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物理教材论文

物理教材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物理教材学习素材论文

在深化教育改革、推进学校三质教育的过程中,创新学习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一种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模式,被提到教育科研的重要课题中来,并立即在全国许多学校及众多师生中引起热烈反响。创新学习的有关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开展得十分火红,这是非常可喜的一面,但又面临着一个问题:创新学习的素材从哪里来?这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对待的问题。不论是教师个人自己编写,还是借助现有课外资料,其结果往往是费力不讨好。其实,我们勿须舍本途末。我们面前早就有一处创新学习素材的好来源——现行教材。只不过我们过去并未深人发掘其中的许多宝贵的创新学习的素材而已。现行教材中列举的许多司空见惯的问题,一些看似平常的事例,只要从创新学习的角度去重新认识,就能发现、领悟其中蕴涵着许多能够促进创新学习、很有利用价值的内容,这不就是创新学习的好素材吗?对这些素材,只要发掘使用得当,就能产生出意想不到的效果。作为一名物理教师,本文以高中物理实验课本(第二册)为例(人教社1994年12月第1版),谈谈笔者在教学中的一些作法和粗浅体会.求教于各位专家和同行。

从学校教育的实际出发,针对广大学生提出的创新学习,其中的“创新”一词的涵义与科学家、艺术家们“从无到有”那种意义上的创新是有区别的。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所谓创新.就是利用已有知识(基本概念和规律),结合新的实践环境和面临的问题,发现事物的新关系,提出解决问题的新办法,有时甚至就是在本人事先并不知晓的情况下,去重复前人的创造活动、领会前人的创造思路。这种重新组合型的刨新,虽然达不到“独创”的高度,但经过这种“创新”训练的学生,在自我知识重组过程中激发出的思维火花,是最可宝贵的,他们日后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一定是会高于普通人群的。

利用教材中的常规内容,开展创新学习,打破“创新”的神秘感,启动学生创新意识,一项经常进行的创新学习活动。在《恒定电流》一章讲“电压表和电流表”一节时,教材直接指出“电流表的满偏电流一般都比较小,测量较大电压时要串联分压电阻把电流表改装成电压表,测量较大电流时要并联分流电阻把小量程的电流表改装成大量程的电流表”,教材中这十分简朴的一句话,的我们师生留下了很大的创新学习的思维空间:这种改装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即前课所学串联分压和并联分流原理),前人怎么就能想到这个办法?(其实就是基本规律的重新组合与迁移应用),假如你生活在两表尚未出现的年比。你能设计两表的改装吗?对已有的两表你还能有什么改进吗?对后面两个问题学生虽不能肯定回答,但都会进行认真的、甚至是激烈的思维。随着每一个问题的提出,学生中都有一番积极的思考和一阵强烈的呼应,学生主体对教学的参与,已从课堂表层的热烈.深入到思维层次的活跃。这种学生主体的自主探索与思考,不正是创新学习所追求的境界吗?在该章随后的《专题——多用电表的原理和使用》中,教材直接以“问题”的形式提出“应当怎样设计这个简易多用表的整个电路呢?”对这样直接提供出来的好素材,循着“怎样设计”这一思路,利用的面已有的两表改装的知识,学生容易理解“直流电流档”和“直流电压档”的设计,而在欧姆档的设计中,同样可以提出上述几个问题,同样能引发学生积极的甚至是“痛苦”的思维活动,但最终总能使学生思维统一到一个共同点,即利用已经学过的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知识,在已有电流表的基础上,根据I=ε/(r+Rg+R+RX),即可知I与Rx的对应关系,并据此设计出相应电路,这样又让学生从中体会创新“成功”后的喜悦。类似的物理学基本规律在生产、生活中的创造性应用,在现行教材中比比皆是,可以说是构成丰富多彩的创新教育素材,任凭师生发掘选用。只要选准切人点,抓住时机、善于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必然能摩擦出“创新”思维火花,这将有助于打消学生对创新的神秘感,这对启动学生心灵深处的创新意识,是十分重要的。

现行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是新版教材中推出的。它虽然在应试教育中派不上用场.一却可以在素质教育和创新学习中大显身手、同样是素质教育、创新学习的极好素材。对这一素材的恰当使用.便能经常地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进而产生意想不到的创新学习效果。《电场》第八章“电容器”后的阅读材料“电容式传感器”,因为高考不涉及,所以一般被当作常识一读了之。其实,这里介绍的用来测量角度θ、测量浪面高度h、测定压力F、测定位移x的各种装置,不仅仅是介绍了传感器知识本身,这同样给我们留下了极大的创新思维空间。教师应安排必要的时伺,给予学生创新学习的机会。创新学习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该阅读材料指出了将“非电物理量转换成电学量”这一传感器的本质,就将学生的思维带人十分广阔的创造天地。学生可以沿着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医疗卫生等许多方面向人们提出的各种新要求、新功能去展开思路、思考我们怎样运用所学物理基本规律,创造出新的仪器或器具。这无疑是一个颇具启发性、挑战性的问题,学生对这一问题的反应十分热烈,其中不乏创新思维火花的闪现,这对激发创新精神有独到的作用,这样的学习效果,怎是让学生会解几道计算题所比得了的。在这样的学生激情背景下,教师可以“离题”提出新的课后实践题:医院体检用的“B超”机、“心电图”机,是用怎样的原理生成各自的图象的?用到哪些物理基本规律?体检时贴在人体上的部件各起什么作用?问题一提出,学生思想闸门一下大开,课堂议论纷纷,学生兴趣盎然,学生通过课后的访问请教,资料查询,可以得到一些初步的答案。这一过程对学生创新精神的激发既有感性体验又有理性认识,受激程度是很高的。教师甚至还可再提一个问题:世界上的发明是不是都被前人“发明”完了?我们还有机会吗?这些不言自明的问题,对学生内心深处创新精神的激励,其影响是很大的。

在相当一部分人心目中,解答物理习题,是学习物理的终极目标,似乎会做物理计算题,就算完成了物理学习的任务。其实这是一个误解,诚然,为了巩固所学物理知识,解答一定量的物理习题,是必要的,物理课本也设置了为数不多的物理习题。这些精心挑选的题目,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仍然蕴着创新学习的好素材。教师应当充分揭示、发掘这些题目对创新学习的意义、作用,通过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为我们的目标不是把学生培养成为解题机器,而是将其培养成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在《磁场》一章的B组习题中,对于速度选择器、质谱仪、磁流体发电机等问题,就不应把重点放在布列方程及其计算解答上,而应当放在前人是怎样把物理基本规律用于该装置的思维启发上,哪些是已知基本原理?每一种装置的“创新”之处何在?其中课本特别指出“磁流体发电是一项新兴技术”,这无疑给我们青年学生留下了施展创新才华的时间和空间。这表明,从现在起就培养创新能力,显得多么重要。发掘这类题目中的创新学习素材,必将为学生日后的创造性工作打下基础。可以肯定地说,把这些习题当作创新学习的素材来发掘,比起只当作计算题来解答,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知要强多少倍。同样,《电磁感应》一章B组习题中的延时继电路、高频焊接、电磁流量计等,都是教材编者精心选择、特意安排的。对这些问题的发掘与处理,与前述磁场中习题的处理一样,定将收到异曲同工之效。教材习题中的这种创新学习好素材,也是俯拾即是的。只要我们恰当发掘与处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其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物理教材是现代科技进步的一面镜子,但由于客观的原因,教材对当今高新科技成果的反映.常常会滞后一段时间,这是可以理解的。作为物理教师,我们不能消极等待教材中有了反映,才让学生去学习。因为这样,将使现在的在校学生——未来的建设者失去许多创新学习的宝贵机会,因此及时地、恰当地选择一些当今高科技成果介绍给学生,作为现行教材的一种补充和延伸,是十分必要的。这类素材也需要教师留心发掘其蕴涵,用以鼓励学生的创新热情。由于这类素材“及时”、“现代”,与学生现实生活靠得很近,更能对“创新学习”产生强烈地推动作用,对学生创新热情的引发,其中期、长期效果不可估量。结合教材《机械波》一章“声波”一节的有关内容,笔者特意将重庆近期研制的享有独立知识产权的“高强度超声波聚焦刀”治疗肿瘤的事例介绍给学生,尽管该项技术仍在不断完善之中,但因其时间、空间与学生相当贴近,学生倍感亲切,更为这一发明而鼓舞、喝采,这样引发出的创新热情,可以对学生终身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而“高强度超声波聚焦刀”的原理,学生不难从具有波动性的光的会聚、波的聚焦、能的转化等知识中,轻松加以理解。而这一成果中反映出来的“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热情,才是给学生的一笔巨大精神财富。类似材料在各种科技报刊中常有介绍,把它们作为教材的必要补充,对推进创新学习的深入开展,是必不可少的。

总之,现行课本为我们提供了创新学习的宝贵素材库,充分发掘其丰富蕴涵,对现行教材的使用也可以说是一种“创新”。这对启动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创新精神、培养创新能力、鼓励创新热情都具有很大作用。本文所涉及的还只是整个现行教材体系的“冰山一角”,推广开去,各学科、各年级都这样做,其影响不可估量。可以说,充分发掘现行课本这一创新学习的宝贵素材库,仍是需要我们深入探讨、长期坚持下去的一项重要任务。

全文阅读

物理教材思考管理论文

国家教委1996年5月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供试验用)》(以下简称新大纲)。根据新大纲我们编写了供高中新教材试验地区试用的新的高中教材。高中一年级教材是为全体学生必修的内容。从高中二年级开始,根据新大纲分别编写两种要求的教材。

下面就编者对新大纲的理解谈谈教材编写中的一些考虑和做法。

一、教材的弹性和因材施教

新大纲根据我国高中物理教学的实际情况,考虑到高中物理课程设置的经验教训,将高中物理分为两类课程,并提供了两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为了便于实施,在高中一年级,两类物理课的内容和要求完全相同。学生进入高中二年级后,分别学习上述两类物理课。我国幅员广大,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很不平衡,即使一地之内,客观上也存在差异很大的几类学校。高中一年级两类物理课的内容和要求都一致,虽然便于实施,但仍不能完全适应不同类型的学校和不同程度的学生的需要。教材要面对差异很大的各类学校和不同程度的学生,必须具有弹性,以便于教学中因材施教。

按照新大纲的规定,我们在教材编写中将教学内容分为必学和选学两部分。必学内容是对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也是全体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要求,应引导学生首先扎扎实实将它们学好。选学内容不作考查,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自行选择。为了保证选修内容的落实,按照新大纲的要求,必须选讲一定课时的选学内容。选修内容可以扩展知识面,补充知识面偏窄的不足,同时给程度较好的学生留有进一步钻研的余地,又不会给大多数学生增加负担,有利于因材施教。除了新大纲中规定的选学的知识点,教材中还补充了少量的选学内容。教材中的选学内容用*号标出。在课文、习题、学生实验中都编有选学内容。教材中设有“专题”,对某些问题作比较深入一些的探讨,留给程度较好的学生进一步钻研。“专题”全部都是选学。“阅读材料”多是扩展知识面的内容,也具有选学的性质。

新大纲对知识点划分为A、B两个层次。这是对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而且是学习结束时应达到的要求。教学要求分层次,有利于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教学上的过高要求和学生学习的难度,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虽然教材是按照新大纲的层次要求编写的,但是对于程度较好的学生可以“上不封顶”,应该鼓励他们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课外自己钻研。对于程度较好的学生,同样要注意循序渐进。教学中“上不封顶”,主要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课外主动地钻研,而不应一味地追求“讲深讲透”,任意提高程度。

与现行大纲相比,新大纲中“划线”较少,这是一个进步。所谓“划线”,是指对教学中一些问题的限制,如“不得如何”、“只能如何”等。现行大纲中作这些限制,有当时的背景,有些限制也是必要的。但是限制过多过细,会对教学产生许多不利的影响。新大纲减少了一些限制,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鼓励学生学习、探索的积极性。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应该加以引导,而不要挫伤他们的积极性。按照新大纲的精神,教材编写中已充分注意到这一点。如现行大纲中关于图线的要求限制过死,新大纲不加限制。教材编写中适当地加强了图线,而又不作过高要求,以求学生能够逐步熟悉和运用图线。

总之,新教材力求掌握好教学要求和程度,增加弹性。建议在试教中能够因材施教,这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方面。

全文阅读

物理教材素质分析论文

在有关素质和素质教育的众多文章和议论中,这两个概念的含义不尽相同。本文所谈的素质,主要指社会文化素质,即指人的价值观、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科学信念和科学精神、文化科学知识、劳动生活技能、审美观和审美能力等。社会文化素质是人通过环境和教育在后天形成的。本文所谈的素质教育,指的则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为目标的教育。

一、两种物理教育观

中学物理教育的目标是什么?尽管建国以来历次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说法不尽相同,其基本目标都是要与其他学科和其他学校活动一起,“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全日制中学物理教学大纲》,1990年4月第二版)。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两种不同的实践反映出来的却是两种不同的物理教育观。多数人的作法实际是在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物理专业工作者,另一种则是力图使物理课程在培养高素质公民的过程中作出贡献。

1.两种教育观对重点知识的不同认识

中学物理的教学内容分为重点知识、重要知识和一般常识。什么是重点知识?举例来说,一般认为牛顿第二定律是重点知识。1990年教学大纲(修订本)在高一和高三两次安排了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按照现行高中课本,包括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内容,牛顿第二定律和为这个定律做铺垫及随后巩固的教学约达七、八课时,若考虑到其后在学习牛顿第三定律及力学单位制时肯定要出现的有关第二定律的练习,所占课时数还会大得多。关于运动学的三个公式的教学也有类似的情况。如果把这部分内容所需的预备性知识,例如力的分析,所用的教学时间也包括在内,所占课时会更多。至于高三总复习,这部分内容所用时间的比例就更大了。

高素质公民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能够适应未来技术化的社会生活,但在实际生活中,很难想象在什么场合会用到“连接体”等高中物理中这类典型问题。即使将来从事科技工作,如果不是去作大、中学的物理教师,恐怕也很少需要在这样的层次上去应用牛顿第二定律。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因为这些同志们认为,在中学的有限课时内,应该多学一些“主干知识”。所谓主干知识,则是那些在物理学中影响全局的,掌握不好就无法进一步学习的,也就是说,考虑得较多的是物理学科本身,而非公民素质的需要。

不适当地强调本学科的主干知识,占用了较多的教学时间,使得我国物理教学内容过窄、过旧,不利于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

全文阅读

物理新教材教学论文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当前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转变学习方式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传统的学习方式转向现代学习方式,强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大力倡导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这三者是有机联系的一个整体,自主是探究的前提,探究必定是自主的,是外力所不能及的,而对未知的探究,尤其对初中学生学习物理来说,相互的合作启发更是不可缺少。

如何在初中物理新教材教学中,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呢?本文认为要处理好下列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培养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主动性——“我想学”

动机是一切学习的原动力,它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主观因素,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前提。在新教材的教学中,我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其求知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人是万物之灵,每一个人与生俱来都有探究的需要和获得新体验的需要。求知欲往往是从“?”开始的,一个好的物理问题能引发学生极大的兴趣和探究热情,从而使其主动参与物理活动。

如“物体的浮沉条件”一节的教学中,一开始我通过演示把木块、铁块放在水里的情景,就提出:“为什么放在水中的木块总是浮在上面,而铁块放在水中总是下沉?”学生回答:“因为铁重,而木块轻。”于是,我从平衡的天平上取下质量相等的木块、铁块,紧接着问:“把重10牛的铁块和重10牛的木块都放进水里,将会出现什么情景?”这一问,学生对生活经验“因铁重而下沉”产生了怀疑,激起了学生思维的冲突,调动学生学习的极大兴趣。这个并不复杂的问题也许花了他不少的时间和精力,却反映了课堂上的问题意识的延续性、后继性,这才是最宝贵、最“长效”的丰厚回报,因为它真正实现了其内在动机的状态由“要我学”到“我想学”的转变。

二、设计探究活动,发挥学生学习物理的独立性——“我能学”

现代教育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有相当强的潜在的和显性的独立学习能力,都有一种表现自己独立学习能力的欲望。而传统的学习方式忽视压制这种良好的愿望,滋养了学生学习的依赖性。《新教材》在内容上、版式上都考虑到了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用亲切友好的版面启迪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独立探索。

全文阅读

物理教材改革研究论文

建构主义是当代西方流行的教育理念.它已成为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主流理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它对世界范围内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对我国在20世纪末启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20年教材改革和研究的《物理通报》不失时机地投入了这场基础课程教育改革,积极参与了初、高中教材的编写工作.我们有幸应邀参加了由《物理通报》主持的这一编写任务.在近两年的编写实践中,感到如能对建构主义理论有一定的认识,会有助于我们对《物理课程标准》的理解,更好地在教材的编写中贯彻《物理课程标准》的精神,把教材的编写工作做得更好,下面说一下我们的体会.

1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自主性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获得知识应当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犹如他的机体吸收营养,只有他自己才能完成,别人是不可能替代的.别的学生能帮他做习题、写作文,但他本人不会因此而获得知识;教师可以讲解、答疑和指导,但也必须通过学生有意义的自我活动,才能完成获得知识过程.

建构主义的这个观点确定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学生是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只能起指导和组织作用.教学的过程不应当是学生跟着老师转,而应当是教师如何在教学上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条件做好服务工作.教育从本质上讲是认知个体在一定环境中的自我发展,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是最终只决定一个自变量的函数.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课程基本理念中就明确提出:“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这里的“促进自主学习”,表明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材、教师等只能对“主体”起到“促进”的作用,只有主体能“积极”、“乐于”、“勇于”和“勤于”进行有意义的活动,才能获得“知识与技能”.

《物理通报》编写的物理教材中,精心设计了观察、思考、推理、猜想、测量、计算、制作、上网和社会调查等多种学生的自主性活动,从教材的结构就促使学生处于自主学习的地位而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初中教材中,就有“我的设计”、“我的制作”、“自我评价”等多种自主性活动;在高中教材的第一个模块的第一章中就有学生要参与的各种活动30多个.

2建构主义认为主体的认知过程是一个新知识结构的构建过程

建构主义认为,在基础教育中,认知主体在获得新知识前,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就构成了学生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这是他能获得新知识的基础.当他遇到新的情况时,会用这个认知结构与新情况发生联系,用这个结构去认同(应顺、适应、平衡)新的知识,逐步建构新的认知结构.这是建构主义确认的主体的认知过程,这就是所谓的“建构”.

全文阅读

物理教材改革论文

建构主义是当代西方流行的教育理念.它已成为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主流理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它对世界范围内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对我国在20世纪末启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20年教材改革和研究的《物理通报》不失时机地投入了这场基础课程教育改革,积极参与了初、高中教材的编写工作.我们有幸应邀参加了由《物理通报》主持的这一编写任务.在近两年的编写实践中,感到如能对建构主义理论有一定的认识,会有助于我们对《物理课程标准》的理解,更好地在教材的编写中贯彻《物理课程标准》的精神,把教材的编写工作做得更好,下面说一下我们的体会.1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自主性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获得知识应当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犹如他的机体吸收营养,只有他自己才能完成,别人是不可能替代的.别的学生能帮他做习题、写作文,但他本人不会因此而获得知识;教师可以讲解、答疑和指导,但也必须通过学生有意义的自我活动,才能完成获得知识过程.

建构主义的这个观点确定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学生是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只能起指导和组织作用.教学的过程不应当是学生跟着老师转,而应当是教师如何在教学上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条件做好服务工作.教育从本质上讲是认知个体在一定环境中的自我发展,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是最终只决定一个自变量的函数.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课程基本理念中就明确提出:“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这里的“促进自主学习”,表明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材、教师等只能对“主体”起到“促进”的作用,只有主体能“积极”、“乐于”、“勇于”和“勤于”进行有意义的活动,才能获得“知识与技能”.

《物理通报》编写的物理教材中,精心设计了观察、思考、推理、猜想、测量、计算、制作、上网和社会调查等多种学生的自主性活动,从教材的结构就促使学生处于自主学习的地位而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初中教材中,就有“我的设计”、“我的制作”、“自我评价”等多种自主性活动;在高中教材的第一个模块的第一章中就有学生要参与的各种活动30多个。

2建构主义认为主体的认知过程是一个新知识结构的构建过程

建构主义认为,在基础教育中,认知主体在获得新知识前,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就构成了学生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这是他能获得新知识的基础.当他遇到新的情况时,会用这个认知结构与新情况发生联系,用这个结构去认同(应顺、适应、平衡)新的知识,逐步建构新的认知结构.这是建构主义确认的主体的认知过程,这就是所谓的“建构”。

按照这种观点,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对于他学习新东西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学生学习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每个人的知识,都是在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慢慢地构建起来的,无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都只有这样一个途径.

全文阅读

高中物理教材思考论文

国家教委1996年5月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供试验用)》(以下简称新大纲)。根据新大纲我们编写了供高中新教材试验地区试用的新的高中教材。高中一年级教材是为全体学生必修的内容。从高中二年级开始,根据新大纲分别编写两种要求的教材。

下面就编者对新大纲的理解谈谈教材编写中的一些考虑和做法。

一、教材的弹性和因材施教

新大纲根据我国高中物理教学的实际情况,考虑到高中物理课程设置的经验教训,将高中物理分为两类课程,并提供了两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为了便于实施,在高中一年级,两类物理课的内容和要求完全相同。学生进入高中二年级后,分别学习上述两类物理课。我国幅员广大,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很不平衡,即使一地之内,客观上也存在差异很大的几类学校。高中一年级两类物理课的内容和要求都一致,虽然便于实施,但仍不能完全适应不同类型的学校和不同程度的学生的需要。教材要面对差异很大的各类学校和不同程度的学生,必须具有弹性,以便于教学中因材施教。

按照新大纲的规定,我们在教材编写中将教学内容分为必学和选学两部分。必学内容是对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也是全体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要求,应引导学生首先扎扎实实将它们学好。选学内容不作考查,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自行选择。为了保证选修内容的落实,按照新大纲的要求,必须选讲一定课时的选学内容。选修内容可以扩展知识面,补充知识面偏窄的不足,同时给程度较好的学生留有进一步钻研的余地,又不会给大多数学生增加负担,有利于因材施教。除了新大纲中规定的选学的知识点,教材中还补充了少量的选学内容。教材中的选学内容用*号标出。在课文、习题、学生实验中都编有选学内容。教材中设有“专题”,对某些问题作比较深入一些的探讨,留给程度较好的学生进一步钻研。“专题”全部都是选学。“阅读材料”多是扩展知识面的内容,也具有选学的性质。

新大纲对知识点划分为A、B两个层次。这是对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而且是学习结束时应达到的要求。教学要求分层次,有利于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教学上的过高要求和学生学习的难度,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虽然教材是按照新大纲的层次要求编写的,但是对于程度较好的学生可以“上不封顶”,应该鼓励他们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课外自己钻研。对于程度较好的学生,同样要注意循序渐进。教学中“上不封顶”,主要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课外主动地钻研,而不应一味地追求“讲深讲透”,任意提高程度。

与现行大纲相比,新大纲中“划线”较少,这是一个进步。所谓“划线”,是指对教学中一些问题的限制,如“不得如何”、“只能如何”等。现行大纲中作这些限制,有当时的背景,有些限制也是必要的。但是限制过多过细,会对教学产生许多不利的影响。新大纲减少了一些限制,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鼓励学生学习、探索的积极性。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应该加以引导,而不要挫伤他们的积极性。按照新大纲的精神,教材编写中已充分注意到这一点。如现行大纲中关于图线的要求限制过死,新大纲不加限制。教材编写中适当地加强了图线,而又不作过高要求,以求学生能够逐步熟悉和运用图线。

总之,新教材力求掌握好教学要求和程度,增加弹性。建议在试教中能够因材施教,这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方面。

全文阅读

物理教材思考实践论文

国家教委1996年5月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供试验用)》(以下简称新大纲)。根据新大纲我们编写了供高中新教材试验地区试用的新的高中教材。高中一年级教材是为全体学生必修的内容。从高中二年级开始,根据新大纲分别编写两种要求的教材。

下面就编者对新大纲的理解谈谈教材编写中的一些考虑和做法。

一、教材的弹性和因材施教

新大纲根据我国高中物理教学的实际情况,考虑到高中物理课程设置的经验教训,将高中物理分为两类课程,并提供了两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为了便于实施,在高中一年级,两类物理课的内容和要求完全相同。学生进入高中二年级后,分别学习上述两类物理课。我国幅员广大,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很不平衡,即使一地之内,客观上也存在差异很大的几类学校。高中一年级两类物理课的内容和要求都一致,虽然便于实施,但仍不能完全适应不同类型的学校和不同程度的学生的需要。教材要面对差异很大的各类学校和不同程度的学生,必须具有弹性,以便于教学中因材施教。

按照新大纲的规定,我们在教材编写中将教学内容分为必学和选学两部分。必学内容是对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也是全体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要求,应引导学生首先扎扎实实将它们学好。选学内容不作考查,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自行选择。为了保证选修内容的落实,按照新大纲的要求,必须选讲一定课时的选学内容。选修内容可以扩展知识面,补充知识面偏窄的不足,同时给程度较好的学生留有进一步钻研的余地,又不会给大多数学生增加负担,有利于因材施教。除了新大纲中规定的选学的知识点,教材中还补充了少量的选学内容。教材中的选学内容用*号标出。在课文、习题、学生实验中都编有选学内容。教材中设有“专题”,对某些问题作比较深入一些的探讨,留给程度较好的学生进一步钻研。“专题”全部都是选学。“阅读材料”多是扩展知识面的内容,也具有选学的性质。

新大纲对知识点划分为A、B两个层次。这是对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而且是学习结束时应达到的要求。教学要求分层次,有利于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教学上的过高要求和学生学习的难度,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虽然教材是按照新大纲的层次要求编写的,但是对于程度较好的学生可以“上不封顶”,应该鼓励他们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课外自己钻研。对于程度较好的学生,同样要注意循序渐进。教学中“上不封顶”,主要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课外主动地钻研,而不应一味地追求“讲深讲透”,任意提高程度。

与现行大纲相比,新大纲中“划线”较少,这是一个进步。所谓“划线”,是指对教学中一些问题的限制,如“不得如何”、“只能如何”等。现行大纲中作这些限制,有当时的背景,有些限制也是必要的。但是限制过多过细,会对教学产生许多不利的影响。新大纲减少了一些限制,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鼓励学生学习、探索的积极性。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应该加以引导,而不要挫伤他们的积极性。按照新大纲的精神,教材编写中已充分注意到这一点。如现行大纲中关于图线的要求限制过死,新大纲不加限制。教材编写中适当地加强了图线,而又不作过高要求,以求学生能够逐步熟悉和运用图线。

总之,新教材力求掌握好教学要求和程度,增加弹性。建议在试教中能够因材施教,这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方面。

全文阅读

物理教材思考论文

国家教委1996年5月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供试验用)以下简称教学用书),是现行《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物理第一册》(以下简称教科书)的配套用书之一。

教学用书的作用主要是帮助教师理解教科书,选择教法,合理组织教学过程,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所以,我们就从分析教科书的指导思想、体系结构和风格特征入手,在此基础上,再逐章进行分析,明确教学要求,提出教学建议,选供必要的参考资料,以备老师们教学时参考。

一、教科书的指导思想

1.以义务教育的要求为准则

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教育对象将由择优录取扩大为全部小学毕业生,学生基础的差异,也将随之扩大;而教育任务则为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培养各级各类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的公民素质教育。所以,初中物理教科书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出发,在知识选材上,适当加强联系实际、适当降低难度,既考虑现代生产发展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又考虑当前大多数初中学生的学习水平的实际可能。在处理方法上,适当加强观察实验,力求生动活泼,既有利于掌握知识,又有利于培养能力、情感和态度,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的同时,获得素质上的全面提高。

2.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的全面发展,知识、技能、智力的和谐发展,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是未来社会进步对公民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新一代社会主义公民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所以,初中物理教科书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目标。在内容配置上,注意从物理知识内部发掘政治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的潜能,积极推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相互作用。在学习方法上,充分肯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实践,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实际活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给培养各行各业的人才奠定基础,还必须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前提下个人的爱好和特长有发展的余地,因此,初中物理的基本要求不宜过高,但又要使爱好自然科学的学生有在这方面得到发展的机会。

3.以体现“三个面向”的精神为努力方向

全文阅读

教材建设模式下航空物流管理论文

一、我校物流管理专业教材现状分析

1.物流管理课程体系分析。

我校物流管理专业所设置的课程分为:公共基础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基础平台、模块(包括方向成组课、专业选修课)和集中实践环节等。我们这里只讨论物流专业课程的教材建设。物流专业课程,例如供应链管理、物流系统工程、采购与仓储管理、物流配送、企业物流管理、物流信息系统、物流成本管理等课程,是大部分物流管理专业都需要开设的专业课程,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已形成了相对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和教学内容。而面向航空物流的一些课程,如航空物流管理概论、空运地理、民航货物运输管理、航空危险品运输、航空器材计划与管理等课程,已有多年的教学基础,但还没有正式出版的教材。

2.目前物流管理专业的教材使用现状分析。

物流管理作为一个新兴的、发展迅速的专业,其各门课程相应的教材的发展同样非常迅速,国内有关物流管理专业的教材编著工作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但结合近年来的实际教学工作,我们认为目前在教材的使用当中仍然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1)有些课程缺乏高水平的教材。

物流管理专业经过这些年的快速发展,在教材的编写和出版方面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对有些课程来说,仍然缺乏高水平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教材。

(2)缺乏配套的教辅材料。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