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物流工程导论

物流工程导论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基于职业导向的《现代物流概论》教学探讨

[摘 要]以就业为导向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旋律,课程则是教学改革的核心。本文针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基础课程《现代物流概论》的教学现状,从职业导向方面对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现代物流概论;职业导向;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F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1-0164-02

1 前 言

当前,随着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物流业的迅速崛起,企业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职教育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面向市场、面向技术、面向应用,培养综合素质优良的高级技能人才,是当前高职教育的办学方向,也是确立高职物流课程理念的依据。因此,探讨如何构建适合现代社会需求的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也是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对于提高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水平、提高就业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现代物流概论》的教学现状

现代物流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科学系统的业务领域,是一个综合应用多技术、多学科的综合性领域。物流管理也成为一门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性管理学科,几乎所有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都开设了《现代物流概论》这门课程。《现代物流概论》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是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基础,主要介绍现代物流管理的一般理论,物流系统的基本内容以及物流作业过程中的基本活动等,在完成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中起着核心作用。其目的是使学生对物流管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提升学生物流理论素养,并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

通过对我校《现代物流概论》课程的情况分析,结合对学生调研的实际情况,发现目前在课程教学中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全文阅读

独立院校人才管理创新模式

[摘要]针对目前我国独立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专业口径狭窄、脱离工程实际、忽视实践环节、工程型师资缺乏等问题,结合独立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参照目前国际上先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创新,构建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导向的新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创新

1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很多,如只重视物流基础理论教育,物流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课程设置与物流业的实际运作差距较大,理论不能联系实际等。之所以会出现以上种种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忽略了物流行业的实践性和实操性。这些既反映了目前独立学院在课程教学体系方面的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目前独立学院在实践教学方面的欠缺。如何通过改革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出既具有创新意识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人才,是目前独立学院所面临的主要挑战。

独立学院在物流人才培养方面已走过了十多年历程,但在专业培养过程中,我们发现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现代工业实践对高级工程管理人才的要求不相适应,主要有:

(1)面向实际的物流实践训练不足。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专业,其人才培养必须面向物流企业实际,而不能过分侧重物流专业理论的传授;不仅要使学生“知”,还要使学生“会”。这不仅是地区经济建设的需要,也是目前发达国家同类院校成功教育的经验。目前一些独立学院由于经费等原因,且惯性认为文科只需一本书和一只粉笔就能教学,而忽视了实践性课程的设置,实践课程比重较小。就算是安排有实习的教学环节,时间也较短,和母体高校基本相同,也是两个月时间的实习。大部分独立学院物流专业本科尚未建立稳定、长期、可靠的实践基地。

(2)目前独立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设置口径窄。长期以来,由于独立学院原有母体培养体制影响及学生重授课轻自学的思想造成了学生的知识面窄,专业设置过细、过于狭窄的问题较为明显,学科交叉的专业偏少,而学科交叉对现代物流工程管理人才的重要性日益显露,这些都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力、自主性和创造性难以得到充分地发挥,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很强的适应性和竞争力,难以满足当前物流管理人才国际化的要求。

(3)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教师的“非工程化”倾向严重。目前我国独立学院的专业课教师有相当一部分缺乏物流工程管理实践经验,没有在企业和工程部门的工作经历。他们许多人一直呆在学校,这些教师不仅缺乏物流工程管理实践经验,更缺乏对工程、生产、操作流程、物流企业人文环境的了解和感情,他们在教学中很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内容充实,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出神人化更无从谈及,这就难以焕发学生学习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热情。

全文阅读

卓越计划契机下物流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探析

摘要:“卓越计划”下,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强调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从我国物流工程专业教学中的现存问题出发,结合卓越计划的培养特点,提出“标准化”、“创新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法”与“校企合作”等一系列具体改革建议,对本科高校物流工程专业的教学与改革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关键词:卓越计划;物流工程;项目教学;校企合作

作者简介:朱莉(1983-),女,江西上饶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史超(1990-),男,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本科生。(江苏南京210044)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4-0055-02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物流产业在我国发展势头迅猛。截至2010年底,我国物流市场规模已达4.9万亿元,活跃着的国有、民营和外资物流公司已达万家。[1]受物流行业不断变热和物流人才市场需求不断扩大的影响,我国物流教育从2002年开始持续升温,至今已有378所本科院校开设物流相关专业。然而不容忽视的是,由于我国现代物流产业发展历史较短、物流教育中尚存在诸多弊端,导致物流工程与技术人才缺乏、物流相关专业本科人才供不应求等现象在未来较长时间内仍会存在(见图1)。[2]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加大力度为新型工业化培养面向社会需求的实用型工程人才是解决物流行业人才需求缺口的有效途径。本文借鉴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特点和宗旨,对本科高校的物流工程专业教学改革进行深入探讨。

一、物流工程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式单调

首先,教学手段单调。单以课堂讲授为主,一定程度上忽略对通讯视频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教学资源的综合运用,结果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专注程度。其次,教学方法单调。学校过于重视“填鸭式”理论教学,而忽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引导,“读书式、满堂灌”导致学生昏昏欲睡,教师也是心力交瘁、苦不堪言。

全文阅读

工作流程视角下物流管理论文

一、物流管理专业实训课程教学现状及原因分析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从国外引进物流的概念,近年来,随着我国物流行业的迅速发展,国家加大了物流教育的投入,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已初具规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物流管理专业起步较晚,先天发展不足因素,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手段单一、实训课程师资力量薄弱、实训资源不足、实训课程监督考核机制缺失等因素造成实训教学环节形同虚设,物流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现象严重,致使实训教学环节形同虚设。

目前,市面上物流管理教材大部分是由缺乏实战经验的理论专家学者编写,大多数是理论知识的系统性汇总,教材中缺乏对学生物流管理实践知识的指导,老师在课程教学中,也仅工作流程视角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训课程教学探析文/齐君伶能从理论知识和一些简单案例分析层面进行面授讲解,缺乏实践操作演示,由此,造成学生对物流知识的理解是嘴上厉害,说得头头是道,但是拿到实际问题时缺乏实际动手经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苦思冥想,毫无对策可言,久而久之,学生被就业市场所摒弃。然而,物流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其实践教学主要由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两大部分组成。其中,校内实训主要以实验室教学为主,校外实习主要是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建立校外的实习基地,主要以短期参观和顶岗实习为主。由于校内实训基地受资金、场地等条件的限制,导致校内物流实训基地建设,跟不上物流行业快速发展的步伐,影响实训实践教学效果;而校外实习基地主要由企业负责,但是企业往往考虑生产经营、数据保密、学生安全及短期实习等因素,对于短期参观实习只能是走过场、匆匆带过,而对于校外的顶岗实习则很少被安排在与物流相关的岗位上,更多的是生产一线的操作工,这种走马观花式的实训实践教学,导致学生并未真正了解、学习到物流管理工作的本质,体验物流工作的真谛,使得实训课程教学环节形同虚设。

(二)实训课程师资力量薄弱。

物流行业是一个新兴行业,在我国,从事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大部分高职院校老师,并没有受过系统地物流理论知识教育,大多是从管理科学、交通运输学等相似专业转移过来的,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侧重管理或运输技术现象,而对物流管理知识的深入研究往往不够系统,很难做到二者的有机结合,且目前绝不大多从事理论教学的教师缺乏物流行业的从业实践经验,物流专业师资力量薄弱,尤其是熟悉企业物流工作流程的实训师资力量更加薄弱。

(三)实训资源缺乏有效的筛选与整合,实训课程监督体系缺失。

目前,由于物流管理专业发展起步较晚、专业实训人才匮乏等因素,使得高职院校不能对校内、校外实训资源进行有效合理的规划,加上教师受从众心理影响,在未充分筛选、整合实训资源和实训方案的基础上,便蠢蠢欲动的去尝试、开展实践教学,结果是实训内容单调、不符合实际等导致实训教学资源不能被充分有效的利用,学生通过实训没有学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不能从根本上熟悉、了解企业物流管理工作中的业务工作流程,造成“学非所爱、学无所成”的局面,进而影响实训效果。同时由于在绝不多数高职院校除了班主任或辅导员外,专职教师不需要坐班,教师只需要根据教学计划完成施教任务即可,在此背景下,教师更加愿意将理论教学转换为实践教学,但是由于高校院校还未从思想上予以高度重视,当前实训课程教学处于监督失效或无监督的“真空状态”。

全文阅读

物流实验教学中的问题、对策与创新

【摘要】物流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与高校培养的学生能力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为实际操作能力欠缺。本文通过分析高校物流专业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创新性的改善建议。

【关键词】物流专业;实验教学;创新

我国经济发展加大了对物流服务的需求,从而间接引致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一项调查显示,我国物流人才的需求层次分为战略层、管理层、操作层,就管理层和操作层而言,目前市场对中级物流管理人员、物流企业的市场营销人员、具体业务操作人员和设备操作及维护的技术人员以及既具有本行业专业知识、又有物流管理技能的专门人才的需求均十分迫切。

因此,近十年来,各高校相继开设了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采购管理等专业。尽管很多学校开设了物流相关专业,但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缺乏实际动手能力,很多学生连物流企业如何运作都搞不清楚,这样的毕业生动手能力不强,上岗适应期也很长。从企业的角度考虑,这增加了负担,企业更希望直接招聘有工作经验的员工。由此可知,高校培养人才的能力与企业需求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基于此,各高校应当认识到,在引导学生理论学习的同时,必须加强操作性训练,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迅速掌握和熟悉本职工作。

一、我国高校物流专业实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未形成统一、一致的实验教学基本体系

目前,有些高校的物流实验教学采取教师自愿的形式,对实验教学感兴趣或有基础的教师,会在理论课程的教学安排中为学生多设计几节实验教学课时,而有些教师则从头到尾灌输理论知识,不重视实验教学。这就导致存在一些有趣的现象,例如同一门课程由不同任课教师提供的实验教学模式存在严重的不一致,课时数不一致,授课内容也有很大差异。尽管授课方式多样化、特色化是必要的,但实验教学要走向成熟,必然要形成统一的基本框架。而相当一部分高校还没有构建出一套有特色的基本体系作为物流实验教学的基准。

(2)实验设施设备利用率偏低

全文阅读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物流基础课程教学设计

摘 要 工作过程导向的基本理念已成为职业教育重要共识,对推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具有积极意义。本文结合高职物流专业课程的建设需要,以专业基础课程物流基础为例,从课程设计的思路、目标、教学情境及具体组织与实施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 工作过程 高职物流 物流基础 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Work Process-oriented Vocational Logistics Base Curriculum Design

MIAO Huachang

(Suzhou TOP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Kunshan, Jiangsu 215311)

Abstract The basic idea of the work process-oriented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onsensus on promoting the reform of classroom teaching has a positive meaning. In this paper, the construction of vocational needs of the logistics professional courses,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courses "logistics base" for example, in terms of curriculum design ideas, goals, and the specific teaching situation, such as the organiz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Key words work process; higher vocational logistics; logistics base; course design

全文阅读

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摘要:简要分析我国物流工程专业培养模式现状,对现代物流背景下的物流工程人才的特色进行了探讨,提出具有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特色的创新性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架构和教学方法的革新,最后对支撑该模式的师资力量和教材体系的构建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关键词:物流工程;交通运输;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2-0160-03

一、概述

物流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作为为商品流通提供服务的行业,特别是在电子商务急速发展的带动下,物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近几年,国家相关部门通过了《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及相关的支持物流产业发展政策,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建立现代物流服务体系,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整体运行效率和效益的目标。

物流业的发展,带动了物流人才的需求,也一定会对高端物流人才提出更高要求,据相关文献[1],我国对高级物流人才的需求每年都以15%的速度在增长。总的来说,物流人才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物流管理人才,一类是物流工程人才。目前前者的数量相对较多,培养模式较为完善,而后者以某些专业为特色的物流工程人才较为匮乏,培养模式也不成体系。主要是因为具有专业特色的物流工程是一个复合性的新兴交叉学科,需要以专业特色为基础,从系统科学的角度对物流工程方面的规划、建设、管理、信息、技术等多系统进行了研究。因此,物流工程不同于物流管理,应是一个具有专业背景和专业特色的交叉性复杂学科。

如何培养出具有专业特色的创新型物流工程高端人才成为了高等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将结合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特色,以此专业为背景,对物流工程专业人才特质进行探讨,提出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对加快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促进现代物流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物流工程专业人才特色

全文阅读

关于支撑高中生物学习的互动交流工具的研究

摘 要: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发展,生物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新媒体交流工具越来越流行起来,大多数人都在使用手机、短信或者邮箱、QQ、微信等新媒体通讯设备,进行互联网的通讯和交流,随着越来越多的互动交流工具在生物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支撑起了生物教育的学习和指导,这种新颖的教学工具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加强对生物学习中互动交流工具的系统化和规范化管理,更好地发挥其对教学的功效。

关键词:支撑;高中生物;互动交流工具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9-0133-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9.085

在现代化进程的社会,信息化的互动交流工具支撑起了高中生物的学习进程。但是运用这些交流工具又阻碍了生物学科的深层学习沟通和协作指导,就这些问题,本文通过探究分析互动交流工具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高中生物的学习进行会话、编辑、管理等功能的研究和完善,从而实现学习和指导相结合的现代化有效交流方式。互动交流工具在教学课程中有效降低了教学成本,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反复进行学习指导和教学,能够避免学生听课走神而导致的知识点学习不牢固现象的发生。

一、高中生物学习中互动交流工具使用的意义

高中生物是高中学习中非常重要的学科之一,随着科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高中生物的学习也越来越多元化,多媒体设备的使用使得生物课程的学习更加高效性。在新媒体设备中,互动交流工具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便捷的学习指导工具,在进行多媒体教学时,可以使学生迅速反应接收教师的信息和及时反馈重难点和疑点,在教师的帮助下解决问题,积累生物知识。

对于教学中互动交流工具而言体现在方方面面,比如,SNS、QQ、微信、邮箱、短信等,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下都可以带给学生最快最有效的知识解答和指导辅助。

全文阅读

高职院校《物流信息技术与管理》课程研究

摘 要: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和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作为“第三利润源泉”的现代物流已成为衡量国家现代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效率的重要标志之一,越来越受到社会、政府、企业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在社会已步入网络时代的今天,信息技术的应用在产业组织、运行方式和市场竞争格局等各个方面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从而促进了物流业的发展。物流信息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各个作业环节中的综合应用,是现代物流区别传统物流的根本标志,也是物流技术中发展最快的领域,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使物流信息技术达到了较高的应用水平。提高物流从业人员的信息化素养和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是当前和未来物流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物流信息技术与管理

物流信息技术是物流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物流信息技术在现代企业的经营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建立物流信息系统,充分运用各种现代物流信息技术,是现代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条件。从物流数据的自动识别与采集技术到对物流运输与配送的自动跟踪与定位技术;从企业资源计划的优化技术到各企业间的电子数据交换技术;从自动化系统到各种物流管理系统等,都在日新月异地发展,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物流管理理念和物流经营的方式,推进了物流的变革。通过实践操作和应用,从而达到对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有效管理与控制。

《物流信息技术与管理》课程应结合物流行业企业特点、参照助理物流师、信息技术处理员等职业资格认证对物流信息技术基本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要求,从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出发,校企合作进一步完善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内容。

一、在课程开发组织上,引入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机制

随着专业“岗位主导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课程组与校外实训基地开展紧密合作、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现场的工作经验和工作资源,全方位进行课程开发,教师和企业专家互换角色,企业专家进教研室,教师进企业,充分利用教师的理论知识和企业专家的实践经验,由企业专家和专业教师双方共同完成包括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教材建设和课程考核等工作,由企业专家指导完成该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并为学生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物流企业信息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

二、“岗位需求为导向”设计课程内容

本课程以“岗位需求为导向”设计课程内容,打破原有的以理论为主的教材内容结构和课序,依据物流企业信息管理工作过程,分析、归纳出所需要的岗位流程及岗位能力。根据岗位流程对应的任务,将课程的内容分为物流数据收集、物流数据追踪、物流数据交换和物流数据存储四大模块,以物流信息的数据流动形式为主线,将零散的知识点进行模块组合,并根据物流管理专业岗位分别了解模块的内容。如图1-1所示。

全文阅读

中职校物流管理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究

[摘要]中职校物流专业担负着培养具备一定知识和技能的物流一线操作型人才的任务。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培养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实现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这种在“做中学”、“学中做”,达到“教学做”一体化,不仅有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而且更能培养出符合物流行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实用性的技术技能人才。

[关键词]中职校;物流管理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目前,随着我国物流产业的迅速发展,市场对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兼备的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物流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作为以培育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中职校,必须及时回应市场及社会的需求,加快物流管理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现学校和物流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本文拟对以“做中学”、“学中做”、达到“教学做”一体化为特征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及其在中职校物流教学中的应用谈几点认识。

一、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要义及价值

理实一体化通常是指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李雄杰在《职业教育理实一化课程研究》中,对于“理实一体化”内涵作了更进一步的诠释,“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理论、实验、实训等教学内容一体化设置;讲授、听课与实验、操作等教学形式一体化实施;教室、实验室与实训场地等教学条件一体化配置;知识、技能与素质等职业要求一体化训练;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形象和抽象交错出现。由此形成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的一体化教学模式。[1]

“理实一体化”作为一种教学理念的提出,其价值和意义在于它改变了长期以来在中职校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的现象。它强调没有固定的先实后理或先理后实,而是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注重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抽象的理论教育和直观的实践教育能够无缝衔接。同时,“理实一体化”是集理论学习、现场观摩、技能训练于一体的教学模式。它既重视理论的学习、运用和指导作用,又突出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

在中职校大力推广以“做中学”、“学中做”、达到“教学做”一体化为特征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中职业校坚持市场导向、需求导向、就业导向的具体体现,也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中职校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与水平的客观要求。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