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舞狮艺术论文

舞狮艺术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藤县舞狮发展现状研究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7)01-021-02

摘 要 据统计,正式进入国务院公布的第1-4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体育非遗项目有151项,正式进入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体育非遗项目有834项,广西壮族自治区有24项体育非遗项目。藤县舞狮作为南狮的代表是其中最璀璨的明珠。对藤县舞狮的研究尤为重要。

关键词 藤县舞狮 体育 非物质文化遗产

体育非遗项目的分类方式各不相同。传统观念认为龙狮项目属于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实际上舞龙舞狮与民族传统体育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比如学习舞狮的时候一般会以武术作为基本功,并将武术中的步法、动作融入舞龙舞狮表演中。在国内国际的舞狮竞技中,舞狮这一项目从单纯的“娱人”“娱神”向着竞技化方向发展,难度和复杂程度日益提高。

一、藤县舞狮期刊文献研究

为了更好地把握藤县舞狮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本人对1991年至今的藤县舞狮期刊文献进行多角度的分析,旨在为相关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提供参考依据。

χ泄知网进行主题或者篇名或者关键词或者摘要是“藤县舞狮”的模糊检索,检索时间为1991年1月1日至2016年11月24日,检索得到文献7篇,去除采访新闻之后,最终得到六篇与藤县狮舞密切相关的文献。

从文献类型来看,六篇文献中包括硕士论文2篇、期刊4篇,分别为33.33%、66.67%。从来源方面来看,核心期刊的数量为0。从地域来看,论文作者所属单位全部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高校。从文献内容来看,基础性的分类、保护与传承、现状研究有5篇,发展前景类的文献一篇,分别占文献总量的83.33%、16.67%。这些数据反映出了藤县狮舞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研究的许多问题。包括:(1)研究总量少,关注度不够高。(2)文献的科技含量较为欠缺,以基础性研究为主。(3)研究的学科交叉性不强。(4)对藤县狮舞项目的研究还局限在广西区,国家范围内的关注度还有所欠缺。

全文阅读

什么是教育

一、狮舞的滥觞与演变历程

舞狮这一特点鲜明的传统文化活动在我国历史悠久,受到人民大众的广泛热爱。从冰雪皑皑北国到茂林修竹的南方,从喧闹城市到远僻的乡村,无论逢年过节还是庆典盛世都可以见到热烈的舞狮活动,老百姓的欢喜心情在舞狮的表演中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尤其是近年以来,随着党和政府对传统文化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大力弘扬和不断挖掘,使得作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代表的舞狮运动为之焕然一新,无论在组织形式上,还是管理理念上,无论是技术水准上,还是文化理论上都可以说上升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在我国各族人民心目中狮子被看作瑞兽,自古有着吉祥如意的象征性,因此,舞狮活动中实质上寄托着人民大众消除灾祸、求吉纳福的美好寓意。另外,狮子为百兽之尊,外形雄健威武、体格威严勇猛。古代劳动人民将它视作力量和勇敢的图腾,认为它可以驱邪镇妖、保佑人畜的平安。后来人们便把狮子作为驱魔镇邪之物,并在迎神赛社时模拟狮子的形象和动作进行表演,逐渐演变为民间舞狮的文娱活动,久而久之,狮舞成为一种融武功、杂技和戏剧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

随着时光的变迁,舞狮在时代的洪流中变得更加丰富多样,更加热烈浓厚。宋代出现的百戏中已经有了孩儿扮狮戏球舞和狮豹合舞的活动,而清代的舞狮更独具特色,譬如北京“走会”活动中的舞狮,形式是一对各带一只小狮子的大狮子,其旁边另有两个狮子郎在逗引它们。大狮子的形象显得雄健威猛,而小狮子灵巧活泼,非常有情趣。在民间,上元节的舞狮活动是广大人民群众最为喜爱的盛大表演,每逢农历的正月十五前后,我国的许多城镇和乡村都会在集会中表演舞狮子,以祈福今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二、狮舞的地域性特质

在狮舞长期发展和流传中,不同地域的民间艺人通过不断的艺术加工和再创造,逐渐形成了各具地区特色的舞狮风格。现今我国流行的舞狮形式主要有文狮(北狮系)和武狮(南狮系)之分。“文狮”的动作细腻诙谐,其主要表现狮子活泼及嬉戏的意蕴和神态,动作主要有:抡球、戏球、舔毛、搔痒、打滚、洗耳、打瞌睡等,极富情趣性和娱乐性。“武狮”则更重技巧和功夫的展现,需要扎实的武术功底,有如腾、闪、跃、扑、登高、走梅花桩等武术高难动作,以此展现狮子威武的内在性格。又如,北京高碑店的《舞狮》,主要以狮头重量见长,其重可达90余斤,非常考验舞狮人的功力;河北徐水县的舞狮的特征是动作娇健,可以跃上五张方桌,主要在桌面上表演高难的技巧;安徽的《手狮子》小巧玲珑,尽显徽地的隽秀优美;山东的《大狮子》则是在鞭炮的硝烟弥漫中,腾空蹿跳,闪转腾挪,以惊险和勇猛见长;四川的《高台狮子》和《地盘狮子》则是以演绎破阵之法为主要特色。不仅在汉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地区也有舞狮子的习俗,例如,青海省藏族就有《雪狮》舞,非常有特点。

三、狮舞的生存现状

众所周知,狮舞大多是以民俗仪式或民俗活动为生态依托而存在的。笔者认为,狮舞是存在于特定民俗活动中的舞蹈形式,是在自娱、娱人的条件先特定舞蹈,并逐渐成为民族节日中的习俗,因而,对这些舞蹈实质上是民俗化了的舞蹈形式。而民俗化的舞蹈在历史上和现实中都是以特定节日或特定民俗日期为生态条件而存在的,如果这些特定节日一旦不再作为民族的民俗活动日,那么就意味着这一生态条件消失了,其中的舞蹈也自然可能同时消失。狮舞作为一种原生态民族传统体育形式,就很有可能因为失去上述生态条件的依托而面临失传的危险。

随着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多元时代的到来,人们娱乐方式的与日俱增,因此,当代的人们已很少把狮舞作为一种主要的娱乐方式。笔者曾在调查时发现,即便在经济相对落后,人口不多的一些乡镇,人们也主要是通过看电视、唱卡拉OK甚或上网等达到娱乐。在劳作之余,以狮舞娱乐的现象少之又少。在一些经济相对发达,人口相对集中的城市,虽然涌现出了一些年轻的狮舞爱好者,但遗憾的是,他们的实际兴趣并不在狮舞上,而是想通过借助这种方式练习他们更喜欢的“蹦迪”或跳“街舞”“劲舞”“国标”等具有工业化形式的活动。舞蹈作为一种身体文化,其存在方式和基础就是人的身体,其传承方式以言传身教为主,所以,当无人以身相传时,舞蹈就会迅速失传。当前很多民间艺人所特有的技艺之所以失传,其原因正在于此。所谓“艺人亡,艺技失”即是。总而言之,当今人们娱乐兴趣的多元,使得大众的兴趣取向要么不在舞蹈活动上,要么失去了民族情结,娱乐兴趣的转移,直接导致了原生态民间舞蹈的薪尽火灭,很可能是狮舞将会失传的重要原因之一。

全文阅读

郭文龙:龙的舞动 狮的腾跃

北京2008年奥运马术比赛开幕欢迎晚会及北京2008残奥马术比赛开幕欢迎晚会上,郭文龙先生率领10支醒狮进行了一场精彩绝伦的高台取青演出,出神入化的表演一次次地将喜庆推向了高潮,为马术比赛拉开了序幕。

回顾过往,在他很小的时候,他便已经走上了醒狮舞龙这项传统的中国文化艺术道路,这些年来,他带领着他的团队在香港及世界各地作不同的表演,充当着文化大使,舞动出无法言传的意境,这份意境弥漫在他舞动过的每一个地方,如此震撼,如此让人感动,对于他来说,舞龙舞狮是他的生命体验的升华,更是他无法拒绝的使命。

舞出精彩人生

龙,在中华民族代表了吉祥、尊贵、勇猛;狮,是祥瑞之兽,它是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舞龙舞狮,历经上千年的传承流变,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历代相传,且长盛不衰,并由此形成了灿烂的龙狮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这些华夏儿女珍贵的文化遗产。

郭文龙先生的父亲一生与龙狮武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从小便跟随父亲学习功夫,他是在他父亲的熏陶下成长起来,也因此对龙狮武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七八岁的时候,他开始学习京剧基本功,十岁左右开始学习功夫舞狮,逐渐地,走进了专业舞狮舞龙的行列,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

舞龙的动作千变万化,或侧重于花样技巧,蛟龙漫游、龙摆尾等;或侧重于动作表演,金龙追宝珠,配之以龙珠及鼓乐,成为了一种集武术、鼓乐、艺术、戏曲于一身的艺术样式,蕴含着无穷的魅力。

而舞狮,也同样在千年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洗涤,分为南狮和北狮两种。北派狮舞以表演“武狮”为主,小狮一人舞,大狮由双人舞,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舞狮人全身披包狮被,下穿和狮身相同毛色的绿狮裤和金爪蹄靴,表演腾翻、扑跌、跳跃、登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桩、窜桌子、踩滚球等高难度动作;南派狮舞以表演“文狮”为主,表演时讲究表情,舞出各种优美的招式,动作滑稽风趣、惟妙惟肖、逗人喜爱,有时沉着刚健,威严有力;有时勇猛而雄伟,气概非凡;有时又粗犷好战。“舞狮一般是两个人。”郭文龙先生介绍说,“因此舞狮讲究的也是两个人间的配合。”与此同时,在传统的行业里,他还注入了新的科技因素,融入了京剧的特色,让表演别具一格。

无论是南狮还是北狮,郭文龙先生均颇有造诣,他是香港中国国术龙狮总会南狮/北狮教练及裁判班主委及导师,2007年,郭文龙先生率队获得了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国际醒狮邀请赛金奖;2008年全港公开龙狮艺锦标赛2008地狮组亚军、2009年获得了全港公开龙狮艺锦标赛2009低青组冠军、北狮方面在2008、2009、2010年全港北狮公开赛获得三连冠军,同时还代表香港奥林匹克委员会参与了由越南举办的第三届亚洲室内运动会北狮组,获得银牌,成绩斐然。

全文阅读

高台上的布依族狮灯舞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序号:108 类别:民间舞蹈

编号:Ⅲ-5

项目名称:狮舞(布依族高台狮灯舞)

时间:2008年6月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兴义市

简介:布依族高台狮灯舞,是一种布依族世代相传的、在高台上表演的民间舞狮艺术。

世界上华人聚居的较大社区,过春节几乎都有舞狮习俗,这已经成为海外华人的一个标志性活动。在国内,从大城市到乡村田野,舞狮更是兴盛非常。它是我国历史悠远的传统民俗,始于三国,南北朝以后逐渐盛行,元、明、清、民国,各代一直长盛不衰。舞狮活动绝大多数是在平地上进行,而黔西南自治州兴义市的布依族民间狮灯舞,却是别具一格的登高台舞狮。

全文阅读

闽台文化文化历史关联性之舞狮文化

摘 要:自古以来舞狮都是我国的传统表演项目,深深地的影响着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每逢重大节日或者重大喜庆日子都会开展舞狮,展现出节日氛围的浓厚。而闽南、台湾舞狮则在特殊的环境和文化背景下逐渐发展,目前已经成为了一种特殊的舞狮文化,本文主要针对闽南狮的文化在表现活动中的一些特点和种类进行探讨,为人们了解闽南狮提供初步的认识。通过对闽南、台湾舞狮文化的探究,可以看出舞狮文化不仅对闽南影响很深而且对台湾的影响也很深刻,由此可见,台湾与大陆的同根同源。

关键词:闽南;台湾;舞狮文化;探究

舞狮是一种民间的艺术,每逢节日、重大欢庆的日子都会有狮子前来助阵。舞狮在古代时候被称为太平乐,狮子舞在唐朝的时候发展非常成大,几乎成了当时过节欢庆的必备节目,据现在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舞狮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属于辟邪驱鬼,通过节日的表演来增添欢庆的感觉。我国的舞狮艺术在国内发展至今仍然广泛,甚至我国华人将舞狮已经带向了世界,让世界认识到我国舞狮的传统文化。本文主要针对闽台地区的舞狮文化进行探究,追溯其源泉以及闽台舞狮文化的发展背景分析,得出了闽台之间的文化联系。

1 舞狮文化的起源研究

狮子并非产自中国,因此在对舞狮文化的研究上首先要注重狮子的传入时间和渊源。很多古文中记载了狮子出产于西域各国,我国古时候称其为“狻猊”,从后来才改称为“狮”。古代西域将狮子作为贡品进献给我国的统治者,随着中西方的文化交流的日益普遍,狮子文化被我国人民逐渐接纳。我国对于狮子的起源有很多的手法,既有年兽、镇歪辟邪,还有舞狮拜年,驱邪镇妖的传说。狮子在古代传入的时候主要在南北朝,其后汉朝、北魏等等朝代都出现了狮子,这些狮子随着西域的文化一起融入到我国的文化之中,堪比我国的龙凤传说。

舞狮运动属于一种现实生活的艺术反映,人们通过对精神的寄托创造性的发明了狮子舞,通过狮子舞来表达自己对狮子的敬意和喜爱。狮子舞曾经在《汉书・礼乐志》中提到:“若今戏虾鱼,狮子者也”、“著假面者也”、“象人,若今戏虾鱼、狮子者也”。从这些可以看出来当时已经有人将狮子当做舞蹈,并且还在脸上带上了假面,然后跳舞。有人认为舞狮运动其实是产于西域,当狮子从西域流入中国的时候,已经产生了狮子舞,最早的狮子舞是狮子流传入我国,然后与我国的文化融合形成了狮子舞。

从很多的研究中看出,狮子舞其实是狮子流传到中国之后,与我国的文化形成了一种艺术的融合,从而产生的一种舞蹈。体现了我国的文化厚德载物,不断吸收外来文化渊源发展的表现,而到了宋朝和元朝的时候狮子舞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走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并且在那个时候出现了专业的舞狮队伍,舞狮队伍形成了不同的流派,他们之间在舞狮的技艺上不断进行交流发展,使得舞狮的表演形式更加多样化,随着舞狮技艺的不断创新发展,明清时代的舞狮不仅继承了唐朝、宋朝、元朝时期的风格,而且还形成了不同地域舞狮技艺上的变化,形成了当时的北方、南方不同的舞狮,北方主要是少狮、太狮为主,重在表演其形象;南方的狮子则是以动作形态逼真著名,追求的是神似,同现代的武术和舞蹈结合起来,开创了狮子采青、破阵的独特的舞狮文化。

2 闽南舞狮分类探究

全文阅读

中华舞狮运动的发展与流派甄别

【摘要】中华舞狮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随着传统舞狮运动的不断传承与发展,中华舞狮形成了南狮和北狮两大流派,重新审视二者之间的差异,旨在实现南狮和北狮融合。根据中华传统舞狮和现代舞狮运动的时代特征,现代舞狮运动的发展趋势必将更加趋向于科学化、规范化,并在文化传承的进程中不断走向多元化。

【关键词】中华舞狮运动 发展阶段 流派甄别

中华舞狮运动是一项极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娱乐项目,它的发展和变迁与中国的历史文明一脉相承,并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不断重视,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在这种背景下,中华舞狮运动也正实现着由传统向现代的转移,并跨入了竞技体育的行列,以满足当代人的审美需求。但是,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尚处于起始阶段,对于其起源的研究,理论界目前尚未达成共识。因此,在重新考证中华舞狮运动历史溯源的基础上,对其发展阶段进行系统的梳理,并就南狮和北狮两大流派的异同进行初步的分析,有着重大的学理意义。

中华舞狮运动的历史溯源

关于中华舞狮运动文化的起源问题可谓众说纷纭,目前较为成熟的说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种说法是舞狮起源于三国时期,盛行于南北朝;另一种说法是舞狮起源于汉朝;还有学者认为狮子舞产生于唐代,而后遍及南北各省。汉朝的东方朔撰有《海内十洲记》:“有狮子,辟邪巨齿,天鹿长牙,铜头铁额之兽”。可以看出汉朝时期的人们对“狮神”的崇拜心理。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自此狮文化传入我国。但是,当时并未有舞狮的资料记载。因此,舞狮运动起源于汉朝的说法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到了唐代,舞狮运动已经发展得非常兴盛了。“太平乐,后周武帝时造,亦曰五古狮子舞,缀毛为狮,人居其中,像其俯仰狎之容,二人持绳秉拂,为习弄之状”(《旧唐书・音乐志》)。据古文献记载,北魏开国皇帝道武帝在建国之初(公元403年)开始增修百戏,而随之即位的拓跋嗣又在继承传统百戏的基础上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增修,“令乐工数百人于车上,皆以锦乡服箱之中,蒙以猛兽皮,以为犀象形状”(《 魏书・乐志》),这在当时也被称之为“畏兽”。

在南北朝时期,交州刺史檀和之为破林邑王范阳的“象阵”,就是用布、麻做成假狮子来驱赶大象,但是,当时并非叫作“舞狮”,而是称之为“太平乐”,是战争的一种手段。所以,笔者认为中华舞狮运动的历史溯源应当源于南北朝,兴盛于唐。

中华舞狮运动发展的阶段划分

全文阅读

罗布人历史悠久的歌舞文化

罗布人,是至今仍散居生活在塔里木河畔下游和孔雀河下游的罗布泊地区土著居民,是新疆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维吾尔族中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的一个特殊群体。方言是新疆三大方言之一,其民俗、民歌、故事都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现如今,沙漠中只剩下了为数不多的“最后的罗布人”,他们在沙漠中的海子边打鱼狩猎,保持着原始的风俗习惯,生活充满了神秘色彩。

一、罗布民歌

千百年来生活在罗布地区的罗布人与世隔绝,创造了纯粹独特的罗布文化。多元化的生活,使罗布人的文化更加丰富多彩,蕴藏着丰富的民间文学,而罗布淖尔民歌正是这种罗布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被称之为“歌谣之乡”。由于分散聚居,歌谣成为了罗布人宣泄内心世界的唯一方式。他们所有的情感、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统治阶级的反抗、社会形势等一切内容成为了罗布民间歌谣丰富绚丽的思想准线和情趣爱好。罗布淖尔民歌与维吾尔族其它地区的歌谣有着很多的不同之处, 罗布淖尔民歌不仅在其歌谣形式方面与其它地区歌谣有所不同,而且在内容方面也有很多独特之处。罗布淖尔民歌中保留着很多珍贵的、已经消失或者是即将要消失的古代维吾尔语词汇。罗布淖尔民歌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表达手段独特、地方色彩浓厚等,意境深邃,清澈委婉,民歌独具特色,自成一体,歌词一般从四行到十几行不等,曲子有五音节、七音节、甚至十音、十二、十三音节,其中六行七音节和四行多音节的歌谣比较普遍,占主要地位,其旋律节拍节奏方面均有别于其他地区的民歌,罗布民歌内容和形式无拘无束,如沙漠宽阔博大似塔河九曲回肠。

罗布淖尔民歌世代口头传承,自成体系,大都以爱情为体裁,也有歌颂英雄、怀念亲人、赞颂故乡的歌曲。

1.爱情歌曲

情歌在很多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中所占的数量往往是最多,成就最高,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便是情歌。无论哪个民族,哪个地区的歌谣,情歌的内容是必不可少的。情歌在罗布歌谣中的数量也是最多,艺术成分也是很高的。它们形式多样地表现了男女青年从相知、相识到相恋各个阶段热烈而复杂的情感,这些情歌中的语言朴实、真切、优美、健康,表现出生活在罗布淖尔青年男女健康真挚忠贞的爱情以及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观,歌曲语言生动,形象,反应了罗布人生活的一个重要侧面。主要的爱情歌曲有《我的红花》、《歌唱情人》、《我把房门打开》、《你何时来我的恋人》等,《歌唱情人》中唱到:

曾经在塔里木河的岸边,

遇见了我心中的爱恋,

全文阅读

白纸坊太狮的起源

摘 要 “白纸坊太狮”是北京地区著名的民间花会之一。它已经舞进了国家及北京市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已经舞出了北京,舞向了世界。白纸坊太狮与白纸坊有什么关系,它是怎么形成的。

关键词 白纸坊 太狮

中图分类号:G852.9 文献标识码:A

老北京的太狮,过去逢年过节常参加一些祭祀活动,以祈求神明赐予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祛邪降祥,事事如意,每年的朝庙进香活动中也都少不了舞狮表演。狮子舞常同其它民间花会一起走会,老北京城屈指可数的花会之一当数白纸坊太狮会。白纸坊与白纸坊太狮之间有什么关联?白纸坊太狮又是怎么来的?本文就将对这些问题进行论述。

1 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白纸坊的来历、白纸坊与白纸坊太狮的关系及白纸坊太狮的起源。

1.2研究方法

全文阅读

论江西丰城岳家狮的武术渊源、功能价值及开发保护

内容提要 岳家狮是将意念、形态共冶一炉,将武术、舞美揉为一体,用拳术展示书法,舞艺体现剧情的一种群体性艺术表演,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民间体育学的角度去探讨这一古老艺术中的积极因素则还是一片空白。本文试图从民俗学的角度去叩开这一古老民间艺术的大门,探究其中的体育文化光华和功能价值。

关键词 丰城岳家狮;狮舞;体育渊源;开发保护

作者简介 刘宇(1977-),女,硕士,宜春学院体育学院讲师。(江西宜春 336000)

一、丰城岳家狮的武术渊源及传承

(一)武术渊源

民间舞狮,起于公元前3000多年前的轩辕帝时代,据泉港镇《雩韶族谱》记载,自炎帝偕大将蚩尤始创宫廷狮舞后,雩韶先人便开创了民间舞狮活动历史(雩韶姓舞黑狮为钦赐,世人不得与之争雄),传承数千年,历久不衰。在广为传播的民间狮舞及“岳家拳”的基础上,明代爱国名将邓子龙又独创了“岳家狮”。以岳家拳的历史沿革为主,追溯岳家狮的历史渊源。岳家拳(丰城武师称作“岳家手”),为宋代民族英雄岳飞所创。岳飞遇害后,岳家军余部分布甚广,特别在江南诸省,民间处处掀起了习练岳家拳的热潮,岳飞“精忠报国”的思想广泛深入民众。明代爱国名将邓子龙在狮子邓家老家养老期间,援徒愈千。他因人施教,并将本地的“字门拳”和岳家“硬门拳”有机地揉合为一体,以充分展示岳家拳的威、雄、险特征,吸取民间狮舞精华,独创了南狮岳家狮。继而他故乡邓家村的大桥头立起了一对威猛的石狮,号作“狮子桥”,村子也冠名为“狮子邓家”。邓子龙援朝与日寇血战南海壮烈捐躯后,岳家狮由家将邓勇、旺八等传承。他们“授徒八百”,岳家狮广泛传遍全市各地,甚至丰城周边的清江(樟树)、高安、奉新、新建、抚州、新干等县市。之后,以岳家手驰名于武坛的丰城河西圳头的罗埠金鸡(俗名陈周祥)》,兼为少林六合门拳十四代俗家弟子,称“武中之魁”。河东白土圩谢坊洋鬼子(俗名游贵七),为义和团白莲教衣钵传人,亦以岳家手名杨武坛。袁渡岩上的省国术馆教练王恒顺南掌(岳家手)剑术,技压群雄。此外,还有河西的铁路老五、龚狱,河东的徐老座、杨开元、张德根、左师付等均为岳家狮的传人。至民国三十五年,全市拥有岳家狮队数百支,其中有30多只岳家狮参加了该年八月初一西山比武大赛,丰城狮一举夺魁,名声大震。以上传说充分说明丰城岳家狮从创立到流传都与武术有极深的渊源。

(二)传承谱系

民间舞狮叫作“打狮子”,是民间武术杂技中的一种集体武艺,起源于公元前3000多年前的轩辕帝时代,据泉港《雩韶族谱》记载,自炎帝偕大将蚩尤始创宫廷狮舞后,雩韶先人便开创了民间舞狮的历史。宋代岳飞自创岳家拳,为岳家狮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明嘉靖著名学者罗洪先为岳家军旧部,是岳家拳的正宗传人。邓子龙幼年从师罗洪先,亦得岳家拳真传。至清,邓氏门徒杰出者有罗埠金鸡(俗名陈周祥),谢坊洋鬼子(俗名游贵七)等人,清末,溪桥(今老圩乡)徐老座在湖北省教场打死了人,逃回老家隐居埋名在拖船、荣塘、尚庄、孙渡、河洲等地教场,传授岳家手、岳家狮,徒子徒孙甚多,但得其真传的却只有拖船镇李木村的李师傅和蛋子头村的左细根。建国后,左细根在丰城周边地区传授岳家手、岳家狮,徒弟二百余,较杰出者有河洲的谢新苟、谢美和等人。但近年来,由于岳家狮表演难度大、习练时间长,原有艺人逐渐老化、亡故,大多数青年外出打工创业,乡村缺乏必要的基础条件等原因,岳家狮发展每况愈下,甚至到了濒危状况。据建国十周年大庆活动各乡镇的数据表明,参加国庆游行表演的岳家狮有150多只,人员近5000人。2006年丰城市民间文化普查,仍然勉强可以搭起架子的舞狮队伍约20支,能开展活动的只有河洲的谢家、邹家,小港的下袁、北港洲、路东甘家,拖船的蛋子头、李术、酆家,泉港的于家,尚庄的北坑,孙渡的杨坊、左家,荣塘的九陈下陈、梅林等村。

全文阅读

关于《狮韵》系列插画创作的探析

摘要:在《狮韵》系列插画创作中,目的是诠释舞狮艺术文化的内涵、输出舞狮文化的精神内涵。论文以广东佛山黎家狮为为切入点,以南狮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表演、扎做技术,以插画为表现手段,得出传统元素现代手法表现并继承的结论,以期宏扬舞狮文化,远播“舞狮”文化的精神,促进舞狮在现代人生活中的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舞狮 民族文化 传承与创新

中国分类号:J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10-0098-02

从内陆到海外,从广东佛山到河北徐水,从店铺开张到节日庆典,总会有人敲起锣鼓,舞起狮子。舞狮作为一项传统的艺术,在中国的文化中有自己独特的地位。舞狮种类多样,扎制技术多样,既可以是一项传统的运动,又可以是一门精美的艺术展示形式。

一 追忆舞狮

(1)狮子的由来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