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我喜欢的职业

我喜欢的职业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最喜欢的职业作文400字

我最喜欢的职业有很多,小时候想当一个飞行员,感觉他们整天在天空上别提有多威武了,可是长大了一点之后,又想当一个老师,感觉每天教教自己的学生也是不错的选择。可是直到现在,我才知道我最喜欢的职业是医生。一生被人们称为天使,被称为白衣天使。他们救助病人,被病人远离痛苦的磨折,我喜欢医生,他是我最喜欢的职业。

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上医生的呢?可能是从那一次,我看到一个老奶奶躺在了一个路上,没有人去扶她,因为都不敢靠近他,但是这时候冲出来一个人,她穿着白衣大褂,留着长长的头发,推散了周围的人群,然后用手摁住老奶奶的心脏,过了一会,那个老奶奶脸色,变得红润起来了。我打心眼的敬佩这个人,当人们问他是医生的时候吗?他说我是。他跟我们说,救人是一个神圣的事情,做这个神圣的事情的职业,就是医生,所以医生是一个神圣的职业。我应该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喜欢上医生的。

职业有很多种,可是你只能选择自己合适的,职业,符合自己身份的职业,自己喜欢的职业。可是有的人喜欢老师,他们却当了飞行员,因为这个后悔了,终生,所以我不要做这种人,我以后一定要当一个自己适合自己的职业,当一个自己喜欢的职业的人。

全文阅读

职业爱好真的有

我强调说,人能发现职业爱好真的太重要了,因为如果有了职业爱好,那么你就有可能在你生命中最重要的时间段实现成就感与幸福感的统一。但是,真的有职业爱好这回事情吗?有的人说,我好喜欢一样东西,但不能靠它生活,比如玩球;有人说,我很想做的事情,但社会上似乎不太认同这件事情,也不给太多的资源,比如公益;还有人说,我喜欢做的事情父母不让我去做,比如我不想高考而想去做厨师。

我要说,职业爱好真的有,它不是一种简单的倾向,而是一种在了解基础上比较清晰与明确的选择,而且还会有相当的投入去体验与确认的成本。所以,爱好不只是一种印象性的好感,当然有可能见识到很多事物,并有印象性的好感很重要,而且要在较早的时候去体验与尝试,比如你喜欢做作家就要尝试写作,你喜欢做律师就要接近律师,你要做工程师就要去企业,你要想当领导那么就从做公益社团开始。我们去喜欢的不是一种我们自己臆想的事物,在职业爱好中,那是一种活生生的社会事实,而且还有特殊的丰富性与差异性,很多其中的感觉要靠自己去体会,而且奇妙的是,有些另外一个人不喜欢的感觉却可能正是你喜欢的感觉,这个任何人包括你的父母是替代不来的。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认为职业爱好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选――一种反映出个体自我观念和主要性格特征的选择。他认为,人们通常倾向选择与自我兴趣类型匹配的职业环境,如具有现实型兴趣的人希望在现实型的职业环境中工作,可以更好地发挥个人的潜能。但职业选择中,个体并非一定要选择与自己兴趣完全对应的职业环境。但是职业兴趣是职业选择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同时发现爱好也可能是有个过程的。就像情感,一见钟情固然有,但更多的感情有个了解认识的过程,职业爱好也一样,很多职业粗粗看并不吸引你,甚至让你感觉不舒服,很多职业对于我们从没做过的人来说,有一个蛮长的适应过程,所以不要以为看三天就明白一件事情是不是你喜欢的,要给点时间去体会与认识。典型的实习要有两到三个月才能有感觉,很多职业要五六个月才能基本明白它的特点,因此我们很多的大学生要从大一开始就争取这样的机会,而且还要体会几个不同的机会,你的内心才有比较与选择。

爱好的职业是全然喜欢的吗?不一定,因为很多职业里面有你不喜欢的东西,比如很喜欢的行业但老板的风格你有点不喜欢,你喜欢了老板但你的一个搭档让你不舒服,你的同事很好但你的直接客户很够呛,你的客户很好但你发现公司找不到合适的人才给你打下手,总之在我们的工作中经常有不顺心的事情是正常的,这与爱好不是一回事情,在任何工作中都有不如意,而爱好的工作让你更愿意去忍耐与克服这些不如意。

全文阅读

对中职幼教生专业态度的调查及其对策

为了对中职幼教生在专业态度方面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2012年11月,对我校2012级幼儿教育专业100名新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设计了五个问题。设计的问题和调查结果大致如下。

1.你为何选择幼儿教育这个专业?

69%的学生是因为喜欢孩子,愿意做幼师。

17%的学生是因为没有别的出路,才来读幼师专业。

2.你对将来做幼师这个职业的打算是什么?

58%的学生把做幼师当做终身职业。

38%的学生认为做幼师只是权宜之计,并没有想当做终身职业。

4%的学生不喜欢做幼师。

全文阅读

持不同职业态度的师范生职业价值观定量比较研究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为了了解大学生职业需求、职业认知、职业准备、职业抉择等方面的信息,以笔者为首的“普通高等师范院校大学生择业心理研究”课题组,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进行了调查。

职业价值观是人们依据自身的需要对待职业、职业行为和工作结果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概括性动力作用的一套信息系统。个体所持职业价值观是否或多大程度上可以预测其职业行为选择?本研究试图在这方面做出初步尝试,就师范生的职业价值观与其教师职业认知、情感、行为倾向进行比较研究职业价值观调查采用Super编制,经修订的中文《职业价值观量表》,本量表共52题,每4题组成一个职业价值因子,共计13个职业价值因子,要求被试对每个题目做出非常重要、比较重要、一般、较不重要、很不重要五种判断,分别用5、4、3、2、1 五个值表示。。

一、研究结果分析

1. 师范生职业价值观的一般特点。先计算每个被试在各价值因子上的重视程度,其值由各因子所包含的四个题目的得分和除以4得来,以此为基础做进一步的统计。以4、3.5两个值为分界线,可以将各价值因子均值分为三级,处于第一级的是成就需求、关系需求、独立需求,他们都达到或超过比较重要水平;处于第二级的是智力刺激需求、经济需求、地位需求、利他需求;而对安全需求、舒适需求、管理需求、变化需求、交际需求、美感需求等六项价值的评定刚刚超过一般水平。

2.喜欢教师工作和不喜欢教师工作的师范生群体的职业价值观比较。先将选择“喜欢教师工作”和“对教师工作有兴趣”的合并为一组,将其13个价值因子得分与选择“想到教师职业就觉得心烦”组的各价值因子得分进行方差齐性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不喜欢教师职业的师范生群体在经济需求、交际需求、舒适需求、变化需求方面显著高于喜欢教师职业的群体,T值分别为-1.927、-2.673、-1.957、-4.338;显著水平分别为0.056、0.008、0.052、0.000。

3.倾向于选择教师职业与不选择教师职业的师范生群体的职业价值观比较。先将选择“毕业后就去当教师”和“立志终生从教”的合并为一组,将其13个价值因子得分与选择“毕业后,先看看能不能找到其他工作,实在不行,再考虑当教师”组各项得分进行方差齐性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毕业后就选择当老师”的师范生群体在成就需求方面显著高于“在找不到其他工作的情况下才选择当老师”的师范生群体(T值为2.875,Sig.为0.005)。而在管理需求、交际需求、变化需求方面是倾向于不选择教师职业的群体显著高于倾向于选择教师职业的群体,T值分别为-2.633、-2.579、-3.175,显著水平分别为0.005、0.009、0.011、0.002。

4. 不同职业情感和行为倾向的群体的教师职业认知比较

统计方法与对职业价值观的统计相同,比较“喜欢教师职业”和“不喜欢教师职业”的两类群体对教师职业价值的认知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统计表明,在13个价值因素中只有两个因素得分在二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一是成就价值,喜欢教师职业的群体对教师职业的成就价值评价明显高于不喜欢教师职业的群体(Sig.=.022);二是经济价值,其结果与我们预期的相反,不喜欢教师职业的群体对教师职业的经济价值评价反而高于喜欢教师职业的群体(Sig.=.039)。

全文阅读

根据兴趣选择职业

善于根据兴趣确定自己的职业,并以此推销自己的优势是择业成大事者的起点。

罗素说过,他的人生目标就是使“我之所爱为我天职”。也就是说,他要把生活中最感兴趣的事作为其终职业。这的确是个值得效仿的榜样。

在确定你的终生奋斗目标,首先要问问你自己的兴趣所在。所谓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着的。“我喜欢做什么?”“我擅长做什么?”一个人如果能根据自己的爱好去选择事业的目标,他的主动性将会得到充分发挥。即使十分疲倦和辛劳,也总是兴致勃勃、心情愉快;即使困难重重也决不会灰心丧气,而能想尽办法,百折不挠地去克服它,甚至废寝忘食,如醉如痴。爱迪生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他几乎每天都在实验室里辛苦工作了十几个小时,在那里吃饭、睡觉,但他丝毫不以为苦,“我一天中从未做过一天工作。”他宣称,“我每天其乐无穷。”难怪他会成大事。

很多人往往很难一时弄清楚自己的兴趣所在、擅长什么,这就需要你在实践中善于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不断地了解自己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如此才能取其所长、避其之短,进而成就大事。作家斯贝克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会成为作家,曾几次改行。开始,因为他身高一米九,爱上了篮球运动,作为市男子篮球队员。因为球技一般,年龄渐长,又改行当了专业画家。他的画技也无过人之处,当他给报刊绘画时,偶尔也写点短文,终于发现了自己的写作才能,从此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发现和准确判断自己的兴趣所在,可以通过对自己经历的回顾。在此基础上,将自己兴趣归于某种兴趣类型。并与相应的职业对比,可能帮助你选择适合自己兴趣的职业。

对于兴趣的各种职业之间的关系,国内学者根据《加拿大职业分类词典》作了如下分类:

兴趣类型A:愿与事物打交道。喜欢同具体事物打交道,默默无闻,埋头苦干。相应的职业诸如制图、地质勘探、建筑设计、机械制造、计算机操作、会计、出纳等。

兴趣类型B:愿与人接触。喜欢同人交往,结交朋友,对销售、公共关系、采购、信息一类活动感兴趣。相应的职业如推销员、公关人员、记者、咨询人员、教师、导游、服务员等。

全文阅读

专业认知对未来职业者图书馆员刻板印象的影响分析

摘 要:专业认知的五个指标——如何进入专业、专业态度、发展前景、是否改换专业、是否愿意到图书馆工作均显示对图书馆员刻板印象有极其显著的影响。其表现为:对图书馆学专业有积极看法的未来职业者:①对图书馆员的印象更好,更愿意与图书馆员交往;②认为图书馆工作复杂、不舒适;③对复杂性和交往意愿的影响尤为突出;④刻板印象依专业认知的评价指标有所差异;⑤认为职业复杂程度不够是形成“我喜欢但不选专业”专业认知特点的主要原因。专业认知对刻板印象的影响特点表明,图书馆工作的复杂程度是未来职业者形成专业态度的核心判断标准。

关键词:图书馆员 刻板印象 未来职业者 专业认知 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 G25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3)02-0044-09

1 引言

专业选择,与大学生的职业倾向关系十分微妙:在选择职业的实际过程中,未来职业者会考虑其所学专业(这种考虑在职业对专业性要求较高时表现尤其明显,如工程师),却不受制于所学专业[1]。与职业声望、发展前景、自由度等相比,专业似乎从来都不是影响职业选择的最主要因素[2]。然而,有图书馆学学者认为,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职业价值观的构建与对职业的不断了解,必然会影响未来职业者最终的职业选择[3]。古南辉调查了武汉大学图书馆学本科生的专业认同感(包括专业认同感、专业期望度等指标,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职业价值观),结果发现,图书馆学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普遍较低[4]。因此,我们假设,图书馆专业未来职业者对图书馆职业声望、发展前景等因素的认知(下文中简称专业认知)将会成为影响未来职业者对图书馆员刻板印象的关键因素。

2 方法

在本研究中,专业认知作化为5个测量指标,在未来职业者问卷中对应的相关题项为:

你当初是如何进入这个专业的:①主动选择;②被动进入; ③其他(请说明)

全文阅读

“孩子,你最喜欢吃什么?”

“孩子,你最喜欢吃什么?”

如果提这个问题让幼儿园的小朋友回答,他们会兴高采烈地围过来,争先恐后地纷纷回答:“肯德基。”“薯片。”“麻辣烫、麻辣烫,还是麻辣烫。”“铁板鱿鱼最好吃。”

可如果把这个问题提给高中生,他们会怎样回答呢?

前不久,大陆高中生去新加坡留学最后的面试,新加坡测试人员给几个孩子分别提的问题就是:“孩子,说说你最喜欢吃什么?”

有的孩子从养生的角度谈自己喜欢吃什么;有的孩子从环保的角度说自己喜欢吃什么……最后,新加坡测试人员录取了一个这样表述的女孩儿:“我最喜欢吃肉。虽然我知道吃肉会让自己发胖,可我就是喜欢。猪肉、羊肉、牛肉,是肉就喜欢。一桌子的菜,如果有肉菜,我没有别的选择,先吃肉。”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这个女孩的回答体现了生命的本真。人家问的是“你”喜欢吃什么,我们不少的孩子因为应试的训练,潜意识里已经忘了、没有了“自己喜欢什么”,只知道“应该喜欢什么”。

教育要“以人为本,促进入的发展”。“以人为本”最起码要保持人的鲜活与本真。

中国教育电视台有一个《职来职往》的栏目,18位达人代表百家知名企业,通过现场职业技能测试与问答,展示百家企业关于职业的用人取向,为求职者提供公开的电视求职平台。我很喜欢这个栏目,喜欢它基于社会需求的创意,喜欢它求职者与达人关于去留的真实,喜欢它对广大青年学子职场的引领,更喜欢通过形形的求职者的成功与失败,带给我们的关于育人、做人的思考。

其中有一期,一个怀揣“娱乐主持”梦想的女孩儿,在一次次表白自己“实践”“勤奋”“成绩”的时候,却遭到了一次次灭灯,直至为零。女孩儿很委屈,也很无奈,在走出《职来职往》录制现场的时候还在含泪抱怨:“哪一个人的求职报告书不把自己说得好一点!”

全文阅读

大学专业选择―高考专业选择测试

心理学理论认为,每个人的人格特征表现在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表现在职业的选择上,一方面是为了施展他们的技能和水平,另一方面也是表现他们的态度、价值和人格。美国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教授于20世纪60年代创立的人格―职业类型匹配理论在国际通行的职业指导中有着深远的影响。他把大多数人的人格区分为6种类型,每一种人格类型的人,对相应职业类型中的工作或学习环境感兴趣,这6种相匹配的人格特征和环境模式分别为:现实型(R)、研究型(I)、艺术型(A)、社会型(S)、管理型(E)和传统型(C),原则上依据这种理论可以预测这种联系的职业结果,包括职业选择;工作变换;职业成就;个人才能;工作满意感;教育和社会行为等。

许多同学在填报志愿时,往往只注意专业的冷热,而忽视自身的人格特点(即自己最适合从事哪方面的工作),选择了一个不适合的专业,即使能顺利地升上大学,却可能为将来从事一个自己不感兴趣的工作而懊悔终身。

为了帮助考生和家长较为准确地判断自己最适合就读的专业,提高高考专业志愿填报的目的性、准确性和针对性,我们以霍华德人格-职业类型匹配的理论为基础,结合考生的实际心理状态和高校专业特征,精心编制了一套“职业(专业)人格自测问卷”,帮助同学们在高考填报志愿时,以科学的态度做出专业选择,从适应个性特征的角度,进行今后职业生涯的规划,成就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对每一道题目的第一印象作答,不必仔细推敲,答案没有好坏、对错之分。具体填写方法是,根据自己的情况在答案的“是”或“否”字上画一个“”号,准备好了吗?那就开始测试吧!

注意:以下测试结果仅供参考。

1. 我对自己平时的花销都记得很清楚。是否

2. 课余时间我喜欢阅读通俗小说、诗歌。 是否

3. 在老师提出问题后,即使我知道,我也往往保持沉默。 是否

全文阅读

不喜欢所学专业,咋整?

专业不喜欢或者不适合,就要给自己的大学生涯判“无期徒刑”了吗?别傻了,快来看一下这篇小文吧。

对所学专业不喜欢的问题,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是专业认同出现了危机。所谓专业认同,是指学习者对所学专业的接受与认可,并愿意以积极的态度和主动的行为去学习和探究。而出现对所学专业的认同危机,是一种正常且普遍的现象。根据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中的青年期,一方面自己还没有还足够强的能力长久地承担义务,另一方面,需要自己进行决策的事情却开始大量而迅速地袭来。当周围的压力不断积累,他们做出决断之前便会进入一个“暂停”的时期,想方设法以求逃避、挫败感、茫然和混乱感随之而来。

假如你读了不喜欢的专业,大可不必伤悲――因为天真的没有塌下来。看下面几招,帮你一起克服混乱感,建立统一感,解决专业不喜欢的难题。

Step 1 审视自身,找出原因

心存怨气?

“什么?园林专业?我上大学可不是要去种树的!”现实条件下,不是每个人都能幸运到按照个人意愿学习最适合自己的专业。当那个不够幸运的你带着怨气进入了校园,面对不是自己选择的专业,多少会带有情绪,感到苦恼,甚至产生厌恶感。可是这样做不但容易扭曲事情的真实面目,还会给人增加心理压力。所谓心里一烦,手上必乱。在一团阴霾之下,你还如何喜欢你的专业?所以,在对自己的专业说“不”之前,请先静下心来,消除怨气。任难任之事,要有力无气,说的便是这样的道理。面对现实,接受现实,是正确做出决策的前提。

不喜欢还是不了解?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与事物的兴趣是跟认识和情感相联系的。若对某件事物或某项活动没有认识,就不会对它有情感,因而也不会对它有兴趣。反之,认识越深刻,情感越炽烈,兴趣也就会越浓厚。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对一个事物不喜欢或没感情,是因为不了解。“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先真正了解本专业,然后把“不喜欢本专业”这个问题分解掉,弄清楚到底不喜欢专业的哪个方面。反思一下,假设你不喜欢物流工程,但是好像也不是所有的课程都不喜欢,考下来其实成绩也还行,就是数学不行。哦,貌似是对数学的不胜任感让我迁怒了整个专业。那么,对物流工程来说,数学是不是极重要的一环呢?当然,作为学习任务,无论擅长与否都要尽力去学,但如果日后选择的职业并不苛求数学的水平,又何必纠结呢?此外,多去了解一下物流工程的就业信息再做决定不迟。

全文阅读

别将责任感道德化

中国人喜欢为职业的责任感寻找一个道德制高点,实际上,和责任感相对的那个词不是道德,而是情绪。

九年级三班正在上《思想品德课》,这―课的内容是“责任”。老师用这样的一个事例来阐明什么是责任:一个人并不喜欢他的工作,但他还是认真地履行他的职责,这说明他有责任感。一个戴眼镜的女生站了起来,向老师发起了挑战:“他既然不喜欢自己的职业,为什么不换一个?”轰的―声,全班的同学都笑了。“他坚持做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并不能说明他就有责任感,他也很可能是为了以后得到更高的职位,挣更多的钱,得到更多的好处。”小女生继续按自己的逻辑发表她的看法。老师没有正面应对这个挑战,把它变成一场辩论:“你说的也有一定道理。”

这是我女儿转述的白天在她们班课堂上出现的一幕,那个小女生是她的好朋友,她为自己的朋友自豪。而我,在为勇敢地站出来反驳老师的同学不是自己的女儿有一点遗憾的同时,由衷地赞叹:她说的是真话,而且是经过独立思考的真话。尽管她理解问题的方式还带着这个年龄的稚嫩。

什么是责任感?放在职业上考量,就是为了某种目标,认真地完成自己的工作,而不管自己是否喜欢。小女生和教材的冲突在于,教材把“某种目标”定义为社会和他人的利益,对工作的责任感来自于对社会无私奉献的崇高道德意识。而小女生同样认同这个定义,但她显然不同意把做好一份不喜欢的工作赋予如此崇高的道德价值,这不符合她对生活的观察和理解。

强烈地同意小女生的意见,职业的责任感和道德水准无关。我们随便就可以指认一些为朋友两肋插刀、对别人无私帮助、对父母极尽孝心的人对自己的工作却总是浮皮潦草、得过且过,毫无责任感可言。与之相对,也有不少自私冷漠、卑鄙龌龊、为人不齿的小人对自己的工作恪尽职守,兢兢业业。

所谓责任感,其实首先是对自己负责。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对于职业的责任感是这样描述的;“一个人如果不认真投入到对自己的个人利益有重大影响的活动,就会让人觉得卑鄙下作。一个君主如果不努力征服或者建设一片领土,也会被人瞧不起。一个绅士只有以正义的手段去获得财富或者争取一个要职时,才会得到我们的尊重……”亚当斯密告诉我们,你在什么职位上就要努力地去做和这个职位相对应的事情,否则就是没有责任感。就会被人瞧不起。

在斯密的眼中,作为一个拥有工作能力的人,做好自己的本分的那份工作,更能赢得人们内心的真正尊重。在西方,这是一个全民普遍认同的价值观,但在中国,人们内心是这么认为的,但在公开场合,一定要为职业的责任感寻找一个更高的道德制高点。我们会把认真工作并且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和那些扶危济困、含己救人或者赡养别人的父母的好人、善人一起评为道德楷模。当他们站到一起领奖的时候,我们总会对表彰的标准产生些许的迷惑。一个有着重大发明的科学家和一个跳水救人的见义勇为者是不能用同样的价值标准衡量的。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缺乏职业责任感的文化,在对学生的教化中总是试图通过对责任感的道德化来使受教育者认同责任感并形成其行为准则。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受到的教育总是和他们体会到的现实相矛盾。

全文阅读