内涵。

武术实习鉴定自我总结范文第7篇

无奈我打上世纪八十年代 跟赵赴继师傅习完本门师承全部对拆法后,却不懂拳中层次理法,分不清拳中存在三种不同技术用劲的打法和一环扣一环的次递修练功力技术之规程。只知师承口传是一种灵变打法,而认识上却十分模糊,故学完满师后,偶与人切技,赢了也不知是怎么一回事。

八十年代中的一天晚上,有一学它门咏春拳的朋友,带着他的师傅前来交流试技,我以本门古劳咏春跟手失重打法,与他师傅对抗。二次交手一下把他迫至墙角上,令他拳脚难出而丝毫无伤。朋友师傅见我不出拳打他,疑惑地对我说:“你这种是什么拳?咏春拳我见得多,都是出拳打人的,你不以拳头打人,那你怎么杀伤对方?”对方乍问令我无言可答,只好直说:“师傅就是这样教我们的嘛。”(后来鉴学总结才知道这是本门第二种整体劲放人击人跟手控制之法)。朋友的师傅想了片刻,好像很肯定地对我说:“你们亦有类似我们三套拳动作,但用力和打法却和我接触的各门派咏春拳二样,也可能是你所学的非咏春拳,或变种了。”该师傅又对我称:“所有咏春拳都是正面弧形,三角形直线追形进攻的,走侧进攻的约45度角,赖知觉变化;一只手防,一只手攻,有进无退,紧迫快打。这种规矩,各门派都一样,只是侧重点不同”。听了朋友的师傅一席话,似觉十分有道理。心想,为何师傅教我对拆法时却没有这些道理讲给我听呢?难道真的是师承出了差错?于是我去问赵师。赵师则对我说:“师承中只有几句话:来留去送;你要上我要下,你要下我要上;高接低拳和拳、桥、掌、指、膀(肘)五大行。另外冯威廉在教我对拆的时候,常提出这是‘一管二’,这叫‘二管一’、那叫‘一管一’;近贴身变化,这样叫‘迎面而转’;‘逆面而击’这种情况叫一斤力变二斤力。另外在实作中要注意身形马步变化,犯则立扑。就是这么多了。”

虽然赵师在与我对拆中,也提及到这些说法,但是只是一种表面动作变化之认识,并未真正了解其中之秘决。因此我认识到,只有了解本门师承情况才能知道所学是否真传咏春,才有信心去深入研究和教徒,发扬光大。

于是我在学、研、教的同时,常到赵师和师叔家中反复追问,并通过电话联系,从冯师爷之女儿口中所述,以及后期认识了古劳村之古劳咏春嫡传弟子,古文峰(古修玄),从中了解到本门实际师承情况,使我迷入到中华武学学习研究和把精力投入到本门总结、鉴学与教徒之中。并伴随着我数十年学武生涯。

原来,咏春王祖师爷梁赞其故乡即现在广东鹤山古劳村。他生前曾先后在古劳乡村教过咏春拳,后人把这种嫡传咏春称之为古劳咏春。用劲技法与他在佛山所教的咏春拳不大相同,打法和外形也不尽同(人称佛山咏春)。梁赞所教的古劳咏春之最有代表性的传人有其弟梁旭,子:梁春、梁枝、梁壁等;外旋传人中以王华三为威名(学而不外传者在此不计)。

吾师爷冯威廉亦是古劳村人,自小嗜好武术,曾习过洪拳、台湾拳等拳术。年轻时正逢日军侵华入至我广东,出于民族爱国保家之心,他从军于当年抗日十九路军之中,由于表现特殊后成为该军抗日大刀队之队长。广东沦陷后冯只好含泪返乡,其间学武之心未减,朝夕操练。他听闻王华三传下来的古劳咏春拳十分厉害,即暗中找王之弟子试技,果然令他口服心服,遂拜倒在王华三早期弟子劳权脚下习古劳咏春拳。

广州刚解放,冯师爷即定居广州谋生,并在广州市大新路开设了一间小饭店。小饭店人来人往,很快他就结识了在广州工作的古劳村人。从中知道,林德联(八叔)、古老郊、大只南正在跟古兆龙先生习古劳咏春。经多次交流,才知道古兆龙(古劳乡人)之咏春拳是师承于祖师梁赞之兄弟梁旭及子梁枝、梁春之嫡传。与冯先前学的古劳咏春之技术用劲及打法稍有小小出入。冯师爷是一个十分精灵的人,心知真传又拜在古兆龙处深造。闻后来八叔(林德联)对入室弟子古修玄说:“当年冯威廉、古老郊、大只南和我曾经结拜为兄弟”。又对古修玄说:“冯威廉和我们都是师兄弟,他亦跟过古兆龙学过”。

古兆龙是古修玄的叔公,古修玄对我称:“叔公与梁赞高度差不多,均一米七多些,外表乍看与李小龙身材骨架相似。听老一辈人讲,梁赞生前一但返古劳乡,必经古劳村古姓宅旁大街,当路过大街时,梁赞见乡里就笑容满脸地逐个打招呼,所以古姓人对他印象很深。”“而且古兆龙一族与梁赞一族向有姻亲关系”古修玄说。

古兆龙是一个有文化修养的文人,曾任过当地县府文职,在外见过世面。冯威廉也是一个文人,好看书写东西,在外走过江湖。他们性格爱好一样,使冯威廉很快地从古兆龙处学得真传。无奈出于当时社会政治环境之各种因素,古兆龙和其他弟子,直至去世也无公开外传。故古兆龙师承一脉,就连古劳村的人也很少人知道。

相反,冯威廉不受这些因素影响,且行事心中有数。在不影响师承的情况下,把两支真传古劳咏春合为一体,原先两支咏春本各十二个散手动作,也变为二十二式。对外只字不提随师情况(而赵师生性沉默寡言,更无想到要问这些东西),故冯威廉之师承极少人知道。在广州期间,冯师爷为深入了解真传所学,但凡知道乡中有人学过古劳咏春的,都虚心上门请教一二,以全面掌握梁赞咏春之精髓。无奈却次次得不到他满意。正如后来师叔谢文伟在广州云浮酒店对我说:“冯廉(冯威廉)学完古氏古劳咏春以后,又去请教其冯氏古劳咏春兄弟,结果学了一段时间就不想再学了。”由此得之,冯师爷是一个走过江湖,见过世面,思想开放,求学不止的天下精明之人。他之所以精明是处事慎重,在不影响师承麻烦的情况下,虚心向学,自成一体,广收门徒,使小饭店更加兴旺。他之所以慎重,在师承中理解师傅严守师承之规,从不说跟谁学,以勉师承之间互相产生矛盾。在教徒中也因人而教,也不收取学费,意在发扬光大和广交人缘。正如赵师和师叔说:“冯廉从未收过我们一分钱学费,但我们个个都尊重他”。师叔谢文伟对我说:“冯师是武斗时去世的,那时时常听到有人打枪声,但我和师兄弟一直陪着他到病逝。”

师承一目了然后,使我坚信师承沿于梁赞真传。决心以实践、鉴学、教徒中加深对本门拳理拳法的深入认识。我想:既然本门古劳咏春属中国内家拳术,就应该有针对性地选择内家拳中的各门派之书籍文章鉴学之,从中了解其共同的理法、功法、打法之侧重之处。结合本门师承所学,通过分析研究,有规律地把拳理拳法定下来,作为一种武术文化,发扬光大。抱着这种心态,我购买了一大堆有关书籍和影碟,其中有各氏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大成拳、峨嵋拳等,并收集了每一期的武术杂志。研究中发现,中国拳术中的理法大多是相通的,与本门古劳咏春大多相似。于是我把师承心诀及师承对拆法,结合中华武学的理法,有机地套进去并以实践例子加以论述成文,在武术杂志中发表。文章在武术杂志中得到发表并很快又得到一些有一定武学造诣的内家门派中的名师支持,尤其得到古劳前辈林德联八叔及其弟子古修玄先生的认可和支持,使我感到无白费心血,从而增强了我深入总结研究之心。

由于我在切技中常把本门技术用劲与佛山咏春派正面打法结合在一起用,以为本门只有一种打法,觉技术有余而功力却不如佛山咏春,使我无法划清本门之数种打法技术用劲,及次递层次修练过程与灵变打法的关系,使正面对抗实作起来难达灵变。为了澄清这些问题,我决定下苦心深入鉴学研究。心想:欲弄清楚这些问题,得先了解咏春门各派中的特点和关系,才能从中知道本门的真谛所在。

无奈此时正是我单位搞机构改革大忙年,时至2001年末才停止,因此更无时间去研究。机构大改革后,我原单位也宣报解放,年龄关系我只好回家休养。赵师也因先天性哮喘病突发,于2002年8月仙逝(终年七十有一)。这样使我的鉴学研究带来很多不便。

在家休养时觉清闲,从忙到闲之失差心态一直困扰着我。数月后我这种心态慢慢又回复平静,因此我又下定决心从新投入到本门拳术研究之中。于是我让徒弟在广州新华书店购来了各门派的咏春拳书籍和影碟,从中反复看反复分析。凡以往学过咏春拳的徒弟我都亲自与之交交手,再要他们谈一下学咏春的体会。在广州市咏春协会里,我有幸结识了各门派的咏春拳传人,从中相互交流和友谊试技,使我比较了解他们各侧重点的训练方法和打法,知晓力与技的哲理关系。

从各派咏春拳技术用劲中分析,他们都是以循规理念架构训练打法,和现代形意拳重功力训练劲力十分相近。不同的是形意拳讲求发整劲,而佛山咏春主发寸劲。各门派咏春五花八门各有风格,但是仍然可以看出其中各门派之技术用劲的高低层次。这就是师承中的手、身、步、劲技的掌握和合理性变化。能手身步每个角度灵活变化的,其实作技术用劲应属较高层次的;若上下用劲不协调者,靠手部功力补够,其实作技术用劲应属较为低层次。前者应是以技胜不以力敌打法,后者应是主赖功力形打法。由此分析,力与技的哲理是矛盾又统一的,但衡量传统武术的优与劣,应从功力与技术的合理性着眼,其合理性应是以小胜大、以弱胜强之适应性。

古劳咏春打法,主张以技胜不以力胜,适应男女老少练用和强身健体。那么实作中的功力又从何处来呢?带着这个问题我又重新迷入对武当内家拳的研究之中。闻说:武当派所练的东西很多,其中系统而练的有形意、八卦、太极三种拳。按照这三种拳技术用劲分析,不论拳架结构或打法上都存在不同的风格。这三种拳之不同风格本人以为:形意侧重于功力的修练,多直出直入攻防;太极侧重于技术灵劲的修练,以圆之理为技术用劲;八卦侧重于走势之意识反应打人。若以此推论,本门古劳咏春亦存在三种不同的技术用劲打法。第一种是正面直线运动,以拳破势之一出一入打法;第二是以横破直双手上下整体劲放人;第三种是意识走势放人击人。三种打法可以在实作中单独使用,能三种打法混合变用才算本门灵变打法

从中认真地分析,古劳咏春之灵变打法亦存在哲理关系:用三种打法中的其中一种侧重练用,打法上可自成风格,其用劲技术及效果则不一样;如融会贯通,再加入另二种技术用劲随机而变化,亦即是本门古劳咏春的灵变打法。而不同的是在打法上其训练的路径各有侧重。侧重之不同是本门技术用劲层次之别。

在鉴学中我翻阅了大量有关文章和资料,并通过武友面对面交谈(曾接触过武当山内家拳高手及少林内功拳高手),从中了解到其师承训练中的一些规律。从道教和禅学中可知,其中也分内外;先以外再入内,外属基础和循规;内是深入和破规至奥堂。用一般人的理解,凡入少林习武先练外形用劲之循架构之基本功法,把基本功力调出合实作对抗。无缘习内功拳者,能把所学练至极端亦学有所成;有缘者则须修练内功绵拳直达登堂入室。而武当派亦有这种内外区别。由此分析中国传统内家拳,在训练实作技术功力中是一环扣一环,而按规律反复积叠升华,才达奥堂。

细析本门古劳咏春之三种用劲技术变化打法,也同样存在这种规律。三种打法用劲分开而言,第一种打法练劲主练拳破势的杀伤力,技术用劲是循架构理念调出实作中的寸劲和扌朋、捋、挤劲。这种以拳破势之杀伤力寸劲,非是整体之劲,若在训练中以外物调出来的寸劲之质,与本门三种打法次递修练出来的意识浑圆寸劲二样。所以本门在第一种打法训练用劲中,着重跟手技术用劲先把暗劲调出来,再过渡到第二、第三种打法之技术用劲之中。相反对发力和外物训练不主张。也即是说若本门师承者,因受种种原因无时间深造三种打法之技术用劲;或根据自己的适合性,着眼于本门第一种一出一入以拳破势打法,则应加大外物和发拳之杀伤力训练,在青壮年期也可以成为一个本门咏春高手。但至晚年则功夫难实用且筋骨留有病痛后患,不合本门以弱胜强原则,也不合本门次递修练用劲的原理。

本门古劳咏春第二种打法之技术用劲,是主练上下整体力发放跟手劲,所以要加入“双手用”发力之中。从中国内家拳之武德禅学而言,这种放人制人不伤人的打法,是中国武学中的文明文化体现,更可以用这种文明的方式在切技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实战经验和适应能力。以往我与人切技多用此种技术用劲打法,虽当时赢了也不知怎回事,但从中证实了其实用性。反之在切技对抗中只知以拳脚杀伤力把对方打倒,一但错手把对方击重伤,麻烦而至,实得不偿失。

本门上下整体浑圆劲发放训练用劲,即太极拳中的“扌朋捋挤按合劲”,这种跟手技术用劲即太极拳中的灵劲。第二种跟手技术用劲和发放之整劲,可用于本门第三种意识走势,我顺人背之定位放人和以人击人的技术用劲打法中,本门称之为惊东击西之贴身劲。

第一种打法技术用劲,应属一出一入跟手二挣力半身之反方向用力劲范筹,遂过渡到第二种技术用劲,应变成双手跟手上下整体技术用劲和发力放人的灵变之劲升华过程。此时通过跟手上下整劲发力,这种整体劲再融会于一出一入以拳破势打法之中,其意透出来之寸劲会出现脆、灵、疾、 稳和具有穿透性的惊炸作用。亦只有这种技术之劲才能在本门第三种走势打法中,发挥随心所欲,着着领先,任吾击放之抢攻中。由此可知本门以技胜不以力胜,并非不讲劲力,相反十分着重劲力的实作性。这种实作劲力在于功力与技术的合理和适应各种打法,而非一般认识之杀伤力之独劲。

师承与鉴学点化了我,并不断对中华武学有所认识,我以为师承与鉴学关系,就如军队通讯营中的发报员和技师一样,发报员可通过学练实践而运作,而技师除可以实作外,还要对发报机性能部件了如指掌,出了问题能及时修理,发现不足之处可以改造。而发报员的操作也要技师从中指点,才能成为一个技工。

武术实习鉴定自我总结范文第8篇

武术专业开题报告

课题的目的意义:

国家体育管理部门在传统武术基础上,借鉴西方竞技体育发展的模式,建立了竞技武术套路和散打两大体系。然而,这两大体系在发展过程中却遭遇了各自的困难。竞技武术套路的体操和舞蹈化愈演愈烈,使人难觅武术的技击本质;缺乏传统武术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散打也难以普及。

在这种形势下,传统武术重新受到了重视。《武林大会》、《武林风》等节目相继播出,随后成立的中国武术职业联赛(WMA)也迈出了职业化的第一步。

以上几项赛事的选手格斗技术简单直接,却远没有表现出武术传说中的高超境界。这些比赛虽然还原了武术的技击本质,但也是对群众心目中武术形象的破坏。

这些年来所举办的各种武术赛事,实际上走的都是两条路,即是“打”与“不打”。我们按照西方人“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将武术分为技击和表演两部分,但是属于传统文化的中国武术确是讲究“天人合一”。

中国武术并不只是一种单纯的技击术,它与国外技击运动相比,最大的特色就是丰富多彩的武术套路和风格各异的拳法流派,以及武术在老百姓心目中的“神秘性”。上海体院的邱丕相老师说过,套路是表现攻防技击的艺术体育;武术套路,既不脱离技击本质的“真”,又不执着于击打运动之“实”。 郭玉成老师也明确指出,“神秘”是文化传播的动因之一,揭开神秘面纱其实难以吸引人们的注意。

因此,对于武术赛事来说,套路表演缺少了武术的技击性,擂台实战也无法体现武术的本质特色,对于其“神秘性”也是一种破坏。

如何将实战和表演这两条路合二为一?本人在观看研究了各种技击格斗类比赛之后,认为借鉴美国的WWE赛事能够达到这个目标。 W W E (World Wrestling Entertainment世界摔跤娱乐) 是一种表演性质很强的比赛,配有专门的编剧及播报员,跌宕起伏的剧情比电视剧还要精彩。WWE的选手都经过极其专业的训练,拥有过人的体魄,为了使比赛激烈、精彩,选手们共同排练出各种精彩的打斗动作,比赛时再根据情况灵活运用。可以说WWE是一种将体育与娱乐有机结合起来的赛事。

中国武术非常适合这种模式,优美的技击动作可以编排出精彩纷呈的打斗过程,我们的武侠文化也可以提供大量跌宕起伏的剧情。武术借鉴WWE发展模式,可以最大限度的表现其丰富多彩的武术套路和风格各异的拳法流派,这种亦真亦假的比赛也可以充分保留武术在老百姓心目中的神秘性,做到“既不脱离技击本质的真,又不执着于击打运动之实”。

本文研究的重点就是在借鉴WWE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一种适合于中国武术的全新的比赛模式。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向:

本文对历年来研究武术传播、武术文化、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发展以及武术职业化等方面的相关文章进行综合整理分析,并对其进行综述。

1、武术传播的研究分析

本文属于武术传播研究,所参考的书籍主要是上海体院郭玉成老师的《武术传播引论》和《中国武术传播论》这两本书。

郭玉成老师在其著作《武术传播引论》中对传播学的发展现状及当前的武术传播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总结。1

在《中国武术传播论》第四章“武术竞技传播论述”中对解放后我国竞技武术的传播进行了研究分析。在第五章“武术商业传播述评”中对“散打王”、“武林风”赛事及武术节活动进行了研究分析,并提出了“商业武术决不能追求泛娱乐化”的观点。2

2、关于武术套路文化的研究

邱丕相《对武术套路商业化发展的探讨研究》3———套路运动美学思辨:套路是表现攻防技击的艺术体育。

邱丕相《武术套路美学初探》4:武术套路,既不脱离技击本质的“真”,又不执着于击打运动之“实”。

王岗《中国武术:一种理想化的技击艺术》5:中国武术不是纯体育,不是纯运动,也不是纯杀人术。中国武术是建立在技击的表象上,通过体现技击的内涵,追求超越外在的理想化的技击艺术。

邱丕相,闰民,戴国斌《中国武术套路的文化解析》6:因此,套路用动作来描写格斗意象不满足于形似,而要表现出格斗的动态、气势和意境,并将格斗意象的动作“符号化”。所以,套路的演练是格斗形象的表演,而不是真打实斗,是对真打实斗的一种超越。

郭玉成《“武林大会”的文化思辨》7:需要指出的是,中国武术(功夫)与中国文化一样重视“意境”与“完美”。武术套路技术中的许多动作只是“意想”的技击,具有“技击涵义”,但并非真实的实用技击。真打实战的格斗技术在“擂台”上可能会寥寥可数。著名武术家蔡龙云先生认为,若武术套路与散打都会,是“兼项”,并非“能打会练”或“打练结合”。

戴国斌《乌托邦:武术技击的理想》8:因此,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一旦将套路所描绘的技击理想或想象投射到竞技场、技击的真实场景,其情节的预设、艺术的加工处理等,顿时被随意、杂乱、实用的现实所代替;其攻防兼顾之编排、“劲”之完整、应之而扑的效果,也难以避免“荡然无存”的结局。

邱丕相,王 震《人类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未来武术》9:中国武术,作为源于战争搏杀残酷嗜血的搏斗技术,在中国大地上演绎为一种充满哲理、伦理、艺术等光辉的套路运动形式。世界的每个角落、每个民族都有其本地化的搏斗技术,中国武术无论是在运动形式上还是在价值追求上都有别于他们“致伤致残”的血性和“你死我活”的残忍。

3、竞技武术发展现状的研究

戴国斌《武术现代化的异化研究》10:武术套路异化为体操、舞蹈、戏剧的“奴婢”。 武术散打异化为拳击摔跤等其他搏击范式的“竞技场”。 竞技武术异化为金牌的“牺牲”。

邱丕相,马文国《关于中国武术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11:长期以来竞技武术套路和散打成为言称博大精深的武术的两大主导品牌,而使得许多优秀的传统武术流派却“养在深闺无人识”,游离于武术发展的边缘地带。竞技武术套路愈演愈烈的体操和舞蹈化倾向让广大青少年无从探寻中国武术的格斗技击内涵;而缺乏中国文化处理和重构的散打运动虽然在业界开展得如火如荼,却很难在广大民众中普及,显然在简单的格斗技术之外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的熏染和支撑,无法和跆拳道、剑道等项目相比。

武术需要登上奥运舞台,但不是它的最高目标。武术进奥运,不能失去自我,迎合简单化、竞技化的要求,让武术负载的民族文化内涵越来越少。中国武术应以自己的方式和自己的文化特色走向世界,展示的是“原装货”,而不是“四不象”。

4、传统武术擂台实战的研究分析

马剑,邱丕相《广义语境下武术概念的解读及定义》12:就现实武术呈现给世人的面貌看,武术人感到困惑和迷茫。

郭玉成《传统武术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13:“神秘”是文化传播的动因之一,揭开神秘面纱其实难以吸引人们的注意。埃及金字塔等文化广泛传播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其“神秘性”。传统武术“高深武艺”传播也具有神秘性。其“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高超武艺,吸引了众多求武者“衣带渐宽终不悔”的不懈追求。传统武术“明劲、暗劲、化劲”的功夫递进,也成为武界人士的习武目标。“口传”武术,不断塑造神秘。“飞檐走壁”“、点穴术”、“内功”等功夫更是让人们对武术顶礼膜拜。

郭玉成《“武林大会”的文化思辨》14:其次,何谓“真实武林”?武术文化传播一定要真实吗?武术属于中国传统文化。“文化”是独有的、神秘的。“神秘”是文化传播的动因之一。著名导演李安曾说过,文化要有差异性才有吸引力。中国武术以其独特的文化特征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求武者纷至沓来。可见,“还原真实武林”的可行性与价值性需要论据。

然而,“武林大会”所推出的梅花拳等拳派的打斗比赛,使武术的神秘文化特征渐行渐远。所谓“还原真实武林”其实是对武术“神秘”文化的破坏,对武术文化的长远发展十分不利。有报道显示,“武林大会”收视率稳定或直线攀升,但现实的“收视率”与武术的未来发展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5、关于武术职业化的研究

郝素红,樊海云《武术职业化初探》15:武术职业化是相对于“业余武术”而言的,是指武术练习者由业余向职业发展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习武者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和体育文化市场不断扩大的条件下,自觉认识并利用其价值,满足人们精神享受的需要,并且从中获取高额收入,把武术作为一种谋生手段。职业化使武术走向市场,运用市场杠杆调节武术职业化发展,在行业统一管理下,按市场规律操作,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武建伟,李义杰,王志英《传统武术职业化的思考》16:借鉴其它项目和领域关于职业化的概念,结合传统武术的特点,笔者认为传统武术职业化应包含两个方面的涵义:1、非业余的、受过正规训练并以传统武术为职业的专业人才。2、受市场的调节,通过市场机制体现从事传统武术运动员的价值。综合起来说,传统武术职业化就是从事传统武术的练习者或运动员由业余向职业发展,并以传统武术本质为内涵,通过市场机制充分体现运动员价值的过程,其本质也是劳务和商品化。

如果我们能够将传统武术职业化,给传统武术一个展示的舞台,体现练习传统武术的价值,给传统武术练习者建立一个价值补偿机制,无疑将会刺激、提高传统武术练习者的动机。作为职业传统武术练习者,他们将不得不提高自身水平,以期获得更好的效益,创造更多的价值。这样就会促进传统武术的继承和发展。当然。如何创建适合展示传统武术特色的职业化建制,适宜的比赛形式至关重要。

程云旺《对我国武术散打职业化改革的思考》17: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职业性、商业性、文化性和企业化经营是职业散打本质的特征。职业性、文化性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商业性和企业化经营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充分条件。据此,我们可以对职业散打的概念做如下概括;职业散打是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与武术文化市场不断扩大的条件下,自觉运用价值规律,利用高水平竞技散打比赛的商品价值与文化价值,参与社会商业活动及社会文化活动,并通过散打市场,使运动员获得高额经济收入,使经营实体(俱乐部)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竞技散打运动体制。职业散打实质,是散打竞技能力潜在的商品价值与文化价值在实行商业服务和武术文化服务的过程所产生的价值交换和价值转移,所谓“散打运动职业化”,就是竞技散打运动由其他体制向职业散打体制逐步过渡、转化,并最终得以完全实现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郭玉成.武术传播引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6

2. 郭玉成.中国武术传播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2

3.邱丕相.对武术套路商业化发展的探讨研究———套路运动美学思辨[J].体育学刊,2001.3.

4. 邱丕相.武术套路美学初探[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82.4.

5. 王岗,吴松.中国武术:一种理想化的技击艺术.[J].体育文化导刊.2007.2

6. 邱丕相,闰民,戴国斌. 中国武术套路的文化解析[J]. 体育科学,2007.12

7. 郭玉成. “武林大会”的文化思辨[J]. 搏击·武术科学,2008.4

武术实习鉴定自我总结范文第9篇

总结实践经验为主的名称,如虎鹤双行拳中的“跌荡麒麟”(要诀:跌荡麒麟拐子马,左右之字踏步法;两拳束腰力在中,进退自如随时发),就包括了动作形式、动作过程、发劲要领、打击部位、注意事项等。另外,传统武术中,相同的技术动作可能具有若干个名称,而同一个名称也可能表示若干个技术动作。以冲拳为例,有的拳术中称为单龙出海,而有的拳术中则称为孤雁出群。同时,传统武术动作名称具有表意清楚、琅琅上口的优点,让人听后印象深刻、难以忘怀。究其根源,主要是由于传统武术动作名称是从古至今习练武术者口头语言的产物,具有口语化的特点。口语化的东西需要现成好说,通俗易懂,简洁易记,如白蛇吐信、乌龙摆尾、单龙出海、宿鸟投林、水底捞月等,而这样的词语便于传播、储存、加工。

传统武术技术动作与名称的关系

传统武术动作名称来自于习武者的不断实践和不断总结,是他们指导武术动作学习的精练语言。我们在探究这些传统武术动作名称时,必须弄清这些名称与武术动作之间的关系。如“独角飞鹤”的动作要领是:身体立直,随即提起右脚,两手沉撑叉开,形如鹤翼,接着右脚向上踢出。该动作用于:若对方一拳打来,我即两手一展拨开其拳,随即提脚踢出,以此反攻。此外,动作名称对动作的幅度、力度、距离间度和上下高低都有严格的要求。陈式太极拳第一路中的“野马分鬃,金刚倒硾,六封四闭,白猿献果”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原理,如“六封四闭”就要求“劲”要活,在运动过程中,随着身体的变化而向外发送,当习武者已经熟悉并掌握了该动作,就可以在运动过程中做到“听劲”。在深入了解对方意图的前提下,确保自己处于有利地位,再发出“活劲”。再如,“金刚倒硾”是要求震脚的动作,练习者要使全身的气往下沉,有利于身体血液的循环。而“野马分鬃”则要求动作与呼吸配合,以利于帮助调整呼吸系统。同时,武术学练者在学习传统武术技术动作时,也可以通过名称来认识、掌握和领悟武术动作。例如太极剑中的“宿鸟投林”“顺水推舟”“大鹏展翅”“风卷荷叶”“野马跳涧”等,显现了武术形与神的统一,对动作的学习有辅助作用。因此,传统武术技术动作和名称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的。一方面,武术技术动作名称体现了一种内外对应效果,发挥形与神的作用;另一方面,这些名称又影响着习练者的形态、节奏和幅度。

运用传统武术动作名称的意义

(一)利于学生领悟与掌握武术技术动作教师在进行传统武术套路教学的过程中,既要运用一定的专业术语,也要力求语言的通俗易懂,便于学生的学习与掌握。传统武术动作名称是历代习武者经验的总结,学练者透过这些简短精练、生动形象的语言,更容易接受与理解传统武术动作的深奥道理与精义。所以,准确熟练地运用传统武术动作名称,使教学语言简单明了,能提高学生对武术技术动作的领悟速度,缩短学生掌握传统武术技术动作的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教授马步左右推掌动作时,教师运用传统武术动作名称“猫儿洗面”来表述,能让学生很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个技术动作的做法、速度、姿势、神态和要领,既能形象生动地体现传统武术形神兼备的特点,又便于学练者的理解、运用、交流和传播。(二)有利于提高学习传统武术技术的质量传统武术动作名称还蕴含着丰富的武术智慧,它能够通过对原本复杂的技术动作进行细致描述,分析动作要领,传授武术技巧。比如,学生刚开始学习一套传统武术套路时,可能对传统武术动作名称所传递的一些拳理招法不太清楚,不能用来指导实践,可是当他们掌握了一定的传统武术套路的基础内容、学练到一定程度后,就可以运用“画龙点睛”式的传统动作名称,领会并掌握套路中的拳理招法,解除困惑。可见,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传统武术动作名称,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传统武术技术动作的效率和质量,使学生在技艺、功法、动作运用等诸多方面得到启发和借鉴。另外,技击是武术的本质特点,不论你学习任何武术动作,练习多长时间,最终的目的是要能运用。而传统武术动作名称中所包含的技击含义是最不易学到的。例如:八极拳中的招,虎鹤双形拳中的虎鹤八猛打等,这些动作名称历来被各门各派看得比生命都重要。当然,我们在武术教学中运用传统武术动作名称指导、启发学生学练武术时,应该用科学的原理和客观的观点去分析、借鉴、运用传统武术动作名称,不能过分夸大它的作用,更不能作为学练武术的秘籍全盘吸收,应该根据学练者的身体条件、武术基础、年龄特点等加以区别对待,真正从本质上准确地领会运用它。

武术实习鉴定自我总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明清时期;武术;拳种流派;发展

引言

武术在历史漫长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明清时期是武术大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武术拳种大量出现,流派林立。拳术有长拳、猴拳、少林拳、内家拳等几十家之多;同时形成了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等主要的拳种体系。明清武术理论和书籍大量出现。“武术论著所论述的枪、刀、拳术等各专项武术的技术方法与理论, 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技术体系与理论体系”〔1〕。明清时期武术门派流派的形成、武术套路的产生以及武术内功和内家拳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武术文化形态的成熟与定型。

任何事物的发生和发展都有转瞬即逝的偶然性和稳定的必然性。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武术不论是技术形成还是技术机理产生以及对传统文化融合形成自己的理论学说都有了质的飞跃。这一社会现象绝非偶然,它的产生与发展必然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以及自身运动发展必然规律的结果。深入探究其原因,以期为我们今后武术史学研究和弘扬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提供理论借鉴和参考。

1明清时期武术大发展的社会原因

11经济发展为武术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明清两朝鼎盛时期,出现了社会经济全面高涨的局面〔2〕。明中叶以后,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受到了批判,生产方式发生变化,又由于政治的原因,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出现大繁荣景象。明代的矿冶业在前代的基础上又有了很大的进步〔3〕。冶铁业规模上的扩大以及冶铁技术的提高为武术器械的数量和质量上的提升提供了生产力基础,也为火器的大量使用准备了条件,从而逐渐改变了武术赖以依附社会军事环境走向民间。城镇的大量出现和商业经济的繁荣为武术的表演市场打下了基础,促进了武术表演娱乐功能的发展。明中叶时期工商业发达,“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的实施使“自耕农获得了比较完善的经营自由”〔4〕,出现了大量的雇佣工人,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动,使得人们有健身养生的需要,为武术价值功能由单一的技击化向健身方向转变准备了条件,促使以太极拳为代表的养生拳种的出现。同时,由于明清经济的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使得各门派武术交流频繁,为新拳种的诞生准备条件。

12火器使用客观上推动了武术大发展

明清经济的繁荣,为科学技术的改进提供了条件。火器在战争中的威力使其得以广泛使用,必将弱化武术军事功能,使武术的技击价值存在的主要社会因素逐渐被淡化。随着武术逐渐淡出军事领域,“一方面其功能价值使得原来处于次要地位的社会价值转变为它的主要社会价值,它才可能在更大的范围里,以更自由的形式发展起来,才有可能集其大成”〔5〕。另一方面,武术与民间的结社和秘密宗教有了更多的结合,成为看家护院或抵御外辱的技术技能。武术在这样的变化发展过程中,一旦被深受儒家、道家、墨家等思想影响的社会民众所广泛接受并传承,就为武术在民间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了条件。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伦理性的影响,武术在发展过程中有艺术化的倾向,而“中国文学不重写实而重写意的思想”也通过文学作品影响着明清时期的武术家们,这种趋势在火器出现后更加明显。这使得民间技击的方式和技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清初曾一度在民间禁武,迫使武术去掉许多实战技击的内容,而成为防身健身的练习手段〔6〕。民间镖局和镖师的衰落印证了这一发展过程。故此,武术是一种搏杀,同时以一种表现技击搏杀的艺术形式出现。所以,科技的进步导致了火器的大量使用和军事技术的变革,武术由军事中的单一技击功能走向以民间为主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为武术的繁荣发展奠定基础。

13传统文化的滋养丰富了武术的内涵

明清两代已进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结性时代〔7〕,特别是明中叶以后,戏曲、文学、艺术等均进入繁荣发展和总结时期。这为武术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借鉴和思想源泉。以戏曲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程式化特点对武术套路的创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武术的大发展正是传统文化在进入总结时期对武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得武术的内涵得以丰富,其外延得以延伸。明清出版业的发展为武术理论和书籍大量出现提供了物质基础,使得武术在内的各类书籍在社会上得以广泛传播,促进了武术的传播,为各门派武术相互借鉴产生新的拳种准备了条件。如明代唐顺之、戚继光、程宗猷、茅元仪等对武术理论进行了整理和总结,大量的武术专著问世。戚继光的《纪效新书》至今仍是研究古代武术的重要参考资料。至清代,如吴殳《手臂录》、程真如《峨眉枪法》、黄百家《内家拳法》、王宗岳《太极拳论》等。这一时期武术论著有机地结合传统文化的相关理论,提出了“天人合一、内外兼修、形气合炼”等思想,逐渐形成武术自身的学说。使武术最终在内涵与外延得以延伸和发展。最终形成武术特有的思维方式与表现形式。

14宗法制度催生拳种武术的形成和发展

宗法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结构的主要特征,对中国文化发展和技术的传承有着深刻的影响。宗法制度的本质就是家族制度政治化〔8〕。宗法制度是在中国古代“仁义”“忠孝”等伦理道德思想影响下形成以“尊师”、“尊祖”为核心的较为封闭的社会生活制度。从家到家族乃至整个国家,从具有血缘关系的家族到具有类似血缘关系的上下级、师徒和结义兄弟,形成了一套完备的以准血缘关系或类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正如曾凡贞先生所述“在我国封建时代,老师和门生弟子之间常常形成政治上、学术上、思想上的家长式的封建宗法关系”〔9〕。同时宗法结构有一种内向凝聚和外向相斥的倾向。武术在其千年的技术传承与发展过程中也深受其影响。在明清时期,由于多种社会因素造就了武术技术的整理和理论的总结创新,又因武术“口传身授、耳提面命”式的传承模式,必然造就了以地域、宗族姓氏、帮会组织为代表的拳种武术纷呈现世。也正是因为宗法制度中的本位主义表现出的门户之见,使得中国武术门派林立。而“到了明清时期,家族组织获得了空前的发展,组织系统日趋完备,规模更大”〔10〕,使族姓联系族众范围更广。这无疑为扩大武术的传播范围准备了条件,促进了明清武术的大发展。拳种武术在形式上主要表现为完整的套路练习,促进了武术向表演化的方向发展。

15禁而不绝民间结社、秘密宗教对武术传播的积极作用

明清时期,由于战乱不断,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突出,各种民间结社和秘密宗教如雨后春笋般林立。“清代秘密结社多以结盟、传教、习武等活动为凝聚方式,不但为推动武术在民间的普及起到了促进作用,而且促进了武术的横向交流”〔11〕。另外,结社间为了集团的利益发生频频的争斗,对格斗技能提出更高的要求。而这种区别于军事战争的单打独斗形式,促使各种武术器械的产生。九节鞭、判官笔、日月轮、峨眉刺等以及各种暗器,在军事战斗中不大可能用得上,而出现在民间便成为可能。各种结社或宗教组织内部相对团结,而集团之间却摩擦不断。宗族与宗族之间,封建会、道、门等组织之间的对立争斗,在中国封建社会连绵不断。“明清之时,凡结社必习拳,有结社必有械斗”〔6〕。各种暗器和奇门兵器正是适应了这种自卫防身、械斗仇杀、看家守院、护村护寨、行侠走镖等特殊的需要而产生。可以说,明清时期的民间结社和秘密宗教在客观上起到传播武术、发展武术的重要作用。它不仅扩大了习武人群,同时由于武术器械的出现和使用延伸了武术技击技能,大大丰富了武术内容。

2明清时期武术大发展是自身规律的必然要求

21传统武术特征决定了其强大的生命力

任何事物都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武术也不例外,武术在明清时期得以大发展也是其自身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知道,由于火器的大量使用使武术逐渐淡出军事舞台。然而武术并未因此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却在民间得以空前的发展和完善。一方面,在以农耕社会为背景的宗法制度下,又深受传统文化浸润,形成的拳种武术,表现为高度程式化的武术套路,这便于拳种武术的记忆和传授。至明清时已形成各种不同风格的技术体系,表现为形成各种流派和十八般武艺的出现;另一方面,随着人们习练武术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武术技术逐渐成熟,其技术的流变产生的价值功能顺应时代的要求,符合那个时代的人们的价值取向。武术兼收并蓄的包容文化特征与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形成了各自相对独立、成熟的理论,表现为武术书籍的大量涌现。同时武术也由单一的技击功能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从而增加了自身生存的机会和空间。这都显示了武术巨大的魅力和强大的生命力。

22拳种武术的出现加速武术的传播和发展

武术萌芽于原始社会人类的生存本能。随着私有制的出现,人与人斗成为武术发展的动力。在自卫和斗争中,将实战中的搏斗单招技法或技术组合不断加以总结,并以师者为主体的经验形式进行传承。早期传统武术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军事技能或是一项搏杀技能,所以武术的发展必然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人的发展。明清时期拳种武术的大量出现是武术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和人们对武术实践经验积累的结果。套路运动是拳种武术的主要表现形式。如果没有套路,没有一种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的且大量承载这些技法的事物存在,几乎对每一个技术流派来说,这种传承的难度都是可想而知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套路正是适应了传统武术的这种传承的需要而存在和发展的〔12〕。武术运动中的各种象形拳种正是我们的先人学习自然、遵从自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地把动物的搏击技能运用套路形式表现出来,如地术拳(又称狗拳)、猴拳、鸡拳、螳螂拳、虎鹤双行等。至明清时,套路大量出现,并形成各种拳种体系,这时期的武术可以称之为拳种武术或是流派武术。这种拳种武术保持技击本质核心内容,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宇宙自然万物之理的认知能力和水平,表现出创拳者的思想认识、情趣特点和审美倾向。其技术动迅静定变化、神韵节奏之美吸引了更多的人,于是在民间出现了以套路形式为主的练武活动,推动了武术的普及与发展。

23武术社会功能多元化发展

传统武术在千年的传承和演变过程中,始终围绕技击这一主要的特点发展和完善,并不断衍生出其文化特点和体育属性。原始社会武术萌芽于生存需要。随着私有制的出现,人与人斗成为主流,为了能取胜,必然会改进武技,所以武术的价值就是实用技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类认知能力的提高,以及武术发展的自身需要,“从明代开始,武术套路正式出现”〔13〕,标志着武术文化完备形态的形成。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需求凸显出武术的文化特点和体育特点,武术多元化的社会功能成为发展的必然。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闲暇时间产生娱乐的需要,而城镇集会等为江湖艺人提供了很好的表演场所。武术套路表演为人们娱乐观赏需要提供了可能。从技术上升到理论也是武术本身发展的必然要求〔14〕。在前人的不断探索和实践过程中,从凌乱琐碎、纷繁复杂的实践经验中总结出系统和科学的规律,成为武术家们所关注的问题。明清武术家们对此进行了尝试。如内功在先秦时期就有了相当的发展,清代初期与武术的结合形成特有的练功体系。这些特有的练功体系衍生出养生、健身功能。随后,武术与中国古老的养生术有了更多的结合,产生了诸如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等至今流传广泛的拳种。又由于生产关系的改变,农民有了一定的自由,特别是进入明清时期,封建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动,劳资关系出现,闲暇时间增多,武术适应社会发展,武术价值功能的多元化促使武术拳种和流派多样化,在明清时期得到大发展。

3结语

明清经济的繁荣,为武术的大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火器的使用使武术淡出军事舞台,为武术吸收传统文化准备了条件。在封建宗法制度的影响下,以传统武技为内容而产生了拳种武术,并形成高度程式化的具有不同流派风格的武术套路。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和经济的发展,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下,对传统的技术进行了整理,并形成了自身的理论学说。同时武术由单一的技击功能走向以民间为主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武术无论是技术形成还是技术机理产生,以及对传统文化融合形成自己的理论学说和其社会价值功能都有了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余水清明清武术论著概述与主要成就研究

〔J〕体育科学,2004(8):75-79

〔2〕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殒落〔J〕史学理论研究,2002(4):45

〔3〕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

〔4〕方行中国封建经济论稿〔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5〕温力中国武术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6〕旷文楠中国武术文化概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

〔7〕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8〕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9〕曾凡贞封建宗法关系的起源、本质和改造〔J〕改革与战略,2004,(5)

〔10〕林金树中国古代思想史〔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

〔11〕宿继光,张艳婷清代秘密结社对山西武术发展的影响初探〔J〕陕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9(6):62

〔12〕靳学斌,蔡言国武术研究(第三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13〕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武术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