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武术教学教案

武术教学教案范文精选

武术教学教案范文第1篇

为了更好的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改变这种现状。我在体育教学中尝试用新式导入方法,明确目标,采用不同的练习方法,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竞赛方式来激发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真正成为体育课的主人,以此来提高同学们对体育课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找回自信。武术基本功组合拳共4个课次,这是高一上学期新学教材内容。

本课设计的是:(五步拳)为第一课次

2.教学内容:五步拳

3.教学目标:

(1)参与目标:通过本课学练、编的过程,激发每位学生积极参与本课教学内容,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2)运动技能目标:指导学生练习武术的基本动作--五步拳,帮助学生

掌握找准问题的方法,提高创编能力,使全体同学掌握五步拳的动作技术和

练习方法,90﹪以上的学生掌握创编方法,并能2-3人就可以创编新套路。

(3)心理健康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课堂体验来调节自我情绪,增强

自信。

4.教学重点:五种步型和三种手型规范动作的串联。

5.教学难点:创编新套路,以及套路中手眼身法的协调配合。

6.体育器械:标准篮球场地一个,小黑板四块、凳子四个、图片四张、

音响一套、沙包四个。

7.教学实施过程:

7.1 调动情绪 激发兴趣

1、导入新课

教师:认真做好准备活动(以防拉伤)。

学生:上课铃响前2分钟把队伍站好,等待老师来上课。

教师:对同学们互致问候,激发兴趣。

教师:激发兴趣,示范表演 精彩的的表演了一套拳术。(学生看后瞠目结舌)

学生:鼓舞学生学习的动机(让学生热烈的掌声后说:"表演的太精彩了,我们都看呆了)"你们知道老师刚才表演的什么吗?"

学生:"武术!"

教师:"对了!是武术!你们想学吗?"

教师:"学武术必须从基本功开始,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五种步型和三种手型的组合-五步拳。"

2、热身活动

教师:听音乐领做一套节奏欢快地韵律操。

学生:跟随老师做韵律操,做到充分活动身体各部分。

教师:示范讲解三种手型和五种步型。

学生:认真听讲并模仿练习。

教师:领做手型操。

学生:听节奏,跟做手型操。

7.2 学习掌握,自如运用

1、师生互动,学习教材内容。

教师:示范演示五步拳全套技术动作,讲解动作要领和注意事项,重点

易出错处。

弓步冲拳:左手没有搂手,弓步后脚没有蹬直。

弹踢冲拳:弹踢没有收大腿弹小腿。

马步架打:架臂没有高过头。

插步盖掌:左脚没有后插一步,右掌只盖到头顶。

歇步冲拳:歇步时臀部没有坐到后腿脚跟上,左拳成下冲拳。

提膝穿掌:左腿没有充分提膝,右掌没有从左手背上穿出。

仆步穿掌:左脚没有伸直,脚底容易翻起,臀部没有坐在右腿脚跟上。

虚步挑掌:体容易前倾,重心易落在前腿上,挑掌不明显。

学生:认真听看并模仿。

教师:领做2-3次,提示动作要领,讲解攻防含义。

学生:跟老师做,注意动作的规范性。

2、分组巩固学习

教师:现在同学们进行分组练习(四个小组),8分钟后我们组与组进行比赛。

学生:各小组长(老师利用双休日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带领各组进行有序(看图解、组长领做、互相指导等)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多表扬和鼓励,利用激励话语调动每位同学练习的积极性。

学生:集中注意力认真练习5-8遍,并结合图解、小组长示范进行自评和互评。

教师:每组随机抽出一个同学代表本组进行比赛(每小组排头拿一个沙包,

本组内开始传沙包,鸣哨时沙包在谁手里谁就代表本组)。

学生:各组(四人代表)进行表演赛。

教师:鼓动学生鼓掌加油,并进行点评(表扬为主,差得多鼓励)。

3、创新自编 体验成功

教师:各组带着问题继续练习两遍,然后每组创编一套新五步拳,看哪一组

创编积极主动,然后我们分组比赛,看哪一组编的新颖?看哪一组做的最标准?

学生:针对刚才老师指出的问题有针对性的练习2-3次。每位同学们积极参

与,各抒己见,认真创编,一丝不苟的练习自己创编地新五步拳。

教师:介绍比赛方法及规则。

学生:组长抽签决定比赛顺序,并按比赛顺序带领各组进行比赛。

教师:号召同学进行自评和互评,老师肯定每个组编排套路各有特色,水平

太高了。

学生:脸上洋溢着成功带来的喜悦,美滋滋地互相议论着。

教师:总体客观评价每个新编套路,鼓励同学们继续努力!

7.3 放松调节 恢复身心

教师:听音乐做藏族舞(北京金山上),鼓励同学们听音乐放松跟着老师做。

学生:每位同学都受感染,不约而同地舞了起来,并逐渐向老师靠拢。

7.4 总结评价

教师:(设计指导学生自评和互评的环节)

学生:每小组推荐2-3名同学进行自评和互评,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评价和小结: (注意肯定这节课每位同学的出人意料的表现!每位同学都很优秀!)"谢谢大家45分钟的精诚合作!同学们再见!"

武术教学教案范文第2篇

摘 要 普通高校体育课设置武术段位制课程不仅能改变多年来传统武术课单一的教学模式,丰富学校体育内容,拓展高校体育教育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高校推行武术段位制课程,提出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授课方式及考核评价等方面的科学、系统的具体实施方案,指导和推动高校武术教学改革与创新。

关键词 高校 武术段位制课程 教学 指导方案

一、高校设置武术段位制课程的意义

武术是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是几千年来我国人民用以锻炼身体和自卫的一种方法,因其带有思想冶炼的文化特征及对生命真理探索的人文哲学特色,所以对中国大众文化有着深远影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如今武术已向世界逐步推广,并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和共享,然而武术在国内并非十分盛行。中国武术段位制的颁布与实行,就为指引群众进行武术锻炼和养成终身体育习惯创造了一个好的条件。可是多年来,考段、评段的个人和单位却越来越少,而且很多群众甚至不知道存在武术段位制。为此,把中国武术段位制引入高校设置教学课程,不仅能改变多年来传统武术课单一的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探索学校武术的教学规律,构建武术教育新体系,丰富学校体育内容,拓展高校体育教育理念,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及建立规范的武术锻炼体系,推动学校武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同时,还有利于普及和推广中国武术段位制,使我国武术运动这个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得到更好传承和发扬。

二、教学对象

普通高校大学一年级和大学二年级武术选项课学生。

三、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的创新

引入中国武术段位制的段位内容和晋段形式,采用由浅入深、淡化套路、循序渐进,突出方法,打练结合,传承文化的教学原则,以分段集中的方式开展教学。

(一)教学内容包括理论课和实践课两个部分。理论课教学主要体现在武术技法、武德与武术礼仪、武术文化内涵三个方面。武术技法知识与各段级技术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应贯穿教学始终。武术既是一项体育运动,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教师在传授运动技能的同时,还要阐释动作的文化内涵。对于武术理论知识的传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安排,将理论知识融入技术教学之中。在武术教学过程中将技术教学与理论知识学习融为一体,引导学生在掌握技术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密切联系运动实践。

(二)在学校武术教育中传承民族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武术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首先,武德与武术礼仪教育是武术教学的基本要求,对刚步入习武行列的初学者,首先要从武术礼仪入手开始教育,让学生通过看得见的礼仪学习,去了解礼仪的内涵,接受武德的教育。使学生明确习练武术应遵守礼仪、崇尚武德的道理;其次,武术是以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的民族传统体育。武术的每一个动作都渗透着中华文化。通过由表及里的教学和训练,使学生能逐步实现由外在的肢体练习向内在文化素养的升华;第三,以武术为载体,通过持之以恒的武术锻炼,塑造完善的人格,培养学生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

(三)把体育教育的中心放到发挥与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上,教学主要以中国武术段位制一段、二段、三段技术的套路和攻防技术为主,由浅入深根据学生需求和能力多层次教学,把武术课程分为传统、太极、拳术、器械和攻防技能五类,每类分为初级和提高两个层次的项目,使武术课的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化,可供学生喜好和需求更多选择,学生可在各个类型、各个拳种流派、各个层次中相互交叉学习。

(四)除了课内教学,还增加中国武术段位制通段赛的教学活动和加强课外锻炼,使学生把学到的技术有机会在教学赛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展示与认可,实现了课内外相结合,学生在获得相应段位的同时,能够满足自我认可的心理需求,起到了拓展教学的功效,而且在段位晋段的同时,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意识。

四、考核评价

在考核内容上可以分为专项技术、综合能力、理论、体能、课外活动等进行综合评分,在专项技术评定上根据学生独立完成整个套路或攻防技术的熟练程度,以及对动作规格、方法、劲力、节奏、意识的掌握程度给予评定。在综合能力上分为功法功力评价和发展能力的评价。在功法功力上,主要以打练结合为主,对动作的方法清晰、劲力顺达、力点准确的掌握以及互相默契配合程度给予评定。在发展能力上主要采取对学生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进步幅度、通过段位或已获的段位等级等方面的评定。这样可以对学生的武术课程学习有一个更加科学、公正、合理的评价。另外,武术课程的考核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合为一体,体育课成绩与中国武术段位制通段等级要有效联系在一起,激发学生对武术的兴趣,提高武术课程成绩。每学期或学年可根据本校具体教学情况,由本校体育部门、武术教师组织安排邀请当地中国武术段位制初段位评审委员会进行考评,通段学生可获得国家认可的《中国武术段位制》等级证书。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相应的段位,满足学生自我表现、自我超越、自我肯定的心理,能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带动他们课后练习,从而养成良好的武术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孙喜莲.武术段位制理论考评的内容体系[J].体育学刊.2004.3.

武术教学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河南省;普通高校;地方传统武术;苌家拳

Analysis on the Present Condition of the Local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in Henan Common Universities

――Promotion of Chang-style Boxing in Huang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as a Case

JIN Chun-xia

【Abstract】This paper regards the promotion of Chang-style boxing in Huang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Huang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has carried out Chang-style Boxing in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course of the promotion of Henan local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Chang-style boxing in Huang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on the basis of practice teaching, hoping to provide the beneficial reference for the popularization of Henan local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in Henan ordinary universities􀆰

【Key words】Henan Province;ordinary Universities; local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Chang-style boxing

收稿日期:2013-07-10;修回日期:2013-07-20

作者简介:金春霞(1979―),女,河南郑州人,黄河科技学院传统武术文化研究所副教授,主要从事传统武术理论与教学方向研究。

基金项目:河南省民办教学协会课题成果Hmx20110023

练习中国武术,体验中国武术文化,是一个培养中华民族精神的过程。河南省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发源地之一,在河南高校推广、普及优秀的河南地方传统武术具有深远的意义。近年来,黄河科技学院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推进,公共体育课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日渐多样化。在此背景之下,黄河科技学院公共体育课武术教学引入了河南省地方传统武术――苌家拳,对河南省地方传统武术在大学校园推广进行了大胆尝试。

当前,在校大学生由于对河南地方传统武术的认知甚少,对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意识日益淡漠。本文对黄河科技学院公共体育课开展的河南省传统武术――苌家拳进行实践探索,在实践教学的基础上深入剖析黄河科技学院在推广苌家拳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提出相应解决方案,为河南地方传统武术在高校的推广提供有益参考。

1研究方法

1􀆰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相关的专业网站、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书籍等搜集整理,查阅了河南省普通高校的武术教学现状、传统武术的发展现状、河南省地方传统武术发展现状等相关文献资料,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2专家访谈法

为了了解在河南省高校推广地方传统武术教学的可行性,走访相关武术学者、教学专家等,以使本研究更具有针对性。

1􀆰3数理统计法

对研究中所搜集到的数据运用Excel进行统计处理,并对数据结果展开分析、讨论,得出本教学推广的结论。

1􀆰4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需要设计了学生调查问卷。聘请6位专家对问卷的效度进行检验,并依据专家提出的建议,对调查问卷进行了修改完善。发放调查问卷共计130份,共回收120份,回收率为92􀆰31%。有效问卷120份,有效率100%。

2结果与分析

2􀆰1黄河科技学院推广苌家拳的目的和意义

苌家拳,又称苌门拳、苌家锤,由清朝乾隆年间原汜水县苌乃周先生所创。苌家拳以正大淳厚的功力、奇幻莫测的技击打法、独有的形神风格套路而自成体系,独树一帜。苌氏武功内练注重于养气、行气、聚气、发气的柔练刚发之过程。苌氏众多拳法与兵器系列形成了它独有的风格特色,它集养生、健体与技击实战的双重效果于一体,独立一派。其创始人苌乃周收徒众多,苌家拳传播迅速,名手辈出,传播范围十分广泛,成为与少林、太极并重的河南三大拳派〔1〕之一。

河南省作为苌家拳的发源地,在河南省普通高校推广普及河南地方优秀传统武术拳种具有深刻的意义。黄河科技学院自开设公共体育课程以来,武术课教学主要以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散打、初级长拳三路、初级剑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学生对河南省传统拳种的知识和技术了解甚少,学习传统武术文化的意识日益淡漠,传统武术正逐渐失去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本着大学生作为文化知识的主要传播者,应该成为继承和弘扬传统武术的推动者和传承人初衷,同时充分利用学校优势教育资源,使学生练习中国武术,体验中国武术文化,丰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目的,黄河科技学院把地方拳种苌家拳纳入黄河科技学院公共体育课教学之中。

2􀆰2黄河科技学院推广苌家拳的情况分析

2􀆰2􀆰1人才引进

体育教师武术基础薄弱是高校传统武术教学的一大障碍,缺少传统武术传播者是传统武术在高校推广面临的最大问题〔2〕。为了加强黄河科技学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建设的特色,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11年邀请苌氏武技第八代传人刘义明来校担任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主修课程,主要教授苌家拳。2012年初,公共体育部将苌家拳引入公共体育课程之中,在进一步探索公共体育教学特色的同时,加强高校推广和传承苌家拳。

2􀆰2􀆰2课程设置

黄河科技学院公共体育课自推出《自卫防身术》课程以来,深受广大学生的认同,在公共体育课选课人数方面一直处于前列。黄河科技学院2011级普招本科新生共5315人,选择《自身防卫术》的323人,占6􀆰02%。

传统武术技击功能为大家所公认,2012年初黄河科技学院公共体育教学班开始将陈氏太极拳、少林拳、苌家拳、心意六合拳四个河南省著名的地方传统武术项目融入《自卫防身术》,作为其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借此将苌家拳引入高校公共体育课课程设置,从而达到推广和传播这一河南省优秀地方拳种的目的。

2􀆰2􀆰3授课内容

在公共体育课教学实践中,苌家拳教师根据男女生体质、性别等的差异,并结合苌家拳特点安排教学内容。男同学注重技击实战内容,把《苌氏武技》二十四大战拳套路演示的猛招式变化奇巧,内容丰富,气势宏大,删除高难度动作,简化为十八式,套路演练时间为1分钟,既符合国家武术比赛规则,又使学生容易掌握。女学生大都喜爱自己有一个苗条的身材,则以《苌氏武技》的《中气》为拳学理论根基,吸取双蛇掌和八卦银凤掌之精华提炼、创编成“凤之武”。它既是以柔化刚的技击术,又是武艺,其形姿优美而酷似舞蹈,动姿旋腰拧胯,轻柔飘逸,技法神奇,显示少女的天生丽姿。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从表1可以看出,对教学内容的难易及实用程度的评价,得到了94%学生的肯定;只有6%的学生由于原来基础较差,还不能适应苌家拳运动的特点,需要继续努力提高。

2􀆰2􀆰4授课方式

苌家拳授课除采用一般的课内学习与课外练习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础训练与套路演练相结合等教学方式外,还采用个人思维练习与表演相结合、武术快摔与技击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尽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保证课堂教学、练习质量,提高教学、指导效率,除专业教师授课外,在公共体育课苌家拳课堂授课中还选用了具备一定苌家拳基础且均取得过优异比赛成绩的武术系学生对公体学生进行指导,这些学生有一年以上苌家拳练习经历,较系统地掌握了苌家拳理论和技术,具备基础的教学能力。通过这种传、帮、带的授课形式,提高了苌家拳的课堂教学质量。表2显示,学生非常认可教师在苌家拳课堂上的授课方式,认为教师教学方式适合学生,教师和学生交流相处得好,老师上课认真负责,课程轻松易懂等。

2􀆰2􀆰5考核模式

大学体育课中很多学生都是被动学习的,为了修学分上课的学生不在少数。教师为鼓励学生积极学习苌家拳,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在公共体育课苌家拳的考核中,采用现场表演评分加平时成绩的考核等进行评定。

现场评分环节评委由黄河科技学院武术系学生担任,这样的考核方式一方面执行了学校教考分离的政策,另一方面为武术系学生提供裁判实践机会,更重要的是让公共体育课学习苌家拳的学生对武术考核有一个直观认识,亲身体验。在平时成绩中除课堂练习出勤率外,凡是每周六参加苌家拳教师义务指导训练的学生,每到一次加1分,这样无形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通过学生对自身学习苌家拳情况的评价和学生考试成绩统计表看出,2011-2012第二学期公共体育课苌家拳教学效果值得肯定(见表3、表4)。

2􀆰3黄河科技学院在推广苌家拳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3􀆰1传统拳师聘任与高校规章制度相悖

高校目前的武术教师大都是体育院校毕业的,虽然专修武术,但在学校学习的大都是普及性的武术套路,真正由传统拳师亲身传授的很少,其所接受的教育和传授知识、技艺与传统武术的方式有很大的区别,更缺乏对传统武术套路的身体练习和理论研究。而传统技艺的武术拳师却没有高校教师资格证书、无职称、无学历,这样的“三无”人员要进入普通高等学校任教困难重重,与高校当前用人的规章制度即高职称、高学历的实际完全不符。由此造成在高校推广、传承传统武术方面人才的短缺。

2􀆰3􀆰2授课内容难以确定

通过对苌家拳的合理分解及一个学期的教学,练习苌家拳的学生对苌家拳有了一定的了解。然而河南省传统武术种类繁多,仅河南省挖掘整理的拳械就有40种,单项拳械85种,共125种,套路5181套,其中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项,省级19项〔3〕。如何选择授课项目?如何选择教学内容?如何提高学生习练积极性?如何通过授课内容让学生建立正确的传统武术观?这些都是我们要考虑和平衡的问题。

2􀆰3􀆰3学时限制

高校一般公共体育选修课是以普及、推广为目标,因此选修学时有限,要考虑到期末考核、运动会、节假日、风雨天等因素,实际教学、练习时间不到30学时。而传统武术的学习又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要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传统武术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理解传统武术的精髓,其难度可想而知。通过一个学期的苌家拳教学推广,习练学生对苌家拳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学生也有了继续练习苌家拳的欲望。但是由于学时限制,如何让对该项传统武术产生兴趣的学生有继续学练的机会,这是一个需要进一步考虑的问题。

2􀆰3􀆰4学生认识不足

河南地方传统武术拳种众多,虽然政府部门重视此方面的研究,但现实基层状况不容乐观〔4〕。传承落后于发展,流失速度快于传承速度,武术整体在萎缩,尤其是一些有名的老拳师相继离世,致使一些拳种的后备人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个别拳种已经到了失传的状况。传统武术也在现代竞技体育的冲击下走向衰落,导致民众对其认知较少。从表5对习练苌家拳学生的调查发现,学生对河南地方传统武术稍有了解的只有10%,而且,了解的内容仅限于太极拳和少林拳。

2􀆰4苌家拳推广案例给河南省普通高校推广地方传统武术的启示

2􀆰4􀆰1制定灵活的传统武术师资聘用制度

河南有40多个传统武术拳种,其中6个是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另有13个河南省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对这19个项目,都有明确的传承人,聘任传承人到高校任教是继承和传承传统武术的最重要的举措。通过制定灵活的高校师资聘用制度解决河南省高校地方传统武术教学方面人才的匮乏问题。

2􀆰4􀆰2合理选编传统武术的教学内容

河南省地方传统武术课程内容由拳种传承人商定,在保留传统武术特点的基础上,删减高难度动作,简化套路内容,让学生更好入门,产生兴趣,是地方传统武术在高校开展的重要保证。

表6显示,在习练苌家拳的学生中,认为练习苌家拳有强身健体、防身自卫、娱乐观赏和文化传承的作用,频次分别占92%、36%、40%和62%,表明学生对练习苌家拳健身作用最为认可,对其文化传承功能的认识居第二位,由此可以看出老师在课堂中强调过,学生有一定的认同感。防身自卫的频率最低,仅占36%,由此看出教师欠缺对苌家拳防身技击讲解。把地方有知名度的武术家请到学校来与老师和同学交流,在保持武术原有特色不变的情况下,整理出既适合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学需求又利于学生接受,又有锻炼价值和实用价值的武术练习套路。

2􀆰4􀆰3适当增加地方传统武术学时

高校公共体育课一般设置大一、大二两学年四个学期,每学期34学时,共计136学时,课程教学内容一般分为普修和选修两个部分。传统武术功夫不是一朝一夕能够练就的,适当地增加课堂的学时数,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解传统武术的学习方法,形成较正确的动作定型和理论认识,从而产生终身学习的兴趣,达到高校公共体育课堂传统武术教学的最终目标。可以增加专项选修教学课时,并且允许学生重复选择,为学生提高专项技术水平提供时间保障。

2􀆰4􀆰4增加学生对地方传统武术的认知途径

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宣传地方传统武术,让学生对其进行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吸引学生习练。通过地方传统武术老师的言传身教来影响、团结一批以传承弘扬传统武术和中国文化为理想的学生。习练的学生可能来自于不同的专业,毕业之后或者从事传统武术的教学,或者从事不同行业的工作,所展现的武术习练水平会影响本行业更多的人来关注地方传统武术。

2􀆰4􀆰5增设各类地方传统武术比赛的机会

河南地域宽广,传统武术具有很强的地域特点,依托地方高校,传承地方传统武术,无疑是高校体育和传统武术的双赢体现。地方高校首选地方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进行继承和传承,而后,延伸至市级的非遗项目,分批分次逐步学习。在河南省大学生武术比赛中,增设传统武术项目,也是传播河南省地方传统武术的重要举措。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河南省作为苌家拳的发源地,在河南省普通高校推广普及优秀的河南地方优秀传统武术拳种具有深刻的意义。黄河科技学院公共体育课本着传承地方传统武术,增强学生体质,丰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目的,将地方拳种苌家拳纳入黄河科技学院公共体育课教学之中。黄河科技学院在推广地方传统武术――苌家拳过程中在人才引进、课程设置、授课内容、授课方式、考核模式等方面探索、积累了一定的有益经验。黄河科技学院在推广地方传统武术――苌家拳过程中也遇到了一系列问题,主要包括传统拳师聘任与高校规章制度相悖、传统武术授课内容难以确定、学时限制、学生对传统武术认识不足等方面的问题

3􀆰2建议

针对高校地方传统武术师资缺乏的现状,制定灵活的传统武术师资聘用制度,满足教学需要。根据不同地方传统武术拳种特点,合理选编既利于学生掌握,又利于推广地方传统武术的教学内容。在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中,适当增加地方传统武术学时,为推广地方传统武术提供时间保障。增加学生对地方传统武术的认知途径,为推广地方传统武术奠定人群基础。增设各类地方传统武术比赛的机会,为推广地方传统武术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张云飞􀆰苌家拳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河南大学,2010,6􀆰

〔2〕祁燕􀆰新疆高校开展地方传统武术教学探讨〔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7,15(3):93-95􀆰

武术教学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设计 ; 反思 ; 兴趣 ; 能力

一、设计说明:

学习阶段:水平四

学习目标:与他人共同完成体育活动任务及武术自选拳动作

学习内容:武术自选拳、游戏《冲过封锁线》

本课的设计思路是让每个学生随教师学会规定的自选拳动作,并自我创新,培养其协调运动能力,民族精神。以活泼多样的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游戏的参与来体会体育活动带来的“”。

二、教学背景:

1、指导思想: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

2、课程价值:增进身体健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

3、教材分析:本课教材内容主教材为武术自选拳,搭配教材为游戏“冲过封锁线”,通过对自选拳套路的学习,了解武术的基本动作中所含的攻防意识,提高对武术学习的兴趣,树立健康、正确的武德。另外通过游戏练习,主要是提高奔跑能力及反应速度。

4、学生分析:本课内容适教于初一年级学生,学生在心理很大程度上还处于小学与初中的过渡期,所以活泼、好动、求知欲、模仿等相对来讲要高于高年级学生。

5、教法适用:结合年级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应多采用示范、讲解、鼓励、掌声等手段,另外,音乐进课堂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形式,特别是在武术教学过程中。

三、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

运动参与目标:培养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

运动技能目标:使学生在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中获得运动基础知识。

身体健康目标:发展体能,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培养关注身体和健康的意识。

心理健康目标: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控情绪。

2、教学准备:篮球场一个;音响一套;扣式话筒一个;沙包或纸球100个;游戏场地一个。

3、教学过程:

第一步:激情导入。

在欢快的音乐声当中,学生随着教师进入课堂,在教师的带领下做准备操,同时通过音乐和教师的激情言语让学生在心理上主动地过渡到体育锻炼中去。

第二步:体育游戏《冲过封锁线》。

如附图在平坦的场地上,画一个“已”字的长尾巴图形,可根据人数多少,分为几个小组进行游戏,每组的人数可以是几个人,也可以是十几个人。另外选4个人为投手,如上图所示的“甲、乙、丙、丁”,其余每个人手持“军事情报”在“已”内顺箭头向“已”字中心跑进,可用急停、躲闪、跳起等动作躲过投手投来的沙包,跑到“已”字中心小红旗所在位置,将“军事情报”送达后,顺原路线跑出图形为顺得通过。在跑动中被沙包击中的同学,则应退出游戏。跑动中也可用手接住投手投来的沙包向前做三个分腿跳(即上前跑一步后,双脚起跳,两腿伸直向体侧分腿)后俯身从两腿中间扔出,若被投手接住则该同学退出比赛,如没有被接住则可继续进行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若游戏的同学被投手全部击杀,则比赛结束,可另换投手重新开始游戏。

游戏规则:(1)4名投手只能向面对的方向投击,而不能向左右相邻的方向投击;(2)根据跑动者在“已”内的位置,投手可向左右相邻的同伴传沙包,让同伴去投击跑动者;(3)投手左右不得移动。

游戏建设:(1)场地视人数多少可大可小;(2)“已”字的尾巴视运动量的大小可长可短。

注:甲、乙、丙、丁为4名投手所处的位置,“已”内的跑道宽为1.22m。

第三步:学习武术自选拳。

动作名称:1、起势 2、格挡冲拳 3、弹踢冲拳 4、马步冲拳 5、并步勾手 6、弓步推掌 7、勾手弹踢 8、马步横打 9、虚步亮掌 10、收势

教学方法:1、教师示范、讲解 2、集中、分组、散点 3、学生示范 4、教师巡回指导

运用与手段:1、集中观看武术教育片 2、展示影片《黄飞鸿》片段 3、学生自创动作

展示成绩:1、随音乐全体展示学习内容 2、分组展示、相互比较 3、分组展示创新动作,并给予评价 4、教师领做、集体表演(插播音乐)

第四步:意念放松法。

全体同学成圆形站立,双眼微闭,全体放松,随着轻松的乐曲,放松学生各部位。

第五步:下课。

1、教师总结本次课的学习情况 2、布置下课后内容 3、师生相互行礼再见 4、值日生收还器材。

点评:本次课我觉得在课程目标方面能够增强学生的体能,使学生掌握和应用了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本次课练习密度预计为50%,平均心率为130次/分,我认为发扬了体育精神,形成了学生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同时也发展了学生勇敢拼搏之优良作风。

武术教学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武术硕士研究生 教育 培养 对策

1.引言

高校武术方向硕士研究生的教育与培养是我国体育学研究生教育与培养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培养模式亟待转型以迎合时展要求的形势之下,社会对高校武术方向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现代武术专门人才既要有坚实的基础、宽广的知识面,更要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然而,目前武术研究生人才的培养方案、培养方式、培养措施、教育模式、导师队伍建设等方面逐渐暴露出诸多问题。本文在深入调查、分析武术硕士研究生教育与培养现状的基础上,针对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积极探索与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为提高武术硕士研究生教育水平与培养质量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2.武术方向硕士研究生教育与培养的现状与分析

2.1专业培养方案缺乏长期性和系统性。

武术专业的培养方案是根据学校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和具体情况而制定的。专业培养方案是研究生教育与培养的指导性文件,是教学质量检查的重要依据,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严肃性,必须保持相对稳定。据调查表明,现我国高校武术方向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培养方案中专业课程原则上在一年半内完成,实践活动原则上安排在第四学期完成,硕士学位论文的完成时间不少于一年。武术方向硕士研究生刚入校时,由于专业技术基础薄弱,科研能力较弱,因此,在学习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技术技能和掌握科研工作的能力过程中都需要以专业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文件作保证。而调查表明,现武术专业培养方案中关于专业课程的理论与技术技能的学习与提高在一年半内完成了,这说明现专业培养方案的具体措施缺乏长期性和系统性。

2.2教育模式单一化。

目前,高校武术方向硕士生教育模式普遍采用传统的专业式模式,即导师组负责制。虽然部分高校已强化导师责任制和导师指导小组的作用,但远不能满足武术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这种单一化教育模式,一方面不利于武术研究生全面知识体系的构成,另一方面容易造成武术研究生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的脱节。

2.3培养方式重理论轻技术与实践。

目前,部分高校普遍存在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方式重理论轻技术与实践的现象。其中,武术教学、训练的理论与实践方向更为突出。具体表现在:培养方式简单、不系统,理论、技术与实践相脱节,专业技术的重要性不突出、流于形式甚至被忽略等诸多问题。研究生毕业后,虽具备较高的理论知识水平,但不具备良好的专业技术素养,不能胜任指导教学与训练任务,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武术研究生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调研还发现,有近80%的招生单位不能切实地根据武术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和社会的需要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缺乏明确、务实的培养原则。

2.4专业课程学时数不足,专业技术培养缺乏有效手段。

根据对部分高校培养方案的研究及培养实际情况的调查,本文发现,武术专业课程学时数存在不足的现象,直接影响到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技能的学习与提高。

表1 武术方向专业课程学时数统计

调查表明(见表1),被调查的高校武术专业课程学时数中,专业理论课讲授原则上占总学时的2/3;专业技术课讲授原则上占总学时1/3,平均每学期也只能安排几次专业技术教学训练课。普遍存在武术专业技术教学训练课学时数偏少,又缺乏有效的培养手段,目前武术硕士生专业技术水平普遍较差,应引起高校领导和导师的高度重视。

3.武术方向硕士研究生的教育与培养的对策

3.1正确认识武术方向硕士研究生教育与培养目标。

武术硕士生的教育与培养目标,如果仅仅定位在加强专业理论的学习和科研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上,显然满足不了社会对武术人才的特殊要求。如何根据武术专业学科的特点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情况,正确认识武术硕士生的培养目标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认为,武术研究生的教育与培养目标应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建立在国民经济建设、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与研究教学型的高等学校武术师资。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理应成为拥有较强的学科力量并符合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应具备的基本条件,适应大众化体育教育发展要求,成为以适应社会急需的体育专业化人才为主要目标的专业。

3.2教育模式由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

当前,应用与研究教学型武术师资的培养必须摆脱单一化教育模式的桎梏,建立以传统教育模式与协作式教育模式相结合的具有多样化、灵活性的新教育模式。武术硕士研究生教育与培养在这种新的教育模式下应做到,一方面加强导师个人责任制和导师指导小组的作用,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积极与校外合法、健康的武术学校或民间武术组织进行交流和协作。这样不仅保证了学生在校的理论、科研、技术与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质量,而且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对中华武术的认识程度,丰富了学生的武术理论知识、完善了专业技术培养体系,增强了教学实践能力,为将来从事高校的武术教学与训练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3调整武术专业课程学时数,制定有效的专业技术培养手段。

针对目前武术专业课程学时数不足,专业技术教学训练课学时数匮乏,缺乏有效的专业技术培养手段等情况。在武术研究生的教育与培养过程中,应增加武术专业课程的总学时数,保证专业技术教学训练课的学时数,将专业技术教学训练课与布置课外训练任务相结合,将个别辅导与集体辅导相结合,从而提高专业技术教学训练的系统性、结构性以及专业技术的广度和深度。

3.4加强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当前,高校武术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课程教学仍缺乏系统的科学精神、科学思维、分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理论课仍采取教师授课、学生听课的单向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缺乏启发性和探索性,不仅压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主观能动性,而且制约了教师教学思想和教学艺术的创造性发展。因此,当务之急是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本文认为,应认真贯彻师生合作研究型的课程教学模式,使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能积极合作、互动,就某些问题进行探讨与研究,发表各自的见解和主张。课外,教师应与学生加强联系,针对学生论文研究和专业课程理论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沟通。这不仅有助于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而且有利于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4.研究结论与建议

4.1当前,对武术研究生培养目标缺乏正确的认识,建议在我国硕士研究生宏观培养目标的引导下,结合武术人才培养的特殊性,正确认识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与研究教学型武术师资的培养目标。

4.2针对教育模式、培养方案、培养方式、培养措施、教学模式、导师队伍建设等存在诸多不合理的因素,建议在正确认识武术硕士生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应进一步完善武术研究生教育与培养体系。在教育模式上实现多样化、灵活性;培养方式上改变重理论轻技术的现状,切实贯彻课程与论文、理论与技术、教学与实践并重的原则;继续深化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增加专业课程学时数,调整专业技术教学训练课学时数的比重,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邬力祥,肖湘愚,王维平,于德介.研究生教育论坛[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7.

[2]王新华,刘波.体育体院教育训练学研究生专业技术培养方式的调查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23(6):108.

[3]南京体育学院研究生处.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S],2005.9.

[4]广西师范大学研究处.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S],2005.9.

武术教学教案范文第6篇

关键词: 武术 非武术专业 武术教学

1.问题的提出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无论是在小学阶段还是在初中阶段,都要重视选择武术等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项目进行学习[1]。2014年3月10日,江苏省出台了《江苏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试行)》,进一步明确了武术将作为中小学必修课程[2]。但从目前的状况看,有着武术专项师资缺乏,教师武术基本功欠缺,教学方法陈旧等因素影响,所以中学绝大部分武术教学任务由非武术专业出身的体育教师承担。因此,推进和深化武术教育教学,一是加强武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二是非武术专业的体育教师促进自身的专业提升。从实际操作看,前者周期较长,更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后者开展实施方便、快捷,既能在短期内收获良好的效果,又是从根本上推进和深化武术教育教学有效的方法之一。笔者作为初中体育教育教学一线的非武术专业教师,有多年带毕业班的经验,结合常州市近几年的体育中考情况,自己对武术教学有一定的教学感悟,希望借此为非武术专业体育教师在今后的武术教学中提供一定的参考。

2.研究对象及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非武术专项体育教师的武术教学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文献检索,查阅相关文献,了解武术教学的现状,为本文研究奠定基础。

2.2.2访谈法

走访常州市区17所中学,了解各校武术专项师资,非武术专项教师武术教学的相关问题。

2.2.3案例研究法

通过部分初中体育课例观摩、研讨,研究出非武术专项体育教师进行武术教学的方法建议。

3.结果与分析

3.1武术教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3.1.1武术专项师资不足,缺乏系统化专业化教学。

对常州市市区17所中学部分体育教师进行访谈得知:目前常州市市区中学武术专项教师比例较少,17所学校中只有4所学校有武术专项教师,占比为23.53%,且每校仅有1名武术教师,平均每校0.24人,可见武术专项教师比例严重失调。大部分学校学生的武术教学仅仅停留于最基本的套路学习阶段,加上常州市体育中考的大环境下,学生没有也不可能得到系统的训练,更谈不上专业化。

3.1.2基本功不扎实,教学过程不流畅。

非武术专项体育教师大多来自师范院校,对武术的学习仅限于在校学习期间,武术学习不够系统全面,对武术动作的掌握高低不一,参加工作后接触武术训练的机会更少,即使偶尔参加武术类的培训活动,也是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武术的基本功得不到有效提升。教师在进行武术教学时,由于自身的基本功不够扎实,武术技能储备不足,从而造成自信心不足,也使得整个教学过程不流畅,教学效果较弱。

3.1.3教学手段单一,方法陈旧,缺乏吸引力。

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导致初中学生激趣易、保趣难。电影、图书等网络多媒体资源对武术项目的夸大和神话,极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国粹、传承民族文化的地位,学生愿意进行武术学习。但是武术的教学、训练过于死板;痛苦的基本功的学练、枯燥的套路学习、遥不可及的对练格斗;武术项目评价的单调和缺乏创新性,让中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低,造成初中学生较难保持兴趣的状况。

3.2改进措施

3.2.1学案导学法。

套路教学模式主要分为这样几个过程:分解动作学习、完整动作学习、分组学练、多种形式展示等。形式虽老套,但稍加修改,效果会更明显。如五步拳教学时,可以设计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练(见下表)。

利用学案导学,一来解决对动作术语不清或遗忘,增强学生对动作的记忆;二来省略大量的讲解时间,增加学生的练习次数,有效地提高课堂练习的密度和强度。

3.2.2自主学练法。

新课程理念更加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的内涵包括主动性、独立性、自控性,在武术项目的教学中,有效利用好自主学习对武术项目的学习也大有裨益。这里以五步拳为例(见下表)[3]。

这种武术套路(动作)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成为教学的主体,不仅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武术学习的兴趣,而且由于“教”的任务,让每个学生在学习中更专注,学习效果自然更高效。

3.2.3“e”学习法。

时代在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工具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如今ipad等新型信息技术工具迅速在社会上普及。对于城市学校来说,有的学校配备了机房的同时专门装备了ipad机房。目前“e”学习在综合实践活动和文化课学习中比较常见,将“e”学习模式引入武术教学,将是对传统体育教学形式改革的新尝试。学生对网络信息技术工具的掌握程度较高,学生中的网络高手比比皆是,体育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做文章。

4.结语

4.1当前基层学校的武术专项教师比例失调,学生接受系统化、专业化武术教学还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学校在推进深化武术教育教学的进程上,方便、快捷且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促进更多的非武术专项体育教师自身武术技能的提升。

4.2非武术专项体育教师的武术教学首要提升武术基本功,进而掌握简单的套路、器械,其最终目标是自身具备一定的武术动作创编能力。

4.3非武术专项体育教师的武术教学需要创新教法,如学案导学法、自主学练法、“e”学习法等,体育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创新出更多有效的教法来推进深化学校武术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定制定.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

[2]关于印发《江苏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苏教体艺〔2014〕3号)[Z].江苏省教育厅,2014-2-27.

[3]姜庆军.初中学生武术项目推进现状及策略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2014.6.

武术教学教案范文第7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引言

案例教学是在教员的引导下,通过案例所呈现的具体典型情景或故事,由学员充当案例中的某一角色,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演绎、推断、归纳和处置,从而培养学员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形式。[1]在军事院校教育中,案例教学是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院校教学改革的着力点。同时也有利于训练学员的实践能力、实现知识到能力素质的转化。[2]目前在军事院校中,案例教学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王瑞研究了美军院校开展管理案例教学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模型;[3]解永芬等探讨了在任职培训教学中采用与Seminar相融合的案例教学法;[4]郭巍、常翔等在航空装备教学中,通过航空装备故障判断案例及其处理方法,培养学员的实际工作能力;[5]张复春等结合航空理论学科特性,就航空理课程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等方面问题进行了探索。[6]总体而言,案例教学中案例的建设以及基于案例的教学模式是影响案例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我校“武器装备系统概论”的教学中,结合课程特点,探索了一种基于武器装备建模仿真技术支撑的案例教学方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案例教学的目标

“武器装备系统概论”是我校军事指挥类专业的技术基础必修课程和工程技术各专业的公共基础选修课程,选课人数较多。课程旨在使学员掌握主要武器装备的特点、分类、发展简史、装备性能以及基本科技原理,理解典型作战样式中武器装备的运用原则与方法。课程教学将武器装备系统划分为弹药、武器、平台和体系四个层次,首先弹药是对目标实施直接毁伤的装备,如通常所称的战斗部;武器是将战斗部直接投射到目标位置的装备,如枪炮、导弹等;平台是具有装载武器、弹药或其它装备,并能够在相应作战空间中机动到目标区域的装备,如陆上、海上、空中和空间作战平台等;体系则是上述弹药、武器和平台装备组成的具有多种综合作战能力的集成系统,如航母战斗群、联合火力打击装备体系等。[7]课程特点是内容较多,知识点之间关联关系复杂,单纯依靠教员的课堂讲授很难面面俱到,必须充分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同时,针对教学对象是大四的学员,已具备一定的科技基础知识。因此案例教学目标在于通过教学,了解武器装备基本性能参数,掌握武器装备体系制胜机理,夯实学员技术与战术相结合的指挥素养。案例教学的重点是以作战应用案例为背景,采用武器装备建模仿真手段,构建武器装备体系,通过对作战过程的推演、问题分析和情况处置,提升学员对课程知识点的理解,培养其创新实践能力。

2案例教学的实施

案例教学围绕课程要求,充分发挥学员主导的教学模式,在案例设计、问题分析、仿真设计、对策研究和实验评估的各个环节中,采用学员分组实施、共同参与、共同讨论、共同协作的组织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1)案例设计。案例设计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关键,结合当前国际形势和我军军事斗争准备需要,选择某热点地区,例如南海区域。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扮演地区冲突的各方,设计案例背景、作战条件、双方可能参与的行动、以及作战过程,讨论形成一个作战想定。(2)问题分析。从作战想定中,结合课程教学内容,教员截取作战过程的片段,指导学员进行细化分析,从中提取出一些关键问题,例如防空作战中,多部雷达的联网对作战的影响;在电子战中,干扰节点的选择;作战过程中的目标分配问题等等。(3)仿真设计。将问题分配给学员小组展开独立研究。学员首先要查阅资料,整理武器装备性能参数、兵力编成、作战规则、作战条件等基础数据;随后根据想定中的作战行动,依托课程教学平台,根据建模规则,建立武器装备体系;最后对体系中的模型参数和实验参数进行配置。这一步需要学员分工协作完成。(4)对策研究。学员小组根据自己的角色(冲突各方的指挥员)的角度,根据武器装备的特点、敌情等方面从武器装备运用的角度探索装备运用的策略以及提高装备效能的方法。例如电子战中,不同的干扰方式、不同的干扰目标对整个作战体系的影响,将不同的策略转化为不同的仿真方案。(5)实验评估。通过不同的仿真方案、仿真参数的实验运行,对仿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促进学生对现代战争中的武器装备运用策略的思考,并撰写研究报告。

3案例教学平台的构建

考虑学生的技术水平和课程教学要求,所采用的案例教学平台必须能够实现武器装备建模仿真、数据采集和对比分析,同时应该使用简便,结构灵活,使得学员能够快速掌握其使用,集中主要精力在研究的问题上。可以采用的案例教学平台可分为仿真软件类和战争游戏类,如MAK公司的VR-FORCE,VPI公司的STAGE,matrixg-ames的COMMANDNAVALAiroperations等。这里介绍北京华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通用仿真建模与仿真平台(XSimStudio,简称XSIM)。XSIM包括专业模型库,支持用户利用已有资源直接开展专业领域的研究、论证、试验和训练工作;同时提供了建模框架和应用框架,支持用户进行模型和应用的定制。其主要功能如下:[8](1)模型设计。提供公共的模型框架和建模规范,支持组件化的开发模式,用于辅助开发系统所需组件模型。(2)仿真驱动。提供规范的军事模型框架和作战流程框架,根据想定内容集成、驱动各领域模型,通过时间管理、战场管理和环境管理等服务调度各军兵种模型的运行和交互。(3)管理控制。支持仿真想定多方案多样本的分布式运行;支持云端节点管理,包括运行环境部署、系统状态管理及软件远程启动。(4)模型组件库。提供飞机、雷达、舰船、导弹等功能级实体模型组件,以及空中作战、地面火力打击等战术规则类行为模型组件等,可供用户选配使用。(5)想定编辑。将作战行动方案、战术意图转化为仿真方案,为分析、优化、统计提供支持。(6)数据统计。对仿真过程和结果数据进行处理和统计,以图表方式直观地展示出来,为在线和事后分析、回放提供支撑。由于XSIM提供了丰富的模型库,学员主要工作是使用想定编辑功能,通过左侧的模型组件库中选择使用的模型组件,拖动到右侧的编辑窗口中,并进行简单的配置后即可形成仿真方案,并展开案例研究。

4结束语

武术教学教案范文第8篇

我国武术课堂教学内容的现状

一直以来,我国的武术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这与我国武术的历史文化和背景有着很大的联系,也与我国武术课堂教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最近几十年来,我国的武术更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其主要的教学内容可以分为基础教学和规范性教学,基础内容主要由武术的基本动作、太极拳等组成,规范化教学是在基本动作的基础上,进行的进一步提高,但是这样的武术教学模式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以及滞后性,比如没有实现个性化教学、流程过于简单等,因此,2004年以后,我国针对武术教学的问题提出了一定的整改措施,比如出台了《新课堂方案》与《新指导纲要》。

事实上,《新课堂方案》与《新指导纲要》是我国体育总局根据2004年我国的现状以及结合之前国外武术改革提出来的,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的武术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考核中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就武术课堂教学的内容而言,武术的教学内容的广度以及自由度有了一定的提高,很好的弥补了传统武术课堂内容单一的缺点;就武术课堂教学的目标而言,其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更加的突出,更便于学生在课堂中掌握教学的内容,并在教学目标中,进一步突出了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在武术方面的创新能力;就武术课堂教学的评价与考核而言,不再是单纯以学生的考核成绩为分数,而是结合了学生平时的锻炼情况、出勤率等,让学生可以在平时的课堂学习中都更加的努力,更大的激发了学生在武术课堂学习中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更加的激发了学生学习武术的潜能,随着新的教育思想即“以人为本”思想提出以后,在“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的武术教学更是在让实现了区域性教学,就是要求学生在武术课堂教学中,可以很好的结合当时武术的特点以及人们对武术的理解进行。

但是,我国的武术课堂教学并没有很好的实现《新课堂方案》与《新指导纲要》的目标,与我国的其他体育项目相比,其创新以及发展速度都是比较慢的,其武术教学也存在过于形式化等现象。

优化武术课堂教学内容的设想

武术在我国有着很悠久的发展历史,我国的武术教学更是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对武术本质的理解,对武术教学体系的系统化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现在,我国在武术教学中,必须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和背景,并结合武术的发展现状,对武术的创新以及发展提出一定的设想,希望可以更好的促进武术发挥作用。

优化武术课堂教学内容的基本原则

教育性原则:武术在我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不管是其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还是教学系统都比较成熟,其中,我国练武之人对于武术精神的理解更是比较深刻,我国的武术精神注重的是内外兼修,“内”指的就是个人精神品德的修养,因此,我国在武术教学中,必须注重教学性原则,保障我国的武术精神可以更好的传承下去。

科学性原则:一般情况下,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教学内容必须实行科学性原则,也就是要求在教学中,我们必须保障在制定教学内容的时候,需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的具体情况进行,并进一步保障我们的教学内容可以实现一定的阶梯性,同时,我们还需要确保教学内容可以根据具体的区域进行。就武术的教学内容而言,武术本身内容比较多,而且规则比较负责,因此我们在制定武术教学内容的时候,必须保障其科学性原则,结合武术自身的特点,更好的保障武术的教学内容,更好的确保武术教学的效果。

健身性原则:我国是体育大国,武术教学作为我国重要的体育项目,对于我国体育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其中,增强人民体质也就是健身性原则成为我国武术教学中需要遵守的重要原则,这几年来,我国人们的身体素质明显下降,加强锻炼已经成为一项很重要的项目,对于武术教学也是,健身性原则是必须要遵守的原则。

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的原则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遵守的重要原则,因为没有理论支撑,实践就缺乏一定的指导文件,没有实践的证实,理论就缺乏了自身的意义,武术教学也不例外,必须实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的原则。

优化武术课堂内容的构想

学生自身能力的提高:目前,我国在武术教学中,存在的很大缺陷就是学生能力的提高,并且很多人对于武术的教学存在一定的阶段性问题,因此,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注重学生自身能力的提高,将学生能力的提高作为武术教学的重点,并针对学生的个性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另外,武术可以锻炼我们的思维和提高我们的身体素质,因此,我们还需要确保武术教育的长期性。

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内容体系:我国的武术教学就其内容而言,比较单一,并且人们对于武术的理解比较肤浅,我们在以后的武术教学中,需要认识到,目前我国武术教学的缺陷并及时更正这些缺陷,具体说来,我们需要扩大目前武术教学的范围,让人们认识到武术的多元性和本质。

武术教学教案范文第9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规范化实施

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有助于强化学生体育精神、顽强意志、道德品质、健全人格、爱国精神素养等的培养效果,进而完善体育教学的课程体系,更好发挥体育教学的育人价值,对于高职体育课程发展与人才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1总体思路

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规范化实施,需要遵循科学的思路。首先,要明确融入目标,以科学明确的目标为导向,确定着力点。第二,要深度多元地挖掘体育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元素,建立规范化的专项素材数据库,强化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规范化实施的资源支持和保障力度。第三,要把握思政教育融入高职体育课程的规范化实践环节,加强学情分析,采取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将课程思政元素通过规范、有趣、有效的教学实践渗透给学生[1]。

2实践方案

2.1礼仪道德融入高职院校体育武术教学的规范化实施方案

2.1.1教学目标通过武术礼仪、道德的引入,明确学艺先学礼、习武先习德,突出礼仪德行的重要性,体现武术的思想内涵。在对武术礼仪、道德的实践演练中,加深学生认识,使之内化到学生思想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规范学生的行为,培养有礼青年。2.1.2教学方案(1)兴趣导入。在武术课程教学开始前,播放相关武术表演及比赛的视频,重点展示武术运动的精彩片段,以及赛前、赛中、赛后的各种礼仪动作,如我国传统武术表演及比赛中常见的抱拳礼、鞠躬礼、持械礼。以精彩片段吸引学生注意,同时抛出问题——武术运动员在比赛前为什么要先行礼而不是直接开始,你知道他们行礼动作有什么含义吗?籍此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引入相关的武术礼仪知识,导入课堂教学。(2)课程教学。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先整体对几种武术礼仪背后的传统文化、美德内涵进行讲解。如抱拳礼以左掌四指盖住右拳,简单一个动作有着丰富的内涵:左掌表示德、智、体、美“四育”齐备,屈拇指表示不自大,右拳表示勇武顽强,左掌掩右拳,表示“勇不滋事”“武不犯禁”;左掌右拳拢屈,两臂环抱成圆,表示五湖四海,天下武林是一家,以武会友;左掌为文,右拳为武,表示文武兼备。边讲解边演示,让学生感受武术礼仪背后的文化魅力。要求学生跟随教师的示范,进行演礼,加深认识。之后开始武术动作、技巧的教学。(3)实践渗透。通过长期实践,使武术礼仪道德由外而内渗透。教学实践中,应始终对礼仪道德进行要求,体育课开始前要进行演礼,武术展示时,要注意礼仪动作,学生自由练习时,也要强调礼仪,在教师以身垂范,持续要求,以及学生的长期坚持下,让学生养成注重武术礼仪的良好习惯。(4)考核评价。在体育考核评价中,要加强对武术礼仪、道德等要素的考察,避免仅关注武术动作、技巧,建立全面的考核评价体系,将日常学生在武术礼仪、道德行为方面的表现纳入考核范围中,与考试中学生在礼仪动作、规则意识、武术道德上的表现,共同进行量化打分,作为学生思政评价的依据。(5)反思优化。根据考核评价结果,客观分析教学方案设计的科学性,通过自我反思、教师研讨,明确教学方案中存在的优点和不足,总结经验,针对问题找出解决方案,对教学方案进行优化,以促进未来教学效果的改善[2]。

2.2高职体育第二课堂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化实施方案

2.2.1总体目标通过打造高职体育第二课堂,组织开展丰富的校园体育活动,以多种形式引导激发学生体育运动的兴趣,并在活动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在无形中渗透给学生,营造良好的体育第二课堂氛围,促进学生体能素质、运动兴趣、良好习惯、积极思想精神品质、健全人格的发展。2.2.2第二课堂设计(1)测试评估,精准设计。在每学期开学对学生进行综合体能素质测试评估,了解每一位学生的体能素质基础情况,为学生建立体测档案,找出学生体能素质薄弱点,了解学生整体的体能水平,及需要重点提升的方向,精准设计第二课堂活动。(2)多彩活动,多元渗透。第二课堂中的思政教育渗透,应通过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来实现。校园健康跑活动。可利用学生使用的校园手机小程序,设置校园健康跑打卡活动,学生利用小程序或APP功能每天打卡,记录运动时长和跑步步数,获得相应的积分,连续打卡到达一定天数后,可获得相应虚拟荣誉徽章,并在小程序、APP上动态发布健康跑运动打卡排行榜,还可在讨论版块交流运动心得。打卡活动界面每日以小贴士形式推送优秀运动员拼搏故事、励志名言、训练照片、所获荣誉,及体现体育精神的经典句子,潜移默化地将积极的思想意识渗透给学生[3]。(3)与学分挂钩,强化重视。为激发学生兴趣,强化学生对体育第二课堂的重视,发挥好第二课堂的思政教育作用,可以将第二课堂的学生表现与学分挂钩,如健康跑打卡积分、勋章可以积累兑换学分,体育节参与能够获得相应学分加分,在校期间累计的第二课堂学分是否达标与能否毕业直接关联,调动学生自觉性,也让思政教育更好发挥价值。

3结语

武术教学教案范文第10篇

摘 要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方法,对我国体育院校(本科)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方案相关的基本理念、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探讨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注重顶层设计,理清课程、专业和服务社会的关系,明确专业、学科、课程与培养方案之间的关系等,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及其学科研究、专业和课程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 学科 专业 课程 培养方案

一、前言

1963年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第一次了统一制定的《高等学校通用专业目录》,在此目录中,教育部规范下的高等教育体育类本科共计8个专业,武术专业为基本之一。

自1977年我国正式恢复高考至1997年20年间,教育部不断调整专业、重新编制专业目录,武术专业一直受到高度重视而被完整保留下来。1993年7月,国家教育委员会(现为教育部)重新颁布了《全国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武术(代码040306)列为适当控制点专业与其它7个专业共同构成教育学门类体育学科类专业(代码0403)。

1998年7月,国家教育部颁布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提升体育学为一级学科,下设五个专业即体育教育(代码040201)、运动训练(代码040202)、社会体育(代码040203)、运动人体科学(代码040204)、民族传统体育(代码040205),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位列其中。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是由原武术专业拓展而来的,它主要包括武术、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民族民间体育三个专业方向。此后,全国一些体育院校相继将武术系改名为民族传统体育系,当然也有部分体育院校以武术在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中的代表地位及其在世界的影响力,仍没用武术系这一名称,但其相关的教学内容已拓展为民族传统体育范畴。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设立以后,相关体育院校就围绕武术、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民族民间体育三个专业领域逐步设置和构建新的课程体系,一批新开发的理论课程相继进入课堂并出版发行了配套教材,如《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学概论》、《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学》等,为了进一步促进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建设和发展,探索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科学合理的专业培养方案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规范,教育部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托上海体育学院在2006年、2008年相继召集设有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全国高等院校,针对专业培养目标与规格、专业课程设置等进行研讨,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方案逐步走向规范。

为进一步促进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建设和发展,教育部在广泛听取专家和办学单位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经过广泛和深入的研讨和论证,在新一轮的本科专业调整中,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调整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因此,对我国体育院校现行的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方案进行研究就显得非常必要。

本研究在此基础上,调取了首都体育学院等8所体育院校现行的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方案。就专业培养方案的设计理念、培养方案与专业、学科、课程的关系、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几个方面展开分析与探讨。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首都体院等8所体育院校现行的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方案作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等方法展开研究。

三、结果与分析

(一)注重顶层设计

首先,明确大学的功能定位。被誉为美国当代高等教育改革“设计师”的克拉克・克尔(Clark Kerr)曾把战后新兴的高等教育机构称为“多元化巨型大学”,他认为其主要有三大功能,即传授知识和技能、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这三大功能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作为专业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对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和改革,因为专业培养方案是专业建设的顶层设计。而专业培养方案又同培养目标与规格、学科、课程特别是专业核心课程、实践环节以及市场等要素密不可分,是实现大学三大功能的最有力支撑。

(二)理清课程、专业和服务社会的关系

由表1可以看出,在加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建设过程中,要紧紧围绕课程、专业、服务社会同材料、产品、占有市场的之间对应类比关系来进行培养方案设计和修订工作。要有服务社会的良好结果(社会效益)和使大学生(受益者)就业,就必须培养出具有竞争力的专业人才,要完成上述目标,就要科学选择课程特别是核心专业课程,也就是找准了本专业突出特色。加强核心专业课程教学实践环节,使所学知识和技能在服务社会中实现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转化,形成综合专业素质,加强学生的职业观念,提升学生的素养,扩大服务社会和国际交流水平与交往深度和广度以及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宣传与推广力度,努力造就和培养复合应用型的人才。

(三)明确专业、学科、课程与培养方案之间的关系

从表2可以看出,专业受大学功能和社会市场规律支配,它是以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区别而划分的,专业人才之所以成为专业人才,就是因其掌握某一学科或学科群的比较精通的知识,并且提高了与之相关的能力和素质。专业与学科有密切的关系,任何一个专业都有其主干学科作为自己的支撑。在实践中,人们为强调专业的主干学科的重要性,并将其与其它专业相区分,常常习惯以主干学科对专业命名,如物理专业、生理专业等。于是在实践中,人们有时将“专业”混同于“学科”,将这两者错误地视为可以互换的概念。

学科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学科是按照研究对象划分的,是关于某一客观事物或某一客观事物的某一方面的科学研究领域[1]。在英文中,“学科”(discipline)的定义:“一个专门研究领域”和“科目知识或教学的分支(A branch of knowledge or teaching)”[2]。《辞海》中指出“学科”是“学术的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如自然科学部门中的物理学、生物学、社会科学部门中的史学、教育学等[3]。”学科作为一个专门的科学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标准。学科是以探索的对象或研究领域划分的,而一个学科研究领域的确定,首先要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其次有自己的研究领域的专门术语、概念的理论体系,有自己的研究方法。学科反映的是人类在一定研究领域里对某一客观事物或某一客观事物的某一方面认识的深化,它在实践中的基本形式主要表现为探索研究开发[4]。由于学科的目的在于探索新知识,强调研究分化、深入等。学科的发展和构建对其相关的专业和课程的构建有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和先导作用。

展现其学科实质的课程则是把适用于专业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中所必需的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的一个教育实体,主要包括同其学科相关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手段等方面。从内容来看,则隶属于学科范畴;从课程的构建过程和属性来看,它隶属于教育范畴。由于在实践中,课程是按其内容来划分的,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课程是提取其学科研究成果并科学有机组合起来的比较稳定的知识。因此,其课程与学科的不同主要在于,学科的首要任务是不断扩大人类对未知领域的认知,而课程的首要任务却是传递人类已掌握的知识,在其传递知识过程中进行人才培养。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学科、专业和课程是本质属性不同的三个领域。虽然学科与其专业之间有着密切联系,但本质属性却是有严格区别的,区别是:专业是根据大学功能和社会市场规律即社会对其专业人才的需求而设计的有关知识、能力、素质的一种综合结构,是针对人才培养的;而学科则是具有一个特定的研究领域[5];而专业的人才就其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来说,都不可避免地附带有多学科、跨学科的特性。这三者概念的逻辑关系是,社会对不同规格专业人才的需求决定着学校的专业培养方案和专业人才的规格,专业培养方案不仅以一种社会需求的特定形式,促进学科的发展,同时还决定着对学科知识的取舍和组合,形成专业特有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根据该专业特有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对学科内容具体加以取舍和组合,使之成为可传递的知识单位,这就形成了课程。课程不仅是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得以完成的实践途径,而且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得到反馈信息,同时对学科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培养方案受以上规律综合支配,它是专业、学科和课程建设和发展的最新结晶。因此,在明确专业、学科、课程与培养方案相关概念及其关系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设计和修订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方案。

(四)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和指针,它在培养方案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所抽调的8所体育院校中有6所体育院校的培养目标为应用型人才,占75%;在培养目标中明确提出所从事的核心工作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训练、指导、管理等文化传承工作的,8所体育院校中只有2所,只占25%;8所体育院校没有将创新能力作为其培养目标之一,但都能够以市场为导向来制定培养目标。

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在以市场为导向来制定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培养目标的同时,还要强调所从事的核心工作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训练、指导、管理等文化传承工作,要在传承中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

(五)课程设置

调研结果显示,各院校的课程结构的名称各不相同,但基本上都能够按普通高等学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本科专业规范中规定安排公共必修课、专业课和选修课。

通过通识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通过专业教育课程特别是核心专业课程以拓宽和强化学生学科专业基础;通过专业教育拓展课程特别是专业方向模块课程促进学生专业和个性发展。

各院校都突出强调实践环节部分,而且形式多样,如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军事训练和第二课堂与社会实践等并能体现其培养方案的职业指向、专业特色和优势。在实践环节要服务社会,在服务社会过程中地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服务社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

普通高等学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本科专业规范中规定必修和选修课程总学时数为2700-2970学时。从表3可以看出:超过总学时数范围的院校有1所,所占比例为12.5%,低于总学时数范围的院校有3所,所占比例为37.5%,在总学时数范围内的院校有4所,所占比例为50%。必修课所占总学时比例超过70%的有3所。核心专业课程学时低于1300学时的院校有5所,所占比例为62.5%。核心专业课程中理论与技术的百分比差距比较大的有1所,所占比例为12.5%。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总学时应安排在2700学时左右比较适宜,保证必修课学时比例在55%比较合适;核心专业课程学时不能低于1300学时,适当增加核心专业技术课程学时比例,保证其在75%比较合适;安排选修课时,兼顾方向模块课,要恰当选择与将从事职业相关联的课程。以实验、实习、观摩等形式,使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学生将知识和理论专化为运用它们的能力,从而提高综合专业素养。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专业培养方案又同培养目标与规格、学科、课程特别是专业核心课程、实践环节以及市场等要素密不可分,是实现大学三大功能的最有力支撑。

2.培养方案受以上规律综合支配,它是专业、学科和课程建设和发展的最新结晶。因此,在明确专业、学科、课程与培养方案相关概念及其关系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设计和修订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方案。

3.在以市场为导向来制定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培养目标的同时,还要强调所从事的核心工作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训练、指导、管理等文化传承工作,要在传承中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

4.在实践环节要服务社会,在服务社会过程中地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服务社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

5.总学时应安排在2700学时左右比较适宜,保证必修课学时比例在55%比较合适;核心专业课程学时不能低于1300学时,适当增加核心专业技术课程学时比例,保证其在75%比较合适。

(二)建议

1.注重顶层设计重要性,明确专业、学科、课程与培养方案之间的关系。

2.明确我国体育院校(本科)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核心专业课程还是今后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的重点。

3.尚需进一步具体确定和构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研究对象、特征、方法、内容、目的和目标。

参考文献:

[1] 吴建祖,张兴华,陆俊杰.服务科学、管理与工程(SSME)学科体系构建[J].中国科技论坛.2009(01).

[2] Webster’s Ninth New Collegiate Dictionary[M]. 36.

[3]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