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武术教育教学

武术教育教学范文精选

武术教育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武术;武德:武术教学

一、武术教学中进行武德培养的必要性

1.树立良好的武德是进行武术教学的前提。为武之道,以德为本。武术教学中首先要重视武德的学习,要有好的思想品德作指导,才能保证武术教学沿正确轨道行驶。武术是以中华民族哲学思想为指导,注重内外兼修,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具有技击功能和健身价值的传统体育项目。武术本身蕴涵着博大的中华教育文化,在练习武术中表现出顽强拼搏、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勤奋、务实、谦虚、礼貌的道德作风,是一种高尚的社会道德的体现。

2.进行武德培养是武术教学各个环节的需要。首先要强调仁爱、守礼、忠诚、谦让和宽厚,而后才进行武术技艺的教学。武术教学中,对动作的技击性,要用武德约束使用:武术的技击价值,对维护社会秩序稳定,保护人民利益,调节人际关系具有的特殊价值和作用;另一方面避免,利用武术恃强凌弱,为害四方,败坏社会风气。为此,在武术教学的每个环节中,要求学生依礼处世、待人,告诫其技击动作的伤害性,何时、何地、何种人群中有鉴别的运用武术,使武德教育贯穿于武术教学的每个环节。

3.武术课堂进行武德培养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需要。首先弘扬武德能激发民族精神,弘扬祖国传统文化;其次武德能促进校园文明,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再次武德的教育作用科学的体现在“育己”和“育人”两个方面。“育己”,也就是说,崇尚武德可以培养“厚德载物”的气度和“自强不息”的精神。“育人”,即是说,武德高尚的人其行为处处影响着他人,成为习武者尊重和效仿的对象。武德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的道德规范,可以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自重、自尊、自信、自爱。通过弘扬武德,能使同学之间和睦相处,团结友爱,互相谦让,促进校园稳定,保证校园文化向着科学文明的方向发展。

4.学校学生的现状决定了武德培养迫切性。据调查在某些学校的学生存在着,学习中,专业不求上进,不懂得尊师重道,缺乏道德修养;武术比赛中不讲公平竞争,对裁判举止粗鲁;某些学生在校利用武术技术的优势,拉帮结派、欺负弱小、逞强好胜、打架斗殴;在外充当打手、保镖,扰乱社会秩序。以上这类事件的发生,不仅污染了校园风气,也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有损于学校的形象,也给社会带来不安定的因素,损害了大众的利益,对中国武术的继承和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危害。

二、加强武德教育的方法

1.通过武术礼仪来体现。武德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成套的行为规范,以及一些特定的造型等外在动作的形成而加以培养,这种行为规范,就是“礼仪”,它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培养教育作用。在武术教学中应注重加强武礼的传授和规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其方法,明确其涵义,还要善于利用师生问候,递接器械以及辅导、练习、考核等渠道,使学生养成应用武礼的良好习惯,做到动则功夫到家,静则修养有素,行则彬彬有礼。

2.通过武技传授来渗透。“崇武尚德’,是所有习武者必须遵循的准则。所以武德的教育要贯穿于武技教授之中,通过武术基本功和套路的练习培养学生刻苦顽强、永不自满的品质,在散打教学中要鼓励双方,勇字当头,敢字当先,锻炼学生勇敢无畏的精神。通过让学生相互“喂手”的练习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引导学生养成讲礼守信的良好习惯。

3.通过武术教师起表率。由于历来习武中形成的崇尚师傅权威和尊严的传统,加上武术教学与其它教学相比更具直观性,在武术教学中教师言行的表率作用极为重要。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身教重于言教”,武术教育工作者只有自己具备了正派的武德、武风,才能有力地说服学生,感染学生。否则,教师不仅丧失威信,甚至有可能失去教育人的资格。

4.通过德育环境来暗示。“良好的德育环境、潜移默化的暗示教育效果,往往是一些明示性的德育所不能比拟的。”首先要摆正武德教育的位置,把武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中,其次要对武术教学的相关内容进行规范和标示,进而通过这种强制性的外在约束,在人们心中形成一种“见物思武,见武而明德”的条件反射。要注意课堂气氛的民主,营造精神愉悦的课堂氛围。最后在教学中要善于充分利用各种现代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指导学生从中吸收有益的东西。

武术教学是学校体育内容的重要部分,崇德尚武是武术教学的基本原则。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极其重要的,在武术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武德作用。促进道德教育的广泛开展,提高学生的自我道德意识,为社会造就高标准、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武术教育教学范文第2篇

1、习武目的:在中国武术史上,许多武林豪杰和普通的武士,都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首要目标。每当国家受到外来侵略,民族生存受到威胁的关键时刻,他们挺身而出,抛头颅,洒热血,捍卫国家的完整和民族的独立。南宋民族英雄岳飞、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以及一代剑侠秋瑾、武术大师霍元甲、王子平等都是典型的代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精忠报国”,以及《重订少林十条戒约》中的“以恢复中国为志意”和中央国术馆的武德规定中的“爱国、修身、正义、助人”。凡此种种内容无不体现出武士们把爱国主义精神作为自己的最高目标。

2、择徒标准:这也是各流派的“入门要求”。它关系到是否严守武德的第一关口,是保证武林纯洁性的关键和有效地限制不法之徒跨入武术之门的方法。由于这些原因,各门派在择徒方面都非常严格。张孔昭《拳法拳经备要》云:贤良秘授解危困,邪妄休传害众生,大道等闲若轻授,须防九族尽遭刑。其它门派的规定有:“不信者不与言,不仁者不与传,说之授道,贵乎择人”;“不信者不教,无礼者不教。”《昆吾剑箴言》更具体地规定了十种人不传。所有这些严格的规定,使武术技术不落入不轨之徒手中,减少了损人害人之事的产生。至于武林败类,各门派又有相应的惩处条例,轻者逐出师门,重则废其武艺。

3、习武法则:武德内容是保证习武者在身心两方面、技艺训练的顺利进行和提高。少林戒说中提出:“习此术者,以强体魄为要旨,宜朝夕从事,不可随意作辍”。还有“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等拳谚及“吾辈研习武事,其在深造,必经持以恒心,刻苦练习,勿躐以求速,勿半途而辍业”。少林拳法中还有“五忌七伤”:一忌荒惰、二忌夸矜、三忌躁急、四忌躐等、五忌酒色。一近色伤精,二忌怒伤气,三思虑伤神,四善忧伤心,五好饮伤血,六懒惰伤筋,七躁急伤骨。这些都是要求习武者严格遵守的律己戒规,追求心境宁静的境界,从而使自己专心致志,登堂入室,学有所成。

4、侠义精神:侠义精神是武士运用武术技术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高尚的道德品质,把握善恶分界的准则,更是调节人际关系的砝码。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很多。例如“以武会友”,“不得恃强凌弱,任意妄为”,“为人正直,遇不平之事挺身而出”,“济危扶贫,匡扶正义”。少林十戒也规定:“切戒道血气无私,有好勇斗狠之举”;“不可逞愤相较”;“不可轻显技术”;“戒恃强争胆之心,及贪得自夸之习。”“对待长者,尊师重道。有平日对待师长,宜敬谨将事,勿得有违抗傲慢之行为”。“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对弱者,扶助赴难,牺牲自己,保护对方。对侪辈,须和顺温良,诚信勿欺”。

从上述传统武德内容不难看出,它其中包含着许多学校思想品德教育所要求的内容。两者之间有许多相融之处。因此,武德教育是武术教学中育德的集中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它不同于一般的政治学习和报告会等形式,而是寓思想品德教育于武术教学之中,使学生在进行武术活动的过程中,身心得到发展。当然,我们对待传统武德内容也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且加以新时代的武德内容,使其符合时代的要求。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我们既要把握武术教学的特点、内容和方法,又要从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实施细致的教学活动。

第一,在进行武术教学第一课时,重点讲解拳礼。这是对“武以德先”的实施,要使学生了解各种武术礼节的含义和流派宗旨及精神面貌,既丰富了武术知识,也培养了讲文明、讲礼貌,尊敬师长,团结同学,表里如一等传统美德。

第二,通过例举古今武林豪杰“精忠报国”的光辉业绩,使学生树立“强种御侮”,爱国、修身、正义、助人的思想和品格,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心,培养维护国家尊严,保卫国家和人民利益的爱国主义精神。

武术教育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武术教学;武术文化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6)02(a)-0038-02

武术是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体育形式,有着很强的观赏性,同时兼具健身、攻防和修身养性的功能,这是其他传统艺术形式所不具备的,因此武术并不能单纯视作一种优秀的传统艺术文化形式,还应该理解为一种体育艺术项目,在高校开设武术课程对锻炼学生体魄,强身健体有着很大的帮助。武术教学同样不能将武术局限为一种体育运动,而是应该在体育教学中弘扬武术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涵养。

1高校武术教育

武术进入学校最早是在1916年,至今已经有百年历史,现在国内已经有超过17个省市将武术纳入教育计划中,但是武术教育和传统体育项目教育有所不同,有着自身的特殊性,采用常规体育项目的教学方法难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导致在武术教学实践中暴露出了一定的问题。

1.1教材编排不合理

教材是学生学习理解武术基础理论知识的主要依托,对学生兴趣培养和抽象思维能力的锻炼也有着一定的帮助。但是现阶段,高校武术教学存在着教材陈旧、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的问题,标准化程度不足,没有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拓展思考的空间。教材是武术教学的基本内容,做好教材的改编,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现阶段的武术教学教材往往过分关注技术动作,对武术丰富的文化内涵缺乏基本的介绍,学生对武术动作和发力技巧的名称尚且不能理解,更何况学习和理解掌握。为了改变这种情况,编者需要着重从知识结构、智力结构、文化思想和武德教育等方面入手,合理编排,形成和谐统一、循序渐进的课程结构。为了增强教材的趣味性,编者可以采用“武林秘籍”般的编排方法,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为学生清晰地展示动作要领,教材本身要突出标准化和联系性的特点,将地方性的武术流派引入到高校中,如广东南拳、湖北洪拳和北方的“把式”,拉近学生和武术之间的距离,消除陌生感。

1.2教学方法与课程设置

现阶段,一些高校武术教学存在着教学方法单一、课程设置不合理的问题,武术理论和实际练习之间脱节,一些教师只是对着教材向学生解释了武术的基本概念,但是并没有组织学生进行实地练习,也有一些教师直接组织学生进行发力训练,缺乏基础的武术理论讲解,认为只有多练习才能够让学生慢慢领悟。实际上这样的教学方式都是欠妥的,教师应该脱离传统武术师傅教徒弟的方式和传统体育教学教师教学生的方法,而是需要采用开放式、互动式的教学方式,使用各种多媒体技术手段来帮助学生掌握武术套路的发力技巧及其科学性,从而加深学生对武术的理解。

1.3师资力量薄弱

武术课程是一门比较新颖的课程,很多高校都没有丰富的开办经验,专业的武术教师十分稀缺,而且中国传统的武术文化有着很强的门派意识,不愿意将自己的武术本领轻易示人,导致武术课程缺少真正懂武术同时也懂教学的教师,给高校武术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武术界同仁应该积极开展跨门派交流,超越门派禁忌,组织大型经验沟通和理论知识交流会议,丰富自身理论知识水平,同时努力学习网络知识和教学知识,提高自身武术教学的科学性,高校之间也应该努力做到资源共享,加强沟通合作,培养更多懂武术的高知识水平人才。

2在高校武术教学中开展武术文化教育

主要从武术教师队伍建设、在武术教材中增加武术文化内容、武术教学成果考察体系的优化和社团活动在武术文化宣传方面积极作用的发挥等方面入手,对高校武术教学中武术文化教育的开展策略进行了阐述,认为武术文化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一个爱武尚武的环境氛围,学生才能够自觉地接受武术文化,提升武术涵养。

2.1高武术文化涵养教师队伍建设

武术教师自身的武术水平、武术文化素养和教学经验直接影响武术教学质量,在现阶段,高校武术教学面临的最大的困境是能够胜任的专业武术教师比较稀缺,现任武术教师往往在教学方法、科研能力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现阶段,高校武术教学除了体育院校,其他专业多以体育课的形式出现,很多学生都存在着身体素质不高,缺乏运动量,对武术缺乏了解的问题,这一定程度上给武术教学的顺利开展造成了不利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就更加有必要开展武术文化教育,学校可以聘请一些武艺高超、谙熟江湖规矩的“武林人士”以助教的形式参与到武术教学中,向学生讲解武行中的基本规矩和礼仪,很多学生从小就喜欢武侠小说和电视剧,都有着自己的江湖梦,通过和真正的武术传人接触,学生能够激发出更高的学习兴趣。学校则要加强学校间武术教师的沟通交流,资源共享,培养优秀的武术教育者,组建一支高武术文化素养且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武术教师队伍。

2.2在武术教材中渗透武术文化

教材是武术理论基础的载体,更是武术文化教学的重要形式,很多时候一些武术文化知识无法通过言传身教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出来,教师可以将这些武术文化内容编排进教材中,配合一些武术名家的优秀事迹增加教材的趣味性,让学生在学习基础武术理论知识和发力技巧口诀的同时,能够潜移默化地感受武术深厚的人文内涵和深奥的阴阳哲学观。武术教材的编排要为教师多种先进教学方法的应用提供方便,在教材中增加传统武术文化知识的同时,采用图文并茂的表现形式,配合电子教材,方便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现阶段,普通高校武术教材以简化太极拳、长拳等简化武术套路为主,武术基础理论知识严重匮乏,编者需要多多请教武学名家,加强对武术基础理论的理解,并在教材中由浅入深地逐级渗透进去,为高质量的武术教学提供科学、系统的理论支持。

2.3武术课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

传统门派武术教学评价以切磋为主,以胜负分高下,这样的方式在高校武术教学中是不可行的,高校武术教学结束后学生可能仅仅掌握了几套武术套路和基础的发力技巧,但是并没有形成实战能力,因此高校武术课的评价应该从学生的学习能力、武术技巧熟练情况、基础武术理论掌握程度和武术文化素养等方面入手,建立全面的教学评价体系,更加客观、科学地评价武术教学质量。因此高校武术课考试内容中应该逐渐放宽对技击技术、发力技巧的考核和对武术套路熟练程度的考察,将武术理论知识、武术文化素养以及学习态度也纳入到评价标准中,形成一个阶段性的,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考核体系。

2.4武术社团作用的充分发挥

高校学生社团是以兴趣自发结成的小组,和武术课程不同的是武术社团的成员往往对武术有着很浓厚的兴趣,很多高校武术协会往往都是由武术爱好者组建的社团,但是武术社团存在着缺少武术教师专业指导的问题,组织管理松散。学校要充分认识到武术社团在弘扬武术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为社团组织的各类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持,做好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社团联合武术课程组织表演、切磋等武术活动,培养武术骨干,在各种仪式性很强的武术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进行武术文化教育,让学生能够不自觉地形成武术文化意识,为武术文化的弘扬发挥自己的作用。

3结语

武术,止战之术。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独树一帜的一部分,是中国深厚哲学思辨、人文精神在搏击运动中的体现与结晶,反映了中国人爱好和平、修身内敛的人生境界,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武术文化教育,对弘扬国术和学生优秀人格的养成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尚玢.对高校武术教学中武术文化教育的思考[J].搏击:武术科学,2013(1):64-65.

[2]杨嘉民.文化大发展背景下高校武术文化建设研究[D].苏州大学,2013.

[3]杨啸原.高校对外武术教学文化传导问题探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1):45-48.

[4]何艳强.武术教育中武术文化传承的研究[D].河南大学,2013.

[5]李美兰.成都市高校公体武术教学现状调查[D].成都体育学院,2014.

武术教育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武术教学; 武德

中图分类号:G8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0-157-001

武术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民族体育项目,是中学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武术灵魂的武德在中学武术教学中更是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武德教育可使学生明白习武目的并非为了逞强斗狠,而是为了懂得做人的道理。

一、传统武德内涵

中国传统的武术精神是由儒家的伦理思想与侠士的侠义精神结合而成,其中还融入了道教和佛教的一些思想,其本质表现为:仁、义、礼、智、信、勇。

仁: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人的全部道德意识,是习武者最高层次的道德追求。“仁”的基本涵义就是要用博大爱心去爱一切人。

义:“义”为行善之本。在武德中还可以理解为“仁”是通过“义”的环节过渡到人的道德行为。要求习武者的言行举止要与自己的身份相符。

礼:“礼”在武术中有着非常规范的教育。“礼”字不但要告诉习武者“应该做什么”,而且还要告诉其“应该怎么做”。

智:当习武者有了武德情操和礼仪规范后,还必须有自觉的道德意识,这就是“智”。做一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侠义之人。

信:“信,诚也;诚,信也。”“信”、“诚”互训,其意自明。守信重诺是武林的传统。

勇:武德中的“勇”既是道德标准又是行为实践。勇有“大勇”、“小勇”之分。“大勇”是指通晓仁义道德,明辨是非善恶之后,果断采用的举止行为,为国为民,匡扶正义,除暴安良,惩恶扬善,扶弱济困等,在武林中被极为推崇和效仿。

二、学校武术教学中武德教育的现状

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在中学武术教材方面比较匮乏,并且在教材中都是关于武术套路、技能的描述。例如:长拳、五步拳、太极拳。对于武德的内涵只是一带而过,缺乏深入的调查。

当今很多习武者风气不正武德败坏,见利忘义,唯利是图;有些人甚至打着武术运动健身、强体、祛病的幌子,宣传迷信,欺骗世人,这不仅仅影响到中国武术的继承与发展,也逐渐地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性。在中学武术教学中以上情况也有发生,通过询问了解中学武术教师对于武德谦虚严谨的要求在思想上都认识到,但在实际教学中传给学生的内容很少。

三、推进学校武德教育的途径

第一,充分认识武德教育的重要性

如何认识传统武德,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如何适应新形势,构建新时期的武德;如何把武德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是每位授武、习武者所必须回答和解决的问题。

第二,开设武德教育课程

开设武德修养课是进行武德教育最直接有效的措施之一。培养武术高素质人才的基本条件就是武德教育与武术技术两手抓。我国武术界目前最大的弊病之一就是重武轻德,大多数习武者从小就开始进行武术技术训练而忽略了武德教育。我觉得各中学学校首先应根据自己的情况,开设武德教育课程,并将其列为必修课,把武德教育摆在首要位置,使每个习武的学生都经受武德课程教育;通过这门课程,让学生了解中华武德的具体内涵,分清传统武德与当代武德的区别;明确习武的真正目的,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习武观念,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使学生能够用高尚的武德思想指导自己的行为。

第三,结合运动技能学习课进行武德教育

我们在进行武术技能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专项课的时间,在学生学武、练武的过程中进行武德教育。一个学生的武德修养好,思想境界高,对其技术水平的提高也非常有利。一般武术专业的学生比较敏锐、好胜,重义气。既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也容易产生情绪波动,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不良风气的蔓延,使许多学生丧失了习武之人所应具有的尊师重道,虚心好学的品格,缺乏精益求精、锲而不舍的求道精神,集体主义思想淡薄,不能团结同学。因此,作为武术教师,就要在日常的武术教学中,对学生加强武德教育,从武术的礼仪开始抓起,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使他们在日常的教学训练、社会活动中,严格按照武德的行为规范自我约束。让学生明白学武要先学会做人,做一个好人,才能做一个合格的习武者。

第四,组织开展有益的活动

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学校可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长期开展一些有益的课外活动,如组织班与班、年级与年级之间的武术文化知识、武德知识竞赛,进一步提高、巩固学生对武术文化、武德知识的认识与理解;组织有关武德方面的讨论会、辩论会,促使同学之间相互讨论,相互交流,并对同学中出现的一些违规、违纪行为进行分析,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安排学生观看及学习有一定现实意义及教育意义的武打影视片;聘请武术界德高望重的老前辈传讲习武心得与传授武德精神;利用课余时间积极组织学生义务参与一些社区的文化体育健身活动。

中国武术的继承与发展离不开武德教育,更离不开中学武术教学重要的教育宣传基地。加强对中学生武德培养与教育,是目前中学武术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它是武术运动进一步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积极努力地推进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抓好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素质教育,而且对武术的教学、训练、进一步提高推广将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由此,应制定出一些切实有效的教育措施,并且将其落实到实处,避免重武轻德的现象继续存在,保证武术运动的良性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楠,马琳.武术教学中武德教育的研究,武术科学,2005(4)

[2]黄文杨.刍议中国过去武德涵义及市场经济下的武德建设[J],福建体育科技,2002,(5)

[3]刘鹏.刍议武术教学中武德教育的渗透[J],武术教学研究,2005(1)

[4]翟玉生,高增栓.论武德的重要作用和修养方法[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3(1)

[5]艾文.论学校武术教学中的武德教育[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5(3)

武术教育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武术教学;素质教育;作用

提倡素质教育,发展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它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体制的变化,是当今社会教育发展的必然走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教育要由应试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国家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跨世纪人才而提出的极具远见的战略性决策。武术作为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

武术具有丰富的内容体系、完整的锻炼系统、独特的健身方法、神奇的攻防效果,同时深受中国传统哲学、政治伦理、宗教思想、军事思想、文学艺术、医学理论、民俗风情、健康观念等诸多社会文化形态的影响。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审美观念、心态模式、价值取向、人生观、宇宙观在武术中都有集中的反映。正因为它有如此丰富的内涵,所以它不仅能增强习武之人的身体心理素质,而且对其思想品德、审美艺术、文化科学和劳动等素质的加强也大有裨益。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与要求

1.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的素质和水平的教育活动。人的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素质培养目标体系是素质全面发展的具体化,是学生个体的素质发展目标。目标体系由身心素质、智能素质、品德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素质五个素质指标组成。

2.素质教育的要求

素质教育最根本的要求是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特别强调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本质上,即从外在的和潜在的两方面去发展一个人的素质。发展人的潜在素质,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实施素质主体教育,这是一种着眼未来,以育人为本的新文化启蒙和建设。

二、武术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根据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教育必须承担与完成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审美艺术素质、劳动素质等五项任务。这五项任务与武术教学无与伦比的作用不谋而合,此所谓有异曲同工之妙。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在于人的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武术教学在素质教育中能起到一种积极推动的作用。

1.武术教学可以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

身体素质是素质结构的物质基础,也是做人与成才的前提条件。心理素质是素质结构的中介层,也是做人与成才的心理基础机制。所谓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就是要培养与提高反映在身体结构与机能上的各种特点和各种心理特点与心理品质,促进和完善认识、智力因素与意向;非智力因素以及身体的结构与机能。而武术历来是“武”、“健”并重的,与其它运动相比,对人体各个肌肉群的相应运动中枢之间的协调关系要求很高,而锻炼方法也有所不同,注重“内”与“外”的整体修炼。对外能利关节、强筋骨、壮体魄,对内能理脏腑、通经脉、调精神,使身心得到全面的锻炼。武术教学对于增强学生身心素质具有以下作用:

(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理自护能力

通过武术动作的学习,能促进学生的正常生长发育,增强体质,提高各项身体素质,练就一身强壮的身体,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学会自我保护,提高自理自控能力,适应时代的发展。

(2)有助于培养学生健身锻炼能力

武术教学中有很多动作能伴随人的一生进行活动:武术动作、套路、气功等都可以进行健身活动。通过学习掌握正确的武术动作技术和科学健身方法,为终身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

(3)有助于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组织教学比赛、游戏活动及考试、达标等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及心理的稳定性和适应性。并可以向学生讲述健康人的心理标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经常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2.武术教学可以培养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武术讲究道德——武德,是指“止戈为武,尚武崇德”的精神。“武”的含义是正义,如岳飞抗击金兵,死后被封为“武穆王岳飞”,这种冠以“武”字的封谥是具有赞美和颂扬意义的美称。武德具有主持“道义”的责任,练习武术,其目的主要是强身建体、防身白卫,同时应该做到“路见不平,见义勇为”。习武之人,应该是道德高尚、心胸开阔、有正义感的人。武术中的道德教育能教会学生做人、求善、养德,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武术教学对于培养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以下作用:

(1)有助于培养学生善良正直的品格

在武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做人的道理,教育学生做事公正,为人和善,言行一致,文明礼貌,不损人利己,不投机取巧,爱护公物,尊师敬长,爱护体弱者,培养学生善良正直的品格。

(2)有助于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好思想

武术课上教师可以结合武术教学要求学生互帮互学,技术好的学生帮助技术差的学生,体质好的学生帮助体质差的学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教育学生在课堂上做好人好事,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解决问题,并教育学生树立见义智为的精神、敢于同坏人坏事做斗争的思想,培养学生为他人服务的意愿和行为,使学生从小养成一种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3)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武术自古就有“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之说。长期练武术,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品质,培养人顽强、积极向上的精神。武术学习是很苦很累的,应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武术教学中教育学生对应做的事自己要坚持不懈,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教育学生对失败挫折有一定的承受力,有利于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拼搏进取的优良作风。

(4)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武术教学依靠师生的合作以及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需要一个团结合作温暖的集体,才能凝聚人心,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可以教育学生关心集体,热爱集体,为集体争荣誉,教会同学之间的相互交往,尊重人,理解人,善于与同学友好相处。让学生明白,只有生活在好的合作集体中,才能创造出优异成绩。

3.武术教学可以培养与提高学生的文化科学素质

武术运动蕴涵丰富,技理相通。学生不仅可以从中品享武术动作的意境神韵。还可以品享醇厚的武术文化,感受到形、神、力、健的韵味。通过对武术的教学进行智能教育,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创造、求真,培养学生的文化科学素质。武术教学对于培养与提高学生的文化科学素质具有以下作用:

(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求知好学精神

武术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包含了多种文化的内涵。为此,通过武术教学不但能增强学生体质,而且能使学生掌握武术运动技术、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从中了解和领悟我国深厚的武术文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

大量的实践和科学实验已初步揭示和论证了武术运动可以通过改善学生大脑的物质结构和机能状况,全面提高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以及思维能力。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而创新和实践恰恰是武术运动的重要特征。像现代武术运动中的自选拳、刀、枪、剑、棍,太极拳竞赛套路,国际武术套路等,都有是在创新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对发展学生的智力特别是对中小学生具有重要的作用。

4.武术教学可以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审美艺术素质

武术不仅有健身和技击价值,而且富于浓郁的艺术色彩。表现在运动中动作交替变化形成强烈的动感、均衡的势态、恰当的节奏、和谐的韵律,其套路运动变化更是使人的情感在演练中受到陶冶,提高自身的修养和审美能力。

(1)有助于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爱好

武术教学不仅要讲授动作技术,而且还要教会学生在动作技术学习中去体会美、创造美、鉴赏美,把美蕴藏在动作之中。通过武术学习和观赏可以感受和意识到武术博大精深的美:武术套路既有长拳以灵活多变、快速有力的美,又有太极轻柔之美…;而散手则能感受到柔韧美、力量美、敏捷美、机灵美…。从而可增强学生审美意识和爱好,让学生亲身体验动作美与表现美的深刻含义。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和特长

通过选修武术课,可以满足学生的要求,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从而使学生领悟和品出所喜爱项目的艺术内涵,从中发挥艺术才能和特长。

5.武术教学可以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劳动素质

武术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的产生,起源于我国远古祖先的生产劳动。人们在狩猎与生产活动中,逐渐形成武术的基本技能。因此武术教学还可以让学生学会劳动,在劳动中磨炼意志,得到锻炼,提高学生对劳动技能的认识和理解。

(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

武术教学的学习过程实现了学生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有机结合,而且往往体力劳动大于脑力劳动。通过武术学习使身体强壮有力,为以后从事各项工作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并且能使学生明白劳动付出的越多,取得的成绩就越大这一道理。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

学习武术动作要有吃苦耐劳精神,要经得起反复磨练。而一项劳动技能的掌握,同样也需要多次实践的过程,进而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劳动,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培养学生热爱本职工作和敬业爱岗。

武术教育教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和谐教育思想 武术教学 可接受性

1.引言

和谐教育是一种以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为指导,以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为价值取向,遵循人的身心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使受教育者在体、智、德、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和谐教育是一种协调教育内外部诸因素,创设和谐的育人氛围,使教育的节奏符合受教育者发展的规律,进而使“教”与“学”产生谐振效应,促进学生的基本素质获得提高的教育模式。其持续不断地追求教育与学生发展的和谐性集中体现了和谐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和谐教育模式区别于其他教育模式(如:成功教育、快乐教育、创造教育等教育模式)的质的规定性。

2.武术:一种典型的“和谐”文化

“止戈为武,止,和也”。“和合”是中国文化的精神特质,受之浸润的中华武术亦充满着“和合”精神,它通过阴阳、刚柔、动静、虚实等对立统一范畴建构其和合体,并且在阴阳、刚柔等对立统一的矛盾体中追求协调、均衡、和谐与发展。“和谐”的价值观念及其“和合”精神在武术哲学思想与拳理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可以说,武术是一个典型的“和谐”文化符号。关于武术所承载的“普遍和谐”观念及其“和合”精神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予以阐述。

2.1追求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

注重整体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基本思维方式,武术将人体视为一个整体系统,强调身心的统一。基于“天人合一”这一整体和谐价值观,习练者在武术习练的过程中追求形神兼备的审美情趣,技法上追求内外兼修的原理。长拳强调“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内外八法协调相合,浑然一体。太极拳继承了传统哲学的和谐价值观,强调练拳要追求“一动无有不动”、“周身一家”、“牵一发而动全身”,“内三合,外三合相结合”、“内不动,外不发”、由内到外完整一气等,讲究“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使心、气、神的运行达到和谐、饱满状态。八卦掌要求“皆要以腰为轴,周身一体,内外相合,外重手眼身法步,内修心神意气力”。武术各拳种流派都非常注重形体与精神的统一,通过内练与外练的整体练习,以其外而达内,实现身心和谐发展。

2.2追求人际的和谐

和合的人文精神特质决定了中国是一个泛和谐化的国家。中国武术文化追求和谐,注重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出极强的“人际和谐”价值取向。如追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宽厚待人思想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格教化。在武术意识里,很多理念都以和合忠恕之道为核心,例如太极推手中注重的“舍己从人,随屈就伸”、“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等体现了为对手考虑,不是一定要将对方打倒在地,制人而不伤人,强调人际关系的宽容、融洽与和谐。太极拳在行拳中强调中正、不偏不倚、阴阳相生、浑然一体,达到一种“中和”的和谐境界。把和谐思想纳入到人际相处层面则是一种新的思考,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找到生活的情趣、价值、意义和精神寄托。这一思考相信对于凝聚人们的情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大有益处。

2.3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中国哲学对天人和谐的追求决定了武术对“天人合一”的追求。顺应自然,遵守自然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成为中华武术的主要原则。习武者在习武的过程中总会努力追求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通,尽量使人体的运动遵循自然的变化规律,以求得物我、内外的平衡,达到阴阳调和,取得最佳训练效果和求得自身修养的提升。上述原则在武术的具体方法中都有所体现,如八卦掌“须择天时、地利、气候而练之”,少林八卦五行功根据不同季节和人体内五脏变化而练之;五行拳以五行相配合,顺乎自然、顺应自然。而武术的创造强调施法自然不仅体现在效法自然规律上,而且体现在效法自然之物上,即取其形,会其意,按照各拳种的动作要领和力法特点将动作融入到武术的一招一式中,如八段锦、五禽戏、形意十二形等。这种对自然规律和自然之物的效法,是“天人合一”思想在武术中的最佳诠释,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3.基于和谐教育思想:彰显武术教学的真善美

3.1武术教学之真

求真,是和谐教育的首要诉求。教导受教育者在对自身、自然有一定认知的基础上,遵循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使受教育者行动合乎事物存在和演化之道,达到自我、人我、物我的本然之和谐状态,这正是和谐教育思想的基本指向。武术教学来自于武术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既体现了通过武术内容的学习,传递生活经验并培养人这样一种社会活动,又包含了武术作为培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传递社会生活经验的必要手段,同时也是武术文化保存、传递、改革与创新的重要手段。武术教学要想达到在培养人、塑造人这一教育过程中实现中国武术文化的传承,以及民族精神的弘扬的教育目的,必须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自然、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原则,依据当代科学发展所带来的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技术的支持,勇于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探索更加科学有效的教育内容、方法、手段和机制,调控和优化武术教学系统内外部诸教学要素,充分弘扬“求真”的科学精神。

3.2武术教学之善

教育,历来承载着向善的重任。向善,是和谐教育的天然诉求。亚里士多德指出:“人类的善就应该是心灵合乎德行的活动,即假如德行不止一种,那么人类的善就合乎最好的和最完全的德行活动。”武术教学不应功利性地把人作为实现某种伦理道德目的的工具,而应该追求合乎最好的和最完全的德行活动,以感性的身体运动形式“动荡其血脉,固束其筋骸”,去感悟“和谐”观念的武术,从而在一种“涵泳从容,忽不自知”的过程中使受教育者形成至善的德性,树立和谐的伦理观念。和谐伦理观是伦理观念在生态环境领域的深化、扩展和具体运用,有无和谐伦理观亦是素质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也是衡量受教育者素质高低的标志。基于和谐教育思想理应从营造“有教无类”的教育公平环境、培养学生“礼之用、和为贵”的和谐伦理意识和习惯等方面彰显学校武术教学的和谐之善。

3.3武术教学之美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如果没有美是不可思议的。基于和谐教育思想,武术教育教学时刻都应体现其和谐之美。武术教学的和谐之美体现在与美育的完美结合即美与和谐的武术教学。美与和谐的武术教学是使受教育者形成正确审美观,培养感受、鉴赏和创造武术运动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动,而美与和谐的武术教学则是带有浓厚感彩的武术情感活动,在这一教学过程中通过武术动作造型的定势美,追求“外练筋骨皮”的形美;追求“尚武崇德,以德服人”的武德之美;追求“以术求道”的道美等感染受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情感,激发其审美感情。在武术教学中不仅要渗透大量美的因素,而且要使教学过程自身在其内部和外部形态上获得一定的审美性,如教师的教态美、示范美、教法手段美,并利用自然环境进行审美教育等。

4.结语

学校武术教学的和谐之真、之善、之美应在和谐教育思想的框架下实现统一与整合,让受教育者领悟和追求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因而追求教与学的和谐性自然是武术教学追求真、善、美的最好的诠释。

参考文献:

[1]张立文.合和是人文精神的精髓[J].长白论丛,1995,1.

[2]陈燕,孟庆男.和谐教育观探微[J].教育探索,2006,3:11.

[3]邱丕相.中国武术文化散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96.

武术教育教学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中学;武术教学;武德教育

前言

武术,是中学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内容,学习武术不仅能强身健体、防身自卫还能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武德,作为武术教学的灵魂,是武术教学不可忽略的重要方面,是中华几千年历史实践和发展中,习武者不断吸取中华传统文化精髓,逐步形成的传统道德准则。对中学生进行武德教育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优良道德品质、坚强意志培养;另一方面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武德品格、高尚情操,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在中学武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武德教育十分重要。

1、 对中学生进行武德教育渗透的重要意义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其生理心理都变化明显,比较叛逆,有的学生甚至分不清是非黑白,出现哥们江湖义气等错误情感。此时在武术教学中对他们进行武德教育,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重要指导意义,且抓好武德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素质培养,而且对武术教学,武术运动的发展都将产生推动作用。武德约束习武者的行为规范, 它一方面要求习武者热爱祖国,热爱武术事业,守规矩,另一方面要求习武者见义勇为,敢于同一切违法行为作斗。因此,在青春期这个叛逆阶段对中学生进行武德教育处于最佳时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行为规范,把武德真正渗透到教学去,使每个学生受益。

2、 中学武术教学中武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武德即武术道德,是指长期以来在习武群体中形成的对习武者的行为规范要求,它协调着习武者之间的相互人际关系,影响着习武者的各类活动。不同时期所赋予的武德内容是不同的。早期的传统武德主要表现为“仁、义、礼、智、勇”五个方面,新时期的武德内容则把习武同弘扬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特色,维护国家的尊严,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联系起来,形成了以民族利益为重的武德思想。体育教学是一个简单复杂的双边教学过程,不仅与身体活动有关,还与学生的精神状态、意志品质密切相关联,因此在中学武术教学中应加强武德教育这方面的教学内容,促使学生良好品格形成。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教师在教学中不仅是教授武术知识和技术,还要让学生明确到习武的意义。其次,在教授技术时,注意动作的讲解和示范一致性,一招一式的攻防含义,从攻防含义入手让学生理解真正意义上的武术。再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介绍英雄豪杰保家卫国故事,让学生知道学习武术不是打架斗殴,争强好胜,而是提升自身素质,增强民族使命感。最后,教师教学手段要多样,不能只使用一种“教”与“学”的教学模式,要根据中学身心发展规律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渗透武德教育。

3、 渗透武德教育的方法

3.1 正确认识内涵,重视武德意识渗透

古训讲“习武先习德”“学艺先学礼”,可见武德在武术练习当中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武术教学过程中应逐渐渗透武德思想,武德最终植入学生心里并付诸实践。首先让每位学生自觉重视武德,然后再把武德思想践行到生活各个方面。正确认识武德的内涵,让学生知道武术不是小说或武侠片里的江湖侠义精神、哥们义气。武德在不同时期历史其包含的内容也不同,但是任何时期都被习武人放在习武首位。当今时代的武德对于自身而言要讲文明、礼貌,助人为乐及努力拼搏等等;对社会要团结友爱、奉献、要感恩;对国家要忠诚,要热爱,要有民族自尊心和大无畏的拼搏精神。我们应重视武德这些内容的渗透,把这些思想意识灌输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去,提高学生武德修养。

3.2武术教学过程中武德的灌输

武德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使学生养成的,我们要不间断的进行武德灌输。每次武术课不管是课前、课中、课后都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树立良好武德品行。“抱拳礼”是武术界的基本礼节,每节课前师生问好都必须行抱拳礼,让学生懂得尊师重道。在教学过程中,对所讲的武术内容进行扩充赋予武德意义,教师在教授武术知识和技术同时,锻炼学生的意志,让学生了解武术的真正意义。例如:太极拳动作要求上身中正,重心平稳,心静体松,可借此教育学生为人要正直、做事沉稳。习练长拳则要求舒展大方,气势宏伟,眼神到位,可借此教育学生做人堂堂正正,做事专注一方。在教学过程中有一灌输武德知识,利于学生武德意识构建。课后,利用其他形式进行武德教育渗透,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

3.3教师言传身教,树立良好氛围

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担负着培育下一代的艰巨任务,这一特殊责任就决定教师必须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教师的思想品德,世界观和人生观,甚至对具体某一事物的认识、处理事务的方式方法对学生都将影响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这就要求教师言行举止得当,品行端正。教师应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课前做好充足准备,动作讲解示范清楚准确,指导学生认真耐心,以自己的行为去熏陶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武术教学不能离开武德教育,武术教师的言行、品性、气质等,都将成为学生直接效仿的对象,因此,在武术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武德教育,做到言传身教。

3.4根据中学生心理特点,多种教学手段渗透武德教育

初中阶段学生处于青春期,心理变化大,相对较叛逆,教师的任何行为举止都将对学生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在武术教学中必须对此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全面了解和正确把握,在武术教学中要根据其心理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在教学中激励每一个学生,追求积极向上的目标,勇于挑战,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好奇心是影响人学习事物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学生由于对知识的渴求,加上自身局限性对整个世界的认识甚少,对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方式的教学吸引学生注意力,把教学内容多样化多手段呈现在学生面前,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学习积极性,这样进行武德教育的渗透。

4、结束语

武术在千百年的发展过程当中已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思想价值体系,包括文化修养、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为人处世、武学武德等内容,武德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武术教师在武术教学中,应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渗透武德教育,去其糟粕,留其精华加以传承,这样才能使武德教育更加深入、透彻。

参考文献:

[1]蔡仲林,周之华.武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24.

武术教育教学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校 武术教学 武德教育

武德指的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应准守的道德规范和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历代武术界非常注重武德,因此有“崇武尚德”、“以德胜人,武以德先”、“未曾习武先习德”等说法。武德对练武之人既是一种修炼品行的指导,又是对练武者行为的约束。作为教书育人的高校,更是应该将武德教育始终贯穿在整个武术教学全过程中。

1.武德教育在高校武术教学中的现状

通过查阅近些年来有关高校武德教育研究的文献资料,对其进行归纳发现:不论从高校的教材、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等方面看,还是从习武高校生自身心理趋向、行为方面看,都没有将传统中华武术讲究的“以德胜人,武以德先” 、“未曾习武先习德”的指导思想放在武术学习的首要位置上。

高校武术课教学长期以来偏重于技术与技能的传授,忽视武德传授。武德不仅在高校武术教学计划中几乎不见踪影,而且在实际教学进行中武德教育也微乎其微;武德教育在武术教学中没有明确提出,各版本高校体育教材中有关武术的章节中关于武德方面内容的介绍几乎没有;武德教育未能贯穿武术教学始终,现有的武术教学对传统中华武术的文化发展及武德的重要性的讲授,仅仅停留在一两次理论课的讲授上,更趋向于敷衍了事。

学生对武德教育的理解不足。一方面,在高校的学生从年龄上看,都处于青春期,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对习武目的、做人准则、人生信仰及追求均不成熟,缺乏自主正确的判断与选择能力,对武德缺乏足够的认识,对武德的内涵、内容理解不够;大学生在习武过程中,武德修养还不够完善;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文化事业受到消极因素的严重冲击,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东西屡禁不止,造成许多青少年对武术这一国粹内涵的变向理解,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习武者因缺乏武德教育,丧失了习武之人尊师重道、谦和仁爱、诚实守信、重义轻利的品格,自持武力、逞强斗狠、只为个人利益而违法乱纪。

2.针对高校武术教学中武德教育的欠缺采取的措施

2.1课程结构上进行相应调整开设武德教育的专门课程

在高校武术教学中,使学生掌握武术技术技能的同时,通过选修或者是增加武术课程的课时量,开设武德教育的专门课程或课时,并结合武术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把抽象的武德与武术技能相结合,融会贯通,使其实现自身的消化吸收并转化为其内在的行为准则,规范其行为。这样通过武术课程的教学才能真正使学生在全面深入的了解武德的内涵,使学生全面地了解中国武术,吸引学生参加到武术锻炼的队伍中来。在课余时间,武术教师或者在武术文化的研究方面有专长的教师,开展一些并于武术武德的讲座,使感兴趣的学生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了解武德方面的知识,使武德教育贯穿武术教学始终。

教师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在许多场合,教师本身或教师所倡导的思想、行为、品质,往往都是学生最可信赖的模仿对象,特别对刚步入大学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身教重于言教,武术教育工作者只有自己具备了正派的武德、武风,才能有力地说服学生感染学生。因此,提高武术教育工作者自身武德修养的综合素质,在将武德教育更好的融入武术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2以科学的时间、方法和手段对学生进行武德教育

从学生选择习武活动的一开始就要对他们进行武德教育,对传统武德进行分析,继承传统武德中合理的成分,批判过时的耍英雄、逞好汉、为朋友两肋插刀的“哥们义气,”以及带有三纲五常思想的“唯师命是从” 等行为的旧武德,树立适应时代要求的新武德观。让他们对武德有一种了解,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习武观念,明确习武目的,用正确的武德观念指导学生的学习与训练。此外,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在武德教育方法和内容上应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3.结语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针对高校武术课教学长期以来偏重于技术与技能的传授,忽视武德传授的现状,应重视和加强高校武术课教学武德教育,使大学生在健身与明德兼备、学艺与明理同存、立志与“为仁”、“重义”并举等几方面得到提高。因此做好高校习武生的武德教育是高校体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它不仅可以将武德教育融入到高校武术教学中,完善了武德理论的研究,普及中国民族的武德精神,还对培养文武双全、德智体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和弘扬中国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钟晨,兰茹.西北地区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中武德教育现状浅析[J]. 搏击.武术科学,2007,5(1)

[2] 林育隆,倪红.福建省部分高校武术课武德教育的调查分[J].体育科学研究,2009,13(3)

[3] 金燕.浅议高校学生武德培育[J].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

武术教育教学范文第9篇

论文摘要:武德教育在武术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武术教学中应该重视武德教育。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传统武德,对武德进行重新审视,通过武礼武技的传授、武术教师的表率和良好的德育环境,加强对学生高尚武德的灌输和培养,在武德教育的基础上促进武术教学的发展。

武德是中华武术在几千年的实践和发展中,习武者不断从优秀的传统文化里吸取营养和智慧,逐步形成的传统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武术从1954年起成为各级各类学校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它是目前唯一在全国运动会和学校体育中立足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而“习武先习德”、“尚德不尚力”是中国伦理文化和传统的社会道德观念在武术文化中的体现,也是武术文化中最直接、最理性的精华。在教学中贯彻武德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在教学中贯彻武德教育必然要涉及到武德教育的方法。目前,国内外对武德的研究比较透彻,但是对武术教学中贯彻武德教育的方法研究比较少,因此,本文选择此论题进行分析探讨。

一、武德教育的内容

武德一词最早见于《左传》,《左传宣公十二年》中说:武有七德,即“禁暴、戢兵、保大、功定、民安、和众、丰财,”以后随着时代的发展,武德的涵义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但基本内容却长期保持着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为习武者所共同遵守。历代习武者大多以“尊师重道、孝悌仁义、立身正直、扶危济贫、除暴安民、虚心求教、诚实守信 、舍生取义、助人为乐”等为武德信条。但其本质仍表现为:仁、义、礼、智、信、勇。

“礼”。来自人的恭敬辞让之心,是仁义道德的节度及由此产生的待人接物的礼节仪容。武术界对“礼”有着严格的标准和规定,并由此而衍生一系列具体的、形式化的礼仪,直接付诸于习武者道德践履,以作为其行为的文饰。

“智”,当习武者有了武德情操和礼仪规范后,还须有自觉的道德意识,这就是“智”。智的功能就是认识“仁”“义”,并保证它的实践。

“信”,“信,诚也”,“诚,信也”。“信”、“诚”互训,自然是说诚实可靠就是诚守诺言,二者一也。守信用,重许诺是武林的传统,“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是武林俗尚。

“勇”,武德中的“勇”既是道德标准又是行为实践,但“勇”又有“大勇”和“小勇”之分。武德中提倡的是“大勇”,指的是通晓仁义道德、明辨是非善恶之后,果断采用的举止行为。为私利或意气用事而逞强斗狠,则被视为“小勇”,也称做“匹夫之勇”,为武林中人所不屑。

二、新时期武德的价值

武德的主要内容指向了武德教育的价值,武德教育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尊师爱徒的价值

自古以来,尊敬师长在中国武术文化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意义,是武林中人必循的礼仪。应该聆听师长的教诲,勤学苦练,学而不厌,在师长的指点下循序渐进的学好武艺,为师长争光。徒弟尊敬师长,师长也要爱护徒弟,建立平等民主的师徒关系。师长应该关心和爱护徒弟,在传授技艺的过程中,要严格要求,尽心尽职,诲人不倦,毫无保留地传授技艺。

(二)正直守信的价值

正直守信是习武者处理生活关系的基本道德原则,也是处理社会群众关系的基本道德要求,它是武艺与个人品格的综合体现。所谓正直,是指品格高尚,胸怀坦荡,光明磊落,正气凌然;所谓守信,就是诚实,无欺。习武者应该具有凛然不可侵犯的堂堂正气,在为人处事时,应该以法律、规章、惯例等为准绳,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正直做事,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做到,不要做一个失信的人。

(三)勇敢爱国的价值

纵观中华武术的发展史,涌现出许多救国家于危难,救民众于水火的武林豪杰。他们热爱祖国,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兴亡,抛头颅,洒热血,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的高尚品质,教育和激励着后代习武者。而在现代中国,爱国主义同社会主义有机地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鼓舞全国人民实现民族振兴的强大动力。因此,习武者应该把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上,当自己的利益与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矛盾时,应该放弃自己的利益与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为中华民族之兴旺繁荣而奉献毕生。

(四)修身守法的价值

修身是指人们为了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而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陶冶,自我教育和自我塑造的活动。高尚的道德修养,是培养和衡量一个武士成长为武林高手的首要条件,习武者要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培养高尚地道德情操和良好地生活作风。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一个道德高尚的武林中人,必定是一个自觉进行道德修养的人,要做到“宁可先挨打,决不先打人”的武林豪杰,不要做“以牙还牙,此仇不报,死不瞑目”的武林败类,习武之人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欲望,决不能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做损人利己的事。

三、武术教学贯彻武德教育的方法

武术教学中,可以通过武术礼仪、传授武技、提高教师武德修养和塑造良好的武德环境来等方法来贯彻。

(一)通过武术礼仪来体现

武德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成套的行为规范,以及一些特定的造型等外在动作的形成而加以培养的。这种行为规范,就是“礼仪”,它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培养教育作用。为此,在武术教学中应注重加强武礼的传授和规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其方法,明确其涵义,还要善于利用师生问候,递接器械以及辅导、练习、考核等渠道,使学生养成应用武礼的良好习惯,做到动则功夫到家,静则修养有索,行则彬彬有礼。

(二)通过武技传授来渗透

“崇武尚德”是所有习武者必须遵循的准则,所以武德的教育要贯穿于武技教授之中。通过武术基本功和套路的练习培养学生刻苦顽强、永不自满的品质。在散打教学中要鼓励双方,勇字当头,敢字当先,锻炼学生勇敢无畏的精神,通过让学生相互“喂手”的练习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引导学生养成讲札守信的良好习惯。武技集力量、速度、技巧和心理战术等为一体,最终完成其技击目的。

(三)通过提高教师的武德修养

传道之人,必须闻道在先。塑造他人灵魂的人,首先自身要有高尚的灵魂。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身教重于言教,武术教育工作者只有自己具备了正派的武德、武风,才能有力地说服学生,感染学生。

由于历来习武中所形成的崇尚师傅权威和尊严的传统,加上武术教学与其它教学相比更具直观性,所以在武术教学中教师言行的表率作用极为重要。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身教重于言教”,武术教育工作者只有自己具备了正派的武德、武风,才能有力地说服学生,感染学生。否则,教师不仅丧失威信,甚至有可能失去教育人的资格。

(四)通过德育环境来暗示

“良好的德育环境、潜移默化的暗示教育效果,往往是一些明示性的德育所不能比拟的。”为此,首先要摆正武德教育的位置,把武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中。其次要对武术教学的相关内容进行规范和标示。比如制定系统的武术教材,严格规定武术习练场地和服装要求,制定统一的演练礼仪等,进而通过这种强制性的外在约束在人们心中形成一种“见物思武,见武而明德”的条件反射。另外,要注意课堂气氛的民主,营造精神愉悦的课堂氛围。最后,在教学中要善于充分利用各种现代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比如利用网络、多媒体播放相关影片,介绍相关书籍等,指导学生从中吸收有益的东西。

四、结束语

由于学校学生群体的特性,在武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武德教育,对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具有重大的意义。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要对传统武德进行价值转换,在教学中通过各种方法对学生进行武德的灌输和培养,使之更好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刘 鹏.析武术教学中武德教育的渗透[j].武术教学研究,2005(1).

[2]翟玉生,高增栓.论武德的重要作用和修养方法[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3(1).

[3]艾 文.论学校武术教学中的武德教育[j].新乡教育学院学,2005(3).

武术教育教学范文第10篇

武术教学武德教育武术武德自古以来就有“为武之道,以德为本”的武德修养教育,人们练习武术,不单单是锻炼身体、防卫自身安全,更多的是通过外在的武术练习来提高内在的德行与修养。武德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之瑰宝。而武术发展到今天,武德的内涵也在不断的变化,它赋予更多切合人们精神需要的内容,尤其是在武术教育中,它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

一、武术教育中武德培养的重要性

1.有利于德育与体育的双丰收

俗话说:“学艺先学礼,习武先习德。” 这句话有力的说明了武术与武德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没有武德就无法学好武术。有的过分投机取巧最终只能练个花架子,有的即使练就一些本领,由于武德的缺失,走到那里就祸害到那里,很少做对社会有益的事情。大学阶段是人才向社会过渡的关键时期,此时他们的人生意识已基本完善,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已经大大增强,所以这个阶段是教授他们技术、技能及武德的最佳时期。武术可以使学生更深刻的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并感同身受,它不仅有强身健体之作用,更有修身养性之功效。

2.有利于磨砺学生坚韧不拔的品质

当代大学生缺什么呢?一是自信心,二是意志品质。作为人生最宝贵的两个人格品质,在武术中都可以找到。武术的精髓就是刺激学生不断超越自我,如在散打比赛中,学生首先要克服心理畏惧与生理极限,所以他们不得不想方设法的激励自己打败对手,又不断的反复的练习技术与技能,在搏击中能够战胜对手。再如武术套路的训练,这其中包括了对学生智力、速度、力量和耐力的考验,学生掌握每一个动作都需要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克服一个接一个的生理、心理的困难及障碍,这是培养学生坚韧不拔意志品质的过程。

二、武德教育需着重解决的问题

1.克服武德教育的抽象性

武德是一种品德,它是看不到摸不着,无法用肢体直观表达的。所以在进行武德教育时,一定要抓住一个切入点,即在某个巧合事件下以身授法。如电影《陈真》,主人公为了民族的荣誉,不畏强权,坚持与恶势力争斗,这就是武德的体现。再如传统武术的“抱拳礼”,它象征了武术运动为和平与友谊服务的宗旨,右手握拳寓意尚武崇德,左掌四指并拢寓意团结奋进,屈左拇指寓意永不自大。这些都是武德的体现,要让学生好好的去揣摩。

2.保持武德的连续性

对于一般大学生而言,在校的时间也只有三四年的光景,如此短暂的时间根本无法系统的完成武德教育。因此,不仅要在平时的武术课上渗透武德思想,还要在阴、雨、雪等无法进行训练的时间里在教室内进行武德教育,借此形成良好的武德。另外,还要以利用武术协会等校园社团活动的机会,增加对学生武德意识的有效培养时间,以保持武德教育的连续性。

3.注意学生认知缺陷带来武德意识的不确定性

首先,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学生都是踏着应试教育的路走来的,他们在父母及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心理负担十分重。他们为了迎接高考,虽然喜欢武术而又无法承受外界的压力,反复取舍中使心理发展受挫,其主要表现为挫折承受能力低、意志薄弱、情绪不稳定、和人沟通难、缺乏独立能力等。其次,在进入大学以后,一些新问题随之而来,如学习内容有天壤之别,学习课程变多,学习进度加快,诸多的不适应使他们的压力明显增加,从而形成消极悲观、心理苦闷、学习不进取的现象。再次,武术学校内很多学生喜欢拉帮结派,搞小团体,导致一些学生没有安全感,甚至影响了他们的学习与生活,也制约了他们人生观的形成。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循循善诱,对症下药,切实注意避免武德形成的不确定性。

三、促进学生武德意识形成的方法

1.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中国武术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武术即有精华又有糟粕,这就是历史局限性。正如“师命难违”“传男不传女”等,现代武术思想并不提倡。现代武德一定要在继承传统武德精华的同时荡尽那些体现封建思想与宗法的铅华,宏扬祖国文化,维护中华尊严,建立起爱祖爱民、忠党见义的武德思想。大力宣传“武以德先”,“未曾习武先习德”的指导思想,做诚信为本、见义勇为、利国利民的新一代武术人才。

2.不断提高武术教师自身的武德素质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作为一名体育教师,首先要有高于学生的武德品质,才可以教授学生如何提升自己的武德素质。所以体育教师一定注意自身武德的修养并不断的持续下去。在体育训练中,教师要主动为学生讲解“礼”所包涵的内容,并通过内容分解将其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在训练之时,教师也可以进行“礼”的教育,引导学生从锻炼中提高意志品格,强化意识。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提出的要求,即是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无论是体育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体育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建设高质量的体育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体育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有效手段。因此,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真正成为学生的楷模。

3.利用现代化手段不断刺激学生提高武德境界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互联网、多媒体、三维动画等为教育改革带来了太多新颖的学习方法,而且这些方法显然是有效的学生乐于接受的。如在武德教育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将《叶问》《霍元甲》等影片制作成FLASH或者PPT,然后再用文字加以说明,学生在观赏电影的同时受到了武德教育。叶问与日本空手道对决的片段十分精彩,此时教师可以解释“让你们看到的并不是中国武术是多么的优秀,而是一种品质,人不一定要有地位,但一定要有人格,地位有高低之分,而人格无贵贱之别。此时,学生们内心澎湃,不知不觉提高了武德素质。

4.武德教育宜是终生教育,活到老,学到老

保持武德教育连续性,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树立习武的终生目标。在求学阶段,一定要培养学生浓厚的习武兴趣,让他们明白习武的好处,从而将习武作为终生的目标。二是为习武做规划,有计划才有动力。中华武术源远流长,种类繁多,要想有高修为、高技能必需在练习百家拳的基础上,博百家精髓,取自家之所长,这是百年不变的规律。

总之,武德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它具有指导武者思想及其言行的作用。“未武先习德”武德是学习武术的先决条件,也是培养新型武术人才,维护社会安定的重要条件。因此中职武术教学中武德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势在必行的。

参考文献:

[1].武术教学中的武德教育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