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有人说,“人类是舞蹈活动的‘迟到者’。在出现人类活动以前,就有极具‘舞蹈天赋’的动物,比如,蜜蜂的觅食路线舞蹈,群居动物的类社会行为的固化形式:如示威、示爱、占有和讨好等行为规范,在人与人的语言文字产生之前,身体就是众多生命体的唯一表达媒介。”还有人说:“在比人类进化理论较低的情况下,如类人猿,它的一系列的基本舞蹈动作已得到发展。就形式而论,有环绕圆心的环形,有前进与后退的步伐;就运动而言,有单脚跳跃,有节奏性的踏步及旋转,甚至有装饰性的舞蹈运动。”更有人说:“舞蹈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人,没有了人类,也就不会有舞蹈。”
在文化人类学研究中,有学者毫不夸张地说:“只要你跳个舞给我看,我就知道你是什么民族的人。”因为这些学者可以清醒地认识到,研究舞蹈文化就是在认识人类文化。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应当意识到“人体”自身的美的时候就必然会选择自身为“第一审美对象”,必然会顺其自然地选择自身作为抒发生命情感的载体。可见,作为文化的舞蹈艺术的出现,仍然是以人类为载体的,它伴随着人类的生存活动和生产活动发生、发展以至演进。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民族的舞蹈文化都是按照各民族不同的审美习惯、审美经验和审美理想,按照民族认同的“美的规律”“美的法则”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而流传至今的世界的舞蹈艺术。而各个民族的舞蹈文化都是各民族在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下,经过千百年的继承、发展和积淀所创造出来的舞蹈文化的结晶。舞蹈艺术作为一种文化也是许多原始民族的“文化焦点”,直到今天,许多民族还保留着自己的特色鲜明的舞蹈文化传统,甚至有的舞蹈文化还作为国家象征而得到推崇。因此可以说,不了解舞蹈文化,就不能说完全了解舞蹈这个世界。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人们今天所言的历史是经过考证、经过修辞的文字的历史。舞蹈文化是一条奔腾的历史长河,是舞蹈审美的观照物,而舞蹈审美则是一簇燃烧的求索之火,透射着舞蹈文化的真谛。
一、肢体语言美
舞蹈是身体艺术的极致,舞蹈通过肢体动作将人物的感情、性格特征、故事情节发生发展的意境创造表达出来。“肢体动作”是舞蹈的“语言”。身体语言在自然表达中逐步丰富,身体因之获得了强大的表现力。一般来说,作为舞蹈艺术之物质媒介的舞蹈演员,都有着漂亮的容貌,婀娜的身姿。也就是说,构成舞蹈的美的物质媒体——人,本身就是美的。舞蹈动作作为人体的艺术表现,更有着特殊的、独特的形式美感和艺术表现功能,有着一种艺术魅力和感染力。许多世界文学名著或其他一些语言作品被改编成舞蹈、舞剧,或是人们用舞蹈、舞剧来表现某一题材内容时,表演者用动作表情表现故事情境,常常会产生一种其他某些艺术难以达到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生活中任何一种素材,无论是静态的花草、树木、桌椅,或是动态的谈话、爬梯、等待,甚至是抽象概念的空间、速度、力量、平衡等,也尽可以用表情性动作、表意性动作、装饰性动作去表现,从而产生特殊的审美效果。世界各民族的舞蹈,经过历史的沉淀形成了各自永恒而独特的魅力。芭蕾舞以“开、绷、直、立”为美,中国古典舞则以“拧、倾、圆、曲”为美,各民族民间的舞蹈的呈现,更是纷彩绚丽、千姿百态的美!
二、强烈的抒情性
舞蹈善于用肢体动作抒发人的内心感受,表达人的精神面貌。强烈的抒情性是舞蹈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也是舞蹈表达强烈情感的直接形式。《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①德国艺术史家恩斯特·格罗塞说:“再没有别的艺术行为,能像舞蹈那样转移和激动一切人类。”可见舞蹈艺术是情感表达的极致。这种动态艺术所显示的生命之美,比静态的造型艺术和抽象的语言艺术及空灵的音乐艺术更有力度。任何一种情感的存在必然有其社会根源,情感是一种个人与社会互相交汇的产物,也是个人社会交际在个人意识空间的映射,人们很容易通过情感产生共鸣。舞蹈以其特有的表现手段,通过肢体语言对现实生活的高度概括来深刻反映人的内心世界。舞蹈形象是人类情操的高度升华,它以鲜明的美感和强烈的抒情性深深感动着人们。舞蹈以情感为动力,以艺术化的人体动作为物质材料,以外化的人的思想与情感作为美学特征。舞蹈家将客观生活的情感融合在肢体语言中,通过艺术表演将情感表达给观众以引起观众的共鸣。肢体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所以,身体是艺术表现的最直接的媒介,身体艺术是最具直接感染力的艺术,而舞蹈是身体艺术的精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性。它可以把感情发挥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可以激起人类的情感或是唤起人类在情感上的共鸣。而这种情感,也正是人们在精神生活中需要和渴求的。正如诗人闻一多在《说舞》中描述舞蹈为“生命情调最直接、最本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分的表现”;法国著名舞蹈革新家诺维尔在《舞蹈和舞剧书信集》中声称:“舞蹈包含有成为所有语言中最为雄辩的一种语言的一切必要条件。”
中国舞蹈资源的文化人类学探索向度
一、舞蹈形态与舞蹈文化在人类的发展史上,舞蹈与人类的生存现实一直存在着本质性的关联,舞蹈与人类学也有着漫长的、相互联系的历史。闻一多先生很早就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对舞蹈“是什么”作出了精辟的阐解:“舞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这一著名的论断,从实质而言是闻一多先生在客观的人类学视野中,通过舞蹈形态来解析、透视舞蹈的本质内涵。他的思维角度是从较为广阔的意义上来阐释“舞蹈是什么”这样一个哲学命题。他在《说舞》中根据澳洲风行的科罗泼利舞,进一步推论出世界各国的原始舞蹈都具有“生命机能总动员”的特点。应该说,闻一多先生的文化人类学探索向度,对我们认识舞蹈的文化原理是有很大帮助的,我们看到的是与生命本能最贴近的文化。毫无疑问,舞蹈是文化的一种表述形式,人类借助了手舞足蹈的形式,把想象的、观念的、整合着多种文化因素的东西化为形象性的、象征性的舞蹈形态来转述我们对生命及自然规律的认识。由此看来,任何形态的舞蹈,都是由它的文化因素所决定的,我们了解和分析这些舞蹈形态非常重要,但是更重要和最困难的是认识这些形态背后的东西。几年前,我曾和日本的几位文化人类学者赴考察萨迦教派的喇嘛跳神。平心而论,如果仅从舞蹈形态上来欣赏萨迦跳神,它可能是一种低消耗的艺术审美,很难从形态上找出动律特征。举手投足极其缓慢,结构与情节全部仪式化了,一尊又一尊的佛神我行我素地表演法事仪轨,“局内”观众是那样地虔诚和顶礼膜拜,而“局外”人要从头到尾看完全部的跳神,还真需要耐性。然而,文化人类学者看到的是巫术与艺术、神学与美学、神格与人格的关联,看到的是一种文化模式,一种可印证的历史、社会、宗教、民俗的文化观念。也许萨迦人并不认为他们在跳舞或从事什么舞蹈活动,对他们来说,重要的是明了生死之念的虚幻,体悟生时救度的征兆。在这里,跳神不是艺术形式而是心灵的表述。舞情、舞律、构图在这里没有更多的价值和意义,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他们必须跳神,跳神是他们生命中的一部分。在文化人类学的视野中舞蹈是一种文化象征,它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外显媒介和载体,它可能是最为民族化,最具地方色彩,最具有民俗意味,最受当地人认可的文化形态。另一层面是这种文化形态所包涵和体现的内隐的文化价值和意义。在这里,形态和文化是不可分隔的,这是因为文化因素形成了特定的形态,反过来形态又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文化。文化人类学的结论是:一定的文化意义是以一定的艺术元素为传播媒介的,艺术形式反映了一定的社会行为和社会结构。并进一步回答艺术形式的文化特质是什么,它体现和负载了何种文化意义,为什么会制造和使用这种艺术形式,等等。
二、采风与田野调查文化人类学的舞蹈研究有其独特的立场,它与舞蹈艺术家的角度有其不同的地方。一般来说,舞蹈艺术家注重艺术的、美学的意义,而文化人类学者注重其文化意义的探讨。但是在两个不同的领域却也有其共同的地方,他们都是深入到民间去采风和搜集资料,然而艺术家到民间去采风其关注点往往是舞蹈本身。诸如表现形式、语言符号、象征意义以及风格、韵味、形态等,较少地研究和观察舞蹈以外的其他文化现象。而文化人类学者的田野调查的概念范围相当广泛,他也探讨艺术家所关注的问题,但是他对艺术的关注是全方位的,他研究的对象不仅是作为艺术的舞蹈,而是整个社区的各种文化现象与舞蹈的相互交织,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文化人类学在描述和分析一个文化现象时,强调将研究对象置于整体文化中来观察理解,要求在深入细致的田野调查中集中精力分析这个文化行为的结构与功能,以及整体文化与部分文化的关系。文化人类学认为社会文化每一个部分(制度、观念、生存方式、生态环境等)都是紧密地关联在一起的。目前散存在中国各民族的形态各异的民族民间舞蹈除了自己的一些独立形态和表现方式之外,它世世代代沉淀在人们意识深层和社会心理机制中,它的文化包容量非常复杂而又博大精深,仅从舞蹈这个学科去研究可能会显得贫乏和单薄。因此研究的方法应该是一种新型的、综合性的、交叉性的、边缘性的多学科研究。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最大的特点就是深入田野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因为田野调查能提供人类学家由内部去理解人们在一个特殊的生态环境所从事的特殊文化行为,通过深入的观察和访谈来记录、收集第一手资料。笔者曾去过傩乡采风,从民间傩舞中发现了几个可舞性的舞蹈动机,作为素材发展成一个艺术舞蹈作品。为了记录整理民间舞蹈,由于方法不同,收获自然也就不一样。但是当我们冷静下来进行一些思考,把这种思考转变成学术思维,就会发现它还是不够深入,多有遗漏,以至造成了对民间傩舞的评价不充分。这种遗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一些俚俗性的文化现象缺乏深入的挖掘。这实际上是一个怎么认识野蛮与文明、精华与糟粕的问题。说明我们在学术观上还没有摆脱旧的体系,习惯于将民间舞蹈纳入精华与糟粕的框架,简单地扬弃。主观上将俚俗性排除在学术视野之外,而事实上俚俗性是民间艺术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割裂了也就丧失了互相依存的基础。重要的是这些看似俚俗的东西,往往是蕴涵着很高的文化含量,它直接关系到文化价值的呈现。比如,举行跳傩仪式时有很多俚语唱诗,以往总觉得“粗俗不堪”而不屑一顾,后来学会了用俚语访谈后,发现这些俚语唱诗的内容非常丰富,它包括当地人的生活习俗、信仰民俗以及跳傩的功能、目的。这一现象在民间舞蹈中很有普遍性,像土家族的《毛古斯》、瑶族的《跳盘王》、纳西族的《东巴舞》、苗族的《芦笙舞》、彝族的《铜鼓舞》、壮族的《蚂@①舞》等,它们或多或少地带着不同程度的俚俗因素。如何正确认识民间舞蹈的俚俗性,需要我们通过跨学科的研究来克服舞蹈研究中的片面性。文化人类学认为,文化模式无高低之分,“文明”与“野蛮”,“精华”与“糟粕”都是相对存在的,文化相对主义的态度是对待异文化所需要的客观公正的态度。2.对非艺术化的行为动作缺乏学术上的关怀。长期以来,我们对舞蹈的研究,只是单纯地对纯舞蹈本身的研究,比较关注舞蹈的精致、典雅、工整和纯艺术的审美咀嚼,而往往忽略非艺术化的行为动作,像傩舞仪式中的行傩、民俗宗教舞蹈中的形象以及秧歌中的队舞等。在传统的学术模式中,停下来跳才是舞蹈,而行进中的行为动作则不在舞蹈之列。但是在古代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印度古代置佛陀偶像于车舆曳之而行的佛教形象和中国帝王出行仪仗的壮观场面。深入研究下去,我们发现非艺术化的行为动作的文化属性非常具体和真实,它是观念的外化,人们借以这种行为动作达成美好的愿望,来表达一种心理情结。民间也许并不以审美的态度来看待这些行为动作,他们注重的是信仰的作用,在这些行为动作后面蕴藏着一种感性的文化氛围。从传统的舞蹈观来审视,它也许算不上通常意义上的舞蹈,不规范,太生活化,但它与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是联系他们生活与精神、现实与理想的纽带。理清了学术思路,视野自然也就开阔多了。更为重要的是,文化人类学从个别到一般,从微观到宏观,从实证到思辨的运思模式,在细微之处解构了舞蹈研究的某些传统理论和固有范式。由此可见,研究视点和方法论的重大意义。中国是文明古国,也是舞蹈资源大国,五十六个民族都有代表自己民族特征的民族民间舞蹈。我们之所以称之为资源是因为它几乎囊括和保留了人类所有发展阶段的各种文化类型。而这些被涉及的内容,需要我们从多种学科角度来加以发掘,作出理论阐发。这方面前辈已经做了不少的工作,为我们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传统的文化和艺术势必要受到冲击。所谓全球化不仅是政治经济学的概念,同时也意味着它已经开始介入各民族、各国家的文化,形成一种国际间不同文化的融合。现在一些西方的学者开始对中国文化,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已经绝迹的文化类型加以异乎寻常的关注,力图作出学术上的概括。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们应该冷静地思考一下,如何在艺术学的基础理论上广泛地吸收文化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变传统的单项研究为整体的全面研究、跨学科的研究。在学术层面建立适合国际间平等对话的语境体系,用中国经验的学术话语来阐发中国文化舞蹈资源,让它走向世界,在国际大格局中增添中华文化的份额。字库未存字注释:@①原字左虫右另DvNews
一、采风与田野调查
文化人类学的舞蹈研究有其独特的立场,它与舞蹈艺术家的角度有其不同的地方。一般来说,舞蹈艺术家注重艺术的、美学的意义,而文化人类学者注重其文化意义的探讨。但是在两个不同的领域却也有其共同的地方,他们都是深入到民间去采风和搜集资料,然而艺术家到民间去采风其关注点往往是舞蹈本身。诸如表现形式、语言符号、象征意义以及风格、韵味、形态等,较少地研究和观察舞蹈以外的其他文化现象。而文化人类学者的田野调查的概念范围相当广泛,他也探讨艺术家所关注的问题,但是他对艺术的关注是全方位的,他研究的对象不仅是作为艺术的舞蹈,而是整个社区的各种文化现象与舞蹈的相互交织,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文化人类学在描述和分析一个文化现象时,强调将研究对象置于整体文化中来观察理解,要求在深入细致的田野调查中集中精力分析这个文化行为的结构与功能,以及整体文化与部分文化的关系。文化人类学认为社会文化每一个部分(制度、观念、生存方式、生态环境等)都是紧密地关联在一起的。目前散存在中国各民族的形态各异的民族民间舞蹈除了自己的一些独立形态和表现方式之外,它世世代代沉淀在人们意识深层和社会心理机制中,它的文化包容量非常复杂而又博大精深,仅从舞蹈这个学科去研究可能会显得贫乏和单薄。因此研究的方法应该是一种新型的、综合性的、交叉性的、边缘性的多学科研究。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最大的特点就是深入田野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因为田野调查能提供人类学家由内部去理解人们在一个特殊的生态环境所从事的特殊文化行为,通过深入的观察和访谈来记录、收集第一手资料。
本文通过对藏族传统舞蹈的身韵、风格以及审美意识、审美理想的研究,探讨了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从而在继承和发展创新藏族舞蹈中,把握古老民族的基本审美特征,使发展中的藏族舞蹈更具有民族特色和审美价值。
二、舞蹈形态与舞蹈文化
在人类的发展史上,舞蹈与人类的生存现实一直存在着本质性的关联,舞蹈与人类学也有着漫长的、相互联系的历史。闻一多先生很早就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对舞蹈“是什么”作出了精辟的阐解:“舞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这一著名的论断,从实质而言是闻一多先生在客观的人类学视野中,通过舞蹈形态来解析、透视舞蹈的本质内涵。他的思维角度是从较为广阔的意义上来阐释“舞蹈是什么”这样一个哲学命题。他在《说舞》中根据澳洲风行的科罗泼利舞,进一步推论出世界各国的原始舞蹈都具有“生命机能总动员”的特点。应该说,闻一多先生的文化人类学探索向度,对我们认识舞蹈的文化原理是有很大帮助的,我们看到的是与生命本能最贴近的文化。毫无疑问,舞蹈是文化的一种表述形式,人类借助了手舞足蹈的形式,把想象的、观念的、整合着多种文化因素的东西化为形象性的、象征性的舞蹈形态来转述我们对生命及自然规律的认识。由此看来,任何形态的舞蹈,都是由它的文化因素所决定的,我们了解和分析这些舞蹈形态非常重要,但是更重要和最困难的是认识这些形态背后的东西。几年前,我曾和日本的几位文化人类学者赴考察萨迦教派的喇嘛跳神。平心而论,如果仅从舞蹈形态上来欣赏萨迦跳神,它可能是一种低消耗的艺术审美,很难从形态上找出动律特征。举手投足极其缓慢,结构与情节全部仪式化了,一尊又一尊的佛神我行我素地表演法事仪轨,“局内”观众是那样地虔诚和顶礼膜拜,而“局外”人要从头到尾看完全部的跳神,还真需要耐性。然而,文化人类学者看到的是巫术与艺术、神学与美学、神格与人格的关联,看到的是一种文化模式,一种可印证的历史、社会、宗教、民俗的文化观念。也许萨迦人并不认为他们在跳舞或从事什么舞蹈活动,对他们来说,重要的是明了生死之念的虚幻,体悟生时救度的征兆。在这里,跳神不是艺术形式而是心灵的表述。舞情、舞律、构图在这里没有更多的价值和意义,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他们必须跳神,跳神是他们生命中的一部分。
在文化人类学的视野中舞蹈是一种文化象征,它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外显媒介和载体,它可能是最为民族化,最具地方色彩,最具有民俗意味,最受当地人认可的文化形态。另一层面是这种文化形态所包涵和体现的内隐的文化价值和意义。在这里,形态和文化是不可分隔的,这是因为文化因素形成了特定的形态,反过来形态又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文化。文化人类学的结论是:一定的文化意义是以一定的艺术元素为传播媒介的,艺术形式反映了一定的社会行为和社会结构。并进一步回答艺术形式的文化特质是什么,它体现和负载了何种文化意义,为什么会制造和使用这种艺术形式,等等。
一
舞蹈艺术是伴随人类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同步产生,并成为人类历史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门最早形成的艺术形式之一。同样,藏族舞蹈也在民族心理素质和审美理想的基础上,伴随着藏民族的形成发展而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审美内容。
一、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民间舞蹈文化结构
1.民间舞蹈的文化结构
历史悠久的民间舞蹈,在长期的创造、传承和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结构。从文化人类学和民俗学的视角,通过文化层次分析法来剖析研究,以便使我们更为准确地揭示其全貌和特质。
任何文化的产生、发展、演化都离不开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民间舞蹈的时间性,即民舞文化的纵向面,展现民舞产生、发展、变迁的过程,可称之为“时间文化层”,即其历史层面。从时间文化层来分析民间舞蹈的形态,可分解为“原生形态”和“变异形态”二种形式。二种形态的生成都具有一定的条件和背景,主要是自然生态环境、社会历史背景、民舞群体的民族心理和审美心理等方面的综合互动作用。原生和变异二种形态的演变,不是简单的更替,而是累积和融合,它表现为原生形态舞蹈的基本节奏、步伐、动律和体态的基因及其功能、文化内涵,有选择的保存和新形态的重新整合。民间舞蹈的空间性,即民舞文化的横断面,展示民间舞蹈的结构、表演环境、表演形式和程式,可称之为“空间文化层”。从空间文化层来分析民舞结构,可分解为“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二种构架。表层结构是指民舞表演中可见的物质性、动态性等符号,符号象征物具有指称、意味和记忆等功能。深层结构是指民舞主体即特定民族群体的、民族心理、审美情趣等无形的意识形态,它是蕴藏在民族群体头脑中的宗教观念、价值观念、生死观念等。
2.民间舞蹈是人体动态文化
民间舞蹈是一种文化现象,它用人类自身的形体动作和思想情感表现社会生活,体现民族历史,传情达意,抒怀。民间舞蹈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紧密相连,早在史前时期,我们的祖先就用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来表达他们最激动的感情,舞蹈活动几乎渗透到劳动、狩猎、争战、祭祀和等一切领域。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原始舞蹈也随之发展分化,一部分成为为奴隶主表演的舞蹈,以后发展为宫廷舞蹈;另一部分是奴隶们的舞蹈,从祭祀性或其他功能的舞蹈逐渐发展成为民间舞蹈。由于各民族历史发展不平衡,许多少数民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因此很少在史书中留下它们的踪迹。然而极为宝贵的是植根于人民生活沃土中的民间舞蹈,经过数百上千年的传承演变,至今仍流传于各民族群众生活中,尤其是地处边疆交通不便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直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仍较多地保留着原形态的舞蹈特征,具有舞蹈史前史的性质。它们的表演形式、风格特色及其内容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涉及到民族历史、、生产方式、风土民情、道德伦理、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可以说民间舞蹈是社会文化交织融合的总汇演。
二、民间舞蹈与当代社会转型
1.“社会转型”简说
摘要:茶马古道舞蹈文化是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之一,随着我国民族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茶马古道舞蹈文化开始融入高校舞蹈教学体系,为少数民族舞蹈的传承、发展提供了可能。但是,由于地方少数民族舞蹈的学习主要依靠村落家族的自发传承,缺乏相应文字记录和系统整理,舞蹈教学的开展和普及缺乏相应理论体系支持。鉴于此,本文首先对茶马古道舞蹈文化的整体情况进行介绍,针对舞蹈文化的形成和特点做出分析;其次结合目前发展现状阐述了茶马古道舞蹈文化教学的普及和未来发展策略,以期对茶马古道舞蹈文化的保存、传承有所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茶马古道;舞蹈文化;舞蹈教学;普及研究
茶马古道是位于我国西南地区,早期以马帮为“媒介”进行边关贸易的商业路线。在“茶马互市”商业活动中,我国中原地区汉文化与当地少数民族文化得到充分交流,由此衍生出的茶马古道舞蹈文化实现了茶文化与少数民族舞蹈的有机结合。在舞蹈表演中通过动作、服饰、音乐等元素,在为观赏者带来视觉享受的同时完整保存我国西南地区民俗风貌。茶马古道舞蹈教学的开展一方面为地方培养了优秀舞蹈人才,另一方面舞蹈中茶文化的引入及鲜明的地方特色为民俗学、历史学等相关学科研究提供了丰富素材。
1茶马古道舞蹈文化概况
1.1茶马古道
我国茶叶的主要产地集中于南方,其中巴蜀地区是世界上最早种茶、饮茶的区域,北方及西北高寒地区茶叶产量非常有限。宋朝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并列和频发的战争,客观促进了各民族文化间交流,茶叶分解油腻的作用开始受到以肉食为主的西北少数民族的欢迎,少数民族开始使用身边资源换取茶叶。宋朝边疆战争获得战马为边关贸易提供了最初的交通工具,以“茶马互市”为主要内容的茶马古道逐渐出现并成为我国边关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与“丝绸之路”并称。茶马古道途经川、滇、藏、甘、青等地,路径较长涉及不同少数民族聚居区,人文风情浓厚是西北少数民族与内地文化的重要桥梁,有发掘不尽的历史宝藏。流传至今的舞蹈、音乐、绘画、雕刻等民间艺术作品呈现出当地丰富文化传承,但随着现代文化的不断侵袭的传统文化的保存问题开始受到重视,相关研究和教育教学的开展也受到了学界广泛关注。
1.2茶马古道舞蹈文化形成与特点
茶文化即在饮茶活动中产生的文化特征,包括茶道、茶具、茶故事、茶舞、茶艺等多种表现形式。我国作为茶文化的故乡,有着悠久的产茶历史和茶文化底蕴,世界多地都有中国茶的流通和茶文化交流。茶马古道舞蹈文化主要是指形成于四川、云南、、甘肃等地与茶文化相关的地域性舞蹈,其表现形式与南方茶舞有着很大差异。这一地区的茶舞蹈主要是对南方采茶舞的改变,在已有表现形式中加入地方少数民族特色使舞蹈动作更加明快流畅、配乐具有西北风情,在舞蹈表演设计中简化南方采茶舞细腻的情节设计令舞蹈故事更富节奏感,满足当地劳动人民与往来商旅的审美需求。茶马古道位于我国古代商业贸易要道,本身带有流动性大、往来人口众多等特点,因此在舞蹈内容极大丰富的同时受地域文化及民族文化影响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边疆少数民族对先进汉文化的向往和出众的学习能力。尤其是甘南地区在舞蹈动作设计上更加大方洒脱,舞蹈故事的叙述上没有复杂的动作编排,形象的传达出当地人民及商旅的生活工作状态,符合劳动人民审美形成了不同与任何一个民族的独特舞蹈风格。这种舞蹈是一种对汉文化的学习也是当地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生动形象的表现形式融合了当地生产生活特色也拓展了当地文化生活,是各民族文化大融合的见证。
摘要:
中国的民间舞蹈艺术是经过几千年来的积淀而形成的,我国国土面积广阔,五十六个民族在一起共同生活,由此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舞蹈艺术。各个民族所拥有的不同民族舞蹈都是代表着当地特有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在当今社会中,各个不同的民间舞蹈都在蓬勃发展,只有将民间舞蹈文化与舞蹈的教学相结合,才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各具特色的民间舞蹈,并且学习到民族舞蹈中的真正内涵。本文开始就对我国民族民间舞蹈进行了分类,使大家对其有了基本的了解,然后结合舞蹈文化对民间舞蹈教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只有将舞蹈文化更加自然的融入民间舞蹈的教学过程中,才能真正促进民间舞蹈的长足发展。
关键词:
舞蹈文化;民间舞蹈;舞蹈教学;研究
在中国的广袤土地上,孕育了无数的精彩纷呈的文化,产生了丰富多彩的舞蹈文化。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且各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以及所处的地域环境各不相同,造就了我国形式多样、精彩纷呈的民族歌舞艺术文化。
一、对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分类
从我国的民间舞蹈的发展历史来看,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原始社会由于农耕文明的发展以及对古代鬼神的祭祀,产生了原始民族民间舞蹈;随着时间的发展,古代社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手工业文明发展,伴随着国家与城市的建立,民族民间舞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古典舞蹈在此时建立并进一步发展;到了现代社会,大工业文明和现代都市的建立和发展,当代舞蹈顺势而生,得到长足发展。“民族民间舞蹈”涵盖着十分广大的内容,是指包括各个国家中的自然发展的,以娱乐为主要目的的、与民风民俗紧密相关的各种舞蹈。由于各地的民风民俗不同,所以不同的民族民间舞蹈在其相对稳定的地区得以传播和保存。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经过了长期发展创造,经历了传承和演变,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我们可以将其称为文化内涵。结合文化层来分析,我们可以将其简单的分为原生形态和变异形态这两种。原生形态指的是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主要是受自然环境,社会历史背景以及各民族不同的审美心理等共同作用而成的。相对原生形态舞蹈文化来说,变异形态舞蹈文化就比较复杂了,主要指的是积累与融合,变异形态舞蹈文化可以有意识的选择一些新出现的、不同的舞蹈文化进行融合,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内涵。
二、舞蹈文化对民间舞蹈教学的影响
摘要:在我国历史长河中形成的民族舞蹈文化,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将其融入到民族舞蹈教学中,可以丰富舞蹈教学内容,促使民族舞蹈教学以舞蹈文化为基石,有效地开展舞蹈教学,使学生更加准确的理解民族舞蹈内涵,调整自己的肢体动作,展现更为优美的民族舞蹈肢体动作,淋漓尽致的体现民族舞蹈内涵,使民族舞蹈表演优美、动人。基于此点,本文将重点分析民族舞蹈文化对民族舞蹈教学的影响。
关键词:民族舞蹈文化;民族舞蹈教学;文化底蕴
我国经过五千年沉淀形成的民族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对于提升国民素质,发展我国文化建设非常有意义。而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应当融入到工作中、生活中以及各个领域中,使其在各个领域发光发亮[1]。所以,民族舞蹈教学中舞蹈文化的融入是非常必要的,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民族舞蹈,并在此基础上将情感与肢体表达相结合,更好地演绎民族舞蹈,从而提高学生民族舞蹈表演水平。
一、我国的民族舞蹈文化
舞蹈文化是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艺术背景,要求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强烈的艺术感等,将其巧妙的引入到民族舞蹈教学中,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式,使名族舞蹈教学水平提高。当然,将舞蹈文化融入到民族舞蹈教学活动之前,需要深入了解民族舞蹈文化,如此才能使其与民族舞蹈教学合理融合,提升民族舞蹈教学质量。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民族舞蹈文化,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原始阶段、古代阶段、现代阶段。原始阶段还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民族舞蹈文化,主要是形成民族舞蹈雏形,即在原始社会农耕渔猎过程中,古代劳动人员在劳作中创造的民族舞蹈轮廓。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到了古代社会,手工业的发展、国家与城市的建设,使得人类文明意识增强,古典舞蹈在此时应运而生,当时的社会环境、人们的生活形态、文明程度等方方面面对古典舞蹈影响较深,使古典舞蹈文化得以形成。而民族舞蹈发展到今天,现代社会中人们尤为重视舞蹈这项体育运动,并且积极借鉴其他国家的舞蹈形式,创造出现代舞蹈、本地舞蹈,丰富了我国舞蹈文化[2]。从民族舞蹈发展历程来看,人类的社会形体、人类思想结构、人类心理结构等方面对民族舞蹈文化的影响较大,也正是如此,民族舞蹈才能在历史长河中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民族舞蹈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被创新、不断被发展,使得其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内涵。从人类学及民族舞蹈的角度上来看,民族舞蹈文化内涵的形成及演化,是以一定时间和空间为基础的,因此民族舞蹈文化是有层次的,即文化层次和历史层次,而两者决定了舞蹈文化的意识形态,使之表现出原生形态、变异形态。民族舞蹈文化两种意识形态是在不同背景、不同条件下形成的,其中原生形态的民族舞蹈文化是以自然生态环境为背景,在人们思维、心理等多方面影响下形成的,而变异形态的民族舞蹈文化是以社会历史为背景、民舞群体的民族心理、审美心理等方面影响下形成的。所以,民族舞蹈文化两种意识形态的影响下,舞蹈节奏、步伐、动律、文化内涵更加复杂。另外,在舞蹈文化基础上,民间舞蹈的空间性,也是在民舞文化的纵向性相对的横向性的突出,使得民间舞蹈结构、表演环境、表演形式丰富多样,因此民间舞蹈文化的空间文化层次较高,即表层结构以舞蹈表演的物质性、动态性为主;深层结构以舞蹈文化所体现的民族心理、审美情趣为主[3]。总之,民族舞蹈文化内涵丰富、独特。
二、民族舞蹈文化对民族舞蹈教学的影响
民族舞蹈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将其巧妙的融入到民族舞蹈教学中,可以积极、正面的影响教学活动,促使名族舞蹈教学的开展更具特色和教育性。学生将深入了解民族舞蹈文化,使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民族舞蹈。民族舞蹈教学中注重舞蹈文化的融入,包括民族舞蹈欣赏、民族舞蹈文化讲解、民族舞蹈文化讨论、民族舞蹈相关风土人情的学习等,如此可以使学生了解民族舞蹈形成的历史背景、古代劳作人民的风土人情及其所表达美好愿望等,促使学生深入的了解民族舞蹈,真正感受民族舞蹈,并与舞蹈所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这会使学生从理解的角度出发,将情感融入到舞蹈表演中,优美的呈现民族舞蹈的同时,将舞蹈所表达的情感传递给观赏者。例如,在教授学生傣族舞蹈《彩云之南》的过程中,向学生讲述《彩云之南》舞蹈的背景、表达内涵、情感等,如此学生将深入了解这个舞蹈,在表演中注意手势、姿势、表情等方面的控制,突出舞蹈情感。
(一)民族舞蹈文化的影响,可以规范学生动作形体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 商丘 476000)
【摘 要】舞蹈文化本身就是我们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们的长时间的生产劳动过程中,认识到人们会顺其自然的选择自身作为情感抒发的载体。由此可见,舞蹈作为一种人类文化的一种载体,它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和生产而进行发展和传承。在对舞蹈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仅是对舞蹈的进行教授同时也是对民族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发扬。
【关键词】舞蹈文化;舞蹈教学;重要性
在各民族的历史发展长河当中,各族的舞蹈都是在人们的生活习俗以及审美观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舞蹈文化中融入了浓厚的民族文化,是各个民族智慧的结晶。舞蹈作为一种民族文化被不断的传承,直到现在各个民族舞蹈还保持着鲜明的民族特色。然而在当下舞蹈教学中,加大学生对舞蹈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对学生进行舞蹈教学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我国舞蹈教学现状分析和舞蹈文化对舞蹈教学重要性的体现两个方面来对舞蹈文化对舞蹈教学的重要性进行了探析。
舞蹈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舞蹈文化具有一定的时间性和空间性,在对舞蹈文化进行传承的过程中,其与其他各类艺术之间进行了相互融合相互交流。在舞蹈的表演过程中主要是以表演者的舞蹈为主,一些音乐、道具为辅的表演形式。舞蹈具有精彩绝伦、音乐动听感人、舞美神奇变幻、道具造型逼真、剧情扣人心弦、内涵丰富雅致等特点,这些特征完全符合当代人们对美的追求。
1. 我国舞蹈教学现状分析 现在大多数的人其中包括一些高校的领导在内都普遍的认为舞蹈只是音乐的一种衬托,是一种歌伴舞的形式。如果没有了音乐,那么舞蹈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此外还有一种错误的认识:只要是带着身体律动的都认为是舞蹈,比如说简单易学的广播体操。这中错误的观念体现出了人们对舞蹈艺术的概念与舞蹈艺术的本质存在着一些偏差,这对我国舞蹈教学的普及带来极大的难度。
舞蹈教学质量的优劣关键的因素在于师资力量的建设,老师作为教学事业的指导者,公共舞蹈教育事业的发展直接由舞蹈教师的质量和数量来决定。学校领导大都不能够认识到舞蹈的普及在学生们生活中的重大意义,目前大部分的地方师范学院的舞蹈教师的数量较少,因此,舞蹈教师们的压力较大。对于这个问题,学校的领导应该多关注舞蹈的教学,提高舞蹈教师的数量来减轻现有教师的压力。另一方面,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地方院校的舞蹈教师并没有机会去进行舞蹈的培训和理论知识的深造。这样舞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并不能与现代流行的舞蹈和理论知识结合,不利于学生们舞蹈素质的发展。对于以上问题,地方师范院校的领导们应该利用放假的时间来对舞蹈教师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培训,加强教师的教学能力。
2. 舞蹈文化对舞蹈教学重要性的体现 将舞蹈文化融入到舞蹈教学环节中是舞蹈教学文化性的集中体现。在实际的舞蹈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只是针对某种舞蹈的肢体形态来让学生进行模仿,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舞蹈文化的认识对舞蹈教学的重要性,当学生学习不同的民族舞蹈时只是简单的进行肢体上的模仿,在内心感情的表达以及意境的表达还存在极大的不足。笔者认为舞蹈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舞蹈文化对舞蹈教学的重要性所在,通过舞蹈文化的教学来促进学生内心感情的表达,只有这样学生在表演不同的民族舞蹈时才能更加生动的体现出所要表达的含义和情感。总而言之,舞蹈教学是以舞蹈文化为基础的教学。
作者简介:闫慧婷(1991.03-),性别:女,民族:汉,籍贯:山西长治城区,工作单位:山西师范大学,学位:本科,研究方向:舞蹈学。
摘 要:舞蹈文化具有长远的发展时间,民族舞蹈同样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具有自己不断发展传承的艺术脉络。当然,舞蹈艺术中包含着民族舞蹈,并且在舞蹈艺术中民族舞蹈还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整个舞蹈艺术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探讨舞蹈文化的内涵,分析舞蹈文化与民族舞蹈教学之间的关心,讨论其影响因素,以促进舞蹈教育整体的良好发展。
关键词:舞蹈文化;民族舞蹈;教学;影响;风土人情
1,舞蹈文化内涵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舞蹈文化进行了不断的发展创造,有了自己的传承方式和拥有自己独特的演变过程,从而逐渐形成了舞蹈文化的特殊内涵。舞蹈文化内涵主要是以民族舞以及文化人类学为基础,在一定空间和时间上进行了舞蹈文化的产生和演变。民族舞蹈主要时间方面的表现为纵向的,民族舞蹈文化方面的,它全面地记录了民族舞蹈的产生、不断发展的过程以及漫长的演变经过。舞蹈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称为文化层,当然,另外一个称呼也可以,那就是通常所说的历史层面。以时间作为研究基础,然后结合文化层,对舞蹈文化进行意识形态的深入研究,则舞蹈文化可分为两个形态:一是原生形态,二是变异形态。在不同的背景和条件下,分别生成了各具特点的这两种形态。舞蹈文化受到的作用因素很多,比如社会环境、历史背景、自然生态环境、民族舞蹈群体的审美心理和民族心理等等[1]。原生形态和变异形态这两种舞蹈文化形态之中,都具有十分复杂的演变。演变的过程实际就是一个不断融合和逐渐累积的过程,舞蹈文化主要展现的就是原生形态的舞蹈中包含的一些基本步伐、节奏、动律、功能等文化内涵,通过有意的进行选择并加以保存,可以实现新形态的产生和重新整合。以舞蹈文化为基础,民族舞蹈空间性就是相对于民族舞蹈文化纵向性的横向性方面,主要展示的是民族舞蹈的表演环境、相关结构、表演形式等,因此是空间的舞蹈文化的文化层。将舞蹈文化从其空间文化层进行分析,其基本结构可以分成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两种。其中表层结构主要是指动态性和物质性等民族舞蹈表演中可以看见的,可以用符号对这些可见的动态性和物质性进行标示,而符号象征物的主要功能就是记忆、意味等。而深层结构就是以一定民族的群体为基础,使得民族舞蹈有着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民族心理,是一种无形意识形态,还可能指民族群体意识当中的价值观和宗教观等。
2,舞蹈文化对民族舞蹈教学的影响
2.1促进学生对舞蹈文化的了解
舞蹈教学中,可以督促学生及时地对民族舞蹈进行深入的学习和了解,比如其了解其发源地的相关民俗文化等,同时,还能够对民族文化审美意识进行更好的感受。实现的途径很多,主要的有对民族民间的舞蹈和音乐等录像资料进行收集,或者是组织学生欣赏民族舞蹈并进行讨论[2]。此外,还可通过积极引导,让学生对各地风土人情进行充分了解,以使得学生能够对民族舞蹈有着真正的身临其境的内在感受,同时还能够感受舞蹈的审美元素以及其文化。比如在进行傣族舞蹈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对傣族文化历史进行简单介绍就很有必要,只有让学生充分了解傣族人民的风土人情,了解性情善良的傣族人民,才能够充分理解其民族舞蹈有的浓重亚热带风情。很多的宗教活动,对小乘佛教普遍信仰,使得其舞蹈带有了宗教色彩。同时,傣族还具有的如爱洁净、喜欢水等风俗活动,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其民族舞蹈文化。
摘要:在文化人类学研究中,有学者毫不夸张地说:“只要你跳个舞给我看,我就知道你是什么民族的人。”因为这些学者可以清醒地认识到,研究舞蹈文化就是在认识人类文化。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应当意识到“人体”自身的美的时候就必然会选择自身为“第一审美对象”,必然会顺其自然地选择自身作为抒发生命情感的载体。可见,作为文化的舞蹈艺术的出现,仍然是以人类为载体的,它伴随着人类的生存活动和生产活动发生、发展以至演进。
关键词:试论 通过 舞蹈 文化 审美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民族的舞蹈文化都是按照各民族不同的审美习惯、审美经验和审美理想,按照民族认同的“美的规律”“美的法则”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而流传至今的世界的舞蹈艺术。而各个民族的舞蹈文化都是各民族在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下,经过千百年的继承、发展和积淀所创造出来的舞蹈文化的结晶。舞蹈艺术作为一种文化也是许多原始民族的“文化焦点”,直到今天,许多民族还保留着自己的特色鲜明的舞蹈文化传统,甚至有的舞蹈文化还作为国家象征而得到推崇。因此可以说,不了解舞蹈文化,就不能说完全了解舞蹈这个世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人们今天所言的历史是经过考证、经过修辞的文字的历史。舞蹈文化是一条奔腾的历史长河,是舞蹈审美的观照物,而舞蹈审美则是一簇燃烧的求索之火,透射着舞蹈文化的真谛。
一、肢体语言美
舞蹈是身体艺术的极致,舞蹈通过肢体动作将人物的感情、性格特征、故事情节发生发展的意境创造表达出来。“肢体动作”是舞蹈的“语言”。身体语言在自然表达中逐步丰富,身体因之获得了强大的表现力。一般来说,作为舞蹈艺术之物质媒介的舞蹈演员,都有着漂亮的容貌,婀娜的身姿。也就是说,构成舞蹈的美的物质媒体――人,本身就是美的。舞蹈动作作为人体的艺术表现,更有着特殊的、独特的形式美感和艺术表现功能,有着一种艺术魅力和感染力。许多世界文学名著或其他一些语言作品被改编成舞蹈、舞剧,或是人们用舞蹈、舞剧来表现某一题材内容时,表演者用动作表情表现故事情境,常常会产生一种其他某些艺术难以达到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生活中任何一种素材,无论是静态的花草、树木、桌椅,或是动态的谈话、爬梯、等待,甚至是抽象概念的空间、速度、力量、平衡等,也尽可以用表情性动作、表意性动作、装饰性动作去表现,从而产生特殊的审美效果。世界各民族的舞蹈,经过历史的沉淀形成了各自永恒而独特的魅力。芭蕾舞以“开、绷、直、立”为美,中国古典舞则以“拧、倾、圆、曲”为美,各民族民间的舞蹈的呈现,更是纷彩绚丽、千姿百态的美!
二、强烈的抒情性
舞蹈善于用肢体动作抒发人的内心感受,表达人的精神面貌。强烈的抒情性是舞蹈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也是舞蹈表达强烈情感的直接形式。《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①德国艺术史家恩斯特・格罗塞说:“再没有别的艺术行为,能像舞蹈那样转移和激动一切人类。”可见舞蹈艺术是情感表达的极致。这种动态艺术所显示的生命之美,比静态的造型艺术和抽象的语言艺术及空灵的音乐艺术更有力度。任何一种情感的存在必然有其社会根源,情感是一种个人与社会互相交汇的产物,也是个人社会交际在个人意识空间的映射,人们很容易通过情感产生共鸣。舞蹈以其特有的表现手段,通过肢体语言对现实生活的高度概括来深刻反映人的内心世界。舞蹈形象是人类情操的高度升华,它以鲜明的美感和强烈的抒情性深深感动着人们。舞蹈以情感为动力,以艺术化的人体动作为物质材料,以外化的人的思想与情感作为美学特征。舞蹈家将客观生活的情感融合在肢体语言中,通过艺术表演将情感表达给观众以引起观众的共鸣。肢体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所以,身体是艺术表现的最直接的媒介,身体艺术是最具直接感染力的艺术,而舞蹈是身体艺术的精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性。
三、舞蹈艺术编排的独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